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感六淫病证辨治概要

合集下载

中医诊断学-六淫辨证的辨证要点

中医诊断学-六淫辨证的辨证要点

中医-中医诊断学-六淫辨证的辨证要点在执业医师资格证的考试中,不管是执医还是执助,中医诊断学都占有一定的比例,今天中公教育的医疗专家讲师为大家进行典型易错题的剖析,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的掌握。

在中医诊断学病因辨证这一章节中,每一种证候的辨证要点是常考点,今天我们针对陈给大家整理了学习笔记,我们可以依次来学习。

为了方便大家学习,我们可以一起来看思维导图。

一、风淫证候的辨证要点:恶风寒,微发热,汗出,苔薄白,脉浮缓(风邪袭表);或有鼻塞、流清涕,喷嚏,或伴咽喉痒痛、咳嗽(风邪犯肺);或为突发皮肤瘙痒、丘疹(风客肌肤);或肢体肌肤麻木、口眼歪斜(风邪中络);或肢体关节游走作痛(风胜行痹);或新起面睑肢体浮肿(风水相搏)。

二、寒淫证候的辨证要点:恶寒重,或伴发热,无汗,头身痛,鼻塞或流清涕,苔薄白,脉浮紧;或见咳嗽哮喘,咯痰稀白,或为脘腹疼痛,呕吐,肠鸣泄泻;或手足拘急,四肢厥冷,脉微欲绝,口不渴,小便清长,面色白或青,舌苔白,脉弦紧或伏等。

三、暑淫证候的辨证要点:发热恶热,汗出,口渴喜饮,气短,神疲,肢体困倦,小便短黄,舌红,苔白或黄,脉虚数。

或发热,猝然昏倒,汗出不止,气喘,甚至昏迷、惊厥、抽搐等;或见高热,神昏,胸闷,腹痛,呕恶,无汗等。

四、湿淫证候的辨证要点:头昏沉如裹,嗜睡,身体困重,胸闷脘痞,口腻不渴,纳呆,恶心,肢体关节、肌肉酸痛,大便稀,小便浑浊。

或为局部渗漏湿液,或皮肤出现湿疹、瘙痒,妇女可见带下量多。

面色晦垢,舌苔滑腻,脉濡缓或细等。

五、燥淫证候的辨证要点:皮肤干燥甚则皲裂,脱屑,口唇、鼻孔、咽喉干燥,口渴饮水,舌苔干燥、大便干燥、小便短黄(燥性干涩,易伤津液),或见干咳少痰,痰黏难咯(燥易伤肺),脉象偏浮。

有凉燥与温燥之分。

六、火淫证候的辨证要点:发热恶热,烦躁,口渴喜饮,汗多,大便秘结、小便短赤、面红目赤,舌质红绛,脉数有力(洪数、滑数、弦数);或神昏、谵语,惊厥,抽搐,衄血,吐血,斑疹;或狂躁,痈肿疮疡。

详解六邪及对症中药方剂

详解六邪及对症中药方剂

详解六邪及对症中药方剂1、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

2、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外感性、季节性、地域性、相兼性。

3、六淫,各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风——性轻扬开泄,易袭阳位;风性善行而数变;风性主动;风为百病之长。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寒性收引。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性升散,易扰心神,易伤津耗气;暑多夹湿。

湿——为阴邪,易伤阳气;湿性重浊;湿性黏滞,易阻气机;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

火(热)——为阳邪,其性燔灼趋上;火热易扰心神;火热易伤津耗气;火热易生风动血;火邪易致疮痈。

一、风——为百病之长,善行而数变。

风邪最易伤人,四时都可发病,其他外邪都依附于风而侵入人体致病。

如“风寒、风热、风温、风湿”。

风病起病多急骤,辩证又可“外风、内风”。

外风,指外感风邪,伤风等;内风,指内部疾病引起的“眩晕、肢麻、抽筋、昏迷、半身不遂、等神经系统”症状。

二、寒——可分为“外寒、内寒”两种。

外寒,主要指外界寒冷的气候。

受寒邪后,可出现“怕冷、发热、无汗、头痛、腹痛、关节痛”等。

呼吸道感染常与外寒有关。

内寒,常发生于体质较弱者,有“面色寡白、腹痛、腹泻、小便清长”等症状。

三、暑——是热的另一名词,主要表现为壮热口渴,心烦自汗,甚至不省人事,多发于暑夏。

由于暑多挟湿,还可有另一表现暑湿,多出现消化系统症状,如“胸闷、恶心欲吐”等。

此外小儿汗闭性暑热,也是暑邪所致。

四、湿——可分为“内湿、外湿”两种。

外湿,指长期涉水、淋雨、或环境潮湿而致病,症状主要表现为,如“足肿、关节痛、腰背酸痛”等。

内湿,主要表现为“胃口不好、头重头胀、妇女带下”等。

湿症口多不渴,舌苔滑腻。

五、燥——可分为“外燥、内燥”两种。

外燥,指干燥的气候,可以引起“鼻干、咽痛、目涩、肤燥、鼻衄”等。

内燥,指由于消耗性疾病,或者用药不当,过用“汗、吐、下”药、“温、热、燥”药,过伤津液,导致的津液不足,表现为“口干、舌燥,尿少、便干,皮肤、指甲干枯”等。

中医的外感六淫基础知识

中医的外感六淫基础知识

中医的外感六淫基础知识:風 - 寒 - 暑 - 濕 - 燥 - 火首页 > 基础知识 > 中医理论 > 中医基础中医的外感六淫基础知识:風 - 寒 - 暑 - 濕 - 燥 - 火外感六淫病因理论相关概念内涵的探讨、六淫致病机理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进展两方面进行了综述,以期为丰富和发展传统六淫病因理论外感六淫: 風寒暑濕燥火人類依賴天地萬物而生存,亦遵循四季規律而成長發育。

風、寒、暑、濕、燥、火,本是自然界四季氣候的正常變化,被稱為"六氣"。

由於六氣異常變化,發生太過(如暴熱、暴冷等)或不及時(如春天氣溫不暖反寒,秋天應涼反熱等),超出人體適應能力,就成為致病因素,這種情況下中醫稱為"六淫"或"六邪",屬外在病源。

外感六淫治法图式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甘辛以甘缓之以辛散之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咸热以苦燥之以淡泄之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基辛以辛润之以苦下之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辛散之以苦坚之歸納六淫致病的特點有﹕中醫六淫致病特點六淫致病多與季節氣候、居住環境有關。

