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着《中国通史》叙录
(完整版)央视纪录片《中国通史》解说词第16集诸子百家
第16集:诸子百家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有一个时期至关重要,公元前500年左右,东方西方,群星璀璨,孔子、释迦牟尼、苏格拉底均在这个时期诞生,中国、印度、希腊,三大古典文化中心最终形成,其所产生的文化,至今仍深深影响着人类的思想与生活。
这个时代,是人的发现和觉醒的时代,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称其为轴心时代。
中国的哲学时代就是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荀子、韩非子等一大批思想家蓬勃而出。
在战国时代,被称为诸子百家的各个学派、各种思想交错碰撞,即彼此批评博弈,又相互吸收交融,形成了为后世所称到的百家争鸣,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写下了最为灿烂的篇章。
这里是山东省邹城市的孟庙,庙宇里正在进行的是成年加冠礼,在集体叩首之后,老者主持加冠仪式,少年加冠之后便正式成年,千百年来,殿堂里的亚圣孟子注目着无数后辈少年加冠成年,孟子是孔子的弟子子思的再传弟子,对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推崇备至,孟子遗憾自己不能亲自倾听孔子的教诲,只能成为私淑弟子,但孟子却坚定地视自己为孔子的直接继承人。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孟子发展了孔子关于仁的学说,人之初,性本善,中国古代的启蒙教材《三字经》开头的这句话,就是孟子思想的基础。
孟祥居老人是孟子的74代孙,也是中华孟氏宗亲会的名誉会长。
孟祥居: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来讲都是善良的,他认为就是说老百姓就能享受到帝王的仁义和慈爱,他才能真心实意地拥护你,才能爱戴你,你的江山才能够坐的稳,所以说得人心者得天下。
这里是位于河南开封的游梁祠,2014年夏季,河南孟氏宗亲会在这里举行了一场规模不大的祭祀仪式,仪式里有一项告祖的内容,孟氏后人准备重修游梁祠。
和孔子一样,孟子也带着他的弟子们周游列国,宣传他的仁政主张,但和孔子困厄陈蔡惶惶如丧家之犬不同,孟子在各国都受到了统治者的厚待,享有丰厚的待遇。
当年,孟子生平出游第一事就是游梁说惠王,在魏国国都大梁,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段对话流传至今。
历史记录片《中国通史》学习笔记 第60集
第60集东京梦华主要内容:讲述宋朝时期经济发展由盛转衰的过程及对后世的影响。
南海一号是迄今为止中国境内发现的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沉船。
1987年,广州救捞局与英国海洋探测公司在阳江海域寻找东印度公司沉船时,意外地发现一艘已经沉睡在海底800多年的宋代商船。
在当时,宋朝拥有世界最先进的造船技术,可以造出用于远洋航行的木兰舟。
宋朝的海商将他们的商船开至南洋群岛,穿过马六甲海峡,驶入孟加拉湾,经印度洋进入阿拉伯海和波斯湾,再沿阿拉伯半岛进入红海,原来由阿拉伯商人控制航线的印度洋在11至13世纪时,已成了大宋商船的天下,“苍官影里三洲路,涨海声中万国商”是宋朝时海外贸易兴盛繁荣的真实写照。
繁盛宋朝泉州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宋朝时期,在这里来来往往的外国客商络绎不绝,以至于今天泉州仍有回半城、蒲半街的民谚,外国人被叫做蕃客,他们在这里经商、生活、安家落户甚至养育子孙直至终老,如今广州、泉州、杭州等地所保留下来的大量蕃客墓是他们存在过的证明。
然而就在这样一个商品经济高度繁荣的时代,宋朝军队和辽、金、蒙古等国的战事却此起彼伏,从未停止,军事上的溃败使得宋朝的政权中心一再南移,直到崖山海战最终灭亡。
研究中国历史的外国学者普遍认为宋代中国是中国历史的黄金时代,是中国前所未见的发展、创新和繁盛期,然而中国人自己却始终认为宋朝摆脱不了积贫积弱的历史印象。
迁都未果提议迁都位于河南巩义市的永安陵是宋太祖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和母亲杜氏的陵墓。
公元976年是宋太祖赵匡胤成为皇帝后的第十七个年头。
三月初九,宋太祖赵匡胤从东京开封启程前往西京洛阳祭拜永安陵,随后又到西京洛阳南郊举行了祭天的仪式,一切事宜处理完毕,按照常理皇帝应该返回都城,但是赵匡胤在洛阳一住就是一个月。
事实上,赵匡胤巡幸西京的真正目的并不在祭祀,而是有着更为现实和急切的打算,那就是为迁都洛阳做实地考察。
此时宋朝定都开封已经十七年,赵匡胤为什么想起了迁都的念头呢?在五代以前,中原王朝的首都主要在长安和洛阳之间摆动,长安和洛阳以山为塞、以河为池,形势险固、易守难攻,具有作为都城的地理优势,而开封则地处平原、地势坦荡、一马平川、无险可守,为了保卫都城的安全,朝廷不得不在都城驻守大批军队以防御敌人进攻。
书摘分享《中国通史》
书摘分享《中国通史》摘要:一、引言1.介绍《中国通史》的作者和背景2.表达对书中的精彩内容分享的热忱二、全书概述1.内容结构2.学术价值与特点三、精彩片段分享1.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发展2.朝代更迭与历史变迁3.文化繁荣与科技成就4.社会变革与现代化进程四、心得感悟1.对历史的认识与思考2.借鉴历史,展望未来正文:【引言】最近阅读了《中国通史》一书,深感作者对中国历史的梳理与解读颇具深度。
在此,我想与大家分享这本书的精彩内容,希望对大家对历史的认识有所启发。
本书由著名历史学家撰写,旨在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系统的中国历史学习参考。
【全书概述】《中国通史》以时间为线索,从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到朝代更迭、社会变革,再到现代化进程,全面梳理了中国历史的重要事件和现象。
在内容上,作者力求客观公正,注重史实的考证与分析;在结构上,全书分为上下两册,便于读者系统地学习和掌握。
本书具有以下特点:1.详实严谨:作者参考了大量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力求还原历史真相。
2.论述深入:书中对历史事件的背后原因和影响进行了深入剖析,有助于读者理解历史的演变。
3.生动易懂:作者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描绘得栩栩如生,增强了可读性。
