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_娱乐_到_主流_冯小刚电影的平民化与商业价值_胡慧
冯小刚现象与电影的商业化
冯小刚现象与电影的商业化冯小刚这个名字哈斯和贺岁片联系在一起的,贺岁电影的盛行其实是艺术和市场经济结合的必然产物,它追求时效,制作周期紧凑而严格,选材大都通俗易懂,并且浓缩式的喜剧风格无形中迎合了观众年终大乐的心理。
具有市场敏感于超前意识的冯小刚无疑预见到了中国未来的贺岁片市场,在加盟北京紫禁城影视公司以后,自1997年开始陆续推出几部轰动全国,家喻户晓的贺岁商业片《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玩没了》《一声叹息》和《大腕》这些影片上映之后获得好评,在票房也取得了惊人的成绩,至此,冯小刚不仅结束了《永失我爱》带给他的电影市场发行上的屡屡成败,而且一跃成为中国电影界的风云人物-----一个票房能够真正突破1000万的导演。
然而令人疑惑不解的是,冯小刚电影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如潮好评和高票房的收入回报的同时,却又受到一些圈内人士和学术批评人士的不屑一顾,甚至眼里谴责。
在评论家眼里,冯小刚的电影毫无艺术价值可言,充斥影片的知识严重的媚俗倾向。
而十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正是这些被专家否定的冯小刚电影却成为近年来唯一能够抗衡进口大片的中国品牌,他的电影不断的创造者票房佳绩,冯小刚已经成了中国电影界的一大奇特现象。
冯小刚的贺岁片操作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注重市场。
为了市场【拍电影,这是商业电影的最基本要求,《甲方乙方》的成功证明了贺岁片市场的美好前景,于是按照商业规律,冯小刚接着推出了他的第二部贺岁片《不见不散》,在影片的选材上,他抓住了另一个商业市场——表现异国情景。
《不》在整个构思采用了十分收欢迎的电视连续剧u《编辑部的故事》中东宝和葛玲的爱情模式,所不同的是这一爱情故事发生在美国,《一声叹息》则诠释了导演对婚外恋这一热门话题的看法。
冯小刚的每一部影片都具有很强的市场性,是为了市场而拍摄的,并不是拘囿与个人世界的喃喃自语,这应该是冯小刚电影取得良好票房收入的一个重要基础。
其次,与那些沉溺于历史反思的艺术电影导演不同,冯小刚电影比较注重商业电影的社会娱乐功能。
由冯小刚作品看国产商业电影的美学特征
由冯小刚作品看国产商业电影的美学特征【摘要】冯小刚作为国内知名导演,其作品在中国电影市场具有重要地位。
本文从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用色与画面风格、对话和语言表达、音乐与配乐、商业元素的应用等方面分析冯小刚作品在国产商业电影中的美学特征。
冯小刚在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上多以中国社会现实题材为主,塑造出具有鲜明特点的人物形象。
在用色与画面风格方面,他重视视觉效果的表现,常运用鲜明对比的色彩和独特的镜头语言。
在对话和语言表达上,冯小刚善于捕捉中国人的生活状态和情感表达,对话幽默搞笑且具有时代感。
音乐与配乐方面,他注重音乐在电影中的氛围营造和情感表达。
商业元素的应用上,冯小刚擅长将商业元素和文艺元素相结合,打造出深受观众喜爱的影片。
通过对冯小刚作品的分析,可以看出国产商业电影的美学特征,体现了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和特点。
【关键词】关键词:冯小刚,国产商业电影,美学特征,故事情节,人物塑造,用色与画面风格,对话和语言表达,音乐与配乐,商业元素,影响,总结1. 引言1.1 冯小刚及其作品简介冯小刚,中国著名导演、编剧、演员,1961年出生于河北省曲周县。
他以其擅长刻画中国社会百态和生动塑造人物形象而闻名,被誉为中国现代商业电影的代表人物之一。
冯小刚执导的电影作品包括《甲方乙方》、《手机》、《让子弹飞》等,大多数作品皆取得了巨大的票房和口碑成功。
他常常在作品中揭示社会现实问题,以幽默讽刺的手法展现生活中的荒诞和矛盾。
他对于人物塑造和故事情节的把控也是其作品成功的关键之一。
冯小刚以其独特的视角和风格在国内外电影界获得了广泛的赞誉,成为了中国商业电影的风向标之一。
他的作品不仅在商业上获得成功,更在审美和艺术层面上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深度。
通过对冯小刚及其作品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国产商业电影的美学特征和发展轨迹。
1.2 国产商业电影的发展历程国产商业电影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迅速发展起来的。
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中国电影产业逐渐走向市场化,商业电影开始崭露头角。
从“娱乐”到“主流”——冯小刚电影的平民化与商业价值
娜 ,但 是二 者 的境 遇又 有 所不 同。托 尔 斯泰 在 赋予 安娜 以大胆 叛 的人生 心态 ,更多 的权 力和 自由。
逆 的性 格 的 同 时 , 又流 露 除 了对 她 的憎 恨 , 因此 安 娜 的结 局 是
阿 赫 玛 托 娃 的诗 歌 即 是这 样 以 独特 的 艺 术 视 角 和 超 凡 的欣
一
代 价 ,这 也 就 说 明她们 始 终居 于 男权 思 想 的操 控下 ,得不 到 真正 人 公们 以权 力和 自由 ,展现 了这位 赋 予 爱情 以 “ 女性 发 言权 ”的 的解 放 。而 阿赫 玛 托娃 则 真 正赋 予 了她 的女 主 人公 们 以主 动 性 、 “ 俄 罗斯诗 歌 女皇 ”在 诗歌 中独 树 一帜 的贡献 。 意 志 和权 力 。而不 是让 她 们把 接 受 、隐 忍和 顺 从 当成 自己应 该持 有 的生活 态度 。 传 统 的俄 罗斯 女性 形 象 中还 有 一类 女性 形 象 被称 为 “ 圣母” 托娃 在 《 安 魂 曲》 中做 了最好 的诠 释 。 “ 我 已经 远离 人群 ,茂 茂 孑立 ” ,没有 可 以依靠 的 大树 , 自 己就 是 儿 子 的支柱 ,在看 不 到 希望 的 的茫 茫河 上 ,太 阳 暗淡 了, 重 新提 炼 了生 活 的诗 人 果敢 地 寄托 于将 来 , “ 但 希 望始 终不 渝 ,
