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领]话说河南地方戏

合集下载

河南非遗文化

河南非遗文化

河南非遗文化1、豫剧豫剧也叫河南梆子、河南高调、河南讴,是发源于中国河南省的一个戏曲剧种,中国的五大剧种之一,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居中国各地域戏曲之首。

以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行腔酣畅、吐字清晰、韵味醇美、生动活泼、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著称,显示出特有的中原艺术魅力,凭借其高度的艺术性而广受欢迎,以豫剧表演家崔兰田、张宝英为代表的崔派艺术在豫剧界独树一帜,享誉海内外。

2、少林功夫少林功夫,又称少林武术,是我国著名的武术流派之一。

其历史悠久,影响深广,是中国传统武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少林功夫最突出的特点是“禅武合一”,即以禅入武,习武修禅,因此又有“武术禅”之称。

少林功夫是指在嵩山少林寺这一特定佛教文化环境中历史地形成,以佛教神力信仰为基础,充分体现佛教禅宗智慧,并以少林寺僧人修习的武术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传统文化体系3、汴绣汴绣也称“宋绣”,是流行于河南开封一带的传统刺绣艺术,因产生于北宋的都城汴京开封而得名,是中国传统刺绣工艺品之一,历史悠久,素有“国宝”之称,也是河南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它以绣工精致、针法细密、图案严谨、格调高雅、色彩秀丽而著称,早在宋代就已驰名全国,是刺绣艺苑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4、信阳毛尖茶制作技艺信阳毛尖又称豫毛峰,属绿茶类,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因信阳茶区的五大茶社产出品质上乘的本山毛尖茶而名为“信阳毛尖”。

信阳毛尖具有“细、圆、光、直、多白毫、香高、味浓、汤色绿”的独特风格,因其颜色清新,不含有任何的杂质,再加上外形匀整,富育光泽以及独特的清香味,喝入口中后清爽甘醋让人回味无穷,其汤色嫩黄绿明亮有光泽,香味清香扑鼻,而称为“绿茶之王”。

5、罗山皮影戏罗山皮影戏是河南省罗山县传统戏剧,是一种古老的具有独特魅力的传统民间艺术,系由古代中原影戏逐渐演变形成,其唱腔音乐蕴涵有江淮地区民间音乐的元素,演唱时真假声转换自如,呈现出高亢明亮、委婉动听的艺术风格。

其唱词诙谐幽默,体现出江淮民间口头文学的特点。

河南戏曲大全

河南戏曲大全

河南戏曲大全
豫剧,又称河南豫剧,是河南省的地方剧种,主要流行于豫北地区。

豫剧的唱腔婉转动听,表演形式多样,既有悲剧,也有喜剧,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

豫剧的表演以唱念做打为主要特点,结合了武术、杂技等元素,富有观赏性和艺术性。

在豫剧剧目中,有《桑园会》、《打金枝》、《白蛇传》等经典剧目,每一出剧目都展现了豫剧的独特魅力。

河南梆子,是河南地方剧种中的代表之一,流行于豫东地区。

梆子的表演以梆子打击乐器为伴奏,唱腔高亢嘹亮,表演形式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

梆子剧目中,有《三岔口》、《孔雀东南飞》、《杜鹃啼血》等经典剧目,每一出剧目都展现了梆子戏的独特魅力。

秧歌戏,是河南省的地方剧种,主要流行于豫中地区。

秧歌戏的表演形式活泼欢快,歌舞结合,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秧歌戏剧目中,有《打葫芦》、《赶大马》、《三打白骨精》等经典剧目,每一出剧目都展现了秧歌戏的独特魅力。

河南戏曲大全中,还有许多其他地方剧种,如河南坠子、河南滑稽戏等,它们各具特色,丰富了河南戏曲的艺术形态。

河南戏曲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观众,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的来说,河南戏曲作为中国戏曲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展现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河南戏曲大全中,我们可以领略到豫剧、河南梆子、秧歌戏等地方剧种的精彩表演,感受到河南戏曲文化的博大精深。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关注、传承和发扬河南戏曲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它在当代社会继续绽放光彩。

河南豫剧的艺术特点分析

河南豫剧的艺术特点分析

河南豫剧的艺术特点分析河南豫剧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重要分支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

以下是对河南豫剧的艺术特点的分析:一、音乐特点:1.豫剧的配乐丰富多样,包括弹拨乐器、拉弦乐器、吹管乐器等。

不仅有京剧的四大传统乐器,还有豫剧特有的五显、短笛、铜钹等乐器,营造了浓厚的戏剧氛围。

2.豫剧旋律流畅,音调高亢,富有激情和感染力。

它的音域广阔,音准准确,能够表现出人物情感的起伏和剧情的变化。

3.河南豫剧中的唱腔以豫剧单调为主,单调唱腔巧妙地运用了强音、拖腔、指喉、冲拍等技巧,表达出丰富的感情和细腻的演唱技巧。

二、表演特点:豫剧的表演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1.豫剧的动作夸张夺目,表演风格独特,表现力极强。

演员常常运用各种身段、舞蹈动作、手势和眼神等表演技巧,使得舞台上的人物形象生动鲜明。

2.河南豫剧舞台动作的节奏感强烈,台前花补、红布帐,与表演行为结合的协调,舞台效果丰富多样。

3.豫剧特有的儒雅内敛,以及追求唯美、幽静的表演风格,赋予了豫剧独特的艺术氛围。

三、剧本特点:1.豫剧的剧本内容丰富多样,包括历史剧、社会剧、现代剧等多种题材。

剧本通常选取中国古代的士人、官宦、王侯、将相、良民等人物作为主要角色,与豫剧独特的表演风格相结合,使得剧情更加精彩纷呈。

2.豫剧的剧本言简意赅,白描明快,以对白和唱词为主,剧情推进速度较快,紧凑有力。

剧本语言使用地方方言,使得剧目更富有地方特色。

3.豫剧的剧本结构完整,情节跌宕起伏,集中体现了河南省的文化传统和历史风貌。

四、艺术风格特点:1.豫剧的艺术风格深受河南民间艺术的熏陶,表现了河南人民的风土人情和精神世界。

豫剧注重情感的表达和人物性格的特征,赋予了剧目深刻的内涵和艺术感染力。

2.豫剧追求真实和自然,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现剧情和人物,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融入剧情之中,感受到戏曲艺术的魅力。

3.豫剧的艺术风格注重继承和创新,兼容并包,吸收了其他艺术形式的精华,形成了独特的豫剧表演艺术风格。

对豫剧的认识和感受

对豫剧的认识和感受

对豫剧的认识和感受一、豫剧的起源及历史豫剧,又称河南豫剧,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河南省豫东地区。

