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如何逾越语言的障碍_试论中日茶文化的异同

合集下载

中国和日本在传统文化方面有何异同?

中国和日本在传统文化方面有何异同?

中国和日本在传统文化方面有何异同?随着文化交流不断加深,中国和日本的关系日益紧密。

二者的历史和文化也各自独具特色。

本文将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以有序列表的形式阐述中日两国在文化上有何异同。

一、传统礼仪中国是世界上礼仪之邦,而日本则注重礼节性的问题。

在国际场合中,中国人往往非常注重礼仪与尊重,例如宴会或见面时握手、礼品等礼仪。

相比之下,日本人更加注重礼节上的细节。

例如,日本人在交谈时经常低头,和中国人相比显得更加客气谦虚。

二、传统茶道茶道是中国和日本一种非常重要的传统文化。

在中国,茶道受到了特别高的重视,饮茶被视为一种高雅的文化艺术。

中国人重视茶姿、器具、环境等方面,茶道不仅是一种饮茶形式,更是一种修养,引导人们从中学习到宽容、敬业、积极、淡泊等人生智慧。

而在日本,茶道同样也占据了一个专门的地位,茶道的艺术内容相对较少,且更侧重于仪式感和精神文化。

三、传统戏曲中国有非常丰富的戏曲文化,包括京剧、豫剧、黄梅戏等等。

而日本的传统戏曲则包括歌舞伎、狂言等。

其中,京剧是中国戏曲的代表,表现了中国戏曲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而歌舞伎则是日本戏曲中的代表,表现了日本文化的丰富性和独特性。

四、传统饮食中日两国在饮食方面也存在一定的不同。

中华饮食文化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其中以中式烹饪方法和中药饮食文化著称于世。

而日本的饮食文化则更加注重精致和食物的鲜美度,在烹饪上也多为清汤、调味简单的口味。

五、传统婚俗中日两国的婚俗也有着明显的区别。

在中国,婚礼仪式较为热闹,有着传统嫁妆、请喜糖等习俗。

而在日本,婚礼仪式则更加庄重,注重仪式感。

日本的婚纱也更加简洁优雅,讲究“素雅过百臭,华彩不足取”的“清高素洁”美学。

总的来说,中日两国的传统文化各具特色,并有着一定的异同之处。

各自文化的独特性体现了两国的历史文化底蕴,也丰富了我们的文化遗产。

在今天全球化的时代,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更加紧密,也有助于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不断发展。

中日茶文化的异同

中日茶文化的异同

中日茶文化的异同日本茶道受到中国茶道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茶道,中日的茶道文化还是有所去别的,有什么区别呢?下面是为你整理的中日茶文化的异同,希望对您有用。

中日两国茶文化的相同点1) 中日两国的茶文化都注重精神的内涵。

中国茶文化强调“中庸”、“禅茶一味”、“天人合一”的思想,并不断地追求真、善、美的境界。

中国人饮茶注重“品”字,“品茶”不但能鉴别茶地优劣,还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中国茶文化把茶看作人与自然融合过程中的媒介,把饮茶当做实现天人合一的途径之一。

明代的文士茶正是文人逸士寄情山水,畅怀于大自然的绝佳体现。

日本茶人则是赋予身边所有器具以生命,享受人与自然、人和物、物与物相融合的意境。

2) 中日两国的茶文化都与本国的民族文化密切相关,都以茶为载体将自己的精神理念体现在茶道的实体活动中。

中国茶文化讲究在品茗的同时进行赋诗、赏花、品画、听曲等文艺活动,由此,与茶事相关的诗画多不胜数。

同样,日本茶道则将书画、建筑、工艺、烹饪、宗教、礼法等一同导入茶事,使之成为日本文化的结晶与代表,成为最具美丽的日本传统文化体系。

意大利学者马里奥;佩徳凯斯认为:“茶道是外国人了解日本文化的一个窗口。

”因此我们可以说,不了解茶道,便无法理解日本的文化。

中日两国茶文化的不同点两国茶文化的背景文化不同。

中国茶文化起源于药用,因此,它与中国道教的养生思想关系密切。

尤其是在中国茶文化初步形成的唐代,茶多与神仙思想相关联,并由此升华到精神文化领域。

而日本茶道的形成在于禅学的渗入。

在完全形成后的日本茶道里,“禅”成为其思想的内核,茶人被看作是在家的禅者。

因此,较之讲求茶地药理成分、强调饮茶的健身效果的中国茶文化来说,日本茶道更注重茶文化中的禅味,善用暗喻的方式来表现禅境,追求内省、修炼的禅者风范。

两国茶文化的形成过程不同。

中国茶文化是从其食用价值逐渐上升到精神层面的,而日本茶文化的发展却经历了相反的过程,即首先得到确立的是其精神文化,而后普及至实用。

中日传统文化差异比较

中日传统文化差异比较

中日传统文化差异比较日本文化和中国文化经常用来比较,它们之间有相同点也有差异。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中日传统文化差异比较,供大家参阅!中日传统文化差异比较摘要: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领国,在历史文化的长流中,中日两国都曾经历过一次接受外来文化的高潮。

虽然日本传统文化几乎全是从中国传过去的,但是日本人民也将传播而来的文化经过了不断的本土化,因此中日文化虽然源于一宗,但仍然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只是在这种特点之下,依稀能找到中国文化的影子。

但在近世纪,中国在闭关锁国的政策的禁锢下,在科技上未能紧跟世界步伐,而日本却经过明治维新,积极学习西方,因此,在现在看来,日本文化主体是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并发展了富有本国特色的西方文化,比如日本有代表性的企业文化。

关键词:文化起源文化差异茶文化日本文化的起源因为日本和中国在历史上交流频繁,这种影响十分深远。

但是日本人民也注重结合自己实际,不断将外来文化本土化,因此日本文化既有中国文化的影子,又有西方文化的影子,由此形成了富有自己特色的大和文化。

从历史来看,在1000多年的时间里,日本大量吸收了中国的唐朝文化,比如汉字、官制、法律、工农业生产技术、饮食、衣着等各方面。

1868年德川政权崩溃,日本在内忧外患的情形下选择了向西方学习的道路,以此解内忧攘外患。

因而明治维新在这种条件下“出生”。

日本西化在当时有着其必然性和必要性,因为资本主义的扩张性发展已经决定了落后国家要成为被掠夺者的境地,所以,日本的明治维新有其深刻的历史和现实根源。

也正是因为明治维新,使日本的文化发生了很大改变,或者说是新发展。

在明治维新之前,不论是在内里的思想上还是外在的表象上,日本文化都烙印着深深的中国印记。

而明治维新,带来了西方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当然还有教育的转变和思想的解放。

以下是明治维新的措施:第一,在1869年6月,明治政府强制实行“奉还版籍”政策,将日本划为为3府72县,建立中央集权式的政治体制。

中日茶文化差异比较

中日茶文化差异比较

中日茶文化差异比较中日茶文化同源而异辙,内涵近似而形式去远。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日茶文化差异比较,希望对您有用。

中日茶文化差异比较(一)茶文化史的起点不同。

中国茶文化史是从实用上升至精神文化的。

而日本茶文化史则是从精神文化推广至实用的。

茶味苦性寒,对于阳病热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茶的这一特性早被汉代的(神农本草经)发现。

所以,茶是被当做药首先被中国人所利用的。

开始时多被用于复方中的一味,后经陆羽宣扬,逐渐趁于单方利用,尔后茶抢占了中国第一饮料之首座。

唐以后,茶为文人所爱,文人们饮茶赋诗,进而使茶与诗得到了结合。

又加之中唐时金丹中毒卒故多发,人们从倾慕全属类“仙药”转至倾墓草木类“仙药”,使饮茶风习大盛,这一时期的茶诗中常把茶比做仙药。

由此,也给饮茶这一物质行为带上了精神文化的色彩。

之后,饮茶成了君子文人生活、教养的一部分而至今。

与此相反,茶在日本,一开始便是被作为高稚的精神文化。

茶被遣唐使带到日本以后,在天皇、贵族、高级僧侣之间流行起来,他们模仿中国丈人的样子饮茶赋诗,弹琴垂钓。

日本三大汉诗集中留下了许多崔峨天皇与空海、最澄等人一起品茶的足迹。

尔后13世纪经荣西(吃茶养生记》提倡,茶才开始在寺院里流行开来,以至十七世纪,茶在日本被大面积栽种之后,饮茶才普及及到了民间。

(二)左右茶丈化发展方向的动力不同。

中国茶文化是随着茶叶生产方式的不断变化而变化的。

唐代的茶是经米、蒸、捣、拍、焙、穿、封七道工序而制成的粗糙的饼茶,由此,唐代的饮茶方式也是经炙、捣、眼、煮等程序的煮饮。

至宋,粗糙的饼茶被改造为精制的团茶,磨好的茶粉可以即冲即服,于是,饮茶方式也转变为冲饮。

再至明初,茶叶产蚤大增,制茶技术发展为炒制,工本下降。

由此,饮茶方式也变为泡饮而延用至今。

煮饮、冲饮、泡饮,中国饮茶方式随制茶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摒弃旧式,采用新法。

