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民经济运行与核算体系
宏观经济学 第二章 国民经济总量的核算
国内生产总值:(GDP gross of domestic products)
GNP=GDP+国外要素收入净额(本国国民在国外取得 的收入-外国国民在本国取得的收入)
名义的GNP与实际的GNP:
名义的GNP是按现期价格评价经济中的物品与劳务 的价值。
2、国民帐户体系(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
适应于:市场经济制度 目前使用国家:150多个国家和地区
核心指标:国民生产总值(GNP gross of national products)(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和提供的最终产 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中间产品:是指处在当期生产过程中的产品。
1990年的名义GNP=1*100+2*50=200 1990年的实际GNP= 1*100+2*50=200
1991年的名义GNP=2*150+3*100=600
1991年的实际GNP= 1*150+2*100=350 物价水平是上升还是下降了? 1990—1991年价格水平变化(价格指数) =1991年的名义GNP/1991年的实际GNP
实际的GNP是按不变的基年价格评价经济中的物品 与劳务的价值。
设一经济社会生产两种产品,他们在1990年和1991 年的产量与价格如下: 产品 90年产量 90年价格 91年产量 91年价格 A 100 1 150 2
B
50
21Leabharlann 03计算:1990年的名义与实际GNP 1991年的名义与实际GNP
960 30
试计算:NNP、X-M、Tn、PDI、S
习题三:
设某国某年国民收入经济数据为(单位亿元) 个人租金收入31.8 政府对企业的补贴4.6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引言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指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活动的总体规模、组成、分布和增长速度的一套统计体系。
它是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和决策的重要工具,也是国际比较和经济研究的基础。
基本框架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根据经济活动的特点和流动方式,划分为以下几大部分:1. 产业部门划分产业部门划分是指将经济活动按照产出的性质和用途划分成不同的产业部门,主要包括第一产业(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工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
这种划分方式既反映了经济活动的性质特点,也方便了经济指标的计算和分析。
2. 收入部门划分收入部门划分是从收入的来源出发,将经济活动划分成不同的收入部门,主要包括企业部门、家庭部门和政府部门。
这种划分方式便于衡量经济主体在经济活动中所获得的收入,并进一步分析收入分配的公平性和效率性。
3. 使用部门划分使用部门划分是从需求的角度出发,将经济活动划分成不同的使用部门,主要包括最终需求部门和中间需求部门。
最终需求部门包括家庭最终消费、政府最终消费和固定资本形成,中间需求部门则包括各个产业之间的中间消费和存货的变动。
4. 流量和存量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根据经济活动的性质,将经济指标划分为流量和存量。
流量指标反映了一定时期内的经济活动,如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消费总值(C)、固定资本投资等,而存量指标则反映截至某一时点的经济情况,如资产总额、存货等。
核算方法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主要包括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种核算方法。
1. 生产法生产法是按照经济活动的产出来核算国民经济。
它的核心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GDP),通过计算各个产业部门的产出和中间消费的价值,得出国内生产总值。
同时,还可通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
2. 收入法收入法是按照经济活动的收入来核算国民经济。
它的核心指标是国民收入和个人可支配收入。
国民收入包括劳动者工资、企业利润、财产收入等各种收入形式,而个人可支配收入则是指个人可支配的收入,即个人获得的各种收入减去个人支付的税费。
国民经济核算统计制度
国民经济核算统计制度国民经济核算统计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制定的统计体系,用于对国民经济中各个经济部门、产业、产品和经济活动的规模、结构和增长等进行统计分析。
历史沿革国民经济核算统计制度最早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之后逐渐扩展到其他国家和地区。
在中国大陆的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开始建立起了自己的国民经济核算统计制度,并不断进行完善和调整。
目前,中国的国民经济核算统计制度已经成为一个庞大而完善的系统,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
统计内容国民经济核算统计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包括国内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支、个人收入储蓄等指标,用于综合反映国民经济总体运行情况。
2.产业经济核算体系。
包括分产业和分区域的经济活动核算,用于研究不同产业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律。
3.企业财务核算体系。
包括企业的财务报表统计和行业分析,用于评估企业经营状况。
统计方法国民经济核算统计制度采用一系列的数学方法和统计技术来对各项经济活动进行测算、评估和分析。
主要的统计方法包括:数量基准法、要素成本法、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等。
这些方法的应用基于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分析,需要依靠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来实现高效、精准的数据管理和处理。
统计意义国民经济核算统计制度对于国家的经济管理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经济数据的全面、准确地反映,政府可以了解经济的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促进经济的良性发展。
同时,国民经济核算统计制度还为企业的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有助于企业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生产和经营策略。
发展趋势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国民经济核算统计制度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目前,中国的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已经覆盖了各个层面,但在数据质量、数据可靠性和数据管理方面还有一定的欠缺。
未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不断提高数据质量的要求,国民经济核算统计制度还将继续进行改进和完善。
同时,随着国际贸易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国际性的统计规范和要求也将对国民经济核算统计制度产生影响和挑战。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主要内容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主要内容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活动进行测量、记录和分析的一种方法。
它是一套完整的经济统计体系,通过收集和整理各类经济数据,揭示了经济运行的全貌和规律。
主要内容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消费、投资、贸易、收入和支出等指标。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核心指标之一。
GDP 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商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
