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14 传导路
感觉传导通路概述
★上行激动系统:
指脑干网状结构向丘脑的上传 的系统。 该系统功能↓ (应用催眠药、麻醉 药)→皮层由兴奋状态→抑制状态。 如:
①非洲睡眠病:蚊咬后慢慢睡死(解剖见病变在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②有一患者除有一眼视觉外,无其它感觉,当遮其眼后,则慢慢睡了;
(一)脊髓与脑干
●传导路脊髓交叉:浅 感觉先交叉后上行;深 感觉先上行后交叉。 ●传导路三级换元:
(二)丘脑的主要核团
1.第一类细胞群=感觉接替核:腹后核的内侧部与外侧部,内、外膝状体。
功能特点:接受第二级感觉投射纤维,换元后投射到皮层特定感觉代表区(构成特异 投射系统),具有点对点空间定位关系,引起特定感觉。
(三)感觉投射系统 1.特异性投射系统
由丘脑(第一、二类细胞群) 沿特定的途径点对点的投射至 皮层特定感觉代表区的N纤维。
2.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由丘脑(第三类细胞群)弥 散地投射到皮层广泛区域的N纤 维。
3.组成、功能特点 (见下页)
组成
两种感觉投射系统的比较
特异性投射系统
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①传入丘脑前沿特定途径 ②经丘脑第一类细胞群 ③丘脑-皮层的点对点投射纤维
2.第二类细胞群=联络核:除一、二类核团外的所有核团 功能特点:接受感觉接替核和其他皮层下中枢的纤维,换元后投射到皮层特定感觉 代表区,功能上与各种感觉在丘脑和皮层水平的联系协调有关。
3.第三类细胞群=髓板内核群:束旁核、中央中核、中央外侧核。 功能特点:接受脑干网状结构的上行纤维,换元后弥散地投射到皮层广泛区域(构成 非特异投射系统),维持和改变皮层兴奋状态有关。
①传入丘脑前经脑干网状结构多次换N 元 ②经丘脑第三类细胞群 ③丘脑-皮层的弥散投射纤维
功 能 ①引起特定的感觉 ②激发皮层发出神经冲动
运动传导路(Moterpathway)
2.如果仅仅损伤大脑皮质运动中枢或延髓锥体(即单 纯锥体系),则临床表现除病理征(+)和晚期肌萎缩(废 用性)外,其余表现则与下运动神经元损伤的软瘫体征 一致。
上、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后的随意运动瘫痪:
(2)经过内囊后肢下行。 (3)躯干肌受双侧支配,肢体肌受对 侧支配。 (4)皮质脊髓束有易化浅反射的作用, 若受损,则浅反射消失。 (5)皮质脊髓束抑制原始反射。正常 人:病理征阴性(2岁前可阳性);若 皮脊束受损,则病理征(+)。
3.皮脊束受损后的表现: (1)锥体交叉以上受损(如脑溢血、
脑血栓时): 对侧上、下肢硬瘫,浅反射消失,腱
2.躯干肌和大部分头面部骨骼肌受双侧大脑皮质支 配,但肢体肌、面神经核下半及舌下神经核只接受对 侧大脑皮质支配。
3.运动传导路两级神经元之间多有中间神经元,只 有支配精细运动(如肢端肌)的上、下运动元之间才为 单突触直接联系(约占20%)。
(四)锥体系的功能
1.控制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2.易化浅反射:刺激皮肤或 粘膜,引起相应部位的肌肉产 生收缩的现象称为浅反射。如 角膜反射、腹壁反射和提睾反 射。 当锥体束损伤后,易化浅反 射的作用消失,则浅反射减弱 或消失。
早期出现 (营养性)
病例分析: 患者男性,36岁,自述“半身不遂”,看东西有两
个像,检查结果为:①右侧上、下肢瘫痪,肌张力增 高,腱反射亢进,肌肉不萎缩;②右侧腹壁反射和提 睾反射消失,病理反射阳性;③左眼向下方斜视,眼 睑下垂;④左眼瞳孔较右眼大;⑤发笑时口角偏向左 侧、面肌不萎缩;⑥伸舌时偏向右侧,舌肌不萎缩; ⑦全身感觉及其他无明显异常。
神经传导通路实验
神经传导通路实验一 实验目的(一) 掌握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路中的“三级神经元”、内侧丘系交叉和产生本体感觉的部位。
(二) 了解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路中的“二级神经元”和产生本体感觉个部位。
(三) 了解痛温觉传导路中的“三级神经元”纤维交叉和产生浅感觉的部位。
(四) 了解听觉传导路中听觉信息所经历的“四级神经元”识别听觉感受器和听觉中枢所在部位。
(五) 了解视觉传导路中视觉信息所经过的“三级神经元”识别视觉感受器和视觉中枢所在部位。
