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部编版三上《古诗三首》第三课时《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之《夜书所见》说课稿(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
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板块三、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 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
4.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 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 5.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 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板块四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认字写字 1.重点指导“会写字”(如“送”,要指出该字的结构、该字所在的田字 格中位置及注意易写错的地方等)。 2.看卡片识字,加强记忆。
二、说学情
三年级的学生求知欲强。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经验,并通过课 内外学习积累了很多的诗词,有了初步的自学能力。他们能比较正确、 流利的朗读古诗,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从诗句内容还是学诗体 验上,对古诗已经有了一定了解,基本能大致说出诗的大意,但生活阅 历较浅,知识积累还不丰厚,对于古诗意境的营造还缺乏一定的想象和 拓展能力。因而不容易理解这首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脉络还存在 一定的难度。
七、说板书设计
根据学生本阶段的特点,本课板书内容简单明了,重难点突 出。
夜书所见
梧叶 江 儿童 篱落
寒声 秋风 促织 灯
思乡之情 回忆童年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立足让学生在玩中学会, 在动手中提高技能,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我将继续努力,让 我的语文课堂教学更高效,更精彩。
八、教学反思
整堂课总体感觉教学环节还是比较清晰的,重点也挺突出。 一些教学设计比较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很能抓住他们的注意力 。在教学时,让学生充分读书,谈读书感受,充分来唤起学生的 想象,以激发兴趣,从而达到保持学生注意力,以达到理解文本 的目的。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 导者,使学生学习中的合作伙伴。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4古诗三首《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夜书所见》,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古典诗词的基本知识和表现手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朗读感悟等多种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诗意,感受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古诗,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夜书所见》是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之一,作者为南宋诗人叶绍翁。
诗中描绘了夜晚读书时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感受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2. 教学难点:把握古典诗词的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对仗等,以及如何引导学生运用这些手法进行创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夜晚读书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夜书所见》,理解诗意,感受诗人的情感。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对仗等,并尝试运用这些手法进行创作。
4. 朗读感悟: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典诗词的表现手法和审美价值。
6. 作业布置: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创作一首以夜晚读书为主题的诗歌。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夜书所见》2. 作者:叶绍翁3. 诗意概括:夜晚读书所见所感4. 表现手法:比喻、拟人、对仗等5. 课后作业:创作一首以夜晚读书为主题的诗歌七、作业设计1. 作业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创作一首以夜晚读书为主题的诗歌。
2. 作业要求:运用比喻、拟人、对仗等表现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八、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诗意,感受诗人的情感,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
三年级语文上册《夜书所见》教案
三年级语文上册《夜书所见》教案一、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夜书所见》的诗意,并能够体会诗人的情感。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引导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并能够有感情地朗诵。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了解古代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难点:理解“夜书所见”的含义,体会诗人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些思乡的音乐,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主题。
2. 学习新课:首先介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然后逐句解释诗意,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
