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生物上册《细菌》学案分析
(八年级生物教案)细菌教案5
细菌教案5八年级生物教案《细菌》这一课题是人教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生物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五部分,第四章的第二节,下面我从五个方面阐述说课的内容。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作用和地位细菌是单细胞的生物,所以必须以前面学过的动植物细胞的知识为基础,细菌的营养方式需要植物体内的叶绿体以及光合作用的知识来引导,细菌的个体微小,需要借助显微镜,又必须有显微镜的知识,而学习了细菌的形态、结构、营养和生殖方式才能为理解细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打下基础,因此本节课起到了续前辅后的作用。
本课安排在学习了动物、植物细胞的基础上来进行,通过与动物植物细胞的比较来进一步学习细菌的结构。
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菌类是分解者,菌类虽然多数个体较小但在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菌类和动物植物一起构成了整个生物界。
(二)、本节的学习目标及依据:依据: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及学生实际。
知识目标:1、让学生掌握细菌的主要特征2、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3、通过了解细菌的发现和巴斯德实验认同科学的发现需要以技术的进步和精细的实验做基础;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比较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思考,学会理论联系实际。
德育目1、通过点出日本侵略者惨无人寰的行径激起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情感2、通过对细菌繁殖速度的认识,减少细菌的感染,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三)、本节的教学重点难点是:1、细菌的形态结构特点;2、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
二、教材处理:(一)学情分析:由于班内学生成绩相差悬殊,且初二学生的形象思维仍占优势,注意力容易转移,学生对细菌的发现史、形态结构较为陌生,为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要注意直观性原则,用不同层次的问题面向全体学生,不失时机的作出鼓励的肯定,使全体学生能保持较大的学习兴趣,从而努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设计:本节课安排一课时;课堂教学中,应通过阅读细菌的发现史,让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出现加快了人类对微观世界认识的进程,进而认识技术对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同时通过介绍巴斯德的科学研究过程,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
初中生物教案细菌详案及反思
初中生物教案细菌详案及反思
课题:细菌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细菌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
2. 掌握细菌对人类的影响。
3. 培养学生对细菌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细菌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
难点:细菌对人类的影响。
教学准备:
1. 教案、教学PPT、教学实验器材。
2. 各种图片和视频素材。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老师通过展示细菌的图片或视频,引出关于细菌的话题,让学生了解细菌的普遍存在和重要性。
二、知识讲解
1. 细菌的基本概念:细菌是一类微小的生物体,通常只能在显微镜下看到,形态各异。
2. 细菌的生活习性:细菌能在各种环境中生存繁衍,有的对人体有害,有的对人类有益。
3. 细菌的危害:细菌可以引起各种疾病,如感冒、肠胃炎等。
三、实验展示
老师可以进行细菌培养实验,展示细菌的生长繁殖过程,让学生亲眼见到细菌的存在。
四、讨论交流
让学生通过讨论,总结细菌对人类的影响,并讨论如何预防和防护。
五、作业布置
布置作业:请同学们写一篇关于细菌的作文,包括对细菌的认识和对细菌的保护意识。
反思:
本课以细菌为话题,引发学生对微生物的兴趣,通过实验展示和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保护意识。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有关细菌的知识。
初中生物_细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细菌》教学设计教学课题《细菌》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及内容分析《细菌》一课是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第2节的内容。
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也是本册教材的一个重点章节。
第五单元即《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着重为了介绍除七年级上、下册学习了的植物、人之外的动物和微生物,而细菌是生物界中一类重要的生物,是微生物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学习动植物和人等生物不同,了解细菌更有利于从微观领域去了解生物世界,体会生物界的丰富多样,为第六单元学习生物多样性奠定基础。