(六) 掌握皮质脊髓束传导路中运动信息发出的部位和所经过的神经元。
二 材料与器具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路模型与解剖挂图,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路模型与解剖挂图,浅部感觉传导路模型与解剖挂图,听觉传导路模型与解剖挂图,平衡觉传导路模型与解剖挂图,视觉传导路模型与解剖挂图,皮质脊髓束传导路与解剖挂图,皮质-脑桥-小脑系模型与解剖挂图,皮质-纹装体系传导路模型与解剖挂图。
三 方法与步骤(一) 观察躯干,四肢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路(二) 观察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路(三) 观察浅感觉传导路(四) 观察视感觉传导路(五) 观察听觉传导路(六) 观察平衡觉传导路(七) 观察皮质随束传导路(八) 观察皮质—脑桥— 小脑桥(九) 观察皮质—纹状体系传导路聚合酶链式反应实验一、 目的与要求1、学习掌握PCR 反应原理2、掌握PCR 技术的操作过程3、通过PCR 获得质粒pBS-S11中一个约1kb 的DNA 片段二、 实验原理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 PCR )是在1985年建立起来的体外酶促合成特异DNA 片段的一种技术。
利用PCR 技术可在数小时之内大量扩增目的基因或 DNA 片段,从而免除基因重组和分子克隆等一系列繁琐操作。
由于这种方法操作简单、实用性强、灵敏度高并可自动化,因而在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研究以及对遗传病、传染病和恶性肿瘤等基因诊断和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
传导路
瞳孔对光反射通路
主要感觉传导通路小结
传导通路 意识性本 体觉和精 细触觉 肢体浅感 觉 一级神经元 二级神经元 三级神经元 丘脑腹后外 侧核 纤维交叉部 位 延髓丘系交 叉 投射中枢 中央后回中上部 、中央旁小叶后 部及中央前回 中央后回中上部 、中央旁小叶 中央后回下部
脊神经节细胞 薄束核、楔 束核
Ⅲ 丘脑腹后 外侧核
丘脑 中央辐射 内囊后肢
下橄榄核 背外侧
交叉
损伤症状
Ⅱ 后角 ⅠⅣⅤ层 Ⅰ 脊神经节 痛温 粗触 后根
中枢突
内侧丘系 的外侧 脊髓丘脑束 (前束)(侧束) 白质前连合 交叉 边上升 边交叉
上升 1—2节段
皮肤
传入神经
周围突
1.躯干四肢痛温觉和粗触觉压觉传导 通路
中央后回 下1/3
大脑、小脑、间脑 中 枢
复杂 反射 感 觉 传 导 路 简单 反射 感受器
脑 干 、 脊 髓
运 动 传 导 路
效应器
一、上行传导通路(感觉传导通路)
1、躯干四肢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2.痛、温度和粗略触觉传导通路
(1)躯干、四肢的痛、温度和粗略触觉传导通路 (2)头面部的痛、温度和粗略触觉传导通路
瘫痪 损 伤 症 状 鉴 别
肌张力 腱反射 病理反射
痉挛性瘫痪(硬瘫)
的锥 抑体 制束 性对 影下 响神 消经 失元
亢进 阳性 ( + )
消失 阴性 ( – )
反射弧 中断
(锥体束损伤的确凿证据 婴幼儿除外)
浅反射 肌萎缩
或消失 无 (短期内不出现)
消失
(下神经元不断发放冲动 出现 保证肌肉的营养代谢)
一侧视神经损伤后,引起该眼瞳孔:( ) A.直接对光反射消失、间接对光反射存 在 B.直接及间接对光反射均消失 C.直接及间接对光反射均存在 D.直接对光反射存在、间接对光反射消失 E.以上均不对
神经传导通路
<
三叉N.脑桥核 三叉 脑桥核 或脊髓束
组成三叉丘系, 组成三叉丘系,上行
丘脑
(三)视觉传导路和瞳孔对光反射通路 三 视觉传导路和瞳孔对光反射通路 1. 视觉传导路: 视觉传导路:
(Ⅰ) 视网膜的 Ⅰ 双极C. 感光细胞 双极 视辐射 (Ⅱ) Ⅱ (仅鼻侧 交叉 仅鼻侧N.f交叉 仅鼻侧 交叉) (Ⅲ) Ⅲ 节C. 视N. 视交叉 视束 外侧膝状体 视觉中枢(距状裂两岸 距状裂两岸) 视觉中枢 距状裂两岸
锥体系有以下特点: 锥体系有以下特点:
1. 两级 元传导: 两级N.元传导 元传导: 上运动N元 位于大脑皮质运动中枢,轴突组成锥体系。 上运动 元:位于大脑皮质运动中枢,轴突组成锥体系。 下运动N.元:脑干的运动N.核或脊髓前角细胞。 下运动 元 脑干的运动 核或脊髓前角细胞。 核或脊髓前角细胞 2. 传导过程必经一次交叉,管理对侧的运动。 传导过程必经一次交叉,管理对侧的运动。 3. 上运动 元受损,产生痉挛性瘫痪;表现特点: 上运动N.元受损 产生痉挛性瘫痪;表现特点: 元受损,
(Ⅱ) Ⅱ
<
脊髓后角
<
交叉至对侧 经内囊后肢
中央后回上2/3 中央后回上 中央旁小叶后部
组成脊髓丘脑束, 组成脊髓丘脑束,上行
丘脑
2. 头面部的浅感觉传导路: 头面部的浅感觉传导路:
(Ⅰ) Ⅰ 头面部的皮、 头面部的皮、粘膜 痛 温 粗触 压觉感受器 > 随三叉N. 随三叉 (Ⅲ) Ⅲ 交叉至对侧 经内囊后肢 中央后回下1/3 中央后回下 经三叉N.入脑干 经三叉 入脑干 三叉N.半月节 分短升、 三叉 半月节 分短升、长降支 (周围突 周围突) 周围突 (中枢突 中枢突) 中枢突 (Ⅱ) Ⅱ
感觉传导路
损 伤 表 现 :
1.在脊髓内完全损伤表现为伤面以 在脊髓内完全损伤表现为伤面以 在脊髓内完全损伤表现为伤面 对侧躯干肢体痛 温觉丧失. 躯干肢体痛、 下 对侧躯干肢体痛、温觉丧失
2.在脊髓以上完全损伤表现为 在脊髓以上完全损伤表现为 对侧躯干 肢体痛、温觉丧失. 对侧躯干 肢体痛、温觉丧失
3. 脊髓丘脑束在脊髓内纤维排 列的顺序是:自外向内( 列的顺序是:自外向内(或者由 浅入深)依次是来自骶、 浅入深)依次是来自骶、腰、胸、 颈部的纤维. 颈部的纤维 ①当脊髓内的当肿瘤压迫 一侧脊髓丘脑束时,痛温觉 一侧脊髓丘脑束时, 障碍首先出现在身体对侧上 障碍首先出现在身体对侧上 半部(压迫颈、胸部的纤 半部(压迫颈、 维),然后逐渐波及下半部压 然后逐渐波及下半部压 迫来自腰骶部的纤维) 迫来自腰骶部的纤维) ②若受到脊髓外肿瘤的 压迫, 压迫,则发生感觉障碍的 顺序相反。 顺序相反。 C
闭目时不能 .
2.内侧丘系交叉之后,表现为对侧躯干肢体意识 侧 内侧丘系交叉之后,表现为对侧躯干肢体意识 内侧丘系交叉之后 对侧 丘 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丧失。 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丧失。即患者闭目时不能 系 交 . 叉 对侧 和 ( 3. 时, 觉 。即 时, 延 髓 失。 失。 的 中 下 段 )
T
L
S
四、头面部的痛温觉
和触觉传导路: 和触觉传导路:
由3级神经元组成 级神经元组成
三叉神经脑桥核
2°neuron
丘脑中央 辐射 丘脑腹后 内侧核
3°neurons
三叉丘系
三叉神经节
1°neuron
三叉神经脊束 三叉神经脊束核
2°neuron
中央后回下部 丘脑中央辐射 第三级N元胞体 第三级 元胞体 丘脑腹后外侧核 三叉丘系 第二级N 第二级N元胞体 三叉N脑桥核 脊束核 脑桥核、 三叉 脑桥核、 三叉N 三叉N感觉根 三叉N 三叉N脊束 第一级N 第一级N元胞体 三叉N 三叉N节
系统解剖学-传导路
白质前连合
后角固有核 (C8、T1)
2.头面部痛、温、触觉传导路
感受器
三叉神经节
皮肤 粘膜
三叉神经 (周围突)
第1级神经元
三叉神经脑桥核(触压) 三叉神经脊束核(痛温) 三叉神经根、 三叉神经脊束
(中枢突)
第2级神经元
三叉丘系
腹后内侧核
第3级神经元
丘脑上辐射 经内囊后肢
中央后回下部
损伤表现:
• 脊髓横断早期,各种 脊髓反射消失,处于 无反射状态,称为脊 髓休克。
• 此后,各种脊髓反射 可逐渐恢复,但损伤 平面以下的感觉和骨 骼肌运动不能恢复, 可表现为肌张力增高, 腱反射亢进,不能随 意控制排便、排尿反 射等。
脊髓半横断
Brown-Sequard Syndrome
• 损伤同侧平面以下 位置觉、震动觉和 精细触觉(深感觉) 消失及同侧肢体硬 瘫;损伤平面以下 对侧痛、温觉(浅 感觉)消失。
④小部分终止于对侧面神经核 下部和舌下神经核,支配对侧 的面下部肌、舌肌。
(二)锥体外系 1.组成: 大脑皮质、纹状体、背侧丘脑、底丘脑、红核、黑质、脑桥核、
前庭核、小脑、网状结构等。
2.特点:①结构复杂、纤维联系广泛,因此是多级神经元传导
②发生上较古老,在鸟类以下是控制运动的中枢。
③在功能上与锥体系是统一的整体,锥体外系功能的实现必 须依赖锥体系的发动,而锥体系功能的实现又必须有锥体外 系保证稳定的肌张力。
3.环路传导: 锥体外系的传导构成很多环路,主要有:
① 纹状体 黑质 多巴胺能通路,损伤可致震颤麻痹
② 皮质 ③ 皮质
纹状体 背侧丘脑
对皮质运动区有反馈调节作用
脑桥 完成共济运动,损伤表现共济失调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
2.皮质核束
