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换喻·提喻——论中国当代情爱叙事的身体修辞
《2024年张爱玲文学语言中的隐喻——隐喻的范畴化与心理机制》范文
《张爱玲文学语言中的隐喻——隐喻的范畴化与心理机制》篇一张爱玲文学语言中的隐喻:隐喻的范畴化与心理机制一、引言张爱玲作为20世纪中国文坛的杰出作家,以其独特的文学语言和深入人心的作品广受读者喜爱。
在她作品中,隐喻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法,将复杂深邃的思想和情感用形象、生动的方式表达出来。
本文旨在探讨张爱玲文学语言中的隐喻,分析其范畴化与心理机制,以揭示其文学魅力。
二、张爱玲文学语言中的隐喻张爱玲的作品中,隐喻的运用独具匠心。
她善于运用形象化的语言,将抽象的概念或情感具象化,从而达到更加生动的表达效果。
她的隐喻不仅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而且与她作品的主题、情感、人物等紧密相连,共同构建了她的文学世界。
三、隐喻的范畴化(一)概念范畴化张爱玲的隐喻在概念范畴化方面表现出色。
她善于将不同领域的事物进行类比,通过形象的比喻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例如,她将爱情比作“一袭华美的袍子”,既揭示了爱情的美丽与诱惑,又暗示了其背后的虚荣与挣扎。
这种跨领域的类比使读者在理解隐喻的同时,也能深入思考其背后的含义。
(二)情感范畴化张爱玲的隐喻在情感范畴化方面同样出色。
她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将抽象的情感转化为具体的形象。
例如,她将爱情中的甜蜜与苦涩比作“甜中带涩的果子”,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爱情中的喜怒哀乐。
这种情感范畴化的隐喻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从而深入理解作品中的情感世界。
四、隐喻的心理机制(一)隐喻的认知心理机制张爱玲的隐喻具有强烈的认知心理功能。
通过隐喻,读者能够在认知层面理解和处理复杂的概念和情感。
隐喻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使读者能够更加容易地理解和记忆。
同时,隐喻还通过形象的描绘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从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二)隐喻的联想心理机制张爱玲的隐喻还具有强烈的联想心理功能。
通过隐喻的描绘,读者能够在脑海中形成具体的形象,从而引发一系列的联想和想象。
这种联想和想象不仅丰富了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还使读者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和思考。
中国当代舞剧“隐喻叙事”之略见
中国当代舞剧“隐喻叙事”之略见隐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与事物的相似或象征关系来传达某种意义或情感。
在当代舞剧中,隐喻叙事成为一种流行的表现形式。
本文将从作品“离境”、“归途”和“粪土之山”的角度探讨隐喻在当代舞剧中的运用。
“离境”是中国当代舞剧界的经典之作。
它讲述了离别和追忆的故事。
在演出中,舞者们扮演着旅客和车站人员的角色,通过精心编排的动作和音乐来展现出共同的情感和命运。
其中,一位女舞者扮演的是一个失去孩子的母亲,她的身体语言诉说出无尽的痛苦和内心的挣扎。
整场演出中,她的身影始终贯穿于各个场景之间,通过隐喻的方式阐述了作品的主题:离别是一种不可避免的人生经历,它带给我们的是无言的痛苦和凄凉。
与之相对应的是“归途”。
该作品讲述了一个远离故土多年后回归家乡的故事。
整场演出中,舞者们通过身体的紧锣密鼓的配合来表现出返乡人的内心状态和情感。
其中,舞台中央的灯光成为一种隐喻,它象征着归途人内心的光明和希望。
在舞者的表演中,灯光的变化伴随着剧情的发展,表现出归途人的喜悦、迷惘、迷途和绝望。
通过这种隐喻的方式,观众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传达的主题:回归故乡是一种情感的追寻和舒缓,它对于我们自身的成长和坚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作品“粪土之山”中,隐喻的力量达到了顶峰。
该作品讲述了一个重建家园的故事,舞者们通过身体的协调和音乐的律动,展现出被困难和艰辛包围的生存状态和精神气质。
其中,舞者们所扮演的角色和他们穿着的衣服,都是亲手制作的。
舞蹈《粪土之山》直接的表达就是:这不仅是一部舞蹈作品,更是一个艺术家对于不断反思现实生活中的人性和社会问题、用行动和音乐的语言向观众触及灵魂的艺术创作。
在舞者的眼神中,观众可以看到坚定的梦想和追求。
谁说艺术不能渗透到人生的方方面面呢?在这样的氛围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社会中更为广泛的人们如何积极面对着生活、坚定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和信仰。
综上所述,隐喻叙事在当代舞剧中发挥了非同寻常的作用。
设计方法学重点整理
第一章一、设计方法论四个层次:1.各种技术手段,操作规程等构成科学方法论的最低层次——经验层次。
2.反映各门学科中的一些具体方法,它属于个门学科本身的研究对象。
