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述评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
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和未来的建设者,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对于国家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如大众化教育形式单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教条化、学生参与度不高等。
本研究旨在探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相关问题,旨在为完善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对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及实践经验的总结与分析,可以为今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进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意义本研究旨在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出发,探讨如何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积极心理学的应用,可以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韧性,提升其思想觉悟和心理健康,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在当前教育形势下,深入探讨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及应用,对于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2. 正文2.1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概述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后半叶兴起的一种心理学理论,强调关注个体的优点、资源和潜力,主张培养积极心态和行为,促进个体健康发展和幸福感。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积极心理学视角能够提供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和方法论。
积极心理学强调个体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能力,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思想政治信念和态度,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和抗压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各种学习和生活压力。
积极心理学注重个体的成长和发展,强调个体的自我实现和幸福感。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通过培养大学生的自信心、责任感和团队合作意识,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提升学习积极性和投入度。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综述_杨芷英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综述杨芷英(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北京 100089)[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它既归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又是应用心理学的分支学科。
诞生十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建设有了一定的发展,初步建立了学科体系,基础理论不断深化,研究领域不断拓展。
认真总结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现状,全面梳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分歧,深入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难点问题,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学;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2528(2007)11-0070-08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它既归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又是应用心理学的分支学科。
诞生十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建设有了一定的发展,初步建立了学科体系,基础理论不断深化,研究领域不断拓展。
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年轻的边缘学科,各项研究刚刚起步,尚有许多不成熟和存在争议的问题,还面临着许多研究难题。
因此,认真总结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现状,全面梳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分歧,深入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难点问题,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必然要求。
一、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成果近年来,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的不断深化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不断发展,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结合更加紧密,从心理学的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心理现象、心理问题和心理规律的探讨更加深入,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进程。
概括起来,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必要性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背景下创建的,其直接目的是为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综述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一门旨在探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个体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它结合了心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对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全面综述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领域的研究成果,系统梳理其发展历程,分析当前研究热点与难点,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通过深入剖析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以及实践应用,本文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全面的学科概览,为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深入研究与实践应用提供参考与借鉴。
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其基本理论融合了心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精髓。
它主要研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教学方法、受教育者的心理反应及其影响因素,以及如何更有效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强调心理过程的重要性。
在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的心理过程包括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这些方面相互作用,共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因此,教育者需要深入了解受教育者的心理过程,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关注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
每个人的心理特征、认知风格、价值观念等都有所不同,这些差异会影响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程度和效果。
因此,教育者需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还强调环境因素的影响。
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等,这些因素都会对受教育者的心理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教育者需要认真分析环境因素,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为受教育者提供积极的心理支持。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还涉及到教育评估的问题。
教育评估是检验教育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改进教育方法的重要依据。
教育者需要采用科学的教育评估方法,全面了解受教育者的心理变化和行为表现,以便及时调整教育策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涵盖了心理过程、个体差异、环境因素和教育评估等方面。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发展现状综述
