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复习知识点整理大全.doc
文言文相关知识点
文言文相关知识点一、文言文的基本知识点1. 文言文的历史发展文言文起源于古代汉语,它是在秦汉时期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在汉代时期,文言文逐渐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要表达方式。
在隋唐时期,文言文经历了一定的发展,成为了当时文学作品的标准书面语言。
在宋明清时期,文言文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主要书面语言,包括诗词、散文、小说等各种文学形式。
在近现代,随着白话文的兴起,文言文逐渐退出了主流舞台,但仍然在一些文化传统和学术领域中保持着一定的地位。
2. 文言文的基本特点文言文具有丰富的词汇,其语法严谨,表达方式独特。
文言文的词汇包括单音词、双音词、多音词等多种形式,其中有大量的破格词、字音和义理双关词。
文言文的语法主要包括词序、虚词、句法和修辞等方面,其中有大量的古文法、术语和惯用语。
文言文的表达方式主要包括直白、明示和转喻等形式,其中有大量的典故、谚语和成语等。
因此文言文在词汇、语法和表达方面都具有独特的特点,需要学习者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巧才能够较好地理解和运用。
3. 文言文的阅读方法文言文具有一定的严谨性和独特性,因此对于学习者来说需要采取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才能够较好地进行阅读。
首先,要重视文言文的基本知识,包括词汇、语法和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内容。
其次,要注重文言文的背景知识,包括历史文化、传统习俗和地方特色等方面的内容。
再次,要培养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包括理解能力、逻辑思维和表达技巧等方面的内容。
最后,要注重文言文的实际运用,包括翻译、写作和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以上方法和技巧的学习,学习者可以较好地理解和运用文言文,达到一定的阅读水平和书写能力。
二、文言文的经典作品1. 《诗经》《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开山之作,它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文言文经典作品。
《诗经》包括风、雅、颂三部分,共收集了305篇诗歌,涵盖了自商周时期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和风土人情。
它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至美至善的艺术风采,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对后世诗歌创作和文言文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言文知识点分类总结
文言文知识点分类总结一、与“官员任职相关”的词语。
1.知:主持。
如①《宋史•黄庭坚传》:知舒州。
①《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子产其将知政矣。
2.典:主持;主管。
如《书•尧典》:命汝典乐。
《三国志•吴仪传》:专典机密。
3.主:主持,掌管。
如①《世说新语•政事》:有劫贼杀财主,主者捕之。
①方苞《狱中杂记》:主缚者亦然,不如何欲,缚时既先折筋骨。
4.视事:官吏到职开始工作;在任。
如范晔《后汉书•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5.下车:新官到任如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
《后汉书•张衡传》6.坐:因犯……罪或错误。
如《汉书》:群臣坐陷王于恶不道,皆诛死者二百余人。
7.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
如《新唐书•魏微传》:拜谏议大夫,封巨鹿县男。
3、表人物个性的:耿、(仁)厚、(仁)矜、耿介、刚毅、周密、宽厚、正直、埂、鲠、骨鲠、鲠切、聪、慧、敏、木讷、佞、诈、阿谀、谄谗、谲耿:光明。
埂:正直。
鲠:直爽,正直。
佞:能说会道,引为巧言谄媚。
谲:欺诈,玩弄手段。
4、表人物品行的:行、德、操、节、清(廉)、淫(靡)、贪(浊)5、与科考有关的:贡举、第、登第、中第、状元、解元、乡试6、与学校有关的:庠、序、太学、博士、太傅7、表敬重的:敬、重、尊、恭8、表赞扬的:多、嘉、称、誉、与、许、叹多:称赞。
嘉:赞美。
与:赞许。
9、表社会状态的:治、乱、兴、盛、衰10、表少数民族的:蛮、夷、戎、狄蛮:南蛮,古代统治阶级对南部民族带污蔑性的称呼。
夷:东部少数民族。
戎:西部少数民族。
狄:北部少数民族。
11、表人物地位的:贵、显、卑、官绅、豪12、表主管的:知、典、主13、与水利有关的:堤、决、溃、溢、涨、灌溉、涝、旱、堰、芜秽14、与粮食有关的:粟、黍、禾、谷、稻、菽、稼穑、耕耘、稔、熟、刈、籴、粜、廪、禀、府、荒、欠收稔:庄稼成熟。
刈:割;镰刀一类的农具。
廪:米仓。
官府供给粮食。
初中必背文言文总结知识点
初中必背文言文总结知识点一、文言文的语法知识点1. 名词:文言文的名词包括实词和虚词,实词有人名、地名、物名、抽象名词等,虚词有量词、处所词、指示代词等。
2. 动词:文言文的动词包括实词和虚词,实词有行为动词和状态动词,虚词有助动词、系动词等。
3. 形容词:文言文的形容词包括形容词和量词,形容词用于修饰名词,表示名词的性质、状态或特征,量词表示事物的数量或范围。
4. 代词:文言文的代词包括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不定代词等,用于代替名词或其他代词,起到替代作用。
5. 数词:文言文的数词包括基数词和序数词,用于表示数量或顺序。
6. 介词:文言文的介词用于表示名词或代词与其他词语之间的关系。
7. 连词:文言文的连词用于连接并列或从属的词语或句子,起到承接、转折、因果、条件等连词作用。
8. 助词:文言文的助词用于表示语气、时态、语态等,起到辅助主谓或宾补谓等作用。
9. 句法:文言文的句法包括主谓宾、从句、状语从句、补语等,用于构成句子和语言表达。
10. 阳春白雪:认识、阅读和理解古代文言文文学作品,包括诗歌、词、赋、曲等,了解其中的表达手法和意境。
二、文言文的阅读策略知识点1. 善于运用词典,查找生词和词义,积累词汇和语境。
2. 注重阅读理解,掌握上下文的逻辑关系、隐含意义和篇章结构。
3. 关注句式结构,理解文言文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包括对偶、排比、借代等。
4. 熟悉古代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了解作品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加深对古代文言文的理解和感悟。
5. 领会文言文的审美意蕴,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和人文情怀,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三、文言文的写作技巧知识点1. 控制语言表达:文言文的写作要求简练明了、句式平稳流畅、逻辑清晰,避免冗长啰嗦、语言累赘。
2. 注重修辞手法:文言文的写作要适当运用排比、对偶、借喻、比喻、比兴等修辞手法,提升文采和意境。
3. 原汁原味:文言文的写作要遵循古人的表达风格和思维方式,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
语文古代文言文常识知识点大全整理
语文古代文言文常识知识点大全整理语文古代文言文常识知识点大全一、通假字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高兴。
《论语十则》2、女知之乎女,通“汝”,人称代词,你(你知道怎样教导别人吗)。
《论语十则》3、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知通“智”,智慧。
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两小儿辩日》4、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止通“只”。
《狼》5、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坐”通“座”,座位。
他先在家里拿根绳子量好自己脚的尺寸,就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郑人买履》6、出门看火伴“火”通“伙”,伙伴。
《木兰诗》7、才美不外见“见”通“现”,出现。
《马说》8、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愚公移山》9、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偏通“遍”,遍及,普遍。