2.学习目标分析(1)知识目标:描述细菌的形态结构特点;说出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课本60页细菌结构示意图、进而分析讨论和归纳与总结细菌细胞的结构的过程,获得自主、合作与探究性学习的方法,从而各种能力得到了提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细菌发现的过程,阐明了科学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这一观点。
通过介绍巴斯德实验,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
3.教学重点:细菌的结构特点和营养方式4.教学难点:细菌的营养方式教学方法1、学情分析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动植物,人等自然界用肉眼显而易见的生物有了一定的了解,学了本章前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学生对细菌这一“耳熟能详”却又“未曾谋面”的生物具有浓厚的兴趣。
有较强的学习动力去学习和了解关于细菌“长什么样”和如何繁殖等想管你知识。
与此同时,由于细菌结构微小,无法用肉眼识别,需要借助显微镜甚至电子显微镜去观察,中学实验室并不具备观察细菌细胞的条件,因此,学生没有直观的感受,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2、教学方法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将采取以下的教学方法,以探究法为主,结合讲授法、观察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始终做到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教师的启发与学生的观察分析、讨论归纳相结合,在师生共同探究下,使重点得以彰显,难点得以突破。
八年级上册生物细菌学习教案
八年级上册生物细菌学习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细菌的结构特点和生殖方式。
2. 掌握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 了解细菌的分类和分布。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细菌的图像和模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 通过实验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微生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培养学生关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细菌的结构特点。
2. 细菌的生殖方式。
3. 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难点1. 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
2. 细菌的生殖方式。
三、教学准备1. 教学PPT、图片、视频等资料。
2. 细菌模型或实物模型。
3. 实验器材和实验材料。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 利用PPT展示细菌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细菌。
2. 提问:你们对细菌有什么了解?细菌有什么特点?自主学习1.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细菌的结构特点和生殖方式。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讲解。
课堂讲解1. 讲解细菌的结构特点,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未成形的细胞核等。
2. 讲解细菌的生殖方式,包括分裂生殖。
3. 讲解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课堂互动1. 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2. 讨论:细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如食品腐败、疾病传播等。
实践活动1. 观察细菌的实物模型,加深对细菌结构的理解。
2. 进行细菌实验,如细菌的培养、观察等。
课堂小结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教师点评并补充。
五、作业布置1. 绘制细菌的结构图。
2. 写一篇关于细菌与人类生活的短文。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细菌的知识,以及如何在下一次教学中改进。
八年级生物上册5.4.2《细菌》教案及反思(共3套新人教版)【DOC范文整理】
八年级生物上册5.4.2《细菌》教案及反思(共3套新人教版)第二节细菌〖教材分析〗在上一节课,同学们已经了解了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菌落特征等,对细菌已经有了感性的认识。
本节是本章的重点内容,细菌是生物界中一类非常重要的生物,作为分解者,它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
教材从细菌的发现、形态、结构、营养方式等方面讲述了细菌的基本知识。
了解细菌有利于更好地认识生物世界。
利用日本731部队在我国进行细菌研究,大搞细菌战等材料导入新课,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加强民族责任感。
然后通过细菌发现的过程,阐明科学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这一观点。
通过介绍巴斯德实验,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
细菌的个体很小,其形态和结构特点又是本节的重点内容。
可以通过展示高倍显微镜和电镜下的图片,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从而得出细菌从形态上分为球菌、杆菌和螺旋菌三类的结论;再通过《观察与思考》材料,让学生了解细菌的结构。
通过与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相比较,突出细菌的特征是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根据细菌没有叶绿体,引导学生推测细菌的生活方式,得出细菌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生活方式为异养的结论。
