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知识整理
谏逐客书的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谏逐客书的文言文知识点整理一、通假字1. 以为桂林、象郡“谓”通“为”,作“成为”解。
2.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二、古今异义1. 涉闲发于山谷之变涉闲,古义:涉猎书籍,文中指“游记之类”;今义:学习钻研。
2.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黔首,古义:百姓;今义:乞丐。
3. 是使秦复举,而益重秦患举,古义:取;今义:行动。
4. 则非某之所敢知也某,古义:我;今义:某个人。
5. 今逐客以资敌国逐,古义:使……离开;今义:追逐。
6. 会于西河外渑池河,古义:黄河;今义:泛指一般河流。
7. 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寿,古义:向人敬酒或献礼;今义:寿命。
8. 臣窃以为其人勇士以为,古义:“认为”;今义:“作为”。
9.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信,古义:信物;今义:诚实。
10. 请生之古义:使……生;今义:生存、活。
11. 樊於期乃前曰前:古义:走上前;今义:前面。
12.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可以,古义:可以用来;今义:表示许可。
13. 诚其意也,微言所以修明也所以,古义:用来……的;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14. 不明,不能烛须眉乎明,古义:照亮;今义:清楚、明白。
15. 则虽欲长侍足下则虽欲长侍足下,足下古义:音节助词,无实意;今义:足下是书信中的敬称,相当于“您”。
16. 以至于晋至古义:乃至于;今义:到。
17. 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中原古义:黄淮平原;今义:中原地区。
18.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外内古义:外面、上面;今义:另外、外面。
19. 于是郑袖日夜说于前说古义:“说”,劝说;今义:“说”,动词,是说的意思。
20. 外连衡而斗诸侯外连衡古义:对外实行连横政策;今义: 比赛、争斗。
21. 会盟而谋弱秦会盟而谋弱秦古义:“会”,动词,“盟”,名词,“谋”,名词动用,“弱”,形容词使动用,“使……弱”;今义:“会”,动词,“盟”,名词,“谋”,名词,“弱”,形容词。
22. 于是不敢加兵于赵加兵于赵古义:“加兵”,动宾结构,“加”,动词,“兵”,“军队”;今义:“加兵”动宾结构,“加”,“增加”,“兵”,“军队”。
《师说》文言文知识整理
《师说》文言文知识整理《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
这篇文章论述了从师求学的道理,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也为我们学习文言文提供了丰富的知识。
以下是对《师说》一文的文言文知识整理。
一、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
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表否定。
二、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3、吾从而师之古义:跟随并且。
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
4、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无论。
今义:没有。
5、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6、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
今义:大家,许多人。
三、一词多义1、师(1)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
(3)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
2、传(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3、道(1)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
(3)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
4、惑(1)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
(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
5、其(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他(她)的。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
(3)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4)其可怪也欤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
6、于(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
