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厥阴肝经络穴为
足厥阴肝经
足厥阴肝经,简称肝经。
十二经脉之一。
该经一侧有14个穴位(左右两侧共28穴),该经发生病变,主要临床表现为腰痛不可以俯仰,胸胁胀满,少腹疼痛,疝气,巅顶痛,咽干,眩晕,口苦,情志抑郁或易怒。
概述:人体十二经脉之一。
简称肝经。
足厥阴肝经,流注时辰为清晨一至三点,即丑时。
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表里。
循行路线起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沿足背向上至内踝前一寸处(中封穴),向上沿胫骨内缘,在内踝上8寸处交出足太阴脾经之后,上行过膝内侧,沿大腿内侧中线进入阴毛中,绕阴器,至小腹,挟胃两旁,属肝,足厥阴肝经循行线路图络胆,向上穿过膈肌,分布于胁肋部,沿喉咙的后边,向上进入鼻咽部,上行连接目系出于额,上行与督脉会于头顶部。
本经脉一分支从目系分出,下行于颊里,环绕在口唇的里边。
又一分支从肝分出,穿过膈肌,向上注入肺,交于手太阴肺经。
本经腧穴主治肝胆病症、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系统、眼科疾病和本经经脉所过部位的疾病。
如:胸胁痛、少腹痛、疝气、遗尿、小便不利、遗精、月经不调、头痛目眩,下肢痹痛等症。
循行部位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大敦穴),沿足背内侧向上,经过内踝前1寸处(中封穴),上行小腿内侧(经过足太阴脾经的三阴交),至内踝上8寸处交出于足太阴脾经的后面,至膝内侧(曲泉穴)沿大腿内侧中线,进入阴毛中,环绕过生殖器,至小腹,夹胃两旁,属于肝脏,联络胆腑,向上通过横膈,分布于胁肋部,沿喉咙之后,向上进入鼻咽部,连接目系(眼球连系于脑的部位),向上经前额到达巅顶与督脉交会。
分支:目系分支:从目系走向面颊的深层,下行环绕口唇之内。
肝部分支:从肝分出,穿过横膈,向上流注于肺,与手太阴肺经相接。
联系脏腑属肝,络胆,与肺、胃、肾、脑有联系。
主要临床表现腰痛不可以俯仰,胸胁胀满,少腹疼痛,疝气,巅顶痛,咽干,眩晕,口苦,情志抑郁或易怒病机分析足厥阴肝经之支脉、别络,和太阳少阳之脉,同结于腰踝下中篌、下篌之间,经气不利则腰痛不可以俯仰;足厥阴肝脉过阴器,抵小腹,布胁肋,肝脉受邪,经气不利,则胸胁胀满,少腹疼痛,疝气;肝脉上行者循喉咙,连目系,上出额至巅顶,本经经气不利则巅顶痛,咽干,眩晕;肝主疏泄,肝气郁结,郁而化火则口苦,情志抑郁或易怒。
灵枢经第十篇经脉之十四足厥阴肝经路线
灵枢经第十篇经脉之十四足厥阴肝经路线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趾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
第十二,黄帝讲,与肝脏联系最紧密的人体厥阴区域里的神经血管体液各种生理病理现象显示出来的特殊现象所形成的路线即经脉,起于足大趾长有丛毛之处,向上顺足背上沿,距离内踝一寸处,从踝骨处直上八寸,与足太阴脾经路线交会之后,上行至膝窝内沿,再向上顺股骨内侧,进入阴毛中,环绕阴器,抵达小腹,挟胃,属于肝脏,联络胆,上行穿过膈,而散于胁肋,顺喉咙后面上行入鼻腔后部孔中,再上向至眼球深处。
与这里的脉络相接。
再向上运行从前额出来。
在头顶的最高点与督脉相会。
足厥阴肝经有一个分支,从连接眼球与脑的脉络分出,向下行至颊内。
在唇内环绕。
还有一个分支,从肝分出,穿过横膈上行到肺中与脉脉相连。
肝经联系眼脑、生殖器和胆腑与肺脏。
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以俛仰,丈夫(疒贵)疝,妇人少腹肿,甚则嗌干,面尘,脱色。
是主肝所生病者,胸满,呕逆,飧泄,狐疝,遗溺,闭癃。
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盛者,寸口大一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黄帝讲,当肝经路线上发生各种病理现象动静时,会发生以下病症,腰痛不可以俯仰,男人发生疝症,妇人少腹肿,严重的咽喉干燥,面如蒙尘,失血色。
足厥阴肝经上的穴位,主治肝经所生的病症。
包括胸满、呃逆、泄泻,狐疝、遗尿、小便不通。
以上各种病症,如果属于实证,采取泻法,如果属于虚证,采取补法。
如果属于热证,使用疾剌法,如果属于寒证,使用留针法。