如春季多風病,夏季多暑病,長夏多濕病,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病。

久居濕地易受濕邪侵犯,高溫環境易中暑等。

六淫既可單獨侵襲人體,也可兩種以上聯合侵犯人體而致病。

如風寒感冒、風寒濕痹等。

六淫入侵後,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如寒邪深入體內又可轉化為熱邪,暑濕積聚過久可轉化為燥邪等。

六淫通常遁體表肌膚組織間或口鼻等孔竅由外入內。

故有 "外感六淫"之稱。

從現代臨床觀察,所謂六淫致病,除氣候因素外,還包括生物(細菌、病毒)、物理、化學等引起的病變在內。

此外,某些非外來六淫感染,而是內在臟腑功能失調,產生類似六淫致病的表現,它們也具有六淫致病特點,中醫稱為"內生五邪",包括內風、內寒、內濕、內燥、內火(內熱)五種病理狀態。

外感致病因素—六淫

外感致病因素—六淫
寒中少阴:恶寒肢冷、下利清谷、小便清长、 精神萎靡、脉微细等
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二、寒性凝滞
1、寒凝经脉,阻滞气血,不通则痛
2、寒客肌表经络,头身肢体关节剧烈冷痛,

如“寒痹”或“痛痹” 3、寒中胃肠,脘腹剧痛
4、寒客肝脉,少腹或阴部冷痛

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三、寒性收引
1、气机收敛、腠理闭塞、筋脉收缩挛急
1.风性开泄—易使腠理疏泄开张—汗出、恶风

头面 清阳受阻 头痛、鼻塞
2.风邪 轻扬外散 易袭阳位 肌表 肌腠开泄 汗出、恶风
向上向外
阳经 经脉失养 口眼歪斜

面部水肿:
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二.风性善行而数变

善行 行无定处 病位游移不定
如行痹之游走性关节疼痛
风邪

数变 多变 起病急,变化快
如风疹之发病急骤,变化迅速 风温(流脑)初起仅见发热、恶寒等肺卫表证, 也可迅速入里而见高热、神昏、惊厥等热闭 心包等危重证候。
()
5.火热易致疮痈
火热入于血分,聚于局部,腐蚀血肉,发为疮痈----局部红、肿、热、痛



“痈疽原是火毒生”
《医宗金鉴.痈疽总论》
侵犯部位较广,引起多种疾病。如伤风、 漏风、肠风、白殿风、油风
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风邪性质 轻 扬 风性轻浮,向上向外

开 泄 疏通透泄,具通透性 善 行 行无定处,善行走窜

数 变 发病急,变化快
主 动 动摇不定、风胜则动
为百病 易与它邪相合, 之长 为外邪致病的先导
致病特征
易侵头面、肌表和阳经,如 头项强痛,鼻塞咽痒,面肌麻痹等 腠理开张,如汗出,恶风等

4.1外感六淫

4.1外感六淫

4.1.1六淫概述那我们先来学习第一节,外感致病因素:六淫。

首先,我们学习六淫的概述淫,是过度、不正常的意思。

六淫,就是6种,过度的,不正常,超过限度的气候。

6种气候,又称为六气,就是风寒暑湿燥火,这6种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规律。

正常六气是不会损伤人的。

但是如果超过了限度,六气就会变成六淫,成为致病因素。

六气如何变成六淫呢?它的形成原因主要有3个。

第一个原因就是六气太过,或者不及,比如:夏天本应该热,但是,夏天温度一直是35度以上,就可能会引起病变。

或者,冬天应该冷,但如果冬天不冷,反而温暖,也会容易导致病变。

第二个原因就是非其时而有其气。

比如:6月飞雪,六月天本来应该是天气炎热,但是出现了寒冷的冰雪,这就是非其时而有其气。

第三个原因,就是气候突变,比如说,天气突然从30度一下降到20度,或者从10多度突然一下升高到20几度,这都会容易使六气,变成了6种致病邪气。

六淫的致病特点,有以下5个方面。

第一个是外感性:六淫多从肌表、口鼻侵犯人体。

故又有“外感六淫”之称。

第二个是季节性,六淫致病常常有明显的季节性,比如:春天多风,夏天多暑湿,秋天多燥,冬天多寒邪。

第三是地域性:六淫致病,常与居住地区和生活环境密切相关。

比如:在南方,夏天通常是比较炎热而潮湿,所以,南方的暑湿证或者湿热证,会比较多见。

而在北方,气候比较干燥而寒冷,所以,寒邪致病,可能会比较多见。

第四是相兼性。

六淫致病,可以单独致病,也可以合邪致病。

比如,寒邪、热邪可单独致病,也可以风寒,风热,或暑湿这样两种邪气,或者风寒湿3种邪气,合邪犯病。

第五是转化性:六淫致病,在一定的条件下面,其证候可以发生转化。

比如,最初感受的是寒邪,最后变成了热证。

下面我们来具体学习六种邪气,风寒暑湿燥火,它们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风邪首先我们来学习第一个风邪。

风邪,是指自然界中间具有风之轻扬开泄、善动不居的特性的这种外邪。

风为春季主要气候,所以风邪致病以春季为多。

但是,一年四季都会有风,一年四季都可能会受到风邪而导致病变。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外感病因——六淫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外感病因——六淫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外感病因——六淫现在开始上课。

上一节我们讲了六淫的基本概念,讲了六淫与六气之间的关系,其中重点是同学们记住六淫的基本概念。

在此基础上,根据邪正交争的观点来理解六气转化为六淫的条件,从邪正两个方面来分析。

下面我们从总体上讲一下,(二)六淫致病的一般特征,讲第二个问题。

注意这是六淫风、寒、暑、湿、燥、火致病的共同的属性和特点。

在这个基础上,将来我们具体讲六淫当中每一种致病因素,它们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一)外感性。

所谓六淫致病的外感性,就是风、寒、暑、湿、燥、火侵袭机体的途径,是由表入里,从肌表口鼻侵入人体。

我们在前面讲经络学说的应用的时候讲到,经络是外邪入侵的通道,六淫侵袭肌表,然后沿着络脉、经脉、腑脏,由表入里,层层深入。

就这个意义说,六淫侵袭机体的特征,它致病特征表现为外感性。

也正因为这样,将六淫所致的疾病,称之为外感疾病;也正因为是这样,前面我们定义六淫的时候,说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强调其外感性。