细菌靠分裂生殖,细菌的快速繁殖以及芽孢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生可能会感到比较抽象,不易理解,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展示或用展示等形式,使之形象化。
本节教学要以观察、讨论为主,重点对学生进行推测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教学目标〗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能够描述细菌的形态特征和结构特点;了解细菌的生殖方式和营养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比较能力。
通过观察电子显微境下的细菌图片,了解细菌的形态特征和结构特点并进一步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培养学生爱国思想和对科学研究勇于探索的精神,意识到讲究个人卫生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细菌的形态特点和细菌的结构特征以及细菌的营养方式;细菌的生殖方式。
〖教学难点〗巴斯德实验的理解;细菌的结构及其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细菌的生殖及分布广泛的原因。
初中生物_八年级生物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二节《细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二节《细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细菌的发现和发生过程。
2.描述细菌的形态结构特征。
3.了解细菌的生殖、营养方式和芽孢。
二、能力目标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尝试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和巴斯德实验,认同科学发展与科技的进步密切相关。
重视搞好个人卫生。
【教学重难点】1.描述细菌的形态结构特征。
2.巴斯德实验的探究、分析与应用。
【课前准备】教师:收集有关细菌发现过程、细菌形态、结构和生殖等有关的图片资料,准备各种颜色的橡皮泥,准备实验器材,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前对本节内容进行预习。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实验法、问题穿线法、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式教学。
【教学过程】第二节《细菌》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分析思考能力,但抽象思维和实验探究能力还有待提高。
好在好奇心强,求知欲旺,对细菌菌落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对细菌这类既熟悉又陌生的生物,有足够的学习热情。
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学习抽象的细菌知识有一定的难度,需要课前预习,课堂小组合作。
第二节《细菌》效果分析对于“细菌的发现和巴斯德实验”这一段科学史的探究,教师应用了微课、推测、动手实验探究等方法充分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渗透,提高了探究意识与动手动脑能力。
通过观察、对比分析、讲解,让学生充分认识了细菌的形态结构特征,同时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多种教学方法的使用突出了重点。
将难点巧妙的放在重点后,通过推测、小组设计实验和试试身手更好的突破了难点。
安排角色扮演:“自我介绍”,让学生换个角度进行知识梳理,这不仅是本课的亮点,也培养了学生的归纳表达能力,使所学知识得以升华。
作业的设计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细菌》一课有效采用了电子书包教学,创新教学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有效的解决了教育教学的重难点,教学效果显著。
第二节《细菌》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细菌》是八年级生物第五单元第四章的第二节,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也是本册教材的一个重点章节。
八年级生物教案《细菌》【4篇】
八年级生物教案《细菌》【4篇】八年级生物教案《细菌》篇一一、教学目标1、说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
2、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3、小组成员间相互交流、合作,共同完成探究活动,学会与人的合作与交流。
4、知道细菌和真菌生活所需要的一般条件和不同细菌生活所需要的特殊条件。
5、认同严谨求实、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二、教材分析1、教材内容分析本节教材内容从宏观上介绍细菌和真菌的知识,让学生知道如何在培养基上区分细菌和真菌的菌落,认同细菌和真菌分布广,让学生在探究实验过程中学习接种和对培养细菌和真菌的操作,体验与人的合作与交流,为学生学习生物技术打下了基础。
教育学生关注自己的生活环境,了解身边的生活环境,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2、教学重点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探究活动“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
3、教学难点探究活动中各小组成员要做好分工,在规定的时间做好观察记录。
4、课时安排:一课时三、教学准备变质的牛奶、米饭、长“毛”的馒头、长有木耳的树桩、蘑菇、足癣和背癣的图片、培养菌落实物、实物投影仪、琼脂、培养皿、烧杯、牛肉膏、蛋白胨、酒精灯、吸管、三脚架、无菌棉棒、镊子、放大镜。
