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学教案第13章

合集下载

《领导管理学》教案(高教版)

《领导管理学》教案(高教版)

《领导管理学》教案(高教版)领导管理学教案(高教版)
第一节:领导的定义和特点(30分钟)
- 引言和概述(5分钟)
- 介绍领导的概念和重要性
- 领导的定义(10分钟)
- 解释领导的定义和作用
- 领导特征(15分钟)
- 讨论领导的几个特征和重要性
- 例子和案例分析
第二节:领导的类型(40分钟)
- 领导类型概述(10分钟)
- 描述和解释领导类型
- 指示性领导(10分钟)
- 解释指示性领导和如何实现
- 参与式领导(10分钟)
- 解释参与式领导和如何实现
- 委任式领导(10分钟)
- 解释委任式领导和如何实现
第三节:领导技能(50分钟)
- 引言和概述(5分钟)
- 介绍领导技能的概念
- 基本领导技能(20分钟)
- 解释基本领导技能和其重要性
- 锻炼领导技能(25分钟)
- 提供若干锻炼领导力的方法和建议
第四节:领导与管理(40分钟)
- 领导与管理的区别(10分钟)
- 解释领导和管理的关系与区别
- 发挥优势(15分钟)
- 讨论如何发挥领导与管理的优势
- 缺少领导力的结果(15分钟)
- 探讨缺乏领导力的结果和影响
总结(10分钟)
- 简要回顾最重要的观点和概念
- 向学生说明下一次上课的分量和要求。