(二)季节性。

是指六淫致病所表现出来的病理变化形成的疾病,具有鲜明的时尚性,表现为季节的时相性。

将风、寒、暑、湿、燥、火,大家回忆一下,在讲五行学说,对于自然现象的分类,有个五气。

每一种气,气和六气的变化与五行相类,归成一系统。

而五行和四季,按照五行的规律转化为五时,和它相适应。

根据这样一种思想,体现了六淫致病的鲜明的季节性。

比如,春季的时候,春属木,它们是一个系统,而六气变化,风属木,所以说春季的时候多风病;夏季多暑病;长夏多湿;秋季多燥;冬季多寒,这是一般规律。

注意这里面强调是一般规律,并不等于在其他季节的情况下,不会出现风、寒、暑、湿、燥、火,冬季照样可以出风病;秋季照样可以出寒(病)、出湿(病)。

就是一般的规律,六淫致病有个特点,表现为鲜明的季节性。

(三)地域性。

因为地域是指地理环境来说的,还指工作环境说的。

比如地理环境不同,常常形成特殊的气候类型,表现为六气的变化有所区别,所以六淫致病,又和地理环境有关。

【《伤寒论》六病辨证纲要,经典总结】

【《伤寒论》六病辨证纲要,经典总结】

【《伤寒论》六病辨证纲要,经典总结】汉代张仲景著《伤寒论》,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的各种证候群,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其病变部位,寒热趋向,邪正盛衰,而区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经病。

几千年以来,它有效地指导着中医学的辨证施治。

太阳病证治临床表现《伤寒论》说:“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概括:凡出现发热,恶寒,头痛,项强,脉浮等脉证,就叫太阳病。

太阳病分为经证和腑证二类。

经证为邪在肌表的病变;腑证是太阳经邪不解而内传于膀胱所引起的病变。

病理机制1、太阳经证:分为三型(1) 其人营卫不和,卫失固外开阖之权,肌表疏泄者为中风(即伤风,不是脑溢血)。

(2) 其人卫阳被遏,营卫郁滞不通,肌表致密者为伤寒。

(3) 其人外受温邪,津伤内热者为温病。

中风: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表虚证)。

伤寒:发热,无汗,恶寒,脉紧,体痛(表实证)。

温病:发热,口渴,不恶寒(里热证)。

中风、伤寒、温病,均属表证,所以均有“发热,头痛,脉浮”,但其鉴别点是:中风:脉浮缓,有汗,舌苔薄白。

伤寒:脉浮紧,无汗而喘,舌苔薄白。

温病:脉浮数,发热,口微渴,微恶寒,舌尖舌质红绛。

2.太阳腑证:分为二型(1) 邪气内入膀胱,影响膀胱气化功能失调,以致气结水停,小便不利,为蓄水证。

(2) 热结下焦,瘀血不行,以致鞭满如狂,小便自利为蓄血证。

蓄水证:发热恶风,小便不利,消渴,水入则吐,脉浮数。

蓄血证:小腹急结或鞭满,如狂发狂。

小便自利,身体发黄,脉沉结。

鉴别点:蓄水是邪入膀胱气分,故只有小便不利而无神志症状。

蓄血是邪入膀胱血分,故只有神志症状而无小便不利。

治则方药1.太阳经证治法(1) 中风:为太阳表虚证,是卫强营弱,营卫不和,治疗中风只需调和营卫,汗出病解,可用桂枝汤。

(2) 伤寒:为太阳表实证,腠理致密不得汗出,非开表发汗不足以祛邪外出,可用麻黄汤。

第二节 外感六淫病证辨治概要

第二节 外感六淫病证辨治概要

总论第二章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纲要第二节外感六淫病证辨治概要[概述]一.六气和六淫的基本概念六气:在正常情况下,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统称为“六气”。

六淫:“淫”是淫乱、太过的意思。

在异常情况下,如气候突变,或人体抵抗力下降,机体不能及时应变,六气就成为外感病的致病因素,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邪气,统称为六淫病邪。

二.六淫的致病特点1.六淫引起的疾病,具有一定的季节性。

如夏季多暑病;冬季多寒病;秋季多燥病,然早秋燠热,感邪多发温燥,而晚秋清凉,感邪多发为凉燥。

2.由于气候变化的复杂性,以及人体的个体差异,虽在同一季节里,也可感受不同的病邪而发生不同的疾病。

如夏令虽多发暑病,但如素体阳虚,又贪凉饮冷,也可发生寒病(古人称之为“阴暑”)。

3.六淫致病,既可以是单一的,更多是混合的,如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之类。

4.六淫之邪侵入人体后,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转化,如寒可郁而化热,温热可以化燥等。

所以,对于外感六淫病证辨证时必须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审证求因,然后确立治法,选方用药。

[辨证论治]一、风风为六淫之首,虽为春令主气,但四季皆有。

一般外感为病,常以风为先驱,其它邪气多依附于风而侵犯人体,如风寒、风热、风温、风燥之类。

故《素问·骨空论》云:“风为百病之始。

”《素问·风论》云:“风着,百病之长也。

”风邪的致病特点有四:1.风性轻扬:易于侵犯人体的上部和肌表,故临床常见头痛,感冒等病证。

如《素问·太阴阳明论》说“伤于风者,上先受之”。

2.风性疏泄:其侵袭人体,可使肌腠开泄,故多见恶风,自汗等症状。

3.风性善动:其临床表现多见动摇不定,所谓:“风胜则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如痉证的四肢抽搐,颈项强直,甚至角弓反张,即属于风。

4.风性善行而数变:其症多游走不定,变化迅速,如痹证中风邪偏盛的行痹,常见游走性关节肌肉疼痛等。

二、寒寒为冬令主气,寒邪为冬令常见病因,但也可以在其它季节引起疾病。

外感六淫病症辩治概要

外感六淫病症辩治概要

外感六淫病症辩治概要最近对中医内科有了兴趣,所以开始了新的学习。

资料来源,书本《中医内科学》。

初学者,现在知道的还很少。

一、风1.风寒症状: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鼻流清涕,咳嗽,痰稀。

舌苔白润,脉浮而紧。

病机:风寒束表,肺卫不宣。

治法:疏风散寒。

方药:荆防达表汤加减。

本方功能疏风散寒解表,用于风寒袭表,肺卫失和等证。

药用荆芥、防风、羌活、苏叶、白芷、豆豉、葱白疏散风寒,发汗解表。

如寒邪偏胜,可加用麻黄、桂枝以辛温发汗;咳嗽,加杏仁、桔梗宣畅肺气。

2.风热症状:发热,微恶风寒,少汗或无汗,头痛,咳嗽,痰黏或痰黄,鼻流浊涕,咽痛,口渴。

苔薄,舌边尖红,脉浮数。

病机:风热袭表,肺失清肃。

治法:疏风清热。

方药:桑菊饮加减。

本方辛凉解表,疏散风热,用于风热袭于肺卫,卫表不和等证。

药用桑叶、菊花、薄荷疏散上焦风热;杏仁、桔梗宣肺止咳;连翘清热达表;葛根解表清热。

“如风热较甚,改用银翘散。

药用银花、连翘清热流风;豆豉、荆芥辛散透表;牛蒡子、桔梗、甘草清利咽联;芦根、竹叶清热生津。

3.风入经络症状:肢体关节游走疼痛,或拘急不利,项强,口眼歪斜,甚则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牙关紧闭。