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总体规模和增长速度。
GDP 的计算方法有三种:生产法、支出法和收入法。
生产法是通过统计各个行业的生产值,然后相加得出GDP;支出法是通过统计个人、企业和政府的消费、投资和净出口支出,然后相加得出GDP;收入法是通过统计各个因素所得到的收入,如劳动报酬、利润和利息等,然后相加得出GDP。
消费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消费指的是个人和家庭用于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支出。
消费支出可以分为生活消费和资本消费两个方面。
生活消费是指个人和家庭购买日常生活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如食品、衣物、住房和教育等;资本消费是指个人和家庭购买资本品的支出,如购买房屋和汽车等。
消费支出的增长对经济增长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三,投资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投资指的是用于购买生产资本的支出,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是指用于购买生产设备、厂房和基础设施等固定资产的支出;存货投资是指用于购买原材料和半成品等存货的支出。
投资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拉动作用,它可以增加生产能力和提高生产效率。
第四,贸易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贸易指的是一个国家和其他国家之间的商品和服务的交流。
贸易可以分为国际贸易和国内贸易两个方面。
国际贸易是指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之间进行的进出口活动;国内贸易是指一个国家内部各地区之间进行的商品和服务的交流。
贸易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第五,收入和支出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重要指标。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指对一个国家或地区整体经济活动进行系统性、定量化的描述和分析的一种方法体系。
它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收入、国民支出等指标,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基本状况的重要工具。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基本概念1. GDP(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总价值,通常用于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规模和增长速度。
GDP包括三种计算方法:生产法(按产出计算)、支出法(按支出计算)和收入法(按收入计算)。
2. 国民收入国民收入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有居民取得的收入总和,包括劳动报酬、利润、利息、租金等。
国民收入的构成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经济结构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情况。
3. 国民支出国民支出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总支出,包括个人消费支出、政府消费支出、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出口净额。
国民支出的结构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活动和资源配置情况。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作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可以帮助政府、企业和个人更准确地了解全国经济运行情况,做出更科学的宏观经济政策和经济决策。
通过对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分析,人们可以及时发现经济问题,预测经济发展趋势,促进经济稳定增长。
此外,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还可以用于国际比较和国际合作,帮助不同国家之间更好地了解彼此的经济情况,促进经济交流与合作,推动全球经济的稳健发展。
结语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基本状况的重要工具,对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和经济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建立和运行,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研究国家经济运行规律,促进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最新】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1、国民经济核算的含义国民经济核算是以整个国民经济为对象的宏观经济核算,它通过对社会再生产全过程进行系统的计算、测定和描述,从数量上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状况,反映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生产、分配、交换、使用各环节之间以及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国家宏观经济管理提供依据。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国家和国际组织为国民经济核算而制定的核算标准和规范。
它是以一定的经济理论为基础,明确规定一系列核算概念和核算原则,制定一套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的指标体系、分类标准和核算方法以及相应的表现形式,形成一套逻辑一致、结构完整的核算框架。
二、是指全面、系统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的数据体系。
它是根据上述标准和规范对国民经济进行核算的结果,形成的一整套国民经济核算资料和宏观经济信息系统,是国家宏观经济决策和调控的重要基础。
2、国民经济核算的作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国民经济宏观管理的重要工具,它对指导和调控国民经济运行,使其保持良好态势有着重要的作用。
(1)为宏观决策和制订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提供科学依据。
宏观决策和经济发展计划的制定必须建立在对当前经济发展状况的正确估计和对未来发展科学预测的基础上。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则可以全面地、综合地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的过程和结果,为决策和计划提供基础数据,还可以为预测未来提供宏观经济模型。
(2)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监测。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定期提供的信息,可以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的总体情况,以及各环节、各部门的运行动态,据以及时监测国民经济发展是否正常,及时发现各环节、各部门之间的不协调现象,以便于尽快采取调控措施,促使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地发展。
(3)为宏观经济分析提供基础数据。
根据国民经济核算资料可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规模、速度、结构、重要比例关系及经济效益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对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总量平衡关系,投资与储蓄平衡、财政平衡、信贷平衡、国际收支平衡的关系,以及各部门之间相互依存关系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为宏观经济管理提供依据。
