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史前及先秦时期的建筑
第1章 史前及先秦时期的建筑 PPT
附近的豫西一带。
1.2 夏、商、西周时期的建筑(前21世纪~前771年)
1.2.1夏、商时期的建筑
2.商朝的建筑 (1)宫室
1.2 夏、商、西周时期的建筑(前21世纪~前771年)
1.2.1夏、商时期的建筑
2.商朝的建筑 (2)陵墓
1.2 夏、商、西周时期的建筑(前21世纪~前771年)
1.2.2西周时期的建筑
西周具有代表性的建筑遗址有陕西岐山凤雏村的早周遗址和湖北蕲春的干栏 式木架结构建筑。
1.2 夏、商、西周时期的建筑(前21世纪~前771年)
1.2.2西周时期的建筑
瓦的发明是西周在建筑上的突出成就,使西周建筑从“茅茨土阶”的简陋状 态进入了较高级的阶段。
1.1 史前建筑
1.1.2南方史前建筑
我国南方地区,由于水网密布、地面潮湿,因此建筑多采用“巢居”的形式、 最具代表性的是浙江余姚河姆渡史前文化遗址。
1.1 史前建筑
1.1.3北方史前建筑
我国北方地区,先民居住地多位于黄河流域,有广阔而丰厚的黄土层,土质 均匀,便于挖掘洞穴,因此,穴居成为北方氏族部落广泛采用的一种居住方式。
1.3 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前770~前211年)
1.3.1春秋时期的建筑
2.高台建筑 高台建筑是我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历史悠久、生命力极强、贯穿于整个建筑
发展过程的独特的建筑形式,它常与宫殿、楼阁融为一体,不可分割。春秋时期 各诸侯国由于政治、军事上的要求和生活享乐的需要,建造了大量的高台宫室, 其基本方法是在城内夯筑高数米至十几米的若干座方形土台,四面有很大的侧脚 向下延伸,然后在高台上建造殿堂、屋宇。如山西侯马晋故都新田遗址中的夯土 台,高7 m多,面积为75 m×75 m。
中国古代建筑
邓毅
史前建筑及先秦时期建筑
• 中外史前建筑城址特点: • 史前城址都位于大河流域的中心地带,地理条件 比较优越;都以高耸的城垣作标志;都有统一的 规划设计 。
中国史前建筑城址特点
• 1、在山麓河滨选址。中国史前城址,集中分布在 黄河-长江流域的重瓣花朵式文化区域内 • 2、城的形制以“方”居多。 • 3、两种类型的城与所在遗址关系。 • 3、两种模式的城墙。夯土城墙 和石砌城墙 • 4、两种模式的城门。陆门和水门 • 5、城内多不设“市”。 • 6、以宫室宗庙为主要内容。
• 河姆渡文化盛行一种栽桩架板高于地面的 干栏式建筑。在河姆渡遗址各文化层,都 发现了与这种建筑遗迹有关的圆桩、方桩、 板桩、梁、柱、木板等木构件,共达数千 件。第4层的一座干栏式长屋,桩木和相紧靠 的长圆木残存220余根,较规则地排列成4行, 互相平行,作西较大面积范围内,普遍发现稻谷遗存,有的 地方稻谷、稻壳、茎叶等交互混杂,形成 0.2~0.5米厚的 堆积层,最厚处超过1米。稻类遗存数量之多,保存之完好, 都是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史上罕见的。经鉴定,主要属于 栽培稻籼亚种晚稻型水稻。它与马家浜文化桐乡罗家角遗 址出土的稻谷,年代都在前5000年,是迄今中国最早的两 例稻谷实物,也是世界上目前最古老的人工栽培稻。这对 于探讨中国水稻栽培的起源及其在世界稻作农业史上的地 位,具有重要的意义。河姆渡文化代表性的农具有骨耜, 仅河姆渡一处就出土上百件。采用鹿、水牛的肩胛骨加工 制成,肩臼处一般穿凿横銎,骨质较薄者则无銎而将肩臼 部分修磨成半月形,在耜冠正面中部刻挖竖槽并在其两侧 各凿一孔。还发现了安装在骨耜上的木柄,下端嵌入槽内, 横銎里穿绕多圈藤条以缚紧,顶端作成丁字形或透雕三角 形捉手孔。此外,还有很少的木耜、穿孔石斧,双孔石刀 和长近1米的舂米木杵等。
中外建筑史 · 第1章 原始与先秦时期建筑
建筑的特征以及早期城市形制与城市建设的发展。
【能力要求】
了解巢居建筑发展序列
掌握穴居建筑发展序列
掌握文明初始期的宫殿建筑特征
掌握早期四合院建筑群的特征
掌握高台建筑的特征
掌握早期城市形制
5
第一章 原始与先秦建筑
第一节 原始建筑(远古——前21世纪) 一 、旧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距今约300万年~距今约1万年 早在五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国原始人就已经知道