【精彩片段分享】在阅读《中国通史》的过程中,我被许多精彩片段所吸引。
以下列举几个:1.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发展:作者详细阐述了中华民族的发源地、早期文明的发展以及各朝各代的文明成就,让我对中华文明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
2.朝代更迭与历史变迁:书中以时间为顺序,介绍了从夏商西周、春秋战国,到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兴衰更迭,展现了历史的沧桑巨变。
3.文化繁荣与科技成就:作者对中国历史上的文化繁荣和科技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如四大发明、文学艺术巅峰等,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智慧。
4.社会变革与现代化进程:书中讲述了从鸦片战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新中国成立等社会变革事件,展现了中国人民寻求现代化进程的艰辛历程。
《中国通史》第八集:商代文明
《中国通史》第⼋集:商代⽂明这是⼀个遥远的时代,它以⽞鸟做图腾,以甲⾻做占⼘,以青铜为礼器,它的名字虽然常常出现在史籍当中,但其真实历史却总是若隐若现,以致于许多学者疑窦丛⽣,甚⾄认为根本没有这个时代。
直到近代,甲⾻⽂的发现及⼤量考古成果,才确定⽆疑地证明,中国历史上不仅有这个朝代,⽽且在那时就已经形成了丰富灿烂的⽂明,成为当时世界上屈指可数的⼏个古⽼⽂明之⼀,其辉煌成就不仅为世界⽂明史书写了光辉灿烂的⼀页,更对中华⽂明的发展以深远的影响,它就是开端于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
第⼋集:商代⽂明发现:这完全是⼀次意外的发现,1899年,晚清翰林院编修,⾦⽯学家王懿荣偶染痢疾,医⽣为他开了⼀张处⽅,上⾯有⼀味中药被称为龙⾻,在当时龙⾻只是⼀种不值钱的药材,它们是古⽼的龟甲或兽⾻,出现在药店⾥从未被学者们关注,然⽽当王懿荣按照药⽅将龙⾻购回家后,突然发现龙⾻上刻着⼀种从未见过的古⽂字,似乎⽐篆⽂还要古⽼。
这⼀意外发现引起了他的极⼤兴趣,迅速将药店中刻有⽂字的龙⾻全部购买回来,同时在京师⼴泛收购,在不长的时间内竟收购了1500多⽚。
经研究,王懿荣鉴定龙⾻上的⽂字就是商代的⽂字,这是中国发现和研究商代甲⾻⽂的开始,王懿荣因此被称为甲⾻⽂之⽗,由于甲⾻⽂的发现,商代⽂明这⼀消失已久的⽂明逐步显露出它的真实⾯⽬。
宋镇豪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商这个五百年的历史来说,我们过去主要靠什么?《殷本纪》,《殷本纪》讲统共加起来才2800多个字,所以呢在史学界也好,过去的我们都把它当做⼀种可信可不信的东西,甚⾄有⼈把那个封神榜当做商代晚年的历史来读,所以这个就很奇怪了,历史是真东西,它不是靠虚构出来的,那么我们现在有什么呢?就是甲⾻⽂发现以后,⼀下⼦把我们和古⼈的距离拉近了,使我们直接能够通过甲⾻⽂来观察到商到底是怎么样⼀个社会。
甲⾻⽂的发现,是中国近世以来⽂化领域最重要的发现之⼀,然⽽,它的发现之旅却充满曲折。
1900年,⼋国联军侵⼊北京,王懿荣⾃杀殉国,他的甲⾻⽂研究也因此结束。
中国通史96集文案
中国通史96集文案
《中国通史》是一部96集的纪录片,通过全面、系统地梳理中
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向观众展现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变迁和文明传承。
该系列纪录片以多角度、全面的方式回顾了中国历史的重要事件、人物和思想,帮助观众深入了解中国的过去,从而更好地理解
现在和展望未来。
从古代到现代,从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时代,从政治到经济、
文化到科技,纪录片《中国通史》通过生动的叙述、珍贵的历史资
料和专家学者的解读,向观众呈现了中国历史的丰富内涵和多样性。
它不仅关注政治、战争和统治者,还注重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
方面的发展变化,展示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勇气和奋斗精神。
《中国通史》的96集涵盖了诸多重要的历史时期和事件,如夏、商、周的封建时代、秦汉的统一王朝、三国鼎立、隋唐的繁荣盛世、宋元的政治变革、明清的封建专制、近代的民族独立和革命斗争等等。
同时,它也深入探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影响,包括儒家
思想、道教、佛教、科技创新、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发展。
通过《中国通史》,观众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的复杂性和
多样性,认识到历史对现实的影响和启示。
这部纪录片不仅是一次学术的探索,也是一次对中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弘扬。
它希望通过全面、客观、深入的叙述,激发观众对中国历史的兴趣,促进对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
中国通史纪录片解说词
中国通史纪录片解说词【序言】自从人类文明进入写作时代以来,历史一直是被记录、传承的主题。
而中国这个文明古国更是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人们对于这个古老的文化和历史也一直怀着浓厚的兴趣。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国的历史,本次纪录片将为大家带来6000年的中国通史。
【第一部分从夏商到西周:氏族联盟时代】随着氏族联盟的形成,商周时期的中国进入了一个统一和稳定的时期,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也开始逐渐发展。
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一时期的社会制度、政治经济、文化习俗等方面,为大家揭示商周时期中国历史的真相和特色。
【第二部分从春秋到战国:分裂局面】春秋时期,诸侯国的分裂、权力斗争和文化背景成为了这个时代的主要特色。
后来的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争斗更加激烈,繁华的文化也同时出现。