第十一章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第十一章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学习目的: 1.了解国民经济核算的作用和基本分类, 以及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基本框架; 3.熟悉投入产出核算、资金流量核算和 国际收支核算的基本内容。
11-2
第一节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概述
一、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及其作用 • 国民经济 是由多个生产部门、生产单位,多个生产环节组成的错综复杂的经济整体。 从横向上看,国民经济是由社会产品的各个生产部门所组成;从纵向上看, 国民经济是由社会产品的生产、分配、流通和使用等再生产环节所组成。 • 国民经济核算 即国民经济统计,它是以整个国民经济或社会再生产过程为对象的宏观核 算,通过运用科学的核算方法和统计指标体系,研究国民经济运行过程和结 果的数量规模、数量联系和数量规律。 •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是指通过国民经济核算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各种经济总量、结构和相 互联系进行数量测定,对国民经济运行全过程进行的系统描述。 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material products balance system) 简称MPS体系,它把生产范围定为物质产品生产适用于中央计划经济国 家的国民经济核算,也叫东方体系。 国民账户体系(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 简称为SNA体系,其生产部门几乎囊括了所有的社会活动部门,不但包 括物质性的生产,还包括广泛的非物质性的生产。SNA体系主要适用于实行 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也叫西方体系。
11-7
第二节 国民生产总值核算
• • 劳动者报酬 是指从事生产或服务得到的全部报酬 。 生产税净额 是指生产税减去生产补贴后的差额。 生产税是指政府对生产单位从事生产销售和经营活动以及因从事生产活动使 用某些生产要素所征收的各种税金、附加费和规费。 固定资产折旧 是指一定时期为弥补固定资产损耗,按照核定的固定资产折旧率提取的固 定资产折旧,或按照国民经济核算要求统一规定的折旧率虚拟计算的固定资 产折旧。 营业盈余 是指社会总产品抽出中间投入、劳动报酬、生产税净额和固定资产折旧 后的剩余部分。 国民总收入(gross of national income,简称GNI)或地区总收入 是指一定时期内国家或地区所有常驻单位取得的初次分配收入的总和。 国民总收入指标过去被称为国民生产总值(GNP)。 国民总收入=国内生产总值-付给国外的要素收入+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 =国内生产总值+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净额
GDP核算基本知识解读教学内容
(二)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基本构成
2.国民经济账户:包括经济总体账户、国 内机构部门账户和国外部门账户。其中, 国内机构部门账户、经济总体账户均由生 产账户、收入分配及支出账户、资本账户 、金融账户和资产负债账户组成。国外部 门账户反映常住单位与非常住单位之间发 生的各种交易活动以及相应的存量状况, 包括经常账户、资本账户、金融账户和资 产负债账户。
(一)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简介
国民经济账户体系(The 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缩写为SNA):是当今 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实行的核算标准。SNA 的建立源于国民收入计算,是随着国民经 济核算的发展和强调统计业务国际可比性 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
SNA:最早版本是1953年,第一次修改后形 成1968年版本,现行的1993年版本为世界 大多数国家所采用,最新的是2008年。
(4)国际收支表:包括国际收支平衡表和 国际投资头寸表。前表反映常住单位和非 常住单位之间发生的交易状况。后表反映 常住单位对外金融资产和负债的存量状况 ,以及由交易、价格变化、汇率变化和其 他调整引起的存量变化情况。
(5)资产负债表:包括期初、期末的生产 负债表。反映机构部门及经济总体所拥有 的资产和承担的负债的历史积累状况。
(三)国民经济核算的主要作用
1.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有效工具。通过 一系列科学的核算原则和方法,把描述国 民经济各个方面的基本指标有机地组织起 来,反映了国民经济运行的过程和全貌, 反映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和平衡关系等。
高级经济师金融专业考试大纲
高级经济师金融专业考试大纲高级经济师金融专业考试大纲要求考生具备国民经济核算、金融市场、货币银行、证券投资及风险、金融衍生工具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下面是针对考试大纲的相关参考内容:一、国民经济核算1. 宏观经济学基础知识:国民经济基本概念、量的关系、价格的测定、市场体系等。
2.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国民收入核算体系、GDP核算体系、国际收支核算体系等。
3. 国民经济运行分析:经济周期、经济增长、分配制度、收入差距、经济结构调整等。
二、金融市场1. 金融市场基础知识:货币市场、证券市场、外汇市场等。
2. 金融机构: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公司等。
3. 金融市场监管:金融监管机构、金融监管法律法规、风险监测和预警等。
三、货币银行1. 货币理论基础:货币的概念、货币发行价值等。
2. 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政策执行等。
3. 商业银行理论与实务:商业银行的角色与职能、存款业务、贷款业务、信用卡业务等。
四、证券投资及风险1. 证券投资基础知识:股票、债券、基金等证券的种类、特点与投资风险。
2. 投资分析方法:技术分析、基本分析等投资分析方法。
3. 风险管理:风险评估、风险控制、资产组合管理等。
五、金融衍生工具1. 金融工具基础知识:期货、期权、债券期权等金融工具。
2. 金融衍生工具市场:期货市场、期权市场等。
3. 风险管理:金融衍生工具的定价、交易策略、风险把控等。
以上内容仅为参考,考生需要根据考试大纲进行全面系统地学习,建议可以结合相关教材、参考书、案例分析等进行学习。
同时,做好笔记和练习题,熟练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为高级经济师金融专业考试做好充分准备。
国民经济统计概述
12-6
图12-1 我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基本框架
12-7
“基本核算表”所包含的五大核算: 1.国内生产总值核算。以国内生产总值为核心指标,
12-12
三、国民经济核算的行业与部门分类
(一)机构部门分类和活动部门分类 1. 机构部门分类。按其在取得收入和支配收入、筹集资金和
运用资金的财务决策权同一性标准进行分类的一种方法。分 类的基本单位是能够拥有资产、承担负债,从事经济活动并 与其它单位进行经济交易的实体。 我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常住单位分为四个机构部门: (1)非金融企业部门。 (2)金融机构部门。 (3)政府部门。 (4)住户部门。 2.活动部门分类。按各基层单位活动性质的同类性对掌握生 产经营决策权的基层单位进行分类。这种分类存在层次差别, 根据分析的需要,可粗可细。
两大核算体系之间的主要差异。 ⑴核算范围的差异。 ⑵核算方法的差异。 ⑶核算内容的差异。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SNA已在世界范围内逐渐
取代了MPS。1993年,联合国统计委员会又通过新 修订的SNA,目前它已成为普遍适用于世界各国国 民核算的国际标准。
12-5
三、我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基本框架 我国原有的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属于MPS,自
12-13
(二)三次产业分类 第一产业:农业(包括林业、牧业、渔业
等); 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自
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除上述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
2023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总结
