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口疮的病因诊断及治疗
新生儿鹅口疮的处理方法
新生儿鹅口疮的处理方法
[病因]
鹅口疮又名雪口病,为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的口炎。
多见于新生儿、养分不良、腹泻、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或激素的宝宝。
新生儿多由产道感染或因哺乳时奶头不洁及污染的乳具感染。
[症状]
轻症可见口腔黏膜表面掩盖白色乳凝块样小点或小片状物,可渐渐融合成大片,不易擦去,强行剥离后局部黏膜潮红、粗糙、可有溢血,不痛,不流涎,一般不影响吃奶,无全身症状。
重症则全部口腔均被白色斑膜掩盖,甚至可扩散到咽、喉头、食管、气管、肺等处,可伴低热、拒食、吞咽困难。
[检查诊断]
具有典型症状。
取白膜少许放玻片上加10%氢氧化钠一滴,在显微镜下可见真菌的菌丝和孢子。
[治疗]
用2%碳酸氢钠溶液于哺乳前后清洁口腔。
局部涂抹制霉菌素溶液,每日2~3次。
详细用药需由医生确定。
[预防与调理]
母乳喂养的宝宝,每次喂奶前后,妈妈均应洗手、洗乳头。
人工喂养者,对用过的奶嘴、奶瓶,应先用4%的苏打溶液浸泡消毒半小时现清洗,煮沸消毒后备用。
患儿的洗漱用具(脸盆、毛巾、漱杯等)和食具应单独使用,用毕煮沸消毒15分钟。
宜给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而温凉的流质或半流质,避开摄入过酸、过咸及刺激性食物,以免引起痛苦。
同时多喂水,以清洁口腔,防止感染。
留意亲密观看病情变化,若有轻度发热,烦躁担心,应去医院。
若发觉口腔黏膜上有乳凝块样物,向咽部以下扩散,亦应送医院治疗,以防止发生呼吸困难等严峻并发症。
治疗鹅口疮的方法
治疗鹅口疮的方法
鹅口疮是由鹅疱疹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常表现为鹅嘴和舌头上出现溃疡和糜烂。
以下是治疗鹅口疮的方法:
1. 隔离患病鹅群:将患有鹅口疮的鹅隔离开其他健康的鹅群,以防止疾病的传播。
2. 给予营养饮食:为患有鹅口疮的鹅提供高质量的饲料,包括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B群和蛋白质的饲料,可以加强鹅的免疫系统。
3. 清洁饮水:提供新鲜、清洁的饮水,定期更换并保持饮水器的清洁,以防止细菌的繁殖。
4. 局部护理:将1%的鹅口疮药物溶液涂抹在鹅口疮患处,可缓解溃疡并促进愈合。
5. 抗生素治疗:鹅口疮常伴有细菌感染,如有复杂感染可在兽医的指导下使用适当的抗生素。
6. 补充维生素:可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补充剂,有助于加强鹅的免疫系统。
鹅口疮的治疗需要结合以上方法,同时还需保持鹅舍的清洁和卫生,定期消毒鹅
群的生活环境,以预防疾病的传播。
如果病情严重或无法控制,建议及时请教兽医进行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
鹅浆膜炎治疗方案
鹅浆膜炎治疗方案鹅浆膜炎,又称鹅口疮,是一种常见的传染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鹅口黏膜发炎、血管充血、溃疡和纤维化等症状。
鹅浆膜炎的发病率较高,给养殖业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针对鹅浆膜炎的治疗,我们制定了一系列的治疗方案,旨在帮助农民朋友有效地控制和治疗这一疾病。
一、饲养管理方面的治疗措施鹅浆膜炎的传染源主要是病鸭、鹅和其他禽类。
因此,在饲养管理方面,应加强对养殖场点的消毒工作,减少病原体的传播。
同时,要确保养殖场的空气流通良好,适宜的温度和湿度,防止环境对鹅的刺激。
饲养鹅应注意给予充足的清洁饮水和营养均衡的饲料,提高鹅体的免疫力。
二、药物治疗方案1. 抗生素治疗:鹅浆膜炎病情较轻时,可选用青霉素、四环素等广谱抗生素,口服或注射给药,以消除及控制细菌感染。
但需要注意,使用抗生素应遵循兽药使用规范,严格控制用药剂量和时间,避免滥用。
2. 消炎止痛药治疗:对于病情较重的鹅浆膜炎,可应用一些消炎止痛药物进行治疗,对疼痛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如布洛芬、呋喃唑酮等药物可用于缓解鹅口黏膜的炎症和纤维化。
3. 抗菌药浸渍治疗:鹅浆膜炎的病原体主要是细菌,为了更彻底地控制病原体的繁殖,可以将鹅膜炎患鹅的鹅饲料添加抗菌药物,进行浸渍治疗。
常用的抗菌药物有磺胺类、青霉素类等。
4. 中草药治疗:中草药在治疗鹅浆膜炎中也具备一定的疗效。
可以使用一些具有清热解毒、消炎抗菌等作用的中药材煎煮或炖服。
如黄芩、板蓝根、连翘等,通过药物的成分起到抑菌、抗炎作用。
三、预防控制措施1. 隔离患鹅:一旦发现鹅出现浆膜炎症状,应立即将其隔离,避免与其他健康的鹅接触,以防传染。
隔离期一般为症状消失后的7天。
2. 疫苗接种:鹅浆膜炎的预防与疫苗接种密切相关。
鹅还幼时可进行疫苗接种,提高鹅的免疫力,减少患病风险。
