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进步偏向性变动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
技术进步与全要素生产率的经济学研究
技术进步与全要素生产率的经济学研究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技术进步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常态。
在经济学领域,人们对技术进步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
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是衡量一国经济绩效的重要指标,它反映了除了生产要素外,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本文将探讨技术进步与全要素生产率的经济学研究。
首先,技术进步被认为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经济学中,技术进步被视为一种技术创新的体现,它可以改善生产过程并提高生产效率。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企业能够利用更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更高效的生产工艺,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并提高产品质量。
技术进步还能够激发创新和创业活动,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
因此,技术进步被视为推动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其次,技术进步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也受到了广泛关注。
全要素生产率是指对生产要素(劳动、资本等)的综合利用效率的度量。
技术进步可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得相同数量的生产要素能够创造出更多的产出。
研究表明,技术进步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远远超过其他因素,如资本积累和劳动力增长。
这是因为技术进步可以通过创新和技术扩散来提高整个经济体的生产效率,从而实现经济增长。
然而,技术进步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非一成不变。
一方面,技术进步的效果在不同国家之间存在差异。
发达国家通常可以更好地利用技术进步带来的机会,因为他们有更先进的科研和创新能力,并且拥有更多的资本和人力资源。
而发展中国家则面临技术能力和资本积累的瓶颈。
另一方面,技术进步的效果也取决于经济结构和产业特点。
在某些行业,技术进步的效果会更加显著,比如高科技和创新型产业。
而在传统行业,技术进步的影响可能相对较小。
为了更好地理解技术进步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研究学者提出了一系列的经济模型和方法。
其中,索洛增长模型是最早也是最受欢迎的一种模型。
该模型将经济增长视为技术进步、资本积累和劳动力增长的综合效果,旨在解释不同国家间经济增长的差异。
技术创新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关联性分析
技术创新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关联性分析技术创新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而全要素生产率则是衡量一个经济体整体生产效率的指标。
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性,本文将对技术创新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进行分析。
一、技术创新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技术创新是指通过研发新的技术方法、工艺和设备,改进原有产品或创造新的产品,并引发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
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主要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来体现。
首先,技术创新可以提高生产效率。
随着技术的进步,生产过程中的环节得到了优化,生产效率得到了提升。
例如,自动化设备的应用可以取代大量的人力劳动,减少操作时间和错误率,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另外,一些新技术的引入也能够带来生产方式、工艺甚至产品的变革,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率。
其次,技术创新可以降低生产成本。
新技术的应用通常会降低原材料的使用量,减少能源的消耗,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此外,技术创新还可以提高产品质量和完善生产流程,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和损耗,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
但是,技术创新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非一成不变。
在初期推行新技术时,企业可能需要承担较高的投入成本和适应成本,导致短期内全要素生产率的下降。
然而,随着新技术逐渐融入生产过程,企业员工逐渐适应新技术的使用,投入成本和适应成本会逐渐降低,全要素生产率也会逐步提升。
二、全要素生产率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全要素生产率是指在一定生产要素输入下,用来衡量生产效率和经济增长的指标。
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不仅依赖于劳动生产率和资本生产率的提升,还需要技术创新的支撑。
首先,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需要技术创新的推动。
技术创新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本生产率。
例如,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企业可以实现生产过程的数字化、信息化,提高劳动者的工作效率。
另外,技术创新也可以带来新设备的引入和更新,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
其次,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可以激励企业进行更多的技术创新。
当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时,能够带来更多的利润和竞争优势,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创新机会。
中国工业行业创新技术进步偏向的适宜性研究
