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烈日和暴风雨下》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本课的主题和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2 教学方法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1.3 教学内容介绍本课的主题《在烈日和暴雨下》,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第二章:故事梗概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故事的情节和发展,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2 教学方法通过讲述和讨论,让学生了解故事的基本情节。

2.3 教学内容讲述故事《在烈日和暴雨下》的情节,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人物的情感变化。

第三章:角色分析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故事中各个角色的特点和动机,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2 教学方法通过角色扮演和讨论,让学生深入了解各个角色的性格和行为。

3.3 教学内容分析故事《在烈日和暴雨下》中的主要角色,引导学生思考角色的动机和行为。

第四章:主题探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故事的主题,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4.2 教学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写作,让学生表达对故事主题的理解和感受。

4.3 教学内容探讨故事《在烈日和暴雨下》的主题,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面对自然灾害时的应对方式。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5.1 教学目标让学生回顾和总结所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总结和反思能力。

5.2 教学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口头报告,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5.3 教学内容总结故事《在烈日和暴雨下》的主要情节和角色特点,引导学生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面对自然灾害时的应对方式。

第六章:文学背景分析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故事《在烈日和暴雨下》的文学背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6.2 教学方法通过文献资料展示和讲解,让学生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历史背景。

6.3 教学内容分析《在烈日和暴雨下》的文学背景,包括作者的生平和创作意图,以及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第七章:文本解读7.1 教学目标让学生深入理解故事《在烈日和暴雨下》的文本内容,提升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理解小说《在烈日和暴雨下》的基本情节,把握主人公祥子的性格特点。

(2)培养学生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够从细节中概括人物形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理解,认识到社会现实对个体命运的影响。

(2)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勇敢面对困难,积极进取。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小说《在烈日和暴雨下》情节的把握。

(2)主人公祥子性格特点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社会现实对个体命运的影响。

(2)如何从文学作品中发现美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 导入新课(1)简介作家老舍及其作品《骆驼祥子》。

(2)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骆驼祥子》,请大家简要回顾一下祥子的经历。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在烈日和暴雨下》,了解情节发展。

(2)完成课后练习,概括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的遭遇。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的心理变化。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分析人物形象(1)引导学生从细节中概括祥子的性格特点。

(2)讨论:祥子的命运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关注劳动人民的艰辛,培养同情心。

(2)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祥子的性格特点及命运。

四、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课堂笔记。

3. 推荐一本类似的社会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并简要介绍其内容。

本节课通过分析小说《在烈日和暴雨下》,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了祥子的艰辛命运,以及社会现实对个体命运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引导学生从细节中发现人物性格特点。

注重情感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苏教版(含5篇)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苏教版(含5篇)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苏教版(含5篇)第一篇:九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苏教版在烈日和暴雨下教学目标1、认识旧社会城市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激发以新社会的热爱。

2、了解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认识自然环境的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与表达中心的关系。

教学难点写祥子在烈日、暴雨下拉车所受的煎熬及其心理活动,以及自然环境描写对深化主题的作用。

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过夏天吗?你们在夏天都干些什么呢?你们知道在旧社会里穷苦劳动人民是怎样生活的吗?二、老舍和作品简介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现代著名作家。

1951年获“人民艺术家”光荣称号。

代表作: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

节选情节:祥子已经成了家,有了家庭负担,而且妻子怀了孕,他不得不更加卖力地拉车挣钱,维持两口人的生活,并且准备小生命的出世。

祥子的心理和生活的急剧变化,痛苦生活的无望、无聊,就是从此开始的。

三、读课文,思考:1、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干什么?文中描写了祥子哪几种环境下拉车的经历?明确:一(1—6):烈日下拉车。

二(7—16):暴雨下拉车。

2、文章以偏正短语为题有何作用?明确:突出恶劣的自然环境,衬托祥子拉车生活的痛苦和遭遇的悲惨,表现了作者对旧社会黑暗、残酷的憎恨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四、分析讲解课文1、读1—2节:作者是怎样描写烈日的?从哪些角度运用了哪些方法?明确:①先总写:“发了狂”、“下了火”“憋气”——赤日炎炎、热到极限、无法忍受;②再细写:A、街上的柳树B、马路上C、便道 D、狗E、骡子F、小贩们G、柏油路H、拉车的——侧面烘托。

