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战线与政治文明
统一战线理论与政策(讲课稿)
统一战线基本理论与政策很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与大家共同学习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和政策。
下面,我把自己学习党的统一战线理论政策的体会向大家汇报一下,不到之处请批评指正。
大家都知道,统一战线是我们党的一大法宝。
“法宝”这个名称,最早来自于1939年毛泽东同志的一个比喻。
当时,他在欢送一批即将从延安奔赴抗日前线的青年时说:“当年姜子牙下昆仑山,元始天尊赠了他杏黄旗、四不象、打神鞭三样法宝。
现在你们要出发上前线,我也赠你们三样法宝,这就是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同年,他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正式提出了三大法宝的著名论断。
对统一战线的法宝作用,党的第二、三代领导核心和胡锦涛总书记也都有过精辟论述。
1979年,邓小平同志指出:在我国新历史时期,“统一战线仍然是一个重要法宝,不是可以削弱,而是应该加强,不是可以缩小,而是应该扩大。
”1999年,江泽民同志指出:“在我国社会阶级关系和主要矛盾发生根本变化的历史条件下,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统一战线仍然是中国共产党的总路线、总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仍然是我们排除万难、夺取胜利的一大法宝。
”“统一战线作为党的一个重要法宝绝不能丢掉,作为党的一个政治优势绝不能削弱,作为党的一项长期方针绝不能动摇。
”2006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在第20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又提出了“三个重要法宝”的论断。
即:统一战线是我们党夺取革命、建设、改革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是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
既然统一战线有着这么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那么到底什么是统一战线呢?这就是我今天要给大家汇报的第一个问题。
一、什么是统一战线提起统一战线,可能许多同志感觉经常听到、用到,都已经知道了。
但从我工作、生活中接触到的一些同志甚至是党内担任一定职务的领导同志的情况看,他们对统一战线的性质、职能、作用,特别是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本质、特点等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
统一战线对中国政治模式的重大贡献
收 稿 日 期 :2 卜 0 0 01 4 2
作 者 简 介 :林 华 山 ( 9 4 1 8 一),男 ,福 建 泉 州人 ,重庆 社 会 主 义 学 院 学报 编 辑 ,主 要 从 事 统 战 理论 和 中 国政 治研 究 。
机关 担任一定 职务 。统一战线与人民代表制度 的有
有 助 于 增 强统 战工 作 的 自觉 性 和 预见 性 。 而从 统 一 机结合 ,进一步体现 了社会主义 民主的真实性和广
战线的角度来看待 中国政治模式 的内在机理 ,则有 泛性 。其次 ,在 中国共产党领导 的多党合作和政治 助于理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统一战 协商制度 中,统一战线的作用空 间更为广 阔,其参
家工作全局的一些重大关系 ,也是统一战线需要全 党所拥有 ,保证 了我 国政治 系统权 力核心 的一元性 面把握 和正确处 理 的重 大关 系” 。在现 阶段的社 和权 威性 。同时 ,统 一战线 又向广泛的政治力量 开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 中,我们更需 自觉顺应党 执 放 ,提升 了中国政 治模 式的民主性和开放性 ,从最 政方位 的历史性转变 ,超越革命背景下把统一 战线 基本层 面奠定 了中国政治模 式权力配置的全面性 和 作为处理与党外政治力量关系 的阶级斗争工具来理 合理性 。 解 ,切实转变到执政背景下把统一战线作为 中国政 其次 ,在政体权力配置方面 ,统一战线参 与并 治模式重要组成部分 、进行治 国理政 的重要渠道 和 完善 了中国政 治模式 中政党权力 配置 、主体民族 和
战略 地位 。 关键词 :统 一战 线 ;中国政 治模 式 ;贡献
中图分 类号 :D63 1
“统一战线与全过程人民民主”理论研讨会综述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NO 2,2023“统一战线与全过程人民民主”理论研讨会综述刘林华,李亚强(云南省社会主义学院,云南 昆明 650031)摘 要: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既是一部中华民族现代化史,也是一部统战史、一部人民民主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革命的顺利完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此基础上,统一战线与人民民主的内涵和外延得到丰富和延展,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民主发展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新阶段,党对统一战线的认识和作用发挥进入到新的阶段,这些变化为我们做好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2023年6月,在昆明召开的“统一战线与全过程人民民主”理论研讨会聚焦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的理论与实践,从人民政协、多党合作、民主监督、基层协商、人类文明新形态等视角展开研讨交流,在人民政协的优势和作用、民主监督的实践启示、统一战线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逻辑关系等方面形成了丰富的理论成果,为巩固壮大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提供了学理支撑和政策参考。
关键词:统一战线;全过程人民民主;理论研讨会中图分类号:D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811(2023)02-0021-042023年6月29日,云南省社会主义学院、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在昆明联合举办“统一战线与全过程人民民主”理论研讨会,中央统战部原副秘书长、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张献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文化史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刘仓,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统战基础理论上海研究基地副秘书长、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肖存良,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参政党建设研究中心执行秘书长、教授、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理事黄天柱,云南大学党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高小秦,云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刘化军,中共云南省委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主任、教授浦德书,云南省政协研究室副主任郑志辉,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农工党云南省委副主委、云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何云葵,云南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吴莹等10位专家作了研讨发言。