中国工业行业创新技术进步偏向的适宜性研究李士梅;李安【摘要】技术进步的偏向方向和要素禀赋结构的错位会导致生产要素配置的错位,降低生产要素的投入效率,这是出现产能过剩的重要原因,并直接影响着工业结构的调整和竞争力的培育.文章基于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方法,选取2006-2016年中国工业行业创新要素的投入产出数据,重点探讨创新技术进步偏向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工业行业创新资本投入的产出弹性呈现下降的趋势,创新人员的产出弹性呈现上升的趋势,创新人员近年来对创新产出的贡献程度逐步增强.在创新技术进步方向的选择上,中国各个工业行业创新技术进步的偏向方向和程度有所差别,并存在部分行业创新技术进步方向的选择与要素禀赋结构相失衡的情况.因此,结合工业行业自身要素禀赋结构选择相适宜的技术进步,对中国工业行业创新驱动结构转型升级至关重要.【期刊名称】《求是学刊》【年(卷),期】2019(046)004【总页数】9页(P45-53)【关键词】创新技术进步偏向;适宜性;工业结构调整;要素禀赋结构【作者】李士梅;李安【作者单位】吉林大学经济学院长春130012;吉林大学经济学院长春130012【正文语种】中文引言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工业行业出现的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过度投资等问题十分严重,已经成为阻碍中国工业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通过创新和技术进步提高产能利用率,治理工业行业产能过剩,促进工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已经得到广泛的关注和认可。
在创新生产过程中,不同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率并不相同,从而使得技术进步更愿意偏向于某一要素而出现技术进步的偏向性。
但是不同行业的特征和资源禀赋结构是具有差异的,在创新要素投入过程中技术进步偏向是否与行业要素禀赋结构相适宜往往容易被忽视。
这会直接导致创新要素投入的错配和创新要素投入的低效率,不利于化解产能过剩和工业结构转型升级。
因此,中国工业行业创新技术进步偏向性和适宜性如何,不仅关系到生产要素的配置结构,而且关系到中国创新驱动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以及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培育,这一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技术进步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
技术进步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引言当今社会,技术进步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引擎。
然而,技术进步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
本文将探讨技术进步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复杂关系,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
一、技术进步的定义和分类技术进步可以定义为以科学知识和工程技术为基础,通过创新性实践和改进的过程,将生产力水平提升到新的高度。
根据其性质和应用领域的不同,技术进步可分为基础技术进步和应用技术进步。
基础技术进步是指对科学原理和基础理论的发现和探索,如物理学、化学等科学领域的研究。
应用技术进步则是将基础技术转化为实际应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
二、技术进步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全要素生产率是衡量经济效率和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它综合考虑了劳动力、资本、技术和其他生产要素的贡献。
技术进步对其具有重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生产效率的提升:技术进步通过创新和改进,可以使生产过程更加高效、精确和自动化,进而提高生产效率。
例如,自动化生产线的应用可以减少人力投入和生产成本,同时提高产品质量和产量。
2. 资本和劳动力的替代:技术进步推动了资本和劳动力的合理配置与替代。
通过引入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工艺,可以减少对劳动力的依赖,实现资本的有效利用。
这种替代关系使得生产过程更加灵活和高效。
3. 创新和新产品的推动:技术进步为新产品的研发和市场推广提供了新的机会。
创新是技术进步的核心动力,通过不断引入新产品和服务,可以带动经济增长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三、技术进步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技术进步和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和相互促进的关系。
首先,技术进步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驱动力。
通过引入新技术和创新,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并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
同时,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也为技术进步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市场需求和应用场景。
其次,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也为技术进步的实施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和动力。
偏向性技术进步的测算与分析
大 部 分 年 份 的全 要 素 生 产 率 的增 长率 都 很 低 , 凸 显 了我 国 技 术 创 新 的 能 力 不 足 、 经 济 增 长 主 要 依 靠 要 素 投 入 推 动
的特征 。
关键词 : 资本增强型技术进步 ; 劳动 增 强 型技 术 进 步 ; 替代弹性 ; 技术进步偏 向 ; 全 要 素 生 产 率
中 图分 类 号 : C 8 1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0 0 2— 4 5 6 5 ( 2 0 1 3 ) 0 4— 0 0 8 3— 0 9
Th e Me a s ur e a nd An a l y s i s o f Bi a s e d Te c h ni c a l Pr o g r e s s
l o w r e l a t i v e t o t h e r a t e o f e c o n o mi c g r o wt h s i n c e 1 9 9 5, wh i c h h i g hl i g ht s t he l a c k o f t h e a bi l i t y o f t e c h ni c a l i n no v a t i o n a n d e c o n o mi c g r o wt h wa s ma i nl y dr i v e n by i np u t s .
Ke y wor d s: Ca pi t a l — a u g me n t i ng Te c h ni c a l Pr o g r e s s; La b o r - a u g me nt i ng Te c h ni c a l P r o g r e s s; T he El a s t i c i t y o f
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非一致性的成因分析——基于技术进步偏误政策的视角
动等投入要素来解释的任何其他因素,均属于技术进步的范 围,包括装备技术水平的提高、工艺改革、劳动者素质和管 理决策水平的提高等。本文分析的技术进步均为广义的技术 进步。
19-20 年,我周R D ( 9 1 00 & 研究与开发)支出额占技术引进 额 的 比重 分别 为 7. % 、4. % 、5. % 、6. % 、 57 7 40 6 59 7 29 7
