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足厥阴经络与腧穴--本科《经络输穴学》(十一五)(整理版)
经络腧穴学(含穴名释义)-足厥阴肝经
2019/7/8
17
太冲 taichong (LR3)
【配穴】 1、配大敦治七疝; 2、泻太冲、补太溪、复溜治肝阳上亢之眩晕; 3、配合谷为开四关又治四肢抽搐; 4、配肝俞、膈俞、太溪、血海穴治贫血、羸瘦; 5、配足三里、中封,治行步艰难。
2019/7/8
18
中封 zhongfeng (LR 4)
2019/7/8
12
行间 xingjian (LR 2)
心血管系统疾病:心绞痛,心悸,胸闷气短。
外科疾病:疔疮痈肿。
其他疾病:高血压,青光眼,肋间神经痛,腹膜
炎,糖尿病,牙痛,失眠及足跟痛。
【刺灸法】
刺法:1、直刺0.5-0.8寸,局部酸胀,可放散至 足背。
2、斜刺0.5-0.8寸,局部酸胀,可放散至
2、用三棱针点刺放血。
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2019/7/8
9
大敦 dadun (LR 1)
【配穴】
1、配太冲、气海、地机,有疏肝行气止痛的作
用,主治疝气。
2、配隐白,直接艾炷灸,有补益肝脾,调理
冲任的作用,主治崩漏。
3、配百会、三阴交、照海,有调补肝肾,益
气固脱的作用,主治子宫脱垂。
灸法:艾炷灸3-5壮,灸条灸5-10分钟。
2019/7/8
26
中都 zhongdu (LR 6)
【配穴】 1、配三阴交、阴陵泉,主治胫寒痹痛; 2、配归来、太冲,主治疝气; 3、配曲泉、太冲,主治睾丸痛。
2019/7/8
27
膝关 xiguan (LR 7)
【定位】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 侧髁的后下方,阴陵泉后1寸, 腓肠肌内侧头的上部。
第二章 腧穴概述--本科《经络输穴学》(十一五)(整理版)
第二章腧穴概述腧穴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躯体外部的特殊部位,也是疾病的反应点和针灸等治法的刺激点。
腧,又作“俞”,通“输”,有输注、转输的意思;穴,原义为“土室”,引申指孔隙、空窍、凹陷处。
腧穴在《内经》中又有“节”、“会”、“气穴”、“气府”、“骨空”等名称;《针灸甲乙经》称“孔穴”,《太平圣惠方》称“穴道”,《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通称“腧穴”,《神灸经纶》则称为“穴位”。
腧穴与经络有密切关系。
《素问·气府论》将腧穴解释为“脉气所发”。
《灵枢·九针十二原》说:“节之交,三百六卜五会,……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
《灵枢·小针解》作了解释说:“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者,络脉之渗灌诸节者也”。
腧穴归于经络,经络属于脏腑,故腧穴与脏腑脉气相通。
《素问·调经论》:“五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灵枢·海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支节”,明确指出脏腑一经络一腧穴之间的关系。
《千金翼方》进一步指出:“凡孔穴者,是经络所行往来处,引气远人抽病也”,说明如果在体表的穴位上施以针或灸,就能够“引气远入”而治疗病症。
脏腑病变又可从经络反应到相应的腧穴。
《灵枢·九针十二原》说:“五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藏之害矣。
”经络腧穴学,是在经络学说指导下论述腧穴的具体内容和应用,腧穴部分,将分述其定位、主治、刺灸方法、解剖及古今文献选录等。
第一节腧穴的分类和命名一、腧穴的分类腧穴的类别,一般将归属于十四经系统的称“经穴”,未归入十四经的补充穴称“经外奇穴”,还有按压痛点取穴则称“阿是穴”。
(一)经穴凡归属于十二经脉和任、督脉的腧穴,亦即归属于十四经的穴位,总称“经穴”。
经穴均有具体的穴名和固定的位置,分布在十四经循行路线上,有明确的针灸主治证。
经络学说就是以这些腧穴为主要依据,就其主治规律、疾病症候等进行总结,使分散的腧穴系统化,并由早期的基本穴逐步发展到全部经穴。
经络腧穴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第一节头颈部奇穴 第二节胸腹部奇穴 第三节背部奇穴 第四节上肢部奇穴 第五节下肢部奇穴 复习思考题
第一节根结 第二节标本 第三节气街 第四节四海 复习思考题
一经络腧穴歌 诀选
二 《脉书·十 一脉》选录
(一)十二经气血多少歌 (二)井荥输原经合歌 (三)十五络穴歌 (四)八会穴歌 (五)八脉交会八穴歌 (六)八脉八穴歌(西江月调) (七)四总穴歌 (八)回阳九针歌 (九)天星十二穴并治杂病歌
第一节足少阴经络 第二节足少阴腧穴 复习思考题
第一节手厥阴经络 第二节手厥阴腧穴 复习思考题
第一节手少阳经络 第二节手少阳腧穴 复习思考题
第一节足少阳经络 第二节足少阳腧穴 复习思考题
第一节足厥阴经络 第二节足厥阴腧穴 复习思考题
第一节督脉 第二节任脉 第三节冲脉 第四节带脉 第五节阴蹻脉与阳蹻脉 第六节阴维脉与阳维脉 第七节奇经八脉的总体作用 复习思考题
第一节手太阴经络 第二节手太阴腧穴 复习思考题
第一节手阳明经络 第二节手阳明腧穴 复习思考题
第一节足阳明经络 第二节足阳明腧穴 复习思考题
第一节足太阴经络 第二节足太阴腧穴 复习思考题
第一节手少阴经络 第二节手少阴腧穴 复习思考题
第一节手太阳经络 第二节手太阳腧穴 复习思考题
第一节足太阳经络 第二节足太阳腧穴 复习思考题
3
第五章足阳明 经络与腧穴
4
第六章足太阴 经络与腧穴
5
第七章手少阴 经络与腧穴
第九章足太阳经络 与腧穴
第八章手太阳经络 与腧穴
第十章足少阴经络 与腧穴
第十二章手少阳经 络与腧穴
第十一章手厥阴经 络与腧穴
第十三章足少阳经 络与腧穴
第十四章足厥阴经络 与腧穴
十四经脉及腧穴
大致相同
整理ppt
13
▪ 穴位与肌肉、肌腱 人体55%穴位正位于 肌肉群上,肌肉外包裹着深浅筋膜,针刺 必须穿过筋膜到肌肉组织中,因而提出穴 位即肌肉反应点。
▪ 占经穴总数62.5%的穴位是在肌肉分界处 有神经干支进入的部位,还有37.5%的穴 位则多位于肌肉、肌腱之中或其起止点上。
整理ppt
14
例:Kellner曾对11个不同穴位进行过12000个组织学 的连续切片观察,结果发现经穴部位是效应器和 感受器明显集中的部位。一个感受器所支配的皮 肤表面面积在穴区仅为2.80mm2,而非穴区为 12.83mm2,两者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差别。
整理ppt
12
▪ 穴位与血管(blood vessel)的关系也很密切, 仅次于周围神经。
整理ppt
8
经穴解剖概况
▪ 利用现代解剖学方法从宏观方面对穴位进 行的层次解剖、断面解剖等研究,初步证 实了穴位同神经、血管、肌肉、肌腱之间 的关系。
整理ppt
9
十二经穴与周围神经有密切关系
例1:上海第一医学院对十二经324个穴位的解 剖研究表明,其中323个穴位(占99.6%) 均与周围神经有关。
▪ 对穴位部位所进行的解剖学和组织学观察, 迄今没有找到目前尚未认识的特殊结构, 所见到的都是神经、血管、淋巴、肌肉、 肌腱等已知结构。故有学者提出穴位是由 多种组织构成一个多层次的“立体构筑” (three-dimensional construction),与非穴 位处相比,在已知组织的配布上存在着某 些方面的相对特异性。
起止穴位:起于极泉穴,止于少冲穴
左右各9个穴位
功 能:控制肺的功能
失调时症状:胸闷、消化不良、气管
症状、眼睛干涩、脸部 肌肉充血
足厥阴经络与腧穴
【病候】
【原文】
《 灵 枢 · 经 脉 》 : 是 动 则 病 : 腰 痛 不 可 以 俯 仰 , 丈 夫 頽 疝 ( 1 ) , 妇 人 少 腹 肿(2),甚则嗌干,面尘脱色。是主肝所生病者,胸满,呕逆,飧泄(3), 狐疝,遣溺、闭癃。 【注释】 (1)疝——与颓同,又写作“颜”。疝,为七疝之一,发病时阴囊肿痛 下坠。 (2)飧泄——飧音孙。大便稀薄,完谷不化叫飧泄。 (3)狐疝——为七疝之一,其证为阴囊疝气时上时下,象狐之出入无常。 张子和说:“狐疝,其状如瓦。卧则入少腹,行立则出少腹入囊中此疝出 入上下,往来正与狐相类也。”
本经腧穴
[本经穴]大敦(井)、行间(荥)、太冲(输、原)、 中封(经)、蠡沟(络)、中都(郄)、膝关、曲泉 (合)、阴包、足五里、阴廉、急脉、章门(脾 募)、期门(肝募)。 足厥阴肝经腧穴共14穴,左右28穴。 重点穴位7个
1、大敦*(LR1)井穴
[定位]正坐或仰卧。在足趾本节外侧,距 趾甲角0.1寸(指寸)。 [主治](1)疝气,遗尿。 (2)月经不调,经闭,崩漏,阴挺 (3)癫痫。 [刺灸法]斜刺0.1~0.2寸;或用三棱针点 刺出血;可灸。
足三阴主治比较
经名
本经主治特点
三经相同主治
足太阴脾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脾胃病 肝病
肾病、肺病、咽喉病
前阴病, 妇科病
足厥阴络脉
【循行】
《 灵 枢 · 经 脉 》 : 足 厥 阴 之 别 , 名 曰 蠡 沟 。 去 内 踝 ( 1 ) 五 寸 , 别 走 少 阳 ; 其别者,循经(2)上睾,结于茎(3)。 其病:气逆则睾肿卒疝。实则挺长;虚则暴痒。取之所别也。 【注释】 (1)去内踝——躁下《甲乙》《脉经》均有“上”字。 ( 2 ) 循 经 — — 原 作 循 胫 , 据 《 甲 乙 》 《 脉 经 》 改 。 (3)茎——指阴茎。 (4)睾肿——《素问·缪刺》王注:“睾,阴丸也”。 (5)长——《甲乙》《脉经》《太素》此下有“热”字。
经络腧穴学概述 第十四章 足厥阴肝经
第十四章足厥阴肝经一、足厥阴肝经循行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从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入毛中,环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
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
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