中央前回下部 发出纤维组成锥体束的皮质核束 的大脑皮质 经内囊膝部下行在脑干内不同平面部分交叉
脑神经躯体 运动核和特 殊内脏运动核
经相应脑神经
眼球外肌、咀嚼肌、面肌、 咽喉肌、舌肌、胸锁乳突 肌、斜方肌
中央前回下部
皮质核束
内囊膝 大脑脚底中3/5
躯体运动核 特殊内脏运动核
动眼神经核 滑车神经核 三叉神经运动核 展神经核 面神经核
外侧膝状体 视辐射
内囊后肢
距状沟周围的枕叶皮质
Optic nerve Optic chiasma
Optic tract Lateral geniculate body
Optic radiation Visual area
Describe and locate the lesion for each visual field defect
前庭脊髓束
躯干、四肢姿势反射调节
小脑
平衡调节
网状结构
迷走神经核 舌咽神经核
眩晕恶心呕吐
二、下行(运动)传导通路
锥体系 锥体外系
(一)锥体系
1.皮质脊髓束 2.皮质核束
1.皮质脊髓束
中央前回中上部 中央旁小叶前部
发出纤维组成锥体束的皮质脊髓束
经内囊后肢、大脑脚底、 脑桥基底部
延髓 锥体
大部分纤维经锥体交叉 组成皮质脊髓侧束
后角固有核
脊髓丘脑束
髓内病变
首先身体上半部痛、温觉障碍,继续
(脊髓空洞症):进展,痛、温觉障碍由上而下进行
髓外病变
首先身体下半部痛、温觉障碍,继续
(髓外肿瘤): 进展,痛、温觉障碍由下而上进行
2.头面部的浅感觉传导路
传导路径的解释
传导路径的解释一、定义概念传导路径是指某种物理量或化学物质在介质中从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的传递或转移过程。
这种过程通常是由浓度梯度或压力梯度驱动的。
在生物学、工程、环境科学等领域,传导路径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二、组成要素传导路径主要由以下三个要素组成:1.介质:传导路径发生所需要的特定介质,如气体、液体或固体。
2.浓度梯度:驱动物质传递或转移的浓度差异。
浓度梯度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为造成的。
3.传递速率:单位时间内物质通过传导路径的量。
传递速率通常与浓度梯度和介质的性质有关。
三、作用机制传导路径的作用机制主要涉及扩散和对流两种机制。
在扩散过程中,分子或粒子会沿着浓度梯度从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自发移动。
而在对流过程中,流体或气体在压力梯度的作用下会形成流动,从而带动其中的物质移动。
对流常常发生在流体中,如水流或空气流动。
四、影响因素影响传导路径的因素包括:1.介质性质:不同介质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会影响物质的传导速度和方式。
例如,气体和液体通常比固体更容易传导物质。
2.浓度梯度:浓度梯度越大,物质的传导速度越快。
3.压力梯度:在流体中,压力梯度会影响对流的速度和方向。
4.温度:温度会影响分子的运动速度和扩散系数,从而影响传导速度。
5.边界条件:边界条件如接触面、孔隙等会影响物质的传递和转移。
五、功能作用传导路径在许多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功能作用:1.热量传递:在热力学中,传导路径是热量传递的主要方式之一,如导热、热对流和热辐射等。
2.质量传递:在化学和生物学中,传导路径是物质传递和转移的重要机制,如扩散和对流等。
3.信号传递:在神经科学中,传导路径是神经信号传递的重要途径。
4.能量转换:在能源领域中,如热电转换材料中,传导路径是实现能量转换的关键因素之一。
5.工程应用:在机械、电子和建筑等领域中,传导路径对于材料的性能和设备的运行具有重要影响。
六、研究意义研究传导路径具有重要的意义:1.理论意义:研究传导路径有助于深入理解物质传递和转移的机制,为相关学科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解剖学--传导路
换N元后交叉 丘 脑
三叉丘系
换N元
内囊后肢 丘皮束
中央 后回 下部。
浅、深感觉传导路的特点分析: “ 3、2、1 ”。
三级N元 、
1、抓住三个共同点: 交叉传递、
经过内囊。
2、注意一个区别:
交叉平面不同。
3、颈以下深感觉:传入脊髓后在同侧后索上升,
延髓换N元
交叉上升。
4、颈以下浅感觉: 传入脊髓后在同侧后角,
斜方肌。
3、皮质核束损伤: (上运动N元)内囊出血.