3. 定期检查:定期对鹅进行体检,及时发现鹅浆膜炎病情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4. 加强饲养管理:加强对饲养环境的管理,保持养殖环境的卫生干净,避免鸟害的侵入。
鹅口疮
2 虚火上浮 口腔内散在白屑绵绵不 休,,周围红晕不著 手足心热,颧红,
舌质红,苔薄白,脉滑 舌红,少苔,脉细或指 或指纹紫。 纹紫。
治法:清心泻脾
方药:清热泻脾散
滋阴降火
知柏地黄丸加减。
[其他治疗] 中药外治: 冰硼散,青黛散,珠黄散外涂患处。
吴茱萸,胡黄连,大黄,生南星,研末醋调外涂涌泉穴。
西医外治: 1。2%碳酸氢钠溶液,哺乳前后清洁口腔。 2.制霉菌素 局部涂抹10~20万U/ml,每日2~3次。 3.1~2%龙胆紫涂擦患处,每日2~3次。
2.鉴别诊断 (1)白喉:假膜起于扁桃体,不宜拭去, 全身症状重(发热、喉痛、疲乏等)。 (2)残留乳快:易于拭去。
[治疗]
1、治疗原则:总属邪火上炎,治当清火。
实证清泄心脾积热,虚证滋肾养阴降火。
3。分证论治
1 心脾积热 主症:口腔满布白屑, 周围掀红较甚 面赤,唇红,口干,发 热、烦躁,大便干,小 便黄
鹅口疮
周静冬 上海市中医医院 儿科
[概述]
一、定义 以口腔、舌上满布白屑为主要临 床特征的一种口腔疾病。因其状如鹅口,故 称鹅口疮。因其色白如雪片,又名雪口。西 医也称鹅口疮。 二、特点 多见于初生儿,以己久病体虚婴 幼儿,或长期应用抗生素及激素患儿。南方 多于北方。
[病机]
孕母积热,胎热遗患 饮食炙煿,脾胃蕴热 口腔不洁,秽毒内侵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心脾积热, 邪热循经上炎
熏灼口舌 鹅口疮
禀赋不足,素体阴虚 大病热病,灼伤阴津 久病久泻,伤阴耗液
肾阴亏虚, 虚火上炎
病位:主要在心脾,病久及肾。
现代医学认识: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
[诊断]
1.诊断要点 ( 1 )多见于新生儿,久病体弱,或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及 激素的患者。 (2)表现: 部位:轻者口疮粘膜表面覆盖白色如凝块样小点或小片状物, 可逐渐融合成大片。重者全部口腔均被白色覆盖,并可向咽 喉处蔓延,甚至到食管、气管、肺等。 特点:不宜擦去,强行剥离后局部粘膜潮红,粗糙,可有溢 血。不痛、不流涎。轻者无全身症状,不影响吃奶,重者可 有低热、拒食。 (3)检查:取白膜少许放玻片上加10%碳酸氢钠一滴,在 显微镜下可见到真菌的菌丝和孢子。
中医儿科学鹅口疮
合理安排喂养时间
合理安排婴儿的喂养时间,避免过度频繁喂奶,减少乳汁在口腔内的停留,以降 低鹅口疮发生的风险。
保持用具清洁
确保所有喂养用具如奶瓶、奶嘴定期高温消毒,避免使用共享或未消毒的喂养用 具,以防真菌交叉感染。
预防措施的科普教育
LOGO
强化家长的知识普及
通过医疗机构或儿童保健中心的宣教资料,向家长 普及婴儿鹅口疮的相关知识,增强其预防意识。
外用药物主要是利用中药的清热、解毒、生肌等作 用,如用黄连粉、白芷粉等外敷患处,以缓解口腔 黏膜的炎症反应和疼痛。
中医辅助治疗方法
LOGO
食疗调养方法
针对鹅口疮患儿,可推荐适宜的食疗方案,如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汁或蔬菜汤, 帮助增强机体抵御力,辅助口腔黏膜的修复。
针灸与推拿疗法
适用于部分体质虚弱、反复发作的鹅口疮患儿。通过针灸、推拿等手法,刺激特 定穴位,以达到调和气血、强壮身体的作用,辅助提高治疗效果。
一
中医儿科学概述
中医儿科学的发展历程
LOGO
古代中医儿科学的起源
中医儿科学是随着中医学的发展逐渐形成的独立学 科。最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儿科疾病的相关论 述,为后世儿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近现代中医儿科学的演变
进入现代后,中医儿科学与西医儿科学相互借鉴, 逐步形成了一套适合儿童生长发育特点的治疗体系, 为儿科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
三
鹅口疮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鹅口疮的临床特征
LOGO
口腔白斑
鹅口疮在患儿口腔黏膜上形成白色或乳酪状斑点,轻 微刮擦可见红痕但不易脱落,严重时可融合成片。
疼痛与不适
患儿表现为吸吮困难,哭闹不安,甚至拒食,影 响婴儿的饮食和睡眠。
第一节-鹅口疮
第一节 鹅口疮
学习目的
熟悉 了解鹅口疮的病因病机 了解 熟悉鹅口疮的鉴别诊断 掌握 掌握鹅口疮的临床治疗
概述 病因病机 诊断与鉴别 辨证论治 其他疗法 预防与调护 思考题
学习要点
概述
一、定义
鹅口疮是以口腔、舌上漫生白屑, 状如鹅口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口腔疾 病。因白屑颜色无明显性。 2.发病年龄:新生儿以及久泻、长期 大量使用抗生素和激素、久病体弱的婴 幼儿。
概述