【语译】足厥阴肝经,从大趾背毫毛部开始,向上沿着足背内侧,至距内踝一寸处,上循小腿内侧,在内踝上八寸处交出足太阴脾经之后,上膝腘内侧,沿着大腿内侧,进入阴毛中,环绕阴部,至小腹,夹胃旁边,属于肝,络于胆,向上通过膈肌,分布胁肋部,沿气管之后,向上入颃颡(鼻咽部),连接目系(眼与脑的联系),上行出于额部,与督脉交会于头顶。
目部支脉,从目系下向颊里,环绕唇内。
肝部支脉,从肝分出,通过膈肌,向上流注于肺,接手太阴肺经。
二、主治概要肝胆病:胁痛,黄疸,目赤肿痛。
妇科病、前阴病:崩漏,月经不调,带下淋证,遗尿,癃闭,疝气。
外经病:下肢痿痹,巅顶痛。
三、腧穴本学共有14个腧穴,起穴为大敦,止穴为期门。
重点学习大敦,行间,太冲,章门,期门行间(荥穴)【定位】在足背,第1、第2趾之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主治】 1.腰痛不可俯仰,下肢内侧痛,足跗肿痛。
2.头痛,眩晕,目赤肿痛,青盲,口角歪斜。
3.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漏,带下,阴中痛,疝气,阴囊坠胀、潮湿。
4.遗尿,癃闭,五淋,小便短赤。
5.胸胁胀满,胁痛。
6.中风,癫痫,瘈疭,不寐。
【操作】直刺0.5—0.8寸。
可灸。
太冲(输穴,原穴)【定位】在足背,第1,第2跖骨间,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中,或触及动脉搏动。
【主治】1.头痛,眩晕,耳聋,耳鸣,目赤肿痛,口歪,咽喉痛,面瘫,面肌痉挛,神疲,肢倦乏力。
2.胁痛,腹胀,呕吐,呃逆,胃脘痛,黄疸,泄泻。
3.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阳痿,遗精,早泄,逆行射精,血精,阳强,样缩,精子减少症或不液化症。
经络腧穴学
名词解释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
腧穴: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躯体外部的特殊部位,也是疾病的反应点和针灸等治法的刺激点。
五腧穴:十二经脉在肘膝关节以下各有称为井、荥、输、经、合的五个腧穴,合称“五输穴”。
输穴:五腧穴中第三个穴,输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喻作水流由小而大,由浅注深,是经气渐盛,由此注彼的部位。
俞穴:(背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
位于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的第一侧线上。
下合穴:即六腑下合穴,是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腧穴。
八会穴: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所会聚的八个腧穴。
八脉交会穴:指四肢部通向奇经八脉的八个经穴。
八穴均分布于肘膝以下,原属于五腧穴、络穴。
郄穴:是各经脉在四肢部经气深聚的部位,郄与“隙”通,是空隙、间隙的意思。
大多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
十二经脉,阴阳蹻(我没找到那个简体的字...||)脉和阴阳维脉各有一郄穴,合为十六郄穴。
募穴:脏腑之气结聚于胸腹部的腧穴,称募穴。
五脏六腑各有一募穴。
募穴部位都接近其脏腑所在,有在正中任脉(单穴),有在两旁各经(双穴)。
原穴: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腧穴,是脏腑原气留止的部位,称为“原穴”,合称“十二原”。
“原”即本原、原气之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络穴:络脉由经脉分出之处各有一穴,称络穴。
十二经在肘膝关节以下各有一络穴,加上躯干前的任脉络穴,躯干后的督脉络穴和躯干侧的脾之大络,合称“十五络穴”。
目系:指眼后与脑相连的组织。
心系:是指心与各脏相连的组织。
主要指与心连接的大血管及起功能性联系。
气街:腹股沟动脉部,穴名气冲。
肺系:指气管、喉咙。
系,系带、悬系的意思。
一源三歧:督、任、冲三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会阴而异行,称“一源三歧”。
一夫法:以患者第2~5指并拢时,中指近侧指间关节横纹水平的四指宽度为3寸,称“一夫法”。
六合:“合”指经别与经脉在头面部相合,阳经经别合入原经脉,阴经经别与相表里的阳经经脉相合。
第十章 足少阴经脉与腧穴--本科《经络输穴学》(十一五)(整理版)
第十章足少阴经络与腧穴本章包括经络和腧穴两部分。
第一节为经络,包括足少阴经脉、足少阴络脉、足少阴经别和足少阴经筋。
经脉分布于第五趾、足底及下肢内侧后缘和胸腹第一侧线。
其络脉、经别分别与之内外相连,经筋分布于外部。
第二节为腧穴,首穴是涌泉,末穴是俞府,左右各27穴。
第一节足少阴经络足少阴肾经在足小趾与足太阳膀胱经衔接,联系的脏腑器官有喉咙、舌,属肾,络膀胱,贯肝,入肺,络心,在胸中与手厥阴心包经相接。
络脉从本经分出,走向足太阳经,通过腰脊部,上走心包下。
经别至肾、舌本,出于项。
经筋循阴股,结于阴器,上至项。
一、足少阴经脉(一)经脉循行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邪走…足心,出于然骨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腨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
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
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灵枢·经脉》)。
【注释】[1]邪走:邪通斜。
从小趾下斜行走向足心涌泉穴。
[2]然骨:指内踝前突起的舟骨粗隆。
[3]别入跟中:意指分出一支进入脚跟中。
[4]贯脊:指由长强穴沿脊上行,先属肾,再下络膀胱,其穴位即当肓俞向下至横骨。
足少阴肾经,①起始于足小趾之下,②斜向足心(涌泉),出于舟骨粗隆下(然谷、照海、水泉),沿内踝之后(太溪),分支进入脚跟中(大钟),③上向小腿内(复溜,交信;会三阴交),出腘窝内侧(筑宾,阴谷),上大腿内后侧,④通过脊柱(会长强),属于肾,络于膀胱(肓俞、中注、四满、气穴、大赫、横骨;会关元、中极)。
上行主干,⑤从肾向上(商曲、石关、阴都、通谷、幽门),通过肝、膈,进入肺中(步廊、神封、灵墟、神藏、彧中、俞府),⑥沿着喉咙,夹舌根旁(通廉泉)。
其支脉,⑦从肺出来,络于心,流注于胸中,接手厥阴心包经。
(二)经脉病候是动则病,饥不欲食,面如漆柴,咳唾则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巟巟如无所见,心如悬若饥状,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如人将捕之,是为骨厥。
第十一章 手厥阴经络与腧穴--本科《经络输穴学》(十一五)(整理版)
第十一章手厥阴经络与腧穴本章包括经络和腧穴两部分。
第一节为经络,包括手厥阴经脉、手厥阴络脉、手厥阴经别和手厥阴经筋。
经脉分布于胸胁、上肢内侧中间、掌中、中指。
其络脉、经别分别与之内外相连,经筋大体分布于经脉的外部。
第二节为腧穴,首穴是天池,末穴是中冲,左右各9穴。
第一节手厥阴经络手厥阴心包经在胸中与足少阴肾经衔接,联系的脏腑器官有心包,络三焦,在无名指端与手少阳三焦经相接。
经别入胸中,别属三焦,循喉咙,出耳后。
络脉络心系。
经筋挟胁,散胸中,结于贲。
一、手厥阴经脉(一)经脉循行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下膈,历络三焦。
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
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灵枢·经脉》)。
【注释】[1]心包络:《脉经》、《甲乙经》、《铜人》无此三字;《太素》、《十四经发挥》无“络”字。
[2]心包:原有“络”字,《甲乙经》同;《脉经》、《太素》、《素问·藏气法时论》等篇王冰注、《千金方》、《铜人》、《十四经发挥》引文均无,因据删。
“心包”原意指心外之包膜;“心包络”意指与心包相通的络脉。
心包与络应有所区分,但后来注家多以“心包络”为专名。
[3]历:经历的意思。
杨注:“经历三焦仍络著(着)也。
三焦虽复无形,有气故得络也”。
三焦指上、中、下三部位,据《难经》所说,三焦上即膻中,中即中脘,下即脐下。
[4]下腋三寸:距腋下三寸,与乳头相平处,为天池穴。
[5]太阴、少阴之间:指手太阴、手少阴之间。
[6]下臂:此指前臂。
[7]两筋:指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
[8]掌中:劳宫穴所在,当第三掌骨桡侧。
[9]中指:中指的桡侧。
[10]小指次指:无名指,即第四指。
手厥阴心包经,①从胸中开始,浅出属于心包,通过膈肌,经历胸部、上腹和下腹,络于上、中、下三焦。
胸中支脉,②沿着胸内出胁部,③当腋下三寸处(天池)向上到达腋下,④沿上臂内侧(天泉),行于手太阴、手少阴之间,⑤进入肘中(曲泽),下至前臂,走两筋(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郄门、间使、内关、大陵),⑥进入掌中(劳宫),沿中指桡侧出于末端。
经络腧穴学整理版
经络腧穴学1.掌握经络的定义、经络系统的组成。
2.掌握十二经脉的概念、名称、命名、体表分布规律、走向与交接规律、循环流注顺表里关系及与脏腑器官的络属关系。
3.掌握经络学说的概念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
4.熟悉奇经八脉的概念、循行分布概况及其特点和功能。
5.熟悉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的分布概况、特点和功能6.熟悉经络的标本、根结与四海的意义。
7,熟悉经络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8,了解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9,厂解经络气街的意义。
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和难以计数的浮络、孙络等。