3. %、3. %、3. %、4. %、 7 8 24 0 14 9 88 5 0 4 4. %、5. %;技 6 7 91 5 术市场成交额占技术引进额的比重分别为5. %、3. %、 08 4 77 3
经 济 大 视 野
我国 经济 增长 与就 业 非 一致 牲 的成 因分析
— —
基 于技 术进 步偏 误 与 历 史 学 院 , 内- r - 四川 内江 6 10 ) 40 0
摘 要 : 国 技 术进 步偏 误 政 策 突 出表 现 在 三 个 方 面 : 本 密集 型技 术和 劳 动 密 集 型 技 术 选 择 中的 偏 误 ; 术 我 资 技 引进和 自主研发选择中的偏误 ; 重工业 、 大型企业和轻工业 、 小型企业主导型创新选择 中的偏误. 对就 业造成不利 这 影 响 : 是技 术进 步 中的 资本 密集 偏 向导致 资 本 深 化 现象 过 早 出现 ; 是技 术进 步 中 的外 部 引进 偏 向导 致 我 国 的科 一 二
技术进步包括狭义的技术进步和广义的技术进步。狭义 上的技术进步主要是指生产工艺、中间投人品以及制造技能
贡献率。H I 可见,改革开放以 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资本 投入拉动,技术进步的资本密集型倾向明显 ,由此造成T P F
全要素生产率与技术进步
全要素生产率与技术进步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是指在相同投入资源情况下,所能产生的产出。
它是衡量一个经济体整体生产效率的重要指标,往往被认为是经济增长中的关键因素之一。
而技术进步则是指人们对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的不断改进和创新,是推动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重要动力。
一、全要素生产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全要素生产率的计算方法通常采用索洛-斯沃格生产函数,即将产出与劳动和资本投入相对应。
其计算公式为:TFP = Y / (A * K^a * L^b)其中,Y代表产出,A代表总要素生产率,K代表资本投入,L代表劳动投入,a和b为弹性系数。
二、技术进步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技术进步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通常有两个方面。
首先,技术进步提高了生产效率,使得相同的投入可以产生更多的产出。
其次,技术进步促使经济体更好地利用资源,优化生产方式和流程,从而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
技术进步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正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生产设备的改进:新技术的引入使得生产设备更加先进和高效,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2. 制造工艺的更新:技术进步改变了传统的制造工艺,采用更加灵活和高效的方式进行生产,减少了浪费和消耗。
3. 产品创新和质量提升:技术进步推动产品的不断升级和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从而增加产出和效益。
4. 管理方法的改善:技术进步使得管理方法更加科学和高效,提高生产过程的控制和管理能力,减少资源的浪费和损耗。
三、全要素生产率与技术进步的关系全要素生产率与技术进步存在紧密的关系。
技术进步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动力,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也为技术进步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首先,技术进步是推动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主要因素之一。
只有通过不断创新和改进技术,才能够更高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提高产出和效益。
技术进步促进了生产方式和生产工艺的改进,提高了生产效率,从而推动全要素的生产率提升。
全要素生产率与技术创新
全要素生产率与技术创新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是衡量经济生产效率的重要指标,它能够反映一个经济体利用各种投入要素(劳动力、资本和技术)产出的效率水平。
而技术创新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驱动力,它指的是通过创造和应用新技术、新知识来改变和提高生产过程的方法和方式。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探讨全要素生产率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
一、全要素生产率的定义与影响因素全要素生产率是指在给定输入要素下,经济体产出的增长速度。
它可以通过衡量总产出与总输入要素之间的比率来计算。
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意味着在同样的资源投入下能够产生更多的产出,从而实现经济增长。
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与多种因素相关。
首先,技术创新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技术创新可以引入新的生产方法和工艺,提高生产效率,从而推动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其次,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水平也是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因素。
高素质的劳动力能够更好地适应新技术,提高生产效率。
此外,资本的投资和配置也对全要素生产率起着重要的作用。
优化的资本配置能够提高生产效率,从而推动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二、技术创新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技术创新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驱动力。
首先,技术创新能够引入新的生产方法和工艺,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通过采用新的技术和工艺,企业能够更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实现更高水平的产出。
其次,技术创新能够改善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
例如,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可以减少人工操作,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并降低成本。
此外,技术创新还能够引入新产品和服务,创造新的市场需求,推动经济增长。
然而,技术创新并非一帆风顺。
一方面,技术创新需要巨大的投入和风险承担。
开发新技术、研发新产品需要大量的研发经费和人力投入,同时也存在着技术验证、市场推广等风险。
另一方面,技术创新面临着知识产权保护、技术壁垒等问题。
知识产权保护不完善容易导致技术流失和盗用,技术壁垒限制了技术创新的扩散和应用。
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与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与影响因素分析全要素生产率是衡量一国经济效率的重要指标。