我们将逐一讲述这个时期的政治、文化、哲学思想及其影响,展示中国商周末期到秦朝初期的历史脉络。
【第三部分秦汉:统一中国】秦朝的统一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汉朝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和稳定了整个国家的政治和文化局面。
我们将为大家呈现秦汉时期的重大事件和文化特色,并探讨大一统在这个时期的影响。
【第四部分魏晋南北朝:分裂再度来临】魏晋南北朝,这个时期,在秦汉以后的统一局面中,再度出现了分离和混乱。
三国时期英雄豪杰的出现、南北朝文化的异质性、佛教文化的兴起等特征都将在纪录片中展示。
【第五部分隋唐五代:盛世之兴衰沉浮】这个时期,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但是,也是一个充满内忧外患的时期。
我们将为大家揭示隋唐五代时期的政治、文化、经济和科技特色,并展示唐朝盛世的兴衰沉浮,让大家更全面地了解这个时期的历史。
【第六部分宋元明清:文化的继承与创新】这个时期,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和科学技术有了新的发展和突破,成为了中国文化和科学技术的黄金时期。
我们将全面讲述这个时期的文化、艺术、政治和科技,以及这个时期的历史影响和意义。
【结语】6000年的中国通史,是历史上唯一的一个物质和精神相统一的时期,也是中华文化的辉煌发展史。
中国通史解说词第76-80合集(缺77.78.80)
中国通史解说词第76-80合集76明太祖朱元璋 (1)77永乐迁都 (10)78郑和下西洋 (10)79内阁制度 (10)80土木堡之变 (21)76明太祖朱元璋元朝末年,地主豪强大肆兼并土地,加以官吏贪污,天灾瘟疫,上百万人沦为流民,,到处哀鸿遍野,尸骸枕藉,元朝社会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
元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五月,走投无路的流民,头包红布,扛起锄头、竹竿、长枪、板斧,杀向腐朽残暴的元朝政府。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红巾军起义。
红旗漫卷,吼声动地,千万条红巾变成愤怒的烈火,在中原大地熊熊燃烧,成燎原之势。
在这些呐喊的人群中谁将脱颖而出,谁将成为旧时代的终结者和一个新王朝的创建者呢。
这就是安徽省凤阳县太平乡,今天,一户村民家里为孩子过满月,四邻乡亲们都要过来喝喜酒。
喜宴上的凤阳花鼓是不可或缺的,没有人统计过,千百年来这里有多少个孩子降生。
但显然有一个人的出生会被经常提起,特别是在为孩子过满月的喜宴上。
距今六百多年前的公元1328年九月,在太平乡一个叫孤庄村的村子里,传说一个农妇做了一个梦,她梦见一位道人让自己吃了一粒闪闪发亮的药丸,此日早晨,农妇嘴里依然源源不断的飘出缕缕奇香。
当天农妇产下一个男婴,这个婴儿就是朱元璋。
跟中国历代许多帝王的奇幻出身一样,朱元璋的降生充满吉祥的意味,他的到来,似乎要给这片苦难的土地以无限希望。
然而,多年以后,这里却唱出这样一段传遍全国的花鼓戏: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元璋,十年倒有九年荒。
似乎真的印证了花鼓戏中所唱的十年九荒,朱元璋从出生开始就不断饱尝人世间的种种苦难,朱元璋一家原本是为官府服役的淘金户,后来成为给地主种地的佃农,生活贫困,遇到荒年,常以野菜为食,然而这样的日子也难以为继。
就在朱元璋17岁的那一年,一场巨大的灾难突然降临。
公元1344年,淮河流域遭遇百年未遇的旱灾,大地裂缝,庄稼几乎颗粒无收,祸不单行,蝗灾和瘟疫接踵而来。
朱元璋祖祖辈辈生活的太平乡,一天死掉几十个人。
《金史.郭虾蟆传》注释翻译备课讲稿
民族英雄郭蛤蟆田绿洲讲中国历史,金朝是很重要的内容,讲金朝的历史,有一个人是非讲不行的,那便是著名的民族英雄郭蛤蟆,因为郭蛤蟆战死会州城,是历时118 年的金朝统治最后消亡的标志。
郭蛤蟆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颇富传奇色彩的英雄!二十四史之一的《金史》有《郭蛤蟆传》,白寿彝教授的《中国通史》对郭蛤蟆的介绍则更为详细。
以下是《中国通史》的原文:“郭虾蟆(1192—1236),又名郭斌。
会州(今会宁)人。
父祖世为保甲射生手。
金宣宗时,他与兄郭禄大以善射应募从军。
兴定初年,郭禄大因功迁遥授同知平凉府事、兼会州刺史,赐姓颜盏,镇守会州。
他随兄在会州军中。
兴定四年(1220)西夏军攻打会州,郭禄大遥射西夏主兵将领,一发中其喉,杀之。
夏军破城,郭虾蟆与兄一同被俘,誓死不屈。
夏人爱他们的射技,囚入牢。
兄弟两人伺机出逃,事泄,郭禄大被杀,郭虾蟆独自逃归金。
迁官两阶,遥授巩州(今甘肃陇西)钤辖,再授同知兰州军州事。
兴定五年(1221),西夏步骑万余人攻入定西,郭虾蟆领兵击败之,斩首700,获马50 匹,以功迁同知临洮府事(今甘肃临洮)。
元光二年(1223),西夏数十万步骑攻打凤翔府(陕西凤翔),元帅赤盏合喜以郭虾蟆总领军事。
郭虾蟆巡城时,见西夏将领坐胡床指挥作战,一箭射杀之,击退夏兵。
升遥授静难军(今陕西彬县)节度使。
不久改任通远军(治巩州)节度使,授山东西路斡可必刺谋克。
自熙宗罢汉、渤海人猛安谋克以后,只有女真、契丹、奚等族高官显贵才能授猛安谋克世爵。
金宣宗末年,为嘉奖战功卓着的将领,汉、渤海等各族人皆可授此世爵。
故郭虾蟆受此殊荣,并遍谕缘边诸郡。
同年冬,与巩州元帅田瑞收复会州,他率骑兵500,自州南山而下,射死守城夏兵数百人,夏人震恐,出降。
被西夏占领近四年的会州,重归金朝。
金哀宗正大元年(1224),田瑞据巩州叛金。
哀宗诏陕西两行省并力讨平,郭虾蟆率军先登巩州城,斩首5000 余级,平定叛军,以功迁遥授知凤翔府事、本路兵马都总管、元帅左都监、兼行兰、会、洮、河元帅府事。
《中国通史》纪录片解说词:魏晋佛教
《中国通史》纪录片解说词:魏晋佛教这是大变乱的年代,从公元220年天下三分,到589年隋朝统一,370年的分裂与战争,使儒家思想不再一统天下,各种本土和外来的文化在乱世里争奇斗艳,或生根或流散。
纷纷芸芸间,有一种起源于古印度的宗教哲学,跋山涉水而来,在中国大地深深扎根。
300多年的光阴流转,繁花似锦,不胜荣华,最终融入华夏,成为中国思想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就是佛教。
这是丝绸之路上最艰难的一段旅程,在葱岭以东的沙漠深处,一队人正在艰难前行,他们不是商人,也不是使团,他们是僧人,为首的长者是已经五十八岁的朱士行,中国第一个受戒出家的僧人。
公元260年,朱士行一行从长安出发,穿过河西走廊,西出玉门关,进入戈壁,他们已经行走数月,身体极度虚弱,但他们还需要在沙漠中度过50多天才能到达日夜向往的地方—西域于阗。