——运用白描、拟人、排比、比喻、夸张写烈日下拉车艰苦危险。

2、读3—5节:作者是怎样着意刻画祥子的矛盾心情的?文中抓住哪一细节刻画祥子在烈日下为生活煎熬?明确:A、痛苦与矛盾,饱含着多少辛酸与无奈,承受着多少痛苦;文中以夸张的语言,贴切传神的写出人们在炎热天气的感受。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在烈日和暴雨下》的基本情节,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背景。

(2)学习并掌握相关的语文知识,如词汇、语法、修辞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写作技巧。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同情,理解作品所传达的人文精神。

(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关注人生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介绍:《在烈日和暴雨下》是鲁迅先生创作的一篇现实主义小说,讲述了20世纪初中国农村一个悲惨的故事,揭示了旧社会的黑暗和农民的苦难。

2.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基本情节,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背景。

(2)学习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和修辞手法。

(2)分析课文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矛盾冲突和人物心理。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四、作业布置1. 复习课文,巩固所学知识。

2. 写一篇关于课文主题思想的短文。

五、课后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和家长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困难,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

语文教案-《在烈日和暴雨下》教学案

语文教案-《在烈日和暴雨下》教学案

语文教案-《在烈日和暴雨下》教学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在烈日和暴雨下》的主要内容,分析主人公祥子的心理变化和社会环境的关系。

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用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关怀,理解社会底层人民的艰辛生活。

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人文关怀,激发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介绍:介绍课文《在烈日和暴雨下》的作者老舍及其代表作。

概述课文主要情节,引发学生对主人公祥子的关注。

2. 人物分析:分析主人公祥子的性格特点,探讨其心理变化的原因。

引导学生关注祥子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

三、教学方法1. 互动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培养批判性思维。

2.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课文中的场景,增强对课文的理解。

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小组合作中的表现,评估其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和合作精神。

2. 写作练习:布置课后写作任务,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谈自己对主人公祥子的同情和思考。

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包括表达清晰、逻辑严密等方面。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提供《在烈日和暴雨下》的文本,方便学生阅读和分析。

在文本中标注重点词语和句式,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2. 相关背景资料:提供关于作者老舍的背景资料,帮助学生了解其创作背景。

提供相关社会历史背景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社会环境。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老舍的其他作品,如《骆驼祥子》,让学生对老舍的写作风格有所了解。

提问学生对课文《在烈日和暴雨下》的理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

在烈日和暴雨下老舍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感受人物悲苦的生存环境,体会其悲惨命运,认识到旧社会的黑暗现实。

2、学生通过阅读能体会景物描写的魅力,把握其特色和作用。

3、学生能有感情地诵读精彩的描写段落,积累精妙传神的语言,并能模仿写作。

重点难点:1、学生通过感受人物悲苦的生存环境,体会其悲惨命运,认识到旧社会的黑暗现实。

2、学生通过阅读能体会景物描写的魅力,把握其特色和作用。

教学设想:采取以思考题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讨论交流、老师讲解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体会景物描写的魅力,把握其特色和作用。

有感情地诵读精彩的描写段落,积累精妙传神的语言教学目的:体会景物描写的魅力,把握其特色和作用。

教具准备:小黑板、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过夏天吗?你们在夏天都干些什么呢?你们知道在旧社会里穷苦劳动人民是怎样生活的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阅读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节选,并且从人物、情节、环境这三个方面来更深入地品味小说的精妙。

二、由学生简介老舍和作品,教师可做适当补充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现代著名作家。

1951年获“人民艺术家”光荣称号。

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这本书,有同学读过吗?能不能简单地向大家介绍一下?学生简介故事内容,教师在点评中要肯定学生的回答,并针对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进行评价。

三、检查字词掌握情况憋.气打盹.腻.烦胆怯.馊.味打嗝.攥.着跺.脚蹚.水三、读课文,思考:1、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干什么?文中描写了祥子哪几种环境下拉车的经历?明确:一(1—6):烈日下拉车。