3.预后: 轻者,预后良好;若邪盛正虚,白
屑堆积,蔓延至鼻腔、咽喉、气道、胃 肠,可影响吮乳、呼吸和消化,严重则 可危及生命。
概述
4.命名及历史沿革
鹅口疮首见于《诸病源侯论·鹅口候》; 《外科正宗·鹅口疮》对本病的病因,临床 表现及治疗方法作了进一步描述。
传染性 无
有
临床诊断
2.与残留奶块相鉴别 奶块外观与鹅口疮相似,但以棉棒蘸温开水轻拭,即可拭去, 其下面粘膜正常,易于鉴别。
3.与口疮鉴别 口疮患儿多见于婴幼儿及年长儿童,其口舌黏膜上有黄白色 溃疡,周围红晕,不能拭去,强行拭去可致出血,局部有烧 灼疼痛感。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重在根据起病时间、病程长短、白屑多少的特点辨 别病情轻重虚实。 1.辨虚、实证 2.辨轻证重证
2.冰硼散、青黛散、珠黄散、西瓜霜喷剂,任选1种,每次适量,涂敷 患处,每日3~4次。用于心脾积热证。
3.锡类散、养阴生肌散,任选1种,每次适量,涂敷患处,每日3~4次。 用于虚火上炎证。
其他疗法
(三)西医治疗
1.用2%~5%碳酸氢钠溶液或2%硼酸溶液进行清洗。 2.用制霉菌素甘油或制霉菌素混悬液(10~20万单位/ml) 涂患处,1日2~3次。 3.症状重时,可口服制霉菌素,每次5~10万单位,1日3次。 并可同时加服维生素B2、维生素C制剂。
新生儿鹅口疮 正确判断很重要
新生儿鹅口疮正确判断很重要
春季,花草开始生长,各种病菌也同样开始滋生,在这个春季,对新生的宝宝来说真是对生命的考验,我们知道对于刚出生的宝宝来说,身体对外界的环境还没有完全适应,就要开始抵抗各种病毒,真的很辛苦,妈妈们要注意:在春季新生儿最容易遭受念珠菌的侵害,而这种病毒会让孩子患上鹅口疮。
所谓“鹅口疮”,也叫雪口病,实际上是口腔黏膜受念珠菌感染所引起的口腔炎症,以新生儿最为多见,宝宝感染鹅口疮后会表现得非常烦躁不安,偶尔会因疼痛而拒绝吃奶,“鹅口疮如果继续发展下去,严重时会导致黏膜溃疡及坏死,甚至会波及扁桃体、咽部,对孩子的健康非常不利。
”
如何判断孩子得了鹅口疮呢?王云霞说,有鹅口疮的宝宝常表现为嘴巴里有很多像奶斑一样的东西粘在口腔壁上,与新生儿吃奶留下的奶很难区别。
宝妈们可以用棉签检查,如果用棉签能擦掉则为奶斑,擦不掉则为鹅口疮了。
家庭护理对于鹅口疮的预防和治疗都非常重要。
王云霞说,念珠菌在碱性环境下很难生长繁殖,因此,如果确诊宝宝患了鹅口疮,可用2%的苏打水溶液少许清洗口腔,再用棉签蘸1%龙胆紫涂在口腔中,每天l~2次;或者用制霉菌素片1片(每片50万单位)溶于10毫升冷开水中,然后涂口腔,每天
3~4 次。
除此之外,宝妈们在哺乳时应该用苏打水将乳头洗净。
至于如何预防鹅口疮,建议宝妈们每次喂乳前都要先洗手,用温水将乳头洗干净,喂乳后再给患儿喂服少量温开水。
另外,建议妈妈们每天需勤换内衣,避免交叉感染。
而对于非
母乳喂养的宝宝,食具、奶瓶、橡皮奶头和药杯均应煮沸消毒后使用,能避免交叉感染。
月嫂培训之鹅口疮预防与护理(标准范本)
月嫂培训之鹅口疮预防与护理【总操作程序】主要注意三方面:注意观察口腔、母乳喂养前清洗乳头、人工喂养注意清洁消毒奶具1.注意观察口腔①鹅口疮发生在新生儿的口腔内,呈白色凝乳状附在口腔粘膜上。
因此需要经常观察新生儿口腔,特别是要将鹅口疮与新生儿吃奶后残留的奶液区分开来。
②区分特点是:新生儿口腔中残留奶液一经喝水就漱清了,不再看到白色凝乳状物。
而鹅口疮喝水后仍可见白色凝乳状物,而且用棉签擦拭后仍可见露出的粗糙潮红的粘膜。
2.母乳喂养前清洗乳头由于母乳喂养时,新生儿需要含接母亲的乳头,如果母亲的乳头不清洁,就有可能使新生儿口腔受到感染。
因此,母乳喂养前一定要清洗乳头。
3.人工喂养需要清洁消毒奶具①喂养新生儿的奶具使用后,一定要清洗干净,不要留有残留物,以避免滋生细菌,污染奶具,进而感染到新生儿的口腔,造成鹅口疮。
②每次给新生儿喂奶后,都要煮沸消毒奶具,或者使用奶具消毒锅进行消毒。
【达标标准】新生儿喂奶期间,不发生鹅口疮。
【注意事项】当看到新生儿口腔内有白色凝乳状物,要区分白色凝乳状物是奶液残留还是鹅口疮。
不要错过对鹅口疮的诊断。
【相关知识】1.鹅口疮临床表现:新生儿中的常见病,表现为口腔颊部、唇内、舌、上腭和咽部粘膜上粘附着乳白色斑点,严重时融合成片,擦去后则露出粗糙的潮红的粘膜。
鹅口疮多见于营养不良或腹泻的新生儿。
病菌来自母亲产道或污染的奶具,或是由于某种疾病长期服用抗生素,多见于营养不良或腹泻的新生儿。
一般无全身症状,如感染向下蔓延,会引起食管炎,可出现呕吐,严重的会影响食欲。
抵抗力差时可蔓延到胃肠,引起霉菌性腹泻,严重者可发生肠道溃疡及穿孔;向下呼吸道蔓延可引起霉菌性肺炎。
这些情况虽较少见,但需提高警惕。
2.鹅口疮的病因:鹅口疮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的疾病。
3.鹅口疮的治疗:治疗可用制霉菌素研成粉末与鱼干油滴剂或水调匀,用棉棒涂擦在口腔内所有的粘膜上,在喂奶后使用,以免吃奶将药物冲掉,每4小时用药1次,每天3—4次。
鹅口疮有什么症状 宝宝怎么预防鹅口疮
鹅口疮有什么症状宝宝怎么预防鹅口疮鹅口疮又名雪口,是因为患者舌头上生出白屑状物,状如鹅口而得名。
鹅口疮是一种由真菌感染引起的口腔黏膜炎症,多见于新生儿以及营养不良、身体虚弱、慢性腹泻的孩子,或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抗生素的孩子。
