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PPT课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PPT课件
35
2.上层建筑 (1)上层建筑及其构成
u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 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u 上层建筑的构成
观念上层建筑 政治上层建筑
36
观念上层建筑和政 治上层建筑的关系
上层建筑
政治上层建筑
提 供 保 证
和 精 神 指 导
提 供 理 论 依 据
思想上层建筑
37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社会生产与社会消费的关系问题
38
下列选项中,属于上层建筑两大组成部分 的是() A.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 B.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C.政治法律思想和道德观念 D.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
39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Ø 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
26
(3)生产关系的构成
生产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关系) 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产品分配关系
(4)生产关系的两种基本类型 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27
生产关系的基本类型
生产 归 资料
氏族成员平均所有 奴隶主所有 地主所有 资本家所有 全社会共同所有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22
劳动者
★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生产力 中起主导作用。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
马克思说:“自然界没有制造 出任何机器,没有制造出机车、 铁路、电报、走锭精纺机等 等……它们是人类的手创造出 来的人类头脑的器官;是物化 的知识力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总体概况本部分主要围绕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三大问题展开论述。

(一)、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和本质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存在: 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各种条件的总和, 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它包括由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等所组成的综合的有机系统.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前提。

人口因素是指人口的数量、质量、构成、分布、迁徙、自然变动和社会变动等。

社会意识: 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是社会精神生活过程, 它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包括政治法律思想、哲学、道德、艺术、科学、宗教等意识形式,以及风俗、习惯等社会心理现象。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它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延伸。

2、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社会意识是第二性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从这一根本观点出发,唯物史观认为,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特别是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2、人类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有其固有的客观规律。

3、并认为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

唯心史观认为,社会意识是第一性的,社会存在是第二性的,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从这一根本观点出发,唯心史观把人们的思想动机或某种神秘的精神力量看成社会发展的最终原因,否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B、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在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方式, 它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是特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各要素中的决定性力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与其他学说的一个重要区别。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的经济基础,即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

社会意识是指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了社会意识,而不是相反。

这是因为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下形成的。

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社会经济制度的反映和表现。

社会意识的变革必然要从社会存在的变革中得以实现。

只有当社会存在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时,社会意识才会发生突破性的转变。

马克思主义主张改变社会存在,创造一种新的社会制度,使社会意识得到彻底的改变。

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人们对外界物质世界进行认识和改造的活动。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实践被认为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是因为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从客观世界中获取真理,而不是凭空臆想或主观主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真理是客观存在的规律和本质的反映。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与客观世界发生联系,从而获取真理。

通过实践的不断实践和检验,人们可以不断地完善和发展自己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是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基础。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对客观世界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实际操作。

实践不仅是理论的指导,也是理论的来源和基础。

只有实践和理论相结合,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三、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哲学方法论。

它是以唯物主义为基础,以辩证法为中心的一种哲学观点。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由矛盾和运动组成的。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推动事物前进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矛盾的存在和运动是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

唯物辩证法强调,事物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

事物的发展是通过矛盾的斗争和统一来实现的。

矛盾的斗争推动了事物的发展,而矛盾的统一使事物得以保持相对的稳定。

唯物辩证法还强调了事物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详细讲解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详细讲解