四、教学策略1、教学策略和方法的建议可以用以下方式导入新课:①教师提问:“细菌和真菌是什么样的?它们生活在哪里?”“我是怎样知道细菌和真菌的存在的?”了解学生日常生活中积累的有关细菌和真菌方面知识的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②联系食物变质、物品发霉等生活经验,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③教师开门见山提问:同学们,你们想了解有关细菌和真菌的知识吗?由学生提出问题,从而进入新课。
④可以从生物的分类引出细菌和真菌。
学习菌落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插图,并阅读相关内容,也可以展示不同形态菌落图片或课前培养好的菌落。
关于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可以让学生在课前预习、自学,也可以先行对各小组组长进行课前培训,让它们在课堂上演示讲解。
人教版生物八上5.4.2《细菌》教案设计及反思
人教版生物八上5.4.2《细菌》教课设计设计及反省细菌学校长海县第一中学事例名称细菌教师姓名陶英事例种类新授学段初中二年级1.描绘细菌的主要特点。
2.试试经过将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断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教课目的经过认识发现细菌的过程,认可科学发展与技术的进步亲密有关的看法,3.认可科学的新发现是成立在周密的思想和精美的实验基础上的看法。
经过一年的学习,学生们对生物学科有必定的认识,并渐渐的认识到了生物的重要性,特别是生物会波及到好多平时生活的经验和道德上的一些知学习者解析识。
本学期主要介绍了生物多样性、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生物和环境是一致体,所以本学期在教授知识的同时要重视对学生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道德观的培育。
教课要点:细菌的主要特点。
教课重难点教课难点:细菌的发现史。
教学过程导学步教师引学生自主学习、合任务骤领点拨释疑、鼓舞评论作学习、展现稳固1我们已经学习知创道细菌和真菌广教课过程设泛的散布在自然情界中,与我景一们的生复习发问导入活亲密有关,教师导发问:怎样划分细入菌菌落和真菌菌新落?课1/5人教版生物八上5.4.2《细菌》教课设计设计及反省(课件)随着科学家的思顾一下,在小时克发现了细菌的存在,候,我们吃饭以前发现了人们素来不知妈妈老是要我们道的“小人国”,惹起洗手,这是为何提出的问题。
了人类认识的重要改一变,这与他的勤苦仔细那?学习研究离不开,可是也离合作学习是谁发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了细菌?假如没有他研制的显发现细菌。
2细菌的发现导学任务1.学生观看视频,回答视频后的三个问题。
本节课中波及到巴斯德的鹅颈瓶实验,经过 (视频)巴斯德鹅颈瓶实验总结出在做实验视频。
巴斯德不盲实验是要有周密从威望,对细菌的根源德鹅颈瓶实验视 的思想和精美的提出异议,并精心设计频。
仪器。
同时教育学了一个有名的鹅颈瓶生们为人处世也实验。
(课件演示)二发此刻生活中有是同样要谨慎,正 科学的发现需要谨慎哪些详细的应用 直,脚踏实地。
八年级上册生物精品学案:细菌
1、细菌的形态是怎样的?
2、细菌的结构有哪些?
图片情景导入
自主学习
小组讨论式学习
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预习本节课,完成独立自主的学习
探究式学习,独立完成学习知识点。
学习内容
学习方法
设计
意图
航行中演练:(作业,对照答案批改错误答案用红色笔改正)
做导航
课后提升:(课件展示图片)
完成表格:
3、动、植物细胞结构和细菌的结构比较
第二节细菌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描述细菌发现史
2、能够解释巴斯德的实验过程
3、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小组讨论、假象实验过程,各小组间互评实验过程设计得是否合理,有无漏洞。
2、通过饲养蚯蚓、兔使学生模仿蚯蚓、兔饲养方法养殖其他小动物,具有一定实验操作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比较项目
细菌细胞
动物细胞
植物细胞
基
本
结
构
细胞壁
细胞膜
细胞核
细胞质
特有结构
荚膜、鞭毛
大液泡、叶绿体
3、细菌的荚膜、鞭毛各有什么作用?
4、从细菌的结构上看,细菌体内没有叶绿体,你能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吗?
6、细菌的生殖方式是什么?
7、芽孢是怎样形成的?芽孢的形成对细菌有什么意义?
返航总结:
说说你的收获
概括式总结
通过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和巴斯德的实验,认同科学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
1)、细菌的形态特点和细菌的结构特征以及营养方颈瓶实验的理解
2、细菌的结构及其与动植物的比较:细菌的生殖及分布广泛的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生物上册《细菌》学案分析
教学目标
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
通过将细菌的细胞结构和动植物细胞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锻炼收集信息、分析推测的科学能力;
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实验的历史性突破,分析巴斯德实验的操作步骤,启发学生思考,锻炼分析能力,认识到科学发展离不开实验技术的进步,更要依靠科学家孜孜不倦的追求和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
描述细菌的繁殖方式,认识到细菌繁殖速度很快,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细菌的主要特征、细菌的繁殖方式。
难点:细菌的主要特征,巴斯德实验的历史性突破。
课前准备
有关细菌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学生准备有关微生物学史的材料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细菌的发现
讲故事,了解列文虎克和巴斯德对微生物学的贡献,体会科学家严谨求实的作风以及技术进步对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提供资料,帮助学生分析巴斯德实验的历史突破,
细菌到底长什么样?
