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民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编制说明
中国公民健康素养66和广东7条(3)
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2015年版)一、基本知识和理念1.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
2.每个人都有维护自身和他人健康的责任,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够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
3.环境与健康息息相关,保护环境,促进健康。
4.无偿献血,助人利己。
5.每个人都应当关爱、帮助、不歧视病残人员。
6.定期进行健康体检。
7.成年人的正常血压为收缩压≥90mmHg且<140 mmHg,舒张压≥60mmHg且<90 mmHg;腋下体温36℃~37℃;平静呼吸16~20次/分;心率60~100次/分。
8.接种疫苗是预防一些传染病最有效、最经济的措施,儿童出生后应当按照免疫程序接种疫苗。
9.在流感流行季节前接种流感疫苗可减少患流感的机会或减轻患流感后的症状。
10.艾滋病、乙肝和丙肝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触不会传播。
11.肺结核主要通过病人咳嗽、打喷嚏、大声说话等产生的飞沫传播;出现咳嗽、咳痰2周以上,或痰中带血,应当及时检查是否得了肺结核。
12.坚持规范治疗,大部分肺结核病人能够治愈,并能有效预防耐药结核的产生。
13.在血吸虫病流行区,应当尽量避免接触疫水;接触疫水后,应当及时进行检查或接受预防性治疗。
14.家养犬、猫应当接种兽用狂犬病疫苗;人被犬、猫抓伤、咬伤后,应当立即冲洗伤口,并尽快注射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或血清)和人用狂犬病疫苗。
15.蚊子、苍蝇、老鼠、蟑螂等会传播疾病。
16.发现病死禽畜要报告,不加工、不食用病死禽畜,不食用野生动物。
17.关注血压变化,控制高血压危险因素,高血压患者要学会自我健康管理。
18.关注血糖变化,控制糖尿病危险因素,糖尿病患者应当加强自我健康管理。
19.积极参加癌症筛查,及早发现癌症和癌前病变。
20.每个人都可能出现抑郁和焦虑情绪,正确认识抑郁症和焦虑症。
21.关爱老年人,预防老年人跌倒,识别老年期痴呆。
22.选择安全、高效的避孕措施,减少人工流产,关爱妇女生殖健康。
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
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
中国公民健康素养是指具备一定健康知识、技能和态度,能够自我管理、预防疾病、保持健康的能力。
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 健康知识:了解人体结构及功能、常见疾病的症状、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等基本知识,掌握一些自我诊断和治疗方法。
2. 健康行为: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如合理饮食、适度运动、规律作息、戒烟限酒等,避免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
3. 健康心态: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减轻压力和焦虑,提高自我控制力和抗压能力。
4. 健康技能:掌握基本的急救知识和技能,如如何处理突发疾病、如何进行心肺复苏等,提高应急能力。
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对于促进健康、防病治病至关重要。
通过普及健康教育,提高公民健康素养,可以有效降低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 1 -。
生态环境部发布《中国公民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
生态环境部发布《中国公民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作者:暂无来源:《环境与生活》 2020年第8期萧野动员公众效率最高公众参与是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增强公众的环境与健康意识、倡导绿色健康生活方式,根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要求和《国家环境保护“十三五”环境与健康工作规划》的部署,生态环境部组织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对2013年发布的《中国公民环境与健康素养(试行)》文件进行了修订,形成新版本,于近日印发了《中国公民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公告2020年第36号)。
这份文件将引导公民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环境与健康息息相关的理念,普及现阶段公民应具备的生态环境与健康基本理念、知识、行为和技能,以此动员公众力量保护生态环境、维护身体健康,共建“健康中国”和“美丽中国”。
它也是各级生态环境部门、专业机构、社会机构、大众媒体等向公众进行宣传教育、科普传播的重要依据。
提升公民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有什么必要性?对此,《中国公民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编制组专家、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损害评估中心主任朱忠军指出,保护生态环境、维护身体健康,既需要政府重视,也需要每个公民身体力行,而动员公众力量是最具普惠性、最有效率的措施。
朱忠军介绍,编制组先后组织数十名专家进行专题研讨,经过广泛征求意见、逐条审议、专家论证等环节,历时1年完成修订工作。
此次修订将“环境与健康素养”修改为“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指导公民认识到生态环境的价值及其对健康的影响,了解生态环境保护与健康风险防范的必要知识,践行绿色健康生活方式,并具备基本的保护生态环境、维护自身健康的行动能力。