识 。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改变人 的政治态度 、 思想意识 与道德觉悟 , 就 必然涉及人的心理层 面, 探讨影 响人们政治行 为、 道德行为背后 的心理 因素 。所以 , 思想政治教育 只有借鉴 理学 的相关研究成果 , D 融入思想 政治教育的理论原则 , 才能使之科学化。 2 从现实角度论证思想政治教育学借鉴 心理学成果 的必要性 。思 . 想政治教育学必须根据 时代 的发展变化调整 自己的工作重点 。在社会 主义建设 , 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 时期 , 社会 主要矛盾转为人 民 日益 增 长 的 物 质 文化 需 要 与落 后 的社 会 生 产 之 间 的矛 盾 。人 们 处 在 一 个思想 活跃 的时代 , 各种 观念 、 意识形态有融合也有 碰撞 , 人们产生许 多精神疑惑 、心理问题 与意识 冲突 ,这 时要增加思想政治教育 的时代 性、 实效性与科学性 就必须借鉴 D理学 的理论 和方法 , 解决教育对象 的 心理 问题 ,使他们能在纷繁 复杂 的社会环境 中提高适应社会和 自我发 展 的能力。 ( ) 思 想政 治 教 育 心 理 学 内 容 的研 究 二 对 1思 想 政 治 教育 过 程 本 身 的 心 理 研 究 . 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 的形成过程就是 自身知 、 、 、 的 情 意 行 辩证发展过程。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心理现象与心理活动贯穿始终 。 第一 , 对思想政 治教育信息传递过程的心理分析 。 从信息论 角度 出 发, 思想政治教育 的过程就是思政教育信息传递 的过程 。在这过程 中, 教育者 、 教育对象 、 教育情境 以及 信息的传递方式都会 影响教育过程 , 最终影响教育的效果 。15 年 , 9 9 美国心理学家 、 传播学家霍夫兰德提 出 认知说服理论 。 多学者将其引入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 很 并从思想政 治教育者 的专业性 、 可靠性 和吸引力方面 , 从教育对象 的态度强度 、 人 格特征以及心理免疫力方面 ,从如何强化教育情境方面 以及从信息传 递方式的差异性方面分析对教育过程 的影 响,以提高教育过程 的实效 性 。口 第二 , 思想政治教育 的心理机制与心理功能 。 思想政治教育 的心理 机制研究着重探讨 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 中激励 的心理机制 、态度转变 的心理机制 、 自我教育 的心理机制等。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具有政治方 向和精神动力 ,而且具有多方 面的 心理功 能 , 如激励 功能 、 度转变功能 、 态 情绪调 节功能 、 心理保 健功能 等。 探讨上述功能及其实现途径 , 可以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更好地实
试论心理学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应用
试论心理学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应用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而思想政治工作是指引导和管理人们的思想和政治行为,以达到特定的政治目的。
心理学与思想政治工作有着密切的联系,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能够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本文将试论心理学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应用,并探讨其具体的实践意义。
心理学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应用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
通过心理学的知识和方法,可以更好地了解人们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准确把握人们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特点。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根据不同人的心理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更有效地引导和教育人们。
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可以采用不同的教育形式和内容,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和教育目的。
对于不同性格特点的人,可以采用不同的心理激励和引导方式,使思想政治教育更贴近人心,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心理学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应用体现在心理疏导和心理辅导方面。
在人们的思想和心理活动中,常常出现各种不良情绪和心理问题,比如焦虑、沮丧、恐惧等,这些不良情绪和心理问题会影响到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甚至会对社会稳定和安定产生负面影响。
通过心理学的知识和方法,可以对这些不良情绪和心理问题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疏导,帮助人们排解内心的矛盾和纠结,调整不良情绪,找到内心的平衡和安宁。
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可以开展心理辅导活动,针对不同人群的心理特点和需求,开展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和心理辅导工作,提高人们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抗压能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心理学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应用体现在舆情引导和情绪调控方面。
在现代社会,舆论和情绪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力,舆情和情绪的引导和调控对于社会稳定和安定具有重要意义。
心理学的知识和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把握舆情和情绪的特点和规律,有效地引导和调控舆情和情绪,引导公众正确看待和处理重大事件,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可以通过舆情研究和分析,推出科学合理的舆情引导策略和措施,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社会建设和发展,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世界观观念,调动和激发公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共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综述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综述一、概述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既属于教育学这一学科,又不断借鉴和吸收心理学的方法来完善自身。
自诞生以来,教育心理学在学界的研究有所深化和发展,并初步建立了学科体系,但仍存在不成熟之处和争议,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结果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基础理论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教育心理学诞生十多年来,学界对其基础理论进行了深入的不懈研究,包括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基本范畴、内容体系、学科特点、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理论基础等。
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心理研究也取得了成果。
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心理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受教育者所接受的教育,而受教育者作为教育的接受者和践行者,其心理状态、心理特征、心理倾向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还从信息传递过程、方法论等方面进行了心理分析和研究,以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进程。
1.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背景与意义经济全球化与市场经济体制的挑战: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应对市场经济带来的物质利益多样化、就业方式多样化以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的滋生等问题。
世界格局多极化与民主法制建设的挑战:随着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发展,民主法制建设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解决如何在世界多极化格局中发展民主法制建设,提高全民族的民主法治意识等问题。
科技发展与社会信息网络化的挑战: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社会信息网络化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应对网络社会带来的主流意识形态淡化、教育者权威性弱化以及网络沉溺等问题。
对外开放多元文化激荡与社会生活多样化的挑战:对外开放带来的多元文化激荡和社会生活多样化,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现状、问题与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现状、问题与发展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公民道德素质、塑造健康人格、引导社会价值观等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而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的科学,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因此,将两者相结合,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以及未来发展,对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首先将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分析当前国内外在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和进展。
在此基础上,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面临的主要问题,如理论与实践脱节、研究方法单研究内容缺乏深度等。
结合当前社会背景和学科发展趋势,展望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思考。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为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推动该领域的健康发展。
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现状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作为交叉学科,逐渐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该领域的研究旨在探索心理学原理和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以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研究范围不断拓宽。
从最初的关注个体心理发展到对群体心理、社会心理和文化心理的全面研究,研究视角更加多元化,研究领域不断扩展。
研究方法不断创新。
除了传统的文献研究、案例分析等方法外,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运用实证研究方法,如问卷调查、实验研究等,以获取更加客观、准确的数据支持。
研究内容逐渐深化。
学者们不仅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还积极探索其在实践中的应用,如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危机干预等,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然而,尽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研究方法不够规范,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有待提高;研究内容尚不够全面,对一些重要问题如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心理机制等缺乏深入研究;研究与实践的结合不够紧密,理论研究成果未能充分应用到实践中去。