直 是屈 于 男权 思 想 的操控 之 下 ,而 阿赫 玛 托娃 则赋 予 她 的女 主
“ 她 甩掉 了红色 手 提包 ,把脑 袋 缩进 肩 胛 ,双 手着 地 扑到 车 厢底 赏 趣 味揭 示 出 了女 性 的心灵 世 界 。俄 罗斯 文 学 中传统 的女性 形 象 下 。” 由此 可 见 ,传统 的女性 形 象 总是 要为 她 们 的叛逆 付 出惨 痛
“喜剧之王”的人文情怀——浅谈冯小刚现实主义题材电影
68艺术论丛“喜剧之王”的人文情怀——浅谈冯小刚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卜子玉杭州师范大学摘要:上世纪九十年代,冯小刚导演的贺岁喜剧让大众广为熟知,从而他也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喜剧导演。
讽刺幽默的风格让观众一度认为他是“喜剧之王”,而冯小刚并没有因为浪潮式的好评忘记自己心底的情怀。
他真正想创作的反而是“小人物、平常心”的现实主义题材影片。
在大量的喜剧创作之后也同样实现了自己的想法,将生活中最平常的人和事搬上了银幕,也再一次让观众认识了优秀喜剧导演内心的世界。
关键词:平民意识;人文情怀;现实主义一、平民意识与日常文化1、平民意识的形成过程“每一个导演的生存环境和成长经历都影响着他的作品”,这句话形容冯小刚非常贴切,他的生活环境、教育背景等等,都是成为影响他电影风格的重要因素。
他曾多次在访谈中说道自己是平民阶层,而很多观众也把他定义为“平民导演”。
人的成长经历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一种艺术。
冯小刚的经历与其他大导演有着明显的区别,没有家庭的熏陶和早期专业的艺术教育,和那些经过专业训练的天之骄子所不同的是,他像是在夜晚的胡同里辗转摸索着进入艺术殿堂的电影人。
他的生活经验也对其创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与郑晓龙一起担任《编辑部的故事》编剧时获得多项大奖的提名,也是从那个时候他就萌芽出了平民情怀和关注社会生活的趋势。
而后的电影剧本《大撒把》进一步证明了他的市民意识。
他将普通人的生活作为载体,以大银幕为依托,把电影生活化,将独特的叙事方式和巧妙的语言结合起来,尽量保持社会生活原貌的同时又不丢失电影本身的文化。
冯小刚在自传《我把青春献给你》中提到自己在音乐、戏剧、民间文学等都有涉猎。
多次担任美术设计的经历为他以后的电影创作提供了很大的帮助,能够在色彩和灯光的运用上充分的表达自己想传递的意识和情怀。
2、“小人物”的日常文化生活“小人物”是冯小刚现实主义题材电影中的典型代表,渗透着平民意识和日常生活的点滴,以“小人物”生活中的情感、欲望、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为发展线索,将普通人的日常文化生活表达的淋漓尽致。
冯小刚电影的商业美学研究
冯小刚电影的商业美学研究【摘要】本文主要对冯小刚的商业电影进行美学分析。
电影是具有广泛的民众基础和社会影响力的大众文化娱乐方式。
它通过艺术和技术的结合,向世界展示了人类创造文化,创造历史,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强大力量,因此电影被普遍誉为最具艺术生命力,文化感染力和社会影响力的文化娱乐载体。
中国电影业从建国初期到现在已经有了相当大的发展和进步,然而面对当今社会的高速发展以及世界电影产业的严峻挑战。
面对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电影市场和越来越挑剔的电影观众,每个电影人在坚守的同时,也竭力地进行转变探索。
冯小刚是一位特立独行的电影探索者,他能在前进中求突破,恰到好处的寻求转型,且依然受大众的喜爱,不得不得益于他对市场,对艺术的成功把握,那么,他到底是如何成功转型,如何把商业电影和艺术完美融合的呢?【关键词】冯小刚;商业电影;美学分析一、冯小刚电影的商业性商业电影专指以获利为主要或唯一的创作目的的电影类型,电影诞生之初,由于它为观众带来了一种新奇的娱乐方式,因而只被电影商人当作牟利的工具,此后,电影生产的企业化制度也日趋成熟,因而有相当一部分制片人和投资者,以低成本、短周期的方式来摄制迎合大众口味的模式化的影片,从而获取“利市三倍”的商业经营效益。
好莱坞早期生产的大量类型电影均属此范畴,重娱乐而不重现实。
电影的商业化发展大概就是因为电影需要大量的观众,且观众也需要透过商业管道才能看到电影。
以“俗人”自居的冯小刚其电影的首要特征就是商业性。
一般认为,在1995年引进美国大片后的相当长的时间里,冯小刚是唯一一个能与好莱坞电影在票房上相抗衡的中国本土导演。
玉雪石在《冯小刚:中国电影导演中的‘另类’》一文中作出如下总结:谁是中国目前(指1997-2001年,作者注)最受欢迎的导演?谁是打败了美国的10个大片(除了《泰坦尼克》)赢得了几百万观众?张艺谋还是陈凯歌?还是比他们小的张元、贾樟柯、何毅?都不是,而是冯小刚。
谈冯小刚电影的转型与回归
谈冯小刚电影的转型与回归【摘要】冯小刚是中国电影界备受瞩目的导演之一,他在电影创作过程中经历了转型与回归的过程。
在电影转型之路上,冯小刚从搞笑喜剧走向严肃题材,尝试挑战不同类型的作品,展现出他的创作多样性。
而在电影回归之路上,冯小刚重新回归到自己的特色,探讨中国社会现实问题,挖掘人性的复杂性。
他的电影风格也随着时间变化,从简单直白到更加深刻细腻。
通过分析冯小刚的电影作品,可以看出他对中国社会的深刻洞察和对人性的把握。
冯小刚的电影在市场上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受到观众和评论家的好评。
展望未来,冯小刚有望继续保持他的创作活力,延续他的成功之路,影响更多的观众并塑造中国电影的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冯小刚,电影转型,回归,风格变化,作品分析,市场反响,未来展望,影响力,成功之路1. 引言1.1 谈冯小刚电影的转型与回归冯小刚是中国著名导演,以其犀利的讽刺和幽默风格闻名于世。