2023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总结一、宏观经济学基础知识总结1. 宏观经济学的概念和研究对象宏观经济学是研究国民经济总体运行规律和宏观经济政策对国民经济运行的影响的学科。
其研究对象包括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通货膨胀率、失业率等宏观经济指标。
2.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国民经济核算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其核心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包括了国民经济的生产、收入和支出三大核算部门,分别是企业部门、家庭部门和政府部门。
3. 宏观经济学基本原理宏观经济学基本原理主要包括了总量平衡、比例变化和均衡增长。
其中总量平衡是指国民收入、总支出和总需求之间的平衡关系;比例变化是指宏观经济体系内各个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的变化;均衡增长是指国民经济总量和结构的合理增长。
二、微观经济学基础知识总结1. 市场经济与市场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基础进行资源配置的一种经济体制,市场是指经济活动中供求关系的交汇点。
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2. 市场均衡和市场失衡市场均衡是指市场上供求关系达到平衡状态;市场失衡是指市场上供求关系未达到平衡状态。
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均衡是资本、劳动力和产品价值的确定因素。
3. 政府与市场政府在市场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职责包括了资源配置的改善、市场秩序的维护和社会公平的实现。
政府通过税收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手段调节市场失衡。
三、国民经济目标和政策知识总结1. 国民经济目标国民经济的总体目标包括了国民经济增长目标、实物生活水平提高目标和经济稳定目标。
实现这些目标有利于社会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 经济政策经济政策是国家为了实现宏观经济目标而采取的手段和措施。
主要包括了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等。
经济政策的目标是通过调控经济运行状态来达到国家的宏观经济目标。
3. 国民经济体制国民经济体制是指国家对经济资源的所有权和资源配置方式所确定的基本制度。
国民经济体制可以分为市场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和混合经济体制。
国民经济核算各章名词解释整理
国民经济核算各章名词解释整理1.国民经济核算,简称国民核算,是指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的系统描述,是了解经济运行和经济开展,觉察问题、分析规律、为经济决策效劳的重要信息资源。
2.国民经济机构单位是指有权拥有资产和承担负债,能够独立从事经济活动和与其他实体进行交易的经济实体。
国民经济机构单位依据其主要经济职能、行为和目的的根本特征分类形成国民经济机构部门。
3.国民经济基层单位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为了进行生产核算和投入产出+分析确定的根本核算单位,在我国统计部门也称为产业活动单位。
国民经济基层单位依据生产产品或效劳的同质性分类形成国民经济产业部门,在我国习惯称国民经济行业部门。
4.经济流量是反映肯定时期内全部经济活动变化的价值数量,包含生产、分配和再分配、变换、流通、使用,以及资产和负债、物量和物价的变化的价值量。
经济存量是反映某一时点的资产和负债状况的价值量。
5.要素价格是依据劳动酬劳、固定资本消耗和营业盈余确定的价格形式。
6.根本价格是依据要素价格和产品税以外的生产税的构成因素确定的价格形式。
7.生产者价格是指生产者单位产品的市场价格,包含要素价格和单位产出的生产税净额。
8.购置者价格是指购置者购置单位产品应支付的市场价格。
9.三等价原则是指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国民生产、国民(原始或可支配)收入和国民(最终)支出之间的总量平衡关系的等价统计原则。
10.权责发生制原则是指对经济活动中机构单位之间交易按照其债权债务发生时、或生产活动中价值转移或新价值形成或取消时进行统计的原则。
1.货物指的是物质产品,也即有形的商品,例如粮食、面粉、煤炭、机器等有形商品。
效劳是指无形的商品,并且其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是同时发生的,一般情况它不能被储存。
2.固定资产折旧指生产单位在核算期内因生产活动使用固定资产而耗损的固定资产的价值。
它反映了固定资产在当期生产中的价值转移。
3.市场产出是指以盈利为目的并在市场上完成的生产产出,其特点是由市场供求决定规模和价格。
国民经济核算知识总结
第一章总论第一节国民经济核算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一、国民经济核算及其性质和功能(一)定义国民经济核算(National Accounting)是按照一套既定概念方法对一个国民经济总体(通常指一个国家)所进行的系统定量描述。
(二)功能国民经济核算采用统一的货币计量单位,运用一套相互有机联系在一起的账户和平衡表,系统、连续地描述了一时期国民经济发展的整体状况,所提供资料构成了宏观经济信息系统的中心内容,为宏观经济管理和分析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三)理解国民经济核算的要点1.国民经济核算的对象是一国经济总体,具有宏观性、全面性、系统性和市场性等主要特征。
2.国民经济核算主要运用统计指标来描述现实经济状况。
这些指标以宏观经济理论为基础,以货币作为统一的计量单位,按照复式记账原理,形成一套逻辑严密、协调一致而完整的数据体系。
3.国民经济核算的目的是通过提供系统而详细的数据信息,满足监测、分析、决策、国际比较以及数据协调等方面的广泛需要。
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及其发展(一)从国民收入估算到国民经济核算国民经济核算是在国民收入估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国民收入估算最早可追溯到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弟针对英国所完成的开创性工作。
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催生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产生。
以理查德.斯通1947年撰写的报告“国民收入和相关总量的定义和计量”为基础,形成了联合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第一个版本,即SNA-1953。
随后,于20世纪6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完成了两次系统修订,即SNA-1968版本和SNA-1993版本。
(二)SNA-1993的特点和作用1.为一个国民经济总体提供全景描述。
2.对各国国民经济核算工作提供全面的指导。
3.强调核算实施上的灵活性,并建议以附属账户等工具来扩展其分析功能。
4.增强了国民经济核算在经济统计中的核心地位。
(三)两套核算体系的并存和一体化世界各国曾并行过两套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一是计划经济国家应用的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material product balance system,MPS),另一个是在市场经济国家应用的国民账户体系(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SNA)。
简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主要内容
简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主要内容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指通过收集、分析和比较各个行业的经济活动数据,来评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规模和发展情况的体系。
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资源核算:对自然资源进行核算,包括土地、森林、水、矿产资源等。
通过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情况进行评价,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自然资源消耗情况和合理利用程度。
2. 资产负债核算:对国民经济中的企业、国家机构、政府部门等资产和负债进行核算。
通过对资产和负债的构成和状况进行分析,来评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产负债结构和金融风险。
