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2018年高中历史专题1第一次世界大战专题1.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过练习人民版选修3
【K12教育学习资料】[学习]2018-2019学年度高中历史 第1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2讲 同
![【K12教育学习资料】[学习]2018-2019学年度高中历史 第1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2讲 同](https://img.taocdn.com/s3/m/36e89c18bd64783e09122b7e.png)
第2讲同盟国集团的瓦解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一、协约国阵营的变化1.美国参战(1)原因①大战爆发前,美国同德国的关系已经十分紧张。
②随着经济联系的加强,美国与协约国日益接近。
③德国实施“无限制的潜艇战”,使美国商船遭到重大损失。
④1917年俄国爆发“二月革命”,使得形势有利于同盟国,美国不能坐视不管。
(2)标志:1917年4月,美国加入协约国集团,对德国宣战。
(3)影响①大大增强了协约国一方的经济、军事实力。
②战争局势朝着有利于协约国的方面发展。
[思维点拨]美国在一战中是中立还是参战、何时参战、以何种形式参战,取决于能否保持其“利益线”,即在战时利用战争形势,以中立的地位牟取超额利润,并趁机向全世界扩张;在战后能收回战争贷款,进而以仲裁员身份取得国际事务的支配权。
美国参战的直接原因是保持中立的利益线被突破,于是只能参战去获取中立国不再能得到的利益。
2.中国的参战:1917年,中国北洋政府向同盟国宣战。
3.俄国退出(1)背景: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向各国建议停战,并缔结“不割地不赔款”的和约。
(2)标志:1918年3月,苏俄与同盟国集团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退出帝国主义大战。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1918年11月11日,停战协定在法国巴黎效外贡比涅森林的福煦车厢中签订,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集团的失败而告终。
三、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1.经济劣势:协约国集团在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方面都远比同盟国占有优势。
2.战略失误(1)德国的“施里芬计划”过低估计对手的实力。
(2)战场形势变化出乎德军指挥部的预料。
(3)德国被拖入两线作战和持久战、阵地战的泥潭。
3.内部矛盾(1)奥匈帝国境内出现了民族独立运动,帝国解体。
(2)德国爆发了“十一月革命”,推翻了帝制。
4.国际力量(1)战争初期,日本参战使德国在亚太地区的势力范围皆失。
(2)意大利倒戈,同盟国失去一个重要的盟国。
(3)僵持阶段:美国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增强了协约国的实力。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专题1第一次世界大战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过教案(含解析)人民版选修3

反思改进措施(一)教学特色创新
1.课堂互动: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通过提问、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我发现,学生对于讨论和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非常感兴趣,他们在这些活动中能够积极思考、交流和合作,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观看影视资料时,学生可以关注战争中的关键战役、科技运用和历史人物的表现,从中分析战争的发展脉络和影响。
-在参观纪念馆和博物馆时,学生可以重点了解展品背后的故事,思考战争对人类社会和个人的影响,培养对历史的尊重和敬畏之心。
-阅读人物传记,学生可以了解历史人物在战争中的决策过程和影响力,从中汲取领导力、决策能力和人格魅力等方面的启示。
-俄国革命与奥匈帝国的解体
-巴黎和会与凡尔赛条约
-国际联盟的成立
5.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影响
-中国的参战与战后待遇
-二十一条与五四运动
-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趋势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使其能够通过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经过的学习,把握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理解战争背后的复杂因素。
2.强化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通过分析战争中的关键战役、科技运用和影响,提升学生的史料分析、批判性思维和综合评价能力。
回顾旧知:
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背景知识,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为学习新课打下基础。
(三)新课呈现(预计用时:25分钟)
知识讲解:
清晰、准确地讲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过,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突出重点,如马恩河战役、索姆河战役等,强调难点,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推荐K12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1第一次世界大战专题分层突破含解析人民版选修3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1 第一次世界大战专题分层突破(含解析)人民版选修3[自我校对]A.政治经济B.军事集团C.萨拉热窝D.协约国E.德国F.革命主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核心整合]1.从战争的起因看大战是在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下,因列强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霸权的矛盾尖锐激化,进而形成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局面而引起的。
