1.3海陆变迁(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第2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第2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第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说出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于板块运动的关系。

学会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自然现象。

过程与方法:教学过程中利用图片、动画和视频资料,配合学生活动,加深对板块构造理论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论观点,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及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的培养,树立海陆不断变化的科学观。

【教学重点】1.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2.学会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1.掌握世界六大板块的分布。

2.学会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现象。

【教学准备】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情境导入: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大陆漂移学说,魏格纳认为陆地是运动的,但是并没涉及海洋,于是在20世纪60年代,在大陆漂移学说的基础上,以勒皮雄为代表的科学家又提出的板块构造学说。

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

一、板块构造学术的基本观点1.全球主要由六大板块组成。

(板书)提问:(出示板块示意图)六大板块的名称分别是?你能结合地图告诉大家吗?(学生上台指明六大板块,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提问:哪一个板块几乎全部位于海洋?我们中国主要位于哪一板块?(学生看图举手回答,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你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熟记这些板块吗?比一比看谁记得又准又快。

(教师出示空白图,学生举手抢答)。

转折:这些板块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不断运动着。

2.板块是不断运动的,主要分为碰撞挤压和张裂运动。

(板书)过渡:板块的不同运动形式会使地表产生什么样的变化?动画展示:板块的碰撞挤压会形成高大山脉。

例如,滑雪胜地-阿尔卑斯山,世界最高的喜马拉雅山,世界最长的安第斯山脉等都是由于板块的碰撞挤压造成的。

板块的张烈运动会形成裂谷和海洋。

例如,地球的伤疤-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的形成都是由于板块的张裂运动形成的。

(学生根据动画演示理解板块碰撞挤压和张裂的后果)转折: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比较活跃。

七年级地理上册22海陆的变迁(第2课时)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docx

七年级地理上册22海陆的变迁(第2课时)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docx

海陆的变迁一一《板块运动》课题J ■ rn海陆的变迁《板块运动》嘗】寫新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掌握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并能解释其原因。

2、通过阅读六大板块与世界主要火山的分布图,进一步提高学生读图能力和析图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板块学说的分析讨论,使学生学会通过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地理概念,理解地理事物的分布、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受到科学史教育。

2、使学生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观点,对学生进行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重点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是重点。

学生用所学知识解释世界主要山系、火山和地震分布教学方式探究法讨论法体验法教具PPT 课件视频资料难点板块学说的基本观点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教学过程教学流程教学内容教师调控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时间情境创设新知承转播放PPT——火山视频)学习了今天的课程,我们会更了解火山和地震!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板块运动》一一(板书“板块运动”)以火山的视频资料提出问题师:火山、地震是怎么发生的呢?1、首先让我们一起来动手做个实验!教师演示:两本书,把某侧边对齐,双手向中间挤压2本书。

我们己经学习了大陆漂移说,大家想一想:地壳也像会像这两本这样吗?那么,刚才2本书学生讨论或直接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冋答给予鼓励性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情况,说明普遍情况, 再让做出特殊情形的学生,为全班演示一下他们实验结果,若不易展示,可教学生直接用双手来演示刚才的实验结果是!(学生回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给予不同的评价,并鼓励差异性的产生。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26的凸起部分,在地球上,是什么呢?高大的山脉!(学生回答)2、如果我们的推测是对的,那么我国或世界上许多的高大的山脉就可能是这样产生的了!学生推理一下我国的 '喜马拉雅山'是怎么形成的?(板书“喜马拉雅山的隆起”)5珠穆朗玛峰不断升高的原因那么珠穆朗玛峰为什么每年还在不断的“长个”呢?它的海拔高度在上升。

《海陆的变迁》第1、2课时示范课教案【六年级地理上册鲁教版】

《海陆的变迁》第1、2课时示范课教案【六年级地理上册鲁教版】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中。

2. 了解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内容。

3. 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科学探究的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为大陆漂移学说寻找证据。