仰韶文化遗址
地点:陕西临潼姜寨、西安浐河半坡聚落遗址 时间: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 特色:已知最早的“前堂后室”布局;出现了明确的地面建筑; 形成了规整的建筑柱网,显现出“间”的雏形 意义:标志着中国以间架为单位的木构框架体系已趋形成,特别 是“一明两暗”基本格局的滥觞。
16
第一章 原始与先秦建筑
26
第一章 原始与先秦建筑
第二节 夏、商、西周建筑(公元前21世纪——前771年) 二、商朝
商朝建筑的典型代表——河南安阳殷墟宫殿遗址
安殷宫复想安殷景仿大实图图阳墟殿原象阳墟区殷殿景
27
第一章 原始与先秦建筑
第二节 夏、商、西周建筑(公元前21世纪——前771年) 三、西周
考工记:我国最早关注建筑设计的著作 《考工记》出于《周礼》,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记述
共同点 穴居发展序列
8
第一章 原始与先秦建筑
第一节 原始建筑(远古——前21世纪) 二 、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万年~距今约5000年左右
黄河中游的氏族部落,利用黄土层为墙壁,用木构架、草 泥建造半穴居住所,进而发展为地面上的木骨泥墙建筑, 并形成聚落。
长江流域,因潮湿多雨,常有水患兽害,因而发展为干阑 式建筑。
先秦时期的建筑
中国建筑史教案任课教师:第一章先秦时期的建筑第一节史前时期的建筑韩非子·五蠹》中说:“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
”中国史前建筑分穴居和巢居两类。
由于北方比较干旱,所以多穴居;南方比较湿润,林木多,所以多巢居。
根据考古发掘,在陕西的西安附近的半坡村,挖掘到许多事前的建筑遗址,这些聚落距今已达5000年,属于仰韶文化。
为半穴居形式。
巢居在我国南方较多。
最早人们是住在树上。
开始时只是在一颗大树上居住,后来变成数棵树合一个居所。
最后发展成人工插木桩建屋,形成典型的巢居。
后来又演变成如今尚存的“干栏式”住宅。
巢居建筑最典型的例子是1970年在浙江余姚的河姆渡(今设镇)所发现的建筑(构建),它们距今已达7000余年。
这种木构方式至今仍在用,堪称建筑史上的奇迹。
第二节殷、周时期的建筑在此分析三个殷代建筑(遗址)。
一是位于河南二里头的“一号宫殿”。
从遗址平面图可以看出,中间一个院子是主体建筑(宫殿),四周用回廊。
这种格局可以看出已是内向性的空间形式了,与后来的许多朝代的宫殿,在空间布局上是一致的。
二是河南安阳的殷墟遗址。
建筑群可以分为北、中、南三部分,据考古学家分析,北部为王宫居住区,中部似有庭院式布局痕迹。
南部建筑基址均比较小,可能是统治者的祭奠场所,后来的朝代有南郊祭礼之说,也许就来源于此。
三是墓葬。
从考古角度看,西周最详尽的建筑很像后来的多进四合院住宅,但后来进一步分析,认定它是西周初期的一座宗庙,不过我国古代的宗庙建筑形式,也很像住宅。
《周礼》中也记述着一些与建筑有关的宫廷制度。
如其中有“天子诸侯皆三朝”,即“外朝”、“内朝”、“燕朝”。
燕朝之后,则是“六宫六寝”、“天子五门”、“诸侯三门”,五门即自南至北的皋门、库门、稚门、应门、路门;三门即库门、稚门、路门。
中国建筑发展史
汉阙
阙身形制略如碑而略厚,上覆以檐;其附有子阙者, 则有较低较小之阙,另具檐瓦,倚于主阙之侧。檐下有 刻作斗拱枋额,模仿木构形状者,有不作斗拱,仅用上
大下小之石精品块课件承檐者。
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筑特点
这个时期最突出的建筑类型是佛寺、佛塔和石窟。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生产的发展比较缓慢,在建筑
精品课件
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是一座由人工用土堆成的山陵,经过 两千多年的风雨侵蚀,至今它的高度还有近50米。
精品课件
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的做法,后来影响到汉代乃至历朝历 代。
精品课件
两汉建筑特点
中国传统的建筑结构方式是柱梁或墙梁式,但 从西汉初已开始使用正规的拱券结构了。这时 以筒拱为主要结构形式,大量用于下水道及墓 葬。到东汉时才出现覆盖于方形或矩形平面上 的穹窿。