如果经脉路线上有陷下现象就用艾灸法。
这里讲的实证,指寸口脉大于人迎脉,这里说的虚证,指寸口脉反小于人迎脉。
以上十二经脉,判断虚实证时,都在比较人迎脉和寸口脉的大小。
倪海厦针灸笔记(三一五)足厥阴肝经蠡沟穴
倪海厦针灸笔记(三一五)足厥阴肝经蠡沟穴
蠡沟是肝经的络穴。
肝经的络穴是蠡沟。
蠡沟在内踝裸上五寸。
内踝裸上三寸,我们称三阴交。
三阴交是脾经的穴道。
再上五寸就是蠡沟穴。
蠡沟穴是肝经的络穴。
络穴不管虚症,实症通通可以下针。
一般来说,肝经的实症,如有人吃了威而刚。
结果阴茎软不下来,这是肝经的实症,这是阳挺,阳挺不下。
你可以用络穴,或用子穴,让它下来。
你也可以放冰水,要想尽办法让它下来,否则不得了。
肝经的虚症出现的时候是皮肤痒。
蠡沟呢?现在又出来一个沟。
任何沟,如水沟、蠡沟,这个沟就是有淤积、有积块,所有的沟都可以取。
腹胀满少腹有积块,我们名称有沟的、谷的,如阴谷。
沟,如这个蠡沟、水沟。
谷,如小肠经的本穴阳谷穴,都是沟、谷,通通可以取。
看它的名称来取穴。
中国传统康复练习题及答案
中国传统康复练习题及答案1、吉兰-巴雷综合症患者进行推拿治疗时不具备的是( )。
A、兴奋肌肉神经B、减轻患肢的肿胀C、降低肌肉的肌力和张力D、加速瘫痪肌肉的血液循环E、改善肌肉的营养状况答案:C2、位于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连线上。
平臀横纹的腧穴为( )。
A、梁门B、髀关C、天枢D、归来答案:B3、具有温肾壮阳作用的间接灸是( )。
A、隔附子饼灸B、温针灸C、隔姜灸D、隔盐灸E、隔蒜灸答案:A4、“一夫法”是将食、中、无名小指相并,四横指的间距为3寸,其量取标准应按( )。
A、食指远端指节横纹B、中指远端指节横纹C、无名指远端指节横纹D、小指近端指节横纹E、以上都不是答案:E5、中国传统康复医学的理论基础( )。
A、病因学B、中国传统哲学C、解剖学D、病机学E、病理学答案:B6、位于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的腧穴( )。
A、阴陵泉B、三阴交C、公孙D、隐白答案:B7、中府为下列哪条经脉的起点( )。
A、足太阴脾经B、手太阴肺经C、足阳明胃经D、手阳明大肠经答案:A8、十二经脉中阳经与阳经的交接部位在( )。
A、胸腹部B、上肢部C、下肢部D、面部E、额头部答案:D9、足厥阴肝经穴,位于膝内侧,屈膝,当膝关节内侧面横纹内侧端,股骨内侧髁的后缘,半腿肌、半膜肌止端的前缘凹陷处的腧穴是( )。
A、由泉B、中封C、委中D、足不里E、委阳答案:A10、六字诀吐气读音是( )。
A、嘘、呵、呼、呬、哈、嘻B、嘘、呵、呼、啤、吹、嘻C、嘘、呵、呼、呬、吹、吧D、嘘、呵、呼、呬、吹、啊E、嘘、呵、呼、呬、吹、嘻答案:E11、推法包括( )。
A、指推,掌推,肘推B、全推法,肘推,掌推C、斜推法,掌推,指推D、平推,掌推,指推答案:A12、康复治疗中最重要和最常用的功能训练方法.是( )。
A、运动疗法B、支具的应用C、推拿按摩D、针灸治疗E、理疗答案:A13、晕听区的正确定位是( )。
A、从耳尖直上1、5cm处,向前及向后各引3cm的水平线,共长6cm。
足厥阴肝经-玉莹
足厥阴肝经一循行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1寸,上踝8寸,交出太阴之后,上内廉,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挟肾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
二病证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以俯仰,丈夫疝,妇人少腹肿甚则嗌干,面尘脱色。
是主肝所生病者,胸满呕逆,殄泄,狐疝遗溺闭癃。
三穴位1、大敦:本经井穴,属木取穴:足大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
1寸。
刺灸法:斜刺0。
1~0。
2寸,或点刺出血;可灸功能:调肝理气,镇痉宁神主治:疝气,缩阴,阴中痛,月经不调,血崩,尿血,癃闭,淋疾,癫狂,痫证,少腹痛,善寐,便闭。
《胜玉歌》:灸罢大敦除疝气。
《席弘赋》:大便闭涩大敦烧。
配伍:《玉龙赋》:期门大敦能治坚痃疝气。
《百症赋》:大敦照海,患寒疝而善蠲。
《杂病穴法歌》:七疝大敦与太冲,热秘气秘先长强,大敦阳陵堪调护。
2、行间:本经荥穴,属火取穴:足第一,二趾关节前,趾前缝纹端处。
刺灸法:斜刺0。
5~0。
