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昌傈僳族“噶且”的音乐形态分析研究
浅析傈僳族传统民族民间音乐的风格特点
浅析傈僳族传统民族民间音乐的风格特点作者:丁国美来源:《北方音乐》2017年第23期【摘要】傈僳族是一个跨境而居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于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云南保山、迪庆、丽江、德宏、楚雄、大理等州以及四川的盐源、木里、西昌、德昌等地。
傈僳族善于歌舞,男女老少皆能说、能唱、能弹、能跳。
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过程当中,傈僳族人民创造了丰富的和富于特色的传统民族民间音乐文化。
【关键词】傈僳族;民间音乐;风格特点【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傈僳族是我国西南跨境而居的少数民族之一,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
主要分布于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于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云南保山、迪庆、丽江、德宏、楚雄、大理等州以及四川的盐源、木里、西昌、德昌等地。
傈僳族民族民间音乐曲调种类丰富、内容朴实感人。
傈僳族善于歌舞,日常生活中傈僳人民往往以唱歌代话,形成人人热爱唱歌的传统。
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历史发展过程中,傈僳族人民创造了题材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形式,主要包括民族民间乐器、山歌情歌、风俗歌、歌舞类音乐、叙事古歌等音乐形式。
一、傈僳族传统乐器及其风格特点傈僳族民族传统乐器非常丰富,按照其结构和演奏方法可以分为弹拨乐器、吹管乐器、拉弦乐器、打击乐器。
弹拨乐器主要有:起奔(琵琶)、四弦、其布厄(小三弦)、口弦;吹管乐器主要有决列(无膜笛子)、笛哩吐(小竖笛)、阿其决列、哒提吐、芦笙、唢呐;拉弦乐器主要有吉支(傈僳二弦)、嗨嘿(二胡);打击乐器主要有大鼓、大锣、大镲、铓、钹、锣、镲等。
傈僳族弹拨乐器比较丰富,也很具有民族风格,主要包括其布厄、小三弦、口弦等。
其布厄(傈僳琵琶)是傈僳族传统弹拨弦鸣乐器,又称为其伯、其奔等,汉族称傈僳琵琶。
流行于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泸水、碧江、兰坪、丽江的迪庆、维西、德宏自治州、保山的腾冲等地。
其布厄主要由共鸣箱、琴弦、琴头、弦轴、琴杆、琴马等部件构成组,琴体多用整块的樱桃木、楠木、椿木、桑木、楸木等硬杂木做成,其布厄的演奏姿势可采用立姿和坐姿两种。
傈僳民歌种类及艺术特点修改版
o31)。拜时还可以叙事,如《呆哦》, 此类往往以一问一答的形式进行,此时拜时成了说教的、论 理的或辩解的媒体。由于民间有以《拜时》等民歌来“打官 司”的传说,一些学者把具论理式、辩解式的拜时,指为“打 官司”调,认为傈僳族有打官司时演唱拜时的习俗,或误导 为“拜时可用于打官司”。从目前仅掌握的“打官司”调查资 料看,“打官司”的形式仍然属于双方对歌范畴,没有发现对 歌双方以外的具有仲裁行为的第三者参与演唱,也未见与之 相关的诉讼活动,有“官司调”的观点缺乏充实有力的依据。 因此,从以上所叙的角度看 ,和民间盛行的演唱主题的宏观 论之,可以说《拜时》是傈僳族情歌中的一个品种。
sA: jA: lo: duY lo: aY bAY
yiH nuYTi: lo: li. VwYs: lo:
31 d
33 lo31 du33 lo31
33 b 33
i44 nu33 hi31 lo31 li55
ua33
33 lo31
情意 量 杆量得 嘛
咿 妹有 一 两 哥三 两
2- - 0│2 3 ·2 ‖
拉古拜时属音与主音的转位和声刚健明亮,感受到一种 阳刚之气,具有大调式的特性;佑雅拜时处处活泼爽朗,轻 盈飘洒,蕴藏着一股阴柔美,具有小调式的色彩。
即可对歌。双方的唱词若能相互触动心灵,就会激燃起歌手
德昌傈僳族“噶且”的音乐形态分析研究
二、 “ 噶且 ”概 况
德 昌傈 僳 族 的舞 蹈 “ 噶且 ” ,在 丰 收 、节 庆 、婚 嫁 织 有关 的舞 蹈 忙里 偷 闲。 《 纶 麻 》即是 反 映 这过 程 中一 丧 葬 之 时都 会 跳起 来 ,反 映 了他们 从 驻 扎 在德 昌二半 山 个 环节 的舞蹈 。 以来 的生产 、生 活情 况 ,也 将 他们 民族 习 俗 的风 采 展示
人 注 目。
傈 僳 服 装 在 引入 机 器 织布 前 都是 用 火 麻 编织 而 成 。 僳 女儿 不 勤 快 ,傈 僳 男儿 无 衣 穿 ” 。农忙 过 后 ,傈 僳 妇 女 便忙 着 用 火麻 织 布 纺衣 ,纺织 过 程 中她 们 会 跳起 和 纺