《曹10、一切乌有。
乌通“无”,没有。
《山市》二、古今异义。
1、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无出路的境地。
例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桃花源记》)2、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主要用于称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
例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桃花源记》)3、穷古义:穷尽。
今义:经济贫困。
例句:复前行,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4、鲜美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指(食物)味道好。
例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桃花源记》)5、布衣古义:平民。
今义:棉布衣服。
例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出师表》)7、可以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对某事表赞同。
例句: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8、开张古义:扩大。
今义:开业(多指商业部门)。
例句:诚宜开张圣听(《出师表》)9、涕古义:泪。
今义:鼻涕。
例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出师表》)10、兵古义:兵器。
今义:士兵。
例句:兵甲已足(《出师表》)12、池古义:护城河。
今义:小水塘、池塘。
例句: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孟子二章》)14、走古义:“跑”的意思。
今义:行走。
例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15、汤古义:热水。
文言文知识复习要点总结
文言文知识复习要点总结《论语》十则【全文背诵】要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但也有人提出过不同的看法。
请你联系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观点。
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说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就不要强加给别人。
这是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
我赞成这种观点,因为它能处身设地替别人考虑,是一种换位思考的思维,也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说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就不要强加给别人。
我不赞成这种观点。
因为你自己不喜欢不等于别人不喜欢,只从自己出发就臆断别人的想法,这是不科学的,也是错误的。
课文中出现的成语:温故而知新、见贤思齐、任重道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名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童趣》主题:这是一篇充满童趣的文章,作者以生动的笔调,充分展示联想和想象,追忆自己的童年生活,表现了“物外之趣”,反映了儿童的丰富的想象力和天真浪漫的童趣。
“物外之趣”的三件事:观蚊作青云白鹤;观察花台草木作丛林野兽;观虫驱蛤蟆拥有“物外之趣”的三个条件:热爱生活、善于观察、有充分的联想和想象力。
问题:《童趣》的作者是如何使得这些小事变成趣事的?这对你有什么启示?答:之所以能成为作者幼年时的趣事,是因为作者对这些事物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并对所观察的事物进行大胆而富有童心的联想和想象,这启示我们应当细心观察身边的事物,永葆童心,敢于想象联想,做一个有生活情趣的少年。
《山市》成因:山市的形成是由大气中的光线折射形成的。
《咏雪》主题:《咏雪》赞美了谢道韫以“柳絮因风起”咏雪,赞扬了她的聪敏和才气。
《陈太丘与友期》主题:《陈太丘与友期》表现了元方的聪敏,善辩,懂得为人的道理。
友人能知错就改。
《孙权劝学》启示:(1)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高三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点
高三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点【篇一】一、重点词语解释1、贾人夏则资皮(积蓄,储备。
这里作"准备")2、吊有忧(慰问)3、当室者死(指嫡子,正妻所生的长子)4、支子死(庶子,指妾所生的儿子)5、践辞曰(推辞)6、越四封之内(疆界)7、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副词,表诘问,同"岂",难道)8、旅进旅退(俱,共同)9、果行,国人皆劝(果决地)10、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谁)11、是故败吴于囿(因此)12、无乃后乎("无乃……",恐怕……吧)二、通假字(写出句中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1、将帅二三子以蕃(帅通"率")2、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3、将免者以告(免通"娩")4、三年释其政(政通"征")5、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餔通"哺")6、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有通"又")7、而摩厉之于义(摩厉通"磨砺")三、一词多义(解释多义词)1、知: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知道)如寡人者,安与知耻(感到,觉得)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管理,主持)孰为汝多知乎(通"智")2、复:山重水复疑无路(繁复)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再)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恢复)3、既:既而儿醒,大啼(不久)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已经)将军既帝室之胄(既然)4、劝:果行,国人皆劝(鼓励)劝君更进一杯酒(劝说)5、遂:自杀未遂(成功)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于是) 遂使之行成于吴(终于)遂灭吴(就)6、当: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掌管)木兰当户织(面对)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到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阻挡,把守)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必定)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将)三、特殊句式(指出各句的句式)1、越王勾践栖于会稽山上(介宾短语后置)2、何后之有(宾语前置)3、执其手与之谋(省略)4、夫吴之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判断句)5、十年不收于国(介宾短语后置)6、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省略)7、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定语后置,判断句)8、此则寡人之罪也(判断句)四、词类活用(解释活用词,并指出其用法)1、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名作动,穿)2、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名作动,以礼相待)3、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意动,以……为耻)4、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使动,使……洁)5、又郊败之(名作状,在郊外)6、宦士三百人于吴(名作动,做帝王的仆侍)7、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使动,使……退却)五、古今异义词(指出其古今异义)l、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古义:得力的帮手今义:帮凶2、生丈夫,二壶酒古义:男孩今义:女子的配偶3、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古义:原野今义:黄河中下游地区4、国人皆劝古义:劝勉,勉励今义:劝说六、难句翻译1、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译:即使没有四边入侵的外患,但是有谋略的大臣和勇猛的武将,也不能不加以培养教育来供挑选录用。