统一战线要体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
政治文明是人类政治智慧的结 晶,是人类社会政治生 活现代化的重要标 志。江泽民同志在党的 “ 十六大”报告 中把坚持和完 善 共 产党 领 导 的多 党 合作 和 政 治协 商 制 度 , 坚持和完善全国人 民代表大会制度 ,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
爱国统一 战线 ,发挥 政治 协商 、 民主监 督 、参 政议 政 的作
用以及民族区域 自治、宗教信仰 自由等列入新世纪我国社 会 主义政治文 明建设 的重 要 内容 ,并 明确指 出 了发展 社会
主义民主政治 ,建 设社 会主 义政 治 文 明是全 面建 设 小康社 会 的重要 目 。这 些思 想对 于我 国各 条 战线 统 战工作 如何 标
体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提出新 的要求。本文对统一战线工
崩溃和苏联解体为标 志 的全 球范 围 内社会 主义 运 动走 人低 谷 ,中国推进社会 主义 政治 文 明的道 路 比任何 时候 都更 加
-
报、调查与检查活动以及提交提案来实行监督;民主党派、 无党派人士参加政府有关会议 、活动,都可 以发表 自己的
作与政治文明的关 系 ,统一 战线 工作 应 该如何 坚 持 运用邓 小平理论 和三个 代表 重 要思想 ,政 治文 明如何 体 现 于统一
战线工作等问题作 了初步探讨。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和核心是进一步发展社会主
义 民主政治。从 国 际共 产主 义运 动史来 看 ,社会 主 义无论
和国家机关工作所进行的监督。民主监督的基本方式是批
评、建议 。 挥各 方 面人 士 民 主监督 作用 的总原则是 :在 发 四项基 本原则 的基础 上 ,发 扬 民 主 ,广开 言路 ,鼓励 和支
主义政治文明进行竞争和较量 ,有时甚至是激烈 的冲突和
充分发挥统一战线作用努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针, 切实加强与各民主党派的合作共事, 积极稳妥地推进共
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规范化、 程序化建
设, 不断把统一战线成员的政治意愿 , 纳人到社会主义政治 文明建设的轨道中来。要注重发挥广大统一战线成员在政
治文明建设 中的作 用 , 畅通信 息渠道 , 拓宽知情 范 围 , 积极
三、 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理顺情绪、 化解矛盾的功 能,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经济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 出 现了许多新的社会阶层 , 利益主体和利益诉求 日益多样 化, 利益关系 日趋复杂。这些变化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反 映和充分兼顾不同阶层 、 不同方面群众 的利益 , 促使各种 社会力量 良性互动, 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 保 障社会全体成员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一个和谐的社会 不是不产生矛盾的社会 , 而是能够把矛盾有效解决、 纠错
2 00 6
年1月
第 1期
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ocialist College
January. 2006
N0 . 1
充分发 挥统 一战 线作用 努力为构 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管红 霞
( 邯郸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河北 邯郸 056002)
〔 要〕 摘 统一战线作为党的总路线和总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肩负着协调各阶层、 各政党、 各团体和各族人民代表 人士关系的重任 , 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功能, 是党增强吸引力和亲和力的重要途径,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中具有不可 替代的作用。
导、 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既要靠民主的方法 , 更要做 团结的工作。要大力整合统一战线方方面面的力量, 在热
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在契合性
20 0 6年 l 0月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J RNAL OU OF THE CENTRAL NS I Tn ’ TE I OF OCI S ALI M S
Oc .,0 6 t 2 0
第 5期 ( 第 13期 ) 总 4
NO. ( e. 4 ) 5 G 11 3
着 政治 主体 的文 明程 度 , 身就 是政 治文 明 的体 现物 本
或 一个组 成部分 。同时 , 一 战线主 要作 为一 种政 治 统
收 稿 日期 :0 6— 7— l 2 0 0 0
是 走 向反 动 的一部分相对立而存在 、 相斗争而发展。从
作者简介 : 王继宣 , , 男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教授 , 主要从事统一战线理论与政党制度研究。
政 治领 域 。社 会 主义 政 治 文 明 只是 现 代 政治 文 明 的 特 殊存在 形态 , 持 党 的领 导 、 民 当家作 主 和依 法 坚 人
治 国 , 是要通 过 政 治 意识 、 都 政治 制 度 和 政治 行 为存 在 并实 现于社 会 的政治领 域 中 。 我们 党领 导 的爱 国统一 战 线 体 现着 一 种 文 明 的
战略、 策略 和政 治行 为而存 在 。在革命 统一 战线 的理
论和 实践 中 , 以服务 于摧 毁 现行不 文 明的社 会 和政 治
保 障构建 的现实 选择 和重要 途径 , 根据就 在 于 二者 其 之 间具有 内在 契合性 。
一
制度 , 建立 更文 明的社 会和 政治制 度 的政治 路线 与革 命运 动为 目标 , 同 现行 的不 文 明 的制 度 、 制 相对 而 体 立 , 般 的 是 在 制 度 与体 制 外 活 动 。新 类 型 的爱 国 一 ( 建设 ) 一 战线 与之 相 反 , 以现 行 制 度 和 体 制 为 统 则 依托 、 为活 动资 源 开 展工 作 , 以现 行 制度 和 体 制 不 并
爱国统一战线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推动作用