8寸,可灸功能:平肝熄风,宁心安神主治:月经过多,闭经,痛经,白带,阴中痛,遗尿,淋疾,疝气,胸胁满痛,呕血,咳嗽,洞泻,嗜食,腹胀;头痛,眩晕,目赤痛,青肓;中风,癫症,失眠,下肢内侧痛,足跗痛肿。
《图翼》:一云主便赤溺难白浊,胸背心腹胀痛,泻行间火而热自清,木气自下。
《金鉴》:治小儿急慢惊风,及妇血盅瘕,浑身肿。
《胜玉歌》:行间可治膝肿病配伍:《千金方》:行间,太冲,主嗌干善渴。
《百症赋》:行间,涌泉,主消渴之肾竭。
观其目肝气,睛明行间而细推。
《天星秘诀》:腰连脚痛怎生医,环跳行间与风市。
3、太冲:本经输穴,原穴取穴:足背第一二趾跖关节后方凹陷中刺灸法:直刺0。
5~1。
0寸,可灸功能:平肝熄风,健脾化湿,舒肝理气,通络活血主治:头痛,眩晕,疝气,月经不调,月经过多,癃闭,遗尿,黄疸,呕逆,咽痛,嗌干,目赤肿痛,膝股内侧痛,下肢痿痹,足跗痛肿。
中医经穴-足厥阴肝经-陈炳乐
第十一二
足厥阴肝经
• 3)类属 • 足厥阴经之合穴,五行属 水。 • 4)刺灸法 • 刺法:直刺1.0~1.5寸, 可透膝阳关,局部酸胀, 可扩散至膝关节,并有麻 电感向下传导。 •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 3—5壮,艾条灸5~10分 钟。
第十一二
足厥阴肝经
• 5)注意事项 • 深刺须防止刺伤腘动、静 脉。不宜瘢痕灸。
第十一二
足厥阴肝经
• 5)注意事项 • 针刺中封穴,针尖应该通 过大隐静脉及隐神经的外 侧,如果取穴稍向内侧, 或针尖向内侧斜刺,可能 刺中大隐静脉和隐神经。 为避免刺中该静脉和神经, 针刺时要紧靠胫骨前肌腱 内侧缘直刺进入。 •
第十一二
足厥阴肝经 • 5、蠡沟
• 1)命名: • 蠡,瓢勺也;沟,凹渠之 阴象也。因喻近穴处之腿 形如瓢勺,胫骨之内犹如 渠沟。 • 2)定位: • 内踝尖上5寸,胫骨内侧 面的中央。
第十一二
足厥阴肝经 • 12、急脉
• 1)命名: • 位于筋核上方,核下有脉, 其动滑促。 • 2)定位: • 耻骨联合下缘中点旁开 2.5寸,当气冲外下方腹 股沟动脉搏动处。
第十一二
足厥阴肝经
• 3)刺灸法 • 刺法:直刺0.8~1.0寸, 局部酸胀,可扩散至外阴 部。针刺须避开股动、静 脉。 •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 3~5壮,艾条灸5~10分 钟。
第十一二
足厥阴肝经 • 4、中封
• 1)命名: • 封,指封界。穴在内踝高 点前方。以胫骨前肌腱内 侧为界,前有筋,后有骨, 穴当其中。 • 2)定位: • 足背屈时,于内踝前下方, 当胫骨前肌腱和拇趾伸肌 腱之间内侧凹陷处。
第十一二
足厥阴肝经
• • • • 3)类属 五输穴之一,本经经穴。 4)刺灸法 刺法:直刺0.5 ~0.8寸, 局部酸胀,可向足背放散。 •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 3~5壮,艾条灸5~10分 钟。
足厥阴肝经
原文---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入毛中,环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
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
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
翻译-----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大敦穴),沿足背内侧向上,经过内踝前1寸处(中封穴),上行小腿内侧(经过足太阴脾经的三阴交),至内踝上8寸处交出于足太阴脾经的后面,至膝内侧(曲泉穴)沿大腿内侧中线,进入阴毛中,环绕过生殖器,至小腹,夹胃两旁,属于肝脏,联络胆腑,向上通过横膈,分布于胁肋部,沿喉咙之后,向上进入鼻咽部,连接目系(眼球连系于脑的部位),向上经前额到达巅顶与督脉交会。
目系分支:从目系走向面颊的深层,下行环绕口唇之内。
肝部分支:从肝分出,穿过横膈,向上流注于肺,与手太阴肺经相接。
病候---是主肝所生病者。
本经主治肝病,妇科、前阴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如腰痛,胸满,呃逆,遗尿,小便不利,疝气,少腹肿等证 足厥阴肝经。
足厥阴肝经