它在19世纪中叶形成并发展壮大,是中国戏曲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豫剧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最初的野戏到后来的正规剧种,同时融合了多个地方和剧种的特色,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二、豫剧的表演特点1. 唱腔豫剧的唱腔以“板腔”为主,以其简洁明快、富有磁性的语调深受观众喜爱。

豫剧的唱腔有丰富的变化和表现能力,既能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又能反映出剧情的发展。

2. 动作豫剧的表演重视动作的短促有力和形象的丰满感。

演员们的身体语言和面部表情非常丰富,能够准确地表达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3. 化妆豫剧的化妆非常独特,特点是浓妆艳抹、色彩鲜艳、线条明确。

演员们通过精心的化妆,能够更好地展现人物的特点和身份,使观众更容易辨认角色。

4. 配乐豫剧的配乐也是其独特之处,常采用极富河南特色的乐器,如柳琴、板胡、京胡等。

这些乐器的独特音色能够增加戏曲的韵味,使观众更加沉浸于剧情之中。

三、豫剧的艺术价值1.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豫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融合了中国古代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精华。

通过豫剧的表演,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

2. 人物刻画和情感表达的深度豫剧注重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表达,能够生动地展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

观众在欣赏豫剧的过程中,往往能够感受到强烈的情感共鸣和思考。

3. 社会生活和历史变迁的记录豫剧作为一种传统戏曲形式,承载了丰富的社会生活和历史变迁的内容。

通过豫剧的演出,观众可以了解到不同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对历史和社会变迁有更深入的认识。

4. 艺术审美的享受豫剧以其独特的音乐、舞蹈和表演形式,带给观众独特的艺术享受。

观众在欣赏豫剧时,往往能够感受到音乐的美妙、舞蹈的优雅和表演的精湛,使自己沉浸在艺术的海洋中。

四、我对豫剧的感受豫剧作为一种传统的戏曲剧种,既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又具有独特的表演风格和艺术价值。

河南皮影戏

河南皮影戏

河南皮影戏河南皮影戏皮影戏作为一项地方传统文化,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它起源于河南洛阳,大约在公元六世纪初,隋炀帝四年,东宫娘娘生了一位皇子。

这皇子倒也生得天平饱满,地廓方圆。

满朝文武登殿贺喜,这隋炀帝杨广更是欢喜非常。

只是一件,这位皇子自出生后,除吃奶时间外,日夜哭叫不停,闹得深宫内院日夜不宁。

隋炀帝传旨,遍招名医,这太后和娘娘也传下懿旨,到处求神拜庙,都岡不见效。

这隋炀帝杨广本是暴君,不少医人和宫嫔内侍因这位皇子而死于非命。

一些庙宇也因此竟被拆毁。

直闹到皇子周岁以后,一日散朝后,这隋炀帝杨广正在烦闷。

忽闻后宫奏报,皇子夜来停止了哭叫,并且有了笑声。

杨广一听大喜,忙乘辇摆驾东宫。

只见皇子在绡金帐里,大睁双眼,看着帐外龙床前,宫娥彩女来来去去的身影,好奇的喜笑颜开,手舞足蹈。

这隋炀帝太是不解。

皇后忙禀奏炀帝说:“臣妾夜来陪着皇儿在龙床安歇,正哄着皇子,忽见皇儿眼望着帐外,停止了哭声,小脸上现出了笑容。

臣妾心中不解,也忙向帐外望去。

只见灯光之下,嫔妃们来去的身影,映在绡金帐上,引得皇子发笑。

这隋炀帝一听,龙颜大喜。

随后传旨后宫,从此以后,后宫嫔妃、宫娥彩女,每晚都要在皇子床前轻歌曼舞,哄皇子欢喜。

圣旨即下,谁敢抗旨不遵,可怜那些嫔妃宫娥,深受这位小皇子之苦,稍有忤逆,便遭刑责,只能想方设法哄皇子开心。

时光慢慢度过,这小皇子已经过了十岁,虽然脾气古怪,倒也聪慧异常,对帐外观影渐感厌烦,不大满足。

便让人找来五彩绫罗,自己剪成各类人型,用锦线连接,使人在帐外舞动。

其形态各异,活动自如,皇子大乐。

炀帝闻奏,也来东宫观赏,笑问皇后说:“这影子之戏,倒也好玩。

咱皇儿可谓是乐王也。

”公元六百一十八年,隋朝灭亡,唐高祖李渊建立大唐,这影子之戏也就慢慢流入人间。

至太宗年间,可称谓是太平盛世。

京城开始有了梨园之戏,后传之民间,梨园弟子应运而生。

这影子之戏也由民间艺人把布影改为皮影。

人们用牛皮削去毛革,做成皮幕,用牛皮彩画各类人型,再分成头、身、臂、手、腿各个部分,镂刻各类衣饰,配以七彩之色,用皮线连接,恢复人形,用三根小竿(一根在颈部、两只手各一根),由人在皮幕后灯下舞动,显影于幕上,供人观赏,当时只是由民间艺人,自编一些杂曲小剧供人取乐。

河南戏曲表演身段与技巧

河南戏曲表演身段与技巧

河南戏曲表演身段与技巧河南戏曲表演身段与技巧戏曲演唱只有把字、气、劲、味四技术练好用好,才能产生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下文是小编整理的相关内容,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1、手法河南地方戏常用的手法有:兰花手、荷花手、菊花手、柳叶手、弧形手、观音手、鹰爪手、虎爪手、佛手、剑手、云手、抖手、抱拳手、山膀手、凉棚手、背躬手、哭介手、遮面手、遮雨手、遮日手、比数手、比月手、弹翅手、捏算手、颤手、勒门(山膀)手、上下排手、小五花手、风火轮手。

生、净、丑行常用的拳掌动作有:举拳、通拳、栽拳、抱胸拳、盖顶拳、通天炮拳、托天掌、压地掌、阴掌、阳掌、推掌、拍掌、击掌、拒掌、穿掌、托拳掌、击面掌、切胸掌、劈杀掌、鼓掌等。

2、眼法河南地方戏常用的眼法有:笑眼、怒眼、媚眼、嗔眼、醉眼、疯眼、疑眼、冷眼、傲眼、泪眼、滚眼、闪眼、对眼、吊眼、呆眼、红眼、颤眼、瞎眼、偷眼、飞眼、贼眼、分眼、流星眼、三角眼、思虑眼、丹凤眼、蒙咙眼、惊怕眼。

豫剧的泪眼有“台上一滴泪,台下数年功”之说,崔兰田在演《铡美案》中《抱琵琶》一折戏时,秦香莲唱“接过这杯茶,两眼泪如麻”句,她先让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待“泪如麻”的“麻”字刚一出唇,泪珠便啪地滚落下来。

