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废弃煤矿结构演化与水系调整规律研究
试论矿井水资源化与矿区水资源优化配置
试论矿井水资源化与矿区水资源优化配置尹尚先【摘要】China's coal mining area is short of water and mine water resources are significant. 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 discusses about the related concepts of mine water resources, deals with the contents and methods of mining area water quality evaluation, introduces the procedures and methods of supply and demand analysis and forecastingin mining area, and puts forward three optimal allocation modes and research methods of mining area water resources%我国煤矿区水资源匮乏,矿井水资源化意义重大。
探讨了矿井水资源化的相关概念,详述了矿区水资源质量评价内容和方法,介绍了矿区供需分析预测及矿井水资源化可行性研究程序和方法,提出了三种矿区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式及研究方法。
【期刊名称】《华北科技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09)001【总页数】5页(P6-10)【关键词】矿井水;水资源化;水处理;供需分析预测;优化配置【作者】尹尚先【作者单位】华北科技学院安全工程学院,北京东燕郊1016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41.5我国水资源匮乏,人均水资源量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
同时我国是产煤大国,而主产煤区大都分布在缺水的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
自然环境及采掘破坏,使矿区水资源短缺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1],水危机已经成为我国煤炭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2024年王楼煤矿离层形成及其突水机理研究》范文
《王楼煤矿离层形成及其突水机理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煤炭资源的不断开采,煤矿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其中,煤矿离层和突水事故是煤矿灾害中最为严重的两种事故类型。
王楼煤矿作为国内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之一,其安全生产问题备受关注。
因此,研究王楼煤矿离层形成及其突水机理,对于预防和控制煤矿灾害、保障矿工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二、王楼煤矿概况王楼煤矿位于某省煤炭资源丰富地区,具有较长的开采历史。
该矿区地质条件复杂,煤层厚度不一,且存在大量断裂构造。
长期以来,由于过度开采和采空区范围的不断扩大,煤矿安全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
因此,了解该矿区地质特征及煤炭开采过程中的安全问题至关重要。
三、离层形成机理研究(一)离层定义及分类离层是指由于采空区上方岩层移动、断裂和变形而形成的空间分离现象。
根据形成原因和特征,离层可分为垂直离层和水平离层两类。
在王楼煤矿的开采过程中,主要关注的是由垂直应力变化引起的垂直离层。
(二)离层形成机理在煤炭开采过程中,随着工作面的不断推进,煤层被采出后形成采空区。
由于岩层受到重力作用,上方岩层会逐渐移动、断裂和变形,从而形成离层。
离层的形成与煤层开采的深度、采空区大小、矿区地质构造等因素密切相关。
此外,地应力、地下水等因素也会对离层的形成产生一定影响。
(三)王楼煤矿离层特征王楼煤矿的离层特征主要表现为:离层空间较大,且分布不均匀;离层发育过程中伴随着岩层移动和断裂;离层的形成与采空区的扩展密切相关。
这些特征使得王楼煤矿在开采过程中极易发生突水等安全事故。
四、突水机理研究(一)突水定义及危害突水是指地下水或地表水突然涌入矿井的现象。
突水事故往往造成矿井淹没、设备损坏和人员伤亡等严重后果。
在王楼煤矿,突水事故主要与离层的形成和发育密切相关。
(二)突水机理王楼煤矿突水机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由于采空区上方岩层移动、断裂和变形而形成的离层,为地下水提供了通道;二是地下水的压力和流量在特定条件下超过岩层的承受能力,导致突水事故的发生。
矿山开采中的采空区与废弃矿山治理
水资源破坏
采矿活动可能破坏地下水 系,导致地下水位下降、 水源污染等。
生态破坏
采矿活动对周边生态环境 造成破坏,影响生物多样 性。
废弃矿山的环境恢复
01
02
03
04
生态修复
对被破坏的土地进行生态修复 ,恢复植被,改善土壤质量。
水资源保护
采取措施保护和恢复地下水资 源,减少污染,保障居民用水
安全。
景观重塑
通过景观设计手段,将废弃矿 山改造为公园、绿地等公共空
间,提升环境品质。
土地再利用
将废弃矿山土地进行再利用, 发展其他产业,实现资源可持
续利用。
04
采空区与废弃矿山的治 理方法
充填法
总结词
利用填充材料对采空区进行填充,以减小或消除采空区对矿山安全和生态环境 的影响。
详细描述
该方法可以有效控制采空区塌陷和地面变形,降低对周围环境的破坏。常用的 填充材料包括废石、尾矿、水泥等。充填法适用于各种类型的矿山,尤其适用 于开采深度较大、地层条件复杂的矿山。
废弃矿山规模:15平方公里
废弃矿山治理案例
治理措施
采用资源再利用法,将废弃矿山中的有价矿物回收再利用
治理效果
实现了废弃矿山的资源再利用,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综合治理案例
案例一
某大型矿山综合治理
治理区域
50平方公里
治理措施
采用综合治理法,对采空区、废弃矿山进行分类治理,包括充填、 封闭、生态恢复、资源再利用等措施
采用封闭法,对采空区进行封闭,防 止气体泄漏和塌陷
治理效果
消除了采空区塌陷隐患,保障了矿工 生命安全
废弃矿山治理案例
案例一:某铜矿废弃矿山治理
13废弃煤矿结构演化与水系调整规律研究
13废弃煤矿结构演化与水系调整规律研究废弃煤矿结构演化与水系调整规律研究(2012年申请书)王来贵摘要:煤矿废弃后,矿井地层结构演化与水系调整并没有停止。
项目采用现场考察、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实验研究、现场应用和综合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废弃煤矿区域地层结构、矿井结构特征,建立废弃煤矿矿井结构与含水层、隔水层及水源补给边界条件。
采用自制实验设备,实测废弃煤矿岩石试件拉张蠕变破裂度、压缩蠕变密实度及其渗透系数随时间变化规律;建立岩石试件拉张蠕变破裂-压缩蠕变密实模型、孔隙-裂隙渗流本构方程以及岩石试件拉张蠕变破裂判据。
建立地层结构变形-破裂的流变数学模型、冒落带破裂-密实过程的水渗流数学模型以及变形-破裂-裂隙渗流的耦合数学模型;引入单元内各向同性、单元间非协调等效单元和动态破坏单元,进行有限元法求解,开发计算程序。
地表积水治理优化方案。