2024-2025学年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冀教版)教案第13章全等三角形

2024-2025学年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冀教版)教案第13章全等三角形

第十三章全等三角形13.1 命题与证明(1(2题教学反思例1 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写出逆命题,并判断逆命题的真假:(1)如果两条直线相交,那么它们只有一个交点;(2)如果a >b ,那么a 2>b 2;(3)如果两个数互为相反数,那么它们的和为零; (4)如果ab <0,那么a >0,b <0.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可以先把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写出来,然后调换条件和结论即可得逆命题,最后判断真假性.教师提示:写逆命题并不是简简单单地把条件和结论互换即可,还要使命题的语句具有逻辑性. 解:(1)命题是真命题.逆命题为:如果两条直线只有一个交点,那么它们相交.是真命题.(2)是假命题.逆命题为:如果a 2>b 2,那么a >b ,是假命题.(3)是真命题.逆命题为:如果两个数的和为零,那么它们互为相反数,是真命题.(4)是假命题.逆命题为:如果a >0,b <0,那么ab <0.是真命题. 练习:请写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并指出原命题和逆命题的真假性:(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2)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3)如果一个数能被3整除,那么这个数也能被6整除. (4)已知两数a ,b .如果a +b >0,那么a -b <0.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点评:(1)原命题是真命题,逆命题为: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这两条直线平行,那么内错角相等.逆命题也为真命题.(2)原命题是真命题,逆命题为: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是对顶角. 逆命题为假命题.(3)原命题是假命题,逆命题为:如果一个数能被6整除,那么这个数也能被3整除.逆命题为真命题.(4)原命题是假命题,逆命题为:如果a -b <0,那么a +b >0.逆命题为假命题. 2.证明教师提问:刚才你们是怎么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的? 学生:举反例推翻这个命题.教师:那怎么判断一个命题是真命题呢?也用举例吗?仅仅举几个例子足以说明它是真命题吗?命题有真命题,也有假命题,要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要举出反例即可;要说明一个命题是真命题,则需要进行推理论证,即证明.定义:要说明一个命题是真命题,则要从命题的条件出发,根据已学过的基本事实、定义、性质和定理等,进行有理有据的推理.这种推理的过程叫做证明. 例2 证明: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已知:如图 ,直线a ,b ,c ,a ∥c , b ∥c . 求证: a ∥b .证明:如图,作直线d ,分别与直线 a ,b ,c 相交∵ a ∥c (已知),∴ ∠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 b ∥c (已知), 教学反思A BDCE∴ ∠2=∠3(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 ∠1=∠3(等量代换). ∴ a ∥b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即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教师:通过这个题,如何做证明题?(学生讨论) 证明的步骤:第一步:根据题意画图,将文字语言转换为符号(图形)语言; 第二步:根据条件、结论、 图形写出已知、求证; 第三步:根据基本事实、已有定理等进行证明.定义:如果一个定理的逆命题是真命题,那么这个逆命题也可以称为原定理的逆定理.我们已经知道命题“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和它的逆命题“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都是定理,因此它们就是互逆定理..练习:已知:如图,点O 在直线AB 上,OD ,OE 分别是BOC AOC ∠∠,的平分线. 求证:OD ⊥OE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点评:证明:∵ 点O 在直线AB 上,∴ ∠AOC +∠BOC =180°(平角的定义). ∵ OD ,OE 分别是∠AOC ,∠BOC 的平分线,∴ ∠DOC =21∠AOC ,∠EOC = 21∠BOC (角平分线的定义), ∴ ∠DOC +∠EOC =21(∠AOC +∠BOC )=21×180°=90°.∴ OD ⊥OE .课堂练习1.命题“如果a =b ,那么3a =3b ”的逆命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2.写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1)如果两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垂直,那么这两直线平行; (2)若a +b >0,则a >0,b >0; (3)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3.已知:如图,直线a ,b 被直线c 所截,∠1与∠2互补. 求证:a ∥b.参考答案1.如果3a =3b ,那么a =b.2.解: (1)如果两直线平行,那么这两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垂直.(2)若a >0,b >0,则a +b >0.(3)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3.证明:∵ ∠1和∠3是对顶角,教学反思O∴ ∠1=∠3.又∵ ∠1与∠2互补,∴ ∠1+∠2=180°.∴ ∠2+∠3=180°,∴ ∠1=∠3(等角的补角相等). ∴ a ∥b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课堂小结(学生总结,教师点评) 1.互逆命题 2.证明证明的一般步骤:第一步,依据题意画图,将文字语言转换为符号(图形)语言.第二步,根据图形写出已知、求证. 第三步,根据基本事实、已有定理等进行证明.布置作业完成教材第34页习题第1,2,3题.板书设计 13.1 命题与证明教学反思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为另一个命题的结论和条件的两个命题,称为互逆命题.命题与证明互逆命题命题与证明要说明一个命题是真命题,则要从命题的条件出发,根据已学过的基本事实、定义、性质和定理等,进行有理有据的推理.这种推理的过程叫做证明.第十三章全等三角形13.2 全等图形教学目标1.理解全等图形,了解全等图形的对应点、对应边和对应角.2.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能识别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3.知道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全等图形的对应点、对应边和对应角;知道全等三角形的性质.难点: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能识别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观察思考:(学生观察,教师引导)问题:如图,观察给出的五组图形.(1)每组图形中,两个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各有怎样的关系?(2)先在半透明纸上画出同样大小的图形,再将每组中的一个图形叠放到另一个图形上,观察它们是否能够完全重合.(4)探究新知1.全等图形同桌两人合作完成,学生回答,教师评价.实验发现:(1)(2)(3)组中的两个图形能够完全重合,(4)(5)组中的两个图形不能完全重合.定义: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图形.考考你对全等图形的理解:观察下面三组图形,它们是不是全等图形?(1)(2)(3)教师归纳:全等图形的性质:全等图形的形状和大小都相同.有关的概念:对应点当两个全等的图形重合时,互相重合的点叫对应点.如图,△ABC与△A′B′C′是两个全等三角形,点A和点A′,点B和点B′,点C和点C′分别是对应点.教学反思对应边当两个全等的图形重合时,互相重合的边叫对应边.如AB和A′B′,CB和C′B′,AC和A′C′.对应角当两个全等的图形重合时,互相重合的角叫对应角.如∠A和∠A′,∠B和∠B′, ∠C和∠C′.2.全等三角形全等的表示方法“全等”用符号“≌”表示,读作“全等于”.如△ABC与△A′B′C′全等,记作△ABC≌△A′B′C′,读作三角形ABC全等于三角形A′B′C′.(教师提示:书写时应把对应顶点写在对应的位置上)3.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根据以下几个问题归纳全等三角形有哪些性质?(教师引导,学生讨论)1.两个能够完全重合的线段有什么关系?2.两个能够完全重合的角有什么关系?3.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之间有什么关系?对应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师生共同归纳: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全等三角形的性质的几何语言:(学生完成填空)如图,∵△ABC≌△A′B′C′,∴AB=____,AC=____,BC=_____(全等三角形对应边_____),∠A=_____,∠B=_____,∠C=_____(全等三角形对应角_____).练习:如图1,若△BOD≌△COE,∠B=∠C,指出这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若△ADO≌△AEO,指出这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找对对应点是解决此题的关键(△BOD与△COE中,B-C,D-E,O-O;△ADO与△AEO中A-A,D-E,O-O)解:△BOD与△COE的对应边为:BO与CO,OD与OE,BD与CE;△ADO与△AEO的对应角为:∠DAO与∠EAO,∠ADO与∠AEO,∠AOD与∠AOE.图1图2例已知:如图2,△ABC≌△DEF,∠A=78°,∠B=35°,BC=18.(1)写出△ABC和△DEF的对应边和对应角.(2)求∠F的度数和边EF的长.(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评价)解:(1)边AB和边DE,边BC和边EF,边AC和边DF分别是对应边;教学反思AB CE DF∠A 和∠D , ∠B 和∠DEF , ∠ACB 和∠F 分别是对应角. (2)在△ABC 中,∵ ∠A +∠B +∠ACB =180°(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 ∠ACB =180°-∠A -∠B =180°-78°-35°=67°. ∵ △ABC ≌△DEF ,∴ ∠F =∠ACB = 67°,EF =BC =18. 拓展:(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相等.其中,对应元素包括对应边、对应角、对应中线、对应高、对应角平分线、对应周长、对应面积等;(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是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的常用依据.课堂练习1.如图1,△ABC ≌△BAD ,如果AB =6 cm , BD =4 cm ,AD =5 cm ,那么BC 的长是( )A .7 cmB .5 cmC .4 cmD .无法确定2.如图2,△ABC ≌△ADE ,∠B =80°,∠C =30°,∠DAC =35°,则∠EAC 的度数为( )A .40°B .35°C .30°D .25°3.如图3,已知△ABE ≌△ACD ,∠1=∠2,∠B =∠C ,下列选项不正确的是( ) A.AB =AC B.∠BAE =∠CAD C.BE =DC D.AD =CD4.如图4,△ABC ≌ △ADE ,若∠D =∠B , ∠C = ∠AED ,则∠DAE =__________.5.如图5,△ABC ≌△DEF ,且B ,C ,F ,E 在同一直线上,判断AC 与DF 的位置关系,并证明.