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婴儿心理发展教案现代教育学靳玉乐教案3
2024年婴幼儿心理发展与教育教案
2024年婴幼儿心理发展与教育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婴幼儿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及规律。
2.掌握婴幼儿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及敏感期。
3.学会运用教育策略,促进婴幼儿全面发展。
二、教学内容1.婴幼儿心理发展概述2.婴幼儿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与敏感期3.婴幼儿心理发展与教育策略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婴幼儿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及规律,关键期与敏感期的识别。
2.教学难点:教育策略的运用。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展示婴幼儿可爱的瞬间,引发学生对婴幼儿心理发展的兴趣。
2.婴幼儿心理发展概述介绍婴幼儿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如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发展。
分析婴幼儿心理发展的规律,如阶段性、连续性、个体差异性等。
3.婴幼儿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与敏感期解释关键期与敏感期的概念,以及它们在婴幼儿心理发展中的重要性。
列举婴幼儿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与敏感期,如语言、认知、情感等方面。
分析关键期与敏感期对婴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
4.婴幼儿心理发展与教育策略针对不同年龄段婴幼儿的特点,提出相应的教育策略。
案例分析:结合实际案例,讲解教育策略的运用。
5.互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针对某一关键期或敏感期,提出相应的教育策略。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给予反馈。
五、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等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知识掌握程度:通过课后作业、测试等方式,评价学生对婴幼儿心理发展与教育知识的掌握程度。
3.教育策略运用:观察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教育策略的能力。
六、教学反思1.教学效果:分析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2.教学方法: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婴幼儿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兴趣和参与度。
3.学生反馈:关注学生的反馈,了解他们对本节课的看法,以便调整教学策略。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们能够深入了解婴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及规律,掌握关键期与敏感期的识别,学会运用教育策略,为婴幼儿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教案
2023-12-25
目录
儿童心理发展阶段教育方法与策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游戏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问题与应对
01
CHAPTER
总结词
儿童在这个阶段开始能够进行基本的想象和直观操作,如搭积木、画画等,但还不能进行抽象思维。
详细描述
在教育过程中,应鼓励儿童进行想象和直观操作,同时通过游戏、故事等方式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形式操作阶段(11岁以后)
为儿童提供多样化的玩具、图书、艺术材料等,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提供丰富多样的材料和环境
鼓励自由探索和表达
培养发散性思维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鼓励儿童自由探索周围环境,尝试不同的表达方式,如绘画、音乐、舞蹈等。
通过开放性问题、头脑风暴等方法,培养儿童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游戏中的目标导向、任务完成等元素,能够培养儿童的专注力和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
03
02
01
03
促进自尊心发展
游戏中的成就感和自我价值感等元素,能够促进儿童的自尊心发展,增强其自信心和自我认同感。
01
促进情绪调节
游戏中的角色扮演、情感表达等元素,能够培养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使其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情绪波动。
02
教பைடு நூலகம்方法与策略
通过实物操作和感知觉训练,培养儿童对物体、形状、颜色、大小等基本认知。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利用游戏、故事、绘画等活动,激发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语言和思维能力。
前操作阶段(2-7岁)
通过科学实验、手工制作等活动,培养儿童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操作阶段(7-11岁)
引导儿童进行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培养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
婴幼儿心理发展与教育教案
婴幼儿心理发展与教育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心理学》教材第四章《婴幼儿心理发展与教育》,详细内容涉及婴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影响婴幼儿心理发展的因素以及相应的教育措施。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婴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理解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
2. 培养学生分析影响婴幼儿心理发展的因素,并能够提出相应的教育措施。
3. 提高学生对婴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视,培养学生的爱心和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婴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其教育措施。
重点:婴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心理特点及教育策略。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视频、婴幼儿心理发展案例。
