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问题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的研究开题报告
《培养幼儿良好行为》开题报告
《培养幼儿良好行为》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在当今社会,幼儿教育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幼儿期是孩子行为习惯和道德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对于孩子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旨在探讨如何有效地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为幼儿教育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分析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的构成要素,探讨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对幼儿行为和道德品质的影响,提出相应的教育策略和方法,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提供培养幼儿良好行为的指导。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观察法等多种研究方法。1. 文献资料法:收集与幼儿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梳理和分析,为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2. 问卷调查法:设计问卷,调查幼儿家长和教育工作者,了解他们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的认识和培养方法。
3. 观察法:对幼儿日常行为和道德表现进行观察,收集第一手资料,为研究提供实证支持。
四、研究计划
1. 第一阶段(1-2个月):搜集与幼儿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梳理和分析。
2. 第二阶段(3-4个月):设计问卷,进行问卷调查,收集数据。
3. 第三阶段(5-6个月):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提出相应的教育策略和方法。
4. 第四阶段(7-8个月):撰写研究报告,总结研究成果。
五、预期成果
1. 完成一篇关于培养幼儿良好行为的研究报告。
2. 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提供培养幼儿良好行为的指导策略和方法。
3. 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幼儿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提供参考。
父母教养方式课题研究报告_研究报告_
父母教养方式课题研究报告
课题研究是在课题研究工作结束时,对课题研究工作的全过程进行全面总结而写的书面材料。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父母教养方式课题研究报告,一起来看一下吧。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
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儿童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父母通过具体的教育态度与教育方式对儿童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因此,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否适当,将直接影响儿童的身心发展,并对儿童的一生有着强烈而深远的影响。
父母教养方式与小学生的学习习惯有一定的相关关系~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在认知、社会化、人格、责任心发展方面的影响,得出了温暖、理解与民主式的父母教养方式,是一种积极的、科学的教养方式的结论,而且得出了温暖、理解与民主式的父母教养方式对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具有更大的促进作用。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从小生活在家庭中,活动在父母的周围,父母的言行对子女潜移默化的影响很大。如果师之以范,教之得法,就会产生巨大的力量。反之,不良的家庭教育和影响则容易使孩子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和行为问题。结果表明:父母教养方式中的父亲情感温暖与理解、父亲惩罚严厉、母亲惩罚严厉、父亲过度干涉因子,小学生学习习惯中的预习的习惯、听讲的习惯、复习的习惯、作业的习惯四个因子以及总的学习习惯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父母教养方式与小学生的学习习惯有一定的相关关系~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在认知、社会化、人格、责任心发展方面的影响,得出了温暖、理解与民主式的父母教养方式,是一种积极的、科学的教养方式的结论。
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研究报告
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研究报
告
研究报告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通过对大量相关文献的综合分析和实证研究,我们发现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行为问题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具体而言,过度严厉的教养方式与儿童内外部行为问题呈正相关,而温和且支持性的教养方式则与儿童良好行为的发展呈正相关。此外,本研究还探讨了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行为问题的调节作用,以及可能的干预措施。我们的研究结果对于家庭教育和儿童心理健康的促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 引言