马金凤在《对花枪》中饰姜桂枝,唱到“众位英雄跪在地,不由老身泪惨凄”,两眼泪水也是适时地滴、落在“泪惨凄”三个字上。

3、步法河南地方戏常用的表演台步有正步、侧步、摇步、碎步、跳步、扑步、叠步、虚步、掏步、怯步、逼步、跪步、贼步、云水步、拖颠步、蹉垫步、趟摸步、跌滑步、转退步、八字步、蛇形步、雀跃步、分水步、绞醉步、穴窝步、跑翎步、鬼魂步、矮子步、浪荡步、就义步、傲.慢步、逍遥步、鸭摆步、丁字步、十字步、圆场步。

丑脚的矮子步分踢腿、拐子、左右横步等。

曲剧的小走步为早期男旦所用,演员压着极碎的步子,前走走,后退退,左扭扭,右晃晃,以表现古典女性体态柔美,中间常夹着十字扭的舞步,和着曲牌的旋律,连说带唱,一扭到底。

豫剧知识总括

豫剧知识总括

豫剧知识总括豫剧知识总括河南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

主要流行于河南全省以及陕西、甘肃、山西、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湖北等省的部分地区。

因其早期演员用本嗓演唱,起腔与收腔时用假声翻高尾音带'讴',又叫'河南讴'。

又曾名'河南梆子'、'河南高调'、'靠山吼'等,建国后才统一改为今称。

关于豫剧的起源。

一说是在河南民间演唱艺术,特别是自明朝中后期,在中原地区盛行的时尚小令基础上,吸收'弦索'等艺术成果发展而成。

清朝乾隆年间(1736-1795),河南省已流行梆子戏。

据当时的碑文资料记载内容,明皇宫是'当年演剧各班祈祷宴会之所,代远年湮,亦不知创自何时。

于道光年间(1821-1850)河工决口,庙宇冲塌,瓦片无存',可见在道光之前,梆子戏就早已存在。

这些记述与艺人间的传说相符。

据一些老艺人追忆,他们在1912年前后学艺时,曾听师傅说起河南的'内十处',即祥符(今开封)、杞县、陈留(今并入开封)、尉氏、中牟、通许、仪封、封(今并入兰考)、封丘、阳武(今并入原阳)和'外八处即淮阳、西华、商水、项城、沈丘、太康、扶沟、鹿邑,明清区代即流行'河南讴'。

河南梆子在流传过程中,在不同形成祥符调(开封一带)、豫东调(商丘一带)、豫西调(阳一带)、沙河调(漯河一带)等不同风格。

 辛亥革命以后,河南梆子更多地进入城市演出。

当开封较有名的茶社,如致祥茶社、普庆茶社、澄怀茶社、庆茶社、东火神庙茶社、同乐茶社等,均争相邀聘河南子班社,义成班、天兴班、公议班、公兴班等因而活跃一时。

此后,郑州、洛阳、信阳、商丘等城市相继出现演出河南梆子的茶社、戏园。

在农村,则每逢迎神赛会必演双在一些地区,所演多属河南梆子。

20年代末到30年代,河南梆子的发展进入一个的阶段。

这一时期,开封相国寺先后建立了永安、永乐、永民、同乐四个河南梆子剧场,许多著名艺人如陈素真、王润枝、马双枝、司凤英、李瑞云、常香玉、赵义庭、彭海豹等,云集于开封。

有关河南豫剧的介绍

有关河南豫剧的介绍

有关河南豫剧的介绍
河南豫剧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其历史悠久,其发源地
在河南。

其唱腔以“高腔”为主,又称“河南梆子”,因流行地
区不同而分为豫东调、豫南调、豫西调、豫北调和豫东调等;表
演以高亢激越、豪放粗犷著称;戏曲服装以素色为主,也有鲜艳
色彩的,称为“红装”。

又因各地方言不同,各地的唱腔、道白、舞美风格也各有差异。

河南豫剧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曾经是中国最大的剧种。


时在全国有九个省都有其流布地区,其中以河南最为普及。

到了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全国所有剧种中,豫剧是唯一还在全国
流行的剧种。

豫剧剧目有四千多个,是中国最大的剧种之一。


中《花木兰》《五世请缨》《朝阳沟》等剧目被拍成了电视戏曲片。

豫剧中的代表人物有:杨兰春、常香玉剧团、张振岭剧团、马金
凤剧团、陈素真剧团等。

河南豫剧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其主要发源于河南。

河南是我国戏曲艺术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 1 —1 —。

豫剧的四大唱腔介绍

豫剧的四大唱腔介绍

豫剧的四大唱腔介绍豫剧的四大唱腔介绍豫剧是发源于中国河南省的一个戏曲剧种,中国五大剧种之一。

豫剧因各地语音差异,在音乐上形成带有区域特色的艺术流派。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豫剧的四大唱腔介绍,欢迎阅读与收藏。

祥符调发源于开封,是豫剧的母调。

为标准的中州音韵,是最正宗的豫剧唱腔。

男腔高亢激越、古朴醇厚;女腔庄重大方、委婉俏丽。

祥符调唱词通俗易懂,多为7字句或10字句,唱功有“宁唱十句戏,不道一句白”的艺谚流传小生多用二本嗓,须生用本嗓、二本嗓等,旦角多用小嗓,丑角多用本嗓二本嗓,净多用疙瘩腔,风格清新典雅、悠扬婉转。

代表人物中,旦有陈素真、马双枝、李景萼、阎立品、桑振君、宋桂玲、王秀兰、姚淑芳、王敬先、田岫玲、张水英等。

豫西调(西府调)声音低沉,吐字清晰,字字入耳,生旦净丑多用大本嗓,本嗓后挫下压;适合演悲观、愤慨,音乐深沉、悲壮。

代表人物中,旦有常香玉、崔兰田、毛兰花、苏兰芳、汤兰香等;生有贾宝须、王二顺、王遂朝等。

豫东调慷慨激昂,粗犷豪迈。

女声花腔较多,具明快、俏丽等特点,大小嗓结合,本嗓小嗓混杂使用,男声粗犷豪迈,多以二本嗓、本嗓多交替使用。

代表人物中,生有唐玉成、杨启超、刘新民、刘忠河、谢庆军、索文化等;旦有花桂荣、王润枝、司凤英、黄儒秀、陈玉英、张秀兰、黄爱菊、张卫华、董芙蓉等;净有李斯忠、吴心平等。

