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 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

合集下载

关于“十一五”安全生产科技发展规划

关于“十一五”安全生产科技发展规划

“十一五”安全生产科技发展规划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二○○六年八月前言安全生产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关系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十一五”时期,将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遏制重特大事故,减少人员伤亡,实现安全生产形势进一步好转的重要时期。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提出了安全发展的指导原则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的奋斗目标。

科学技术既是第一生产力,也是安全生产的重要基础和技术保障。

“十一五”时期,安全生产科技工作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贯彻执行“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新时期科学技术发展方针,实施“科技兴安”战略,构建安全生产科技创新、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体系,全面提升安全生产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研发水平,支撑和引领安全发展,为促进安全生产形势进一步好转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本规划是“十一五”时期安全生产科技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主要包括:现状与问题,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和目标,主要任务,保障条件和措施,附件五个部分。

目录为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全国科技大会精神,按照《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确定的指导方针、目标和总体部署,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和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安全生产“十一五”规划》,特制定《“十一五”安全生产科技发展规划》,以指导“十一五”时期安全生产科技工作,支撑和引领安全发展,实现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

一、现状与问题(一)安全生产面临的形势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安全生产。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高度重视安全生产,保护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的安全”。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把安全生产摆在与资源、环境等同等重要的地位。

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全文)

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全文)

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全文)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05〕39号)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是国家“十一五”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阐明“十一五”期间国家在环境保护领域的目标、任务、投资重点和政策措施,重点明确各级人民政府及环境保护部门的责任和任务,同时引导企业、动员社会共同参与,努力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一、环境形势(一)“十五”期间环境保护工作取得进展。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将改善环境质量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把环境保护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不断加大环境保护工作力度,淘汰了一批高消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加快了污染治理和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地区、流域和城市的环境治理不断推进,生态保护和治理得到加强;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措施,市场化机制开始进入环境保护领域,全社会环境保护投资比“九五”时期翻了一番,占GDP的比例首次超过1%;环境管理能力有所提高,环境执法力度有所加强;全社会的环境意识和人民群众的参与程度明显提高,对我国环境保护规律性的认识不断深化。

在经济快速发展,重化工业迅猛增长的情况下,部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有所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的趋势减缓,部分地区和城市环境质量有所改善,核与辐射安全得到保证。

(二)环境形势依然严峻。

我国环境保护虽然取得积极进展,但环境形势依然严峻。

“十五”环境保护计划指标没有全部实现,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00年增加了27.8%,化学需氧量仅减少2.1%,未完成削减10%的控制目标。

淮河、海河、辽河、太湖、巢湖、滇池(以下简称“三河三湖”)等重点流域和区域的治理任务只完成计划目标的60%左右。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远远超过环境容量,环境污染严重。

全国26%的地表水国控(国家重点监控)断面劣于水环境V类标准,62%的断面达不到III类标准;流经城市90%的河段受到不同程度污染,75%的湖泊出现富营养化;30%的重点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不到III类标准;近岸海域环境质量不容乐观;46%的设区城市空气质量达不到二级标准,一些大中城市灰霾天数有所增加,酸雨污染程度没有减轻。

国家“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

国家“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

劣三级城市比例(%) 35
30
25
20
15
10
5
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年
城市空气质量—SO2平均浓度变化趋势
浓度(mg/m3) 0.08
0.07 0.06
国家二级标准0.06mg/m3
0.05
0.04
0.03
0.02
0.01
0.00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国家“十一五”环境保护规 划
National Plan Draft f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the Eleventh Five Years
王金南 Prof. WANG Jinnan 中国环境规划院
Chinese Academy for Environmental Planning 2007年3月
第三层次是由国家发改委牵头、环保总局参加的有关 环保的专项规划,包括长江中下游水资源环境保护规 划等8个规划,这8个规划体现了环境保护与资源、行 业等部门规划衔接。
第四层次是区域规划: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
一、当前的环境形势
Situation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万吨
1600 1400 1200 1000
800 600 400 200
0
2000年
COD总量
2001年
2002年
生活COD
工业COD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SO2 Emissions Over Five Years “十五”