父母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养育子女过程中所采取的行为方式和态度。它在儿童心理健康和行为问题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行为问题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然而,目前对于这一关系的研究仍然存在一些争议和不足之处。因此,本研究旨在进一步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干预建议。
2. 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行为问题的关系
2.1 过度严厉的教养方式与儿童行为问题的关联
过度严厉的教养方式通常包括严厉的惩罚、控制和压力等。研究表明,这种教养方式与儿童的内外部行为问题呈正相关。过度严厉的父母常常对孩子施加过多的限制和压力,导致儿童情绪不稳定、自尊心低下以及行为问题的出现。
2.2 温和且支持性的教养方式与儿童行为问题的关联
温和且支持性的教养方式通常包括关爱、尊重和理解等。研究表明,这种教养方式与儿童良好行为的发展呈正相关。温和且支持性的父母能够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支持,使其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和行为习惯。
3. 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行为问题的调节作用
儿童问题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的研究开题报告
儿童问题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的研究
一、背景及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儿童良好行为的培养。人类行为的生成与发展变化主要受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及其交互作用的影响。其中,儿童期的生活环境和所受的教育是后天环境中的决定因素。而家庭是儿童出生后最初的生活环境,是儿童社会化和心理发展的第一课堂。父母教养方式是影响儿童发展的重要因素。不良的教养方式会影响儿童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儿童在幼儿园的人际关系、学业成就、对新情境的应对无一不受父母教养方式的潜在或直接影响。正确的教育观,良好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儿童的发展。反之,则阻碍儿童的发展。
其次,幼儿期的儿童虽然也接受幼儿园的教育,但由于幼儿的大部分时间是与主要抚养者(父母)在一起的,而父母的教养态度、对子女发展的期望以及对儿童发展的看法等父母教育观念因素,对儿童的发展产生着重要而深刻的影响。正如威廉詹姆斯所说的播下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所以找出一种良好的父母教养方式是至关重要的。
近年来,我国心理与教育研究者探讨了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的认知、社会性情感及各种人格品质的发展的作用以及影响父母教养方式的因素对儿童发展的影响。随着家庭互动理论的兴起,学者们认为家庭成员彼此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儿童和父母的相互作用模式被用于充分解释儿童问题行为的形成和发展。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对儿童行为的家庭影响因素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但是对于家庭中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行为的影响,我们看到的实证研究成果还不多见。笔者试图通过研究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问题行为之间的关系,找出最佳的父母教养方式,为现代家庭子女抚养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同时,研究也有助于幼儿教师和家长对幼儿的全面了解,以及幼儿园与家庭之间更好地沟通与合作,从而促进儿童的稳步发展。
父母教养方式的开题报告
父母教养方式的开题报告
父母教养方式的开题报告
引言:
父母教养方式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养方式,这种方式往往受到父母个人的性格、经验和文化背景的影响。本文将探讨父母教养方式的不同类型以及它们对孩子的影响。
一、严厉教养方式
严厉教养方式是一种以严格要求和控制为特征的教养方式。这种方式下,父母通常会制定严格的规则和纪律,对孩子的行为进行严密监控,并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虽然这种方式有时会带来积极的结果,如培养孩子的纪律和责任感,但过度的严厉教养往往会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对父母产生抵触情绪。
二、放任教养方式
放任教养方式是一种较为宽松的教养方式。在这种方式下,父母往往对孩子的行为和决策给予较少干预和指导,让孩子自由发展。这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但也容易导致孩子缺乏规矩和纪律感,无法适应社会的要求。
三、民主教养方式
民主教养方式是一种平衡和尊重的教养方式。在这种方式下,父母会与孩子进行积极的沟通和讨论,尊重孩子的意见和决策,同时也会给予适度的指导和规范。这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合作能力,使他们能够成为独立、负责任的个体。
四、影响因素
父母教养方式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首先,父母的个人性格和价值观对
教养方式有着重要的影响。性格外向、开放的父母更倾向于采取民主教养方式,而性格内向、保守的父母则可能更倾向于采取严厉教养方式。其次,父母的经
验和教育背景也会对教养方式产生影响。父母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所受到的教
育方式和家庭环境,往往会影响他们对教养方式的选择。
父母情绪稳定,教养方式与3-6岁幼儿自我管理能力的关系研究
开题报告写作模板
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父母情绪稳定,教养方式与3-6岁幼儿自我管理能力
的关系研究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s' emotional stability, parenting style and 3-6 years old children's