现将经络系统的组成内容列表(表1—1)并分别论述如下。
1.掌握十四经脉循行分布及其与脏腑器官的属络关系。
2.掌握十四经脉138个常用经穴的归经、定位、主治和*作;掌握12个奇穴的定位、主治和*作。
3.熟悉十四经脉的病候及主治概要。
4.了解奇经八脉的循行、病候及意义。
构成人体经络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均有一定的循行、分布和功能意义及病候。
其中经脉的循行路线及其脏腑官窍的属络规律与该经腧穴主治作用有密切的内在联系。
所以,掌握各经脉的循行、分布和脏腑络属,对于更好地熟悉和掌握腧穴主治范围与肘膝关节以下腧穴的远治作用有重要意义。
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有其所属腧穴,合称“十四经穴”;冲、带、矫、维六脉的腧穴均交会、附寄于十二经。
腧穴是针灸治病的特定部位,必须熟练掌握腧穴的定位、归经、主治和*作,才能为针灸临床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十二经脉十二经脉即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阳经、足三阴经的总称。
它们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正经”。
(一)命名依据十二经脉的名称是根据脏腑、手足、阴阳而定的。
它们分别隶属于十二脏腑,各经都用其所属脏腑的名称,结合循行于手足、内外、前中后的不同部位,根据阴阳学说而给予不同名称。
如将其中隶属于六腑、循行于四肢外侧的称为阳经,隶属于五脏和心包、循行于四肢内侧的称为阴经,并根据阴阳衍化的道理分出三阴(太阴、厥阴、少阴)、三阳(阳明、少阳、太阳)。
绪言--经络腧穴学电子书(十一五)(整理版) 建议您去除文档标题中的无意义字符
绪言经络腧穴学是针灸学的基础理论和核心内容,是学习针灸的入门课程。
针灸的历史非常悠久,针法导源于古代的砭石,灸法导源于古代的生活用火。
由于针法、灸法的应用,产生了对人体经络腧穴的认识,并逐渐形成了独立的理论体系。
经络腧穴的起源和发展与针灸疗法的应用密切相关,故本经络腧穴学绪言结合针灸的起源、形成和发展而作一总体介绍。
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经络、腧穴理论和刺灸方法以防治疾病的一门学科。
针灸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包括经络、腧穴、刺灸和临床治疗等部分。
针灸历史悠久,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适应症广、疗效明显、操作方便、经济安全等特点,深受人们的欢迎,为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并正在为世界人民的医疗保健事业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一、起源关于针刺疗法起源的传说可追溯到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时期。
皇甫谧《帝王世纪》有伏羲“尝味百草而制九针”的记载。
罗泌《路史》又说“伏羲尝草制砭,以治民疾”。
针法导源于古代的砭石,而针刺疗法真正的产生时间应是砭石应用相当长一段时期后的新石器时代。
在内蒙古多伦县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及山东日照市的新石器时代墓葬里发现的砭石实物,为针刺起源于新石器时代之说提供了证据。
早在石器时代,先民们就将不同形状的石块磨制成各种医用器具,尖锐的用来刺血、排脓,刀形的可用来切割,棒形、圆形的用于按摩和热熨。
其中尖锐者最为常用,故《说文解字》说:“砭,以石刺病也”,《山海经·东山经》称之为箴石:“高氏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箴石”。
砭石是针具的雏形和前身,其后还出现了骨针和竹针。
人类进入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时,随着冶金技术的发展,铜质、铁质的金属针才开始出现,之后又有金质、银质针的应用。
灸法的起源也可追溯到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时期。
灸法的应用是在人类发明用火之后开始的,来源于我国北部以畜牧为生的民族。
灸法的发明与寒冷的生活环境有密切联系。
人们发现某些寒性病痛在烤火取暖后可以缓解或解除,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发明了灸法和热熨疗法。
十四五规划版《经络腧穴学》教材 腧穴定位汇总(含十二正经、任督二脉及奇穴)
手太阴腧穴1.中府肺募穴,手、足太阴交会穴【定位】在胸部,横平第1肋间隙,锁骨下窝外侧,前正中线旁开6寸2.云门【定位】在胸部,锁骨下窝凹陷中,肩胛骨喙突内缘,前正中线旁开6寸3.天府【定位】在臂前区,腋前纹头下3寸,肱二头肌桡侧缘处4.侠白【定位】在臂前区,腋前纹头下4寸,肱二头肌桡侧缘处5.尺泽合穴【定位】在肘区,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桡侧缘凹陷中6.孔最郄穴【定位】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磺纹上7寸,尺泽与太渊连线上7.列缺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任脉【定位】在前臂,腕掌侧远端横纹上1.5寸,拇短伸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拇长展肌腱沟的凹陷中8.经渠经穴【定位】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1寸,桡骨茎突与桡动脉之间9.太渊输穴,原穴,八会穴(脉会)【定位】在腕前区,桡骨茎突与舟状骨之间,拇长展肌腱尺侧凹陷中10.鱼际荥穴【定位】在手外侧,第1掌骨桡侧中点赤白肉际处11.少商井穴【定位】在手指,拇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指寸)手阳明腧穴1.商阳井穴【定位】在手指,食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指寸)2.二间荥穴【定位】在手指,第2掌指关节桡侧远端赤白肉际处3.三间输穴【定位】在手背,第2掌指关节桡侧近端凹陷中4.合谷原穴【定位】在手背,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5.阳溪经穴【定位】在腕区,腕背侧远端横纹桡侧,桡骨茎突远端,解剖学“鼻烟窝”凹陷中6.偏历络穴【定位】在前臂,腕背侧远端横纹上3寸,阳溪与曲池连线上7.温溜郄穴【定位】在前臂,腕背侧远端横纹上5寸,阳溪与曲池连线上8.下廉【定位】在前臂,肘横纹下4寸,阳溪与曲池连线上9.上廉【定位】在前臂,肘横纹下3寸,阳溪与曲池连线上10.手三里【定位】在前臂,肘横纹下2寸,阳溪与曲池连线上11.曲池合穴【定位】在肘区,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处12.肘髎【定位】在肘区,肱骨外上髁上缘,髁上嵴的前缘13.手五里【定位】在臂部,肘横纹上3寸,曲池与肩髃连线上14.臂臑【定位】在臂部,曲池上7寸,三角肌前缘处15.肩髃手阳阴、阳蹻交会穴【定位】在三角肌区,肩峰外侧缘前端与肱骨大结节两骨间凹陷中16.巨骨手阳明、阳X蹻交会穴【定位】在肩胛区,锁骨肩峰端与肩胛冈之间凹陷中17.天鼎【定位】在颈部,横平环状软骨,胸锁乳突肌后缘18.扶突【定位】在胸锁乳突肌区,横平喉结,胸锁乳突肌前、后缘中间19.口禾髎【定位】在面部,横平人中沟上1/3与下2/3交点,鼻孔外缘直下20.迎得手、足阳明交会穴【定位】在面部,鼻翼外缘中点旁,鼻唇沟中足阳明腧穴1.承泣足阳明、阳蹻、任脉交会穴【定位】在面部,眼球与眶下缘之间,瞳孔直下2.四白【定位】在面部,眶下孔处3.巨髎足阳明、阳蹻之会【定位】在面部,横平鼻翼下缘,瞳孔直下4.地仓【定位】在面部,口角旁开0.4寸5.大迎【定位】在面部,下颌角前方,咬肌附着部的前缘凹陷中,面动脉搏动处6.颊车【定位】在面部,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中指)7.下关足阳明、少阳交会穴【定位】在面部,颧弓下缘中央与下颌切迹之间凹陷中8.头维足阳明、少阳、阳维交会穴【定位】在头部,额角发际直上0.5寸,头正中线旁开4.5寸9.人迎足阳明、少阳交会穴【定位】在颈部,横平喉结,胸锁乳突肌前缘,颈部动脉搏动处10.水突【定位】在颈部,横平环状软骨,胸锁乳突肌前缘11.气舍【定位】在胸锁乳突肌区,锁骨上小窝,锁骨胸骨端上缘,胸锁乳突肌胸骨头与锁骨头中间的凹陷中12.缺盆【定位】在颈外侧区,锁骨上大窝,锁骨上缘凹陷中,前正中线旁开4寸13.气户【定位】在胸部,锁骨下缘,前正中线旁开4寸14.库房【定位】在胸部,第1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15.屋翳【定位】在胸部,第2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16.膺窗【定位】在胸部,第3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17.乳中【定位】在胸部,乳头中央18.乳根【定位】在胸部,第5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19.不容【定位】在上腹部,脐中上6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20.承满【定位】在上腹部,脐中上5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21.梁门【定位】在上腹部,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22.关门【定位】在上腹部,脐中上3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23.太乙【定位】在上腹部,脐中上2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24.