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句子成分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句子成分教学反思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句子成分教学反思

句子成分教学反思——襄垣三中李刚完整的句子结构是:(定)主//[状]谓<补>+(定)宾例如:(我们)学生||[一定][要]学<好>(专业)课程定语用在主语前面,是修饰限制主语或宾语的中心语的如:“(冬天里)的春天”补语用在谓语的后面,是补充说明谓语中心语的如:“辨认<仔细>”句子成分1、主语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指明说的是“什么人”或“什么事物”。

例如:(1)中国人民志气高。

(2)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是亿万人民群众的切身事业。

2、谓语谓语是陈述主语的,说明主语的,说明主语“是什么”或怎么样“。

例如:(1)满天乌云顿时消散了。

(2)树叶黄了。

(3)小王今年十六岁。

(4)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5)明天星期日。

(6)什么书他都看。

3、宾语宾语在动语后面,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人或事物,回答“谁”或“什么”一类问题。

例如:(1)什么叫信息?(2)门口围着一群看热闹的。

(3)马克思认为知识是进行斗争和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服务的手段。

4、定语定语是名语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修饰、名词表示人或事物性质、状态、数量、所属等。

例如:(1)那(沉甸甸)的稻谷,象一垄垄(全黄)的珍珠。

(2)(三杯)美酒敬亲人。

(3)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

(4)(中国)的历史有(自己)的特点。

5、状语状语是动语或形容词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表示动作的状态、方式、时间、处所或程度等。

例如:(1)他[已经]走了。

(2)咱们[北京]见。

(3)歌声[把王老师]带入深沉的回忆。

(4)科学[终于以伟大的不可抑制的力量]战胜了神权。

副词、形容词经常作状语,表时间、处所的名词经常作状语,一般名词不作状语。

动词中除助动词外,一般动词很少作状语,介词短语常作状语。

一般状语紧连在中心高速的前边,但表时间、处所、目的的名词或介词短语作状语时,可以放在主语的前边,如,[在杭州]我们游览了西湖胜景。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范文(3篇)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范文(3篇)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范文我在教这篇课文时主要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学习。

一是思考作者的观点,并参照自己对待自然的态度作一番检讨。

作者立意高远,眼界开阔。

能从长远的眼光和大宇宙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但是也有一些说法还可以商榷,可以引导学生思辨、质疑。

二是作者的语言。

课文中的许多句子有着丰富的哲理性和思辨色彩,应该认真揣摩。

另外,作者通过拟人、比喻、反问等修辞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说得通俗易懂,也值得认真学习。

为让学生学有所获,贯彻新课程标准上提出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对本课的教法我充分考虑学习的主体,即学生的实际情况。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间一般只有___分钟左右,如果较长时间不改变教学方法,学生的注意力就会分散,所以教学的第一点就是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并进行适量变化,让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及较高的注意力。

我在教学之初采用情景导入法,先让学生看《自然灾害》的视频资料,看后让学生谈感受,这种方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接下来我又根据教学内容,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如文章中有部分字词是必须掌握的,我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与问答法解决,针对教学重点,我采用情景激励法、投影展示法、分析法、比较法及引导法,针对文章难点,主要考虑采用点拨法、分析法、提问法、诠释法等,由于使用了恰当的教学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范文(2)教学反思报告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范文(3)一、教学目标和内容分析本学期的语文教学内容包括课文的阅读理解、诗歌鉴赏和作文写作等方面。

通过教学,我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让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和写作,感知和理解文学的美。

其中,阅读理解是语文学习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通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提取重点信息,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诗歌鉴赏是培养学生美的感受和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

通过学习优秀的诗歌作品,让学生领略诗歌的美妙和深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诗歌鉴赏能力。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通用20篇)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通用20篇)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通用20篇)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1《再塑生命》这篇课文写莎莉文老师对我启示世间真理,给我深沉的爱,同时也展示了一个盲聋哑女孩的精神追求。

今天下午上这节课时,由于备课时间仓促,情急之下,我临时上网搜集了作者的生平简介,课文中需要学生理解的几个重点问题,就匆匆忙忙地踏着铃声走进教室。

课堂教学环节基本上按照作者简介、整体感知、探究问题、分析人物形象等思路进行,结果发现:学生上课情绪低落,对于提出的问题毫无兴趣可言,一节课下来几乎是在听我的“独角戏”,搞得自己身心疲惫,更不要提什么学生的创新了。

于是我犯愁了: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整节课犹如一潭死水?上网浏览了几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读着别人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的同时,我开始反思今天这节课的失败之处:对教材不熟悉,缺少教师的情感投入,缺少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又怎能激发学生用心去学习,去感悟,从而走进课文,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又怎能被作者的坚韧顽强的精神所感动?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2教学本文时,我有意突出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如对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换位思考、拓展延伸、发展其健康的个性等方面都作了有益的尝试。