文言文常见知识点归纳
文言文常见知识点归纳新部编语文公众号一、官位变迁及官吏行为词:1.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2.表官职变化的:(1)表任命的:授、拜、除、封;(2)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3)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4)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5)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蠲;(6)表恢复的:复、还;(7)表兼代的:兼(表兼任);领(兼代);权,行,假,署(代理);(8)表辞去的:辞、致政、告退、退、归故里;(9)跟俸禄有关的:俸、禄、秩、饷;(10)知(典、主)、视事、用事、下车(伊始)、掾丞、洗沐、乞骸骨、致仕。
二、古代常用但今天不常见的义项先(祖先、已经死去的长辈)课(督促劝说)秩(官吏的俸禄、十年为一秩)逸(马脱了缰绳、放纵)禁(皇帝居住的地方)对(回答或对话)如(到、往)掾(古代属官的统称)工(工匠、精巧、擅长)僭(超越本分、虚假不真实)容(宽容、或许、许可)贷(借出借入,宽容)狱(官司、案件、监牢)白(告诉)与(赞扬)多(赞扬)遽(急速、就、恐惧)尤(罪过过错、指责归罪)给(食用丰足)按(追究、考察、调查)赡(富足充足、供给供养)典(主持)令(美好)差(病好了)执(捉拿)延(延请)省(减免)谢(道歉、推辞、告诉)第(次第、官僚和贵族的住宅、科举考试的等级)折(驳斥、指责使对方屈服)赧(因羞愧而脸红)竟(结束、完)坐(因……而犯罪、因为)甫(才)寻(不久)造(造访)过(拜访、责备)弑(子杀父、臣杀君)用(财用、因为)三、常见文言词类活用(1)名词的活用:①名词活用为动词:如“左右欲刃相如”(刃:杀)。
②名词活用为使动:有“使……成为……”的意思,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③名词活用为意动:有“把……当作……”的意思,如:“稍稍宾客其父”、“粪土当年万户侯”④名词活用做状语:A.表特征状态,如“一狼犬坐于前”、“常以身翼蔽沛公”。
文言文基础知识大全
文言文基础知识大全文言文基础知识大全文言文基础知识大全(一)文言文通假字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
(《论语十则》)女:通“汝”,你。
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
(《乐羊子妻》)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亡:通“无”。
7、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为学》)屏:通“摒”。
8、对镜帖花黄。
……火伴皆惊忙。
(《木兰诗》)帖:通“贴”。
火:通“伙”。
9、无他,但手熟尔。
(《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11、路转溪头忽见。
(《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16、一厝逆东,一厝雍南。
(《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问渠那得清如许。
(《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
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三峡》)阙:通“缺”。
1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闲情记趣》)强:通“僵”,僵硬。
20、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晏子故事两篇》)道:通“导”,引导。
21、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故事两篇》)曷:通“何”。
22、圣人非所与熙也。
(《晏子故事两篇》)熙:通“嬉”,开玩笑。
23、饰以玫瑰,辑以翡翠。
(《买椟还珠》)辑:通“缉”,连缀。
24、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遽:通“讵”,岂。
文言文知识点整理(全)
《指南录后序》一、通假字:①缙:同“搢”,插②陵:同“凌”,欺侮③见:同“现”,出现④僇:同“戮”,罪二、古今异义:①行为古:去一趟是②可以古:可以用今:活动行为今:能够③慷慨古:意气激昂④无聊古:没有依靠今:大方今:无所事事⑤至于古:到达⑥物色古:访求,盘查今:别提今:寻找人或事⑦彷徨古:走投无路今:犹豫不决三、词类活用:①轻:adj v 轻视②前:n v 上前③貌:n 状表面上④草/露:n 状在草间/在露天下⑤道:n v 取道⑥序:n v 作序⑦夜:n 状在晚上四、特殊句式:①(元军)上下颇惊动省略句②为巡船所物色被动句③几为巡徼所陵迫死被动句④避哨竹林中省略句、介宾后置句⑤发北关外省略句、介宾后置句⑥而幸生也何为宾语前置句⑦将请罪于君请罪于母介宾后置句⑧然微以自文于君亲介宾后置句、宾语前置句⑨诚不自意返吾衣冠宾语前置句《五人墓碑记》一、通假字:①有:同“又”②皦皦:同“皎皎”,名声显赫③貲:同“资”,钱财④缙:同“搢”,插⑤曷:同“何”二、古今异义:①行为古:品行成为②私人古:党羽今:活动行为今:个人③痛心古:痛恨④颜色古:脸色今:伤心今:色彩⑤非常古:非同寻常⑥首领古:头颅,指性命今:十分今:领袖三、词类活用:①墓:n v 筑墓②疾病:n v 生病③前:n v 走上前④仆:使动使…仆⑤抚:n v 抚慰⑥函:n v 用匣子装起来⑦远近:adj n 远近的人⑧隶:n 状像对待仆人那样⑨屈:使动使…屈,使屈身倾倒⑩记:n v 写记⑪明:adj v 表明四、特殊句式:①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被动句被动句判断句②谁为(之)哀者省略句③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定语后置句④激昂大义被动句⑤投缳(于)道路省略句⑥不能容于远近被动句⑦显荣于身后介宾后置句⑧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介宾后置句⑨扼腕(于)墓道省略句《浊之武退秦师》一、通假字:①已:通“矣”②共:通“供”,提供③厌:通“餍”,满足④说:通“悦”⑤知:通“智”,明智二、古今异义:①执事古:执行事务的人②以为古:以之为,把郑国当作今:掌管某项工作的人今:认为③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④行李古:外交使节今:请客的主人今:出门所带的东西⑤夫人古:那个人今:妻子三、词类活用:①退:使动,使…退,劝退②军:n v 驻军③夜:n 状在晚上④鄙:n v 意动,当作边邑⑤远:adj n 远地⑥东:n 状在东边⑦封:使动,使…成为边境四、特殊句式:①以其无礼于晋介宾后置句②佚之狐言于郑伯介宾后置句③(浊之武)辞曰省略句④(浊之武)许之省略句⑤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介宾后置句⑦敢以(之)烦执事省略句⑧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廉颇蔺相如列传》一、通假字:①质:通“锧”,砧板②不:通“否”,表疑问语气③奉:通“捧”,捧着④庭:通“廷”,朝廷,国君听政的朝堂⑤案:通“按”,审查、察看⑥详:通“佯”,假装⑦宾:通“傧”,古代指接引宾客的人⑧缪:通“穆”⑨孰:通“熟”,仔细⑩缻:通“缶”,盛酒浆的瓦器,秦人敲打盆缻作为唱歌时的节拍二、古今异义:①美人古:姬妾②左右古:侍从今:漂亮的女人今:左边右边③指示古:指给…看④以为古:认为(他)是今:上级对下级下达的指令今:认为⑤明年古:第二年⑥前进古:上前进献今:今年的下一年今:向前行动⑦贱人古:地位身份的卑贱⑧宣言古:扬言今:品质卑劣今:宣传号召的公告⑨亲戚古:父母兄弟今:除直系(父母兄弟)之外的亲人三、词类活用:①负:使动,使…担负责任②完:使动,使…完整③西:n 状向西④前:n v 上前⑤上:n 状向上⑥急:使动,使…急迫,逼迫⑦破:使动,使…破⑧衣:n v 穿⑨怀:n v 怀揣⑩问:n 状抄小道⑪廷:n 状在朝廷上⑫归:使动,无使动意义,是使动用法⑬上:n v 献上⑭舍:n v 安置⑮刃:n v 杀⑯寿:n v 祝寿⑰事:n v 