3. 深入探究:通过提问和引导学生思考,深入探讨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诗人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4. 朗诵指导:教授学生如何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
5. 课堂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朗诵比赛,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学生的收获和感受。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多媒体教学:利用PPT等多媒体手段,展示诗歌的内容和相关图片、音乐等资料。
2.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理解和感受。
3. 朗诵指导:通过教师的示范和指导,帮助学生掌握诗歌的朗诵技巧。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 课堂练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诗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
2. 作业:要求学生背诵并默写本首诗,同时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的家乡和思乡之情。
3. 评价方式: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朗诵能力和作文水平进行评价。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 教学PPT:展示诗歌内容和相关图片、音乐等资料。
2. 教学视频:播放有关诗人介绍和诗歌欣赏的视频资料。
3. 教学道具:如模型、图片等用于展示古代生活场景的工具。
七、结论本课通过对《夜书所见》这首诗的学习,帮助学生理解了诗意,体会了诗人的情感,了解了古代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并能够有感情地朗诵。
同时通过学习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思考人生和情感等问题,提高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夜书所见省优质课教案
第三课时《夜书所见》教案【教学内容】《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作的七言古诗。
诗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
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该诗以景衬情,动静结合,以梧叶声和风声衬出秋夜的寂静,还运用了对比手法,以儿童夜捉促织的乐景反衬自己客居他乡的悲情。
【教学目标】1.认识“挑”,注意多音字,会写“送、挑”2个生字。
理解“萧萧、动客情、挑促织、篱落”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3.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认字写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孤独寂寞、思念家乡的感情。
【教学方法】情境导入法、图片展示法、诵读法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师(谈话):这是什么树?比较两幅图片,你有什么感受?(播放PPT2)(学生谈自己的感受)第一幅是夏季,枝叶繁茂,第二幅是秋季,树叶枯黄,给人冷漠凄凉的感觉。
是啊!秋叶飘飘,给人带来伤感之情。
有位诗人看到这样的景象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板书课题:夜书所见)二、自主合作,读诗明意。
1.简介作者: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字嗣宗,号靖逸,处州龙泉人。
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本姓李,后嗣于龙泉(今属浙江丽水)叶氏。
生卒年不详。
曾任朝廷小官。
其学出自叶适,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与真德秀交往甚密,与葛天民互相酬唱。
有《四朝闻见录》《靖逸小集》。
2.自.由朗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
3.认识“挑”这个多音字,指导书写:送、挑4.指导古诗朗读节奏,指名学生朗读,互相评价。
5.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
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6.小组汇报交流。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1.学生根据理解讲解诗句内容。
2.教师点拨:如何理解题目“夜书所见”?在夜里写下自己所看到的景象3.出示“萧萧梧叶送寒声”,思考:(1)“萧萧”是什么意思?(2)送”字怎样理解?萧萧:风声诗中一个“送”字令人仿佛听到寒气刺骨之声。
人教部编版版三上语文第二单元4《古诗三首》第三课时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第三课时教学设计和同学。
(2)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圈出生字词;(3)读通每个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4)通读古诗,给诗文划分小节,注意句子的停顿。
2、出示课件:夜书所见【宋】叶绍翁(二)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sòng tiǎo送挑指名认读,相机正音,并用生字口头组词。
2、认识多音字挑tiāo挑水、挑选t iǎo挑战、挑拨3、古文识字送,金文=(彳,行进)+(“伞”的变形)+(双手)+(二,两人)+(止,行走),本义:左右伴娘给新娘打伞陪同。
挑,篆文=(手)+(兆,预见),本义:预判,捡选4、开展识字游戏,出示要求:(1)小组长带领全组讨论,识记生字。
(2)分享你们的识字方法。
(3)小组开火车认读生字卡片。
5、出示生字卡片6、小组派代表,上台认读,比一比谁读的最自读古诗指名读齐读指名读指名读齐读生了解生字的演化识字游戏生自读古诗,学习本课的生字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把握;第二环节是理解古诗大意,通过理解题目及字词,进而根据词义理解每句诗的意思;第三个环节是再读古诗,感受韵律,通过把古诗进行解剖,一一展开,借助图片理解古诗,感悟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反复的朗读,加深对本课的理解;第四个环节是链接课外延伸,拓展《枫桥夜泊》,赏析《枫桥夜泊》;第五个环节是生字书写,规范学生的写字习惯;第六环节是课外阅读《乡愁》,感悟诗人的情怀;第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
我们来读一读。
(1)出示《枫桥夜泊》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赏析】在这首诗中,诗人讲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