对侧面N核下部 面N 支配的肌肉瘫痪。
1、对侧面N核下部 面N 对侧笑肌
(下运动元)
口轮匝肌瘫痪。
症状: 病灶(中枢)对侧 鼻唇沟变浅,
口角下垂流涎、不能鼓腮、露齿。
口角歪向病灶侧(中枢 病灶)。
中枢性面瘫: 口角歪向健侧 指周围肌肉。
(核上瘫) 口角歪向患侧 指中枢病灶。
相同点
不同点
1、都有三级N元 。
1、感受器部位不同。
2、第1、3级N元位置相同 2、第二级N元位置不同。
3、都是交叉传递。
3、交叉平面不同。
4、都经过内囊。
4、走行部位不同。
5、投射部位相同。
歌诀: 三元两换一交叉, 深、浅交叉面不同;
行于内囊后肢内, 定位诊断抓要点。
第二节 运 动 传 导 通 路 运动传导路: 指从大脑皮质至躯体运动
2)角膜反射消失: 昏迷、病危。
3、平衡觉传导通路:
壶腹嵴、球
前庭节 前庭核
椭园囊斑
动、滑、外展N核。完成眼肌
内侧纵束: 前庭反射。(眼球震颤)
副N核 完成转眼头协调运动。
小脑下脚: 小脑
平衡调节。
脑和脊髓的主要传导束
纤维较皮质分散,又较内囊集中,故 病变所致的范围较皮质者为大,较内 囊者为小; 癫痫发生的机率也在二者之间
锥体路各部病变时的定位诊断
锥体路内囊部病变:
为“三偏症候群”; 多为“均等性”; 可出现运动性失语症
锥体路各部病变时的定位诊断
延髓外侧部
感觉传导路不同部位病变时的 定位诊断
十二、延髓病变
损害症候: 后部损害与脊髓后索相同; 中央部损害→躯干四肢深部感觉障碍; 外侧部病变→交叉性痛、温觉障碍;
感觉传导路不同部位病变时的 定位诊断
十二、延髓病变 感觉障碍特点:( P.223 .182 ) 深、浅感觉分离; 交叉性感觉障碍; 半身型感觉障碍; 两侧颜面及对侧肢体痛、温觉障碍; 一侧上下肢及躯干的痛温觉障碍
一般感觉传导路不同部位病变时的 定位诊断
七、白质前联合型感觉障碍
症状:双侧对称性;节段性;(浅感 觉)分离性;
浅感觉障碍,触觉迟钝;
中央管病变,先影响痛温觉,后影响 触觉
(图见脊髓病变的定位诊断)
一般感觉传导路不同部位病变时的 定位诊断
八、脊髓丘脑侧束型感觉障碍
传导束性(病灶水平以下全部)痛、温 觉障碍;
在病灶的对侧;
呈上升性或下降性感觉障碍
不具水平定位意义,神经根痛是髓外硬 膜内占位性病变定位诊断的重要依
(图见脊髓病变的定位诊断)
一般感觉传导路不同部位病变时的 定位诊断
九、脊髓后索型感觉障碍
(图见脊髓病变的定位诊断)
症状:病变同侧;
传导束性;
深感觉障碍;
感觉性共济失调;
薄束损害在胸 4 水平以下;
导路行走。
脊髓小脑传导束
运动传导通路
瘫痪特点
肌张力 深(腱)反射
痉挛性瘫
(硬瘫)
增高
亢进
弛缓性瘫痪
(软瘫)
降低
消失
浅反射 病理反射 肌萎缩
减弱或消失 阳性
(出现)
不明显
消失 阴性
(不出现)
明显
感受器 骨骼肌
上 运 动 神 经 元
下运动神经元
5
1.皮质脊髓束 :
。
起始:中央前回中、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前部
行径:内囊后肢 中脑的大脑脚底中3/5
面神经核 面神经
核
核
上
下
瘫
瘫
9
皮质核束 舌肌(舌下神经)核上瘫:
伸舌时舌尖偏向对(健)侧。
舌下神经核
舌下神经
舌肌(舌下神经)核下瘫:
核
伸舌时舌尖偏向同(患)侧。
下 瘫
核 上 瘫
10
核上瘫 核下瘫
面肌(面神经) 对侧鼻唇沟消失,口角歪向同侧。
舌肌(舌下神经) 伸舌时,舌尖偏向对侧。
同侧鼻唇沟消失,口角歪向对侧,额纹消 伸舌时,舌尖偏向同侧。
上运动N元
皮质脊髓束 锥体束
皮质核束
前角运动神经元 躯干肢体肌
头颈肌 脑神经运动核
下运动N元
3
一、锥体系 大脑皮质运动区
功能:
司骨骼肌 随意运动
组成:
上运动N元
皮质脊髓束 锥体束
皮质核束
下运动N元
前角运动细胞 躯干四肢肌 头颈肌
脑N运动核
4