科技部发布《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科技部发布《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维普资讯
40 0
工 程 地 球 物 理 学 报 ( hns o ra o n ier gG o h s s C ieeJun l f gn ei e p yi ) E n c
第 3卷
[] 7王敦则 , 运 江. 层 气地 球物 理测 井技 术发 展综 述 蔚 煤
( ) 4 3 4 6 4 :4 - 4 .
[ 6 章 成 广 , 维 彦 , 小 意 , .用 全 波 到 测 井 资 料 预 2] 李 樊 等
测地层破 碎 压力 的应 用 [ ] J .工 程 地球 物 理学 报 ,
20()l0 l4 0 4 2 :2 一 2 。
[ 6 夏克文 , 1] 宋建平 . 应用 有非线性 连接权 的神 经网络识
研究 [ . 油勘 探与开发 ,002 ()7~ 7. J 石 ] 20 ,72 :6 8
[3 9 马英杰 , 周蓉 生. 经 网络方 法在 岩 性识 别 中的应 用 神
[ 物探化探计 算技术 ,0 4 2 ( ) 2O 2 . 刀. 2 0 ,6 3 :2 ~2 3
[ O S Gsa e,JRan 1 1 ] tl r y a.Mes rme to o — d aue n fS me Me
[ 1 沈建国 , 1] 肖玮. 长源 距声波测 井小 波处理 系统[ ] 测 J,
井 技 术 ,9 5 1 ( ) 1— 1 . 19 ,9 6 :6 8
初探[] 地球物理 学进展 ,0 1 1 () 9 一l 1 J. 20 , 6 3 :8 o . [ 2 姜皓 , 泽涵. 波测井仪器发展 及刻 度 井研究 [] 2] 楚 声 J.
[] 石油物探 ,0 3 4 () 1 6 l 1 J. 2 0 , 2 1 :2 一 3 . [] 8 陶果 , 邹辉. 代阵 列声 波测 井数 据 处理 和解 释方 法 现

论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重大工程及对经济发展作用

论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重大工程及对经济发展作用

论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重大工程及对经济发展作用环境XXX XXX 学号:XXXXXXXXXX据了解,为加快完成国家“十五”各项重点治理计划的结转项目,及时开工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的项目,研究论证一批新的工程项目。

“十一五”期间,重点实施10项环境保护工程。

要调动各种资源,开辟多元化投资渠道,集中力量和资金,重点建设。

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十点重大工程内容:1.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工程:建设环境质量监测网络、环保执法能力、国控重点污染源自动在线监控系统、突发性环境事故应急系统、环境综合评估体系、“金环”工程、环境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建设。

2.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工程:完成31个省级危险废物集中处置中心、300个设区市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等建设任务。

3.铬渣污染治理工程:对堆存铬渣及受污染土壤进行综合治理。

4.城市污水处理工程:新增城镇污水处理规模4500万吨/日,改造和完善现有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配套污泥安全处置和再生水利用。

5.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工程:治理重点工业污染源、水源地上游污染防治、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和部分城市环境综合治理。

6.城市垃圾处理工程:新增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规模24万吨/日。

7.燃煤电厂及钢铁行业烧结机烟气脱硫工程:使现役火电机组投入运行的脱硫装机容量达到2.13亿千瓦。

8.重点生态功能区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建立一批示范性国家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

完善一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管护基础设施。

9.核与辐射安全工程:建成核设备性能鉴定实验室、放射性物质鉴定实验室、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中心、电磁辐射监测实验室、全国辐射环境监督监测国控网、国家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管理系统等。

10.农村小康环保行动工程:建成环境优美乡镇2000个,完成1万个行政村环境综合整治。

部分重大工程对社会经济发展得作用:1.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工程:“十一五”以来,国家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主要项目进展良好,基本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目标。

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是指中国国家制定的在2006年到2010年期间推动科技领域发展的计划纲要。

这一规划纲要的主要目标是实现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具体的规划纲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培育科技创新人才,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和经济效益。

2.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关键技术创新,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重要领域取得关键技术突破。

3. 推进产业升级:推动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加快转型升级,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创新发展。

4. 加强科技体制改革:改革科研机构的管理体制,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5. 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加强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引进优秀科技人才和先进技术,提高国际科技合作水平。

通过实施这些规划纲要,中国的科技发展在“十一五”期间取得了显著进展,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

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

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一、我国当前的环境状况“十五”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全民环境意识普遍提高,环保措施力度不断加大,环保投入大幅增加,部分城市和地区环境质量得到改善,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的趋势有所减缓,核安全和辐射环境处于受控状态。

但总体上看,当前的环境状况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1、环境污染依然严重我国污染负荷高,排放强度大,环境污染相当严重。

2003年,全国主要水污染物COD排放总量达1333万吨,超出水环境容量60%以上;主要大气污染物二氧化硫排放总量达2158万吨,超出大气环境容量80%以上。

七大水系407个重点监测断面中,仅有38%的断面达到地表水环境III类标准,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有不同程度的超标,农村饮用水源污染问题比较突出。

地下水水质有恶化趋势。

近海海域局部生态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控制,赤潮发生频次增加。

监测的340个城市中,仅有45%的城市空气质量达到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机动车尾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酸雨污染严重的区域不断加重。

近70%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不到20%,现有的处臵设施二次污染问题严重;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总体处于空白。

危险废物的处臵任务十分繁重。

城市建筑施工和道路交通扬尘、油烟污染、工业生产和社会生活噪声扰民现象较重。

2、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尚未有效控制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7%;草原退化面积已达62%;沙化土地以平均每年3436 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森林整体质量和生态功能下降,可采资源持续减少。

