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情况上报制度

合集下载

自然灾害情况统计制度

自然灾害情况统计制度

自然灾害情况统计制度

一、总则

自然灾害情况统计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旨在收集、整理和分析自然灾害的相关数据,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提高灾害防治和应急响应能力。本制度规定了自然灾害情况统计的基本原则、工作内容、方法与程序等。

二、统计范围与内容

1. 统计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全国范围内自然灾害情况的统计工作。

2. 统计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灾害种类:包括地震、洪水、泥石流、台风、暴雨等各类自然灾害。

(2)灾害发生时间、地点、影响范围及程度。

(3)人员伤亡、失踪和财产损失情况。

(4)救援与应急响应情况。

(5)灾后重建与恢复情况。

(6)其他相关指标。

三、统计方法与程序

1. 建立统计制度:各级政府应建立自然灾害情况统计制度,明确统计责任部门和协作单位。

2. 数据收集:通过建立信息报送网络、开展实地调查等方式收集数据。

3. 数据审核: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审核,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4. 数据整理与分析:对审核通过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提取有用的信息。

5. 数据发布:将统计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布,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四、工作要求与保障措施

1. 提高认识:各级政府应充分认识自然灾害情况统计的重要性,加强组织领导。

2. 强化协调:各相关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密切合作,共同做好统计工作。

3. 加强培训:定期组织培训,提高统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

4. 保障经费:各级政府应安排必要的经费,保障统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自然灾害上报报告制度范本

自然灾害上报报告制度范本

自然灾害上报报告制度

一、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和规范我国自然灾害上报报告工作,提高信息报告的及时性、准确性,确保各类自然灾害及时应对、有效处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全国各级应急管理部门自然灾害上报报告工作。

第三条自然灾害上报报告工作坚持依法依规、分级分类、归口管理、及时高效的原则,各级应急管理部门应建立职责明晰、标准统一、规范准确、实时高效的灾害事故信息报告工作机制。

第四条应急管理部负责全国自然灾害上报报告的管理、协调和指导工作,具体承担向党中央、国务院报送相关信息,向各级有关部门和单位通报有关信息。

二、自然灾害信息报告

第五条自然灾害信息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自然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区域;

(二)自然灾害的类别、等级、影响范围;

(三)自然灾害造成的伤亡人数、失踪人数、受灾人口、财产损失情况;

(四)自然灾害发展趋势、可能造成的进一步影响和危害;

(五)各级应急管理部门采取的应对措施和救援情况;

(六)其他需要报告的重要信息。

第六条自然灾害信息报告应及时、准确、完整,不得迟报、谎报、瞒报。

第七条各级应急管理部门应建立健全自然灾害信息报告渠道,明确报告路径和责任人,确保信息报告的畅通和高效。

三、自然灾害信息核实与评估

第八条各级应急管理部门收到自然灾害信息报告后,应立即组织人员进行核实,对自然灾害的类别、等级、影响范围等进行评估。

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制度(3篇)

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制度(3篇)

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制度

第一条____信息报送工作是应急管理运行机制的重要环节。为规范____信息报送工作,根据《____应对法》的精神和县政府有关规定,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需要报送的____信息种类。

(一)自然灾害。包括水旱灾害,暴雨、冰雹、龙卷风、大风等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森林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

(二)事故灾难。包括航运、铁路、公路、水运等重大交通运输事故;工矿企业、建设工程、公共场所发生的各类重大安全事故;造成重大影响和损失的供水、供电、供油和供气等城市生命线事故以及通讯、信息网络、特种设备等安全事故;核与辐射事故;危险化学品事故;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等。

(三)公共卫生事件。包括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重大动植物疫情以及其它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四)社会安全事件。包括涉及公共安全的重大刑事案件、涉____突发公共事件、____事件、经济安全事件以及规模较大的____等。

第三条____信息报送的主要内容。

(一)可能发生、即将发生、已经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的时间、地点、单位和涉及的相关人员。

(二)突发公共事件的简要经过、伤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的初步估计。

(三)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原因的初步判断。

(四)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已采取的初步处置措施、下一步将采取的处置措施、事故控制情况及未来走势预测。