舌苔薄白,脉浮弦。

病机:风邪入络,络脉痹阻。

治法:祛风通络。

方药:防风汤、牵正散、玉真散。

三方均有祛风功能,但防风汤祛风通络宣痹,用于痹证偏于风胜者;牵正散祛风化疾通络,用于风痰入于经络而有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者;玉真散搜风化痰解痉,用于破伤风见有牙关紧闭、角弓反张、肢体拘挛、抽搐等症。

药用羌活、防风、白芷散风祛邪;僵蚕、全竭、白附子搜风化痰通络。

肌肤不仁,手足麻木,加当归、白芍等养血祛风。

二:寒1.寒邪侵表症状: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身痛或骨节疼痛,痛处不移,得热痛减,遇冷痛剧,筋脉拘急不利。

舌苔薄白,脉浮紧。

病机:寒邪伤表,肺卫不宣。

治法:辛温发汗,散寒解表。

方药:麻黄汤加减。

本方功能辛温散寒,发汗解表,用于外感寒邪致病者。

中医知识:中医外科疾病致病因素之外感六淫

中医知识:中医外科疾病致病因素之外感六淫

中医知识: 中医外科疾病致病因素之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淫邪毒能直接或间接地侵害人体, 发生外科疾病。

中医外科疾病致病因素之外感六淫与季节有关, 同时具有一定的地域性的特点。

六淫致病特点:风为阳邪, 善行而数变, 故发病迅速, 多为阳证;风性燥烈, 风性上行, 多侵犯人体上部, 如颈痈、抱头火丹等。

其导致的疾病, 患部皮色或红或不变, 痛无定处, 走注甚速, 常伴恶风、头痛等全身症状。

寒主收引, 寒胜则痛, 寒邪侵袭人体而致局部气血凝滞, 血脉流行失常, 易患冻疮、脱疽等病。

寒为阴邪, 致病一般多为阴证, 常侵袭人之筋骨关节, 患部多表现为色紫青暗, 不红不热, 肿势散漫, 痛有定处, 得暖则减, 化脓迟缓, 常伴恶寒、四肢不温、小便清长等全身症状。

暑为热邪, 行于盛夏, 发病多夹湿邪。

由于外受暑热, 蕴蒸肌肤, 汗出过多, 或汗出不畅, 以致暑湿逗留, 易生痱瘩;复经搔抓, 破伤染毒, 即可发生暑疖, 甚至导致暑湿流注。

暑为阳邪, 具有热微则痒、热甚则痛、热胜肉腐等特征, 故其致病多为阳证, 患部掀红、肿胀、灼热、糜烂流脓, 或伴滋水, 或痒或痛, 其痛遇冷则减, 常伴口渴、胸闷、神疲乏力等全身症状。

湿为重浊之邪, 以长夏感受者多。

湿性下趋, 故生于下半身的外科疾病, 多与湿邪有关。

湿性粘滞, 着而难去, 为阴邪, 致病每多缠绵难愈, 或反复发作, 湿邪致病, 常与风、寒、暑、热兼夹为患, 外科疾病中以湿热、暑湿致病多见, 如臁疮、下肢丹毒、湿疮、囊痈、暑湿流注等, 湿邪致病特点:局部肿胀、起水疱、糜烂、渗液、瘙痒, 常伴纳差、胸闷腹胀、大便稀薄、四肢困倦、舌苔厚腻、脉濡或缓等全身症状。

燥邪为病, 有凉燥与温燥之别, 在外科的发病过程中, 以温燥者居多。

燥为阳邪, 易伤阴液, 多致皮肤干燥皲裂, 外邪乘机侵袭, 易致生痈, 或引起手足部疔疮等。

燥邪致病特点:易侵犯手足、皮肤、粘膜等部位, 出现患部干燥、枯槁、皲裂、脱屑等, 常伴口干唇燥、咽喉干燥或疼痛等全身症状。

中医如何从六淫理论预防和治疗传染病

中医如何从六淫理论预防和治疗传染病

中医如何从六淫理论预防和治疗传染病传染病,一直以来都是人类健康的重大威胁。

在与传染病的长期斗争中,中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六淫理论在预防和治疗传染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中医认为,当人体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时,六淫邪气就容易侵袭人体,导致疾病的发生。

先来说说风邪。

风邪是六淫之首,其性善行而数变。

风邪常常是其他邪气的先导,比如风寒、风热、风湿等。

在传染病的预防中,我们要注意避免风邪的侵袭。

比如,根据季节和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避免在风大的地方久留,特别是出汗后要避免受风。

在治疗方面,若是风邪导致的疾病,中医会采用疏风解表的方法,常用的药物有防风、荆芥等。

寒邪易伤阳气。

在寒冷的季节或者环境中,如果防护不当,寒邪就会侵入人体。

比如,冬天不注意保暖,容易导致寒邪入侵,引发感冒、咳嗽等疾病。

预防寒邪,要注意保暖,尤其是头部、背部和脚部。

饮食上,可适当食用一些温热的食物,如生姜、羊肉等。

对于寒邪导致的传染病,中医会采用温阳散寒的治法,常用的方剂有麻黄汤等。

暑邪多在夏季出现,其性炎热、升散,易伤津耗气。

在炎热的夏季,要注意防暑降温,避免长时间在高温环境下工作或活动。

同时,要注意补充水分和营养,以防止暑邪伤津耗气。

治疗暑邪所致的传染病,中医会采用清暑益气、养阴生津的方法,常用的药物有西瓜翠衣、荷叶、知母等。

湿邪重浊、黏滞,容易阻碍气机。

在潮湿的环境中,湿邪容易侵袭人体。

居住环境要保持干燥通风,避免淋雨涉水。

饮食上,要少吃油腻、甜腻的食物,以免内生湿邪。

对于湿邪引起的传染病,中医会采用祛湿的方法,如芳香化湿、苦温燥湿、淡渗利湿等,常用的药物有藿香、苍术、茯苓等。

燥邪干涩,易伤津液。

在气候干燥的季节,要注意多喝水,多吃一些滋阴润燥的食物,如梨、百合等。

预防燥邪,还可以使用加湿器增加室内湿度。

治疗燥邪导致的传染病,中医会采用润燥生津的方法,常用的药物有麦冬、沙参、玉竹等。

中医外感病因“六淫”(风邪)