二、教学策略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对七大洲和四大洋有了基础的认识,但是要学生凭空想象来理解海陆的变化,是十分困难的,针对学生空间想象力差的弱点,讲解过程多利用地球表面上已经发生的海陆变迁现象,增加教学的直观性,进一步学习本节内容。

本节内容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海陆变迁的现象,第二部分是对海陆变迁现象的解释。

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教材知识的逻辑关系,引导学生透过现象发现本质,并通过活动的开展,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教学流程四、当堂练习1.在我国青藏高原的地层中发现了鱼、海螺、海藻等生物化石,这说明()①青藏高原总是处于陆地环境②青藏高原曾经处于海洋环境③地壳发生了变动④人为遗弃海洋生物于此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2.造成地球上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A.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B.全球的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C.大量的水土流失和填海造陆D.地壳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3.煤是由植物经过漫长的地质作用转化而来的,科学家发现,在冰雪覆盖的南极大陆分布有巨大的煤田。

这一现象最能说明()A.南极大陆很久以前气候非常温暖B.南极大陆原来处在暖湿的低纬地带,森林茂密,后来漂移到了今天的位置C.南极大陆的煤不是由植物转化而来的D.南极大陆总体上向低纬地带漂移了4.下列关于海陆轮廓的说法正确的是()A.世界上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是固定不变的B.世界上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是不断变化的C.世界上海陆轮廓自古就是这样的D.世界上海陆轮廓部分地区变化,部分地区不变5.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不包括()A.气候变暖B.古生物分布C.地质构造D.大陆轮廓6.下列最符合“大陆漂移”的说法是()A.大陆像一块漂浮在水面上的木板,不断漂来漂去B.许多小块的大陆不断漂移、碰撞,变成一整块大陆C.陆地本是一个整体,后来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地漂移分离D.全球由六大板块构成【参考答案】C;D;B;B;A;C五、课程小结六、板书设计海陆的变迁一、地表形态是在不断变化的1.自然原因(主要原因):地壳运动、海平面的升降2.人为原因(局部):人类活动二、大陆漂移学说1.提出者:魏格纳2.主要内容3.证据《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中图版八年级地理上册1.3《海陆变迁》教学设计

中图版八年级地理上册1.3《海陆变迁》教学设计

中图版八年级地理上册1.3《海陆变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海陆变迁》是中图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的第一章第三节内容,主要讲述了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海陆不断发生变迁的现象。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地球表面形态运动变化的整体把握,为后面学习板块构造学说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球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海陆变迁的现象可能缺乏直观的感受,因此需要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海陆变迁的真实性。

同时,学生可能对地质时期的概念较为陌生,需要教师进行讲解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海陆变迁的概念,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

2.能够分析实例中的海陆变迁现象,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海陆变迁的概念和原因。

2.难点:海陆变迁的实例分析,以及对实际问题的解释。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海陆变迁的现象和原因。

2.使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实例让学生直观感受海陆变迁的发生。

3.运用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例材料,如图片、视频等,用于展示海陆变迁的现象。

2.准备教案和课件,明确教学内容和方法。

3.准备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和标注。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如地球表面形态的运动变化。

然后提出本节课的主题——海陆变迁,激发学生的兴趣。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实例图片或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海陆变迁的现象。