与此相反,日本饮茶方式的变是随着中日文化交流史土的三次大的高潮而来的。

八世纪唐使带回了煮饮的方式,于是以弘仁茶风为代表的平安饮茶便来用了煮饮。

中日茶文化的异同点比较

中日茶文化的异同点比较

中日茶文化的异同点比较中日茶文化的共同点中日茶文化的不同点(一)两国茶文化的形成过程不同。

中国茶文化是从其食用价值逐渐上升到精神层面的,而日本茶文化的发展却经历了相反的过程,即首先得到确立的是其精神文化,而后普及至实用。

中国茶最早是用于药,然后才用于饮用,780年陆羽著《茶经》才给茶注入了文化的内涵。

在这一点上,日本的茶文化却截然相反。

日本高僧将茶作为一种先进文化带到日本,因此,它一开始就带有强烈的文化色彩。

15、16世纪成立的日本茶道更强调了艺术品味和精神内涵,而不是茶的实用性。

(三)两国茶文化的载体不同。

中国近代出现的茶馆成为中国茶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而日本茶文化的载体主要是茶室。

随着中国近代茶馆业的兴起,更是将饮茶与文化联系到了一起,有评书茶馆、京剧茶馆和曲艺茶馆,老舍还利用“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的特点,创造出经典剧作《茶馆》,从另一个侧面表现出中国茶文化的大众性。

而日本的茶道有严格的程序,在日本讲究的人家中都设有茶室。

茶室注重古色古香,摆设极为讲究,关于日本茶室的古典建筑亦是一门学问。

中国茶文化发展史及其特色从古代到现代的中国,饮茶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行为,那么“饮茶”何时衍生成为一种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呢?中国的茶文化是“美的哲学”,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并吸收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华,强调“中庸”、“禅茶一味”、“天人合一”的思想,并不断地追求真、善、美的境界。

中国茶文化以最初的药用到饮用最后发展成为人的精神活动,强调崇尚自然美,但是没有严格的仪式可循,并且只有广泛性和大众性。

它的精神理念是“和、静、怡、真”。

“和”是中国茶文化思想的核心,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静”是中国茶文化修行的过程,是“释道”精神的统一;“怡”是愉悦的精神与情感的表现,在饮茶的过程中,养成谦恭的行为习惯;“真”是茶文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日本茶文化发展史及其特色在南宋、元时期的日本来华僧侣中,最杰出的一位便是荣西。

中日茶道文化差异

中日茶道文化差异

中日茶道文化差异在中国茶文化发展历史进程中,茶艺与茶道无疑占据核心地位。

不过与脱胎于中国母体的日本茶道相比较,中国的茶道似乎显得薄弱些,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日茶道文化差异,希望对您有用。

中日茶道文化差异【日本茶道】日本茶道——和、敬、清、寂从唐代开始,中国的饮茶习俗就传入日本,到了宋代,日本开始种植茶树,制造茶叶。

但要一直到明代,才真正形成独具特色的日本茶道。

其中集大成者是千利休(1522-1592年)。

他明确提出“和、敬、清、寂”为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要求人们通过茶室中的饮茶进行自我思想反省,彼此思想沟通,于清寂之中去掉自己内心的尘垢和彼此的芥蒂,以达到和敬的目的。

“和、敬、清、寂”被称之为日本“茶道四规”。

和、敬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通过饮茶做到和睦相处、互相,以调节人际关系;清、寂是指环境气氛,要以幽雅清静的环境和古朴的陈设,造成一种空灵静寂的意境,给人以熏陶。

但日本茶道的宗教(特别是禅宗)色彩很浓,并形成严密的组织形式。

它是通过非常严格、复杂甚至到了繁琐程度的表演程式来实现“茶道四规”的,较为缺乏一个宽松、自由的氛围。

【中国茶道】廉、美、和、敬和韩国的茶礼一样,中国的茶道精神也有不同的提法。

中国虽然自古就有道,但宗教色彩不浓,而是将儒、道、佛三家的思想溶在一起,给人们留下了选择和发挥的余地,各层面的人可以从不同角度根据自己的情况和爱好选择不同的茶艺形式和思想内容,不断加以发挥创造,因而也就没有严格的组织形式和清规戒律。

只是到了20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随着茶文化热潮的兴起,许多人觉得应该对中国的茶道精神加以总结,归纳出几条便于茶人们记忆、操作的“茶德”。

已故的浙江农业大学茶学专家庄晚芳教授在1990年2期《文化交流》杂志上发表的《茶文化浅议》一文中明确主张“发扬茶德,妥用茶艺,为茶人修养之道”。

他提出中国的茶德应是“廉、美、和、敬”,并加以解释:廉俭有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

具体内容为:廉——推行清廉、勤俭有德。

试论中日茶文化之异同

试论中日茶文化之异同
化发展 , 缩 小 城 乡之 间差 距 的 进 程 中 , 大力发展 “ 农家书屋 ” 建 设 是 党 和 政 府 实 施 的一 项 重 要 举 措 。 只有 广 大农 民 群众 乃 至
书管理知识的辅导培训 , 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公 共 图书 馆 可 以 利 用 本 系 统 的优 势 ,采 取 集 中 培 训 或 专 门 指 导 的办 法 , 根据《 中图 书 》 第 五版 2 2 大类进行图书分类培训 , 通 过 培训 使 “ 农 家书屋” 管 理员掌握基本 的分类 知识 , 对 各 类 图 书 有 充 分 的认 识 。根 据 中 国图 书 馆 图书 编 目 《 中 国 文 献 编 目规 则》 第二版 , 对“ 农家书屋 ” 管 理 员进 行 图 书 编 目培 训 , 这 样 能 使“ 农 家 书屋 ” 图书增多 , 且方 便 管 理 , 方便 查 找 。 在 笔 者 所 调 查 的“ 农 家 书屋 ” 中. 图 书 的 借 还 基 本 上 还 都 是 由人 工 进 行 登 记. 根本没有利用到计算机技术进行统一的规范管理。 公 共 图 书 馆 可 以 经 常 派 辅 导 部 的工 作 人 员 。 深入“ 农 家书屋” , 进行 日 常工作辅导 , 协助或帮助“ 农 家书屋” 规范化。 特 别 是 对 图书 管 理 员 进 行 计 算 机 技 术 与 网络 技 术 等方 面 的 知 识 培 训 ,让 他 们 掌 握 计 算 机 与 互 联 网基 础 知 识 的应 用 及 具 体 操 作 。 公 共 图 书 馆 对 图书 管 理 员 进 行 必 要 的辅 导 培 训 是 “ 农家书屋 ” 开 展 读 者 服务 工作的基础 。 只有加强 “ 农 家书屋 ” 图 书管 理 人 员 的 业 务 培训与辅导 , 提 高 他 们 的业 务 能 力 和 水 平 . 才 能 规 范 他 们 的 管 理。 并保证 “ 农家书屋” 工作顺利开展下去 。 3 . 公共图书馆应 充分利用服务功 能的优势 。 协助“ 农 家 书 屋” 组 织 开 展各 项活 动 当前 . 农 村 人 口中 留 守 老 人 和 儿 童 居 多 。 青壮年大多外 出 务工 。 老人 和儿 童难 以养 成 阅读 的 习惯 , 如果 “ 农家书屋” 没 有 适 合 他 们 阅读 的图 书 , 他 们 的 阅读 兴 趣 就 会 不 浓 厚 。 这样 , “ 农 家书屋” 就像生意萧条 的市场一样 . 即使 政 府 下 再 大 的决 心 、 花再 大的力气 , 也不可 能长期存在 , 更谈 不上可持 续发展 , 要 培 养 农 民群 众 的阅 读 兴 趣 , 提 高 他 们 的 阅读 能 力 , 真 正 做 到 学 以致 用 。 当农 民群 众 切 实 感 受 到 “ 农 家 书屋 ” 的重 要 作 用 时 , 他 们就会关注书屋的发展 , 成为“ 农 家书屋” 可 持 续 发 展 的根 本 。 公 共 图 书馆 有 着 长 年 积 累 的举 办读 者 活 动 的 丰 富 经 验 ,可 以 协助 “ 农 家书屋” 开展多种多样 的宣传 活动 , 吸 引 广 大 农 民群 众走进书屋 , 利用 书屋的藏书资源 , 把 阅 读 当 成 生 活 中一 个 不 可 缺 少 的部 分 。公 共 图 书馆 还 可 以充 分 发 挥 “ 农 家书屋” 的优 势, 帮助其 积极开展读 书征文 、 知识讲座 、 科 技 培 训 等 形 式 多 样 的读书学习活动 , 不 断丰富服务手 段 , 拓宽服务 范 围, 发 挥 “ 农家书屋” 的应 有 作 用 。 举 办 适 合 农 村 的展 览 活 动 ,结 合 当 地 的 经 济 特 点 和 老 百 姓 关 心 的 热 点 问题 , 采取橱窗式 、 站牌式 、 贴 墙 式 等 形 式 开 展