二(7—16):暴雨下拉车。

2、文章以偏正短语为题有何作用?明确:突出恶劣的自然环境,衬托祥子拉车生活的痛苦和遭遇的悲惨,表现了作者对旧社会黑暗、残酷的憎恨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四、分析自然环境1、作者老舍是如何将“烈日”这一自然现象生动地表现于纸上的?学生结合文本中具体的语句进行分析。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

《在烈日和暴雨下》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在烈日和暴雨下》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契诃夫的创作风格。

(2)学会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主题思想等。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学会欣赏文学作品。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小说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

(2)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学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底层人民生活的关注和同情。

(2)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道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在烈日和暴雨下》的基本内容。

(2)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主题思想等。

(3)欣赏契诃夫的写作风格。

2. 教学难点:(1)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手法。

(2)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学作品。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契诃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在烈日和暴雨下”,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主题思想等。

(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总结讨论成果。

4. 教师讲解:(1)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和讲解。

(2)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手法。

(3)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学作品。

5. 实践环节:(2)选取优秀评论进行展示和评价。

四、作业布置1. 请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巩固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2. 深入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他们的看法。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水平的学生适当的指导和关爱,使他们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提高自信心。

六、教学评价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关注彼此在课堂上的表现和进步。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在烈日和暴雨下》,使学生了解作者鲁迅以及该作品的背景信息。

2. 帮助学生掌握作品的基本情节、人物形象以及主题思想。

3. 引导学生深入剖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 通过讨论和写作,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作品简介:《在烈日和暴雨下》是鲁迅先生创作于1924年的一篇短篇小说,收录于《彷徨》一书。

小说以现实主义手法,描绘了一个贫苦农民在烈日和暴雨的煎熬下,仍然坚持劳作的悲惨命运。

2. 人物介绍:主要人物有祥林嫂、祥林、阿Q等。

祥林嫂是作品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勤劳、善良、坚韧的农村妇女;祥林是祥林嫂的丈夫,是个游手好闲、好吃懒做的人;阿Q是村里的无赖,常欺负祥林嫂。

3. 情节梳理:祥林嫂在烈日和暴雨下仍然坚持劳作,为了生活所迫,不得不忍受丈夫的虐待和村里人的欺负。

她在暴雨中病逝,结束了自己悲惨的一生。

4. 主题思想:作品揭示了旧社会农民的苦难生活,对封建社会的黑暗进行了批判,表达了作者对底层人民的同情和对社会变革的渴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作品情节的把握,分析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的解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作品背景、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

2. 讨论法:分组讨论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3. 写作法:引导学生创作心得体会,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鲁迅及其作品《在烈日和暴雨下》,阅读作品。

2. 第二课时:分析人物形象,讨论作品的主题思想。

3. 第三课时:解读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4. 第四课时:分组讨论,每组选一个话题进行讨论。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概括出《在烈日和暴雨下》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学生能够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象征意义。

3. 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作能力得到提升。

七、作业布置1. 回家后向家长介绍《在烈日和暴雨下》的主要内容。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
地──北京人
事──著名作家,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话剧《茶馆》
三、指导阅读“自读提示”:
指名朗读“自读提示”并让学生思考:
明确:介绍了作品的时代背景──旧时代;介绍了小说主人公──祥子;介绍了文章的主题──揭示旧社会中小人物的苦难生活。
四、分析课文:
1.阅读课文加副标题。
师:通过前边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本文的主人公是个车夫,下面我们就来给课文加个副标题:一个的车夫(板书)并说一下这样加的理由。下面我们找同学来读课文,请同学们一边读课文、一边思考。
(2)课文中有大段对“烈日”和“暴雨”的描写,那么,把标题能否改为“烈日和暴雨”呢?为什么?
本文写景的最终目的是塑造人物,是为典型人物创造一个典型环境。具体地说,本文的景物描写是把祥子置身于一个恶劣的环境中。补足题目就是:(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拉车)。“烈日”越“烈”,“暴雨”越“暴”,在烈日和暴雨下挣扎的祥子就越痛苦,越难熬。于是作者便集中笔墨极力描写“烈日”的毒热和“暴雨”的凶猛,以便为祥子的活动创设一个特殊的氛围。
六、作业:
思考:作者是怎样描写烈日和暴雨的?怎样刻画人物的?描写自然环境对刻画人物有什么作用?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熟悉了课文。这节课,我们重点来分析一下课文是如何进行细致形象的描绘的?自然环境是怎样来烘托人物的?
二、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1.回顾文章结构。
上节课,我们把课文分成两部分,大家想一下我们是怎样分的?
问:第三段运用了哪几种方法?
学生齐答并明确:心理、动作
⑸.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祥子在烈日下拉车是痛苦不堪的。那么,课文前两段的自然环境的描写有何作用呢?
引导学生明确:自然环境描写对人物描写起烘托的作用。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设计及原文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设计及原文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骆驼祥子》的故事梗概2、体会在烈日下祥子的悲惨生活。