沙河调活泼婉转,激昂嘹亮。

既适宜表达愉快舒畅的心情,也适宜表达慷慨壮烈的气氛。

流传于淮北、沙河流域,安徽人称梆子剧、淮北梆子。

代表人物中,生有顾喜轩、刘法印、曹彦章、张三旺等;旦有刘玉梅、安金凤、徐梅兰等。

豫剧起源简介豫剧是我国最大的地方剧种,居全国各地方戏曲之首。

2006年,国家文化部门统计的国有专业豫剧团体数量为167个,是全国拥有专业戏曲团体和从业人员数量最多的剧种。

下面是店铺分享的豫剧起源简介,一起来看一下吧。

豫剧旧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由于早期演员用本嗓演唱,起腔与收腔时用假声翻高尾音带“讴”,又曾叫“河南讴”。

关于介绍河南豫剧的作文

关于介绍河南豫剧的作文

关于介绍河南豫剧的作文引言河南豫剧,是中国传统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河南省,被誉为中国豫剧的发源地。

河南豫剧的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艺术内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本文将带您一起深入了解河南豫剧。

一、历史渊源河南豫剧起源于明代妞妞儿戏,发展于清代秧歌坛。

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河南豫剧逐渐形成并独具特色。

它吸收了京剧、越剧、评剧等多种戏曲元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

在近代,河南豫剧也受到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更加注重艺术创新和表现力的提升。

二、表演特点1.语言:河南豫剧以豫剧曲调为基础,配以河南方言,清晰准确地表达情感和角色性格。

2.唱腔:河南豫剧的唱腔婉转动听,旋律流畅优美,能够真实地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状态。

3.脸谱:豫剧脸谱的设计精美独特,以红、白、黑为主要色调,色彩鲜艳夺目,能够突出人物性格和情绪变化。

4.服饰:河南豫剧的服饰讲究色彩搭配和细节处理,富有装饰性和舞台感,能够凸显角色的身份和地位。

5.动作:河南豫剧的动作表演独特而精准,强调身段、折腰、行礼等细节,具有高度的舞台感和表现力。

三、经典剧目1.《庐山谣》:该剧是河南豫剧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京剧名角李香君从小女儿为搜寻母亲而进京,成为著名戏剧演员的故事。

2.《陈毅元帅挂画》:这部剧是以陈毅元帅的一桩故事为背景,真实地再现了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

3.《白毛女》:这是一部扣人心弦的现实主义戏曲,通过白毛女的坚强与努力,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和善良。

四、艺术价值河南豫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艺术价值。

它不仅是一种欣赏性的艺术形式,还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和传承方式。

河南豫剧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情感,能够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发掘。

五、推广与保护为了传承和发展河南豫剧,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参与。

政府应加大对艺术团体和戏曲院校的支持力度,鼓励更多年轻人学习和研究豫剧。

同时,还可以举办豫剧演出和宣传活动,提高河南豫剧在社会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豫剧基本知识

豫剧基本知识

豫剧基本知识豫剧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是指在河南地区流行的一种表演形式。

它源于民间歌舞,然后经过数百年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演特点。

以下是豫剧基本知识的介绍。

一、历史渊源豫剧始于明朝,当时称为“南曲”,是在河南的民间歌舞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清朝时期,南曲又被称为“河南曲”或“豫曲”。

到了民国时期,由于受到京剧、昆剧等剧种的影响,豫曲逐渐演变为现在的“豫剧”。

豫剧在北方地区非常流行,吸引了很多观众和演员,成为中国戏曲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表演特点1.音乐和唱腔豫剧的音乐是由二胡、板胡、琵琶、笛子、箫等器乐组成的,采用南音、襄调和潮剧三种曲调。

豫剧的唱腔特点是泛音唱法和分调唱法,能够表现出人物情感的变化和剧情的高潮。

豫剧唱腔清新婉转、动人心弦,是表现河南地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2.表演技巧豫剧的表演技巧包括“二黄”、“三打”、“四快”等,其中“二黄”是指演员的口技和表情,让观众在没有看到实物的情况下能够感受到人物的情感和心理;“三打”是指演员舞动身体、敲击铜锣和捶打木鱼等音效,以表现出场景和动作的变化;“四快”是指演员动作的快速变化,如说笑、唱歌、跳舞等,能够让观众感受到舞台上的紧张气氛和热烈气氛。

3.服装和化妆豫剧的服装和化妆都有其特定的风格和风貌。

比如,男角色的服装一般为大袖褂子、宽腰带、长裤和高帽,女角色的服装一般为翠纱细袄、宽腰带、裙子和各种头饰。

演员的化妆也非常重要,能够根据角色的不同而进行不同的化妆,以表现出角色的个性和情感。

三、代表作品1.《穆桂英挂帅》《穆桂英挂帅》是豫剧的经典之作,讲述了明朝穆桂英抵抗清军入侵的故事。

剧中穆桂英机智勇敢,善于用计策打败敌人,展现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该剧在豫剧历史上有很大的地位,被誉为“豫剧第一大戏”。

2.《大观园》《大观园》是豫剧中的另一部经典作品,是以清代文学巨著《红楼梦》为蓝本改编而成。

该剧的剧情、唱腔和表演技巧都非常出色,被誉为“豫剧之花”,是中国戏曲文化中的瑰宝之一。

豫剧简介介绍

豫剧简介介绍

代表性剧目
《穆桂英挂帅》
该剧目是豫剧的经典之作 ,讲述了女英雄穆桂英率 领杨家将抗击敌军的故事 ,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
神。
《花木兰》
豫剧版本的《花木兰》讲 述了女子花木兰替父从军 的故事,展现了女子的勇
敢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七品芝麻官》
该剧目以一位小官吏的升 迁经历为主题,揭示了封 建社会的官场黑暗和民间
豫剧简介介绍
汇报人:文小库
2023-12-03
CONTENTS
• 豫剧的起源和发展 • 豫剧的艺术风格 • 豫剧在当代的传承与发扬 • 豫剧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地位
与影响 • 豫剧的传承人及代表人物 • 豫剧的未来展望与思考
01
豫剧的起源和发展
起源背景
产生背景
豫剧起源于河南,与当地的民俗文化、语言、曲艺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早期, 豫剧主要是以民间说唱艺术形式流传,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戏曲表演艺术。
自20世纪以来,豫剧开始走出国门,与世界各地的文化艺 术形式进行交流和碰撞。
对外交流的现状
目前,豫剧已经走向世界舞台,与各国文化展开互动和融 合。
豫剧在国际舞台的影响力
豫剧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
01
豫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在国际舞台上赢
得了广泛的认可和尊重。
豫剧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
02
学院派对豫剧的历史、唱腔、表演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学术研究, 为豫剧的传承提供了理论支持。
民间团体发扬
草根豫剧团体
各地活跃着大量的草根豫剧团体 ,他们自发组织排练、表演,将 豫剧艺术传播给更广泛的观众。
民间艺术节
一些地方举办民间艺术节,为草根 豫剧团体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台, 推动了豫剧在民间的普及和传播。