足厥阴肝经足厥阴肝经:从大趾背毫毛部开始(大敦),向上沿着足背内侧(行间、太冲),离内踝一寸(中封),上行小腿内侧(会三阴交;经蠡沟、中都、膝关),离内踝八寸处交出足太阴脾经之后,上膝腘内侧(曲泉),沿着大腿内侧(阴包、足五里、阴廉),进入阴毛中,环绕部,至小腹(急脉;会冲门、府舍、曲骨、中极、关元),夹胃旁边,属于肝,络于胆(章门、期门);向上通过膈肌,分布胁肋部,沿气管之后,向上进入颃颡(喉头部),连接目系(眼球后的脉络联系),上行出于额部,与督脉交会于头顶。
它的支脉:从“目系”下向颊里,环绕唇内。
它的支脉:从肝分出,通过膈肌,向上流注于肺(接手太阴肺经)。
肝脏从现代医学而言,具有解毒和储藏养份的作用,并且是维持生命不可或缺的脏器之一。
然而,在中医医学的领域中,肝和肾一样,担负着维持人的生命机能的重要任务。
肝属木,可称之为人体的将军。
将军率领着抵御外敌的军队,肩负排除体内、体外不断拢击的毒素的任务,是一个专司解毒的脏器。
肝经发生异常时,身体即会呈现各种不适的症状。
如:脸煞费苦色不佳、喉干、恶心等。
下痢。
阴部痛、腰痛。
脚的第三、指痛。
焦燥、缺乏决断力。
肝经的经脉是由拇趾开始,和肾经、脾经交叉后往上行,经过性器而来到脐下约三寸之处。
然后再由此地经过第九肘骨的前端,通过肝、胆等内脏。
肝经由此继续往上行,并在眼下分为左右两条,一条直通头上的肾脉,一条绕往唇部终止。
肝经在第九肋骨处虽然有一个分叉,但是和十二经脉的起始肺经相衔接。
因此,又因到十二经脉的最初经脉,形成生命永远的循环通道。
期门LR14期门Qimen[释名]期,指周期,一周年称“期年”。
《标幽赋》:“太阴为始,至厥阴而方终;穴出云门,抵期门而最后。
”十二经脉气血流注至此正值一个周期,穴又分列两厢,故称“门”。
又汉武帝置“期门武宫”,而肝为“将军之宫”,故以此名其募穴。
[出处]《伤寒论》。
[位置]胸部,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凹陷处,距前正中线4寸。
穴位图足厥阴肝经--经络知识
穴位图足厥阴肝经--经络知识1、穴位图:足厥阴肝经(共14穴,图1)大敦→行间→太冲→中封→蠡沟→中都→膝关→曲泉→阴包→足五里→阴廉→急脉→章门→期门图1 足厥阴肝经穴位图图2 足厥阴肝经循行示意图2、经脉循行:起于足大趾上毫毛部(大敦),经内踝前向上至内踝上八寸外处交出于足太阴经之后,上行沿股内侧,进入阴毛中,绕阴器,上达小腹,挟胃旁,属肝络胆,过膈,分布于胁肋,沿喉咙后面,向上入鼻咽部,连接于“目系”(眼球连系于脑的部位),上出于前额,与督脉会合于巅顶。
“目系”支脉,下行颊里、环绕唇内。
肝部支脉:从肝分出,过膈,向上流注于肺,与手太阴肺经相接。
(图2)3、主要病候:腰痛、胸满、呃逆、遗尿、小便不利、疝气、少腹肿等症。
4.常用腧穴:大敦LR1 井穴位置:在足拇趾末节背外侧,趾甲角后0.1寸。
血管和神经分布:有趾背动、静脉及来自腓深神经的趾背神经。
行间LR2 荥穴位置:在足背侧,当第1趾缝趾蹼的后方。
血管和神经分布:有足背静脉网,第1趾背动、静脉。
正当腓深神经分为趾背神经处。
太冲LR3 输穴原穴位置:在足背侧,当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坠毁处。
血管和神经分布:有足背静脉网,第1跖骨背动脉。
分布着腓深神经的分支。
图3 大敦、行间、太冲穴图4 期门穴章门LR13 脾募穴脏会穴位置:在侧腹部,当第11肋游离端的下方。
血管和神经分布:有第10肋间动脉末支。
稍下方为第10肋间神经。
期门LR14 肝募穴位置:在胸部,当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4寸。
血管和神经分布:有第6肋间动、静脉。
分布着第6肋间神经。
图5 足厥阴肝经总穴位图经络。
广州中医药大学大三中医专业经络腧穴学-14足厥阴习题及答案
广州中医药大学《经络腧穴学》试题院(系):考试时间:90分钟班级:姓名:学号:第十五章足厥阴经络与腧穴一、选择题(一)A型题1、以下井穴中,治疗疝气应首选:( )A 涌泉B 隐白C 大敦D 足窍阴E 至阴2、按“经脉所通,主治所及〞的理论,巅顶痛最好选用:( )A 太冲B 列缺C 足临泣D 后溪E 内庭3、针刺治疗青光眼,能使眼压下降的最好穴位是:( )A 太冲B 行间C 足临泣D 侠溪E 光明4、以下足厥阴肝经特定穴正确的选项是:( )A 膝关是“合穴〞B 中部是“络穴〞C 中封是“郄穴〞D 蠡沟是“经穴〞E 心上都不是5、据?肘后歌?