很多河流开发利用率超过警戒线(40%),生态用水被大量挤占,破坏了河流原有的自然生态功能。

地下水超采严重。

生物多样性锐减、外来物种入侵威胁生态安全。

一些重要的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丧失,生态安全受到威胁。

现有的自然保护区质量不高。

畜禽、水产养殖、农药、化肥、农膜、秸秆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土壤污染问题逐步显现。

十一五规划教材

十一五规划教材

十一五规划教材十一五规划是指中国国家发展规划的第11个五年计划,时间跨度为2006年至2010年。

该规划是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制定的,旨在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强资源环境保护,构建和谐社会。

在十一五规划期间,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

首先,十一五规划注重加强科技创新。

中国政府提出了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发展战略,重点推动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这些措施促进了中国科技创新水平的快速提升,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大支撑。

其次,十一五规划重视推动城乡协调发展。

中国经济发展在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城乡发展不均衡、农村贫困等。

因此,十一五规划提出了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等政策,旨在促进城乡发展的协调与统一。

此外,十一五规划还注重促进可持续发展。

中国在高速经济发展中面临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等问题。

为此,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目标,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强环境监管等。

这些举措有效地推动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使之成为全球绿色发展的典范。

在人民生活水平方面,十一五规划重视提高人民的教育水平、健康水平和文化素质。

政府加大了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供给的力度,提高了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扩大了多层次、全方位的社会保障体系,使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更为明显。

综上所述,十一五规划注重科技创新、城乡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全面促进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划。

在规划期间,中国经济持续保持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社会和谐稳定,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专栏 5 农业领域
农林生物 质工程 。开 发生物 料 、牛物 可 降解地膜 等生物质材料 ,以及突破 农林能源 植物 培育技 术 ,发展和 建立 1 ~2 0 0个适 合我国农村条件的牛物 质能源示范基地 。 农林动植物育种 工程。培育 6 0 0 个优 质多抗高产 5 ~7 0 农林动植物新品种 ( , 系) 获得品种保护权 2 0 0 个 ,新 0 ~3 0 品种平均增产 1%~1% 。 0 5 建立良种繁 育基地 l0 0 个。 8 ~2 0 粮食丰产科技工程 。以水稻、小麦、玉米 、大 ,马铃 薯、 油菜六人作物 为主攻 目标 , 点研究农作物 不同熟制刷 重 年单产超 10 公斤技术模式以及配套管理技术 ;研究粮 食 50 重大病 虫草害防治技术 、粮食产后储运减损增效等父键技 术。 累计示范面积达到 5 亿亩 以上 , 平均单产提 高 1%以上。 0 食品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重点 围绕粮油、果 蔬 、畜禽、水产等量大面 广的农产 品 ,开 发建立 5 0条农 产品加工产业化示范线 ,开发 5 ~6 项深加工新技 术、新 0 0
专 栏 8 交通 领 域 的重 大项 目
智 能特大 型城 市铁 路、水运 、高速
路、 军事 交通运输 智能应 用系统 , 建
多方式 交通信 息服务 与管理 系统 ,
现 交通信 息服 务的个性 化 ,交通控
集成和应用。组织 实施制造 业 信息 发展综合交通运输技术 ,提高交 } 的可视 化 ,运输 组织 的智能化 和一 化 化工程 、绿 色制造关键技术与装备等 通装备的 自主创新能 力。重点研究开 l
铁 路 、 水 运 、 高 速 公 路 、 军 事 等 领
及加工生产应用技术 ;研 究开发精密 环保和可循环的新型制造工艺 ;开发 域 的交 通 运 输 智 能服 务 与管 理 系 统 。 测 量技 术与 装 置 、大 型 关键 能 源装 轻 质 高强 金 属和 无机 非 金 属结 构 材 组 织 实 施 智 能 交 通 技 术 集 成 应 用 示 备 、重大成 套高技术 设备 、大型海 料 ,新 型高分子材料 ,高性 能复合材 范 、新 一代空 中交通管理 系统 、高速 洋 工 程 装备 及航 空 、汽 车 、纺 织 、轻 料 及 复合 结 构部 件制 备 技术 ,稀 土 磁 悬 浮 交 通 等 重 大 项 目 。 工 、工 程机 械 、 农机 、医疗 医 药等 材 料 ,石 油 化 工材料 ,精 细化 工 材 行业急需的重大成 套装备 ;加 强关键 料 ,催化及 膜分 离材料 ,建 筑材料 , 基础件和通 用部件设计制造技术 、大 轻纺材料 ;发展综合性能高 ,资源消 型铸锻 件加 工技术 、微纳加工及产 耗少 ,环境负荷低的重大材料产品及 品技术研究 ,突破流程工业绿 色化技 相关工艺技术 。组织 实施可循环钢 术 ,开展制造业 信息集成共享和服务 铁流程工艺与装备、全氟离子膜工程 平台建设 ,加 强其在主要行业 的技术 技 术研 究 等重 大项 目 ( 专栏 7 ) 。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印发《“十一五”国家环境保护标准规划》的通知-环发[2006]20号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印发《“十一五”国家环境保护标准规划》的通知-环发[2006]20号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印发《“十一五”国家环境保护标准规划》的通知正文:----------------------------------------------------------------------------------------------------------------------------------------------------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印发《“十一五”国家环境保护标准规划》的通知(环发[2006]20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局(厅),总局各直属单位、派出机构: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05〕39号),进一步完善环保技术法规和标准体系,科学确定环境基准,做好“十一五”期间国家环保标准工作,在充分总结“十五”期间环保标准工作基础上,我局组织编制了《“十一五”国家环境保护标准规划》。