2.从战争的过程看各帝国主义国家提出的战争目标和重新瓜分殖民地的要求,显示了这次战争的侵略性质,如德国要求夺取英国等国的殖民地;英国的目的是打败德国,保持世界殖民的霸主地位;日本则占领了德国在远东和中国的势力范围。
3.从战争的结果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的处置问题上,实质是对战败国的宰割和掠夺,如《凡尔赛和约》《色佛尔条约》等。
总之,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性质的非正义战争。
尽管塞尔维亚的战争具有正义的民族解放性质,但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战争的非正义性。
[即时演练]一个西方史学家在论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说:“由于导致战争的外交活动是秘密进行的,最初没有人确知哪些国家是有罪的。
”这种观点( )A.不正确。
它忽视了这场战争的原因是帝国主义掠夺的结果,双方都有责任、有罪B.不正确。
它认为两大军事集团发动战争都是无罪的、正义的C.正确。
这场战争确实没有人知道战争的责任在谁D.正确。
这场战争是秘密外交的结果【解析】解答本题的切入点在“最初”二字上。
B、C、D三项与史实、材料均不符,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任何一个帝国主义国家来说都是非正义的。
【答案】 A。
高中历史 专题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 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过同步测控 人民版选修3

高中历史专题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过同步测控人民版选修3我夯基我达标1.一战中在南线作战的国家主要是()A.英法——德国B.德国——塞尔维亚C.德国、奥匈——塞尔维亚D.塞尔维亚——奥匈军队解析:南线是指巴尔干地区,在此作战的是塞尔维亚和奥匈帝国。
答案:D2.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欧洲战场的重心有三次转移,其顺序是()A.南线→东线→西线B.东线→西线→东线C.西线→东线→西线D.东线→南线→东线答案:C3.一战期间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战场是()A.海上战场B.西线战场C.东线战场D.南线巴尔干战场解析: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疯狂扩军备战的结果,一战爆发后,形成了三条战线,在西线作战的是协约国的英法集团和同盟国的核心国德国,东线是俄国与德国和奥匈帝国,东、西两线是这次战争的主要战线,但西线更具决定性的作用。
答案:B4.一战中,使德军在西线速战速决计划破产的著名战役是()A.马恩河战役B.索姆河战役C.凡尔登战役D.日德兰海战解析:马恩河战役的结果是双方互有攻守,转入了旷日持久的堑壕战。
答案:A5.德国在战前制定的施里芬计划打算速战速决,但过低估计了对手的实力,最终失败,下列哪些因素是德国没有估计到的()①比利时和法国军队的顽强抵抗②俄国短时间内投入战斗③英军很快参战④日本参战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解析:施里芬计划是德国在欧洲战场速战速决的计划,日本在亚洲参战。
答案:B6.下图所示武器,首次使用于()A.马恩河战役B.凡尔登战役C.索姆河战役D.日德兰海战解析:马恩河战役后,英法军队和德国军队进入了持久的堑壕战,英军为了突破对方的机枪火力点、堑壕、铁丝网组成的防御阵地,迫切需要一种将火力、机动、防护相结合的新型进攻性武器。
1915年,英国利用内燃机、履带、武器和装甲技术,制造出了世界第一辆坦克——“小游民”坦克。
1916年,英国I型坦克在索姆河战役中首次用于战场。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专题1第一次世界大战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过教案(含解析)人民版选修3

简短介绍新中国外交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新中国外交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新中国外交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新中国外交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或结构。
详细介绍新中国外交的组成部分或功能,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d.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现实国际事务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3.确定教学媒体和资源的使用
为提高教学效果,本节课将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采用以下教学媒体和资源:
a. PPT:制作精美的PPT,展示历史图片、地图、数据等,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知识;
b.视频:播放与新中国外交政策相关的历史事件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历史场景;