如展示海岸线的变化、岛屿的形成等,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海陆变迁的原因。

如提问:海陆变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学生通过讨论和思考,得出答案。

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和解答的方式,巩固学生对海陆变迁的理解。

如提问:海陆变迁对人类有什么影响?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进行解答和引导。

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的变迁》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的变迁》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的变迁》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上海陆分布的特点,认识大陆、岛屿、半岛、海峡等地理概念。
2.掌握板块构造学说,了解板块运动与海陆变迁的关系。
3.知道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自然现象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4.学会使用地理工具,如地图、地球仪等,观察和分析海陆变迁现象。
-回顾板块构造学说、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自然现象。
-梳理海陆变迁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提出疑问,全班共同探讨。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提高课堂氛围。
-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巩固所学知识。
3.布置课后作业,巩固课堂所学。
-设计具有挑战性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究地理知识。
2.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自然现象
-讲解地壳运动的原因、特点及其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分析火山、地震的形成机制,以及它们与海陆变迁的关联。
3.海陆变迁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举例说明海陆变迁对地理环境、气候、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影响。
-讨论海陆变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城市规划、交通、旅游业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欲望。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关注地球环境变化。
3.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和态度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
4.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了解我国地理特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大事的情感。
5.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学会与他人合作、分享和交流,提高人际沟通能力。
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以下问题:空间思维能力不足,对地理现象的理解和想象存在困难;对地理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有待提高;合作学习时,部分学生可能过于依赖他人,缺乏独立思考。因此,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引导学生将地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1.3《海陆变迁》教学设计

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1.3《海陆变迁》教学设计

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1.3《海陆变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海陆变迁》是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的第一章第三节内容,主要讲述了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海陆不断发生变迁。

本节内容是对海陆变迁的基本概念、原因和实例的介绍,为后面学习地理知识和地图使用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球和宇宙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他们对海陆变迁的理解还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图片来帮助理解。

此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需要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来激发。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海陆变迁的概念,掌握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能够举出一些实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和地图,分析海陆变迁的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增强对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认知。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海陆变迁的概念和原因。

2.难点:海陆变迁的实例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和地图,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

2.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的海陆变迁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

3.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图片和地图:收集相关的海陆变迁的图片和地图。

2.实例材料:准备一些海陆变迁的实例材料,如新闻报道、科普文章等。

3.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白板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表面形态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教师总结引入海陆变迁的概念。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海陆变迁的地图和图片,呈现海陆变迁的实例,如陆地的上升和下沉、海平面变化等。

学生观察并分析这些实例,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

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析海陆变迁的原因。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析实例材料,总结海陆变迁的原因。

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和回答的方式,巩固学生对海陆变迁的理解。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教案2 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教案2 新人教版

《海陆的变迁》一、内容分析从地球上存在海陆变迁的事实入手,上升到全球尺度,进一步探讨海陆轮廓的形成以及大地是如何运动的。

内在逻辑严密,涉及内容广且理论性强,但其中蕴涵着丰富的非智力教育因素,特别是对学生的科学史和科学观教育及科学兴趣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具有很高的价值。

二、设计理念新课程标准对本节教学内容要求简单,学生只要了解基本内容事实和观点即可;课本材料丰富,图文并茂,但因其理论性强,学生缺乏生活体验,如果照本宣科,他们会感到索然无味,失去兴趣,收不到好的学习效果。

因此,设计出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教学组织形式,对顺利实现教学目标至关重要。

以此理念为出发点,在教学设计时,我认为要把握好以下两个方面:依据课程目标,把握好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教学内容安排注意逻辑顺序,体现科学的方法,侧重对学生进行科学观念教育和科学精神培养。

初一学生还要借助形象思维来发展理性思维,好奇、好胜心切,于是,我(教师)变成了国家地质馆的讲解员,正在接待学生参观,并让他们竞猜问题,答对有奖。

这样设计,拉近了学生与学习内容的距离,从而增强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认识到海陆处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

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在层层探究、步步求证的学习过程中,初步掌握探究的思路和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培养科学兴趣和科学探究精神。

四、教学重点在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了解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过程中,培养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科学探究精神以及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

五、教学难点理解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六、教学手段:计算机辅助教学七、教学过程。

科普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

科普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

科普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海陆变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海陆变迁”,属于地理学科七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

教材通过介绍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变化,让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以及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但对海陆变迁的概念和原因可能较为陌生。

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到的海陆变迁现象较少,因此需要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图像资料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对于探究自然现象的兴趣较为浓厚,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概念、原因和过程,以及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图像资料和案例分析来探究海陆变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海陆变迁的概念和原因。

2.海陆变迁的过程和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像资料和案例分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究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