中国和日本茶文化的异同

中国和日本茶文化的异同

中国和日本茶文化的异同源于中国的茶文化在向世界各地传播时较早地传入日本列岛,并在日本发展较为迅速,最终在日本形成了极具独特性的“茶道”。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国和日本茶文化的异同,希望对您有用。

中国和日本茶文化的异同流派不同日本茶道它不仅仅是物质享受,主要是通过茶会和学习茶礼来达到陶冶性情、培养人的审美观和道德观念的目的。

正如桑田中亲所说:“茶道已从单纯的趣味、娱乐,前进为表现日本人日常生活文化的规范和理想”。

十六世纪末,千利休继承历代茶道精神,创立了日本正宗茶道。

整个茶会期间,从主客对话到杯箸放置都有严格规定,甚至点茶者伸哪只手、先迈哪只脚、每一步要踩在榻榻米的哪个格子里也是有定式的。

茶道正是定式的不同,才使日本茶道分成了许多不同流派。

日本茶道,主要以三千家作为流派的禅宗茶道,而现代茶道是经过千利休删繁就简的改革才成为现在的样子。

中国茶文化,则有四大不同的流派,分别为:贵族、雅士、禅宗以及世俗。

其中,贵族的重点在于茶的品与质,雅士在于茶之韵,禅宗目的是参禅悟道,世俗在于茶之味,通过品茶享受人生。

制作工艺和构成要素不同日本茶道在烹茶过程中,是特别讲究精细的茶末的。

而中国则将重点放在茶叶上,中国在制茶技艺上面是极其讲究的。

荣西禅师的《吃茶养生记》则是日本最早的一部茶书。

该书记载,日本种茶、制茶、煮茶、饮茶的方法,以及茶器、道具等皆源于中国。

到了江户时期,也是日本茶道的灿烂辉煌时期,日本吸收消化中国茶文化后终于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日本茶道,明显地表现是其构成要素不同。

对于日本茶道,其构成要素主要体现在五大方面:茶食、点茶、茶花、建筑、道具。

中国茶文化,其主要构成要素主要体现在:茶艺、茶人、主题、程序、环境。

这样看来,中国茶文化更讲究意境。

日本茶道与中国茶文化均以“和”为中心思想,追求“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

并且都是以“茶”作为支撑点,进而将本土的精神理念融入进各自茶文化活动中,这就叫做文化的和而不同。

中日茶文化的异同

中日茶文化的异同

中日茶文化的异同日本文化史中日茶文化的异同历史文化学院 0601历史学班赵璐 06504033中国茶文化和日本茶道都是东方文化的奇葩,在世界文明史上,各显风彩、引人深思。

要比较深刻地、内在地理解中、日两个民族,不了解中国的茶文化和日本的茶道,都是难于达到全面地和内在地理解。

因为中国的茶文化和日本茶道都深刻蕴含和充分体现了各自民族的特性。

日本茶道源于中国的茶文化,然而,从最初的模仿到不断地改造和不断地注入日本的民族特性,而最终成为代表和体现日本民族性的文化。

我通过对这两种文化进行比较,来说明这两种文化所体现的不同民族性和在各自的思想文化中的不同地位及不同的历史作用和未来可能的不同发展走向。

一、相同的功效:舒放性灵茶文化在中、日两国之所以能不断地发展、丰满起来,其共同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茶对人的实际功效,这就是养生的作用。

然而,品茶作为一种文化的发展,一个共同的重要精神因素就是通过茶艺或茶道能舒放性灵。

中、日两国国民在古代、近代直至现代都背负着各自内在的沉重压力。

中国的儒家和道家塑造了中国的国民性。

中国的国民背负着儒家的伦理道德观、人生价值观,积极进取、刚健奋斗、自强不息、坚韧不拔“,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国家的兴旺、民族的发展为己任。

而在紧张的奋斗之中,必然要休闲、娱情和审美,这时老庄的道家审美观念就起重要作用:冷静、理智、不狂热、不走极端,把一切苦乐、生死、贫富、毁誉等统统放下,进入“绝对自由”“、独立自足”“, 吾丧我”的状态,自自然然地和大自然乃至整个宇宙合为一体“澹然无极而众美之”“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佛教的传入强化了中国文人的这么一种审美心理。

因为禅宗的瞬刻永恒和老庄的审美境界是相通的,都是要现实的人放下现实人生,进入和美的境界,求得精神的愉悦和欢乐。

因为品茶能放松身心,进入庄禅审美境界,能对人世的艰辛、对生活的苦难、社会的纷争暂时放下,进入一种美的,和谐的境界,因而茶成为中国国民舒放性灵的媒介,特别是中国文人积极进取时娱情的媒介,而面对生活的追求无可奈何时生命的安慰。

中日茶文化异同

中日茶文化异同

1 浅探中日茶文化的异同摘要:茶文化是东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和日本对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都起到关键的作用。

中国的茶文化思想吸收了儒、道、佛三家的思想精华,其中儒家思想是主体。

日本人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中国禅宗的精髓,又结合本民族的特色形成东方独具魅力、体系完整的茶文化——茶道。

茶道体现了茶禅一味,其核心思想是禅。

关键词: 中国; 日本; 茶文化异同; 茶道精神中国没有茶道的规程仪式,但是我们都不否认中国也是有茶道的。

有人将中国的茶道就有人将中国的茶道就 称做“茶文化”,其实两者还是有概念上的区别的,可以说茶道是茶文化的一部分,但是如果我们专门定义一个茶道意义上的茶文化也是可以的。

果我们专门定义一个茶道意义上的茶文化也是可以的。

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层次复杂、层次复杂、内容丰富,而日本茶道自成体系,有其严格的格式。

但是总的来说都是取茶的清心、静气、养神、身智等精义,应该说都是健康向上的,有学者认为,神、身智等精义,应该说都是健康向上的,有学者认为,日本的茶道与中国的茶道有渊源关日本的茶道与中国的茶道有渊源关系。

因此通过中日茶文化的对比、归纳,系。

因此通过中日茶文化的对比、归纳,更能深深地去认识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学习茶道的更能深深地去认识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学习茶道的内涵和精神与继承、发扬我国的茶文化。