3.科学研究中的一般方法,是从各门学科中总结、概括出来的,它不是某一学科独有的,而是各门学科共同适用的方法。
4.第四个层次是哲学方法,普遍适用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是一切科学最一般的方法。
二、科学方法论的结构:技术手段→具体方法→一般方法→哲学方法三、科学方法论的历史发展四个时期:自然哲学时期(古代朴素的自然观到16世纪近代科学的产生)分析为主的方法论时期(16世纪经典力学建立到19世纪初期)分析与综合并重的方法论时期(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中叶)系统综合方法论时期(10世纪中期开始)四、设计方法论的分类:(11个了解一下)(十大科学方法论):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优化论、对应论、智能论、寿命论、模糊论、离散论、突变论。
信息论方法功能论方法智能论方法优化论方法系统论方法突变论方法对应论方法模糊论方法控制论方法离散论方法艺术论方法五、艺术设计方法的一般原则:(3个)直觉经验与科学分析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创性与适应性相结合第二章一、(稍微看一下)设计艺术在现代化进程呈现出两种不同态势:一方面是全球化的趋同。
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的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全球化、经济贸易全球化、政治—社会制度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等全球化浪潮,成就了从超级市场到NBA,从好莱坞到麦当劳的全球化,一体化、同质化的产品、服务与消费,“全球化给世界带来多样化”甚至被宣称为“全球化的十大谎言”之一。
另一方面是多元化的求异。
无论是后现代主义的反理体、反中心或反现代设计艺术,还是语言学、符号学与文化人类学在设计艺术学科的广泛应用,都是在重新反省、探讨新的设计艺术文化观,都力图从传统文化、本土文化、族群文化中吸取养分,赋予人工更多的象征意义,恢复才产品与文化断裂的关系,从而在“千人一面”的全球化浪潮中凸现自我。
国家话语女性形象身体修辞
国家话语女性形象身体修辞在中国文学中,女性身体在不同时期被作家赋予了不同的意义。
从晚清开始,女性身体在文学中一直是一个被各种话语、思想和主义利用的工具。
从晚清到五四,国家危亡的现实与报刊对女国民的倡导相呼应,在国族主义舆论主导下,女性身体作为强种保国的工具,被织入了宏大的国家话语,开始了现代女性身体想象与生成过程;抗日战争时期,女性身体又成了民族话语策源地。
遭受踩躏的祖国母亲和女儿成为国家沦亡的性别象征。
阶级革命中,将女性身体当作了分配的财产,演绎了重新分配女性身体的荒谬过程;而被侮辱的贫穷女性则成为阶级解放的符号(比如白毛女的象征意义)。
当进入新中国社会,表面上获得男女平权的女性被整合为社会主义的一种“劳动资源”,要同男性一样参加劳动建设,女性叙事开始体现雄性化特征,“铁姑娘”成为这个时代的特别产物。
到“文革”整个社会文化被推向极“左”,性别差异完全被抹煞,样板戏中的女性身体作为一个“政治符指”,带动整个社会进入一种无性化叙事,从服饰到日常生活都是如此,女性身体被遮蔽,军装绿成为流行服色。
文化通过消灭“奇装异服”来消灭女性曲线,这是高压政治权力,以一种更加隐蔽和阴险的方式,完成对女性身体的建构,并且在风俗与健康学的托词之下,排除性别差异,从而把微观的性别政治纳入大一统的国家意识形态之中。
也就是说,女性身体,不再是身体本身,而成了权力渗透后的一种效果。
但“文革”结束迎来改革开放,随着中国进入市场经济时代,女性身体则迅速堕落成为消费符号,充斥于铺天盖地的广告媒体的窗口上,作为美丽的中介物,诱导着时尚与消费。
女性身体一个世纪的意义更迭表明:“在男权文化和商业文化的双重视野中,女性身体作为文化符码,被高度形式化,成了一个空壳,任由各种文化无机物所填充。
比如,商品代码,母性代码,女人成了画布,在文化光谱中,在各种价值系统里被随意涂抹,变得似是而非,难以识别。
”。
中国当代舞剧“隐喻叙事”之略见
中国当代舞剧“隐喻叙事”之略见中国当代舞剧在近年来迅速发展,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艺术面貌。
“隐喻叙事”成为了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成为了当代舞剧作品中的一种重要表现方式。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隐喻叙事”在中国当代舞剧中的应用,以及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隐喻叙事”的概念及特点“隐喻”是一种比喻的手法,将抽象的概念或者感情通过具体的形象、器物或行为来表达。
在舞剧中,“隐喻叙事”即是通过具体的动作、姿态或者编排来传达抽象的情感、主题或者观念。
这种叙事形式不同于传统的线性叙事,更加侧重于对意象的挖掘和解构,从而使得观众在观赏过程中能够自行产生共鸣,去探讨和思考作品中所呈现的内涵。
这种叙事形式不仅仅是舞者的动作展示,更是一种情感的传递和内心的对话,使得观众在看似抽象的舞台上看到了更加真实的生活和情感。
二、“隐喻叙事”在中国当代舞剧中的应用随着中国当代舞剧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舞剧作品开始采用“隐喻叙事”的方式来进行表现。
这种表现形式更加贴近当代人的审美和情感需要,同时也为舞者和编剧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创作空间。