如课前让学生做好预习课文、查找相关资料等准备工作,不但培养了学生主动搜集整理资料、筛选有用信息的能力,还激发了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第一节课开课时的故事导入,不但创设了良好的情境气氛,还唤起了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奠定了学习新课的感情基调。

第二节课合作探究的几个问题,就是在充分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的基础上,由教师整合了学生发现的问题的结果。

这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深入思考,善于质疑的能力。

特别是第三课时的学习,尝试性的运用了拓展迁移的方法,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开来,让学生在“鉴赏母爱”、“畅谈母爱”、“体悟母爱”、“抒写母爱”等环节的学习中,学会由此及彼,换位思考,感悟形式多样的母爱,不但水到渠成的培养了他们作为家庭一员的责任感,还潜移默化的帮助他们形成了尊重父母、关心家人、珍惜幸福的人生态度,很好的完成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目标。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15篇)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15篇)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15篇)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1本课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相距很远,他们在理解课文内容方面表现出一定的难度,但同时在对于文章的感情的把握上,还是比较容易的。

所以,在教学中,更应该注重适当在文章的写作背景上多介绍一些,并注重对学生感情的引导,以此为突破口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在“问题探究”和“畅所欲言”两个环节中,欣喜的感觉盈满心间。

真的没想到,在我眼里一向缺乏自主阅读体验的学生,一旦给他们机会唤醒与文本主动对话的欲望,他们的表现是多么出色!当学生的问题一个个报出时,我看到了提问题同学的骄傲和尚未习惯于“发问”的那部分学生脸上的惊羡!当问题报完,请学生自主探寻问题答案时,大部分学生兴趣浓厚,发自内心地开始探究起来。

那一刻,我在课堂中,仿佛听到了田间禾苗在阳光下生长的声音本课有两点收获:1、我体会到了认知心理学中所说的“任务分析”的重要。

因为事先让学生写写读课文后的感受、听听他们所遇到的问题,我才能了解学生真实的需要,并根据他们的需要来确定课堂设计方案。

平时牵着学生上课,所有对学生的需要的揣摩只是老师从经验出发的判断,这种“一厢情愿”其实是一种武断的行为。

2、要设法唤醒学生的阅读体验,让他们与文本产生对话。

新课程标准中就指出我们的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中,往往存在用教师的解读来代替学生自我的解读这样的弊病。

阅读教学中要改变的学生的学习方法之一就是要让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产生个性化的自我阅读体验,在这样的过程中提高阅读能力。

现实中,缺乏自我体验的能力,抓住阅读权不放。

这次尝试让我发觉,错的是我自己。

但是,目前这些做法还只是个尝试,如果能带给学生一点阳光的话,也只是从指缝间流下的几缕而已。

我期盼着能有一天完全放手,让自主学习的阳光直射无影。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2人教版《我的母亲》(胡适)是一篇自传体式文章,文章的前四段是写的作者的童年生活,五至十三段写的母亲对我做人方面的深远影响。

八下语文第三单元教学反思

八下语文第三单元教学反思

八下语文第三单元教学反思在八下语文第三单元的教学过程中,我对自己的教学效果进行了反思。

以下是我的一些思考和总结:首先,我发现学生对于散文的理解和欣赏能力相对较弱。

在教授散文《草船借箭》时,我没有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散文中的情节和人物,导致他们理解起来十分困难。

下次教授散文时,我会采取更具体的教学方法,例如引导学生分角色进行表演,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参与度,同时通过提问和讨论加深他们对散文的理解。

其次,我在教学过程中未能充分启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能力。

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能力,而不仅仅是教授知识点。

在下次教学中,我会更多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同时,我还会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和任务,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探索欲望。

此外,我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很好地与学生进行互动和沟通。

很多时候,我过于注重自己的讲解,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机会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疑惑。

下次教学时,我会更多地询问学生的看法和理解,并提供他们充分表达的机会。

我也会尝试使用一些多媒体教具和互动活动,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并促进学生与我和同学之间的交流。

最后,我还需要对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详细的规划和准备。

在本次教学中,我有时候可能会迷失方向,没有很好地掌握教学节奏和进度。

下次教学时,我会提前做好教案,明确每个环节的内容和目标,保证教学的流畅性和有效性。

总之,通过这次教学反思,我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效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我将在以后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创造能力,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和沟通,提前准备教学内容。

我相信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文知识,并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这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个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选文章涉及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以及民间艺人轶事,文笔生动,妙趣横生。