2. 学具:笔记本、教材、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婴幼儿成长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婴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性,并提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 理论讲解:(1)婴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2)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
(3)影响婴幼儿心理发展的因素。
3. 实践情景引入: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影响婴幼儿心理发展的因素。
4. 例题讲解:讲解如何针对婴幼儿心理发展制定教育措施。
5. 随堂练习:让学生针对具体案例,制定相应的教育措施。
七、板书设计1. 婴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1.1 生理发展1.2 心理发展2. 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2.1 新生儿期2.2 婴儿期2.3 幼儿期3. 影响婴幼儿心理发展的因素3.1 遗传因素3.2 环境因素3.3 家庭教育4. 教育措施4.1 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制定教育策略4.3 创设有利于婴幼儿心理发展的环境八、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案例一:小明,2岁,近期开始出现反抗行为,如不让妈妈给他换衣服,吃饭时故意把食物扔在地上等。
案例二:小红,3岁,胆小,害怕与陌生人交往,家长担心她在幼儿园不能适应。
2. 答案:案例一:影响因素:2岁左右的婴幼儿正处于第一逆反期,自我意识增强,渴望独立。
教育措施:尊重小明的独立性,给予适当的自主权,如让他自己选择衣服、参与家务等。
儿童心理发展教案
儿童心理发展教案引言:儿童心理发展是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
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可以帮助教育者更好地引导和促进儿童的成长。
本教案将以儿童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为基础,提供一些适合儿童心理发展的教学策略和活动建议。
一、婴幼儿期(出生至2岁)婴幼儿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初期阶段。
在这个阶段,婴幼儿与他人的互动和环境刺激对其心理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教育者可采取以下策略促进儿童心理发展:1. 提供稳定的环境:稳定的环境有助于儿童建立安全感和信任感。
教室布置可以选择柔和的颜色,提供舒适的床铺和温暖的光线。
2. 鼓励感官刺激:婴幼儿期儿童的感官发展非常敏感。
教育者可以通过给予儿童各种颜色、质地和声音的刺激,促进其感知能力的提升。
3. 建立亲子关系:亲子关系对儿童心理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教育者应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儿童的教育活动,加强亲子交流和互动。
二、学龄前期(3岁至6岁)学龄前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建立自我认知和社会技能。
以下是一些教学策略和活动建议:1. 游戏和互动:游戏是学龄前儿童的主要学习方式。
教育者应提供各种丰富多样的游戏和互动活动,帮助儿童发展思维和创造力。
2. 建立自理能力:学龄前儿童逐渐具备自理能力,教育者应鼓励他们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日常生活事务,如穿衣、洗手等。
3. 培养社交技能:在幼儿园中,教育者可以组织各种社交活动,培养儿童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
三、小学阶段(7岁至12岁)小学阶段是儿童的关键阶段,心理发展突飞猛进。
以下是一些适合小学生心理发展的教学策略和活动建议:1. 培养学习兴趣:小学生开始面临学习任务的挑战,教育者应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创新的教学方法和引人入胜的活动,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2. 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在小学阶段,教育者可帮助学生建立自我管理能力,例如制定学习计划和管理时间,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3. 鼓励团队合作:小学生开始接触团队活动,教育者应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团队合作,培养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2020年现代教育学靳玉乐教案8
现代教育学靳玉乐教案8朱永新千字文xx0316(周二) 中国大学网:李晓燕现代教育学靳玉乐教案8 第九章德育论本章教学内容分为:第一节道德、品德与教育第二节国外德育思想流派第三节德育目标第四节我国中小学德育的任务、内容和特点第五节德育的途径和方法第六节德育的过程第一节道德、品德与教育一、道德与德育二、品德与德育三、教育与德育第二节国外德育思想流派一、原苏联的主要德育思想(一)马卡连柯的德育思想1、关于集体教育的原则。
2、关于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教育原则。
(二)苏霍姆林斯基的德育思想1、关于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核心地位。
2、关于集体主义教育和道德信念的培养。
3、关于自我道德教育。
二、当代西方主要道德教育思想与流派(一)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代表人物:皮亚杰(瑞士)、柯尔伯格(美国) 1、提出道德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发展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认知发展具有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2、运用道德两难故事法3、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4、两种基本德育实践模式新苏格拉底德育模式新柏拉图德育模式(二)道德教育的体谅模式代表人物:麦克菲尔(英国)道德情感教育模式(三)社会学习论的道德思想代表人物:班杜拉等。
观摩学习榜样示范强化在学校德育中的作用(四)价值澄清学派的德育思想代表人物:哈斯、哈明、西蒙等。
在价值冲突的背景中具有重要意义,是道德相对主义,有实用性、操作性、现实性、有效性。
第三节德育目标一、德育目标概述 1、含义:德育目标是教育目标在人的思想品德素质方面的质量和规格的总体要求,是预期的德育结果。
由国家制定,依据社会的道德要求,受教育者身心发展需要和教育价值观制约。
特点:具有方向性、预见性、超前性、社会性、层次性。
2、我国德育目标的基本表述我国中小学德育总目标。
阶段具体目标。
二、德育目标的层次与序列德育目标的层次与序列的涵义。
1、不同层次的学校德育目标要求层次有高低。