记载,脐腹有病应针:( )A 梁丘B 足三里C 曲泉E 三阴交6、蠡沟穴的正确位置是:( )A 内踝上5寸,胫骨内侧面的前缘B 内踝上5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C 内踝上5寸,胫骨内侧面的后缘E 以上都不是7、一般来说,十二经脉循行的终末穴是指:( )A 中府B 龈交C 会阴D 章门E 期门8、期门穴的位置是:( )A 锁骨中线上,当第四肋间隙处B 锁骨中线上,当第五肋间隙处C 锁骨中线上,当第六肋间隙处D 锁骨中线上,当第七肋间隙处E 以上都不是9、足厥阴肝经的经穴数目为:( )A 19个B 25个C 23个D 11个E 14个10、足厥阴肝经的起始穴位是:( )A 隐白B 涌泉C 大敦D 章门E 期门11、肝经的络穴是( )A 太冲B 蠡沟C 中都D 中封E 日月12、八会穴中的脏会在:( )A 肝经上B 脾经上C 胃经上D 任脉上E 小肠经上13、脾的募穴是:( )A 京门B 三阴交C 地机D 章门E 期门14、乳头直下,平第6肋间隙的穴位是:( )A 梁门B 期门C 日月D 大包E 乳根15、属肝经的穴位是:( )A 水泉B阴陵泉C太冲D中冲 E 冲门16、十二经脉中,循行至胃部的经脉有:( )A 2条B 3条C 4条D 5条E 6条17、以下经脉中,循行中不与胃联系的经脉是:( )A 足太阴脾经B 手太阳小肠经C 足厥阴肝经D 足少阳胆经E 手太阴肺经18、不与足厥阴肝经相联系的经脉是:( )A 肝B 肺C 胆D 脾E 胃(二)B型题A 日月B 章门C 京门D 期门E 气海1、位于第十一肋游离端的穴位是:( )2、肝的募穴是:( )A 太冲B 行间C 蠡沟D 中封E 阴廉3、肝经的原穴是:( )4、肝经的络穴是:( )A 足太阴脾经B 手太阴肺经C 手少阴心经D 足少阴肾经E 足厥阴肝经5、“别贯膈,注胸中〞的经脉是:( )6、“从肺出张心,注胸中〞的经脉是:( )A 络穴B 荥穴C 经穴D 合穴E 井穴7、曲泉是肝经的:( )8、中封是肝经的:( )A 木B 火C 土D 金E 水9、肝经五输穴行间五行属:( )10、肝经五输穴大敦五行属:( )A 精神分裂症B 青光眼C 腹泻D 自汗E 呕吐11、太冲最擅长治上述病症中的:( )12、行间最擅长治上述病症中的:( )A 急脉B 太冲C 章门D 足三里E 支沟13、位于大腿部的肝经穴是:( )14、位于足部的肝经穴是:( )A 狐疝B 目似脱C 睾丸肿卒疝D 嗌干E 目黄15、属于肝经络脉病候是:( )16、属于肝经病候是:( )C型题A系(连)目系 B 从心系 C 与两者均有关 D 与两者均无关1、手少阴心经循行路线中有:( )2、足厥阴肝经循行路线中有:( )A前阴病 B 妇科病 C 与两者均有关 D 与两者均无关3、足太阴脾经可治:( )4、足厥阴肝经可治:( )A“循喉咙〞B“入缺盆〞 C 与两者均有关 D 与两者均无关5、足阳明胃经:( )6、足厥阴肝经:( )A 循咽B 挟胃C 与两者均有关D 与两者均无关7、手太阳:( )8、足厥阴:( )A 募穴B 八会穴C 与两者均有关D 与两者均无关9、章门在特定穴中属:( )10、期门在特定穴中属:( )A 输穴B 原穴C 与两者均有关D 与两者均无关11、太冲在特定穴中属:( )12、中封在特定穴中属:( )A 火B 水C 与两者均有关D 与两者均无关13、行间在五行中属:( )14、曲泉在五行中属:( )A 蠡沟B 中都C 与两者均有关D 与两者均无关15、足厥阴肝经的络穴是:( )16、足厥阴肝经的郄穴是:( )K型题1、在十二经筋中,结于阴器的经筋是:( )①足厥阴经筋②足少阴经筋③足太阴经筋④足少阳经筋2、以下经脉连系目系的是:( )①足厥阴肝经②足少阳胆经③手少阴心经④足阳明胃经3、联系前额部的经脉有:( )①足阳明胃经②足厥阴肝经③足太阳膀胱经④手阳明大肠经4、足厥阴肝经病候是:( )①腰痛,嗌干②胁痛,口苦③疝,飧汇,遗溺④面徽有尘,体无膏泽5、章门在特定穴中属:( )①八会穴②原穴③募穴④郄穴6、以下腧穴中与其五行属性不相配的是:( )①大敦属木②行间属火③太冲属土④曲泉属金7、以下腧穴中属于足厥阴肝经的是:( )①曲泉②阴包③急脉④火泉8、以下腧穴中与特定穴属性相一致的是:( )①太冲---原穴②蠡沟---络穴③中都---郄穴④行间----荥穴9、属络出入肺脏的经脉有:( )①手少阴心经②足厥阴肝经③足少阴肾经④足太阴脾经10、以下各穴,属于募穴的是:( )①京门②石门③期门④章门X型题1、以下哪项是肝经的病候:( )A 腰痛不可以俯仰B 丈夫疝C 妇人少腹肿D 面脱色E 腘如结2、以下哪项不是肝经的循行:( )A 循股阴B 入毛中C 下膈后络三焦D 循胫上睾E 结于茎3、属于肝经的穴位有:( )A 曲泉B 阴谷C 阴廉D 中封E 大敦4、属于肝经的穴位有:( )A 中都B 大敦C 日月D 期门E 章门5、以下各穴中,既在肝经上,又是募穴的是:( )A 日月B 期门C 京门D 天枢E 章门6、以下穴位中,既是八会穴,又是募穴的是:( )A 章门B 膈关C 阳陵泉D 中脘E 膻中7、环绕口唇的经脉有:( )A 足太阴脾经B 任脉C 足少阴肾经D 足厥阴肝经E 足阳明胃经8、与肝发生联系的经脉有:( )A 手太阴脾经B 足厥阴肝经C 足少阴肾经D 足太阴脾经E 足少阳胆经9、循行至巅顶的经脉有:( )A 足少阳胆经B 足厥阴肝经C 足阳明胃经D 足太阳膀胱经E 督脉10、与目系发生联系的有经脉有:( )A 手太阴肺经B 手少阴心经C 足少阴肾经D 足太阴脾经E 足厥阴肝经二、填空1、八会穴中的脏会是_______。