self-management abilit
资格卡号:
所在学院:
专业名称:
论文关键词:父母情绪;教养方式;幼儿;自我
管理能力
年月日
目录
第1章问题提出 (1)
1.1研究背景 (1)
1.2选题意义 (1)
第2章文献综述 (2)
2.1国内研究现状 (2)
2.1.1父母情绪稳定的相关研究 (2)
2.1.2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 (3)
2.1.3幼儿自我管理能力的相关研究 (4)
2.1.4关于父母情绪稳定与幼儿自我管理能力的关系研究 (5)
2.1.5关于父母教养方式与幼儿自我管理能力的关系研究 (5)
2.2国外研究现状 (6)
2.2.1情绪稳定的相关研究 (6)
2.2.2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 (7)
2.2.3幼儿自我管理能力的相关研究 (8)
2.2.4 父母情绪稳定与幼儿自我管理能力的关系研究 (8)
2.2.5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自我管理能力的关系研究 (9)
第3章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 (9)
3.1研究对象 (9)
3.2研究任务 (9)
第4章数据资料来源及调查方案设想 (10)
4.1数据资料来源 (10)
4.2调查方案设想 (10)
第5章研究目标、内容、过程及框架 (10)
5.1研究目标 (10)
5.2研究内容 (10)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开题报告
课题研究的背景:
学生的养成教育极为重要。《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生德育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中小学教育阶段是青少年儿童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素质教育既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更要关注学生的终生发展。当前,中小学生多为独生子女,许多家庭放松了对子女的思想教育,重智商轻情商,重言教轻身教,重享受轻节俭,家庭教育严重错位;社会领域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诈哄骗活动蔓延,成年人的价值观发生扭曲,极端个人主义、极端享乐主义等消极腐败思想正侵蚀未成年人的心灵;学校教育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而小学生是祖国未来的花朵,他们的行为习惯,外在素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命运。所以学生行为习惯必须从小抓起,必须从现在抓起。由于我校所处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我们发现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1)由于我校位于三乡镇交界处和故县工业园区,多数学生行为习惯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有很大差距,许多独生子女自私、任性、霸道、懒惰,许多家庭放松了对子女的行为习惯教育;(2)部分教师只教书不育人,放弃了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3)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方法单一,评价滞后,没有长远打算和有效措施,教育活动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4)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脱离,许多学生在校是一套,在家又是另一副“面孔”。
养成教育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有不少成功的做法可供借鉴。如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我国的学者陈鹤琴关于儿童教育的研究等。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开展儿童道德和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方面的参考。基于以上原因,我确定了“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课题研究。决心通过三年的课题研究,切实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净化育人环境,提高学校德育水平,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为学生的成才奠定良好基础,达到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有较大提高的目的。
家庭教养开题报告
家庭教养开题报告
介绍
本文档旨在探讨家庭教养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家庭教养是指父
母或其他监护人对儿童进行的培养、教育和引导活动,对儿童的成
长和未来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将探讨家庭教养的定义、类型,以及
其对儿童的影响和重要性。
家庭教养的定义和类型
家庭教养是指父母或家庭环境对儿童进行的培养、教育和引导
活动。它涵盖了多个方面,包括父母的爱与支持、规范和纪律、教
育和研究机会等。家庭教养可以分为积极教养和消极教养两种类型。
积极教养是指给予儿童温暖、关爱和支持的方式。这种教养形
式通过表达爱、鼓励和赞扬,帮助儿童建立自尊、自信和积极的情
感发展。消极教养则是以惩罚、批评和拒绝为主要方式,不利于儿
童的积极成长和自我发展。
家庭教养的影响和重要性
家庭教养对儿童的发展和未来影响深远。一方面,良好的家庭教养有助于儿童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正面的价值观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另一方面,消极的家庭教养可能导致儿童的情感问题、行为问题和学业困难。
良好的家庭教养有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父母的支持和关注能够帮助儿童建立自信、独立和积极的情感状态。规范和纪律的教养方式能够培养儿童的自我控制力和责任感。