参考答案1.B2. B3.D4.∠BAC5.解:AC ∥DF . 理由如下:∵ △ABC ≌△DEF ,∴ ∠ACB =∠DFE , ∴ 180°-∠ACB =180°-∠DFE , 即∠ACF =∠DFC ,∴ AC ∥DF .教学反思A DB C A BC DE F图1 图2 图3 图4 AB C DE 图5课堂小结13.2全等图形布置作业完成教材第37页习题A组、B组.板书设计1.全等图形及相关的概念;2.全等三角形的表示方法及性质.教学反思全等图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图形全等图形全等三角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第十三章 全等三角形13.3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第1课时 边边边教学目标1.进行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积累数学活动经验;2.掌握基本事实一,利用基本事实一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3.会利用三角形全等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基本事实一,利用基本事实一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难点:会利用三角形全等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1.什么叫全等三角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全等三角形.2.如图,已知△ABC ≌△DEF①AB =DE,② BC =EF ,③CA =FD ;④∠A =∠D , ⑤∠B =∠E ,⑥∠C =∠F .探究新知 一、探究互动一 思考1:满足上述六个条件可以保证△ABC ≌△DEF 吗?思考2:可以用较少的条件判定△ABC ≌△DEF 吗?在以上六个条件中,能否选择其中部分条件,简捷地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呢?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小组合作)探究1 只给一个条件,可以分哪几种情况?能够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吗?两个三角形不全等;两个三角形不全等; 结论:一个条件不能够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探究2 只给两个条件.①两条边对应相等:若AB =DE ,AC =DF ,但两个三角形不全等;教学反思②一条边和一个角对应相等:若AB =DE ,∠A = ∠D ,但两个三角形不全等;③两个角对应相等:若∠A = ∠D ,∠C = ∠AFE ,但两个三角形不全等.结论:两个条件也不能够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探究3 给出三个条件.⎧⎪⎪⎨⎪⎪⎩①三角对应相等;②三边对应相等;三个条件③两边一角对应相等;④两角一边对应相等.问题 有三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吗?结论:不一定全等.小亮认为,剩下的三种情况才有可能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你赞同他的说法吗?二、探究互动二——基本事实一问题1:准备一些长都是13 cm 的细铁丝.和同学一起,每人用一根铁丝,折成一个边长分别是3 cm ,4 cm ,6 cm 的三角形. 把你做出的三角形和同学做出的三角形进行比较,它们能重合吗?问题2:准备一些长都是13 cm 的细铁丝.和同学一起,每人用一根铁丝,余下 1 cm ,用其余部分折成边长分别是3 cm ,4 cm ,5 cm 的三角形. 再和同学做出的三角形进行比较,它们能重合吗? 小组互动,教师指导. 归纳:基本事实一: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边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记为“_______”或“_____”).几何语言:如图,在△ABC 和△ DEF 中,,,,AB CA BC ⎧⎪⎨⎪⎩= = = ∴ △ABC ≌△ DEF ( ).例1 如图1,已知点A ,D ,B ,F 在一条直线上,AC =FE ,BC =DE ,AD =FB .求证:△ABC ≌△FDE . 教师指导,学生分析:在两个三角形中分别找到对应的三条边,然后证明它们分别相等. 证明:∵ AD =FB ,∴ AD +DB =FB +DB ,即AB =FD .教学反思在△ABC 和△FDE 中,∵ ,,AC FE AB FD BC DE ⎧⎪⎨⎪⎩===,∴ △ABC ≌△FDE (SSS ).图1 图2例2 如图2,已知:AB =AC ,AD =AE ,BD =CE . 求证:∠BAC =∠DAE .证明:在△ABD 和△ACE 中,∵ AB AC AD AE BD CE =,=,=,⎧⎪⎨⎪⎩∴ △ABD ≌△ACE (SSS),∴ ∠BAD =∠CAE . ∴ ∠BAD +∠DAC =∠CAE +∠DAC , 即∠BAC =∠DAE .练习:1.如图,下列三角形中,与△ABC 全等的是_______.2.已知:如图,AB =DE ,AC =DF ,BF =CE . 求证:(1)∠A =∠D ;(2)AB ∥DE .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评价 1.③ 2.证明:(1) ∵ BF =CE ,∴ BF +FC =FC +CE ,即BC =EF .在△ABC 和△DEF 中, ∵,,AB DE BC EF AC DF =⎧⎪=⎨⎪=⎩,∴ △ABC ≌△DEF (SSS), ∴ ∠A =∠D .(2)由(1)△ABC ≌△DEF ,可得∠B =∠E ,∴ AB ∥DE .三、三角形的稳定性问题1 问题2:观察右面两组木架,如果分别扭动它们,会得到怎样的结果?教学反思教师归纳:教学反思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木架的形状_________,也就是说三角形是具有_____的图形.四边形的特性:四边形木架的形状_______,也就是说四边形是_________的图形.理解“稳定性”只要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固定,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也就完全确定,三角形的这种性质叫做“三角形的稳定性”.这就是说,三角形的稳定性不是“拉得动、拉不动”的问题,其实质应是“三角形边长确定,其形状和大小就确定了”.想一想: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到了三角形的稳定性?你能举出例子来吗?课堂练习1.如图1,在△ABC中,AB=AC,BE=CE,则由“SSS”可以判定( )A.△ABD≌△ACDB.△BDE≌△CDEC.△ABE≌△ACED.以上都不对2.下列关于三角形稳定性和四边形不稳定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稳定性总是有益的,而不稳定性总是有害的B.稳定性有利用价值,而不稳定性没有利用价值C.稳定性和不稳定性均有利用价值D.以上说法都不对3.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见如图2所示的情况加固电线杆,这是利用了三角形的________.4.如图3,在方格纸中,以AB为一边作△ABP,使之与△ABC全等,从P1,P2,P3,P4四个点中找出符合条件的点P,则点P有( )A. 1个B. 2个C. 3个D. 4个5.如图4,D,F是线段BC上的两点,AB=CE,AF=DE,要使△ABF≌△ECD,还需要条件________ (填一个条件即可).6.如图5,AD=BC,AC=BD.求证:∠C=∠D .图1 图2 图3图4图5参考答案1.C2.C3.稳定性4.C5.BD=CF(答案不唯一)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边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边边”或“SSS”)内容解题思路应用边边边注意事项三角形的稳定性结合图形找隐含条件和现有条件,找出三边对应相等1.证明两三角形全等所需的条件应按对应边的顺序书写.2.结论中所出现的边必须在所证明的两个三角形中6.证明:连接AB(图略),在△ABD和△BAC中,,,, AD BC BD AC AB BA ⎧⎪⎨⎪⎩===∴△ABD≌△BAC(SSS),∴∠D=∠C.课堂小结1.基本事实一;2.基本事实一的应用;3.三角形的稳定性.布置作业完成教材第40页习题.板书设计13.3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第1课时边边边教学反思第十三章全等三角形13.3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第2课时边角边教学目标教学反思1.探索并正确理解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SAS”;2.会用“SAS”判定方法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及进行简单的应用;3.了解“SSA”不能作为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学重难点重点:会用“SAS”判定方法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及进行简单的应用;难点:了解“SSA”不能作为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学过程旧知回顾回顾基本事实一的内容.导入新课问题情境小明不小心将一块大脸猫的玻璃摔成了三块(如图所示),为了配一块和原来完全一样的玻璃,他带哪一块玻璃就可以了? 你能替他解决这个难题吗? 带着问题我们还是一块儿来学习一下这节课的内容吧!探究新知观察思考:问题1:画一个三角形,使它的两条边长分别是1.5cm,2.5cm,并且使长为1. 5cm的这条边所对的角是30°.小明的画图过程如图所示.小明根据所给的条件,画出了两个形状不同的三角形,这说明两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时,这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那么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这两个三角形又将是怎样的呢?问题2:已知:如图,在△ABC和△A′B′C′中,AB=A′B′,∠B=∠B′,BC=B′C′.(1)将△ABC叠放在△A′B′C′上,使顶点B与顶点B′重合,边BC落在边B′C′上,点A与点A′在边B′C′的同侧.点C与点C′是否重合,边BC与边B′C′是否重合? 边BA 是否落在边B ′A ′上,点A 与点A ′是否重合? (2)由“两点确定一条直线”,能不能得到边AC 与边A ′C ′重合,△ABC 和△A ′B ′C ′全等?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归纳:基本事实二如果两个三角形的________和它们的______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________”或“_____”)几何语言:在△ABC 和△ DEF 中, ____________AB A AC ⎧⎪⎨⎪⎩=,∠=,=, ∴ △ABC ≌△ DEF (______).例 已知:如图,AD ∥BC ,AD =CB . 求证:△ADC ≌△CBA .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由两条直线平行可得内错角相等,还有隐含条件AC是公共边,可由SAS 证得结论.证明:∵AD ∥BC (已知),∴∠1=∠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在△ADC 和△CBA 中,∵(),12(),(),AD CB AC CA ⎧⎪⎨⎪⎩=已知∠=∠已推出=公共边 ∴△ADC ≌△CBA (SAS ).三角形全等在实际生活中也有很广泛的应用.下图是一种测量工具的示意图.其中AB =CD ,并且AB ,CD 的中点O 被固定在一起, AB ,CD 可以绕点O 张合.在图中,只要量出AC 的长,就可以知道玻璃瓶的内径是多少.这是为什么?请把你的想法和同学进行交流.原理:SAS. 练习:在下列推理中填写需要补充的条件,使结论成立: 如图,在△AOB 和△DOC 中, AO =DO (已知),______=________( ),BO =CO (已知),∴ △AOB ≌△DOC (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评价.答案:∠ AOB ∠ DOC 对顶角相等 SAS 课堂练习 1.如图,△ABC 中,已知AD 垂直于BC ,D 为BC 的中点,则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 A . △ABD ≌△ACD B . ∠B =∠CC . AD 是∠BAC 的平分线 D . △ABC 是等边三角形2.