1、项目的立项依据(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需结合科学研究发展趋势来论述科学意义;或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来论述其应用前景。
附主要参考文献目录);1.1 工程背景及对应的科学问题(废弃煤矿结构演化)我国有矿业城市(镇)426座,经国务院三次批准的资源枯竭城市(镇)共69座。
经过百年特别是近50年大规模开采,已有大量煤矿报废。
废弃的地采煤矿,形成了大面积立体交错的硐室、采空区,导致矿区地质年代形成的地层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引起地面沉降、塌陷、地裂缝等变形、破坏,形成降水漏斗或地面积水,毁坏山林、草场和耕地等,使泉水干枯,甚至使人畜饮水困难。
到2006年,我国累计损毁土地达千万亩,抚顺、阜新、本溪、阳泉、开滦、鸡西、七台河等矿区沉陷区分别达50、102、45、100、100、200、185 平方公里。
煤矿在开采过程及报废停采后,地层结构长时间不稳定,继续大规模变形、破坏等地层结构演化,相应伴生水系继续发生调整,而降水漏斗影响面远远超过沉陷区存在的空间范围。
共生理论下的废弃矿坑更新设计策略研究—以海州露天矿为例
共生理论下的废弃矿坑更新设计策略研究—以海州露天矿为例2023-10-26CATALOGUE目录•引言•共生理论在废弃矿坑更新中的应用•海州露天矿的历史、现状及问题•基于共生理论的废弃矿坑更新设计策略•实证研究:海州露天矿的更新设计策略应用•结论与展望01引言1研究背景与意义23废弃矿坑造成了严重的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对当地居民的生活也产生了不利影响。
废弃矿坑的负面影响共生理论强调不同系统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协同发展,为废弃矿坑的更新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共生理论的引入本研究旨在探索共生理论在废弃矿坑更新设计中的应用,为解决废弃矿坑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研究意义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研究共生理论下的废弃矿坑更新设计策略,提出相应的设计方法和实施方案,为废弃矿坑的生态恢复、可持续发展和资源利用提供指导。
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献综述、实地调查、案例分析和模型模拟等方法,对共生理论下的废弃矿坑更新设计策略进行深入研究。
其中,文献综述将重点梳理共生理论在废弃矿坑更新设计中的应用和研究进展;实地调查将针对海州露天矿进行调查,了解其废弃矿坑的现状和问题;案例分析将选取国内外成功的废弃矿坑更新设计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其成功经验和教训;模型模拟将利用相关软件对海州露天矿的更新设计进行模拟和优化。
研究目的与方法02共生理论在废弃矿坑更新中的应用共生理论的内涵共生理论是一种强调不同系统或物种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生态学理论。
在生态学中,共生关系是指两个或多个生物之间形成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要点一要点二共生理论的价值共生理论在废弃矿坑更新设计中具有重要价值,它强调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以及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与共赢。
通过运用共生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废弃矿坑更新中的生态修复、土地利用、社区发展等问题。
共生理论的内涵与价值生态修复模式在废弃矿坑更新中,运用共生理论可以指导生态修复工作。
通过恢复矿坑周边的植被,建立新的生态系统,实现生物多样性的提高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废弃煤矿岩溶地下水污染机理及防控研究以贵州凯里鱼洞河流域为例
四、结论
本次演示以石羊河流域为例,探讨了内流河流域全新世环境变化与碳循环的关 系。结果表明,全新世环境变化对碳循环产生了显著影响,而人类活动也会对 这种变化产生重要影响。为了应对这些影响,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优化管理和 保护措施,以促进内流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谢谢观看
同时,加强相关法规和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形成政府、企 业和公众共同参与的土壤污染治理与再利用模式。这样不仅有利于保护生态环 境,还能促进煤矿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平朔煤矿作为国内大型煤炭企业之一,应 积极承担起环保和社会责任,加大对土壤污染治理的投入力度。采取科学合理 的治理和再利用方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这对 于平朔煤矿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国内其他煤矿企业树立了良好的环 保榜样。
三、结果与讨论
分析结果表明,石羊河流域全新世环境变化对碳循环产生了显著影响。一方面, 气候变化导致植被分布和物种组成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土壤有机碳的积累和分 解。另一方面,人类活动如灌溉、农业扩张和城市化等也会对碳循环产生重要 影响。针对这些影响,我们探讨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包括优化农业管理、加强 湿地保护和推动流域生态修复等。
废弃矿井地下水污染风险的防范 措施和未来展望
为降低废弃矿井地下水污染风险,需要采取一系列防范措施。首先,应加强废 弃矿井的日常监管,定期进行地下水监测和土壤质量评估。其次,采取工程措 施对废弃矿井进行治理,如构建截排水系统、加固废渣堆放场等。此外,还可 以通过恢复植被、建设生态廊道等方法,提高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
废弃矿井地下水污染风险的来源 和危害
废弃矿井地下水污染风险的来源主要包括采矿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渣以及岩 石中的有害物质。这些污染物不仅会污染地下水,还会对周边土壤和生态系统 造成严重影响。例如,含有重金属的废渣和废水一旦进入地下水系统,就会对 饮用水源造成威胁,给人体健康带来危害。此外,地下水污染还会对农业、林 业和渔业等产业造成不利影响,破坏生态平衡。
徐州东部废弃矿井地下水化学及其时空演化特征分析