1. 对内心情感的表达:在许多舞剧作品中,舞者会通过肢体语言和动作来表达内心的情感。
这种表现方式不需要依托语言或者故事情节,而是通过具体的形象和动作来传递舞者的情感,使得观众更加直接地感受到舞者的内心世界。
2. 对社会现实的反思:一些舞剧作品还会通过“隐喻叙事”的方式来反映社会现实。
舞者通过具体的动作和姿态来表达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关注,使得观众在舞台上看到了更加深刻的社会内涵,从而引发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反思。
3. 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国当代舞剧还会借助“隐喻叙事”的手法来对传统文化进行重新解读。
通过舞者的肢体语言和编排,观众可以看到传统文化在当代的生机和活力,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再思考和创新。
三、《舞台中国》:典型案例分析《舞台中国》是一部典型的中国当代舞剧作品,也是“隐喻叙事”在舞剧中的成功应用。
该舞剧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融入了现代元素,通过舞者的肢体语言和编排来表达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社会的理解与思考。
隐喻和转喻视角下汉语新词的衍生
隐喻和转喻视角下汉语新词的衍生一、隐喻1、“飞机场”——生命的起飞点:飞机场是航空旅行的起点。
同样,我们的生命也是从飞机场起航,开启新的旅程。
如果把生活比作一场旅行,那面前的每一个惊喜跟每一个挑战都将伴随着我们,这些障碍也会让我们更强大,更有把握。
让我们以积极的心态出发,乘坐它飞向未知的未来!2、“探险”——寻找新世界:探险是一个美好的词,它不仅暗示要寻找未知的新世界,更暗示人要勇敢地走向未知,不断探索以及建立新的空间。
人生也是一场探险,我们要勇敢而有趣的拓展自己的版图,拥抱新知,用有趣的方式去推进生活,去发掘人性的本质,无论何时都要追求更大的空间,更美好的景致。
让我们以最积极的态度,勇敢的走进未知的大门,谱写未来的故事!3、“游泳”——健康的潜水:游泳是一种有趣又美丽的运动,它不仅能锻炼身体,还可以强化意志力,培养毅力。
同样,我们的人生也是一场游泳,在变化的环境中不断拥抱潜水的乐趣。
每一次潜水,都会让我们更有把握,更加成熟,更有所获。
让我们正视自己的生活,游出新的前行,努力拼凑起失落的碎片!二、转喻1、“小桥流水”——沉淀回忆:小桥流水是一种宁静的美,它把延绵水流里方才经历过的历史,沉淀到最深处,化作一潭绿水。
同样,我们每一份回忆也犹如一潭绿水,在随时间而流的回忆中,沉淀着珍贵的美丽,给我们带来暖昧温柔的安慰与温暖。
让我们细细聆听这潭水里的歌声,片片回忆慢慢拼接,焕发属于自己的光辉!2、“果园”——累积果实:果园代表着积极的结果,里面经过种植,滋养和保护,也许几年之后,会有丰硕的果实唤醒它的味觉神经,让口舌体会到美妙的滋味。
我们的人生也是如此,我们要梦想勇往直前,勇敢去把握机遇,从而收获更多的果实。
只有拥有丰硕的果实,才能播种美好的未来,让每一天都充满活力!3、“宝箱”——童话般的未来:宝箱是美丽童话般的代名词,它暗示着一些珍贵宝物藏在其中,不断追求就能发掘它们。
正如宝箱一般,我们面对未来,要勇于探索、拆开锁孔,去挖掘珍贵的物品。
论“中国式”的身体写作
论“中国式”的身体写作作者:吴敏来源:《时代文学·上半月》2012年第04期摘要:“身体写作”作为女性对抗强大的男性主流话语的武器,实现了女性自我的颠覆,但随着消费时代的兴起,商业浪潮却将女性身体写作置于尴尬的境地。
“身体写作”由刚开始的内在心灵的描述转变为赤裸裸的下半身描写尤其是性经历的描写,“身体写作”本是女性主义的反男权利器,如今却打着女性主义的旗帜成为迎合身体消费背景下大众的低俗趣味,这不能不看作身体写作在中国的误读。
关键词:身体写作;女性主义;误读上个世纪90年代,林白、陈染、海男等女性作家以抒写女性自我的身体感受而受到文坛上的瞩目。
随后的卫慧、安妮宝贝、棉棉等新一代女作家以彻底的放逐自我身体感受,大胆揭示女性身体体验,以身体语言来获得男性世界的话语权。
人们惊呼,中国女性主义写作的时代已经到来,女性开始认识自我的感受,书写身体。
肯定者们称:“林白的小说完全按照埃来娜·西苏的所指的‘返归女性躯体写作’理论主旨来操作的《一个人的战争》,其写作的实践结果,又恰好,几乎可以说是完整无缺地使西苏理论预测的后果得以实现。
”反对者则认为这只是无精神深度的情绪性宣泄以及消费文化制造出来的文化快餐,与具有大胆革新精神的女性主义无关,他们更是对身体写作中的“下半身写作”持严厉的批判态度。
他们甚至认为中国的身体写作在某种程度上产生了变异,打上了“中国式”的标签。
这种身体写作不过依然是在男性文化世界的一种变异的包装而已,从头至尾中国的女性主义依然走不出男性的目光,不过是亲男权的伪女性主义。
那么,当代中国的身体写作是否真的暗合了西苏的身体写作理论?批评家在审视中国的身体写作是否存在误读和误解?本文将结合当代女性身体写作现状对此深入探讨。
一、中国“身体写作”现状中国的身体写作在最初一直都是处于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娇羞状态,并且这种身体写作大部分地都是男性作家以男性视野而进行,很难实现女性来书写自己的身体感受。
论传统隐喻修辞观的现代困境