国家性质和政权组织形式:国体、政体及其关系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的产生、存在和发展物质基 础。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基础 的变更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首先体现在服务的方向上。 上层建筑一方面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另一方面又与那些对自己的经济基础有害的 其他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作斗争,即“保护自 己”与“排除异己”。 其次体现在服务的方式上。
农业社会 工业社会
信息社会
不同时期产业结构的变化
火药、指南针、印刷 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 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 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 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 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新 教的工具。
其次,科学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多媒体技术
信息网络
远程教育
最后,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土地、人民、政事。”(孟子)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 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荀子)
唯意志论 世界史“实际上是一部在地球上建立功业的伟大人
物的历史”。 (卡莱尔)
人民群众是无数个“零”,只有前面添上英雄人物 的“实数”时,他们才能变成有效的数字。(米海洛夫 斯基) 历史的意义在于“超人”的诞生,“超人”具有 “决定一切的力量”,“可以使千万年的历史生色” ; 人民群众 “是一堆任人使用的无定形的材料,是一块 需要雕刻家加工的石头”。 (尼采)
二、直接动力:阶级斗争
1、阶级起源
阶级是生产力有了一定发展同时又发 展不足的产物。它是一个经济范畴也是一 个历史范畴。 2、阶级斗争 阶级斗争是经济利益根本对立的社会 集团之间的斗争,争取和维护本阶级的经 济利益是阶级斗争的实质内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四、社会形态的划分和社会形态的更替与发展
1、社会形态的划分 ⑴两种划分方法:经济社会形态划分法;技术社会形态划分法 ⑵经济社会形态划分法 :是直接或间接以生产关系的性质为标准 划分的社会形态。主要有两种基本划分方法:
①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根据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划分社会形态,可把人类社 会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②三种社会经济形态划分法:马克思根据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发展状况,把人 类社会历史划分为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 三种依次更替的社会形态;与三种社会形态相适应,由此把人类社会划分为 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
⑶、技术社会形态:
①技术社会形态是以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为标准 划分的社会形态。 ②将人类历史划分为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等。
2、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原因)
⑴因为每一代人在社会上开始生活时,所遇到的都是现成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任何人都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⑵人们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但并不是说不可以按照自己的目的 和需要去改变原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⑶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水平,就是认为生 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作为社会的经济基础又决定上层建筑,这是 历史发展中的唯物主义因果决定论,或称历史决定论。
第三章、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幻灯制作: 幻灯制作:柳兆铭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一)社会存在 1、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 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2、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 因素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⑴地理环境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①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 ②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第三章)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4、人的本质是现实的——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 25、人的本质就其现实性而言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具体的、历史的、 (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 26、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中的作用(P130):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 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4)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27、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群众观点: ①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③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 ④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2)群众路线: 是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运用。其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 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它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也是党的根本 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4、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1)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 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 提。 (2)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 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 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3)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 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 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4)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虽然也是人类社会赖以 存在和发展永恒的物质生活条件、自然前提,但 是,他们对社会历史发展只起着加速或延缓作用, 不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他们本身也是受 生产方式制约的。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8、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上层建筑适 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 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变化和发展。