3. 收入核算:对国民经济中各个领域的收入进行核算。
通过对各个行业的收入数据和旅游业、餐饮业等特殊行业的收入数据进行分析,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和收入分配情况。
4. 支出核算:对国民经济中各个领域的支出进行核算。
通过对各个行业的支出数据和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特殊行业的支出数据进行分析,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保障水平。
5. 产品服务核算:对国民经济中各个领域的产品服务进行核算。
通过对各个行业的产品和服务数据进行分析,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市场需求。
6.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目前,国际通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主要包括资源核算、资产负债核算、收入核算、支出核算、产品服务核算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发展等几个方面。
拓展: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对于政府和企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政府可以通过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数据和分析,了解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和收入分配情况,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来促进经济发展。
企业可以通过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数据和分析,了解市场需求和产品定位,优化企业的结构和发展策略。
国民经济(简答题)
国民经济(简答题)第一章1.何谓国民经济?它包括哪两个紧密联系的方面?国民经济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全部经济活动的总和。
从横向看,国民经济包括从事各种经济活动的微观单位——企业事业单位,政府机构等等,据此我们可以说,国民经济就是各单位,各部门的总和。
从纵向看,国民经济又包括上述经济单位和部门运用各种资源要素,所从事的形形色色的经济活动,据此我们也可以说,国民经济就是社会再生产各环节的总和。
2.何谓国民经济核算?国民经济核算体系?(1)国民经济核算是指按照一套既定概念方法对一个国民经济整体的所进行的系统定量描述。
(2)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指国家或国际组织为统一国民经济核算而制定的核算标准和规范;指全面系统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的数据体系。
3.试述《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的基本框架和内容。
核算体系建立在以“五大核算表”(国内生产总值、投入产出表、资金流量表、资产负债表、国际收支平衡表)和“国民经济账户”(经济总体账户、机构部门账户、国外账户)为主体的二元结构基础之上,其中还有附属表对其进行补充。
核算内容:反映物质产品生产、交换和使用的实物运动,还注重收入支出和金融交易等资金流量和资产负债存量的核算,能更好地反映社会再生产中实物运动与价值运动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的运动过程。
第一阶段:物质产品平衡体系(MPS)的建立和发展阶段(建国初期)。
第二阶段:MPS体系与SNA体系并存(1985-1992年)。
第三阶段:基于SNA模式的发展阶段。
我国新国民经济核算特点:(1)扩大了核算范围(2)充实核算内容(3)改进核算方法(4)提高国际对比能力。
第二章1.什么是机构单位、常住单位、经济利益中心、基层单位、经济领土、经济流量和存量、交易,交易的主要形式有哪些?(1)机构单位是能够独立地拥有资产、承担债务,从事经济活动并与其他单位进行经济单位进行经济交易,是进行经济决策的基本单位。
(2)常住单位是指在本国的经济领土上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机构单位。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概述
第九章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概述国民经济核算是对国民经济活动进行整体的系统的核算,也就是以社会再生产全过程为对象的宏观经济核算。
它从数量上系统地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状况及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生产、分配、交换、使用各个环节之间以及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国家宏观经济管理提供依据。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测量系统,包括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与利用,又有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以及经济运行的总量、速度、比例和效益。
(一)指国家或国际组织为统一国民经济核算而制订的核算标准和规范。
它以一定的经济理论为基础,明确规定一系列核算概念、定义和核算原则,制定一套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的指标体系、分类标准和核算方法以及相应的表现形式(平衡表、帐户、矩阵等),形成一套逻辑一致和机构完整的核算标准和规范。
这些标准和规范是保证国民经济核算的科学性、统一性和可比性所不可缺少的,同时也是正确理解和使用国民经济核算资料并进行国际比较所必需的。
(二)指全面、系统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的数据体系。
它是遵循一定的国民经济核算标准和规范对国民经济进行核算的结果,就是一整套国民经济核算资料。
它通过一系列的经济总体数据和分部门数据,系统地反映从生产、分配到交换、使用的经济循环全过程,以及各部门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作用和相互联系,因而是国家宏观经济决策和调控的重要依据。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作为国际标准是本世纪50年代开始形成的,由于各国经济运行机制和经济管理体制不同,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曾在相当长时期里并存发展。
当今世界上有两个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同时并存,即“国民帐户体系”(简称SNA)和“物质平衡体系”(简称MPS),前者将国民生产总值(GNP)和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主要指标。
(一)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System of Materal Product Balance,MPS)。
它是为适应对国民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的需要,由原苏联首先建立起来的,以后逐渐为东欧各国、古巴、蒙古等国所采用。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主要内容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主要内容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指通过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系统、综合的核算,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经济效益和资源利用情况的一种经济分析方法。
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总值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核心指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间内所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总价值。
GDP核算采用时间序列方法,通过测量每个季度或每年的GDP增长率,来评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
2. 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GDP):支出法GDP是指通过测量每个季度或每年的消费支出和资本形成支出来估计的GDP。