3、说出本文在自然景物描写上的特点及作用。

4、学习用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的写法。

重点:1、了解《骆驼祥子》的故事梗概2、体会在烈日下祥子的悲惨生活。

难点:1、说出本文在自然景物描写上的特点及作用。

2、学习用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的写法。

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喜欢夏天吗?在烈日炎炎或者暴雨中,你们上体育课是什么感受?你们知道在旧社会里车夫是怎样生活的吗?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老舍">习老舍先生的《在烈日和暴雨下》。

二、作者简介老舍 (1899~1966) 现、当代作家。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龙须沟》、《茶馆》等。

三、课文说明老舍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写于1935年,1936年在《宇宙》杂志上连载。

本文是从长篇小说《骆驼祥子》里节选的,可以当作独立的篇章来读。

祥子是小说中的主人公,生活在旧中国,以拉人力车为生。

四、介绍《骆驼祥子》五、生字词憋(biē)闷吆(yāo)喝腥臊(sāo) 哆嗦(duō suō)六、整体感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阅读课文。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2、文章按照什么顺序,可以分成几部分?七、走进烈日1、文中抓住哪些景物来表现天气的酷热?找出描写这些景物特点的词语或句子。

2、哪些语句是写人的感受?拉车人的表现又是怎样的?3、作者对天气、拉车人和物的景物描写是为了突出了4、在烈日炙烤下的祥子的心情又怎样呢?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5、作者竭力渲染天气的极度炎热,目的是什么?6、作者描写景物的用意是什么?八、讨论1、祥子的痛苦感受及苦难生活仅仅是恶劣天气所造成的吗?2、好天气,祥子会不会有好的命运?3、祥子的遭遇给你什么启示?九、揣摩运用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自己在烈日下的所见所闻所感,要求叙述中要提及景物。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在烈日和暴雨下》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主题。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关爱和同情,培养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在烈日和暴雨下》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课文主题,感受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关爱和同情。

(2)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课文《在烈日和暴雨下》的作者及相关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主题。

(2)邀请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总结课文主题。

4. 深入分析:(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2)举例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安排。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关爱和同情。

(2)联系现实生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在烈日和暴雨下》,巩固所学知识。

2. 写一篇课后心得,分享学习体会和感悟。

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总结,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情感变化,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当时的烈日和暴雨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在烈日和暴雨下 教案教学设计

在烈日和暴雨下 教案教学设计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在烈日和暴雨下》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提高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学生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文章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并体会文章所表达的人性和情感。

学生能够培养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在烈日和暴雨下》全文。

2. 教学重点:文章的情节和人物关系。

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3. 教学难点:对文章深层次意义的理解和解读。

对作者写作意图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对新课内容进行引入。

2. 课堂讲解:对文章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进行讲解,解释一些难懂的部分。

对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进行分析和讨论。

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针对文章的某个方面进行讨论和分析。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进行汇报和分享。

四、作业布置1. 要求学生完成对文章的阅读和理解。

2. 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文章的读后感或赏析文章。

五、教学反思1. 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总结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

2.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观察和分析,看是否需要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 评价方法:课堂参与度和小组讨论的表现。

作业和读后感的质量。

课堂提问和回答问题的准确性。

七、教学资源1. 教学材料:《在烈日和暴雨下》文本。

相关的人物分析资料。

相关的文学鉴赏指导书籍。

2. 教学工具:投影仪和幻灯片。

白板和记号笔。

教学课件和教案。

八、教学延伸1. 延伸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创作,如写一篇以“在烈日和暴雨下”为主题的故事或诗歌。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

《在烈日和暴雨下》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在烈日和暴雨下》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鲁迅及其作品的背景。