此外,这首诗也将作者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顾虑充分地表现出来,是写愁的代表作。
(2)张继和叶绍翁生活在不同的年代,但是,他们写的诗都表达了自己客居他乡,思亲念家的心情。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古诗三首《夜书所见》 部编版
4古诗三首《夜书所见》一.教学目标:1、认识“绍、萧”等生字,读准多音字“挑”,理解诗中“萧萧”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3、能借助注释,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能借助注释,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浓浓的思乡之情。
难点:感悟诗人的思乡之情。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课初分享话秋天1、同学们,准备好了吗?来,现在开启我们今天的“课初5分钟,经典大家享”。
看,今天我们要分享的话题是——秋天(配乐)。
谁想来分享?生1:我为大家分享关于秋天的四字词语。
师:你真厉害,一下子说出了这么多描写秋天的词语。
谁还想分享?生2:我想为大家朗诵一段关于秋天的文章。
师:谢谢你,用你声情并茂的朗诵,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独具特色的秋天。
2、感谢两位同学带来的经典分享。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对秋天的描绘,除了精炼的四字词语,唯美的现代散文,还有那渊远流传,经久不衰的古代诗词。
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夜书所见》。
拿出手来,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来,齐读课题。
(二)理解题意——拆字串意来总结1、从题目中,你读懂了什么?(生:夜——夜晚,所见——所看见的和听见的。
)2、“书”是什么意思?在这里,哪种意思更贴切呢?3、理解了“书”字的意思,相信题目的意思就难不倒大家了?说想来试一试?(生:把自己在夜里看到的听见到的写下来。
)4、带着这样的理解,让我们再来读诗题。
(三)朗读古诗——字正腔圆有韵律正确读——字正腔圆正音调1、自由朗读古诗题目读懂了,诗句会读吗?下面,请大家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读正确谁想第一个来读这首诗。
(生读)你真了不起,把难读的字都读对了。
谁来说一说在这首诗中哪个字最容易读错?(生:“挑”)怎样读?是什么意思呢?你是怎么知道的?生:从注释里找到的。
他关注到了古诗旁边的注释,真是是一个会学习的孩子。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三首》公开课 教学设计(第三课时)
4 古诗三首【教材分析】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夜书所见》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
【教学目标】1.会认“径、斜”等11个字,会写“寒、径”等13个字,正确认读多音字“挑”。
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并能背诵。
【教学重点】1.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古诗表达的情感。
2.在比较欣赏中体会古诗中饱含的“情”。
【教学难点】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教学课时】3课时第三课时《夜书所见》【课时目标】1.认识“挑”1个生字,会写“送、挑”2个生字,正确认读多音字“挑”。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1.(课件出示32)出示图片,请学生说出挂图中的景物、人物,然后互相交流,根据自己的想象创编小故事。
2.谈话导题:同学们的故事很精彩,老师真是佩服呢!这样美的画面写成诗也一定会很精彩!来,我们一起走进《夜书所见》。
(板书:《夜书所见》)二、认识生字,感知诗情。
1.理解“书”“所见”的意思,引导解题。
(书:书写下来。
所见:所看到的。
)2.齐读题目,板书题目。
3.根据拼音、注释同桌互读诗文,要求读通、读顺。
4.师生讨论生字的认法。
(课件出示33)出示生字:sònɡ tiǎo送挑(1)老师指正:注意读准平舌音“送”。
“挑”是个多音字,在这里读“tiǎo”,还有一个读音是“tiāo”,组词为“挑担、挑粮”。
(2)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形声字结构规律识记“挑”:“扌”表意,“兆”表音。
部编本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夜书所见、山行、赠刘景文》教学设计
部编本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夜书所见、山行、赠刘景文》教课方案部编本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夜书所见、山行、赠刘景文》教课方案夜书所见预习作业:1、圈生字,勾生词,并给课后生字注音并组一个词语。
2、看课文说明理解诗句的意思。
3、读《字词句每日练》。
4、读课文起码三遍。
一、板书课题 , 《夜书所见》,齐读二、出示学习目标。
1、会认本课的生字。
2、学习借助说明理解诗意,领会诗歌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一)、自学指导: 1、听录音画出停留线。
2、自由读古诗,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通畅。
(二)、学生自学(三)、后教1、请生读生词:萧萧、梧叶、促织。
2、请几名学生读古诗,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字词、句。
3、分组、分男女等形式读古诗。
四、第二次先学后教(一)自学指导:自由读古诗。
1、理解“夜书所见”。
2、勾出诗中描绘了哪些光景?3、理解前两句诗的意思。
(二)学生自学(三)后教要点理解“书”、“客”的意思。
五、第三次先学后教(一)自学指导:频频读这首诗。
1、江上一灯明让作者想到了什么?2、理解最后两句诗的意思。
3、睁开想象诗人童年时,与家乡的小伙伴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二)学生自学(三)后教:学生沟通,教师板书六、当堂训练。
1、睁开想象诗人童年时,与家乡的小伙伴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童年时,在草地上,诗人和小伙伴在童年时,在小河畔,诗人和小伙伴在童年时,在书斋里,诗人和小伙伴在2、读背古诗。
板书:梧叶秋风(动客情)一灯明《山行》教课方案教课内容: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古诗两首山行》教材剖析:《山行》一诗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道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暮秋节气的枫林风景,描述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组成的山林秋景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绘,凝练的语言使这首诗的境界之美呼之欲出。