他的电影作品大多反映了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和争议。
近年来,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和变化,冯小刚也开始尝试新的创作方向,试图融入更多元化的元素,进行电影风格的转型与回归。
冯小刚的电影转型之路可以追溯到他的作品《非诚勿扰》,这部影片结合了幽默和真实性,成功地打破了他之前的风格定位,赢得了观众的肯定和认可。
随后,冯小刚的电影作品逐渐呈现出更多富有想象力和创新性的元素,展现了他不断探索的精神。
随着时间的推移,冯小刚开始反思自己的创作方向,试图回归到更深刻的现实主题上。
他的作品《手机》和《私人订制》再次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展现出他对中国社会变迁的深刻思考,也让观众看到了他的艺术实力和情感投入。
冯小刚的电影转型与回归之路充满了坎坷与挑战,但也充满了希望与可能。
他不断探索和挑战自己,努力寻找适合自己的创作方向,为中国电影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 正文2.1 冯小刚的电影转型之路冯小刚作为中国电影界的知名导演,其电影转型之路可谓曲折而又扑朔迷离。
从_甲方乙方_到_集结号_冯小刚电影的票房策略
从《甲方乙方》到《集结号》:冯小刚电影的票房策略程惠哲张俊苹在观众至上的商业电影意识支配下,冯小刚导演、制作了系列贺岁片,并通过都市青年的观众定位、准类型片的类型化特征、明星效应的综合利用、精明的档期选择、吸引人气的商业运作等票房策略,不断创造出票房佳绩。
冯小刚电影,指冯小刚导演的影片。
冯小刚电影以高票房、高投资回报率著称,连续创造了国产影片的票房奇迹,多次超过同期的海外引进大片。
这些让人眼热的票房神话是:1997年导演的《甲方乙方》票房3600万元,1998年的《不见不散》票房4300万元,1999年的《没完没了》票房3300万元,2000年的《一声叹息》票房3000万元,2002年的《大腕》票房4300万元,2003年的《手机》票房5300万元,2004年的《天下无贼》票房1.2亿元,2005年的《夜宴》票房1.3亿元①。
2007年导演的《集结号》,票房则高达2.4亿元,而2007年402部国产故事影片的票房收入仅有18亿元,一部《集结号》就约占去了国产故事影片全年票房收入的17。
电影票房,一般指通过售票而得的电影的经济收益。
据统计,从1994年导演电影处女作《永失我爱》到2007年导演《集结号》,十三年间冯小刚共导演了10部影片,累计投资约3亿元,累计票房约6亿元。
很显然,冯小刚拍的片子是赚了钱的。
在国产影片大多没有市场,更没有票房,甚至连与观众见面的机会都没有的情况下,冯小刚电影为何能一路高歌、票房不断攀升,其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冯小刚电影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票房策略。
冯小刚初作电影导演,就形成了明确的商业片意识。
1995年,刚拍完处女作《永失我爱》的冯小刚说:“我还是要走商业片的路子。
但我要把好的制作引入到商业片中来。
”②冯小刚把其电影定位为商业片,与他一开始就必须进行市场融资有关。
“从一开始我做导演就和别人不一样,我不是吃的皇粮。
因为是自己找的钱,我就得想这个钱必须得还上,不能打了水漂。
冯小刚电影与电影商业美学
冯小刚电影与电影商业美学冯小刚电影与电影商业美学导语冯小刚是中国电影界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作品广受欢迎,也备受争议。
他的电影不仅在国内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还在国际电影界赢得了声誉。
本文将以冯小刚电影为例,探讨电影商业美学在他的作品中的体现,分析其商业成功的原因,并对其影响进行评估。
一、冯小刚的电影作品简介冯小刚是中国当代知名导演,代表作包括《非诚勿扰》、《一九四二》、《手机》,他通过喜剧形式探讨社会现实问题,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角色形象。
冯小刚的电影以其幽默风格、商业化的手法和吸引力的故事情节而备受欢迎。
二、电影商业美学的概念电影商业美学是指电影作为一种商业产品,在艺术表达的基础上,要追求商业成功的一种观念和手法。
电影商业美学是电影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着电影创作的方向、风格和表现手法。
三、冯小刚电影中的商业美学体现1. 喜剧化的表现手法冯小刚的电影多以喜剧元素为主,他善于运用幽默的手法引发观众的共鸣。
他的电影情节紧凑,通过夸张搞笑的场景和对白,让观众产生笑料。
喜剧化的表现手法使冯小刚的电影更具娱乐性和商业化特点,吸引了大量观众。
2. 商业明星的加入冯小刚的电影中经常邀请一些知名的商业明星出演,如徐峥、黄渤等。
这些明星的加入不仅提升了电影的知名度,还增加了观众的吸引力。
商业明星的加入打造了冯小刚电影的品牌效应,为电影的商业成功做出了贡献。
3. 切中观众心理冯小刚的电影创作始终保持与观众的紧密联系。
他善于抓住观众的情感需求,通过刻画社会角色形象,展现出社会的普遍性问题,同时又以喜剧化的手法处理,引起观众的共鸣。
他的电影不仅触动了观众的情感,还关注了社会的痛点,使得观众能够在娱乐的同时得到思考。
4. 精心策划的宣传推广冯小刚的电影在宣传推广方面也采用了精心的策划。
他会通过新闻发布会、电影首映礼等媒体活动,吸引观众的关注。
他也善于利用大规模媒体传播平台,进行宣传,以此提高电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冯小刚电影的商业成功原因1. 反映社会现实问题冯小刚的电影作品紧密联系着社会现实问题,探讨了人与社会、家庭关系、道德伦理等方面的议题。
从大众到小众冯小刚电影的中产阶级文化转向