(2)而耻学于师介词,向。
(3)于其身也介词,对于。
(4)皆出于此乎介词,从。
四、词类活用1、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作动词,从师。
3、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
4、则耻师焉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整理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习中文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学习文言文,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提高对中文语言的理解能力。
下面是关于初中文言文知识点的整理。
一、古代文化背景学习文言文首先要了解古代的社会背景和语境。
古代中国是封建社会,重农抑商,社会等级森严。
文言文的语言风格主要受到古代礼制的影响,崇尚经典和品格的高尚思想,注重规范和谦逊的待人之道。
二、文言文基本语法1.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语序不同,一般为主谓宾的排列。
2. 文言文的动词时态较少,多通过于否定词、副词等来表达。
3. 文言文中的句子结构较为复杂,常见的句式包括主谓句、动宾句、主谓宾句等。
4. 文言文中的修饰成分较多,常见的修饰手段有修饰词、动词复用、偏正结构等。
三、文言文常见修辞手法1. 比喻:通过比较来表达某种阐述或感情。
例: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2. 夸张:通过夸大某种情况来达到修辞效果。
例:三十六计,走为上策。
3. 排比:通过连续使用同种句式和相同的修辞手法,强调语气。
例:天阶夜色暗,灯火阑珊远。
4. 设问:通过提出问题来引起读者的思考。
例: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四、经典文言文篇章1. 《论语》:是孔子及其门徒言行的记录,内容主要涉及政治、伦理、教育等方面。
2. 《史记》:是司马迁所著的纪传体史书,内容主要涵盖了西汉以前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传记。
3. 《孙子兵法》:是一部古代兵书,主要论述了中国古代军事战略与战术。
4. 《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五、文言文修辞手法的运用1. 对偶:通过词、句相对、语义相同或相似的结构,形成韵律。
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2. 赋比:通过对比明显的两个对象,来突出某种特点或形容。
例:春日园中,百花争艳,彼一枝红杏,此一双绿柳。
3. 排比:通过多个排比结构的句子排列,使句子更具感染力。
例:我心忧虑,心忧虑,七上八下,无法安宁。
谏逐客书的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谏逐客书的文言文知识点整理谏逐客书是文言文中一种常见的文体,用于向君主陈述忠言耳提面命。
下面整理了谏逐客书常用的文言文知识点,希望对你写作有所帮助。
一、谏逐客书的开头1. 开头通常以“敢独进言”、“臣闻”等独白方式引出自己的身份和动机。
2. 可以使用“愚钝之臣”、“草民之愚见”等谦虚词汇,表达虚心进谏之意。
二、表达忧国忧民1. 使用“岂有此理”、“乖闻达理”等词语,表达对政策、措施不当的不满。
2. 通过列举具体的害处、后果来说明自己的忧虑,使用“行将沦亡”、“雪上加霜”等形容词和成语,增强感召力。
三、引用典故和经史资料1. 引用儒家经典如《论语》、《孟子》等,加强说服力。
2. 引用历史典故如《左传》、《史记》等,向君主提供鉴戒和警示。
四、运用修辞手法1. 运用对仗技巧,使文字更加优美动听。
如“乱臣贼子虽多,忠良佳士亦有之”。
2. 使用排比句,突出自己的观点。
如“天下之治者,其民皆豪杰;天下之亡者,其民尽飘荡。
”五、表达对君主的忠诚1. 强调自己的忠心耿耿,用“生死不能忘”、“赴汤蹈火”等形容词和动词,表达个人对君主的忠诚。
2. 使用“愿倾一躯,为君分忧”等语句,表达自己的牺牲精神。
六、结尾部分1. 结尾部分可以加入祝福或者勉励的话语,如“君其审之”、“望君深思”等。
2. 可以再次表达自己的愿望和决心,如“愿君早日改过自新,拨乱反正”。
总之,谏逐客书是一种以进谏主君为目的的文言文体,通过运用谦虚词语、引用典故、修辞手法等,呈现出作者的忠诚和担忧之情。
在写作过程中,需要注意文言文的语法规则和修辞特点,使整篇文章通顺、流畅,并体现出对君主的赤诚之心。
以上是关于谏逐客书的文言文知识点整理,希望对你写作有所帮助。
祝你写作顺利!。
进学解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
进学解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进学解知识点一、重点词语1. 言治经以理躬(躬:本身,自己)2. 略无倾志(倾:倾心,爱好)3. 小学而大遗(遗:丢弃)4. 吾未见其明也(明:明达,聪明,这里指才智)5. 犹且月课季试(课:按规定的内容和要求教授学业)6. 异端抵戏(抵戏:实指异端邪说的攻击)7. 淹回水而疑神(淹:滞留)8. 群怪聚骂(怪:以为怪,感到奇怪)9. 词气溢于辞色(辞色:言辞和脸色)10. 抑有可观者焉(抑:可是)11.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拘:被拘禁,指被关押)12. 仲尼厄而作《春秋》(厄:困顿)13.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放逐:被流放)14. 不韦迁蜀,世传《吕览》(迁:贬谪)15.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失明:眼睛失明)16. 孙子膑脚,《兵法》修列(膑脚:古代一种残酷的刑法,指削去膝盖骨)17. 不离经辨若神(离经辨若神:诗书背得烂熟还又能善于阐发微言大义)18. 非好古而倍道(倍:背弃)19. 一为不善,则余惧其以我济恶也(一:一旦)20. 以十仞之墙,因败鼓而攻中耳(仞: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仞。
