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古诗三首(夜书所见)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4.古诗三首《夜书所见》课件(共19张PPT)
•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夜书所见》,在诗中寻找答案。
作者简介
• 叶绍翁(公元1194年~公元 1269年) ,字嗣宗,号靖 逸,龙泉(今浙江龙泉) 人,南宋中期诗人。
合作探究
• 诗人在瑟瑟秋风中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 诗人在瑟瑟秋风中看到了秋叶、秋风、秋江、秋灯、想
到了儿童在明亮的灯光照耀下挑促织。
合作探究
• 结尾两句诗人写儿童挑灯夜捉促织,对作者情感抒发有 什么表达效果?请作简要分析。
• 茫茫黑夜中,闪现在篱笆间的灯火,表现了儿童欢乐愉 快的乐趣,这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悲秋的 凄凉之感形成鲜明对照,以乐景写哀情,更突出了诗人 流寓他乡的凄苦之情及对故乡的深寻思念之情。
• 叶绍翁有诗集《靖逸小 稿》、《靖逸小稿补遗》, 其诗语言清新,意境高远, 属江湖诗派风格。
创作背景
• 这是叶绍翁在异乡触景生情之作。节候迁移,景物变换, 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
• 作者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停顿
•
夜书所见
•
<宋> 叶绍翁
•
•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中心思想
• 作者客居他乡、辗转漂泊,在梧叶飘飞,寒声阵阵,秋 风瑟瑟中,看到儿童挑灯夜游、捉弄蟋蟀生活场景,想 起故土家园温馨美好;想起亲人朋友笑容,含蓄地抒发 一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感情。
写作特色
•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一 “送”一“动”,寓情于物,赋予梧叶、秋风以人的情态意绪。
04 古诗三首 《夜书所见》1
唐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 君去春江正淼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 天涯一望断人肠。
学习古诗的方法:
1.将古诗读正确,读出诗的节奏 2.多种渠道知诗意 3.悟诗情 4.了解作者和诗题
夜书所见
shào 宋 叶绍翁
夜书所见
shào
(宋)叶绍翁
xiāo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tiǎocù
萧萧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的夜?书所见
叶绍翁(南宋)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唐)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 挑[tiāo] 1. 扁担等两头挂着东西,用肩担着 :~夫 2. 挑的东西 :~担。 3. 挖取 :~荠菜。 4. 量词,用于成挑儿的东西 :一~儿白菜。 5. 选,拣 :~选。~肥拣瘦。 ❖ 挑[tiǎo] 1. 用竿子棍棒等的一头举起或支起 :~起帘子 2. 用条状物或有尖的东西拨开或弄出来 :~打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宋 叶 绍
知有儿童挑促织,翁
夜 书 所 见
夜深篱落一灯明。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理解古诗词意的方法
借助注释理解古诗 联系生活实际 联系上下文 独字扩词法 ……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促织就是 蟋蟀,立 秋后能听 见它的叫
声。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夜书所见
作者简介:
叶绍翁,字嗣宗,号靖逸, 南宋诗人,代表作品《游园不值》 原姓李,因祖父家道中落,后嗣 于龙泉叶氏,远离家乡。
古诗三首赠刘景文夜书所见的意思
古诗三首赠刘景文夜书所见的意思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意思: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最美景是在秋末初冬橙黄桔绿的时节啊。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意思:
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
第1页共1页。
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夜书所见
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夜书所见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作者介绍:
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
他是江湖派诗人,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
主要作品:《游园不值》《嘉兴界》《访隐者》《四朝闻见录》等。
字词解释:
【夜书】晚上写。
【萧萧】这里形容风吹梧桐叶发出的声音。
【梧】梧桐树。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知】猜想。
【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弄。
【促织】蟋蟀,也叫蛐蛐。
【篱落】篱笆。
诗词大意:
诗的大意是: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逗蟋蟀,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课文主题:《夜书所见》通过对秋风落叶、篱笆下的灯火、小孩捉蟋蟀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客居在外思念家乡的情感。
精彩赏析:《夜书所见》是宋代诗人叶绍翁的一首七言绝句。
前两句写尽了深秋的凄清。
”萧萧”两字反衬出秋夜的寂静,接着用一“送”字引出”寒声”。
梧叶摇落、江上秋风又进一步烘托了深秋寒凉的气氛。
秋风起时客未归,瑟瑟秋风撩动着诗人的思乡之情。
后两句写由深秋夜晚的灯火想到的生活场景。
这勾起了诗人对家乡的追忆、留恋,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4 古诗三首 夜书所见(课件)-2024-2025学年语文三年级上册统编版
第二单元 4 古诗三首 夜书所见
课堂目标
1. 1.学习古诗《
夜书所见》中的生 字,能会读会写。
2.