歌 、舞蹈 、器乐 等 形式 ,这其 中尤 以 傈僳 族 舞 蹈 最 为引 因此从 祖 辈传 下来 每家 都会 用火麻 织 布 ,当地有 谚语 “ 傈
一
。
傈僳 族 历 史 悠久 ,他 们 居 住在 德 昌二半 山上 和 中 高
三 、噶且 的音乐形态研究
传 统噶 且音 乐有 7 2首 , 现存 5 0 多首, 大多 热烈 明快 , 其 中也 包含 了部 分速度 较 为缓慢 的乐 曲。 ( 一 )五 声调 式与 六声调 式 的运 用 在 “ 噶且 ”音 乐 中 ,除角调 式较 少见 以外 ,宫 、商 、
《 戏剧之家 》2 0 1 6年第 1 ’的音乐形态分析研 究
扈 滨
( 四川 音 乐学 院 四 川 成都 6 1 0 0 2 1 )
【 摘 要】 德 昌县是 四川省傈僳族人 口最多的聚居县 , 德 昌傈僳族舞蹈 “ 噶且”如今 受到越来越 多的人 的关注。
原生态 的舞蹈音乐近年有部分失传 ,对其音乐形 态进 行分 析研 究,有利 于从 学术 上、专业上对其进行保护。
傈僳族音乐论述作文
傈僳族音乐论述作文
傈僳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非常喜爱唱歌对调,有“盐,不吃不行;歌,不唱不得”之说。
民歌朴素感人,曲调丰富,傈僳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以歌代言,以歌代答,形成喜好民歌的传统。
其民歌各式各样,老幼都能唱。
一般人出门、上山、走路,触景生情,信口而唱。
这种无目的、信口而唱的民歌,白天在田间、地头或是山上、路上随时可以听见。
其舞蹈多为集体舞,有模仿动物的,也有表现生产生活的。
傈僳族用歌舞来表现内心的欢乐、喜悦或是苦闷与忧愁。
这些民歌演唱的题材十分广泛,演唱内容十分丰富,多为二段体结构,属五声音阶羽调式。
即兴演唱时句式有长短,但上下句必须对称,演唱形式为独唱、领唱、对唱、合唱等。
傈僳族民歌按形式和内容可分为古歌、劳动歌、习俗歌、优叶(叙事小调)、摆时(赛歌)、儿歌、颂歌等类别。
傈僳族民间歌舞虽然是原始的、古朴的,但是它是民族的,也必然是世界的。
在党和国家正确方针的指引下,我们必须坚定走民族化道路的决心,加强民族音乐的师资培训;加大对基层文化馆的投入,强化其职能,使民族音乐的传承有所依托;建立促进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激励机制;依靠能歌善舞的民间艺人,唱自己熟悉的民歌,演世代相传的歌舞,一步一个脚印的往前走。
谈“非遗”视野下傈僳族民间舞蹈嘎且且撒勒的审美意蕴
谈“非遗”视野下傈僳族民间舞蹈嘎且且撒勒的审美意蕴傈僳族是中华民族56个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属于氐羌族群的后裔。
主要聚居在云南省怒江傈僳自治州及维西、华坪、腾冲等地,少数部分分布在四川的米易、德昌、盐边等地,“查傈僳族,分为三大支系各有自称之名词:其一为黑傈僳族,乃自称栗庶能,有自称曰尼那扒。
其二为白傈僳,乃自称傈僳铺,又自称曰勇伯扒。
其三为花傈僳,乃自称傈僳族迦楞,又自称曰楞梅扒。
”可见傈僳族分为黑傈僳、白傈僳和花傈僳三个分支。
然而,花傈僳是傈僳族当中独具特色的一支系“妇女穿花上衣、麻布裙,喜欢戴红白料、珊瑚、贝壳等饰物;男子穿短衣,外着麻布大褂,左腰佩刀,右腰挂箭包”。
四川省德昌县的傈僳族属花傈僳的一部分,金沙乡和南山乡是傈僳族民族的世居之地,人口总数约为6000人,嘎且且撒勒是花傈僳族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习俗中形成的一种原始民间舞蹈,起源于傈僳族人原始生产、狩猎、战争等,可追溯到较为古老的时代,在四川省德昌县的金沙乡和南山乡及其周围地区的花傈僳族支系中广泛流传。
嘎且且撒勒相传原有72种音调和舞步,完整流传至今的仅有50多种,主要有《衣采拜华》《七古尼查》《匡娃娃》《拉不拉呆呆》《马噜塘嘛更夺呆》等。
嘎且且撒勒以群体性的群众表演为主,歌、舞、乐紧密相伴,舞曲旋律优美,舞步多姿多彩,融观赏性、抒情性、形象性、动态性、趣味性与参与性为一体,历史气息、艺术气息和生活气息都非常浓厚。
嘎且且撒勒作为原始歌舞艺术的活化石,充分展现了傈僳族人民的智慧,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朵异彩纷呈、独具魅力的舞蹈艺术形式。
它不仅具有远古舞蹈艺术审美价值,还具有保护和研究的价值,对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增进民族团结、促进文化交流、构建和谐社会等具有积极的影响,已于2009年成功申报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一、历史渊源及发展据《德昌县志》记载:早在元代,德昌路所辖的威龙、普济两州(今属米易县),就有傈僳族人居住,受制于当地张、吉二位土司;明代洪武年间,傈僳人不堪官兵和土司欺压之苦而被迫逃迁,散居于川滇交界的金沙江、雅砻江流域地区;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和光绪二十年(1894)两次永北起义,都曾引起傈僳族长时间的大迁徙,往返流离,最终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居住布局。