扩充“绿色健康生活方式”编制组专家、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工作人员陈昱介绍,《中国公民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主要是对2013版中存在交叉的内容进行了整合、重新分类,进一步完善逻辑关系,其内涵和总体框架与2013年版基本保持一致,最终设置了30个条目,包含“基本理念”7条,强调正确认知、科学理解环境与健康的关系,突出预防理念和责任意识;还有13条公民应了解的“基本知识”,涵盖空气、水、土壤、海洋、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辐射、噪声多个方面;另外有10条公民应执行基本行为和应掌握的技能,包含绿色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以及相关信息获取、理解、运用及应急、监督、维权等技能。
公民环境与健康素养评测技术指南
公民环境与健康素养评测技术指南《公民环境与健康素养评测技术指南》
嘿,咱今天就来聊聊这个公民环境与健康素养评测技术指南哈。
就说我有一次去公园玩,那可真是一次难忘的经历。
我一走进公园,哇,那景色,真美呀!绿草如茵,花儿争奇斗艳的。
我就在那小道上溜达着,走着走着,看到前面有个垃圾桶,周围丢了好多垃圾。
嘿,我就想啊,这多影响环境啊。
你说要是每个人都这样乱丢,那这公园不就变成垃圾场啦?这时候我就意识到,环境和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呐。
如果到处都是垃圾,脏兮兮的,那我们能健康吗?肯定不能呀!就像如果我们家里乱七八糟、脏兮兮的,我们待着也不舒服呀。
所以呀,评测公民环境与健康素养真的很重要。
我们得让大家都知道要爱护环境,不乱扔垃圾,节约用水用电,这些小事其实都关系到我们自己的健康呢。
就像我在公园看到的那样,如果大家都不在乎,那我们的生活环境会变得越来越糟糕。
咱得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爱护我们的环境,这样我们才能拥有健康的生活呀。
这就是我对于公民环境与健康素养评测技术指南的一点小想法,嘿嘿,希望大家都能重视起来哟!。
健康素养66条(2015版)最新内容
中国公民健康素养66条健康素养定义:健康素养是指个人获取和理解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做出正确决策,以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
《健康素养66条》是什么:《健康素养66条》是《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的简称。
2008年,原卫生部以公告的形式发布了《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试行)》,简称《健康素养66条》。
这是我国健康教育领域发布的第一个政府公告, 也是世界上第一份界定公民健康素养的政府文件。
经重新修订后,2015年12月30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印发了《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2015年版)》。
一、基本知识和理念1.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
2.每个人都有维护自身和他人健康的责任,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够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
3.环境与健康息息相关,保护环境,促进健康。
4.无偿献血,助人利己。
5.每个人都应当关爱、帮助、不歧视病残人员。
6.定期进行健康体检。
7.成年人的正常血压为收缩压≥90mmHg且<140mmHg,舒张压≥60mmg且<90mmHg;腋下体温36℃-37℃;平静呼吸16-20次/分:心率60-100次/分。
8.接种疫苗是预防一些传染病最有效、最经济的措施,儿童出生后应当按照免疫程序接种疫苗。
9.在流感流行季节前接种流感疫苗可减少患流感的机会或减轻患流感后的症状。
10.艾滋病、乙肝和丙肝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触不会传播。
11.肺结核主要通过病人咳嗽、打喷嚏、大声说话等产生的飞沫传播;出现咳嫩、咳痰2周以上,或痰中带血,应当及时检查是否得了肺结核。
12.坚持规范治疗,大部分肺结核病人能够治愈,并能有效预防耐药结核的产生。
13.在血吸虫病流行区,应当尽量避免接触疫水;接触疫水后,应当及时进行检查或接受预防性治疗。
14.家养犬、猫应当接种兽用狂大病疫苗;人被犬、猫抓伤、咬伤后,应当立即冲洗伤口,并尽快注射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或血清)和人用狂犬病疫苗。
中国公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工作方案-健康素养促进行动项目1500字
中国公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工作方案-健康素养促进行动项目1500字一、项目背景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公民的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心理健康问题、营养不良等健康问题成为主要关注点。
然而,与此同时,公民的健康素养意识和行为水平相对较低,迫切需要开展针对性的促进行动工作,提高公民的健康素养水平,促进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
二、项目目标本项目的目标是通过开展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工作,提高中国公民的健康素养水平,培养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
三、项目内容和实施方案(一)提升健康素养知识1.开展健康素养知识宣传活动,包括健康素养知识讲座、健康教育宣传片播放等,向公民传递健康知识和正确的健康观念。
2.制作并发放健康素养宣传手册,介绍公民常见疾病的预防和自我保健方法,并提供相关机构和资源的地址和联系方式,方便公民查询和咨询。
(二)培养健康生活方式1.开展健康生活方式培训班,包括健康饮食培训、运动健康培训等,向公民传授健康生活方式的知识和技能,帮助公民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2.组织健康生活方式示范活动,如定期组织公民参加健康跑、健身操表演等,通过实际参与和实践,激发公民的兴趣和动力,加强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1.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活动,包括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健康教育宣传片播放等,向公民传递心理健康知识和疾病预防方法。