如果两个三角形两边对应相等,且其中一边所对的角也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 )A .一定全等B .一定不全等C .不一定全等D .面积相等 3.如图1,AB ,CD ,EF 交于点O ,且它们都被点O 平分,则图中共有______对全等教学反思内容 应用 边角边 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 “边角边”或“SAS ”)1.“SSA ”不能作为判断三角形全等的依据;2. 根据已知条件,找到图形中的隐含条件,如公共边,公共角,对顶角,邻补角,外角,平角等,证明三角形全等.三角形.图1 图2 4.如图2,△ABC 和△EFD 分别在线段AE 的两侧,点C ,D 在线段AE 上,AC =DE ,AB ∥EF ,AB =EF .求证:△ABC ≌△EFD .5.某大学计划为新生配备如图3所示的折叠凳,图4是折叠凳撑开后的侧面示意图(木条等材料宽度忽略不计),其中凳腿AB 和CD 的长相等,O 是它们的中点.为了使折叠凳坐着舒适,厂家将撑开后的折叠凳宽度AD 设计为30 cm ,则由以上信息可推得CB 的长度是多少? 参考答案 1.D 2.C 3.34.证明:∵ AB ∥EF ,∴ ∠A =∠E .在△ABC 和△EFD 中,,,,AC ED A E AB EF ⎧⎪⎨⎪⎩=∠=∠=∴ △ABC ≌△EFD (SAS ).5.解:∵ O 是AB ,CD 的中点,∴ OA =OB ,OD =OC .∴ CB =AD .在△AOD 和△BOC 中,OA OB AOD BOC OD OC ⎧⎪⎨⎪⎩=,∠=∠,=, ∴ △AOD ≌△BOC (SAS ). ∵ AD =30 cm ,∴ CB =AD =30 cm.课堂小结1.基本事实二;2.SAS 的应用. 布置作业完成教材第43页习题.板书设计 13.3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第2课时 边角边 教学反思第十三章 全等三角形13.3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第3课时 角边角、角角边教学目标1.分不同情况探索“两角一边”条件下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2.掌握AAS 或ASA ,并会利用其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3.会利用三角形全等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AAS 或ASA ,并会利用其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难点:分不同情况探索“两角一边”条件下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探究新知1.角边角、角角边 问题1:如图,在△ABC和△A ′B ′C ′中,∠B =∠B ′,BC =B ′C ′.∠C =∠C ′.把△ABC 和△A ′B ′C ′叠放在一起,它们能够完全重合吗? 问题2:提出你的猜想,并试着说明理由.学生讨论会发现:将△ABC 叠放在△A ′B ′C ′上,使边BC 落在边B ′C ′上,顶点A 与顶点A ′在边B ′C ′的同侧.由BC =B ′C ′可得边BC 与边B ′C ′完全重合.因为∠B =∠B ′,∠C =∠C ′ ,∠B 的另一边BA 落在边B ′A ′上, ∠C 的另一边落在边C ′A ′上,所以∠B 与∠B ′完全重合, ∠C 与∠C ′完全重合.由于“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所以点A 与点A ′重合.所以, △ABC 和△A ′B ′C ′全等. 归纳:基本事实三如果两个三角形的 两个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角边角”或“ASA ”)几何语言: 如图,在△ABC 和△ DEF 中,∠A =∠D ,AB =DE ,∠B =∠E ,教学反思∴ △ABC ≌△ DEF (ASA ).问题3:已知:如问题1中的图,在△ABC 和△A ′B ′C ′中, ∠A =∠A ′, ∠B = ∠B ′,BC =B ′C ′. 求证: △ABC ≌△A ′B ′C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可将∠A =∠A ′这个条件转化为∠C =∠C ′. 证明:∵∠A +∠B +∠C =180°,∠ A ′ +∠ B ′ +∠ C ′ =180°(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又∵ ∠A =∠A ′, ∠B = ∠B ′(已知), ∴ ∠C =∠C ′(等量代换).在△ABC 和△A ′B ′C ′中,,,,B B BC B C C C ∠=∠⎧⎪=⎨⎪∠=∠⎩′′′′ ∴ △ABC ≌△A ′B ′C ′(ASA ). 想一想: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规律? 归纳: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如果两个三角形的 两角及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角角边”或“AAS ”)几何语言:在△ABC 和△ DEF 中,∠B =∠E ,∠A =∠D ,BC =EF , ∴ △ABC ≌△ DEF (AAS ). 例 已知:如图,AD =BE ,∠A =∠FDE ,BC ∥EF . 求证:△ABC ≌△DEF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通过BC ∥EF ,可得∠ABC =∠E ,再根据等量代换可得AB =DE .证明:∵ AD =BE (已知),∴ AB =DE (等式的性质). ∵ BC ∥EF (已知), ∴∠ABC =∠E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在△ABC 和△DEF 中,,A FDE AB DE ABC E ⎧⎪⎨⎪⎩∠=∠,=,∠=∠∴ △ABC ≌△DEF (ASA ). 练习:1.如图1,已知△ABC 的三条边和三个角,则甲、乙两个三角形中和△ABC 全等的图形是( )A.甲B.乙C.甲、乙D.甲、乙都不是图1 图22.如图2,点D ,E 分别在线段AB ,AC 上,BE ,CD 相交于点O ,AE =AD ,要使△ABE ≌△ACD ,根据“AAS ”需添加的一个条件是___________.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评价.答案:1.B 2.∠B =∠C (答案不唯一)课堂练习1.在△ABC 与△A ′B ′C ′中,已知∠A =44°,∠B =67°,∠C ′=69°,∠A ′教学反思=44°,且AC=A′C′,那么这两个三角形________________.2.如图1,在△ABC中,已知∠1=∠2,BE=CD,AB=5,AE=2,则CE=________.图1 图23.如图2,D是AB上一点,DF交AC于点E,DE=FE,FC∥AB,若BD=2cm,CF=4cm,则AB的长为( )A.2cmB.4cmC.6cmD.8cm4.如图3,∠1=∠2,∠3=∠4.求证:△ABC≌△ABD.5.已知:如图4,AB⊥BC,AD⊥DC,∠1=∠2, 求证:AB=AD.图3 图4参考答案1.全等2.33.C4.证明:∵∠3=∠4,∴∠ABC=∠ABD.在△ABC和△ABD中,12,,, AB ABABC ABD ⎧⎪⎨⎪⎩∠=∠=∠=∠∴△ABC≌△ABD(ASA). 5.证明:∵AB⊥BC,AD⊥DC,∴∠B=∠D=90 °.在△ABC和△ADC中,12B DAC AC⎧⎪⎨⎪⎩∠=∠,∠=∠,=(公共边),∴△ABC≌△ADC(AAS),∴AB=AD.课堂小结1.角边角、角角边的内容;2.利用角边角、角角边解决问题.布置作业完成教材第47页习题.教学反思板书设计13.3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第3课时角边角、角角边教学反思角边角角角边内容应用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ASA”)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角及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AAS”)注意“AAS”“ASA”中两角与边的区别第十三章 全等三角形13.3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第4课时 具有特殊位置关系的三角形全等教学目标1.会从图形变换的角度,认识两个可能全等的三角形的位置关系;2.会综合运用本节学过的基本事实及相关定理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教学重难点重点:会从图形变换的角度,认识两个可能全等的三角形的位置关系;难点:会综合运用本节学过的基本事实及相关定理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1.图形的变换---平移、旋转;2.三角形全等的几个基本事实. 探究新知 问题:如图,每组图形中的两个三角形都是全等三角形.观察每组中的两个三角形,请你说出其中一个三角形经过怎样的变换(平移或旋转)后,能够与另一个三角形重合.学生讨论会发现: (1)、(2)图通过平移重合;(3)、(4)、(5)、(6)通过旋转重合. 归纳:实际上,在我们遇到的两个全等三角形中,有些图形具有特殊的位置关系,即其中一个三角形是由另一个三角形经过平移或旋转(有时是两种变换) 得到的.发现两个三角形间的这种特殊关系,能够帮助我们找到命题证明的途径,较快地解决问题.例1 已知:如图,在△ABC 中, D 是BC 的中点,DE ∥AB,交AC 于点 E ,DF ∥AC ,交AB 于点F .求证:△BDF≌△DCE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将△BDF 沿BC 方向向右平移可使△BDF △DCE 重合. 证明:∵ D 是BC 的中点(已知),∴ BD =DC (线段中点定义∵ DE ∥AB ,DF ∥AC ,(已知)∴ ∠B =∠EDC ,∠BDF =∠C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在△BDF 和△DCE 中,B EDC BD DC BDF C ⎧⎪⎨⎪⎩∠=∠,=,∠=∠,∴ △BDF ≌△DCE (ASA ).例2 已知:如图,在△ABC 中,D ,E 分别是AB ,AC 的中点,CF ∥AB ,交DE 的延长线于点F . 求证:DE =FE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将△ADE 绕点E 旋转,可与△CFE 重合.证明:∵CF ∥AB (已知),∴∠A =∠ECF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在△EAD 和△ECF 中, 教学反思,A ECF AE CE AED CEF ⎧⎪⎨⎪⎩∠=∠,=,∠=∠ ∴△EAD ≌△ECF (ASA ).∴DE =FE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练习: 1.如图1,由∠1=∠2,BC =DC ,AC =EC ,得△ABC ≌△EDC 的根据是( ) A .SAS B .ASA C .AAS D .SSS图1 图2 2.已知:如图2,AB ∥CD ,AD ∥BC . 求证:AB =CD ,AD =BC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评价.答案:1.A2.证明:连接AC (图略),∵ AD ∥BC ,∴ ∠DAC =∠ACB.∵ AB ∥CD ,∴ ∠BAC =∠DCA. 在△BAC 和△DCA 中,BAC DCA AC CA BCA DAC ⎧⎪⎨⎪⎩∠=∠,=,∠=∠,∴ △BAC ≌△DCA , ∴ AB =CD ,AD =BC . 课堂练习 1. 如图1,在△ABC 中,分别以AC ,BC 为边作等边三角形ACD 和等边三角形BCE ,连接AE ,BD 交于点O ,则∠AOB 的度数为________.2.如图2,有两个长度相同的滑梯靠在一面墙上.已知左边滑梯的高度AC 与右边滑梯水平方向的长度DF 相等,则这两个滑梯与地面夹角∠ABC 与∠DFE 的度数和是( )A.60°B.90°C.120°D.150° 图1 图2 图3 图4 3.如图3,小敏做了一个角平分仪ABCD ,其中AB =AD ,BC =DC .将仪器上的点A与∠PR Q 的顶点R 重合,调整AB 和AD ,使它们分别落在角的两边上,过点A ,C画一条射线AE ,AE 就是∠PR Q 的平分线.此角平分仪的画图原理是:根据仪器结构,可得△ABC ≌△ADC ,这样就有∠Q A E =∠P AE .则说明这两个三角形全等的依据是( )A .SASB .ASAC .AASD .SSS4.如图4,AE =AC ,AB =AD ,∠EAB =∠CAD ,试说明:∠B =∠D.参考答案 1.120° 2.B 3.D 4.证明:∵ ∠ EAB =∠ CAD ,∴ ∠ EAB +∠ BAD =∠ CAD +∠ BAD , 即∠ EAD =∠ CAB .教学反思。