发病原因主要是因奶头、餐具不卫生、喂奶者手指污染等原因导致真菌侵入口腔黏膜引起的。
一、鹅口疮有什么症状1.发病时患儿没有明显的全身不适症状,在喂奶时,患儿会出现啼哭或不愿进食,一般没有发热的情况出现。
2.在患儿的口腔内颊部、舌、唇、软腭等处黏膜可见乳白色小斑点的膜样物,略微突起,有时可融合成片状,严重的患儿,口腔内犹如白色雪花层层叠叠,其周围黏膜充血。
3.白色的斑块不容易被擦拭掉,如强行擦掉,创面可见渗血,但过不了多久,口腔内又会出现白色点状物。
4.患儿会感觉口腔内灼热刺疼和干燥,严重的斑块可波及咽喉、气管或肠道黏膜,导致呼吸困难或腹泻。
二、宝宝怎么预防鹅口疮防治鹅口疮,最根本的方法就是注意患儿的口腔卫生。
在给孩子喂奶之前,母亲要注意把乳头清洗干净,孩子的餐具要做到定期用沸水消毒,体弱多病的孩子,要经常用温盐水或2%苏打水清洗口腔。
当孩子发病时,除了到医院治疗外,父母可在家中用消毒棉签蘸2%苏打水清洗患处后,再涂2%甲紫,每日3次,同时给患儿口服维生素C和复合维生素B。
另外,父母也可选用下列的食疗方,对患儿症状的缓解非常有帮助。
三、生活提示鹅口疮是儿童的常见病,通过治疗,一般会很快恢复,父母大可不必担心,但这并不意味着鹅口疮不需要治疗,尤其是对于那些体质比较差的孩子而言更是需要注意。
有些孩子体质比较弱,其症状也比较严重,严重的可导致呼吸困难,所以,要多留意一下孩子的病情变化,以免发生危险。
鹅口疮-中医儿科学
【学习目标】
●1.了解鹅口疮、口疮的发病特点及临床 表现。
●2.熟悉鹅口疮、口疮的病因病机及诊断 要点。
●3.掌握鹅口疮、口疮的辨证论治。
●4.具有运用中医四诊及现代医学检査手 段对鹅口疮、口疮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 的能力。
目录
概述 病因病机 诊断与鉴别诊断 辨证论治与其他治疗 病案训练与练习题
(3)口疮
●多发生于初生婴儿或体弱久病的婴幼儿。以口腔及舌上、齿龈等 处满布白屑,周围红晕为特点。一般无疼痛流涎。
(4)手足口病
●是由柯萨奇病毒或肠道EV71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见 于4岁以下小儿。除发热,口腔黏膜疱疹、溃疡外,还伴有手、 足、臀部皮肤的斑丘疹、疱疹。
【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②口疮:初起口腔内黏膜发生红肿或散在黄白色小疮,继而糜烂, 形成溃疡,疼痛流涎,可伴发热或颌下淋巴结肿大。
(3)辅助检查
●①鹅口疮:取白屑少许涂片,加10%氢氧化钠液,置显微镜下, 可见白色念珠芽弛及菌丝。
●②口疮: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偏高或正常。
2.鉴别诊断
●执考提示 ●口疮与鹅口疮的鉴别
(1)白喉
●由白喉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见于2〜6岁儿童,为咽、扁 桃体甚则鼻腔、喉部形成的灰白色的假膜,坚韧,不易剥离,强 力擦除易致出血。多有发热及全身虚弱症状,病情严重。鹅口疮 之白膜洁白,松浮较易剥离,而且发热及全身症状较轻。
(2)残留奶块
●其外观与鹅口疮相似,但以棉棒沾温开水轻轻擦拭,即可除去, 其下黏膜正常,易于鉴别。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要点
(1)病史
●①鹅口疮:鹅口疮多见于新生儿、久病体弱者,或有长期使用抗 生素或激素史。
肉鸽鹅口疮治疗
03
治疗方法与方案
药物治疗方案
局部用药
使用制霉菌素、克霉唑等抗真菌药物涂抹口腔患处,每日2-3次,连续使用5-7天 。
全身用药
口服抗真菌药物,如酮康唑、氟康唑等,根据体重和病情调整剂量,连续使用12周。
手术治疗方案
口腔病灶切除
对于严重、顽固的鹅口疮,可以考虑 进行口腔病灶切除手术,以彻底清除 感染灶。
失败教训总结与反思
教训一
未及时发现病情,导致疫情扩散。
教训二
治疗措施不当,延误病情。
教训三
对鹅口疮的病因和传播途径认识不足,防控措施 不到位。
实践经验分享与交流
经验二
定期对鸽舍进行消 毒,保持环境卫生 。
经验四
选择正规渠道购买 疫苗,并按照说明 书进行免疫接种。
经验一
加强饲养管理,提 高肉鸽免疫力。
口腔清洁术
通过清洁口腔、去除牙菌斑和白色念 珠菌感染的组织,以减少感染源。
其他辅助治疗手段
增强免疫力
口腔护理
通过加强营养、锻炼身体等方式提高 机体免疫力,有助于预防鹅口疮的复 发。
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和清洁,保持口腔 卫生,减少感染的风险。
饮食调整
避免过度使用抗生素和激素等药物, 保持饮食均衡,增加维生素和矿物质 的摄入。
隔离治疗
对确诊为鹅口疮的病鸽进行隔离 治疗,防止疫情扩散。
做好病死鸽处理
对病死鸽进行无害化处理,如深 埋或焚烧,防止病原菌进一步传
播。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05
案例分析与实践经验分享
成功治疗案例介绍
案例一