它反映了一国资本、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的综合利用效率,同时也表明了技术创新、资源配置和机制效率等诸多方面的水平。
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经济体来说,测度和分析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尤为重要。
一、测度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测度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
在测度过程中,首先需要将国民经济分为不同的行业,并对每个行业的产出、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进行统计。
然后,需要通过计算总值指数和单产指数来确定全要素生产率。
而计算全要素生产率时,还需要对不同行业的生产要素进行权重分配。
以中国为例,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在2018年达到了114.5,较2017年上升了1.2%。
此外,在2018年,中国服务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也同比增长了5.9%。
二、影响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因素1. 资本投入资本的投入是推动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经济体投资资本设备、研发新技术、扩大产业规模,可以带来更多的生产要素和新知识的产生,从而改善经济的创新和生产能力。
在中国,资本投入始终是政府的经济发展重点,近年来,在促进创新和发展中的资本投入上花费了大量资金,资本存量进一步得到积累和提高,也推动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
2. 技术进步技术进步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技术进步带来了生产效率的提高和企业竞争力的增强。
随着科技的不断突破,新技术的不断引入,中国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生产效率也在不断提高。
例如,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应用,中国的制造业正在向更高效率、更灵活地生产方式迈进。
3. 教育水平和人力资源人力资本是经济高效运转必要的必要条件,人力资本越丰富,建立经济发展的新力量就越强大。
教育水平是提高人力资源生产力的重要指标。
随着中国教育普及率的提高和人力素质的提高,人力资源的生产力也不断提高,这进一步提高了全要素生产率。
全要素生产率与技术进步的测度
全要素生产率与技术进步的测度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经济领域的竞争愈发激烈。
如何制定正确的发展策略、提高产出、降低成本,已成为企业和国家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作为经济领域中的重要概念,成为了回答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本文将从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进步两方面对其进行探讨。
一、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和测度方法全要素生产率是指在一定时间段内,各种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资本、土地、能源等)综合利用效率的提高程度。
多数情况下,全要素生产率的上升都是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技术进步和组织管理等多个方面的综合性改善而来。
全要素生产率的计算可以根据以下公式进行:TFP = Y / (A*L^α*K^(1-α))其中,Y是产出、A是生产率、L是劳动投入、K是资本投入、α是产出弹性。
在计算全要素生产率时,常采用的是索洛技术(Solow Residual)方法和马尔科夫链方法。
索洛技术方法是由罗伯特·索洛于1957年首先提出的,基于国民经济生产函数的构建,将输入、输出变量加入以得出全要素生产率的计算式。
该方法的不足之处主要有两个:一是只考虑了数量关系,而未能充分反映质量因素,使结果缺乏说服力;二是未能对指标权重的确定进行合理处理。
因此,索洛技术方法常常被指出存在不足之处。
马尔科夫链方法是一种常用的计算全要素生产率的方法。
该方法通过运用生产函数,将生产成果与生产要素数量构成相互联系,从而判断生产效率的变化。
该方法可以更加准确地反映生产变化的情况,但也需要注意方法的局限性。
总之,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是一个较为复杂而又重要的问题。
通过精确计算全要素生产率可为企业提供非常实用的指导,帮助企业在经济竞争中保持优势。
二、技术进步的概念和测度方法技术进步是相对于传统生产方式而言的新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的出现和应用。
其主要作用是提高生产效率、推动生产方式升级,推动产业扩容和形态变化。
偏向性技术进步测算、决定因素及其影响文献综述
偏向性技术进步测算、决定因素及其影响文献综述作者:鞠市委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7年第12期摘要:对偏向型技术进步的理论演进进行回顾,对偏向型技术进步的定义及侧度方法在不同生产函数下的表达形式进行阐释。
偏向性技术进步的决定因素主要有要素相对价格及禀赋、国际贸易以及政府因素。
偏向型技术进步理论的应用主要在于解释近年来劳动收入份额持续下降的事实及“技能溢价之谜”,其他方面都是这两方面的延伸。
关键词:偏向性技术进步;技能溢价;要素替代弹性中图分类号:F12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2-0003-04引言主流经济学长期以来一直忽略技术进步的偏向性。
以Solow为代表的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技术进步是外生的且是中性的,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内生增长理论(Romer (1990)、Grossman and Helpman(1990)、Aghion and Howitt(1992)等)虽然将技术进步进行了内生化,把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归结于企业自身利益驱动的研发而产生的创新之上,但仍然未就技术进步方向做进一步分析。
但是现实中技术进步在大多数情况下是非中性的(Acemoglu,2002)。
早在1932年,Hicks就在其著作《工资理论》中对技术进步有过“生产要素相对价格的变化本身就是激发技术发明的动力,也就是对特定类型技术发明——偏向于节约使用已经变得相对昂贵要素的技术发明的激发动力”的论述;之后,Fellner(1961)、Kennedy(1964)以及Samuelson(1965)从不同方面对希克斯的论述进行了扩展,然而由于这些论述都缺乏微观基础(Nordhaus,1973),因此并没有引起更多的关注。
Acemoglu(2002,2003a,2007,2012a,2012b)通过模型化Hicks(1932)等有关技术进步偏向的早期思想,在内生经济增长模型的框架下,从微观厂商追求利润最大化出发,研究了要素价格变化和创新产品的市场规模对技术进步偏向的影响,从而为技术进步的偏向性找到了微观基础,关于技术进步偏向性的研究才重回人们的视野。