从大众到小众冯小刚电影的中产阶级文化转向摘要:冯小刚都市轻喜剧类型电影商业成功的原因之一,在于他从21世纪初开始逐渐摆脱原先以城市底层市民生活及其生存压力为主题的大众文化路线,转向以城市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为主题的小众文化路线。
这种转向始自《一声叹息》,在《天下无贼》中得以完成,在最近的《非诚勿扰1、2》中得到充分体现。
经过这次转向,冯小刚电影中的人物身份、电影主题和空间呈现等都发生了一系列微妙变化,一种真正属于中国当代的中产阶级文化被建构出来,并因此而获得广大中产阶级的消费认可。
关键词:冯小刚;中产阶级文化转向;身份;主题;空间冯小刚都市轻喜剧类型电影的商业成功在21世纪前其实并非特别明显,与当时的张艺谋相比差别不大,甚至到了2002年中国商业大片开启的时代,还略低于他。
但随着《天下无贼》一跃超过1亿元大关之后,冯小刚的票房号召力才逐渐显现出来,而直到《非诚勿扰1》之后才真正将张艺谋甩在后面,成为中国当代商业电影的一个奇迹。
冯小刚电影近期所取得的非凡成功,一般都认为是其具有大众性,是大众文化的胜利,实则不然。
如果我们将其电影的前后期加以比较的话,会发现其主题在2DOO年的《一声叹息》中有一个较为明显的转型,即从关注城市底层市民生活转向了对城市中产阶级生活的关注。
这种关注在经历了《一声叹息》《大腕》和《手机》的一系列实验之后,随着《天下无贼》的彻底转向而终获认可,并进而取得票房的一个又一个奇迹。
冯小刚电影奇迹的出现关键在于其对中产阶级文化的认同,这种认同的背后是中国当代中产阶级的强势崛起,而这一群体的出现显示了中国社会的分化愈来愈明显,也因而导致了原先的大众文化分化为一些分散的小众文化,中产阶级文化显然是中国当代小众文化最强势的一个支流,通过冯小刚电影的转向证明了其存在的重要性。
所谓大众,威廉斯在其《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中,指出进入现代以后,大众一词往往具有乌合之众、正面的社会推动力量和大群、大量的含义,并因此而在美国产生了大量生产、大众消费、大众市场,大众传播、大众媒体等意义。
浅析冯小刚电影风格的演变
浅析冯小刚电影风格的演变冯小刚最初几部贺岁片作品中,“平民喜剧”风格一脉相承。
在大家都觉得冯小刚会在“平民喜剧”的光明大道上安稳走到底时,冯小刚贺岁片却悄然转型。
从《大腕》攀上哥伦比亚年,《天下无贼》热卖海外年,到冯氏拱手让出贺岁片市场奔赴豪门《夜宴》,每一次转型,电影风格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变化。
标签:冯小刚;电影风格;演变自1997年开始,冯小刚连续推出了《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大腕》《手机》《天下无贼》《夜宴》《集结号》等十部贺岁片,这些影片凭借着对观众审美心理的准确把握,题材上从平民化的视角反映普通人的梦想和意愿,真实体现了普通市民的喜怒哀乐。
鲜明的平民化倾向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在中国电影市场持续低迷的状况下,冯小刚的电影可谓独树一帜。
纵观冯小刚的作品,可分为初期和全盛时期两部分。
初期作品包括《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贺岁三部曲;全盛时期作品包括《大腕》《手机》《天下无贼》《夜宴》《集结号》等。
这两个时期,冯小刚的电影在人物选择、电影风格、电影语言以及对秩序的表现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不同。
一是人物形象。
初期作品中的主人公多是小人物,都是城市里的普通人。
如无戏演的姚远,远涉美国孤身闯荡的刘元,他们生活在一种悲喜剧的状态中。
一个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从普通市民中走来,向普通市民中走去,演绎出一幕幕让人会心而笑的凡人事和凡人梦境。
这些人物可能就在我们身边,是我们认识的人,甚至就是我们自己。
戴锦华对此有精当的分析,认为“冯小刚的电影和观众之间的亲和关系很大程度上是绝大多数的电影观众进入影院可以找到一种自我的投射”。
但这种小人物形象却在《大腕》《手机》等后来的影片中悄然发生变化。
《大腕》中的两个喜剧式的主角似乎仍然是小混混,而且是小骗子,然而此小人物非彼小人物,这些小混混却是可以为一个国际知名的艺术家来操办葬礼的人物。
二是在风格上,从贺岁喜剧向情节化正剧以至贺岁悲剧的方向发展。
初期的贺岁影片作为一种特殊的喜剧样式,没有借助夸张的外部动作来营造贺岁片的喜剧效果,它只是通过既有的叙事内容和主题,在相对含蓄和平实的叙述中表现既定的内涵,这种内涵往往具有相当的生活质感,甚至是苦涩味。
冯小刚贺岁片的商业化接受美学
王一然:冯小刚贺岁片的商业化接受美学冯小刚贺岁片的商业化接受美学王一然(西北师范大学甘肃兰州730070)【摘要】冯小刚导演作为中国贺岁片的奠基人,为中国贺岁片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冯小刚的贺岁片对 于受众,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十年贺岁,冯小刚导演对自己影片的接受美学进行思考,挖掘出现当代人们的兴 趣爱好,他的影片更多注重在浮华世界中的平民生活,人物主角更贴近生活,并且借人物反讽社会现象。
平民化、生活化、商业化是冯小刚贺岁片的特点。
冯氏贺岁片有自己独特的特点,有特殊的意义,他把现实生活的矛盾搬 上屏幕,使大众对生活进行深刻的思考。
【关键词】冯小刚;贺岁片;商业化;接受美学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9)08-0088-01冯氏贺岁片的“人物”与“观众”冯小刚导演贺岁片中的人物是影片的一大特色,人物的 塑造更贴近生活,是现实社会的典型人物形象。
提起冯小刚 贺岁片必定会想起一个人——葛优。
葛优是冯小刚的御用男 主角,葛优的形象更符合普通大众,甚至稍微差那么一点,但是正因为如此,冯氏贺岁片中的人物形象才更生动更令大 众产生共鸣。
冯小刚导演的平民化思想,影片不一定要华丽,但是一定要符合大众,让观众成为每一个主角。