因:依、凭。
中:内)21. 拔十得五(拔:选拔,这里指提拔)22. 犹以为远(犹:还)23. 不求闻达于诸候(闻达:显贵通达)24. 因入京师(因:于是)25. 欲以润色取名(润色:加以文饰)26. 凡出言,非为生民立极(生民立极:为老百姓定立准则)27. 则必业精于勤荒于嬉(业精于勤荒于嬉:学业因为勤奋而精通,却因嬉玩而荒废)28. 成败之数(数:定数、规律)29. 不见信于人(见信于人:被人们所信赖)30. 是二使之哉(是二使之哉:就是由上面所说的那两点造成的。
)31. 犹且月课季试(月课季试:按月、季进行考核)32. 必有一得焉以取其信者矣(必有一得焉以取其信者矣:(虽然不免有疏漏),但一定有合乎事理的地方来取得人们的信赖。
)33. 因人之力而敝之(敝:使蒙受祸害)。
高二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导语】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还要复习以前的旧知识,肯定会累,所以要注意劳逸结合。
只有充沛的精⼒才能迎接新的挑战,才会有事半功倍的学习。
⽆忧考⾼⼆频道为你整理了《⾼⼆语⽂⽂⾔⽂知识点整理》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篇⼀】⾼⼆语⽂⽂⾔⽂知识点整理 《氓》 ——诗经 1、通假字: ⼠之耽兮,犹可说也。
(说,通脱,摆脱,脱⾝)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泮,通畔,岸边) 于嗟鸠兮,⽆⾷桑葚!(于,通吁,叹息。
⽆,通勿,不要) 匪来贸丝(匪通⾮,不是) 将⼦⽆怒(⽆通⽏,不要) 2、古今异义: 泣涕涟涟(涕:古义眼泪,今义⿐涕) 三岁⾷贫(三岁,古义多年,今义三岁的年龄) 送⼦涉淇(⼦:古:你今:孩⼦) 将⼦⽆怒(将:古:请,希望今:将要;将军) 总⾓之宴(宴:古:欢聚,快乐今:宴会) ⾄于顿丘(⾄于:古:到达今:连词,说完⼀事,要说另⼀事时⽤⾄于) 3、词类活⽤: 夙兴夜寐(夙,夜: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夜晚) 4、特殊句式: 秋以为期(宾语前置) 5、⼀词多义 夙:夙兴夜寐(早) 夙夜忧叹(⽇) 夙志已酬(素有的,旧有的)【篇⼆】⾼⼆语⽂⽂⾔⽂知识点整理 《离骚》 ⼀、重点词语 1.掩涕:长太息以掩涕兮(掩⾯拭泪) 2.谇:謇(jiǎn)朝谇(suì)⽽⼣替(谏争) 3.替:謇朝谇⽽⼣替(废弃,贬斥) 4.虽:虽九死⽽未悔(纵然,即使) 5.众⼥:众⼥嫉余之蛾眉兮(喻指许多⼩⼈) 6.蛾眉:众⼥嫉余之蛾眉兮(喻指⾼尚德⾏) 7.遥诼:谣诼(zhuó)谓余以善*(造谣,诽谤) 8.偭:偭(miǎn)规矩⽽改错(背向,引申为违背) 9.度:竞周容以为度(法度,准则) 10.溘:宁溘(kè)死以流亡兮(突然,忽然) 11.异道:夫熟异道⽽相安(不同道) 12.尤:忍尤⽽攘诟(罪过) 13.伏:伏清⽩以死直兮(守,保持) 14.相道:悔相道之不察兮(观察,选择道路) 15.及:及⾏迷之未远(趁着) 16.⽌息:驰椒丘且焉⽌息(停下来休息) 17.初服:退将复修吾初服(当初的⾐服,⽐喻原先的志向) 18.岌岌:⾼余冠之岌岌兮(⾼耸的样⼦) 19.游⽬:忽反顾以游⽬兮(放眼观看) 20.缤纷:佩缤纷其繁饰兮(繁多) 21.未变:虽体解吾犹未变兮(不会改变) ⼆、通假字 1.错:偭(miǎn)规矩⽽改错(通“措”,措施) 2.⾢:忳(tún)郁⾢余侘(chà)傺(chì)兮(通“悒”,忧愁苦闷) 3.圜:何⽅圜之能周兮(通“圆”) 4.离:进不⼊以离尤兮(通“罹”,遭受) 5.章:芳菲菲其弥章(通“彰”,明显,显著) 6.反:延伫乎吾将反(通“返”,返回) 三、⼀词多义 1.长:①长太息以掩涕兮(副词,长久)②长余佩之陆离(使……加长) 2.善:①亦余⼼之所善兮(以为是好的)②谣诼(zhuó)谓余以善*(擅长) 3.以为:①制芰(jì)荷以为⾐兮(⽤……做)②余独好修以为常(认为) 4.修:①余虽好修姱(kuā)以鞿(jī)羁兮(美好)②退将复修吾初服(整理)③余独好修姱以为常(美,美好) 5.虽:①余虽好修姱(kuā)以鞿(jī)羁兮(惟,只是)②虽九死其犹未悔(即使,纵然) 四、词类活⽤ 1.鞿羁:余虽好修姱(kuā)以鞿(jī)羁兮(名作动,约束) 2.*:谣诼谓余以善*(动作名,XX的事) 3.群:鸷鸟之不群兮(名作动,合群) 4.死:伏清⽩以死直兮(为动⽤法,为……⽽死) 5.屈、抑:屈⼼⽽抑志兮(使动,使……受委屈,使……受压抑) 6.步:步余马于兰皋兮(使动,使……步⾏) 7.⾼:⾼余冠之岌岌兮(使动,使……加⾼) 8.长:长余佩之陆离(使动,使……加长) 五、古今异义的词 1.浩荡:怨灵修之浩荡(①古义:荒唐。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整理文言文是高一语文考试中重要的知识点,也是高一语文考试中的必考考点之一。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1文言实词兴文言翻译xīng起;兴起。
《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就文言翻译jiù接近;靠近;趋向。
《劝学》:“木受绳则直,金~砺则利。
”望文言翻译wàng远望;远看。