针灸学——肝经各个穴位定位及作用
肝经足厥阴肝经本经一侧有14个穴位(左右两侧共28穴),大敦,行间,太冲,中封,蠡沟,中都,膝关,曲泉,阴包,足五里,阴廉, 急脉,章门, 期门.其中12穴分布于腹部和胸部,12穴在下肢部。
首穴大敦,末穴期门。
本经腧穴主治肝胆病症、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系统、眼科疾病和本经经脉所过部位的疾病。
如:胸胁痛、少腹痛、疝气、遗尿、小便不利、遗精、月经不调、头痛目眩,下肢痹痛等症。
循行部位: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大敦穴),沿足背内侧向上,经过内踝前1寸处(中封穴),上行小腿内侧(经过足太阴脾经的三阴交),至内踝上8寸处交出于足太阴脾经的后面,至膝内侧(曲泉穴)沿大腿内侧中线,进入阴毛中,环绕过生殖器,至小腹,夹胃两旁,属于肝脏,联络胆腑,向上通过横膈,分布于胁肋部,沿喉咙之后,向上进入鼻咽部,连接目系(眼球连系于脑的部位),向上经前额到达巅顶与督脉交会。
本经主治:肝病,妇科、前阴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如腰痛,胸满,呃逆,遗尿,小便不利,疝气(疝气,即人体组织或器官一部分离开了原来的部位,通过人体间隙、缺损或薄弱部位进入另一部位。
),少腹肿等证。
下面来介绍几个常用穴位:行间[经穴]【定位】:在足背,当第一、二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作用】:调理肝肾,清热熄风。
【主治】:①目赤肿痛,青盲。
②失眠,癫痫。
③月经不调,痛经,崩漏,带下。
④小便不利,尿痛。
【归经】:足厥阴肝经穴【类别】:荥穴太冲[经穴]太冲【定位】:在足背,当第一、二蹠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作用】:疏肝利胆,熄风宁神,通经活络。
【主治】:①头痛,眩晕,目赤肿痛,口眼歪斜。
②郁证,胁痛,腹胀,呃逆。
③下肢痿痹,行路困难。
④月经不调,崩漏,疝气,遗尿。
⑤癫痫,小儿惊风。
中封[经穴]【定位】:在足背侧,商丘与解溪连线之间,胫骨前肌腱的内侧凹陷处【作用】:疏肝利胆,通经活络。
【主治】:①疝气,腹痛。
②遗精。
③小便不利。
蠡沟[经穴]蠡沟【定位】: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5寸,胫骨内侧面中央【作用】:疏泄肝胆,调经利湿。
足厥阴肝经重点穴位
•
疝气 —经穴,善通经气,调畅气机
•
小便不利,遗精—经脉循行“环阴器”
•
络脉“上睾,结于茎”
•
经筋“上循阴股,结于阴器,络诸筋”
•
子病及母,肝病累及于肾
中封(经穴)
• 人体穴位配伍: • 配胆俞穴、阳陵泉穴、太冲穴、内庭穴泄热舒肝,治黄疸、疟疾; • 配足三里穴、阴廉穴治阴缩入腹、阴茎痛、遗精、淋症、小便不利。
主治(主要用于肝实证)。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配5寸足,三施里•小穴幅、别度阴高名廉频穴:率治捻悬阴转缩泉补入法。腹1、分悬阴钟,茎;痛吊、挂遗精之、意淋症。、泉小便,不利。 络脉“上睾,指结穴于茎内”气血如泉水流淌般源源不断。 5治癃-1法闭寸:(,取影阳三响辅阴悬不三1交寸焦泉断、,水足施名地液三捻运意流里转行、泻指行和阳法气肝而陵,化泉得经过功、气能水。肝后所俞每湿理致、间)之同肾隔俞1气中0、分在封光钟明捻此名、转源解睛1分明源。钟、,合施谷3、次瞳手子法髎后、起球针后;、攒竹等穴,每次选3~4穴,辨证补泻施针
• 治法:取三阴交、足三里、阳陵泉、肝俞、 肾俞、光明、睛明、合谷、瞳子髎、球后、 攒竹等穴,每次选3~4穴,辨证补泻施针
• 行间 - 方例 • 青光眼:风池、合谷、行间。
心痛:阴郄、行间。 肋间神经痛:曲池、支沟、行间。 消渴:行间、涌泉。 腰连脚痛:环跳、风市、行间。