能正确、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古 诗《夜书所见》并 背诵。
3.
借助注释,了 解古诗的意思,理 解诗人要表达的感 情。
作者介绍
叶绍翁(公元1194年~公元1269年) ,字嗣宗,号靖逸,龙泉(今浙江龙 泉)人,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 南宋中期诗人。作品有《四朝闻见录 》等。
巧记多音
交流讨论:读一读下面的句子,你有什么发现。
知有儿童挑. 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挑 tiǎo (挑战)
tiāo (百里挑一)
加点的字, 是多读音。
巧记:小红经过层层挑. ( tiǎo )战,最终获得第一名。 她真是个百里挑. ( tiāo )一的技术人才。
诗词解析
朗读全诗
夜书所见 宋 叶绍翁
萧 xiāo
萧条
萧萧
促 cù
促进
促织
篱 lí
篱笆
篱落
字词积累
挑 tiāo 挑水 tiǎo 挑战
•夜深篱落一灯明。 看到远处篱笆下有一点灯火。
萧萧梧叶送寒声,
萧萧落叶,听觉描写,寒,触觉 描写。用五觉描写写出了秋气萧 森,环境凄清幽冷的感受。
词语理解 夜书 萧萧 客情 促织 篱落
晚上写。 这里形容风吹梧桐叶发出的声音。 旅客思乡之情。 蟋蟀,也叫蛐蛐。 篱笆。
生字识记
shào xiāo tiǎo cù lí
绍萧挑促篱
萧萧梧叶送寒声,
萧萧:风声 送寒声:送来阵阵寒意
江上秋风动客情。
动客情:使客人产生了思念家乡之情
江上秋风动客情。
第4课《古诗三首 夜书所见》(课件)三年级语文上册( 统编版)
古
所诗
见 叶
绍 翁
三
首
三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情境导入
秋天是美丽的季节,但同时也是容易 引起人们愁思的季节。古代有一位漂泊异 乡的诗人叶绍翁,他就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学习任务一
朗读古诗,自主学习生字生词
听读古诗,然后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好停顿。
夜书所见
shào
【宋】叶绍翁
xiāo
萧萧/梧叶/送寒声,
理解诗意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萧萧:风声。 梧:梧桐树。 送寒声:深秋时节的山林。 动客情:使客人产生了思念家乡之情。
理解诗意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前两句诗大意: 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
后两句诗大意: 料想的灯火。
体悟情感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夜晚写下所见到的情景
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梧叶、促织、一灯明 寒声 秋季
体悟情感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主题思想
《夜书所见》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客游在外时的所 见,表达了诗人寂寞的心情和对家乡的思念。
拓展延伸
古代思乡人——游子
古代的游子是指在外旅行或在外居住的人。因为古代没有电 话、互联网,那时的交通、通信极其困难。如果想要写封信,需 托别人顺路送给家人,经过数天、甚至数月家人才能收到。
思乡是古代诗词中的一个重要题材,古代文人考入仕途后四 处为官,远离家乡,便写下很多思念家乡的诗句,来表达客居他 乡的游子漂泊凄凉孤寂的心境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4《古诗三首》夜书所见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夜书所见》
作者:叶绍翁
走近作者
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他 是江湖派诗人,他的诗以七言绝 句最佳。主要作品:《游园不值》 《嘉兴界》《访隐者》《四朝闻 见录》等。
理解词语
【夜书】
试着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风声。 晚上写。 旅客思乡之情。 梧桐树。 读作“tiǎo”,用细长的物件逗引。 篱笆。 猜想。
【萧萧】
【梧】 【客情】 【知】 【挑】 【促织】 【篱落】
俗称蟋蟀,也叫蛐蛐。
我会写
送来
sòng
送
书写指导:“辶”的捺要长; “关”下横稍长,最后一笔 捺变为点。
结构:半包围 音序:S 部首:辶 组词:欢送 雪中送炭 造句:妈妈给我送来了书包。
我会写
挑逗
tiǎo
挑
结构:左右 音序:T 部首:扌 书写指导:左窄右宽,左边 组词:挑开 挑拨离间 是“扌”不是“木”,“儿” 造句:小明正在挑逗着小猫玩呢。 左右各有两笔,居中间位置。
二、解释加点的字或词。 1.远上寒山石径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深秋时节的山。 • • 2.停车坐爱枫林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 • 3.正是橙黄橘绿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橙子将黄,橘子犹绿。 • • • • 4.江上秋风动客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挑动旅客思乡之情。 • • • 5.知有儿童挑促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细长的物件逗引蟋蟀。 • • •
面等方法理解词语,进而理解古诗文的方法。