我们能够在赏析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觉秋天山林的勃勃活力。
夜书所见-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夜书所见-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 教材设计1.1 教学内容本教案主要围绕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展开,内容包括字词、句子、篇章三大方面的教学。
其中,字词教学要求注意儿童的认读、拼写和运用能力,句子教学注重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提高,篇章教学则强调综合运用。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教材的学习和实际教学的实践,让学生掌握语文阅读、写作及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语文能力,为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打下坚实基础。
1.3 教学重点本教材的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会读、会写、会表达”等语文素养,强化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自我表达和交流能力的提高。
1.4 教学难点本教材的教学难点则在于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及理解能力,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如何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等方面。
2. 教学方法2.1 贴近生活教师要注重贴近学生生活,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形成学习的动机和兴趣。
例如,在教句子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发现句子的特点,通过听、说、读、写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加深学生对语言结构的理解,使学生的句子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2.2 反复演练语文教学注重灵活运用,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多种语言表达的实践演练。
例如,在教字词时,教师要在讲解掌握基本规律的同时,要求学生进行跟读、复述、仿写等活动,加强学生对字词的记忆和理解。
2.3 教师引导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应注重引导,赋予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学习策略。
3. 教学过程3.1 教学环节教学环节包括预习、复习、讲解、演练、巩固、拓展等环节。
在每个环节中,教师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凝聚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和兴趣。
3.2 课堂管理语文课堂管理十分重要,教师需要掌握好班级管理的技巧和策略,使学生在课堂上安静、积极参与老师的教育,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达到教学目的。
2018年部编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之《夜书所见》教案
2018年部编本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4、《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夜书所见》教学详案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师:再过几天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了。
在这个美好的日子里,同学们会想到哪些事情?生1:月饼。
师:好吃吗?生1:好吃。
生2:圆圆的月亮。
师:说得好,“圆圆的月亮”。
月到中秋分外明,多好的月色呀!生3:全家人在一起团聚。
师:对呀,中秋节是一个举家团聚的日子,一家人老老小小聚在一起,吃月饼,赏明月,多么幸福温馨的时刻呀!师:可是,总有一些身处异乡的人,他们不能回家,不能回到家人身边,不能与亲人团聚。
千百年来,那些漂泊在外的游子写下了许许多多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诗篇。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夜书所见》。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师: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你了解他吗?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这首诗的呢?(大屏幕出示):(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
字嗣宗。
号靖逸。
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
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
叶绍翁是江湖派诗人,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如《游园不值》:"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有一年,叶绍翁离开家乡,独自一人在外。
秋天的一天晚上,他住在乡村的一间小旅馆里,晚间的所见,让他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夜书所见》。
)师:有人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古诗也不例外。
读懂了题目,能更好地理解内容。
我们再读一读诗的题目(齐读),那么题目是什么意思呢?师:“夜”是什么意思?生:是夜晚的意思。
(板书:夜)师:“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生:书,在这里是写的意思。
师:说得好。
这里的书,不是指我们读的书,而是写的意思。
师:“所见”是什么意思?生:所见,是所看到的意思。