• 行间 - 刺灸法 • 针尖略向上斜刺0.5~1寸。艾炷灸3~5壮,
神经的分支及隐神经。
• 【刺法】直刺0.5-0.8寸,局部 酸胀,可向足背部放散。
足厥阴肝经
足厥阴肝经足厥阴肝经之脉,起大指聚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入阴中,环阴器,抵小腹,侠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
多血少气,丑时气血注此。
凡十三穴,左右共26穴。
治疗原发性肝癌精英大夫吴氏中医世家足厥阴肝经穴歌:一十三穴足厥阴,大敦行间太冲侵,中封蠡沟中都近,膝关曲泉阴包临,五里阴廉羊矢穴,章门常对期门深。
此一经起于大敦,终于期门。
取大敦、行间、太冲、中封、曲泉,与井荥俞经合也。
穴位:大敦:足大趾端,去爪甲如韭叶,及三毛中。
足厥阴肝脉所出为井木。
《铜人》针三分,留十呼,灸三壮。
主五淋,卒疝七疝,小便数遗不禁,阴头中痛,汗出,阴上入小腹,阴偏大,腹脐中痛,悒悒不乐,病左取右,病右取左。
腹胀肿病,小腹痛,中热喜寐,尸厥状如死人,妇人血崩不止,阴挺出,阴中痛。
行间:足大趾缝间,动脉应手陷中。
足厥阴肝脉所溜为荥火。
肝实则泻之。
《素注》针三分。
《铜人》灸三壮,针六分,留十呼。
主呕逆,洞泄,遗溺癃闭,消渴嗜饮,善怒,四肢满,转筋,胸胁痛,小腹肿,咳逆呕血,茎中痛,腰疼不可俯仰,腹中胀,小肠气,肝心痛,色苍苍如死状,终日不得息,口喎,癫疾,短气,四肢逆冷,嗌干烦渴,瞑不欲视,目中泪出,太息,便溺难,七疝寒疝,中风,肝积肥气,发痎疟,妇人小腹肿,面尘脱色,经血过多不止,崩中,小儿急惊风。
太冲:足大趾本节后二寸。
或云一寸半内间动脉应手陷中。
足厥阴肝脉所注为俞土。
《素问》女子二七,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能有子。
又诊病人太冲脉有无可以决死生。
《铜人》针三分,留十呼,灸三壮。
主心痛脉弦,马黄,瘟疫,肩肿吻伤,虚劳浮肿,腰引小腹痛,两丸骞缩,溏泄,遗溺,阴痛,面目苍色,胸胁支满,足寒、肝心痛,苍然如死状,终日不得息,大便难,便血,小便淋,小肠疝气痛,颓疝,小便不利,呕血呕逆,发寒,嗌干善渴,肘肿,内踝前痛,淫泺,胻酸,腋下马刀疡瘘,唇肿,女子漏下不止,小儿卒疝。
足厥阴肝经腧穴
唐唐课件
腧穴
本经共14穴:大敦、行间、太冲、中 封、蠡沟、中都、膝关、曲泉、阴包、足
五里、阴廉、急脉、章门、期门。
唐唐课件
唐唐课件
唐唐课件
大敦 LR1 (井穴)
【定位】在足大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 【功效】理气调血,泄热解痉。 【主治】1.经闭,崩漏,阴挺,疝气。 2.遗尿,癃闭。 3.癫痫。 【应用】配三阴交、关元、百会治小 儿夜尿症。 【操作】浅刺0.1~0.2寸,或点刺出 血;可灸。
唐唐课件
足厥阴肝经小结
1、联系脏腑器官 肝、胆、胃、肺、阴器、目、咽喉、口唇。
唐唐课件
2、取穴要点
• 在足大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取大敦。 • 当第一、二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取 行间。 • 当第一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取太冲。 • 当膝关节侧面横纹内侧端,股骨内侧髁的后缘, 半腱肌、半膜肌止端的前缘凹陷取曲泉。 • 侧腹部,当第十一肋游离端的下方取章门。 • 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取 期门。
唐唐课件
3、主治要点
• 肝胆病:胁痛,黄疸,目赤肿痛。 • 妇科病、前阴病:崩漏,月经不调,带下, 淋证,遗尿,癃闭,疝气。 • 外经病:下肢痿痹,巅顶痛。
唐唐课件
4、特殊作用
• • 大敦治疗遗尿。 期门治疗胸胁痛。
唐唐课件
5.操作要点
• 大敦浅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 • 期门向外侧斜刺或平刺0.5~0.8寸,不可深 刺,以免伤及内脏。
【操作】 直刺直刺0.5~0.8寸,可灸。
唐唐课件
唐唐课件
曲泉 LR8 (合穴)
【定位】在膝内侧,屈膝,当膝关节内侧面 横纹端,股骨内侧髁的后缘,半腱肌、半 膜肌止端的前缘凹陷处。 【功效】补益肝肾,清热利湿。 【主治】1.膝膑肿痛,下肢痿痹。 2.月经不调,痛经,白带, 阴挺,遗精,疝气,阳痿, 小便不利。
中医必会针灸内容之特定穴歌诀!