现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附件:“十一五”国家环境保护标准规划二00六年二月六日附件:“十一五”国家环境保护标准规划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推进环境执法和监督管理工作实现科学化、法制化和规范化,进一步健全环境保护法规,完善环境保护技术法规和标准体系,科学确定环境基准,努力使环境保护标准与环保目标相衔接,制定本规划。

一、国家环境保护标准体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一)国家环境保护标准体系的现状我国环境保护标准工作与国家环境保护事业同时起步。

1973年,我国发布了第一个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工业“三废”排放标准》。

经过30多年的发展,国家环境保护标准体系已初具规模,标准体系由国家和地方两级构成。

国家级环境保护标准包括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标准样品、环境保护行业标准及其他国家环境保护标准。

“十五”期间,总局和各级环保部门加大了环境保护标准工作的力度,重点解决标准经费投入少,体系不健全,科学性与公开性不足的问题。

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国家“⼗⼀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形势与需求⼆、思路和⽬标1.总体思路2.战略⽬标三、重点任务1.瞄准战略⽬标,实施重⼤专项2.⾯向紧迫需求,攻克关键技术(1)优先发展能源、资源与环境保护技术(2)加强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3)加强社会发展领域的公益性技术研究(4)积极推进⾼新技术产业化与先进适⽤技术推⼴3.把握未来发展,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1)超前部署前沿技术研究(2)稳定⽀持基础研究4.强化共享机制,建设科技基础设施与条件平台(1)加强国家研究实验基地建设(2)加强重⼤科技基础设施建设(3)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5.实施⼈才战略,加强科技队伍建设6.营造有利环境,加强科学普及和创新⽂化建设7.突出企业主体,全⾯推进中国特⾊国家创新体系建设(1)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2)建设科学研究与⾼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3)建设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4)建设各具特⾊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5)建设社会化、⽹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8.加强科技创新,维护国防安全(略)四、保障措施1.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2.⼤幅度增加科技投⼊3.落实促进⾃主创新的各项激励政策4.深⼊实施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战略5.形成新型对外科技合作机制6.完善科技法律法规体系7.推进科技计划管理改⾰8.建⽴有效的规划实施机制“⼗⼀五”是我国全⾯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增强⾃主创新能⼒作为国家战略,加快经济增长⽅式转变,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全⾯建设⼩康社会奠定基础的关键时期,是贯彻党的⼗六届五中全会和全国科学技术⼤会精神,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的开局阶段。

“⼗⼀五”科技⼯作要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根据《纲要》确定的各项任务和要求,明确未来五年的发展思路、⽬标和重点,⼤⼒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坚实基础。

⼀、形势与需求进⼊21世纪,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世界新科技⾰命发展的势头更加迅猛,⼀系列新的重⼤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正在以更快的速度转化为现实⽣产⼒,深刻改变着经济社会的⾯貌。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印发《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的通知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印发《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的通知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印发《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科技发
展规划》的通知
佚名
【期刊名称】《环境经济》
【年(卷),期】2006(000)B10
【摘要】为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大会和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精神,提升环保科技创新能力,我局组织编制了《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

现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总页数】18页(P16-32,F0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7.41
【相关文献】
1.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印发《“十一五”全国环境保护法规建设规划》的通知[J],
2.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印发《“十一五”国家环境保护标准规划》的通知 [J],
3.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办公厅关于印发《“十一五”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考掇指标及其实施细则》和《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建与管理工作规定》的通知 [J],
4.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印发《“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核查办法(试行)》的通知——“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核查办法(试行) [J], 无
5.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印发《“十一五”国家环境保护标准规划》的通知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一五到十一五规划

从一五到十一五规划

从一五到十一五规划一、引言中国的一五到十一五规划是指从1953年到2010年期间,中国政府制定并实施的一系列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这些规划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指导和框架,并在国民经济、科技创新、农业发展、城市化进程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本文将详细介绍一五到十一五规划的背景、目标、主要内容和成就。