某养殖场的肉鸽出现鹅口疮,通过及时隔离、消毒和使用针对性药物治疗,成功控制病情,鸽群恢复健康。
第一节鹅口疮
四 、讨论范围
•
西医学具有相同病名,鹅口疮是 白色念珠菌侵犯口腔粘膜所致的一种 霉菌性传染病。
[病因病机]
•
本病以胎热内蕴,口腔不洁,感染秽毒之邪 为主要病因。孕母体内蕴积热毒遗于胎儿,或生 后护理不当,口腔不洁,柔嫩粘膜易于破损,秽 毒之邪乘虚而入,发为本病。或因疾病用药不当, 正气受损,体内阴阳平衡失调,阴液暗耗,虚火 内生,上熏口舌而成。鹅口疮的病变部位在心脾, 病久可影响到肾。脾开窍于口,脾络布于舌下, 口腔粘膜有赖于脾气煦养;心开窍于舌,心脉布 于舌上。心脾积热,循经上炎,熏灼口舌,秽毒 外侵,致使口腔舌上产生白屑。若因婴儿先天禀 赋不足,素体阴亏,或久病伤阴,肾阴不足,水 不制火,虚火上浮,内熏口舌,亦可导致口腔舌 上出现白屑,且绵延反复。
2.虚火上浮
• 证候:口腔舌上白屑稀散,周围红晕不著, 形体怯弱,面白颧红,手足心热,口干不渴, 或大便溏,舌嫩红,苔少,脉细数无力,或指 纹淡紫。 • 分析: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调护失宜,或 久病久泻,致肾阴亏损,水不制火,虚火上浮, 故见面白颧红,手足心热,白屑稀散,周围红 晕不著。若真元不足,脾虚不运,可见大便溏。 舌嫩红,苔少,脉细数无力,指纹淡紫,均为 阴虚虚火内生之象。虚火是无根之火。
[鉴别诊断]
• 1.口疮 : 口颊、舌上散在或满布黄白 色溃疡点,疼痛流涎。 • 2.滞留奶块:口腔滞留奶块,其状虽 与鹅口疮相似,但用温开水或棉签轻拭, 即可移动、除去奶块。而本病白屑不易擦 去,若用力擦去,其下面的粘膜潮红、粗 糙。
[辨证论治]
一、辩证要点 • 1.辨轻重:鹅口疮轻证,除口腔舌上出现白 屑外,并无其它症状。重证,白屑可蔓延至鼻 腔、咽喉、食道,甚至白屑叠叠,壅塞气道, 妨碍吮乳,啼哭不止。若见脸色苍白或发灰, 呼吸急促,哭声不出者,为危重证候。 • 2.辨虚实:凡病程短,口腔白屑堆积,周围 红,烦躁多啼,便干尿黄,舌红者,属心脾积 热之实证。病程长,口腔白屑散在,周围不红, 形瘦颧红,手足心热,舌光红少苔者,多属虚 火上浮之虚证。
鹅口疮的预防和护理
鹅口疮的预防和护理
鹅口疮常见于新生儿和婴幼儿。
多数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白色念珠菌常存在于口腔、肠道、皮肤等处。
新生儿主要因产道感染、哺乳时及污染的奶具引起。
营养不良、腹泻、长期使用抗生素或者滥用抗生素也是引起鹅口疮的常见原因。
鹅口疮主要症状表现为唇、舌、颊部、咽等口腔黏膜覆盖白色乳凝块样的斑点或者斑块,像牛奶凝固后的奶块,可逐渐融合成大片,边界清楚,不易擦去。
强行擦掉斑块后,局部黏膜潮红,粗糙,可有出血,不痛。
大多数鹅口疮患儿一般状况较好,不影响吃奶,不伴有其他症状。
但症状严重者全部口腔均被白色斑膜覆盖,可伴有低烧,流口水,拒绝吃奶。
得了鹅口疮怎么办?
1、轻者可在哺乳前后用2%碳酸氢钠溶液清洗口腔。
2、严重者可在创面表面涂抹制霉菌素,2-3次/天。
3、可口服肠道微生态制剂,纠正菌群失调。
一般不需口服抗真菌药物。
怎样预防鹅口疮?
1、注意哺乳卫生,做好和奶具的清洁。
2、注意口腔清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3、注意饮食,不吃太硬、太刺激的食物,避免黏膜的损伤。
4、当孩子呼出的口气有发酵的酸味时,可用淡盐水清洁口腔。
5、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抗生素,家长不要随便给宝宝使用抗生素。
如果使用抗生素的时间超过一周,家长应经常检查孩子口腔,注意有无异常。
6、加强营养,适当补充维生素b2,维生素c。
鹅口疮中医
2020/12/9
儿科 廖若莎
21
3.穴位按压法 : 双手指尖按压人中,双侧
下关、颊车,按压时间为1分 钟,每天早晚各1次,1~5 次为1疗程。
2020/12/9
儿科 廖若莎
22
4.小儿推拿法
2020/12/9
儿科 廖若莎
26
2.本证西医治 疗,一般不能使 用抗生素或激素, 否则易致病灶扩 散,加重病情。
2020/12/9
儿科 廖若莎
27
3.患儿家长一般不要以 硬物(如汤匙)刮口腔或舌 面上白屑,否则易致出血, 更易引起感染。
2020/12/9
儿科 廖若莎
28
4.因本证患儿年龄幼小, 抗病力低,故用药治疗时不 宜攻伐太过,否则易伤阳气, 令体质更弱,影响发育。
儿科 廖若莎
7
二、病因病机:
病因:有虚实之分。实证因孕母 体内积热,热伏胞中,遗于胎儿, 复加初生时口腔不洁,感染秽毒, 内外合邪,热积心脾,火热上炎口 舌以致发病。口为脾之窍,舌为心 之苗,脾脉络于舌,故发病以口腔 舌上多。
2020/12/9
儿科 廖若莎
8
虚证者,多由胎禀不足,如早 产儿生长发育尚未完善,皮肤娇嫩, 容易损伤皮肤粘膜,引起本病。又 因久病、久泻,损伤脾胃,气阴皆 伤,虚火循经上炎,而致鹅口,白 屑散在稀疏,舌红,口干,烦躁。
2020/12/9
儿科 廖若莎
13
五、辨证施治
(一)辨证要点 细辨虚实,是治疗关键。凡病 程短,口腔白屑堆积成片,周围 红晕者多属实证;病程长,口腔 白屑散在,周围不红者多属虚证。
值得一看!鹅口疮是什么?