而《端午的鸭蛋》这篇文章十分典型地体现了汪曾祺散文“小叙事”的特点。

文章信笔写来,从容闲适;文笔自然生动,语言平实有味。

所写内容虽然简单,但作者灌注深情于文章,写出了其中的人生滋味。

一、准确理解和领会教材是合理的教学设计的前提。

所以在备课时,我从这一单元的主题以及课文特点入手,制定了如下几个目标:1、了解各地端午风俗,了解作者家乡独特的端午风俗,体会作者的情感。

2、朗读课文,感受作者散文闲适自由的创作风格。

3、揣摩语言,品味作者平淡而有味的语言特色,学习本文传神的写法。

力求在课堂上完成目标,让学生能自主学习,达到新课标的要求。

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的设计教学注重如下几方面的安排。

1: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调动读书的积极性。

在上课一开始,我就以体现思乡情感的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导入,让大家产生一些联想,马上融入一个思乡的氛围当中;在接下来的整体感知中,我则用“作者家乡有哪些风俗,为什么作者仅对家乡高邮的鸭蛋情有独钟?”这个问题引入阅读。

因为关于家乡风俗生动文字浅显,所以我没有讲解,只是让学生自由朗读,在书上勾画,在读书基础上把这些风俗找出来;在总结完作者家乡端午的风俗后,我还以一些课前准备的有关端午节的小饰品,与课文介绍挂钩,提起同学的兴趣,以求营造一种端午过节的气氛,同时以此引入民俗、文化的体验。

2、注重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从文章出发,在自主探究这个环节中以语言为教学立足点,关注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和积累。

首先引导学生朗读、揣摩品味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子,使学生深入领会文中的思想情感。

接着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合作探究,体味好词好句。

学生在朗读讨论后,找到了许多体现情感,以及语言特点的句子(比如:对比、字词生动、文白夹杂等)。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反思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反思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反思第一单元1.《社戏》教学反思:《社戏》是XXX写的一篇反映儿童生活的小说,充满童真童趣,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学生易于接受也容易产生共鸣。

我们利用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通过想象和联想,让其“感之于外,受之于心”,尝试着让学生达到“如临其境,物我两忘”的境地。

基于此,我设想让学生多读、多听,去感受语言的情趣、语言的美感以及其中的情感。

2.《回延安》教学反思:《回延安》是材八年级下册中的一首现代诗,诗人自始至终把握住了对母亲延安的感情,通过XXX——忆延安——说延安——看延安——XXX,五部分内容来倾吐自己的激情。

抒情方式上既有直接倾吐,又有间接抒情。

或用动词,或描写,便感情抒发既酣畅淋漓,又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八年级诗歌教学,应侧重在指导学生如何读诗,掌握读诗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深入的欣赏,并在欣赏品析过程中培养能力。

3.《安塞腰鼓》教学反思:课堂中,立足学生,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挥,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

从本课的研究效果来看,这个目标完成的比较理想。

至于走进文本、研究文本的过程中,值得肯定和反思的地方有以下几点:1.我采取了“自主互助、合作探究”研究型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自主与合作研究的积极性,这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根本保证。

2.课堂讨论和学生交流是学生互助进修的好形势,但关键在于教师选取的讨论或交流的问题的价值。

问题,必须是有“问”的价值,从学生中来,在学生中解决。

3.在鉴赏课文美的时候,对学生的指导不到位;课堂中言语不够简练。

了解到自己存在着不足,在以后工作中要努力提升自己、改善自己、虚心进修、不断提升自己。

4.《灯笼》教学反思:中文从文言到白话,得承认是进步,但这进步不应以丢掉汉语的简约特点为代价,所以白话文也应该简约,也能够简约。

白话文若要具备简约、厚重、丰腴、隽永的特点,就要在大家都能读懂的前提下努力压缩文字,用词和句式就免不了要受文言的影响,保留一些文言的韵味。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设计及反思(第二单元)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设计及反思(第二单元)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设计及反思(第二单元)5.《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1.把握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品味事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

2.筛选、概括、整合信息,理清说明顺序,体会说明文的条理性。

3.培养学生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把握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准确性、生动性。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人类运用语言进行交流、表情达意。

大自然也有语言吗?如果有,自然万物会说些什么呢?会以怎样的方式说“话”呢?请我们跟随竺可桢先生一起来聆听“大自然的语言”吧!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立夏勿下雨,犁耙倒挂起。

五月端午晴,烂稻刮田膛。

寒露无青稻,霜降一齐老。

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八十一,庄家老汉把田犁。

引用不同季节不同气候的诗词或谚语,让学生猜测分析其中的自然现象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追问:人们是怎么知道的?引出“物候学”一词(但不做解释),过渡到课文。

设计意图:从一开始就调动学生积极性,给他们一定的成就感,吸引其注意力,同时也提示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寻找物候学的相关知识。