2.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案例,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六. 教学准备1.教材、PPT和图像资料。

2.案例分析材料。

3.教学板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地球表面海陆变迁的图像,引导学生关注海陆变迁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提问:“你们听说过海陆变迁吗?海陆变迁是什么意思?”2.呈现(1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海陆变迁的概念、原因和过程。

利用PPT展示海陆变迁的原因和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海陆变迁的发生。

3.操练(1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

学生通过讨论,分析案例中的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海陆变迁概念和原因的掌握程度。

《 海陆变迁 》教学设计(二)

《 海陆变迁 》教学设计(二)
[教师总结]20世纪60年代,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
教师补充
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通过学生观察图片后得出:地球上有的陆地变成了海洋,有的海洋变成了陆地,意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知道海陆是在不断变化的。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问题的提出是为了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大胆想象,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魏格纳和地图的故事,鼓励学生要有勇于探索、献身科学的精神,要不怕吃苦、不畏牺牲。
2.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学习者
特征分析
世界海陆分布的原因探究一直是科学家们研究的热点问题。就初中生的心理而言,本节内容可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本节重在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树立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播放视频“沧海桑田”的成语故事
在地球上,沧海变为桑田,桑田变为沧海的实例有许多,我们一起来看一组图片。
展示喜马拉雅山发现的海洋生物化石图片
展示我国台湾海峡海底发现的森林遗迹的图片
展示荷兰的围海大坝图片(荷兰是著名的低地国家,1/4陆地低于海平面,因此荷兰有填海造陆的传统,在百年中荷兰的国土面积不断扩大,全国1/3的土地是通过围海造陆获得的。)
这张图片是有“世界屋脊”之称的喜马拉雅山脉,科学家在此发现了海洋生物化石。为什么高大的喜马拉雅山脉上会发现海洋生物化石?
从这张图片中你得到了什么信息?为什么海底会有森林的遗迹?难道森林曾经生长在在海底吗?
这说明了海陆的变化除了受自然力作用外,还受什么作用的影响
展示自制的非洲和南美洲轮廓卡片
游戏:拼图
学生回答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精选5篇)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精选5篇)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1本节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的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整个说课过程分为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说教学,说板书,说巩固六部分。

第一部分——说教材一、教材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述大陆的漂移和板块的运动两大部分内容,通篇文字语言优美、通俗、生动、易懂。

二、教材编排意图:本节内容是对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的扩展和延伸。

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注意了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为基本宗旨,内容安排简明、扼要,弹性大,给我们老师上课留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三、教材特色:1、教材图文并茂,对于知识点,不是简单地将现成结论强加给学生,而是先出图,图后附上思考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感知、然后分析得出合理的推论,这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掌握读图用图能力是非常有益的。

2、教材联系生活实际,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给学生提供了探究学习的机会。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用实例说明海陆处在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之中。

(2)正确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能运用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阅读讨论“大陆漂移假说”的创立,培养发现问题、钻研问题的主动学习精神,感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体会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2)通过讲述魏格纳创立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使学生初步懂得科学探究的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湘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海陆变迁》教学设计

湘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海陆变迁》教学设计

湘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海陆变迁》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地位和作用《海陆变迁》是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的重要内容。

它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的海陆分布等基础知识,而本章内容将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海陆分布格局形成的原因以及变化过程。

通过对海陆变迁的学习,学生能够从动态的角度认识地球表面的形态,理解地球的演变历史,为后续学习板块构造学说、火山地震等知识奠定基础。

同时,这部分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让学生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材内容结构教材首先通过展示一些实例,如喜马拉雅山中发现海洋生物化石、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遗迹等,引发学生对海陆变迁现象的思考。

接着介绍了大陆漂移学说,阐述了魏格纳提出该学说的依据和主要观点。

然后引入板块构造学说,讲解了板块的划分、运动方式以及对地形地貌的影响等知识。

教材内容按照从现象到理论,从简单到复杂的逻辑顺序编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学情分析(一)知识基础七年级学生在小学科学课程以及地理课的前期学习中,已经对地球的形状、大小以及海陆分布等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于海陆变迁这种宏观且抽象的地理现象,他们的认知还比较浅显。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听说过一些地震、火山等灾害,但对于这些现象与海陆变迁之间的联系缺乏深入理解。

