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烈日和暴雨下教优质课教案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分析小说《在烈日和暴雨下》的主题思想和情节结构;(2)能够运用文学手法,描绘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3)能够解读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社会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剖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2)通过小组合作,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社会意义;(3)通过写作练习,提升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2)培养学生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和责任感;(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困难和挑战,培养坚持不懈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小说的人物形象和情节结构;(2)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社会背景;(3)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2. 教学难点:(1)小说深刻的主题思想和象征意义;(2)学生对劳动人民生活的理解和同情;(3)学生对困难和挑战的正面态度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小说《在烈日和暴雨下》的作者和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2. 阅读与讨论:(1)学生自主阅读小说,理解情节和人物关系;(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对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的理解;(3)教师引导小组代表进行汇报,总结小说的人物形象和情节特点。
3. 分析与解读:(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社会背景;(2)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讨小说的主题思想和象征意义;(3)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深化学生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四、作业与评价1. 作业:(2)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尝试运用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描写技巧,创作一篇短篇小说。
2. 评价:(1)教师对学生的读后感进行评价,关注学生对小说主题的理解和感悟;(2)教师对学生的文学创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对小说创作技巧的运用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效果。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在烈日和暴雨下》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鲁迅及其作品的历史背景。
(2)能够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表现手法等。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学会欣赏文学作品。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学会批判性思维,对作品进行合理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培养关爱他人、同情弱者的情感。
(2)认识劳动人民的艰辛,珍惜美好生活。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在烈日和暴雨下》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鲁迅及其作品的历史背景。
2.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表现手法等。
3.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学会欣赏文学作品。
三、教学难点:1. 对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寓意等进行深入理解。
2. 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培养批判性思维,对作品进行合理评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鲁迅及其作品《呐喊》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在烈日和暴雨下》,理解故事情节,了解祥子的遭遇。
3. 分析讨论:分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表现手法等,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文学作品。
4.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关注作品对社会现实的反映,探讨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寓意等。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作品的价值观念。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在烈日和暴雨下》,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作品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的看法。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对典型人物的剖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交流与表达能力。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理解小说《在烈日和暴雨下》的基本情节,把握主人公祥子的性格特点。
(2)培养学生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够从细节中概括人物形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理解,认识到社会现实对个体命运的影响。
(2)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勇敢面对困难,积极进取。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小说《在烈日和暴雨下》情节的把握。
(2)主人公祥子性格特点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社会现实对个体命运的影响。
(2)如何从文学作品中发现美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 导入新课(1)简介作家老舍及其作品《骆驼祥子》。
(2)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骆驼祥子》,请大家简要回顾一下祥子的经历。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在烈日和暴雨下》,了解情节发展。