2、目标内部也有层次之分三、坚持“全面发展”方针,建立新德育目标体系,以“三个面向”为指引,促进德育目标新发展(1)实现了从超阶段到符合时代要求的转变;(2)实现了从一律化要求向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结合的分层次目标转变;(3)实现了从成人化倾向到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目标转变;(4)实现了从过分偏政治要求向政治、思想、道德、心理素质并重的目标转变。
2020年现代教育学靳玉乐教案3
现代教育学靳玉乐教案3朱永新千字文xx0311(周四) 中国大学网:李晓燕现代教育学靳玉乐教案3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本章共三节。
第一节人的发展的理论基础一、哲学基础二、心理学基础(一)认知发展理论(二)智力发展理论(三)道德发展理论(四)人格发展理论三、社会学基础(一)社会化的含义(二)社会化的过程(三)影响社会化的因素第二节人的身心发展及其规律一、人的发展的概念个体发展指人的身心诸方面及其整体性结构与特征随着年龄的推移而发生不断变化的过程,它贯穿于人的生命的全过程。
二、人身心发展的主要特征 1、阶段性和顺序性 2、不平衡性 3、稳定性和可变性 4、个别差异性 5、互补性三、关于年龄阶段的划分 1)古代先哲对人生阶段的划分及教育主张 2)柏拉图的划分 3)亚里士多德的划分 4)孔子 2.、近代思想家、教育家对人生阶段的划分与教育主张 1)夸美纽斯划分 2)卢梭的划分 3)裴斯塔洛齐对学龄初期儿童认识特征的研究。
4)福禄倍尔对幼儿期儿童的心理与教育的研究。
3.、现代心理学家对人生阶段的研究及其对教育的意义。
1)从整体上研究人生的阶段发展问题。
2)对人的心理的某一方面的发展做深入的探讨。
3).通过心理实验、测量、统计等方法对人生发展的不同阶段的各种心理能力、品质作出定性和定量的细致研究。
包括各种心理测量量表的制作和常模的建立。
四、心理发展阶段理论的教育意义教育要适应受教育者的接受能力教育要依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过程循序渐进要抓住受教育者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教育要给学生的心理发展以积极的支持五、心理发展的差异性与教育(一)认知发展的个别差异 1、认知风格的个别差异 2、智力上的差异 3、焦虑水平 4、控制点差异 5、大脑左右半球差异 (二)心理发展差异的教育意义 1、各种类型的差异对教育和学习的影响 2、如何做到因材施教?目前的因材施教有什么障碍第三节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一、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分析 1. 遗传决定论与环境决定论(高尔顿和华生)会合论。
婴幼儿心理发展与教育教案
婴幼儿心理发展与教育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心理学》教材第四章《婴幼儿心理发展与教育》,具体内容包括:婴幼儿心理发展概述、认知发展、情感与社会性发展、语言发展以及教育应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婴幼儿心理发展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影响因素。
2. 掌握婴幼儿认知、情感、社会性以及语言发展的主要阶段和特点。
3. 学会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婴幼儿教育活动,提高教育质量。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婴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
重点:婴幼儿认知、情感、社会性以及语言发展的阶段和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图表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婴幼儿成长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婴幼儿心理发展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过程:学生观察图片,教师提问:“从这些图片中,你们能感受到婴幼儿心理发展的哪些变化?”2. 理论讲解:讲解婴幼儿心理发展概述、认知发展、情感与社会性发展、语言发展的相关理论。
过程:教师讲解,学生做好笔记,互动提问。
3. 实践情景引入:以一个具体的婴幼儿教育案例为例,让学生分析其中的心理发展问题。
4. 例题讲解:讲解教材中的典型例题,帮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
过程:教师讲解,学生跟随思路,互动提问。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过程: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解答疑问,共同讨论。
过程:教师引导,学生分享心得,互相交流。
六、板书设计1. 婴幼儿心理发展概述2. 认知发展3. 情感与社会性发展4. 语言发展5. 教育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个具体的婴幼儿教育案例,指出其中的心理发展问题和教育策略。
答案: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案例具体分析。
2. 作业题目:简述婴幼儿认知、情感、社会性以及语言发展的主要阶段和特点。
答案:学生整理笔记,系统概括。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现代教育学 靳玉乐 教案3
二、问题简答
1.现代德育的特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
(1)人本化、民主化和科学化;
(2)与现代社会结合;
(3)功能进一步得到全面理解;
(4)国际化和民族化趋势日益加强;
现代教育学试题(靳玉乐)3
第七章 现代教学
一、概念解释
1.教学:我们认为,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具体而言,就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话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
2.教学原则:教学原则是教学论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它是沟通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桥梁或中介,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对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指导教学活动的一般原理。
认知派启示我们:在目前我国的德育中,常常见到教育者把受教育者视为社会道德规范的被动接受者,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强迫式的灌输教育法严重背离了受教育者的道德认知规律,忽视、压制受教育者主体性作用发挥的德育方法,严重影响了德育的效果。因此,德育不能背离受教育者的道德认知规律。在德育过程中,应加强对受教育者的认知引导,使他们明辨是非。
请结合材料中学生行为改变的情况,分析该案例所体现的有关现代德育原理。
参考答案:
(1)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进行社会活动与交往的过程,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和很强的实践性,德育教育不能单纯地依靠批评教育;
(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即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它具有侧重性和同时性,要想真正改变学生的行为,需要从以上三个方面同时进行;
2024年《婴幼儿心理学》课件0325.