2.设立心理咨询热线,并与相关机构合作,提供免费的心理咨询服务,帮助公民解决心理健康问题。
(四)促进营养健康1.开展营养知识宣传活动,包括营养讲座、营养饮食宣传片播放等,向公民传递营养知识和健康饮食的重要性。
2.组织健康饮食活动,如举办健康饮食比赛、健康饮食美食节等,引导公民选择健康的饮食方式,增强营养健康意识。
四、项目效益和预期成果本项目的实施将有助于提高中国公民的健康素养水平,促进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
预期成果如下:1.公民健康素养水平提升,形成良好的健康生活习惯。
中国公民健康素养66条知识讲座小结 第一期
健康教育知识讲座第一期公民健康素养66条健康教育2019年2月中国公民健康素养66条知识讲座材料封玉志一、健康基本知识和理念1.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
2.每个人都有维护自身和他人健康的责任,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够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
3.健康生活方式主要包括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4个方面。
4.劳逸结合,每天保证7~8小时睡眠。
5.吸烟和被动吸烟会导致癌症、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多种疾病。
6.戒烟越早越好,什么时候戒烟都为时不晚。
7.保健食品不能代替药品。
8.环境与健康息息相关,保护环境能促进健康。
9.献血助人利己,提倡无偿献血。
10.成人的正常血压为收缩压低于140毫米汞柱,舒张压低于90毫米汞柱;腋下体温36~37℃;平静呼吸16~20次/分;脉搏60~100次/分。
11.避免不必要的注射和输液,注射时必须做到一人一针一管。
12.从事有毒有害工种的劳动者享有职业保护的权利。
13.接种疫苗是预防一些传染病最有效、最经济的措施。
14.肺结核主要通过病人咳嗽、打喷嚏、大声说话等产生的飞沫传播。
15.出现咳嗽、咳痰2周以上,或痰中带血,应及时检查是否得了肺结核。
16.坚持正规治疗,绝大部分肺结核病人能够治愈。
17.艾滋病、乙肝和丙肝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3种途径传播,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触不会传播。
18.蚊子、苍蝇、老鼠、蟑螂等会传播疾病。
19.异常肿块、腔肠出血、体重骤然减轻是癌症重要的早期报警信号。
20.遇到呼吸、心跳骤停的伤病员,可通过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急救。
21.应该重视和维护心理健康,遇到心理问题时应主动寻求帮助。
22.每个人都应当关爱、帮助、不歧视病残人员。
23.在流感流行季节前接种流感疫苗可减少患流感的机会或减轻流感的症状。
24.妥善存放农药和药品等有毒物品,谨防儿童接触。
25.发生创伤性出血,尤其是大出血时,应立即包扎止血;对骨折的伤员不应轻易搬动。
中国环保部《中国公民环境与健康素养(试行)》
中国公民环境与健康素养(试行)根据《国家环境与健康行动计划》(2007~2015),为界定我国公民环境与健康素养基本内容,普及现阶段公民应具备的环境与健康基本理念、知识和技能,促进社会共同推进国家环境与健康工作,环境保护部组织编制了《中国公民环境与健康素养(试行)》,内容如下:一、基本理念1.良好的环境是生存的基础、健康的保障。
2.健康的维持、疾病的发生与多种环境因素相关。
3.环境污染是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
4.环境污染造成健康危害的大小与暴露程度有关。
5.老人、孕妇和儿童对环境危害更敏感。
6.环境与健康安全不存在“零风险”。
7.重视自我防护,可预防或减轻环境污染带来的健康危害。
8.每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维护健康的责任。
二、基本知识9.空气污染会对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等产生重要影响。
10.削减机动车污染物排放可改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
11.雾霾天应尽量减少户外活动。
12.关注室内空气污染,注意通风换气。
13.安全的饮水是保证人体健康的基本条件。
14.保障饮水安全,首先要保护好水源。
15.看上去清洁的水不一定安全。
16.讲究饮水卫生,不宜直饮生水。
17.土壤污染影响整体环境质量,危害人体健康。
18.保护土壤环境质量是保障农产品安全的重要手段。
19.日常生活中难以避免接触辐射,但不用谈“核”色变。
20.噪声污染影响健康,不做噪声的制造者。
21.保持环境卫生,减少疾病发生。
22.合理处置生活垃圾,既保护环境也利于健康。
23.保护生物多样性,与自然和谐共处。
24.要注意工作和生活中有毒有害物带来的污染及健康危害。
25.良好的卫生或行为习惯可预防儿童铅中毒。
三、基本技能26.发生环境与健康事件时,应按政府有关部门的指导应对。
27.遇到污染环境危害健康行为时,主动拨打“12369”热线投诉。
28.能识别常见的危险标识及环境保护警告图形标志。
29.积极关注并通过多种途径获取环境质量信息。
30.主动有序参与环境保护,合理维护个人和社会公共环境权益。
中国公民健康素养66条问答
中国公民健康素养(66条)问答一、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
1、健康的涵义包括哪几个方面?答: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
2、身体健康的含义是什么?答:身体健康是指人体结构完整,体格健壮,各组织、器官功能正常,没有不适感。
3、心理健康的含义是什么?答:心理健康是指智力正常,内心世界丰富、充实、和谐、安宁,情绪稳定,有自信心,能够恰当地评价自己,思维与行为协调统一,有充分的安全感等。
4、社会适应良好的含义是什么?答:社会适应良好指能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保持良好接触,并对周围环境有良好的适应能力,有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能有效应对日常生活、工作中的压力,正常地进行工作、学习和生活。
5、世界卫生组织认为衡量自我健康的十个具体标志是?答:①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②处世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任务,不挑剔;③善于休息,睡眠良好;④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各种环境的变化;⑤对一般感冒和传染病有一定的抵抗力;⑥体重适当,体态匀称,头、臂、臀比例协调;⑦眼睛明亮,反应敏捷,眼睑不发炎;⑧牙齿清洁,无缺损,无疼痛,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⑨头发光洁,无头屑;⑩肌肉、皮肤有弹性,走路轻松。