《劝学》:“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长文言翻译cháng长,与“短”相对。
《劝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文言虚词而<连词>1.表修饰关系。
《劝学》:“吾尝终日~思矣。
”2.表示递进关系。
《劝学》:“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3.表假设关系。
《劝学》:“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焉(1)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
《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
”于(1)<介>介绍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
《劝学》:“冰,水为之,而寒~水。
”也<助>语气助词,用于句中1.表陈述或解释。
《劝学》:“君子生非异~,善假于物~。
”乎<介>相当于“于”1.连词,表递进。
《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己。
”之(1)<助>定语后置的标志。
《劝学》:“蚓无爪牙~利。
”通假字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或“揉”,用火烘木使弯曲) 生非异(生,通“性”,资质、天赋)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更,再。
暴,同“曝”,晒干。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古今异义1.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2.参古义:检验。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加入。
3.假古义:凭借,借助。
例:假舆马者。
今义:与“真”相对。
4.金古义:金属制的刀剑。
例:金就砺则利。
今义:金子,黄金。
屈原列传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屈原列传文言文知识点整理《屈原列传》是《史记》中的一篇传记,以古乐府体裁写成。
本文通过对楚国大夫屈原的生平事迹进行叙述,展示了他对国家忠诚、为民请命以及自杀身亡的悲壮故事。
以下是《屈原列传》的一些文言文知识点整理:1.句式和修辞手法:-文中使用了大量的对偶句,例如:“父母之年矣,超越内外矣,四亲兄弟矣,国人矣,则何害之有?”-文中运用了排比句,如“虽欲往,其谁从?言将行,其谁信?”-使用了拟人修辞,如“江、汉、淮、浙,山、林、隰、泽,莫不为之动摇”的形容,使文章更加生动。
-运用了倒装句的修辞手法,如“藏之名山,过此太室,是生吾宗,长我维名也”。
-文中采用了重复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表达的强调力,如“踌躇满志,娱以乐,谗谄以进,忠告以退”。
2.修辞手法:-文中使用了比喻手法,如“官于文学,为长史、司马,上曰虞舜”的比喻,指代给官之责任。
-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如“江、汉、淮、浙,山、林、隰、泽,莫不为之动摇”的夸张形容,突出了楚国大夫对屈原的尊敬。
-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如“屈原独善其身,而不能用世,反以大篇悲歌自述于斯”。
-文中可以看到抑扬格的运用,如“欲与天下之士士之言也,耳目之祸也,而反其政,振穷厉之兵,雄文明之地,则虞舜之孰能远之。
”3.文言词汇和句式:-文中使用了一些古代词汇,如“应养”(对屈原的恶言中伸张正义)、“诛灭”(指屈原被流放)、“踌躇”(形容屈原内心迟疑)等。
-文中也使用了一些古代诗词中的句式,如“江、汉、淮、浙”、“山、林、隰、泽”、“使其侧者则亡”等。
4.文化背景:-《屈原列传》是基于中国古代历史的,文中提到的地名和人物都属于中国古代历史背景。
-文中涉及到了古代政治制度,如封建等,借以反映屈原对于政治的忠诚和为民请命的精神。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一、实词1. 古今异义词义扩大:如“江”“河”,古义专指长江、黄河,今义泛指河流。
词义缩小:如“臭”,古义指气味,今义指难闻的气味。
词义转移:如“走”,古义指跑,今义指行走。
2. 一词多义本义:词最初的、最基本的意义。
引申义: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
比喻义:用打比方的方法形成的新的意义。
3. 通假字同音通假:如“蚤”通“早”。
形近通假:如“说”通“悦”。
4. 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如“沛公军霸上”中的“军”,名词用作动词,意为“驻军”。
名词作状语:如“吾得兄事之”中的“兄”,名词作状语,意为“像兄长一样”。
动词活用为名词:如“追亡逐北”中的“亡”“北”,动词用作名词,意为“逃亡的人”“败逃的人”。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如“素善留侯张良”中的“善”,形容词用作动词,意为“与……交好”。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如“将军身被坚执锐”中的“坚”“锐”,形容词用作名词,意为“坚固的铠甲”“锐利的武器”。
二、虚词1. 而表并列:如“蟹六跪而二螯”。