二、解读课文(一)初步感知——我为自然代言1.同学自由阅读课文,找出大自然的语言有哪些?并且以“当_________(自然现象)的时候,那是‘我’要告诉你________(气候变化、注意事项等)”的格式,以第一人称方式来为自然代言。

预设答案:当杏花开的时候,那是‘我’要告诉你该耕地了。

当桃花开的时候,那是‘我’要告诉你该种谷子了。

当布谷鸟唱歌的时候,那是‘我’要告诉你割麦插禾了。

…………2.归纳概括:到底什么是自然的语言?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自然现象能够提示人们该如何安排农事,这就像是大自然的语言。

设计意图:通过有趣的环节改变原本乏味的科学概念归纳,进一步引导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

(二)整体感知——聆听自然之声1.我们要如何才能了解自然的语言?观察自然界中的生物/物候观测2.有哪些因素会影响我们去了解自然的语言?首先是纬度;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古今的差异。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设计及反思(第六单元)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设计及反思(第六单元)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设计及反思(第六单元)21.《庄子二则》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1.感知惠子和庄子思想、性格、气质上的差异,理解庄子的志趣。

2.理解故事中的比喻,把握故事的主旨。

3.拓宽阅读视野,增加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提高文化品位。

教学重点;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归纳相关的文言句式。

2.领略两则故事的寓意。

教学难点:1.了解庄子想象奇特、寓于浪漫主义色彩的创作风格。

2.理解《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中双方的辩论思维。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北冥有鱼一、情景导入战国时代,在北方有一条鱼,大到几千里,后来这条鱼变成了一只鸟,再后来又怎么样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庄子的《北冥有鱼》,看看到底是什么样的情况。

二、自学互研(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读准字音,认准字形。

鲲.(kūn) 徙.于南冥(xǐ) 抟.扶摇(tuán)齐谐.(xié) 正色邪.(yé)2.借助注释,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加点字)。

北冥:北海。

怒.而飞: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海运:海水运动。

志怪..者也:记载怪异的事情。

抟扶摇...:抟,盘旋飞翔。

扶摇,旋风。

去.以六月息.:去,离开。

息,气息,这里指风。

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野马,山野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

吹,吹拂。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湛蓝色。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尽头。

亦若是.则已.矣:是,这样。

已,罢了。

3.通假字。

北冥有鱼:“冥”同“溟”,海。

4.词类活用。

(1)志怪者也。

怪:形容词作名词,怪异的事情。

(2)南冥者,天池也。

天:名词作形容词,天然的。

5.古今异义词。

(1)怒.而飞⎩⎨⎧古: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今:生气,发怒。

(2)海运..⎩⎨⎧古:海水运动。

今:泛指海上运输。

(3)天池..也⎩⎨⎧古:天然形成的水池。

今:高山湖泊名。

(4)野马..也⎩⎨⎧古:山野中的空气。

人教版初二语文下册句子成分简表反思

人教版初二语文下册句子成分简表反思

句子成分教学反思抚顺市实验中学崔本岩一、教学设计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是:“在教学中应根据语文运用的实际需要,从所遇到的具体语言实例出发进行指导和点拨。

指导与点拨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良好的语感。

”并没有考查内容,而学生到了高中阶段就直接使用语法知识来解决文言文等问题。

所以,我们只能利用最少的时间完成对语法的简单了解。

那么,这节课我只设置一个重点:学会分析句子成分。

二、教学过程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在更短的时间内,更多的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更好的掌握句子成分这一重点。

我通读了一些现代汉语理论书籍,查找了一些资料,分析了一些不同类型的句子,总结出一些规律。

目的是帮助学生高效掌握语法这一重难点。

今天这节课是讲解句子成分的划分方法。

要想掌握句子就要先复习短语,我们从短语出发,将各种类型的短语用加法叠加就组成复杂的句子。

所以一些尖子生在充分认识短语的基础上我们就能很好的分析句子成分。

那么其他同学慢一些,我就帮他们总结出一个公式供他们套用。

对句子成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之后,我就带领学生由浅入深地练习,举出一些典型的例子,引导他们先分析主谓宾成分,再逐步加上定状补。

这样实例加公式,多数学生就能很好的掌握句子成分这个重难点了。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消化理解,我又引出一个句子成分口诀,领学生多读几遍也就记住了。

也就能更快更好的分析句子成分了。

三、存在问题首先,今天我上的是句子成分的第一课时,这个知识对于成人都有一定难度。

而我有些急于求成,对学生的能力估计不足,在做短语加法的时候,学生分析的不是太顺畅,所以只能用引导的方法,帮助学生完成。

其次,课后我觉得练习还可以设置的更简单些,使所有学生都能树立信心,更乐于跟着老师去突破接下来会遇到的各种难题。

这样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都更有益处。

四、改进措施首先,还应该不断的丰富自己,加强学习,了解教材,熟悉课标,更应该了解学生,教学环节才能贴近学生,适合学生,才能预留出更多的学生活动的时间,更好的练习,循序渐进掌握知识。