浅谈豫剧的传承与发展途径

浅谈豫剧的传承与发展途径

浅谈豫剧的传承与发展途径豫剧,又称河南河南戏,是中国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河南省,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豫剧以其特有的唱腔和表演形式,深受人们喜爱,是中国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豫剧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许多挑战,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豫剧,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传承豫剧的重要性豫剧是中国戏曲文化的瑰宝,具有丰富的史料、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

传承豫剧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保护文化遗产。

豫剧作为中国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

传承豫剧,有利于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使之得以传承和发展。

2. 促进文化交流。

豫剧通过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能够传递丰富的文化信息和情感体验,有助于促进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互动,增进相互理解和友谊。

3. 增强民族自信心。

豫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文化底蕴,传承豫剧有助于增强民族自信心、文化自信心,提升国家软实力。

传承豫剧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二、传承豫剧的现状与问题尽管豫剧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但其传承和发展仍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1. 传承人才不足。

由于豫剧表演技艺的复杂性和传统性,传承人才不足一直是豫剧传承的难题。

目前,豫剧老艺术家大多已年迈,新一代传承人尚未成熟,传承人才缺乏是豫剧传承的现实问题。

2. 观众群体减少。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生活的多样化,豫剧表演的观众群体逐渐减少,尤其是年轻人的兴趣不高,导致豫剧传统观众群体日益老龄化,传统观众流失是豫剧传承的重要问题。

3. 缺乏现代化传播手段。

随着新媒体的兴起和传播技术的发展,豫剧在传播方式上面临着新的挑战,缺乏现代化传播手段是制约豫剧传播的重要问题。

4. 市场竞争激烈。

随着文化市场的开放和竞争的加剧,豫剧面临着来自其他文化形式的竞争,如流行音乐、电影电视剧等,豫剧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浅谈豫剧的传承与发展途径

浅谈豫剧的传承与发展途径

浅谈豫剧的传承与发展途径豫剧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河南省,因此又称河南豫剧。

豫剧以其精湛的表演技艺、丰富的剧目内容以及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闻名于世。

随着社会变革和文化多样化的发展,豫剧这一传统艺术形式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境。

探讨豫剧的传承与发展途径,对于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传承的途径1.保护传统剧目豫剧的剧目数量众多,其中有很多珍贵的传统剧目,这些剧目反映了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以及民间传说故事,是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这些传统剧目往往因为各种原因逐渐失传,因此保护传统剧目显得尤为重要。

政府部门可以通过立法和经济支持等方式,加强对传统剧目的保护和收集,提高人们对传统剧目的重视程度。

2.培养新人才豫剧的表演需要经过长期的训练和磨练,而且对于表演者身体的要求也非常高。

由于受到社会快节奏生活方式和其他文化形式的冲击,曾经兴盛一时的豫剧文化面临着人才流失的困境。

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大对豫剧表演者的培训和扶持力度,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豫剧的表演,为豫剧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3.传统技艺的传承豫剧表演不仅需要演员的精湛表演技艺,还需要其他辅助技艺的支持,如服装道具、化妆技术等。

这些传统技艺的传承对于豫剧的发展至关重要。

可以通过举办相关技艺大赛、设立手工艺人才学校等方式,吸引更多有志于传统文化艺术的人参与进来,保护和传承传统技艺。

二、发展的途径1. 提升演出质量豫剧的发展不能仅停留在传统的剧目和表演方式上,必须顺应时代潮流,注重提升演出的艺术质量。

可以通过引进新的表演手法和音响设备,提高舞台布景效果,增加舞美设计等方式,提升豫剧的观赏性和艺术感染力,使之更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2. 创新内容和形式传统剧目是豫剧的核心,但是不能一味停留在传统,而应该根据当今社会的需求和观众的喜好,不断进行内容和形式的创新。

可以采用现代话题进行改编,增加趣味性和现代感,以适应不同年龄层次观众的需求。

【优质文档】河南豫剧介绍词word版本 (11页)

【优质文档】河南豫剧介绍词word版本 (11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河南豫剧介绍词篇一:豫剧简介豫剧是中国五大剧种之一,因为音乐伴奏用枣木梆子打拍,故早期得名河南梆子。

流传于河南省、长江以北各地以及西北等地区。

旁边的图片是枣木棒子。

关于豫剧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一种是明末时秦腔与蒲州梆子传入河南后,与当地民歌、小调结合而成;第二种是由北曲弦索调直接发展而成(弦索调原指用琵琶、三弦等拨弦乐器伴奏的北曲。

北曲中国最早的戏曲声腔之一。

为金、元时期流行于北方的杂剧与散曲所用的音乐。

源于唐宋大曲、诸宫调、宋词、鼓子词、唱赚、转踏以及北方各民族音乐,而影响最为直接和深刻的首推诸宫调,因之形成了戏曲音乐中曲牌联套体的结构体制。

这种音乐之所以称为曲,是与宋词相区别。

词与曲都是利用词牌与曲牌填词歌唱,但在形式上曲突破了词的定格,不分上、下阕;在句数、字数上也打破了词的限制,可以大量使用衬字,显得生动活泼,故谓“曲者,词之变” 。

称为北曲,又是为了与南宋以来流行于南方的南曲相区别。

);还有一种是说在河南民间演唱艺术,特别是明朝中后期,在中原地区盛行的时尚小令基础上,吸收弦索等艺术后发展而成;就像老师说过的,历史是不断发现,不断被重新解释的,随着研究的深入以及大量资料证实,特别是相关人员在编修《中国戏曲志●河南卷》的过程中,各方面的专家进行广泛调查和论证,得出豫剧最早的诞生地是在古都开封和周边各县的结论。

豫剧有四大声腔分别是祥符调,豫西调,豫东调,沙河调。

我们分别介绍一下这四大声腔。

祥符调发源于开封,是豫剧的母调。

为标准的中州音韵,是最正宗的豫剧唱腔。

男腔高亢激越、古朴醇厚;女腔庄重大方、委婉俏丽。

祥符调唱词通俗易懂,多为7字句或10字句。

豫西调以洛阳为中心,声音低沉,吐字清晰,字字入耳,生旦净丑多用大本嗓,本嗓后挫下压;适合演悲观、愤慨,音乐深沉、悲壮。

豫剧唱腔特点

豫剧唱腔特点

豫剧唱腔特点
豫剧唱腔是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发展令
人瞩目。

豫剧唱腔与传统京剧腔调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也有明显的
不同。

下面,就来说说豫剧唱腔的特点。

首先,豫剧唱腔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以韵文、对句、反复、连唱、
状唱、回唱、独唱、伴唱、乐式等唱腔为主,在曲调方面尤以大调、
小调、快调、慢调、明调、暗调、微调、外调、胡调、淡调、急调、
豫调等组成。