师:那么,题目《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生:在夜晚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师:诗人在一个夜晚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了下来,那么他在夜晚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请同学们听老师读课文。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古诗,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夜书所见》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夜书所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
读准多音字“挑”。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
2、感情朗读,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三、教学难点:通过诵读,悟出诗情。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有关叶绍翁的资料。
教学过程:课前谈话:一、导入新课:今天这节语文课,由庞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
孩子们,准备好了吗?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叶绍翁写的夜书所见。
板书:夜书所见二、解诗题,知作者1、作者简介叶绍翁,字嗣宗,号靖逸,南宋文学家、诗人。
擅长七言绝句。
主要作品有《游园不值》《嘉兴界》《四朝闻见录》等。
2、解诗题(1)你知道这里的书是什么意思吗?这里的书,就是我们现在“写”的意思。
(2)谁来说说“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三、品读诗文,明诗义,悟诗情。
1、自由地大声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夜书所见[宋]叶绍翁萧萧/ 梧叶/ 送寒声,江上/ 秋风/ 动客情。
知有/ 儿童/挑促织,夜深/ 篱落/ 一灯明。
2、多音字:挑tiǎo挑战tiāo挑水tiǎo ①用竿子等把东西举起或支起。
②用条状物或有尖的东西拨开或弄出。
③一种刺绣方法。
④拨弄,引动。
tiāo ①用肩担着②挑、担的东西。
③量词,用于成挑儿的东西。
④选,拣。
3、明诗义,悟诗情。
萧萧①梧叶送寒声②,江上秋风动客情③。
注释:【萧萧】这里形容风吹梧桐叶发出的声音。
【送寒声】送来阵阵寒意。
【动客情】使客人产生了思念家乡之情。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诗意】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的秋风让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风吹梧桐树叶的声音是什么样的?古诗中用了什么词来形容?(萧萧)给你什么样的感受?(清冷萧条)江上秋风动客情。
人教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夜书所见》优质课教案
难点教学方法
1.通过情境诵读和想象,感悟诗人落寞相思之苦。
2. 同时借助生动的画面和文中重点词的学习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复习导入。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一、诗意解读: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
1.诗人通过悲欢对比,以欢衬悲。一二句写景,秋风扫落叶,长天送寒意,是悲景,传悲情;三四句写人,深夜挑促织,明灯照篱落,是乐景,传欢情。悲喜交加,以欢衬悲,更显游子流浪天涯的孤寂无奈、惆怅无眠。
2.诗人通过拟人、通感,增辉添彩。“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一“送”一“动”,寓情于物,赋予梧叶、秋风以人的情态意绪。这些物态声情的诗文,似乎把读者带进了一种风送寒凉、情动秋江的意境之中,痴迷难返,惆怅满怀。“萧萧梧叶送寒声”妙用通感,以萧萧之声催发寒秋之感,用听觉形象沟通触觉感受,意味深长
同时这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二诗中的秋意
诗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秋叶、秋风、秋声、秋江、秋灯、秋童、秋舟、秋意,均是写动,动得有声有色、有光有影;漆黑如墨,幽深莫测,黑暗无边,这是写静,静得凄神寒骨、惆怅满怀。萧萧风声,顽皮儿童,这些动态情景巧妙地反衬出深秋半夜的幽深寂静,更引发人们对寒凉静夜中诗人那颗愁绪难眠的苦况心灵的体会。三、诗中的诗情。
教师姓名
×××
单位名称
×××
填写时间
×××
学科
语文
年级/册
三年级上册
教材版本
人教部编版课题名称来自夜书所见难点名称领会诗人触景生情,表达诗人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三上《古诗三首》之《夜书所见》教案
三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之夜书所见教学目标:1、教学生掌握诗中的两个生字“送”及多音字“挑”。
2、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启发学生依据诗句展开想象,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领会诗的意境,同时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会诗意,悟诗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有关叶绍翁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诱导入课1、导入:中华诗词文化博大精深,堪称世界文坛之瑰宝。
这节课,我们就继续领略古诗的魅力,先从一首我们最为熟悉的思乡诗《静夜思》开始。
(伴随者诵读,表演古诗舞《静夜思》,这是作者在思念亲人和家乡,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思乡诗《夜书所见》)板书:夜书所见:你从题目中提取了哪些信息?2、了解作者。
(1)孩子们,叫一叫诗人的名字。
(2)介绍作者(看课件:简单),出示之前接触过的古诗《游园不值》,师读第一句,学生读第二句。
3、出示试学范围,小组合作学习:(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反复练习,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3)结合注释,初步了解诗文内容,在不理解的地方打上问号。
二、引导探学1、学习诗文第一句。
(1)点名朗读,读准字音。
(2)学习生字:送(3)再次读诗句,交流:结合注释,说说你从诗句中知道了什么。
(时间、地点、天气等)有问题的同学也可以和大家交流。
(4)理解“寒声”:老师想起了一句谚语------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
秋风、梧叶,给我们送来了阵阵寒意,这阵阵寒意就是诗人笔下的寒声。
(5)有句话说得好:“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孩子们随着老师的范读,走进这个秋夜的江边。
教师范读诗句,学生闭目想象诗句所描述的画面,在此基础上,学生练习朗读。
(6)理解“江上秋风动客情”:这里的“客”指的是谁?(叶绍翁)为什么诗人称自己为“客”。
(结合:独在异乡为异客)因为他不在自己的家乡,就像是在外作客。
这客就可以解释为“在他乡作客”。