徐州东部废弃矿井地下水化学及其时空演化特征分析潘玥;刘勇;徐红霞;曾献奎;吴吉春【摘要】When the mine is closed,the changes of groundwater hydrodynamic conditions may cause groundwater pollution and greatly threaten the environment.The abandoned mine in eastern Xuzhou was chosen in this study,and groundwater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or chemical analysis on the basis of hydrogeological surve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hydrochemical types in Taiyuan Formation Aquifer exhibited obvious zonation,the types of which changed gradually from HCO3·SO4-Ca and SO4-Ca·Mg in north-west to HCO3· SO4-Ca·Mg and HCO3-Ca·Mg in south-east. With the mine being closed, the groundwater level rose and the hydrogeological conditions changed, leading to the variations of groundwater chemical components.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the evolution of groundwater hydr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groundwater in the study area was affected by cation exchange and adsorption, and the concentrations of calcium ions,magnesium ions and sulfate ions increased,while those of sodium ions and potassium ions decreased.%矿区闭坑后,区域地下水动力条件的改变以及引起的地下水污染可能对环境影响较大.本文以徐州东部废弃矿井为研究对象,在进行水文地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采集地下水样,进行水化学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太原组灰岩含水层的水化学类型具有明显分带性,从西北向东南由HCO3·SO4-Ca型、SO4-Ca·Mg型向HCO3·SO4-Ca·Mg 型、HCO3-Ca·Mg型依次过渡.矿井关闭后,地下水位抬升,水文地质条件发生改变,地下水水化学组分相应有所变化.对研究区水化学特征的演化特点进行分析,发现地下水受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影响,呈现出Ca2+、Mg2+、SO42-增大,Na+、K+减小的趋势.【期刊名称】《高校地质学报》【年(卷),期】2018(024)002【总页数】6页(P257-262)【关键词】废弃矿井;地下水环境;水化学特征【作者】潘玥;刘勇;徐红霞;曾献奎;吴吉春【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南京210023;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徐州221116;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南京210023;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南京210023;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南京2100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411 引言“十三五”时期中国将继续执行“限制东部、控制中部和东北、优化西部地区煤炭资源开发”的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决定,计划“化解、淘汰过剩落后煤炭产能8亿吨/年左右”,力求减少化石能源比重及碳的排放量(国家能源局,2016)。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2013年修正)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2013年修正)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修改《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有关条款的决定一、鼓励类“四、电力”第3项“采用30万千瓦及以上集中供热机组的热电联产,以及热、电、冷多联产”修改为“采用背压(抽背)型热电联产、热电冷多联产、30万千瓦及以上热电联产机组”。
二、答复是否斯蒂芬斯蒂芬梵蒂冈对废钢对废钢搞得跟对废钢对废钢发郭德纲对废钢一、鼓励类“四、电力”第3项“采用30万千瓦及以上集中供热机组的热电联产,以及热、电、冷多联产”修改为“采用背压(抽背)型热电联产、热电冷多联产、30万千瓦及以上热电联产机组”。
二、鼓励类“五、新能源”增加“海上风电机组技术开发与设备制造”作为第11项。
三、鼓励类“五、新能源”增加“海上风电场建设与设备制造”作为第12项。
四、鼓励类“六、核能”增加“核电站应急抢险技术和设备”作为第12项。
五、鼓励类“十九、轻工”第15项“二色及二色以上金属板印刷机及配套光固化(UV)设备;高速食品饮料罐制造生产线及配套设备;高速金属薄板覆膜设备及覆膜铁食品饮料罐加工设备”修改为“二色及二色以上金属板印刷、配套光固化(UV)、薄板覆膜和高速食品饮料罐加工及配套设备制造”。
六、鼓励类“二十、纺织”第1项“差别化、功能性聚酯(PET)的连续共聚改性[阳离子染料可染聚酯(CDP、ECDP)、碱溶性聚酯(COPET)、高收缩聚酯(HSPET)、阻燃聚酯、低熔点聚酯等];熔体直纺在线添加等连续化工艺生产差别化、功能性纤维(抗静电、抗紫外、有色纤维等);智能化、超仿真等差别化、功能性聚酯(PET)及纤维生产;腈纶、锦纶、氨纶、粘胶纤维等其他化学纤维品种的差别化、功能性改性纤维生产”修改为“差别化、功能性聚酯(PET)的连续共聚改性[阳离子染料可染聚酯(CDP、ECDP)、碱溶性聚酯(COPET)、高收二十五、限制类“十五、消防”第3项“碳酸氢钠干粉(BC)和环保型水系灭火剂”修改为“碳酸氢钠干粉灭火剂(BC)、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剂(ABC)”。
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报告
延安市禾草沟煤业有限公司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报告编制:部门经理: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编制日期:2017年12月延安市禾草沟煤业有限公司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报告一、普查目的及内容(一)普查目的通过开展隐蔽致灾因素普查工作,查明隐伏在煤层及其围岩内、在开采过程中可能诱发灾害的地质构造和不良地质体及其在采动应力耦合作用下形成的灾变地质体,并制定针对性防范措施,消除隐蔽致灾因素,从根本上遏制事故的发生。
(二)普查内容1.对相邻井田采空区进行普查;2.自然灾害普查;3.地表、地下含水体等水文地质情况普查;4.断层、裂隙、褶曲、冲刷带等地质构造普查;5.封闭不良钻孔普查;6.油气井及输油管路普查;7.瓦斯富集区普查;8.煤层自燃发火倾向性普查;9.煤尘爆炸倾向性普查;10.地热灾害普查。