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具大的反作用: 上层建筑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当上层建筑所服 务的经济基础是一种先进生产关系时,对生产力及 社会发展就起促进作用;相反,当上层建筑所服务 的经济基础是一种落后的、腐朽的生产关系时,对 生产力及社会发展就起阻碍作用。 19、社会形态是一定生产力基础上的经济基础和上 层建筑的统一体(两者缺一不可 )。具体而言是 社会经济结构(经济基础)、政治结构、文化结构 的(后两者都属于上层建筑)统一体;包括经济形 态、政治形态、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3章复习资料及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3章复习资料及参考答案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二、单项选择(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④)A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的问题 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2)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④)A阶级斗争发展史 B生产关系发展史C社会意识发展史D生产劳动发展史(3)“吃、喝、住、穿,这是人生的第一需要”的观点属于(①)A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B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C利己主义的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4)“话说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属于(①)A宿命论B英雄史观 C唯物史观 D诡辩论(5)在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关系是(④)A血缘关系 B法律关系 C思想关系D生产关系(6)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标准是(②)A对物质与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B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C对思维和存在关系的不同回答 D对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关系的不同回答(7)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体现的关系是(②)A自然物质与社会存在的关系B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C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D物质与意识的关系(8)“人定胜天”的观点表明(②)A人在自然面前无所作为B错误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C准确把握了人与自然的关系D夸大了自然界的客观性(9)构成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只能是(④)A社会现存的各种生产关系B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C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生产关系D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10)人类是社会的主体,历史活动就是人的活动,因此人可以(④)A创造社会发展规律B消灭社会发展规律C改变社会发展规律D认识和利用社会发展规律(11)“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的历史条件所许可的范围”是(④)A宿命论观点 B机械论观点 C历史循环论观点D唯物史观观点(12)哲学的生产力范畴是标志(③)A人们认识世界能力的范畴B人们用物质手段作用于劳动对象的能力范畴C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范畴D人类生产实践的发展水平能力范畴(13)生产力所体现的关系是(④)A人与人的关系B人与物的关系C物与物的关系D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14)生产关系所体现的是生产过程中(④)A人与自然界的关系B人与人的政治关系C人与人的思想关系D人与人的经济关系(15)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标志是(③)A公有制还是私有制B公有制水平的高低C是否适合生产力的状况D劳动产品分配是否公平(16)一定的社会上层建筑由两部分组成(③)A政治制度与军队、警察武装力量B生产关系与政治制度C政治的上层建筑与思想的上层建筑D政权与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17)我国社会主义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是(③)A社会主义的政治法律观点B共产主义的道德和理想C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D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18)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①)A生产资料所有制B产品的分配形式C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D交换和消费关系(19)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是(②)A文学艺术B国家政权C政党结构D哲学思想(20)经济基础是指(②)A现实存在的一切生产关系的总和B一定历史阶段上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C生产力各要素的总和D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总和(21)国家是代表(④)A全国社会成员利益的B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C少数剥削阶级利益的D统治阶级利益的(22)区分国家的类型和本质的根据是(③)A人口多少B领土的大小C国体D政体(2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主要是对(①)A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B科学文化的反映C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D社会规律的反映(24)自然科学是一种社会意识的形式,它属于(②)A没有阶级性的上层建筑B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C特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D思想的上层建筑(25)社会意识根源于(①)A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B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C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民群众的心理 D英雄人物成为杰出人物的意愿(26)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②)A地理环境B生产方式C经济基础D实践活动(27)生产方式是(④)A生产力各要素的有机统一B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有机统一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28)社会形态是(④)A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统一B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的统一C国体与政体的统一D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29)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斗争的状况是(⑤)A已不存在B越来越激烈C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D只存在于人民内部E总的趋势是趋于缩小,减弱和缓和(30)国家的实质是(④)A全体社会成员的代表 B社会各阶级矛盾的调节者C社会生产的组织者和指挥者D统治阶级的暴力工具(31)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是(③)A法律前面人人平等 B抽象的人性论C利己主义D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32)“民主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不是一个东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2、社会意识
•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的意识现象
的总称,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其内容包括:政治、法律思想、
道德、艺术、宗教、哲学和大部分的社会科学(经济学、政 治学、法学、社会学等等)