差 异 和 民 族 特 点 、 重 各 民 族 不 分 大 小 一 律 平 等 为 尊 前提 的 , 增强 民族 团结 、 进各 民族 共 同发 展 和共 以 促 同繁 荣 为 目 的 , 我 们 党 的 统 一 战 线 工 作 推 动 这 一 在 制度 不 断完 善 和 发 展 的过 程 中 , 然 对 内含 着 上 述 必 那些 现代 文 明 的政 治 意识 和 理 念 潜 移 默 化 的传 播 、 普 及 产 生 十 分 重 要 的 推 动 作 用 。 党 的 各 方 面 统 一 战
关键词 : 爱国统一战线; 社会主义政治文 明; 动作 用 推 中图分类号 :6 3 D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2— 13 20 )4— 0 4— 8 17 3 6 (0 6 0 0 0 0
爱 国统一 战线 与 社会 主 义 政 治文 明 同为 我 国社 会 政 治 领 域 里 的 共 生 、 存 物 , 是 作 为 手 段 和 目 共 又 的 、 式 和 内 容 相 统 一 的 共 存 物 , 且 , 是 共 同 作 形 并 也 为构建 社会 主 义 和谐 社 会 的 手 段 的 共 存 物 , 者 之 二 间 具 有 内在 的 契 合 性 , 此 , 然 具 有 鲜 明 的 相 互 作 因 必 用 关 系 , 里 , 们 按 照 对 政 治 文 明 的 “ 分 法 ”, 这 我 五 着 重 阐述 爱 国 统 一 战 线 对 社 会 主 义 政 治 文 明 的 推 动
两 方 面 的 要 求 。一 方 面 要 求 体 制 内 的 主 流 意 识 形 态 与时俱进 , 断更 新 , 持 科 学 性 、 进 性 、 召力 、 不 保 先 号
兼 容 力 、 透 力 。 另 一 方 面 体 制 外 的 非 主 流 意 识 形 渗
论统一战线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
、
统一战线对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 民主政
使政 治 协 商 、 政 议 政 的 职 能 , 分 发 挥 他 们 的政 治 才 智 , 参 充 对
治的 重要作 用
发 展 和 完 善 社 会 主 义 民 主 政 治 是 政 治 文 明 建 设 的核 心 内容 十 七 大 报 告 在 阐 述 要坚 定 不移 地 发 展 社 会 主 义 民 主 政 治时. 中包括“ 大爱国统一战线 , 其 壮 团结 一 切 可 以 团 结 的 力 量 ” “ 贯 彻 长 期 共 存 、 相 监 督 、 胆 相 照 、 辱 与 共 的 方 :要 互 肝 荣 针 . 强 同民主党派 合作共事 , 加 支持 民 主 党 派 和 无 党 派 人 士 更好 履 行 参 政 议 政 、 主 监 督 职 能 , 拔 和 推 荐 更 多 优 秀 党 民 选 外干 部 担 任 领 导职 务 ” “ 励 新 的 社 会 阶 层 人 士 积 极 投 身 中 :鼓
20 0 6年 7月 胡 在 新阶段 . 一战线 地位重要 、 用重大 , 高举 爱国 主义 、 统 作 要 社
线 中 的政 协 委 员 . 布 在 社 会 的 各 行 各 业 , 而 他 们 与 党 和 分 因
政 府进行 协商的 内容 涉及政治 、 经济 、 文化和社会 等各个方
面 . 别 是 各民 主 党 派 反 映 的 社 情 民 意 , 般 都 是 通 过 一 定 特 一 的实地调查研 究 . 握第 一手资料 后才提 出的 , 掌 因而 其 反映 的意见或建 议具有较 强的集体性 、 表性 、 对性 、 学性 , 代 针 科 这 样 的 意 见 或 建 议 往 往 受 到 党 和 政 府 的高 度 重视 , 些意 见 有 和 建 议 直 接 就 转 化 为 党 和 政 府 的 行 动 。那 些在 党 委 、 府 和 政 司 法 机 关 担 任 领 导职 务 又 具 有 一 定 专 业 知 识 的 统 一 战 线 成 员 . 可 以 直接 参加 国 家 政 权 建 设 、 与 国家 事 务 管 理 、 与 还 参 参
努力发挥统战工作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维普资讯
_
_
作和监督, 就会促使 党和政府 的领导
和 决 策 更加 科 学 、 理 和 有 效 , 各 合 使
坚持用“ 三个代表” 重要 思想武装 头 脑 , 导工作 , 动实 践 , 指 推 要把 民 主
维普资讯
、r - .泽 民 同志 在 党 的十 六 大
J 报 告 中提 出 : 发 展 社 会 . . “
主义 民主政 治 , 设社 会 主义政 治 建 文明, 是全 面 建设 小康 社会 的重要 目标 ” 。这个庄严 号召 , 为党 的统 一
国共 产 党 的 领 导 、人 民 当 家 作 主 和
依法治 国的有机统 一 第一 ,统一战 线工作对 国家的 政治制度基本框 架是重要 的支撑 和 基础。 我们知道 , 党领 导各族 人 民建 立 了一套 适合 国 情 的政 治 制度 , 主 要是人 民代 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 党领 导的 多党合作和政 治协商制度 以及 民族 区域 自治制度。人 民代表 大会 制度 ,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 是 是我们党长期进行 人 民政权建设 的 经验总结 ;中国共产党领 导的 多党 合作和政 治协商制度 是我 国的一项 基本政 治制度 ,是具有 中国特 色的
多和复 杂化 ,我 国的社会经 济发展
已进 入 “ 盾 凸现 期 ” 这 就 要 求 统 矛 。
2 日) 2 。无疑 , 战工作 的 内容 恰恰 统
直接 关 系到 这 些制 度 的坚 持 一定 比例 、在各 级政 协委 员 中 占有 多数。统战工作 必须切 实保
战 线 工 作 开 辟 了广 阔 天地 ,提 出 了
重要 内容。本文试 图对统战工作在
统一战线知识手册
统一战线知识手册中共西安市莲湖区委统战部2008年3月一、统一战线的涵义统一战线就广义而言,是指不同的社会政治力量(包括阶级、阶层、政党、集团乃至民族、国家等)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为了实现一定的共同目标,在某些共同利益的基础上组成的政治联盟。
简要的说,统一战线就是一定社会政治力量的联合。
我们现在讲的统一战线,专指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组织的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为了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实现各个时期特定的战略目标和任务,团结本阶级各个阶层和政治派别,并同其他阶级、阶层、政党及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在一定的共同目标下结成的政治联盟。
其实质是大团结、大联合。
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已经进一步发展成为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联盟。
二、统一战线名称的发展变化从1921年7月1日党的建立开始,我党就开始了统一战线工作。
80多年来,我国统一战线的名称,随着不同政治形势发展变化,也产生了不同的名称。
至今前后出现过4个“统一战线”的名称:1.1921—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联合战线”或“联合阵线”。
2.1927—1945年(抗日战争前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3.1945—新中国成立初期(解放战争时期)——“人民民主统一战线”4.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至今—“爱国统一战线”三、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重要地位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我们党不断取得胜利的一条基本经验,是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也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治国理政必须正确处理的一个基本问题。