冯小刚导演 影片中的人物大多普通,但不简单,从他们身上看到的社会 现象,引起的是社会反思,这就形成了冯氏贺岁片的基本特 点平民化、生活化,人物与观众形成共鸣。
二、商业化中的人文情怀冯小刚贺岁片的商业化表现在他对生活、时代的人文情 怀。
影视文化的意义绝不仅仅在其自身,而是由它可以反映 出特定时代和特定社会的文化精神,反过来也可以说,这些 不同时代、不同社会的文化精神,也必然会给影视文化留下 深深的珞印。
[1]在冯氏贺岁片中,没有刻意的政治色彩和人 物的主角光环,也没有用技术做大场面,有的只是日常生活 中的琐碎小事,平民百姓身边的事,以小见大,影片的切人 点也从老百姓想知道的小事入手,而影片的内容表现了社会 和时代的变化,体现了老百姓在社会的不断变化中的艰难和 越挫越勇的毅力。
主旋律电影的商业化与商业电影的主旋律化
主旋律电影的商业化与商业电影的主旋律化一、概述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日益繁荣和多元化,主旋律电影与商业电影之间的融合与碰撞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主旋律电影,以其深刻的主题、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国家意识,长期以来在塑造国家形象、传承民族文化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而商业电影则以其娱乐性、市场化和广泛的受众基础,成为电影市场的重要支柱。
近年来,随着电影市场的变革和观众审美的多样化,主旋律电影逐渐走向商业化,商业电影也开始融入更多的主旋律元素,呈现出主旋律电影的商业化与商业电影的主旋律化的趋势。
主旋律电影的商业化,是指主旋律电影在保持其核心价值和主题的基础上,通过引入商业元素、运用市场化手段,提高影片的观赏性和吸引力,以更好地满足观众需求,拓展市场份额。
这一过程中,主旋律电影在叙事手法、视觉效果、营销策略等方面进行了创新,使得主旋律电影更加具有市场竞争力。
商业电影的主旋律化,则是指商业电影在追求商业利益的同时,更加注重影片的社会价值和文化内涵,融入更多的主旋律元素,以提升影片的品质和影响力。
这一趋势使得商业电影在保持其娱乐性的同时,更加具有思想深度和文化底蕴。
主旋律电影的商业化与商业电影的主旋律化,既是中国电影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电影艺术创新的重要方向。
这种融合不仅有助于推动中国电影的多元化发展,满足观众多样化的审美需求,还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提升国家软实力。
深入探讨主旋律电影的商业化与商业电影的主旋律化现象,对于促进中国电影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 主旋律电影与商业电影的定义与特点主旋律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电影类型,是指在一定历史阶段,由党和政府明确提出的、在创作中忠实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时代精神的电影作品。
这类电影以弘扬主流价值观、讴歌人性人生为核心,紧密围绕革命历史重大题材或与普通观众生活相贴近的现实主义题材进行创作。
主旋律电影不仅是国家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承担着社会民众,尤其是广大青少年的思想观念的形塑、价值观的引领、社会道德的教化等重要作用。
《2024年新主流电影论_主流价值与主流市场的合流》范文
《新主流电影论_主流价值与主流市场的合流》篇一新主流电影论_主流价值与主流市场的合流新主流电影论:主流价值与主流市场的合流一、引言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和商业的双重产物,一直是中国文化娱乐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时代的变迁,电影市场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其中,新主流电影的崛起成为了一种趋势。
本文将从主流价值和主流市场的角度,探讨新主流电影的合流现象,以及它对中国电影市场的意义和影响。
二、新主流电影的界定与特点新主流电影,指的是以传统主流文化为基础,以商业化和大众化为导向,具有高票房、高收视率和广泛观众群体等特点的电影作品。
它的主要特点包括:主流价值观的传承与发扬、良好的叙事结构和观赏性、以及与市场需求的紧密结合。
三、主流价值在新主流电影中的体现新主流电影在传承和发扬主流价值观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首先,新主流电影强调家国情怀、民族精神等传统价值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其次,它通过塑造正面人物形象,传递正能量,引导观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此外,新主流电影还注重家庭观念、友情、爱情等社会关系的呈现,使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得到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
四、主流市场与新主流电影的合流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快速发展,主流市场与新主流电影的合流成为了一种必然趋势。
首先,新主流电影在票房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成为市场的主力军。
其次,新主流电影在类型上更加多样化,涵盖了动作、喜剧、科幻、悬疑等多种类型,满足了不同观众的需求。
此外,新主流电影还与互联网、新媒体等相结合,拓展了传播渠道和受众群体。
五、新主流电影对中国电影市场的影响新主流电影的崛起对中国电影市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推动了电影市场的多元化发展,丰富了电影类型和题材。