侍奉⑱羞:意动,以…羞耻⑲先/后:意动,以…为先/为后负: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②负其强:依仗,凭借③决负约不偿城:违背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⑤内袒负荆:背着引:①引赵试着蔺相如:廷请②左右或欲引相如去:拉③相如引车避匿:掉转幸:①而君幸于赵王:宠幸②则幸得脱矣:侥幸③而君幸赦臣:幸好因:①相如因持璧却立:于是就②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趁机③因宾客至相如门谢:通过四、特殊句式: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蔺相如者,赵人也判断句②徒见欺被动句③求人可使报秦者定语后置句④何以知之/君何以知燕王宾语前置句⑤燕王会(于)境上省略句⑥而君幸于赵王被动句⑦故燕王欲结于君介宾后置句⑧谁可使者宾语前置句⑨大王见臣(于)列观省略句⑩设九宾于廷介宾后置句⑪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被动句⑫使不辱于诸侯被动句⑬会于西河外渑池介宾后置句⑭与秦王会(于)渑池/为(赵王)一击省略句⑮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判断句⑯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固定句式:孰于:与…相比,…谁更…《鸿门宴》一、通假字:①距:通“拒”,把守②内:通“纳”,接纳③要项伯(要:通“邀”,邀请)④豪:通“毫”⑤备:通“背”,违背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⑦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⑧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⑨不者(不:通“否”)⑩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参:通“骖”)⑪拔剑切而啗之(啗:通“啖”,吃)⑫杯(bēi)杓(sháo):通“杯勺”⑬沛公奉卮酒为寿(奉:通“捧”)二、古今异义:①山东古:山以东②婚姻古:结为儿女亲家今:山东省今:结为夫妻关系③非常古:意外之事④河北古:黄河以北今:程度副词,十分很今:河北省⑤河南古:黄河以南⑥细说古:小人离间之言今:河南省今:详细说来三、词类活用:①军:n v 驻军②王:n v 称王③小:adj n 小处④善:adj v 与…交好⑤夜:n 状连夜⑥活:使动,使…活,救活⑦兄:n 状像兄弟那样⑧事:n v 侍奉⑨籍:n v 登记⑩从:使动,使…从⑪目:n v 使眼色⑫翼:n 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⑬上:n 状向上⑭王:使动,使…称王⑮步:n 状徒步⑯道:n v 取道⑰间:n 状抄小路四、特殊句式:①言于项羽曰介宾后置句②为击破沛公军省略句③具告(之)以事介宾后置句省略句④长与臣介宾后置句⑤战(于)河北省略句⑥得复见将军于此介宾后置句⑦何以置此宾语前置句⑧若属皆且为所虏被动句⑨客何为者宾语前置句⑩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判断句⑪何辞为宾语前置句⑫大王来何操宾语前置句⑬沛公安在宾语前置句⑭吾属今为之虏矣被动句《季氏将伐颛臾》一、通假字:①无乃尔是过与:“与”同“欤”,句末语气词,表猜测。
进学解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
进学解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进学解知识点一、重点词语1. 言治经以理躬(躬:本身,自己)2. 略无倾志(倾:倾心,爱好)3. 小学而大遗(遗:丢弃)4. 吾未见其明也(明:明达,聪明,这里指才智)5. 犹且月课季试(课:按规定的内容和要求教授学业)6. 异端抵戏(抵戏:实指异端邪说的攻击)7. 淹回水而疑神(淹:滞留)8. 群怪聚骂(怪:以为怪,感到奇怪)9. 词气溢于辞色(辞色:言辞和脸色)10. 抑有可观者焉(抑:可是)11.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拘:被拘禁,指被关押)12. 仲尼厄而作《春秋》(厄:困顿)13.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放逐:被流放)14. 不韦迁蜀,世传《吕览》(迁:贬谪)15.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失明:眼睛失明)16. 孙子膑脚,《兵法》修列(膑脚:古代一种残酷的刑法,指削去膝盖骨)17. 不离经辨若神(离经辨若神:诗书背得烂熟还又能善于阐发微言大义)18. 非好古而倍道(倍:背弃)19. 一为不善,则余惧其以我济恶也(一:一旦)20. 以十仞之墙,因败鼓而攻中耳(仞: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仞。
因:依、凭。
中:内)21. 拔十得五(拔:选拔,这里指提拔)22. 犹以为远(犹:还)23. 不求闻达于诸候(闻达:显贵通达)24. 因入京师(因:于是)25. 欲以润色取名(润色:加以文饰)26. 凡出言,非为生民立极(生民立极:为老百姓定立准则)27. 则必业精于勤荒于嬉(业精于勤荒于嬉:学业因为勤奋而精通,却因嬉玩而荒废)28. 成败之数(数:定数、规律)29. 不见信于人(见信于人:被人们所信赖)30. 是二使之哉(是二使之哉:就是由上面所说的那两点造成的。
)31. 犹且月课季试(月课季试:按月、季进行考核)32. 必有一得焉以取其信者矣(必有一得焉以取其信者矣:(虽然不免有疏漏),但一定有合乎事理的地方来取得人们的信赖。
)33. 因人之力而敝之(敝:使蒙受祸害)。
文言文基础知识点
文言文基础知识点文言文基础知识点一、文言文是指我国古代(从先秦时期到清朝末年)采用古汉语进行书面交流的语言文字。
相较于白话文,文言文更为古朴,行文严谨,使用有一定的规范性。
二、文言文的特点:1. 字词繁多:文言文中使用了大量的古词和书面语,这些词汇常常需要通过查阅字典来了解其具体意义和用法。
2. 语序固定:文言文的语序较为稳定,一般为主谓宾的结构,较少使用白话文中的倒装和省略现象。
3. 文言虚词:文言文中的虚词较多,包括助词、介词等,这些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需要专门的学习和记忆。
4. 文言文的修辞手法丰富:文言文中广泛运用了比喻、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以达到表达的目的。
三、学习文言文的方法:1. 扩大词汇量:学习文言文需要掌握大量的古汉语词汇,可以通过阅读古代文献和文言文教材来扩大词汇量。
2. 学习语法:学习文言文需要掌握其语法规则,包括主谓宾结构、修饰成分的位置等,可以通过阅读文言文教材和做语法练习来加深理解。
3. 阅读文言文经典作品:阅读文言文经典作品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途径,可以通过阅读《论语》、《庄子》等经典著作来感受文言文的魅力。
四、常用文言文表达方法:1. 句式结构:文言文的句式结构较为固定,通常采用主谓宾结构和定状补结构,表达清晰明了。
2. 修辞手法:文言文中广泛使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可以通过学习和模仿经典句子来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
3. 论证方法:文言文中的论证方法通常采用举例论证、比较论证等,需要通过阅读经典著作来了解和掌握。
五、常见的文言文易错点:1. 字义辨析:文言文中常常使用近义词,需要注意它们的具体用法和意义,如“言”和“语”、“睹”和“见”等。
2. 虚词用法:文言文中的虚词较多,如“曰”、“乎”、“焉”等,需要注意它们的用法和搭配,以免造成文义不通的错误。
3. 语法错误:文言文的语法规则和白话文有所不同,需要注意主谓宾的位置、定语和状语的使用等,以避免语法错误。
六、学习文言文的意义:1. 增强语文修养:学习文言文可以提升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和修辞手法,使自己的写作更为准确、精炼。