智能化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智能化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摘要: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逐步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常态”。
与此同时,情报热潮席卷全球。
如何提高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
本文在分析智能化发展水平、要素配置偏差和技术进步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分析,探讨了智能化影响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机理。
分析表明,智能化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有影响。
实证分析表明,智能化显著促进了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这种积极效应主要通过促进技术进步的增长来实现。
关键词:智能化;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1.引言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取决于资本、劳动力和技术进步。
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中国制造业的规模迅速扩大,现已真正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国。
但我国制造业仍存在一些问题,实现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是现阶段我国制造业的主要任务,研究智能化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2.智能化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理智能发展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主要取决于智能技术的三个特征:可替代性、渗透性和协同性。
智力的发展不仅有利于人们发现新的知识,也有利于人们对现有知识的有效结合。
智能化对低技能工人具有更大的腐蚀作用,智能化的发展趋向于高技能劳动力,而对于资本和劳动力这两个要素而言,智能化对要素配置偏好的影响受到替代弹性的影响。
3.智能化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实证分析3.1智能化对全要素生产率分解效应的影响3.1.1模型设定与估计首先,只有被解释变量的技术进步偏向效应的滞后期被认为包含在解释变量中,并构建了由公式(3-1)表示的模型(2a);进一步考虑对外贸易对技术进步的影响。
将贸易开放滞后期作为解释变量,建立以公式(3-2)为代表的模型(2b)。
使用sys-GMM两阶段估计模型(2a)和模型(2b),发现模型(2a)未通过自相关测试,表明模型设置不合理。
考虑技术进步偏向性的全要素生产率分解及其演变——来自1992~2009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经验依据
b a s e d o n t h e p r o v i n c i a l d a t a o v e r 1 9 9 2— 2 0 0 9, a n d i n v e s t i g a t e s t h e r e g i o n l a d i f f e r e n c e s a n d c h a n i g n g r e a s o n . S u b s e q u e n t l y ,
长, 各省份一方面必须要 同时重视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 的提高 , 另一方 面应根 据 自身 的资源禀 赋与产业 结构特 点
进 行适 宜的技术选择。
关键词 : 全要素生产率 ; 偏 向型技术 进步 ; 技术效率 ; 技术进 步 ; 数据包络分析 中图分类号 : F 0 6 2 . 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1— 8 4 0 9 ( 2 0 1 4) O 3一 o o 1 2一 o 4
摘要 : 基于 1 9 9 2~ 2 0 0 9年 中国省 际面板数据 , 采用非参数 D E A方法测算 了 2 8个省份 的全要素 生产率指 数并考 察
其地区差异与变化根源。在此基础 上 , 进一步将技术进 步分解 为投入偏 向型技术 进步与 中性技术 进步 , 重点分 析
了偏向型技术进 步对 我国各省份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 制。结果表 明 : 样 本期 内 , 我 国全要素 生产率 实现 了年 均 2 . 3 7 %与累计 4 1 . 2 5 % 的增长 , 并 主要依 靠技术进 步来 推动 ; 中性 技术进 步是我 国技术进 步的主要 表现形式 , 偏 向 型技术进 步总体 上对 我国全要 素生产率 提升起 到促进 作用 , 但是力度在逐渐减弱 。为 了推动全要 素生产率持续 增
技术进步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关联性分析
技术进步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关联性分析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技术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容忽视,而全要素生产率则是衡量一个经济体的生产效率的重要指标。
因此,研究技术进步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联性,对于了解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可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了解什么是技术进步和全要素生产率是必要的。
技术进步是指通过科技创新和应用,改善生产过程和提高生产效率的过程。
全要素生产率则是衡量一个经济体在使用所有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资本、土地等)情况下产出的效率。
它反映了一个经济体在使用有限资源时,如何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产出。
技术进步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
首先,技术进步可以改变生产过程中的工作方式和生产方法,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
例如,自动化技术的引入可以减少劳动力投入,提高生产效率。
其次,技术进步可以促进资源配置的优化,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并进一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例如,通过先进的物流技术,可以实现货物的精确配送和库存管理,减少供应链中的资源浪费。
另外,技术进步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还表现在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上。
技术进步可以推动新产品和服务的开发,使得经济体的产出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生产模式,更加符合市场需求。
这种创新可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改善商品结构,从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然而,技术进步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首先是制度环境。