(二)认知能力这个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对于直观、生动的事物比较感兴趣,但对于抽象的理论知识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不过,他们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探究新鲜事物,如果能够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将有助于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学习特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倾向于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获取知识。

他们喜欢在互动中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学生对于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知识更易于接受,例如利用身边的地理现象来解释海陆变迁等内容,会让他们更有学习的成就感。

海陆的变迁教案

海陆的变迁教案

海陆的变迁教案海陆的变迁教案海陆的变迁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海陆的变迁。

(1)原因: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2)理论依据:大陆漂移假说,板块运动学说。

2、思想目标: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探索精神。

3、重点、难点: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世界主要的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和它们之间的联系。

教学辅助教具:1、小黑板,正反面分别绘好“南美洲、非洲轮廓图”和“六大板块示意草图”(不画板块界线)。

2、用较厚的纸剪好的七大洲轮廓图片两套。

3、可活动的平木板和一些干净的细沙和泥糊两套。

教学方法:教师提问,学生活动、讨论、分析。

教师再讲解、总结、归纳法。

教学过程设计:(1课时)一、复习第1节“大洋和大洲”,导入新课:展示没有画出板块边界的“六大板块示意草图”,让学生指认四大洋、七大洲的位置及名称,并能说出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

(目的:为下面讲授新课奠定基础)二、讲授新课:板书: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提问:同学们现在看到的海洋、陆地,从古至今都是这个样子吗?都是处于这个位置吗?会不会曾发生过变迁?学生讨论。

一种说法是不会发生变迁;一种说法是会不断变迁。

教师讲授:同学们的讨论得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早在20世纪上半叶时,地理学科科学史上已争议很久了,那么接下来,我们用一些实例来证明,看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

学生活动:看图2、10“喜马拉雅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图2、11“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遗迹”和图2、12“荷兰的围海大坝”,用科学研究实例证明海陆变迁是不变的事实,学生边看边讨论,再由老师讲解“沧海桑田”的意思,使学生从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的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变迁的。

板书:一、沧海桑田提问:海洋、陆地是如何变迁的?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阅读材料”:“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

展示小黑板上“南美洲、非洲轮廓图”,要求同学们观察它们的轮廓,并参照课本2、14图“难道是巧合吗?”、图2、16“拼合大陆几种古老地层的相似性”和图2、17“海洋、鸵鸟在非洲和南美洲的分布”等图,看看两大洲的凸凹部分有什么特点。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变迁》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变迁》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变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主要讲解海陆变迁的现象和原因。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地图和实例,使学生了解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海陆不断发生变迁。

学生将学习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等科学理论,认识地球表面的运动和变化。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自然地理现象有好奇心。

但学生对海陆变迁的理解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地图来帮助。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多媒体、模型等教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现象,理解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实例等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学会分析地球表面形态的运动与变化。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使学生认识到地球表面的运动和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海陆变迁的现象,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2.难点:理解地球表面形态的运动与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地图、实例等教学资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知海陆变迁的现象。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实践操作法:学生动手操作模型,加深对海陆变迁现象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资源:地图、实例、视频等。

2.教学模型:大陆漂移、板块构造等模型。

3.教学课件:PPT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海陆变迁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地图、实例等教学资源,呈现海陆变迁的现象,使学生了解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海陆变迁现象的理解。

《海陆变迁》教案

《海陆变迁》教案

《海陆变迁》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概念,知道地球表面形态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2. 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掌握海陆变迁的主要证据和原因。

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海陆变迁的概念: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的相互转化。

2. 海陆变迁的主要证据:地层、化石、地形地貌等。

3. 海陆变迁的原因:地壳运动、气候变化、海平面升降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海陆变迁的概念、主要证据和原因。