论传统隐喻修辞观的现代困境作者:王飞来源:《文学教育》 2018年第1期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的转型,国内的学术发展与国际融合日趋活跃,在七十年代欧美语言学界“隐喻热”的波及下,国内学者对隐喻的关注度逐渐增加,乃至在九十年代形成一个隐喻研究的高潮,至今仍然风起云涌,不但研究水平不断提升,而且研究内容日趋深入,从本体研究到应用型研究都有相当可观的、有份量的成果出现,为国际隐喻研究贡献了中国学者应有的学术智慧和学术力量。
由于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学术发展迥异于以往,带有明显的现代学术特色,无论是学术研究的规模还是质量都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而本文所探究的也正是这一时期我国学者在对隐喻这一概念的探究上所体现出来的学术创新,因此,在学界还没有对这一历史时期赋予它以新的称谓之前,本文还是参照一些学者的说法,姑且以“新时期”标目。
对于“隐喻”一词,中国的研究者并不陌生,甚至可以说,它是我国固有的文学表达方式。
在上古时期的《诗经》之中已经使用了“比”的艺术手法;先秦诸子的著作中大量使用比喻手法,如《孟子》、《荀子》、《墨子》等;南朝梁刘勰的《文心雕龙》中全面论述了隐喻的定义、特征、分类和功能[1];南宋陈骙的我国首部修辞学专著《文则》中,把“取喻之法”总结为十种,其中即明确标有“隐喻”一种。
宋元以降,文学作品中的比喻就更司空见惯了。
在一般的修辞学著作中,“隐喻”也往往被看作是“比喻”手法的一种,等同于“暗喻”。
但是,随着人们对隐喻研究的深入,隐喻已经不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修辞,而是与语言学、认知科学、文化哲学甚至心理学等学科相融合的一种表达方式、思维习惯,或艺术风格。
对它的理解,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局面。
二“隐喻”作为一种文学表达方式,最主要的使用领域在文学文本,因此传统观念中,隐喻一直被视为一种文学修辞手法。
这种观点长期以来并没有表现出与时俱进的发展态势,而是作为一种静态知识被人们传播和接收,呈现出一定的封闭性,相对于迅猛发展的现代“隐喻学”研究明显表现出知识的固化,而没有任何与其它学科或知识领域交轨的迹象。
提喻
定义
提喻(synecdoche),意为“解释”,又称“举隅”,指的 是在同一性质、同一种类、同一体的事物中,用包罗性广 的(more comprehensive)词语代替包罗性更窄的 (less comprehensive) 词语,或反过来用后者代替前者。 提喻是不直接说某一事物的名称,而是借事物的本身所呈 现的各种对应的现象来表现该事物的这样一种修辞手段。 提喻又称举偶法。提喻与换喻(借代)不同,换喻主要借 助于密切的关系与联想,而提喻则是借助于部分相似。 提喻的本体和借体之间纯属隶属关系,而非对应关系。本 体是借体的体现,而借体则蕴含于借体。
以“士兵”代替“将军或指挥官”
2. The dock can accommodate the largest vessel. 这船坞能容纳最大的船。 以“容器”代替“船只”
七、以物质名词代替所制成的东西
1.She has been on the boards for more tha twenty years. 她在舞台上度过了20多个春秋。
三、以具体代替抽象
1.She has come to realize that life is not a bed of roses. 她终于意识到了人生并非总是称心如意。 以具体的“洒满玫瑰的床”(a bed of roses)来代替“豪华舒适和欢乐安 逸的生活" 2.All the father rises in my breast.
舐犊之情在我心中油然而生。
以“父亲”(father)代替“父亲的情感和责任”。 3.The wolf and the pig mingled together in his face. 残暴和贪婪交织在他的脸上。 分别以“狼”代替“残暴",以“猪”代替“贪婪"
影视专业术语解释
专业术语解释[中国电影艺术词典节选]电影逼真性电影的基本特性之一。
电影逼真地呈现拍摄对象的性质。
电影是从照相术展而来的一种艺术,是一种活动的照相,能够直接纪录现实世界的人和事物的空间状貌,可以逼真地反映事物的运动和变化。
科技的发展又使它能再现事物的声音和色彩,从而具有任何艺术无法企及的真实地反映对象的能力。
这种高度的逼真性手段必然要求银幕反映生活的外在真实和内在真实,它排斥服装、化装、道具、布景、环境以及表演的虚假性,更排斥人物形象逻辑、故事内容等方面的虚假,而要求电影反映生活的本质,达到内在真实和外貌形态逼真的高度统一。
电影艺术人民性社会主义电影艺术的基本原则之一,指电影创作应反映人民的生活、利益、情感、理想和审美观点,也指电影创作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人民性是我国电影艺术的基本特点之一。
建国以来,一系列优秀影片,或反映了我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所建立的丰功伟绩,或表现了我国人民的崇高精神面貌,或反映了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光辉历史,或体现了人民的情感、愿望和审美情趣,这些作品受到人民的欢迎,同时也给人民以鼓舞。
我国电影创作在广大人民特别是青少年的思想成长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也显示了我国电影艺术的人民性的特点。
视觉快感电影心理学解释影像和运动引起视觉系统官能性满足的概念。
由光影、色彩和运动构成的电影影像带来的视觉快感,超过其他任何艺术,是人的视觉器官接受外界刺激时产生的特殊愉悦感。
作为影片的主要审美愉悦手段,影片的视觉快感是保证影片成功的重要元素。