中医外感病因“六淫”(风邪)

中医外感病因“六淫”(风邪)凡致病具有善动不居、轻扬开泄等特性的外邪,称为风邪。

风气淫胜,伤人致病,则为风邪。

风邪为病以春季为多见,但终岁常在,四季皆有。

风邪伤人多从皮毛而入产,引起外风症证。

一、六淫“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在正常情况下,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六种不同气候变化,万物生长化收藏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称为“六气”。

人类长期生活在“六气”交互更替的环境中,对其产生了一定的适应能力,一般不会致病。

当自然界气候异常超过人体的侧适应能力,或人体的正气不足抗病能力下降,不能适应自然界气候变化而导致发病时,“六气”则成为致病因素。

此时,伤人致病的“六气”便称为“六淫”(淫即太过和浸淫之意),由于“六淫”是致病的邪气,所以又称其为“六邪”。

二、六淫致病与自然界气候变化正常与否具有相对性“六淫”致病与自然界气候变化正常与否具有相对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与该地区常年同期气候变化相比,气候变化过于强烈急骤,如严寒酷热、暴冷暴热或非其时而有其气,或太过或不及,如“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张仲景《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一是气候变化作为致病条件,与人体正气强弱及适应能力相对而言。

若气候变化异常,机体正气强盛则可自我调节而不病(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而正气虚弱之人则可能感邪发病。

或气候虽然正常变化,但因个体正气不足,体质较弱,适应能力低下,仍可感邪发病。

三、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风邪具有轻扬、发散、透泄、向上、向外的特性,故为阳邪邪。

风性开泄指其伤人易使腠理不固而汗出、恶风。

风邪侵袭,常伤及人体属阳的部位,如头面、咽喉、肌表等。

可见头痛、咽痒、咳嗽、面目浮肿等症状。

“伤于风者,上先受之”(《素问•太阴阳明论》)2.风性善行而数变“善行”,是指风性善动,游移不定,故其致病具有病位游移、行无定处的特征。

外感六淫

外感六淫

1 . 4相 兼性
之 长也 。 其余 五气 , 则 不能互 相 全兼 , … … 南是 观之 ,
着 六种 气候 因素 的意义 , 但从 主要 方 面来看 , 它是 标
来 自外 界 从皮 毛 、 肌腠 、 口鼻 侵 袭动 物 机体 , 而 引起 动 物发 病 的 风 、 寒、 暑、 湿、 燥、 火六种致病 因素 , 又 称“ 六邪” , 是 引起 动物 外感 疾病 的主要 病 因。
六 淫 与 自然 界 的六 气 有 密切 联 系 , 自然 界 的六
疫病防制 I 中兽医专栏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8 — 4 7 5 4 . 2 0 1 4 . 1 2 . 0 2 2
外感六淫
关 铜
( 成都农 业科 技 职业 学 院 四川成 都 6 1 1 1 3 0 )
“ 六淫” 在 中兽 医病 因学概 念 中属外 感 病 因 , 指
响, 故 六淫 致病 常 有 明显 的季节性 。 如: 春 季多 风病 ,
夏季 多暑 病 , 长夏 多 湿病 , 秋季 多 燥 病 , 冬 季 多 寒病
等 。但 六 淫致 病特 征并 非绝 对不 变 ,同一 性质 的病
邪, 虽然 多 见 于相 应 季 节 , 但 其他 季节 亦 可发 生 ; 加
素 与机 体 反应 结 合 起 来研 究 病 因 的方 法 , 是 以 自然 界风 、 寒、 暑、 湿、 燥、 火 六种 气 候 变 化 的 不 同 特 征 , 与 动 物疾 病 情况 下 的临证 表 现相 关 联 , 寻 找 二 者 之
及里 , 由浅人 深传 变 。 1 . 2季节性 六 淫 的变化 有 一定 的季 节性 ,而 不 同的气 候变 化 ,对 于致 病 因素 的滋 生 、传播 流行 均有 不 同的影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外感病因之六淫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外感病因之六淫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外感病因之六淫外感病因,是指由外而人,或从皮毛,或从口鼻,侵入机体,引起外感疾病的致病因素。

外感病是由外感病因而引起的一类疾病,一般发病较急,病初多见寒热、咽痛、骨节酸楚等。

外感病因大致分为六淫和疫疠两类。

六淫:六气与六淫:所谓六气,又称六元,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自然界气候。

正常的六气一般不易于使人发病。

所谓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阴阳相移,寒暑更作,气候变化都有一定的规律和限度。

超过了一定的限度,使机体不能与之相适应的时候,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于是,六气由对人体无害而转化为对人体有害,成为致病的因素。

能导致机体发生疾病的六气便称之为“六淫”。

六淫无论是在气候异常还是正常的情况下,都是客观存在的。

在这里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人们体质的差异、正气的强弱。

只有在人体的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时,六气才能成为致病因素,侵犯人体而发病。

就这一意义来说,六淫是一类因六气变化破坏了人体相对动态平衡,能引起外感病的致病因素。

“六淫”又称“六邪”。

外感六淫与内生五邪:外感六淫属外感病的致病因素,称之为外邪,而内生五邪,则是指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所产生的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热(火)等五种病理变化,属病机学范畴。

外感六淫与内生五邪,一为致病因素,一为病理结果,虽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

六淫伤人,由表入里,损及脏腑,则易致内生五邪之害。

内生五邪,脏腑功能失调,则又易感六淫之邪。

六淫致病的一般特点:季节性与地域性、单一性与相兼性、转化性、外入性,六淫为病,多有由表入里的传变过程,六淫致病的初起阶段,每以恶寒发热、舌苔薄白、脉浮为主要临床特征,称为表证。

表证不除,由表入里,由浅及深。

六淫为病,除了气候因素外,还包括了生物(如细菌、病毒等)、物理、化学等多种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所引起的病理反应在内。