(2)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人物形象、情节结构等文学特点。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分析文学作品。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3)学会批判性思维,对文学作品进行客观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关注,理解作品中所体现的人文精神。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同情心、责任感。

(3)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关注他人,关注社会。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在烈日和暴雨下》的基本内容。

(2)作者鲁迅及其作品的背景。

(3)课文中的象征手法、人物形象、情节结构等文学特点。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象征手法的深入理解。

(2)对作品进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鲁迅及其作品《呐喊》。

(2)介绍课文《在烈日和暴雨下》的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

(2)结合课下注释,了解生僻词语、句子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人物形象、情节结构等文学特点。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如“烈日”、“暴雨”等自然现象的象征意义。

(2)分析人物形象,如祥林嫂的形象特点及其象征意义。

(3)讲解情节结构,阐述作者如何通过情节的安排来揭示主题。

5. 课堂练习:(1)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练习题。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6.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在烈日和暴雨下》,巩固所学内容。

2. 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了解其文学风格,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结合自己的生活,写一篇关于“在烈日和暴雨下”的作文,体现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在烈日和暴雨下》,让学生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

3. 通过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章内容概述:《在烈日和暴雨下》是一篇描写大自然变化的短篇小说,通过讲述一个人在烈日和暴雨中的经历,展现了人生的苦难和坚韧。

2. 重点词汇和短语:烈日、暴雨、坚韧、苦难、人生等。

三、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谈论他们对烈日和暴雨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3.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他们对文章主题和情感的理解。

4. 分析修辞手法: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复述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 学生能表达自己对文章主题和情感的理解。

3. 学生能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并对其进行鉴赏。

五、教学资源:1. 课文《在烈日和暴雨下》。

2. 相关背景资料。

3. 参考问题。

4. 小组讨论指南。

5. 修辞手法分析表。

六、教学扩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亲身体验文章中人物的苦难和坚韧。

2. 让学生写一篇以“我在烈日和暴雨下的经历”为主题的短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应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思考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2.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计划调整:1. 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理解能力,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

2. 在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增加一些拓展性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九、课后作业:1. 让学生复习课文,巩固所学知识。

2. 布置一些相关的阅读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拓展知识面。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目标:重点关注如何通过阅读《在烈日和暴雨下》,让学生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以及通过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理解小说基本内容,感受祥子悲苦的生存环境,体会其悲惨命运。

2、体会景物描写的魅力,把握其特色和作用。

3、品味文章精妙传神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景物描写方法人物悲惨命运教、学具小黑板预习要求1、朗读课文,了解小说节选部分基本内容。

2、找出文中景物描写的语句,分析其特色。

3、初步体会人物的.命运。

一、导入本课,揭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的叔叔于勒》,感受了于勒这样一个小人物的悲惨命运。

今天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中国旧社会一个小人物人力车夫祥子的命运是怎样的。

二、简介作家、作品1、作家: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老舍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剧本《龙须沟》《茶馆》等。

他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

作品大都取材于小市民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

2、作品:《骆驼祥子》以20世纪初期北京动荡社会为背景,展现人力车夫祥子不幸的生活遭遇。

祥子原是乡下农民,进城后当了人力车夫。

他最大的愿望是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人力车。

为了这个愿望,他风里来,雨里去,拼命拉车,省吃俭用。

三、整体感知1、出示问题节选的这部分主要写什么内容,文章主要通过怎样的写法来表现的?文章语言上有些什么特点?2、指导朗读课文,注意正音。

憋气()砖窑()打盹()胆怯()汲水()腻烦()黏汗()馊臭()恶心()冷飕飕()跺脚()蹚水()3、交流上述问题从标题入手,补全题目,感受祥子的悲惨命运,同时弄清文章结构。

在烈日和暴雨下四、进一步讨论课文,把握文章景物描写方法及作用1、理解对烈日的描写(1)、先总写,后分写(先写各种景物,接着写动物、小贩的表现,还写了拉车人的不同情态,一步步写出了烈日之“烈”)。

《在烈日和暴雨下》的教案

《在烈日和暴雨下》的教案

《在烈日和暴雨下》的教案1.目的要求:见备课导引2.重点难点:见备课导引3.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一、复习提问:小说的概念及小说三要素之间的关系。