(2)完成课后练习,概括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的遭遇。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的心理变化。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分析人物形象(1)引导学生从细节中概括祥子的性格特点。
(2)讨论:祥子的命运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关注劳动人民的艰辛,培养同情心。
(2)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祥子的性格特点及命运。
四、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课堂笔记。
3. 推荐一本类似的社会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并简要介绍其内容。
本节课通过分析小说《在烈日和暴雨下》,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了祥子的艰辛命运,以及社会现实对个体命运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引导学生从细节中发现人物性格特点。
注重情感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苏教版(含5篇)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苏教版(含5篇)第一篇:九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苏教版在烈日和暴雨下教学目标1、认识旧社会城市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激发以新社会的热爱。
2、了解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认识自然环境的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与表达中心的关系。
教学难点写祥子在烈日、暴雨下拉车所受的煎熬及其心理活动,以及自然环境描写对深化主题的作用。
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过夏天吗?你们在夏天都干些什么呢?你们知道在旧社会里穷苦劳动人民是怎样生活的吗?二、老舍和作品简介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现代著名作家。
1951年获“人民艺术家”光荣称号。
代表作: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
节选情节:祥子已经成了家,有了家庭负担,而且妻子怀了孕,他不得不更加卖力地拉车挣钱,维持两口人的生活,并且准备小生命的出世。
祥子的心理和生活的急剧变化,痛苦生活的无望、无聊,就是从此开始的。
三、读课文,思考:1、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干什么?文中描写了祥子哪几种环境下拉车的经历?明确:一(1—6):烈日下拉车。
二(7—16):暴雨下拉车。
2、文章以偏正短语为题有何作用?明确:突出恶劣的自然环境,衬托祥子拉车生活的痛苦和遭遇的悲惨,表现了作者对旧社会黑暗、残酷的憎恨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四、分析讲解课文1、读1—2节:作者是怎样描写烈日的?从哪些角度运用了哪些方法?明确:①先总写:“发了狂”、“下了火”“憋气”——赤日炎炎、热到极限、无法忍受;②再细写:A、街上的柳树B、马路上C、便道 D、狗E、骡子F、小贩们G、柏油路H、拉车的——侧面烘托。
——运用白描、拟人、排比、比喻、夸张写烈日下拉车艰苦危险。
2、读3—5节:作者是怎样着意刻画祥子的矛盾心情的?文中抓住哪一细节刻画祥子在烈日下为生活煎熬?明确:A、痛苦与矛盾,饱含着多少辛酸与无奈,承受着多少痛苦;文中以夸张的语言,贴切传神的写出人们在炎热天气的感受。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在烈日和暴雨下》的基本情节,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背景。
(2)学习并掌握相关的语文知识,如词汇、语法、修辞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写作技巧。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同情,理解作品所传达的人文精神。
(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关注人生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介绍:《在烈日和暴雨下》是鲁迅先生创作的一篇现实主义小说,讲述了20世纪初中国农村一个悲惨的故事,揭示了旧社会的黑暗和农民的苦难。
2.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基本情节,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背景。
(2)学习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和修辞手法。
(2)分析课文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矛盾冲突和人物心理。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四、作业布置1. 复习课文,巩固所学知识。
2. 写一篇关于课文主题思想的短文。
五、课后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和家长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困难,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
《在烈日和暴雨下》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在烈日和暴雨下》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契诃夫的创作风格。
(2)学会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主题思想等。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学会欣赏文学作品。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小说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
(2)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学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底层人民生活的关注和同情。
(2)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道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在烈日和暴雨下》的基本内容。
(2)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主题思想等。
(3)欣赏契诃夫的写作风格。
2. 教学难点:(1)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手法。
(2)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学作品。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契诃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在烈日和暴雨下”,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主题思想等。