一是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面对繁重复杂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统一战线作为团结各方面力量的广泛联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任务更加繁重。
二是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及其活动、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关系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问题,统一战线作为推动“一国两制”方针实施的重要力量,在推进祖国统一大业中的作用更加实出。
宪法学名词解释大全
名词解释(宪法)1.宪法原始意义上的宪法是国家组织法立宪主义意义上的宪法既包括在一个国家的法的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宪法,也包括虽然制定了成文法典宪法,但宪法在一个国家的法的体系中并不居于最高地位、也不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法部门意义上的宪法是所有调整国家与公民之间关系、以及调整国家机关之间的规律规范的总和。
根本意义上的宪法,是指不仅制定了成文法典,而且成文法典在一国的法的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宪法。
2.成文宪法与不成文宪法成文宪法,是指由一个或几个规定国家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的宪法性法律文件所构成的宪法典。
不成文宪法,是指由书面形式的宪法性法律文件、宪法判例,和非书面形式的宪法惯例等构成的宪法。
3.刚性宪法与柔性宪法刚性宪法,是指制定和修改的程序比普通法严格,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宪法。
柔性宪法,是指在制定和修改的程序、法律效力上与普通法律完全相同的宪法。
4.钦定宪法、民定宪法和协定宪法钦定宪法,是指由君主自上而下的制定并颁布实施的宪法。
民定宪法,是指由民选议会、制宪会议或公民投票表决制定的宪法。
协定宪法,是指由君主与人民或民选议会进行协商共同制定的宪法。
5.近代宪法和现代宪法近代宪法,是指近代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实行的宪法。
现代宪法,是指20世纪初以来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宪法,主要标志是1918年作为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的《俄罗斯社会主义联邦苏维埃共和国宪法》(世界上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6.平时宪法和战时宪法平时宪法,是指正常时期或者和平时期适用的宪法。
战时宪法,是指国家处于非常时期或者战争时期适用的宪法。
7.君主宪法和共和宪法君主宪法,是指规定由君主独揽国家统治权的宪法。
(钦定宪法一般为君主宪法)共和宪法,是指规定由民选的国家机关掌握国家权力的宪法。
8.规范宪法、名义宪法和语义宪法。
规范宪法,是指宪法上的各种规范支配着政治过程,权力过程适应和服从宪法规范的宪法。
名义宪法,是指宪法规范指是作为法的形式起作用,政治过程则不受宪法规范的制约即缺乏现实适应性的宪法。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爱国统一战线研究论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政治保障构建论
容性 。革命必须 以“ ” 当头, 破 字 尽可 能地利用和激
化社会矛盾 , 分化各种社会力 量 , 孤立 敌人 , 团结朋
友; 建设则应 以“ ” 当头 , 可能地通过协商 、 立 字 尽 协 调、 对话、 包容和妥协 , 化解各种社会 矛盾, 实现最大 限度的社会利益整合 和政治整合。三是高度 的规范 性和有序性。与 旨在最终打破 旧秩序、 推翻旧制度 的
2 6 第1 0 年 0 期
王继宣: 会主义 社 政治文明 与爱国 二 塑堡 统啊丛丛
3 l
基础之上 , 建设和维护新秩序 , 不断推进社会全面进
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四是与 国际因素的关联性和互 动性增大增强。这主要是 由当代全球化 的发展水平 和我国已经加入 WT O的新 的历史条件决定的。一、 四两个方面是属于量的特点 , 、 二 三两个方 面则可 以 说是质的特点 , 刻地反 映了中 国共产党作为执政 深 党、 建设党与革命党对统一战线不同的价值追求… 。 二、 政治文明概念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任务 作为直接的政治实践课题 , 是我们党在推进改革开放 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 共产党执政的规律、 对“ 社 会主义建设的规律 、 人类社会发展 的规律” 的认识不 断深化的理论结晶 , 并使新形态的爱国统一战线的新 特点得以彰显 目 , 前 我国社会转型进程演进到一个 “ 至关 紧要 的时期” 改革开放和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给我 , 们提出了一系列需要迫切解决的课题 : 第一 , 在这个 时期, 国家制度建设不能不成为我们党必须关注的战
的国家所有资源 , 国家宪法和法律范 围内活动 , 在 把 政治合法性建立在逐步完善和不断发展 的国家制度
论统一战线对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大作用
产 党在 中 国革命 中战胜 敌人 的三个 法 宝 , 个 主 要 三 的法宝 。[( 这是 毛泽 东对 中国革命 经 验 的科 学 ”】 ] 总结 。 0 2年 1 20 1月 , 江泽 民在 党 的十六大 报告 中全
18 9 9年 1 2月 , 中央制定 《 党 中共 中央关 于 坚持 和完善 共产党 领 导的多党 合作和 政治协 商制度 的意 见 》 第一 次 阐 明这 一制 度是 中国特 色 的政 党制 度 , ,
完善社 会主义 民主制 度时 , 中包 括“ 持和完 善共 其 坚
产党 领 导 的多党 合作 和政 治 协商 制 度 ” “ 证 人 民 、保 政协 发挥 政治 协 商 、 民主 监督 和 参政 议 政 的作 用 ” 、
“ 固和发展最 广泛 的爱 国统一 战线 ” 可见 , 持 和 巩 。 坚
主制 度 , 括政党 制度 , 包 还有很 多不健 全不完 善 的地 方, 在某 些 方 面 , 由于各 种原 因 , 公众 对 我 国 的政 党
战胜 困难 、 夺取胜 利 的强大力 量源 泉 , 中 国共 产党 是 在政治 上的一个 巨大 优势 。 新世 纪新 阶段 , 固和 在 巩
发 展 最广泛 的爱 国统一 战 线 , 既是 中 国特色 社会 主 义政 治文 明 的重要 内 容和 目标 , 必 将对 推 进社 会 也 主义政 治文 明建设发 挥重大作 用 。
人 民政 协作 为统 一战 线 的组 织形 式 , 的职 能 它
发 展和完 善社会 主义 民主政 治是政 治文 明建设 的核 心 内容 。十六大 报告 的第五 部分在 阐述坚 持 和
是 政治协 商 、 民主监督 和参 政议政 , 这使统 一战线 在
统一战线的政策与策略
统一战线的政策与策略摘要:统一战线就其广义而言,是指不同的社会力量,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为了共同的目标而组成的政治联盟。