二、隐蔽致灾因素普查领导小组(一)领导小组组长:陈义东副组长:王金国张明亮刘文辉纪章周润辉陈度军成员:安增勇张东贵王小泽李向伟芮阿智郭庆赵子葵屈海军夏书贵蒲元宏办公室设在地测部。
(二)领导小组职责1.组长职责全面负责隐蔽致灾因素普查工作的安排,组织制定隐蔽致灾因素普查工作方案,监督隐蔽致灾因素普查进展情况。
2.副组长职责协助组长抓好分管范围的隐蔽致灾因素普查具体工作,参加隐蔽致灾因素普查工作,对隐蔽致灾因素组织研究分析,制定针对性防范措施。
3.地测部职责(1)具体落实各项工作,负责对资料的收集、调查,全面查找井上下存在的隐蔽致灾因素;(2)负责隐蔽致灾因素普查工作的跟踪及监督;(3)研究制定针对性有效防范措施;(4)主持普查报告的编制。
4.安健环质部职责(1)隐蔽致灾因素普查过程中,做好安全监督工作;(2)协助生产技术部完成各项普查工作。
5.机电管理部职责做好机电系统普查工作,并参与报告的编制。
6.调度指挥中心职责做好运输系统普查工作,并参与报告的编制。
7.生产部职责做好采掘工作的普查工作,并参与报告的编制。
8.财务部职责做好资金的保障工作。
矿井废弃巷道蓄排水系统设计与分析
Q排dt = −SdH + Q涌dt ,
(4)
将式(3)代入式(4)得:
60μnA 2gH dt = −SdH + Q涌dt ,
(5)
⎧ ab
其中
S
=
⎪⎪ ⎨ ⎪
a(H
J +
0.3)
⎪⎩ J
b − 0.3≤ H ≤ Hmax ,
Hmin ≤ H < b − 0.3
式中 a 为巷道宽,m;b 为巷道高,m;J 为巷道
· 39 ·
业用电峰时段(8:00−12:00, 17:00−21:00)电价为 0.937 元/(kW·h),平时段(12:00−17:00,21:00−24:00)为 0.562 元/(kW·h),谷时段(0:00−8:00)为 0.247 元/(kW·h)。 因此,本文的目的是利用废弃巷道建立矿井蓄排水 系统,通过实行“避峰就谷”的排水措施以减少矿井 排水费用。
矿井现有−42 m、−45 m、−200 m、−270 m 和 −330 m 5 个开采水平,其中−330 m 水平平均涌水量 33.72 m3/min,占全矿井的 47.36%。-270 m 和-330 m 水平煤层开采已经结束,只是为了保障相邻矿井和 上部水平的安全生产才进行排水。经分析,可以在 -330 m 水平东巷废弃巷道建立蓄排水系统。−330 m 水平东巷可蓄水巷道长度 1 320 m,坡度 4‰,运输大 巷巷道墙高 1.4 m,宽 3.8 m,高 3.2 m,水沟宽 1.0 m, 深 0.5 m,巷道断面 10 m2,蓄水量约为 11 000 m3。 根据 2003−2005 年的涌水资料,该水平东巷平均涌水 量为 7.253 m3/min,最大 28.137 m3/min,最小 6.011 m3/min。蓄水空间为倾斜管道状,见图 1。库容曲 线见式(1)。
《煤矿防治水细则》全文
《煤矿防治水细则》全文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及基础资料 (2)第一节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 (2)第二节基础资料 (4)第三章矿井水文地质补充勘探 (6)第一节一般规定 (6)第二节水文地质补充调查 (6)第三节地面水文地质补充勘探 (9)第四节井下水文地质补充勘探 (10)第四章井下探放水 (11)第五章矿井防治水技术 (14)第一节地表水防治 (14)第二节顶板水防治 (16)第三节底板水防治 (17)第四节老空水防治 (18)第五节水体下采煤 (19)第六节防隔水煤(岩)柱留设 (21)第七节防水闸门与防水闸墙 (22)第八节注浆堵水 (23)第九节井下排水系统 (24)第六章露天煤矿防治水 (25)第七章水害应急处置 (26)第一节应急预案及实施 (26)第二节排水恢复被淹井巷 (27)第八章附则 (28)附录一含水层富水性及突水点等级划分标准 (30)附录二矿井水文地质图件主要内容及要求 (31)附录三采掘工作面水害分析预报表和预测图模式 (34)附录四安全水头值计算公式 (35)附录五安全隔水层厚度和突水系数计算公式 (36)附录六防隔水煤(岩)柱的尺寸要求 (37)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煤矿防治水工作,防止和减少事故,保障职工生命安全和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国务院关于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和《煤矿安全规程》等,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煤炭企业、煤矿和有关单位的防治水工作,适用本细则。
第三条煤矿防治水工作应当坚持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原则,根据不同水文地质条件,采取探、防、堵、疏、排、截、监等综合防治措施。
煤矿必须落实防治水的主体责任,推进防治水工作由过程治理向源头预防、局部治理向区域治理、井下治理向井上下结合治理、措施防范向工程治理、治水为主向治保结合的转变,构建理念先进、基础扎实、勘探清楚、科技攻关、综合治理、效果评价、应急处置的防治水工作体系。
矿业型工业废弃地的水体重构探析
矿业型工业废弃地的水体重构探析摘要:本文以矿业型工业废弃地中的水体重构为研究对象,介入可持续发展理论,讨论矿业废弃地中水体存在的问题与水体重构的必要性及特殊性。
分别从废水处理、雨水收集及净化技术等方面探析水体重构的途径;从次生湿地维护、城市开放空间及自然生态博物馆等方面探析模式水体重构的模式。
为后工业时代的资源枯竭型城市实现“低碳环保、可持续性”的节约友好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关键词:矿业型工业废弃地;水体重构;途径;模式资源匮乏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我国的178座资源枯竭型城市中有95座对矿产能源的依赖程度极大,占全国城市总数的14%。
当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之后,这些计划经济时期遗留下来的产物面临衰退甚至死亡并折射出一系列严重的城市问题,其中水污染源严重影响着周围居民生活质量等问题。
基于此,矿业型工业废弃地中的水体重构价值就更加值得我们关注。
一、背景解读(一)现存问题矿业废弃地中的水资源包括由地表塌陷产生的地表渗水,矿区内人为活动产生的生活污水,由天而降的雨水及采矿时产生的废液等等内容。
采矿活动使地下水被疏干,矿区地下水位急剧下降,人们的饮用水源减少或干涸;而矿井排放到地面的水,由于塌陷形成很多沼泽,夏日蒸发而污染空气,与周围城市空气迅速融合;有的地表水顺采矿塌陷区裂缝下渗,污染地下水体,影响居民淡水的引用,从而造成恶性循环。
它们给矿区、周围区域乃至整个城市的生态环境带来长期的不良影响。
(二)特殊性及必要性矿业废弃地是一种具有特殊性质的地形地貌,这种特殊的场地形态能为水体重构提供必要的横向与竖向空间体态。
作为人类生活及工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匮乏能源之一,水体重构是矿业废弃地改造的基础与必备条件,也是提高城市环境质量的最佳方法。
通过对废弃地内水资源的重塑与修复,可重新构建已被破坏过的生态系统,使之与城市系统之间达到平衡与循环。
(三)理论支持可持续发展理论是一种从环境与资源角度提出的关于人类长期发展的战略模式,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
采动影响下矿区地下水主要水-岩作用与水化学演化规律