(五)____信息报送单位、签发人、联系人及联系电话。

第四条____应急信息报送程序、时间和方式。

突发事件上报报告制度

突发事件上报报告制度

突发事件上报报告制度

突发事件上报报告制度

在现代社会,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如自然灾害、事故事、公共卫生事件等等。为确保社会的安全与稳定,及时、准确地上报和处理突发事件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纷纷建立了突发事件上报报告制度,以保障公众的安全与利益。本文将从制度的设立背景、实施流程和效果评估等方面,探讨突发事件上报报告制度的重要性和作用。

一、制度设立背景

突发事件上报报告制度的设立背景主要是源于社会发展的需求。随着人们对安全保障的要求逐渐提升,政府和相关部门对突发事件的管理与应对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建立突发事件上报报告制度,可以实现对突发事件的及时监测、预警和响应,有利于提升社会的整体安全水平。

二、实施流程

突发事件上报报告制度的实施流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1. 突发事件发生:突发事件可能包括自然灾害、事故事件、公共卫生事件等多种类型。一旦发生突发事件,相关单位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第一时间通报上级主管部门。

2. 信息采集与上报:相关单位应尽快采集突发事件的相

关信息,包括时间、地点、原因、影响范围等等。这些信息将成为上报报告的基础。上报报告需包含突发事件的基本情况、应对措施、救援进展,以及对公众的相关提示和指导等内容。 3. 上级部门审核与调度:上级主管部门根据接收到的上

报报告,进行审核与调度。他们将对突发事件的情况进行综合判断,制定对应的应急措施和资源调度方案,确保突发事件得

到有效应对。

4. 情况反馈与记录:上报报告制度还包括对突发事件的

情况反馈和记录环节。相关部门需按照规定,将应急响应的情况及时反馈给上级主管部门,同时做好突发事件的记录工作。

自然灾害报送流程

自然灾害报送流程

自然灾害报送流程

1. 发现和确认自然灾害

- 政府部门、民众或媒体第一时间发现并确认自然灾害的发生情况。 - 通过现场勘查、卫星遥感监测、居民报告等方式收集灾害信息。

2. 初步评估灾情

- 灾区相关部门立即开展初步灾情评估,包括受灾范围、损失情况等。 - 根据评估结果,启动相应的应急响应级别。

3. 上报灾情信息

- 灾区县级政府将初步评估的灾情信息及时上报至上级政府部门。

- 上报内容包括灾害发生时间、地点、类型、基本情况等关键信息。

4. 核实和汇总灾情

- 上级政府部门接收灾情信息后,立即派员赴现场核实灾情。

- 与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协调,全面汇总受灾情况。

5. 发布权威信息

- 经过核实和汇总后,由政府权威部门对外发布权威灾情通报。

- 通报内容包括灾害概况、应急响应行动、救助措施等信息。

6. 持续跟踪评估

- 随着救援工作的开展,继续收集并更新灾情数据。

- 根据最新灾情,适时调整应急响应等级和救援措施。

7. 灾后评估和总结

- 自然灾害结束后,对全过程的应对工作进行评估和总结。

- 并根据经验教训,完善应急预案和灾害报送流程。

以上是一般的自然灾害报送流程,具体操作时根据实际情况可有所调整。及时、准确的灾情报送,是有效开展救援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自然灾害情况统计制度

自然灾害情况统计制度

⾃然灾害情况统计制度

⾃然灾害情况统计制度

作者:XXX

⽇期:2020年6⽉6⽇

此⽂档格式为word,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然灾害情况统计制度》(民发〔2011〕168号),中华⼈民共和国民政部制定、中华⼈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批准

来源: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民政部职鉴中⼼时间:2012-03-23 11:43