内涵和精神与继承、发扬我国的茶文化。

一、 中日茶文化 浓淡总相宜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是世界上制茶饮茶最早的国家。“茶”字在唐代之前有繥、繦、 、茗、羠、诧等别称诧等别称,,后经唐玄宗御批而统一称之为“茶”。茶最初为供品茶最初为供品,,继而才为药用。战国时期的《神农本草》记载记载::“神农尝百草疗疾神农尝百草疗疾,,日遇七十二毒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因茶有恢复疲劳、提神醒脑、增强判断力、恢复视力等功效恢复视力等功效,,所以它不仅用作内服药所以它不仅用作内服药,,也时常被制成医治风湿病等的镇痛软膏。后来后来,,逐渐地被人们食用。唐以前唐以前,,饮茶还处在养生、保健等功能阶段保健等功能阶段,,茶艺也远未完善茶艺也远未完善,,茶是贵族的专用饮品。唐朝唐朝,,茶开始在民间盛行茶开始在民间盛行,,成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此时的茶已经不只是单纯的饮料纯的饮料,,而是为静心育德、悟道修身所用。唐代诗人陆羽唐代诗人陆羽,,由于出身禅门由于出身禅门,,师从道家师从道家,,又与儒家士大夫们交往甚密家士大夫们交往甚密,,所以在其所著的世上第一部茶书《茶经》中,首先将儒道佛三家思想融入了对茶之源、具、造、器、煮、饮、事、出、略、图的描述中图的描述中,,标志着中国茶道的产生标志着中国茶道的产生,,但是他没有提出“茶道”这个词。《茶经》介绍了风靡唐朝的“淹茶法”,就是用磨把晒干的茶叶磨成粉并拌和煎制成饼茶储存和煎制成饼茶储存,,根据需要随时随地将茶团捣碎后加桂、姜、盐等材料盐等材料,,煮而饮其汤。唐代诗僧皎然在《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中率先冠茶以“道”。诗曰诗曰::“……一饮涤昏寐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情思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孰知茶道全尔真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他通过“一饮涤昏寐”、“再饮清我神”、“三饮便得道”的饮茶过程的饮茶过程,,体现了心灵清静便可顿悟的禅宗思想。北宋时期北宋时期,,茶文化的发展更深远更广泛茶文化的发展更深远更广泛,,茶叶采制更为精制。一种称为“斗茶”的雅玩在当时很流行。在宋朝蔡襄所著的《茶录》上篇中记述了茶的色、香、味、藏茶、炙茶、碾茶、罗茶、候汤、盏和点茶盏和点茶,,说明宋人是将茶叶磨成茶粉贮存的,并且“抹茶法”茶艺在当时已经相当完整和成熟。随着饮茶文化进一步大众化随着饮茶文化进一步大众化,,为了方便饮用为了方便饮用,,宋朝末年宋朝末年,,茶叶生产开始逐渐地转向叶茶。明代张源《茶录》《茶录》记记:“今时制茶今时制茶,,不假罗磨不假罗磨,,全具元体。……泡法泡法,,探汤纯熟探汤纯熟,,便取起便取起,,先注少许壶中。祛荡冷气祛荡冷气,,倾出。然后投茶然后投茶,,茶多寡宜酌……稍侯茶水冲和稍侯茶水冲和,,然后分酾布饮……”,可见明代叶茶开始流行可见明代叶茶开始流行, ,饮茶由过去的抹茶法等复杂茶艺改变为与现在类似的简单的“煎茶法”的冲泡形式。茶是从中国传入日本的茶是从中国传入日本的,,从茶的传入到茶道形成从茶的传入到茶道形成,,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平安时代平安时代,,随着遣唐使的派遣遣唐使的派遣,,大批日僧来唐求法。在求法过程中在求法过程中,,受到寺院茶文化的薰陶受到寺院茶文化的薰陶,,回国时把佛教文化和饮茶文化同时传回了日本。15001500年前年前年前,,日僧最澄从大唐带回茶种日僧最澄从大唐带回茶种,,撒播于台麓山撒播于台麓山,,开拓了日本种茶史。806806年弘法大师空海入唐求法年弘法大师空海入唐求法年弘法大师空海入唐求法,,将制茶技艺带回了日本。810-824810-824年传至日本的年传至日本的《茶经》掀起了“弘仁茶风”的饮茶热流的饮茶热流,,唐风“淹茶法”盛极一时。但此时的茶事只是上层社会的一种风雅之举。894894年日本废除了遣唐使年日本废除了遣唐使年日本废除了遣唐使,,茶文化走向低迷。镰仓时代镰仓时代,1211,1211,1211年荣西明庵禅师年荣西明庵禅师撰写了日本最早的茶经《吃茶养生记》撰写了日本最早的茶经《吃茶养生记》,,详细介绍了中国寺院里种种的喝茶方法以及宣扬饮茶有益寿延年的作用。在荣西的推动下在荣西的推动下,,出现了“寺院茶”,宋风“抹茶法”尤其受到钟爱。寺院常会施茶与百姓常会施茶与百姓,,促进了茶向民间的传播促进了茶向民间的传播,,室町幕府的北山文化时期室町幕府的北山文化时期,,茶文化与当时极度奢华的武士阶级生活相适应的武士阶级生活相适应,,寺院茶演变成奢侈的“斗茶”。室町中期以后室町中期以后,,人们不再注重奢华人们不再注重奢华,,更讲究风雅品味讲究风雅品味,,于是出现了高贵华丽的“书院台子茶”。而珠光而珠光(1423-1502(1423-1502(1423-1502年年)认为书院台子茶在其华丽的形式下并没有太多的精神内容。他注重和汉相融他注重和汉相融,,精简了华丽复杂的茶事形式精简了华丽复杂的茶事形式,,创建了清寂素朴的“草庵茶”。并将禅引入茶的精神世界并将禅引入茶的精神世界,,开创了“茶禅一味”的境地的境地,,日本茶道的雏形完成了。他还在《心之文》中称茶为“道”,这是日本茶道之首称。之后出现的绍鸥(1503-1555)(1503-1555)继承和发扬了珠光草庵茶的精神继承和发扬了珠光草庵茶的精神继承和发扬了珠光草庵茶的精神,,深化了草庵茶的禅宗理念深化了草庵茶的禅宗理念,,但他强调更多的是草庵茶的和风形式。最后千利休最后千利休(1522-1592)(1522-1592)(1522-1592)将珠光的精神将珠光的精神、绍鸥的形式相结合绍鸥的形式相结合,,加上自身对禅的体悟禅的体悟,,将茶道提高为一种俗化了的生活禅将茶道提高为一种俗化了的生活禅,,从而完善了茶道。日本人虽然崇尚茶道日本人虽然崇尚茶道,,但因其核心是禅其核心是禅,,非普通百姓所能领悟非普通百姓所能领悟,,所以很难在百姓中盛行开来。到了江户时期到了江户时期,,明朝高僧隐元隆琦被聘东渡日本传教元隆琦被聘东渡日本传教,,同时将“煎茶法”也传至日本。由于煎茶法既方便由于煎茶法既方便,,又不受场地限制又不受场地限制,,很快被大众所接受。从两国茶文化的沿革可以看出其发展时序上的一致性。日本茶文化深受中国影响日本茶文化深受中国影响,,闪烁着中国茶文化的光彩。但从室町时代开始但从室町时代开始,,它与禅宗紧密结合它与禅宗紧密结合,,向着精致空灵的方向发展向着精致空灵的方向发展,,形成日本民族特有的一种东方文化——日本茶道。二、不同地域 造就不同茶文化(一)中国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中国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儒、融儒、道、佛为一体,三者之间是互相补充的多、相互抵触的少,相互抵触的少,从而使中国的茶文化内容非常丰富,从而使中国的茶文化内容非常丰富,从而使中国的茶文化内容非常丰富,从哪个层次、从哪个层次、从哪个层次、哪个方面讲都可以做出宏哪个方面讲都可以做出宏篇大论来。

从文化意境角度谈中日茶道文化的异同

从文化意境角度谈中日茶道文化的异同

2018年第03期发源于中国的茶文化,在盛唐时期传入日本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并且在随后根据日本特有的社会文化产生了别具特色的日本茶道文化。

中国茶道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浓缩,蕴含着儒家、道家、佛教的诸多思想,既有中庸和谐的理念,又有天人合一的超然洒脱。

但是日本茶道文化则更追求清净苦寂的禅宗思想,在文化意境以及气质面貌上与中国茶道文化有相似之处,但是也有着诸多的差别。

1中国茶道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中国茶道文化发源于中国传统茶文化。

中国茶文化的起源较早,据考证其在魏晋时期便已开始形成,但是由于普及范围较小,基本局限于上层阶级的士大夫和文人当中,再加上当时的茶文化还是以其自然属性为主,比较质朴单一,因此并没有出现规范而严格的茶法、茶艺等茶道文化的元素。

直到唐朝,我国茶道文化才开始形成,特别是陆羽所著的《茶经》,从茶叶采摘、生产技艺、煎茶方法、煮茶之水、饮茶方式等诸多方面对茶事活动作出了规定和阐释,这也标志着我国茶道文化正式形成。

到了两宋时期,中国茶道文化发展到了巅峰。

两宋时期我国市井经济高度繁荣,茶文化也不再高高在上,而是普及到了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当中,成为老百姓生活的必需品,我们经常讲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就起源于两宋时期,宋人吴自牧编写的《梦梁录》就记载当时人们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酒酱茶”。

尽管与我们今天的俗语稍有出入,但是茶的存在却是一样的。

宋代手工业的发展,同时让茶道文化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主要可以分为宫廷茶道文化和市民茶道文化两大类。

宫廷茶道文化更加精细而考究,在茶的种类上有龙凤团茶、小龙团茶、龙团胜雪等。

在茶叶的制作上,对于每一个环节都有着严格的要求,极尽精益求精之能事,让茶文化变得更加艺术化。

市民茶道文化是茶文化与普通群众生活的产物,并由此出现了很多与茶有关的社会人文现象、民间习俗等,如以茶待客、以茶为媒等茶礼茶俗便是在两宋尤其是北宋时期开始盛行开来的。

另外,在民间还出现了分茶、斗茶等茶道技艺,十分注重技巧性和游戏性,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

浅谈中日茶文化的异同

浅谈中日茶文化的异同

浅谈中日茶文化的异同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沉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它在中国、日本等国家广为流传,风靡全球也是指日可待。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浅谈中日茶文化的异同,一起来看看。

浅谈中日茶文化的异同(一)两国茶文化的形成过程不同。

中国茶文化是从其食用价值逐渐上升到精神层面的,而日本茶文化的发展却经历了相反的过程,即首先得到确立的是其精神文化,而后普及至实用。

中国茶最早是用于药,然后才用于饮用,780 年陆羽著《茶经》才给茶注入了文化的内涵。

在这一点上,日本的茶文化却截然相反。

日本高僧将茶作为一种先进文化带到日本,因此,它一开始就带有强烈的文化色彩。

15、16 世纪成立的日本茶道,更强调了艺术品味和精神内涵,而不是茶的实用性。

(二)两国茶文化的背景文化不同。

中国茶文化起源于药用,因此,它与中国道教的养生思想关系密切。

尤其是在中国茶文化初步形成的唐代,茶多与神仙思想相关联,并由此升华到精神文化领域。

而日本茶道的形成在于禅学的渗入。

在完全形成后的日本茶道里,“禅”成为其思想的内核,茶人被看作是在家的禅者。

因此,较之讲求茶的药理成分、强调饮茶的健身效果的中国茶文化来说,日本茶道更注重茶文化中的禅味,善用暗喻的方式来表现禅境,追求内省、修炼的禅者风范。

(三)两国茶文化的载体不同。

中国近代出现的茶馆成为中国茶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而日本茶文化的载体主要是茶室。