采动影响下矿区地下水主要水-岩作用与水化学演化规律殷晓曦;陈陆望;谢文苹;许冬清;曾文;刘延娴【摘要】煤矿开采势必破坏天然水化学环境,然而矿区多类含水层地下水系统水化学研究尚未从时空角度分析采动影响下水化学演化的本质.以临涣矿区为研究示范,基于历年常规水化学数据开展主成分分析,揭示采动影响下水化学演化过程中的水-岩作用机制.其中,第1主成分代表碳酸盐、硫酸盐溶解及黄铁矿氧化作用,第2主成分代表阳离子交替吸附及脱硫酸作用.采动影响下矿区主要突水含水层地下水碳酸盐、硫酸盐溶解及黄铁矿氧化作用均逐渐减弱,减弱区域不尽相同;然而,阳离子交替吸附及脱硫酸作用的变化规律不明显.研究成果为矿井突水水源识别和水资源保护与利用提供理论依据.%Coal mining is bound to destroy the natural hydrochemical environment.However,hydrochemical studies of a groundwater system of multi-aquifer in the mining district rarely focus on the essence of hydrochemical evolution under the mining-induced disturbance in view of space and time.The Linhuan coalmining district is taken as an example to reveal the mechanism of water-rock interactions under the mininginduced disturbance by using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based on conventional ions over the years.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first principal component represents the dissolution of carbonate and sulfate and oxidation of pyrite and the second principal component represents the exchange and adsorption of cation and desulphidation.Under the mining-induced disturbance,dissolution of carbonate and sulfate and oxidation of pyrite wear off in the main inrush-water aquifers in the mining district,but the change characteristics ofexchange and adsorption of cation and desulphidation are insignificant.The research will provide a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water-inrush source and also for th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groundwater in mining districts.【期刊名称】《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年(卷),期】2017(044)005【总页数】7页(P33-39)【关键词】煤矿区;水-岩作用;水化学演化;采动影响【作者】殷晓曦;陈陆望;谢文苹;许冬清;曾文;刘延娴【作者单位】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安徽合肥230009;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安徽合肥230009;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安徽合肥230009;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安徽合肥230009;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安徽合肥230009;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安徽合肥2300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41.4我国华北隐伏型煤田地下水系统一般是由多类含水层构成的,且含水层间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水力联系[1]。
《2024年王楼煤矿离层形成及其突水机理研究》范文
《王楼煤矿离层形成及其突水机理研究》篇一一、引言煤矿事故频繁,其后果往往是毁灭性的。
离层与突水作为煤矿安全事故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是矿山灾害的典型类型。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对能源的巨大需求持续存在,然而随着煤资源的开发不断深入,煤矿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
王楼煤矿作为国内重要的煤炭生产地之一,其离层形成及其突水机理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王楼煤矿的离层形成机制及其与突水之间的关联,为预防和减少煤矿事故提供理论支持。
二、王楼煤矿概述王楼煤矿地处华北某地区,是中国主要的煤炭生产基地之一。
矿井规模较大,地下煤层赋存复杂,受到多方面的环境因素影响。
近年来,该矿区在开采过程中出现了多起离层和突水事故,给矿工的生命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因此,对王楼煤矿的离层形成及其突水机理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三、离层形成机制1. 地质构造背景:王楼煤矿的离层形成主要受到矿区地质构造的控制。
地层由一系列相互叠加的地层组成,各煤层间存在着较大的厚度差异和结构变化。
2. 岩层力学特性:由于不同岩层的力学性质差异,岩层在受到采动影响后,会形成一定的应力分布状态。
当岩层所受应力超过其承载能力时,就会发生离层现象。
3. 采动因素:随着采煤活动的持续进行,地下矿山的空间分布发生了改变,打破了原始的应力平衡状态,加剧了岩层的移动和变形,为离层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四、突水机理研究1. 突水条件:王楼煤矿的突水主要发生在岩层离层后,由于地下水位的变化和外部压力的影响,使突水成为可能。
突水主要受到地下水水位、煤岩层孔隙性、构造发育等因素的影响。
2. 突水过程:在矿井发生突水事故时,往往是由于外部因素或采动作用打破了原有岩层的稳定状态,使水通过裂缝或空洞等途径快速进入矿井空间,导致事故的发生。
五、研究方法与结论为了研究王楼煤矿的离层形成及其与突水的关联,我们采用了地质分析、物理模拟、数值模拟等多种方法进行综合研究。
研究发现,王楼煤矿的离层主要受到地质构造、岩层力学特性和采动因素的影响。
平煤十三矿采动覆岩裂隙演化规律研究
第30卷第5期2021年5月中国矿业CHINA MINING MAGAZINEVol.30,No.5May202%平煤十三矿采动覆岩裂隙演化规律研究孙米银(平顶山天安煤业股份有限公司十三矿,河南许昌461714)摘要:当煤矿自矿区采出时,采空区上覆岩层会发生变形破坏,一方面煤矿资源会向裂隙发育部位运移,另一方面则存在一定的矿区安全隐患。