文言文初中必背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初中必背知识点总结一、文字和语言知识(一) 文字的产生和演变1. 书写工具的演变2. 中国古代文字的产生和发展(二) 《说文解字》1. 《说文解字》的编纂和作用2. 常用字的解释和示例(三) 语言的分类和特点1. 语言的分类及其特点2. 文言与白话的区别和联系二、古代诗词鉴赏(一) 古诗的体裁和特点1. 诗的体裁2. 古诗的形式特点(二) 古诗的鉴赏1. 古诗的表达手法2. 古诗的意境和思想三、古代散文鉴赏(一) 散文的体裁和特点1. 散文的体裁2. 散文的写作技巧(二) 散文的鉴赏1. 散文的文学价值2. 散文的表现手法四、古代戏剧及戏曲(一) 戏剧的体裁和特点1. 戏剧的分类2. 戏剧的表现方式(二) 戏曲的体裁和特点1. 戏曲的类型2. 戏曲的表演形式五、古代文学名著(一) 《三字经》1. 《三字经》的作者和作用2. 《三字经》的内容和价值(二) 《百家姓》1. 《百家姓》的作者和作用2. 《百家姓》的内容和价值(三) 《弟子规》1. 《弟子规》的作者和作用2. 《弟子规》的内容和价值(四) 《论语》1. 《论语》的作者和作用2. 《论语》的内容和价值(五) 《孟子》1. 《孟子》的作者和作用2. 《孟子》的内容和价值六、古代传统文化(一) 儒家思想1. 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2. 儒家思想的影响(二) 道家思想1. 道家思想的主要内容2. 道家思想的影响(三) 儒家和道家的区别和联系1. 儒家和道家的主要观点2. 儒家和道家的共同点和区别七、中国古代历史(一) 夏、商、周三代1. 夏代的建立2. 商代的兴起3. 周代的鼎盛(二) 秦、汉、魏晋南北朝1. 秦朝的统一2. 汉朝的繁荣3. 魏晋南北朝的兴衰八、中国古代文化名人(一) 孔子1. 孔子的生平和思想2. 孔子的教育理念和影响(二) 孟子1. 孟子的生平和思想2. 孟子的教育思想和影响(三) 范仲淹1. 范仲淹的生平和思想2. 范仲淹的文学成就和影响九、古代文学及文化知识(一) 中国古代文学的特点1. 古代文学的表现形式2. 古代文学的主题和意境(二) 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1. 古代文化的传统特色2. 古代文化的现代价值总结:文言文初中必背知识点包括文字和语言知识、古代诗词鉴赏、古代散文鉴赏、古代戏剧及戏曲、古代文学名著、古代传统文化、中国古代历史、中国古代文化名人、古代文学及文化知识等九个方面。
高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导语】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还要复习以前的旧知识,肯定会累,所以要注意劳逸结合。
只有充沛的精⼒才能迎接新的挑战,才会有事半功倍的学习。
⽆忧考⾼⼆频道为你整理了《⾼⼆语⽂⽂⾔⽂知识点整理》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篇⼀】⾼⼆语⽂⽂⾔⽂知识点整理 《氓》 ——诗经 1、通假字: ⼠之耽兮,犹可说也。
(说,通脱,摆脱,脱⾝)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泮,通畔,岸边) 于嗟鸠兮,⽆⾷桑葚!(于,通吁,叹息。
⽆,通勿,不要) 匪来贸丝(匪通⾮,不是) 将⼦⽆怒(⽆通⽏,不要) 2、古今异义: 泣涕涟涟(涕:古义眼泪,今义⿐涕) 三岁⾷贫(三岁,古义多年,今义三岁的年龄) 送⼦涉淇(⼦:古:你今:孩⼦) 将⼦⽆怒(将:古:请,希望今:将要;将军) 总⾓之宴(宴:古:欢聚,快乐今:宴会) ⾄于顿丘(⾄于:古:到达今:连词,说完⼀事,要说另⼀事时⽤⾄于) 3、词类活⽤: 夙兴夜寐(夙,夜: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夜晚) 4、特殊句式: 秋以为期(宾语前置) 5、⼀词多义 夙:夙兴夜寐(早) 夙夜忧叹(⽇) 夙志已酬(素有的,旧有的)【篇⼆】⾼⼆语⽂⽂⾔⽂知识点整理 《离骚》 ⼀、重点词语 1.掩涕:长太息以掩涕兮(掩⾯拭泪) 2.谇:謇(jiǎn)朝谇(suì)⽽⼣替(谏争) 3.替:謇朝谇⽽⼣替(废弃,贬斥) 4.虽:虽九死⽽未悔(纵然,即使) 5.众⼥:众⼥嫉余之蛾眉兮(喻指许多⼩⼈) 6.蛾眉:众⼥嫉余之蛾眉兮(喻指⾼尚德⾏) 7.遥诼:谣诼(zhuó)谓余以善*(造谣,诽谤) 8.偭:偭(miǎn)规矩⽽改错(背向,引申为违背) 9.度:竞周容以为度(法度,准则) 10.溘:宁溘(kè)死以流亡兮(突然,忽然) 11.异道:夫熟异道⽽相安(不同道) 12.尤:忍尤⽽攘诟(罪过) 13.伏:伏清⽩以死直兮(守,保持) 14.相道:悔相道之不察兮(观察,选择道路) 15.及:及⾏迷之未远(趁着) 16.⽌息:驰椒丘且焉⽌息(停下来休息) 17.初服:退将复修吾初服(当初的⾐服,⽐喻原先的志向) 18.岌岌:⾼余冠之岌岌兮(⾼耸的样⼦) 19.游⽬:忽反顾以游⽬兮(放眼观看) 20.缤纷:佩缤纷其繁饰兮(繁多) 21.未变:虽体解吾犹未变兮(不会改变) ⼆、通假字 1.错:偭(miǎn)规矩⽽改错(通“措”,措施) 2.⾢:忳(tún)郁⾢余侘(chà)傺(chì)兮(通“悒”,忧愁苦闷) 3.圜:何⽅圜之能周兮(通“圆”) 4.离:进不⼊以离尤兮(通“罹”,遭受) 5.章:芳菲菲其弥章(通“彰”,明显,显著) 6.反:延伫乎吾将反(通“返”,返回) 三、⼀词多义 1.长:①长太息以掩涕兮(副词,长久)②长余佩之陆离(使……加长) 2.善:①亦余⼼之所善兮(以为是好的)②谣诼(zhuó)谓余以善*(擅长) 3.以为:①制芰(jì)荷以为⾐兮(⽤……做)②余独好修以为常(认为) 4.修:①余虽好修姱(kuā)以鞿(jī)羁兮(美好)②退将复修吾初服(整理)③余独好修姱以为常(美,美好) 5.虽:①余虽好修姱(kuā)以鞿(jī)羁兮(惟,只是)②虽九死其犹未悔(即使,纵然) 四、词类活⽤ 1.鞿羁:余虽好修姱(kuā)以鞿(jī)羁兮(名作动,约束) 2.*:谣诼谓余以善*(动作名,XX的事) 3.群:鸷鸟之不群兮(名作动,合群) 4.死:伏清⽩以死直兮(为动⽤法,为……⽽死) 5.屈、抑:屈⼼⽽抑志兮(使动,使……受委屈,使……受压抑) 6.步:步余马于兰皋兮(使动,使……步⾏) 7.⾼:⾼余冠之岌岌兮(使动,使……加⾼) 8.长:长余佩之陆离(使动,使……加长) 五、古今异义的词 1.浩荡:怨灵修之浩荡(①古义:荒唐。
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
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
文言文是中文的一种古老的文学语言,被广泛用于古代中国的文学作品中。
以下是文言文的一些常见知识点:
1. 文言文基本语法:文言文的语法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异。
常见的语法知识点包括:动词的使用、句子成分的排序、词语的虚实用法等。
2. 固定搭配与成语:文言文中有许多常见的固定搭配和成语,如“纸上谈兵”、“时移世易”等。
熟悉这些固定词组对于理解文言文的意思以及写作文言文作品非常重要。
3. 修辞手法:文言文中常使用各种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的艺术效果。
常见的修辞手法包括象征、比喻、夸张、排比等。
4. 文言文的阅读理解:阅读文言文的关键是理解句子结构和词语用法。
理解句子成分的关系、词语的意义,以及推测句子的意思都是阅读文言文的基本技巧。
5. 古代文化知识:文言文作品通常反映了古代社会、历史和文化。
对于古代政治、礼仪、宗教、文学等方面的了解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读文言文。
6. 文史常识:文言文作品中常涉及一些历史人物、事件和地理名词,了解相关文史背景能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容。
7. 句读章句结构:文言文中的句子结构较为复杂,常常采用长
句和倒装句等形式。
句读章句的学习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句子结构和句法。
8. 志怪小说:志怪小说是文言文中的一种文学体裁,以叙述一些神秘奇怪的事情为主。
了解志怪小说的基本结构和特点,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言文中的志怪故事。
以上是文言文的一些常见知识点,掌握这些知识点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阅读和写作文言文作品。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一、实词1. 古今异义词义扩大:如“江”“河”,古义专指长江、黄河,今义泛指河流。
词义缩小:如“臭”,古义指气味,今义指难闻的气味。
词义转移:如“走”,古义指跑,今义指行走。
2. 一词多义本义:词最初的、最基本的意义。
引申义: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
比喻义:用打比方的方法形成的新的意义。
3. 通假字同音通假:如“蚤”通“早”。
形近通假:如“说”通“悦”。
4. 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如“沛公军霸上”中的“军”,名词用作动词,意为“驻军”。
名词作状语:如“吾得兄事之”中的“兄”,名词作状语,意为“像兄长一样”。
动词活用为名词:如“追亡逐北”中的“亡”“北”,动词用作名词,意为“逃亡的人”“败逃的人”。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如“素善留侯张良”中的“善”,形容词用作动词,意为“与……交好”。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如“将军身被坚执锐”中的“坚”“锐”,形容词用作名词,意为“坚固的铠甲”“锐利的武器”。
二、虚词1. 而表并列:如“蟹六跪而二螯”。
表递进: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表承接:如“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表转折: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表假设: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表修饰:如“吾尝跂而望矣”。