二、背景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面临着经济落后、农业基础薄弱、人民生活贫困等一系列严峻挑战。

为了推动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中国政府开始制定一系列发展规划,其中包括了一五到十一五规划。

三、目标一五到十一五规划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动科技创新,加强农业发展,促进城市化进程,并改善环境质量。

四、一五到十一五规划的主要内容1. 国民经济发展一五到十一五规划中,国民经济发展是重点内容之一。

规划提出了一系列的产业发展方向和政策措施,包括重点支持工业、农业、建筑业等领域的发展,鼓励民营经济的发展,加强对外经济合作等。

2. 科技创新为了提高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一五到十一五规划提出了大力发展科技事业的目标。

规划中明确了加强科技研究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加强科技人才培养等。

3. 农业发展农业是中国经济的基础,一五到十一五规划中也重视农业的发展。

规划提出了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具体措施。

同时,规划还提出了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目标。

4. 城市化进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流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

一五到十一五规划中,提出了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市规划和管理的目标。

规划中还明确了加强城市环境保护和改善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措施。

5. 环境保护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

一五到十一五规划中,提出了加强环境保护的目标和措施。

规划中明确了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加大环境保护投入,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印发“全国生态保护‘十一五’规划”的通知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印发“全国生态保护‘十一五’规划”的通知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印发“全国生态保护‘十一五’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已撤销)•【公布日期】2006.10.13•【文号】环发[2006]158号•【施行日期】2006.10.13•【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保护综合规定正文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印发“全国生态保护‘十一五’规划”的通知(环发〔2006〕15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局(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各直属单位,各派出机构: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05〕39号)和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精神,促进环境优化经济增长,实现“十一五”生态保护目标,加速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我局组织编制了《全国生态保护“十一五”规划》。

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各地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附件:《全国生态保护“十一五”规划》二○○六年十月十三日附件:全国生态保护“十一五”规划(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目录一、全国生态保护形势(一)“十五”工作回顾(二)生态环境现状1、主要问题2、成因分析(三)机遇与挑战二、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一)指导思想(二)基本原则1、预防为主,保护优先2、分类指导,分区推进3、统筹规划,重点突破4、政府主导,公众参与(三)工作目标1、总体目标2、具体目标三、重点领域及主要任务(一)深化自然生态保护工作1、完善全国生态功能区划2、推动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3、提高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水平4、加强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二)强化区域生态保护监督与管理1、加强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监管2、提高生物多样性履约和管理能力3、重视生态敏感区和脆弱区保护(三)加大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力度1、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2、综合防治土壤污染3、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控制,强化农产品产地环境监管4、防治畜禽和水产养殖污染(四)巩固推进生态示范创建工作1、深化生态省、生态市和生态县建设2、积极推进环境优美乡镇创建工作3、大力开展生态村建设四、保障措施(一)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二)完善生态环境监督管理体制(三)创新生态保护政策(四)加强生态保护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五)建立多渠道的投资体系(六)加强生态保护能力建设(七)促进公众参与和监督一、全国生态保护形势(一)“十五”工作回顾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十五”期间,先后印发了《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国发[2000]38号)和《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05]39号),把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印发《“十一五”全国环境保护法规建设规划》的通知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印发《“十一五”全国环境保护法规建设规划》的通知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印发《“十一五”全国环境保护法规建设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已撤销)•【公布日期】2005.11.28•【文号】环发[2005]131号•【施行日期】2005.11.28•【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保护综合规定正文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印发《“十一五”全国环境保护法规建设规划》的通知(环发[2005]13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局(厅),解放军环境保护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十一五”全国环境保护法规建设规划》已经国家环保总局局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认真遵照执行。

附件:1.《“十一五”全国环境保护法规建设规划》2.环境立法规划设想表(略)二00五年十一月二十八日附件1:“十一五”全国环境保护法规建设规划前言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任务。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立法规划工作,中共中央转发《中共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关于〈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的请示》的通知指出,实现立法规划,将为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这对于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促进和保障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05年3月12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坚持依法办事,把人口资源环境工作纳入法制轨道”,对环保法制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明确的目标。

今后的五年是落实这一目标的关键时期。

环保法规建设规划是环保法制建设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是落实国家立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五”期间,全国环境保护事业取得积极进展,环境法规建设也取得重大成就。

国家先后制定或修订了一批环境保护的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和标准,批准了一批国际环境条约,地方也出台了一系列地方性环境法规、规章和标准,我国环境法律体系更趋完善。

环境法律——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或修订了《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年修订)、《环境影响评价法》(2002年)、《清洁生产促进法》(2002年)、《放射性污染防治法》(2003年)、《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4年修订)等环境法律。