随着中国近代茶馆业的兴起,更是将饮茶与文化联系到了一起,有评书茶馆、京剧茶馆和曲艺茶馆,老舍还利用“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的特点,创造出经典剧作《茶馆》,从另一个侧面表现出中国茶文化的大众性。

而日本的茶道有严格的程序,在日本讲究的人家中都设有茶室。

茶室注重古色古香,摆设极为讲究,关于日本茶室的古典建筑亦是一门学问。

(四)两国对于茶文化的规范仪式不同。

中国人认为“道”是体系完整的思想、学说,是宇宙、人生的法则和规律,所以中国人不轻易说道,在中国众多的饮食娱乐中能升华为“道”的只有茶道,但它不像日本茶道有着严格的规范的仪式,所以我们更多的把中国的茶道称作“茶文化”。

浅析中日茶文化的异同

浅析中日茶文化的异同

墨圈盛苎型浅析中日茶文化的异同陈静秋冯国禄(吉首大学外国语学院。

期南张家界427000)摘要:綦文化是一种由日常的茶事升华为人类精神层面的文化活动。

本文运用文越资料法、比较研览法等方法,对中目两国莓文化的历史起源、发展以厦萘文化的特点等傲了一些粗浅的探讨.希望通过这种探讨.在萘事中我们感悟出许多人生道理,悼味精神的满足。

从而使人生价值以男一种形式得咀实现。

关蟹词:蒹艺萘道蒂文化起滩精神区别前言文化.『暂言之,即人粪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及其创造过程。

“茶”字最早起源于巾国的战国时代,我国第一部药物书《神农本草》有记载。

荣文化是一个复朵的总体.其中亦包罗万象。

与艺术、宗教、风俗等社会现象息息相关.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影响,并与之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物质的茶亦得以提炼成精神的象征,荣事活动亦匕升到精神活动,最终孕育成茶文化的源泉。

茶文化与生俱来的继承性、时代性.民族性,世界性和阶级性也在悠悠历史长河中不断得到陶冶、升华.形成了斑斓的茶文化大观。

譬如:从茶汤的清澈,我们会联想到“清静”、“清心”.从茶香的温和淡雅.引伸出”谦和”、“中庸”.在人际交往中把以茶敬客、以茶会友.作为袁达亲切、和气、淡雅的关系,亦反映儒家“君子之交谈如水”的思想理念等等。

1.茶道与蕞艺从中国茶文化中的“湛、幽。

曼。

远”.到日本茶道高借千利休集茶道之大成.延展出口本茶道的“和、静、清、寂”.基本上都不再强调饮茶时生理上舶需求,而是提出品茶在意境上的不同层面,是对茶道精神的一种概括。

即“莺义轻利”、“以德服人”等儒家思想的现实体现。

所谓茶艺,就是泡茶的技艺和品尝的艺术。

其中j己以泡茶的技艺为主体,因为只有泡好茶之后才谈得上品茶。

但是.品茶是茶艺的最后环节.如果没有品尝,泡茶就成了无的放矢,泡的目的本来就是为了要品。

而且,只有通过品尝过程中的各种感受和退想,产生审美的愉悦.才有可能进入诗化的境界.达到哲理的高度,才可能升华为茶道。

论中日茶道的差异比较中日文化差异论文

论中日茶道的差异比较中日文化差异论文

《论中日茶道的差异比较|中日文化差异论文》摘要:而日茶道相对而言要复杂多简单说包括了更衣、观赏茶庭、初茶、茶食、立、浓茶、炭、薄茶、退出、衔接等步骤其各步骤耗也不尽相,据史记国茶具至少包括十种即茶炉、茶灶、茶磨、茶碾、茶罗、茶架、茶匙、茶筅、茶瓯、茶瓶等这还不包括化变迁其他茶具,而日茶具主要包括厂风炉、柄杓、盖置、水指、建水、枣(薄茶用茶罐)、茶入(浓茶用茶罐)、仕覆、茶杓、乐茶碗、茶筅等不历史、化背景造成日两国茶化向不方向发展国人们将饮茶发展门生活艺术日僧侣由将饮茶变成佛门清规下面是编精心你整理论日茶道差异比较起看看论日茶道差异比较、日两国茶道观念反差及其原因所谓茶艺就是泡茶技艺和品尝艺术其又以泡茶技艺主体因只有泡茶才谈得上品茶但是品茶是茶艺环节如没有品尝泡茶就成了无放矢泡目就是了要品而且只有通品尝程各种感受和遐想产生审美愉悦才有可能进入诗化境界达到哲理高才可能升华茶道茶道就是茶艺操作程所追和体现精神境界和道德风尚它常和人生处世哲学结合起成茶人们行准则和道德要故国古代也将茶道精神称作茶德如唐代刘贞亮就提出茶十德以茶散闷气以茶驱腥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疠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其利礼仁、表敬、可雅志、可行道等就是属茶道精神畴刘贞亮所说可行道是指道德教化思即饮茶可以有助社会道德风尚培育明确地以理性语言将茶道功能提升到高层次可视国古代茶道精神高概括国茶道精神至少可以追溯到西晋杜育《荈赋》但是直到唐代期才出现茶道概念早见诗僧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描写了饮茶三层次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二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其三层次就是饮茶高层次即品茶悟道达境界切烦恼苦愁然烟消云散心毫无芥蒂该诗两句是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思是世上有谁能真正全面地了茶道真谛呢?看只有仙人丹丘才能做到这这是茶化史上首次出现茶道概念其涵与诗三饮便得道相呼应也与现代对茶道界定较接近国乃至世界茶道发展史上都具有重义但令人难以理是国古代茶却不见茶道词直至明代张《茶录》才提到茶道造精藏燥泡洁茶道尽矣但这里茶道仅是些技术要并无品茗悟道等精神层面东西既与皎然茶道也与现代茶道精神相甚远张数年明清茶又不见茶道词原因实耐人寻味我看恐怕与茶圣陆羽影响有关皎然是唐代著名茶人和诗僧也是陆羽挚友他陆羽3岁是忘年交他对茶道理念陆羽定然了但是尽管陆羽《茶》涉及(或者说流露)了茶道精神容但却没有出现茶道词也没有正面叙述茶道精神段落或词句显然陆羽没有接受皎然茶道观念他《茶》重阐述是煮茶技艺(茶艺)和对茶汤观赏对茶具实用性和艺术美非常重视但没有从形而上角考虑茶道问题茶圣《茶》不谈茶道茶也不谈茶道问题如与陆羽裴汶《茶述》就已提到茶功能其性精清其味浩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这已涉及到茶道基精神但是就是没有归纳茶道词又如宋徽宗赵佶《观茶论》也涉及到茶道精神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淡闲洁韵高致静则非遑遽可得而尚矣可以说致清导和、韵高致静是对国茶道基精神高概括显然赵佶继承、发展了裴汶观然而也没有出现茶道词可见他也没有接受皎然理念既然称茶圣陆羽《茶》和作皇帝赵佶《观茶论》都不提茶道往茶作者多是官僚地主出身都是些保守成性儒生只会萧规曹随更不会独辟蹊径探讨什么茶道问题国人真正接近揭示茶道实质是明末清初杜浚他《茶喜》诗序言曾指出夫予论茶四妙曰湛、曰幽、曰灵、曰远用以澡吾根器美吾智改吾闻见导吾杳冥所谓茶四妙是说茶艺具有四美妙特性湛是指深湛、清湛;幽是指幽静、幽深;灵是指灵性、灵透;远是指深远、悠远都是与饮茶生理上无关而是品茶境上不层面是对茶道精神种概括所谓澡吾根器是说品茶可以使己道德修养更高尚美吾智是说可以使己学识智慧更完美改吾闻见是说可以开阔和提高己视野导吾杳冥则是使己彻悟人生真谛进入空灵仙境这正是现代茶人们所要追茶道精神和高境界可以说杜浚已碰撞到了茶道门可惜是他也能跨这道门槛因他也没有接受茶道概念他所概括论茶四妙也得到人重视和弘扬真是件非常遗憾事情纵观国古代茶学史出现了众多茶其名有《茶》、《茶述》、《茶谱》、《茶录》、《茶论》、《茶说》、《茶考》、《茶话》、《茶疏》、《茶》、《茶董》、《茶集》、《茶乘》、《茶谭》、《茶笺》等等就是没有叫《茶道》也没有茶有专门谈论茶道节反观日茶道已发展到很成熟地步至少到了6世纪期日茶道高僧千利休就已集茶道成制定出茶道基精神茶道四规和、敬、清、寂直沿至今奉圭桌两相对照确实反差很茶道头确国茶道词也是早诞生国然而唐代以国历史上茶道观念并不发达至少近代以前是如这是不争事实我们应该有勇气承认这那么日两国茶道方面何会有如反差呢?依我见是由两国历史化背景不、茶道社会政治生活地位不等诸多原因造成至少有三方面值得是将国饮茶方式引入日是批国留学日僧人(遣唐僧)他们是国佛教寺庙将佛门茶事学回并且将它们作佛门清规组成部分直佛门严格传承下日历史上茶道师都是声名卓著德高僧不但赋日茶道以浓郁佛教色彩也增强了日茶道权威性特别是千利休形成了嫡子继承元制使其权威性更稳固持久二是日僧国留学国饮茶方式已相当成熟引入日是作种高级化形态首先皇室贵族流传长期统治阶级所专享才逐渐传播到民上行下效原已成熟定型饮茶方式和清规戒律也民所全盘接受形成社会共识三是日统治阶级对茶道重视利用加强了茶道与权力关系如5世纪幕府八将军足利义正让高僧村田珠光撰写茶汤法则《心》和其他茶故事寺庙推行村田珠光所提倡禅院式茶礼竭力以饮茶方式改善人际关系并且祈祷天下太平统治者织田信长及丰臣秀吉更将茶道作种新型化扩己影响企图群雄争霸战国代统天下因他任命千利休专职茶头要他继续制定和完善茶道仪式和规则丰臣秀吉还常重政治活动前举行规模盛茶会进步扩了茶道社会影响因定义上茶道成日统治者驾驭民众种思想武器茶道日社会能产生巨影响就不足奇了但是这种现象国不存国茶化是民土壤上发育起逐步成熟国是先有庶民茶化才被统治阶级所接受形成宫廷贵族茶化民饮茶风习盛已达到茶食物无异米盐、远近俗、难舍斯须、田闾嗜尤甚(《旧唐李珏传》)程这是任何统治者都不可能剥夺茶叶已成姓们日常生活开门七件事必品以茶提神乏以茶养生以茶娱以茶敬客以茶赠友以茶定亲以茶祭祀等等早已形成风俗习惯无教导无劝说人们然而然会遵守整日里生活忙碌奔波劳苦众不可能有更高层次化追不会觉地追什么茶道精神有很高化修养人雅士们则醉心品茗技艺探研他们都具有诗人浪漫气质品茶追诗审美境界很少人会从社会学和哲学角考虑茶道精神问题古代官吏们都是型儒子弟历遵循儒处世原则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仕途得忙政然无暇问茗饮琐事倒霉失则隐退山林不问政事只以茶排忧闷寻脱不会问社会道德教化问题而国佛门僧侣向不干预寺外尘俗世界事他们出参加茶事活动也都是以人身份出现除了别像皎然那样德高僧外很少有人会考虑茶道问题至历代高统治者皇帝们似乎从没有考虑要赋茶事活动以崇高使命虽然他们也常以茶宴、赐茶方式招待群臣但仅是作宣扬皇威笼络臣下宫廷礼仪而已并具有太多道德教化色彩他们看有博精深儒学说足以成统全国民众思想强武器区区茶道实是无足挂齿这是丰臣秀吉们统治日所不可能具备儒道茶道这可能就是国茶道观念不发达重要原因日茶道化区别形式差别饮茶程日人强调参禅所以日茶道讲究茶品味人生其形式当然就不允许太随具有高仪式化对环境、茶具甚至饮茶人礼仪等都有严格要而国茶化发展历史悠久深深地打上了国人化印记国人崇尚庸和谐、开朗友善国茶道化底蕴厚重以领悟人生义主所以国人饮茶讲究和谐、随和不分重形式茶化流派差异国茶化虽然岁月变迁和历史凝练茶化却出现很多流派而是集体现化积淀上而日茶化却出现了很多流派比如有名三千还有很多流派专业这也是日茶道化能发展成世界茶化重要原因3烹茶具体程序不国茶烹制比较简单主要包括以下几步骤是烧开水;二是用热水将茶壶洗干净;三是把茶叶填进茶壶茶叶高约到茶壶壁三分处;四是灌半壶热水冲洗茶叶然立刻倒水使茶壶里只剩茶叶五是再往茶壶里倒热水直到水溢出到容器里茶壶里水不应该有气泡这次浸泡不能持续太长不要超30秒;六是把泡茶水分钟倒入杯饮用倒程要不断动茶壶倒每杯茶都应该有样色香味;七是泡了次茶水饮用完加入水再次冲泡继续饮用而日茶道相对而言要复杂多简单说包括了更衣、观赏茶庭、初茶、茶食、立、浓茶、炭、薄茶、退出、衔接等步骤其各步骤耗也不尽相茶具不尽相据史记国茶具至少包括十种即茶炉、茶灶、茶磨、茶碾、茶罗、茶架、茶匙、茶筅、茶瓯、茶瓶等这还不包括化变迁其他茶具而日茶具主要包括厂风炉、柄杓、盖置、水指、建水、枣(薄茶用茶罐)、茶入(浓茶用茶罐)、仕覆、茶杓、乐茶碗、茶筅等论日茶道差异比较。