(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总结讨论成果。
4. 教师讲解:(1)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和讲解。
(2)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手法。
(3)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学作品。
5. 实践环节:(2)选取优秀评论进行展示和评价。
四、作业布置1. 请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巩固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2. 深入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他们的看法。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水平的学生适当的指导和关爱,使他们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提高自信心。
六、教学评价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关注彼此在课堂上的表现和进步。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师中心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分析小说《在烈日和暴雨下》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学生能够掌握小说中的关键情节和描述技巧。
学生能够运用文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方法,深入理解小说的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学生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和情节,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学生通过创作和分享,提高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小说中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性困境,培养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
学生能够通过小说中的故事,认识到坚持信念和努力奋斗的重要性。
学生能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尊重他人,关心社会,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小说《在烈日和暴雨下》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小说中的关键情节和描述技巧。
2. 教学难点:分析人物形象和情节,理解小说中的社会现实和人性困境。
运用文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小说《在烈日和暴雨下》的背景和作者简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主题和人物形象。
2. 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小说,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人物形象和情节的理解和看法。
3. 分析与鉴赏: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探讨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变化。
学生通过分析情节和描述技巧,理解小说中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四、作业与评价1. 作业:学生可以选择一种人物形象,进行深入分析和创作,展现自己的文学鉴赏和创作能力。
2. 评价:教师通过阅读学生的读后感,了解学生对小说主题和人物的理解程度,给予评价和指导。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互评和自评,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反思,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和写作能力。
五、教学延伸1. 拓展阅读:教师推荐与《在烈日和暴雨下》相关的其他文学作品,供学生自主阅读和欣赏,扩展学生的文学视野。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其含义;(2)分析作品人物形象,了解作者通过人物描绘反映的社会现实;(3)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中的艺术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内容;(2)运用朗读、角色扮演等方法,感受作品情感;(3)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作品,培养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民生的情怀;(2)学会尊重劳动,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分析与理解;2. 作品人物形象的把握;3. 作品艺术特色的鉴赏。
三、教学难点1. 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刻社会意义;2. 从多角度审视作品,提出有见地的观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作品背景;(2)引发学生对课文主题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默读课文,划出生字词,并查找其含义;(2)分组讨论,总结课文内容,梳理故事情节。
3. 合作探讨:(1)分析作品人物形象,关注人物性格特点;(2)探讨作品中所反映的社会现实,联系现实生活;(3)品味作品中的艺术特色,如语言、描写手法等。
4. 课堂展示:(1)各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2)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5. 情感升华:(1)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汲取正能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2)结合现实生活,谈谈如何面对困难和挑战。
五、课后作业3. 观察生活中的人物,分析其性格特点,简要描述。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熟练地朗读课文,正确地书写和理解生字词;(2)学生能够分析作品人物形象,理解作者通过人物描绘反映的社会现实;(3)学生能够欣赏并评价作品中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有效地分析课文内容;(2)学生能够运用朗读、角色扮演等方法,深入地感受作品情感;(3)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审视作品,提出有见地的观点,并培养批判性思维。
《在烈日和暴雨下》精品教案
《在烈日和暴雨下》精品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在烈日和暴雨下》是一篇现实主义文学作品,通过讲述主人公在恶劣天气条件下的工作和生活,反映了底层人民的艰辛命运。