视觉快感论解释和引导了电影创作走向,电影利用传统摄影技术和现代高科技,创造了其他艺术无法提供的视觉形象,再现了疯狂追逐、万马奔腾、激烈枪战、海底奇观、太空幻象,或惊心动魄,或赏心悦目。
隐喻换喻电影语言学术语。
在语言学中,隐喻,指间接意义上使用的移代性的修辞格。
电影符号学的修辞理论认为,电影没有严格意义的隐喻,因为按照修辞学的原意,并不指明隐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的比较关系,而在所谓的电影隐喻中,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于影像中,如卓别林的影片《摩登时代》(1936)开头的著名“隐喻”:一群羊的镜头之后是挤在地铁人口的人群的镜头;再如爱森斯坦的影片《罢工》(1925)中的“隐喻”:军警镇压工人的镜头之后不是工人受伤的镜头,而是屠宰场宰牛的镜头。
提喻--
提喻提喻(Synecdoche),并不是中文词汇。
但相当于就是借代,指代。
提喻是不直接说某一事物的名称,而是借事物的本身所呈现的各种对应的现象来表现该事物的这样一种修辞手段。
提喻又称举偶法。
提喻与换喻(借代)不同,换喻主要借助于密切的关系与联想,而提喻则是借助于部分相似。
提喻(借代,指代)大致归纳为四种情况:a.部分和全体互代;b.以材料代替事物;c.抽象和具体互代;d.以个体代替整个类。
例如:1.Outside,(there is) a sea of faces.外面街上,是人的海洋。
(以人体的局部代全体,即以faces 表示people)2.Have you any coppers?你有钱吗?(以材料代事物,即以copper铜喻指coin money铜币)3.They share the same roof.他们住在一起。
(以部分代全体,即用roof屋顶,表示house屋子、住宅)4.He is the Newton of this century.他是本世纪的牛顿。
(以个体代整个类,用Newton表示scientist科学家)5.Ye see/ The steel ye tempered glance on ye.看,你们铸的剑在把你们看管!(以材料代事物,用steel钢,喻指sword剑)6.It was reported that China won the volleyball match.椐报载:在这次排球赛中,中国队赢了。
(以国家名称China 代该国球队the Chinese Volleyball Team)7.Life was a wearing to him.生活令(以抽象代具体,即用wearing 他感到厌倦。
喻指a wearing thing令人厌倦的事情) 转喻转喻(Metonymy)是指当甲事物同乙事物不相类似,但有密切关系时,可以利用这种关系,以乙事物的名称来取代甲事物,这样的一种修辞手段。
《2024年张爱玲文学语言中的隐喻——隐喻的范畴化与心理机制》范文
《张爱玲文学语言中的隐喻——隐喻的范畴化与心理机制》篇一一、引言张爱玲,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杰出代表,其作品以独特的文学语言和深邃的隐喻著称。
本文旨在探讨张爱玲文学语言中的隐喻现象,分析其隐喻的范畴化与心理机制,以期为理解张爱玲作品提供新的视角。
二、张爱玲文学语言中的隐喻张爱玲的作品中,隐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
她善于运用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来表现抽象的情感和思想,使得作品更加生动、形象。
例如,她常用自然景观、日常生活用品等元素作为隐喻的载体,通过对这些事物的描绘来传达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三、隐喻的范畴化(一)隐喻的分类张爱玲文学语言中的隐喻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划分。
从表现形式上看,可以分为明喻和暗喻;从内容上看,可以分为情感隐喻、哲理隐喻等。
这些不同类型的隐喻在张爱玲的作品中相互交织,形成了独特的文学风格。
(二)隐喻的范畴化过程隐喻的范畴化是指人们根据经验和认知将隐喻进行归类和定义的过程。
在张爱玲的作品中,隐喻的范畴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将抽象的情感和思想与具体的事物相联系,形成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二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将隐喻与读者的认知结构相匹配,产生共鸣;三是在语言运用上,通过修辞手法使隐喻更加生动、形象。
四、隐喻的心理机制(一)隐喻的认知心理隐喻的认知心理是指人们在理解和接受隐喻时所进行的心理活动。
在张爱玲的作品中,读者需要通过联想、想象等心理活动来理解隐喻所传达的含义。
这种认知心理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情感。
(二)隐喻的情感共鸣张爱玲的作品中的隐喻往往能够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这是因为在她的作品中,隐喻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往往与读者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相契合,使读者能够产生共鸣和共情。
这种情感共鸣有助于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艺术效果。