⽬录

⼀、总说明

(⼀)总则

(⼆)统计范围和主要内容

(三)灾害信息的统计报送

⼆、报表⽬录

三、调查表式

(⼀)《⾃然灾害情况统计快报表》

(⼆)《救灾⼯作情况统计快报表》

(三)《⾃然灾害情况统计年报表》

(四)《救灾⼯作情况统计年报表》

(五)《受灾⼈员冬春⽣活需救助情况统计表》

(六)《受灾⼈员冬春⽣活已救助情况统计表》

(七)《因灾死亡失踪⼈⼝台账》

(⼋)《因灾倒损住房户台账》

(九)《受灾⼈员冬春⽣活政府救助⼈⼝台账》

四、指标解释

五、附录

(⼀)灾害种类术语解释

(⼆)乡(镇、街道)、⾏政村(社区)⾃然灾害情况统计规程

(三)附则

⼀、总说明

(⼀)总则

1.为及时、准确掌握⾃然灾害情况,为救灾⼯作和其他有关⼯作提供决策依据,根据《中华⼈民共和国统计法》及实施细则、《中华⼈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然灾害救助条例》和《国家⾃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制定本制度。

2.⾃然灾害情况统计的基本任务是及时、准确、客观、全⾯地反映⾃然灾害情况和救灾⼯作情况。

3.⾃然灾害情况统计⼯作由各级⼈民政府民政部门组织、协调和管理,并接受同级政府统计机构的业务指导。民政部负责全国⾃然灾害情况的汇总、发布等管理⼯作。

4.地⽅各级⼈民政府民政部门开展⾃然灾害情况统计报送⼯作,必须按照《中华⼈民共和国统计法》及本制度的规定提供统计资料,不得虚报、瞒报、漏报、迟报,不得伪造和篡改,应当严格执⾏本制度中有关的⾃然灾害统计报表格式、指标设置、统计⼝径等规定。

突发自然灾害和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及流程

突发自然灾害和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及流程

突发自然灾害和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及流

1. 背景和目的

突发自然灾害和传染病疫情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及时、准确地掌握和报告灾害和疫情信息至关重要。本文档旨在建立一套突发自然灾害和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及流程,确保信息的及时传递和管理。

2. 报告制度

2.1 突发自然灾害报告制度

突发自然灾害指的是突然发生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台风等。以下是突发自然灾害报告的制度:

- 当突发自然灾害发生时,相关部门应立即通知本地政府,并向上级政府和相关机构报告。

- 各级政府应建立突发自然灾害报告的信息系统,确保信息的快速传递。

- 相关部门应定期组织演练和培训,提高应对突发自然灾害的能力。

2.2 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

传染病疫情指的是突然暴发的传染病,如流感、艾滋病、等。以下是传染病疫情报告的制度:

- 医疗机构和相关部门应及时报告发现的传染病病例,并向上级政府和相关机构报告。

- 各级政府应建立传染病疫情报告的信息系统,确保信息的及时汇报。

- 相关部门应加强对传染病疫情的监测和控制,及时采取必要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3. 报告流程

3.1 突发自然灾害报告流程

突发自然灾害报告流程如下:

1. 发现突发自然灾害后,相关人员应立即上报本地政府,并向上级政府和相关机构报告。

2. 各级政府收到报告后,应及时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并指派专门人员负责信息收集、整理和报告。

3. 相关部门按照统一的标准和流程,将信息汇总并报告给上级政府和相关机构。

4. 上级政府和相关机构根据报告内容,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并对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进行核实。

自然灾害灾情速报制度

自然灾害灾情速报制度

自然灾害灾情速报制度

(一)自然灾害灾情速报工作,由汛期自然灾害值班领导和值班人员负责。

(二)自然灾害灾情速报的内容包括:自然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类型、规模,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发生自然灾害涉及的范围,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情况、发展趋势,以及已经采取的措施等。

(三)在汛期自然灾害值班中,值班人员接到灾情报告时,必须迅速、详细了解灾情,做好书面记录,并在30分钟内将详细情况向分管领导或主要领导报告,并将领导的指示和要求及时传达、反馈给有关责任单位。

(四)切实提高信息报送的时效性。接到自然灾害险情和灾情的报告后,要认真分析、核实各类信息的来源,及时、准确地按程序上报灾情。县级民政部门要确保在灾害发生后两小时之内向市局报告灾情。