2. 何疑问代词,“什么”“哪里”“为什么”等。
副词,“多么”。
3. 乎表疑问语气:“吗”“呢”。
表测度语气:“吧”。
表感叹语气:“啊”“呀”。
介词,“于”。
4. 乃于是,就。
才。
竟然。
是,就是。
代词:人称代词(他、她、它、他们)、指示代词(这、那)。
副词:表推测(大概)、表反问(难道)、表祈使(一定)、表商量(还是)。
连词:表假设(如果)、表选择(是……还是……)。
6. 且连词:表并列(又)、表递进(而且)、表让步(尚且)。
副词:“将要”“暂且”。
7. 若动词:“像”“比得上”。
代词:“你”“你们”“这样”。
连词:“如果”“或者”。
8. 所与“为”组成“为……所……”表被动。
文言文复习总结知识点.doc
文言文翻译要点文言文翻译步骤:1•找到要译句子在原文的位置,仔细审读要译句子在前和在后的句子,揣摩这段话的大致含意,明确其说的方向和范围。
2•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 再进行推敲。
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
翻译原则: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具体从这几方面去做。
1・字字要落实,不可能遗漏。
3.活用应译清, 不可无对应。
4.句式要细辨, 不可无交代。
2•代词要置换,不可有含糊。
二、文言文中一些基本词汇、专有名词。
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年号、政区名、典章制度及度量衡名称等,均不必翻译,原样保留。
三、对于词的基本意义(不是特定语境的)只要用现代汉语的词语组合方法疏通即可。
四、对于词的特定含义,要对照语境落实关键实词和虚词的含义,一定要明白对实词是作合情合理的引申,所以推敲要反复仔细考虑语境。
要注意瞻前顾后,联系前后文作整体理解,切忌断章取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应当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来翻译文言句。
五、要重视语意的合理搭配和对应关系。
它能帮助我们理解某些难以确定的词的含义。
六、表述要连贯完整,省略成分要补充。
文言文翻译歌决:熟读全文,领会文意;扣住词语,进行翻译。
字字落实,准确第一;单音词语,双音换替。
国年官地,保留不译;遇有省略,补充词语。
调整词序,删去无义;修辞用典,辅以意译。
推断词义,前后联系;字词句篇,连成一气。
带回原文,检查仔细;通达完美,翻译完毕。
1•苏代为燕说齐,未见齐王,先说淳于髡曰: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
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
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
一旦而马价十倍。
今臣欲以骏马见王, 莫为臣先后者,足下有意为臣伯乐乎?臣请献白璧一双,黄金十镒,以为马食。
淳于髡曰:谨闻命矣。
入言之王而见之。
齐王大说苏子。
2.庄宗好田猎。
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推荐18篇)
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推荐18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1)一、一词多义1、见:①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
(见面,动词)②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被,副词)③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我,代词)2、相:①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命相,名词)②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宰相,名词)③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复指你,表一方对一方有所动作)④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互相,副词)⑤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辅助,动词)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互相,副词)⑦朱文子相三君,妾不衣帛,马不食粟(辅助,动词)⑧胜不敢复相士(观察,审察,动词)⑨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
(她,表一方对一方有所动作)⑩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我,表一方对一方有所动作)3、迎:①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迎接,动词)②人_物亦鄙,不足迎后人(迎娶,动词)③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迎娶,动词)④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迎接,动词)⑤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投降,动词)⑥公夫人甚爱女,每迎女,婿固不遣(迎接,动词)⑦赵王及平原君自迎公子于界(迎接,动词)二、古今异义的词1、下床:媒人下床去,诺诺复尔尔。
①古义:从座位上起来。
②今义:离开床2、多谢: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①古义:多多劝告。
②今义:谢谢。
3、交通: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①古义:交错相通。
②今义:交通运输。
4、可怜:可怜体无比,阿母为你求。
①古义:可爱。
②今义:让人同情。
1、自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①古义:自作主张。
②今义:没有束缚,自由自在。
阅读理解答题技巧1、第一遍读文章时不要做题,第二遍阅读时再做题。
2、遇到生词不要急,试题中一旦出现生词,一般会注上中文词义,如果没有注出词义,那么学生应该这样处理:①利用构词法知识猜测词义②一般的人名和地名可以不知道它的写法③有些名词要根据上下文意思来猜测其意义④有的生词是故意不注意的,是要在题目当中出现的,学生要根据上下文指出表达该词在文中意义的选项。
(完整版)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docx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常用有在意,能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独回答。
包括名、、形容、数、量、代六。
掌握常文言的用法及意,是提高文言文能力的关。
1.安(1)安逸。
例:死于安 (《生于患,死于安》)(2)养,奉养。
例:衣食所安,弗敢也(《曹》 )(3)怎么。
例:燕雀安知之志哉(《涉世家》 )(4)安,安定。
例:雨不安如山(《茅屋秋所破歌》 )2.曾(1)同“增”,增加。
例:曾益其所不能(《生于患,死于安》)(2)副,常与“不” 用,“ ⋯⋯都不⋯⋯”。
例:曾不若孀妻弱子 (《愚公移山》 )/曾不盈寸 (《核舟》 )(3)曾。
例:相逢何必曾相(《琵琶行》 )(4)同“ ”,重叠。
例:胸生曾云(《望岳》 )3.从(1)跟,随。
例:从(《曹》 )/隶而从者 (《小石潭》 )(2)学。
例:其善者而从之(《。
述而》 )(3)追。
例:溯洄从之 (《蒹葭》 )(4)依从。
例:民弗从也 (《曹》 )(5)自,由。
例:从口入,初极狭(《桃花源》 )(6)在。
例:吾从北方子梯(《公》 )(7)堂房属。
例:从弟(《从弟》 )(8)向。
例:从之先达叩(《送阳生序》 )4.得(1)能。
例:余因得遍群(《送阳生序》 )(2)会。
例: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 )(3)同“德”,恩惠,感激。
例:所乏者得我与(《我所欲也》 )(4)施。
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5)得意。
例:怡然自得 (《童趣》 )(6)得到,得。
例:劣得所(《出表》 )5.道(1)( 正确的 )方法。
例:策之不以其道(《》 )(2)主,思想,学。
例:益慕圣之道(《送阳生序》 )(3)路。
例:道不通,度已失期(《涉世家》 )(4)政治的理想境界。
例:大道之行也(《礼。
大道之行也》 )(5)仁政。
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6)。
例:不足外人道也(《桃花源》 )6.当(1)面,着。
例:木当(《木》 )(2)在某个候或某个地方。