强调新中国外交在现实生活或学习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新中国外交。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新中国外交的短文或报告,以巩固学习效果。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1)历史文献:为学生提供新中国外交的相关历史文献,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新中国外交政策演变研究》等,以便学生深入了解新中国外交的发展历程。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专题1第一次世界大战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过教案(含解析)人民版选修3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为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的第一课时,主要内容为“新中国的外交”。教材从新中国初期“一边倒”的外交政策、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外交关系等方面,系统介绍了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发展变化。本节课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历史背景、基本原则及其发展过程,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高中历史专题1第一次世界大战专题1.3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练习人民版选修3(2021年整理)

2018年高中历史专题1 第一次世界大战专题1.3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练习人民版选修3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年高中历史专题1 第一次世界大战专题1.3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练习人民版选修3)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年高中历史专题1 第一次世界大战专题1.3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练习人民版选修3的全部内容。
专题1.3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一、选择题1.阅读漫画《革命后的俄国士兵》,指出士兵们在革命胜利后不可能遇到的现象是( )A.政府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自己不必去前线打仗B.残酷威严的沙皇再也不能胡作非为C.首都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怪现象D.许多大城市逐渐被布尔什维克党控制解析:二月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但执政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并未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答案:A2.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协约国阵营发生的变化有( )①德国实施“无限制的潜艇战”②美国加入了协约国阵营参战③苏俄退出帝国主义大战④协约国经济、军事力量增强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协约国阵营变化的表现,而①项是促使变化的因素。
答案:B3.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战争。
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A.交战双方主要是帝国主义国家B.战争的深层原因是英德矛盾已成为帝国主义国家间的最主要矛盾C.主要交战国的目的是重新瓜分世界D.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要压倒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解析:尽管塞尔维亚反对奥匈帝国的战争具有民族解放性质,但是在整个战争中不起决定作用。
从战争的全局看,无论是起因、作战双方的目标,还是战争的过程,都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集团重新瓜分世界的战争.答案:C4.下表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各主要参战国伤亡人数占其总人口的比例,对此表解读最正确的是( )法国1∶28英国1∶57德国1∶32俄国1∶107AB.战争中法国人口伤亡率最高C.战争中德国人口伤亡总量仅次于法国D.战争中,英国人口伤亡数量比俄国多解析:由表格中各国伤亡人数与总人口比例数据可知,法国所占比例最高,故法国人员伤亡率最高。
【配套K12】[学习]2018-2019学年度高中历史 第1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1讲 第一次世界
![【配套K12】[学习]2018-2019学年度高中历史 第1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1讲 第一次世界](https://img.taocdn.com/s3/m/6a5323aa8762caaedc33d40d.png)
第1讲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旷日持久的战争一、动荡不安的世界1.背景(1)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生产力大大提高;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法、美、德等国,从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加剧。
(2)20世纪初的世界,已经被列强基本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
2.表现(1)德国不仅在欧洲同英国展开激烈竞争,而且还想从英法等国手中夺取殖民地,重新瓜分世界。
(2)为了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一方面欧洲列强纠集对立的两大军事集团;另一方面它们不断加强扩军备战。
[思维点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国家矛盾产生的根源。
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的出现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也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随着实力的变化,列强之间围绕瓜分世界问题的矛盾日趋尖锐,冲突愈演愈烈。
二、剑拔弩张的两大军事集团1.三对基本矛盾(1)法德矛盾: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力图寻机复仇;德国为防范法国,拼命扩充陆军,试图压制法国。
(2)俄奥矛盾:主要表现在对巴尔干半岛的争夺上。