其次,新主流电影提高了中国电影的国际影响力,使中国电影在国际市场上获得了更多的关注和认可。
此外,新主流电影还促进了中国电影产业的升级和发展,推动了电影技术的创新和进步。
六、新主流电影的发展前景未来,新主流电影仍将是中国电影市场的主力军。
冯小刚电影的营销策略
冯小刚电影的营销策略冯小刚电影的营销策略导语:冯小刚,作为中国电影界的重要导演之一,以其作品的商业成功而闻名。
他的电影不仅在艺术上取得了成功,更在商业上赢得了观众的青睐。
本文将探讨冯小刚电影的营销策略,并分析其成功的原因。
一、电影题材的选择冯小刚的电影作品大多以中国社会现实为背景,题材涵盖多个领域,如家庭、爱情、友情、校园、社会等。
这种多元化的题材选择是冯小刚电影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首先,这种选题反映了观众的需求。
冯小刚电影所涉及的题材广泛,能够满足不同观众群体的不同口味。
无论是喜剧、青春片,还是社会题材,都能够吸引到一部分观众的关注与喜爱。
其次,冯小刚电影所揭示的社会问题触动了观众的痛点。
通过对家庭、社会等方面的深入挖掘,冯小刚电影传递出对于当下中国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关注,引起了观众的共鸣和关注。
最后,这种多元化的题材选择使得冯小刚电影能够在市场上形成自己的独特地位。
不同于其他导演的作品,冯小刚的电影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度成为观众的重要选择。
二、推广与宣传冯小刚电影的推广与宣传是其商业成功的关键一环。
在营销上,冯小刚采用了多种策略以确保作品能够得到广泛关注,取得票房成功。
首先,冯小刚通过媒体宣传扩大作品的知名度。
他积极参与电影新闻发布会、采访节目,通过接受采访、发表观点等方式与观众进行互动,借助自身知名度提升影片的曝光度。
其次,冯小刚借助社交媒体平台的力量进行广告宣传。
通过发布电影剧照、预告片、幕后花絮等内容,在观众中营造话题,引发观众的关注与讨论。
此外,冯小刚还与明星合作,通过明星效应吸引观众的目光。
再次,冯小刚的电影往往选择在重要时段上映,以增加观众的关注度。
他善于抓住中国重大节日、假期等时间节点推出新作,如春节档、国庆档等,利用观众人数增多的机会提高票房表现。
最后,冯小刚电影的营销策略中还包括与品牌合作。
他和知名企业合作,通过影片中的植入广告或合作推广,实现互利共赢的目标。
这种品牌合作不仅为电影提供了更多的资金支持,还能够借助品牌的影响力吸引更多的观众。
基于4P理论的冯小刚电影营销策略
基于4P理论的冯小刚电影营销策略基于4P理论的冯小刚电影营销策略导语:冯小刚作为中国电影界的顶尖导演,他的电影作品一直备受瞩目。
然而,要让电影作品受众广泛,取得商业成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本文将从4P理论的角度分析冯小刚电影的营销策略,帮助读者了解电影营销的关键要素。
一、产品(Product)1. 剖析冯小刚电影的核心内容冯小刚电影往往有深入人心的独特故事,引人入胜的情节以及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
例如他的电影作品《非诚勿扰》和《手机》等,都成功地揭示了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矛盾和问题。
这些故事情节吸引了观众的眼球,成为其独特的核心内容。
2. 强化品牌形象冯小刚作为导演是冯小刚电影的核心品牌,他的名字和作品紧密相连,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冯小刚的电影风格也是一种独特的制片特点,他的作品往往以讽刺,黑色幽默和社会矛盾为主题,这为他塑造了鲜明的品牌形象。
二、价格(Price)1. 制定合理的票价在电影营销中,制定合理的票价对于吸引受众至关重要。
冯小刚电影的票价一般较为合理,既不过高导致大众无法负担,也不过低而影响电影的品质和市场价值。
保持合理的票价,能够吸引更多观众前往观影。
2. 推出不同类型的票价策略冯小刚电影可以根据不同观众群体的需求推出不同类型的票价策略。
例如,在电影上映初期,可以推出优惠票价吸引观众进行首映观影。
同时,还可以与电影院合作,推出特定时段或特定场次的优惠票价,增加观众的观影欲望。
三、推广(Promotion)1. 利用媒体进行宣传冯小刚电影的宣传通常利用多种媒体进行,包括电视广告、户外广告、网络宣传等。
这些媒体的宣传广告可以在电影上映前的几个月甚至更早开始,通过频繁的曝光增加观众对电影的关注度。
2. 参加电影节等活动冯小刚电影可以参加各类电影节和影展活动,这些活动是进行电影推广的重要渠道。
通过参展和获奖等方式,提高冯小刚电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观众的关注。
四、渠道(Place)1. 选取适合的上映渠道冯小刚电影应选择适合的上映渠道,包括院线电影、网络平台等。
冯小刚电影与中国大众文化品牌
冯小刚电影与中国大众文化品牌贾磊磊【期刊名称】《当代电影》【年(卷),期】2006()6【摘要】在当代中国电影的发展史上,冯小刚的电影创作始终被市场、被票房、被投资挤压着,这种电影艺术的“良性危机”,不仅没有使冯小刚的电影创作方向迷失、错乱,反而使他更加真实地面对着中国电影的现实境遇,更加明确地向着主流电影的创作方向不断前行。
与此同时,冯小刚把电视剧的娱乐语言引入电影,并且开始打造中国内地的贺岁影片市场、营造贺岁电影的放映档期;逐步奠定了他都市喜剧电影导演的历史地位。
尤其重要的是,作为一位从来不赔钱的电影导演,冯小刚电影的单片票房屡次击败进口好莱坞商业大片,在风云变幻的电影市场上建立了良好的市场公信度。
现在,冯小刚已经成为一个在心理上能够唤起观众电影热情的导演,一个在商业上可以信赖的导演,一个在市场上具有一定文化品牌效应的导演。
当下,对于《夜宴》这样一部完全由中国电影人联合投资制作的影片,它的市场胜利绝不仅仅是一种电影票房的胜利,更将是一种大众文化品牌和电影产业的胜利。