(六)汛期值班人员玩忽职守,对自然灾害灾情隐瞒不报或拖延时间上报,造成重大损失的,将追究责任。

自然灾害情况统计制度自然灾害情况上报制度

自然灾害情况统计制度自然灾害情况上报制度
可操作性。
加强宣传和培训
开展宣传教育,提高相关人员 的思想认识和业务水平,确保
制度的顺利实施。
保障措施
组织保障
建立自然灾害情况统计工作领 导小组,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 分工,加强协作配合,确保工
作的顺利进行。
经费保障
将自然灾害情况统计工作所需经 费纳入财政预算,确保经费的及 时投入和使用效益。
技术保障
实时统计
对于突发自然灾害,应立即组织开展统计工作,实时更新灾 害信息,确保数据的及时性。
按需统计
针对一些较为常见的自然灾害,可以根据需要定期开展统计 工作,如每月、每季度等。
统计内容
灾害类型
记录灾害类型、发生时间、地 点、影响范围等基本信息。
灾害程度
统计灾害造成的损失程度,包括 受灾面积、受灾人数、直接经济 损失等指标。
自然灾害情况统计制度自 然灾害情况上报制度
xx年xx月xx日
目 录
• 制度目的和内容概述 • 灾害情况统计 • 灾害情况上报 • 数据处理和分析 • 制度实施和保障措施
01
制度目的和内容概述
制度目的
加强对自然灾害的 监控和预防能力, 保障人民生命财产 安全。
指导各级单位及时 响应自然灾害预警 信息,做好应急处 置工作。
使用现代通讯技术和网络平台,如政务网、电子邮件、手机APP等,提高上报效 率和数据准确性。

(完整版)自然灾害事件与报告制度

(完整版)自然灾害事件与报告制度

(完整版)自然灾害事件与报告制度自然灾害事件与报告制度

自然灾害是指地球自然环境发生的灾害性事件,如地震、洪水、风暴等。由于其具有破坏性和突发性,对生命和财产造成重大威胁,制定和完善自然灾害事件报告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

本文旨在介绍自然灾害事件与报告制度的相关内容,包括其目的、重要性以及相关政策措施。

1. 自然灾害事件报告的目的

自然灾害事件报告的目的是及时、准确地收集和传递有关自然

灾害的信息,实现预警、防灾和救援工作的有效开展。通过及时报

告自然灾害事件,可以有效减轻灾害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2. 自然灾害事件报告制度的重要性

自然灾害事件报告制度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提供及时预警

自然灾害事件报告制度可以提供及时准确的自然灾害信息,实

现预警功能。及时的预警可以让相关部门和人员做好准备工作,避

免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2 支持防灾工作

自然灾害事件报告制度可以为防灾工作提供重要依据和参考。

通过对自然灾害事件的报告分析,可以及时发现灾害的特点和规律,从而制定合理的防灾措施,减少灾害发生的可能性,保护社会公众

的安全。

2.3 促进救援工作

自然灾害事件报告制度可以促进救援工作的开展。及时、全面

的自然灾害事件报告可以提供救援人员所需的信息,使其能够快速、有效地进行救援行动,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3. 自然灾害事件报告制度的政策措施

为完善自然灾害事件报告制度,相关政策措施应包括以下方面:

3.1 规范报告流程

建立规范的自然灾害事件报告流程,并明确各级单位的责任和

义务。确保自然灾害事件的报告能够快速、准确地传递到相关部门,实现信息的及时交流和共享。

灾情信息报送管理制度

灾情信息报送管理制度

灾情信息报送管理制度

1.背景介绍

在灾害事件发生时,及时准确的灾情信息是救灾工作的重要基础。而为了保障灾情信息的及时报送和有效管理,需要建立和完善灾情信息报送管理制度,为各级政府和救援机构提供准确的灾情信息,以便及时采取救灾行动,确保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2.制度目的

灾情信息报送管理制度的目的在于规范灾情信息的报送程序和要求,确保各级政府和救援机构能够及时了解灾情并采取有效的救援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3.报送对象和范围

灾情信息报送管理制度适用于各级地方政府、应急管理部门、救援机构以及其他相关单位和个人。涉及内容包括但不限于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涝、风暴等)、事故灾害(如交通事故、工业事故等)以及突发公共事件(如恐怖袭击、传染病爆发等)。