良好的制度环境可以提供创新的土壤,激发企业和个人的积极性,促进技术进步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其次是人力资本。
高素质的劳动力对于技术的应用和创新起着重要作用,只有拥有高素质的劳动力,才能更好地适应技术进步带来的变革。
此外,技术进步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改变速度和效果也需要注意。
技术进步的速度越快,经济体的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可能性就越大。
但是,要实现技术进步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最大化影响,还需要考虑技术的应用和传播效果。
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效应识别及收敛性检验
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效应识别及收敛性检验
钟世川;梁经伟
【期刊名称】《统计与决策》
【年(卷),期】2024(40)8
【摘要】文章利用包含两类增强型技术进步的生产函数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分解为要素投入结构变化效应、技术进步偏向变化效应、资本增强型技术进步变化效应和劳动增强型技术进步变化效应。
在此基础上,利用1978—2020年相关数据进行实证检验。
研究发现:各要素之间呈互补关系,技术进步大致偏向资本,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明显下降。
进一步研究发现,在分解效应上,全国技术进步偏向变化效应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走势大致一致,但劳动增强型技术进步变化效应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影响最大;在收敛性上,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不存在σ收敛,但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
【总页数】5页(P110-114)
【作者】钟世川;梁经伟
【作者单位】广东金融学院经济贸易学院;常州大学吴敬琏经济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061.5
【相关文献】
1.中国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动态实证分析及收敛性研究
2.区域经济增长质量的动态变化及收敛性检验--基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分析
3.中国城市全要素生产
率变化测度与收敛性检验研究4.中国服务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收敛性分析--基于行业异质性视角的检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偏向型技术进步对就业市场的影响
05
对政策制定的影响
政策调整需求
适应技术进步
政策制定者需要适应技术进步带来的 挑战,积极推动适应新技术的政策出 台。
调整产业结构
培训和教育政策
技术进步会导致就业市场对技能的需 求发生变化,政策制定者需要制定培 训和教育政策,以帮助工人适应新的 就业机会。
偏向型技术进步会改变产业结构,政 策制定者需要关注产业结构的变化, 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
技能需求类型转变
偏向型技术进步导致就业市场对某些技能的需求增加,而对 另一些技能的需求减少。例如,随着数字化和自动化技术的 进步,对传统制造业岗位的需求减少,而对高科技和服务业 岗位的需求增加。
技能需求层次提高
技术进步还提高了对劳动者技能的需求层次。例如,随着人 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对数据分析、算法开发和编程 等技能的需求增加,而对一般性数据处理和手工操作等技能 的需求减少。
随着偏向型技术进步的加速发展,就业市场也面临着 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因此,研究偏向型技术进步
对就业市场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02
偏向型技术进步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偏向型技术进步指的是在技术进步过程中,某种生产要素的效率提高相较于其他生产要素更快,从而导致该生产 要素的需求增加,而其他生产要素的需求相对减少。
偏向型技术进步对就业市场 的影响
汇报人: 2023-12-15
目录
• 引言 • 偏向型技术进步概述 • 对就业市场的影响 • 对劳动者技能的影响 • 对政策制定的影响 • 对未来发展的展望
01
引言
主题介绍
偏向型技术进步
指技术进步在某一特定领域或行业中的表现,而非在所有领域或行业中均匀分布。这种技术进步可能导致某些行业或 领域的就业机会增加,而其他行业或领域的就业机会减少。
有偏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有偏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者:钟海来源:《南方企业家》2018年第07期经济增长长期以来一直是各国广泛关注的问题,但是因为各国经济增长速度和发展异质性长期存在,导致各国经济处于不同的发展水平。
随着国民对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提高经济增长效率和质量尤为重要,而技术进步是促进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
近些年,随着我国经济增长以及国家对自主技术创新的重视,当前我国自主研发能力得到很大提升,对国外的技术引进依赖程度减小。
对于处在经济转型期的中国而言,有偏技术进步以及要素替代弹性是衡量市场对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参数(韩彪,2016)。
目前,针对技术进步偏向性的相关理论研究颇多,技术进步可分为中性技术进步、劳动增进型和资本增进型三类。
最早对技术进步有偏性进行详细说明的是1932年Hicks的《工资理论》,其根据技术进步对资本和劳动投入的边际产出比的影响,来划分技术进步的方向。
Acemoglu(2002)对技术进步偏向性的定义进行了更加明确的说明,在高度概括了Hicks对技术进步定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当两种要素互补时,技术进步会在价格效应的影响下偏向稀缺要素;当两种要素相互替代时,技术进步会在市场规模效应影响下偏向富足要素。
早期由于技术进步偏向性基于理论上的不足,当时的研究对象是以中性技术进步为主流。
随着1998年Acemoglu将技术创新作为内生变量引入经济增长理论当中,研究其内生性及其影响因素,技术进步有偏性又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
通过对美国技术型劳动力需求量的研究,发现随着对技术型劳动力需求的增加,技术要素在工资中的占比也随之增加,表明了技术进步偏向性的存在性(Acemoglu,2001)。
之后又从技术偏向的角度分析了国际贸易中其对技能溢价的影响以及从完全竞争市场和不完全竞争市场的角度来研究对技术进步偏向性的影响(Acemoglu,2003)。
通过对有偏技术进步的理论分析,各国经济学家根据本国国情开始对技术进步方向进行研究。
技术创新类型化解产能过剩的研究述评
技术创新类型化解产能过剩的研究述评作者:张雨微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21年第29期摘要:当前,关于产能过剩成因的研究已拓展到技术进步的视角,围绕着技术创新的不同方向和模式,探究其对产能投资与利用带来的结构性矛盾,形成了大量有价值的理论观点。