六淫之风风:风具有轻扬开泄,善动不居的特性,为春季的主气,在一年二十四个节气中,大寒、立春、雨水、惊蛰四个节气为风气主令。

第一节六淫辨证【内容】风淫证、寒淫证、暑淫证、湿淫证、燥淫证、火热证

第一节六淫辨证【内容】风淫证、寒淫证、暑淫证、湿淫证、燥淫证、火热证

第一节六淫辨证【内容】风淫证、寒淫证、暑淫证、湿淫证、燥淫证、火热证一风淫证【含义】感受外界风邪(及风毒)为病,表现出符合风性特征的证候。

【临床表现】(1)风邪在表:太阳中风:恶风微热,汗出,鼻塞或喷嚏,咳嗽,咽痒或痛。

苔薄白,脉浮缓等。

(风邪袭表,风邪犯肺)风客肌肤:皮肤骚痒,丘疹(2)风中经络:风邪中络轻证(口僻):颜面麻木不仁,口眼喎斜、风毒窜络重证:颈项拘急,口噤不开,肢体抽搐风痹:肢体关节游走疼痛风水:突然面睑肢体浮肿。

【辨证要点】(1)有感受外邪(风邪或风毒)病史,为新病突起;(2)有风邪致病的特点:新起恶风、微热、汗出、脉浮缓,或符合痒、麻、动、抽等特点,变化多端【外风常见兼证】风热、风寒、风火、风湿、风痰、风水、风毒【关于内风证】(1)概念:由于机体内部的病理变化所致,以出现类似风性动摇的症状为主要表现。

(2)病因病机:热盛、阳亢、血虚、阴虚——肝阳上亢(3)临床表现:(热盛、阳亢、血虚、阴虚证)+(动风证——眩晕、骚痒、麻木、震颤、瘈磫、抽搐)等二寒淫证【含义】指感受阴寒(淋雨、下水、衣单、露宿、在冰雪严寒处停留、食生、饮冷等)之邪,体内阳气未能御制寒邪而引起的证候。

【辨证要点】新病突起,病势较剧,有感寒原因可查,表现恶寒甚、无汗、头身或胸腹疼痛,苔白、脉弦紧为主的证候特点。

【分类及临床表现】伤寒证中寒证(1)伤寒证:含义:寒邪外袭于肌表,阻遏卫阳,阳气抗邪于外所表现的表实寒证。

(外寒证、表寒证、寒邪束表证、太阳表实证、太阳伤寒证)临床表现:新起恶寒,或虽有发热但感觉以恶寒为主,头身疼痛,无汗鼻塞或流清涕,舌苔白,脉浮紧等。

(2)中寒证:含义:寒邪直接内侵脏腑、气血,损伤或遏制阳气,阻滞气机和血液运行表现的里实寒证。

(内寒证、里实寒证)临床表现:寒邪客于不同脏腑临床表现不同寒象脏腑证:感受寒邪、起病急剧+寒邪客肺——咳嗽,哮喘、咯白痰寒滞胃肠——脘腹疼痛,呕吐腹感受寒邪、起病急剧肢厥、无汗面白或青、苔白、脉沉紧或沉迟有力甚至脉伏等泻寒滞肝脉——肢体少腹拘急寒滞心脉——心前区憋闷疼痛寒凝胞宫——少腹拘急疼痛三暑淫证【含义】指夏月炎热之季,感受暑热之邪所致证候。

中医“六淫辩证”要点

中医“六淫辩证”要点
三、“六淫”辩证要点
六淫证
辩证要点
风淫证
恶风、微热、汗出、脉浮缓;或起风团、瘙痒、麻木,肢体关节游走疼痛,面睑浮肿等为主要表现。
寒淫证
严寒肢冷、无汗、局部冷痛、苔白、脉紧或沉迟有力等等为主要表现。
暑淫证
夏季感受暑热之邪的病史,发热、汗出、口渴、疲乏、尿黄等为主要表现。
湿淫证
身体困重、酸楚、痞闷、腻浊、脉濡缓等证候特点。
燥淫证
时值秋季或处于气候干的环境,具有干燥不润的证候特点。
火淫证
新病突起,病势较剧,以发热、口渴、便秘、尿黄、出血、舌红苔黄、脉数为主要表现。
中医“六淫辩证”要点
一、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病邪的统称。六淫辩证,是根据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对四诊所收集的各种病情资料进行分析、归纳,辨别疾病当前病理本质是否存在存在着六淫辩证的辩证方法。
二、六淫症证的发生,多与季节气候和居处环境有关,如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长夏多湿病,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病。久居湿地易患风湿,高温环境常燥热为病等。

《中医基础理论小结》外感六淫

《中医基础理论小结》外感六淫

《中医基础理论小结》外感六淫中医基础理论小结六淫篇,风邪和寒邪前文已总结,本文开始总结湿邪、暑邪、燥邪、火邪一、湿邪A、概念:凡致病具有重浊、黏滞、趋下特性的外邪,称为湿邪。

凡致病具有重浊、黏滞、趋下特性的外邪,称为湿邪。

湿为长夏的主气。

长夏即农历六月,时值夏秋之交,阳热尚盛,雨水且多,热蒸水腾,潮湿充斥,为一年中湿气最盛的季节。

若湿气淫胜,伤人致病,则为湿邪。

湿邪为病,长夏居多,但四季均可发生。

湿邪侵人所致的病证,称为外湿病证,多由气候潮湿、涉水淋雨、居处潮湿、水中作业等环境中感受湿邪所致。

B、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湿为重浊之邪,属阴,其性黏腻、停滞、弥漫,其伤人多隐缓不觉,易导致多种病变。

1、湿为阴邪,易损伤阳气,阻遏气机:湿为重浊之邪,与水同类,故属阴邪。

阴邪侵人,机体阳气与之抗争,故湿邪侵人,易伤阳气。

脾主运化水液,性喜燥而恶湿,故外感湿邪,常易困脾,致脾阳不振,运化无权,从而使水湿内生、停聚,发为泄泻、水肿、尿少等症。

清·叶桂《温热论·外感温热篇》说:“湿胜则阳微。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湿胜则濡泄,甚则水闭胕肿。

”因湿为重浊有质之邪,侵人最易留滞于脏腑经络,阻遏气机,使脏腑气机升降失常,经络阻滞不畅。

如湿阻胸膈,气机不畅则胸膈满闷;湿阻中焦,脾胃气机升降失常,纳运失司,则脘痞腹胀,食欲减退;湿停下焦,肾与膀胱气机不利,则小腹胀满、小便淋涩不畅。

2、湿性重浊:“重”,即沉重、重着,指湿邪致病,出现以沉重感为特征的临床表现,如头身困重、四肢酸楚沉重等。

若湿邪外袭肌表,困遏清阳,清阳不升,则头重如束布帛,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因于湿,首如裹。