怎样教学生进行句子成分分析(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师随笔)

怎样教学生进行句子成分分析(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师随笔)

怎样教学生进行句子成分分析(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师随笔)在过去的句子成分分析的教学中,多注重如何分析它的成分,却忽略了对句子成分分析的意义的介绍。

这样会降低学生学习句子成分分析的积极性和目的性,落入了为了分析而分析的枯燥而盲目的教学中,其结果是效果不佳,学完忘完。

为此,在本期本次句子成分分析中,我特别注意了这个问题,将句子成分的结构及结构层次、成分间的关系、分析句子成分的意义补充了进来,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再加上反复练习,学生的掌握程度较好。

句子是能独立表情达意的语言单位,如“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由许多的词语、短语构成,根据这些词语短语在句子中的地位和功能,将句子中的词语短语命名为不同的成分。

一个句子(单句)总是要回答:谁干了什么、谁怎么样了或某时某地出了或有某事某物,我们把“谁”称为主语,如例句中的“雨”,通常由名词、代词或短语充当,指出动作的发起者或承受者,是谓语陈述的对象。

用符号“︳︳”来标示。

把“干、怎样”所表示的动作、事物特性的词语短语称为谓语;如例句中的“变”,通常由动词、形容词或短语充当;陈述主语的行为或特性。

用符号“--下划线”来标示。

主语和谓语是构成句子的基本成分,是第一层次。

我们把动作涉及的对象称做宾语,如例句中的“雪花”根主语一样由名词、代词充当,是谓语动作涉及的对象。

我们把主、谓、宾的这三个中心词(是否定句的加上否定副词)称为句子的主干。

把修饰限制主语、宾语中心词的部分称为定语,在现代汉语中位置都在被修饰限制的词语之前。

如例句中的“暖国的”、“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

以“的”为标志,用符号“()”来标示。

把陈述谓语中心词--动作的时间、地点、方式、程度、方向、对象、目的、性质的部分叫做状语,在现代汉语中的位置都在谓语中心词之前,如例句中的“向来没有”。

以“地”为标志,用符号“〔〕”来标示。

把用在谓语中心词之后补充说明其结果、程度、趋向的部分,称做补语。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学反思.doc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学反思.doc

《社戏》这篇文章,篇幅较长,内容丰富,亮点繁多。

要想讲好, 实在不易。

本教学方案,从实际出发,安排学生在课前预习课文,并注意保护学生最纯正的自主感受,在课堂上一开始就安排学生畅谈阅读课文后的第一印象。

不管好坏,教师一律给予鼓励,这就一下子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与信心。

接下来,就进入教师“导航”阶段。

先设置几道小题,由表及里,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感悟文章的结构、内容与中心。

然后,安排学生分析人物的性格,赏析景物描写,品析语言的深层含义。

这些看似是相对独立的,其实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本文的写作特色,也能进一步帮助学生从局部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中心,理解内容与中心的关系,理解语言表达与中心的关系。

本教学方案最大的特色就是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教学环节安排自然合理。

这就能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用极少的时间学到极多的东西。

另外,本教学方案也十分注意尊重学生的个性认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

《回延安》教学反思本课教学的亮点:1.创造了轻松的平等交流的氛围,活跃了课堂气氛。

注重引导学生朗读品味语句,深层次思考问题,注重对语文知识的积累2.情境营造了良好的情感氛围,成为本节课完成教学目标的关键。

在教学中,通过感受主题美,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让他们感受浓浓的亲情,十四五岁的孩子很容易被情绪感染,从而完成情感教育。

《安塞腰鼓》是一篇描述西北黄土高原壮阔、豪放、火烈的安塞腰鼓舞蹈表演的,以求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语言急促、铿锵、昂扬,感情强烈,内容与形式珠联璧合,实现了完美统一。

因此,任何一个教师在教学本课时,都不会忽略诵读法。

然而,绝大部分教师都是先指导学生朗读方法,告诉学生哪段该怎么读,哪部分又该怎么读, 然后再让学生朗诵课文。

之后再另外安排时间让学生单独品味本文的语言特点。

这样安排,一方面学生是在教师指导下被动地朗诵课文,另一方面把朗诵课文与品味语言割裂开来,显得有些不够完美。

所以,本教案大胆创新,让学生们自己通过揣摩语言特点,确定朗读方法,制定集体朗读方案,然后再反复诵读,之后二次感悟语言、感悟文意。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三篇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三篇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三篇篇一:《云南的歌会》教学反思沈从文在《云南的歌会》里写出了云南淳朴的民风民俗,流露出了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赞赏,唱出了一曲深情的赞歌。