二、每个人都有维护自身和他人健康的责任,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够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
1、每个人都有获得可达到最高标准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权利,这要求我们应该做到什么?答:这要求我们不仅努力维护自身的健康权利,同时还要尊重他人的健康权利,承担起个人对于自身健康和他人健康的责任。
2、“维护全体公民的健康,提高各族人民的健康水平”在我国哪部法律法规中被列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答:《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三、健康生活方式主要包括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4个方面。
1、健康生活方式主要包括哪四个方面?答: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戒酒、心理平衡。
2、我国居民患慢性病的行为风险因素有哪些?答:膳食不合理、运动不足、吸烟。
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释义(巡讲)PPT参考幻灯片
一、基本知识与理念
8 环境与健康息息相关,保护环境促进健康。
人类所患的许多疾病都与环境污染有很大的关系。无节制地消耗资 源和污染环境是造成环境恶化的根源。每个人都有爱护环境卫生, 保护环境不受污染的责任。
7
一、基本知识与理念
3 健康生活方式主要包括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
酒、心理平衡四个方面。
健康生活方式,是指有益于健康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主要表现为生 活有规律,没有不良嗜好,讲求个人卫生、环境卫生、饮食卫生,讲 科学、不迷信,平时注意保健、生病及时就医,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 文体活动和社会活动等等。
12
一、基本知识与理念
烟草烟雾不仅损害吸烟者的健康,也威胁着暴露于二手烟环境 的非吸烟者;被动吸烟导致患肺癌的风险升高约20﹪,患冠心 病的风险升高约 30﹪。据统计,我国每年死于吸烟相关疾病的 人数超过100 万,占死亡总人 数的12﹪。吸烟导致的多种慢 性疾病给整个社会带来了沉重 的负担。
11
一、基本知识与理念
5
吸烟和被动吸烟会导致癌症、心血管疾病、呼吸
系统疾病等多种疾病。
烟草烟雾含有4000 余种化学物质,包 括几十种致癌物以及一氧化碳等有害物 质。吸烟损害体内几乎所有器官,可引 发癌症、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白 内障、性功能勃起障碍、骨质疏松等多 种疾病。与非吸烟者相比,吸烟者死于 肺癌的风险提高6~13 倍,死于冠心病 的风险提高2 倍,死于慢性阻塞性肺病 的风险提高12~13 倍。
2
前
言
健康素养66条对每个公民来说既是应知晓的健康知识,更是 应做到的健康行为规范。
健康素养是指,个人获取和理解健康信息,并运用这些信息 来改变自己的行为,达到维护和促进健康的能力。换句话说, 健康素养是人的一种健康生存的能力,有了这种能力,就能健 康生活,并且可以长寿。而缺少这种能力就可能生病和影响健 康,并且活不到自然赋予个人应有的寿限。
中国公民健康素养66条-鹤岗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从新医改看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的重要性
中国医药卫生体制正在悄然从“重治 疗”向“重预防”转变,新医改方案中明 确提及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强调加强健康促进与教育。医疗卫生 机构及机关、学校、社区、企业等要大力 开展健康教育,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加强 健康、医药卫生知识的传播,倡导健康文 明的生活方式,促进公众合理营养,提高 群众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鹤岗市疾控中心 程风
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 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 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纳有利健康行为 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 通过传播和教育手段,向社会、家 庭和个人传授卫生保健知识,提高自我 保健能力,养成健康行为,纠正不良习 惯,消除危险因素,防止疾病发生,促 进人类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关系
健康促进
管理 环 境 组织
政策
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
社会
政治
经济
健康促进的基本特征
卫生部卫妇社[2005]11号文件
全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工作规划纲要 (2005——2010年)
总目标
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健康教育与
健康促进工作体系,提高专业队伍素质。围 绕重大卫生问题针对重点场所、重点人群, 倡导健康的公共政策和支持性环境,以社区 为基础,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 进活动,普及健康知识,增强人们的健康意 识和自我保健能力,促进全民健康素质提高。
中国公民健康素养 ——基本知识与技能
鹤岗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程风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公告 (2008年第3号)
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到千家万户的 幸福。为界定我国公民健康素养的基本内容,普及 现阶段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 能,我部组织专家制定了《中国公民健康素养一基 本知识与技能(试行)》。现予发布,以促进我国公 民健康素养水平的提高。 特此公告。 二OO八年一月四日