4.报送要求

(1)及时报送:一旦发生灾害事件,各级政府和救援机构应当立即采取行动,及时报送灾情信息至上级部门,确保信息的迅速传达和处理。

(2)准确报送:灾情信息需准确无误地报送,包括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规模、受灾人数和损失情况等详细内容,以便上级部门能够及时做出应对措施。

(3)全面报送:对于灾情信息的报送范围要求全面,无遗漏,确保各方能够全面了解灾害的影响和情况。

5.报送流程

(1)发现灾情:当地政府和救援机构应当密切关注灾害发生可能性,一旦发现灾情,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并开展灾情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工作。

(2)报送信息:在灾害发生后,当地政府和救援机构应当通过电话、传真、电子邮件等方式将灾情信息及时报送给上级部门,并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3)上报数据:各级政府和救援机构应当根据上级部门的要求,按时上报相关灾情数据和情况,以便上级部门进行统一调度和协调救援工作。

自然灾害损失报告制度

自然灾害损失报告制度

自然灾害损失报告制度

自然灾害是指地球和天空诸多自然因素的突发事件,如地震、台风、

洪水、山火等等,这些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和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为了及时了解和掌握灾害的损失程度,各国普遍建立了自然灾害损失报告

制度。本文将从制度的意义、内容和实施方法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自然灾害损失报告制度的设立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灾害

损失报告制度是国家监测和管理灾害损失的重要手段,可以及时准确地了

解损失情况,为相关部门和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措

施进行救援和恢复工作。另一方面,灾害损失报告制度也是公众了解和评

估灾害影响的重要途径,可以增强公众的风险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提高

社会的应对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

其次,自然灾害损失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损失的种类、范围和金额。

种类包括人员伤亡、建筑物受损、农作物损失等等。范围涉及到灾区的地

理边界,可以定义为地区、省份甚至国家范围。金额是指损失的数值,可

以用货币单位来衡量,如人民币、美元等等。此外,还可以衡量灾害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长期影响,如失业率上升、环境破坏等。

最后,自然灾害损失报告制度的实施方法可以采用多种途径和手段。

一方面,可以通过建立专门的机构或部门负责统计和报告灾害损失,这个

机构可以协调各个相关部门的数据,进行整体的统计和分析。另一方面,

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等等,对

灾害损失进行快速准确的测算和评估。此外,还可以建立数据库和信息共

享平台,方便各方获取和使用相关数据,提高灾害报告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灾情上报制度模板范文

灾情上报制度模板范文

灾情上报制度模板范文

一、总则

为确保我国灾情信息畅通,提高抗灾救灾工作效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灾害救助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本制度适用于我国范围内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的灾情上报工作。

二、灾情上报主体

1. 各级民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灾情的收集、汇总、分析、上报工作。

2. 各级应急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灾情的收集、汇总、分析、上报工作,协同民政部门开展灾情上报工作。

3. 各级自然灾害救助应急指挥机构:负责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开展灾情上报工作。

4. 各级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本部门和单位范围内灾情的收集、汇总、分析、上报工作。

5. 社会组织和公民:有权报告灾情信息。

三、灾情上报内容

1. 自然灾害:包括洪涝、干旱、台风、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冰雹、雪灾、火灾等。

2. 事故灾难:包括安全生产事故、交通事故、公共设施损坏、环境污染等。

3. 公共卫生事件:包括传染病疫情、食物和药品安全事件、职业中毒等。

4. 社会安全事件:包括恐怖袭击、暴力事件、群体性事件等。

四、灾情上报程序

1. 发现灾情:各级民政部门、应急管理部门、自然灾害救助应急指挥机构、有关部门和单位、社会组织和公民发现灾情,应立即进行初步核实。

2. 初步核实:对发现的灾情进行初步核实,确定灾情类别、级别、影响范围和损失情况。

3. 灾情报告:各级民政部门、应急管理部门、自然灾害救助应急指挥机构、有关

部门和单位应按照规定的时限和程序,将核实的灾情信息上报上级部门。

4. 灾情汇总:上级部门收到下级部门上报的灾情信息后,进行汇总分析,及时上

自然灾害情况统计制度自然灾害情况上报制度

自然灾害情况统计制度自然灾害情况上报制度

自然灾害情况统计制度自然灾害情况上报制度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原因所引起的一系列突发性、破坏性事件,包括