三年级上册语文-4《古诗三首(夜书所见) 》人教部编版 PPT课件
课堂演练
1.连一连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写枫林 写枫叶特有的美 写山,写山路 写云,写人家
课堂演练
2.填空。 《赠刘景文》是描写 秋 季的景色,作
者是抓住 败荷 、 残菊 、 橙黄 、 橘绿 四种 景物来描写的。
课下作业
1.《山行》中,“霜叶红于二月花” 把秋天之美描写得胜过春天,在你的生活 体验中,是否也感到秋天的某一处胜过春 天呢?动笔写一写吧。
课下作业
2.请你动笔画一画“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所描述的画面。
词语听写
学完课文, 一起来听写吧。
老师要开始报啦, 同学们听仔细了, 小手动起来!
1.经 典 电 磁 理 论很 容易解 释原子 的稳定 性. 2.根 据 经 典 电 磁理 论,电 子绕原 子核转 动时, 电子会 不断释 放能量 ,最后 被吸附 到原子 核上.
3.根 据 经 典 电 磁理 论,原 子光谱 应该是 连续的 . 4.原 子 的 核 式 结构 模型彻 底否定 了经典 电磁理 论. 5.高 温 物 体 发 出的 光通过 物质后 的光谱 上的暗 线反映 了高温 物体的 组成成 分. 6.同 一 种 物 质 的线 状谱与 吸收光 谱上的 暗线, 由于光 谱的不 同,它 们没有 关系. 7.让 学 生 进 一 步体 会物理 规律是 在接受 实践检 验的过 程中不 断地发 展和完 善的。
重难点解析
夜书所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写所思念的景象。
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 愁。作者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 婉转的小诗。
重难点解析
重难点1
风声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四课《古诗三首》译文及赏析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四课《古诗三首》译文及赏析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材课文共收录六首古诗。
其中第4课《古诗三首》包括一首唐诗(《山行》)和两首宋诗(《赠刘景文》《夜书所见》)现对这三首古诗加以整理分享。
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生出白云的地方居然还有几户人家。
停下马车是因为喜爱深秋枫林的晚景,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赏析】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色彩绚烂、风格明丽的山林秋色图。
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这些景物不是并列地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
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的,起铺垫和烘托作用。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
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头。
“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这样写,从题意来说,写出了“行”的特点,而从构图来说,却借勾画山路逶迤绵远之特点山势幽深平缓的形体特点,同时自然地把人们的视线沿着山路引向白云生处的人家。
“白云生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
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
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石径”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
这样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
白云仿佛从山岭中生出,飘浮缭绕,既可见山之高,又表现云之淡白与山之苍翠相映衬,点染出明快色调。
诗人用横云断岭的手法,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一定会有另一种景色。
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
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
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4.《古诗三首:夜书所见》课件(共17张PPT)
叶绍翁是福建人,本来姓李;
他的爷爷本来是朝廷的一位大官, 因为朝廷政变,受到别人的迫害, 所以他的整个家族受到牵连,他的 家变得破落不堪。于是,在小的时 候,他的爸爸妈妈就不得不把他送 到浙江一个叶姓的人家做儿子,远 离了自己的故乡。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 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念起自己的故乡。
思乡之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 孩子们在捉蟋蟀。
诗人被寒冷的秋风牵动了思乡之情时,看到一 群孩子在逗蟋蟀,诗人又会想到什么呢?