其次,豫剧唱腔的语言特点是用乡土语言表达,以河南为主,形成独
具韵味的晋语。

豫剧唱腔是以民歌为基础,将流行歌谣、古典曲子结
合起来,形成多变的曲式,通过民间传承精心培养形成了具有深厚文
化底蕴的唱腔方式。

最后,豫剧唱腔拥有魅力无穷的表演艺术,而豫剧表演者凭借其丰富
的情感内涵,高超的表演技巧,使豫剧唱腔的表现力更加出彩,带给
观众们无穷的快乐和震撼。

以上就是关于豫剧唱腔特点的介绍。

豫剧唱腔属于河南省地方性文化,是我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多样的表现形式和
语言特点,在表演上也有独特的魅力。

如今,豫剧唱腔已成为一个个
性鲜明的文化风景,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豫剧发展史简要介绍

豫剧发展史简要介绍

豫剧发展史简要介绍
豫剧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河南省,始创于清朝乾隆年间。

豫剧是以故事情节为主的剧种,以唱腔和表演为主要形式,风格清新爽朗,旋律优美,曲调多变。

豫剧的发展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乾隆年间至民国初年),中期阶段(1920年代至1950年代)和现代阶段(1950年代至今)。

初期阶段:豫剧始创于清朝乾隆年间,初期的豫剧以越调、南调、清角等为主要唱腔。

这个阶段的代表性人物有:郑洪年、马连良、王瑞芬等。

中期阶段: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豫剧的唱腔和表演逐
渐成熟,并形成了基本的表演风格。

此时的豫剧受到来自京剧、评剧等其他剧种的影响,开始融合其他剧种的元素。

这个阶段的代表性人物有:唐月华、李少春、朱振坤等。

现代阶段:1950年代至今,随着中国的社会发展和文化变革,豫剧也经历了不少变革和发展。

豫剧在表演形式上更加多元化,加入了音乐、舞蹈、杂技等元素。

同时也创作了许多反映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的剧目。

这个阶段的代表性人物有:刘兰芝、聂荣臻、刘元春等。

总的来说,豫剧的发展经历了不同时期的变化和创新,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和文化特色。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豫剧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文化地位和历史价值。

河南戏曲有哪些,河南三大剧种介绍

河南戏曲有哪些,河南三大剧种介绍

河南戏曲有哪些,河南三大剧种介绍连城女子《风月连城》:我明白了。

你是一个时刻在改变的女子,生活丰烈,比戏曲还戏曲,比罗曼蒂克还罗曼蒂克。

戏曲是中国的文化瑰宝,传承久远,具有非常深厚的历史底蕴,不仅是一出戏更多的是一部历史,本期戏曲大全为你解析。

豫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

近几年,豫剧跟随河南卫视,河南豫剧院,台湾豫剧团等演出团体走过了世界诸多国家,如到澳大利亚、意大利、法国、加拿大、委内瑞拉、新西兰、德国、英国、美国、泰国、巴基斯坦等国家演出,被西方人称赞是“东方咏叹调”,“中国歌剧”等。

豫剧文场中的传统伴奏曲牌有300多个,其中唢呐曲牌130多个,横笛曲牌20多个,丝弦曲牌170多个。

唢呐曲牌中常用的有春来到、大汉东山、小汉东山、大桃红、小桃红、大开门、小开门、大风入松、小风入松、文二凡、武二凡、水龙吟、新水令、折桂枝、晏驾令、山坡羊、红绣鞋、唢呐皮、娃娃等;横笛曲牌常用的有朝天子、五六五、哭皇天、云霄歌、石榴花、花朝元歌、百鸟朝凤、鸡爬坡、小开门等;丝弦曲牌中常用的有小花园、九连环、花错字、小红鞋、苦中乐、浪淘沙、油葫芦、呓怔、算盘子、娶嫁等;豫剧乐队武场的主要乐器有板鼓、堂鼓、大锣、手镲、小锣和梆子等。

曲剧曲剧是主要流传于河南地区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旧时也称“高台曲”或“曲子戏”。

曲剧流行于河南全省及周围邻近地区,是在当地流行的曲艺鼓子曲(洛阳曲子、南阳曲子)和踩高跷的表演形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曲剧音乐最早可追溯到由坐班清唱的河南鼓子曲,由其中的杂牌小调与河南的民间歌舞踩高跷相结合,于1926年经由临汝县(今汝州市)农民组成的同乐社在登封县首次搬上戏剧舞台,从而正式发展为戏曲剧种。

其中的“高跷曲”由去掉高跷拐子的演员登上戏剧舞台,是曲剧由民间歌舞演变为“高台曲”这种正式的戏曲形式的一个质的飞跃。

越调越调是河南省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

主要流行于河南全境、湖北西北部、陕西东南部、安徽西北部、山西东南部、河北中南部、北京等省市。

介绍豫剧100字

介绍豫剧100字

介绍豫剧100字
豫剧,原称“河南梆子”,也叫“河南高调”,产生于明末清初,多以清唱为主,其风格首先是富有激情奔放的阳刚之气,善于表演大气磅礴的大场面戏,具有强大的情感力度;其次是地方特色浓郁,质朴通俗、本色自然,紧贴老百姓的生活;再次是节奏鲜明强烈,矛盾冲突尖锐,故事情节有头有尾,人物性格大棱大角。

豫剧形成以后,由于语音方言的不同,在各地流传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多路流派:以开封为中心的唱法称“祥福调”;以商邱为中心的唱法称“豫东调”,又称东路调;以洛阳为中心流传的唱法称为“豫西调”,又称西府调、靠山簧;豫东南沙河流域流传的唱法称“沙河调”,又称本地梆。

豫剧音乐丰富多采,唱腔属板腔体。

唱词通俗易懂,多为七字句或十字句。

它有独特的板式结构和比较完整的音乐程式。

可分为慢板、流水板、二八板、飞板四大板类。

豫剧的伴奏乐器分文武场面,文有二弦、三弦、月琴,称之为老三手或仨弦手。

后因二弦音色尖噪而代之以板胡。

武场常用的乐器有板鼓、堂鼓、大锣、小锣(又名堂锣或手锣)、手镲、梆子、手板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要领] 话说河南地方戏话说河南地方戏(续)河南地方戏又叫河南古装戏、传统戏,与现代戏相对。