十一五国家环境保护标准规划

十一五国家环境保护标准规划

十一五国家环境保护标准规划国家环境保护标准规划是中国政府对环境保护工作的战略规划和行动指导。

2006年至2010年是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简称十一五)期间,中国加大了环境保护力度,积极提出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标准规划。

本文将从背景介绍、标准制定、具体标准和实施效果等方面,对十一五国家环境保护标准规划进行分析和总结。

一、背景介绍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空气质量、水资源、土壤污染等成为严重影响人们健康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明确了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并将其纳入十一五国家发展规划当中。

二、标准制定制定国家环境保护标准是为了规范和管理环境污染物的排放和防治,确保环境质量达到相应的要求。

在十一五期间,中国政府加强了环境保护标准的制定工作,重点关注大气、水和土壤环境的保护。

制定国家环境保护标准需要充分考虑科学性、可操作性、可控性和可实施性,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国际标准进行制定。

三、具体标准1.大气环境标准针对大气污染问题,十一五国家环境保护标准规划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标准,包括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和大气污染物排放源监测方法等。

这些标准对于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改善空气质量、保护人民群众健康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水环境标准保护水资源和改善水环境质量是中国环境保护的重要任务之一。

十一五国家环境保护标准规划制定了一系列与水环境保护相关的标准,包括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农田灌溉水水质标准等。

这些标准对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水环境污染的防治发挥了重要作用。

3.土壤环境标准土壤污染严重威胁着农田、生态环境和人民的健康。

针对土壤环境保护问题,十一五国家环境保护标准规划制定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和土壤污染物排放标准等。

这些标准的制定有助于加强土壤污染防治,保护农田和土壤资源。

四、实施效果在十一五期间,中国政府积极推进国家环境保护标准的落实和实施。

这些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对于推动环境治理、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改善居民生活质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十一五”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规划

“十一五”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规划

“十一五”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规划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

“十一五”是我市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加强环境保护,加快建设生态广安,对于促进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十五”回顾“十五”期间,全市认真贯彻执行环境保护有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按照中、省要求,加强污染治理,严格环保执法,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趋势得到有效控制,城乡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取得可喜成绩。

(一)环保观念明显增强。

市委、市政府每年召开环保专题会议,市人大常委会积极组织开展环保执法检查并牵头组织“环保世纪行”活动,市政协积极组织环保法执行情况调研,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环境保护工作。

各地各有关部门充分利用“6?5”世界环境日、“4?22”地球日和“12?5”法制日等,通过电视、报纸、网络、专栏、街头宣传等途径,加大环保宣传力度;同时,以创建“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环境教育基地”等载体,大力开展环保宣传教育,全社会环保观念显著增强,形成了人人关心环保、人人支持环保、人人参与环保的良好氛围。

全市建成45所省、市、县级“绿色学校”,“华蓥山天然大盆景”、“凌云小区”正在积极开展创建省级环境教育基地和省级绿色社区示范点活动。

(二)生态建设快速推进。

“十五”期间,全市认真贯彻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大力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广安”初步形成。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全市累计完成植树造林100余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0.8%,建设沼气池11.3万口,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577平方公里。

城市生态功能不断加强,投资1.5亿元实施了以绿地、公园、广场、道路为主的绿化工程,新增绿地面积244.03公顷,城市绿化率达35.26%;实施水体修复工程,对城区内河道进行清淤、截污、拓浚、补水,全市完成97公里长的河道治理。

邓小平故居保护区被XX省命名为“生态园区”。

“十一五”国家环境保护标准规划

“十一五”国家环境保护标准规划

“十一五”国家环境保护标准规划
注:本文经过精心编辑,部分内容来源网络,如有疑议,请联系我们处理。

“十一五”国家环境保护标准规划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文件
环发[2006]20号
关于印发《“十一五”国家环境保护标准规划》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局(厅),总局各直属单位、派出机构: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05]39号),进一步完善环保技术法规和标准体系,科学确定环境基准,做好“十一五”期间国家环保标准工作,在充分总结“十五”期间环保标准工作基础上,我局组织编制了《“十一五”国家环境保护标准规划》。