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动神经元 损伤的上瘫) 元 (核下瘫)
脑桥基底部
延髓锥体
皮质脊髓侧束
延髓交叉 皮质脊髓前束
锥
运动传导路
红核 脑
←
红 核 脊 髓 束
↖ 齿 核 红 核 束
齿 核 丘 脑 束
↖齿
核 脊髓前角 核
←←
→
脑桥小脑束→新小脑
皮质 纹状体 苍白球系
大脑皮质←丘
脑
→
新
腹
纹
前
→状
核
体
腹
中
→
苍白球→ 间 ↓↓ 核 黑网↓质状结红↓构核→→网 红状核脊脊髓髓束束
中枢不同部位病变 造成多传导路损伤
侧 前 索
皮质脊髓侧束终止于同侧前角外侧群 皮质脊髓前束终止于双侧前角内侧群
下运动N元: 胞体为前角运动细胞 轴突经前根→脊N→躯干肢体肌
前角内侧群支配躯干肌 前角外侧群支配肢体肌
中央前回中传上导部途径:
中央旁小叶前部
皮 内囊后肢
质 大脑脚
脊 脑桥基底部
髓 延髓锥体 束 锥体交叉
皮脊前束 皮脊侧束
(二)锥体外系
顶盖
结构:大脑皮质(以额叶为主)
纹状体、丘脑腹中间核尾状核 红核、黑质、顶盖、脑桥核豆 下橄榄核、网状结构、小脑状 上述结构之间形成复杂环路 核
通过网状脊髓束、红红核核脊、髓黑束质
顶盖脊髓束、前下庭橄脊榄髓核束 等脑,桥下核行至前角 腹中间核
皮质 脑桥 小脑系
皮←丘脑皮质束← 丘
→
引起 对侧下部面肌瘫 对侧舌肌瘫痪 称核上性瘫痪
其它头颈肌不瘫
核上性面肌瘫痪: 对侧下部面肌瘫痪 对侧鼻唇沟消失 口角歪向同侧
额肌眼轮匝肌不瘫 额纹存在 眼睑闭合正常
核上性舌肌瘫痪
对?侧舌肌瘫痪 伸舌时
舌尖歪向?对侧
下运动N元损伤
运动解剖学实验指导
运动解剖学实验指导《运动解剖学实验指导》目录前言实验一细胞和组织实验二运动系统概述实验三上肢骨及其连结实验四下肢骨及其连结实验五中轴骨及其连结实验六上肢肌实验七下肢肌实验八躯干肌实验九发展肌肉力量和伸展性练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实验十关节运动幅度测量实验十一内脏实验十二脉管系实验十三感觉器官实验十四脑、脊髓和神经实验十五传导路前言《运动解剖学实验指导》是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九门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精神,以普通高等学校教材《运动解剖学实验指导》为蓝本改编而成。
实验指导共安排了15个实验,每个试验包括实验内容、目的与要求、材料与器具、步骤与方法、作业等部分。
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识记能力和自学能力。
有关现场肌肉的力量与伸展性练习实验以及关节运动幅度测量实验为新增内容,这些实验内容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加深学生对肌肉功能的理解。
实验一细胞和组织[实验内容]1(观察细胞2(观察单层柱状上皮。
3(观察致密结缔组织。
4(观察骨组织。
5(观察骨骼肌组织。
6(观察神经组织。
[实验目的]1(镜下观察蝾螈肝(或其它动物肝)切片,用指针指出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12(镜下观察小肠切片,用指针找到柱状细胞和杯状细胞。
3(镜下观察长骨横磨片,用指针找到哈佛氏管、哈佛氏骨板和骨陷窝。
4. 镜下观察跟腱纵切片,用指针找到胶原纤维和腱细胞。
5. 镜下观察骨骼肌纵横切片,用指针找到肌纤维和肌细胞核。
6. 镜下观察脊髓横切片,用指针找到神经原纤维、尼氏体和轴突。
[实验要求]1. 课前,学生必须做好预习。
2. 课上,要以学生自己动手观察为主,教师注重启发、示范、引导学生学会用显微镜观察细胞和各种组织的结构。
[实验材料与用具]显微镜、幻灯机。
蝾螈肝(或其它动物肝)切片小肠切片(H.E.染色)长骨横磨片。