滑肉门【定位】在上腹部,脐中上1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25.天枢大肠募穴【定位】在腹部,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2寸26.外陵【定位】在下腹部,脐中下1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27.大巨【定位】在下腹部,脐中下2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28.水道【定位】在下腹部,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29.归来【定位】在下腹部,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30.气冲【定位】在腹股沟区,耻骨联合上缘,前正中线旁开2寸,动脉搏动处31.髀关【定位】在股前区,股直肌近端、缝匠肌与阔筋膜张肌3条肌肉之间凹陷中32.伏兔【定位】在股前区,髌底上6寸,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33.阴市【定位】在股前区,髌底上3寸,股直肌肌腱外侧缘34.梁丘郄穴【定位】在股前区,髌底上2寸,股外侧肌与肌直肌肌腱之间35.犊鼻【定位】在膝前区,髌韧带外侧凹陷中36.足三里合穴【定位】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37.上巨虚大肠下合穴【定位】在小腿外侧,犊鼻下6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38.条口【定位】在小腿外侧,犊鼻下8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39.下巨虚【定位】在小腿外侧,犊鼻下9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40.丰隆络穴【定位】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肌的外缘41.解溪经穴【定位】在踝区,踝关节前面中央凹陷中,足母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42.冲阳原穴【定位】在足背,第2跖骨基底部与中间楔状骨关节处,可触及足背动脉43.陷谷输穴【定位】在足背,第2、3跖骨间,第2跖趾关节近端凹陷中44.内庭荥穴【定位】在足背,第2、3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45.厉兑井穴【定位】在足趾,第2趾末节外侧,趾甲根角侧后方0.1寸足太阴腧穴1.隐白井穴【定位】在足趾,大趾末节内侧,趾甲根角侧后方0.1寸2.大都荥穴【定位】在足趾,第1跖趾关节远端赤白肉际凹陷中3.太白输穴,原穴【定位】在跖区,第1跖趾关节近端赤白肉际凹陷中4.公孙络穴,八脉交会穴,通冲脉【定位】在跖区,第1跖骨底的前下缘赤白肉际处5.商丘经穴【定位】在踝区,内踝前下方,舟骨精隆与内踝尖连线中点凹陷中6.三阴交足太阴、少阴、厥阴经交会穴【定位】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7.漏谷【定位】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6寸,胫骨内侧缘后际8.地机郄穴【定位】在小腿内侧,阴陵泉下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9.阴陵泉合穴【定位】在小腿内侧,胫骨内内里髁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中10.血海【定位】在股前区,髌底内侧端上2寸,股内侧肌隆起处11.箕门【定位】在股前区,髌底内侧端与冲门的连线上1/3与下2/3交点,长收肌和缝匠肌交角的动脉搏动处12.冲门足太阴、厥阴经交会穴【定位】在腹股沟区,腹股沟斜纹中,髂外动脉搏动处的外侧13.府舍足太阴、厥阴,阴维脉交会穴【定位】在下腹部,脐中下4.3寸,前正中线旁开4寸14.腹结【定位】在下腹部,脐中下1.3寸,前正中线旁开4寸15.大横足太阴、阴维脉交会穴【定位】在腹部,脐中旁开4寸16.腹哀足太阴、阴维脉交会穴【定位】在上腹部,脐中上3寸,前正中线旁开4寸17.食窦【定位】在胸部,第5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6寸18.天溪【定位】在胸部,当第4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19.胸乡【定位】在胸部,第3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6寸20.周荣【定位】在胸部,第2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6寸21.大包脾之大络【定位】在胸外侧区,第6肋间隙,在腋中线上手少阴腧穴1.极泉【定位】在腋区,腋窝中央,腋动脉搏动处2.青灵【定位】在臂前区,肘横纹上3寸,肱二头肌的内侧沟中3.少海合穴【定位】在肘前区,横平肘横纹,肱骨内上髁前缘4.灵道经穴【定位】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1.5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5.通里络穴【定位】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1寸,尺侧屈腕肌腱的桡侧缘6.阴郄郄穴【定位】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椣横纹上0.5寸,尺侧屈腕肌腱桡侧缘7.神门输穴,原穴【定位】在腕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尺侧端,尺侧屈腕肌腱的桡侧缘8.少府荥穴【定位】在手掌,横平第5掌指关节近端,第4、5掌骨之间9.少冲井穴【定位】在手指,小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手太阳腧穴1.少泽井穴【定位】在手指,小指末节尺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2.前谷荥穴【定位】在手指,第5掌指关节尺侧远端赤白肉际凹陷中3.后溪输穴,八脉交会穴,通督脉【定位】在手内侧,第5掌指关节尺侧近端赤白肉际凹陷中4.腕骨原穴【定位】在腕区,第5掌骨底与三角骨之间的赤白肉际凹陷中5.阳谷经穴【定位】在腕后区,尺骨茎突与三角骨之间的凹陷中6.养老郄穴【定位】在前臂后区,腕背横纹上1寸,尺骨头桡侧凹陷中7.支正络穴【定位】在前臂后区,腕背侧远端横纹上5寸,尺骨尺侧与尺侧腕屈肌之间8.小海合穴【定位】在肘后区,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凹陷中9.肩贞【定位】在肩胛区,肩关节后下方,腋后纹头直上1寸10.臑俞手、足太阳,阳维脉,阳蹻脉交会穴【定位】在肩胛区,腋后纹头直上,肩胛冈下缘凹陷中11.天宗【定位】在肩胛区,肩胛冈中点与肩胛骨下角连线上1/3与下2/3交点凹陷中12.秉风手三阳与足少阳经交会穴【定位】在肩胛区,肩胛冈中点上方冈上窝中13.曲垣【定位】在肩胛区,肩胛冈内侧端上缘凹陷中14.肩外俞【定位】在脊柱区,第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15.肩中俞【定位】在脊柱区,第7颈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2寸16.天窗【定位】在颈部,横平喉结,胸锁乳突肌的后缘17.天容【定位】在颈部,下颌角后方,胸锁乳突肌的前缘凹陷中18.颧髎手少阳、太阳经交会穴【定位】在面部,颧骨下缘,目外眦直下凹陷中19.听宫手、足少阳,手太阳交会穴【定位】在面部,耳屏正中与下颌骨髁突之间的凹陷中足太阳腧穴1.睛明手、足太阳,足阳明,阴蹻、阳蹻脉交会穴【定位】在面部,目内眦内上方眶内侧壁凹陷中2.攒竹【定位】在面部,眉头凹陷中,额切迹处3.眉冲【定位】在头部,额切迹直上入发际0.5寸4.曲差【定位】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旁开1.5寸5.五处【定位】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旁开1.5寸6.承光【定位】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2.5寸,旁开1.5寸7.通天【定位】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4寸,旁开1.5寸8.络却【定位】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5.5寸,旁开1.5寸9.玉枕【定位】在头部,横平枕外隆凸上缘,后发际正中旁开1.3寸10.天柱【定位】在颈后区,横平第2颈椎棘突上际,斜方肌外缘凹陷中11.大杼骨会,手、足太阳经交会穴【定位】在脊柱区,第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12.风门足太阳、督脉交会穴【定位】在脊柱区,第2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13.肺俞背俞穴【定位】在脊柱区,第3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14.厥阴俞背俞穴【定位】在脊柱区,第4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15.心俞背俞穴【定位】在脊柱区,第5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16.督俞【定位】在脊柱区,第6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17.膈俞血会【定位】在脊柱区,第7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18.肝俞背俞穴【定位】在脊柱区,第9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19.