奥匈帝国把巴尔干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俄国却打着斯拉夫主义的旗号向巴尔干渗透。
(3)英德矛盾:德国想从英法等老牌殖民强国手中夺取殖民地,英国一贯推行欧洲大陆均势政策,不愿看到德国强大与其争夺殖民地等。
2.军事集团形成(1)三国同盟①1879年,德奥首先缔结“同盟条约”,这个条约具有明显的反俄性质。
②德国利用意大利同法国的矛盾,把意大利拉入同盟。
③1882年,三国同盟正式建立,德国成为核心。
(2)三国协约①1892年,法国和俄国缔结军事协定,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开始出现。
②随着英德矛盾的发展,英国分别在1904年和1907年与法、俄签订了协约,这标志着三国协约正式建立。
[图示点拨] 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三、“巴尔干火药桶”1.巴尔干半岛的复杂关系(1)形势:巴尔干半岛长期处于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之下,民族关系复杂。
高中历史专题1第一次世界大战专题1.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过练习人民版选修3

-------------------------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劳------------------------------专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过一、选择题1.右图中的人物是德国的天才战略家施里芬。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他为德国制定了“施里芬计划”。
该计划最突出的特色是 ()A.着重经过发展科技博得战争B.强招集中兵力和速战速决C.充足重视与盟友的合作关系D.重视发掘各兵种的作战潜力分析:依据“施里芬计划” ,战争迸发后,第一要在西线集中兵力,先占据比利时,然后向法国倡始攻击,争取速战速决。
最后将主力东调,打倒俄国。
这个作战计划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强招集中兵力作战,速战速决。
答案: B2.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很快形成了三条战线。
以下有关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英国的军队主假如在东线和南线作战B.西线和南线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线C.德国最不希望在东西两线上同时作战D.德军第一从东线开始发动攻击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C 项正确。
答案: C3.第一次世界大战迸发后,沿着两方战壕的很多地方,一种“自己活也让他人活”的系统渐渐发展起来,两方都清楚,自己没法将对方从战壕中轰出来。
鉴于这类共鸣,两方形成一种默契,既不炮轰卫生间,也不在早饭时发动攻击。
这类状况最不利于() A.英国B.法国C.德国D.美国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两线作战,基本战略是速战速决,资料反应的状况无疑对德国是最不利的。
答案: C4.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西线转入阵地战是在以下哪次战斗后()A.俄军的夏天攻势B.马恩河战斗C.凡尔登战斗D.索姆河战斗分析:马恩河战斗宣布了德军“速战速决”战略的破产,西线进入了以阵地战为主的相持阶段。
答案: B-------------------------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劳------------------------------5.2010 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展出的“金色少女”塑像浑身镀金,是为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阵亡的 3 000 名卢森堡士兵而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1.2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过
一、选择题
1.右图中的人物是德国的天才战略家施里芬。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他为德国制订了“施里芬计划”。
该计划最突出的特点是( )
A.注重通过发展科技赢得战争
B.强调集中兵力和速战速决
C.充分重视与盟友的合作关系
D.侧重挖掘各兵种的作战潜力
解析:根据“施里芬计划”,战争爆发后,首先要在西线集中兵力,先占领比利时,然后向法国发起进攻,争取速战速决。
最后将主力东调,打垮俄国。
这个作战计划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强调集中兵力作战,速战速决。
答案:B
2.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很快形成了三条战线。
下列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英国的军队主要是在东线和南线作战
B.西线和南线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线
C.德国最不希望在东西两线上同时作战
D.德军首先从东线开始发动进攻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C项正确。
答案:C
3.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沿着双方战壕的许多地方,一种“自己活也让别人活”的体系逐渐发展起来,双方都清楚,自己无法将对方从战壕中轰出来。
基于这种共识,双方形成一种默契,既不炮轰厕所,也不在早餐时发动进攻。
这种情况最不利于( ) A.英国B.法国
C.德国D.美国
解析: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德国两线作战,基本战略是速战速决,材料反映的情况无疑对德国是最不利的。
答案:C
4.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西线转入阵地战是在下列哪次战役后( )
A.俄军的夏季攻势B.马恩河战役
C.凡尔登战役D.索姆河战役
解析:马恩河战役宣告了德军“速战速决”战略的破产,西线进入了以阵地战为主的相持阶段。
答案:B