2024年《婴幼儿心理学》课件0325.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学习《婴幼儿心理学》第四章“婴幼儿心理发展特点”部分,详细内容包括婴幼儿认知、情感、语言、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特点及其心理机制。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婴幼儿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和规律。
2. 分析并评价婴幼儿心理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因素。
3. 提高学生针对婴幼儿心理发展的实际问题进行科学指导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婴幼儿心理发展中的认知、情感、语言、社会性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及其心理机制。
教学重点:婴幼儿心理发展特点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PPT课件、婴幼儿心理学案例视频等。
2. 学具:婴幼儿心理学教材、笔记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婴幼儿心理发展案例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主题。
2. 理论讲解:详细讲解婴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结合教材第四章内容,分析各个阶段的心理变化。
3. 例题讲解:针对每个发展阶段的特点,给出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
4. 随堂练习:分组讨论,让学生针对实际案例进行评价和指导。
六、板书设计1. 《婴幼儿心理学》第四章婴幼儿心理发展特点2. 板书内容:认知发展:感知、动作、记忆、思维等情感发展:情绪、情感、人际关系等语言发展:发音、词汇、句子、沟通等社会性发展:自我意识、同伴关系、社会适应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分析一个具体的婴幼儿心理发展案例,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建议。
请简述婴幼儿心理发展各个阶段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婴幼儿心理发展观察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 推荐相关阅读资料,加深学生对婴幼儿心理发展理论的理解。
3. 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就婴幼儿心理发展中的热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理论与实践结合2. 教学目标的针对性与实用性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划分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与例题讲解5. 板书设计的信息量与逻辑性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拓展性一、教学内容的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内容不仅要涵盖婴幼儿心理学的理论知识,还需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使学生能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
婴儿心理学活动教案设计
婴儿心理学活动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婴儿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和规律。
2. 掌握婴儿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和特征。
3. 掌握婴儿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4. 掌握婴儿心理发展的教育方法和技巧。
二、教学内容。
1. 婴儿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和规律。
2. 婴儿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和特征。
3. 婴儿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4. 婴儿心理发展的教育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 婴儿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和特征。
2. 婴儿心理发展的教育方法和技巧。
四、教学方法。
1. 讲授法,通过讲解婴儿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和规律,引导学生了解婴儿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2. 实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引导学生了解婴儿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和特征。
3. 讨论法,通过讨论婴儿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引导学生了解婴儿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4.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引导学生了解婴儿心理发展的教育方法和技巧。
五、教学过程。
1. 婴儿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和规律(30分钟)。
(1)讲解婴儿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和规律。
(2)学生听讲并做笔记。
2. 婴儿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和特征(30分钟)。
(1)分析婴儿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和特征。
(2)学生讨论并提出问题。
3. 婴儿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30分钟)。
(1)讨论婴儿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2)学生分组讨论,提出影响因素并进行总结。
4. 婴儿心理发展的教育方法和技巧(30分钟)。
(1)分析婴儿心理发展的教育方法和技巧。
(2)学生分组进行案例分析。
六、教学反馈。
1. 对学生进行小测验,检查学生对婴儿心理学活动教案设计的掌握情况。
2.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和讨论,确保学生对婴儿心理学活动教案设计有全面的理解。
七、教学总结。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婴儿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和规律、重要阶段和特征、影响因素、教育方法和技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对婴儿心理学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也为今后的教学实践提供了一定的指导和帮助。
八、教学反思。
2024年婴幼儿心理发展与教育课件.