领导学第二版教学设计

领导学第二版教学设计

领导学第二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本次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具备以下能力和知识:1.对领导学概念和理论有基本的认识和了解2.理解领导者的基本职责和能力,并能运用于实际情境中3.掌握团队合作和人际关系的管理技巧,提高领导力4.学会分析问题和制定决策的方法及技术,提升领导决策能力教学内容本次教学主要包含以下内容:第一部分:领导学基础1.领导学的概念、发展历程和研究范式2.领导者的职责与角色3.领导者的能力和个性特质第二部分:团队合作与人际关系管理1.团队合作的定义、构成及类型2.团队合作中的角色分工和沟通技巧3.人际关系管理的原则与技巧第三部分:领导决策与问题解决1.决策的定义、特点和分类2.决策制定的方法和评估标准3.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技巧教学方式本次教学主要采用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教学方式。

具体教学计划如下:第一节课1.领导学基础知识的讲授及讨论2.大学新生领袖特质分析案例第二节课1.团队合作的定义及其构成要素的讲授2.团队合作案例剖析及小组讨论第三节课1.人际关系管理原则及技巧的讲授2.案例分析及角色扮演第四节课1.决策制定方法和标准的讲授及小组讨论2.决策案例分析及个人策略规划评估方式为了更好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本次教学采用以下评估方式:1.期中小组讨论成绩占总分30%2.期末个人策略规划报告成绩占总分40%3.平时出勤和表现成绩占总分30%教学资源1.罗伯特·凯格勒著《领导学》2.马蒂·塞尔克曼著《非暴力沟通》3.张德芬著《非线性思维》总结教学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领导力和决策能力。

本课程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并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等方式来促使学生的积极参与。

希望通过这个课程,学生能够在领导力和决策力方面有所提升,增强实际应用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管理学基础沟通电子教案

管理学基础沟通电子教案

管理学基础-沟通电子教案第一章:沟通概述1.1 教学目标理解沟通的概念与重要性掌握有效沟通的原则与要素了解不同类型的沟通及其特点1.2 教学内容沟通的定义与作用有效沟通的原则与要素常见沟通类型的介绍与比较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沟通的概念与作用,阐述有效沟通的原则与要素案例分析法:分析不同类型的沟通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各种沟通的特点与应用场景1.4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回答问题、参与讨论的情况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分析案例的准确性与深度第二章:沟通障碍2.1 教学目标理解沟通障碍的来源与影响掌握克服沟通障碍的策略与技巧学会识别和解决沟通中的问题2.2 教学内容沟通障碍的来源与影响克服沟通障碍的策略与技巧沟通问题的识别与解决方法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沟通障碍的来源与影响,阐述克服沟通障碍的策略与技巧情景模拟法:模拟沟通障碍情境,让学生实际操作并掌握解决沟通问题的方法2.4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回答问题、参与讨论的情况情景模拟评估:学生解决沟通问题的能力与效果第三章:口头沟通3.1 教学目标掌握口头沟通的基本技巧与方法学会有效倾听与表达的策略了解不同场合下的口头沟通要求与技巧3.2 教学内容口头沟通的基本技巧与方法有效倾听与表达的策略不同场合下的口头沟通技巧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口头沟通的基本技巧与方法,阐述有效倾听与表达的策略角色扮演法:模拟不同场合的口头沟通情境,让学生实际操作并掌握相应的沟通技巧3.4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回答问题、参与讨论的情况角色扮演评估:学生在不同场合下的口头沟通能力与效果第四章:书面沟通4.1 教学目标掌握书面沟通的基本格式与要求了解不同类型书面沟通的特点与应用场景4.2 教学内容书面沟通的基本格式与要求不同类型书面沟通的特点与应用场景4.3 教学方法4.4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回答问题、参与讨论的情况第五章:非言语沟通5.1 教学目标理解非言语沟通的概念与作用掌握非言语沟通的技巧与方法学会在不同情境下运用非言语沟通5.2 教学内容非言语沟通的概念与作用非言语沟通的技巧与方法不同情境下的非言语沟通应用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非言语沟通的概念与作用,阐述非言语沟通的技巧与方法情境模拟法:模拟不同情境的非言语沟通情境,让学生实际操作并掌握相应的沟通技巧5.4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回答问题、参与讨论的情况情境模拟评估:学生在不同情境下的非言语沟通能力与效果第六章:团队沟通6.1 教学目标理解团队沟通的重要性掌握团队沟通的技巧与方法学会在团队中有效沟通的策略6.2 教学内容团队沟通的重要性团队沟通的技巧与方法团队中有效沟通的策略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团队沟通的重要性,阐述团队沟通的技巧与方法团队活动法:组织学生进行团队活动,让学生实际操作并掌握团队中有效沟通的策略6.4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回答问题、参与讨论的情况团队活动评估:学生在团队中的沟通能力和团队整体效果第七章:跨文化沟通7.1 教学目标理解跨文化沟通的概念与重要性掌握跨文化沟通的技巧与方法学会应对跨文化沟通的挑战7.2 教学内容跨文化沟通的概念与重要性跨文化沟通的技巧与方法应对跨文化沟通的挑战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跨文化沟通的概念与重要性,阐述跨文化沟通的技巧与方法情景模拟法:模拟跨文化沟通情境,让学生实际操作并掌握应对跨文化沟通的技巧7.4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回答问题、参与讨论的情况情景模拟评估:学生在跨文化沟通情境中的应对能力和效果第八章:冲突管理8.1 教学目标理解冲突的概念与影响掌握冲突管理的技巧与方法学会有效解决冲突的策略8.2 教学内容冲突的概念与影响冲突管理的技巧与方法有效解决冲突的策略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冲突的概念与影响,阐述冲突管理的技巧与方法情景模拟法:模拟冲突情境,让学生实际操作并掌握有效解决冲突的策略8.4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回答问题、参与讨论的情况情景模拟评估:学生在冲突情境中的解决能力和效果第九章:商务沟通9.1 教学目标理解商务沟通的重要性掌握商务沟通的技巧与方法学会在商务场合中有效沟通的策略9.2 教学内容商务沟通的重要性商务沟通的技巧与方法商务场合中有效沟通的策略9.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商务沟通的重要性,阐述商务沟通的技巧与方法角色扮演法:模拟商务场合的沟通情境,让学生实际操作并掌握商务场合中有效沟通的策略9.4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回答问题、参与讨论的情况角色扮演评估:学生在商务场合的沟通能力和效果第十章:沟通与技术10.1 教学目标理解技术对沟通的影响掌握运用技术进行沟通的技巧与方法学会利用不同技术工具进行有效沟通10.2 教学内容技术对沟通的影响运用技术进行沟通的技巧与方法利用不同技术工具进行有效沟通10.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技术对沟通的影响,阐述运用技术进行沟通的技巧与方法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实际操作不同技术工具进行沟通,掌握利用技术工具进行有效沟通的技巧10.4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回答问题、参与讨论的情况实践操作评估:学生运用技术工具进行沟通的效果与能力第十一章:沟通与领导力11.1 教学目标理解领导力与沟通的关系掌握有效领导沟通的技巧与方法学会作为领导者如何进行激励与反馈11.2 教学内容领导力与沟通的关系有效领导沟通的技巧与方法领导者激励与反馈的技巧1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领导力与沟通的关系,阐述有效领导沟通的技巧与方法角色扮演法:模拟领导沟通情境,让学生实际操作并掌握作为领导者的沟通技巧11.4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回答问题、参与讨论的情况角色扮演评估:学生在领导沟通情境中的能力和效果第十二章:危机沟通12.1 教学目标理解危机沟通的重要性掌握危机沟通的技巧与方法学会应对不同危机情境的沟通策略12.2 教学内容危机沟通的重要性危机沟通的技巧与方法应对不同危机情境的沟通策略1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危机沟通的重要性,阐述危机沟通的技巧与方法案例分析法:分析不同危机情境的沟通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危机沟通的应用策略12.4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回答问题、参与讨论的情况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分析危机沟通案例的准确性与深度第十三章:社交媒介与沟通13.1 教学目标理解社交媒介对沟通的影响掌握在社交媒介上进行有效沟通的技巧与方法13.2 教学内容社交媒介对沟通的影响在社交媒介上进行有效沟通的技巧与方法在社交媒介上建立良好个人形象的策略1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社交媒介对沟通的影响,阐述在社交媒介上进行有效沟通的技巧与方法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实际操作社交媒介进行沟通,掌握在社交媒介上建立良好个人形象的技巧13.4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回答问题、参与讨论的情况实践操作评估:学生运用社交媒介进行沟通的效果与能力第十四章:沟通训练与反馈14.1 教学目标理解沟通训练的重要性掌握沟通训练的方法与技巧学会给予和接受有效沟通的反馈14.2 教学内容沟通训练的重要性沟通训练的方法与技巧给予和接受有效沟通反馈的策略1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沟通训练的重要性,阐述沟通训练的方法与技巧角色扮演法:模拟沟通训练情境,让学生实际操作并掌握沟通训练的技巧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沟通反馈,学会如何给予和接受有效的沟通反馈14.4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回答问题、参与讨论的情况角色扮演评估:学生在沟通训练情境中的能力和效果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沟通能力和效果第十五章:沟通的未来趋势15.1 教学目标理解沟通领域的发展趋势掌握新兴沟通工具与技术学会适应未来沟通环境的变化15.2 教学内容沟通领域的发展趋势新兴沟通工具与技术适应未来沟通环境变化的策略1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沟通领域的发展趋势,阐述新兴沟通工具与技术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未来沟通环境的变化,探讨如何适应这些变化15.4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回答问题、参与讨论的情况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能力和效果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管理学基础中的沟通部分,涵盖了沟通概述、沟通障碍、口头沟通、书面沟通、非言语沟通、团队沟通、跨文化沟通、冲突管理、商务沟通、沟通与技术、沟通与领导力、危机沟通、社交媒介与沟通、沟通训练与反馈以及沟通的未来趋势等十五个章节。