五、结论通过对张爱玲文学语言中的隐喻及其范畴化与心理机制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其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首先,隐喻的运用使得作品更加生动、形象,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和艺术效果;其次,隐喻的范畴化有助于读者理解和接受作品中的含义和情感;最后,隐喻的心理机制使得读者能够产生情感共鸣和共情,增强了作品的情感表达力。
叙事作品中隐喻和换喻双轴运作的特点
叙事作品中隐喻和换喻双轴运作的特点
作者:赵姗姗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人文学院
1.李春双隐喻和换喻问题的哲学意义[学位论文]2008
2.刘迎迎土地开发整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期刊论文]-中国房地产业2011(4)
3.夏保华论德克斯的发明的划界[期刊论文]-教育研究与评论:技术教育2011(4)
4.孙乐乐.王立升.唐婕.高利柑桔素铬配合物的合成及结构表征[期刊论文]-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4(z1)
5.丁月珍提高中层干部执行力[期刊论文]-思想理论教育(下半月行动版)2011(4)
6.唐良宇眶区年轻化——改良的提眉术[期刊论文]-浙江医学2009,31(8)
7.覃碧卿诗意地栖居——读陶文鹏、韦凤娟主编的《灵境诗心:中国古代山水诗史》[期刊论文]-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3(1)
8.张妮基于心理学的网络动画创作流程研究[学位论文]2010
9.梁文娟脑灌注CT对胶质瘤放射治疗GTV的临床意义研究[学位论文]2008
10.兹维坦·托多罗夫.史忠义对话与独白:巴赫金与雅各布森[期刊论文]-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7,15(4)
本文链接:/Thesis_Y1713284.aspx。
提喻 转喻 隐喻
转喻、提喻、换称三种修辞手法的对比三种关系类英语修辞手法———转喻、提喻和换称的共同之处都是用某一事物的名称指代另一事物的名称,常常容易使人混淆。
其实,如果将这三种修辞手法的用法加以对比分析,就不难区分了。
转喻(Metonymy)、提喻(synecdoche)、换称(antonomasia)这三种修辞手法都属于关系类修辞,它们的共同之处都是用某一事物的名称指代另一事物的名称。
目前国内有关英语修辞的教科书中就常将这三种修辞手法混为一谈,使得老师和学生对此模糊不清。
其实,如果将这三种修辞手法的定义和用法弄清,就不难区分了。
下面就这三种修辞手法的定义、用法以及它们之间的异同作些比较:1.转喻(Metonymy)的定义与用法用某一事物的名称代替另一事物的名称的修辞手法叫做转喻或借代。
这两种事物之间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
(A metonymy is a figure of speech that has to do with the substitution of the name of one thing for that of another with which it is closely associated.)转喻通常用下列几种方式指代:(1)根据人名或商品品牌名:Uncle Sam(山姆大叔)→Americans or the American government(美国人/美国政府)John Bull(约翰牛)→the English nation or a typical Englishman(英国/地道英国人)He is reading Shakespeare.他在读莎士比亚作品。
└→(Shakespeare’s works (用作者指代作品)He went in debt just to keep up with the Joneses.他为了与邻里攀比而负债。
└→neighbours(用“琼斯家”指代“邻里”) We drove a Ford to Hyde Park.我们驾驶一辆福特牌小轿车到海德公园去。
中国当代舞剧“隐喻叙事”之略见
中国当代舞剧“隐喻叙事〞之略见摘要】我们舞剧创作的“哑剧叙事〞“拟态叙事〞从舞蹈本体出发,剖析系统语言元素,以隐喻为根底展开舞剧叙事,而“哑剧叙事〞和“拟态叙事〞同样兼备着某种“隐喻〞的意味。
叙事的线索在于形式还是内容,二者之间能否做到统一结合从而衍生出舞蹈形象的思考。
舞蹈形象是舞蹈的直接阐释对象,对于主观经验明确的表达有着不可无视的作用。
情感性和审美性,更重要的是在编创或者是演员表演时内心充满着丰富的感情色彩,和谐统一地营造了审美意境,从而揭示出人物的特点,这也是成功树立形象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样揭示着人物塑造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作品的成败。
【关键词】当代舞剧;叙事;哑剧【中图分类号】J616.3【文献标识码】A着眼西方舞蹈史,诺维尔作为舞蹈本质论价值巨大,舞蹈形象是运用舞蹈家的人体为物质材料,以节律的动作过程和姿态创造出的一种能够反映对象本质特征的饱含诗情、赋予乐感、能给人美的享受的飞舞流动的形象。
舞蹈形象是构成舞蹈作品的核心,也是舞蹈审美活动的主要对象。
现今众多舞蹈作品以文学人物为题材进行创作,但成功之作却屈指可数。
以现代舞的形式编创的文学经典佳作数不胜数,以西方的身体语言解读东方的历史文学人物,在人物形象的把握与演绎上充分表达出舞蹈与诗文歌赋结合下的密切关系。