与收入法GDP不同,支出法GDP更注重实际消费支出的贡献,因此可以更好地反映消费者的需求和偏好。
3. 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GDP):收入法GDP是指通过测量每个季度或每年的私人和企业收入来估计的GDP。
与支出法GDP不同,收入法GDP更注重企业和个人收入的贡献,因此可以更好地反映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问题。
4. 资源利用率: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还关注资源利用率的提高。
资源利用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使用的资源相对于其生产的产品或服务所占比。
通过对资源利用率的评估,可以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资源利用情况,以及资源开发和创新的潜力。
5. 就业和收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还关注就业和收入情况。
就业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间内所提供的劳动力数量。
收入是指一个人或地区在一定时间内所获得之收入总和。
通过对就业和收入的评估,可以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居民的生活水平。
6. 通货膨胀率: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还关注通货膨胀率的变化。
通货膨胀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货币的购买力水平,即货币的实际需求与供应之间的平衡关系。
通过对通货膨胀率的评估,可以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通货膨胀水平,以及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除了以上主要内容外,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还考虑了许多其他因素,例如税收、债务、汇率、国际比较等。
国民经济统计学
1.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由、账户和附属表三部分构成;基本核算表包括国内生产总值表、投入产出表、资金流量表、和资产负债表;生产范围国民的生产范围包括以下三部分:第一,生产者提供或准备提供给其他单位的货物或服务的生产;第二,生产者用于自身最终消费或的所有货物的自给性生产;第三,自有住房提供的住房服务和付酬家庭雇员提供的家庭服务的自给性生产;生产范围包括所有货物的生产,不论是对外提供的货物还是自产自用的货物,而服务的生产,则基本上限于对外提供的部分,自给性服务,除了自有住房服务和付酬家庭雇员提供的家庭或个人服务外,则被排除在生产范围之外;被排除在生产范围之外的是指住户成员为本住户提供的家庭或个人服务,如清扫、做饭、照顾老人、教育儿童等等;消费范围生产范围决定消费范围,用于最终消费的货物和服务只能是生产范围内所包括的货物和服务;生产范围包括所有货物的生产和除住户成员为本住户提供的家庭或个人服务之外的所有服务的生产,从而消费范围也限于包括在上述生产范围内的货物和服务;资产范围国民经济核算中的资产是根据所有权的原则界定的经济资产,也就是说,资产必须为某个或某些单位所拥有,其所有者因持有或使用它们而获得经济利益;根据这个定义,和由生产过程创造出来的、存货等,以及某些不是经过生产过程创造出来的自然产生的资产如、矿藏、、资产等,只要某个或某些单位对这些资产有效地行使所有权,并能够从中获得经济利益,都属于资产范畴;资产范围中不包括诸如大气或公海等无法有效地行使所有权的那些自然资源与环境,以及尚未发现或难以利用的矿藏,即一定时期内,鉴于它们本身的状况和现有的技术不能为其所有者带来任何经济利益的资源与环境;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核算原则1、权责发生制原则在国民经济核算中,各种交易的记录时间是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来确定的,即交易在债权债务发生、转移或取消的时间记录;这一原则适用于各种交易,包括同一机构部门内部的交易;权责发生制原则意味着交易在其实际发生时记录,而不是在相应的收入与支付发生时记录;2、估价原则在国民经济核算中,各种交易、资产和负债的记录价格,遵循以下规定,凡发生货币支付的交易,都按交易双方认定的成交价格,即市场价格来估价;没有发生货币支付的交易,如同一机构单位内部的交易如、自给性消费等,按市场上相同货物和服务的市场价格或按所发生的实际成本来估价;一般来说,货物和服务产出按生产者价格估价;大多数货物和服务的使用如中间消耗、固定资产形成和最终消费按购买者价格估价;存量按编制资产负债表时的现价估价,而不是按原购置价格估价;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主要作用及影响一、国民经济核算是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有效工具二、国民经济核算是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依据三、国民经济核算是制定和检验国民经济计划的科学方法四、国民经济核算是微观决策的重要依据五、国民经济核算是协调经济统计数据的重要手段计算公式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劳动报酬+固定资本消耗+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国内生产净值=国内生产总值-折旧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国外要素净收入国民生产净值=国民生产总值-折旧国民收入=国民生产净值-间接税2.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即,经济产业的结构分类之一;三产业的划分是世界上较为常用的产业结构分类,但各国的划分不尽一致;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我国的三产业划分是: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不含农、林、牧、渔服务业;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不含开采辅助活动,制造业不含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即服务业,是指除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1第三产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等行业;3.固定资本消耗固定资本消耗是指固定资产在当期生产过程中的消耗;它是生产过程的投入价值,从资产存量角度看则代表固定资产在核算期内因正常陈旧和损坏而形成的价值减少,因而表现为固定资产价值的负增加即固定资本负形成;4.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的总和,常被认为是衡量国家或地区经济状况的指标;计算方法生产法计算GDPGDP=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收入法计算GDPGDP =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GDP=生产要素的收入+非生产要素的收入支出法计算GDPGDP = C + I + G +X-M5.产业部门分类依据产业部门划分是从生产角度对交易者所进行的分类;它与货物和服务流量相联系,涉及的是生产单位,即具有"生产经营决策权"的基层单位;而基层单位通常是指有一定的场所,生产同质产品或提供劳务,即在一个地点从事一种生产活动的企事业单位;从概念上讲,它强调的是经济活动的性质、成本结构和生产技术的同质性;产业部门是所有同质性的基层单位的集合;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将所有常住基层单位划分为20个产业部门,并对这些行业进行了三次产业划分.6.最终产品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其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就称为最终产品;其内容包括:一定时期年个人消费品、公共消费品、用作固定资产投资的产品、用于增加储备的产品、用于国防的产品和净出口的产品;最终产品严格定义为用于“生活消费的产品”,在实际应用中,又将最终产品分为个人最终消费品和集体消费品;7.中间投入中间投入也称中间产品或中间消耗:是一定时期内所有常驻单位在生产或提供货物与服务活动过程中,消耗和转换的所有非固定资产的货物和服务的价值;中间投入一般按购买者价格计算;8.金融业总产出金融业的总产出包括银行业总产出、保险业总产出、证券业总产出和其他金融活动总产出;银行业总产出等于银行企业总产出加上银行业执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法人单位总产出9.