胆俞背俞穴【定位】在脊柱区,第10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20.脾俞背俞穴【定位】在脊柱区,第1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21.胃俞背俞穴【定位】在脊柱区,第12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22.三焦俞背俞穴【定位】在脊柱区,第1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23.肾俞背俞穴【定位】在脊柱区,第2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24.气海俞【定位】在脊柱区,第3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25.大肠俞背俞穴【定位】在脊柱区,第4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26.关元俞【定位】在脊柱区,第5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27.小肠俞背俞穴【定位】在骶区,横平第1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1.5寸28.膀胱俞背俞穴【定位】在骶区,横平第2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1.5寸29.中膂俞【定位】在骶区,横平第3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1.5寸30.白环俞【定位】在骶区,横平第4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1.5寸31.上髎【定位】在骶区,正对第1骶后孔中32.次髎【定位】在骶区,正对第2骶后孔中33.中髎【定位】在骶区,正对第3骶后孔中34.下髎【定位】在骶区,正对第4骶后孔中35.会阳【定位】在骶区,尾骨端旁开0.5寸36.承扶【定位】在股后区,臀沟中中点37.殷门【定位】在股后区,臀沟下6寸,股二头肌与半腱肌之间38.浮郄【定位】在膝后区,腘横纹上1寸,股二头肌腱的内侧缘39.委阳三焦下合穴【定位】在膝部,腘横纹上,股二头肌腱的内侧缘40.委中合穴,膀胱下合穴【定位】在膝后区,腘横纹中点41.附分手、足太阳交会穴【定位】在脊柱区,第2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42.魄户【定位】在脊柱区,第3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43.膏肓【定位】在脊柱区,第4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44.神堂【定位】在脊柱区,第5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45.譩譆【定位】在脊柱区,第6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46.膈关【定位】在脊柱区,第7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47.魂门【定位】在脊柱区,第9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48.阳纲【定位】在脊柱区,第10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49.意舍【定位】在脊柱区,第1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50.胃仓【定位】在脊柱区,第12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51.肓门【定位】在腰区,第1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52.志室【定位】在腰区,第2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53.胞肓【定位】在骶区,横平第2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54.秩边【定位】在骶区,横平第4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55.合阳【定位】在小腿后区,腘横纹下2寸,腓肠肌内、外侧头之间56.承筋【定位】在小腿后区,腘横纹下5寸,腓肠肌两仙腹之间57.承山【定位】在小腿后区,腓肠肌两肌腹与肌腱交角处58.飞扬络穴【定位】在小腿后区,昆仑直上7寸,腓肠肌外下缘与跟腱移行处59.跗阳阳蹻郄穴【定位】在小腿后区,昆仑直上3寸,腓骨与跟腱之间60.昆仑经穴【定位】在踝区,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61.仆参【定位】在跟区,昆仑直下,跟骨外侧,赤白肉际处62.申脉八脉交会穴,通阳蹻【定位】在踝区,外踝尖直下,外踝下缘与跟骨之间凹陷中63.金门郄穴【定位】在足背,外踝前缘直下,第5跖骨粗隆后方,骰骨下缘凹陷中64.京骨原穴【定位】在跖区,第5跖骨粗隆前下方,赤白肉际处65.束骨输穴【定位】在跖区,第5跖趾关节的近端,赤白肉际处66.足通谷荥穴【定位】在足趾,第5跖趾关节的远端,赤白肉际处67.至阴井穴【定位】在足趾,小趾末节外侧,趾甲根角侧后方0.1寸足少阴腧穴1.涌泉井穴【定位】在足底,屈足卷趾时足心最凹陷中2.然谷荥穴【定位】在足内侧,足舟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处3.太溪原穴,输穴【定位】在踝区,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4.大钟络穴【定位】在跟区,内踝后下方,跟骨上缘,跟腱附着部前缘凹陷中5.水泉郄穴【定位】在跟区,太溪直下1寸,跟骨结节内侧凹陷中6.照海八脉交会穴,通阴蹻【定位】在踝区,内踝尖下1寸,内踝下缘边际凹陷中7.复溜经穴【定位】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2寸,跟腱的前缘8.交信阴蹻郄穴【定位】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2寸,胫骨内侧缘后际凹陷中9.筑宾阴维郄穴【定位】在小腿内侧,太溪直上5寸,比目鱼肌与跟腱之间10.阴谷合穴【定位】在膝后区,腘横纹上,半腱肌肌腱外侧缘11.横骨足少阴、冲脉交会穴【定位】在下腹部,脐中下5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12.大赫足少阴、冲脉交会穴【定位】在下腹部,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13.气穴足少阴、冲脉交会穴【定位】在下腹部,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14.四满足少阴、冲脉交会穴【定位】在下腹部,脐中下2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15.中注足少阴、冲脉交会穴【定位】在下腹部,脐中下1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16.肓俞足少阴、冲脉交会穴【定位】在腹部,脐中旁开0.5寸17.商曲足少阴、冲脉交会穴【定位】在上腹部,脐中上2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18.石关足少阴、冲脉交会穴【定位】在上腹部,脐中上3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19.阴都足少阴、冲脉交会穴【定位】在上腹部,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20.腹通谷足少阴、冲脉交会穴【定位】在上腹部,脐中上5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21.幽门足少阴、冲脉交会穴【定位】在上腹部,脐中上6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22.步廊【定位】在胸部,第5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23.神封【定位】在胸部,第4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24.灵墟【定位】在胸部,第3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25.神藏【定位】在胸部,第2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26.彧中【定位】在胸部,第1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27.俞府【定位】在胸部,锁骨下缘,前正中线旁开2寸手厥阴腧穴1.天池【定位】在胸部,第4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5寸2.天泉【定位】在臂前区,腋前纹头下2寸,肱二头肌的长、短头之间3.曲泽合穴【定位】在肘前区,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的尺侧缘凹陷中4.郄门郄穴【定位】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5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5.间使经穴【定位】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3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6.内关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阴维脉【定位】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7.