为了保证煤矿开采工程的安全性,准确掌握矿产运移分布情况,本文采用了关键层理论和数值模拟的方法,以此分析采动覆岩的裂隙演化规律&研究结果显示,裂隙在走向和倾向上呈现出“梯形台”发育特征,在采空区上方裂隙呈现出中部压实、四周发育的“O”形圈分布%在采空区边缘形成卸压区域,此区域裂隙发育,具有较好的抽采效果&除此之外,采空区中部压实区域宽度范围为175m,裂隙不发育,离层率趋于0;采空区进风巷侧35m、回风巷侧30m范围内离层率较大,最大离层率达到了136mm/m&本文通过数值模拟得到了平煤十三矿采动覆岩的裂隙演化规律,这不仅为煤矿资源抽采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为煤矿安全事故防治工作提供了保障&关键词:采动覆岩;裂隙演化%关键层理论%数值模拟中图分类号:TD3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051(2021)05-0180-08Studyontheevolutionlawofmininginducedoverburdenfracturesin Pingdingshan No.13coal mineSUN Miyin(No.13Coal Mine of Pingdingshan Tian'an Coal Industry Co.,Ltd.,Xuchang461714,China)Abstract:When the coal mine is mined out from the mining area,the overlying strata of the goaf will bedeformed and damaged.On the one hand,t he coal resources will migrate to the fracture developed parts.Onthe other hand,t here are some hidden dangers in the mining area.In order to ensure the safety of coal miningengineering,andaccuratelygraspthedistributionofmineralmigration,thisstudyadoptsthekeylayertheoryandnumericalsimulation method to analyze the fracture evolution law of miningoverburden.Theresultsshow that the fracture presents the“trapezoidal platform,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in the strike andtendency,and the fractures above the goaf present an“O"ring distribution with compaction in the middleand developed around;the pressure relief area is formed at the edge of the goaf,and the fracture is developed8nth8sarea,wh8chhasgoodpump8nge f ect.Inaddton,thew8dthofthecompactonarea8nthecentralpartofthegoaf8s175m,thefracturesarenotdeveloped,andtheseparatonratetendstozero;theseparatonrate8slargerwth8ntherangeof35matthes8deofa8r8nletroadwayand30matthes8deofreturna8rroadway,and the max8mum separat on rate reaches136mm/m.Th8s study obta8ns the law of fracture evolut8on ofm8n8ng overburden8n P8ngd8ngshan No.13coal m8ne through numer8cal s8mulat on,wh8ch not only prov8desatheoretcalbas8sforcoal m8neresourceextracton,butalso prov8desa guaranteeforcoal m8nesafetyacc8dentpreventonandcontrol.Keywords:mining overburden;fracture evolution;key layer theory;numerical simulation 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人员素质不断提升,的煤矿安全事故大幅度减少。
煤矿矿井水处理技术及资源化综合利用
煤矿矿井水处理技术及资源化综合利用摘要: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结构决定了能源消耗以煤炭为主。
大随着煤矿开采规模越来越大,也造成了诸多环境问题。
本文以矿井水为例,介绍了矿井水的分类,并对矿井水处理技术及综合利用途径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矿井水;水处理技术;资源化综合利用引言由于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结构,决定了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
多年来,随着煤炭开采规模的不断扩大,造成了一系列环境问题,特别是矿井水长期排放,在周边形成了黑湖、咸水湖,且面积逐年扩大,导致出现土壤盐碱化和浅层地下水含盐量增大等一系列严重危害。
随着国家《关于煤炭工业“十三五”节能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的指导意见》的出台,明确提出要求推动矿井水产业化,提高矿井水利用率,加强水资源节约、保护和循环高效利用;并在《煤炭工业“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生态环境约束需不断强化,实施碳达峰和碳中和,绿色低碳与清洁高效利用相结合战略,矿井水的处理及资源化综合利用已经势在必行。
1煤矿矿井水矿井水分类矿井水是指在矿井水抽排、洗煤等过程中产生的废水,根据矿井水水质的特性主要可以分为含悬浮物矿井水、高矿化度矿井水及酸性矿井水。
矿井水的污染主要是指抽采及排放时候导致的地表水或者地下水的污染、底板塌陷等,特别是以矿井水排放导致的地表水污染为主,矿井水内含有大量的重金属物质,长期排放到地表后会导致排放区域或者河流内的重金属物质超标。
目前采用的混凝+沉淀的处理模式仅能对矿井水进行初始过滤,难以满足祛除矿井水内的有毒有害物质的需求。
2煤矿矿井水处理技术2.1应用聚合氯化铝聚合氯化铝是矿场污水处理中运用最普遍的混凝剂。
而絮凝剂,近年来有许多全新研发的絮凝剂可供选择,但需根据矿场污水的实际情况作出选择。
我国的矿场污水原水浊度达数万NTU,目前使用最多的处理方案为:PAC(混凝剂)配合PAM(絮凝剂)。
其中混凝剂PAC通过压缩双电层作用使得胶粒得以迅速凝聚;再通过吸附电中和的吸附作用中和部分电荷,减少静电斥力,使其更易与其他颗粒接近而互相吸附;最后通过吸附架桥作用,将高分子物质与胶粒吸附与桥连,使明矾花迅速形成。
《2024年王楼煤矿离层形成及其突水机理研究》范文
《王楼煤矿离层形成及其突水机理研究》篇一一、引言煤矿事故一直是煤矿开采领域最严重的安全隐患之一,而离层及突水事故则是煤矿安全事故中的两大突出问题。
近年来,随着采煤技术和煤矿机械化程度的提高,煤炭的开采范围不断扩大,因此离层形成和突水等地质灾害的问题日益凸显。
本文以王楼煤矿为例,探讨离层形成的过程和机制,并研究其突水机理,为提高煤矿安全生产的科学性和管理水平提供理论支持。