拉式指数德国经济统计学家拉斯贝尔斯于1864年提出了把销售量固定在基期的价格指数,该方法后来被推广到其他各种综合指数的计算;习惯上,把同度量因素固定在基期水平上所编制的综合指数统称为拉氏指数,又称为“基期加权综合指数”;如在计算价格综合指数时,以基期的产量或销售量作为同度量因素;在计算销售量综合指数时,也以基期价格作为同度量因素,具体如下:产量或销售量综合指数:K̅̅̅̅K=∑K0K1∑K0K0价格综合指数:K̅̅̅̅K=∑K10K0∑K0K0拉氏指数将同度量因素固定在基期,可以消除权数变动对指数的影响,从而使不同时期的指数具有可比性;10.经济活动人口经济活动人口是指所有年龄在16岁及以上,在一定时期内为各种经济生产和服务活动提供劳动力供给的人口;这些人被视为实际参加或要求参加社会经济活动的人口,也称为现实的人力资源;它处于就业或失业的状态,是就业人口和失业人口之和;11.货币口径我国M1层次的货币口径是:流通中现金+可开支票支付的单位活期存款;12.恩格尔定律随着家庭和个人收入的增加,收入中用于食品方面的支出比例将逐渐减小,这一定律被称为恩格尔定律,反映这一定律的系数被称为恩格尔系数;食物开支占总消费数量比重越大,恩格尔系数越高,生活水平越低;反过来,食物占比重越小,恩格尔系数越低,生活水平就越高;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用于食物消费部分支出的比重就越小;恩格尔系数%= 食品支出总额 /家庭或个人消费支出总额×100%13.国民经济核算等价原则三等价原则是指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国民生产、国民原始或可支配收入、国民最终支出之间的总量平衡关系的等价统计原则;三等价原则是确定国民经济生产、收入分配、消费和积累核算一致性的重要原则14. 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中,处于劳动年龄、未到劳动年龄和超过劳动年龄但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之和;人力资源也指一定时期内组织中的人所拥有的能够被企业所用,且对价值创造起贡献作用的教育、能力、技能、经验、体力等的总称;狭义讲就是企事业单位独立的经营团体所需人员具备的能力资源;15. 人力资本人力资本: 是指依附人体体力和智力所具有的劳动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价值总和;联系: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都是以人为基础而产生的概念,研究的对象都是人所具有的脑力和体力,从这一点看两者是一致的;而且,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大多都是以人力资本理论为根据的;人力资本理论是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重点内容和基础部分;两者都是在研究人力作为生产要素在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时产生的;区别: 1人力资本强调以某种代价获得的能力或技能的价值,投资的代价可在提高生产力过程中以更大的收益收回;人力资源强调人力作为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创造能力,它在生产过程中可以创造产品、创造财富,促进经济发展;2 人力资本关注的重点是收益问题,即投资能否带来收益以及带来多少收益的问题; 人力资源则不同,关注的重点是产出问题,即人力资源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有多大,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有多强;3人力资源是指一定时间、一定空间内人所具有的对价值创造起贡献作用并且能够被组织所利用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而人力资本,表现为经验的不断积累、技能的不断增进、产出量的不断变化和体能的不断损耗;16. 全要素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一般的含义为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开发利用的效率;公式为:全要素生产率=产出总量/全部资源投入量17.生产总值总表18. 初次分配总收入初次分配总收入:初次分配指以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及财产收入等形式对增加值进行的分配;初次分配形成的收入余额为初次分配总收入;19.可支配总收入可支配总收入:指各机构部门在初次分配总收入基础上通过经常转移后所获得的收入;这部分收入用于最终消费和储蓄;20.总储蓄总储蓄:指可支配总收入用于最终消费后的余额;国民总储蓄指各部门的总储蓄之和;21. 净金融投资净金融投资:从实物经济运行的角度看,是总储蓄与总投资的差额;从金融交易角度看,它是金融资产增加额减负债增加额的差额;22. 资金流量账户资金流量账户:亦称资金流量核算,是指从收入分配和社会资金运动的角度描述国民经济各类交易活动的一种核算方法;23.初次分配总量初次分配总量:是国民收入在物质生产领域内进行的分配;24.国民经济核算基层单位国民经济核算基层单位:国民经济基层单位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为了进行生产核算和投入产出+ 分析确定的基本核算单位,在我国统计部门也称为产业活动单位;25.固定资产折旧计算题26. 中间消耗中间消耗:是生产单位在核算期内为获得总产出而转换或消耗的非耐用货物和服务的价值;为了计算准确,计入中间消耗的货物和服务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与总产出的计算方法和范围保持一致;第二,本期一次性使用的,这里需要将中间消耗必须与固定资本消耗区别开;27. 收入初次分配收入初次分配:指国民总收入即国民生产总值直接与生产要素相联系的分配;任何生产活动都离不开劳动力、资本、土地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取得这些要素必须支付一定的报酬,这种报酬就形成各要素提供者的初次分配收入;主要包括居民提供生产要素所得报酬收入,政府利用国家权力对货物和服务的生产和再生产所征收的生产税和进口税形成的初次分配收入,企业在扣除其固定资产消耗和其他运营成本及税收后的净营业盈余形成的初次分配收入;初次分配主要由市场机制形成,生产要素价格由市场供求状况决定,政府通过税收杠杆和法律法规进行调节和规范,一般不直接干预初次分配;28. 非金融资产非金融资产:除投资性融资工具如股票、债券和货币包括银行存款以外的资产,包括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商誉、材料等;一般来说人们把公司持有的股票、债券等融资工具和货币叫做金融资产,其他叫非金融资产;衍生工具:1.期货合约是指由期货交易所统一制定的、规定在将来某一特定时间和地点交割一定数量和质量实物商品或金融商品的标准化合约;2.期权合约是指合同的买方支付一定金额的款项后即可获得的一种选择权合同;证券市场上推出的认股权证,属于看涨期权,认沽权证则属于看跌期权;3.远期合同是指合同双方约定在未来某一日期以约定价值,由买方向卖方购买某一数量的标的项目的合同;4.互换合同是指合同双方在未来某一期间内交换一系列现金流量的合同;按合同标的项目不同,互换可以分为利率互换、货币互换、商品互换、权益互换等;其中,利率互换和货币互换比较常见;分类非金融资产按是否具有物质形态划分为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按产生的方式或过程可划分为生产资产和非生产资产;在非金融资产中,“生产资产”由固定资产、存货和珍贵物品组成;“非生产资产”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资源资产,即有形非生产资产,由土地资产、水资源资产、地下资产和非培育生物资产组成;另一类是无形非生产资产,如专利权、租约和其他可转让合同、购买的商誉等;29. 资本转移是资本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本转移主要涉及固定资产所有权的变更以及债权债务的减免;具体指以下几项所有权转移:①固定资产所有权的转移;②同固定资产的收买和放弃相联系的或以其为条件的资产转移;③债权人不索取任何回报而取消的债务;④投资捐赠;31. 国际收支平衡表国际收支平衡表:是反映一定时期一国同外国的全部经济往来的收支流量表;国际收支平衡表是对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技术交流过程中所发生的贸易、非贸易、资本往来以及储备资产的实际动态所作的系统记录;是国际收支核算的重要工具;通过国际收支平衡表,可综合反映一国的国际收支平衡状况、收支结构及储备资产的增减变动情况,为制定对外经济政策,分析影响国际收支平衡的基本经济因素,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提供依据,并为其他核算表中有关国外部分提供基础性资料;国际收支平衡表是按照“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复式记帐原则来系统记录每笔国际经济交易;32.收入再分配账户是收入再分配核算的账户,它按部门归纳记录了各种实际的经常转移活动,反映了各机构部门在原始收入基础上通过接受和支付各种经常性转移,形成可支配收入的过程和结果;收入的再分配账户核算在初次分配基础上进一步产生的各种经常转移收支,最终目的是计算国民可支配收入;它与原始收入分配账户紧密联系;收入再分配账户的平衡项是可支配收入,反映各部门经收入分配后所获取的最终收入总量;33.