跟腱纵切片(H.E.染色)骨骼肌纵横切片。
脊髓横切片(Cjai)氏镀银法。
脊髓灰质涂片(苯胺蓝染色)。
运动传导通路
运动传导路:
1、皮质脊髓束: 上运动神经元位于中央 前回的上2/3及旁中央小叶前 份,其轴突集中构成锥体系 中的皮质脊髓束,经内囊后 肢的上份,至中脑的大脑脚 底中3/5的外侧部,进入延脑 后形成延脑锥体,在锥体下 端的锥体交叉其大部份 (75%)纤维交叉至对侧构 成皮质脊髓侧束,在白质侧 索内下行,其余的不交叉纤 维构成同侧白质内的皮质脊 髓前束,
延脑丘系交叉平面:
薄束及核、楔束及核: 丘系交叉:本体感觉交叉。 三叉神经脊束及核: 舌下神经及核:管理舌肌运动。 脊髓丘脑束: 皮质脊髓束: 半横断损伤后表现: ①同侧半身深感觉消失。 ②对侧半身浅感觉消失。 ③双侧三叉神经眼支管理的皮肤痛、 温觉消失。 ④舌下神经核下瘫。 ⑤对侧上、下肢硬瘫。
锥体外系:
一、锥体系的概念:
锥体外系是指锥体系以外的下行传导纤维,它包括大脑皮质、纹状体,
背侧丘脑,底丘脑,红核,黑质,脑桥核,小脑,脑干网状结构,前庭神经 核等一系列结构。
二、锥体外系的特点:
①、锥体外系的起源非常广泛,包括了几乎整个大脑皮质,但主要是来 自额叶和顶叶的躯体运动区和躯体感觉区的纤维。 ②、信息传递过程中常由多级神经元相互联系,形成复杂的网络。 ③、不引起主观运动,主要作用是调整肌张力,协调肌肉运动,维持习 惯性动作和姿势。
思
考
题:
患者XXX 性别男 年龄42 因头部外伤入院。 检查结果: ①、左上、下肢瘫痪,肌张力增强,腱反射亢进, Hoffmann征阳性、Babinski征阳性。 ②、口角歪向右侧,伸舌时舌尖偏向左侧。 ③、左侧半身的痛、温觉和本体感觉消失。 ④、左侧面部痛、温觉消失,触觉存在。 ⑤、右侧面部痛、温觉消失。 2、请问病变位于何处?为什么会出现这些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导路
实验报告解析
1:屈反射:趾端皮肤→坐骨神经→骶段脊髓→坐骨神经→股后肌群 搔扒反射:下腹(背)部皮肤→腹壁的脊神经→腰、骶段脊髓(节间反 射)→坐骨神经→股后肌群 2:刺激一侧下肢趾端皮肤,先踝关节屈,随强度加大,膝关节、髋关 节也发生屈曲,同时对侧肢体伸直。 4:
①环切最长趾基部皮肤后,屈反射消失,证明感受器存在的必要性
后角细胞 2°neuron 脊髓丘脑前束 脊髓丘脑侧束
头面部浅感觉传导通路:
传导头面部的痛觉、温觉、粗触觉 第1级神经元:三叉神经节内 第2级神经元:三叉神经脑桥核 和三叉神经脊束核 第3级神经元:丘脑腹后内侧核
三叉神经脑桥核 2°neuron
丘脑皮质束
丘脑腹后内侧核 3°neurons
⑥小组成员签字
三.实验内容
注:各传导路的颜色:
皮质脊髓束:褐色
皮质脑干束:粉红
深感觉传导路:葱绿
躯干四肢浅感觉传导路:天蓝
头面部浅感觉传导路:嫩绿
(一)本体(深)感觉传导通路
意识性深感觉传导通路: 传导肌、腱、关节的深感觉和精细触觉 第1级神经元:脊神经节内 第2级神经元:薄束核和楔束核 第3级神经元:丘脑腹后外侧核 中枢:中央后回的中上部和中央旁 小叶后部
(二)浅感觉传导通路
躯干四肢浅感觉传导通路:
传导痛觉、温觉、粗触觉 第1级神经元:脊神经节 第2级神经元:脊髓后角 第3级神经元:丘脑腹后外侧核 中枢:中央后回中、上部和中央旁小 叶的后部
丘脑皮质束 丘脑腹后外侧核 3°neurons 脊丘系
特点:先交叉后上升
脊神经节 1°neuron
②滴加普鲁卡因,一会儿屈反射消失,证明传入神经存在的必要性,随 后搔扒反射消失,证明传出神经存在的必要性。 ③破坏脊髓后,屈反射、搔扒反射均消失,证明中枢存在的必要性。 ④若破坏股后肌群,会发现反射同样消失,证明效应器存在的必要性
一.目的要求
1.了解并掌握深、浅感觉、视觉、听觉传导路。 2.掌握锥体系(躯体运动传导路)
3.了解锥体外系