2024年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表格式4 古诗三首 优质版教案
(1)听范读,引导学生认真倾听,注意停顿,并在诗中用“/”标出来。
(2)课件出示正确停顿。
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3)学生自由练读。
全班齐读。
(4)学生展示交流自己圈画的描写秋天的景物。
预设:4.再读古诗,理解诗意,想象画面。
(出示课件8)教师提出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再次朗读古诗,试着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诗意,想象画面,和小组成员交流。
(1)解诗题。
①引导学生借助形声字形旁表义的特点或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赠”的意思是“赠送”。
②结合注释了解“刘景文”是诗人的好朋友。
③明确“赠刘景文”就是赠送给刘景文的诗。
(2)交流“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①引导学生借助“擎”的注释,联系生活,理解“擎雨盖”的意思。
②课件出示荷花凋谢、荷叶枯败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荷尽”法,一起来学习《夜书所见》。
教师板书诗题《夜书所见》。
2.(出示课件40)了解诗人叶绍翁。
叶绍翁,字嗣宗,号靖逸,龙泉(今浙江丽水市龙泉市)人,南宋诗人。
著有《四朝闻见录》,补正史之不足,被收入《四库全书》。
其诗语言清新,意境高远。
3.读好古诗,读出停顿,了解诗中描写的景物。
(出示课件41)请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并圈画出描写秋天的景物。
(1)听范读,引导学生认真倾听,注意停顿,并在诗中用“/”标出来。
(2)课件出示正确停顿。
夜书所见[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3)学生自由练读。
全班齐读。
(4)学生展示交流自己圈画的描写秋天的景物。
预设:4.自学古诗,理解诗意,想象画面。
(出示课件42)(1)课件出示自学提示:再次朗读古诗,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诗意,并说说从诗中看到了哪些画面。
(2)学生汇报交流诗句的意思及看到的画面,教师相机点拨指导。
部编《4、古诗三首 夜书所见》说课稿(附教案)
《4.古诗三首夜书所见》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夜书所见》。
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说教学方法与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几个步骤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对这节课的安排。
一、说教材《夜书所见》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九组课中的古诗。
作者叶绍翁,表达了他目睹秋风落叶和篱笆灯火而勾起的思乡之情。
根据我对教材、课标的理解,把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个方面:知识技能目标:1、会认两个生字萧、梧,会写两个生字促、深,读准一个多音字挑(tiao )。
2、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过程方法目标: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品味诗句蕴含的感情,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这课的重难点是: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由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年龄小,生活阅历浅,可能对古诗所表达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情不容易理解,需要他们通过画面,以及多次诵读,从字里行间去品味。
三、说教法:直观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品诗赏画,品味思乡情。
四、说学法:1、诵读法: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人的情感。
2、想象法:联系儿童的现实生活想象画面。
五、说教学流程对于教学过程我是这样预设的:(一)、引入文本,读准古诗。
A 出示诗题,读题,说题目的意思。
(要求读得整齐,响亮)题目中的书是什么意思?(古代用书解释为写)B 出示诗歌,自己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生字多读几遍C 谁愿意来露一手,读给大家听。
(指名读)大家评议;字音读准了吗?再读,注意找出多音字“挑”,请同学标上拼音,把字带到诗句里读。
还有两个生字朋友:“促”、“深”,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这是渗透《课标》第二学段目标中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给学生创设主动参与和表现的机会。
D 指名读古诗,全班齐读古诗。
这是让学生充分的读书,让学生正确流利的读通古诗。
(二)、深入文本,理解诗意。
A 诗人夜晚所看见了什么?(快速找出来)梧叶灯儿童捉蟋蟀B 你从哪句看出儿童在捉蟋蟀?(知有儿童挑促织)你怎么知道促织是蟋蟀?因为诗歌的左下角多了一项注释。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古诗三首之夜书所见》优秀教学案例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意。针对《古诗三首之夜书所见》的内容,设计一系列有层次、有深度的问题,如“诗中的‘斜阳’和‘夜深’有什么寓意?”“作者通过‘夜书所见’想表达怎样的情感?”等。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他们积极思考,从而深入理解古诗的内涵。
2.问题导向,注重学生思考
本案例以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意。通过设计有层次、有深度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他们积极思考,深入理解古诗的内涵。这种教学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3.小组合作,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案例中,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够在互动交流中共同探讨古诗的内涵。这种教学策略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
(五)作业小结
为了巩固所学,我设计了以下作业:
1.背诵并默写《古诗三首之夜书所见》。
2.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创作一首以“夜晚读书”为主题的现代诗。
3.查找其他古诗中描绘夜晚读书的诗句,与同学分享,讨论其意境和韵律特点。
五、案例亮点