2024年婴幼儿心理发展与教育课件.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婴幼儿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和规律。
2. 培养学生针对婴幼儿特点进行有效教育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婴幼儿心理发展中的情感与社会行为的关注,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婴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及其特点,以及教育策略的实践应用。
教学重点:婴幼儿认知能力、情感与社会行为的特点,以及相应的教育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婴幼儿心理发展模型、教具演示视频等。
2. 学具:婴幼儿心理发展与教育手册、随堂练习题、小组讨论材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婴幼儿心理发展的实践情景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主题。
2. 理论讲解:讲解教材第3章和第4章的相关内容,介绍婴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以及教育方法。
3. 例题讲解:分析具体的婴幼儿教育案例,让学生了解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4. 随堂练习:布置随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教材中的实践活动案例,分享心得体会。
六、板书设计1. 婴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2. 婴幼儿认知能力、情感与社会行为的特点3. 婴幼儿教育策略及实践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婴幼儿心理发展的三个重要阶段及其特点。
(2)举例说明如何针对婴幼儿的认知能力进行教育。
(3)谈谈你对婴幼儿情感与社会行为教育的看法。
2. 答案:(1)略。
(2)略。
(3)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更多关于婴幼儿心理发展与教育的书籍,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同时,关注婴幼儿心理发展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为今后的教育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婴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及其特点2. 婴幼儿教育策略的实践应用3.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的设计4. 小组讨论的组织与引导5. 作业设计中的题目与答案详细补充和说明:一、婴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及其特点婴幼儿心理发展可分为三个重要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和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学前儿童卫生保健-婴儿的心理发展
任务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对工作的 热情。
教学重点
教学重难点
婴儿心理发展的规律
教学重难点 教学难点
学习和掌握促进婴儿心理发展方式方法
温故知新
婴幼儿各系统的生理卫生
教学过程
【知识点的学发生发展的 初期阶段, 心理活动从无到有, 从被动到 主动, 成就巨大。我们这里所说的婴儿主 要是指出生后的第二年、第三年。
1. 词汇迅速增加 2. 开始能说多词句 三、简单句阶段( 2~3 岁)
教学过程
【知识点学习】
婴儿的认知话动和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婴儿期的认知活动 1. 视觉 2. 听觉。新生儿已具备和成人类似的听觉能力。 3. 触摸觉 4. 思维 二、婴儿期的自我意识 1.自我意识就是人对自己和自己心理的认识 2.在婴儿期掌握了代名词“ 我”,是自我意识形成过程中的重要 进展。这时婴儿不再把自己看做一个客体, 而开始把自己作为一 个区别于一切客体的主体来认识。这种认识使婴儿在同别人的关 系和对自己的态度上发生本质的变化。
教学过程
【知识点学习】
婴儿语言的发展
婴儿期语言发展可分为3 个阶段。 一、单词句阶段( 1~1. 5 岁) 1. 用重叠的单音字:例如“ 妈妈”“车车”“ 饼饼”,而不是 “妈”“ 车”“饼“ 2. 以声响替物体命名:以声响替物体命名是这个阶段婴儿说话的另一特 色, 例如“汪汪” 代表狗, 把猫称作“喵喵”“ 笛笛” 代表汽车等。 二、多词句阶段( 1. 5~2 岁)
教学过程
【知识点学习】
一、大肌肉动作的发展(躯体、四肢动作) 二、双手( 小肌肉) 动作的发展(手指小肌肉) 三、动作发展的一般规律 1. 从整体动作到分化动作。例如, 看见想要的玩具, 开始时全 身倾斜, 手脚一起使劲, 逐渐发展成用一只手去拿。 2. 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抬头、翻身、坐、爬、走 3. 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 4. 从无意动作到有意动作。婴儿最初的动作都是无意动作, 不 知自己在干什么。以后发展为有意动作, 例如, 想要玩具就伸 手去拿。
婴幼儿保教基础项目二婴幼儿的心理发展教学教案
项目二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婴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2)了解婴幼儿感知觉、语言、情绪和社会性发展的有关概念。
(3)掌握婴幼儿感知觉、语言、情绪和社会性发展的特点。
(4)熟知婴幼儿感知觉、语言相关能力以及良好情绪和社会性发展的培养。
素质目标(1)提高照护婴幼儿的责任意识。
(2)能在照护婴幼儿过程中关心和爱护婴幼儿。
技能目标(1)能结合婴幼儿的年龄特征有目的地对婴幼儿进行感知觉训练。
(2)能结合婴幼儿的年龄特征有目的地对婴幼儿进行良好情绪训练。
(3)能结合婴幼儿的年龄特征有目的地对婴幼儿进行语言能力训练。
(4)能结合婴幼儿的年龄特征有目的地对婴幼儿进行社会性交往能力训练。
思政目标(1)热爱幼教事业。
(2)提高遵守早期教育教师行业规范的自觉性。
(3)提高科学育儿观的认识水平。