地震、洪水、暴风雨、干旱、台风等。这些灾害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

巨大的影响,因此需要建立统计制度和上报制度,及时了解灾害情况、采

取相应措施,以减少损失和保护人们的安全。

首先,建立自然灾害情况统计制度是十分必要的。通过统计自然灾害

的发生次数、地点、强度等信息,可以及时评估灾害风险,为采取明确的

防灾措施提供依据。统计数据还可以用于制定政府的经济补偿方案和灾后

重建计划,以恢复受灾地区的正常生活和经济发展,提高对灾害的适应能力。

其次,自然灾害情况上报制度对于迅速了解和应对灾害具有重要意义。上报制度可以确保各级政府和灾害相关部门能够第一时间获取灾害信息,

及时调动人力和物资资源,采取紧急救援措施。上报制度还可以促进不同

地区和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调合作,提高灾害应对的效率和能力。同时,上报制度还可以通过灾害信息的公开透明,增强公众对政府和相关部

门的信任,并提高公众对自身安全的关注和自我保护意识。

1.灾害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建立专门的统计机构或部门,负责统计和

整理各类自然灾害的数据,包括发生时间、地点、影响范围、灾情程度等

信息。同时,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和分类方法,以便于数据的比较和分析。

2.上报渠道的建立:建立健全的自然灾害情况上报渠道,包括各级政

府部门、相关行业协会和专业机构等。上报渠道应具备快捷、及时、安全

的特点,方便灾害信息的收集和传递。可以利用现代化的通信技术,如互

联网、无线通信等,来实现信息的迅速传递。

突发自然灾害信息报告制度

突发自然灾害信息报告制度

突发自然灾害信息报告制度

1. 简介

本制度旨在建立一套完善的突发自然灾害信息报告制度,提供

及时、准确、全面的灾害信息,以便采取紧急、科学、有效的救援

和应对措施,减轻灾害带来的损失。

2. 目的

- 及时获得灾害情况:确保对突发自然灾害的信息能够即时获取,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救援措施。

- 准确了解灾情严重程度:通过各种渠道获得准确的灾害信息,对灾情严重程度及其影响范围做出科学评估。

- 提供全面的灾害信息:通过多方面、多层次的信息收集和整合,提供全面的灾害信息,帮助相关部门做好灾后重建工作。

3. 报告内容

突发自然灾害信息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 灾害类型:明确灾害的类型,如地震、洪水、台风等。

- 灾害地点:详细描述灾害发生的地点,包括经纬度和具体地址。

- 灾害时间:准确记录灾害发生的时间,包括年、月、日、时、分。

- 灾情描述:简要描述灾害的具体情况,包括灾害范围、影响

程度等。

- 灾害影响:详细描述灾害对人员、财产和环境的影响。

- 救援情况:记录已采取的救援措施和效果评估。

- 其他相关信息:包括灾后重建计划、相关机构联系方式等。

4. 报告流程

1. 灾情上报:相关单位或个人应及时将灾害信息上报给指定部门。

2. 信息整合:指定部门负责对上报的信息进行整合和核实,并

按照规定格式生成灾害报告。

3. 报告发布:灾害报告应及时发布给相关部门和公众,确保信

息的透明和公正。

4. 应对措施:相关部门根据报告内容制定相应的紧急救援和灾

后重建计划。

5. 报告责任

- 上报单位或个人:应当按照规定及时、准确地上报灾害信息。

灾情上报员工作制度

灾情上报员工作制度

灾情上报员工作制度

一、总则

为确保我国灾害应急管理工作的高效、有序进行,提高灾害应急响应能力,及时、准确、全面地掌握灾害情况,制定本制度。本制度适用于各类灾害情况的上报工作,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等。