同时,家庭教养也对儿童的学业成就有着重要影响。家庭教育环境提供的研究机会和资源会影响儿童的研究成绩和研究动力。积极的家庭教养有助于培养儿童的研究兴趣、研究策略和研究惯。
结论
家庭教养对儿童的发展和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积极的家庭教养有助于儿童建立良好的情感状态、人际关系和学业成就。因此,父母和监护人应重视家庭教养,通过提供温暖、支持和规范的教养方式,为儿童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同时,相关教育机构和社会也应提供支持和资源,帮助家庭教养的有效实施。
华人中学生欺负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的跨文化研究的开题报告
华人中学生欺负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的跨文化研究的开题
报告
一、研究背景、研究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跨文化交流变得越来越频繁。在这种背景下,跨文化教育和跨文化交流研究显得特别重要。虽然同属华人文化,但由于地域、历史、传统和教育等方面的差异,华人社区内部也存在着不同的文化间冲突和价值观差异。
其中,华人中学生在学校中欺负他人的现象一直存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华人
中学生欺负行为多发的原因可以归结为诸多方面,比如教育背景、家庭环境等,涉及
到华人儿童教育与文化价值的交叉和冲突问题。因此,从跨文化角度出发,进行华人
中学生欺负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研究,可为改善华人中学生欺负行为提供参考
依据和对策建议。
二、研究问题
该研究将关注以下问题:
1. 华人中学生在学校中欺负行为的具体表现形式。
2. 华人中学生欺负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
3. 华人中学生欺负行为与家庭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
4. 如何通过改善父母教养方式和改善家庭环境来预防和减少华人中学生欺负行为。
三、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采用跨文化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相关理论,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出发,研究
华人中学生欺负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说,将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
两种方式进行数据收集,统计分析结果,进一步获取数据和深入理解现象。
四、预期结果
预期将获得以下结果:
1. 描述华人中学生在学校中欺负行为的具体表现形式。
2. 验证华人中学生欺负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存在的相关性。
3. 验证华人中学生欺负行为与家庭环境因素之间存在的相关性。
0~6岁婴幼儿家长教育观念问题研究开题报告(5)
毕业论文(设计)
开题报告
教务处制
题目:父母教养方式与幼儿社会化行为的个案研究
系院:教育系专业:学前教育专业班级:13 级本科班学号:学生:周欢指导教师:邹显林职称:讲师教研室主任:张慧敏填表日期:2017、1、10
一、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一)选题依据儿童的社会化发展是从家庭开始的,在诸多影响儿童社会化的家庭环境因素中,家庭教养方式是最主要的因素。家庭教养方式是父母在教育抚养儿童的口常活动中表现出的一种行为倾向,是其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综合体现。通过父母的教养行为,把社会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态度体系以及社会道德规范传授给儿童,并由此构成了儿童社会化的具体内容和目标。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的亲子关系有利于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亲社会性的发展,反之,消极、对抗性的亲子关系则促使了儿童的攻击性和破坏性行为的出现。由此可见家庭教养方式是非常有价值的教育研究领域,但由于家庭的分布非常广泛,且差异性较大,因此逐个进行分析找出所有家庭的共性是一项艰难而又不可能进行的任务,所以笔者对本研究采用了个案研究法。C.工.桑兹特勒姆在其《儿童和青春期心理学》中说:“把心理学看作一种简单的信条是无用的,单凭一个切口不足以揭示某个生长中的人的整个生理机制。成功的教师和父母都有一个特点,他们总是设法了解孩子的个性。只有那些有耐心的人才能胜任愉快地帮助个体的发展。”由此可见,即使是个体的研究也是一种价值的体现。
(二)研究意义
儿童社会化是儿童在一定社会条件下逐渐独立地掌握他所处社会的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妥善自治,从而适应社会需要,如果儿童社会化发展顺利,就会在其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适应社会需要、社会变化的能力和处理各种复杂社会现象的技巧;在社会规范允许的范围内,满足自己的需要,妥善处理人际关系、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发挥自己的角色作用。在众多影响儿童社会化的因素中,家庭教养是最基本动因,是儿童社会化的基础。家庭教养是在家庭生活中发生的,以亲子关系为中心,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家庭教养的效果,不仅取决于教育者,即父母的教育动机和教育内容,更重要的是取决于父母的教养方式,良好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儿童的社会化,由此可见,帮助父母建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从而促进儿童社会化的发展是进行学前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家庭教养方式开题报告
家庭教养⽅式开题报告
⼀、研究的背景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青少年犯罪已成为世界三⼤公害之⼀,作为⼀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青少年犯罪问题与社会稳定、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息息相关。但是,这⽅⾯研究多集中于⽗母教养⽅式与正常青少年社会化发展之间的关系,对⽗母教养⽅式与特殊青少年社会化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较少。