作为丝绸之路的中枢,西域不仅是东西方商贸往来的盛地,中西文化也在此交流汇聚,魏晋时期,佛教在西域兴盛,成为西域各国最富生机的社会信仰。
在于阗国的国都,每一年都会举行一场盛大的法会,来参加法会的,除了僧尼徒众,于阗的王公贵族、市井百姓,还有来自中原和周边各国的商人。
于阗国的都城正是朱士行的目的地,除了能够参加法会,感受浓郁的佛教气氛,他还有更为重要的使命,他必须在这里找到真正的梵本佛经,并且带回中原,只有西域,才有代表佛法真谛的经书可寻。
楼劲:中国佛教的发展,也就是不断翻译,不断理解,不断发展西来佛教的经典教义的结果,这三者缺一不可,这三者的基础是什么,基础就是我们从西方求来更多的经典。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六至五世纪的古印度,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生于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佛陀涅槃之后,他的弟子根据他在世时的言教,结集成佛教典籍、佛经。
从公元前260年开始,佛经有天竺僧人带入西域,在这里绚丽绽放,西域成为佛教的第二故乡,是当时佛法最兴盛的地区。
随着西汉丝绸之路的繁荣,佛教也一路东行,渐渐延伸到中原地区。
中国通史念书笔记500字
中国通史念书笔记500字中国通史念书笔记500字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就历史高作而言,仅阻碍深远,卷浩繁者,就有《春秋》、《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至于《二十四史》,那么更是浩如烟还非一样人能看的了。
但是此刻却很少有人去研究历史了。
在轰轰烈烈的经济大潮中,人们都忙着去发家致富,换思维,赶潮流,文史艺术性的东西自然被冷落了。
只是作为教师,受职业性质的限制,无暇他顾,工作之余,偶然“旧病复发”,翻看一点文史之类的东西。
近日看到一本《中国通史》,,颇受启发。
其实这本所谓的“通史”,并非是那些干巴巴的历史高作,而是本能雅俗共赏,老幼皆宜的历史故事。
该书文字精练生动,明白如话,删繁就简,提纲挈领,表达了上至远古传奇,下至“五四”运动中几千年来广为流传的历史事件,关于一部文明史,尽管挂一漏万,倒也略见一斑,仿佛把气象万千的上下五千年浓缩成一个五光十色的玻璃球,岁小巧玲珑,却熠熠生辉,融历史性、文学性、趣味性于一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尤其关于青青年朋友,是很值得一读的。
本书中故事跌荡起伏,引人入胜;人物形象鲜活,性格突出。
如尧舜禅让的高风亮节,姜太公助周灭商的伶俐睿智,伍子胥、勾践的“隐小愤就大谋”,屈原的爱国情怀,刘项争霸,三国割据;唐朝的“贞观之治”,宋朝的“安史之乱”,成吉思汗的“威震四海”,康熙皇帝的“平定三藩??,还有那一名位起义领袖,一个个草莽英雄——陈胜、吴广、黄巢、李自成??这些故事,这些人物,千百年来,教育着人们,鼓励着后昆,在中国历史上的阻碍是很深远的。
这几年小学时期及有专门的史地教材,小学生的历史知识是比较贫乏的,让小学生读这本“通史”,很有必要。
该书虽简单,但作为“史”,毕竟是按朝代顺序排列的,有必然的连贯性,系统性,随着历史电视剧不同,因此建议青青年朋友,尤其是小学生,不妨看看这本书。
中国通史念书笔记500字掀开《中国通史》这本书,第一看到的是前言,英国闻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所说:“一个人若是能身处在历史感悟当中,他就必然是取得真知的人,因为历史的体会是最为丰硕的一座聪慧之库。
历史记录片《中国通史》学习笔记 第41集
第41集炀帝功过主要内容:讲述隋炀帝杨广即位后的治国策略及功过得失。
隋朝的建立结束了中国几百年来的分裂,从地域上统一了中国,但隋王朝的统一并不牢固。
在平定江南之前,中国经历了近四百年的分裂时期,地方豪族势力的极大发展导致了中央权力削弱,几个世家大族联合起来就可以改朝换代。
到隋朝初年,地方势力仍然威胁着皇权,大隋王朝建立后的一年时间内已发生四次重大的叛乱,而且多数发生在新统一地区。
文帝改革中央集权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地方官主要都是由当时地方长官自己来辟属,这就造成了一个弊病,这样会形成一个一个地方的小集团或者说是地方的割据,这对中央集权是非常不利的。
杨坚看到了这种弊病,所以在登上皇位之后做出了改革,把所有的用人权、任命权都收归中央。
开皇三年,隋文帝废除了地方长官就地自聘僚属的制度,下属一律由中央吏部任免,把所有的用人权、任命权收归中央。
全国两千多个县以上行政建制的官员不论用何处方式选拔出来,最后都由中央直接任命。
从隋初开始,文帝规定:州、县长官三年一换,下属官员四年一换且不得连任。
因为官员在一个地方长期任职,很容易被地方豪强拉拢结交,进而相互勾结,影响到中央政令的推行。
通过这些措施,中央不仅把地方官任用之权全部牢牢控制,而且可以防止地方官员和当地豪强互相勾结,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掌控。
南北朝时期,王朝的更迭十分频繁,地方势力各自为政,州、郡、县三级政区的设置十分混乱。
杨坚把东汉以来的州、郡、县三级制改变成州、县两级制,撤郡五百多个,裁减了大批官员,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量大大加强,各项改革措施顺利进行。
三省六部制由于王朝更迭频繁,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官职和称谓。
隋文帝杨坚统一中国之后对制度作出了重大革新。
在魏晋南北朝官僚制度发展的基础上,建立了以三省六部制为主体的中央官僚体系,尚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下设有吏部、礼部、兵部、都官、度支、工部等六部,在六部之下各有四司,负责各项具体行政事务。
在后人的逐步完善下,三省六部制最终成为非常先进的政治制度。
书摘分享《中国通史》
书摘分享《中国通史》以下是《中国通史》中的五个书摘分享,包括出处和意思赏析:1.书摘:“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
”出处:《中国通史》第一卷,古代史部分。
意思赏析:此句讲述了中国古代从黄帝到舜禹时期的政治体制特点。
在这一时期,各个部落或国家的首领虽然姓氏相同,但国号各异,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彰显各自的德行。
这句话反映了古代中国对于德行和道德规范的重视,也体现了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2.书摘:“秦以严刑峻法相绳,而亦知厚生之道。