二、灾情上报员的职责

1. 灾情上报员负责收集、整理、报告灾害情况,确保信息真实、准确、完整。

2. 灾情上报员应及时向上级报告灾害情况,并根据上级要求提供相关资料。

3. 灾情上报员应协助有关部门开展灾害调查、评估和处理工作。

4. 灾情上报员应做好灾害信息的保密工作,遵守国家和地方的法律法规。

三、灾情上报员的工作内容

1. 收集信息:灾情上报员要密切关注灾害发生的情况,通过各种渠道收集灾害相

关信息,包括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影响范围、损失情况等。

2. 整理信息:灾情上报员应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确保信息的真实、

准确、完整。对于重要信息,应及时向上级报告。

3. 上报信息:灾情上报员应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时间要求,将整理好的灾害情况报

告给上级。上报方式包括电话、电子邮件、传真等。

4. 跟踪反馈:灾情上报员应根据上级的要求,及时反馈灾害情况的进展、变化和

相关处理措施。

5. 资料整理:灾情上报员应对灾害情况进行资料整理,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以备后续的调查、评估和处理工作使用。

四、灾情上报员的选拔与培训

1. 灾情上报员的选拔:各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应根据工作需要,选拔具备一定条件的人员担任灾情上报员。

2. 灾情上报员的培训:各级政府部门应定期组织灾情上报员进行培训,提高其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函〔2008〕119号

民政部关于印发

《自然灾害情况统计制度》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厅(局),计划单列市民政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民政局:

为及时、客观、全面地反映自然灾害损失情况及救灾工作开展情况,为救灾工作提供决策依据,根据《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国办函〔2005〕34号)有关规定,民政部对原《自然灾害情况统计制度》进行了修订,已经国家统计局审核同意,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民政部

二〇〇八年五月七日

自然灾害情况统计制度

一、填报说明

(一)实施范围

1. 本报表发至省级,由省级和省级以下民政部门组织填报,通过信息系统逐级上报。同时,通过公文加盖公章逐级上报。

2. 本报表以乡镇(街道)为统计单位,县级以上(含县级)民政部门为上报单位。

(二)填报方法

本报表共分六种表式,即《自然灾害情况统计快报表》、《自然灾害损失情况统计表》、《救灾工作情况统计表》三个统计表和《因灾死亡人口台账》、《因灾倒房户台账》、《冬春因灾生活困难政府救济人口台账》三个台账表。各种报表使用的范围和填报方法是:

1.突发性自然灾害快报

反映洪涝、风雹、台风、地震、低温冷冻和雪灾、高温热浪、滑坡和泥石流等突发性自然灾害发生、发展情况。填报程序分为初报、续报和核报,填报表式使用《自然灾害情

况统计快报表》,同时上报相关灾情文字说明。

(1)初报

县级民政部门对于本行政区域内发生上述突发性自然灾害,凡造成人员伤亡和较大财产损失的,应在第一时间了解掌握灾情,并在灾害发生后的2小时内,向地(市)级民政部门报告。对于造成死亡(含失踪)人口10人以上(含10人)或其他严重损失的重大灾害,可同时上报省级民政部门和民政部。地(市)级民政部门在接到县级报表后,应在2小时内审核、汇总灾情数据,将本区域汇总数据(含分县数据)向省级民政部门报告。省级民政部门在接到地(市)级报表后,应在2小时内完成审核、汇总灾情数据的工作,并将本区域汇总数据(含分市、分县数据)向民政部报告。

(2)续报

在重大自然灾害灾情稳定之前,省、地(市)、县三级民政部门均需执行24小时零报告制度。县级民政部门每天9时之前将截止到前一天24时的灾情向地(市)级民政部门上报,地(市)级民政部门每天10时之前向省级民政部门上报,省级民政部门每天12时之前向民政部报告情况。

(3)核报

在突发性自然灾害灾情稳定后,各级民政部门应组织力量,全面开展灾情核定工作,并逐级上报。县级民政部门在灾情稳定后,应在2日内核定灾情,向地(市)级民政部门报告。地(市)级民政部门在接到县级报表后,应在3日内审核、汇总灾情数据,将本区域汇总数据(含分县数据)向省级民政部门报告。省级民政部门在接到地(市)级报表后,应在5日内审核、汇总灾情数据,将本区域汇总数据(含分市、分县数据)向民政部报告。