精品课件
史前及先秦建筑
精品课件
品课件
我国史前建筑特点
我国史前时期的建筑,“下者为巢,上 者为营窟。”
南方多为巢居,北方多为穴居(营窟)。
精品课件
浙江余姚河姆渡建筑遗址
我国的古建筑,最早的要数浙江余姚的河姆渡的史前 建筑了。这是迄今所发现的人类最早的木构建筑。
精品课件
浙江余姚河姆渡建筑遗址
未央宫
据文献记载,宫内主要建筑有前殿、宣室、温室、清凉、麒麟、 金华、承明、高门、白虎、玉堂、宣德、椒房、昭阳、柏梁等殿和 天禄、石渠两阁等,共40余座。 未央宫遗址前殿是未央宫最重要的
主体建筑,居全宫正中,精其品它课件重要建筑围绕它的四周。
未央宫遗址
精品课件
汉阙
汉宫殿祠庙陵墓门外两侧多立双阙,或木构, 或石砌;木阙现已无存,石阙则实例颇多。
中国美术史
第一章史前及先秦美术(180万年前——公元前221年)1史前时代分为: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打制磨制)2旧石器时代晚期的装饰品制作饰品(贝壳)使用染料鸵鸟蛋壳和鸟骨管做成的佩饰物3新石器时代发明了陶器黄河流域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大地湾下层文化下层文化中期仰韶文化(前段称为半坡,后段称为庙底沟文化)晚期马家窑文化龙山文化齐家文化长江流域早期河姆渡文化晚期良渚文化北方地区中期红山文化第四节——新石器时代的工艺陶器1饮食器盆钵碗豆杯勺(敞口)2炊煮器鼎鬲li 鬶gui 甑zeng 斝jia 斧fu 灶(三足)3储藏器壶罐瓶瓮(球形半球行)陶质来分红陶黑陶白陶灰陶器表装饰素陶彩陶印纹陶拟形陶器山东龙山文化黑陶{大汶口中晚期就有}——蛋壳黑陶陶盘(黑光亮薄轻)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最为突出彩陶定义:指砖红色的器壁上用赭石和氧化锰作为呈色元素,所绘图案烧成后呈赭红和黑色马家窑文化的彩陶造型优美,花纹绚丽多姿,色彩厚重浓烈,色调单纯明快,用笔生动流畅,构图细密严谨,器形丰富多样,技巧精湛熟练(距今7800年前的秦安大地湾一期文化出现的彩陶,为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彩陶文化之一)花纹陶器代表器物1三鱼纹盆2人面鱼纹盆(半坡)3鹳鱼石斧图(庙底沟)马家窑文化——人头形的陶器盖红山文化——东方维纳斯玉龙余杭良渚文化——玉琮玉璧地画壁画岩画中国迄今发现最古老的壁画遗址: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庙遗址第七节新石器时代的建筑黄河流域及北方地区:流行穴居,半穴居及地面建筑长江流域和南方地区:地面建筑(干栏式建筑)第二章第一节——青铜器的造型与发展发源于黄河流域青铜器:红铜加锡的合金,熔点低硬度大分类:1礼器(区分尊卑的)2炊煮器:鼎鬲(Li)甑(Zeng)3食器:簋(gui)盂(yu) 簠( fu) 豆4酒器:觥(gong)罍(lei) 盉(he) 瓿(bu) 方彝(fang yi )5水器:盘匜鉴(镜子)6乐器:铃铙(nao)鼓钟。
中国历史(古代史、近代史)(1)——史前文明和先秦时期
声明:本系列笔记基于中国大学慕课网站《中国历史》课程,由本人观看视频学习后,梳理成文档,笔记中的课件截图来源于《中国历史》课程,非本人制作。
在此感谢中国大学慕课网站以及《中国历史》课程的老师们和摄影、录制、后期等所有工作人员,是很棒的课程(免费),也推荐大家有时间去看。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和先秦历史第1讲史前文化遗存中国原始人类分布特点:①北及辽河,南及珠江;②黄河流域(半坡遗址)和长江流域(良渚遗址)居多半坡遗址:石器,多用于从事农业生产鱼纹陶说明出农业生产,还有捕鱼狩猎等生产活动良渚遗址:玉器用作陪葬品、祭祀品居多两者器具说明:首先,原始人类制作工艺进步;此外,早在5000年前,原始的天地、祖先崇拜已经出现。
注:部落之间通过战争或者联合增强实力(如:炎帝和黄帝联合)第2讲夏商西周的更迭夏朝BC(公元前)2070-BC1600大禹治水,舜感于禹功劳,传位于禹。
BC2070年禹即位后定都阳城,为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出现宫殿、监狱、惩罚制度等.尧舜禹禅让制禹传位启,世袭制,标志着国家时期的世袭制已经取代了部落时期的禅让制。