而我们习惯讲的统一战线是专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共产党为领导的统一战线,也就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中的统一战线。
历史表明,七十多年来,统一战线之所以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与建设的重要法宝之一,主要是中国共产党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统一战线的一般原理创造性地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胜利起了重要的保证和推动作用。
关键词:统一战线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旧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落后,而且情况复杂,矛盾集中的东方大国。
中国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掌握政权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和坚决革命的无产阶级人数都很少,而且,尖锐对立。
而处在二者之间的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占了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
谁取得他们的支持,谁就能胜利。
因此,中国共产党一贯把统一战线问题提高到战略地位来考察。
从历史上看,凡是统战工作做得好,团结了大多数,争取了中间势力的时候,也就是革命成功和胜利的时候,反之,则是革命遭遇挫折和失败的时候。
一、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为了反对当前的主要敌人,逐步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同一切可以联合的政党、阶级、阶层在一定目标下结成的广泛的政治联盟。
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策略,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学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为达到这个目的,必须制定正确的战略和策略,必须搞好无产阶级自身的团结和统一,必须解决好同盟军问题。
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中国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
无产阶级和地主、大资产阶级都只占少数,最广大的群众是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及其他中间阶级。
中国无产阶级尽管是一个觉悟性很强的阶级,但它的人数不多,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不到 1%,单靠自己的力量很难取得胜利。
2023年统一战线工作要点
2023年统一战线工作要点2023年统一战线工作要点,及其促进中国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重要性,无疑是一件重要的事情。
一、加强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把统一战线理论日益深入人心。
统一战线理论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协调各党派和社会团体在政治合作框架内,共同参与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各种事业,共同促进社会主义改革发展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活动。
要推动统一战线理论的研究,必须深入宣传,增强公众的政治意识和民族意识,进一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统一战线政治实践,使人们更加重视统一战线理论,树立共同的政治觉悟,形成统一战线的政治精神和政治形象,以坚实的理论基础支撑统一战线工作。
二、推动统一战线政治实践,增强各党派和地方社会团体之间的交流合作。
统一战线工作要求各党派和社会团体要把爱国主义放在自己的行动和思想意识的首位,在不同的政治场合,充分调动各方面的政治积极性,坚持以民族大义为重,以国家最高利益为重,以社会和谐发展为重,促进社会主义改革发展的统一战线政治实践,加强党派和社会团体之间的政治协作。
三、鼓励各党派和社会团体之间的政治和文化交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政治稳定和民族团结。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维护政治稳定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不容淡薄。
2023年统一战线工作应当从推动国家政治体系建设和法制建设入手,着力促进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平等权利,享有尊严,获得政治参与的机会,推动推进社会发展进步,促进政治稳定,推动民族团结,维护社会和谐。
四、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深入推动统一战线工作。
任何政治体制和国家制度,要求必须有一个强而有力的党政组织架构,才能够使各个政治力量得到凝聚和协调,从而发挥统一战线的积极作用,实现共同奋进的目标。
2023年统一战线工作应当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深入推动统一战线工作,把各党派和社会团体的利益衔接起来,把政治理念衔接起来,使各党派和社会团体在政治合作的框架内形成一个统一的政治力量,共同参与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对爱国统一战线的推动作用
广 州 社 会 主义 学 院 学 报
J UR A FGU N Z OU IS IU E O O I LS O N LO A G H N TT T FS C A IM
20 06年第 3 ( 第 l 期 ) 期 总 4
N . 0 6 S r l o 1 ) o3 2 0 ( e i N 4 a
在 现代 政 治 文 明 的 视 野 下 .以 “ 取 人 心 、 争 凝 聚力量 ” 为根 本任 务 的爱 国统一 战线 及 其 工作 ,
这些制度和体制才能存 在 、开展 和发展 .同时又 以维护 、完善和发展这些制度和体制为主要任务 和奋斗 目标 。爱 国统一战线 服务于其它方面 .比 如经济 、文化 、祖 国统一 、维护世界和平和共 同 发展等 等 .都只能通过政治这个具有主导性作用 的关 键 和 中介 实 现 。所 以 .爱 国统 一 战线 及 其 工 作 只有 首先 服务 于并 服 务 好 政 治 文 明建设 .它 自 身才有更好 的生存余地和发展与发挥作用的空间 以坚 持 党 的领 导 、人 民 当家 作 主 和 依 法 治 国 的 有
社会 主义政治 文 明对 爱 国统 一战线的推动作用
◎王继 宣
[ 摘
★
要]从提 高中共各级领导干部对统战工作的认 识、从 加强和改善党对统 战工作的领导、从 革新和 完善统战 工作 的
机制和方式 方法 、从提升统战干部 的素质 ]政治文明 ;统一 战线 ;推动作用 [ 作者简介 ]王继宣 ,男,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教授 。北京 ,10 8 。 00 1