大陵输穴,原穴【定位】在腕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中,掌长肌腱与桡侧屈肌腱之间8.劳宫荥穴【定位】在掌区,横平第3掌指关节近端,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9.中冲井穴【定位】在手指,中指末端最高点手少阳腧穴1.关冲井穴【定位】在手指,第4指末节尺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指寸)2.液门荥穴【定位】在手背,第4、5指间,指蹼缘上方赤白肉际凹陷中3.中渚输穴【定位】在手背,第4、5掌骨间,第4掌指关节近端凹陷中4.阳池原穴【定位】在腕后区,腕背侧远端横纹上,指伸肌腱的尺侧缘凹陷中5.外关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阳维脉【定位】在前臂后区,腕背侧远端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间隙中点6.支沟经穴【定位】在前臂后区,腕背侧远端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间隙中点7.会宗郄穴【定位】在前臂后区,腕背侧远端横纹上3寸,尺骨的桡侧缘8.三阳络【定位】在前臂后区,腕背侧远端横纹上4寸步不离,尺骨与桡骨间隙中点9.四渎【定位】在前臂后区,肘尖下5寸,尺骨与桡骨间隙中点10.天井合穴【定位】在肘后区,肘尖上1寸凹陷中11.清冷渊【定位】在臂后区,肘尖与肩峰角连线上,肘尖上2寸12.消泺【定位】在臂后区,肘尖与肩峰角连线上,肘尖上5寸13.臑会【定位】在臂后区,肩峰角下3寸,三角肌的后下缘14.肩髎【定位】在三角肌区,肩峰角与肱骨大结节两骨间凹陷中15.天髎手少阳、阳维脉交会穴【定位】在肩胛区,肩胛骨上角骨际凹陷中16.天牖【定位】在颈部,横平下颌角,胸锁乳突肌的后缘凹陷中17.翳风手、足少阳经交会穴【定位】在颈部,耳垂后方,乳突下端前方凹陷中18.瘈脉【定位】在头部,乳突中央,角孙与翳风沿耳轮弧形连线上2/3与下1/3的交点处19.颅息【定位】在头部,角孙与翳风沿耳轮弧连线的上1/3与下2/3的交点处20.角孙手、足少阳,手阳明经交会穴【定位】在头部,耳尖正对发际处21.耳门【定位】在耳区,耳屏上切迹与下颌骨髁突之间的凹陷中22.耳和髎手、足少阳,手太阳经交会穴【定位】在头部,鬃发后缘,耳郭根的前方,颞浅动脉的后缘23.丝竹空【定位】在面部,眉梢凹陷中足少阳腧穴1.瞳子髎手太阳、手足少阳经交会穴【定位】在面部,目外眦外侧0.5寸凹陷中2.听会【定位】在面部,耳屏间切迹与下颌骨髁突之间的凹陷中3.上关手、足少阳,足阳明经交会穴【定位】在面部,颧弓上缘中央凹陷中4.颔厌手、足少阳,足阳明经交会穴【定位】在头部,从头维至曲鬃的弧形连线(其弧度与鬃发弧度相应)的上1/4与下3/4的交点处5.悬颅【定位】在头部,从头维至曲鬃的弧形连线(其弧度与鬓发弧度相应)的中点处6.悬厘手、足少阳,足阳明经交会穴【定位】在头部,从头维至曲鬓的弧形连线(其弧度与鬓发弧度相应)的上3/4与下1/4的交点处7.曲鬃足少阳、足太阳经交会穴【定位】在头部,耳前鬓角发际后缘与耳尖水平线的交点处8.率谷足少阳、足太阳经交会穴【定位】在头部,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9.天冲足少阳、足太阳经交会穴【定位】在头部,耳根后缘直上,入发际2寸10.浮白足少阳、足太阳经交会穴【定位】在头部,耳后乳突的后上方,从天冲至完骨的弧形连线(其弧度与耳郭弧度相应)的上1/3与下2/3交点处11.头窍阴足少阳、足太阳经交会穴【定位】在头部,耳后乳突的后上方,从天冲到完骨的弧形连线(其弧度与耳郭弧度相应)的上2/3与下1/3交点处12.完骨足少阳、足太阳经交会穴【定位】在头部,耳后乳突的后下方凹陷中13.本神足少阳、阳维脉交会穴【定位】在头部,前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开3寸14.阳白足少阳、阳维脉交会穴【定位】在头部,眉上1寸,瞳孔直上15.头临泣足少阳、太阳与阳维脉交会穴【定位】在头部,前发际上0.5寸,瞳孔直上16.目窗足少阳、阳维脉交会穴【定位】在头部,前发际上1.5寸,瞳孔直上17.正营足少阳、阳维脉交会穴【定位】在头部,前发际上2.5寸,瞳孔直上18.承灵足少阳、阳维脉交会穴【定位】在头部,前发际上4寸,瞳孔直上19.脑空足少阳、阳维脉交会穴【定位】在头部,横平枕外隆凸的上缘,风池直上20.风池足少阳、阳维脉交会穴【定位】在颈后区,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上端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21.肩井手足少阳、足阳明与阳维脉交会穴【定位】在肩胛区,第7颈椎棘突与肩峰最外侧点连线的中点22.渊腋【定位】在胸外侧区,第4肋间隙中,在腋中线上23.辄筋【定位】在胸外侧区,第4肋间隙中,在腋中线前1寸24.日月胆募穴,足少阳、足太阴经交会穴【定位】在胸部,第7肋间隙中,前正中线旁开4寸25.京门肾募穴【定位】在上腹部,第12肋骨游离端的下际26.带脉足少阳、带脉交会穴【定位】在侧腹部,第11肋骨游离端垂线与脐水平线的交点上27.五枢足少阳、带脉交会穴【定位】在下腹部,横平脐下3寸,髂前上棘内侧28.维道足少阳、带脉交会穴【定位】在下腹部,髂前上棘内下0.5寸29.居髎足少最、阳蹻脉交会穴【定位】在臀区,髂前上棘与股骨大转子最凸点连线的中点处30.环跳足少阳、太阳经交会穴【定位】在臀区,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点处31.风市【定位】在股部,直立垂手,掌心贴于大腿时,中指尖所指凹陷中,髂胫束后缘32.中渎【定位】在股部,腘横纹上7寸,髂胫束后缘33.膝阳关【定位】在膝部,股骨外上髁后上缘,股二头肌腱与髂胫束之间的凹陷中34.阳陵泉合穴,筋会【定位】在小腿外侧,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35.阳交阳维脉郄穴【定位】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7寸,腓骨后缘36.外丘郄穴【定位】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7寸,腓骨前缘37.光明络穴【定位】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5寸,腓骨前缘38.阳辅经穴【定位】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4寸,腓骨前缘39.悬钟髓会【定位】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40.丘墟原穴【定位】在踝区,外踝的前下方,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中41.足临泣输穴,八脉交会穴,通带脉【定位】在足背,第4、5跖骨底结合部的前方,第5趾长伸肌腱外侧凹陷中42.地五会【定位】在足背,第4、5跖骨间,第4跖趾关节近端凹陷中43.侠溪荥穴【定位】在足背,第4、5跖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44.足窍阴井穴【定位】在足趾,第4趾末节外侧,趾甲根角侧后方0.1寸足厥阴腧穴1.大敦井穴【定位】在足趾,大趾末节外侧,趾甲根角侧后方0.1寸(指寸)2.行间荥穴。
第五章 足阳明经络与腧穴--本科《经络输穴学》(十一五)(整理版)
第五章足阳明经络与腧穴本章包括经络和腧穴两部分。
第一节为经络,包括足阳明经脉、足阳明络脉、足阳明经别和足阳明经筋。
经脉分布于头面、胸腹第二侧线、下肢外侧前缘及第二趾和大趾。
其络脉、经别分别与之内外相连,经筋分布于外部。
第二节为腧穴,首穴是承泣,末穴是厉兑,左右各45穴。
第一节足阳明经络足阳明胃经在鼻旁与手阳明大肠经衔接,联系的脏腑器官有鼻、目、上齿,口唇,喉咙和乳房,属胃,络脾,在足大趾与足太阴脾经相接。
络脉从本经分出,走向足太阴经,向上联络头项,向下联络喉咙和咽峡。
经别上通于心,循咽,出于口,系目系。
经筋结于髀枢,聚于阴器。
一、足阳明经脉(一)经脉循行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頞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
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
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
其支者,起于胃下口,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
——以下髀关,抵伏兔,下入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
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灵枢·经脉》)。
【注释】[1]頞:音遏,指鼻根凹陷处。
[2]约:原误作“纳”,此指与足太阳经交会于眼睛。
[3]却循颐后:却,退却;颐,下颌部。
[4]客主人:即上关穴。
[5]额颅:指前额正中部。
[6]气街:腹股沟动脉部,穴名气冲。
[7]胃下口:即幽门部。
原作“胃口,下”,“下”字属下句。
[8]足跗:即足背。
[9]中指内间:“指”通“趾”。
内间,指中趾与次趾间。
[10]以下入中指外间:“以”字据《甲乙》、《脉经》、《太素》、《千金》、《素问·阴阳离合论》王冰注引文及《铜人》、《发挥》补。
此支应是从足三里分出,下经丰隆,出于中指外侧端。
[11]大指间:指大趾与次趾之间。
足阳明胃经,①起于鼻(会迎香),②交鼻根部,与旁边足太阳经交会(会睛明),③向下沿鼻外侧(承泣、四白),进入上齿中(巨髎),回出来夹口旁(地仓),环绕口唇(会水沟),向下交会于颏唇沟(会承浆);④退回来沿下颌出面动脉部(大迎),再沿下颌角(颊车),上耳前(下关),经颧弓上(会上关、悬厘、颔厌),沿发际(头维),至额颅中部(会神庭)。
针灸学-足厥阴肝经经络与腧穴
5.蠡沟* Lígōu (LR 5) 络穴 【定位】 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 5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 【主治】 ● 睾丸肿痛,阳强挺长,外阴瘙痒,小便不利,遗尿,