回顾与展望: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述评
回顾与展望: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述评作者:廖琴董杰来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年第05期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已受到学界广泛关注。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在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学科归属等方面存在较大争议和分歧;缺乏完备的学科体系、理论整合、实证研究、动态的对策研究和高水平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基于对研究现状和面临困境等方面的分析,文章在创新范畴和学科体系理论、发展“人本”研究范式、扩大研究覆盖领域、扩展新的载体和方法、加强研究队伍建设等方面对学科未来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回顾;展望中图分类号: G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4)05-0061-04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在“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的背景下产生的一门学科,其任务是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供心理学依据,从研究内容和方法上使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更加系统化、科学化。
总结和回顾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历程、成绩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具有一定研究意义。
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中国知网(CNKI)、万方学术论文数据库以及维普电子期刊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相关论文进行梳理和分析,进而总结其存在的主要争议和困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展望,以探寻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现实基点和拓展空间。
一、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状况目前,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主要是围绕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第一,关于研究的对象。
在学科创建和发展初期,学界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系统阐述了研究的对象,对促进学科的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普遍认为研究的对象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或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各种互动因素,并且对其进行心理分析了解其发生、发展与规律。
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郭崇岳认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人们心理活动规律及如何遵循人们心理活动规律去实施思想政治教育。
”[1]姜相志认为:“研究人们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其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心得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心得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学习的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心理学在其中的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使他们具备健康的心理状态和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以适应社会需求和个人发展。
心理学的研究则为我们了解和应对学生的思想心理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方法。
在过去,我对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只是停留在知识灌输的层面,没有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情感需求。
而通过学习心理学,我明白了个体差异的重要性。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个性和经历,他们的思想情感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因此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需要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例如,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我们可以采取渐进式的方式引导他们参与讨论和活动,为其提供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
而对于性格外向的学生,则可以鼓励其表达意见和参与集体活动,从而培养其领导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在实践中,我还发现情绪管理的重要性。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情绪波动较大的情况,比如面对压力时出现焦虑和紧张,或者在面对挫折时出现情绪低落和消极情绪。
通过了解情绪管理的原理和技巧,我们可以帮助学生调整情绪,从而更好地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
例如,我们可以教授学生放松技巧,如深呼吸、肌肉放松等,以缓解焦虑和压力。
同时,我们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通过锻炼、交流和支持来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和幸福感。
在教育实践中,我意识到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至关重要。
学生通常更愿意与那些关心他们、尊重他们并能与他们建立良好互动的教师进行沟通和合作。
因此,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关注学生的成长需求,与他们进行真诚而有效的交流。
此外,我们还需要为学生提供积极的反馈和支持,激励他们发挥潜力,并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总而言之,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学习为我提供了深入了解学生内心世界和实施有效教育的方法与技巧。
通过运用心理学原理,我们可以更加科学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发展健康的心理状态和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综述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综述刘婷婷(渤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锦州121000)㊀㊀摘要: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ꎬ美国心理学界出现了积极心理学ꎬ它的产生改变了传统心理学的发展方式ꎬ增强了对积极的因素的关注ꎬ不仅仅在心理疾病的预防上起到了效果ꎬ在良好的人际关系㊁生活等许多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ꎬ积极心理学为心理学界增添了新的研究领域ꎮ许多心理学家和学者也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积极心理学对人类的成长的影响ꎮ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图分类号:K251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7-0131-02㊀㊀一㊁国外研究现状积极心理学思想在西方由来已久ꎬ究查其研究渊源ꎬ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心理学家特曼提出的 婚姻幸福 的研究ꎮ然而ꎬ由于第二次世界战争的突如其来ꎬ战后人们的心理和身体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ꎮ随之ꎬ心理学家们开始思考如何帮助人们来治疗因为战争而带来的伤痛ꎬ因此ꎬ战后的精神疾病成为心理学家们关注的焦点ꎬ对于 幸福 的研究就此中断了ꎮ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ꎬ罗杰斯和马斯洛等许多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逐渐关注人性的积极面ꎬ以此为契机引起了许多心理学家对于人类心理活动的积极一面的重视ꎮ但是ꎬ这种思想观念也只是被提出来ꎬ却没有更加深入地探寻这种心理现象与潜质ꎮ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ꎬ人本主义心理学为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ꎮ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人本主义风靡一时ꎬ它引入了许多重要的概念并开展了许多关于积极心理学的探讨ꎬ包括对幸福感㊁乐观主义的研究ꎮ然而ꎬ由于其在方法论上存在缺陷ꎬ缺乏科学严谨性ꎬ逐渐淡出主流心理学ꎮ但是ꎬ不可否认的是ꎬ人本主义心理学在心理学历史上的影响是深刻并且久远的ꎬ它孕育了积极心理学并为其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ꎮ在1998年的美国心理学会的年度会议上ꎬ马丁 塞里格曼第一次提出了积极心理学ꎮ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的积极的品质ꎬ挖掘人类潜在积极的力量ꎬ其目的是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ꎬ最终使人类迈向幸福ꎮ在2002年«积极心理学手册»的出版ꎬ标志积极心理学的正式形成ꎬ积极心理学从此成为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股新的研究思潮ꎮ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可以分成三个层次ꎮ在主观层面上ꎬ我们应该研究积极的主观经验ꎻ在个体层面上ꎬ我们应该研究积极的个人特征ꎻ在群体层面上ꎬ我们应该学习积极的社会组织ꎮ积极心理学的产生不仅扩大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ꎬ并且为心理学的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ꎮ越来越多的学者尝试将积极心理学应用到教育学㊁社会学和管理学等诸多范畴ꎬ以推进相关课程的进一步发展ꎮ公民教育 和 道德教育 