河南是戏剧之乡,明清以来,在河南有据可查的曾经流行的剧种有45 种之多。

除豫剧、曲剧和越调三大剧种外,其它剧种有河南坠子、怀梆、二夹弦、大平调、四平调、太康道情等。

光南阳本地就有南阳大调曲、三弦书和内乡宛梆三个剧种。

明末清初以来,河南有据可查的剧种达80 余种,以锣戏、卷戏、梆子戏最为盛行,几乎遍及全省。

梆子戏因地域而存在艺术风格的差异,以开封、商丘、洛阳一带为中心的称河南梆子,以豫北滑县为中心的称大平调,沁阳一带为怀庆梆子,安阳一带为怀调,南阳称宛梆,陕县一带称乱弹。

其他有大弦戏、越调,还有流行于豫北的南调。

清代曾有不少外来剧种如昆曲、弋阳腔、徽戏、汉调等流入河南,对河南民间戏剧的发展产生过影响,有的扎根河南,演化为具有乡土特色的民间剧种,如流行于南阳一带的汉调二簧,以及新乡、许昌的“土二簧”。

清中后期出现了二夹弦、落子腔、道情戏、扬高戏及豫南花鼓戏、嗨子戏、四股弦、四平调等等。

先说豫剧。

豫剧,又称河南梆子,产生于明末清初,多以清唱为主,深受老百姓喜爱。

其发展速度迅速,流布地域不断扩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不同分支: 有以开封为中心的祥符调,以洛阳为中心的豫西调,以商丘为中心的豫东调,还有活动在漯河、许昌、周口一带的沙河调。

豫剧演唱以旦角为主,逐步形成了常、陈、崔、马、阎五大名旦,再加上桑派,就成了六大名旦。

以六大名旦为代表,形成了豫剧六大流派。

说起豫剧六大流派,我可以说如数家珍。

常派的唱腔特点是激越奔放、大气磅礴、刚健清新,代表人物是常香玉。

她是河南巩县人,自幼随父张福仙学戏,10 岁即登台演出。

1951年,为支援抗美援朝,率领剧社义演,以全部收入购得一架战斗机“香玉剧社号”捐赠给前线。

在艺术上,她广泛吸收京剧、评剧、秦腔、河南曲剧以及坠子、大鼓等艺术之长,同时把风格不同的各种豫剧唱腔豫东调、祥符调、沙河调等,融会于豫西调中,独创新腔,成为豫剧中的一支主要流派,被誉为“豫剧皇后”。

代表剧目可以用三个字概括: 红、白、花。

红即《拷红》,她在剧中扮演红娘; 白即《白蛇传》,她在剧中扮演白素贞; 花即《花木兰》,她在剧中扮演女扮男装的花木兰。

《刘大哥讲话理太偏》一段大人小孩都会唱。

她还在《五世请缨》中扮演佘太君,在现代戏《人欢马叫》中扮演宽他娘。

《五世请缨》中那段《一家人欢天喜地把我来请》,很有昂奋阳刚之气,在戏迷中颇为流传,常作为《梨园春》擂主选段。

常派传人是谷秀荣。

陈派的唱腔特点是刚柔相济、含蓄秀美、俏丽细致,代表人物是陈素真。

她本名王若瑜,陕西富平人,8岁学艺,14 岁领衔,17岁即被誉为“豫剧皇后”,22岁又获“梆子大王”的美称。

她是祥符调唱派的代表者。

她的演唱风格婉约无华,纯而又醇,唱腔俏丽精巧,表演细致秀美。

身段婀娜多姿,体态轻盈,水袖功更堪称一绝。

其全面贡献,使她成为豫剧发展史上承前启后、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代表剧目有《三上轿》、《宇宙锋》、《梵王宫》(又叫《洛阳桥甩大辫》)。

她在三上轿》里扮演崔氏。

剧中的崔氏与公婆、与孩子、与丈夫、与世界,不绝如缕 的留恋造成了她三次上轿而终不忍离开。

她不甘心受人欺侮,一个社会地位低下的 柔弱女子,在刺杀张秉仁未成后依然自刎身亡。

她的那段《崔家女一阵阵我泪如 梭》一段唱,把一个正直善良、多愁善感而又大义凛然的人物气节、精神表现得淋 漓尽致。

马派的唱腔特点是刚健豪爽、清脆明快、雍容华贵,代表人物是马金凤。

她是 山东曹县人,原姓崔,小名金。

6 岁随父学艺唱河北梆子。

因她刻苦好学,聪慧过 人,与父同台演出,崭露头角,被誉为“七岁红”。

14 岁正式登台演出,经常上 演的剧目有《老征东》、《罗焕跪楼》、《三娘教子》、《对花枪》等。

解放后,马金凤与剧作家宋词合作,对《老征东》进行整理,易名为《穆桂英挂帅》。

年到上海演出时,曾得到梅兰芳的具体指教。

梅兰芳把《穆桂英挂帅》移植成了京 剧。

1956年进京演出《穆桂英挂帅》轰动了首都剧坛,被誉为“真国色”的“洛阳牡丹”。

她的嗓音明亮纯净,清脆圆润,音质坚实、柔韧,唱法上以假声为主,真假声结合运用 ; 唱工以大段叙述性“豫东调”“二八板”为其擅长, 吸收山东梆子的音调加以融化 ; 唱腔结构严谨,旋律简练、朴实,节奏明快、舒 展,技巧娴熟,造诣深厚。

其特点刚健豪爽,深入浅出,蕴藉醇化。

她演的穆桂英 融青衣、武旦、刀马旦等表演程式为一炉,独具匠心地创造了适合剧情人物需要的帅旦”这个新的艺术行当,成功地塑造了气宇轩昂、雍容大度、巾帼英雄穆桂英 的艺术形象。

1958 年中央工作会议在郑州召开时,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 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了《穆桂英挂帅》。

该剧影响全国 ; 至今盛演不衰。

尤其 是《穆桂英挂帅》中穆桂英的《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和《花枪缘》中姜桂枝的( 《老身家住南阳地》两大段成套唱腔,脍炙人口,广为流传。

在 60 余载的艺术实践中,形成了“马派”独特的艺术风格。

其代表剧目可以概括为“一挂二花”,即穆桂英挂帅》、《花打朝》、《花枪缘》 ( 又名《对花枪》 ) ,剧中扮演穆桂英、 程七奶奶和姜桂枝,把三个人物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崔派的唱腔特点是浑厚深沉、含蓄蕴藉、委婉抒情,代表人物是崔兰田。