自己的童年 儿时的伙伴 ……
泊船瓜洲
宋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何时照我还。
仔细视察图中的景物、人物以及他们的活 动,根据自己的想象,创编一个简短的小故事。
书写下来。
在夜晚书写自己 所看到的景致
所看到的
自由朗读古诗,读正确,读通顺。
tiǎo
挑促织
挑动 挑逗
再读古诗, 读出停顿。
圈出诗人看到的情景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风吹梧桐叶 发出的声音。
牵动旅客的 思乡之情。
挑 送
(景) (情)
夜书所见
梧叶、儿童、挑促织、 篱落、 一灯明 思念故乡、思念亲人
古诗
作者 朝代 诗中描述的秋天风景 作者的情
《山行》 杜牧 唐 枫林、霜叶 爱好秋天
《赠刘景文》 苏 宋
荷尽、菊残 珍惜时光 橙黄、橘绿 乐观向上
《夜书所见》 叶绍翁 宋
萧萧梧叶 秋风、促织
思念故乡
第4课《古诗三首:夜书所见》课件
6、"动"知"连气,一气呵成。
诗歌以落叶"送"寒,寒声"动"情,情牵亲 人,思亲慰寂,一气连成。"动"为诗"骨"," 知(思)"为诗"心",做好了前后承接,使 全诗起落得体、张驰有度。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7、暗用典故,明了心意。
"江上秋风动客情"暗用张翰辞官典故 。据传晋人张翰官居洛阳,见秋风起 而思念故乡,于是辞官回乡,了却心 愿。"秋上心头使人愁",更能传达诗 人当时客居在外,乡愁满怀的心境。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八方面赏析。
1、借景抒情,以景入情。
一二两句写自然环境,落木萧萧,寒声阵阵, 秋风秋江,传达漂泊不定、凄呛落寞之感; 引发后两句书写的思忆之情,思念家中小儿 此时可能还在挑灯夜戏,挑逗斗蜂。孤独之 时幻想天伦之情,萧索之景催发想念婷耍之 乐。以景入情,情景交融,相互映衬,构思 神妙。
2、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秋叶、秋风、秋声、秋江、秋舟、孤灯、 顽童、斗蜂,均是写动景,动得有声有 色、有光有影;禽落小屋,幽深夜晚, 漆黑无边,这是写静景,静得凄神寒骨, 令人惆怅满怀。那落叶片片,萧萧风声, 却又引动诗人在幽静的深秋半夜挂念家 中亲人思绪。
《夜书所见》
宋代·叶绍翁
知人论世
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字嗣宗,号 靖逸,处州龙泉人。祖籍建安(今福 建建瓯),本姓李,后嗣于龙泉(今属 浙江丽水)叶氏。 曾任朝廷小官。其学出自叶适,他长 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与真德秀交往 甚密,与葛天民互相酬唱。
4.古诗三首《夜书所见》
远
lí
夜深篱落一灯明。
夜书所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风声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萧萧秋风吹动着梧 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 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 念自己的家乡。
料想 拨弄 知有儿童挑促织,蟋蟀 夜深篱落一灯明。
篱笆
深夜了,远远看见篱笆 下还亮着一盏灯,料想那是 孩子们在拨弄蟋蟀呢。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思念家乡 想念亲人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拓展延伸 说说你知道的思乡诗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 节倍思亲。