《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的界定和宣传推广简介
要卫 生 问题 发布 核心 信息 ,我 国卫 生 部也发 布 了防 治 乙肝 、艾 滋病 、结 核病 、癌 症 、血 吸虫 、高 血压
公 民健 康素 养水 平是 提 高公 民健康 素 质 的前提 条件
之一。
为 界定 现 阶段 我 国公 民健 康 素 养 的基 本 内容 ,
明确现 阶段 健 康 生 活 方 式 应 具 备 的 基 本 知 识 和 技
【 作者单位 】卫 生部妇 幼 保健 与社 区卫 生 司健 康 教育 处 ,北 京
维普资讯
中国健康教育20 年 5 08 月第 2 卷第 5 4 期
・ 作研 究 ・ 工
《 中国公 民健 康 素 养— — 基 本 知 识 与技 Z 》 的界 定 和 宣传 推 广 简 介 月 , l 匕 a
Bre nt o c i n o de iiato n s e i to o he i fi r du to n i ntfc i n a d dis m na i n f t Ba i no ld e a d S l fPe l H e lh Lie a y b s cK w e g n kilo op e a t t r c y Chi e e g v r n s o e nm e nt
内容 。2 0 0 8年 1 ,卫生部公告 (0 8年 第 3号 )全 文发 布 了 《 月 20 中国公 民健康 素养——基 本知 识 与技能 ( 试 行 ) 。《 》 公告》是世界上第一份 界定 公 民健康素养 的政府 文件 ,必将 促进 我 国健康教 育与健 康促进 事业 的发展 。
本文从国 内外健康素养研究现状 、中国公 民健 康素养研讨制定过程 、《 公告》 的重要 意义 和近期相关 重点工作 四
中国公民健康素养66条
中国公民健康素养66条在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中国的公民健康素养日益受到重视。
保持健康的身体和积极的生活方式对个人的幸福和社会的稳定发展至关重要。
为此,中国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指导方针,以提高公民的健康素养水平。
以下是关于中国公民健康素养的66条建议。
1. 每天保持充足的睡眠,以确保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复。
2. 均衡饮食:摄入多种多样的食物,包括五谷杂粮、肉类、蔬菜和水果。
3. 避免暴饮暴食,理智控制食量,防止体重过重或过轻。
4. 多饮水,保持身体的正常代谢和消化功能。
5. 限制食用高糖、高盐和高脂肪食品,减少慢性疾病的风险。
6. 每天进行适量的锻炼,以增强体质和心肺功能。
7. 建立良好的卫生习惯,包括勤洗手、刷牙、洗澡等。
8. 维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保持环境整洁干净。
9. 定期进行身体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和预防疾病。
10. 养成良好的心理健康习惯,保持积极的心态和心理平衡。
11. 保持良好的社交关系,与家人和朋友分享快乐和忧愁。
12. 避免长时间久坐和缺乏运动,保持良好的体姿和行动力。
13. 学会科学合理地应对压力和困难,减轻精神负担。
14. 放松心情,学会一些解压的方法,如听音乐、读书等。
15. 每年参加一次全面的身体健康检查,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
16. 吃早餐是一天最重要的一餐,不可忽视。
17. 避免长时间用眼过度,定期休息眼睛,预防眼部疾病。
18. 经常锻炼大脑,保持头脑清晰和记忆力。
19. 积极参与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社交活动,如运动、旅行等。
20. 坚持学习新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科学素养。
21. 关注自己的身体语言,及时发现和解决身体不适。
22. 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帮助他人,提高社会责任感。
23. 学会适当处理与他人的冲突和纠纷,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24. 避免吸烟和长时间暴露在有害的环境中,保护呼吸道健康。
25. 定期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26. 培养充满爱心和宽容的个人品质,构建和谐社会。
中国公民健康素养66条(2021新版)
中国公民健康素养66条(2021新版)Safety accidents can cause us great harm. Learn safety knowledge and stay away from safetyaccidents.( 安全常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中国公民健康素养66条(2021新版)一、基本知识和理念1.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
2.每个人都有维护自身和他人健康的责任,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够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
3.健康生活方式主要包括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4个方面。
4.劳逸结合,每天保证7-8小时睡眠。
5.吸烟和被动吸烟会导致癌症、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多种疾病。
6.戒烟越早越好,什么时候戒烟都为时不晚。
7.保健食品不能代替药品。
8.环境与健康息息相关,保护环境促进健康。
9.献血助人利己,提倡无偿献血。
10.成人的正常血压为收缩压低于140毫米汞柱,舒张压低于90毫米汞柱;腋下体温36℃-37℃;平静呼吸16-20次/分;脉搏60-100次/分。
11.避免不必要的注射和输液,注射时必须做到一人一针一管。
12.从事有毒有害工种的劳动者享有职业保护的权利。
13.接种疫苗是预防一些传染病最有效、最经济的措施。
14.肺结核主要通过病人咳嗽、打喷嚏、大声说话等产生的飞沫传播。
15.出现咳嗽、咳痰2周以上,或痰中带血,应及时检查是否得了肺结核。
16.坚持正规治疗,绝大部分肺结核病人能够治愈。
17.艾滋病、乙肝和丙肝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3种途径传播,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触不会传播。
18.蚊子、苍蝇、老鼠、蟑螂等会传播疾病。
19.异常肿块、腔肠出血、体重减轻是癌症重要的早期报警信号。