月经不调,带下 ● 足胫疼痛 【操作】 平刺 0.5~0.8寸。
LR 5
LR 8
8.曲泉* Qūquán (LR 8) 合穴 【定位】 在膝内侧,屈膝,当膝关节内侧面横纹内侧端,股骨
内侧髁的后缘,半腱肌、半膜肌止端的前缘凹陷处。 【主治】 ● 小腹痛,小便不利,淋证,癃闭
● 月经不调,痛经,带下,阴挺,阴痒,遗精,阳痿 ● 膝股疼痛 【操作】 直刺0.8~1寸。
134.章期门* ZQhīāmnéng(mLénR(1L4R1)肝3)募脏穴会,足脾厥募阴穴、,足太厥阳阴与、阴足维少脉阳交经会交穴会穴 【定位】在胸在部侧,腹当部乳,头当直第下十,一第肋六游肋离间端隙的,下前方正。中线旁开4寸。 【主治】 ● 腹胸胀胁,胀痛泄泻,痞块
【【【主主主治治治】】】●头●●痛疝头,眩气痛晕,,,遗目目尿眩赤,,肿癃目痛闭赤,肿,口痛经歪,,闭青,青盲崩盲,,漏咽,口喉月歪干经痛不,耳调鸣,,带下,疝气,
【操作】● ●浅癫胁刺痫痛小,,0便.小郁1不~儿闷利0,惊.,2急风寸尿,躁,痛中易或风怒点刺出血。 ●下●肢中痿风痹,癫痫
本经共14穴:大敦、行间、太 冲、中封、蠡沟、中都、膝关、 曲泉、阴包、足五里、阴廉、急 脉、章门、期门。 (重点掌握6穴)
123..大行太敦间冲** DXTàíndigūcjnhiōānng(L(R(LL1RR)32))井荥穴输穴穴,原穴
【【定定位位】】在在足足在背背足侧侧大,,趾当当末第 第节1外跖1侧、骨,间2距趾隙趾间的甲,后角趾方蹼凹0.缘陷1的寸处后(。指方寸赤)白。肉际处。
第九章 足太阳经络与腧穴--本科《经络输穴学》(十一五)(整理版)
第九章足太阳经络与腧穴本章包括经络和腧穴两部分。
第一节为经络,包括足太阳经脉、足太阳络脉、足太阳经别和足太阳经筋。
经脉分布在头面、腰背第一、二侧线及下肢外侧后缘和足小趾。
其络脉、经别分别与之内外连接,经筋分布于外部。
第二节为腧穴,首穴是睛明,末穴是至阴,左右各67穴。
第一节足太阳经络足太阳膀胱经在内眼角与手太阳小肠经衔接,联系的脏腑器官有目、鼻、脑,属膀胱,络肾,在足小趾与足少阴。
肾经相接。
络脉别走足少阴。
经别别入于肛,到心,入于项。
经筋结于臀,挟脊上项,结于舌本。
一、足太阳经脉(一)经脉循行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
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
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
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腘中。
其支者,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循髀外后廉下合腘中。
以下贯腨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灵枢·经脉》)。
【注释】[1]巅:指头顶最高处。
[2]耳上角:指耳上方。
[3]脑:颈之上为头部,头内为脑,颈后部称为项。
[4]肩膊内:意指肩胛部。
内,指内侧。
[5]膂:夹脊两旁的肌肉。
此说“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指当肾俞部进入深部联络肾脏。
[6]挟脊:此支从肾俞处分出挟脊下行,经过八髎、会阳至会阴部,故称此为会阴之脉。
[7]贯臀:指通过臀下当承扶穴部,直下经殷门,至委中。
[8]贯胛:胛,应从《太素》、《千金》、《素问·厥论》等王冰注引文及《铜人》、《发挥》改作“胂”。
杨上善注:“胂,侠脊肉也。
”此支从肩胛骨内缘,夹脊肉(竖棘肌)外侧直下,当正中线旁开3寸。
[9]挟脊内:王冰注引文无此三字,疑原属“胂”字的旁注“夹脊肉”之误。
[10]髀枢:意指髋关节,当股骨大转子处。
[11]髀外:大腿外侧。
[12]腨:腓肠肌部。
《说文》:“腨,腓肠也。
”[13]京骨:第五跖骨粗隆部,其下为京骨穴。
足太阳膀胱经,①从内眼角开始(睛明),上行额部(攒竹、眉冲、曲差;会神庭、头临泣),交会于头顶(五处、承光、通天;会百会)。
经络腧穴学电子书第十四章 足厥阴经络与腧穴
第十四章足厥阴经络与腧穴本章包括经络和腧穴两部分。
第一节为经络,包括足厥阴经脉、足厥阴络脉、足厥阴经别和足厥阴经筋。
经脉分布于足大趾,在内踝上八寸以下分布于小腿内侧的足太阴经脉之前,在内踝上八寸以上,分布于大腿内侧的足太阴和足少阴之间,至小腹,布胁肋,入颃颡,连目系,至巅顶,环唇内。
其络脉、经别分别与之内外相连。
经筋大体分布于经脉的外部。
第二节为腧穴,首穴是大敦,末穴是期门,左右各14穴。
第一节足厥阴经络足厥阴肝经在足大趾甲后与足少阳胆经衔接,联系的脏腑器官有阴器,目系,喉咙之后,颃颡,唇内,胃,肺,属肝,络胆,在肺中与手太阴肺经相接。
络脉上睾,结于茎。
经别至毛际。
经筋结于阴器,络诸筋。
一、足厥阴经脉(一)经脉循行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胴内廉,循股阴,入毛中,环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
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
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灵枢·经脉》)。
【注释】[1]丛毛:指足大趾爪甲后方有毫毛处,意同“三毛”。
[2]上踝八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注“足厥阴行足太阴之前,上踝八寸,而厥阴复出太阴之后也。
”[3]股阴:股指大腿,内侧为阴。
即指本经行于大腿内侧。
[4]环阴器:环,原作“过”。
此据《脉经》、《甲乙》、《太素》、《千金》、《素问·刺疟》王冰注引文等改,意指环绕阴部。
[5]颃颡:指鼻咽部,喉头以上至鼻后窍之间,又写作“吭嗓”。
[6]巅:本字应作“颠”。
《说文》“颠,顶也”。
指头顶高处,百会穴所在。
足厥阴肝经,①从大趾背毫毛部开始(大敦),向上沿着足背内侧(行间、太冲),至距内踝一寸(中封)处,上循小腿内侧(会三阴交,经蠡沟、中都),在内踝上八寸处交出足太阴脾经之后,②上膝腘内侧(膝关、曲泉),沿着大腿内侧(阴包、足五里、阴廉),③进入阴毛中,环绕阴部,④至小腹(急脉,会冲门、府舍、曲骨、中极、关元),夹胃旁边,属于肝,络于胆(章门、期门);⑤向上通过膈肌,分布胁肋部,⑥沿气管之后,向上入颃颡(鼻咽部),连接目系(眼与脑的联系),⑦上行出于额部,与督脉交会于头顶。
足厥阴经络与腧穴
【主治】①小腹痛,小便不利,淋证,癃闭。
②月经不调,痛经,带下,阴挺, 阴痒,遗精,阳痿。
③膝股疼痛。 第14页/共23页
9.阴包 Yīnbāo (LR 9) 【定位】在大腿内侧,当股骨内上髁上4寸,股
内肌与缝匠肌之间。 【操作】直刺1~2寸。 【主治】①月经不调,遗尿,小便不利。 ②腰骶痛引小腹。
第13页/共23页
8.曲泉* Qūquán (LR 8)
【定位】在膝内侧,屈膝,当膝关节内侧面横 纹内侧端,股骨内侧髁的后缘,半腱肌、半膜肌 止端的前缘凹陷处。
【取法】正坐屈膝。当股骨内侧髁后缘的横线 与半膜肌肌腱前缘直线交点处取穴。(注:用食 指尖从腘窝横纹正中向内侧钩拉,依次碰到并放 过半腱肌与半膜肌肌腱后,当食指尖处凹陷中取 穴。)
腿根部,耻骨结节的下方,长收肌的外缘。 【操作】直刺1~2寸。 【主治】月经不调,带下,小腹胀痛。
第17页/共23页
12.急脉 Jímài (LR 12) 【定位】在耻骨结节的外侧,当气冲外
下方腹股沟股动脉搏动处,前正中线旁开 2.5寸。
【操作】避开动脉,直刺0.5~0.8寸。 【主治】疝气,少腹痛,阴挺,阴茎痛, 外阴肿痛。
交接关系: 前于足大趾外侧端大敦穴接足少阳胆经,后于肺中交手太阴肺经
(注:十二经循行流注,起始于肺经,最后回归到肺经而形成“如环无端”的流注 通路)。
第4页/共23页
足厥阴腧穴
【概述】 穴数:本经一侧14穴,左右对列。 分布:下肢内侧(前)中部分布12穴,腹、胸部分布2
穴。 特定穴:五输穴:井穴—大敦,荥穴—行间,输穴—太
③中风,癫痫。 ④胁肋疼痛,急躁易怒,黄疸。 【特定穴属性】荥穴
第8页/共23页
足厥阴经络与腧穴共36页文档
46、我们若已接受最坏的,就再没有什么损失。——卡耐基 4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8、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4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50、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莫扎特
Hale Waihona Puke 足厥阴经络与腧穴36、如果我们国家的法律中只有某种 神灵, 而不是 殚精竭 虑将神 灵揉进 宪法, 总体上 来说, 法律就 会更好 。—— 马克·吐 温 37、纲纪废弃之日,便是暴政兴起之 时。— —威·皮 物特
38、若是没有公众舆论的支持,法律 是丝毫 没有力 量的。 ——菲 力普斯 39、一个判例造出另一个判例,它们 迅速累 聚,进 而变成 法律。 ——朱 尼厄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四章足厥阴经络与腧穴本章包括经络和腧穴两部分。
第一节为经络,包括足厥阴经脉、足厥阴络脉、足厥阴经别和足厥阴经筋。
经脉分布于足大趾,在内踝上八寸以下分布于小腿内侧的足太阴经脉之前,在内踝上八寸以上,分布于大腿内侧的足太阴和足少阴之间,至小腹,布胁肋,入颃颡,连目系,至巅顶,环唇内。
其络脉、经别分别与之内外相连。
经筋大体分布于经脉的外部。
第二节为腧穴,首穴是大敦,末穴是期门,左右各14穴。
第一节足厥阴经络足厥阴肝经在足大趾甲后与足少阳胆经衔接,联系的脏腑器官有阴器,目系,喉咙之后,颃颡,唇内,胃,肺,属肝,络胆,在肺中与手太阴肺经相接。
络脉上睾,结于茎。
经别至毛际。
经筋结于阴器,络诸筋。
一、足厥阴经脉(一)经脉循行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胴内廉,循股阴,入毛中,环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
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
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灵枢·经脉》)。