4 古诗三首
静夜思 唐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夜 书所见
(宋)叶绍翁
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他 是江湖派诗人,他的诗以七言 绝句最佳。主要作品:《游园 不值》《嘉兴界》《访隐者》 《四朝闻见录》等。
所见到的景物
送 夜书所见xiāoFra bibliotek萧萧梧叶送寒声,
近
挑 江上秋风动客情。
《夜书所见》_课件
促织
蟋蟀的别称,属于蟋蟀科,也叫蛐蛐儿。 因其能鸣善斗,自古便为人饲养,人们在闲
暇之余都喜欢带上它们,聚到一起一争高下。
夜书所见
夜书所见 宋 叶绍翁
xiāo xiāo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tiǎo
知有儿童挑促织,
lí
夜深篱落一灯明。
三年级上册语文课件 -4.古诗三首-夜书所见人教部编版( 共18张P PT)[1]
•
6.在学习歌曲方面,以歌曲的艺术形 象来感 染,教 育学生 热爱生 活,热 爱劳动 ,热爱 动物, 热爱人 民,培 养学生 的爱心 ,高尚 的情操 和良好 的品德 。在教 学中, 培养学 生掌握 一定的 知识和 技能技 巧,并 有理解 和表现 歌曲的 能力。
•
7.在欣赏方面,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 ,欣赏 古今中 外的名 家作品 ,并熟 悉我国 的民族 音乐, 培养学 生对音 乐的爱 好和欣 赏的习 惯,发 展听觉 ,记忆 力,想 象力, 并了解 祖国悠 久的音 乐历史 文化, 激发爱 国主义 热情和 民族自 豪美感 。
儒士:读书人、学者的称呼,怀有济世安民的理想。
叶绍翁,字嗣宗,号靖逸。是江湖诗派诗人,
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如《游园不值》:“应 怜屐齿(jī chǐ)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 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历来为人们所 传诵。
三年级上册语文课件 -4.古诗三首-夜书所见人教部编版( 共18张P PT)[1]
•
3.从音乐科的特点出发,贯彻德、智 、体、 美、劳 全面发 展的方 针,为 提高民 族素质 奠定基 础,寓 思想政 治教育 于学科 教学中 。
•
4.正确处理知识的逻辑顺序,遵循学 生身心 发展的 规律, 选择教 学内容 ,努力 处理好 内容的 浓度和 广度。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4.古诗三首:夜书所见 课件(共29张PPT)
初读课文
我会认
课文导入
初读课文
再读课文
知识巩固
课文小结
作业布置
cù
结构:左右 音序:C 部首:亻
促
组词:促进、急促、局促不安
造句:与生人面谈时他总是局促不安。
写字技能:“亻” 撇画长短、斜度适 中,竖画正直。 “口”上宽下窄, 大小适中;竖画对 准“口”的正中, 横宜短,捺画收笔 比撇画略低。
我会认
要求:朗读诗歌第一、二句。 思考:诗人独自在冷冷清清的夜里会产生怎样的情感呢?
孤独 寂寞
苦涩
思乡 愁闷
课文导入
初读课文
再读课文
知识巩固
课文小结
作业布置
要求:朗读诗歌第三、四句。
思考:诗人是在深夜从远处看见篱笆底下有灯火,他 真的能看见那么小的蟋蟀吗?
不能。 思考:“知”字是什么意思?