基本上与我们提出的思想政治教育相类似ꎮ美国公民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ꎬ强调公民教育的政治性ꎮ政府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ꎮ在课堂教学中ꎬ教育工作者更多地关注无形的㊁全方位的教学方法ꎮ为了避免传统的课堂教学把积极的教育变成强迫灌输和死记硬背的学习ꎬ美国公民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并提倡各种形式的讨论和实践ꎮ因此ꎬ在教学过程中ꎬ教师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采取积极讨论和启发式问题教学法ꎬ在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各种实际问题时ꎬ积极组织学生讨论ꎬ鼓励他们提问ꎬ教师的指导作用在教学中充分体现ꎮ美国公民教育以一种潜移默化的形式将积极心理学融入公民教育中ꎬ以提高公民教育的有效性ꎮ道德教育的最高境界是通过营造积极的心理环境等方式来引导学生主动去追崇美德ꎮ这也正是积极心理学给道德教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启示ꎮ从总体上来说ꎬ积极心理学重视每个人和每个团体积极㊁正向㊁阳光的一面ꎬ重视挖掘人的真善美的潜能ꎬ更重要的是ꎬ积极心理学关注那些能够使人获得 幸福的生活 的优秀品格ꎬ这直接推动了美国道德教育的发展ꎮ目前最流行的㊁广受媒体关注的是哈佛大学的年轻讲师泰勒 本 沙哈尔开设的选修课 幸福课 ꎮ其听课人数由最初的几个人到后来的座无虚席ꎬ甚至超过了哈佛的王牌课程«经济学导论»ꎮ 幸福课 又叫 哈佛积极心理学 ꎬ是哈佛大学面向学生开设的一门心理学选修课ꎮ这门选修课程是将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生活实际中ꎬ以此来教学生如何得到幸福ꎮ此门课程是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ꎬ主动地为学生灌输一种积极生活的幸福观ꎮ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种种问题和困难时ꎬ能够以积极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勇敢地面对ꎮ让学生能快乐地成长ꎬ真正达到 健康状态 ꎮ这就要求我们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变被动为主动ꎬ既要积极地关注有问题的学生ꎬ还要积极地关注没有问题的普通同学ꎬ使学生们具备积极生活的能力ꎬ同时预防了心理问题和心理危机的产生ꎮ二㊁国内研究现状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关系到人才培养的重大问题ꎮ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大学生自我需要的不断发展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同样面对着挑战ꎮ一直以来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习惯于硬性灌输ꎬ没有根据学生的自131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综述㊀㊀作者简介:刘婷婷ꎬ渤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ꎬ硕士ꎬ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ꎮ身需要以及社会发展需求来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ꎬ学生自始至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处境ꎬ这样大大降低了大学生主动接受教育的能动性ꎮ其次ꎬ这种教育方式对学生个体积极力量的挖掘和积极品质的培养相对匮乏ꎬ压制了学生的创造性ꎬ降低了学生的积极性ꎬ这直接导致了许多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逐渐产生抵制㊁排斥心理ꎬ使课堂的气氛不协调㊁师生关系紧张ꎮ因此ꎬ大大降低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ꎮ20世纪末于美国兴起的积极心理学ꎬ用一种更加欣赏性和更加开放的眼光去看待和教导大学生ꎮ把培养和调动大学生积极的自我教育意识作为工作的重点ꎬ对于促进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ꎬ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ꎬ具有可参考的借鉴意义ꎮ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理论成果在国内最早见于2008年ꎬ首次将积极心理学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是武汉大学的余家平㊁刘晓亮ꎬ两位学者探讨二者的关系ꎬ提出要注重情感教育的方式方法ꎬ并提出构建积极环境的对策ꎮ2009年以后ꎬ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开始逐步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ꎬ其涉猎的领域由心理学向社会学㊁教育学等各个学科渗透ꎬ对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相当重要的借鉴意义ꎮ戴倩在«积极心理学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指出了借鉴的必要性ꎬ除了促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转变㊁引导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ꎬ最重要的是满足社会对人才要求的提高ꎮ同时她还在文中指出二者所研究的内容在生活和应用中存在诸多的契合点ꎬ除此之外ꎬ积极心理学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充分的理论背景ꎬ并为其借鉴积极心理学的可行性提供了有力保障ꎮ王丹认为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重要的启示意义ꎮ首先ꎬ积极心理学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增加了新的理念ꎮ教育者不仅仅应该着重培养大学生积极的品质和情绪体验ꎬ还要重视每个大学生不同层次的需要ꎮ其次ꎬ积极心理学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拓宽了方法和途径ꎮ第一ꎬ构建融洽的老师与学生的关系ꎬ用积极㊁乐观的态度面对每一个学生ꎻ第二ꎬ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方法ꎬ注重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成长ꎻ第三ꎬ以学生为本ꎬ在日常生活中多与学生沟通交流ꎬ和他们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ꎻ最后ꎬ优化环境ꎬ构建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ꎮ我国对二者进行了探究ꎬ也取得了不小的成果ꎬ但目前毕竟处于起步阶段ꎬ也存在一些不足ꎮ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与思想政治教育交叉研究较少ꎬ只是散见于一些期刊和学位论文写作中ꎬ思想政治教育权威学者的研究鲜见ꎮ研究多集中在怎样将积极心理学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ꎬ在应用前者如何提高后者的实效性方面缺乏ꎮ综上所述ꎬ心理学界对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已经在不断探索之中ꎬ并且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ꎮ但应用积极心理学如何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一领域还处于尝试阶段ꎮ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ꎬ进行有益的尝试ꎮ通过对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整理ꎬ希望能够更好地利用积极心理学理念来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进行ꎮ积极心理学有助于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与方法ꎮ教育方法作为介体ꎬ直接影响着教育的实际效果ꎮ这就要求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要善于调动各种积极因素ꎬ既要重视外化的教育功能ꎬ又要注重内化的育人方法ꎮ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单独的个体ꎬ都潜在地具有不同的发展需求ꎮ因此ꎬ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也必须向多元化发展ꎮ其次ꎬ深入地对二者进行研究ꎬ不仅有助于普及积极心理学的理念ꎬ还为有效预防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ꎮ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强调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仅是对问题的矫治ꎬ更重要的是培养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ꎮ除此之外ꎬ将积极心理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ꎮ培育积极心理品质ꎬ内化政治思想ꎬ培养政治思维ꎬ规范行为ꎬ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ꎬ还可以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健康成长中的引导作用ꎮ参考文献:[1]高永新.浅谈积极心理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中国校外教育ꎬ2010ꎬ29(6):50-51. [2]龚光军ꎬ曹贵康.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与教学研究ꎬ2009ꎬ24(5). [3]朱继光.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北京教育德育ꎬ2009ꎬ24(10):37-39. [4]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ꎬ2010:108.[5]罗洪铁ꎬ董娅.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基础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ꎬ2005:204-206. [6]柳礼泉ꎬ肖冬梅.积极㊁希望㊁快乐㊁幸福 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学术论坛ꎬ2009ꎬ12(7):124-125.[7]李金珍ꎬ王文忠ꎬ施建农.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学进展ꎬ2003ꎬ24(11):78-80. [8]张倩ꎬ郑涌.美国积极心理学介评[J].心理学探新ꎬ2003ꎬ29(2):7-8.[9]雷丹.积极心理学对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教育[D].东北大学ꎬ2011.[10]李自维.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学生思想教育探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ꎬ2009ꎬ29(7):15-17.责任编辑:刘㊀健231现代交际 2018年7期。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学探析论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学探析论文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开展,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新形势下,将心理学有效地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够增强思想教育的科学性、预见性以及针对性。