”出处:《中国通史》第二卷,秦汉史部分。
意思赏析:这句话描述了秦朝在统治手段上的两面性。
一方面,秦朝实行严刑峻法来维护社会秩序和统治权威;另一方面,也注重人民的生计和福祉。
这种看似矛盾的统治方式实际上体现了秦朝在追求国家统一和强大的同时,也关注到了社会的稳定和民生问题。
3.书摘:“儒者之业,在于修齐治平之道。
”出处:《中国通史》第三卷,魏晋南北朝史部分。
意思赏析:此句强调了儒家学者的主要职责是研究和践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这句话反映了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也体现了儒家学者对于社会责任和使命的担当。
4.书摘:“唐人以富强自诩,然亦知贫弱之可虞。
”出处:《中国通史》第四卷,隋唐五代史部分。
意思赏析:这句话描绘了唐朝人对于国家富强的自豪感和对于贫弱状况的警惕性。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力强大。
然而,唐朝人也意识到贫弱可能带来的危机和挑战,因此不断采取措施来巩固国家的实力和地位。
这句话体现了唐朝人的远见卓识和居安思危的智慧。
5.书摘:“宋明理学以性理为宗,而亦不废事功之学。
”出处:《中国通史》第五卷,宋元明清史部分。
意思赏析:此句阐述了宋明理学的核心思想和学术特点。
宋明理学强调心性之理的研究和体悟,但同时也注重实践和应用层面的学问。
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术风格使得宋明理学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
书摘分享《中国通史》 -回复
书摘分享《中国通史》-回复中国通史,一本千古璀璨的典藏之书,记录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光辉历程。
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详实的史料,展现了中国历史上的伟大成就和绚烂辉煌。
本文将以书中的《中国通史》为主题,逐步回答中括号内的问题,探索这部经典之作的魅力所在。
首先,我们来看看《中国通史》的作者是谁?《中国通史》的作者是近代著名历史学家杜维明先生。
杜维明先生是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学界的重要人物,他的著作对于中国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深入广泛的研究让他对中国历史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特别是他对章节的划分和重要事件的选择都体现了深厚的历史知识和洞察力。
那么,什么使得《中国通史》成为如此重要的一本书?首先,是其独特的视角和全面的史料。
《中国通史》不仅对中国历史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梳理,而且着重强调了中国封建社会与其他社会制度的对比,凸显了中国历史的独特性。
同时,书中使用了大量的历史史料作为支撑,使得读者能够更加真实地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
其次,是其独到的历史分析和解读。
在《中国通史》中,杜维明先生不仅对中国历史的事件进行了罗列,还对其中蕴含的历史原因和历史意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他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维度全面地剖析了中国历史的演变,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把握中国历史的真实面貌和演进规律。
而《中国通史》中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哪些?首先,是其对中国历史上重要事件和人物的描述。
《中国通史》对于中国历史上许多重要的事件和人物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使得读者可以了解到这些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比如,书中对于秦始皇统一六国、汉武帝的文治武功、唐朝的开元盛世等进行了详细的史料介绍,让人感受到了这些历史事件的壮丽和辉煌。
其次,是其对中国历史特点的概括和评述。
在《中国通史》中,杜维明先生对中国历史的特点进行了总结和评价,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把握中国历史的本质和特点。
他指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特点、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变革、社会形态变迁等方面的问题,从而形成了对中国历史的深入思考和独到见解。
《成语里的中国通史》:一部别具一格的中国通史
《成语里的中国通史》:一部别具一格的中国通史书名:《成语里的中国通史》作者:郭志坤、陈雪良出版单位: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日期:2019年7月我们都是有着强烈历史癖的人,俩人间的学术文化合作长达半个多世纪。
当年大学读的都是历史,毕业后工作的岗位尽管不同,但仍坚守在史学这一范围内。
同时,兴趣相似,这么多年来,最钟情、最放不下的还是中国史学,阅读和写得最多的也是这一老本行。
成语是语言的精华、历史的缩影成语是民间的历史记忆。
尽管三言两语,可内容丰富,是浓缩的历史精华片断。
“三请诸葛亮”“三顾茅庐”记述的是三国时代刘备邀请诸葛亮出山的历史故事,这些历史故事通过民众阅读《三国演义》等小说渐次世俗化,经过民众“添油加醋”式的加工清理,点化成了不一定与历史真实完全相符的历史记忆。
又比如“说到曹操,曹操就到”,你去查正史《三国志》,没有这种说法。
你去查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也没有这种说法。
它的出典何在?这就是民众凭借历史记忆进行的再创作,它最初一定是流行于民众口耳的口头文学,后来才被小说家写进《孽海花·第二十九回》中的。
“无巧不成书”“说到曹操,曹操就到”等大量的成语都出自这样的民间历史记忆。
成语中寄寓着民众的憎爱情感。
现在我们常用“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句成语,表达对那些爱做小动作,自作聪明、实则蠢笨的家伙的蔑视和愤恨情结。
这句成语中的“路人”就是指百姓。