料想、想象。
课文导入
初读课文
再读课文
知识巩固
课文小结
作业布置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准节奏。
夜书所见 [ 宋 ] 叶绍翁 萧萧 / 梧叶 / 送寒声, 江上 / 秋风 / 动客情。 知有 / 儿童 / 挑促织, 夜深 / 篱落 / 一灯明。
课文导入
初读课文
再读课文
知识巩固
课文小结
作业布置
要求:理解题目的含义。
(1)“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 写
作业布置
课文导入
初读课文
再读课文
知识巩固
课文小结
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并默写 2.收集与秋天有关的优美词语、句子、片断或诗。
谢谢观看
2.在这样满是忧愁的夜晚,却有一盏这样醒目的灯,在篱笆背 后,可能有怎样的一幅情景呢?
4 古诗三首 夜书所见(课件)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郁闷、孤独 亲切之感
课堂练习
试着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夜书 萧萧 梧 客情 知 挑 促织 篱落
风声。 晚上写。 旅客思乡之情。 梧桐树。 读作“tiǎo”,用细长的物件逗引。 篱笆。 猜想。 俗称蟋蟀,也叫蛐蛐。
课后作业
我们学习的三首诗都是写秋天的景物的,学完 后我们今天的作业如下:
1、默写《夜书所见》。 2、自己收集不少于3首写秋景的诗或句子。 3、先自己练习朗读,再读给家人听,听听他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知:料想。 挑:捉。 促织:蟋蟀。 篱落:篱笆。
诗意:猜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因为夜深了,他 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朗读第一、二句,思考:体会到诗人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看到了梧桐树叶随风摆动的景象。
听到了秋风萧萧的声音。
想起了自己的家乡。
朗读诗文第一、二句,思考:诗句这里的“客” 是指谁呢?为什么称作“客”?
tiǎo (挑灯) 挑 tiāo (挑选)
萧(萧瑟) 促(促使) 梧(梧桐) 篱(篱笆)
萧萧:风声。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挑:挑弄、引动。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篱落:篱笆。
诗文解读
夜书所见
[ 宋 ] 叶绍翁
萧萧 / 梧叶 / 送寒声, 江上 / 秋风 / 动客情。 知有 / 儿童 / 挑促织, 夜深 / 篱落 / 一灯明。
诗句大意:
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 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 己的家乡。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 蟀呢!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觉。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萧萧:风声。 梧叶:梧桐树的叶子。 送寒声:送来阵阵寒意。 动客情:使客人产生了思念家乡之情。
2018年部编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之《夜书所见》课件古诗意思
4
古诗三首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注释 1萧萧:风声。 2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弄。 3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 4篱落:篱笆。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全诗的意思是: 我独自一个人居住在他乡,每到过节的 时候我就更加思念自己家乡的亲人。 在遥远的地方,想到兄弟们都登上高处, 一个个都插上茱萸,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孤身一人,漂泊在外, 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古往今来,怀乡思亲的人们留下了许多千古佳句。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床前明月光, 钟山只隔数重山。 疑是地上霜。 春风又绿江南岸, 举头望明月, 明月何时照我还。 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 李白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叶)送(寒声 ), 江上(秋风)动(客情 )。 知有( 儿童挑促织 夜深( 篱落一灯明 ), )。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 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 自己的家乡。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在夜很深的时候,他忽然看到远处 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 蟀。
夜书所见 意思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 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 自己的家乡。在夜很深的时候,他 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 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4古诗三首《夜书所见》(课件)-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诵诗文,小练笔
在秋天的夜晚,周围的景色触动了诗人的心, 于是叶绍翁就写下《夜书所见》这首思念家乡、亲 人的诗篇(有感情诵读)
你们还读过哪些关于思乡的古诗呢?