文中作者将感情渗透在人物、景物、场面描写中在娓娓而谈里自然透出平淡辽远。

在文章中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无论是写人还是写歌都凸显民风民情,让人感受到的是云南这个诗歌的家乡别样的风情。

比如在写山野对歌情节里,我们看到:那个年轻妇女,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手哑口无言,并没拘泥赛歌过程,重在表现胜利姿态。

她“轻轻地打了个吆喝”,表示胜负已定,然后“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拉着同行女伴,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

这种一点也毫不矫情,不张扬,朴朴实实的歌手也只有在这里才看的到了。

所以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的重点就是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三个场合展示出来的人物美,环境美,场面美。

由此体会作者对民间民俗文化的赞美,领略民族风情,激发学生热爱民俗文化的热情篇二:俗世奇人教学反思经过对这节课的认真准备,我对新课标的理解加深了,了解了更多教学手段,锻炼了自身素质,自我感觉在课堂教学上有一大进步。

课后反思,总结如下:有所进步的地方:1、对本科组的教学标志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会。

2、教学灵活性增强了。

在设计教案时,为了讲清楚文章的奇妙之处,我安排了人物之“奇”、语言之“奇”、情节之“奇”三个环节。

但在实际授课讲到语言之“奇”时,我发现时间拖长了,但学生仍沉浸在语言文字的魅力中,有意犹未尽的感觉。

我就临时决定砍掉后面的.情节之“奇”这一环节,因为我觉得与其让学生平平的学两个环节,倒不如认真地钻透一个方面的知识,这样他们的收获应该更大。

另外,一堂课上得好不好,应该可以从学生的脸上看出来。

如果学生面容愉快,那么这堂课应该就是成功的,如果学生眉毛紧锁,表情困惑,那么这堂课很大程度上就是失败的。

所以教师还应该学会课堂观察,只有观察仔细了,才可以从学生的表情上了解到自己上得好不好,从而作出自我反思、及时调整。

赏析句子——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人教版

赏析句子——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人教版

赏析句子——修辞手法赏析技巧刘小梅教学目标:学会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去赏析句子教学过程(一)导入在现代文阅读中,重点句的赏析是十分重要的能力训练之一。

正确理解句意,有助于文意的把握,有助于作品思想感情和主题的理解。

因此,新课程标准也作了明确的要求,做到“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于是句子赏析就成了语文考试中考察学生能力的一种常见的题型。

(二)常见的修辞方法的作用:比喻、拟人:语言生动、形象。

夸张:突出……排比:增强语势、使语言具有音乐美或节奏感。

设问、反问:加重语气,起强调作用,强调了……对偶:句式整齐,对仗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

对比:强调了......突出了.....反复:加强语气,强调了......(三)答题格式1.这个句子使用了......修辞手法2.写出了......(内容)3.表达了/表现了/抒发了.......(情感)(四)举例分析例如1:一瞬间,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气托住了,衬着蓝天白云,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飞天”凌空》)答:1.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2.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吕伟跳水时优雅的动作。

3.流露出作者内心的赞叹与喜爱之情。

例如2: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答:1.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油蛉和蟋蟀们人格化,2.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油蛉和蟋蟀叫声动听和百草园充满生机,有无限乐趣。

3.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例3:几分钟之后,也许又会大雨如注,也许是丝丝细雨飘下,也许是阴云密布,整个海面又被大雾封锁……千变万化的自然美景,是你的眼睛应接不暇,不到基隆来,是很难领略到的。

答:1.这个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表达的语势,2.写出了基隆的天气千变万化,基隆的雨来得急、来得快,3.表达出作者对这一自然美景的赞美。

例4: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设计及反思(第三单元)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设计及反思(第三单元)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设计及反思(第三单元)9.《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1.理解、积累“诣”“俨然”“垂髫”“交通”“妻子”等文言词语。

2.了解作者及相关作品,整体感知,把握课文。

3.理解作者“世外桃源”的社会理想。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古今异义词和省略句的用法;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加强诵读训练。

反复朗读,背诵本文。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作者的社会理想。

认识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探究法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人们所处的环境不同,对理想的追求也可能不同。

贫困的年代里,人们希望衣食无忧;安定的年代里,人们渴望幸福美满。

那么生活在战乱时代里,人们向往什么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东晋诗人陶渊明的著名作品《桃花源记》,看一看作者所处的时代和他向往中的理想社会。

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二、知人论世(PPT文稿)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现在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

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

陶渊明曾任江州祭酒、彭泽令等职。

因不满当时士族地主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任彭泽令不足三月即辞官归隐,作《归去来兮辞》,自明本志。