⼆、研究⽬的与意义
1、研究的⽬的
随着我国⼈民⽣活⽔平、家庭结构、道德观念的发展变化,与之相应的青少年的⽣活⽔平、⽂化⽔平、思想观念、⾏为⽅式及个性⼼理等显现出新的特点。为了更好的掌握青少年的犯罪特点,减少和预防犯罪的发⽣,对青少年犯罪⼼理和⾏为的研究已成为⼼理学家、犯罪⾏为学家、特殊教育专家共同关注的课题。本论⽂通过对犯罪青少年的家庭因素与家庭教养⽅式的相关研究探讨犯罪青少年家庭教养⽅式上存在的误区,以便正确指导⼴⼤青少年的⽗母采取正确的教养⽅法,促进⼦⼥的⾝⼼健康。
2、研究的意义
家庭是⼦⼥社会化的主要场所,也是社会化的最先执⾏者和基本执⾏者。家庭的各种因素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社会化的进程。在家庭的诸因素中,⽗母教养⽅式起着重要作⽤。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母的不良教养⽅式是⼦⼥⼼理、精神、⾏为问题的重要危险因素。犯罪青少年作为⼀个特殊群体,其⽗母教养⽅式必有其特殊性。随着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率持续上升,研究犯罪青少年的⽗母教养⽅式就显得⾮常必要。这对改善⽗母教养⽅式,发挥家庭教育功能,预防青少年犯罪和改造犯罪青少年具有重⼤现实意义。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相关定义
1、青少年犯罪⼀般指18岁以下的青少年实施的危害他⼈和社会的问题⾏为,既包括严重的违法⾏为,也包括没有达到触犯法律的严重程度,但对⾃⼰、他⼈或社会都会造成伤害的问题⾏为。
父母教养方式的开题报告
父母教养方式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父母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发展和成长起着重要的影响。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父母
的教养方式会影响其个性、情感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形成。而不同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发展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因此,研究父母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影响,对于理解儿童心理和家庭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究父母教养方式对孩子发展的影响,分析不同教养方式下孩
子的心理特征和行为表现,进一步提供相关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实证支持,为家庭教育和儿童心理健康提供指导。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综述法:对相关文献进行细致的阅读和整理,了解国内外在父
母教养方式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研究框架。
2.问卷调查法:采用量表的形式,在儿童家长中进行问卷调查,了解
他们的教养方式及其对孩子的影响。通过统计分析问卷结果,探究不同教养方式下孩子的心理特征和行为表现。
3.实验研究法:选取一定数量的儿童,随机分为不同教养方式的组别,
通过对比不同组别儿童的行为和心理表现,分析不同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四、预期结果
根据以上研究方法,我们预计可以得到以下结果:
1.不同教养方式下,孩子的心理特征和行为表现会有显著差异,其中积
极教养方式下的孩子表现出更好的心理适应能力和社会表现。
2.相较于过度宽容和压抑型教养方式,民主与温和型教养方式更有利于
儿童的全面发展。
3.父母教养方式对孩子性格、自尊心和社交能力等方面的影响是长期而
持续的。
五、研究意义
本研究对于家庭教育和儿童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1.为家长提供科学的教养方式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培养孩子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问题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的研究
一、背景及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儿童良好行为的培养。人类行为的生成与发展变化主要受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及其交互作用的影响。其中,儿童期的生活环境和所受的教育是后天环境中的决定因素。而家庭是儿童出生后最初的生活环境,是儿童社会化和心理发展的第一课堂。父母教养方式是影响儿童发展的重要因素。不良的教养方式会影响儿童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儿童在幼儿园的人际关系、学业成就、对新情境的应对无一不受父母教养方式的潜在或直接影响。正确的教育观,良好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儿童的发展。反之,则阻碍儿童的发展。
其次,幼儿期的儿童虽然也接受幼儿园的教育,但由于幼儿的大部分时间是与主要抚养者(父母)在一起的,而父母的教养态度、对子女发展的期望以及对儿童发展的看法等父母教育观念因素,对儿童的发展产生着重要而深刻的影响。正如威廉詹姆斯所说的播下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所以找出一种良好的父母教养方式是至关重要的。
近年来,我国心理与教育研究者探讨了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的认知、社会性情感及各种人格品质的发展的作用以及影响父母教养方式的因素对儿童发展的影响。随着家庭互动理论的兴起,学者们认为家庭成员彼此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儿童和父母的相互作用模式被用于充分解释儿童问题行为的形成和发展。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对儿童行为的家庭影响因素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但是对于家庭中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行为的影响,我们看到的实证研究成果还不多见。笔者试图通过研究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问题行为之间的关系,找出最佳的父母教养方式,为现代家庭子女抚养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同时,研究也有助于幼儿教师和家长对幼儿的全面了解,以及幼儿园与家庭之间更好地沟通与合作,从而促进儿童的稳步发展。