夏末君王桀(恶毒的太阳)此时,黄河下游的商部落壮大起来,商汤联合周围部落共同打败夏桀。
商朝BC1600-1046 多次迁都,最后定都殷商汤建立,末代商纣王(BC1105年-1045年)任用小人,残害公民。
后在牧野之战(详见下)中自焚而死。
周(西周)BC1046-770牧野之战:周武王集结起义军,商纣王组织十几万的奴隶大军,奴隶大军倒戈起义军,将其引入都城。
商纣王自焚而死。
为安抚殷商旧民,周朝实施分封制,分给周王三个弟弟,纣王儿子,功臣、亲戚、先贤后人(舜、神农氏后代)。
分封制等级由高到低: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隶分封制将整个社会进行严格的界限和等级的划分,形成了统治阶级(前四者)和被统治阶级。
统治阶级通过建立军队;制定刑法;礼仪教化(“礼乐制”)镇压被统治阶级。
10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三、汉(前206——公元220年)
1.艺术风格:
交融——开阔而奔放、自然拙朴、圆润、气魄恢 弘
2.建筑状况:
• <1>长安城(相当于公元前4世纪罗马城2、5倍). • <2>单体建筑:
•明堂辟雍、洛阳白马寺 •园林——蓬莱三岛模式 •阙——“观”。
• 建筑艺术特点:
中国建筑发展史
二、明代
1.历史背景:
朱元璋国策——恢复唐宋风格
2.建筑技术:
<1> 木构——注重整体性和规范性:
• 沿用元代柱梁交接,建筑结构整体性加强 • 官方建筑中看不到减柱造,平面布局整齐
中国建筑发展史
<2>民间建筑水平提高——延续南宋建筑风格
《鲁班营造正式》——总结江浙一带经验
<3>砖普遍运用于地面建筑
模数化、定型化、等级制、成就和局限
2.群体结合:城市,东京汴梁—《清明上河图》
水城苏州 ——“平江图” 宋三大名楼 河北正定隆兴寺
中国建筑发展史
3.建筑艺术趣味:
• 隽永、秀丽、优雅 1、园林 • 辽代承唐风
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 北京天宁寺塔 河北蓟县独乐寺
2、装饰
• 金代为辽宋之结合,秀美纤细、色彩华丽
中国建筑发展史
河南偃师二 里头二号宫 殿遗址: 面积比一号 小,同样也 是门、堂、 回廊的布局, 说明庭院布 局在夏到早 商已经是大 型建筑的常 规布局方式, 中国传统院 落式建筑组 合开始走向 定型化。
中国建筑发展史
二、商(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
统治中心在河南中部黄河两岸地区,商是奴隶社会大发 展时期。开始出现一甲骨文为载体的文字记载,有灿 烂的青铜工艺,手工业分工已经非常明显,大量奴隶 集中劳动,这些都促进了建筑技术水平的进步。
中外建筑简史 上篇 第一章 先秦、两汉时期的建筑
咸阳宫
汉*明堂辟雍
第 一
先秦、两汉时期的建筑
章
秦汉建筑特征与成就
3.从艺术风格看
秦汉的统一促进了中原与吴楚建筑文化 的交流,建筑规模更为宏大,组合更为多样。
都城规划由西周的规矩对称,经春秋战 国向自由格局揍变,又逐渐回归于规整,到 汉末以曹操邺城为标志,已完成了这一过程。
祭祀建筑是汉代的重要建筑类型,其主 体仍为春秋战国以来盛行的高台建筑,呈团 块状,取十字轴线对称组合,尺度巨大,形 象突出,追求象征涵义。
秦咸阳宫“一号宫殿”立面复原图
秦汉时期建筑空间形态以“高、大”为主要 特征,通过高台建筑、楼阁建筑和庭院建筑 将“尚大”观念演绎的淋漓尽致。
第 一
先秦、两汉时期的建筑
章
这种撷取融合各国宫殿 样式的做法,体现的正 是“大一统”的文化现 象。
第 一
先秦、两汉时期的建筑
章
长安城中未央宫
未央宫是西汉帝国的大朝正殿,建于 汉高祖七年(前200年),由刘邦重 臣萧何监造,在秦章台的基础上修建 而成,位于汉长安城地势最高的西南 角龙首原上,因在长安城安门大街之 西,又称西宫。
第 一
先秦、两汉时期的建筑
章
咸阳宫
是秦帝国的皇宫,位于今陕西省西安 市西,咸阳市东区域。最初咸阳宫位 于秦都咸阳城的北部阶地上,在秦始 皇统一六国过程中,不断进行扩建。 据记载,该宫“因北陵营殿”,为秦 始皇执政“听事”的所在。
秦国统治者迁都咸阳后,咸阳宫一直 为秦的历代国君的大朝之地。秦始皇 时在渭水南岸修筑新朝宫——阿房 宫,就是想取代渭北的朝宫—— “先王之宫廷”,这处作为王宫或皇 宫使用的“宫廷”之名即“咸阳宫”。
地宫是用来埋藏高僧 火化后的“舍利”。
简述中国建筑历史发展历程?