本文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内涵特征、重要意义等内容进展全面分析,积极探究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学有效结合的主要途径心理学是专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的一门科学。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顾名思义就是由思想政治教育学和心理学融合而成的一门新兴的应用型学科,主要研究人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
详细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就是依据心理学的根本原理和根本知识,在对学生进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把心理学融于思想政治教育之中的一门新学科。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根本原理应用于实践的产物,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局部,以人的心理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作为研究对象,具有穿插性、应用性、实践性等诸多特点。
1、心理学不断地充实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实现高校的培养目标高校培养目标不仅仅是为社会培养大量的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更重要的是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和安康心理的全面开展的人才。
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分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无视了心理教育,通过这种方式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坚决的政治立场和高尚的道德品质的专业人才,但是在心理安康方面存在缺陷。
因此,只有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合理运用心理学,才能够丰富高校思想教育的内容,使教育内容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有利于培养学生安康的心理和完整的人格。
2、心理学能够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预见性与目的性,实现学生的因材施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有思想、有主见的大学生,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就要全面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
因此,在进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前,就要运用心理学对大学生进展全方位分析,这样可以准确地掌握学生心理活动规律以及思想开展状况,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奠定根底,使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预测性和主动性。
运用心理学原理研究中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运用心理学原理研究中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摘要】本文旨在运用心理学原理研究中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在分析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在正文中,探讨心理学原理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应用,分析中学生心理特点,讨论心理学原理在中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具体应用,以及对中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启示和实例分析。
结论部分强调心理学原理应用对中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中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并为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心理学原理、思想政治工作、中学生、应用、特点分析、具体应用、启示、实例分析、重要性、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中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变得越发重要。
作为学生时期的关键阶段,中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较为复杂且多变,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他们的需求。
运用心理学原理来研究中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心理学原理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中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思维方式,从而更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通过对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和心理学原理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应用,可以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实践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效果。
对心理学原理在中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1.2 研究意义中学生作为青少年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运用心理学原理进行对中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具有以下几点重要意义:通过心理学原理的运用,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求,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案。
中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所面临的困惑、挣扎和困难需要得到及时的关注和解决。
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使他们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更加有效地引导中学生健康成长。
2. 正文2.1 心理学原理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应用心理学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应用是为了更好地调动中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他们正确走向,促进其全面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述评
169作者简介:陆碧波,湖南科技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思政)。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述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述评陆碧波(湖南科技大学 湖南 湘潭 411100)摘要: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分支,人们越来越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
本文通过研究中国知网(CNKI)等学术网中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相关文献,如对现状的论述,总结出思政政治教育心理学的主要内容和研究特点,同时对更加深入地研究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学 心理学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9-0169-02一、研究的主要内容每门学科都有其相关的研究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在其产生和发展中形成了其独特的研究内容和领域,概括起来,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一)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基础理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包括:研究对象、基本范畴、学科性质、学科特点、内容体系、研究方法、研究意义、理论基础等。
[1]1.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就研究对象这一概念界定来说,杨芷英、王希永都把研究对象界定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2]胡凯、荣复康则认为,这一学科的研究对象是人们的思想行为形成和发展的心理规律,以及根据这种心理规律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
[3]2.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属性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在当前学术界争议较大的是归属问题,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思想教育心理学应归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
比如学者郁景祖就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服务于思想政治教学的,所以应该是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
[4]第二种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应该当归属于心理学。
例如学者杨树茂、武怀堂和李本和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出现是心理学发展的良好展现。
第三种观点则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既是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又是属于心理学,是这两者的交叉学科。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研究综述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研究综述呼改改(西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西安710063)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突破点,我国学者和西方学者都对接受及接受心理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且有的研究已经被人文社会科学所认可,把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际与之相结合,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的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接受心理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20世纪80年代之前,我国学者对接受问题的理论研究较少,在此之后,对于接受问题理论研究才逐渐被学者所关注。