中日茶道的不同

中日茶道的不同

中日茶道的不同中国茶道比日本茶道早很多。

当今世界广泛流传的种茶、制茶和饮茶习俗,都是由我国向外传播出去的。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日茶道的不同,希望对您有用。

中日茶道的不同中国古典哲学中的美学理念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般的滋润着中国茶文化这朵奇葩。

在中国茶文化中既有佛教圆通空灵之美,又有道教幽玄旷达之美以及儒家文雅含蓄之美。

日本茶道,强调的是以下三个观点:“和敬清寂”被称为茶道的四谛、四规、四则。

是日本茶道思想上最重要的理念。

一提这四个字,人们马上就会和茶道联系起来。

茶道思想的主旨为:主体的“元”即主体的绝对否定。

而这个茶道的主旨是无形的。

作为“无”的化身而出现的有形的理念便是和、敬、清、寂。

它们是“无”泊出生的四种现象。

由这四个抽象的事物又分别产生了日本茶道艺术成千上万种诸形式。

“一期一会”中“一期”指“一期一命”“一生”“一辈子”的意思。

一期一会是说一生只见一次,再不会有第二次的相会,这是日本茶人们在举行茶事时所应抱的心态。

这种观点来自佛教的无常观。

佛教的无常观督促茶人们尊重一分一秒,认真对待一时一事。

当举行茶事时,要抱有“一生一世只一次”的信念。

时至今日,日本茶人仍忠实地遵守着一期一会的信念,十分珍惜每一次茶事,从每一次紧张的茶事中获得生命的充实感。

“独坐观念”一语也出自井伊直弼的《茶汤一会集》。

“独坐”指客人走后,独自坐在茶室里,“观念”是“熟思”、“静思”的意思。

面对茶釜一只,独坐茶室,回味此日茶事,静思此日不会重演。

茶人的心里泛起一阵茫然之情,又涌起一股充实感。

茶人此时的心境可称作“主体的无”。

由此可见,在日本茶道中,刻意地淡化了人的存在,而一味地强求对茶的突出。

这正是两国茶文化上最大的差异,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两国文化、价值取向上的差别。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中国茶文化的发展是自下而上的,故而起发展的特点是在广度上,以求博大,所谓之:茶文化,并与儒家思想结下了不解之缘。

可以讲,把中国茶文化从儒家思想体系中剥离出来研究是不现实的,也正是这一点,因为中国文人的洒脱不羁,中国茶文化,呈现出一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状态。

浅析中日茶文化异同

浅析中日茶文化异同

浅析中日茶文化异同茶文化在唐代被高僧最澄从中国引入日本,又在德川幕府时期由日本茶道鼻祖千利休发扬光大。

现如今,历史悠久的茶文化经由两个国家的积累沉淀后早已大相径庭,日本茶道也表现出了区别于中国茶文化,专属于大和民族的独特力量。

笔者采用对比的方法,分析中日茶文化的现存的异同之处,力求找到属于中日文化各自的东方魅力。

标签:茶文化;茶道;异同茶文化在唐代被高僧最澄从中国引入日本,又在德川幕府时期由日本茶道鼻祖千利休发扬光大。

现如今,历史悠久的茶文化经由两个国家的积累沉淀早已大相径庭,日本茶道也表现出了区别于中国茶文化,专属于大和民族的独特力量。

本文笔者采用对比的方法,从生活的视角出发分析中日茶文化的现存的异同之处,力求找到属于中日文化各自的东方魅力。

1.对于“道”的看法不同中日对于“道”这个字的看法存在一定差异。

中国人常说:“柴米油盐酱醋茶”,也称“开门七件事”。

开门七件事的排列和内容都大有讲究,全都与中国历史悠久的饮食文化有关。

由此可见,茶早已变成我们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又或者是休闲饮品。

这是中国“没有茶道”的原因之一,“没有”“茶道”并非是我们技艺不够精湛,也不是我们的种类不够完善。

而是因为中国人对于「道」的理解认识与日本不同,我们对“道”有着崇敬与钦敬的感情混杂其中。

孔子云:“朝闻道夕死可矣!”可见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很大。

无为而顺乎自然,形而上才可曰道,形而下则为器矣。

在日本,“道”这个字却经常被使用:歌道、书道、茶道、花道、剑道、艺道、柔道等等。

在古代,日本文化主要是以学习吸收的中国文化为主体,所以他们将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体系,均以道命名,这些都源于中日在文化背景上的差异。