基于现有文献,归纳出创新强度、创新对象、要素倾向三个方面的解释路径,分别评价了其理论上的优缺点及现实解释力。
根据多数研究,中国产能过剩的根源在于渐进式创新、工艺创新、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在技术变迁中的份额过大,导致部分企业对低成本创新形成路径依赖,无法满足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对新产品新供给的需求。
关键词:技术创新;产能过剩;渐进式创新;工艺创新;有偏技术进步中图分类号:F12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29-0001-04产能过剩是指预付要素对应的额定产出高于实际所需,导致产能闲置的现象,近些年已成为中国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和主要风险之一。
国外研究多把产能过剩看作市场均衡的必要组成,是特定市场结构下企业间博弈活动的结果,或是企业内部治理机制失灵所致。
国内研究多认为中国产能过剩源于地方政府的政绩冲动,政府利用不健全的要素市场干预企业投资,将大量资源廉价供给到工业部门,使得其投入品含有部分公共属性,易引发过度投资和产能过剩。
还有一些研究认为,产能过剩成因是多元的,不能只归咎于政府干预下的投资扩张,即使减少了产业补贴,产能过剩仍有可能在其他因素作用下加剧。
为了揭示中国产能过剩其他方面的根源,一些研究做了进一步的探讨。
其中,企业技术条件及技术进步的长期趋势对产能利用率的影响是一个重要方向。
企业落后的技术水平限制了其通过产品差异化提升市场占有率的过程,而且不利于资源优化配置,容易造成低水平重复建设。
而快速的技术创新可增强产品的不可替代性,促使生产能力与市场需求有效对接,而较好的盈利前景也能够弥补信息不完全造成的投资失误。
然而现实中,新能源、新材料等多个处于产品生命周期前半段的新兴行业也难以幸免地出现了产能过剩。
技术进步偏向性及其要素收入分配效应
技术进步偏向性及其要素收入分配效应王林辉;韩丽娜【摘要】技术进步偏向性取决于技术进步收益率、要素稀缺性和要素相对生产率的增长率.通常技术进步偏向性使资本和技能型劳动生产率增长更快,资本和技能报酬更高并导致收入分配结构失衡.技术进步资本偏向性及其偏向程度加深,资本报酬更高且在收入分配过程中更具掠夺性,导致劳动收入占比下降并恶化劳动力市场地位.而技术进步技能偏向性使劳动力市场需求分化并出现技能溢价.若任凭市场经济自由发展,技术进步偏向性不断强化,技能型劳动需求增长、劳动收入占比下降和工资不平等现象持续存在,最终将阻碍一国经济可持续增长.【期刊名称】《求是学刊》【年(卷),期】2012(000)001【总页数】7页(P56-62)【关键词】技术进步偏向性;生产要素;收入分配【作者】王林辉;韩丽娜【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吉林长春130117;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吉林长春1300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746一、文献回顾伴随着要素稀缺性及其报酬差异日渐突出,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和要素收入分配的作用逐渐受到关注,而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技术进步是否会偏向于某些要素并引致收入分配失衡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焦点。
Hicks在1932年讨论了技术进步的偏向性,认为生产要素价格变化会诱使技术创新,促使技术进步向更昂贵要素方向发展,技术进步以节约相对昂贵要素使用的方式提升要素生产率。
Ahmad、David、Drandakis、Phelps 和Samuelson研究了诱致性技术创新及其对技术进步偏向性的影响,Hicks的昂贵要素偏向论分析受到置疑,主要是其理论需要借助于要素价格“昂贵”这一相对概念。
因为在完全竞争市场经济中,生产要素都以其生产率支付报酬,要素价格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
针对技术进步对要素收入分配可能存在的影响,结合技术创新可能性前沿的技术变迁理论和技术进步偏向性思想,Kennedy、Samuelson和Drandakis、Phelps提出技术创新类型决定要素分配,诱致性技术创新更易使要素收入分配份额趋同。
资本深化、偏向性技术进步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2024年5月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 May 2024第31卷第3期 Journal of SUIBE Vol.31 No.3 doi:10.16060/ki.issn2095-8072.2024.03.003资本深化、偏向性技术进步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李 平1吴雪松2王天琛3(1.山东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山东淄博 255012;2.山东理工大学经济学院,山东淄博 255012;3.东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长春 130117)摘 要: 生产要素的投入结构和农业技术进步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内容,如何实现要素投入与技术进步方向的匹配以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成为关键问题。
本文在考虑农业生产投入结构的基础上,基于标准化CES生产函数推导出包含偏向性技术进步指数和资本深化程度的ATFP函数,系统刻画了偏向性技术进步、资本深化与要素效率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
研究结果表明,与基期相比,我国农业部门的资本深化水平与资本偏向性技术进步指数均出现了较大增长,资本深化与技术进步偏向的匹配关系会显著影响二者交互效应的大小和方向,交互效应进一步对ATFP产生正向或负向的影响,这种影响也会因为省份和农业主产区间要素投入结构和要素效率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本文同时也解释了1985年至今我国农业要素投入结构变化与ATFP相对稳定的矛盾所在,为农业进一步发展及当前农业要素投入结构下ATFP的提高提供了一定启示。
关键词:资本深化;偏向性技术进步;要素效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8072(2024)03-0030-17一、引言农业是百业之基,支撑着国民经济的建设和发展。
202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阐明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战略要求和主攻方向,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就是要解决好农业的发展问题。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着农业劳动力流失、农业资本的持续性深化、技术进步偏向模糊等问题,以农业全要素生产率(agricultural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下称ATFP)提升为农业发展的主要着眼点,对于解决农业现存问题,建设农业强国具有现实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 %
也有学者从要素错配 & 即要素配 置 扭 曲 ' 角 度考察我国要素结构对全要素生产率 的 影 响 效
() 应 *! " Y Y 6 T 等 ( 验证了中国要素错配现象
若中国能有效配置资源将 的存在 * 他们 指 出 %
(%) 可使其经济增 长 提 升 1 指 出% Z *^ G # U ^ 等$