目前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论的研究著作依然屈指可数,部分成果以期刊和论文的形式呈现,多集中于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概念、接受过程、接受主体等多个层面的研究。
1西方学者的相关研究1.1西方解释学的相关理论19世纪早期,解释学开始关注“接受”问题,施莱尔马赫是其代表之一,他指出:“解释的首要任务不是要按照现代思想去理解古代文本,而是要重新认识作者和他的听众之间的原始关系。
”在此基础上,海德格尔指出:“把某物作为某物加以解释,这在本质上是通过前有、前见和前把握来进行的。
”他认为人们对某物的接受是在对该物已有的理解上能动的去认识。
现代解释学批判了古典解释学的以文本为中心,认为把作者和文本应该看成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更注重对创造过程中作者自身的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1.2传播学的相关理论20世纪40年代,传播学在美国兴起,其研究方向是大众传播过程中的接受问题。
传播学在发展中提出了“靶子论”、“影响有限论”、“适度效果论”与“社会类型论”。
“靶子论”认为,在传播过程中,受众就像“靶子”,各种各样的信息像子弹一样通过媒介进入人的头脑。
“枪弹论”虽然肯定传播媒介,但却忽略了接受主体的能动作用。
“影响有限论”认为,传播媒介对接受主体的影响是有限的。
“适度效果论”对大众传播的效果既不夸大,也不贬低。
“社会类型论”认为,根据社会因素影响受众的多少,把受众划分为不同的社会类型群体,他们对接受的信息、方式以及选择都不相同。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研究综述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研究综述作者:呼改改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8年第22期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突破点,我国学者和西方学者都对接受及接受心理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且有的研究已经被人文社会科学所认可,把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际与之相结合,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的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接受心理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20世纪80年代之前,我国学者对接受问题的理论研究较少,在此之后,对于接受问题理论研究才逐渐被学者所关注。
目前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论的研究著作依然屈指可数,部分成果以期刊和论文的形式呈现,多集中于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概念、接受过程、接受主体等多个层面的研究。
1西方学者的相关研究1.1西方解释学的相关理论19世纪早期,解释学开始关注“接受”问题,施莱尔马赫是其代表之一,他指出:“解释的首要任务不是要按照现代思想去理解古代文本,而是要重新认识作者和他的听众之间的原始关系。
”在此基础上,海德格尔指出:“把某物作为某物加以解释,这在本质上是通过前有、前见和前把握来进行的。
”他认为人们对某物的接受是在对该物已有的理解上能动的去认识。
现代解释学批判了古典解释学的以文本为中心,认为把作者和文本应该看成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更注重对创造过程中作者自身的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1.2传播学的相关理论20世纪40年代,传播学在美国兴起,其研究方向是大众传播过程中的接受问题。
传播学在发展中提出了“靶子论”、“影响有限论”、“适度效果论”与“社会类型论”。
“靶子论”认为,在传播过程中,受众就像“靶子”,各种各样的信息像子弹一样通过媒介进入人的头脑。
“枪弹论”虽然肯定传播媒介,但却忽略了接受主体的能动作用。
“影响有限论”认为,传播媒介对接受主体的影响是有限的。
“适度效果论”对大众传播的效果既不夸大,也不贬低。
“社会类型论”认为,根据社会因素影响受众的多少,把受众划分为不同的社会类型群体,他们对接受的信息、方式以及选择都不相同。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一、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念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一种新兴心理学理论,它的核心是关注个体的积极向上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点。
与传统心理学侧重研究负面心理问题不同,积极心理学强调个体的优势、幸福和追求意义的心理特征。
根据积极心理学的观点,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寻求意义的天性,而积极心理学的任务就是帮助个体发现和发挥内在的积极潜能,从而使个体更加快乐、满足和有意义地生活。
二、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时期是个体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进行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大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天然的契合点,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更好地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积极心理学倡导乐观的心态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乐观的心态有利于个体应对各种挑战和困难,使他们更有信心和勇气去追求理想,塑造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可以通过培养大学生的乐观情感,教导他们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保持积极心态,以更加乐观的态度看待人生和社会,不因一时的挫折而失去对美好未来的追求。
积极心理学强调个体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幸福感是一个人对自己生活的整体评价和感受,是个体主观感受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可以通过关注大学生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引导他们更加理性地认识自己的生活状态,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从而更加积极地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
积极心理学强调社交支持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个体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交支持,而大学生时期正是个体人际关系经历较大变化的时期。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可以重视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培养和发展,营造和谐融洽的校园氛围,使每个大学生都能得到来自师长、同学和朋友的支持和帮助。
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指导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 设计积极心理学课程,使大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积极心理学的知识,了解积极向上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点,增强对积极心态和情感体验的认知和体验。
[试论,思想政治,教育,其他论文文档]试论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研究述评
试论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研究述评”论文摘要:逆反心理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中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长期以来受到学术界的关注。
从逆反心理及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的内涵、表现形式、形成原因、防治对策等几个方面对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利于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
论文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研究述评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逆反心理现象是长期以来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界关注的一个问题,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就有研究者涉足此问题,发表了众多相关研究文章。
但直到今天,逆反心理仍然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的热点问题,陆续有不少成果得以公开发表。
本文拟就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的研究作述评,以利于深化对这一问题的研究。
一、关于逆反心理及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的内涵把握逆反心理作为一种特殊的反应态度,主要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向三大要素构成的。
有研究者指出,认知是受教育者态度的基础,在对态度的作用中,认知主要对逆反心理起准备和导向作用。
情感是逆反心理的第二个构成要素,指人们在心理上对认知信息内容的一种情绪体验,即喜悦(愉快)或烦忧、反感,它在逆反心理中起决定的作用。
具体地说就是人们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当理解掌握了某一信息或观念时,一般会感到一种满足、充实和愉悦,而对不理解的信息和观点,一般会感到疑惑、焦虑和烦忧。
将这些对新观念、信息的情绪感受与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所存储的知识内容、态度加以比较,当原有的不良情绪不能有效地克服和剔除时,不良情绪就会愈加强烈,从而导致产生去抵制有关教育管理的内容和信息的行为意向。
当这种意向倾向越来越多时,逆反心理就会逐渐转化为一种逆反行为,为此,作为逆反心理的第三个构成要素的行为意向在逆反心理中的作用也就显而易见,即:它是逆反心理转化为逆反行为的准备,它直接受逆反情感的作用和影响。
有研究者进一步指出。
在逆反心理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大构成要素中,对信息的情绪体验,是逆反心理的内驱力,即现实生活中理通情不通的现象,情感因素在逆反心理的心理构成中占据着主导地位。
教育心理学下的思想政治教学研究
教育心理学下的思想政治教学研究现代社会正处于转型发展期,各种思想相互碰撞,给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带来巨大挑战。