观察细菌的放大图片,认识细菌的大小形态
提供资料,引导学生产生兴趣
细菌的细胞结构特征和营养方式
比较细菌细胞和动植物细胞结构上的区别,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提供图片资料,组织学生比较、分析、讨论
细菌的繁殖方式
看录像,了解细菌的繁殖方式和速度
提供录像资料,引发学生兴趣
芽孢
看录像,理解芽孢对细菌的意义,了解生活中消毒和灭菌的区别
提供录像资料,给以适当的讲解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细菌发现和研究的三个故事
学生:个看到细菌的人不是什么科学家,而是荷兰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的管理员,他的名字叫列文虎克。
他从小就迷上了自己制作放大镜,他磨制的镜片可以将物体放大200到400倍。
用这些镜片,列文虎克观察了很多东西,他将观察到的景象绘制成图画寄给英国皇家学会。
从这些图画中人们次认识了各种形态的细菌,英国皇家学会还选举他做会员,相当于我们的科学院院士。
学生:很长时间人们一直不知道细菌是从那里来的。
人们观察到腐烂的牛肉汤里有很多细菌,就认为细菌是从肉汤里自然而然产生的。
意大利的斯巴兰扎尼做了一个实验,他准备了几个玻璃烧瓶,把它们刷洗干净,灌进肉汤。
把瓶颈放在火上烧,玻璃融化在一起,将瓶口死死封住。
这样一来,不管多么小的细菌也休想钻进玻璃瓶了。
瓶口封好后在沸水里煮了一个多小时,杀死了肉汤中的全部细菌。
几天之后,肉汤没有变质,证明了细菌是从空气中进入肉汤里的。
可是有的生物学家质疑说:自然生殖有可能需要借助空气中某些化学物质完成,斯巴兰扎尼隔绝了空气,就破坏了生物“自然发生”的条件,因此没有微生物生出来。
这样的疑问听上去也是有道理的。
学生:1860年,法国科学家巴斯德终于设计出了一个新的实验,一个非常著名的实验。
他把肉汤灌进两个烧瓶里,个烧瓶就是普通的烧瓶,瓶口竖直向上;而将第二个烧瓶在
火焰上熔化瓶颈,不是将它融合,而是把它拉长,弯曲成鹅颈一样的曲颈瓶。
然后把肉汤煮沸、冷却。
两个烧瓶都敞开着,外界的空气可以畅通无阻地与肉汤表面接触。
过了三天,个烧瓶里就出现了微生物,第二个烧瓶里却没有。
直至四年后,第二个曲颈瓶里的肉汤仍然清澈透明,没有变质。
巴斯德解释说,因为个烧瓶是顶端开口,悬浮于空气中的尘埃和微生物,可以落人瓶颈直达液体,微生物在肉汤里得到充足的营养而生长发育,于是引起了肉汤的变质。
第二个烧瓶虽然也与空气相通,但瓶颈拉长弯曲,空气中的尘埃和微生物仅仅落在弯曲的瓶颈上,而不会落人肉汤中生长繁殖引起腐败变质。
巴斯德以令人信服的实验赢得了舆论的一致支持,后来,他在研究微生物方面获得了很多成就,被尊称为“微生物学之父”。
主要教学过程:
教师:巴斯德用显微镜观察到了肉汤里的细菌。
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菌的装片,我们也可以看到同样的情景同学们看得清楚吗?
学生:看见一点一点的。
教师:细菌的个子实在太小了,我们需要更先进的显微镜,放大更大的倍数才能观察到。
这是电子显微镜下,一根针头和针头上沾的细菌。
你能描述一下这种细菌的的形态吗?
学生:像火腿肠、两头圆中间直、像面包……。
教师:这种形态的细菌叫杆菌。
还有别的样子的细菌吗?
学生:有的像圆球、有的像弹簧
教师:请大家根据细菌的形态将他们分成三种:杆菌、球菌和螺旋菌。
学生:根据图片分类。
教师: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有的细菌一对对地靠在一起有的细菌聚成一团或连成一大串但是每个细菌仍然是独立生活的。
没一个细菌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单位。
那么细菌的生命结构是什么样呢?
学生:观察图片,和书中的示意图比较。
教师:你感觉细菌细胞结构更像植物还是像动物?为什么?
学生:我觉得更像植物,因为有细胞壁,看上去很坚硬的样子。
学生:我觉得更像动物,因为有鞭毛,能运动。
学生:我觉得更像动物,因为不是绿色的。
教师:总结:从营养方式上,大多数细菌和动物一样必须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
但它们和动物又不一样的地方是:它们会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所以它们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教师:细菌的结构中有没有和动物、植物细胞都不一样的地方?