例:当余之从也(《送阳生序》 )(3)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基础知识大全(一)文言文通假字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
(《论语十则》)女:通“汝”,你。
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
(《乐羊子妻》)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亡:通“无”。
7、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为学》)屏:通“摒”。
8、对镜帖花黄。
……火伴皆惊忙。
(《木兰诗》)帖:通“贴”。
火:通“伙”。
9、无他,但手熟尔。
(《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11、路转溪头忽见。
(《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16、一厝逆东,一厝雍南。
(《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问渠那得清如许。
(《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
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三峡》)阙:通“缺”。
1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闲情记趣》)强:通“僵”,僵硬。
20、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晏子故事两篇》)道:通“导”,引导。
21、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故事两篇》)曷:通“何”。
22、圣人非所与熙也。
(《晏子故事两篇》)熙:通“嬉”,开玩笑。
23、饰以玫瑰,辑以翡翠。
(《买椟还珠》)辑:通“缉”,连缀。
24、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遽:通“讵”,岂。
25、……子黑子九距之。
(《公输》)距:通“拒”,挡。
26、公输盘诎,而曰……(《公输》)诎:通“屈”,折服。
27、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核舟记》)有:通“又”。
28、左手倚一衡木。
(《核舟记》)衡:通“横”。
困于心,衡于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衡:通“横”,梗塞,这里指不顺。
29、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核舟记》)甫:通“父”。
3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核舟记》)简:通“拣”,挑选。
3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唐雎不辱使命》)错:通“措”。
32、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唐雎不辱使命》)仓:通“苍”。
33、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山市》)裁:通“才”,仅仅。
34、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
(《陈涉世家》)适:通“谪”。
35、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陈涉世家》)唱:通“倡”,倡导。
36、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以:通“已”。
37、将军身被坚执锐。
(《陈涉世家》)被:通“披”。
同舍生皆被绮绣。
(《送东阳马生序》)被:通“披”。
38、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马说》)食:通“饲”,喂。
39、食之不能尽其材。
(《马说》)材:通“才”。
40、其真无马邪?(《马说》)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41、自余为僇人,……(《始得西山宴游记》)僇:通“戮”,遭到贬谪。
42、而游者皆暴日中。
(《峡江寺飞泉亭记》)暴:通“曝”。
4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畔:通“叛”。
44、曾益其所不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曾:通“增”。
45、入则无法家拂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拂:通“弼”,辅佐。
46、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岳阳楼记》)具:通“俱”,全,皆。
47、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属:通“嘱”。
48、馔酒食,持其赀去。
(《越巫》)赀:通“资”,资财,钱财。
49、客问元方:“尊君在不?”(《陈太丘与友期》)不:通“否”。
50、玉盘珍馐直万钱。
(《行路难》其一)直:通“值”。
51、故患有所不辟也。
(《鱼我所欲也》)辟:通“避”,躲避。
5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鱼我所欲也》)辩:通“辨”,辨别。
5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
与:通“欤”,语气词。
54、乡为身死而不受。
(《鱼我所欲也》)乡:通“向”,从前。
55、欲信大义于天下。
(《隆中对》)信:通“伸”。
56、自董卓已来……(《隆中对》)已:通“以”。
57、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曹刿论战》)徧:通“遍”,遍及,普及。
58、四支僵硬不能动。
(《送东阳马生序》)支:通“肢”。
59、鸡栖于(《君子于役》):通“橛”,指为栖鸡做的木架。
二文言实词古汉语实词主要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他们有实在的意义,能单独回答问题。
(一)古今异义。
在文言文中,有些古今相同时词,由于演变的结果,词的含义表现出以下几种差异:①词义扩大。
如“江”和“河”古时专指长江与黄河,现在泛指江河。
②词义缩小。
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指的是妻子和儿子,现在专指男子的配偶。
③词义转移。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古义指低微而鄙俗(即地位低见识浅),而现在是品德恶劣、不道德的意思。
④词义交叉。
如“怜”,古今意义都有怜悯的意思,但“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中的“怜”解释为爱怜比较适合文意。
古今异义的单音词集录去汤郭寻(不久)走裙致词(对――说话)但(只是)赞(传记结尾处的议论文字)曾(还、尚且)谢(道歉)借(即使假设借第令勿斩)比(等到比至陈)间控(拉开)恶(怎么)委池入出发举征(征验)夫或(有的人某人)进退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狱鄙再向(过去的以前的)师(军队取法)古今异义的双音词集录绝境交通妻子无论前途(前面的路程)所以(――的方法――的原因)会计(聚会商议)往往经纶(筹划治理)亲戚(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缘关系的家庭或他的成员古意:父母兄弟至亲骨肉)南极(从南面到达某地)排空(冲向天空)卑鄙(低微而鄙俗)痛恨(痛心和遗憾)开张感激(感慨而激动)牺牲于是(介词于和代词是的连用)以为(把――作为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可以明年几何(多少)(二)词类活用。
文言文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某些实词临时改变它原来所属词类的意义和功能,当成另一类词使用,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①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中的“域”意思是限制。
一狼洞其中打洞妇抚儿乳喂奶名之者谁取名公将鼓之击鼓置人所罾鱼腹中用网捕狼不敢前上前愿为市鞍马买不能名其一处也说出②名词作状语。
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中的“箕畚”指用箕畚(装土石),表示运输的工具。
其一犬坐于前像狗一样狐鸣呼曰孔子东游乃丹书帛曰北通巫峡,南极潇湘亮躬耕于陇亩亲自③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如:“此皆善良”中的“善良”指善良、诚良的人。