P
A
R
T
O
N
E
(7)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
你们有与诗人相类似的经历吗? 你们有亲人朋友不在身边的经历吗? 联系实际写一写。
P
A
R
T
O
N
E
(3)解字词
明诗意
解字词,明诗意
萧萧:风声。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挑:挑弄、引动。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篱落:篱笆。
解字词,明诗意
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 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 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家 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 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觉。
夜书所见
目录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揭
释
解
赏
品
诵
诗
题
字
诗
诗
诗
题
意
词
文
文
文
,
,
,
,
,
,
知
读
明
体
知
小
作
诗
诗
情
意
练
者
文
意
感
境
笔
第一章节
P
A
R
T
O
N
E
(1)揭诗题 知作者
揭诗题,知作者
夜书所见
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文学家, 字嗣宗,号靖逸,处州龙泉人。他的诗 以七言绝句最佳。
P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他小时侯一定也常常提着灯笼在篱笆下逗蛐蛐。
课堂小练
当诗人也回想起这一段童年的往事的时候,你觉得他的 心情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由寂寞变得快乐。
课后作业
收集与秋天有关的优美词语、句子、片断或诗。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
谢谢观看
手
知有 / 儿童 / 挑促织,
夜深 / 篱落 / 一灯明。
课文讲解
要求:理解题目的含义。 (1)“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 (2)“所见”是什么意思? 写 所看到的
(3)“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
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课文讲解
要求:理解诗句大意。 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 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 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家中几个小 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静
我会认
tiǎo
挑
我会写
tiǎo (挑灯) tiāo (挑选)
挑
萧(萧瑟) 梧(梧桐)
促(促使)
篱(篱笆)
我会写
萧萧:风声。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挑:挑弄、引动。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篱落:篱笆。
课文讲解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准节奏。 夜书所见 [ 宋 ] 叶绍翁 萧萧 / 梧叶 / 送寒声, 江上 / 秋风 / 动客情。
课文讲解
要求:朗读诗歌第三、四句。 思考:诗人是在深夜从远处看见篱笆底下有灯火,他真的能看见那 么小的蟋蟀吗? “知”字是什么意思?
不能。 料想、想象。
课文讲解
要求:朗读诗歌第三、四句。 思考:作者看见儿童玩得那么高兴,那么投入,想到了什么? 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
作者想起他的家乡和自己的童年。
抒发了思乡之情。
了还亮着灯不肯睡觉。
课文讲解
要求:朗读诗歌第一、二句。 思考:体会到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看到了梧桐树叶随风摆动的景象。
听到了秋风萧萧的声音。 想起了自己的家乡。
课文讲解
要求:朗读诗歌第一、二句。 思考:诗句这里的“客”是指谁呢?为什么称作乡。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
4 古诗三首
夜书所见
手
引入新课
秋天,我们可以看见它五彩缤纷的色彩,听见它美妙的声音, 分享它带给我们的欢乐,但是黄叶飘飞的深秋又给诗人带来了怎 样的情绪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叶绍翁的古诗。
引入新课
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文学
家,字嗣宗,号靖逸,处州龙泉人。
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如《游园不 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 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 出墙来。”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课文讲解
要求:齐读诗歌。 思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一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
抒发了作者客居他乡、归无定所的孤寂落寞之感。 抒发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留恋的思想感情。
归纳总结
这首诗先写秋风之声,次写听此 声之感慨,末两句点题,写户外所见。 全诗语言流畅,层次分明。诗人善于
通过艺术形象,把不易说出的秋夜旅
人况味委婉托出而不落入衰飒的境界。
拓展延伸
在秋天的夜晚,周围的景色触动了诗人的心,
于是就写下《夜书所见》这首思念家乡、亲人的诗 篇。你们还读过哪些关于思乡的古诗呢?
课堂小练
诗人一个不经意的转头,他看到了什么? 篱笆下的一盏灯。 在这样满是忧愁的夜晚,却有一盏这样醒目的灯,在篱笆背 后,可能有怎样的一幅情景呢? 有两个孩子在逗蛐蛐。 为什么作者会有这样的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