简述中国建筑历史发展历程?第一节原始社会建筑一.旧石器时期1. 文化背景:上古传说—有巢氏、燧人氏、伏羲、神农逐鹿之战——迁徙、战争、聚合中产生具有多根系、多元性“中国”、“华夏”、“朝代”2.穴居、巢居二.新石器时期的建筑遗存1. 仰韶文化——仰韶村、半坡村2. 龙山文化:面积变小、出现套间式半穴居3. 河姆渡文化:干阑式建筑、榫卯构造4. 细石器文化:神庙与祭坛第二节奴隶社会建筑一、夏(前21世纪——前16世纪)1、文化背景禅让----传子不传贤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夏铸九鼎——青铜时代2、科学技术有规则的使用土地、天文历法整理河道、防洪、挖沟溉渠3、建筑状况国家机器、修筑宫室台榭二、商(前16世纪~前11世纪)1.历史背景2. 建筑状况:• 宫殿—居住、厚葬—等级制例:河南偃师二里头、河南安阳小屯村• 技术发展——永定柱、夯土技术茅茨土阶• 艺术特征——线的艺术整齐方正、院落式布局二、西周(前11世纪——前771年)1. 历史文化背景:• 世代重农—走向封建制• 重礼,分封诸侯——宗法秩序,等级制2.建筑状况:• 城市——“镐京”• 最早的四合院——山西岐山凤雏村遗址3.建筑技术:• 湖北圻春干阑式建筑• 斗的形象出现• 瓦、排水管道的出现第二节封建社会前期建筑一、东周(前770——前476为春秋,475——前280为战国)秦、楚、齐、燕、赵、魏、韩1.历史文化背景:田地私有制、诸侯国争战天子失学、百家争鸣先秦理性精神——伦理理性的社会色彩寓意:“礼楹,天子丹,诸侯黑,大夫苍2.建筑状况:• 城市建设高潮:齐临淄、楚鄢郢赵邯郸、魏大梁• 高台建筑、大型工程:七国竞筑长城西门豹引漳水溉邺李冰父子都江堰• 木构技术:榫卯构造,墓棺《考工记》西周齐国官书公输班——鲁班3.建筑特征:防御性、礼制、线的艺术:(北)理性对称(南)楚汉浪漫主义,绚烂、神仙世界二、秦(前221——前207)1. 阿房宫:上压天宫,下压黎庶2. 修长城、驰道3.临潼秦始皇陵:气势庞大、平面舒展、轴线对称三、汉(前206——公元220年)1.艺术风格:交融——开阔而奔放、自然拙朴、圆润、气魄恢弘2.建筑状况:• <1>长安城(相当于公元前4世纪罗马城2、5倍). • <2>单体建筑:• 明堂辟雍、洛阳白马寺• 园林——蓬莱三岛模式• 阙——“观”。
中职《历史》课程教案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与先秦历史
《历史》课程教案15分其基础是宗法制。
在宗法制内分封者相对于被分封者是大宗,受封者为小宗。
在宗法制内还遵循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和权利,其余各子则享受分封,通过血缘关系将整个社会控制在严格的等级秩序下。
(2)了解礼乐制的本质也是为了维护统治秩序。
根据宗法制行分封后,社会被明确的分为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
统治阶级的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引起平民和奴隶的强烈反抗。
国家通过两种方式解决:一种是通过暴力手段镇压,比如建立军队对外征战、对内镇压:制定刑法,严惩犯罪等;另一种则是通过礼仪教化,让百姓安守本份,从而形成了一套社会行为规范,即“礼乐制”。
举例说明礼乐制:大家耳熟能详的礼制就是用鼎。
只有天子能使用九鼎。
这也是成语“一言九鼎”的来源。
除了用鼎之外,周礼在婚丧嫁娶等社会生活的各方各面都界定着人们在社会中的具体位置,协调人与人的关系,使人各就本位。
(3)礼乐制与分封制、宗法制互为表里,--道成为维护周朝稳定统治和周天子至咼无上地位的重要制度。
(三)甲骨文与青铜器“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引出祭祀、占卜对于早期国家的重要性。
战争靠军队,古代占卜靠祭祀。
随着考古的发现,人们知道古人用甲骨占卜:多用青铜器作为祭祀礼器。
2.理解甲骨通常指乌龟的腹甲、背甲和牛的肩胛骨,这上边的文字就是甲骨文。
知道甲骨文上的内容,当时科技不发达,人们迷信,把--些不能解释的事情都归于鬼神,他们崇尚鬼神。
会祭祀各种鬼神,祖先。
所•以,在商朝,比如征战、打仗、狩猎、生病,甚至婚嫁等等大大小小的事都要占卜一下,问问吉凶。
但是,最后由商王解读占卜结果,因•此,商朝统治者遇事必卜,以彰显自己行为的合理性,加强自己的权威。
了解其制作方法。
通过识读十一生肖甲骨文,体会甲骨文在文字发展史中的地位,它°已经是一种较为成熟的文字了,也是中国目前已知最早的--种成系统的汉文字,奠定了汉字的基础。