劳动适龄人口:处于劳动年龄、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中国规定的劳动年龄下限,男性及女性都是十六岁;上限男性为六十岁,女性体力劳动者为五十岁,脑力劳动者为五十五岁;该年龄段内丧失劳动力的人口不属劳动适龄人口;34. 国民经济机构部门包括:A.非金融企业部门 B.金融机构部门 C.政府部门 D.住户部门E.为居民服务的非营利机构部门35.个人消费支出:包括个人购买商品耐用消费品、非耐用消费品和劳务两方面的支出,是衡量居民消费支出的重要指标;与消费物价指数相似,个人消费开支是商务部经济分析局发布的一项报告实际上是个人收入报告的一部分个人消费开支是衡量消费货品及服务价格变动的一个指标,包含实际及估算家庭开支,也包括耐用品、非耐用品及服务数据;36.转移性收入:指国家、单位、社会团体对居民家庭的各种转移支付和居民家庭间的收入转移;包括政府对个人收入转移的离退休金、失业救济金、赔偿等;单位对个人收入转移的辞退金、保险索赔、住房公积金、家庭间的赠送和赡养等;具体包括:“离退休金”、“价格补贴”、“赡养收入”、“赠送收入”、“亲友搭伙费”、“记账补贴”、“出售财物收入”、“其他”;37.转移性支出:购买性支出的对称;指政府无偿向居民和企业、事业以及其他单位供给财政资金;是指政府按照一定方式,把一部分财政资金无偿地,单方面转移给居民和其他收益者的支出;转移性支出主要由社会保障支出和财政补贴构成;支出分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三类,它体现的是政府的非市场型再分配活动;在财政支出总额中,转移性支出所占的比重越大,财政活动对收入分配的直接影响就越大;这是一种收入再分配的方式;转移支付只是简单地把收入进行重新分配,从一个人或一个组织转移到另一个人或另一个组织,并没有相应的产品或服务交换发生,所以转移支付是不计入GDP的;转移性支出体现了公共财政的效率、公平和稳定三大职能;类型:社保支出、财政补贴、税收支出38. 投入产出表:又称部门联系平衡表,是反映一定时期各部门间相互联系和平衡比例关系的一种平衡表;投入产出简表如下;表中第Ⅰ象限反映部门间的生产技术联系,是表的基本部分;第Ⅱ象限反映各部门产品的最终使用;第Ⅲ象限反映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第Ⅳ象限反映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因其说明的再分配过程不完整,有时可以不列出;按计量单位分:价值型和实物型;按表式结构分:对称型纯部门和U-V型UV表法;按资料范围分:全国表、地区表和企业表;按时间期限分,静态表和动态表;按考察领域分:产品表,固定资产表、能源表、人口表、教育表、环境污染表,等等;按产品的可替代性分:竞争型表和非竞争型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支出法核算GDP
中国的三驾马车
2020/6/16
Management Schoo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Wang Jun
12
收入法核算GDP
收入法
• 又称要素支付法,即从要素收入(或企业生产成本) 角度计算GDP。
10
支出法核算GDP
YCIG NX
• 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现价总 量为340507亿元,比初步核 算数增加5154亿元,按不变 价格计算的增长速度为9.1% ,比初步核算数提高了0.4个 百分点
2020/6/16
Management Schoo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Wang Jun
4
GDP:总产出的测量
理解GDP
• GDP的测量使用市场价值,而非数量 • GDP只包括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 最终产品或服务:由最终使用者所购买的产品或服务 • 中间产品或服务:作为其他产品和服务投入品的产量及服务,
比如一辆卡车上的轮胎
• GDP只包括当前产出,是个流量概念 • GDP是一个地域概念,与GNP区别
GDP作为流量,仅度量某 一个时期(例如一年内) 新生产产品价值,不计算 以前时期产值。
生产阶段 销售阶段 增加值 羊毛 ¥100 ¥100 毛线 ¥130 ¥30 毛衣 ¥180 ¥50 顾客 ¥180 合计 ¥410 ¥180
2020/6/16
Management Schoo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Wang Jun
• 政府单方面的价值让渡 • 如社会保障支出、财政补贴、救济金、失业保障金等 • 转移支付不会产生新的产品和服务
2020/6/16
Management Schoo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Wang Jun
9
支出法核算GDP
7
支出法核算GDP
投资(I,Investment)
• 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如企业在新的厂房、办公楼、机器和存货 以及家庭在新住宅上的支出
• 注意区分:中间产品和资本物品
• 住宅属于投资而不是消费
• 存货也属于投资
• 经济学的投资不包括股票或稀有钱币的购买以及储蓄账户上的存 款
净出口(NX,Net Exports)
• 净出口:出口减去进口得到的差额。 • X(Exports),M(Imports),NX=X-M • 表示本国的最终产品有多少通过外国人的支出实现,
代表了本国的产出 • 是国外对本国产品与劳务消费和使用的净支出。
2020/6/16
Management Schoo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Wang Jun
• 不产生新的产品,不增加产出
2020/6/16
Management Schoo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Wang Jun
8
支出法核算GDP
政府购买(G,Government Purchase)
• 各级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 • 不包括政府的转移支付、公债利息等 • 转移支付(tr ,transfer payment)
• 把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收入,即工资、利息、利润 、租金以及间接税、折旧和公司未分配利润等加总得 到国民收入。
• 收入法GDP计算公式
=工资+利息+租金+税前利润+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折旧
2020年6月16日 Management Schoo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Wang Jun
2
国民经济运行与核算体系
GDP:总产出和总收入的测量 国民经济运行体系 消费和储蓄 投资 国民agement Schoo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Wang Jun
6
支出法核算GDP
消费支出(C,Consumption)
• 消费:家庭在产品和服务上的支出 • 耐用消费品和非耐用消费品 • 劳务 • 不包括住宅的支出
2020/6/16
Management Schoo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Wang Jun
3
GDP:总产出的测量
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s: GDP)
• 度量一定时期(通常是一个季度或一年)内,经济社 会(一国或一个地区)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 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2020/6/16
Management Schoo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Wang Jun
宏观经济学
Macroeconomics for UGS Shandong University
内容导读
一:国民经济运行与核算体系 二:经济增长与经济波动 三:失业与通货膨胀 四:国际经济学 五:宏观经济政策 六:IS-LM曲线
2020/6/16
Management Schoo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Wang Jun
13
GDP是否实现了我们所希望它测量的
GDP作为总产出测量方式的不足
• 对通货膨胀的过度调整 • 家庭产出 • 地下经济
• 为了避税或规制,或者产品和服务本身是非法的,而将产品和 服务的销售及购买隐匿于政府视线之外。
2020/6/16
Management Schoo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Wang Jun
5
附加值法计算GDP
最终产品法:最终产品价 值和。
价值增值法: 计算在生产 不同阶段增加产值,即计 算销售产品收益与为生产 该产品购买的中间产品费 用之间差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