【总页数】7页(P44-50)【关键词】冯小刚电影;电影产业;文化品牌【作者】贾磊磊【作者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902【相关文献】1.大众、大众文化与电影的“大众文化化”——当下中国电影生态的“大众文化”视角审视 [J], 陈旭光2."我的电影只伺候中国观众"——电影大众与冯小刚电影研究 [J], 邹欣星3."我的电影只伺候中国观众"——电影大众与冯小刚电影研究 [J], 邹欣星4.浅析电影营销中企业品牌的传播策略——以冯小刚电影为例 [J], 许玮5.浅析冯小刚电影中大众文化的审美特质——以《一声叹息》为例 [J], 张璇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众文艺摘要:冯小刚作为中国新生代导演中的一个“怪才”,不仅成功的开中国贺岁片之先河,而且在票房的回报率上也遥遥领先,他是商业电影创作者之标杆,近年来,我们发现,冯小刚在坚持拍摄喜剧电影的同时已经悄然朝着弘扬主流价值观念的影片转变,从另一个角度向世人展示了冯氏电影的魅力关键词:冯小刚;喜剧;商业;主流价值作为中国新生代导演中的一个“怪才”,冯小刚利用电影独特的语言,以独有的方式和人生观向我们展示了他对生活冷峻的观察,深入的理解和赤裸裸的展示。
90年代,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中国电影多年以来的保护伞消失不见,电影院门庭若市的场景也继而消失,第五代导演局限在“铁屋子”里的作品纷纷在国际上获奖而在国内却遭到禁映的待遇,而在狭缝中成长的第六代关注现实,揭露现实,却只能在体制外创作上不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台面。
正当中国内地电影陷入“弥留”之际,冯小刚带着他那京味十足的冯氏幽默从天而降,《甲方乙方》是中国贺岁片的开端,它犹如一场及时雨拯救了疲软的中国电影市场,而冯小刚也顺利的成为贺岁档的领头羊,只要有他的电影上映,同一档期的其他电影甚至是好莱坞影片也要逊色三分。
冯氏电影也就顺理成章的形成了其品牌效应,至今仍是中国电影市场的一剂兴奋剂。
当然,一成不变并不是冯氏的风格,《天下无贼》之后,冯小刚已经开始悄然的转型,2012年,《一九四二》象征着冯小刚电影的转型已经达到了一个平稳的阶段,再往前追溯,《唐山大地震》超高票房和口碑,《集结号》使他获得的荣誉,《夜宴》的褒贬不一,都证实了冯小刚不仅仅是一个娱乐片,商业片的导演,而且做到了艺术性,娱乐性和商业性三性统一的要求。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冯氏的这种转变不单单是对电影艺术的追求,在这种主观愿望之下,也有着电影市场对冯小刚的考验和要求。
一、雅俗共赏的冯氏幽默早期的中国电影史上,娱乐片伴随着电影诞生,早期中国电影的主要是娱众悦众,承载着这类的影片并不少见,20年代末期的《火烧红莲寺》引起极大的轰动,短短的几年竟连拍18部续集;新中国成立之后,主流意识形态开始代替娱乐占据中国电影市场的话语权,娱乐片此时已经沦为“毒瘤”而销声匿迹。
80年代末到90年代娱乐片再一次横扫中国内地电影市场,但与此同时,各种粗制滥造的娱乐电影电影的出现使中国内地的电影的创作呈现出泥沙俱下的跛脚状态,这种状况背后间接隐藏着中国电从“娱乐”到“主流”——冯小刚电影的平民化与商业价值胡 慧 (浙江传媒学院影视文学系汉语言文学专业 浙江杭州 310018)(《“要我百依百顺?……”》)这种叛逆让人想到了传统的俄罗斯女性形象安娜・卡列宁娜,但是二者的境遇又有所不同。
托尔斯泰在赋予安娜以大胆叛逆的性格的同时,又流露除了对她的憎恨,因此安娜的结局是“她甩掉了红色手提包,把脑袋缩进肩胛,双手着地扑到车厢底下。
”由此可见,传统的女性形象总是要为她们的叛逆付出惨痛代价,这也就说明她们始终居于男权思想的操控下,得不到真正的解放。
而阿赫玛托娃则真正赋予了她的女主人公们以主动性、意志和权力。
而不是让她们把接受、隐忍和顺从当成自己应该持有的生活态度。
传统的俄罗斯女性形象中还有一类女性形象被称为“圣母”型,即超越苦难,拯救他人的女性形象。
对于这类形象,阿赫玛托娃在《安魂曲》中做了最好的诠释。
“我已经远离人群,茙茙孑立”,没有可以依靠的大树,自己就是儿子的支柱,在看不到希望的的茫茫河上,太阳暗淡了,重新提炼了生活的诗人果敢地寄托于将来,“但希望始终不渝,在远方高歌”,儿子不能死去,必然有可以解救的方法,一个母亲用生的力量对抗者死的威胁和恐惧,并且勇敢地关怀着四周受苦受难的人们。
三、结论阿赫玛托娃第一个从女性的立场塑造了一个个崭新的女性形象。
她笔下的女性在秉承俄罗斯传统的女性形象的美德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有所提升。
她们在继承优良传统品质的同时,又享有着人的尊严,个性独立和精神自由,不再像传统的女性那样把接受、隐忍和顺从当成自己应该持有的生活态度,不再只是为了去迎合男性的审美趣味。
她们较传统的女性形象有着更广阔的人生心态,更多的权力和自由。
阿赫玛托娃的诗歌即是这样以独特的艺术视角和超凡的欣赏趣味揭示出了女性的心灵世界。
俄罗斯文学中传统的女性形象一直是屈于男权思想的操控之下,而阿赫玛托娃则赋予她的女主人公们以权力和自由,展现了这位赋予爱情以“女性发言权”的“俄罗斯诗歌女皇”在诗歌中独树一帜的贡献。
参考文献:[1]普希金著,剑平译。
《叶甫盖尼・奥涅金》[M].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1944.[2]陈方.当代俄罗斯女性小说研究 [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3]郑体武译. 俄国现代派诗选 [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4]徐景益,宋玉静.“白银”的一枝靓丽玫瑰 [J].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5-04-23(10).[5]林霆. 论丁玲的转向与阿赫玛托娃的坚守 [J].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6-10-25(10)[6] 司俊琴,徐晓荷. 哀婉孤独的女性世界 [J]. 社科纵横.2003.[7] 林咏. 俄罗斯悲剧命运的承担者 [J].宜宾学院学报。