(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2019年版))
(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2019年版))国家卫计委公布的《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差不多知识与技能(2018年版)》,从差不多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差不多技能等三方面来做教育和促进,以达到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水平的目的。
1.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
2.每个人都有维护自身和他人健康的责任,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够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
3.环境与健康息息相关,保护环境,促进健康。
4.无偿献血,助人利己。
5.每个人都应当关爱、关心、不歧视病残人员。
6.定期进行健康体检。
7.成年人的正常血压为收缩压≥90mmHg且<140mmHg,舒张压≥60mmHg且<90mmHg;腋下体温36℃~37℃;平静呼吸16~20次/分;心率60~100次/分。
8.接种疫苗是预防一些传染病最有效、最经济的措施,儿童出生后应当按照免疫程序接种疫苗。
9.在流感流行季节前接种流感疫苗可减少患流感的机会或减轻患流感后的症状。
10.艾滋病、乙肝和丙肝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触可不能传播。
11.肺结核要紧通过病人咳嗽、打喷嚏、大声说话等产生的飞沫传播;出现咳嗽、咳痰2周以上,或痰中带血,应当及时检查是否得了肺结核。
12.坚持规范治疗,大部分肺结核病人能够治愈,并能有效预防耐药结核的产生。
13.在血吸虫病流行区,应当尽量幸免接触疫水;接触疫水后,应当及时进行检查或同意预防性治疗。
14.家养犬、猫应当接种兽用狂犬病疫苗;人被犬、猫抓伤、咬伤后,应当马上冲洗伤口,并尽快注射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或血清)和人用狂犬病疫苗。
15.蚊子、苍蝇、老鼠、蟑螂等会传播疾病。
16.发明病死禽畜要报告,不加工、不食用病死禽畜,不食用野生动物。
17.关注血压变化,操纵高血压危险因素,高血压患者要学会自我健康治理。
18.关注血糖变化,操纵糖尿病危险因素,糖尿病患者应当加强自我健康治理。
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2024年版)
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2024年版)1.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良好状态。
预防是促进健康最有效、最经济的手段。
2.公民的身心健康受法律保护,每个人都有维护自身健康和不损害他人健康的责任。
3.主动学习健康知识,践行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
4.环境与健康息息相关,保护环境,促进健康。
5.无偿献血,助人利己。
6.每个人都应当关爱、帮助、不歧视病残.人员。
7.定期进行健康体检。
8.血压、体温、呼吸和心率是人体的四大生命体征。
9.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是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防控传染病人人有责。
10.儿童出生后应按照免疫程序接种疫苗,成年人也可通过接种疫苗达到预防疾病的效果。
11.艾滋.病、乙肝和丙肝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触不会传播。
12.出现咳嗽、咳痰2周以上,或痰中带血,应及时检查是否得了肺结核;坚持规范治疗,大部分肺结核患者能够治愈。
13.家养犬、猫应接种兽用狂.犬.病疫苗;人被犬、猫抓伤、咬伤后,应立即冲洗、消毒伤口,并尽早注射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或血清或单克隆抗体)和人用狂.犬病疫苗。
14.蚊子、苍蝇、老鼠、蟑螂等会传播多种疾病。
15.不加工、不食用病死禽畜。
不猎捕、不买卖、不接触、不食用野生.动物。
16.关注血压变化,控制高.血压危险因素,高.血压患者要做好自我健康管理。
17.关注血糖变化,控制糖尿.病危险因素,糖尿.病患者要做好自我健康管理。
18.关注肺功能,控制慢阻肺危险因素,慢阻肺患者要做好自我健康管理。
19.积极参加癌.症筛查,及早发现癌.症和癌前病变。
20.预防骨质疏松症,促进骨骼健康。
21.关爱老年人,预防老年人跌倒,识别老年期痴呆。
22.关爱青少年和女性生.殖健康,选择安全、适宜的避.孕措施,预防和减少非意愿妊.娠,保护生育能力。
23.劳动者依法享有职业健康保护的权利;劳动者要了解工作岗位和工作环境中存在的危害因素(如粉尘、噪声、有毒有害气体等),遵守操作规程,做好个人防护,避免职业健康损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3《中国公民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中国公民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编制组2020年3月目录一、相关背景 (1)二、修订过程 (2)三、修订原则 (3)四、主要修订情况及说明 (3)(一)总体情况 (3)(二)主要说明 (4)(三)相关知识点 (7)附表1框架结构修订前后对照 (10)附表2条目修订前后对照 (11)一、相关背景引导公民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生态文明理念,践行绿色健康生活方式,动员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支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是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时代要求,需要全社会的关注与努力。
2013年9月,生态环境部(原环境保护部)从保护生态环境、维护公众健康角度出发,首次提出环境与健康素养概念和定义,发布了《中国公民环境与健康素养(试行)》(公告2013年第61号),重点针对生态环境相关健康问题,围绕生活实际筛选出30条与公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基本理念、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