社会意识是社会的总体意识,而非个体意识
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
(如:私有观念与社会主义) 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经济发展的水平之间具有不平衡性 (如:18世纪英国和法国的经济与唯物主义哲学;19世纪德国和英 法的经济与哲学) 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且各具有其历史的继承性 (即思想也有自身的演进逻辑)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如:社会主义思想)
如: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的‚人是环境的产物‛ 与‚意见支配世界‛的二律背反
“必须有天才,才能用 好的法律代替坏的法律”
爱尔维修(1715~1771) 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
1、历史唯心主义及其主要缺陷 第二,以往的历史观只是看到了少数天才人物、英雄人 物、帝王将相的历史功勋并且把他们看成社会历史的创造 者,而否认人民群众的历史功勋,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 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社会的 基本结构
经济结构
政治结构
观念结构
(二)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 上层建筑 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 反
定力量
政治关系、家庭关系、宗教关系等其他社
会关系,都受生产关系的支配和制约。
(3)生产关系的构成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由谁支配)
生产关系
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生产过程中各自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产品分配关系(以何种原则、方式和比例关系分配产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

1.第1题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在真理观上的对立表现在( )A.前者认为真理是发展的,后者认为真理是不发展的B.前者认为真理中包含着错误,后者认为真理是绝对正确的C.前者认为真理具有客观性,后者认为真理是纯粹主观的D.前者认为真理来源于客观世界,后者认为真理来源于先验原则您的答案:A题目分数:1.0此题得分:1.02.第2题国体和政体的关系属于( )A.本质和现象的关系B.内容和形式的关系C.必然和偶然的关系D.普遍和特殊的关系您的答案:B题目分数:1.0此题得分:1.03.第3题下列各项正确揭示科学的本质的是()A.科学是在实践中产生的知识B.科学是知识的理论体系C.科学对实践有指导作用D.科学是各种知识的总和您的答案:B题目分数:1.0此题得分:1.04.第4题持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就要坚信()A.群众有自发的社会主义觉悟B.群众有高度的改革开放自觉性C.群众运动具有天然合理性D.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您的答案:D题目分数:1.0此题得分:1.05.第6题物质的惟一特性是()A.客观实在性B.客观规律性C.普遍联系D.永恒发展您的答案:A题目分数:1.0此题得分:1.06.第7题“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句话强调的是()A.要承认事物的客观性B.要承认事物运动的规律性C..要注重分析矛盾的普遍性D.要注重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您的答案:D题目分数:1.0此题得分:1.07.第15题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A.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证唯心主义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C.彻底的唯心主义和不彻底的唯心主义D.自然观上的唯心主义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您的答案:B题目分数:1.0此题得分:1.08.第16题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是()A.从知觉到表象B.从判断到推理C.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D.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您的答案:D题目分数:1.0此题得分:1.09.第17题时间和空间是()A.物质的本质特性B.物质的根本属性C.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D.人们头脑中形成的观念您的答案:C题目分数:1.0此题得分:1.010.第18题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意识本质的是()A.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B.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C.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D.意识是人脑自生的一种形式您的答案:B题目分数:1.0此题得分:1.011.第19题感觉、知觉、表象是()A.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B.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C.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D.社会意识形态的三种形式您的答案:B题目分数:1.0此题得分:1.012.第20题在下列选项中,属于非意识形态的是()A.宗教B.艺术C.哲学D.逻辑学您的答案:D题目分数:1.0此题得分:1.013.第21题社会革命的根本问题是()A.争取民主自由问题B.争取人类解放问题C.争取公平正义问题D.夺取国家政权问题您的答案:D题目分数:1.0此题得分:1.014.第22题“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所许可的范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55
生产
分配 动态 (广义)
消费
交换
生产资料所有制在生产关系起决定和支配的作用 首先,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生产劳动得以 进行的前提。 其次,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性质决定着生 产关系的基本性质。 再次,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人们在生产 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 最后,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着产品的分 配关系。
5
2、唯心史观
唯心史观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6
唯心史观的两种类型:

主观唯心主义历史观——唯意志论:认为人的意志决定社会 的发展; 客观唯心主义历史观——宿命论:认为超自然的某种神秘精 神决定社会的发展。

7
唯心史观的两个主要缺陷
‚第一,以往的历史理论至多只是考 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 研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探索社 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把 物质生产的发展程度看作这些关系的根 源;第二,以往的理论从来忽视居民群 众的活动,……马克思以前的‘社会学’ 和历史学,至多是积累了零星收集来的 未加分析的事实,描述了历史过程的个 别方面。‛ —— 列宁
8
唯心史观在社会历史领域长期占据统治地位主要原 因 认识根源:社会历史现象与过程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很容易使人们在考察它时只看到人的意志、思想和动 机,而忽略其背后的深层原因。 社会历史根源:在社会化大生产出现以前各个民族、 国家生产规模比较狭小,之间缺乏紧密联系,社会进 程缓慢,限制了人们的眼界。 阶级根源:剥削阶级为维护其统治,总是不愿面对 历史发展的真相,却竭力去歪曲这种真相。
13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是人类物质生活要素与条件的总和。 包括:生产方式,人口因素、地理环境。 其中 地理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必要前提 人口因素是社会发展的主体条件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三章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论述题重点1运用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正确性。

2试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的规律及其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意义。

3如何理解社会改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4试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功能和作用。

普通点1说明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2试述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和选择性的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3试述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含义。

4说明如何正确认识和评价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简答题重点1简述生产方式的含义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简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3简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的过程。

4简述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5简述社会主义社会改革的特点。

6简述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缺陷。

普通点1简述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含义及其表现。

3简述生产力的含义及现代生产力系统的要素。

4简述生产关系的内容及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整个生产关系基础的原因。

5简述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与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的关系。

6如何理解承认历史决定论和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是一致的,不矛盾的。

7简要说明分工的规律是阶级划分的基础。

8简要说明从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是历史发展中的进步。

9简述马克思对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

10简述社会革命的类型。

11简述社会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2简要说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3简述人与社会的关系。

14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15简述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多选重点1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表现。

四方面。

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五点。

3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的基本内容: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b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4技术社会形态是以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为标准划分的社会形态。

马克思基本主义原理概论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基本主义原理概论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上层建筑 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 行政制度、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 监狱等。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的关系: 政治上层建筑在一定意识形态指导下 建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就成为一种 现实的力量,影响和制约意识形态。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循环 往复,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发展,进而推动 整个社会由低级走向高级。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具有极为 重要的理论意义。