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

有《陶渊明集》传世。

三、订正读音,朗读课文1.录音范读。

2.订正读音:豁(huò)然间(jiàn)隔俨(yǎn)然邑(yì)人阡陌(qiān mò)垂髫(tiáo)便舍(shě)船屋舍(shè)3.学生散读,指名朗读,齐读课文。

四、整体把握课文1.文章线索及顺序。

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三百来字,却写出了一个有头有尾,情节完整的故事。

2.内容概括。

第1段,溪行捕鱼。

渔人发现桃花林。

第2、3段,桃源仙境。

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花源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4、5段,重寻迷路。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通用16篇)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通用16篇)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通用16篇)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1)整个上课环节总体我觉得比较顺畅,可能是设计时抓住了“瀑布”这个比喻的缘故,当然,学生回答也比较踊跃,使我容易进行对话,初一学生参与的热情一向是较高的。

对于“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的含义分析,考虑到学生由于年龄和经历的关系,不大好理解,所以用教师的理解代替了学生的回答。

这个问题如果加以某种程度的铺垫或许学生也可以自己理解出来,但怎么加,加什么,我还没有明确的思路。

对于先前比较得意的一个设计——让学生说说“心上”和“心底”二词的巧妙之处,虽然是可以比较顺畅地引入“作者更深的感悟是什么”这个问题,但事后想想,作者“心上”“心底”两个词真有这样的用意吗?真的是由浅入深吗?“心上”和“心底”或许就是同一个意思,我这样鲜明地加以区分,其实是过于技巧化的一种托词,追求过程的顺畅反而变得不顺畅,做作了。

最后,仿句总结的形式好吗?这种套路真的是太泛滥了,尤其是公开课。

来点清新自然的好不好!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2)暮色时分,一个体弱多病的八岁小男孩,鼓起十二分的勇气,爬到六七米高的悬崖上的时候,再也坚持不下去了。

他心惊肉跳,吓得几乎要晕到。

是他的父亲,鼓励他、指导他,一小步一小步地试探着挪动身子,最后安全地回到了平地上。

这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在《走一步,再走一步》中,讲述的关于自己成长的故事。

作者从这番经历中悟出的人生哲理让他一生受用。

我在指导学生学完这一课之后,头脑里一直萦绕着他父亲的那句话: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

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

这句话对于老师的课堂教学似乎也是一种启示。

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学总是广受诟病,这种境遇从满堂灌时期一直持续到满堂问时期,现今到了满堂说的新时期,满意率似乎也未见上升多少。

目前,在主流视线关注下的中学语文课堂,确实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那里,师生的课堂行为大都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旗帜下发生和进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句子成分教学反思
——襄垣三中李刚
完整的句子结构是:
(定)主//[状]谓<补>+(定)宾
例如:(我们)学生||[一定][要]学<好>(专业)课程
定语用在主语前面,是修饰限制主语或宾语的中心语的
如:“(冬天里)的春天”
补语用在谓语的后面,是补充说明谓语中心语的
如:“辨认<仔细>”
句子成分
1、主语
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指明说的是“什么人”或“什么事物”。

例如:
(1)中国人民志气高。

(2)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是亿万人民群众的切身事业。

2、谓语
谓语是陈述主语的,说明主语的,说明主语“是什么”或怎么样“。

例如:
(1)满天乌云顿时消散了。

(2)树叶黄了。

(3)小王今年十六岁。

(4)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5)明天星期日。

(6)什么书他都看。

3、宾语
宾语在动语后面,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人或事物,回答“谁”或“什么”一类问题。

例如:
(1)什么叫信息?
(2)门口围着一群看热闹的。

(3)马克思认为知识是进行斗争和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服务的手段。

4、定语
定语是名语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修饰、名词表示人或事物性质、状态、数量、所属等。

例如:
(1)那(沉甸甸)的稻谷,象一垄垄(全黄)的珍珠。

(2)(三杯)美酒敬亲人。

(3)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

(4)(中国)的历史有(自己)的特点。

5、状语
状语是动语或形容词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表示动作的状态、方式、时间、处所或程度等。

例如:
(1)他[已经]走了。

(2)咱们[北京]见。

(3)歌声[把王老师]带入深沉的回忆。

(4)科学[终于以伟大的不可抑制的力量]战胜了神权。

副词、形容词经常作状语,表时间、处所的名词经常作状语,一般名词不作状语。

动词中除助动词外,一般动词很少作状语,介词短语常作状语。

一般状语紧连在中心高速的前边,但表时间、处所、目的的名词或介词短语作状语时,可以放在主语的前边,如,[在杭州]我们游览了西湖胜景。

6.补语
补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后面的连带成分,一般用来补充说明动作、行为的情况、
结果、程度、趋向、时间、处所、数量、性状等。