2. 难点:海陆变迁原因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海陆变迁的奥秘。

2. 利用多媒体演示、图片观察、实例分析等方法,生动形象地展示海陆变迁的现象和原因。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海陆变迁的现象。

2. 讲解海陆变迁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形态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3. 分析海陆变迁的主要证据,如地层、化石、地形地貌等,让学生学会观察和分析这些证据。

4. 讲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包括地壳运动、气候变化、海平面升降等,帮助学生理解这些原因。

5.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对海陆变迁现象的理解和看法。

7. 课堂小结:通过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掌握海陆变迁的概念、主要证据和原因。

8.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观察身边的自然现象,探究其与海陆变迁的关系。

10.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后实践成果,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价。

六、教学资源:1. 网络资源:有关海陆变迁的科普文章、视频、图片等。

2. 图书资源:地球科学、地理学等相关书籍。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白板、教学卡片等。

4. 实践材料:地球模型、地形模具、彩泥等。

七、教学进度安排:1. 课时:本节课计划用2课时完成。

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_《海陆变迁》名师教学设计(第2课时)

中图版地理八年级上册_《海陆变迁》名师教学设计(第2课时)

《海陆变迁》名师教学设计(第2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记住六大板块的名称及位置;(2)理解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示意图和模拟演示等,了解板块间相互间的运动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教学重点】(1)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2)世界火山、地震分布规律。

【教学难点】世界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模拟演示、合作探究、多媒体辅助【课时安排】2课时(第2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复习提问:非洲大陆和南美大陆的相对位置有何变化?两个大陆之间的大西洋的面积有何变化?(学生读图回答)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明确:非洲大陆和南美大陆的距离越来越远,大西洋的面积越来越大。

下面让我们继续来探究海陆的变迁过程。

二、新课学习提问:是什么力量推动了大陆的漂移呢?模拟演示:1.将弯曲的吹管插入清水中,把剪好的纸板或塑料块按照拼合好的形状,小心地放在清水表面。

2.往吹管里吹气。

观察纸板或塑料板慢慢分开,向两边漂移的过程。

明确: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的动力来自地球内部物质的运动。

展示大陆漂移动力来源示意图演示并讲解:熔融物质从大洋中部的裂缝中喷发出来,把较老的岩层向两边推。

(三)大陆漂移与板块构造板块构造学说基本观点:1.地球表层由六大板块拼合而成2.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碰撞和张裂)3.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1)由岩石组成的地表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全球划分为六大板块。

展示六大板块示意图提问:全球分为哪六大板块?(学生读图回答)明确: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2)六大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出示六大板块示意图提问:图中“→←”表示什么?“←→”表示什么?(学生回答)明确:“→←”表示碰撞挤压、“←→”表示张裂拉伸活动:依据六大板块现在的运动方向和速度,科学家绘制出了5000万年后的世界地图。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第二课时)【课程标准】(一)课程内容标准: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二)课标具体目标在地图上准确地指出六大板块,知道板块的交界地带是地壳的比较活跃地带;知道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带主要分布在板块交界地带并弄清原因,它们是板块运动的例证。

【教学重点、难点】(一)教材重点: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运用板块运动观点,解释相关现象发生的原因(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利用“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会运用基本观点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发生的原因;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难点:会用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来解释现实生活中一些自然现象发生的原因;【学情分析】(一)预测本班级学生可能达到的程度1、六大板块的分布:90%的学生能够掌握2、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70%的学生掌握3、会解释生活中一些自然现象发生的原因:60%学生能够掌握(二)普遍性问题:板块运动基本观点的描述及运用观点解释现象。

【教学目标】1、利用相关的图文资料,知道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

2、运用“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3、通过拼图和分析示意图,培养读图能力、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4、运用板块运动学说,会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5、通过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变化,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教学过程】构建动场:复习:海陆变迁的原因有哪些?大陆漂移学说的观点是什么?导入:大陆漂移学说的观点,在实际生活中可以解释某些地理现象,可是为什么地球上会有高山的存在?为什么会有火山地震的爆发?火山地震经常出现在什么地方?这些问题都是解释不了的,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种理论板块运动。