本课程旨在通过分析课文内容,让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感受作品所传递的人文关怀。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作品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学会分析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写作手法和特点。
1.2.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环节,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培养批判性思维。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底层人民的关爱,理解作品所传递的社会责任感。
(2)激发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培养人文素养。
第二章:作者简介2.1 作者生平简要介绍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使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动机和时代背景。
2.2 作者作品特点分析作者的作品特点,包括写作风格、主题思想、人物塑造等方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第三章:课文解析3.1 课文梗概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介绍主人公在烈日和暴雨下的工作和生活状况。
3.2 课文分析3.2.1 人物形象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包括主人公和其他重要角色,探讨其性格特点和命运。
3.2.2 写作手法分析课文的写作手法,如现实主义描绘、象征手法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3.2.3 主题思想探讨课文所反映的主题思想,如社会底层人民的艰辛生活、人性光辉等。
第四章:课堂讨论与实践活动4.1 课堂讨论针对课文内容,提出若干讨论话题,如:“作品中的主人公为何要在恶劣天气下工作?”,“作者通过描写烈日和暴雨想传达什么情感?”等。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
4.2 实践活动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在恶劣天气下工作的感受和体验的文章。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课程总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设计及原文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骆驼祥子》的故事梗概2、体会在烈日下祥子的悲惨生活。
3、说出本文在自然景物描写上的特点及作用。
4、学习用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的写法。
重点:1、了解《骆驼祥子》的故事梗概2、体会在烈日下祥子的悲惨生活。
难点:1、说出本文在自然景物描写上的特点及作用。
2、学习用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的写法。
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喜欢夏天吗?在烈日炎炎或者暴雨中,你们上体育课是什么感受?你们知道在旧社会里车夫是怎样生活的吗?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老舍">习老舍先生的《在烈日和暴雨下》。
二、作者简介老舍 (1899~1966) 现、当代作家。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龙须沟》、《茶馆》等。
三、课文说明老舍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写于1935年,1936年在《宇宙》杂志上连载。
本文是从长篇小说《骆驼祥子》里节选的,可以当作独立的篇章来读。
祥子是小说中的主人公,生活在旧中国,以拉人力车为生。
四、介绍《骆驼祥子》五、生字词憋(biē)闷吆(yāo)喝腥臊(sāo) 哆嗦(duō suō)六、整体感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阅读课文。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2、文章按照什么顺序,可以分成几部分?七、走进烈日1、文中抓住哪些景物来表现天气的酷热?找出描写这些景物特点的词语或句子。
2、哪些语句是写人的感受?拉车人的表现又是怎样的?3、作者对天气、拉车人和物的景物描写是为了突出了4、在烈日炙烤下的祥子的心情又怎样呢?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5、作者竭力渲染天气的极度炎热,目的是什么?6、作者描写景物的用意是什么?八、讨论1、祥子的痛苦感受及苦难生活仅仅是恶劣天气所造成的吗?2、好天气,祥子会不会有好的命运?3、祥子的遭遇给你什么启示?九、揣摩运用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自己在烈日下的所见所闻所感,要求叙述中要提及景物。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
《在烈日和暴雨下》精品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小说《在烈日和暴雨下》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点。
2.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安排,体会作者的表达手法。
3. 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教学内容1. 小说背景介绍:作者鲁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小说情节梳理: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和人物形象。
3. 小说主题探讨:反映的社会现实和批判的封建礼教。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小说背景、主题和人物分析。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小说情节和人物的理解。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情节,深入剖析作者的表达手法。
2.2 教学手段1. 投影仪:展示小说原文和相关图片,增强直观感受。
2.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查找相关资料,拓宽视野。
3. 纸质教材:提供小说文本和注释,方便学生阅读。
第三章:教学过程与安排3.1 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鲁迅及其作品《在烈日和暴雨下》。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小说,理解情节和人物。
3. 分析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对小说主题和人物的理解。
4. 案例分析:深入剖析小说的表达手法和艺术特点。
5. 总结评价: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收获。
3.2 教学时间安排1. 课堂导入和阅读理解:2课时。
2. 分析讨论和案例分析:3课时。
3. 总结评价:1课时。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讨论和案例分析的表现。
2. 阅读理解:对小说情节和人物的掌握程度。
4.2 教学反馈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反馈。
2. 教学改进: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拓展5.1 教学资源1. 鲁迅作品集:《呐喊》《彷徨》等。