为统一规范素养测评程序、测评内容和技术方法,2017年6月,原环境保护部发布了《公民环境与健康素养测评技术指南(试行)》(公告2017年第24号)。
2018年,生态环境部组织完成我国首次居民环境与健康素养调查。
2019年7月,“居民环境与健康素养水平”纳入《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健康环境促进行动”目标。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为适应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新形势,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修订《中国公民环境与健康素养(试行)》也提上议事日程。
根据《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任务分工,修订《中国公民环境与健康素养(试行)》由生态环境部牵头负责,这也是《国家环境保护“十三五”环境与健康工作规划》既定任务之一。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为《中国公民环境与健康素养(试行)》《公民环境与健康素养测评技术指南(试行)》的编制单位、首次居民环境与健康素养调查的技术牵头单位,为确保相关工作的连续性,本次修订工作继续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承担。
二、修订过程2019年1月至6月:生态环境部法规与标准司组织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完成了首次居民环境与健康素养调查数据分析和调查报告。
2019年7月至8月:生态环境部法规与标准司组织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总结首次居民环境与健康素养调查经验及发现的问题,多次讨论研究《中国公民环境与健康素养(试行)》修订思路。
2019年9月:生态环境部法规与标准司委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向社会公开征集对《中国公民环境与健康素养(试行)》有关概念内涵、框架指标和具体内容的意见和建议。
2019年10月至2020年2月:根据公开征集反馈意见,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多次组织专家研讨,确定了《中国公民环境与健康素养(试行)》修订原则,并形成《中国公民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征求意见稿)》及其释义和编制说明。
三、修订原则确保整体工作连续性。
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切实解决影响人民群众健康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需要,确保公民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提升整体工作的系统性、连续性以及与基线测评数据的同质可比性。
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
结合首次居民环境与健康素养调查结果,围绕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和人群环境健康风险防范需求,从理念培养、知识传播、行为技能等多个层次,为公众践行绿色生活方式提供具体、适用的指引。
突出绿色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
开展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相关工作,旨在广泛传播生态价值观念,让理念得到深入认识和实践,从践行简约适度、绿色健康生活方式做起,以行动促进认识提升,知行合一,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维护自身健康。
注重普适性和通俗性。
所针对的对象为普通公民,即15岁以上、接受了普通义务教育的所有人群。
与公众的日常生活相联系,强调公众应知内容。
集科学性、知识性与实用性于一体,通俗易懂,让公众一看就懂、一学就会。
四、主要修订情况及说明(一)总体情况本次修订对概念定义以及基本理念、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等三方面内容进行了调整或增删,修改后条目数仍保持30条不变,内涵和总体框架与《中国公民环境与健康素养(试行)》保持一致,详见附表1和附表2。
考虑到“环境”分类和范围较为宽泛,从聚焦生态环境保护实际需要出发,本次修订将“环境”聚焦在生态环境。
为倡导绿色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扩充了基本行为和技能有关内容。
(二)主要说明1.关于题目的修改本次修订,将《中国公民环境与健康素养(试行)》修改为《中国公民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
前者将“环境与健康素养”定义为“人获取并理解环境与健康基本知识,运用这些知识对常见环境与健康问题做出正确判断,树立科学观念并有采取行动保护环境、维护自身健康的能力”。
该定义确定了环境与健康素养的概念框架维度和基本内容范围,本次修订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将“环境与健康素养”修订为“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基于如下考虑:一是“素养”概念一般涵盖知识、驱动力或态度观念、行为和方式、技巧或能力等,理念、知识、行为、技能是其中的基本要素。
养成相关行为和生活方式、掌握相关技能是具备素养的重要体现,也是提升素养的基本目标;而树立正确观念、理解安全或风险等基本科学概念、掌握必要的知识,是理性甄别或判断问题、采取正确行动或措施的重要基础。
本次修订时,对构成“素养”概念的基本要素和维度不做调整,仍保持理念、知识、技能三维度,仅将可能存在交叉的内容进行了整合、重新分类,进一步完善逻辑关系。
二是“环境”的范围较为宽泛,生态环境、社会环境、原生环境、次生环境、生活环境都属于“环境”。
本次修订时,将“环境”聚焦在生态环境,在核心内容选择上,除空气、水、土壤、核辐射等之外,增加了对海洋、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等的关注,同时保留了与生活环境相关的部分内容。
重新梳理后,将“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定义为“个人树立生态环境价值观念,了解生态环境保护与健康风险防范相关知识,践行绿色健康生活方式,并具备采取行动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维护自身健康的能力”。