社 会 主 义 民主 政 治 要解 决 的根 本 问题 。因 为 这 个 根 本 问题 不 解 决 好 .建设 中 国特 色 社 会 主 义 和 中 华 民族 伟 大 复 兴 事 业 都 是 一 句 空话 .前 苏 联 解 体 之 后 的俄 罗斯 及 独 联 体 国家 的情 况 已经 为 我 们 提
2023年度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实施方案
生物质发电公司关于开展统一战线工作的实施方案为进一步提升公司统战工作科学化水平,构建和完善公司统战工作新格局,充分发挥统一战线服务安全生产、发展的重要作用。
经公司党支部会议研究决定,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充分认识统战工作的重要意义(一)进一步加强统战工作,对巩固和发展党的统一战线,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推动公司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二)统战工作是是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特殊的思想政治工作。
公司中汇集着统一战线各方面人士,他们作为统战成员,也是党的群众基础;做好统战工作,对于宣传党的政治主张,密切党与党外人士的联系,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巩固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和阶级基础都具有重要作用。
(三)广大统战成员是改革、发展、稳定的积极力量。
做好统战工作,对于促进民族团结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充分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于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四)做好统战工作,有利于营造和谐氛围,优化人才资源配置;有利于促进我公司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实现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
二、开展统战工作的指导思想全面贯彻执行党的统一战线方针政策,贯彻中央工作会议精神,充分发挥统一战线重要法宝作用,不断推进统战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不断扩大公司统战工作的覆盖面,以“双向服务”(公司为统战成员服务,统战成员为公司服务)为抓手,动员广大统一战线成员为构建和建设和谐公司献计出力。
三、组织领导(一)公司统战工作领导小组为了加强对公司统战工作的领导,确保公司统战工作顺利开展,成立公司统战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及其分工如下:组长:XXX副组长:XXX统战日常工作由综合部负责。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综合部,办公室主任由XX 兼任。
领导小组办公室的主要职责是承担了解情况、掌握政策、协调关系、加强团结,向党委全面反映统一战线情况,指导基层党支部统一战线工作,提出开展统一战线的意见和建议,召集领导小组会议,督促有关部门落实会议议定事项,协调组织具体工作的实施,负责领导小组日常工作。
统战工作信息
统战工作信息统一战线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党的一项伟大的政治工作。
统一战线是指共产党领导的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无党派人士在共同的政治纲领和共同的政治任务下,团结一致,共同奋斗的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工作是党的一项伟大政治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
统一战线工作是党的一项伟大政治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
统一战线工作是党的一项伟大政治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
一、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性。
统一战线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工作,是党的一项伟大的政治工作。
统一战线工作是党的一项伟大的政治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
统一战线工作是党的一项伟大的政治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
统一战线工作是党的一项伟大的政治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
二、统一战线工作的基本原则。
统一战线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统一战线的政治性、原则性和战斗性,坚持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坚持发扬社会主义法治,坚持发扬社会主义道德,坚持发扬社会主义文明,坚持发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坚持发扬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坚持发扬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坚持发扬社会主义精神,坚持发扬社会主义文化,坚持发扬社会主义文明,坚持发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坚持发扬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坚持发扬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坚持发扬社会主义精神,坚持发扬社会主义文化。
三、统一战线工作的主要内容。
统一战线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加强党的领导,加强民主集中制,加强统一战线的政治性、原则性和战斗性,加强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加强发扬社会主义法治,加强发扬社会主义道德,加强发扬社会主义文明,加强发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加强发扬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加强发扬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加强发扬社会主义精神,加强发扬社会主义文化,加强发扬社会主义文明,加强发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加强发扬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加强发扬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加强发扬社会主义精神,加强发扬社会主义文化。
2022统战工作总结
2022统战工作总结
2022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中国的统战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全民族团结爱国精神得到发展,也成为了中华民族振兴的强大动力。