【注释】[1]丛毛:指足大趾爪甲后方有毫毛处,意同“三毛”。
[2]上踝八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注“足厥阴行足太阴之前,上踝八寸,而厥阴复出太阴之后也。
”[3]股阴:股指大腿,内侧为阴。
即指本经行于大腿内侧。
[4]环阴器:环,原作“过”。
此据《脉经》、《甲乙》、《太素》、《千金》、《素问·刺疟》王冰注引文等改,意指环绕阴部。
[5]颃颡:指鼻咽部,喉头以上至鼻后窍之间,又写作“吭嗓”。
[6]巅:本字应作“颠”。
《说文》“颠,顶也”。
指头顶高处,百会穴所在。
足厥阴肝经,①从大趾背毫毛部开始(大敦),向上沿着足背内侧(行间、太冲),至距内踝一寸(中封)处,上循小腿内侧(会三阴交,经蠡沟、中都),在内踝上八寸处交出足太阴脾经之后,②上膝腘内侧(膝关、曲泉),沿着大腿内侧(阴包、足五里、阴廉),③进入阴毛中,环绕阴部,④至小腹(急脉,会冲门、府舍、曲骨、中极、关元),夹胃旁边,属于肝,络于胆(章门、期门);⑤向上通过膈肌,分布胁肋部,⑥沿气管之后,向上入颃颡(鼻咽部),连接目系(眼与脑的联系),⑦上行出于额部,与督脉交会于头顶。
目部支脉,⑧从“目系”下向颊里,环绕唇内。
肝部支脉,⑨从肝分出,通过膈肌,向上流注于肺,接手太阴肺经。
(二)经脉病候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以俯仰,丈夫癀疝…,妇人少腹肿,甚则嗌干,面尘脱色。
是主肝所生病者,胸满,呕逆,飧泄,狐疝,遗溺、闭癃(《灵枢·经脉》)。
【注释】[1]僓疝:与颓同,小肠下坠于阴囊或腹股沟。
妇女子宫脱垂古称“胞落颓”,亦属此类。
[2]少腹肿:张介宾说,“足厥阴气逆则为睾肿卒疝,妇人少腹肿,即疝病也”。
[3]面尘脱色:面垢如尘,神色晦暗。
[4]飧泄:飧音孙。
大便稀薄,完谷不化叫飧泄。
[5]狐疝:七疝之一,其症为阴囊疝气时上时下,像狐之出入无常。
[6]闭癃:闭为小便点滴不出,癃为小便不畅,点滴而出。
癃闭又泛指尿不通或淋沥不畅。
本经有了异常就表现为下列的病症,腰痛得不好前俯后仰,男人可出现小肠疝气,女人可出现小腹部肿胀,严重的见咽喉干,面部像有灰尘,脱了血色。
本经穴能主治有关肝方面所发生的病症,如胸闷,恶心呕吐,大便溏泄,疝气,遗尿或癃闭。
二、足厥阴络脉足厥阴之别,名曰蠡沟,去内踝五寸,别走少阳;其别者,循胫,上睾,结于茎…。
其病:气逆则睾肿卒疝。
实则挺长,虚则暴痒。
取之所别也(《灵枢·经脉》)。
【注释】[1]茎:指阴茎。
足厥阴络脉,名蠡沟,在距内踝上五寸处分出,走向足少阳经脉,其分支经过胫骨部,上行到睾丸,结在阴茎处。
其病症,气厥逆则睾丸肿胀,突发疝气。
实证,见阳强不倒;虚证,见阴部暴痒。
取足厥阴络穴治疗。
三、足厥阴经别足厥阴之正,别跗上,上至毛际,合于少阳,与别俱行(《灵枢·经别》)。
【注释】[1]跗上:此经别于足背部分出。
正统本《甲乙经》“跗”作“膝”,如是,则经别的部位上移。
足厥阴经别,从足背上足厥阴经分出,向上到达外阴部,和足少阳经别会合并行。
四、足厥阴经筋足厥阴之筋,起于大指之上,上结于内踝之前,上循胫,结内辅骨之下,上循阴股,结于阴器,络诸筋。
其病:足大指支,内踝之前痛,内辅痛,阴股痛,转筋,阴器不用。
伤于内则不起,伤于寒则阴缩入,伤于热则纵挺不收(《灵枢·经筋》)。
【注释】[1]络诸筋:指足三阴和足阳明之筋结聚于阴器。
足厥阴经筋,起始于足大趾的上边,向上结于内踝前方;向上沿胫骨内侧,结于胫骨内髁之下,再向上沿大腿内侧,结于阴器而与各经筋相联络。
其病症,足大趾强滞不适,内踝前部痛,膝内侧部痛,大腿内侧痛、转筋,阴器功能丧失。
若伤精则阳痿不举,伤于寒邪则阴器缩入,伤于热邪则阴器挺长不收。
第二节足厥阴腧穴本经一侧14穴,12穴分布于下肢内侧,2穴在腹、胸部本经腧穴主要治疗肝胆、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治疗胸胁胀满疼痛,肝胆病,情志病,常用太冲、期门。
治疗疝气,生殖系统病,小腹疼痛常用太冲、大敦。
治疗阴部湿疹常用蠡沟、中都。
治疗眩晕,目疾,常用行间、太冲。
太冲、行间、期门有疏肝解郁,平肝潜阳的功能。
中都、蠡沟有清肝胆湿热的功能。
针刺章门、期门应注意角度与深度。
1.大敦井穴【定位】在足大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甲根。
布有腓深神经的背外侧神经和趾背动、静脉。
【主治】①疝气,遗尿,癃闭,经闭,崩漏,月经不调,阴挺。
②癫痫。
【操作】浅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
【古代文献摘录】《甲乙经》:“卒心痛,汗出。
”《千金方》:“主目不欲视,太息。
”《铜人》:“治卒疝,小便数,遗溺,阴头中痛……妇人血崩不止。
”【现代报道摘录】调节肠功能针刺大敦穴可使不蠕动或蠕动很弱的降结肠下部及直肠的蠕动加强。
降血压针刺大敦穴可加强神门穴的降压效应。
2.行间荥穴【定位】在足背侧,当第1、2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拇趾近节趾骨基底部与第二跖骨头之间。
布有腓深神经的趾背神经和趾背动、静脉。
【主治】①头痛,目眩,目赤肿痛,青盲,口。
②月经过多,崩漏,痛经,经闭,带下,疝气,小便不利,尿痛。
③中风,癫痫。
④胁肋疼痛,急躁易怒,黄疸。
【操作】直刺0.5~0.8寸。
【古代文献摘录】《灵枢》:“厥心痛,色苍苍,如死状,终日不得太息,肝心痛也,取之行间、太冲。
”《甲乙经》:“癫疾短气,呕血,胸背痛,行间主之。
”《大成》:“主妇人小腹肿,面尘脱色,经血过多不止,崩中,小儿急惊风。
”3.太冲输穴,原穴【定位】在足背侧,当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拇短伸肌腱的外侧→第一骨间背侧肌。
浅层布有足背静脉网,足背内侧皮神经等。
深层有腓深神经和第一趾背动、静脉。
【主治】①头痛,眩晕,目赤肿痛,口,青盲,咽喉干痛,耳鸣,耳聋。
②月经不调,崩漏,疝气,遗尿。
③癫痫,小儿惊风,中风。
④胁痛,郁闷,急躁易怒。
⑤下肢痿痹。
【操作】直刺0.5~1寸。
【古代文献摘录】《千金方》:“黄瘅,热中善渴。
”《铜人》:“胸胁支满,足寒大便难,呕血,女子漏血不止,小儿卒疝呕逆。
”《神应经》:“女人漏下不止,太冲、三阴交。
”《天星十二穴歌》:“动脉知生死,能医惊痫风,咽喉并心胀,两足不能行,七疝偏坠肿,眼目似云蒙,亦能疗腰痛,针下有神功。
”【现代报道摘录】鼻衄针刺双侧太冲穴,施泻法,不断行针5分钟,留针20分钟,一般5~10分钟见效。
急性扁桃体炎穴位注射,选用注射用水,成人每穴2ml,小儿1~1.5ml,每日1次。
4.中封经穴【定位】在足背侧,当足内踝前,商丘与解溪连线之间,胫骨前肌腱的内侧凹陷处。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胫骨前肌腱内侧→距骨和胫骨内踝之间。
布有足背内侧皮神经的分支,内踝前动脉,足背浅静脉。
’【主治】①疝气,腹痛,小便不利,遗精。
②下肢痿痹,足踝肿痛。
【操作】直刺0.5~0.8寸。
【古代文献摘录】《甲乙经》:“身黄时有微热,不嗜食,膝内廉内踝前痛,少气,身体重,中封主之。
”《千金方》:“治失精筋挛,阴缩入腹相引痛,灸中封五十壮。
”《金鉴》:“主治梦泄遗精,阴缩,五淋,不得尿,鼓胀,瘿气。
”5.蠡沟络穴【定位】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5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胫骨骨面。
浅层布有隐神经的小腿内侧皮支和大隐静脉。
【主治】①睾丸肿痛,阳强挺长,外阴瘙痒,小便不利,遗尿,月经不调,带下。
②足胫疼痛。
【操作】平刺0.5~0.8寸。
【古代文献摘录】《灵枢》:“气逆则睾肿卒疝,实则挺长,虚则暴痒。
”《铜人》:“治卒疝少腹肿,时少腹暴痛,小便不利如癃闭,数噫恐悸,少气不足,腹中痛悒悒不乐,咽中闷如有息肉状。
背拘急不可侥仰。
”6.中都郄穴【定位】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7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胫骨骨面。
布有隐神经的小腿内侧皮支,大隐静脉。
【主治】①疝气,崩漏,恶露不尽。
②腹痛,泄泻。
③胁痛,下肢痿痹。
【操作】平刺0.5~0.8寸。
7.膝关【定位】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上髁的后下方,阴陵泉后1寸,腓肠肌内侧头的上部。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腓肠肌。
浅层布有隐神经的小腿内侧皮支,大隐静脉的属支。
深层有腘动、静脉,胫神经等结构。
【主治】膝股疼痛,下肢痿痹。
【操作】直刺1~1.5寸。
8.曲泉合穴【定位】在膝内侧,屈膝,当膝关节内侧面横纹内侧端,股骨内侧髁的后缘,半腱肌、半膜肌止端的前缘凹陷处。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缝匠肌后缘→股薄肌腱后缘→半膜肌腱→腓肠肌内侧头。
浅层布有隐神经,大隐静脉。
深层有膝上内侧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主治】①小腹痛,小便不利,淋证,癃闭。
②月经不调,痛经,带下,阴挺,阴痒,遗精,阳痿。
③膝股疼痛。
【操作】直刺0.8~1寸。
【古代文献摘录】《千金方》:“主膝不可屈伸”;“男子失精,膝胫疼痛冷,灸曲泉百壮”。
《大成》:“女子血瘕,按之如汤浸股内,小腹肿,阴挺出,阴痒。
”9.阴包【定位】在大腿内侧,当股骨内上髁上4寸,股内肌与缝匠肌之间。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缝匠肌与股薄肌之间→大收肌。
浅层布有闭孔神经的皮支,大隐静脉的属支。
深层有股神经的肌支,隐神经,股动、静脉等结构。
【主治】①月经不调,遗尿,小便不利。
②腰骶痛引小腹。
【操作】直刺1~2寸。
10.足五里【定位】在大腿内侧,当气冲直下3寸,大腿根部,耻骨结节的下方,长收肌的外缘。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长收肌→短收肌→大收肌。
浅层布有股神经的前皮支,大隐静脉。
深层有闭孔神经的前支和后支,股深动、静脉的肌支,旋股内侧动、静脉的肌支。
【主治】小便不利,小腹胀痛,遗尿,带下,阴囊湿痒,阴挺,睾丸肿痛。
【操作】直刺1~1.5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