第一,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
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 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 步的最高标准”。
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可分为:
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 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 的意识形式;
社会意识

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称为社会意识 形态,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
教、哲学等。
社会意识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 在阶级社会里,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文化,本 质上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意识形态。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第二,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 求时,就促进生产力发展;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 要求时,则阻碍生产力发展。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就是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着一致和平衡。
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第一,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 平衡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3章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3章上

② 生产关系的基础是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A 生产资料所有制使生产劳动得 以进行 B 它决定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 C 它决定各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 地位和 相互关系 D 它决定产品的分配形式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氏族成员平均所有
奴 隶 主 所 有
原 始 社 会
奴 隶 社 会 私 有 制 社 会
㈠、经济基础与上层建 筑 1、经济基础: ①含义:由社会一定发 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 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②实质:是社会一定发 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 度。
封建 社会
资本 主义 社会
③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的关系 区别:第一,反映的问题不同。经济制度反映 生产关系的性质,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依据。 经济体制是指经济制度所采取的组织管理形式, 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它反映的是社会 经济采取的资源配置方式问题 第二,存在状态不同。经济制度稳定,经济体 制灵活多变。同一社会经济制度可以采取不同 的经济体制。 联系:第一,经济制度是经济体制建立的前提 与基础。 第二,经济体制对经济制度又反作用
石器工具 青铜器 铁器 大机器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②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 生产关系的变革
A 生产方式的变化和 发展总是从生产力 的变化发展开始的。 B 生产力是衡量生产 关系进步与否的客 观标准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① 推动生产力发展 ② 阻碍生产力发展。 ③ 生产关系反作用的复杂性。
非 意识 形态
2001文17题:下列事物中,属于历史 唯物主义“社会存在”范畴的有( ) A 人们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 B 人们实践活动所利用的自然资源 C 人们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 D 人们实践活动所创造的生产力 E 规范人们实践活动的法律制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2)人口因素:是指人口的数量、质量、构 成、人口的增长速度、人口密度、人口的迁徙 等状况。
“人口以几何级数率增加,生 产资料只能以算术级率增加”; 提出限制人口增长的两种办法: 一种叫做“预防的抑制”,即 要求人们节欲和独身;另一种 叫做“积极的抑制”,即通过 失业、贫困、饥饿、瘟疫和战 争等办法来消灭过剩人口。而 且马尔萨斯认为“积极抑制” 措施是恢复人口增长与生活资 料增长平衡的最有效手段。
劳动者(生产力的首要因素)
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知 识,运用一定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的 人,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
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它对现代生产力发展起第一位的变革作用。 (2)它日益成为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先导和基础。 (3)它日益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 (4)它是国家经济、政治和军事实力的体现。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economic base)
(1)含义: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
产力所决定占统治地位 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2)正确理解经济基础的内涵
其一,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的 经济制度。 其二,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
2、生产关系(的含义及其内容
(1)生产关系(relations of production) 的内涵: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 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2)生产关系的外延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产品的分配关系
其中,生产资料所有 制关系起着决定性作用。
( 2) 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变化发展的 方向和形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第三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单项选择题1.“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这是(C)A.辩证唯物论与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C.唯物论与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2.实践的主体是(B)A.绝对精神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C.人D.人的意识3.实践的客体是(D)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B.客观物质世界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D.进人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4.实践的中介是(A)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5.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D)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C)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7.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

”这说明(B)A.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D.人具有认识自然的能力8.科学家尼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

”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C)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B.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C.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9.“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一名句强调的是(C)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间接经验毫无用处1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C)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11.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B)A.感觉B.知觉C.表象D.分析12.对于哲学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两大派别的正确评价是(C)A.唯理论是正确的,经验论是错误的B.经验论是正确的,唯理论是错误地C.唯理论和经验论各有片面的真理性D.唯理论和经验论都是完全错误的13.“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B)A.形而上学的观点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C.诡辩论的观点D.相对主义的观点14.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C)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15.“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A)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16.“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A)A.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论B.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C.客观真理论D.形而上学真理论17.“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D)A.强调真理的客观性B.否认真理的客观性C.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D.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18.“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A)A.混淆了真理性认识与一般认识的错误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C.一切唯物主义的真理观D.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与规律客观性19.“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社会基本矛盾的含义
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 质和基本趋势,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的推动作用 的矛盾。
2、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生产力的最 终决定作用
上层建筑