二.实验器材
1.传导路纸板模型 2.纸板、红黄蓝绿紫橙各色毛线,大号缝衣针, 各色彩笔。
传导路
感觉传导路:
浅感觉: 本体感觉 视觉传导路 听觉传导路 运动传导路: 锥体系 皮质脊髓束
皮质核束
锥体外系 皮质-纹状体通路 皮质-脑桥-小脑通路
三.实验内容
制作传导路步骤:
T4
丘脑皮质束
丘脑腹后外侧核 3°neurons
内侧丘系 薄束核和楔束核 2°neuron 楔束 脊神经节 1°neuron
特点:先上升后交叉
薄束
(一)本体(深)感觉传导通路
肌、腱 关节、 皮肤
周围突 脊神经
①
脊神经节
②
中枢突 薄束楔束 薄束核 楔束核 对侧内侧丘系
③
脑干各部 丘脑腹后 外侧核 内囊后肢 中央后回中上部 中央旁小叶后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三)视觉传导通路 视锥细胞 视杆细胞
视交叉视束
①
双极神经元
②
节细胞 内囊后肢 视辐射
视神经
③
外侧膝状体
距状沟两侧
在视交叉中,来自两眼视网膜鼻侧半的 纤维交叉,颞侧半的纤维不交叉
(四)运动传导路 1.皮质脊髓束 ①
中央前回中上部 中央旁小叶前部
中脑、脑桥 延髓
锥体细胞
内囊后肢
皮质脊髓侧束 皮质脊髓前束
脑神经
五.参考资料
1.周美娟、段相林主编《人体组织解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1999 2.郭光文、王序主编《人体解剖学彩色图谱》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年 3.北京医科大学,7年制人体解剖学课件 4.Seely,Stephens&Tate,<Anatomy and Physiology> Times Mirror/Mosby College Publishing, 1989 5.美国虚拟医院显微解剖学解剖图象数字数据库系统 (/adult/provider/anatomy/MicroscopicAnatomy/M icroscopicAnatomy.html )中的图片
三叉丘系 半月神经节 1°neuron
中枢:中央后回的中下1/3部
特点:先交叉后上升
三叉神经脊束核 2°neuron
躯干和四肢痛温觉、粗触觉和压觉传导通路 ② ①
皮肤
周围突 脊神经 脊神经节 中枢突 脊髓Ⅰ、 Ⅳ~Ⅶ层
对侧脊髓丘脑束
上升1-2节段
③
背侧丘脑腹 后外侧核 内囊后肢
脊丘系 脑干各部
中央后回中上部 中央旁小叶后部
头面部的痛温觉和触压觉传导通路 皮肤 粘膜
周围突 三叉神经节 三叉神经
①
②
三叉神经脊束核 三叉神经脑桥核 三叉丘系
中枢突
③
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
内囊后肢
中央后回下部
(三)视觉传导通路
第1级神经元:双极神经元 第2级神经元:节细胞 第3级神经元:外侧膝状体
中枢:距状沟上下回
①准备好已绘制好的脊髓、脑干横切纸板模型、大脑间脑额状 切纸板(共9张) ②先用彩笔在各纸板上绘制出不同传导路中各级神经元胞体的 位置及相邻两级神经神经元之间的关系 ③用彩笔在各纸板的同一传导束部位涂上同一种颜色 ④选用相同颜色的毛线代替传导束,将各纸板串联起来 ⑤整理制作好的传导路,纸板四个角穿白线固定。
②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脊神经
躯干肌、四肢肌
(四)运动传导路 2.皮质核束
①
锥体细胞 中央前回下部
② 动眼神经核 滑车神经核 展神经核 三叉神经运动核 面神经核上部 疑核 副神经核
皮质核束
内囊膝
面神经核下部 舌下神经核
眼外肌 咀嚼肌 面肌(额肌、眼轮匝肌) 咽喉肌 胸锁乳突肌 斜方肌 面肌(口轮匝肌等)、舌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