2.用茶方式不同日本茶道离不开日本茶道鼻祖千利休。

在《茶人·千利休》中,关于“利休”这二字的内涵,大德寺住持这样说道:“利,乃锋锐,决断;休,乃蕴藏,含蕴。

利休,正是‘不露锋芒,暗蕴锋锐’之意。

这样的含义恰巧顺应了千利休所倡导的四规,四规是指“和、敬、清、寂”,为茶道之髓。

中日茶道之异同

中日茶道之异同

中日茶道之异同1.中国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儒、道、佛为一体,三者之间是互相补充的多、相互抵触的少,从而使中国的茶文化内容非常丰富,从哪个层次、哪个方面讲都可以做出宏篇大论来。

日本茶道则主要反映中国禅宗思想,当然也融进了日本国民的精神和思想意识。

中国人“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这四条都是通过饮茶贯彻儒家的礼、义、仁、德等道德观念以及中庸和谐的精神。

日本茶道的“和、敬、清、寂”,公开申明的“茶禅一位”,吸收了中国茶文化思想的部分内容,它规劝人们要和平共处,互敬互爱,廉洁朴实,修身养性。

2.日本茶道程式严谨,强调古朴、清寂之美;中国茶文化更崇尚自然美、随和美。

日本茶道主要源于佛教禅宗,提倡空寂之中求得心物如一的清静之美是顺理成章的。

但它的“四规”、“七则”似乎过于拘重形式,打躬静坐,世人是很少能感受到畅快自然的。

中国茶文化最初由饮茶上升为精神活动,与道教的追求静清无为神仙世界很有渊源关系,作为艺术层面的中国茶文化强调自然美学精神便成了一种传统。

但是中国的茶道没有仪式可循,往往也就道而无道了,影响了茶文化精髓的作用发挥和规范传播。

所以一说茶道,往往首推日本。

3.中国茶文化包含社会各个层次的文化;日本茶文化尚未具备全民文化的内容。

中国茶文化自宋代深入市民阶层,其最突出的代表便是大小城镇广泛兴起的茶楼、茶馆、茶亭、茶室。

在这种场合,士农工商都把饮茶作为友人欢会、人际交往的手段,成为生活本身的内容,民间不同地区更有极为丰富的“茶民俗”。

日本人崇尚茶道,有许多著名的世家,茶道在民众中亦很有影响,但其社会性、民众性尚未达到广泛深入的层面。

也就是说,中国的茶道更具有民众性,日本的茶道更具有典型性。

“四规”:待客亲善,互相尊敬,环境幽静,陈设高雅。

“七则”:点茶的浓度,茶水的质地,水温的高低,火候的大小,煮茶的炭料,炉子的方位,插花的艺术。

所谓茶艺,就是泡茶的技艺和品尝的艺术。

中国与日本的茶文化相同点与异同点

中国与日本的茶文化相同点与异同点

茶文化一、茶文化起源中国是中国茶的故乡,也是中国茶文化的发源地。

中国茶的发现和利用,在中国已有四五千年历史,且长盛不衰,传遍全球。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始于宋代,中国茶文化糅合了中国佛、儒、道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我国茶区辽阔,茶区划分采取3个级别,即一级茶区(以西南、江南地区蓝海舰队为代表),二级茶区(以西北、江北奥蓝特为代表),三级茶区(以华南地区捷盟为代表)。

同时,茶也已成为全世界最大众化、最受欢迎、最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绿色饮料。

茶融天地人于一体,提倡“天下茶人是一家”。

二、中国的茶文化如今,茶夷发展成为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饮茶嗜好遍及全球。

在英国,茶被视为美容、养颜的饮料,从宫廷传到民间后形成了喝早茶、午后茶的时尚习俗,博学的勃莱迪牧师称茶为:“健康之液,灵魂之饮。

”在法国人眼里,茶是“最温柔、最浪漫、最富有诗意的饮品。

”在日本,茶不仅被视为是“万病之药”,是“原子时代的饮料”,而且在日本人在长期的饮茶实践中,使饮茶脱离了日常物质生活需要的范围,发展升华为一种优雅的文化艺能——茶道。

在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中,茶道是核心。

茶道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备茶品饮之道,即备茶的技艺、规范和品饮方法;二是思想内涵。

即通过饮茶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把思想升华到富有哲理的境界。

也可以说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把当时所倡导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寓于饮茶的活动之中。

这两个基本点,在唐人陆羽《茶经》中都明显得到体现。

《茶经》共十章。

除四章是讲茶的性状起源,制茶工具,造茶方法和产区分布外,其余六章全部或主要是讲煮茶技艺、要领与规范的。

“四之器”详细描述了茶道所需的24种器皿,包括规格、质地、结构、造型、纹饰、用途和使用方法;“五之煮”讲烤茶要领,选用燃料,鉴别水质,怎样掌握火候和培育茶的精华技巧;“六之饮”详细规定了饮茶应该注意的9个问题,还提出品名贵之茶每次不要超过三盏以及三人饮茶、五人饮茶和七人饮茶各应如何进行;“七之事”例举历史上饮茶典故与名人逸事;“九之略”讲述在野外松间石上、清泉流水处和登山时在山洞里等不同场所进行茶道哪些器皿可以省略;“十之图”要求把《茶经》所写的茶事活动绘成图,挂在茶席一角,使参加者能在场看明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文化如何逾越语言的障碍———试论中日茶文化的异同华东师范大学 陆留弟作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的茶,自中国唐代陆羽(唐玄宗开元年间生)的《茶经》(760年)问世以来,在一千二百多年的历程中,经过中国人对茶的追求和锐意提炼,使其越炼越精。

此曰:“烈火中修身养性,沸水中浮华溢香。

在四百多年的历程中,经过日本人对茶的仰慕和执着的冥思,使其变得越饮越神。

彼曰:茶室中宁静致远,茶碗中苦汁点心。

在此,笔者将两种茶归纳为:以“茶艺”暨养生为主轴的生活之茶和以“茶道”暨修身为主轴的形式之茶。

在中日两国文化交流史上,我们明显可以看到相同、相通、相异三个层面上的内容。

中日茶文化的交流也是如此。

所谓相同是指弘仁六年(815年),日本嵯峨天皇首次接受留唐僧侣永忠的献茶之后,即一味地仰慕唐代的茶文化。

我把这称为“'唐代茶文化的日本移植”阶段。

十三世纪初叶后,荣西禅师用汉文写了《吃茶养生记》(1214年),其吃茶风俗逐渐推广。

当时出现的“茶数寄”(好茶者)和“茶寄合”(以茶相会),即反映了日本富贵之家的夸豪斗奢和普通平民百姓之间以茶娱乐的不同风尚。

然而,这正与中国宋代风靡于宫廷贵族乃至普通百姓之间的“斗茶”茶会相类似。

我把这称为“日本模仿宋人游艺茶”的阶段。

十五世纪中末叶时,日本的茶汤由于受到当时以及后来的如足利幕府将军足利义政和战国时代的将军织田信长、丰臣秀吉等的推助,并且经过与茶数寄者能阿弥、村田珠光和茶人武野绍欧、千利休等之间的不断地磨合、交融、发展,使得日本的茶汤逐渐摆脱唐风书院式台子点前传统,演变成简单朴素的草庵式小座敷点前形式,最后由千利休(1521-1591)集大成,发展成为日本茶道。

并确立起嫡系相承的“家元制度”(长子承袭的制度)。

饮茶就饮茶,为什么偏要冠之以“道”呢?我们常人眼里的茶就是饮茶解渴或以茶代酒,而日本人把饮茶的行为升华为一种精神,以“修身”之道来规范人的行为举止。

这就自然形成了在当今中日茶文化交流过程中所显现出来的“相异部分”。

而中国茶文化自元、明时期的“泡茶法”出现以后,就逐渐变成当今中国人的“提神养生”之茶。

那么,日本人在“受容”中国茶文化的基础上又是如何“变容”的呢?本文试图对日本人茶道变容过程中的“日本化意识”作一番探究,即比较中日茶文化的异同。

一、中国人的茶“艺”和日本人的茶“道”当今中国人喝茶主要讲个“艺”字和养生。

一时盛行于中国较为高级的饭馆里的“三泡茶”,其饮法是在带有碗盖的小茶碗里放有冰糖、红枣儿、桂圆、枸杞子与茶叶(花茶或绿茶),然后由冲茶者手提长嘴的铜壶,将开水准确无误地冲入小茶碗中。