二、教学手段讲授、案例分析三、教学学时共5个学时模块一婴幼儿心理发展概述一、婴幼儿心理发展的研究内容婴幼儿心理发展以0 ~ 3 岁婴幼儿为研究对象,揭示或描述其心理发展过程的共同特征和一般规律,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3 个方面。
1. 个体的心理发生2. 心理发展的规律3. 心理过程的发展二、婴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1. 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2. 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稳定性和可塑性3. 心理发展的基础性4. 心理活动和行为的无意性5. 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三、婴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一)先天因素1. 遗传因素2. 先天素质(1)孕母营养不良。
(2)孕母患病或用药不慎。
(3)孕母情绪状态。
(4)孕母妊娠期接触放射线或抽烟喝酒等也会对胎儿的发育造成损害,从而影响婴幼儿的心理发展。
(二)后天因素1. 家庭因素(1)家庭结构。
(2)居住条件。
(3)家庭氛围。
(4)父母的文化和心理素质。
(5)夫妻之间的关系。
(6)父母的教养方式。
2. 社会生活环境因素3. 早期教育机构因素四、婴幼儿心理发展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1. 断奶方法得当2. 控制大小便训练应循序渐进模块二婴幼儿感知觉的发展与保育一、婴幼儿感知觉的有关概念感知觉是指人脑对当前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反映。
现代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现代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教案《现代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掌握现代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2. 掌握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和技巧,培养对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敏感性和处理能力。
3. 培养教师指导学生主动了解和积极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现代社会对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 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及影响- 保障儿童心理健康的必要性2. 现代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自我认知与情绪管理- 人际关系与社交技能- 危机处理与适应能力- 心理健康的维护与促进3. 现代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游戏教学- 角色扮演- 组织讨论- 情景案例分析4.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和评价- 确立教育目标- 制定教育计划- 实施教育活动- 进行评价和总结三、教学过程1.引言- 向学生介绍本次课程的主题和重要性,引起学生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关注和重视。
2.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需求- 通过问卷调查或小组讨论,了解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知和需求,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3.讲授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通过案例分析和图片展示,向学生介绍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严重性和影响。
4.介绍现代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通过讲解课件和示范教学,向学生介绍现代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5.进行实践教学- 设计游戏、角色扮演等教学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效果。
6.展开讨论和总结-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本次课程的收获和体会,为今后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反思和启示。
四、教学评价1.设计心理健康教育小组作业,评价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的了解和处理能力。
2.组织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评价学生实际应用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和技巧的能力。
3.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效果评估,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和方法。
五、教学反思1.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持久的工作,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
现代教育学 靳玉乐 教案
现代教育学靳玉乐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现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及其重要理论。
2.培养学生运用现代教育学理论分析教育现象的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现代教育学在实践中的应用,提高教育素养。