•3.(1)青铜器多作为礼器: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
中国建筑史(第六版)中国古代建筑史复习资料
中国建筑史(第六版)中国古代建筑史复习资料第一章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一、中国古代建筑概况1、我国古代建筑具有卓越的成就和独特的风格,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2、我国古代建筑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个历史阶段,其中封建社会是形成我国古典建筑的主要阶段。
3、中国古代建筑在城市规划、建筑群组织、园林设计、民居、建筑空间处理、建筑艺术与材料结构的和谐统一、设计方法、施工技术等方面有卓越的创造,形成一种成熟、独特的体系。
二、中国古建发展阶段1、原始社会阶段(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原始社会阶段是建筑形成的初期。
历经原始人群阶段,母系社会—仰韶文化,父系社会—龙山文化。
2、奴隶社会阶段(公元前1世纪—公元前476年)奴隶社会标志着人类文明的开始。
我国大规模的建筑活动是从奴隶社会开始的。
这个时期城市、宫殿建筑从产生到发展。
奴隶社会经历了夏、商、周、春秋。
我国奴隶社会建筑特点:(1)城市、宫殿、陵墓建筑形成并在平面布局上已形成了均衡对称(2)、形成了木构架外观形式及固有特征(3)、建筑制度、工官制度建立(4)、建筑施工方法上的手段五法:“矩定方、规定圆、绳定直、水定平、垂定正。
”(5)、建筑材料:瓦、砖3、封建社会阶段(公元前475年—公元1911年)(前期)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封建社会前期建筑在奴隶社会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城市、宫殿建筑,并且园林建筑、佛教建筑出现。
(中期)隋、唐、五代十国、宋(辽、金)隋唐至宋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成熟时期,无论在城市建设、木架建筑、砖石建筑、建筑装饰、设计和施工技术方面都有巨大发展。
(后期)元、明、清我国封建社会的晚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较迟缓,各时期建筑发展虽缓慢、但均有所进步。
各朝代概况商特征:商朝是我国奴隶社会大发展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阶段。
主要成就:1、甲骨文2、青铜器3、木构建筑、夯土技术城市遗址:1、成汤都城—西亳2、郑州商城3、湖北武汉黄陂县盘龙城4、殷墟—河南安阳小屯村宫殿遗址:1、河南偃师二里头早商宫殿遗址这是我国至今发现最早的规模较大、较规整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的实例,表示中国传统的院落建筑群开始定型。
中国设计简史——第一章
总体来说,等级制度对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影响 既有利也有弊。其利在于可以使城市建筑按照礼法 有秩序地发展,以满足统治者的需求,甚至在一定 时期、一定程度上可以限制过度营造造成的浪费; 其弊端在于可能限制或阻碍建筑设计的创新。而这 也从一个侧面解释了中国古代建筑为何发展数千年 却始终保持如一的构造思维模式。
青铜器上的鸟虫书
商代甲骨文穿孔串联成册的龟册,则可谓是最早的 装帧设计,而且竖行书写阅读的方式也由此形成雏 形。此外,商周时期青铜器上的“族徽”、“铭文” 既有单字本身的设计,又在文字与器形的结合、文 字与文字的编排上进行了设计规划,算是最早的版 式设计。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通常位于器物的内部, 文字较多时,常被置于器形面积宽大的鼎、盘、簋 的内腹和内底,也有少量的铭文铸在器物的耳、口、 足、肩等特殊的部位。
秦统一中国(公元前 221 年)以前,中国社会经历 了史前原始社会、三代奴隶社会以及封建萌芽阶段。 设计在这一阶段,一些门类范畴也开始形成。在发 展过程中,经验性的技术和基本的工艺类型、后代 依仿和效法的原理及造型、设计思想和制度、“创 新”的设计传统,都不断积淀,为后来设计的发展 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三、服饰与玉器设计 服饰的形成与纺织、印染、缝纫技术有密切的关系。 据现有资料,我国最早用于缝纫的骨针出土于周口 店山顶洞,距今已有一万八千多年。它与着装、饰 品的关系,使它的存在价值和意义远远超出了作为 工具的限定。可以说,它是人类走向装饰自己、美 化自己之路的开始。