这就是带有艺术性的饮法。

据说中国甘肃地区盛行此种饮法。

目前中国人喝茶无非有如下几种:第一种为茶杯饮法。

采用瓷器碗杯(带盖儿)和玻璃杯。

直接把茶叶置于杯内,然后用100度的开水冲泡。

这种饮法最为大众化。

第二种为盖碗饮法。

盖碗以瓷器作成,并附有茶托底,冲泡法与茶杯法大致相同。

这种盖碗产于中国的景德镇。

碗壁较薄,饮用时得以茶托相助。

盖碗法一般在中国比较高贵的家庭中流行,比如《红楼梦》中贾府饮茶基本就采取这种方式。

第三种为瓷器小茶碗附带茶壶饮法。

俗称“功夫茶”。

茶具分别为无盖儿的小小瓷器茶杯、茶壶和如大碗状的瓷器茶盘。

把乌龙茶叶置于茶壶(一般为宜兴的紫砂壶)内后加入开水,然后将茶壶置于茶盘上面,用开水自上而下地反复冲洗壶壁,这叫做“壶中蒸318茶”。

随后即可闻其“香”,品其“味”。

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人沏茶、喝茶、饮茶均讲个“艺”字。

“ぉ茶はぃかがですか。

”(喝杯茶去怎么样?)这是日本人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一句话。

但是,这里的茶并非指中国人喝的茶,而是指咖啡在内的其他饮料。

日本沏茶店里除了供应红茶以外一般不供应其他诸如绿茶、花茶之类的茶。

倒是设在路边、车站内外和影剧院内的自动售货机里却醒目地陈列着各种各样的罐制茶,其中有绿茶、红茶、煎茶、抹茶、健康茶、爽健茶、野草茶、番茶、十六茶、爽香十三茶等等。

相比之下,日本各家茶道教室里的茶倒是别具一格,宛如世外桃源的茶。

一位寺院里的日本僧侣曾对美国的习茶者讲述过这么一段话:“当你点好茶喝时,一股暖流回荡在你腹中,进而感到整个宇宙流入体内……继尔会进一步感受到在饮茶的那一瞬间,自己的存在完全是依赖于他人或他物……,要以这么一种心境品尝碗中的苦茶。

”可想而知,这时的饮茶既不是解渴的需要,也不是欣赏茶艺,更不是受用功夫茶,而是将饮茶这一行为置于“虚无”之上,以此来追求精神上的东西。

日本人把这种茶称之为“茶道之茶”。

“艺”字在中日字典里有如下释义:①技能、技术、才能、艺术。

②种植。

③定则。

“道”字在中日字典里有如下释义;①道路。

②途径。

③人行道路。

④道理。

⑤学术或宗教思想(道教、道家思想等)。

⑥技艺、学问。

⑦路程(通过、循道而去、神道等)。

⑧行政区域名称(《现代汉语词典》和《大汉语林》)。

可见中日字典对“艺”、“道”两字的释义基本相同。

这是因为日语这两个字均来自汉语。

但是,具体用法却有所不同。

比如,中国人一般不以“道”字来表示人们所从事的一种技艺。

所以,日语中的如像茶道、花道、香道、剑道、柔道、弓道、歌道、武士道、书道等按中文说法应该是茶艺、花艺、香艺、剑术(法)、柔术、弓术(法)、歌艺、武士精神、书法。

为了方便起见,国内一般采取顺其读音。

但这毕竟是日语中的“道”字释义。

中国人的“茶艺”之意源于饮茶艺术化,强调的是让人得到精神享受,一种美妙的感觉……。

茶艺发展到宋代变得更为具体化了。

主要表现在制茶和饮茶方面。

如宋人以“点茶法”(以极细的茶末,开水冲下去后用茶筅用力搅拌,使茶水溶为一体)取代唐人的“煮茶法”(直接将茶和他物置于釜中煮,然后观其汤华后的饽沫状态)后,即将团茶碾碎放入碗中,再以适度的开水冲进去后用茶筅充分地搅拌,使其均匀混和,成为乳状态茶液。

这时,表面呈现出极小的白色泡沫,宛如白花布满碗面,唐宋诗词中把这种现象称为“乳聚面”。

接近于此类表现的还有“浮栗花”、“琼乳”、“乳花”、“乳茶”等等。

另外,茶末与水有分离痕迹时称为“云脚散”或“散云脚”等。

茶液变浓时,搅拌越有力,茶汤便如同胶乳一般,此种现象称为“咬盏”。

王玲氏在《中国茶文化》(1)中谈到茶艺时强调:所谓茶艺,不仅仅指点茶技,还包括整个饮茶过程的美学意境。

中国历史上,真正的茶艺人是很讲选茗、择水、备具、烹煮、品饮的整个过程。

足见“艺”字意味深长。

关于“道”字的起源,最初出现在西周时代(814)的铜器铭文上。

大约在公元一世纪的后汉时期,《说文解字》(许慎)正式对“道”字释义为道乃行走之道也。

众所周知,中国的道与老庄的道家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魏书·释老志》中说:“道家之源,出于老子”。

《老子》的第四十二章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淮南子》中的第一篇“原道”一开始就点明了“道”作为宇宙本原和万物始基的性质。

其中是这样讲的:夫道者,露天露地,廓四方,坼八极,高不可际,深不可测,包裹天地,禀授无形……横四维而含阴阳,宏宇宙而章三光,……。

从中可见,“道”字成为古代中国人解释万物的本原。

“道”的思想后来被吸纳到道教之中,成为道教的哲理,开始解释一切自然和人生的问题。

最后又被儒教以及佛教所融合,成为中国一切哲学和宗教的源头。

因此,在中国,仙人之“道”标榜:长生不老,得道成仙;学问之“道”标榜:尊道(礼、义、仁、智、信)师严;善人之“道”标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相比之下,日本人的“道”字观在吸收了源于道教的泛神论思想以后,至少没有把这个“道”字限定在最高原理、最高原则、最高境界之中。

日本中世纪史、艺能史学家林屋辰三郎氏在《日本文化的发展———从茶道谈起》中这样说道:“古代的中国,道教具有不同于儒教和佛教风格的独特的一面,它传到日本以后,在同儒教和佛教接触过程中,自然地形成了一条`独家之道',或称之为“道理之道”的道。

今天,经过重新审度后,我感到这个`道'岂不可以看成是中319国道教的日本式展开吗?”林屋辰三郎氏进一步讲述道:日本江户时代的“艺能”正因为同道相结合,才得以实现“道”的日本式展开。

而这个道既不是出自儒教,也不是出自佛教,而是出自“得道成仙”的道教之道。

由此可见,日本人的取“道”方式是很独特的。

我认为日本取道的思想中,除了源于老庄的道家思想,尤其是庄子的“游世”思想以外,同源于佛教的禅宗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

禅宗源于中国的南朝宋末,到唐高宗时分裂为南、北两宗。

南禅宗主顿悟,北禅宗主渐悟。

依顿悟之说,信徒既不坐禅,又不苦行,也不念经,只须顿悟便可成佛了道;而依渐悟之说,信徒必须静坐修行,遏制情欲,甘守淡泊,实为一条艰难的修行之道。

这禅宗思想传到日本以后,即被日本的武士和老百姓所接受,由此对日本人的生死观、审美观、劳动观等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日本的镰仓时代(1192),僧侣荣西曾两次游学中国,将南宗的临济宗引进了日本。

同时,把中国的茶种又一次植于日本的背振山(今福冈),使中国茶文化走向日本式普及迈开了第一步。

中国人的饮茶风尚传到日本以后,经过日本人的模仿、探索、冥思,由能乐者能阿弥将小笠原流的礼法引入茶室,从而使室内行礼、行步及点茶方式都采用了传统戏剧“能”的动作,使饮茶上升为一种艺术。

后来村田珠光将禅宗的“苦寂”、“内省”等思想引入茶室,通过与佛同饮一茶,祈愿达到“茶禅一味”的境界。

以后,经过茶人武野绍欧及其弟子千利休对茶汤的执着的追求和不懈的努力,使茶汤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这个发展主要表现在二个方面:(一)将禅宗思想介入于茶汤;(二)把代表日本人的一种独特的审美意识“亻宅”(wabi)带入了茶汤。

进而发展成为众多的日本人所喜闻乐见的“茶道”。

“茶道”二字最早出现在《封氏闻见记》(2)。

其中写道:“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唐代诗僧释皎然也曾以诗句的形式提到过茶道。

有诗曰:“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3)“茶道”二字在一千二百多年以前的文献里出现过。

随着中国茶文化的不断充实和发展,特别到宋代,茶艺几乎发展到顶峰阶段。

熊仓功夫教授在《论“道”的方法及引向德的通道》(4)中指出:“可以这么说,日本人的`道'极富弹性。

`道'并不是出自于人们内部的一种强烈的意志,它是在受到来自于外部限制的情况下,人们在进行一次又一次的行动过程中自然形成的。

”由此可见,日本人的这些名目繁多的“道”的形成正是基于他们采取不同行动方式上的一种“求道”的表现。

二、以“华”、“苍璧”比作美的中国茶和日本的“亻宅”美《茶经》(五之煮)中说:所谓茶华,将茶末一投入滚滚沸水中,即刻产生汤之华。

华之薄者曰沫,厚者曰饽,细轻者曰华。

碗中一般呈现出白色和绿色的泡。

有时,略显出金黄色彩,因此,唐宋代的诗句把其比作“松花”或“曲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