2.关于框架结构《中国公民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征求意见稿)》基本保持了《中国公民环境与健康素养(试行)》的整体框架。
修订前,《中国公民环境与健康素养(试行)》分为基本理念、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三个部分(即3个一级指标),共包括30个条目,其中:基本理念8条;基本知识17条;基本技能5条。
修订后,《中国公民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征求意见稿)》分为基本理念、基本知识、基本行为和技能三个部分,共包括30个条目,其中:基本理念8条;基本知识12条;基本行为和技能10条。
关于将“基本技能”修改为“基本行为和技能”,主要是将原属于基本知识中的行为相关内容调入基本行为和技能部分,在此基础上继续增补、强化生活方式和行为倡导内容。
3.关于基本理念部分内容维度保持不变。
包含基本认知、基本态度2个二级指标,以及正确认知环境与健康的关系、科学理解环境与健康问题、预防理念和责任意识4个3级指标。
强化与行为相关联的理念。
修订后,预防理念、责任意识2个三级指标内,分别增加了良好行为习惯的预防作用、持之以恒践行绿色健康生活方式等有关内容。
调整科学知识。
将原有“4.环境污染造成健康危害的大小与暴露程度有关”“5.老人、孕妇和儿童对环境危害更敏感”2个条目调入基本知识部分。
4.关于基本知识部分内容维度调整。
将原有二级指标即科学知识、行为知识,修改为基础概念、科学知识。
将修订前属于基本理念部分的暴露、易感性2个条目,调整到基本知识中,作为基础概念的内容。
增加科学知识。
按照空气、水、土壤、海洋、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核辐射、生活垃圾、环境卫生、有毒有害物质等10个方面各梳理出1个条目。
与修订前比较,增加海洋、气候变化有关内容。
整合科学知识和行为知识。
将原有空气相关3条、水相关2条、土壤相关2条科学知识和行为知识相关内容,分别整合为1条。
删除原“20.噪声污染影响健康,不做噪声的制造者”,将其核心内容纳入基本行为和技能有关条目。
5.关于基本行为和技能部分内容维度调整。
将原有二级指标即认知技能、操作技能,修改为基本行为、基本技能。
调整、增补基本行为内容。
将修订前基本知识部分的行为知识整合,结合《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生态环境部公告2018年第12号)增补部分内容。
微调原有基本技能内容。
增加1条应对重污染天气的个人操作技能,同时对原有5条基本技能内容在文字和内涵上进行微调,突出对信息和知识的获取、理解和运用,也便于后期开发技能类情景测试题。
(三)相关知识点关于风险防范。
风险防范是环境与健康工作的基本原则,从开展“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相关工作的需求出发,修订后的文本中,在基本理念、基本知识、基本行为及技能部分,都有风险防范相关内容,突出强调风险认知、风险沟通、风险防范,同时结合日常生活,强调通过阻断暴露来保护健康,促进对风险的规避和防范。
关于基本知识中科学知识的选择。
修订后,基本知识(一级指标)中科学知识(二级指标)的内容,结合环境要素分类组织,按空气、水、土壤、海洋、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核辐射、固废(生活垃圾)、环境卫生、有毒有害物质等分列,便于公众结合关注点找到感兴趣的内容。
关于基本行为和技能。
2018年6月,生态环境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试行)》,旨在强化公民生态环境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引领公民践行生态环境责任。
本次修订,强化了绿色生活方式和行为倡导有关内容,吸纳了《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试行)》中的一些要点和内容。
关于释义。
关注一般性、普适性、通用性问题。
以公众需要认识或知道什么、需要判断或识别什么、要采取哪些行动等为重点,适当兼顾具有一定引导性的知识和观念倡导。
结合具体环境要素,从重要性、污染破坏的影响和后果、必要的个人行动、应具备基本的技能等方面展开。
在不产生误解甚至误导的前提下,避免学术化,不强调知识的全面性,减少“多知道点更好、不知道也无所谓”的内容,尽量做到“复杂的事简单说”。
同时,每1个知识条目下保证足够的信息,为测评工具的开发预留空间。
附表1框架结构修订前后对照附表1-1《中国公民环境与健康素养(试行)》框架结构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条目基本理念基本认知对环境与健康的关系、环境与健康问题的基本理解1~6基本态度有关环境与健康问题的预防意识和责任意识7~8基本知识科学知识有关空气、土壤、水、辐射、噪声及其他环境污染对健康影响的科学知识9~10、13~15、17~19行为知识有关减少环境污染、防范环境污染影响健康的行为知识11~12、16、20~25基本技能认知技能有关获取、甄别、理解、利用环境与健康信息的能力28、29操作技能发生环境与健康事件时的应急技能、投诉和维权技能26、27、30注:《中国公民环境与健康素养(试行)》(公告2013年第61号)及其释义可登录生态环境部网站()“业务工作/法规标准/环境与健康”栏目检索查阅附表1-2《中国公民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征求意见稿)》框架结构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条目基本理念基本认知对生态环境与健康的关系、环境污染危害和环境健康风险的基本理解1~4基本态度环境健康风险的预防理念、保护环境维护健康的责任意识5~8基本知识基础概念与防范环境污染健康影响有关的基础科学概念(暴露和易感性)9~10科学知识空气、水、土壤、海洋、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核辐射、生活垃圾、环境卫生、有毒有害物质等有关的科学知识11~20基本行为和技能基本行为减少污染产生、践行绿色消费、保护自然生态、分类投放生活垃圾、主动获取信息等绿色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21~25基本技能获取、甄别、理解、运用及应急、监督、维权等技能26~30注:《中国公民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征求意见稿)》及其释义可登录生态环境部网站()“意见征集”栏目检索查阅附表2条目修订前后对照中国公民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征求意见稿)中国公民环境与健康素养(试行)修订情况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环境与健康素养名称修改,定义修改第1条良好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