2. 相关论文和评论:关于《在烈日和暴雨下》的研究成果。
3. 网络资源:鲁迅纪念馆、相关论坛和博客等。
5.2 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鲁迅纪念馆,了解鲁迅的生平和创作。
2. 推荐学生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拓宽阅读视野。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分析小说《在烈日和暴雨下》的主题思想和情节结构。
(2)能够把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
(3)能够运用文学术语,对小说进行鉴赏和评价。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2)通过对比分析,探讨小说中的人物与环境的关系。
(3)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关爱和同情。
(2)理解劳动人民的艰辛和无奈。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小说《在烈日和暴雨下》的主题思想和情节结构。
2.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
3. 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三、教学难点:1. 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2. 人物与环境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在烈日和暴雨下》。
2. 相关资料:关于小说作者、背景介绍等。
3. 投影仪、音响等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简要介绍小说作者及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小说世界。
2. 阅读与讨论:(1)让学生独立阅读小说,感受小说情节和人物。
(2)分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3)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3. 分析与鉴赏:(1)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
(2)探讨人物与环境的关系。
(3)鉴赏小说的文学价值。
4. 写作练习:(1)让学生根据小说情节,创作一个片段。
(2)互相评改,选出优秀作品进行分享。
5. 总结与拓展:(1)总结小说《在烈日和暴雨下》的主题思想和情节结构。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现状。
(3)推荐相关作品,拓展学生阅读视野。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分析和写作环节的积极参与程度,评估他们的兴趣和热情。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能力和交流技巧,以及他们对小说主题和象征手法的理解深度。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
《在烈日和暴雨下》精品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对人物命运的影响。
【教学内容】1. 简介《在烈日和暴雨下》这篇文章的背景及作者。
2. 概括文章主题,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教学过程】1.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文章封面,引导学生关注文章。
2. 简介作者及文章背景,引发学生对文章的兴趣。
3. 概括文章主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第二章:作者及文章背景介绍【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长经历及创作背景。
2. 分析作者的创作动机,理解文章的历史背景。
【教学内容】1. 作者的生长经历及创作背景。
2. 分析作者的创作动机,理解文章的历史背景。
【教学过程】1.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资料,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生长经历。
2. 分析作者的创作动机,让学生理解文章的历史背景。
第三章:文章内容解析【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章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2. 分析文章中的象征手法及寓意。
【教学内容】1. 文章主要内容解析,把握人物形象。
2. 分析文章中的象征手法及寓意。
【教学过程】1. 教师引导学生逐段阅读文章,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2. 分析文章中的象征手法及寓意,深入理解人物形象。
第四章:人物形象分析【教学目标】1. 让学生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第五章: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教学目标】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2. 布置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教学内容】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2. 布置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教学过程】1. 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1教学目的1.学习详细细致地描绘人物形象的写法。
2.学习以自然环境的描写烘托人物的写法。
3.熟悉旧社会劳动人民苦痛不幸的生活遭受。
教学重点熟悉自然环境的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与表达中心的关系。
教学难点祥子在烈日、暴雨下拉车所受的煎熬及其心理活动,以及自然环境描写对深化主题的作用。
教学设想这段小说写祥子在六月十五那天的生活遭受,在烈日和暴雨下拉车谋生的苦痛与不幸。
通过教学,引导同学懂得本文写了祥子在这一天中三段时间里的故事,文章对烈日下、暴雨下的祥子是如何详细细致地描绘的,是如何详细地描写自然环境的。
实行以思索题引导同学各自阅读、理解文章,让同学回答,老师讲解,引导同学深化理解文章的方式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教学重点1.祥子在这一天中的三段时间里的故事2.正音、正字、解词。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老师:《在烈日和暴雨下》一文是从老舍先生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中选的。
祥子的故事,拍成过电影,改编成戏剧,传播甚广,同学们多半是知道一些的。
今日我们来学习老舍的原著,看看原著中的这一段对祥子是如何描写的。
为了使同学们学习有个重点,如今出几个思索题,大家自己阅读、理解文章,想一想这几个题该怎么回答。
①本文写了祥子在六月十五那天中的几段时间里的故事?〔回答好此问,也就解决了本文可分为几个部分这个问题。
〕②文中哪些地方描写祥子?对祥子作了哪些方面的描写?这些描写说明什么?③文中是如何描写景物环境的?为什么要作这些描写?二、依据老师的提示,阅读课文,重点考虑思索题①。
提问:本文写了样子在六月十五那天中的几段时间里的故事?〔可提问三、四人〕讲解:这篇文章写了样子在这天中的三段时间里的故事。
①祥子在这天的上午上街拉车谋生,吃尽了烈日当头毒射的苦头。