二、王楼煤矿概况王楼煤矿位于某省煤炭资源丰富的地区,具有丰富的煤炭资源。
然而,由于长期开采,矿区地质条件复杂,存在多种地质构造和煤层结构。
其中,离层和突水等地质灾害是该矿区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三、离层形成过程及机理(一)离层形成过程离层是指由于采煤活动引起的岩层之间的分离现象。
在王楼煤矿中,由于采煤活动的不断进行,岩层受到的压力逐渐减小,使得岩层之间的粘结力降低,进而导致岩层的分离和移动。
离层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初始裂隙的产生、裂隙的扩展和离层的形成三个阶段。
(二)离层形成机理离层的形成与矿区地质条件、采煤方法、开采深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王楼煤矿中,由于矿区地质构造复杂,煤层结构不稳定,加上采煤活动的不断进行,使得岩层受到的压力逐渐减小,从而形成初始裂隙。
随着采煤活动的继续进行,裂隙逐渐扩展并相互贯通,最终形成离层。
四、突水机理研究(一)突水成因分析突水是指由于地下水位变化或采煤活动引起的地下水涌入矿井的现象。
在王楼煤矿中,突水的成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地下水位的上升或降低引起的地下水涌入矿井;二是采煤活动引起的裂隙和离层的扩大与连通导致地下水涌入矿井。
其中,裂隙和离层的连通是导致突水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突水机理分析突水机理主要包括地下水位变化引起的突水和采煤活动引起的突水两种类型。
在王楼煤矿中,由于矿区地质构造复杂,地下水位容易受到季节变化、降雨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当水位升高到一定程度时,由于水压的增大,地下水可能通过裂隙或离层等薄弱地带涌入矿井,引发突水事故。
《2024年基于水力学与水化学耦合的矿井涌(突)水水源识别技术研究》范文
《基于水力学与水化学耦合的矿井涌(突)水水源识别技术研究》篇一一、引言矿井涌(突)水是矿山生产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灾害,其发生往往伴随着大量的水涌入矿井,对矿工的生命安全和矿山的生产造成严重威胁。
因此,准确、快速地识别矿井涌(突)水的水源,对于预防和控制矿井水灾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基于水力学与水化学耦合的原理,对矿井涌(突)水水源识别技术进行研究,以期为矿山安全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二、水力学原理在矿井涌(突)水水源识别中的应用水力学原理是研究水流运动规律和力的作用原理的学科,对于矿井涌(突)水水源识别具有重要意义。
在水源识别过程中,可以通过对矿井涌(突)水的流量、流速、水位等水力学参数的监测和分析,推断出水源的位置和性质。
首先,通过对矿井涌(突)水的流量进行监测,可以了解水源的规模和影响范围。
其次,通过分析流速和水位的变化情况,可以推断出水流的运动轨迹和动力来源。
此外,还可以利用水力学模型对矿井涌(突)水的形成机制进行模拟和分析,进一步确定水源的性质和位置。
三、水化学原理在矿井涌(突)水水源识别中的应用水化学原理是研究水中化学成分的组成、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
在矿井涌(突)水水源识别中,可以利用水化学原理对水质进行监测和分析,从而确定水源的类型和来源。
通过对矿井涌(突)水的化学成分进行监测和分析,可以了解水中各种离子的浓度、pH值、溶解氧等参数的变化情况。
根据这些参数的变化情况,可以推断出水源的类型和来源。
例如,如果水中含有较高的硫酸根离子和铁离子,则可能表明水源来自地下含硫矿物层的溶解;如果水中含有较高的钙离子和镁离子,则可能表明水源来自地下水与岩层的相互作用等。
四、水力学与水化学耦合在矿井涌(突)水水源识别中的应用水力学和水化学在矿井涌(突)水水源识别中各有优势,将两者进行耦合应用可以进一步提高水源识别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水源识别过程中,可以首先利用水力学原理对矿井涌(突)水的流量、流速、水位等参数进行监测和分析,初步确定水源的位置和性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废弃煤矿结构演化与水系调整规律研究(2012年申请书)王来贵摘要:煤矿废弃后,矿井地层结构演化与水系调整并没有停止。
项目采用现场考察、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实验研究、现场应用和综合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废弃煤矿区域地层结构、矿井结构特征,建立废弃煤矿矿井结构与含水层、隔水层及水源补给边界条件。
采用自制实验设备,实测废弃煤矿岩石试件拉张蠕变破裂度、压缩蠕变密实度及其渗透系数随时间变化规律;建立岩石试件拉张蠕变破裂-压缩蠕变密实模型、孔隙-裂隙渗流本构方程以及岩石试件拉张蠕变破裂判据。
建立地层结构变形-破裂的流变数学模型、冒落带破裂-密实过程的水渗流数学模型以及变形-破裂-裂隙渗流的耦合数学模型;引入单元内各向同性、单元间非协调等效单元和动态破坏单元,进行有限元法求解,开发计算程序。
地表积水治理优化方案。
1、项目的立项依据(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需结合科学研究发展趋势来论述科学意义;或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来论述其应用前景。
附主要参考文献目录);1.1 工程背景及对应的科学问题(废弃煤矿结构演化)我国有矿业城市(镇)426座,经国务院三次批准的资源枯竭城市(镇)共69座。
经过百年特别是近50年大规模开采,已有大量煤矿报废。
废弃的地采煤矿,形成了大面积立体交错的硐室、采空区,导致矿区地质年代形成的地层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引起地面沉降、塌陷、地裂缝等变形、破坏,形成降水漏斗或地面积水,毁坏山林、草场和耕地等,使泉水干枯,甚至使人畜饮水困难。
到2006年,我国累计损毁土地达千万亩,抚顺、阜新、本溪、阳泉、开滦、鸡西、七台河等矿区沉陷区分别达50、102、45、100、100、200、185 平方公里。
煤矿在开采过程及报废停采后,地层结构长时间不稳定,继续大规模变形、破坏等地层结构演化,相应伴生水系继续发生调整,而降水漏斗影响面远远超过沉陷区存在的空间范围。
表现为:(水系调整) ⑴、水资源流失。
采煤使全国形成区域性降落漏斗150个,漏斗总面积87 000 Km2,漏斗中心水位最大埋深已超过78 m。
据统计,大同市、阜新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分别约有500m3、507m3/(人年),市区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分别仅为220m3、188m3/(人年),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10,世界平均水平的1/40,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1000m3/(人年)的严重缺水界限, 为典型的资源型缺水城市,均是全国100个严重缺水城市,而开采及采后地层破坏加剧了水荒。
⑵、塌陷低洼处积水、污染。