不少青少年道德观念淡薄,出现很多不良行为甚至是危害社会的行为。
一些关于思想政治教学的调查报告显示,很多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没有什么兴趣,教师在上面讲得口干舌燥,下面没有几个学生认真听讲,他们不是昏昏欲睡就是做别的事情。
尤其是手机、平板电脑等各类电子产品,诱惑着学生本来就不易集中的注意力。
如何克服这些问题,是思想政治教师应该思考的。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师需要关注对学生的心理引导,从教育心理学视角研究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实施。
一、教育心理学视角下思想政治教学的内涵及价值分析(一)高中思想政治的学科性质及学生特点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本是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一门学科,然而现实中许多学生并不能认识到思想政治对自身成长的重要性,也不重视思想政治课的学习,认为政治课枯燥无味,或者认为政治学科仅仅是“背诵了就能得高分”。
如何让高中思想政治更有“味”,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
教师要认识到,中学生有着丰富的情感和思想取向,不能把他们当成一块“白板”来对待;要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就要关注他们的一言一行,尊重他们的想法,因材施教。
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及动向,增强教学的时代感、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价值认同感,让学生在情感上乐意参与教学,进而让学生掌握完整的学科知识理论体系,达到德育的预定目标。
(二)教育心理学视角下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意义很多学生受实用主义的影响,戴着有色眼镜来看政治课,认为学政治是被洗脑,尤其是部分选择学理科的学生;也有学生依据简单的经验主义给思想政治戴上“枯燥无味”的帽子。
如何让这些学生放弃傲慢与偏见,正视思想政治的学科价值,需要教师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区别对待不同学科的意义和价值。
政治学科不仅在于知识本身,更是观察事物的工具,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对于自身成长为一名合格公民具有重要的意义。
心理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与效果评估研究
心理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与效果评估研究江西南昌330038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发展,心理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与效果评估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探讨了心理教育如何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并通过指标选择、数据收集和分析,评估了其效果。
心理教育通过传授知识、引导情感、塑造价值观和培养能力等方面,在提升学生对政治理念和制度理解的同时,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政治道德观和社会价值观。
为了评估心理教育的效果,我们需要选择适当的衡量指标,如政治意识形态认同度和价值观取向等,并通过数据收集和分析,对其进行评估。
总之,推动心理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对于培养具有优秀思想道德素质的学生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心理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引言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发展,心理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与效果评估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探讨了心理教育如何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并通过指标选择、数据收集和分析,评估了其效果。
心理教育通过传授知识、引导情感、塑造价值观和培养能力等方面,在提升学生对政治理念和制度理解的同时,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政治道德观和社会价值观。
为了评估心理教育的效果,我们需要选择适当的衡量指标,如政治意识形态认同度和价值观取向等,并通过数据收集和分析,对其进行评估。
总之,推动心理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对于培养具有优秀思想道德素质的学生具有重要意义。
1.心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心理教育是指通过专业的方法和手段,对个体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成长的引导。
它关注个体的自我认知、情感管理、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发展,旨在提高个体的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政治教育形式,它是通过教育手段,培养培养学生的政治意识、政治认同感和道德观念。
思想政治教育强调政治正确性、集体主义观念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以及对国家、社会、文化发展等相关知识的学习和理解。
它旨在培养具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公民,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作出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述评作者:田悦来源:《新西部·中旬刊》2019年第09期【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连接思想政治教育学和应用心理学的关节点的一门新兴边缘性、交叉性学科。
自诞生以来,其学科建设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理论不断深入,研究范畴也得到了扩充。
本文主要梳理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状况,展望未来学科建设与发展趋势:进一步构建和充实学科体系;增强实证研究;强化专业队伍建设。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学科建设;研究述评一、引言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在20世纪80年代逐渐产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与心理学的交叉、边缘学科。
[1]笔者在“中国知网”中以“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为主题和关键词,查找到的最早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论文是车文博在1987年4月发表的《中国心理学会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1986年学术年会总结》,该文章论述了“思想政治工作心理学的任务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对象问题”等。
以“中国知网”为检索来源查找到的最早的思想政治工作心理学专著为由刘达临主编,1985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思想政治工作心理学》。
而最早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专著为由武怀堂主编,1987年由华夏出版社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1991年国家教委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织编写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教材,第一批教材就包含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
”[2]笔者拟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概括与述评,试图为后续研究者指明研究方向,拓展研究空间,为实践提供参考价值。
二、资料来源与方法资料来源是“中国知网”,内容样本为1980年1月至2018年9月10日样本库中主题包含“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1630条)及“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 85条)研究的文献。
笔者在“中国知网”上以“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为主题词进行高级检索,发现相关文献共1650篇,其中发表在《中国教育学刊》《思想理论教育导刊》《思想理论教育》《思想教育研究》《中国教育学刊》《中国高等教育》等核心期刊上的论文共118篇,硕士论文共398篇,博士论文共67篇,中国会议论文共18篇,国际会议论文共2篇,发表于报纸和辑刊上的文章数量分别为6篇和4篇。
以“思想教育心理学”和“思想政治心理学”为主题进行检索,发现涉及的文章分别有180篇和878篇。
三、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自产生以来,该学科得不断发展和其学科研究得不断深化,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学和心理学地结合更加密切。
概括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主要有:1、对此学科存在必要性的研究许多专家学者皆对该学科存在的必要性进行了系统地论证: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学与心理学联结的科学性。
陈大柔和丛杭青、施春华、李小宁、彭文丽等学者均认为:思想教育必须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或基本依据。
[3][4][5][6]张云与李术红也分别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学的关系。
[7][8]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学借鉴心理学成果的必要性。
李术红和杨芷英均表示,思想政治教育学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针对性等,就必须借鉴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
[9][10]2、对此学科基础理论地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包含其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学科特点、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理论基础等。
首先,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者们的观点略有分歧,但大多数学者的观点都包含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规律。
武怀堂、姜相志、郭崇岳三人的观点可概括为:此学科是研究人们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11][12][13]胡凯、荣复康指出:这门学科以人们的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心理规律,以及依据这种心理规律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作为研究对象。