④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如:“亲贤臣,远小人”中的“亲”“远”意为亲近,疏远。
京中有善口技者擅长善于恢弘志士志气发扬光大⑤动词活用为名词。
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中的“出”“入”意为出产的东西,收入的东西。
猛浪若奔奔跑的马屠惧,投以骨屠户⑥意动用法。
某些名词、形容词带了宾语,语意含有“以……为……”,“认为……是……A.名词的意动,主观上认为宾语是什么例:父利其然也。
利:原为名词,现做意动动词,可译为“认为这样是有利的”B.形容词的意动,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某种特征、特点。
例:不耻下问认为――是耻辱一览众山小认为――都是渺小的固以怪之矣认为这样很怪异⑦使动用法A.动词的使动用法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使――恼怒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B.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无案牍之劳形使――劳累(三)一词多义。
古汉语绝大多数是一字一词,因此一词多义实际上主要是一字多义。
所谓“多义”,即既有本义又有引申义,比喻义等。
理解一词多义要了解学习它们在古汉语中的多种意义,并要在具体语境中辨别确定其含义。
初中常见文言实词集录安(1)形容词,安定的、安逸的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形容词,安稳的、稳定的如:风雨不动安如山(3)疑问代词怎么如:安得广厦千万间(4)动词养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把(1)动词拿、持如:把酒话桑麻把酒临风(2)形容词,白色的如:绿杨阴里白沙堤可怜白发生比(1)动词挨着对着天涯若比邻(2)动词比作如:每自比于管仲、乐毅(3)动词相比曹操比于袁绍兵(1)士兵军队如:可汗大点兵(2)兵器武器兵革非不尖利也池(1)名词,古代护城河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2)名词水池墨池记出(1)动词,出现、露出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2)动词出去、出来如:不复出焉(3)动词拿出如:皆出酒食(4)动词产生如:江山代有才人出处(chù)(1)名词地方几处早莺争暖树(2)名词时候时间乡书何处达(3)chǔ动词处在处江湖之远次(1)名词,层次不可计其层次矣(2)动词,编次、编排陈胜、吴广皆次当行(3)动词,驻扎、停留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次北固山下从(1)动词,跟从,跟随择其善者而从之(2)动词,依从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3)形容词,从前的,以前的来从楚国游(4)形容词,从容道(1)动词说不足为外人道也(2)名词道路古道西风瘦马(3)名词道德伐无道,诛暴秦(4)名词规则正确的方法以谘诹善道(5)名词学问即加冠,益幕圣贤之道(6)名词,道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得(1)动词,得到既出,得其船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2)动词,达到(3)动词,能够,可以余因得遍观群书(4)通“德”动词感激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发(1)名词,头发可怜白发生(2)动词出发朝发白帝,暮至江陵(3)动词发出野芳发而幽香(4)动词征发、征派发闾左谪戍鱼阳负(1)动词,背负负者歌于途(2)动词依靠,依附负势竞上,互相轩邈感(1)动词感动帝感其诚(2)动词伤感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3)动词感慨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臣不胜受恩感激观(1)名词景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2)动词,观看,观赏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3)动词阅读家贫无从致书以观以上尽是一些例子,复习时,应学会归类整理三文言虚词文言虚词是指文言文中那些没有明确实在意义,而偏重于语法意义的一类词。
它的基本作用是帮助实词构成句子,表达一定的意思,初中阶段要求熟悉掌握“之、以、而、其、于、者、乃、夫、且、然、盖、则、焉”13个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
其中“之、以、而、其、于”应重点掌握。
在学习和掌握文言虚词时,首先根据它在句中位置,弄清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再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词语间的相互关系,确定它的词性,辨别它的意义。
之(1)代词指代前面出现的人、事、物。
如:渔人甚异之愿陛下亲之信之(2)助词a 用在主谓之间无意两狼之并趋如故无丝竹之乱耳b 结构助词“的”忘路之远近小大之狱,虽不能察(3)复指代词译为“这样的,那样的”曾不能损魁父之丘(4)动词译为“到”辍耕之陇上寡助之至多助之至(5)音节助词无实际意义,可不译怅恨久之久之,目似瞑(6)提前的标志孔子云“何陋之有?”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于(1)介绍与动作发生相关的时间地点a 在其一犬坐于前b 到指通豫南C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2)介绍行为动作所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向”“给”“对”a向告之于帝b 给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c 对万钟于我何加焉(3)介绍比较的对象,可不译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以(1)绍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用”以刀劈狼首(2)介绍行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把”屠惧,投以骨咨臣以当世之事介词(3)介绍行为动作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4)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起点时间可译为“从”(5)介绍行为动作发生的根据可译为“根据”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连词(1)表目的,可译为“来”“用来”“以便”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河曲智叟无以应以昭陛下平明之理属予作文以记之(2)表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扶苏以数谏故(3)表结果可译为“以致”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以伤先帝之明(4)表连接可译为“而”,或不译手自笔录,计日以还焉语气词(1)用在句尾,表直陈的语气,相当于“呢”“了”,也可不译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寒暑易节,始一反焉(2)用在句尾,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呢”万钟于我何加焉?又何间焉?兼词相当于“于之”其中于为介词之为代词可译为“在这里”“从这里”来此绝境,不复出焉夫大国,难测焉,惧有伏焉代词(1)用在动词后做宾语,相当于“之”,可译为与之相当的词语(2)疑问代词“哪里”“怎么”且焉置土石为(1)介绍与行为动作发生相关联的对象,可译为“替”“给”等尚思为国戍轮台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为天下唱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2)介绍行为动作发生的原因或目的,可译为“为了”“因为”等愿为市鞍马为宫室之美为报倾城随太守(3)介绍动作的主动者,译为“被”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士卒多为用者连词wèi 表因果关系因为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尾助词夫子何命焉为所(1)特殊代词,它不能单独做句子成分,必须和别的词组成所字短语,才能做句子成分,“所“字经常位于动词前和动词组成“所”字短语,所字指代的是受它后面的动词支配的人、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