二、文献综述
家庭是儿童出生后最初的生活环境,是儿童社会化发展和心理发展的第一课堂。家庭教养方式是影响儿童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也是众多学者关注学龄前儿童父母教养方式的原因。许多学者经广泛地研究得出父母的教养态度、方式和行为是儿童产生问题行为的重要因素。本文将对儿童问题行为与父母教养因素方式的研究做一个简单的综述。
(一)关于儿童问题行为界定的研究
problem behaviors,behavior disorders, conduct problem, conduct di- sorders 即问题行为。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儿童问题行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迄今为止,对于问题行为的概念仍无统一的界定。
1、国外学者对儿童问题行为的界定
关于儿童的问题行为,自从1928年威克曼(E.K Wakeman)开展研究以来,一直受到西方学者的关注。这一领域的研究可以美国心理学家林格伦(H.C.Lin- dgrem)为代表。比较经典的林格伦的定义为:从广义上讲,问题行为是一个术语,它指任何一种引起麻烦的行为(干扰学生和班级集体发挥有效的作用)。或者说这种行为所产生的麻烦(表示学生集体丧失有效的作用)。1988年世界卫生组织将问题行为定义为一种持久的、反复发生的、反社会的,或反抗性的行为。1994年美国精神病学会(American Psychictric Association)将问题行为定义为在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上都超过年龄范围、社会道德准则所允许的异常行
为。[1]
2、国内学者对儿童问题行为的界定
国内学者对儿童问题行为的界定主要有以下几种:
问题行为是指那些阻碍儿童身心健康、影响其智能发展,或是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麻烦的行为。如学生中常见的学业不良行为,攻击性行为,逃学等等。[2]儿童的问题行为,或称行为问题,是指不被社会所赞同,影响儿童健康发展的行为,如攻击性行为、吸烟、酗酒、撒谎、多动等等。[3]儿童行为问题(Behavior Disorder),也称儿童问题行为,是指儿童在发育过程中出现的在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上超越相应年龄所允许偏离正常范围5%-15%的非正常行为,包括儿童在行为和情绪方面出现异常。主要表现为各种违纪行为和神经症行为。
[4]儿童的行为问题是指儿童发育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学龄儿童的行为问题主要表现在违纪、焦虑、抑郁、社会退缩以及各种身体不适等方面。[5]儿童行为问题是指童年期出现的在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上都超过相应的年龄所允许的正常范围的异常行为,儿童行为问题直接影响儿童学习的效能、知识与技能的获得及社会适应的良好程度,有些还可能成为成年期精神疾病的根基。[6]
笔者认为,国内外学者们对“问题行为”的理解与定义并无本质差异,只是在表述上有的更为具体。“问题行为”之所以缺乏一致性的定义,主要是学者们各自的研究目的、对象、内容和研究方法不同;另外,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对于行为问题的衡量标准也不统一。值得一提的是,在权威性的《心理学大辞典》中没有“问题行为”的条目。可见“问题行为”概念的难以界定非同一斑。
(二) 有关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
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儿童的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这种组合方式是相对稳定的,不随情境的改变而变化的,它反映了亲子交往的实质。(Daling @ steinberg,1993).[7]儿童学家曾运用直接的观察,调查或访谈等多种手段探究父母教养儿童的行为方式。具体分析,这一模式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教导方式(discipline styles)和养育方式(caregiving styles)。[8]
父母的教养观念决定了其采用的教养方式,而父母对儿童的教养态度和行为对儿童问题行为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1、国外学者的研究
最早研究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影响的是美国心理学家西蒙兹(P.M.symo- nds)。[9]他提出了亲子关系中的两个基本纬度:一是接受——拒绝,二是支配——服从。他在研究中发现,被父母拒绝的孩子大都情绪不稳定、冷漠、倔强并具有逆反心理倾向。受父母支配的孩子比较被动服从,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让父母来服从自己的孩子表现为独立性和攻击性强。
霍夫曼(Hoffman)等人1970年还专门研究了惩罚这一普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性的影响。[9]他们把惩罚分为强制(Power-assertion)和"爱的收回”(love -withdrawal)两种.强制是指父母对儿童的体罚冷漠地拒绝、剥夺以及威胁等。他们的研究表明,强制方式会阻碍儿童对社会道德规范的内化,同时也会降低儿童良知的发展。强制会引发孩子的敌意,同时又提供了一个表达敌意的方式,即父母的惩罚方式无意中向儿童提供了打人的模式。“爱的收回”是一种心理上的惩罚方式,它表示为父母不理睬,孤立儿童、对儿童表示失望等。这种惩罚方式会导致父母与儿童感情的破裂,使儿童体验对自身安全的威胁和焦虑感。
美国著名的女心理学家鲍姆林特(D.Baumrind)采用观察研究的方法,重点研究了处于不同家庭环境中的限制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她认为,父母对儿童的限制应分为“严格合理的限制”和“惩罚性的限制”两种。由此提出了影响较大的三种父母教养方式,即权威型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