随着国家的建立与发展,服饰的自然属性渐弱而社 会属性渐强,尤其是在礼制盛行的西周时期,政府 专门派人设计人们的着装,并按照严密的等级排序 体系,对款式、纹饰、色彩等细节进行了具体的规 定。例如,色彩有青、赤、黄、白、黑五色系统, 其中白色作为丧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传统一直影响至今。从款式来 看,春秋战国时期创新流行的式样较多,尤其是深 衣,它改变了服装上衣下裳的传统。
中国建筑史发展概况
东周春秋时期,建筑上的重要发展是瓦的普 遍使用和作为诸侯宫室用的高台建筑的出现。 秦雍城遗址出土了砖和质地坚硬、表面花纹 的空心砖,说明早在春秋时期中国已经开始 了用砖的历史。随着诸侯日益追求宫室的华 丽,建筑装饰和色彩也更为发展。
封建社会前期建筑 (公元前475年—公元前589年)
东周战国时期,手工业商业发展,城市繁 荣,规模日益扩大,出现了一个城市建设 高潮。
汉朝是建筑发展的第一个高潮,它的突出表 现就是木架建筑渐趋成熟,砖石建筑和拱券 结构有了很大发展。后世常见的抬梁式和穿 斗式两种主要木构架已经形成。作为中国古 代木架建筑显著特点之一的斗拱,在汉代已 普遍使用。
随着木结构技术的进步,作为中国古代建筑 特色之一的屋顶,形式也多样起来。当时以 悬山顶和庑殿顶为最普遍,歇山和囤顶也已 有应用。
了一个新的高度。
龙山文化的住房遗址已有家庭私有的痕 迹,出现了双室相联的套间式半穴居,平面 成吕字形。
套间布置也反映了以家庭为单位的生活。
在建筑技术方面,广泛地在室内地面上 涂抹光洁坚硬凡人白灰地面层,使地面收到 防潮、清洁和明亮的效果。
祭坛和神庙这两种祭祀建筑也在各地原始文 化社会遗存中被发现。中国最古老的神庙遗 址发现于辽宁西部的建平县境内,这是一座 建于山丘顶部的、有多重空间组合的神庙。
质均匀,含有石灰质,有壁立不易倒塌的特
点,便于挖作洞穴。
原始社会晚期,竖穴上覆盖草顶的穴居 成为这一区域氏族部落广泛采用的一种居住 形式。同时,在黄土沟壁上开挖横穴而成为 的窑洞式住宅。
随着原始人营建经验的不断积累和技术提 高,穴居从竖穴逐步发展到半穴居,最后又 被地面建筑所代替。
也有在同一地区,竖穴、半穴居和地面建 筑有先后交替出现的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
1.3 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前770~前211年)
1.3.1春秋时期的建筑 4.建筑艺术 随着诸侯日益追求宫室的壮丽与豪华,春秋时期的建筑装饰与色彩也随之大 为发展,如《论语》描述的“山节藻榄”(斗上画山,梁上短柱画藻文),《左
传》记载鲁庄公丹楹(红柱)刻桷(刻椽),就是例证。
21
1.3 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前770~前211年)
1.3.2战国时期的建筑 1.城市建设
22
1.3 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前770~前211年)
1.3.2战国时期的建筑 2.宫殿 从春秋至战国,宫殿建筑的新风尚是大量建造台榭——在高大的夯土台上再 分层建造木构架房屋。
23
1.3 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前770~前211年)
1.3.2战国时期的建筑 3.陵墓 战国时期的陵墓不仅垒坟,而且植树,并且在封土之上建有祭祀性质的祠堂 或祭殿。
1.3.1春秋时期的建筑 3.春秋墓 至今发现的春秋墓均为小型古墓,如山东淄博磁村的春秋墓。此墓距磁村西 南约1 km,共4座,排列有序,方向一致,是齐国的贵族墓地,古墓形制均为竖
穴土坑墓。最完整的一座古墓位于墓区最南部,长3.5 m,宽2.1 m,深1.2 m,
一椁一棺,棺底高出墓底20 cm,随葬品置于棺外前部两侧,有成组的青铜礼器, 在墓室东部填土中有殉葬的牲畜。
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前770~前211年)
1.3 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前770~前211年)
1.3.1春秋时期的建筑 1.筑城方法 春秋时期存在着100多个大小诸侯国,各国经济不断发展,生产力水平不断 提高,城市不断壮大,各国之间战争频繁,于是夯土筑城成为当时各国必不可少