今年,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组织、人大、政协、武装力量、革命、工会、共青团和妇女组织等全部参与统战工作,以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文化建设为主线,深入推进统一战线建设。
一是围绕宪法和法律,深入推进法治建设,加强原则性和系统性的统战工作,推动以法治思想为指导的团结精神的培育和宣传,重视司法鉴定、法治教育和法律服务,构建以宪法和法律为准绳的统一战线。
二是加强和完善社会治理体系,进一步规范统战组织和群众统战活动,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文化建设,深入推进统一战线组织和群众思想文化建设。
三是加强社会凝聚力建设,深入推进国家民族文化建设,推动政治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四是加强两岸关系和大陆统一的和平实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加强全民族团结爱国精神和中华民族振兴力量,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营造和谐社会环境。
2022年统战工作,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进取,进一步加强统战团结,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
贡献,为”一带一路”构建更加美好的未来做出更大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张天昱【作者简介】作者单位:中央统战部研究室【正文】十六大报告把政治文明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中单列出来,是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总体思路上的一个重大发展,必将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关键是正确处理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依法治国三者之间的关系,在这方面统一战线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的这一重要论述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也引起了统一战线成员的极大关注。
从马克思使用政治文明概念,到去年年初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江泽民同志第一次在我们党的正式文件中使用这一概念,时间跨越150多年。
在“5•31”讲话中,江泽民同志第二次使用了政治文明这一概念。
前不久,江泽民同志在视察中国社会科学院时,第三次使用了这个概念。
不到两年时间里四次讲到政治文明,可见江泽民同志对这一概念的使用绝不是偶然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此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为什么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形势下,江泽民同志特别把政治文明单列出来,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提?单独提出政治文明,对于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什么特殊意义?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目标,对于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政治发展具有什么意义?政治文明的提出对于与民主法制建设和政治发展息息相关的统一战线又具有什么意义?在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历史进程中,统一战线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围绕这些问题,本文简要谈点个人看法。
(一)要思考和研究政治文明问题,首先必须准确把握这个概念的基本内涵。
关于政治文明的确切内涵,目前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和标准的说法。
但是从总的情况看,大家普遍认为政治文明应该是人类改造社会过程中所获得的政治成果的总和,其中包括政治意识、政治制度、政治行为等因素。
与政治文明相近的另一个范畴是政治文化,但政治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政治文化主要是指政治意识或政治观念,与政治文明有明显的区别;而广义的政治文化则不仅包括了政治观念,还包括各种政治制度、规范、习俗等,与政治文明的内涵大体相当。
如果一定要区分两者的话,那么政治文化可能比较中性一些,而政治文明则更带有褒义,是对一定社会政治状态的总体肯定。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讲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现在又增加了一个政治文明,就有必要分清三者之间的关系。
一般来讲,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分界比较清楚,与精神文明的关系就比较复杂了。
尽管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同属上层建筑,但从严格意义上讲,前者只能够代表和反映思想道德等意识形态领域的东西,无法涵盖作为上层建筑重要组成部分的政治制度和政治设施等内容。
但在社会上,长期以来一直把政治制度、政治设施等当做精神文明的内容。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对于政治文明建设特别是制度建设的重要意义,党的三代领导核心都有论述。
尽管党的第一代和第二代领导核心没有使用政治文明这个概念,但他们同样表达了对这一重大问题的关注。
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毛泽东同志针对苏联模式的各种失误,在《论十大关系》中就强调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还要改革”,提出要不断进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的改革或者说“革命”。
进入新时期以来,邓小平同志在深刻总结“文革”教训时指出,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也强调,到建党100周年时,我们不仅要在经济建设、思想文化道德建设方面取得长足的进步,更主要的还是要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规范有效的社会主义具体制度和运行机制。
在十六大报告中,他进一步明确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因此,把政治文明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中单列出来,是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总体思路上的一个重大发展,必将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为什么说把政治文明单列出来,体现了中央在设计国家发展总体思路上的重大突破?大家都知道,江泽民同志近年来在涉及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方面,共提出了三个重要的论断:一个是“执政兴国”,一个是“以德治国”,一个是“依法治国”。