定 反 作 用
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源自反 作 用生 产 力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三)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 科学方法 1、坚持阶级分析法
2、阶级分析法的要求
3、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斗争
三、革命是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
(一)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
1、实质
2、根源
三、革命是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
(一)社会形态的内涵
2、社会形态的结构:
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 形态,是三者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经济形态是社会形态的基础,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一定的社会形态总要以一定的社会制度形式呈现出 来,因此,社会制度也被视为社会形态的同义语
(二)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 多样性
第二讲 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1、生产力 (1)含义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 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2)构成 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 生产力
(二)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1、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
2、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

自学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3

自学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3

原因和结果原因和结果的联系是事物或现象之间引起和被引起的联系。

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就是原因,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就是结果。

因果联系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原因在先,结果在后。

但是,并不是所有时间先后相继的现象之间的联系都是因果联系,“在此之后”并不等于“因此之故”。

如白天与黑夜、春夏秋冬之问交替,虽然时间上先后相继,但它们彼此之间并没有因果联系。

所以,因果联系是时间上先后相继的、一种现象引起另一种现象的联系。

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

首先,原因和结果是对立的。

在具体的因果联系中,原因就是原因,结果就是结果,不能混淆和颠倒。

这是原因和结果区别的确定性。

如果倒因为果,或倒果为因,就会得出荒谬的结论。

其次,原因和结果又是统一的,表现在:第一,原因和结果相互依存。

原因之所以成其为原因,是相对于它引起的结果而言的;同样,结果只有相对于引起它的原因来说才是结果。

第二,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在具体的因果联系中,原因和结果的区别是确定的,但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中,原因和结果的区别又是不确定的。

同一现象在一种关系中是结果,在另一种关系中则是原因,反过来也是一样。

例如,在摩擦生热、热引起燃烧、燃烧导致爆炸等一连串因果联系的环节中,生热既是摩擦的结果,又是引起燃烧的原因,燃烧既是发热导致的结果,义是引起爆炸的原因。

第三,原因和结果是相互作用的。

原因引起一定的结果,结果又反过来作用于原因并引起原因的变化。

例如,生产力的发展是引起生产关系变革的原因,生产关系的变革又是推动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原因。

原因和结果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

承认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和因果规律性(必然性)的哲学,是唯物主义决定论。

否认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和因果规律性(必然性)的哲学是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唯心主义非决定论是错误的。