如黑龙江省的双鸭山,吉林省的辽源,辽宁省的抚顺、铁法,安徽省的淮南、淮北,河南省的平顶山、义马等矿区,开采形成大面积低洼区,破坏了地表、地下水系,耕地被水淹没,甚至形成了沼泽地,既不能种植,又不能养殖,成为污垢汇集之地。
⑶、形成地下暗湖。
到2005年,阜新、本溪、辽源、通化、舒兰、鹤壁、焦作等矿区地下采空区面积分别达74、39、22、11、16、34、35 km2,遗留下的废旧采场、巷道等地下空间,逐渐积水,废弃地下空间形成暗湖。
(废弃煤矿结构演化与水系调整造成的损失)据测算,山西省每年因采煤沉陷区诱发的水资源流失造成的直接损失达上百亿元。
我国每年通过国家、地方及企业投入矿山地质环境灾害恢复治理的费用达千亿元,而废弃煤矿结构改变及其导致的水资源流失、水系调整治理费用所占比例约为三分之一。
采动诱发的降水漏斗、地表积水造成矿区水荒、沼泽,长期制约矿区城市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同时又是环境恶化的根源和导致社会不稳定隐患。
因此研究煤矿废弃后地层演化过程与水系调整演化规律,对水资源评估评价、预测预报、治理恢复及安全合理利用,具有重大的社会和环境效益。
(废弃煤矿结构演化与水系调整实质)煤矿开采过程中,矿区地层覆岩结构随着开采的进行发生相应垮落和断裂,形成冒落带、裂隙带与弯曲带等“三带”,地表则可能出现沉陷、塌陷或地裂缝等灾害。
如果冒落带、裂隙带贯通上覆岩层的含水层,则可能疏干岩层形成降水漏斗;如果含水层没有遭到破坏,并且地表沉降量大于含水层标高,则出现采煤沼泽地。
(科学问题)废弃后的煤矿,地层移动与水系的调整并没有结束。
报废的煤矿,地下抽排水停止,废弃采空区、巷道逐渐积水,水资源也在自然恢复;随着时间的推移,承受压应力状态的地层岩石会发生蠕变密实,而承受拉应力状态的地层岩石会发生蠕变破裂,上覆岩层的“三带”也会发生相应的调整,蠕变密实和蠕变破裂的岩层渗透性随之变化,水力学工作者面前。
1.2 研究现状评述及存在的问题关于采动过程与废弃煤矿地层结构演化与水系调整耦合规律,相关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⑴、采动地层结构演化以俄罗斯、波兰、中国等国的学者为代表研究采煤引起的地表移动及治理,主要考虑采空区岩层在重力作用下发生地表沉陷,先后提出了随机介质理论、大变形理论、蠕变理论、悬板理论、关键层理论及数值方法如有限元、边界元、离散元等塌陷灾害发生机理及治理,这方面研究已取得较大的成就。
近几年,在继续研究采动地表沉陷机理的同时,一些学者注重考虑采动地层内部结构的变形、破坏发生的结构演化变化,刘向峰(2003)在分析采煤过程的基础上,提出了采动诱发地层结构弱化,抵抗外界干扰能力降低的观点,从另一个角度研究地层结构演化;吴枝根(2003)研究了裂隙扩展过程的有限元解法,为描述岩石破裂过程提供一个新方法。
⑵、水系调整和矿井水利用矿井水是矿井开采的附带资源,综合利用已成为研究的热点。
唐依民(1996)从系统论出发,提出了矿区地下水系统的概念模型,阐述了矿区地下水系统的结构、功能、性质和特征,用实例分析了矿区地下水系统的存在及其概念模型在解决矿区水文地质过程中的作用。
洪雷(2003)提出对现有的水资源地实行保护性开采、控制小煤矿的无序开采、实行矿区内的排供结合及水质控制优化管理、加快矿井水回用方案的研究、开发新的水源地等措施。
孙廷春(2003)等提出矿井地下水资源净化成生产和生活用水,可以节省大量钻探深水源井的资金,创造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⑶、渗流模型关于渗流的研究,国内外学者采用双重介质模型、连续介质模型、离散介质模型等,对不同区域采用不同的单一或组合模型进行分析。
在应力场、渗流场耦合模型分析中,章梦涛等(1995)提出煤与瓦斯的固流耦合模型;张玉卓,张金才(1997)对裂隙岩体渗流与应力耦合的试验研究;Palmer I,Mansoori J.(1998)、刘建军(2000)进一步分析了地下水渗流的固液耦合理论及数值方法;柴军瑞,仵彦卿(2000、2001)分别研究裂隙网络岩体三维渗流场与应力场耦合效应;考虑作用在裂隙中的渗透力和动水压力裂隙网络岩体渗流应力耦合分析;朱珍德,孙钧(1999)裂隙岩体非稳态渗流场与损伤场耦合分析模型;傅鹤林,刘宝琛(2002)饱和岩层中地下水渗流与岩体变形的耦合数学模型及数值解法。
⑷、岩体渗流数值模拟方法研究渗流数值模拟应用最广泛的是有限元法。
Desai(1976)提出剩余流量法。
Bathe等(1979)提出单元传导矩阵调整法。
李春华(1986)又对其进行了改进。
张有天等(1988)提出初流量法。
Zimmerman R W,Hadgu T,Bodvarsson G S(1998)、王媛(1998)引入区域识别函数对该方法进行了改进。
速宝玉等(1994)提出非饱和区截止负压法。
速宝玉等(1991)提出的节点虚流量法,吴梦喜等(1994)提出的虚单元法,杨诗经等(1994)提出的变积分权数法,陈洪凯(1996)提出的复合单元全域迭代法,梁业国等(1997)提出的子单元法等方法均有其各自的特点。
⑸、采动地层水渗流规律煤炭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2000)提出了近水体煤的安全煤岩柱设计方法。
白矛(1998)、Bai M.(1999)用有限元模型分析了预计长壁开采引起的地表沉陷及地下水的流动。
在对稳定流和非稳定流研究中,讨论了在不同开采尺寸下,采动对地层水文地质环境及力学条件造成的影响,由采动引起的岩体变形,对采场的水文地质环境的变化起到决定性的影响。
唐春安、杨天鸿(2002)建立一种描述岩石介质渗流、应力、损伤耦合作用的细观力学模型,研究岩石破裂与渗流相互作用机制,从细观力学的更高层次上解释宏观工程岩体渗流-应力耦合作用下的破坏、失稳行为。
王来贵等(2003)从资源枯竭煤城环境灾害系统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大面积采动地层水系调整的数学模型;刘俊杰(2003)地下开采条件下水资源流失机理与环境影响研究。
⑹、生产煤矿水系变化缪协兴等(2007)提出了在控制采场顶底板水运移中隔水关键层的概念,建立了复合隔水关键层的基本力学模型,进而对具有5层岩层组成的复合隔水关键层进行了相关的强度和刚度分析,给出了不同组合的阻隔水能力判定;马立强等(2008),针对浅埋煤层采用传统技术实现保水开采的难点,从开采方法本身采取措施,提出了一套较为系统的薄基岩浅埋煤层保水开采新技术;彭小沾等(2008)针对陕北干旱缺水的实际, 分析了房柱式保水开采的设计原则;王双明等(2009)揭示了区合理生态地下水位埋深为 1.5 -5.0 m ,煤层开采的导水裂隙导致地下水位下降, 表生生态退化, 控制地下水位是生态脆弱矿区科学开采的核心;孙远进(2009)系统地进行了地下水动力学参数、覆岩力学组合结构特征与基岩风化带的阻隔水特性试验;王维等(2009)建立了关键层简要模型,并对关键层的影响作了简要分析;简煊祥等(2009)针对采煤过程对区域水文地质的影响和对地下水资源的破坏问题,论述了煤矿顶板水保水开采的理论基础、主要影响因素和技术研究现状,并介绍了陕西榆林市榆阳区煤矿保水开采的成功经验;潘卫东等(2009)根据绿色开采体系中保水开采的重要性, 依据濉萧矿区的生产地质条件, 提出了充填矸石替换三下压煤的充填保水采煤技术模式;亢波(2011),经过对矿井岩溶水系统水文地质条件的分析研究,采用打疏水钻孔的疏水技术,将矿井太原组灰岩含水层的涌水疏排到下部奥陶系灰岩含水层中,疏干太原组灰岩含水层中的水,并将水储藏于奥陶系水层中;张杰等(2009)分析了陕北榆神府矿区浅埋煤层保水开采的水文及工程地质条件, 对砂基型保水开采地质条件进行了分类, 推导出浅埋煤层导水裂隙发展计算公式; 通过一系列不同地质条件下的固-液耦合相似材料模拟实验, 得出了不同砂基型条件下及河流下的间歇式保水开采参数; 建立了保水煤柱稳定性分析的三维数值模拟模型, 计算了煤柱和基岩保护层的稳定性;黄庆享(2009)通过对黏土隔水层应力–应变全程曲线测定,建立以残余强度和应变为关键指标的模拟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