有些人好耍小花招,可是,这些小花招连“路人”都骗不了,瞒不过,你还想怎样?不要看“路人”地位低微,但他们有智慧,能识破自以为聪明的人的“司马昭之心”。
成语是大众的借鉴标尺。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很多成语,就是一面镜子,足以引以为镜。
“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说的就是殷要以夏的覆亡为镜,周要以殷亡为镜。
成语让更多的人拿起历史这面镜子,照一照“古往”,也照一照“今来”;照一照自我,也照一照他人和社会。
成语中既然有历史记忆、憎爱情感、借鉴标尺,那么,如果我们把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成语编排和串连起来,那岂不就是一部鲜活而富于民众气息的“中国通史”吗?我们读着、写着、想着,产生了一种感悟:民众口口相传的中国成语中,竟然蕴含着一部中国通史。
《金史 .郭虾蟆传》注释翻译备课讲稿
民族英雄郭蛤蟆田绿洲讲中国历史,金朝是很重要的内容,讲金朝的历史,有一个人是非讲不行的,那便是著名的民族英雄郭蛤蟆,因为郭蛤蟆战死会州城,是历时118年的金朝统治最后消亡的标志。
郭蛤蟆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颇富传奇色彩的英雄!二十四史之一的《金史》有《郭蛤蟆传》,白寿彝教授的《中国通史》对郭蛤蟆的介绍则更为详细。
以下是《中国通史》的原文:“郭虾蟆(1192—1236),又名郭斌。
会州(今会宁)人。
父祖世为保甲射生手。
金宣宗时,他与兄郭禄大以善射应募从军。
兴定初年,郭禄大因功迁遥授同知平凉府事、兼会州刺史,赐姓颜盏,镇守会州。
他随兄在会州军中。
兴定四年(1220)西夏军攻打会州,郭禄大遥射西夏主兵将领,一发中其喉,杀之。
夏军破城,郭虾蟆与兄一同被俘,誓死不屈。
夏人爱他们的射技,囚入牢。
兄弟两人伺机出逃,事泄,郭禄大被杀,郭虾蟆独自逃归金。
迁官两阶,遥授巩州(今甘肃陇西)钤辖,再授同知兰州军州事。
兴定五年(1221),西夏步骑万余人攻入定西,郭虾蟆领兵击败之,斩首700,获马50匹,以功迁同知临洮府事(今甘肃临洮)。
元光二年(1223),西夏数十万步骑攻打凤翔府(陕西凤翔),元帅赤盏合喜以郭虾蟆总领军事。
郭虾蟆巡城时,见西夏将领坐胡床指挥作战,一箭射杀之,击退夏兵。
升遥授静难军(今陕西彬县)节度使。
不久改任通远军(治巩州)节度使,授山东西路斡可必刺谋克。
自熙宗罢汉、渤海人猛安谋克以后,只有女真、契丹、奚等族高官显贵才能授猛安谋克世爵。
金宣宗末年,为嘉奖战功卓着的将领,汉、渤海等各族人皆可授此世爵。
故郭虾蟆受此殊荣,并遍谕缘边诸郡。
同年冬,与巩州元帅田瑞收复会州,他率骑兵500,自州南山而下,射死守城夏兵数百人,夏人震恐,出降。
被西夏占领近四年的会州,重归金朝。
金哀宗正大元年(1224),田瑞据巩州叛金。
哀宗诏陕西两行省并力讨平,郭虾蟆率军先登巩州城,斩首5000余级,平定叛军,以功迁遥授知凤翔府事、本路兵马都总管、元帅左都监、兼行兰、会、洮、河元帅府事。
郭廷以史学研究综述
关键词 : 郭廷 以; 近代 史; 史学
中图分 类号 : K 0 9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2 0 9 5— 0 6 8 3 ( 2 0 1 3 ) 0 1— 0 0 9 5— 0 4
郭廷以( 1 9 0 4 -1 9 7 5 ) , 河南舞阳人 , “ 5 年主编的《 走过忧患的岁
国近现代史的研究与教学成就闻名于世” 【 1 1 2 。他 毕生致力于中国近代史教学与研究 , 主编大型近 代史资料丛刊 , 著作宏富 , 开创了中国口述史学 等新领域 , 培养了大批卓越的史学人才 , 在 国内 外具 有重 大影 响 。
一
月——近史所 的故事》 ,是郭廷以的高徒门生和同 事以郭廷 以为回忆线索 , 关于近史所发展 的艰辛经 历。 2 0 0 4 年“ 中央研究院” 近代史研究所的《 郭廷以
台湾夺去。” , I 4 。同时该文也指 出近些年有些 台湾、 琉球、 澎湖的历史关系 吕实强 的《 郭廷以先生对于太平天国史的研 年轻学者认为郭氏对“ 把文学意境 当成历史想象 ’ 的嫌疑” 这一判断 究与贡献》 及《 再论郭廷 以先生对于太平天国史 似有 ‘ 似有不妥 ,“ 戒严 时代研究 台湾 史岂容随便 ‘ 客 研究的贡献——兼及历史研究的实际与理论》 对 ? ” 【 m但也认为“ 郭廷 以随国民党政权来台, 不 郭 廷 以 的《 太 平 天 国史 事 日志》 和《 太 平 天 国历法 观 ’ 而有 所偏 见 ” [ 4 】 1 , 无 法从 台 考 订 》等 著述 进行 了总 结 和评 价 , 认 为 郭著 视 野 免受 时 代心 灵 的 限制 , 开 阔 ,对 太 平 天 国的 功过 是 非 均有 独 到 的见 解 , 湾主体 出发看事情。 而尹全海的 《 郭廷以 ( 台湾史事概说) 所反映 实为研究太平天国的必备参考书 。 认 为郭 廷 以 “ 受‘ 正统中国’ 意识 之 张建军的 《 一代宗师郭廷 以》 对郭廷 以 《 近代 的台湾 历史 观 》 ,以实证方法把台湾与 中国大陆紧密联系 , 中国的变局》 进 行 了评介 , 认 为此 书 的中心 主题 是 影响” 表 达 了 “ 台湾是 中 国的 台湾 , 台湾 历史 是 中 国历 史 “ 要了解 1 5 0 多年来中国近代化的成败得失” ,展 , 同时 “ 觉察到台湾历史解 释权不可忽 望未 来 中国的前途 和方 向 , 因此 “ 必须 要对 近代 中 的一部分” , “ 指 出研 究 台 湾历 史 的意义 ” 在于 “ 明 了它 的 国的变局做深入研究和探讨 ” 。 张玉法的 《 郭廷 视 ” 过去 , 更可 以加深我们认识它的现在 , 且可警惕未 以著 : 逝 代中国的变局>》 对郭廷以的著作虽有 来” 。 由此 , 不难 看 出两 岸 学者 不 同 的学 术 立 评 介但还不 够全 面。 可见 , 部分 台湾学者对台湾的历史归属特别是 杨联陵的《 郭廷以等 :< 郭嵩焘先生年谱>》 场。
央视纪录片《中国通史》解说词 第16集诸子百家
第16集:诸子百家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有一个时期至关重要,公元前500年左右,东方西方,群星璀璨,孔子、释迦牟尼、苏格拉底均在这个时期诞生,中国、印度、希腊,三大古典文化中心最终形成,其所产生的文化,至今仍深深影响着人类的思想与生活。
这个时代,是人的发现和觉醒的时代,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称其为轴心时代。
中国的哲学时代就是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荀子、韩非子等一大批思想家蓬勃而出。
在战国时代,被称为诸子百家的各个学派、各种思想交错碰撞,即彼此批评博弈,又相互吸收交融,形成了为后世所称到的百家争鸣,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写下了最为灿烂的篇章。