②祥子在这天的午后一点,这一夏里最热的一天里的最热的时候,拉车前行,突然天降暴雨,狂暴的大雨点直砸他的头和背,冷酷而强横的坐车人不准他片刻停车避雨。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在烈日和暴雨下》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主题。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关爱和同情,培养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在烈日和暴雨下》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课文主题,感受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关爱和同情。
(2)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课文《在烈日和暴雨下》的作者及相关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主题。
(2)邀请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总结课文主题。
4. 深入分析:(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2)举例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安排。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关爱和同情。
(2)联系现实生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在烈日和暴雨下》,巩固所学知识。
2. 写一篇课后心得,分享学习体会和感悟。
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总结,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情感变化,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当时的烈日和暴雨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在烈日和暴雨下 教案教学设计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在烈日和暴雨下》的基本情节和主题思想。
(2)能够把握主人公祥子的性格特点和命运。
(3)能够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和心理。
(3)学会从作者的写作背景出发,理解作品的深刻内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祥子这一底层人民的悲惨命运,培养同情心。
(2)认识旧社会的黑暗,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3)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热爱,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在烈日和暴雨下》的基本情节和主题思想。
(2)分析主人公祥子的性格特点和命运。
(3)欣赏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通过细节描写分析人物性格和心理。
(3)从作者的写作背景出发,理解作品的深刻内涵。
三、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设置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主人公的命运。
2. 讨论法:分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
3. 朗读法: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在烈日和暴雨下》2. 相关资料:关于作者老舍的背景介绍,课文解读等。
3. 教学设备:多媒体设备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与课文相关的音乐,营造氛围。
(2)简要介绍作者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提问:请大家谈谈对旧社会的认识和了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情节。
(2)让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分析人物性格和心理。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讨论祥子的命运和性格特点。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
(2)分析课文的深层含义和主题思想。
5. 情感升华(1)让学生谈谈对祥子命运的同情和感慨。
(2)引导学生认识旧社会的黑暗,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案
《在烈日和暴雨下》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在烈日和暴雨下》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鲁迅及其作品的背景。
(2)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人物形象、情节结构等文学特点。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分析文学作品。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3)学会批判性思维,对文学作品进行客观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关注,理解作品中所体现的人文精神。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同情心、责任感。
(3)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关注他人,关注社会。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在烈日和暴雨下》的基本内容。
(2)作者鲁迅及其作品的背景。
(3)课文中的象征手法、人物形象、情节结构等文学特点。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象征手法的深入理解。
(2)对作品进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鲁迅及其作品《呐喊》。
(2)介绍课文《在烈日和暴雨下》的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
(2)结合课下注释,了解生僻词语、句子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人物形象、情节结构等文学特点。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如“烈日”、“暴雨”等自然现象的象征意义。
(2)分析人物形象,如祥林嫂的形象特点及其象征意义。
(3)讲解情节结构,阐述作者如何通过情节的安排来揭示主题。
5. 课堂练习:(1)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练习题。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6.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在烈日和暴雨下》,巩固所学内容。
2. 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了解其文学风格,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结合自己的生活,写一篇关于“在烈日和暴雨下”的作文,体现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优质课教案