”湿邪阻滞经络关节,阳气不得布达,则可见肌肤不仁、关节疼痛重着等,称之为“湿痹”或“着痹”。

“浊”,即秽浊不清,指湿邪为患,易呈现分泌物和排泄物秽浊不清的现象。

如湿浊在上则面垢、眵多;湿滞大肠,则大便溏泄、下痢脓血;湿浊下注,则小便浑浊、妇女白带过多;湿邪浸淫肌肤,则可见湿疹浸淫流水等。

中医辨六淫病方法

中医辨六淫病方法

中医辨六淫病方法
首先,望诊: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容、舌苔等来判断病情。

对于
风寒病,面色苍白,身体发冷,舌苔薄白;对于暑湿病,面色发黄,身体
发热,舌苔厚腻;对于燥火病,面色潮红,身体热痒,舌苔黄干等。

其次,闻诊:通过闻患者的气味来判断病情。

对于风寒病,有鼻塞、
流涕等症状;对于暑湿病,有口臭、体味等症状;对于燥火病,有皮肤干燥、口渴等症状。

再次,问诊: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等来判断病情。

例如,对于
风寒病,患者会出现寒热交替、鼻塞、咳嗽等症状;对于暑湿病,患者会
出现头痛、恶心、肢体不适等症状;对于燥火病,患者会出现口渴、便秘
等症状。

最后,切诊:通过切患者的脉象来判断病情。

对于风寒病,脉象浮紧;对于暑湿病,脉象滑数;对于燥火病,脉象弦数。

总结起来,中医辨六淫病的方法主要有望、闻、问、切四个方面。


过这些方法的综合运用,中医医生能够准确判断患者是否受到六淫侵袭以
及所受淫邪的具体类型,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辨六淫病的方法虽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只是
辅助判断手段,最终的诊断还是要结合患者的具体症状、体质等综合因素
来进行。

因为不同的人体体质、病情、环境等都会对病理表现产生影响,
所以在实际操作中还需综合运用各种诊断方法,结合临床经验来进行判断,以达到准确诊断的目的。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中医外感六淫基础理论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中医外感六淫基础理论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中医外感六淫基础理论中医执业助理医师中医外感六淫基础理论导语:外感六淫中医把导致疾病的因素分四类,外因、内因、病理产物和其他病因。

外因,即中医中的外感六淫就是风、寒、暑、湿、燥、火;内因就是我们的各种情绪:喜、怒、忧、思、悲、恐、惊;病理产物就是痰饮、淤血、结石等;其他病因包括外伤、虫兽咬伤以及烧烫伤等。

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淫,有太过、浸淫之意,引申为不正、异常。

六淫与六气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正常情况下,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称为“六气”。

六气的不断运动变化,决定了一年四季气候的不同,即春风、夏暑(火)、秋燥、冬寒、长夏湿。

机体通过自身的调节,对六气有一定的适应能力,一般不会使人体发病。

当气候变化异常,超过了一定限度,如六气的太过或不及,非其时而有其气(如春天应温而反寒,秋天应凉而反热等),以及气候变化过于急骤(如暴冷、暴热等),机体不能适应,可导致疾病的发生;或当人体的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时,风、寒、暑、湿、燥、火乘虚而入,导致人体发生疾病,这种情况下的'六气,便称为“六淫”。

由于六淫是不正之气,所以又称为“六邪”。

因此,是六气还是六淫,主要与机体是否发病有关。

小贴士六淫之邪的致病特点1.外感性六淫为病,多侵犯肌表,或从口、鼻而入,故又有“外感六淫”之称。

所致疾病,统称为外感病。

2.季节性六淫致病常有明显的季节性。

如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长夏多湿病,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病等。

但是,也有一个季节可有多种邪气致病。

3.地域性六淫致病常与生活地区和环境密切相关。

如西北高原地区多寒病、燥病;久居潮湿环境多湿病;高温环境作业多易患火热燥病等。

4.单一性与相兼性六淫邪气既可单独侵袭人体发病,如寒邪直中脏腑而致泄泻;又可两种以上相兼同时侵犯人体而致病,如风热感冒,寒湿困脾、风寒湿痹等。

5.转化性六淫不仅可以相互影响,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其病理性质可发生转化,如寒邪可郁而化热,暑湿日久可以化燥伤阴,六淫之邪皆可从热化火等。

中医诊断学《六淫辨证》第一节、风...

中医诊断学《六淫辨证》第一节、风...

中医诊断学《六淫辨证》第一节、风...
《八纲辨证》学习结束,下面开始学习《六淫辨证》
六淫辨证是什么?
有什么作用?
在诊治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一起期待。

【课程内容】
【《六淫辨证》第一节、风淫证|寒淫证?皮肤瘙痒风淫?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痛等小心“寒淫入体”】
什么是六淫辩证?
什么是风淫证?
风淫证的临床表现是什么?
什么原因引起的风淫证?
风淫证的兼夹证有什么?
什么是寒淫证?
寒淫证临床表现是什么?
什么原因引起的风淫证?
寒淫证其他类型有什么?听老师一一讲来吧!
【课程总结】
【《六淫辨证》第一节、风淫证|寒淫证?皮肤瘙痒风淫?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痛等小心“寒淫入体”】
六淫包括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来的致病邪气。

风证,是指因感受风邪而引起的一类病证。

风淫证的兼夹证:风寒证、风热证、风火证、风湿证、风痰证、风水证、风毒证等。

寒证,是指因感受寒邪引起的一类病证。

寒淫证其他类型:寒滞肝脉证、寒滞心脉证、寒凝胞宫证寒胜痈痹证等。

病因辨证的主要内容,概括起来可分为六淫疫疠、七情、饮食劳逸以及外伤四个方面,其中六淫、疫疠属外感性病因,为人体感受自然界的致病因素而患病。

更多内容可点击视频学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感六淫病证辨治概要
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邪气。

六淫引起的疾病,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如夏季多暑病,冬季多寒病。

六淫致病,既可以是单一的,更多是混合的,如风、寒、温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之类。