这里是山东省邹城市的孟庙,庙宇里正在进行的是成年加冠礼,在集体叩首之后,老者主持加冠仪式,少年加冠之后便正式成年,千百年来,殿堂里的亚圣孟子注目着无数后辈少年加冠成年,孟子是孔子的弟子子思的再传弟子,对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推崇备至,孟子遗憾自己不能亲自倾听孔子的教诲,只能成为私淑弟子,但孟子却坚定地视自己为孔子的直接继承人。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孟子发展了孔子关于仁的学说,人之初,性本善,中国古代的启蒙教材《三字经》开头的这句话,就是孟子思想的基础。
孟祥居老人是孟子的74代孙,也是中华孟氏宗亲会的名誉会长。
孟祥居: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来讲都是善良的,他认为就是说老百姓就能享受到帝王的仁义和慈爱,他才能真心实意地拥护你,才能爱戴你,你的江山才能够坐的稳,所以说得人心者得天下。
这里是位于河南开封的游梁祠,2014年夏季,河南孟氏宗亲会在这里举行了一场规模不大的祭祀仪式,仪式里有一项告祖的内容,孟氏后人准备重修游梁祠。
和孔子一样,孟子也带着他的弟子们周游列国,宣传他的仁政主张,但和孔子困厄陈蔡惶惶如丧家之犬不同,孟子在各国都受到了统治者的厚待,享有丰厚的待遇。
当年,孟子生平出游第一事就是游梁说惠王,在魏国国都大梁,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段对话流传至今。
《中国通史》75集解说词
《中国通史》75集解说词《中国通史》是由中国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文学家、语言学家、地理学家、宗教学家、政治学家等综合形成的系列著作,由秦汉以来历史发展历程进行系统地提炼、总结、图解,被誉为“中国史学界的奇迹”。
《中国通史》已经出版75集,涵盖了从古代中国至今中国的全部历史发展过程,展示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
第一集《中国古代史》主要讲述了从古代战国时期到清朝《崇祯三宪之后》的中国,全面介绍了从古到今的中国历史起源、社会经济文化形态的变化及其进程。
第二集《中国中古史》主要重点关注了隋、唐、宋三朝的历史,详细介绍了当时帝国的兴衰变迁,和民族思潮、思想形态、文化特色等方面的发展历程。
第三集《中国近代史》则介绍了明清时期以及革命前后中国的历史,记述了清朝失败与人民革命斗争书写的辉煌历史及英雄辈出,还重点描绘了西方世界对本地现代化以及中国独立走向自主的影响等历史发展过程。
第四集《中国现代史》涵盖从19世纪到当下的历史,记载了中国从封建落后国家到走上改革开放,发展成为经济强国的过程,重点介绍了西方及其他国家的殖民统治和对中国的影响,还涵盖了政治变迁、文化变迁、科技进步等内容。
第五集《中国外交史》则着重介绍了中国外交策略及外交历史,从古至今,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及其与西方国家的关系,以及如何以外交手段处理和解决爆发的国际事务,并通过对“一带一路”的发展进行研究,揭示了“一带一路”倡议实现中国与世界各国关系深度深化的重要性及其重要性。
第六集《中国军事史》涵盖了从古至今中国军事文化发展变化,文献资料报道了古代中国战争的起源,具体讲述了自秦始皇起,两千多年间战争斗争的历史,包括英雄无数,以及贞观黄巾、民族抗战、抗美援朝等历史事件和具体行动。
第七集《中国史学史》以“史学史”范畴展示中国早期史学的起源,以及中华民族的史学思想源头,如何形成了今天的史学范畴,以至于发展成为在全世界都具有传播性和影响力的史学思想,以及随后几代史学家对史学思想的深度传承及不断创新发展的细节,以及中华民族史学思想的未来发展趋势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中 國 通 史〉 著 作 的 根 本 依 據 , 自 仍 在於 史 料 剪 裁, 然 重 大 參 考 , 則
必須廣為吸收當世各斷代各專題的嚴肅研究,然後綜合條賈,寫成整體性
郭著 :
( 中 國通史} 敘錄
123
之通史。當世具此識力能力之史家,不乏其人,前後受學界共同重視者有
史學,本「輯存」輯錄少量舊稿,志在稱述吾師尚可列於通史學一家,我
輩親承教 誨之門人子弟,自不能漠然不知此本「輯存」採輯之重要宗旨也。 適逢郭廷以先生百歲冥誕,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陳永發所長特闢 郭廷以先生講座 ,請來美國史學大 家魏斐德 ( Fre d er i c Wakeman) 為 首 席 主
而只選輯「例言」、「目錄」及「引論 J
。因是本「輯存」不錄正文,
。
.用以看到郭先生之史學造詣
郭廷以先生早期門人弟子甚多,成名大家若唐德剛、實宗一、王聿均、
鄭憲,均早負盛名,而其生平後期所陶教門人生徒不下四十餘位,亦各有
TAO
專攻,賣聲士林。我為後期末學,所見至切,有三、四篇專文申敘。郭先 生桃李滿門而俱紹述其中國近代史領域,迄今無人注意及郭廷以先生之通
連我在內,受命各撰著「自強運動」之專書。海外學者同道也俱沿用此一
題稱,號為:
Self-strengthening Movement 。不要以為這很平常,大陸近代
TAO
史學界學者對於這一重大問題,從來自有定說,就是「洋務運動」。多年
治用,不願改從他人。我與一些同門學長,絕不堅閉固拒,自是擇其善者
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棄之。例如,
60 年 代 大 熱 門 , 美 國 出 了 不 少 現 代 化 理 論 家 , 展 示 理 論 , 也 足 以 通 行 世
。因是我們只有服膺郭廷以
務而洋務,乃是真誠地為「自強」而「洋務」
之一說 。
同一時代,同一問題,郭氏把「自強運動」命為「近代化」之肇端, 屬於時代推衍的重大啟機,也就是我所指出的另一個層次的歷史動力 。
124
須知「近代化 J
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第三十六期
(今熟稱現代化 m o d e rn i zat i o n )這一論題是二十世紀
TAO
冊自為三個學期之分量 。參閱本書所訂「例言 J
書而作 。
'可以確信是為中學教科
我們核對稿件,知道郭廷以先生在寫定完成全稿之後,尚在結構安排 上有所改動,最顯著最重要之處,是在章節使用上,其「例言」與「目錄」 不同 ,顯見「例言」寫成後,未加改動,而「目錄」上則將原定之章改為 編,原定之節改為章,抑且二者在總數亦不能一致,即「例言」中提到十
表述其通史學之識斷,俾供世人參酌採擇。
我人放眼以觀二十世紀中國之史學界,實見出人才薔萃,大師輩出。