表递进: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表承接:如“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表转折: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表假设: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表修饰:如“吾尝跂而望矣”。
2. 何疑问代词,“什么”“哪里”“为什么”等。
副词,“多么”。
3. 乎表疑问语气:“吗”“呢”。
表测度语气:“吧”。
表感叹语气:“啊”“呀”。
介词,“于”。
4. 乃于是,就。
才。
竟然。
是,就是。
代词:人称代词(他、她、它、他们)、指示代词(这、那)。
副词:表推测(大概)、表反问(难道)、表祈使(一定)、表商量(还是)。
连词:表假设(如果)、表选择(是……还是……)。
6. 且连词:表并列(又)、表递进(而且)、表让步(尚且)。
副词:“将要”“暂且”。
7. 若动词:“像”“比得上”。
代词:“你”“你们”“这样”。
连词:“如果”“或者”。
8. 所与“为”组成“为……所……”表被动。
必修4文言知识整理
11廉颇蔺相如列传文言知识整理一、名词作动词1、臣乃敢上璧。
(献上)2、舍相如广成传舍。
(安排……住宿)3、乃使其从者衣褐。
(穿)4、怀其璧,从径道亡。
(怀里装着)5、左右欲刃相如。
((用刀)杀)6、于是相如前进缶。
(走上前)7、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
(走上前)9、赵王鼓瑟。
(弹奏)10、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向人进酒或献礼)11、廉颇蔺相如计曰。
(商量)12、相如每朝时。
(上朝,朝见)13、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侍奉)二、名词作状语1、卒廷见相如。
(在朝廷上)2、而相如廷叱之。
(在朝廷上)3、赵王于是遗相如奉璧西入秦。
(向西)4、怒发上冲冠。
(往上)5、间至赵矣。
(从小路)三、形容词作动词1、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权衡,比较)3、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尊重)4、大王必欲急臣。
(逼迫)5、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撞碎)四、使动用法1、宁许以负秦曲。
(使……承担)2、臣请完璧归赵。
(让……完整的)3、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使……回到)4、毕礼而归之。
(使……完毕)(让……回去)5、秦王恐其破璧。
(使……破碎)五、意动用法1、且庸人尚羞之。
(以……为羞)2、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以……为先)(以……为后)六、古今异义词1、璧有瑕,请指示王。
(今)上级、长辈在处理问题上给下级、晚辈的原则、方法的话或文字。
(古)指点给……看2、于是相如前进缶(今)连词,表后一事紧挨前一事。
(古)在这时。
3、于是相如前进缶(今)向前行动或发展。
(古)上前进献。
4、明年复攻赵(今)今年的下一年(古)第二年。
5、(廉颇)宣言曰(古)宣言:扬言6、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古)鄙贱:见识浅薄,地位低下七、通假字(古今字和通假字)1、召有司案图同“按”,审察、察看。
2、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不?同“否”3、拜送书于庭同“廷”,国君听政的朝堂。
4、秦自缪公以来同“穆”5、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同“熟”,仔细。
《促织》文言基础知识梳理
《促织》文言基础知识梳理01一、文学常识1.昂其直:通“值”,价值。
2.手裁举:通“才”,刚刚。
3.两股间脓血流离:“离”通"漓",淋漓。
4.翼日进宰:通“翌”,第二天。
5.虫跃去尺有咫:通“又”,再。
6.而高其直:通“值”。
7.牛羊蹄躈各千计:通“噭”。
8.而翁归:通“尔”,你的。
9.如被冰雪:通“披”,覆盖。
03三、一词多义1.进(1)以一头进:进献。
(2)径进以啄:前进。
2.逼(1)鸡健进,逐逼之:逼近。
(2)与村东大佛阁逼似:极。
3.故(1)此物故非西产:本来。
(2)故天子一跬步:所以。
4.然(1)然睹促织:然而。
(2)俨然类画:……的样子。
(3)成然之:以……为然,认为……是对的。
5.笼(1)得佳者笼养之:用笼子。
(2)笼归:用笼子装。
6.责(1)因责常供:要求,责令。
(2)令以责之里正:索要,索取。
(3)每责一头:索要,索取。
(4)以塞官责:责任,差使。
(5)受扑责时:责罚。
7.靡(1)靡计不施:无,没有。
(2)虫尽靡:倒下。
8.顾(1)成顾蟋蟀笼:回头看。
(2)徘徊四顾:看,环视。
(3)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只是,但是。
9.发(1)窃发盆:打开。
(2)探石发穴:掏。
(3)无毫发爽:古长度单位,十毫为发,极言少。
10.售(1)久不售:考试中第,考取。
(2)亦无售者:买。
11.岁(1)岁征民间:每年。
(2)成有子九岁:年龄。
(3)不终岁:年。
12.令(1)令以责之里正:县令。
(2)急解令休止:使,让。
13.上(1)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上级。
(2)上于盆而养之:放置。
(3)上大嘉悦:皇上。
14.益(1)死何裨益:好处。
(2)成益愕:更加。