值得一看!鹅口疮是什么?*导读:鹅口疮比较常见于小孩子身上,很多家长其实都不是完全了解鹅口疮,只是略知一二。
下面关于鹅口疮的定义以及症状可以让各位家长充分了解鹅口疮。
……* 鹅口疮的定义鹅口疮通常也被称为雪口病、白念菌病。
鹅口疮主要是因为真菌感染引起的,它是儿童口腔中比较普遍的一种疾病。
患者的口腔黏膜表面会出现一些白色的斑膜,鹅口疮大部分都是出现在婴幼儿身上。
这种疾病也是因为白色念珠菌出现了感染而导致的。
有时候次真菌也会在患者的口腔内发现,长期营养不良的婴儿,或者小孩体质比较弱时容易出现时鹅口疮。
* 鹅口疮常见的症状2岁以内的婴幼儿最容易出现鹅口疮了。
患者得口腔黏膜经常会出现一些乳白色的、稍微有点高起的斑膜,附近的部位不出出现炎症,鹅口疮的形状奶块很相似。
患者不会感觉到无痛,如果将斑膜擦干净的话,会在其下方看见一些不出血的红色伤口。
斑膜面积大小是没有规律的,可大可小,鹅口疮通常会出现在患者的可舌、颊、腭或唇内黏膜上。
鹅口疮在感染程度比较轻微的时侯,是不容易长出白斑的,患者也并不会感觉到明显疼痛。
有些患者在吃东西的时候会出现比较痛苦的现象。
病情发展到比较严重时,患者经常会因为疼痛而表现的烦躁不安、食欲下降、啼哭、喂奶困难等现象,有部分关系还可能会出现发烧的现象。
* 鹅口疮严重后的症状受到损害的黏膜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受损范围会慢慢的变大,最后会影响到患者嗯咽部、扁桃体、牙龈等其他部位,甚至一些病情严重的患者还会影响到食管、支气管,从而导致了念珠菌性食管炎或肺念珠菌病。
患者这个时候会出现呼吸、吞咽困难,少部分的患者还会并发慢性黏膜皮肤念珠菌病,患者的终身免疫功能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甚至还可能会继发一些其他的细菌感染,造成败血症。
想知道如何预防疾病?疾病的最佳治疗方法?生病了吃什么好?生病了怎么护理吗?。
鹅口疮最佳治疗方法
鹅口疮最佳治疗方法
鹅口疮是由于鹅嘴角上的皮肤破裂导致的感染。
以下是一些最佳的治疗方法:
1. 保持口腔卫生。
使用温水加盐的混合物或漱口水进行漱口,可以清洁和消毒口腔,并减轻症状。
2. 使用外用药物。
可以在患处使用抗菌和消炎药物的栓剂或涂剂,以缓解疼痛和促进愈合。
3. 避免刺激性食物。
避免辛辣、酸性、咸食物或硬食物,这些食物可能会增加疼痛和刺激患处。
4. 避免过度摩擦。
避免过度咀嚼、张口过宽或其他可能会增加疼痛的活动。
5. 让伤口愈合。
可以在晚上涂抹防菌软膏,并避免进食或饮水,让伤口自然愈合。
如果鹅口疮严重或持续时间较长,建议咨询医生或口腔专家,以获取更具针对性的治疗建议。
鹅口疮怎么办?鹅口疮的治疗方法
鹅口疮怎么办?鹅口疮的治疗方法鹅的养殖在农村具有很好的养殖效果,养殖鹅比较简单,只是普通的家禽养殖,但是如果十分的忽略饲养过程的话,会是鹅产生疾病,像口疮病,那么有什么防治措施。
应加强卫生管理,通风良好,保持干燥的环境。
避免滥用抗微生物药物,以免影响消化道正常细菌区系。
保证饲料营养的全面,防止继发感染、避免可造成机体抵抗力下降的不良因素刺激。
种蛋入孵前,要清洗消毒。
病鹅发病后,应立即隔离病鹅,并进行治疗。
口腔黏膜上溃疡灶的治疗,可涂以碘甘油。
食道膨大部中溃疡的治疗,可灌服数毫升2%硼酸溶液消毒,饮水中添加0.05%硫酸铜(盛入在陶器中喂给)。
大群鹅治疗可在每千克饲料中添加制霉菌素50万~100万单位,连喂1~3周;也可用1:2000~1:3000硫酸铜溶液饮水,连服1周。
均可减少疾病的发生及发展。
鹅养殖有很好的前景,但是也不能忽略养殖的方式方法和疾病的防治,掌握养殖方法和疾病的防治才能够更好的产生经济效益。
新生儿育儿-宝宝鹅口疮
宝宝鹅口疮【导读】鹅口疮,是常发于新生儿童的一种常见的口腔疾病,又被叫做一念菌病,或者是雪口病,鹅口白疮等等。
患有鹅口疮的儿童,口腔内部发现会有白色的假膜,有时候看起来真的像一片白色的雪,所以就被称作雪口病,婴幼儿的患病率最高。
今天就让带大家一块去了解一下,宝宝鹅口疮的相关知识。
宝宝鹅口疮有很多刚刚生下来不久的小宝宝,嘴里会有一层像雪一样的舌苔。
这时候家长们就会很担心,孩子到底是怎么了?是鹅口疮吗?今天就让带你一块去看一下,宝宝鹅口疮的症状有哪些?1、患有鹅口疮的儿童,口腔黏膜会出现乳白色的,微高起的斑膜。
斑膜四周并没有炎症反应,看着就像奶块。
把斑膜擦掉之后能看到红色的创面。
大多会出现在舌头、唇内粘膜和颊腭部位。
2、在软腭以及颊舌和口唇部的粘膜上的白色斑块,不容易被棉棒或者是纱布擦拭掉。
3、轻微感染鹅口疮时,不易被发现,也不会有明显的痛感,宝宝在吃奶时也不会露出痛苦的表情。
严重的时候,宝宝才会因为疼痛出现烦躁不安,不断啼哭以及哺乳困难的现象。
4、口疮如果治疗不及时,有可能会蔓延到奥体咽部或者是牙龈部位。
病情严重的有可能会蔓延到食道和支气管,引发链球菌性食道炎在所难免。
宝宝鹅口疮的病因宝宝的鹅口疮是由白色念珠球菌导致的,这是微生物中的一种,常存在于婴幼儿的口腔里,但不会得病。
如果婴幼儿的适应力和抵抗力都比较弱,口腔不干净,或者是缺乏营养,就会出现鹅口疮的病症。
今天就给家长们说一下,宝宝鹅口疮的病因有哪些?1、如果婴幼儿的母亲患有霉菌性感染,婴儿在出生时通过产道接触到母亲的分泌物就会感染。