有著作可藉,絕不以空言誇示,自更避免自蔽自鍋。單以撰著之 {中國通
史 〉言,亦可謂著作如林,各展其長,吾師郭廷以先生僅佔一席之地,亦
是自成一家 ,自具規模。我須於此略以提示二十世紀之通史史家,俾後世
參考比較。 自清朝末年之改革教育起,實已進入二十世紀,學堂之歷史教科書,
往往採用日本著作,但很快即有名家自著之中國史書,劉師培即是一代前
驅 。計自二十世紀之初年算起,中國通史學者名家聯翩而起,從事 {中國
通史 〉之類著作,名稱或各有不同,但必以全面通史為對象,組略估計,
可見及著作者有:梁啟超、柳言台徵、陳慶年、葛陸綸、李泰菜、王桐齡、
孫嘉會、張震南、黃現璿、劉鋪、呂思勉、楊雲樵、鄧之誠、繆鳳林、章
講,並召開盛大聚會,由近代史研究所同仁會聚座談,自是學界盛事 。然
亦全部集中於中國近代史領域。本「輯存」從男一角度陳敘郭廷以先生之 通史學 ,無論對於學界,以至紀念師門學術,亦俱是有其意
我人 會觀郭廷以先生的史識,略可分別要點概述於次:
義 。
郭著 :
( 中 國通 史 } 敘錄
121
第一,歷史的整體性:
「自強運動」為中國近代化之肇端。此有兩層,我當申解。
中國近代史是這百餘年新創學間,進入二十世紀 2 0年代方真雛形,
年代劃分、章節布局、段落標題,亦長久未能定型,各家自有立場,自有 估斷。這也顯出學問識見之不同。這裡不暇泛論其他,單就上引「自強運 動」這一命義,郭廷以師與其追隨受教者,我的同門學長,無不宗信此題。
歷史的整體性。
第二,鑑古知今:
此語本之郭氏筆載。世人熟知,實同於古今通稱之「鑑往知來」。我 自服膺此說,三十年前講授 {史學方法 ) ,並且寫成專書 。近年我亦寫入
TAO
論文,皆可覆按 。我自於此說廣搜歷代前哲相同語彙,不下二十四條,包
括:
( 周 易〉
、〈 逸 周 書〉 逸 文 、〈 墨 子〉 {戰國策 〉、
史}更是依此要領展述歷代。而凡每一斷代之全面史乘,朝代往往百年、
數百年,亦須建造博通識見。再於不同斷代內涵探索,或古今全程,或一
代專門大事。例如,古今貫通之佛教史、道教史 , 一代專有之三省制、五
122
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第三十六期
軍都督府、軍機處、自強連動等專題,亦須有一門變遷歷程,始末原委。
史家時時處處,不能脫離追究其通變因果與其影響。至於更小範圍之專
度、工藝,充實其正當內涵,亦無偏廢。 第二,自秦漢以至近世,亦儘量吸納研究新說,可以指出者,如寫清
初學術史,標示「實學」之崇尚,解為對明季心學空疏之反動。近十年來,
學界討論熱烈,有多人著論研討實學,正見郭氏引入通史之確當。
第三,郭氏本是近代史專門大家,其在此一時段,雖然簡約精練,分 章陳敘,亦並表現其史家特識 。是即明確標出「近代化」之動力動向,以
張蔭麟、李定一、傅樂成三位。其餘則亦各有所長。我們編輯郭廷以先生
遺稿,無意把郭先生推入通史學家之列,卻也深信郭氏之{中國通史》實
自真特色 。謹願略加指出一二。
第一,郭氏此書,充分吸收當代之史學開發成果。據其目錄可見,在
此其體指出,即是自遠古以來直迄三代以前,是全面以先史人類學頭骨體
質與相伴遺物,布陳遠古人類生活活動 。以舊石器、新石器、細石器、陶 器之應用編組敘述章節,無所缺載。同時亦合理通解三代文字、文物、制
鼓、范子由、朱翊新、金兆豐、周谷城、李方晨、陳恭融、錢穆、詹壽山、 范文瀾、金毓傲、藍丈徵、張蔭麟(只出版古代部份)、汪嘯凡、吳澤、
哥哥伯贊、呂振羽、尚鐵、謝鴻軒、黃大受、李定一、陳東原、張其昀、傅 樂成、陳致平、甲凱、郭沫若、賴榕祥、自壽韓、余玉臻、蔡慕陶、趙振
TAO
續、許立群等學者,可見二十世紀 〈中國通史 〉之出產宏富,人才眾多,
郭著:
{中國通史〉敘錄
王爾敏﹒
郭廷以先生是二十世紀史學大師,以研究中國近代史馳譽中外 。 中國近代史一門學間 ,自是濫觴於清季,而至民國十餘年方始形成獨
立史學門類 。其先驅大師則為蔣廷傲、郭廷以、李劍農、陳恭祿、范文瀾,
既有著作傳世,且具專業聲名。以其開拓學術有廣闊深入影 響,並陶鑄後 進而言,郭廷以先生自當為二十世紀一代大師而無愧。我至少有五篇論文
備開創近代史研究所 。鬧後更無閒暇工夫專心寫這本
4 4年 1月,即轉
〈中國通史 〉教科書。
於是我大抵判斷,郭氏此書當草成於民國
3 8年受聘在台灣師範學院之
時,當時出於謝東閔校長禮聘,並立即撥予一處宿舍,可以接來家眷居住,
並能安心著書
。
〈中國通史 〉講稿或即著於民國
3 8年至
3 9年之間
(1 9 4 9 - 1 9 5 0 )。如果當年付印,也十分有可能
r 第 二 次鴉 片 戰 爭 」 正是 大 陸 學 界 多
年治用,我相信切合事實,是以一向接受使用 。近代史料我是廣閱細參,
見到當年文獻廣泛稱哥 I r 洋 務 J
'也普遍舉示「自強」。我當堅持「自強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連動」不移,以為「洋務運動」不足以代表這一運動的宗旨。是的,他們
是天天主張「洋務 J
'也時時呼籲「自強」。至其根本宗旨,卻不是為洋
書以作見證,於其主張有所實踐。我自服膺其說。
像郭廷以先生實是負盛名之近代史學者,然其既曾講授「元明史」 「明清史」以及「中西交通史 J '而所貫通古今,撰著 {中國通史 }其事
亦不稀見。其以近代史名家而兼著 {中國通史 〉者,尚有陳恭祿、范文瀾、
李定一、黃大受,以至我同門學長李國祁先生。看來他們所注意者,當是
題,鄙人著有 〈准軍志 〉、
{晚清商約外交 〉、
〈清季兵工業的興起 〉
〈 上 海 格 致 書 院 志 略〉 等 , 亦 必 掌 握 變 通 , 觀 照 首 尾 , 使 讀 者 能 充 分 獲 悉
全貌而無所遺憾。吾得自於郭師教導,終身奉為圭臭。
上舉三端,俱就郭著 〈中國通史 〉中所讀到郭廷以先生之史學觀點,
郭廷以先生手著〈中國通史卜充分表現其胸有成竹,全經鎮密規劃 ,
做到可以立即付印程度。尤其係經郭先生親手繕錄,有多處塗改手跡。當
知其治史之鄭重。 以原稿本而言,郭著(中國通史 〉積稿達五巨冊,統共達二十餘萬字,
但經郭氏作劃 一安排,全書清楚區判為三冊。三冊各其目錄 ,各附相關地
圖,並各列大事年表。如此做法,可以推測原意是為編撰高中教科書,三
五章,而「目錄」將章改為編,卻變成十四編 。同時郭氏斧削痕跡可見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
120
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第三十六期
即將「目錄 」原來之章, 塗改為編。最後定稿
,全書內容共分為十四編,
六十八章 。以歷史全程為本書主體,上起原始先民,下至抗日戰爭勝利並
台灣光復 。各編各章重點十分清晰,標題亦具切實簡要,讀之易於貫通掌
飾,更不能冒濫 。
歷史的整體性,是同於人類生存生活,其照觀出來的是有機體,如損 俱備,不能割裂,不能支解。我們專門名家所做一鱗半爪,不足以與通史 作齊等相看。郭廷以先生有 {近代中國史綱 〉著作,是實現近代史的整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