其中,“执政兴国”主要是抓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因而主要是物质文明;“以德治国”主要是抓思想建设和道德建设,“依法治国”主要是抓法制建设特别是制度建设,因而主要是政治文明。
因而主要是精神文明;三者互相配合,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缺一不可。
只有同时具备了这三个支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才能更全面、更迅速地健康发展。
如果只强调前两者,只注重物质生产和思想道德建设,轻视、忽视制度和法制建设,我们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理解和认识就是片面的,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是不可能成功的。
从一定意义上讲,政治文明作为社会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文明水平,甚至可以说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以及整个社会文明系统的主导和保证。
因为从三者的关系看,政治文明是物质文明发展的杠杆,政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将为物质文明提供良好的制度条件和政治保证;政治文明同时也是精神文明发展的决定因素,一方面它制约着精神文明的性质和方向,另一方面社会的政治改造必将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产生深远的影响。
从根本上讲,一个社会是否文明,主要的标志固然与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极大丰富有关,但更主要的还在于这些财富公正、公平、公开地再分配。
如果财富极大丰富,但分配不公,也不能算是一个文明的社会形态。
因此,只有更加自觉主动地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才能从总体上确保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方向,才能从制度上确保我国社会始终保持旺盛的生机和活力,才能从根本上确保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充分发挥。
(二)从政治学角度看,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其实质就是进一步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加快推进政治发展或者说实现政治现代化。
在“5•31”讲话中,江泽民同志正式使用了政治发展这个概念,强调“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政治发展道路”。
据我所知,在党的重要文件中正式使用这个概念,这还是第一次,与政治文明同样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过去在领导讲话和中央文件中,主要是讲政治稳定,强调政治稳定对于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稳定是中国目前的最高利益,但只讲政治稳定不太全面,把政治稳定和经济、社会发展联系起来谈也不彻底。
因为政治在保持稳定、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同时,自身也需要发展。
一般来讲,评判一个国家的政治是否稳定,标准主要有三条:一是看整个政治体系是否具有强大的权威性,是否得到全社会的普遍肯定和承认;二是看整个政治体系是否功能齐全、运转正常,是否能够在履行对全社会进行调控功能的同时,不断加强对自身的调节;三是看整个社会的政治生活是否井井有条,是否基本上在法制范围内合法地开展。
从这三条标准我们可以看出,政治稳定从根本上讲是一个动态的稳定,是一个不断走向现代化的过程。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条件下,要保持国家的政治稳定,必须坚持政治发展。
同时又必须具有自我调适能力、自主创新能力,没有政治发展的政治稳定必然导致僵化,最终的结果只能是丧失政治稳定。
要达到动态的、良性的政治稳定目标,现实途径和必由之路就是要进一步提高政治制度化程度和法律的权威,逐步实现政治过程的程序化和决策过程的科学化,建立健全政治参与的机制和渠道,协调处理好社会各种利益关系,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之所以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同时保持了长期的政治稳定,其中关键的一条是我们党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在加快政治发展、逐步实现政治现代化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具体来讲,主要体现在以下八个方面:一是政党与政府、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重新定位,由过去的高度一体化转变为适度分离,以党代政、党政不分的现象得到了很大改变,各种民间组织和中央机构的微观调控也使国家控制方式日趋优化;二是社会整合方式的进一步丰富,由单纯的行政权力为主走向行政权力和经济杠杆、法律调控并重的轨道,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基本形成,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主要方面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三是政府权力的调整,由过去的中央高度集权变为中央与地方的统分协调,特别是在转变政府职能、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四是政治权威的变迁,由过去的“权力至上”、“官本位”逐步走向“依法行政”、“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五是权力监督和制约手段的完善,从过去主要强调道德自律转向注重制度约束;六是政治参与模式的发展,由过去的被动型、动员型逐步发展到自主型;七是政治文化主体的变化,正在由群众文化逐步向公民文化发展;八是政治决策依据的调整,由过去主要依靠少数人的经验发展到逐步靠提高科学化、民主化的程度。
尽管这八个方面的概括不一定完整、准确,但也能从一个侧面反映中国政治发展所取得的历史性进步。
如果没有这些巨大的政治发展,我们很难想像在改革开放这样深刻的社会历史变革时期,我国竟然能够保持长期的政治稳定和社会进步。
面对这样巨大的政治发展成就,为什么仍然有人指责中国不搞民主政治建设,不搞政治体制改革?一方面,这跟我们没有很好地总结和宣传政治发展和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就有关;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一些人的别有用心,特别是在西方敌对势力的眼中,所谓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说到底就是取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我们绝对不允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