学生:没有细胞核。
教师: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但DNA会聚集到细胞中一个特定的区域,我们把这个区域叫核区。
教师:细菌也是生命,它是如何繁殖的呢?
学生:观看录像,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计算一下:你手上现在有1个细菌,每二十分钟繁殖一代。
四个小时后,你手上细菌的数目有多少?
学生:计算;212=4096个!
教师:如果继续计算下去:48小时后呢?
学生:抢着按计算器:2.23007451×1043个!
教师:我虽然不能告诉你一个细菌有多重,但是我可以保证:2.23007451×1043个的细菌的重量大约和4000个地球差不多,有就是说:理论上讲,如果你手上有1个细菌,两天后它能变成4000个地球那么多。
学生:笑,不可能!
教师:为什么不可能?
学生:我们会洗手。
教师:对。
洗手的肥皂和洗涤剂都可以杀死细菌,甚至只是用流水冲洗也可以减少很多细菌。
但是洗完手以后,手上的细菌是不是都杀死了呢?我们来看看细菌对付恶劣环
境的方法。
学生:观看。
教师:同学们能不能根据看到的录像内容回答几个问题?1、芽孢和孢子一样吗?2、细菌能不能依靠芽孢繁殖?
3、芽孢是细菌细胞里的结构吗?
学生:不一样,孢子数目很多,是繁殖结构;一个细菌只产生一个芽孢,数目没有增长,不是繁殖;芽孢只在休眠时才出现,芽孢出现是,细胞就解体了,所以芽孢不是细菌的细胞结构。
教师:芽孢的抵抗恶劣环境的本事可能高得出乎我们的想象。
有一个真实的事情:
在人类登上月球之前,1967年,美国宇航局向月球发射了一颗人造卫星,并且在月球表面进行了软着陆,卫星上携带了一台电视摄像机,为科学家拍摄了很多影像。
两年半后,美国的阿波罗12号飞船到达了月球,宇航员把这台摄像机带了回来。
科学家在严格的无菌条件下,把摄像机的一小块塑料隔离板放在营养液中,几小时后用显微镜观察,在培养液中发现了一串串链球菌。
链球菌25分钟繁殖一代,据此科学家们可以推算出,至少有一个链球菌生活在这个摄像机上。
在人类登上月球以前,这个链球菌竟然在月球那么严酷的物理环境下不吃不喝生活了两年半!我们不得不佩服细菌的生活能力呀!
教师: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细菌,细菌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作用呢?请同学们回家思考一下,在我们家里生活着哪些好细菌?哪些坏细菌?
教学反思
比较新课标和旧教学大纲,很多老师都注意到:有不少旧的教学内容都删减了。
因此很多人感到新教材内容太少,一节课的内容大概就只够讲20分钟。
对此,我的感受是:《课程标准》和依据这个标准所编制的教材只是国家为适龄学生提供的基础标准,是一个相对较低的标准。
作为教育比较发达的城市和学校,从为学生发展的原则出发,完全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大胆补充。
但是补充哪些新内容呢?有些老师就将删减的内容又补充上去,造成了“穿新鞋,走老路”的情况,这是非常遗憾的一件事。
我的看法是:
一、不能盲目提高难度和深度。
对于繁、难、脱离生活的内容,坚决不补充。
不要为“学科系统性”而加大学生负担。
二、对于能帮助学生更加形象地理解教材内容的材料,应该补充。
这些资料应该具有趣味性、形象化和科学性并重的特点。
例如:“细菌繁殖得比地球重”“月球上的细菌”这样的资料,能给学生很清晰的感受。
三、对于能帮助学生建立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帮助
学生构建科学思想和科学思维方式的内容,大胆补充。
例如巴斯德实验,很多老师认为这些是“软性”内容,没有考核的任务,就轻描淡写甚至轻易放弃,这是非常遗憾的。
讲述科学家的故事和科学发现的故事,不仅可以让学生为科学家孜孜不倦的追求和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而感动,还可以启发学生思考,锻炼思维能力,获得很多课本上不能提供的科学工作方法。
因此,对这些内容不仅应该扩展和补充,还应该精心准备,绘声绘色,发挥教学资源的最大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