现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附件:“十一五”国家环境保护标准规划
二零零六年二月六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6年6月22日目录一、“十一五”环境形势与科技需求 (1)1.1当前的环境形势与特点 (1)1.2环境科技的发展趋势 (3)1.3“十五”环境科技发展回顾 (3)1.4问题与需求 (5)1.4.1 存在问题 (5)1.4.2 科技需求 (6)二、指导思想、规划原则和规划目标 (12)2.1指导思想 (12)2.2规划原则 (13)2.3规划目标 (14)三、重点发展领域与优先主题 (16)3.1水污染防治 (16)3.1.1饮用水安全保障及关键支撑技术 (16)3.1.2流域(区域)水污染控制与工程示范 (18)3.1.3城市水环境质量改善与生态建设 (19)3.2大气污染防治 (19)3.2.1区域大气污染现状、成因与调控技术 (19)3.2.2城市大气环境问题与控制 (19)3.2.3大气污染物控制与废气治理技术 (20)3.3土壤污染防治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20)3.3.1土壤污染与修复技术 (20)3.3.2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与农村面源污染防治 (20)3.3.3农药环境安全 (21)3.4固体废物与化学品污染防治 (21)3.4.1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技术 (21)3.4.2危险废物管理、风险控制和处理处置技术 (22)3.4.3化学品环境效应与风险评估技术 (23)3.5 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 (23)3.5.1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与建设 (23)3.5.2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系统监测技术 (24)3.5.3生物多样性与生物安全支撑技术 (24)3.6核与辐射安全 (25)3.6.1核设施安全风险评价与控制研究 (25)3.6.2辐射环境与放射性废物管理安全研究 (25)3.6.3辐射源安全技术研究 (26)3.7环境综合管理关键科学技术支撑 (26)3.7.1污染物排放总量统计与核定技术 (26)3.7.2环境监管与应急预警体系 (26)3.7.3环境监测与信息管理 (27)3.7.4环境基准与标准 (28)3.7.5环境政策与法规 (29)3.7.6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保障体系 (30)3.7.7城市环境管理及对策 (30)3.8基于循环经济的污染防治技术 (31)3.8.1静脉产业污染防控和资源化技术 (31)3.8.2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技术 (31)3.8.3污染物总量物质流分析和控制途径 (32)3.8.4资源循环对污染物总量的影响机制及污染控制技术经济政策 (32)3.9环境与健康 (33)3.9.1环境污染与健康危害 (33)3.9.2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的机理与识别技术 (33)3.10区域与全球环境问题 (33)3.10.1全球环境变化影响的适应技术与对策 (33)3.10.2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控制技术及对策 (34)四、加强环境科技基础能力建设 (34)4.1提高环境科技实验研究能力 (34)4.2提高环境基础观测能力 (35)4.3建立完善环保科普基地 (36)4.4建设国家环境科技资源信息共享平台 (36)五、保障措施 (37)5.1加强环境科技管理 (37)5.2优先主题的分解落实 (37)5.2.1优先主题的分类原则 (37)5.2.2优先主题的计划方案 (38)5.3以体制创新和机制转变推进规划的实施 (51)5.4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 (51)5.5促进科技示范和成果推广转化 (52)5.6加强环境科技普及与教育 (53)六、经费预算 (53)未来5~15年,甚至更长时间内,伴随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与胁迫影响将日益严峻。

面对这一重大挑战,必须深入贯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基础上,明确未来环境科技发展的总体战略,从前瞻性、战略性、全局性高度对环境科技的发展认真分析、提前部署和科学规划,使环境科技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发展要求,为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

一、“十一五”环境形势与科技需求“十一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构建发展与环境的新型关系,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确定的重要目标。

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的召开,预示着全国环保工作已进入了以保护环境优化经济增长的新阶段,按照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的部署和要求全面实现三个转变,是“十一五”环境科技发展的首要任务。

1.1当前的环境形势与特点当前,我国的环境形势十分严峻,生态环境已进入大范围生态退化和复合性环境污染的新阶段。

与上世纪80年代相比,我国生态与环境问题无论在类型、规模、结构、性质以及影响程度上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主要表现在:— 1 —(1)环境与资源约束瓶颈加大,环境污染呈加剧蔓延趋势。

能源、资源利用率低,污染物排放强度高,全国范围内主要污染物排放已超过环境承载能力。

污染与破坏已从陆地蔓延到近海,从地表延伸到地下,从单一污染发展到复合污染。

工业结构性污染呈现不同空间尺度的梯度性转移和变化;在一些重要经济区域和流域形成了点、线、面源污染共存,生活、生产污染叠加,各种新旧污染物交织,水、气、土污染交互影响的复杂态势,核与辐射环境安全存在隐患。

(2)新污染物质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危害逐步显现。

一些新型污染物质如抗生素、内分泌干扰物、藻类毒素、杀虫剂氧化副产物等对生态系统、食品安全、人体健康等,存在着更大的风险和更久远、更难以预料的潜在影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危害加重。

(3)生态与环境问题变得更加复杂、风险更加巨大。

一系列重大环境问题,如湖泊与近岸海域水体富营养化,区域酸沉降与城市大气复合污染,土壤与面源污染,有毒有害污染物排放,区域(流域)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外来物种入侵和遗传资源流失,以及突发的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等,越来越多地危及社会稳定与环境。

(4)环境问题成为新的外交热点。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的过程中,资源与环境的国际贸易争端与摩擦不断加剧,履行国家环境义务、改善全球环境质量、保障国家资源供给、突破绿色贸易壁垒等,已成为国家外交事务的新热点和基本内容之一。