领导学授课教案

领导学授课教案

领导学授课教案教案标题:领导学授课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领导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 掌握领导学的重要原则和技能。

3. 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内容:1. 领导学的定义和范畴。

2. 领导学的重要理论和模型。

3. 领导学的核心原则和技能。

教学步骤:引入:介绍领导学的重要性和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激发学生对领导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1. 概念和范畴(10分钟):- 定义领导学,并解释其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 引导学生思考领导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场景。

2. 理论和模型(20分钟):- 介绍几个重要的领导学理论和模型,如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赫尔茨伯格的期望理论等。

- 分析每个理论或模型的特点和适用情境。

3. 原则和技能(30分钟):- 阐述领导学的核心原则,如目标设定、激励、沟通等。

-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如何应用这些原则来提高领导能力。

- 介绍一些关键的领导技能,如团队管理、决策能力等。

- 提供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实践运用领导技能。

4. 总结和评价(10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习收获。

- 鼓励学生思考如何将领导学的理论和技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 邀请学生提出对本节课的评价和建议。

教学资源:- PowerPoint演示文稿:包含领导学的定义、理论和模型的介绍。

- 案例分析材料:提供真实或虚构的案例,供学生分析和讨论。

- 角色扮演活动指导:提供角色扮演的情境和指导,让学生实践领导技能。

评估方式:- 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和讨论质量。

- 案例分析报告:要求学生撰写关于某个领导学理论或模型在实际案例中的应用分析报告。

- 角色扮演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角色扮演活动中展示的领导技能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延伸:- 邀请一位成功的领导者来进行客座讲座,分享实际领导经验和故事。

- 组织学生参与领导实践项目,如组织社团活动或参与志愿者工作。

教学反思:- 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管理学基础第13章 领导精品文档43页

管理学基础第13章 领导精品文档43页

专家性权力 参照性权力
管理学基础
公共管理核心课程系列教材
13.1.3 领导与管理
管理与领导的区别:
管理
应对复杂性 计划和预算 组织和配备人员 控制和解决问题
领导
应对变革 确定方向
结盟 鼓舞和激励
管理学基础
公共管理核心课程系列教材
13.1.3 领导与管理
管理者和领导者的特征比较 :
管理者
领导者
行为理论认为,任何人只要采取恰当的行为方 式,都可以成为有效的领导者。因此,它主要关注 领导者做什么和如何做,并致力于揭示:是领导者 的行为方式而不是他们的个性特征使其成为一个领 导者。
管理学基础
公共管理核心课程系பைடு நூலகம்教材
13.2.2 行为理论
相关理论
1. 艾奥瓦大学的研究 最早研究领导行为,提出三种领导风格 : • 独裁型风格 • 民主型风格 • 放任型风格
3. 密歇根大学的研究 认为领导行为有两种完全对立的类型: • 员工导向(employee-oriented) • 生产导向(production-oriented)
管理学基础
13.2.2 行为理论
公共管理核心课程系列教材
4. 管理方格理论 :
• 得克萨斯州立大学的罗伯特·布莱克(Robert Blake)和简·莫顿提出。
特质理论的不足:
• 特质理论没有考虑情境因素。
• 在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方面还没有足够的证据 。
• 研究者过分关注特质与领导者之间的联系,却未 曾尝试将这些特质与其他结果,如生产力或员工 满意度相联系。
管理学基础
13.2.2 行为理论
公共管理核心课程系列教材
行为理论(behavior theories)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周三多第七版第13章领导与领导者.ppt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周三多第七版第13章领导与领导者.ppt

领导的性质 和作用
理想的领导 者与领导集体 ✓领导者素质及 条件 ✓经济全球化对 企业领导提出 的要求 ✓领导集体的构 成
领导者素质及其条件
个人品质或特征是决定领导效果的关键因 素
传统特性理论:领导者的品质是先天的, 与后者的培育、训练和实践无关(伟人说)
现代特性理论:领导者的品质和特征是在 后天的实践环境中逐步培养、锻炼出来的
领导方式及 其理论
领导艺术
领导的作用
领导者一般发挥指挥、协调和激励三个方 面作用
3.激励作用
1.指挥作用
领导 的作用
2.协调作用
• 指挥部下朝向同一个目标努力; • 协调工作中的冲突; • 激发部下的工作热情。
8
第十三章 领导与领导者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领导的性质与作用 理想的领导者与领导集体 领导方式及其理论 领导艺术
吉沙利的领导品质理论
品质 监督能力 职业成就 智力
重要性 100 76 64
品质 人际关系 创造性 不慕财富
重要性 47 34 20
自立
63
对权力的追求
10
自信
62
成熟
5
决断力
61
男性化或女性化
0
冒险
54
11
领导的性质 和作用
理想的领导 者与领导集体 ✓领导者素质及 条件 ✓经济全球化对 企业领导提出 的要求 ✓领导集体的构 成
6
领导的性质 和作用 ✓领导的含义 ✓领导的作用
理想的领导 者与领导集体
领导方式及 其理论
领导艺术
领导的含义(续)
领导与管理的区别
➢ 一个人可能既是管理者,也是领导者,但是,管理者和 领导者也有可能会发生分离。(领导工作只是领导的事 情;管理工作既是管理者的事情也是领导者的事情)

管理学教案

管理学教案

江苏省技工院校教案首页课题:第一篇总论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教学目的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管理与管理学、掌握管理的职能与性质,管理者的角色与技能。

教学重点、难点:让学生初步了解管理学是一门应用科学,通过掌握管理与管理学的概念;认清管理者扮演的角色与具备的技能,使学生对本课程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授课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适当提问教学参考及教具(含多媒体教学设备):教材授课执行情况及分析:按计划完成授课内容,学生掌握情况良好,完成教学目标。

板书设计或授课提纲江苏省技工院校教案首页课题:第二章管理思想的发展第三章管理的基本原理教学目的要求:通过这两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中西方传统管理思想及中西方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掌握管理的特征与基本原理。

教学重点、难点:让学生初步了解中西方管理思想发展的历史;掌握管理原理有哪些基本特征;在管理的实践活动中要综合应用管理的系统原理、人本原理、责任原理和效益原理。

授课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适当提问教学参考及教具(含多媒体教学设备):教材授课执行情况及分析:按计划完成授课内容,学生掌握情况良好,完成教学目标。

板书设计或授课提纲江苏省技工院校教案首页课题:第四章管理道德与社会责任第五章管理的基本方法教学目的要求:通过这两章的学习,要求学生重点了解现代企业发展过程中其经营行为既要守法,又要符合相应的道德规范;掌握管理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让学生重点了解企业应当承担哪些社会责任;掌握管理的基本方法。

授课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适当提问教学参考及教具(含多媒体教学设备):教材授课执行情况及分析:按计划完成授课内容,学生掌握情况良好,完成教学目标。

板书设计或授课提纲江苏省技工院校教案首页课题:第二篇决策第六章决策第七章计划与计划工作第八章计划的实施教学目的要求:通过本篇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决策是管理的本质;管理的各项职能都离不开决策。

掌握计划的概念及其性质;计划的编制过程;ERP含义。

自考行政本领导科学精讲课件1-13章(完整版)