5.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展出的“金色少女”雕像全身镀金,是为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阵亡的3 000名卢森堡士兵而建。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多时一天造成几万名士兵伤亡,而且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战役的是( )
A.马恩河战役B.凡尔登战役
C.索姆河战役D.日德兰海战
解析:注意题干中“一天造成几万名士兵伤亡,而且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战役”等限定语,据所学知识判断,这符合教材中关于索姆河战役的表述,故C项正确。
答案:C
6.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日德兰海战的交战双方是( )
A.法德B.英德
C.德俄D.德奥与英法
解析:1916年,英德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大规模的海战——日德兰海战。
答案:B
7.下列关于1914~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况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互有攻守,难分高下
B.战况惨烈,消耗巨大
C.双方皆感精疲力竭、力不从心
D.向着有利于同盟国的方面转变
解析:德国”速战速决”计划破产后,双方开始形成了对峙局面,形势对同盟国不利。
答案:D
8.高二历史课上,关于美国参加协约国作战的讨论十分激烈。
下列四位同学说法最确切的是( )
A.甲:美国参战的主要原因是德国的无限制的潜艇战损害了美国的利益
B.乙:美国参战时协约国集团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还处于被动局面
C.丙:美国参战是为了夺取德国原在山东的势力范围和太平洋上的岛屿
D.丁:美国参战是为了捞取战利品,达到战后称霸世界的目的
解析:美国在1917年参加协约国集团对德宣战,根本目的是控制欧洲、称霸世界。
A 项不是美国参战的主要原因;B项不符合史实,此时协约国集团逐渐占据优势;C项是日本参战的目的;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德国和它的盟国—奥匈、保加利亚和土耳其,赢得了战争的许多胜利,显示了它们的不可摧毁的力量。
盟军是为了捍卫它们的生存和民族发展的自由被迫作战的。
但是,
同时出手制止流血和终止战争恐怖的愿望,它们建议现在就立即开始和平谈判,它们确信它们所提出的以保证它们人民的生存、荣誉和自由发展为目的建议,是可以作为恢复持久和平的基础的。
——1916年12月12日德国政府和平建议材料二协约国不得不在它们的答复中首先提出,强烈抗议敌国照会中两点主要论断,这个照会企图将战争责任推到协约国身上,并且宣扬中欧国家的胜利。
倡议还企图加强德国和它的盟国的公共舆论。
这些盟国已经由于它们的损失而发生严重的动摇,由于经济上被包围而疲惫不堪,并且由于强迫它们的人民作出极大的努力而分崩离析。
——1916年12月29日协约国政府的答复
(1)根据材料,概括双方对当时战局的看法。
(2)根据材料,分析双方如何看待这场战争的责任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评价。
解析:第(1)问的看法,依据材料一“德国和它的盟国—奥匈、保加利亚和土耳其,赢得了战争的许多胜利,显示了它们的不可摧毁的力量”可以得出德国认为盟国已赢得了许多胜利,显示了不可摧毁的力量;依据材料二“这些盟国已经由于它们的损失而发生严重的动摇,由于经济上被包围而疲惫不堪,并且由于强迫它们的人民作出极大的努力而分崩离析”可以得出协约国认为同盟国方面经济困难,即将“分崩离析”。
第(2)问第一小问的看待,依据材料一“盟军是为了捍卫它们的生存和民族发展的自由被迫作战的”可以得出德国认为“盟国是为了捍卫它们的生存和民族发展的自由被迫作战的”,不负任何责任;依据材料二“强烈抗议敌国照会中两点主要论断,这个照会企图将战争责任推到协约国身上,并且宣扬中欧国家的胜利。
倡议还企图加强德国和它的盟国的公共舆论”可以得出协约国认为应由同盟国负战争责任。
第二小问的评价,结合一战的性质可以得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的掠夺和争霸战争,双方都是发动战争的罪魁祸首,都是非正义的。
答案:(1)德国认为盟国已赢得了许多胜利,显示了不可摧毁的力量;协约国认为同盟国方面经济困难,即将“分崩离析”。
(2)德国认为“盟国是为了捍卫它们的生存和民族发展的自由被迫作战的”,不负任何责任;协约国认为应由同盟国负战争责任。
其实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的掠夺和争霸战争,双方都是发动战争的罪魁祸首,都是非正义的。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威尔逊总统立即号召他的同胞严守中立。
1914年8月19日,他在向美国人民发表的讲话中声称:“……美国必须不但在名义上而且在事实上做到保持中立。
”
材料二……到1914年年底时,摩根商行已对协约国在美国购买军用物资一事作了“安排”。
为了支付这些军用物资,各协约国先是给现金,然后卖掉了它们在美国所拥有的公债券和股票,最后不得不大笔大笔地借款。
材料三(1917年)4月2 日,国会召集了一次特别会议。
威尔逊总统向与会议员宣读了他的《战争咨文》:“我们很高兴为世界的最终和平和各民族的解放而战。
……我们不希望征服,不希望支配……我国只是人类权利的一个卫士。
……”
——以上材料均引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请回答:
(1)材料一中,美国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政策是什么?联系材料二,用一句俗语或成语概括美国在大战初实行这种政策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分析美国参战的原因。
(3)综合以上材料,美国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政策实质是什么?上述材料说明美国外交政策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答案。
第(2)问,根据材料二提炼答案即可。
第(3)问,考查深层次分析能力,“实质”和“基本原则”都应围绕利益回答。
答案:(1)政策:保持“中立”。
成语: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2)美国主要借款给协约国,因此不希望同盟国获胜,即美国与协约国的利益关系太紧密。
(3)实质:无论初期“中立”,还是后期参战,都是为了美国自身利益,即大发战争横财,掠夺战利品和争夺世界霸权。
原则:以国家利益为根本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