县级民政部门发现本行政区域内发生造成人员死亡(失踪)的自然灾害,应在第一时间了解掌握情况。死亡人员身份确认后,填报《因灾死亡人口台账》(附表1),会同突发性自然灾害快报一并逐级上报。

对于因灾倒损房屋情况,县级民政部门应掌握到户,并建立《因灾倒房户台账》(附表2)。

2. 旱灾情况报告

反映旱情的发生、发展情况,填报程序分为初报、续报和核报,填报表式使用《自然灾害情况统计快报表》(填报相关内容),同时上报相关灾情文字说明。在旱情初露,群众生产、生活受到一定影响时,县级民政部门进行初次填报,并逐级上报至民政部。在旱情发展过程中,每10日上报一

次,直至灾情解除,上报核报。

3. 半年报

统计上半年(1月1日至6月30日)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情况及救灾工作情况。填报表式使用《自然灾害损失情况统计表》和《救灾工作情况统计表》(填报相关内容)。

县级民政部门应在每年6月中旬开始核查上半年度本行政区域内的灾情和救灾工作情况,于7月10日前上报地(市)级民政部门。地(市)级民政部门在接到县级报表后,应及时核查、汇总数据,于7月15日前将本区域汇总数据(含分县数据)上报省级民政部门。省级民政部门在接到地(市)级报表后,应及时进行核查、汇总数据,于7月20日前将本区域汇总数据(含分市、分县数据)上报民政部。各级民政部门在上报半年报之前应与国土、水利、农业、统计、林业、地震、气象、海洋等部门进行会商核定。

4. 年报

统计全年(1月1日至12月31日)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情况及救灾工作情况。填报程序分为年报初报和年报核报,填报表式使用《自然灾害损失情况统计表》和《救灾工作情况统计表》(填报相关内容)。

本报表在每年度的10月份和下一年度的2月份两次上报,分别为年报初报和年报核报。

(1)年报初报

县级民政部门应在每年9月中旬开始,初次核查本年度本行政区域内的灾情和救灾工作情况,于10月15日前上报地(市)级民政部门。地(市)级民政部门在接到县级报表后,应及时核查、汇总数据,于10月20日前将本区域汇总数据(含分县数据)上报省级民政部门。省级民政部门在接到地(市)级报表后,应及时进行核查、汇总数据,于10月25日前将本区域汇总数据(含分市、分县数据)上报民政部。各级民政部门在上报年报初报之前应与国土、水利、农业、统计、林业、地震、气象、海洋等部门进行会商核定。

(2)年报核报

县级民政部门应在每年1月中旬开始,组织核查上一年度本行政区域内的灾情和救灾工作情况,1月31日前上报地(市)级民政部门。地(市)级民政部门在接到县级报表后,应及时核查、汇总数据,于2月5日前将本区域汇总数据(含分县数据)上报省级民政部门。省级民政部门在接到地(市)级报表后,应根据民政部会商核定的灾情及时复核数据,于2月10日前将本区域汇总数据(含分市、分县数据)上报民

政部。

5. 冬春灾民生活救济情况报告

统计冬春季节灾民生活救济情况,统计时段为每年的12月至下一年度的5月,一季作物区(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至下一年度的7月。填报表式使用《救灾工作情况统计表》(填报相关内容)。

每年6月下旬开始,县级民政部门应着手汇总本行政区域内的上一年度冬季和本年度春季灾民生活困难已救济情况,填写《冬春因灾生活困难政府救济人口台账》(附表3),并汇总数据,填写《救灾工作情况统计表》,于7月10日前上报地(市)级民政部门。地(市)级民政部门在接到县级报表后,应及时核定本区域情况、汇总数据,于7月15日前将本区域汇总数据(含分县数据)上报省级民政部门。省级民政部门在接到地(市)级报表后,应及时核定本省情况、汇总数据,于7月20日前将本区域汇总数据(含分市、分县数据)上报民政部。各级报表会同半年报一起上报。

每年9月下旬开始,县级民政部门应着手汇总本行政区域内的本年度冬季和第二年度春季灾民生活困难需救济情况,入户调查因灾造成生活困难需政府救济人口情况,填写《冬春因灾生活困难政府救济人口台账》(附表3),并汇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