2、在哺乳喂养时,母亲的乳头没有做到有效的清洁,或者是奶瓶和奶嘴没有进行彻底的消毒。
3、婴幼儿在生长到6到7个月的时候,到了长牙期。
这个时期的牙床会有轻微的肿胀,婴幼儿特别爱咬手指,这时细菌、霉菌被轻松带入口腔,引发感染4、上了幼儿园的宝宝,在集体生活中被交叉感染。
5、婴幼儿因别的疾病长期服用了抗菌素或者采用不适宜的激素治疗,造成体内的菌群严重失调,霉菌也因此趁虚而入,并大量的繁殖,从而引发了宝宝鹅口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鹅口疮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摘要】鹅口疮鹅口疮(thrush)又名雪口病白念菌病(moniliasis),鹅口、雪口、鹅口疳、鹅口白疮。
是由真菌传染,在粘膜表面形成白色斑膜的疾病多见于婴幼儿。
本病是白色念珠菌感染所引起。
这种真菌有时也可在口腔中找到当婴儿营养不良或身体衰弱时可以发病。
新生儿多由产道感染,或因哺乳奶头不洁或喂养者手指的污染传播。
【关键词】鹅口疮;病理;病因;诊断;治疗1病名鹅口疮鹅口疮(thrush)又名雪口病白念菌病(moniliasis),鹅口、雪口、鹅口疳、鹅口白疮。
是由真菌传染,在粘膜表面形成白色斑膜的疾病多见于婴幼儿。
本病是白色念珠菌感染所引起。
这种真菌有时也可在口腔中找到当婴儿营养不良或身体衰弱时可以发病。
新生儿多由产道感染,或因哺乳奶头不洁或喂养者手指的污染传播鹅口疮是由白色念珠菌引起的口腔黏膜炎症,又称口腔念珠菌病,是婴幼儿常见的口腔炎,尤其在新生儿期该病较为常见。
白色念珠菌在健康人皮肤上、肠道、阴道寄生。
多由于乳具消毒不严,乳母奶头不洁或喂奶者手指污染所致;也可在出生时经产道感染;或见于腹泻、使用广谱抗菌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患儿。
《诸病源候论》卷五十:“小儿口里所起白屑,乃至舌上成疮,如鹅口里,世谓之鹅口”。
为多见于新生儿、婴儿泄泻及营养不良或麻疹等病后期的口腔疾患之一。
主症为口腔舌上满布白色糜点,形如鹅口,故名。
脾开窍于口,脾经郁热,循经上行,熏于口舌而致。
治宜清热泻火,用泻黄散加生地、黄连。
脾热导致胃阴不足者,宜益气养阴,用益胃汤。
并用青黛、儿茶或冰硼散、锡类散,涂拭患处。
婴儿口腔两侧黏膜或舌头上有时会出现状似奶块的白色片状物,而且不易去除。
这是由是一种霉菌(白色念珠菌)引起的口腔黏膜感染性疾患,医学上称为鹅口疮。
2病理孩子鹅口疮又叫急性伪膜型念珠菌病,好发于新生儿、小婴儿,特别是长期使用抗生素或激素的患者。
鹅口疮可发生于口腔的任何部位,以舌、颊、软腭、口底等处多见。
首先有粘膜充血、水肿,口内有灼热、干燥、刺激等症状。
经过1-2天,粘膜上出现散在白色斑点,状如凝乳,呈半粘附性略微高起。
随后,小点逐渐融合扩大,成为形状不同的斑片。
最后斑片又相互融合。
经过数日,白色斑块的色泽,转为微黄,日久则可变成黄褐。
白色斑片与粘膜粘连,不易剥离,若强行撕脱,则暴露出血创面,但不久又被新生的斑片所覆盖。
患者有口干、烧灼感及轻微疼痛。
有时可出现患儿烦躁拒食,啼哭不安等情况,一般全身反应不明显,部分患者可有体温升高。
如果治疗不及时病变可向口腔后部蔓延至咽、气管、食道。
引起食道念珠菌病和肺部的念珠菌感染,同时出现吞咽困难。
少数病例病菌可进入血液循环,成为白色念珠菌败血症,病情危重,偶尔可引起心内膜炎、脑膜炎等严重疾病。
因此,孩子得了鹅口疮,一定要到医院就诊。
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
停止使用抗生素。
小儿喂养用具要清洁与消毒。
注意防止因喂养工作人员而引起的交叉感染。
可用2%-4%碳酸氢钠液擦洗口腔,每日3-4次。
可用10万单位制霉菌素甘油液涂擦。
幼儿局部涂0.1%龙胆紫,每日2-3次。
可适当补充维生素。
3病因3.1妈妈找原因。
准妈妈产道有念珠菌感染。
白色念珠菌通常寄生在人体的皮肤、肠道,以及女性的阴道中,如果准妈妈孕前有白色念珠菌阴道炎,那么就要及时治疗。
有统计表明,正常新生儿的鹅口疮有99%是出生经过产道时,接触到妈妈阴道附近的念珠菌而造成的感染。
也可能是口服抗生素,接受化学治疗而导致的免疫力下降。
3.2宝宝找原因。
身体抵抗力还不够强大。
新生宝宝的口腔黏膜娇嫩,抵抗力弱,稍有擦损,都会使病菌有机可乘,侵入宝宝的伤口继发感染。
也可能是盲目用药引起发病。
现代医学证实,婴幼儿患鹅口疮还与长期、盲目使用广谱抗生素、类固醇药物有关,造成婴幼儿体内正常菌群的紊乱。
3.3卫生习惯找原因。
1)乳头不洁或喂养者的手指伸入宝宝口腔内导致感染。
妈妈的内衣、手部的触摸、毛巾等等都会是造成妈妈乳头不洁的根源。
而用手指触摸宝宝的口腔,则会将致病菌直接带入宝宝口腔。
2)忽略用品的清洁消毒。
玩具、毛巾、奶瓶、奶嘴、尿布……这些和宝宝时刻亲密接触的物品,如果没有做到及时的清洁和消毒,就有可能成为病菌的传播源。