二、作者介绍。

三、《骆驼祥子》简介四、课文感知,朗读课文,划分结构。

五、课文分析第一层,即1—2节。

重点分析第二节写了什么,怎么写的?提示:抓住典型事物,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表现天热的程度,说明旧社会人力车夫在统治者的压迫剥削下不得不拼命挣扎的情景。

第二课时:一、祥子在烈日下的矛盾心理和拉车的亲身感受。

第一次矛盾心理:胆怯→可是见了座儿还想拉。

写出天之热之烈,表现祥子在烈日下忍受的痛苦。

第二次矛盾心理及感受:不敢再动→爽性出去试一试。

再现祥子要强性格,勤劳习惯,体现了祥子为生计而忍受的烈日炙烤的痛苦。

二、祥子在暴风雨中拉车挣扎。

第一层:暴雨来临的过程。

(由小→大)设问:天气是如何变化的?作者如何描写暴风雨来临的过程的发展变化的?提示:抓住风,空中的乌云,街上的柳枝以及人们的活动的`发展变化,写暴雨即将来临的危机及到来之后的肆虐。

尤其抓住柳树随着天气的变化的特征。

第二层:祥子在暴风雨中挣命拉车的情景。

设问:1.暴风雨中祥子是怎样的形象?浑身湿透、举步维艰。

2.祥子的感受是怎样的?不知所措又无可选择。

第三层:回家后的情况。

像风雨中的树叶:(比喻的作用)第三课时.总结:1. 词语的准确、生动、富于表现力。

2.自然环境的描写A.抓住特征、多角度、有层次描写。

B.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3.人物形象A.通过人物在烈日及暴雨下拉车的感受,表现祥子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的痛苦与挣扎。

B.主要通过人物在烈日下的矛盾心理的刻画表现祥子的内心世界和好强的性格。

C.通过祥子拉车的挣扎与坐车人作对比,表现祥子挣扎于黑暗不平等的人剥削人的社会环境中。

4.主题思想5.柳树形象:前后七次谈到柳树。

作者是依照天气变化的过程,随着人物活动场景的变换来描写柳树。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学设计6由教案频道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烈日和暴风雨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旧社会城市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激发以新社会的热爱。

2、了解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认识自然环境的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与表达中心的关系。

教学难点:写祥子在烈日、暴雨下拉车所受的煎熬及其心理活动,以及自然环境描写对深化主题的作用。

教学后记:这篇课文写祥子在“六月十五那天”的生活遭遇,“在烈日和暴雨下”拉车谋生的痛苦与不幸。

通过教学,引导学生懂得本文写了祥子在这一天中三段时间里的故事,文章对“烈日下”、“暴雨下”的祥子是如何具体细致地描绘的,是如何具体地描写自然环境的。

采取以思考题引导学生各自阅读、理解文章,让学生回答,老师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方式进行教学。

快速阅读,理清线索。

教者可以按天气变化划分大段,明确祥子的活动和感受是全文线索。

进而引导学生进行重点剖析。

让学生说说自己认为描写最精彩的片段。

然后以第2段为例,理解正面描写烈日和通过人、动植物侧面烘托酷热结合起来的好处。

以第5段为例,理解作者从视、听、嗅、味、触觉多方面着笔描写骄阳的炎威。

以第8段和第10段为例理解作者为何写出风雨中景物的变化。

再让学生画出课文中直接描写祥子痛苦感受的语句,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努力体验祥子的痛苦心情。

写作指导这个方面,可以让学生探究。

如:作者用这么多笔墨写烈日和暴雨目的是什么?祥子的痛苦只是自然环境、天气恶劣造成的吗?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喜欢过夏天吗?你们在夏天都干些什么呢?你们知道在旧社会里穷苦劳动人民是怎样生活的吗?《在烈日和暴雨下》一文是从老舍先生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中选的。