二、教学内容1.现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2.现代教育学的发展历程3.现代教育学的重要理论4.现代教育学在实践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现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及其重要理论。
2.教学难点:现代教育学在实践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导入(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教育学是什么吗?2.现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1)讲解:现代教育学是指以现代教育实践为基础,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的科学。
(2)案例分析:举例说明现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在实际教育中的应用。
3.现代教育学的发展历程(2)案例分析:分析各个阶段的重要教育学家及其理论。
4.现代教育学的重要理论(1)讲解:现代教育学的重要理论包括:教育目的论、教育方法论、教育评价论、教育管理论等。
(2)案例分析:分析各个理论在实际教育中的应用。
5.现代教育学在实践中的应用(2)案例分析:分析现代教育学在实践中的应用实例。
6.课堂小结(1)提问: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对现代教育学有了哪些认识?五、课后作业1.深入学习现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及其重要理论。
2.举例说明现代教育学在实践中的应用。
3.思考如何将现代教育学的理论应用于自己的教育教学中。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将理论应用于实际教育工作中,为我国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现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及其重要理论。
教学难点:现代教育学在实践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补充:1.导入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一聊教育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婴儿心理发展教案现代教育学靳玉乐教案 3 婴儿心理发展教案现代教育学靳玉乐教案3,埃里克森首先根据自己的临床跨文化观察,将人格发展分成各有侧重、互相连接的八个发展阶段,埃里克森认为个体在每一个发展阶段上都会面临一个确定的主题,或是说一个特定的心理危机。
而每一个危机都涉及到一个积极的结果和一个消极结果,所谓积极结果就是指由于特定心理危机得到恰当地解决而使这个危机所对应的发展阶段对人的人格所产生的积极的影响,同样,消极结果是指某个发展阶段对人格所产生的消极影响。
关于八个发展阶段的划分及对人格的影响见下表(表2-1)。
埃里克森也认为,上述每一阶段都有相应的重要影响人物(significantrelations),也就是存在着人际关系的焦点。
具体地说就是:第一阶段母亲;第二阶段父亲;第三阶段家庭;第四阶段一一邻居和学校师生;第五阶段一一同伙和小团体;第六阶段一一友人;第七阶段一一一起工作和分担家务的人;第八阶段一一整个人类。
正如其他儿童发展阶段论者(如皮亚杰)一样,埃里克森没有把各阶段看成完全相互的。
他认为个体的发展是一个整体,因此每一阶段都要受前一阶段所发生情况的影响,并对下一阶段的发展也产生影响。
例如,个体能够发展起稳定的同一性,这可能得益于其早期在成就和方向性中获得的快乐(主动性),而非得益于对目标和成就感到的罪疚
(内疚感),并且建立了这种稳定的同一性的个体更能继续形成稳定而亲密的人际关系。
再如,在第一阶段尤其是生命的头几个月,婴儿开始探索周围的世界是否可靠。
由于这个阶段的危机是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所以,如果婴儿得到较好的抚养并与母亲建立了良好的亲子关系,儿童就将会对周围世界产生信任感,这也将有利于下一个阶段自主性的顺利发展。
相反,如果儿童在第一阶段对周围世界产生怀疑和悲观,则更可能导致下一阶段产生消极的结果。
事实上,在埃里克森看来,所谓健康人格就是以八个阶段各种危机的积极解决所形成的相应品质为特征。
但是,任一危机解决的结果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后面的发展阶段有其自身的相关问题,可以为新的发展和可能结果提供改变的机会,所以,在某一阶段未获得积极结果的人,还可以通过以后的发展阶段逐渐得到补偿;同样,曾经获得积极结果的人,也有可能在以后的生活中失掉。
第一,埃里克森走出了弗洛伊德等人的人格发展生物决的观念,强调人格发展的心理基础,注重社会文化对个理的影响。
这就为心理的"性" 进行了。
因为,显而易见,如果个体的人格发展是完全由生物或先天因素控制和决定的话,任何后天的努力对人格的完善都是徒劳的,而心理恰恰就是这种努力的其中一种。
第二,人格发展阶段论从不同阶段个体心理的内在冲突中,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待个人的内在心理的成长,这对于发展性模式具有深
刻的影响。
因为发展性心理的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就是强调的发展性,
它认为每个当前发展阶段中出现的心理问题都会影响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心理的最终目标就是消除学生正常发展中可能出现的障碍,最终增进学生的发展能力。
第三,由于发展性要求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针对学生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所面临的任务、矛盾和个别差异,提供一些成长必要的经验,以达到完善个人人格的目标,因此,埃里克森对个体心理的八阶段划分以及提出各阶段的主要矛盾和心理危机,对发展性心理模式是一个极大的支持和充实。
尤其是埃氏关于主动对内疚、勤奋对自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和亲密对孤独这四对基本矛盾的与分析,对于发展性模式如何看待学龄期前后发展性的重点及联系有很大的意义。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埃里克森由于受弗洛伊德的影响,其理论仍然有过分强调本能,相对忽视人的意识、等在发展中的作用的倾向;他把许多社会问题如人的人生目标的选择、确立等,归结为心理发展过程中某一特殊阶段的心理任务与希望是否恰当;此外,其发展阶段