一、风
风为六淫之首,虽属春令主气,但四季皆有。

一般外感为病,常以风为先驱,其它邪气多依附于风而侵犯人体,如风湿、风寒、风热、风燥之类。

风性轻扬,易于侵犯人体的上部和肌表,故临床常见头痛、感冒等病证。

风性疏泄,其侵袭人体,可使肌凑开泄,故多见恶风、自汗等症状。

风性善动,其临床表现多见动摇不定,风性善行而数变,其症多游走不定,变化迅速。

1.凤寒
症状: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鼻流清梯,咳嗽,痰稀。

舌苔白润,脉浮而紧。

病机风寒束表,肺卫不宣。

治法:疏风散寒。

方药:荆防达表汤加减。

本方功能疏风散寒解表,用于风寒袭表,肺卫失和等证。

药用荆芥、防风、羌活、苏叶、白芷、豆鼓、葱白疏散风寒,发汗解表。

如寒邪偏胜,可加用麻黄、桂枝以辛温发汗;咳嗽,加杏仁、桔梗宣畅肺气。

2. 风热
症状:发热,微恶风寒,少汗或无汗,头痛,咳嗽,痰粘或痰黄,鼻流浊涕,咽痛,口渴。

苔薄,舌边尖红,脉浮数。

病机:风热袭表,肺失清肃。

治法:疏风清热。

方药桑菊饮加减。

本方辛凉解表,疏散风热,用于风热袭于肺卫,卫表不和等证。

药用桑叶、菊花、薄荷疏散上焦风热,杏仁、桔梗宣肺止咳,连翘清热达表,葛根解表清热。

如风热较甚,改用银翘散。

药用银花、连翘清热疏风,豆鼓、荆芥辛散透表,牛蒡子、桔梗、甘草清利咽喉;芦根、竹叶清热生津。

3. 风入经络
症状:肢体关节游走疼痛,或拘急不利,项强,口眼歪斜,甚则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牙关紧闭。

舌苔薄白,脉浮弦。

病机:风邪入络,络脉痹阻。

治法:祛风通络。

方药:防风汤、牵正散、玉真散。

三方均有祛风功能,但防风汤祛风通络宣痹,用于痹证偏于风胜者,牵正散祛风化痰通络,用于风痰人于经络而有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者;玉真散搜风化痰解痉,用于破伤风见有牙关紧闭、角弓反张、肢体拘挛、抽搐等症。

药用羌活、防风、白芷散风怯邪,僵蚕、全蝎、白附子搜风化痰通络。

肌肤不仁,手足麻木,加当归、白芍等养血祛风。

二、寒
寒为冬令主气,寒邪为冬令常见病因,但也可在其它季节引起接病。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寒邪由外而人,致病又有伤寒与中寒之别。

寒邪伤于肌表卫阳被遏,称为伤寒,寒邪直中脏腑,导致阴盛阳伤,称为中寒。

寒主收引,其性凝滞。

所谓"收引",是指寒邪入侵经络关节而致筋脉拘急挛缩,伸屈困难;所谓“"凝滞”是指凝结、阻滞之义。

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如寒邪入侵人体,损伤阳气,使气血凝结,阻滞不通,不通则痛,而引起胃痛、腹痛等痛证。

1.寒邪侵表
症状: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身痛或骨节疼痛,痛处不移,得热痛减,遇冷痛剧,筋脉拘急不利。

舌苔薄白脉浮紧。

病机:寒邪伤表,肺卫不宣。

治法:辛温发汗,散寒解表。

方药:麻黄汤加减。

本方功能辛温散寒,发汗解表,用于外感寒邪致病者。

药用麻黄、苏叶、白芷、生姜发汗解表,外散风寒,桂校发汗解肌,温经通络;杏仁宣畅肺气。

2.中寒
症状:恶寒战栗,肢体麻木,四肢冰冷孪痛,面青,咬牙,神志迟饨,昏迷僵直,呼吸缓慢,口鼻气冷,皮肤隐紫。

舌苔白滑,脉象沉伏。

病机:寒邪直中,伤及阳气。

治法:助阳破阴,温里祛寒。

方药:四逆汤加减。

本方功能温中散寒,回阳救逆,治阳衰阴盛之病证。

药用附子、干姜、肉佳回阳救逆,红参、炙甘草、当归温养气血。

三、暑
暑为夏令主气,系火热所化,暑邪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暑病多发于夏季。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善发散,暑邪致病可致人体阳气亢盛,腠理开泄,而致汗液过度外泄,津伤气耗。

暑气通心,若暑热内犯心营,心神被扰,可出现高热昏迷、不省人事等症。

暑多夹湿,由于盛暑时节,天暑下迫,地湿上蒸,湿热蒸腾,故常见暑热夹湿的症状。

1.中暑
症状:头昏胀痛,胸闷,恶心欲吐,身热烦渴,短气,四肢无力,或皮肤干燥,色红而热,少汗,或汗多肤冷,尿短赤,甚则突然昏倒,谵语,抽搐。

舌干少津,脉细数无力。

每发生于盛署,或高温作业。

又称"中热"、"中喝"。

病机:暑热蒙心,气阴雨伤。

治法:清暑生津。

方药:人参白虎汤加减。

本方清热益气护津,治阳明热盛,伤津耗气,高热,烦渴,多汗等症。

药用生石膏、知母清泄暑热;银花、连翘清暑透表;麦冬、芦根泄热生津。

如无汗,加薄荷、青蒿透热外达;兼见汗多,气短,脉虚,加人参益气生津;心烦心悸者,加益元散清暑安神;如伴见神昏谵妄、抽搐者,可加黄连、犀角(用水牛角代)清心营之热,加生地、玄参、麦冬清营热而护营阴,加石菖蒲、郁金清心开窍,如暑热伤正,出现面色苍白,呼吸浅促,四肢厥冷,躁扰不安,神糊呓语,或脉细无力,至数不清者,此为气阴大伤,治当益气养阴,救逆固脱,可用生脉散合参附龙牡汤加减。

2. 暑热
症状:人夏时常发热,肌肤灼热,汗少,或午后热甚,口渴引饮,食少,倦怠无力,舌苔薄白或薄黄,舌质微红,脉细数。

病机:暑热亢盛,耗气伤津。

治法:晴暑益气,养阴生津。

方药:王氏清暑益气汤加减。

本方清热解署,益气生津,治暑热耗伤津气。

药用西瓜翠衣、麦冬、石斛、竹叶、荷梗清热解暑;西洋参益气生津,黄连、知母、竹叶清热除烦,甘草、粳米益胃和中。

热盛加生石膏辛寒泄热;低热不退者,可加人青蒿、白薇等清退虚热。

3. 暑湿
症状:身热不扬,恶风少汗,胸闷腹胀,恶心,纳少,口苦粘或淡,大便溏薄,肢体酸困。

舌苔腻,脉濡数。

病机:暑邪夹湿,郁于肌表。

治法:清暑化湿。

方药:藿香正气散加减。

本方解暑化湿,用于暑湿外感,肠胃不和,胸闷恶心,腹胀便溏者。

药用香薷、豆卷、荷叶清暑化涩,藿香、苏叶、陈皮、白芷芳香化湿,半夏、厚朴白术苦温燥湿,大腹皮、赤茯苓淡渗利湿。

若口甜粘甚者,加佩兰,身热不退,加青蒿清热透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