祥子的故事,拍成过电影,改编成戏剧,传播甚广,同学们多半是知道一些的。

今天我们来学习老舍的原著,看看原著中的这一段对祥子是如何描写的。

为了使同学们学习有个重点,现在出几个思考题,大家自己阅读、理解文章,想一想这几个题该怎么回答。

1、本文写了祥子在“六月十五那天”中的几段时间里的故事?(回答好此问,也就解决了本文可分为几个部分这个问题。

)2、文中哪些地方描写祥子?对祥子作了哪些方面的描写?这些描写表明什么?根据教师的提示,阅读课文,重点考虑思考题1。

提问:本文写了样子在“六月十五那天”中的几段时间里的故事?(可提问三、四人)讲解:这篇文章写了样子在这天中的三段时间里的故事。

①祥子在这天的上午上街拉车谋生,吃尽了烈日当头毒射的苦头。

②祥子在这天的午后一点,“这一夏里最热的一天”里的“最热的时候”,拉车前行,突然天降暴雨,狂暴的大雨点直砸他的头和背,冷酷而强横的坐车人不准他片刻停车避雨。

③祥子拉完车跑回家,抱着火烤还浑身哆嗦不停。

3、生字新词憋biē气允yǔn许中暑shǔ 瓢piáo瓠hù焦躁zào 打盹dǔn 汲jí取吆yāo喝he胆怯qiè 脊jǐ背腻nì烦柏bǎi油路打嗝gé 恶ě心舒畅chàng 搀chān合蒲pú扇攥zuàn紧颤chàn抖腥xīng臭chòu跺duò脚蹚tāng水晌shǎng午慢腾腾tēng幌huǎng子拽zhuài着利飕sōu有劲无精打采惊惶失措二、老舍和作品简介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现代著名作家。

1951年获“人民艺术家”光荣称号。

节选情节:祥子已经成了家,有了家庭负担,而且妻子怀了孕,他不得不更加卖力地拉车挣钱,维持两口人的生活,并且准备小生命的出世。

祥子的心理和生活的急剧变化,痛苦生活的无望、无聊,就是从此开始的。

三、研读课文读课文,思考1、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干什么?文中描写了祥子哪几种环境下拉车的经历?明确:一(1—6):烈日下拉车。

二(7—16):暴雨下拉车。

2、文章题目有何作用?明确:突出恶劣的自然环境,衬托祥子拉车生活的痛苦和遭遇的悲惨,表现了作者对旧社会黑暗、残酷的憎恨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四、分析讲解课文1、读1—2节:作者是怎样描写烈日的?从哪些角度运用了哪些方法?明确:①先总写:“发了狂”、“下了火”“憋气”——赤日炎炎、热到极限、无法忍受;②再细写:A、街上的柳树B、马路上C、便道D、狗E、骡子F、小贩们G、柏油路H、拉车的——侧面烘托。

——运用白描、拟人、排比、比喻、夸张写烈日下拉车艰苦危险。

2、读3—5节:作者是怎样着意刻画祥子的矛盾心情的?文中抓住哪一细节刻画祥子在烈日下为生活煎熬?教师明确:A、痛苦与矛盾,饱含着多少辛酸与无奈,承受着多少痛苦;文中以夸张的语言,贴切传神的写出人们在炎热天气的感受。

B、从“空中”“屋顶”“墙壁”“地上”“从上至下”着力写阳光暴烈;烈日的威力无处不在,祥子心理畏缩与烦躁。

C、从视觉、听觉、嗅觉三方面重点写阳光的声、色、味,突出祥子在死亡线上为生活而卖命。

3、小结:写烈日,突出祥子如何在酷暑下受煎熬。

这部分的景物描写烘托了祥子的心理和性格,揭示了他的痛苦生活遭遇,推动了情节发展,表现了主题思想。

4、朗读第二部分,分析讲解:(1)“午后一时——一天里最热的时候”祥子“又拉上了买卖”,这时他的心情如何?明确:天气的酷热已使他强壮的身体招架不住,但迫于生活,又希望能够多拉一趟车。

这时心情是拉也苦,不拉也苦,极其矛盾,痛苦,进退两难,万般无奈。

就如白居易的“卖炭翁”中写的“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2)作者描绘暴雨来临时的情景从哪儿落笔?具体说明其描绘顺序(找出写柳树、柳枝的语句)教师明确:俗语说:“风是雨头。

”写雨正是从写风入手的。

“山雨欲来风满楼。

”A、像病了似的……无精打采。

——天气又干又热、B、柳条儿动了——有了凉风C、飘洒的摇摆,长出一截儿来——风渐大D、随着风狂舞——大风E、惊疑不定地等着点什么——暴雨来临前吓人的情景F、横着飞——狂风。