的划分以及每一对矛盾中主要矛盾的确定是否合理,是否适合不同文化背
景,都是我们在理解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时所应注意的。
埃里克森(E.H.Erikson ,1902) 是美国著名病医师,新分析派的代表人物。
他认为,人的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
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
埃里克森的人格终生发展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
它也告诉每个人你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你的心理品质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多在哪个年龄段形成的,给你以反思的依据。
此时不要认为婴儿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动物,只要吃饱不哭就行,这就大错特错了。
此时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期,因为这期间孩子开始认识人了,当孩子哭或饿时,父母是否出现则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问题。
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这一品质,它起着增强的力量。
具有信任感的儿童敢于希望,富于理想,具有强烈的未来定向。
反之则不敢希望,时时担忧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
埃里克森把希望定义为:对自己愿望的可实现性的持久,、标志生命诞生的怒吼。
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
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
这时候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个期的出现,一方面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儿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即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训练儿童大小便,使他们对的随地大小便感到羞耻,训练他们按时吃饭,节约粮食等;另一方面儿童开始了自主感,他们自己的、排泄方式,所以训练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时孩子会反复应用我、我们、不来
控制,而父母决不能、自流,这将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
反之,若过分
严厉,又会儿童自主感和控制能力。
如果父母对儿童的或惩罚不当,儿童就会产生怀疑,并感到害羞。
因此,把握住度的问题,才有利于在儿童人格内部形成意志品质。
埃里克森把意志定义为:不顾不可避免的害羞和怀疑心理而坚定地选择或的决心。
在这一时期如果幼儿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幼儿就会形成主动性,这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
如果幼儿的独创行为和想象力,那么幼儿就会逐渐失去自信心,这使他们更倾向于生活在别人为他们安排好的狭窄圈子里,缺乏自己开创幸福生活的主动性。
这一阶段的儿童都应在学校接受教育。
学校是训练儿童适应社会、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地方。
如果他们能顺利地完成学习课程,他们就会获得勤奋感,这使他们在今后的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
反之,就会产生自卑。
另外,如果儿童养成了过分看重自己的工作的态度,而对其他方面木然处之,这种人的生活是可悲的。
埃里克森说:如果他把工作当成他惟一的任务,把做什么工作看成是惟一的价值标准,那他就可能成为自己工作技能和老板们最驯服和最无思想的奴隶。
一方面青少年本能冲动的高涨会带来问题,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青少年面临新的社会要求和社会的冲突而感到困扰和混乱。
所以,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以及他在社会集体
中所占的情感。
这一阶段的危机是角色混乱。
这种统一性的感觉也是一种不断增强的自信心,一种在过去的经历中形成的内在持续性和同一感(一个理上的)。
如果这种感觉与一个人在他目中的感觉相称,很明显这将为一个人的生涯增添绚丽的色彩。
(埃里克森,1963年)
埃里克森把同一性危机理论用于解释青少年对社会不满和犯罪等社会问题上,他说:如果一个儿童感到他所处于的了他在未来发展中获得同一性的种种可能性,他就将以令人吃惊的力量抵抗社会。
在人类社会的丛林中,没有同一性的感觉,就没有自身的存在,所以,他宁做一个,或干脆般的活着,也不愿做不伦不类的人,他地选择这一切。
只有具有牢固的同一性的青年人,才敢于冒与他人发生亲密关系的风险。
因为与他人发生爱的关系,就是把自己的同一性与他人的同一性融合一体。
这里有或损失,只有这样才能在恋爱中建立真正亲密无间的关系,从而获得亲密感,否则将产生孤独感。
埃里克森把爱定义为异性间遗传的对立性而永远相互奉献。
当一个人顺利地度过了同一性时期,以后的岁月中将过上幸福充实的生活,他将生儿育女,关心后代的繁殖和养育。
他认为,生育感有生和育两层含义,一个人即使没生孩子,只要能关心孩子、教育指导孩子也可以具有生
育感。
反之没有生育感的人,其人格贫乏和停滞,是一个关注的人,他们只考虑自己的需要和利益,不关心他人(包括儿童)的需要和利益。
当老人们回顾过去时,可能怀着充实的感情与世告别,也可能怀着死亡。
调整是一种接受、承认现实的感受;一种的智慧之感。
如果一个人的调整大于,他将获得智慧的品质,埃里克森把它定义为:以超然的态度对待生活和死亡。
婴儿心理发展教案埃里克森认为,在每一个心理社会发展阶段中,解决了核心问题之后所产生的人格特质,都包括了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品质,如果各个阶段都保持向积极品质发展,就算完成了这阶段的
任务,逐渐实现了健全的人格,否则就会产生心理碍,形
,出现情绪障成不健全的人格。
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