三、板块的运动活动1:阅读图文资料,获知板块运动观点活动目的:对应教学目标1活动程序:阅读图文资料—自主学习—展示交流—总结提升1、阅读图文资料读“六大板块示意图”回答问题。

海陆变迁 教学设计

海陆变迁 教学设计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之中。

2、知道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收集实例、资料说明海陆的变迁和大陆漂移说的科学性,至少举一例说明现在的海陆仍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

2、通过阅读板块分布图,说出六大板块的名称和范围,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和成因,了解海陆变化趋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2、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勇于创新的精神。

3、通过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史,树立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对科学的探究精神和方法。

教学重点:1、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

2、知道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1、海陆变迁的原因。

2、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上一节我们学习了海陆轮廓、大洲和大洋的分布,那么,地球表面的海陆轮廓是怎样形成的?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是固定不变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海陆是如何变迁的。

新课讲解:(一)沧海桑田1、情境导入:了解“沧海桑田”这个典故,知道其原意为海陆的变更。

2、读图分析:阅读课文活动题,海陆变迁的实例分析。

思考问题:①喜马拉雅山上岩石中的海洋生物化石从何处来?这说明什么问题?②我国东部为什么在海底会有古河道的遗迹?这反映了该海域过去是什么状况?③荷兰的国土面积在过去的百年中为什么会不断扩大?如果不修筑围海大堤,会有什么结果?3、知识拓展:通过举例说明海陆的变迁有的需要经历很长的时间,有的在短期内就可以改变地表的形态,并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

4、课堂小结:海陆变迁的原因主要有: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以及人类的活动也会造成海陆的变迁。

5、过渡引入:海洋变为陆地,陆地变为海洋,海陆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那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是否发生过改变呢?为此,二十世纪地理科学史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海陆变迁(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三节海陆变迁(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1.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技能(1)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记住六大板块的名称及位置。

(2)理解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2.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示意图和模拟演示等,了解板块间相互间的运动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3.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教学教学重点】
重点】
1.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2.世界火山.地震分布规律。

【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
世界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模拟演示.合作探究.多媒体辅助
【课时安排】
【课时安排】
2课时(第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
一.情境导入情境导入复习提问非洲大陆和南美大陆的相对位置有何变化两个大陆之间的大西洋的面积有何变化(学生读图回答)明确非洲大陆和南美大陆的距离越来越远,大西洋的面积越来越大。

下面让我们继续来探究海陆的变迁过程。

二.新课学习
二.新课学习提问是什么力量推动了大陆的漂移呢模拟演示
1.将弯曲的吹管插入清水中,把剪好的纸板或塑料块按照拼合好的形状,小心地放在清水表面。

2.往吹管里吹气。

观察纸板或塑料板慢慢分开,向两边漂移的过程。

明确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的动力来自地球内部物质的运动。

展示大陆漂移动力来源示意图演示并讲解熔融物质从大洋中部的裂缝中喷发出来,把较老的岩层向两边推。

(三)大陆漂移与板块构造
(三)大陆漂移与板块构造板块构造学说基本观点
1.地球表层由六大板块拼合而成
2.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碰撞和张裂)
3.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11)由岩石组成的地表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全球划分为六大板块。

)由岩石组成的地表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全球划分为六大板块。

展示六大板块示意图提问全球分为哪六大板块(学生读图回答)明确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22)六大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六大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出示六大板块示意图提问图中“”表示什么“”表示什么(学生回答)明确“”表示碰撞挤压.“”表示张裂拉伸活动依据六大板块现在的运动方向和速度,科学家绘制出了5000万年后的世界地图。