中医必会针灸内容之特定穴歌诀!2.原穴、络穴:(1)组成:足厥阴肝经之原穴为太冲,络穴为蠡沟;足少阳胆经之原穴为丘墟,络穴为光明。
手少阴心经之原穴为神门,络穴为通里;手太阳小肠经之原穴为腕骨,络穴为支正。
足太阴脾经之原穴为太白,络穴为公孙;足阳明胃经之原穴为冲阳,络穴为丰隆。
手太阴肺经之原穴为太渊,络穴为列缺;手阳明大肠经之原穴为合谷,络穴为偏历。
足少阴肾经之原穴为太溪,络穴为大钟;足太阳膀胱经之原穴为京骨,络穴为飞扬。
手厥阴心包经之原穴为大陵,络穴为内关;手少阳三焦经之原穴为阳池,络穴为外关。
任脉之络穴鸠尾散于腹,督脉之络穴长强散于头,脾之大络大包穴布于胸胁。
(2)原络配穴法:临床上常把先病经脉的原穴和后病的相表里经脉的络穴相配合,称为“原络配穴法”或“主客原络配穴法”,是表里经配穴法的典型用法。
如肺经先病,先取其原穴太渊,大肠后病,再取该经络穴偏历。
反之,大肠先病,先取其原穴合谷,肺经后病,后取该经络穴列缺。
3.背俞穴和募穴:肝之背俞穴为肝俞,募穴为期门;胆之背俞穴为胆俞,募穴为日月。
心之背俞穴为心俞,募穴为巨阙;小肠之背俞穴为小肠俞,募穴为关元。
脾之背俞穴为脾俞,募穴为章门;胃之背俞穴为胃俞,募穴为中脘。
肺之背俞穴为肺俞,募穴为中府;大肠之背俞穴为大肠俞,募穴为天枢。
肾之背俞穴为肾俞,募穴为京门;膀胱之背俞穴为膀胱俞,募穴为中极。
心包之背俞穴为厥阴俞,募穴为膻中;三焦之背俞穴为三焦俞,募穴为石门。
图文无关4.八脉交会穴:内关通阴维脉,外关通阳维脉,列缺通任脉,后溪通督脉,照海通阴跷脉,申脉通阳跷脉,公孙通冲脉,足临泣通带脉。
5.八会穴:章门为脏会,中脘为腑会,膻中为气会,膈俞为血会,阳陵泉为筋会,太渊为脉会,大杼为骨会,绝骨(又名悬钟)为髓会。
6.郄穴:足厥阴肝经的郄穴为中都;足少阳胆经的郄穴为外丘。
手少阴心经的郄穴为阴郄;手太阳小肠经的郄穴为养老。
足太阴脾经的郄穴为地机;足阳明胃经的郄穴为梁丘。
足厥阴肝经重点穴位
•
• 刺灸法 治法:寒則补之灸之,热則泄針出气。 刺法:直刺0.5-0.8寸,局部酸胀,可向足背部放散。 灸法:艾炷灸或温灸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中封(经穴)
•
• •
血管性头痛
李某,男,62岁 自述头痛反复发作5次以上,不能自已,疼痛部位为双侧头胀、刺痛,可自行缓解, 经颅多普勒检查,显示为脑血管痉挛,经神经系统及其他检查,排除其他疾病所致的 头痛。医者根据疏肝泄胆,补肾益脑,通络止痛的原则,取穴:主穴中封、阳辅;配 穴风池、太阳、太溪。操作:先针中封0.5-1寸,阳辅1寸,施捻转泻法,得气后每间隔 10分钟捻转1分钟,施3次手法后起针;风池进针1-1.5寸,施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1 分钟;太阳进针1寸,施平补平泻法1分钟;太溪施捻转补法,1分钟。疗程:日1次, 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治疗2个疗程后,症状基本消失,偶有轻微头痛,但时 间很短,随访1年几乎未复发。总有效率为92%。 中医中,头痛亦有真头痛、脑头痛之称。正如《类证治裁》所云:“头为天象,诸阳 经汇焉。若六气外侵,精华内痹,郁于空窍,清阳不运,其痛乃作。”本病大多具有 病程缠绵、迁延日久的特点,故“不通则痛,久病必瘀”为本病只要病理机制,活血 化瘀为主要治则。取足厥阴肝经经穴中封,针用泄法,清泄肝经郁热,化瘀通络。并 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道理,取足少阳胆经经穴阳辅,针用泄法,清头开窍, 通经活络。两穴相伍,上病下治,升清降浊,调和阴阳,标本兼治,通则痛止。配合 局部取穴,使针感直达病所,从而加强经络疏通,调节“诸阳”经气,舒张局部血管, 改善局部血流量,最终达到消除头痛的目的。
• 肝火炽盛: • 1.头痛 目眩 目赤肿痛 青 盲 • 2.胁肋疼痛 急躁易怒 • 3.女子月经过多 崩漏 带下 • 4.小便淋浊 • 5 黄疸 (配太冲,合谷, 风池,百会治肝火上炎所 致的头痛,眩晕,呕血。 配中府,孔最治肝火犯肺 导致的干咳或咳血)
第十二足厥阴肝经
主治肝、胆、脾、胃病,妇科病,少腹、前 阴病,以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证。
经脉与脏腑组织器官的联系:属肝络胆,与 目、目系、喉咙、鼻咽、唇、 阴器有联系。
(三)经穴概述
1.腧穴数量:14穴,起于大敦,止于期门。 2.腧穴分布: 1穴——胸部;
1穴——胁部; 12穴——下肢。 3.重点穴:大敦、行间、太冲、蠡沟、曲泉、 章门、期门。 4.危险穴:急脉、章门、期门。
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
重点名词注释:
[1]丛毛:拇指背毫毛部; [2]上踝8寸:本经在内踝上8寸以前循行在下肢内
侧前缘,内踝上8寸以后恢复正常位置; [3]阴股:股阴,大腿内侧; [4]环阴器:环绕阴部; [5]颃颡:指喉头和鼻咽部。 [6]巅:头部高点,百会穴所在处。
(二)主治概要
健脾பைடு நூலகம்胃—胃痛、呃逆、饥不欲食、吐酸、腹胀泄泻;
化滞消痞—乳痈、胁下痞块;
操作:斜刺或平刺0.5~0.8寸,不过深刺。
腧穴配伍:
胸胁痛、黄疸:肝俞、膈俞、三阳络、阳陵泉; 胆结石:胆俞、日月、胆囊、阳陵泉; 呃逆:中脘; 急性乳腺炎:膻中、乳根、内关、间使; 乳汁不足:膻中、少泽、间使、三阴交; 厥证:水沟。
第十二 足厥阴肝 经及其腧穴
(一)经脉循行
《灵枢·经脉》: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 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 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入毛中,环阴器,抵小 腹,夹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 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
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
太冲(LR3) 输穴;原穴
定位:足背,第1、2跖骨结合部之前
凹陷中,或触及动脉搏动。
功效主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