自考行政本领导科学精讲课件1-13章(完整版)
1、能级、能质对应。 2、优势定位。 应被教育者的思想发 展变化规律。
2、不仅实事求是,还要恰如其分,
恰到好处; 3、要善于运用冲突; 4、要具有自我否定的批判意识; 5、要善于评价(决策的基础)
2、依靠群众力量做好
思想政治工作。 3、教育者必须先受教
3、结构优化。
育。
“基本职能是贯穿于各种领导一般职能始终的职能.”
领导科学
您认为什么是领导?
就是老板和管理者!
……
领导是领导者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运用权利向其下 属施加影响力的一种行为或行为过程。
一、绪论
二、领导与 领导者、被 领导者
三、领导 的职能和 原则
四、领导 观念
十三、领导 绩效
十二、领 导作风
五、领导 决策
十一、领 导的艺术
六、领导 用人 七、领导 的思想政 治工作 九、领导 者的素质 八、领导 的体制
首先,要重视学习理论。
其次,要加强理论的应用,坚持理论密切联系实际。
1、实证方法; 4、案例分析法; 2、历史方法 ; 5、系统方法; 3、比较方法; 6、借鉴方法。
第二章

领导与领导者、被领导者
第一节 领导
第二节 领导者 第三节 被领导者 第四节 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



第一节 领导
一、领导的含义 领导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组织或群体内,领导者运用 其法定权力和自身影响力,采用一定的形式和方法对被 领导者施加影响并共同作用于各个客观对象,以实现预 定目标的行为过程。 (一)领导的属性
二、领导的基本原则【P78-领会】
(一)统一领导原则 1、组织体制应该坚持统一领导的原则 2、人员序列应该坚持统一领导的原则 (二)分层领导原则 1、分层领导由领导幅度所决定。 2、分层领导与领导职能相适应。 3、分层领导应该促进领导工作的有效性。 (三)系统整体原则

管理学教案周三多

管理学教案周三多

第一篇导论第一章人类与管理一、人类的管理活动从经济学的角度,认为企业是同质的,但在管理学的角度却认为管理是异质的,由于企业家的素质和能力这个变量使资源的结构安排不同,从而产生不同的经营效率,即管理者调控资源的能力不同。

自古至今,人类的经济、政治、军事、宗教以及其他一切社会活动都具有目的性、依存性和知识性三个基本特点。

管理的定义:(一)定义:为实现预期的目标,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

(二)注意:载体:组织。

包括事业单位、国家机关、政治党派、社会团体以及宗教组织等等。

本质:活动或过程,而不是其他,本质是分配、协调活动或过程。

对象: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

这其中最重要的是人力资源。

职能:信息获取、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

其中计划、组织、领导、控制是管理的基本职能目的:实现即定的目标,而目标依靠个人力量是无法完成的。

(三)其他代表性的定义:是指在特定环境下,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以便实现既定的组织目标的过程。

有四层含义:1)有目的性的活动。

服务于组织目标实现的一项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首先考虑干什么,目标是什么,目标是否明确。

管理不具有自己的目标,不能为管理而管理,只能服务于组织目标的实现,类似于嫁衣,但却是极为重要的。

2)由一系列相互关联、连续进行的活动组织,即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建立起管理的框架。

3)管理通过运用资源来实现。

既追求效率的基础上,又追求效益。

(两者的结合即管理的有效性)如何判断管理的有效性(这是贯穿始终的)?(从效率和效益两个方面)效率:最少资源得到最大的产出;产出一定,投入量少投入不变,产出量多有效率(正确的做事)投入量少,产出量多效益:强调方向明确。

一个计划成功的程度(做正确的事)效率是手段效果是结果效果有效性4、组织应2SWOT分析经济政治技术二、管理的职能(一)决策(二)计划(三)组织(四)领导(五)控制(六)创新三、管理的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补充:管理工作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看不清,用圆滑的观点,凡绝对的就是错的)。

领导学第三版课程设计

领导学第三版课程设计

领导学第三版课程设计一. 课程概述本课程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领导的理论和方法,提高他们的领导能力而设计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了解领导的概念、领导的任务和职责、领导风格和技巧、领导与团队的关系等内容,并在实践中掌握这些知识和方法。

二. 教学目标1.理解和掌握领导理论和方法,提高领导能力;2.掌握领导的关键概念、任务和职责;3.熟悉不同的领导风格和技巧,能够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领导方式;4.理解领导和团队的关系,能够有效地进行协作和管理。

三. 教学内容和安排第一章:领导的概念和属性•领导的定义•领导的属性和特征•领导与管理的区别第二章:领导的任务和职责•领导的职能和任务•领导的职责和权利•领导的责任和压力第三章:领导风格和技巧•坚定型领导•民主型领导•激励型领导•教练型领导•事务型领导第四章:团队领导和协作•团队的概念和属性•团队的组成和类型•团队的领导与协作第五章:领导的评价和反馈•领导的自我评价•领导的下属评价•领导的反馈和改进四. 教学方法和要求本课程的教学将采用讲授、案例分析、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方法结合使用。

学生需要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和互动讨论,并完成相关的课后作业和实践任务。

五. 教学评价本课程的评价将主要从学生的学习成果、学习态度和实践表现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学生的学习成果将通过考试、作业和实践任务等方式进行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将通过出勤率、课堂表现等方面进行评价;学生的实践表现将通过实践报告和实践考察等方面进行评价。

六. 教材和参考资料教材•《领导学》(第三版),作者:行政管理学会参考资料•《现代领导学》(第七版),作者:徐从胜•《领导力21法则》(第三版),作者:约翰·C·麦克斯韦•《领导力陷阱》(第四版),作者:沙利文•《团队协作与领导》(第五版),作者:马云川。

领导学(祁凡骅)PPT 第13章:领导定位与领导力开发

领导学(祁凡骅)PPT 第13章:领导定位与领导力开发
第13章:领导定位与领导力开发
一个人应当一次只想一件东西,并持之 以恒,这样便有希望得到它。但是我却 什么都想,结果是什么也抓不着。每次 我都发现,当一个所追求的东西唾手可 得时,我正在追求别的东西。太晚了。
—— 安德鲁•加德
第1节 领导定位
❖一、领导定位的实质
使人们识别、重视与合理利用机会 使人们客观地看待问题 加强对业务活动的协调与控制 将不利因素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 更好地支持已树立的目标 使领导者围绕战略目标进行资源与 时间配置
由一名经 验、知识 丰富的领 导者来做 教练,通 过具体的 指导来帮 助和训练 学员
Company Logo
二、领导力开发计划特征
仔细挑选计划参加人选
提供持续的强化和情感支持
获得主管人员的参与和支持
使用诊断工具
为不同层级领导者量身定做计划
保证内容的实践性和相关性
提出当前和未来的组织需求
重视人际关系和团队合作
运用适当的模型或理论
制定个体行动计划
三、领导力开发类型
行动学 习计划
社会化 培训
深度反 馈培训
类型
个人成 长计划
基于技 能的培