《在烈日和暴雨下》课时设计唐河县大河屯镇二初中蔡霞教学模式:唐河县“学探测”三步六环模式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学习以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的写法。
3、学习细致的心理描写。
学习过程与方法:朗读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体会精彩的自然环境描写,并分析其作用。
情感目标:1、认识旧社会劳动人民痛苦不幸的生活遭遇。
2、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
重点:1.以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的写法。
2.细致的心理描写。
难点:写祥子在烈日、暴雨下拉车所受的煎熬及其心理活动,以及自然环境描写对深化主题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一定记得有一位著名的作家曾把济南的冬天描绘得俏丽秀美,如诗如画。
这位作家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人民艺术家——老舍。
他的代表作长篇小说《骆驼祥子》曾被称为“时代的葬歌”自193年5问世以来,一直深受读者的喜爱。
这节课我们来共同学习从这部小说中节选的一个片段,题目是——在烈日和暴雨下二、授新课1、简介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中国现代著名作家。
满族,北京人。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茶馆》。
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2、介绍《骆驼祥子》与选文相关的原著内容:祥子原是农民,早年丧失父母。
18岁时便带着浑身使不完的力气和希望来到北京谋生。
他是一个不甘受人摆布的强者,决心用自己的劳动挣得一辆属于自己的人力车,然而,他用三年的血泪钱换来的第一辆人力车才拉了半年就被匪兵夺去了,买第二辆车的钱又被国民党的一个侦探敲诈一空。
选文部分就是他两度失去车子后,满怀再挣一辆的希望的情节的继续。
他为此忍受了许多苦难,而我们今天所学的便是他受的诸多苦难中的一个镜头。
后来命运再次捉弄了祥子,他的第三辆车因妻子虎妞的难产而被迫卖掉。
从此,他孑然一身,万念俱灰,终于被旧社会的势力所吞没,变成了一个消极混世,屈从命运摆布的无业游民。
(一)自主学习:读课文,借助字典、课下注释及相关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烈日和暴雨下》课时设计
唐河县大河屯镇二初中蔡霞
教学模式:唐河县“学探测”三步六环模式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学习以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的写法。
3、学习细致的心理描写。
学习过程与方法:朗读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体会精彩的自然环境描写,并分析其作用。
情感目标:
1、认识旧社会劳动人民痛苦不幸的生活遭遇。
2、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
重点:
1.以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的写法。
2.细致的心理描写。
难点:
写祥子在烈日、暴雨下拉车所受的煎熬及其心理活动,以及自然环境描写对深化主题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一定记得有一位著名的作家曾把济南的冬天描绘得俏丽秀美,如诗如画。
这位作家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人民艺术家——老舍。
他的代表作长篇小说《骆驼祥子》曾被称为“时代的葬歌”自1935年问世以来,一直深受读者的喜爱。
这节
课我们来共同学习从这部小说中节选的一个片段,题目是——在烈日和暴雨下
二、授新课
1、简介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中国现代著名作家。
满族,北京人。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茶馆》。
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2、介绍《骆驼祥子》与选文相关的原著内容:
祥子原是农民,早年丧失父母。
18岁时便带着浑身使不完的力气和希望来到北京谋生。
他是一个不甘受人摆布的强者,决心用自己的劳动挣得一辆属于自己的人力车,然而,他用三年的血泪钱换来的第一辆人力车才拉了半年就被匪兵夺去了,买第二辆车的钱又被国民党的一个侦探敲诈一空。
选文部分就是他两度失去车子后,满怀再挣一辆的希望的情节的继续。
他为此忍受了许多苦难,而我们今天所学的便是他受的诸多苦难中的一个镜头。
后来命运再次捉弄了祥子,他的第三辆车因妻子虎妞的难产而被迫卖掉。
从此,他孑然一身,万念俱灰,终于被旧社会的势力所吞没,变成了一个消极混世,屈从命运摆布的无业游民。
(一)自主学习:读课文,借助字典、课下注释及相关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1、给下列加横线字注音:
打盹()胆怯()发痧()
汲()水打嗝()
蹚()水攥()腻()烦
幌()子馊()味
跺()脚恶()心
2、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腻烦:汲水:
打盹:漾:
3、思考:祥子在哪两种环境下拉车?
4、理解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1---- ):
第二部分( ------16):
5、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二)合作探究:
展示和评价分工表
探究一:
文章题目有什么作用?突出自然环境的恶劣,衬托祥子拉车生
活的痛苦和遭遇的悲惨,表现了作者对黑暗社会的憎恨和对劳动人
民的同情。
探究二:
读1----2节,作者怎样描写烈日的?从哪些角度、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①先总写:发了狂,下了火、憋气。
赤日炎炎、热到极限,无法忍受。
②再细写A:街上的柳树。
B:马路上。
C:便道。
D:狗.E:骡子。
F:小贩们。
G:柏油路。
H:拉车的。
侧面烘托、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写祥子烈日下拉车的危险。
探究三:
读3----6节:
①找出围绕祥子是否出去拉车,表现他矛盾心理的词句。
有些胆怯----想拉----不敢再动----出去试试----懒得张罗
②作者在刻画祥子矛盾心理的同时也穿插了景物描写,重点写了什么?从哪些方面写的?
重点写阳光的暴烈,从“空中”、“屋顶“、“墙壁”、“地上”从上到下写。
也从视觉、听觉、嗅觉方面写阳光的色、声、味,突出祥子在死亡线上为生活而卖命。
质疑拓展:
请同学们想象一下,遇到好天气,祥子会不会有好的命运?虽然、、、、但是、、、、、、
三、当堂检测
由学生自主完成导学案上的测试题。
学生互评。
小结:
由学科班长对本节课进行总结:
1.、可以对本节课的知识掌握、内容理解、深刻感悟等方面来总结。
2、可以对本节课中优秀同学及优胜小组给予肯定和鼓励。
3、可以对全体同学提出要求和希望
教师结语:
祥子是旧社会普通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他在烈日和暴雨下的痛苦经历,正是千百万劳动人民所经历的。
原著作中的一段话更能揭
露本质:雨下给富人,也下给穷人;下给义人,也下给不义的人。
其实,雨并不公道,因为下落在一个没有公道的世界上。
老舍先生用饱蘸感情浓汁的笔,对劳动人民痛苦心酸的悲惨遭遇表示了自己深切的同情。
同学们,今天我们生活在充满阳光雨露的新社会,那我们应该怎样面对自己的生活呢?我相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一定会有新的认识,新的感悟。
三:板书设计:
在烈日和暴雨下
老舍
总写:发了狂下了火
分写:静物动物人物
心理:有些胆怯----想拉----不敢再动----出去试试----懒得张罗烘托祥子在烈日下拉车的痛苦不堪
《在烈日和暴雨下》课时设计大河屯镇第二初级中学蔡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