(3)作者是怎样描绘暴雨下来时的过程?教师明确:风带着“雨星”乱撞-→极硬的“雨点”砸起许多土-→“雨点”停了-→“雨道”往下落-→“直的雨道,扯天扯地地垂落”,“只是那么一片,一阵”,“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空中的水往下倒,地上的水到处流”,“一个水世界”。

(4)课文写风云乍起到暴雨倾泻中过程中除了写风雨之外还抓住了暴雨哪些天气变化?教师明确:乌云、闪电。

狂风、暴雨、乌云、闪电、飞扬的尘土、狂舞的柳条,混合出华北一带夏季暴雨的特点。

(5)读11—16段:作者怎样描绘祥子在暴雨中拉车的情景?坐车的怎样?拉车的怎样?教师明确:拉车的欲躲避风雨不得,坐车的连一个铜板也没多给,拉车的已顾不过命来。

坐车的冷醒无情,拉车的痛苦、矛盾、挣命、“像风雨中的树叶一样无法自控”。

提问:为什么要描写坐车人?讲解:描写坐车人有两个目的:一是通过描写坐车人的所作所为,写出祥子的不幸遭遇;一是揭露这种人的自私冷酷,强横可恶,提露旧社会的冷酷,环境的恶劣,揭示祥子苦难遭遇的社会根源。

第16段讲解:这个结束段写祥子这天回家后,抱着火烤却“哆嗦得像风雨中的树叶”。

烈日毒晒,暴雨狂浇,又碰上那么个冷酷蛮横的坐车人,一天下来,年轻力壮的祥子终于被击垮了,等待他的是有如在风雨中哆嗦的树叶一般的命运,这就是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的结局。

五、问题探究提问:本文多次描写景物环境,这些描写有何作用?有何特点?讲解:本文的景物环境描写有多种作用:交代故事的背景,显现人物的遭遇,显示人物心理变化的缘由推动故事发展,等等。

如第二段描写烈日照晒下街上的种种情景,显现了祥子拉车走在街上的遭遇,也显示出祥子清晨出门时对暑热并不在乎而现在是“有些胆怯了”这一心理变化的原因,祥子带着这种心理拉着车在街上走,内心不断出现变化,故事继续往下发展。

第10段描写暴雨突然降!临的情景,风狂电掣,大雨倾盆,这时,在街上拉车的祥子的遭遇是“衣服”湿透,“头发”全湿……“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

本文描写景物环境,有许多特点,这里说两点:一、突出最能表现景物特点的状貌。

第二段写烈日暴晒下街上的景象:“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打着卷;“狗”趴在地上吐出舌头;“柏油路”晒化了;等等。

二、选取最具表现力的景物。

文中多次写柳树以示天气情况:一点风也没有,“柳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着”;起一点风了,“柳枝”“微微地动了两下”;风忽然大作,“柳枝随着风狂舞”;又一阵风,比以前的更厉害,“柳枝横着飞”。

六、课堂总结:文中抓住日之“烈”,雨之“暴”的特点,进行了细致形象的描绘,以自然环境的恶劣衬托在这种环境中挣扎的人物的痛苦生活。

这种病根不在天气而在社会制度,是对旧社会吃人制度的血泪控诉。

八、布置作业:《同步导学》中相关习题。

附:板书设计在烈日暴雨下祥子在烈日下拉车在暴雨下拉车天:发了狂微风(柳条微动)总写地:下了火暴雨前(重点写风)大风(柳条摇摆)人:憋气狂风(柳枝狂舞)天“热”天“凉”静物雨星(乱撞)分写动物暴雨中(重点写雨)雨点(硬砸)人雨道(垂落)水世界想拉车、胆怯湿透矛盾心理不敢动、心里腻烦被雨浇——惨雨(砸、横扫)想出去、懒得动、坐不住凉水(浇)祥子“煎熬”视:闪眼祥子“挣命” 往前拽害怕听:难听拉车——挣命趟水跑嗅:腥臭顾不过命来痛苦感受头:昏哆嗦——成团(像风雨中的树叶)难过身:馊脚:粘恶心(胃、肚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