1.情境式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本案例通过运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音乐和动画,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符合古诗情境的学习氛围。这种情境式教学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古诗的韵味,激发他们对古诗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的环节,我将以一首与《古诗三首之夜书所见》意境相近的现代诗歌为切入点,如《夜读》等,让学生在欣赏现代诗歌的同时,感受到古诗的魅力。通过对比古今诗歌的异同,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兴趣。接着,我会提出问题:“你们想象中的古人夜晚读书是怎样的场景?”让学生自由发言,为接下来的学习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
4古诗三首《夜书所见》(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最后,在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我需要进一步拓展。可以引入更多的古诗鉴赏和朗诵技巧,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诗歌。同时,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和运用所学知识。
1.通过多媒体教学,展示生字新词的图片、动画等,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2.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学生体会和表达诗歌的意境。
3.通过示范朗诵、小组练习等方式,教授诗歌朗诵的技巧和情感表达。
教学资源
2.课程平台:学校提供的在线课程平台。
3.信息化资源:古诗朗诵音频、古诗插图、生字新词动画等。
4.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示范朗诵等。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通过提问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探索古诗《夜书所见》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1.理论介绍:介绍诗歌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2.案例分析:分析《夜书所见》的实际应用。3.重点难点解析:强调生字新词的理解和诗歌朗诵的技巧。
三、实践活动:1.分组讨论:讨论诗歌的意境和情感。2.实验操作:朗诵诗歌,体验情感表达。3.成果展示:展示讨论成果和朗诵技巧。
2.简答题:请简述《夜书所见》的背景和作者。
3.解析题:请解析《夜书所见》中“风”的作用和“篱落”的含义。
4.应用题:请运用所学知识,写一篇关于《夜书所见》的作文,可以是诗歌鉴赏、诗歌朗诵心得等。
5.实践题:请进行一次《夜书所见》的诗歌朗诵,展示对诗歌的理解和朗诵技巧。
(2)古诗鉴赏:提供一些其他古诗的鉴赏,如《静夜思》、《望庐山瀑布》等,让学生学会欣赏和分析古诗。
古诗三首《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夜书所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夜书所见》这首古诗。
2、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3、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歌的意境。
(2)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思乡之情。
2、教学难点(1)通过诗句的描绘,想象画面,感受诗人的情感变化。
(2)理解古诗中一些词语和意象的含义,如“萧萧”“促织”等。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秋天的视频,展示秋天的景色,如金黄的稻田、飘落的枫叶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秋天的特点。
(2)提问:在这样的季节里,你们会有怎样的感受?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诗人叶绍翁的生平,包括他的字号、籍贯以及主要的文学成就。
(2)讲述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下了这首诗,为理解诗歌的情感奠定基础。
3、初读古诗(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圈出生字词,教师进行巡视指导。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教师再进行点评和纠正。
4、理解诗意(1)逐句讲解诗句的意思,重点解释一些较难理解的词语,如“萧萧”形容风声,“促织”指蟋蟀。
(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句所展现的画面,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图像。
5、体会情感(1)提问: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诗人的思乡之情?(2)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3)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深入剖析诗人的情感。
6、朗读指导(1)让学生带着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再次朗读古诗,注意读出诗人的思乡之情。
(2)教师进行朗读示范,引导学生注意语速、语调、重音等方面的处理。
(3)学生分组朗读,互相倾听、评价,教师进行巡视指导。
7、拓展延伸(1)展示其他描写秋天和思乡的古诗,如李白的《静夜思》、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让学生对比阅读,体会不同诗人表达思乡之情的方式。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说课(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说课(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说课第【1】篇〗设计理念本课我把“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古诗,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作为说教学目标,确定了“初读古诗,正音划分节奏”“结合插图和注释理解古诗”“结合配乐、动画诵读想象,感悟诗情””“采用表演、写话来加深理解”等教学环节来实现以上说教学目标。
说教材分析《夜书所见》是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其中一首。