提问
1.图中非洲大陆与南美大陆是相互靠拢还是继续分离
2.澳大利亚大陆向哪个方向移动了(学生读图回答)明确
1.非洲大陆与南美大陆继续分离
2.澳大利亚大陆向西南方向移动了思考阿尔卑斯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分别是由哪两大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学生回答)明确
阿尔卑斯山脉是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喜马拉雅山脉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

播放视频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引导学生找到科迪勒拉山系讲解科迪勒拉山系是世界上最长的山系,由落基山脉和安第斯山脉组成。

提问落基山脉和安第斯山脉这两大山脉分别由哪两大板块碰撞形成的(学生读图回答)明确落基山脉是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碰撞形成的,安第斯山脉是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碰撞形成的。

参照教材26页世界近几年发生的地震.火山活动统计表,根据表中给出的经纬度,把这些地点标注在下图中,看看有什么发现。

(学生读图总结规律)明确大多位于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33)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活跃。

火山地震多分布在板块)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活跃。

火山地震多分布在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

与板块的交界地带。

讲解世界上有两大火山.地震带一是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二是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展示六大板块和山系.火山.地震带分布明确世界著名的山系也多位于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

拓展延伸拓展延伸讨论1为什么环太平洋地带多火山地震请用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论解释。

(学生讨论回答)明确环太平洋地带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活跃。

讨论2日本是地震之国,印度尼西亚是火山之国,请解释原因(学生讨论回答)明确日本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活跃。

印度尼西亚位于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三大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活跃。

过渡地震造成的巨大伤亡主要是房屋倒塌所致。

为此,人们要建造坚固的房屋以抗震,但这样往往造价较高。

实际上,安全性高的房屋造价也可以很低,如以稻草.黏土和废旧轮胎等为原料建造房屋。

思考以下几种房屋抗震的原理是什么日本的防震建筑防震建筑在能减弱震动的橡胶垫或者弹簧上。

在地震时,这样的建筑不易倒塌。

巴基斯坦正在兴建以稻草为原料的房屋重量较轻的房屋在地面晃动时受到的压力较小,不容易倒塌。

在海地,许多住宅沉重的混凝土屋顶在地震中坍塌。

就抗震而言,搭在木质支架上的金属房顶弹性较好。

面积小且形状规则的窗户,可以减少墙体的薄弱点。

秘鲁的房屋加固杆用竹竿,土坯房加装了塑料网竹竿代替金属杆,质地轻,加装塑料网,可以起到加固墙体的作用。

印尼用石子和泥沙填充的轮胎固定在地基与房屋底面之间这样可以充当廉价的减震器;用钢筋混凝土冠梁和角柱框住砖墙,
把其与屋顶连接起来这样地震发生时,房屋便作为一个整体运
动。

活动请你设计一个简易的地震应急包应急物品水便携式收音
机压缩食品药品手电筒耐磨手套口哨应急雨衣防水火柴.蜡烛处理外伤的急救用品和急救手册
三.课堂小结
三.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地球表层由六大板块拼合而成.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碰撞和张裂).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四.课堂练习.课堂练习
1.依照板块构造理论,下列属于火山地震多发区的是(B)
A.太平洋中心地区
B.环太平洋地带
C.澳大利亚
D.亚欧大陆内部
2.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是哪两大板块碰撞形成(C)
A.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
B.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
C.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
D.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
3.日本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主要是因为其位于(A)
A.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
B.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地带
C.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交界地带
D.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的交界地带
4.某学校的同学正在上课,突然发生了地震,下列应急措施正确的是(B)
A.靠近窗户的同学迅速从窗户跳下,逃离教室
B.躲在课桌下面,并用书包护住头部
C.大哭大叫,以排遣心中的恐惧
D.争先恐后地跑下教学楼五
五.作业布置.作业布置
1.识记本课知识点
2.做练习册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问题引导是本节课的特点,用复习提问作为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问题为主线,层层深入,带领学生进入到板块构造学说的学习中。

引导学生能用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解释问题,一点一点引入本节重点难点的学习,将抽象难懂的问题细化,最终达到落实重点难点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