4症状4.1口腔粘膜出现乳白色微高起斑膜,周围无炎症反应,形似奶块无痛,擦去斑膜后,可见下方不出血的红色创面斑膜面积大小不等,可出现在舌、颊腭或唇内粘膜;4.2好发于颊舌、软腭及口唇部的粘膜,白色的斑块不易用棉棒或湿纱布擦掉;4.3在感染轻微时除非仔细检查口腔,否则不易发现,也没有明显痛感或仅有进食时痛苦表情。
严重时宝宝会因疼痛而烦躁不安、胃口不佳啼哭、哺乳困难,有时伴有轻度发热; 严重症状4.4受损的粘膜治疗不及时可不断扩大蔓延到咽部、扁桃体、牙龈等更为严重者病变可蔓延至食道、支气管,引起念珠菌性食道炎或肺念珠菌病出现呼吸、吞咽困难,少数可并发慢性粘膜皮肤念珠菌病可影响终身免疫功能。
甚至可继发其他细菌感染,造成败血症。
轻症可见口腔粘膜表面覆盖白色乳凝块样小点或小片状物,可逐渐融合成大片,不易擦去,强行剥离后局部粘膜潮红、粗糙、可有溢血,不痛,不流涎,一般不影响吃奶,无全身症状;重症则全部口腔均被白色斑膜覆盖,甚至可蔓延到咽、喉头、食管、气管、肺等处,可伴低热、拒食、吞咽困难。
取白膜少许放玻片上加10%氢氧化钠一滴,在显微镜下可见真菌的菌丝和抱子。
5鉴别诊断本病特征为口腔粘膜上出现白色乳凝块样物,呈点状或小片状,逐渐融合成大片乳白色膜,略凸起,边缘不充血。
此白膜不易拭去,强行剥落后,局部粘膜潮红,粗糙并渗血;白膜迅速又复生。
确诊可取白膜少许置玻璃片上,加10%氢氧化钠1滴,在显微镜下可见白色念珠菌菌丝及孢子。
检验方式。
真菌感染引起的鹅口疮原因比较单纯,不需要进行其他方面的检查,如果宝宝的鹅口疮反复发作,取少量白色黏膜化验,找到白色念珠菌菌丝及孢子,是实验室诊断依据。
通过检验能够确定酵母菌的类型,以便医生能更准确给宝宝用药。
6鹅口疮治疗6.1药物治疗。
鹅口疮比较容易治疗,可用制霉菌素研成末与鱼肝油滴剂调匀,涂搽在创面上,每4小时用药一次,疗效显著. 但要特别注意--不要用氟康唑和碳酸氢钠一起用,会增加毒性。
全身用药:症状严重的孩子也可口服一些抗真菌的药物,如制霉菌素或克霉唑等,进行综合治疗。
饮食卫生:保持餐具和食品的清洁,奶瓶、奶头、碗勺等专人专用,使用后用碱水清洗,煮沸消毒。
母乳喂养者每次喂奶前,母亲应先洗手,清洁乳头。
营养供给:应选择容易消化吸收、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并适当增加维生素b 和c的供给,如动物肝脏、瘦肉、鱼类以及新鲜蔬菜和水果等。
用弱碱性溶液如2%-5%碳酸氢钠(小苏打)清洗涂擦冰硼油(中药冰硼散做成糊状蜜剂)制霉菌素混悬剂等效果良好,加强营养特别适量增加维生素b2和c。
婴儿室应注意隔离和哺乳的消毒以预防传播。
鹅口疮多见于新生儿以及慢性腹泻、营养不良的孩子,或长期使用抗生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孩子,以及奶头、食具不卫生,使霉菌侵入口腔黏膜。
这些孩子机体抵抗力普遍较差,如果口腔护理不当,白色念珠菌容易入侵并大量繁衍。
两侧颊黏膜、舌、面、牙龈以及上颚等处可见白色点状或片状膜样物,不易拭去,强行去除,其下方可见不出血的红色创面。
严重的鹅口疮患儿,口腔内犹如白色雪花层层叠叠,壅塞咽喉,影响呼吸,患儿烦躁不安、拒食。
6.2民间药膳口疮是小儿的常见病、多发病,祖国医学认为小儿口疮多由脾胃积热、心火上升、虚火上浮等因素引起。
6.2.1脾胃积热型:该型临床表现为唇舌或颊内齿龈及腭处出现大小不等的黄白色溃烂斑点,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微突起,呈鲜红色,患儿常因病损处疼痛而不能进食。
脾胃积热型口疮宜选清热解毒、通便泻火之药膳治疗。
1)番茄汁:取番茄数个洗净,用沸水浸泡1小时后剥皮,再用洁净纱布绞挤汁液,取汁含口呐,每日3-4次,每次1小时。
2)糖渍西瓜汁:将西瓜肉去籽切成条,暴晒至半干,加白糖拌匀,再暴晒至干,加白糖适量食用,每日3-4次。
6.2.2心火上升型:该型临床表现为舌尖糜烂或溃疡,色红疼痛,进食困难,患儿常口干欲饮,烦躁不安,心火上升型口疮宜选用清心泻火之药膳治疗: 1)茶叶冬瓜汤:取鲜荷汁一块,鲜冬瓜500克,加水煲汤,食盐水少许调味,饮汤食冬瓜,每日3~4次。
2)竹叶灯芯乳:取淡竹叶6克,灯芯草1.5克,水煎取汁10毫升,兑乳汁中拌匀服用,每日数次,不拘多少。
6.2.3虚火上浮型:该型临床表现为口腔溃烂,斑点较少,表面呈黄白色,病损周围颜色淡红,患儿常有神疲颧红、虚烦口干等表现。
虚火上浮型口疮宜选用滋阴降火之药膳治疗,常用冰糖银耳羹:取银耳10-12克,洗净后放在碗内加开水浸泡,待银耳泡至发胀后,拣出杂物,再加适量冷开水及冰糖,放锅内蒸熟,食银耳饮汁,每日一次。
参考文献[1]周学东.口腔生态学.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1999.8:70 [2]刘坤,高宁,王翼川.口腔癌术后放疗患者口腔菌群的变化.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05,23(2),165-173[3]陆德源.医学微生物学.第4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89-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