《夜书所见》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本首诗和学生的生活经历距离较远,教师要多营造情景,通过感情朗读、表演来等方法突破难点。
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虽然有了古诗阅读的基础,但学生年龄小,生活阅历浅,对于古诗的理解、思想感情的体会能力还很不足。
本节课,需要他们通过画面、音乐,以及诵读、表演等,从字里行间去品味。
说教学目标1.认识1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古诗,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
4.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说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古诗,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说教学难点理解古诗,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
说教学准备课件、字词卡片说教学流程一复习导入1.你读过哪些古诗?(让自告奋勇的的同学背诵古诗。
教师进行表扬,增强学生学习古诗的积极性。
)2古诗内容丰富,其中有不少是思念家乡的。
叶绍翁的《夜书所见》就是其中很有名的一首,今天就让我们学习。
3.教师用课件展示《夜书所见》,然后介绍叶绍翁的生平。
(如果学生课前搜集过叶绍翁的生平,也可以让学生来介绍。
)4.解题:题目的意思是写诗人在秋天的一个夜晚把自己所看到的东西写下来。
5.我们知道诗人客游在外。
那么他在夜晚看见了什么?听到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任务六:课外积累分享
知识结构或思维图示:
夜书所见 梧叶、儿童、挑促织、篱落、一灯明
5
诗人究竟看到什么呢?我们快到诗中找一找,看谁有发 现?(梧叶、儿童、挑促织、篱落、一灯明)(教师相 机板书)
读准 字音,读出 节奏
(二)学习第三、四行诗句。
1.师生交流。
(1)生回答看到儿童挑促织时,相机出示第三行
诗句。知有儿童挑促织。
(2)生回答看到儿童在捉蟋蟀,相机指导学习借
助注释理解诗句。
师:从这学期、这首诗开始,古诗课文增加了一
项内容——注释(板书:注释)它是我们学习古诗的好帮
任务四:学习第三、四 手,它能帮我们扫清诗中的拦路虎,它能帮助我们更好
句
更快地读懂诗句的意思。
(3)理解“知”。
师:刚才借助注释我们知道“挑促织”的意思,
那么这个“知”是什么意思?(料想)
(4)漆黑的夜晚诗人怎么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
相机出示第四行诗句。夜深篱落一灯明。
教学设计
课题 《古诗三首》第三课时《夜书所见》
执教人
成果指标:
1.认识“挑”1 个生字,会写“送、挑”2 个生字,正确认读多音字“挑”。 2.能够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学习 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学习 难点
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
2.引导交流:你捉过蟋蟀吗?指名生说。 预设一:学生捉过蟋蟀。教师让学生自由交流分享
能借
2
任务五:学习前两句
体验,训练口语表达能力。
助注释理
解词语意 预设二:学生没有体验过。教师充满激情地描述: 思
一提起捉蟋蟀,我就想起小时侯和小伙伴到草丛里捉蟋
蟀的事。捉蟋蟀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顺着声音好不容易
发现一只,赶紧用手去捂,觉得应该捂到手里了,可是
叶绍翁是福建人,小时侯被送给浙江的一个叶氏的人家
做儿子。他的爷爷原来是朝廷的一位大官,因为朝廷政
变,受到别人的迫害,所以他的整个家族受到牵连,他
的家变得凄惨不堪。他的爸爸妈妈不得不把他送给别
人。
3
8.读诗。 谈话过渡:了解了这些,你就更能体会江上秋风为 什么牵动诗人的情怀?漂泊在外的他会想起——(生 答……)那就是思乡之情。我们带着这思乡之情再读一 读。 (四)指导全文朗读。 1.齐读。 师:就在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时候,看到一 群孩子在捉蟋蟀,诗人又会想到想到什么?(生答)是 呀,也许他会想起自己的童年,也许会想起儿时的伙伴, 也许想起家乡的孩子,想到这些,他的思乡之情就更浓 了。身在浙江的他,多么想回到福建老家,跟自己家人 团聚啊。 2.教师范读。 3.学生齐读。 4.配乐读(配乐曲马思聪《思乡曲》)。 5.唱诗(配上《世上只有妈妈好》旋律)。 6.指导背古诗:这首诗要把诗人“想家”的感情读 出来,声调要缓慢些。最后两句“捉蟋蟀”场景确实令 人高兴,但同时又牵动了诗人“动客情”思念家乡呀! 所以后两句语气可明快些,但不可过快。(学生先读, 老师指导,老师再范读,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 活动五、 拓展阅读,增加兴趣。 1.你们还读过哪些诗人所写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 的古诗呢?谁来背一首试试!
活动二、认读生字,初读古诗 1.理解“书”“所见”的意思,引导解题。 (书:书写下来。 所见:所看到的。) 2.齐读题目,板书题目。
了解 3.根据拼音、注释同桌互读诗文,要求读通、读顺。 题 目 的 意
1
任务二、解题,读准字
4.师生讨论生字的认法。
思
音
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及笔画,提醒学生注意:
“送”是半包围结构的字,先写“关”,后写“辶”,
打开一看,却什么也没有。如果能捉到一只,我会高兴
得不得了!
3.朗读指导。
4.齐读。
5.师范读。
6.齐读。 (三)学习第一、二行诗句。 谈话过渡:谁知道捉蟋蟀最好的季节是什么时候?
能用 自己的话 表述诗句 意思
秋天是捉蟋蟀的最好季节。这时的蟋蟀又大又壮,叫的
声音最好听。到书中找一找秋天,你一源自能找到?1.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读一读。
2.理解词语,初知大意。
3.
(1)萧萧:风声。
(2)梧:梧桐树。
(3)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4.齐读。
5.师范读。
6.齐读。
7.理解“客”,相机介绍作者背景资料(课件出示
字典中“客”的多个解释,生选择字义。)
引导交流:这位漂泊在外的人是谁呢?是诗人就是
叶绍翁。(板书:叶绍翁)说起叶绍翁还有一个故事:
“辶”是三笔写成,第二笔是横折折撇。
“挑”第三笔是提,第七笔是竖弯钩。
5.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6.老师范读,划出朗读节奏,男女生分组读。
7. 告诉老师你从诗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猜一猜诗人在想什么?
任务三:朗读古诗
活动三、 精读诗文,感悟诗意。 (一)找出诗人所见。
师:这首诗是夜晚诗人写下所看到的情景,那么,
思维导引
问题(任务)
任务一、看图编故 事
学习活动
活动一、图片导入。
教师备注 或
学习评价 设计
语言流畅 故事有创 意
1.出示图片,请学生说出挂图中的景物、人物,然
后互相交流,根据自己的想象创编小故事。
2.谈话导题:同学们的故事很精彩,老师真是佩服
呢!这样美的画面写成诗也一定会很精彩!来,我们一
起走进《夜书所见》。(板书:《夜书所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