例如:
(1)广大人民干得〈热火朝天〉。

(2)他写的字比原来不是好〈一点〉,而是好得〈多〉。

(3)他生〈于1918年〉。

(4)他坐〈在桌子旁〉。

(5)颜色是那么浓,浓得〈好像要流下来似的〉。

7.独立成分
在句子中不与其他成分(主、谓、宾、定、状、补)产生结构关系,但意义上又是全句所必需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一种成分,用来表示称谓呼叫,对事物原推测、估计、注释、补充、感叹、摹拟语气等。

例如:
(1)事情明摆着,你看,我们能不管吗?
(2)十分明显,不大大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四个现代化就是一句空话。

(3)啊,多么使人心醉的绚丽灿烂的秋色!
(4)砰,砰,一阵枪声传来......
充当独立成分的,有的是一个词,有的是短语,它在句子的位置比较灵活,有的在句首,有的在句中。

区分参见:
中学语文语法教学中,分析句子的成分教学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而宾语和补语的区分是教学的难点之一,学生常常对“谓前为状谓后补”和“谓语之后带宾语”这两句“窍门口诀”疑惑不解。

虽然他们懂得前者是针对谓语中心词和附加成份而言,后者是针对句子主干顺序来说,但在实际操作中和分辨时还是常常感到困难。

为此,我特意在教学过程中把这两种成分进行了几方面的对比,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其一,细推敲两种概念,从回答问题入手。

宾语是动词中心语的支配对象,补语是对动词、形容词中心词起补充说明作用的成份,根据这两个不同的概念,我们知道宾语是动词的连带成分,它与动词之间是被涉及与涉及的关系,回答的是“谁”或“什么”一类的问题;而补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后边的连带成分,它与动词、形容词之间是补充和被补充,说明和被说明的关系,回答的“怎么样”的问题。

例如:
(1)他打球。

(2)他打〈输〉了。

例(1)中,“球”是“打”涉及的对象,回答“什么”的问题,所以是宾语:例(2)中“输”是补充说明“打”的结果,回答的是“怎么样”的问题,所以是补语。

从概念和回答不同问题两个方面进行比较是区分宾语和补语的最基本方法。

其二,依词性类别判定,细辨认数量结构。

用分辨词性的办法进行对比也是判定句子成份的方法之一。

宾语作为动词所涉及的对象,经常用名词、代词或其他名词性短语来充当;而补语则经常用形容词、动词、介词结构或其他动词、形容词性的词语来充当。

例如:
(1)他看书。

(2)他看〈完〉了。

(3)他看什么?
(4)他看得〈很认真〉。

(5)他去新华书店。

(6)他来〈自南方〉。

以上(1)(3)(5)句子分别以名词、代词和名词短语来充当宾语,而
(2)(4)(6)句则以动词、形容词或介词结构充当补语。

数量结构在句子中既可以充当宾语,也可以充当补语,这时我们就要从词的意义上去区分。

例如:他写了三篇;他唱了〈三遍〉。

前者中“三篇”指文章之类的东西,是以定语代替中心词,故而是宾语;而后
者中“三遍”是指唱的次数,是补充说明“唱”这个动词的,故而是补语。

又如:他浪费了三天,他休息了〈三天〉。

以上两个句子都出现了“三天”这个“数词+时间名词”的结构,“三天”后面显然都省去了“时间”这个中心词。

这时我们要看谓语动词能否跟省略去的“时间”一词进行搭配。

能搭配成为动宾结构的,说明动词后面的是宾语;如果不能,则是补语。

在前一句中“浪费”可与中心词“时间”构成动宾关系,所以“三天时间”的“三天”是定语代替中心词充当宾语。

在后一句中,“休息”虽然可与“时间”搭配,但构成了偏正关系,而不是动宾关系,不合句意,故而这里的“三天”是表示时段的补语。

再如:他买了二米,线长〈二米〉。

前者“二米”是“买”的对象,自然是宾语。

后者“二米”是补充说明形容词“长”的,形容词具有不带宾语的特点,故而这“二米”只能是补语。

此外,非动作动词“有、等于、变成”等后面所带的数量结构都是这些词所涉及的对象,所以不是补语,而是宾语。

例如:我有十个;一个变成了二个;三个加三个等于六个。

这些句子中的数量结构都是宾语。

其三,用“得”、“这”二字检验,从“顺序”“结构”分析。

我们知道,结构助词“得”是补语的标志。

如:
他笑得〈非常天真〉;
这花香得〈很〉;
他说得〈怎么样〉?
但是,如果“得”字不作为结构助词而作为独立词素出现时,我们就不能混为一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