日常经验中的“本体隐喻〞,最明显的是“拟人〞——“自然物体被拟人化〞的隐喻。
乔治·莱考夫和马克·约翰逊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认为:“拟人〞是一个笼统的范畴,覆盖的隐喻种类繁多,每一种隐喻都选择了人的不同方面或者是观察人的不同方式。
它们的共同点就在于它们是本体隐喻的衍生——让我们根据人来理解世界万象,并能够基于我们自身的动机、目标、行动以及特点来加以了解。
〞而“拟人化〞的“本体隐喻〞在舞蹈创作中大量存在。
“翩翩起舞兮朱鹮,来泠春堂其绿树,羽毛如箭色如染,远飞欲下双翅敛,避人引子入浑堑,动处水纹开滟滟,谁知豪家网尔躯,不如饮啄江海隅。
中国当代舞剧“隐喻叙事”之略见
中国当代舞剧“隐喻叙事”之略见
中国当代舞剧“隐喻叙事”是一种独特的舞蹈形式,通过隐喻和象征来传达故事情节和主题。
它强调舞蹈的表现力和想象力,使观众能够从中引发思考和感受。
这种舞剧形式常常采用抽象的舞蹈动作和符号,通过舞者的身体语言和舞台设计来表达含义。
它通常不以线性的故事情节为主,而是通过象征和隐喻的手法,将情感和思想传递给观众。
它可以是对社会现象的抨击,对人性的探索,或对个人经历的反思,从而引发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在中国当代舞剧“隐喻叙事”中,舞者的身体语言是其中最重要的表现手段。
他们通过精湛的舞技和独特的身体表达来传达情感和意义。
他们可以运用身体的各个部位,如手臂、腿部和躯干,以及舞蹈动作的速度、力度和节奏等元素来表达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状态。
舞台设计也是中国当代舞剧“隐喻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
舞台的布置、灯光的运用和道具的选择都可以用来增强舞剧的表达力和吸引力。
通过具体的舞台设计,可以创造出具有象征性的场景和环境,使观众更好地进入故事情境并理解舞剧所传达的主题。
中国当代舞剧“隐喻叙事”通常涉及社会问题和人性思考。
它常常通过隐喻和象征来传达对社会问题的触动和批判。
通过舞蹈乃至舞剧的形式,它可以更直接地触动观众的情感和思考,从而引发对社会现象的深度思考和理解。
中国当代舞剧“隐喻叙事”也常常涉及对个人经历和情感的反思。
舞者可以通过舞蹈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和经历,使观众能够更真切地感受到舞者的情感和经历。
这种个人化的表达方式可以让观众更深入地理解和共鸣,从而引发对人性的思考和关注。
细绘中国当代情爱叙事的结构图评《中国当代小说情爱叙事研究》
细绘中国当代情爱叙事的结构图评《中国当代小说情爱叙事研究》刘传霞周志雄的《中国当代小说情爱叙事研究》试图对当代小说情爱叙事的形态、结构、话语进行宏观整体的透视,对具体的情爱叙事文本作精致细入的解读,从而阐释中国当代情爱叙事的深层内涵及其演变的内在动因,其研究方法恰当而又别致。
由于情爱话题与人的道德规范、社会伦理、现实秩序密切相关,对文学作品中的情爱问题的研究就极容易被社会道德伦理等左右,陷入空泛、简单的道德化、政治化的价值评判之中。
《中国当代小说情爱叙事研究》,突破了这种社会———历史批评和道德批评为主导方法的情爱研究的流行模式,运用结构主义的叙事学、精神分析的心理批评等现代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深入情爱叙事文本的内部肌理,对情爱叙事中各种因素和关系加以辨认,把它们作为同时存在并构成有机的整体加以探讨,对叙事文本的叙述结构、叙述视角、叙述话语进行科学地分析,探查中国当代情爱小说叙事中不变的深层结构和随时发生变化的表层结构。
通过对中国当代文学不同时期、不同文学思潮中的情爱叙事文本的比较分析,周志雄指出,中国当代的情爱叙事在结构上基本延续了中国古代才子佳人文学的套路,即“有情人相遇——外力阻挠——克服阻力——大团圆”的线性叙述的模式。
不论是在十七年时期的革命历史小说、“文革”中的地下文学,还是新时期以来的现实改革、文化反思小说,甚至网络小说,这种凝结了中国人,尤其是男性的集体无意识的文本结构方式和叙事模式一直或隐或现地存在于当代情爱叙事之中。
同时,周志雄也辨析了各个时段、各个潮流情爱叙事表层结构的变异,认为由于现代人情爱观念的变更和社会意识形态对文学需求的变幻,在现代文学时期情爱叙事结构就出现了抒情化和零散化的现象,对爱情心理的细腻的抒情化叙述取代了对情爱故事情节的完整叙述,尽管情爱仍然具有结构文本的作用,但是就如同情爱在作品主人公的生命的位置一样被边缘化了。
而在新时期具有明晰的女性意识的女作家手里,当代情爱叙事结构再次发生了变异,女作家将情爱叙事推向私语化与感觉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的影 响。 中国当代情 爱叙 事 , 不 同的政 治文化语境 中, 在 采用 不 同的话语 模式 与身体视 角 , 由此 产生不 同的 身体修 辞模式 。 在公共 话语 模式 中 , 述者 以审视 的眼光 关注身体与 意识 形 态之 间的隐喻 关系 ; 日常话语模 式 叙 在
中, 叙述者 以正视 的 眼光关注 身体 与主体建构之 间的换喻 关 系; 而在私人 话语模式 中 , 述者则有 意无意地迎合 叙
身 体 与人 性 之 间 的关 系 认 识 的广 度 与 深 度 。 国 当代 情 爱叙 事 , 中 由于不 同时 期 的历史 与文 化 语 境 , 生 产 了不 同 的话语 模 式 。 改革 开放 以前 , 在 社会 生 活 以政 治 为 中心 , 因此 情 爱叙 事 也 依 附于 政 治话 语 , 为 一 成