— 2 —1.2环境科技的发展趋势进入新世纪,国际国内环境科技的发展呈现以下特点:(1)研究手段更加先进。

环境科学与技术之间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与相互转化更加迅速。

以长期连续观测、探测和实验资料的积累与分析为基础,环境科学诸多前沿研究与高新技术的发展融为一体,新兴学科不断涌现。

(2)研发与应用结合更加紧密。

围绕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到消化吸收再创新,环境科技在基础研究、高新技术研究与成果应用转化等纵深层面同时展开,研发与应用结合更加紧密。

一批本属于基础研究的成果,如基因工程、纳米材料等,在研究初期就快速进入环境应用研究领域。

(3)研究视野更加开阔。

环境科学已由传统的单一关注污染物质的环境效应和生态影响研究,转为更加关注环境与人体健康的影响研究,关注人类生产方式的转变,关注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关系、人与自然等人类社会发展的协调与和谐问题等,环境科技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导向作用愈加显现。

(4)国际合作主题更加突出。

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国家水域、臭氧层损耗、土地退化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一系列重大环境问题,已成为当前及今后世界各国环境科技合作与交流的主题和基点。

1.3“十五”环境科技发展回顾“十五”以来,国家在重大环境科学研究领域组织实施了一批重要项目,取得了一定成绩,主要体现在:— 3 —— 4 —(1)持续支持基础研究,科学揭示关键环境问题“十五”期间,国家先后启动了《湖泊富营养化过程与蓝藻水华暴发机理研究》、《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环境安全、演变趋势与控制原理》、《长江、珠江三角洲地区土壤和大气环境质量变化规律与调控原理》、《东北老工业基地环境污染形成机理与生态修复研究》、《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变化、可持续利用与区域生态安全》等重大基础研究(973)项目,有效阐明了上述区域典型污染物的变化机理,科学揭示了某些污染物的环境行为和污染规律,显著提高了部分前沿科学基础问题的认识水平。

(2)重视重要技术研发,充分鼓励集成创新与应用示范“十五”期间,国家先后组织实施了《环境污染防治技术》主题、《水污染控制技术与治理工程》等高新技术领域(863)专项。

实施了锅炉燃煤污染控制、汽车尾气监测技术、生活垃圾生态填埋技术、湖泊水源地水质改善与生态修复、河网区面源污染控制、重污染底泥疏浚、城市水环境质量改善等技术创新和工程示范。

通过技术研发与工程示范,初步掌握了一批先进生产工艺和关键装备制造技术,开发了一批重要技术产品,发明了一批污染治理专利技术,提高了燃煤、机动车尾气、污水治理、城市生活垃圾处置等污染控制能力,缩短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推进了我国部分区域(流域)污染控制与环境质量的有效改善。

(3)关注环境热点,为国家环境管理提供决策支持“十五”期间,国家先后组织实施了《重大环境问题对策与关键支撑技术研究》、《全球环境变化对策与支撑技术研究》、《水安全保障技术研究》、《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安全及生态经济系统重建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中国可持续发展信息共享系统的研究开发》等一批重点攻关项目。

其研究成果为完善国家环境法规政策、强化国家宏观环境管理、参与国家可持续发展综合决策、确立国际履约谈判基本立场、提高重点区域流域环境污染控制能力等做出了重要贡献。

1.4问题与需求1.4.1 存在问题当前,我国的环境保护面临着三大矛盾: 我国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与增长方式转变缓慢的矛盾突出,协调经济与环境关系的难度越来越大;人民群众改善环境的迫切性与环境治理长期性的矛盾突出,环境问题成为引发社会矛盾的“焦点”问题;污染形势日益严峻与国际环保要求越来越高的矛盾突出。

“十五”环境科技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面对世界环境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面对我国环境保护存在的矛盾,环境科技在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缓解资源环境对发展的瓶颈制约,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一是环境科技与国家环境保护需求脱节,环境科技支持方向与国家环境保护内在需求联系不紧密,缺乏应对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出的新需求、新挑战、新战略的研究支持能力,环境综合决策的科技支撑能力薄弱,环境科技体系尚不健全,对国家重点环保计划的支持能力弱;二是研究计划与应用结合不紧密,国家科技计划安排中,忽视对部门应用科技的有效支— 5 —持,忽视发挥部门的优化组合与引领作用,导致解决国家重大环境问题的有效技术和手段明显不足;三是科技投入严重不足,没有形成稳定的环境科技投入机制,科研基础条件落后;四是环境科技队伍力量较弱,科技人才不足的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五是缺乏大跨度的学科交叉综合研究和环境科技信息化共享平台,众多环境科技成果难以直接转化为环境效益,环境科技在保护环境、改善环境质量方面的贡献并不十分显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