概念知 识学习
四、领导力开发效果的评价 1.实验对比法
培训前的测量
培训
培训后的测量
实验组

支持性反馈

控制组I



控制组II

商业沟通

2、影响范围进行评价
展技能的过程中还具有不断否定“原我”(原来的目标和愿 景)的气魄和胆略。
一、领导力开发的不同形式
自我开发
从经验 中学习
教育和 培训
职业 指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领导文化的现代化
(一)文化现代化的一般意义
现代化是指工业生产方式引进到前工业社会带来的社会整体变迁的过程,即人类社会脱离以铁器为物质技术手段和手工劳动为基础的、自给自足的封闭式传统农业社会,进入以大工业为物质技术基础、按社会化生产和市场经济结构组织的工业社会,其显著标志是工业化、民主化、科学化等等。现代化是一个整体性工程,只有在注重物质、制度现代化的同时进一步强调文化的现代化,才能实现全面的现代化;现代化也是一个革命性进程,只有从文化的深层把握现代化,才能实现真正意义的现代化。
1.图腾崇拜领导文化阶段
2.专制统治领导文化阶段
3.经验领导文化阶段
4.科学领导文化阶段
(二)中国传统领导文化
在领导文化的观念层面上,古代中国最具影响的两种学派--儒家和法家,对古代中国的领导文化的发生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原始社会:自我牺牲精神;“劳身焦思”的领导作风;原始民主观念
奴隶社会:“神授”的思想;“以礼治国”的观念
(4)不能把体现于领导成员身上的所有文化现象都视为领导文化。
(5)领导文化与政治文化、行政文化既相联系,又有区别。一方面,领导文化与政治文化、行政文化密切相关,存在着一种交叉关系。另一方面,领导文化与政治文化、行政文化并不等同。
(6)领导文化与管理文化密切相关,存在着一种被包含关系,即领导文化包含于管理文化之中。
五是信任。
三、中西领导文化的比较
(一)领导文化的历史变迁
人类的领导文化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变化过程,每一个过程都是随着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的。这是人类领导活动的积累过程和认识过程。在整个人类的过程中,领导文化经历了四个阶段,即图腾崇拜领导文化阶段、专制统治领导文化阶段、经验领导文化阶段和科学领导文化阶段。
2.实践提出的创新要求
理论挑战:
提供富有理论力度的时代图景的描述
为社会的变迁轨迹提供理论筹划
为领导实践提供富有参考价值的理论思路
创新:
研究思路
研究方法
研究目的
问题探讨:我国医院领导文化建设的原则和步骤。
小结(复习题)
讨论焦点:结合我国邮政业的现状讨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政府对垄断行业的领导角色的定位问题。
(四)兼综古今中西的新型领导文化
东西方社会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领导文化传统,两者各有其优势。另一方面,中西领导文化又各有其缺陷。
兼综古今中西的新型领导文化的建构,是一项异常艰巨的浩大社会系统工程,既需要在历史进程中逐渐摸索,又需要在相互交流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更需要在领导文化的实际建构中加以创新。
1.文化是较之物质、制度更为深刻的因素。只有实现观念文化的现代化,才能自主创造和真正拥有物质技术和政体制度的现代化。
2.文化作为历史的积淀--即广义的传统文化,可以进一步区分为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两方面。实现文化的现代化,关键在于实现文化传统的现代化。
3.文化反映人的本质。文化则是人类本质的展现和成因。文化来源于人的本质,又促成了人的本质。人是文化的主体,文化则是人的生存方式,只有实现文化的现代化,才能实现人的现代化,从而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
教学内容
时间分配和
媒体选择
第十三章构建现代领导文化
一、领导文化概述
(一)领导文化的概念
领导文化是领导成员在领导活动中产生并通过后天学习和社会传递形成的反映领导实践的观念意识,是客观领导过程在领导成员心理反映上的积累或积淀,是领导成员普遍认可的价值观念、共同信守的行为模式和广泛流传的态度作风,包括领导意识、领导观念、领导魅力、领导价值观、领导合法性和领导行为模式等。
3.从为民求主、为民作主的民本式领导意识,转型、创新为领导、支持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式领导意识
4.从只重"发政施仁"的输出的领导行为模式,转型、创新为兼重参政议政的输入的领导行为模式
五、社会变迁与理论提升
1.变化社会的理论资源
变化社会是矛盾凸显期
变化社会是破立结合的时期
变化社会是各种理论流派社会思潮相互碰撞的时期
讨论方式:由学生制作幻灯讲解,最后由本人点评。
讨论时间:40分钟
幻灯
20
10
10
10
10
8
12
12
28
10
10
10
10
8
7
20
5
40
领导形象在领导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良好的领导形象为领导文化建设提供了形象目标。其次,良好的领导形象有助于提高领导者在员工中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四)领导魅力
领导者的魅力是指领导者的一种融共性的材料构建成的鲜明而又独特的个人素质。
作为一个领导者,必须具备哪些"神奇"的魅力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连续性
领导文化的连续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任何具体的领导文化,都是以往存在的领导文化的某种延续、继承或扬弃,同时又都具有时间与空间上的推移性,具有向其他类型领导文化渗透、转移和演变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作为人类社会整体的领导文化,从量上看,只要存在领导活动,领导文化的延续便是无限的,其发展也是不可间断的;从质上看,优秀的领导文化最终将能沙里淘金,得到人们的继承、弘扬和发展。
领导精神的主要特征:一是时代性。二是渗透性。三是制约性。
在我国现阶段,领导精神应包括如下主要内容。
(1)坚定的领导信念。
(2)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3)尊重人、理解人的平等意识。
(4)崇高的荣誉感和自豪感。
(二)领导价值观
价值观就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意义的总评价和总看法,是社会存在和人们的社会实践在头脑中的积淀和反映,是一种意识形态。
领导者的价值观具有独特的个性。在实践中,它往往表现为如下几方面的个性特征:
第一,它是一种心理态势,价值观潜藏于领导者的深层意识和心理之中。
第二,它是一种目标意识。
第三,它是一种独特的行为取向。
第四,它是一种主体意识的觉醒。
领导者的价值观浸入领导者的灵魂,规范和左右着领导者的行为,形成领导者的特殊功能,主要包括:
(1)导向功能。
(2)凝聚功能。按照
(3)激励功能。
(三)领导形象
领导形象是领导文化的综合反映和外部表现,它通常是指领导者在其全部活动进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和品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社会公众对其所形成的总体印象和评价。领导形象是领导者主观实践与社会客观认识相结合的产物。
领导形象从其构成要素来看,可分为外观形象和内在形象。
进一步认识理解领导文化,需要注意澄清以下问题:
(1)领导文化属于领导领域的主观意识范畴,是仅仅能以符号表示的非物质文化。
(2)领导文化虽然是文化的一般性在领导领域的特殊表现,但是,有关领导的精神文化产品并不一定都是严格意义的领导文化。
(3)领导文化作为领导成员普遍认可的价值观念、共同信守的行为模式和广泛流传的态度作风,可以理解为领导成员的一种时间上较为持久、空间上较为广泛的主观取向。
教案首页
授课题目
第十三章构建现代领导文化
授课形式
理论讲授、案例讨论
授课时间
2007.01.15,2007.01.16,2007.01.18
授课学时
7
教学目的
与要求
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要求了解随着领导学的不断拓深和领导实践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领导现象及其规律的研究也不断从体制层面走向文化层面,从技术层面走向观念层面,并进而提出了领导文化的概念。本章要着重掌握领导文化的概念、特征及作用;领导文化的主要内容;我国古代儒家领导文化的内涵及西方领导文化的支点等内容。
4.文化是对人的主体性和个性的肯定。只有实现文化的现代化,才能实现人
的主体性和个性的充分发挥和发展。
(二)领导文化现代化的具体内容
领导文化的现代化,主要包括如下具体内容:
1.从将领导视为上对下的"统御"或下对上的"接受"的领导观念,转型、创新为将领导视为上下互动的"影响"的领导观念
2.从神圣传统型、个人魅力型领导合法性,转型、创新为现代法理型领导合法性
(二)领导文化的特征
领导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类型,无疑具有不同于物质、制度的文化特征;领导文化作为文化的某种类型,又必然具有不同于其他文化类型的文化特征。其具体表现如下:
1.模式性
一定时期、时代或一定社会、国家由于历史背景、民族性格、地理环境和生活状况等条件的不同,其领导文化也将表现出各自的特色。这种特色就是领导文化的模式性。
我国医院领导文化建设的原则和步骤。
主要参考资料或相关网站
1.郭咸纲.西方管理思想史.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2.戴维·奥斯本.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变着公营部门.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3.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系、教研室
审查意见课Leabharlann 体会教学过程封建社会:
儒家思想:正统领导文化
儒家思想对我国古代传统领导文化的贡献:领导什么?谁来领导?怎样领导?
中国传统领导文化在历史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它对于古代中国的社会稳定、政治控制、组织机制以及领导效率,都起了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
(三)西方领导文化
现代西方领导文化,是建立在现代化发展的基础之上的。这一基础有三个支点:一是现代市场经济;二是现代民主政治;三是现代社会结构。市场经济为西方现代领导文化奠定了可靠的经济基础。民主政治,则为现代领导活动奠定了可靠的政治基础。一方面,民主政治强调的"主权在民",使得领导者必须有一个为选民服务的意识,领导者独大的传统、家长式的治理作风不符合现代社会的需要。另一方面,民主政治的分权制衡原则,使得权力对社会的制约方式变化了。现代社会结构,大致从其二元分化的社会构成上可以认识其对于现代领导活动的意义。现代社会,国家与社会、个人领域与公共领域、政府与市场等等方面都有了高度分化。作为使用公共权力、干预公众公共生活、代表国家或政府的领导者,不能肆意对被领导者加以指挥或命令。权力有了限度,权利获得保障。领导的制度化、规范化成为现代西方领导文化最具特色之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