2005-08-25(10)[8]宋嗣喜. 玫瑰泣血别样红——大诗人安娜・阿赫玛托娃的生平与创作 [J]. 学习与探索. 2003.・文艺评论・27大众文艺28影市场机制的危机,在世纪交接之际,只有寥寥几部贺岁片在坚守阵地。
其中的佼佼者就是冯小刚导演的《甲方乙方》,这部影片集结了葛优,徐帆,刘蓓等明星大腕,以喜剧的方式演绎了当代人的梦想,从《甲方乙方》到《不见不散》和《一声叹息》,再从《大腕》到《手机》和《天下无贼》,冯氏喜剧已经逐渐形成其品牌效应,只要有冯小刚的电影上映,其他的电影都愈显相形见拙。
平民意识强烈是冯小刚电影一个显著的特点,正如冯小刚在一次采访中谈到,他很在意电影观众的感受,了解观众的喜好是冯小刚创作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有些人可能认为冯氏电影太过商业化,没什么艺术价值,在到底是为艺术而艺术还是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电影,在冯小刚心目中已经衡量得很清楚,迎合受众是他的策略,同时也是冯氏电影的成功之所在。
所以,在中国电影出浴低潮时期,冯小刚电影依然能占一席之地,不能不说这是冯氏本土化商业成功的一个典范。
作家刘震云曾说“冯小刚的电影开创了中国电影的另一种话语系统和叙事方式”,因为冯氏电影直接给老百姓带来了快乐,深层原因则是冯小刚选择的“京味”幽默以及延续王朔小说生动巧妙的编排故事,完成了对中国话语习惯的一次颠覆,而这种颠覆则给中国电影市场带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局面,即使冯氏电影在五代后脱颖而出,不仅赢得票房,更重要的是形成冯氏品牌和独特的喜剧风格,他在中国电影史上是一个成功的“异类”。
冯小刚喜剧电影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他的明星策略,喜剧明星葛优是他电影的绝对主角,通常饰演小人物,却有着英雄般的情怀;也幻想有朝一日能变成大富翁,骨子里却清高和骄傲,他演绎着生活中的悲与喜,把常人的种种困难与尴尬化作相逢一笑,葛优的“喜庆”与冯小刚的幽默天衣无缝的配合在一起,这也形成了电影界著名的冯葛组合,同时也是票房的保证,无论是《甲方乙方》里的“打死我也不说”,“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啊”,还是“黎叔很生气,后果很严重”等,已成为电影界的经典台词,这也说明了冯氏电影的魅力之所在,冯小刚把他的冯氏幽默发挥得淋漓尽致。
在这些贺岁片当中,我们不难发现,冯氏电影似乎都是由许多精彩的细节组成,这些碎片式的小品段落都是独立的一段,这些独立的部分组成了整部影片,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些段落和细节,冯氏电影就失去了其动人的光彩。
然而,在欢笑背后,却隐藏着冯氏对生命的思索,小人物是冯小刚电影的绝对主角,这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向往美好的生活,对英雄情结的认同,却并不是总能如意,于是,在举手投足之间都在无意的消解着生活的不如意,对传统,对习惯势力进行了无情的嘲弄,对普通人的梦想,对普通人的尴尬做了喜剧化的处理,运用幽默、滑稽等喜剧形态把当下人在现实生活中所遭遇到的种种无奈、困惑和愤怒都化作相逢一笑。
二、转型与市场需求2006年《夜宴》的出现,预示着冯小刚电影的转型,从题材上来看,《夜宴》完成了从市民喜剧到历史悲剧的转身,从现代到古代的一次延伸。
其实,自《大腕》以来,冯小刚一直在努力突破自己,寻找转型的契合点,葛优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来描述冯小刚“他心里憋着一股气”,其实,冯小刚心里憋的不仅仅是成为票房冠军,而是他憋着一股有话要说的劲儿,自他的作品被市场认可以来,他就在作品中增添一些与商业元素不一样的东西,这其中包括了对社会历史,乃至人生价值的深刻洞见。
2007年的《集结号》分别拿下各个奖项的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优秀导演奖等,这些褒扬不仅是对冯小刚个人的肯定,同时也说明了冯小刚转型的一个胜利,从《集结号》开始,可以明显的看到冯小刚电影已经从娱乐从主流的一个转变,但是这种转变并不意味着冯小刚那个放弃了喜剧电影,《非诚勿扰》的成功再次说明冯氏喜剧在市场上的地位,而是说明冯小刚已经在自己的电影中更加明显的注入自己对人生的理解,《集结号》中谷子地对兄弟的情深意重,对真相的执着,不正就是冯小刚的执着吗?这种转变这在《唐山大地震》中得到印证,宏大的场面,细腻的叙事,动人的情感,在这部影片中发挥得淋漓尽致,正是在这种转换之中才彰显了冯小刚对宏大叙事的驾驭能力。
冯小刚心里憋着的这股气正在逐渐的吐出来,2012年的一部描写人类在灾难中求生的《一九四二》,以一种看似客观的视角,不动声色的勾画出了人们在饥荒时候求生本能,沉重的腔调与当下的商业片背道而驰。
如果不说明《一九四二》出自冯小刚之手的话,恐怕没人肯相信这部平视历史的影片出自冯小刚之手。
从娱乐到主流,不仅仅是冯小刚自身对影像的自觉化,对冯氏品牌延伸的需要,其中也有市场对冯小刚的要求。
冯氏电影在电影市场中经久不衰,票房的高回收率使冯小刚明白自身品牌对大众的影响。
随着时代的变迁,好莱坞大片以及国内各种商业大片的投石问路,中国电影市场的潜能已经拨动着电影创作者的心弦,谁都希望自己的影片在充满着人文关怀的同时还要被市场认可,这种驱动力成了冯小刚转型的一个契机,与其说转型倒不如说冯小刚创作的升华。
冯氏电影与市场的磨合已成为中国内地电影的一个标杆。
这或许在无形中会把冯小刚神话,但是,细细思索一下,无论是冯氏喜剧片还是主流片,尽管也有褒贬不一的评论,可是谁能质疑其票房回报率呢?可见,无论是喜剧还是主流,都隐藏着冯小刚对市场的期待,也蕴含着冯小刚对电影的敬意,在有意无意之中,在嬉笑怒骂之中,在深沉凝重之中,发散出冯氏电影对人生的态度。
能对现实的嘲讽,能对理想的肯定,也能对历史的审视,从冯小刚身上折射出的人文关怀已愈发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