种公共话语模式 。 在这种模式中, 叙述者试 图引导受述者从政治视 角对身体进行审视 , 由此产生“ 身体一 政治” 的隐喻修辞 , 身体被公共化与政治化 。 而随着改革开放以及启蒙主义 的再兴 , 叙述者对人性解放提 出了新的要求 , 情爱叙事 因此进入 日常话语模式 , 身体与个性化主体建构密切相关 , 甚至互为 因果 , 这种 叙事以叙述者对身体的正视为基点 , 并建构“ 身体一 主体 ” 的换喻修辞 。 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 中国社 会进入“ 后全权消费主义”_ , _ 2 时期 消费主义盛行 , 经济利益成为人们生活的核心 , 身体 的隐秘性也就成为
身体 , 这种眼光使得身体的私密性被极大地弱化 , 而公共空间中身体 的政 治隐喻意味则被凸显 出来。 在杨沫的《 青春之歌》 林道静的爱情选择与政治选择同步展开。 中, 当她还是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女
[ 收稿 日期 ] 0 9 1— 8 20 — 2 2
[ 作者简介 ] 黄晓华( 9 3 )男流动站研究人员 , 华 湖北大学文学 院讲师 , 主
身体是人类情爱生活的基点 , 这不仅因为身体 自 的欲望是情爱发生的原初动力 , 身 而且 因为身体之 间的交往是情爱发展与转变 的重要原因。然而 ,我们周围的身体以及我们与它们 的关 系总是社会化的 “ 具体的东西”1 , 【3 情爱 中的身体同样打着历史与文化的烙 印。 l6 2 这种具有历史文化内涵 的身体 , 在情爱叙 事中必然得到体现。 作为情爱叙事中一个重要 的符码 , 身体具有 丰富 的文化与审美内涵 : 一方面 , 情爱叙 事 中描 述 的身 体 , 总是 打 着 一定 历 史 时 期 的 政治 文 化 的烙 印 ; 一 方 面 , 述 者 对 于情 爱 生 活 中的 身体 另 叙 的描述 , 总是出于一定的叙述 目的, 用了一定 的修辞手法 。 采 由叙述者对情爱叙事 中的身体进行修辞 的 方式 , 仅可 以看 出不 同时期 身体 所 折射 出 的社会 历史 文化 的广度 与深 度 , 且 可 以看 出 不 同叙 述者 对 不 而
要从 事 中国现 当代 文学 与叙事理论研究 。
4 2
湖北大学学报 ( 学社会科学版 ) 哲
第3 7卷
性的时候 , 她被余永泽身上 的知识分子气质所吸引。 一旦她开始追求进步 , 她马上觉得这位 曾经救过 自 己命的人 ,原来是个并不漂亮也并不英俊的男子”] 而卢嘉川 “ “ _6 3 7 那高高的挺秀身材 , 那聪明英俊 的大 眼睛 , 那浓密的黑发 , 和那和善 的端正的面孔”1 [0 3 2马上抓住 了她 的注意力 。 1 这种身体的吸引与排斥 , 正 是理念的吸引与排斥 的暗示与隐喻。 正是这种身体一理念 的双重吸引 , 使得林道静与卢嘉川 之间产生了 朦胧 的爱情。 但这种爱情在林道静未曾彻底转变 自己的阶级立场之前 , 不可能被卢嘉J更不可能被组织 i I 接受。 因此 , 只有在林道静成为真正的革命者之后 , 她才可能收到卢嘉川牺牲时写下的迟到的“ 情书” 。 林道静不仅因为身体 的政治属性而产生爱情 , 而且 因为身体的政治属性而接受爱情 。 尽管江华并不 是“ 她所深深爱着 的、 几年来时常萦绕梦怀的人 ”但 “ , 她不再犹豫” 因为“ , 像江华这样的布尔什维克 同志 是值 得她 深 深热 爱 的 , 她有 什么 理 由拒 绝这 个早 已深爱 自己的人 呢”】 。 f 由于 私 密性 的 爱情 可 以在某 种 3
一
、
身体 的 隐喻 与政 治意味 的凸显
在 新 中国成立 之 后 的很 长 一段 时 间 , 治 主导 着社 会 生活 的各个 层 面 。 在 小说 叙 事 中得 到 了充分 政 这 体现 。 政 治话语 占主导地 位 的 时代 , 爱 也成 为 政 治 的附庸 , 而使 属 于个 体 的情爱 生 活 , 须 接受 政 在 情 从 必 治 的审视 , 纳入 公 共 话语 空 间 进 行 叙述 。 这 种叙 事 模 式 中 , 被 在 叙述 者 必 须 用 受述 者 的 审视 眼光 来 看 待
21 0 0年 5 月
湖北大学学 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Ju a o u e U i ri ( hl o h n o i c ne o r l f bi nv sy P i sp ya dS c l i c) n H e t 0 aS e
Ma 2 0 y,01
第3 7卷 第 3 期
挑逗 并满 足 人们 的窥 视 欲 、 而产 生 巨 大商 业 利益 的 一个 重 要砝 码 , 进 私人 话 语 模式 成 为 风行 一 时 的叙 述 模式 , 在这 种 叙述 模 式 中 , 身体 —— 首 先是 性 —— 的私 密性 , 被特 别 标 示 出来 , 以激 发 并 满足 受 述者 对 身 体 的窥 视 欲 , 由此 形 成 “ 身体 一 性 ” 的提喻 模 式 。
受述者的窥视欲 , 关注 身体 与性 ( ) 别 意识的提喻 关 系。 国当代 情爱叙 事的 身体 修辞 不仅 揭 示 了身体 意味 的丰 中
富性 , 而且揭 示 了叙 事修辞 的复 杂性 。
[ 关键词 ]情爱叙事 ;身体修 辞 ; 隐喻 ;换喻 ; 提喻
[ 中图分类号 ]10 . 2 67 [ 文献标 志码 ] A [ 文章编号 ]10 — 7 9 2 1 )3 0 4 — 6 0 149(000— 010
V0.7 No3 1 . 3
隐喻 ・ 换喻 ・ 提喻
— —
论 中 国 3代 情 爱叙 事 的 身体 修 辞 - "
黄 晓华
( 中师 范大学 文学院 , 华 湖北 武汉 4 07 ) 3 0 9
[ 摘
要 ]身体是情 爱叙事 的重要 符码 。 同时期情 爱叙 事对身体进行修 辞 的方式 , 然受到 不同时期政 治 不 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