15.掷(1)帘内掷一纸出:抛,扔。
(2)虫跃掷径出:腾跃。
16.异(1)宰以卓异闻:与众不同。
(2)成述其异:奇特本领。
17.过(1)裘马过世家:超过。
(2)未必不过此已忘:用过。
18.强(1)乃强起扶杖:勉强。
(2)少年固强之:迫使。
高中必备文言文虚词实词知识点整理
高中必备文言文虚词实词知识点整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中必备文言文虚词实词知识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高中必备文言虚词一.而1.图穷而匕见《荆轲刺秦王》——连词,表承接,“来”、“就”2.宗受而藏之于庙《伶官传序》——连词,表承接,“来”、“就”3.温故而知新《论语》——连词,表并列,“和”、“并且”4.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伶官传序》——连词,表并列,“和”、“并且”5.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游褒禅山记》——连词,表并列,“和”、“并且”6.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六国论》——连词,表并列,“和”、“并且”7.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六国论》——连词,表转折,“却”8.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游褒禅山记》——连词,表转折,“却”9.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连词,表递进,“而且”10.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游褒禅山记》——连词,表递进,“而且”1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邹忌讽齐王纳谏》——连词,表递进,“而且”12.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连词状语和动词,表修饰13.盛以锦囊,负而前驱《伶官传序》——连词状语和动词,表修饰14.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连词,表因果,“因而”二.何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疑问代词,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带有语气助词“哉”“也”。
译作“为什么”“什么原因”。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疑问代词,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带有语气助词“哉”“也”。
译作“为什么”“什么原因”。
3.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作前置的宾语,问处所或事物,译作“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4.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作定语。
译作“什么”“哪”5.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作状语,常表示反问。
译作“为什么”“怎么”。
6.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作状语,常表示反问。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知识整理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知识整理
《谏太宗十思疏》是唐朝时期魏徵写给唐太宗的一篇奏疏,旨在劝诫太宗皇帝要有十种思考,以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
以下是该文言文知识的整理:
1. 通假字:
“九德”中的“俊”,通“俱”,全。
2. 古今异义:
“德不厚”中的“厚”,古义为深、重,今义为厚度、尺寸等。
3. 一词多义:
“所宜深慎”中的“深”,应当理解为十分、非常,表示程度深。
“振之以威怒”中的“振”,动词,整顿、整治。
4. 词类活用:
“纵情以自娱”中的“纵情”,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纵容自己的感情。
“何必劳神苦思”中的“劳”、“苦”,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使……苦。
5. 特殊句式: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是反问句。
6. 重要虚词: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中的“以”,表示目的,来。
“总此十思”中的“此”,代词,指上述的十种思考。
7. 固定搭配:
“戒奢以俭”中的“戒奢”与“以俭”不是固定搭配。
8. 常见文化常识:
“振之以威怒”中的“振”,在这里是整顿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中“振动”的意思不同。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中的“载舟覆舟”,比喻人民是决定国家存亡的根本力量,要得到人民的拥护。