$+" L I * < " I
企业全要素 生 产 率 及 要 素 配 置 效 率 % 指出我国 要素配置效 率 较 低 % 要素配置扭曲会制约全要
(2) 基于中国等国家宏 素生 产 率 增 长 *V " > U G$
@ = C & '& @ '
L I < I
%
$ + %
+ % I
*
& ' '
要素相对边际产出变动会使要素流 !! 可知 % 而技术进步偏 动发生变化 进 而 改 变 要 素 结 构 % 向性会以影响要素边际产出方式改变 要 素 相 对
收稿日期 ! / % $ ' 0 $ % 0 % 1
( $)
结果表 $ ( ( 4 年中国 2 部 门 数 据 进 行 实 证 分 析 % 明% 我国经济 结 构 演 变 使 要 素 从 低 生 产 率 部 门 加快了经济 增 长 速 度 % 验 向高生产率部门流动 % 证了要素配 置 效 率 对 生 产 率 的 正 向 影 响 作 用 *
技术进步偏向性变动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
董直庆$! 陈 ! 锐/
吉林大学数量经济研究中心 吉林大学商学院 $& /&
考察技术进步偏向性对要素结构和 U G 生产函数分解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 !! 摘要 基于 5 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效应 证明技术进步偏向性 变动会 通 过 改 变 要 素 结 构 从 而 影 响 全 要 素 生 产率增长 数据显示 我国整体经济和东中西部地区技术进步偏向于资本程度逐年减弱 技术 进步偏向性变化趋势提高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率 且技 术 进 步 偏 向 性 与 要 素 结 构 适 配 性 逐 年 增强 并呈现出愈加有利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趋势 关键词 全要素生产率 #技术进步偏向性 #要素结构 中图法分类号 $ ) . / 0 1 1 2 7 / % $ 2 % 1 0 $ $ ( ( 0 % ( 5 ( ' ! 文献标志码 6! 文章编号 3 M + % &O + ( / 04 / 6 ( + )C ) + , 6 ( # J # ( ) + 8 ( "U % & , 0 ( F ) + D3 # / & % -O % 6 " $ # 6 / 0! " / $ % 2L I ! ">:e E + + >T L + !5^U a ? & % ' V + K + -9 + A B C , + @ 5 E ; H E L -% 5 E + ; D ? ! 1 5 & ( ) / 6 ( J E + ,, @ L I , @ + O ; @ B ,@ < @ ; KF ; H @ < CP C < I L H @ + A + @ C < N @ EQ ; , B I< -@ E BB 3 @ B , + < -< F5 U G DB D? C < I L H @ + < -F L H @ + < -% ; II + , H L , , B , @ E B + O ; H @< FQ + ; , B I@ B H E + H ; K H E ; B< -F ; H @ < C, @ C L H @ L C B; I@ < @ ; K P P ? % F ; H @ < CP C < I L H @ + A + @ C < N @ E P C < A + E ; @Q + ; , B I@ B H E + H ; K H E ; BN + K K H E ; B@ E BF ; H @ < C, @ C L H @ L C B; I D? ?@ ? ? ' @ < @ ; K F ; H @ < CP C < I L H @ + A + @ & # @ ; K , <, E < N ,! ; @ E B K B A B K < F H ; + @ ; K 0 Q + ; , B I @ B H E + H ; K H E ; BI B H K + B ,D B ; CQ D P ? D # ' # ' B ; C Q@ E + , @ C B I< FQ + ; , B I@ B H E + H ; K H E ; BE ; ,; H H B K B C ; @ B I@ < @ ; K F ; H @ < CP C < I L H @ + A + @ C < N @ E H@ E B D ? D? %N E + H E+ ,Q B B F + H + ; K@ <+ O 0 , L + @ ; Q + K + @ FQ + ; , B I@ B H E + H ; KH E ; B; IF ; H @ < C, @ C L H @ L C BB E ; H BD B ; C K D< ? D C < A B @ < @ ; K F ; H @ < CP C < I L H @ + A + @ & P D ! # # F ; H @ < C, @ C L H @ L C B 7 % 8 + ) & @ < @ ; K F ; H @ < C C I L H @ + A + @ Q + ; , B I@ B H E + H ; K H E ; B P< D ? 2
国$ 考察要素配 ( . 1 $ ( ( 1 年非农业部门 数 据 % ! 置效率与 全 要 素 生 产 率 变 化 趋 势 * 数 据 显 示 % 我国非农业部门不断提高的要素配置 效 率 加 快
() 了全要 素 生 产 率 增 长 *M ( . 1! 6> 等 2 选 取 $
$! 文献回顾
现有研究主要由要素配置效率视 角 考 察 要 素 结 构 对 全 要 素 生 产 率 的 影 响 效 应% 工业体制改革阶段 % 中国国有 ! " Y Y 6 T 指出 % 企业要素配置效率明显提升 % 与此 同 时 % 全要素
(() 丰裕 度 * 根 据 6 对技术进步方 5 UW" : Y 9$
观数据考察 要 素 错 配 与 跨 国 收 入 差 距 的 关 系 % 发现要素错 配 会 显 著 降 低 全 要 素 生 产 率 % 并且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跨国收入 差 距 * 国 内 其 他学者也得出我国要素错配现象抑制 了 全 要 素
.% 1) 高从而促进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 *
%
式中 % 7I 表示产出 % < I 与 LI 分 别 表 示 劳 动 投 入 与资本投入 % @< I 与 @L I分别表 示 劳 动 效 率 与 资 本效 率 * 表 示 劳 动 收 入 份 额% % ' $d % $ "' & "' 则表示资本收入份额 * & % ' % $ % 为 / 类投入要素 本研究假定二者替代弹性保持不 的替代弹性 % 变* 劳动与资本 的 边 际 产 出 & 可以分别表 =B' 示为
/) 将全要素生产 生产率也随 之 快 速 升 高 * 89(
率增长分解 为 技 术 进 步 效 应 与 要 素 配 置 效 应 * 结果 表 明 % 我国/ %世纪1 %年代经济增长主要 源于要素配置效率的提高 % 而( %年 代 经 济 增 长
() 主要源于 技 术 进 步 的 影 响 *= "9> :' 选 用 我
!! 要素流动使要素结构发生变化从 而 改 变 全 要素生产率 % 其中要素流动的重要原因之一在 既有文献仅关注要 于技术进步 偏 向 性 的 变 化 % 素结构变化 对 全 要 素 生 产 率 的 影 响 % 忽视技术 进步偏向性变动对全要素生产率 的 作 用 * 本 研 结合我国东中 究从技术进 步 偏 向 性 角 度 出 发 % 西部地区面 板 数 据 % 考察技术进步偏向性对要 素结构和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效应 *
(') 测度$ 损失 / % Z * 袁堂 军 $ ( ( (!/ % % 2年我国
@ L & ' & @ ' & < '
L I I < I I
$ + amp; ' /
!! 本研究的要素结构主要考察资本 与 劳 动 的 简称资本 相对 投 入 份 额 % P劳 动 比 率 * 根 据 式 & ' 可以将 要 素 结 构 表 示 为 资 本 与 劳 动 相 对 边 / 际产出比的函数
,$ $ ( (,
管理学报第 $ $ 卷第 1 期 / % $ 2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