她是山东曹县人,是豫剧“十八兰” ( 指 18 位名字中间带“ 表人物。

她幼年学过老生,早年长期兼演生、旦,因此戏路很广。

她的演唱以豫西 调为主体,兼用豫东调,演唱浑厚深沉,含蓄蕴籍,表演做而不过,含而不露,以 静显动,朴实无华。

其悲腔哀怨婉转,缠绵悱恻,韵味悠长,是豫西流派的代表演 员之一,在“豫剧十八兰”当中,她的成就和影响最大。

她的嗓音宽亮厚实,尤其 善于用低沉质朴、悲凉缠绵的唱腔塑造人物,自己又偏爱悲剧,因此有“ 悲旦” 之称。

她擅长塑造古代妇女中的悲剧人物形象。

久演不辍的《桃花庵》、《秦香 莲》、《三上轿》、《卖苗郎》被誉为崔派艺术的四大悲剧。

在《桃花庵》中扮演1953字的演员 ) 中的代窦氏,我最喜欢她在《桃花庵》中窦氏那段《九尽春回杏花开》,表现了窦氏盼夫 不归,在花园无心观花的忧伤心态。

旋律哀怨缠绵,委婉深情,余音袅袅,优美动 听。

《三江水洗不尽我满腹的冤枉》是《秦香莲》中《抱琵琶》一折中的唱段,秦 香莲借陈世美寿诞之日,怀抱琵琶,倾诉了自己和家庭的悲惨遭遇,控诉了陈世美 不认前妻的忘恩负义之举。

整个唱段如泣如诉,催人泪下,感人至深。

在豫北有破上三天不吃盐,也得看看崔兰田”的说法,可见广大群众对崔兰田艺术之热 爱。

崔派传人有关灵凤。

张宝英是崔派艺术的出色继承人。

阎派的唱腔特点是清秀优雅、俏丽甜润、细腻委腕,代表人物是阎立品。

她本 名阎桂荣,河南封丘人。

她 10 岁拜祥符调老艺人周青山为师,登台后又向豫西调 老艺人史景春学艺,逐渐融汇两派之长,形成了独具风格的阎派艺术,为豫剧五大 名旦之一,在豫剧界独树一帜。

学艺期间,阎立品在前辈艺人身上学到了“学艺先 学艺德,立艺先立人品”的道理,这道理成为她一生做人做戏的准则,遂更名叫阎 立品。

1954年,拜京剧大师梅兰芳为师,在其亲自指教、细心点化下,技艺更为升华。

数十年来,她在舞台上塑造了许多血肉丰满、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的悲剧人物更为出色。

在表演上,她着意抒发人物的内在感情,端庄朴实, 腻,清新优美 ; 在唱腔上,以豫剧祥符调为主,兼收众家之长,字正腔圆, 茂。

代表作有《蝴蝶杯》、《秦雪梅》等。

折子戏《蝴蝶杯》分《游龟山》 舟》、《投衙》几折戏,她在戏中扮演胡凤莲,《藏舟》一折中《耳听得江岸上起 了更点》一段最为著名。

《秦雪梅见夫灵悲声大放》这段戏,其祭文诵读和演唱都 很注重真情的投入,字字血,声声泪,揪心撕肺,悲痛欲绝,具有非常强烈的艺术 感染力,是阎派的著名唱段。

桑派的唱腔特点是乖巧灵动、深沉委婉、雍容富丽,代表人物是桑振君。

这位 当年曾与崔兰田、马金凤、闫立品等齐名的艺术家,以她独有的表演风格和音韵享 誉中原。

她演出的《打金枝》、《投衙》、《对绣鞋》等,曾使无数戏迷倾倒,因此民间流传 : “断了烟,断了茶,不能断听桑振君唱《投衙》” ; “卖了房子离了 婚,也要去看桑振君”……她所到之处,票价猛增,场场爆满,凡看过她表演的观 众,无不翘起拇指称绝。

我们时常能聆听到常、崔、马、闫流派的声腔风韵,而桑 派的绝妙音调却难有耳闻,原因一是桑振君离乡过久,她离开河南故土到了河北邯 郸,这一走就是将近 40 个春秋。

二是桑振君的唱腔以字乖音巧见长,她的偷、闪、滑、抢之技绝非信口能来。

她在《投衙》一折中饰胡凤莲,唱 道: “自从公子惹下了祸,官府里派人五百多。

”其中的“多”音,“爬上了坡” 的“坡”音,似说似唱,上扬而止,动听妙极。

她慢唱时如泣如诉,唱快时如珠落 玉盘。

她在《对绣鞋》中的一段唱,更是让人如醉如痴,欲罢不能。

她善于博采众 长,又不拾人牙慧,刻意固本求新。

从她演出的几个大戏里,细心人都能窥见京剧 四大名旦的色彩。

如《打金枝》中有梅派的雍容富丽,《桃花巷》有程派的深沉委 婉,《对绣鞋》有荀派的俏丽清新,《大狼山》有尚派的刚健洒脱。

她的弟子胡小 凤、牛淑贤获得了“梅花奖”,苗文华、郭应丽等 4 人成为国家一级演员。

除了旦角,生角和丑角著名演员也很多。

生角中,唐派代表人物是唐喜成,河所扮演声情并南尉氏人。

是豫剧沙河调的主要演员,也是著名的豫剧“二本腔”(假声)演员。

他幼年唱男旦,17 岁嗓音失润,遂苦练武功,改演武生和花脸,同时悉心钻研假声唱法,终于练出了很好的二本腔,成为唱做俱佳的生角演员,人称“响八县,一拿三” (即生、旦、浄三者皆能)。

他的演唱虽以假声为主,但音域并不窄,而且声音宏亮,高低音衔接自然,控制自如。

特别是吐字清晰,唱高腔也能保持音色的柔和悦耳,这在梆子戏二本腔演员中是很难得的。

在50 年的舞台艺术实践中,他创造性的以宏亮、委婉的“二本腔”和细腻、真实的表演,塑造了众多正直、廉明、潇洒的生角形象。

代表剧目有《三哭殿》、《南阳关》和《血溅乌纱》。

他在《三哭殿》里扮演唐王,在《南阳关》里扮演伍云召,在《血溅乌纱》里扮演严天民。

他在《三哭殿》中《下位去劝一劝贵妃娘娘》和《南阳关》中《西门外放罢了催阵炮》两段唱广为流传。

大弟子是贾廷聚。

牛得草是著名豫剧丑角演员。

他创立了豫剧牛派唱腔,主演《唐知县审诰命》(又名《七品芝麻官》),其中《锣鼓喧天齐把道喊》最为著名。

牛派传人是金不换。

李斯忠是著名豫剧净角演员,在《下陈州》、《跪韩铺》中饰演的包公尤见功底。

刘忠河被誉为豫剧“红脸王”,期的舞台生涯中,注意在长学习和借鉴豫东“红脸王”唐玉成的演唱方法,逐步形成了激昂高亢、强劲有力、以情带声、自然流畅的表演风格,又因擅长在传统戏中扮演帝王形象,被戏曲观众誉为“小红脸王”,被戏曲评论家赞为“一腔清音,半壁河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