9. 特殊实词:
“振之以威怒”中的“振”,动词,整治、整顿。
10. 文言句式: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是倒装句中的宾语前置句。
11. 多义词:
“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中的“盖”,连词,表示承接上文,对前面的事实或道理进行总结或说明。
这些是对《谏太宗十思疏》一文中的文言知识的整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这篇文章的内容和意义。
孟子三章文言文知识整理
以下是《孟子三章》的文言文知识整理:
1.特殊句式
判断句:“...者,...也”格式
被动句:“为...所...”格式
省略句:省略主语、宾语、介词等
倒装句:如“君将哀而生之乎”正常语序为“君将哀之而生之乎”
2.重点实词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道,道义;寡,少。
指正义的一方得到美好的结果,邪恶的一方得到恶报。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内城叫“城”,外城叫“郭”。
天时不如地利:指作战要依靠天时和地理条件,但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是民心所向,内部团结。
兵革非不坚利也:泛指武器装备。
兵,兵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等。
委而去之:意思是弃城而逃。
委,放弃;去,离开。
域民不以封疆为界: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
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兵革,本意是兵器和铠甲,这里比喻战争。
意思是强大精良的武器和铠甲不足恃而取胜。
3.通假字
畔(通“叛”,背叛)
曾(通“增”,增加)
拂(通“弼”,辅佐)
4.古今异义
亲戚畔之古义:内外亲属;今义:跟自己有血缘或婚姻关系的人。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古义:兵器;今义:士兵,军队。
5.一词多义
利天时不如地利(有利)兵革非不坚利也(锐利)
国国险而民附(地势险要)域民不以封疆为界(国家)
6.词类活用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巩固)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震慑)。
陈涉世家文言知识整理
陈涉世家文言知识整理(一)通假字1、发闾左谪戍渔阳(通“谪”,贬谪,降职)2、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通“倡”,倡导,发起。
)3、固以怪之矣(通“已”,已经。
)4、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
)5、无相忘(同“勿”,不要)6、卜者知其指意(同“旨”,目的,用意。
)(二)一词多义故1、广故数言欲亡(故意)2、扶苏以数谏故(缘故,原因。
)3、故余虽愚,卒或有所闻故临崩寄臣(所以)4、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原来,旧的)5、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特意)诚1、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如果)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确实,实在)亡1、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马无故亡而入胡(逃走)2、暮而果大亡其财(丢失)3、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灭亡)4、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没有)数1、广故数言欲亡(多次,屡次)2、扶苏以数谏故(多次,屡次)3、卒数万人(几)次1、皆次当行(编次)2、之次所旁次北固山下(临时驻扎,停留)书1、乃丹书帛曰(写,名词用作动词)2、得鱼腹中书(字条,帛书,名词)固1、固以怪之矣(本来)2、人固有一死(本来)3、汝心之固(顽固)4、吾义固不杀人(坚决)会1、会天大雨(适逢,恰巧遇到)2、与皆来会计事(集会)3、多会于此(聚会)为1、为屯长(担任)2、为天下倡(向)3、士卒多为用者(被)4、为坛而盟(修筑)将1、上使外将兵(带领)2、项燕为楚将(将领)乃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表判断,是)2、陈涉乃立为王(于是,就)3、乃入据陈(才)4、乃不知有汉(竟然)(三)词类活用1.乃丹书帛曰(丹:用朱砂,名词用作状语。
书:写,名词用作动词。
)2.置人所罾鱼腹中(用网捕,名词用作动词。
)3.上使外将兵(带领,率领,名词用作动词。
)4.被坚执锐(铁甲,形容词用作名词;武器,形容词用作名词。
)5.法皆斩(按照法律,名词用作状语。
)6、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使……恼怒,使动用法。
)7、固以怪之矣(对……感到奇怪,意动用法。
高中文言文文学常识整理总结
高中文言文文学常识整理总结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文言文文化常识的内容过于琐碎,且与中学生的生活相距较远,因此,这一部分内容经常成为学生复习的难点。