因果联系是普遍的,但具体表现是复杂多样的,其中几种主要的类型是:一因多果,同因异果;一果多因,同果异因;多因多果,复合因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1、改革及其根源 2、改革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2020/3/16
4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1、改革及其根源
改革是一定的社会形态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是 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在社 会各个领域采取革新举措。
改革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 。
2020/3/16
4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2020/3/16
17
(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能动反作用表现在:当生产
关系适合生产力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 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时,对生产力的发展则 起消极的阻碍作用。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生产方式 的矛盾运动。正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这种矛盾运动, 推动着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人类社会五种生 产方式和社会形态的更替,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 盾运动推动的结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2020/3/16
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 3、唯物史观对历史观基本问题的科学解答
2、改革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2020/3/16
4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如果说革命是社会形态的质变,那么,改革则是同
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从根本上说,改革 是一定的社会形态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是统治阶 级为了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在社会各个 领域采取革新举措,而不是被统治阶级发起的旨在推 翻统治阶级及现存社会制度的运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从必然与偶然的辩证统一中理解个 人的历史作用 1.是历史任务的发起者——比一般人站 得高看得远,发现规律 2.是历史任务的组织者——团结、组织 人民群众完成历史任务 3.是历史任务的重大影响者——对历史 人物的解决产生重大、深远的影响
(四)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科学方法
1.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
第一节 社会基本 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1.唯心史观: 2.唯物史观:
第一, 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根本不同 第二, 对社会发展的动力的认识根本不同 第三, 对历史的创造者的认识根本对立。 第四, 最根本的对立是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
(三)从社会历史的整体联系和具体过程 中认识和把握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
1.唯物史观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来探 究历史创造者问题; 2.唯物史观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入手来 考察和说明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 3.唯物史观从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上考 察人们历史活动的作用及其性质。
(四)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1.什么是人民群众?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 指一切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 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2.人民群众对社会历史发展过程起着决定性作用? ①人民群众是奋勉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④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3.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局限性: ①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②要受到人民群众自身精神文化条件的限制
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
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
所谓阶级,就是指一些大的社会集 团,由于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 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 个集团的劳动。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阶级斗争的作用 ①质:推动人类社会形态由低级形态到高级形态 更替 ②量:在同一社会形态中推动生产力向前发展 2.阶级斗争的形式 ①经济斗争:被剥削人民为争取现实的经济利益 而进行的斗争 ②政治斗争:为了追求被剥削人民的长远和根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利益 ③思想斗争:批判
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 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一)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
1.唯物史观:群众历史观-人民是决定历史的根本源 泉 2.唯心史观:英雄史观-少数英雄决定历史
(二)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 的前提
1.社会历史是由现实的个人及其活动构成的; 2.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 3.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①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 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②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③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 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④总之,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 反映社会存在。
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且各具有 其历史的继承性。 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①历史分析方法 ②阶级分析方法
2.无产阶级领袖
它是无产阶级政党中最具威信、最有经 验、被选出来担任最高职务的被称为领袖的 人的集团。
3.无产阶级领袖的作用
①在理论上,对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 重大的理论贡献 ②在实践上,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创立了不朽的功勋
4.正确对待无产阶级领袖
①要尊重我们的领袖,热爱领袖 ②反对个人崇拜,敢于向权威挑战
(五)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1.群众观点 ①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③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 ④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2.群众路线: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一)社会历史发展是无数个人合力作用的结果 每个人尽管在历史上发挥作用的性质和程度各有 不同,但都会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印记。离开了每一 个个人的作用也就不可能有群众的作用。 (二)历史人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 1.历史人物: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人 2.杰出人物:产生重大推动作用(英雄人物) 3.反面人物:
四 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改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改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集中 表现在,它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 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 途径和手段。
2.社会发展离不开改革 3.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一场伟大的改革
五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三、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 1.社会革命的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 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 代替旧的社会制 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 2.社会革命的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二)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马克思
1.社会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 决定性环节。 2.社会革命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 极性和伟大作用 3.无产阶级革命将会为消除阶级对抗,并充分 利用全人类的文明成果,促进社 会全面进步 而创造条件。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1.概念: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 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 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因素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 在的反映。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 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1. 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①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 ②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 ③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
2.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3.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总之,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我国制定并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正确的战略决策。
(二)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双重性 1.科学技术能够更多地创造出人们所需的物质 财富,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 主要的; 2.由于对科学技术应用不当等原因,也会产生 一定的消极后果: ①由于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不够, 或缺乏对科学技术消极后果的强有力的控制 手段而产生的; ②与一定的社会制度有关。 3.在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在造福人类的同时, “全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什么是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是指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 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2.什么是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 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适应→不适应→新的适应的循环往复发展的过程 3. 现实意义: 在当代中国,必须正确把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矛盾运动过程中的利益关系,并在深化经济体制改 革,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 同时,加快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
2.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 上层建筑作用于经济基础时,是否促进生产力发 展,取决于经济基础的性质:适应生产力发展--促 进;不适应--阻碍。
(二)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 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2.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 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3.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 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社会形态的更替,表现为历史的前进性 与曲折性、渐进性与跨越性的统一。
第二节 社会历 史发展的动力
一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 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1.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 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②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第三章 人类社 会及其发展规律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着重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 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社会发展 的动力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观 点,提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认识历 史和现实、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自 觉性和能力。
教学要点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社会形态发展的一般规律 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三)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是认识阶级社会 的科学方法
1.阶级分析方法
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观 点去观察和认识阶级社会的社会历史现象。
2.社会主义的阶级斗争 ①社会主义的阶级结构:初级阶段有资本主义因素, 也有社会主义因素 ②社会主义阶级斗争的趋势:是逐渐趋于缓和但阶 级斗争还将长期存在 ③社会主义阶级斗争的方式:不再是急风暴雨式的 群众运动,而变成少数的敌对分子同人民民主专政 的对抗。
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2.多样性: 每个国家或民族有其各自的发展历程
(三)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1.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 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其发展的 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 2.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①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 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 能性空间。 ②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 统一的过程。 ③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二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