[14]张云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心理现象和心理问题。
[15]其次,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意义。
其一,实践意义。
陈大柔和丛杭青、施春华等学者的观点可以概括为:“五个有利于”。
其二,理论意义。
张云、施春华观点相似:研究此学科,有利于健全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体系,从而有效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完善和发展。
[16][17]杨芷英认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理论意义包括:有助于探析思想政治教育中人的心理活动规律,有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18]。
杨玉宇等从四个方面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实践意义。
针对建构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意义,胡凯与周颖的观点可总结为:“六个需要”。
如: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需要;时代发展的需要,心理学学科具体化的需要等。
[19][20]第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原则和方法。
其一,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原则,陈大柔、丛杭青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原则主要包括: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等四大原则。
[21]张云则认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原则,主要有以史为鉴的原则、联系现实的原则和为我所用的原则。
[22]庄媛提到了以人为本原则。
[23]其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
陈大柔和丛杭青认为,思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测验法等八种方法。
[24]王艳林提出,该学科的研究方法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自我观察法,二是以实用主义为基础的研究。
三是以操作主义为基础的研究。
[25]马文驹则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理论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等。
[26]第四,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点(特性)。
它既有一般心理学的共同特征,也有本学科独具的特点。
陈大柔、丛杭青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点主要有:阶级性、综合性、群众性、说理性和实践性。
[27]张云则认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除具有实践性外,兼具交叉性和应用性。
[23]王希永、杨芷英和李贺刚等均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还具有边缘性和党性的特点。
[29][30]3、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心理研究杨芷英与胡凯等人均认为,这门学科对教育对象的心理研究体现为对教育对象的个体心理研究和群体心理研究。
[31][32]第一,教育对象的个体心理研究包括对教育对象的学习心理、接受心理、个性心理及其差异等方面的研究。
首先,对教育对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学习心理和接受心理的研究。
笔者选取“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研究”为主题,对“中国知网”中的文献进行精确检索,涉及该主题的文献共计62篇,研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王丽荣对思想政治教育者接受心理特征进行了论述。
[33]二,赵兴宏、徐晓宁、罗敏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的接受心理障碍。
[34]三,邓灿辉论述了女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
[35]四,刘芳玲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的基本特征进行了解释。
[36]五,李洋、孙颖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接受心理的三种机制。
[37]其次,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个体心理差异的研究。
王仕民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个体心理差异主要体现为兴趣、气质、性格和能力等方面的差异。
[38]再次,余佳、杨炎稀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39]第二,张云、杨芷英和王仕民和杨玉宇等分别从不同角度阐释教育对象的群体心理及与之相关的概念。
[40][41][42][43]杨玉宇等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中群体的心理特征与功能。
[44]张云认为,群体心理包括:认同感、归属感等。
[45]王仕民提出了群体内部成员之间的心理差异的概念。
[46]4、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心理研究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学基础。
陈大柔、丛杭青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最主要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政教育学和科学的心理学,它还与伦理学、美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学科有密切的联系。
[47]张云提到,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首要的基础是实践方面的基础,理论方面的基础主要涉及心理学方面。
[48]杨芷英认为心理发展是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前提。
[49]王仕民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思想政治教育学为学科基础。
[50]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机制和心理功能。
其一,两位学者分别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心理机制和接受心理机制展开了研究。
[51][52]王仕民还提出了自我教育的心理机制。
[53]其二,杨芷英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功能包括激励功能、态度转变功能和情绪调节功能。
[54]王仕民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保健功能。
[55]张云集中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在人的心理发生、发展中的功能。
[56]第三,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效应。
学者们皆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效应的类型、作用与特征等。
[57][58]王仕民也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误区和心理效应的应用。
[59]第四,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学原则和方法。
其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学原则。
杨芷英与王仕民均认为,适应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心理学原则主要有心理引导原则、心理相容原则等五大原则。
[60][61]此外,王仕民提出了心理疏导原则与情感强化原则。
[62]杨竹芸还提到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疏导沟通原则、情感渗透原则等四大原则。
[63]其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学方法。
王仕民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学方法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震慑法、认知改变法、心理交融法。
[64]杨芷英同样提出了认知改变法,同时,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学方法还包括活动体验法和行文训练法。
[65]第五,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心理规律。
杨芷英、杨玉宇等皆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规律,但角度不同。
杨芷英阐述了心理规律的含义及内容、心理矛盾,而杨玉宇等则就基本心理规律、个体心理规律及群体的心理特征与功能展开了讨论。
[66][67]5、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研究其一,针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能力,陈大柔、丛杭青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者能力结构的十大要素,并从“自然素质是其生理基础”、“知识结构是其必要条件”等四个方面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者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68]其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心理素质,张云、王仕民和杨玉宇等从心理素质的含义和作用、基本内容、培养目标等方面阐释了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心理素养。
[69][70][71]其三,王新山、王玉婷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心理研究的概念进行了界定。
[72]6、对网络与此学科关系的研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学者们逐步关注网络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关系。
杨玉宇等从“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特征”等三方面进行了论述。
[73]康宁剖析了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74]魏春英、许屹巍论述了网络时代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75]四、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特点及未来展望1、已有研究的主要特点以上文献,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取得了一定成果,表现为以下特点:范围较宽,领域较广。
首先,其研究成果主要涉及研究对象、研究意义等诸多方面,领域较宽,且每一方面皆有细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