下面我给大家带来高中文言文文学常识整理,期望大家宠爱!高中文言文文学常识1、从中国上古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期间的文学,叫先秦文学。
2、神话产生在文字创造以前。
神话中布满了丰富的想象,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3、在中国流传最广的神话是“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嫦娥奔月”等。
4、《尚书》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总集,相传曾经由孔子编选。
5、《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西周至春秋中期各地方民族及朝庙乐章共305首。
6、《楚辞》为西汉刘向所辑,收有屈原、宋玉写的赋,因具楚地方声,故称《楚辞》,对后代文学创作有深远影响。
7、屈原是中国宏大的爱国诗人,《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品。
8、“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屈原《离骚》中的名句。
9、先秦散文是指秦代以前的散文,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两类。
《左传》和《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的代表。
《论语》、《孟子》、《墨子》、《庄子》是先秦诸子散文的代表。
高考必考语文文学常识我国第一部字典是:《说文解字》(汉许慎撰)2.我国第一部词典是:《尔雅》(周公所撰,孔子门徒解六艺之作)3.我国第一部韵书是:《切韵》(隋陆法言,刘臻颜,颜之推等撰)4.我国第一部方言词典是:《方言》(汉扬雄撰)5.我国第一部诗集是:《诗经》(孔子编)6.我国第一部散文集是:《尚书》(孔子编)7.我国第一部词集是:《花间集》(五代后蜀赵崇祚编,除温庭筠外,入选词家皆为蜀人。
8.我国第一部文选是:《昭明文选》(南朝梁昭明太子肖统编选)9.我国第一部论述文学批判及论述创作的著作是:《文心雕龙》10.我国第一部神话小说是:《搜神记》高考语文文学常识归纳整理必修一1、戴望舒,浙江杭县(今余杭)人,中国现代派诗人。
《雨巷》是其成名之作,并由此获“雨巷诗人”的称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知识整理
一、文言实词
(一)文言通假
1、与可没于xx:没,通“殁”,死亡
2、少纵即逝矣:少,通“稍”,稍微
3、而节叶具焉:具,通“俱”,俱全
(二)古今异义
1、初不自贵重:贵重,古:看重;今,价值高
2、月落庭空影许长:许,古:这样;今,也许
3、废卷而哭失声:废,古:停下,放下;今,废弃
4、吾将以为袜:以为,古:把……当做;今,认为
5、发函得诗:发,古:打开;今:发送
6、而读书者与之:与,古:赞成;今:给
7、以书遗余曰:遗,古:赠送;今:遗失
(三)词类活用
1、形容词做动词
1)吾将买田而归老焉:老,xx
(2)余因而实之:实,证实
(3)与可厌之:厌,厌恶
2、名词作状语
(1)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剑拔,像剑拔出鞘一样
蜩腹蛇蚹,像蝉破壳腹部有节,蛇腹部长鳞一样
3、意动用法
(1)初不自贵重:重,以……为贵重,觉得……贵重
(四)一词多义
1、熟执笔熟视:仔细而操之不熟者:熟练
2、语近语士大夫:告诉有“车过”“腹痛“之语:说法
3、过不学之过也:过错有“车过”“腹痛“之语:经过
二、文言虚词
1、然自视了然:……的样子予不能然也:这样然二百五十匹绢:然而
2、以以追其所见:来,从而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把……,表对象与可以书遗予曰:把……吾将以为袜:把……当作
3、之竹之始生:取独标志一寸之萌耳:的生而有之也:代词,代节叶临事忽丧之:语气助词,补足音节士大夫传之:代词,指与可之言而读书者与之:代词,代轮扁讲的道理
4、于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表对象与可没于陈州:在,表地点
5、焉而节叶具焉:助词而临事忽焉丧之:无义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兼词
6、其乃见其所欲:代词,代“画家”以追其所见:代词,代“画家”其所以然:代词,代提到的事情岂独得其意:代文与可
7、而而节叶具焉:但是,表转折生而有之也:就,表承接废卷而哭失声:表承接
三、文言特殊句式
(一)被动句
(二)判断句
1、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2、庖丁,解牛者也
3、轮扁,斫轮者也
4、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5、《筼筜xx》其一也
(三)省略句
(1)子由为《xx》以(之)遗与可曰
(2)吾将以(之)为袜
(3)xx传之以(之)为口实
(四)倒装句
1、疑否宾语前置
2、定语后置
(1)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
3、状语后置
(1)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2)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
(3)足相蹑于其门
(五)固定句式
1、岂复有竹乎:岂……乎:哪里……呢?
2、世岂有万尺竹哉?:岂……哉?:哪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