的一项重要的防御工程,因此各国均有或大或小的城。由于筑城活动的增多,逐
24
1.3 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前770~前211年)
1.3.2战国时期的建筑 4.建筑材料、技术和艺术
25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建筑活动日益频繁,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
了群居的部落,供生产与生活用的窑厂、公共房屋、住所、窑穴和畜圈,供防御 用的垣墙和壕沟,原始崇拜所需的祭坛、神庙和神像以及公共墓地等。
4
1.1 史前建筑
1.1.2南方史前建筑 我国南方地区,由于水网密布、地面潮湿,因此建筑多采用“巢居”的形式、 最具代表性的是浙江余姚河姆渡史前文化遗址。
5
1.1 史前建筑
1.1.3北方史前建筑 我国北方地区,先民居住地多位于黄河流域,有广阔而丰厚的黄土层,土质 均匀,便于挖掘洞穴,因此,穴居成为北方氏族部落广泛采用的一种居住方式。
6
1.1 史前建筑
1.1.3北方史前建筑 1.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时期,由于人们过着定居生活,出现了房屋和部落。
7
1.1 史前建筑
10
1.2
夏、商、西周时期的建筑(前21世纪~前771年)
1.2 夏、商、西周时期的建筑(前21世纪~前771年)
1.2.1夏、商时期的建筑 1.夏朝的建筑 原始社会晚期,黄河流域私有制已开始萌芽,从而促进了阶级分化和奴隶社 会的形成。
据文献记载,夏朝活动的区域主要是黄河中下游一带,统治中心区是在嵩山
中外建筑史
Zhong wai jian zhu shi
第1章 史前及先秦时期的建筑
目 Contents 录
1.2
1.1 史前建筑
夏、商、西周时期的建筑(前21世纪~前771年)
1.3 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前770~前211年)
1.1
史前建筑
1.1 史前建筑
1.1.1史前文化及原始人居住方式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国度。 我国古代建筑与古代埃及建筑、古代西亚建筑、古代印度建筑、古代爱琴海 建筑、古代美洲建筑一样,是世界六支原生的古老建筑体系之一。
1.2.2西周时期的建筑 西周具有代表性的建筑遗址有陕西岐山凤雏村的早周遗址和湖北蕲春的干栏 式木架结构建筑。
15
1.2 夏、商、西周时期的建筑(前21世纪~前771年)
1.2.2西周时期的建筑 瓦的发明是西周在建筑上的突出成就,使西周建筑从“茅茨土阶”的简陋状 态进入了较高级的阶段。
16
1.3
各诸侯国由于政治、军事上的要求和生活享乐的需要,建造了大量的高台宫室,
其基本方法是在城内夯筑高数米至十几米的若干座方形土台,四面有很大的侧脚 向下延伸,然后在高台上建造殿堂、屋宇。如山西侯马晋故都新田遗址中的夯土 台,高7 m多,面积为75 m×75 m。
19
1.3 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前770~前211年)
渐形成了一套筑墙的标准方法。据《考工记》中记载,墙高与基宽相等,顶宽为 基宽的2/3,门墙的尺度以“版”为基数等。
18
1.3 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前770~前211年)
1.3.1春秋时期的建筑 2.高台建筑 高台建筑是我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历史悠久、生命力极强、贯穿于整个建筑 发展过程的独特的建筑形式,它常与宫殿、楼阁融为一体,不可分割。春秋时期
1.1.3北方史前建筑 1.仰韶文化
8
1.1 史前建筑
1.1.3北方史前建筑 2.龙山文化 龙山文化包括多种不同的文化类型,并有着共同的文化特征。村落是当时龙 山文化的特征之一。
9
1种不同的文化类型,并有着共同的文化特征。村落是当时龙 山文化的特征之一。
附近的豫西一带。
12
1.2 夏、商、西周时期的建筑(前21世纪~前771年)
1.2.1夏、商时期的建筑 2.商朝的建筑 (1)宫室
13
1.2 夏、商、西周时期的建筑(前21世纪~前771年)
1.2.1夏、商时期的建筑 2.商朝的建筑 (2)陵墓
14
1.2 夏、商、西周时期的建筑(前21世纪~前77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