浅析保山地区傈僳族歌舞的自然审美
浅析保山地区傈僳族歌舞的自然审美作者:段晓玲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5年第11期【摘要】文章阐述了云南保山地区僳僳族民族歌舞中的自然审美。
阐释了僳僳族民族歌舞与生产力以及生产关系、地域环境、自然环境、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联系。
同时,对傈僳族的审美意识在理论给予梳理和实证论述。
【关键词】保山地区;傈僳族;歌舞;自然审美在保山地区。
僳僳族的分布较广,并且数量较多,腾冲、隆阳以及龙陵等地都有傈僳族聚居。
保山地区自然资源非常丰富,处于横断山脉滇西纵谷的南端,高耸的高黎贡山和怒山山脉与深邃的怒江峡谷平行贯穿于全境,森林覆盖率较高,四季的气候都比较温和,降雨量充沛。
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生活着的傈僳族在生产生活、民情风俗等方面都有着很多相似之处,如传统的民族气息保留浓厚,主要生活在山地中,交通不便,经济也比较落后,但其占据的自然资源比较丰富。
生产生活的境况往往会对一个地方的民族精神形成产生重要影响,深入保山地区傈僳族的世界,会发现他们的很多思想行为在表达上都比较独特,往往与自然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根据史书记载,傈僳族是个迁徙民族,他们在行进中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大自然的恩赐中不断生存发展壮大。
同时,在与自然的接触中,他们用本民族的文化记忆承载下了对大自然的理解,把自然的美不断升华,内化在了傈僳族的精神内容中。
“人与自然是兄弟”。
人类从诞生开始,就与大自然结下不解的情缘,傈僳族的历史也不例外,傈僳族民风淳厚,民众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诗意栖居,形成了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审美意识,他们用自己民族独有的歌舞形式表达身处自然环境中的自豪感,这也是能够将僳僳族灵心慧性反映出来的观念之一。
在其智慧传承过程中,孕育出的也是返璞归真的文明鼓棒,人居环境也呈现出诗意盎然的特点。
以这种智慧作为基础,僳僳族民族传统审美观念主要包含了对自然的敬畏以及保护家园山水。
甚至连他们歌咏过程中表现出的主题,都是人和自然相处的和谐:比如歌咏日月星辰和大地高空;歌咏花草树木和山水河流;歌咏人和动物和谐相处等等。
四川德昌傈僳族葫芦笙音乐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策略研究
四川德昌傈僳族葫芦笙音乐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策略研究作者:扈滨来源:《艺术评鉴》2016年第15期摘要:葫芦笙见证着四川省凉山州德昌县傈僳族的发展,葫芦笙音乐文化在德昌傈僳族的民族民间文化中极具代表性,如今却面临失传的危险。
本文作者经过多次实地考察,针对当地情况提出对葫芦笙音乐文化的保护和发展策略,希望能帮助葫芦笙音乐文化的传承发展度过危险期,让其继续活跃在我们多民族的舞台上。
关键词:德昌傈僳族葫芦笙音乐文化中图分类号:J63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6)15-0062-03一、葫芦笙的地位和作用在四川省凉山州德昌县的二半山上住着能歌善舞的傈僳族。
用他们的俗话说“傈僳娃儿不会说话就先学唱;不会走路就学会跳。
”歌舞音乐伴随着傈僳族的生活,是他们生存情况、生产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习俗等的写照。
同时,德昌傈僳族也随着他们的舞蹈从山上跳到山下,从鲜有人识到如今受到越来越多的各方人士的了解和关注。
“刮且”①一词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类媒体中。
而在傈僳族著名的“刮且”中,有着领导和灵魂地位的乐器就是葫芦笙。
德昌傈僳族居住环境相对偏远,加上脱离本民族群体已有四百多年,他们的歌舞音乐的民族特色保存得比较完整。
不同于云南怒江地区的傈僳族歌舞的伴奏乐器多样化,德昌傈僳族的歌舞音乐中只有葫芦笙一种乐器。
在“刮且”中,一首葫芦笙曲配一种舞蹈,曲变,舞蹈动作也随之而变。
葫芦笙演奏者起着引领舞者的速度、节奏以及提示舞蹈内容,同时也为舞蹈伴奏的作用。
二、葫芦笙的制作和吹奏葫芦笙以前都是傈僳民间艺人自己制作并吹奏,到了本世纪,有制作技艺出色的艺人开始制作出售葫芦笙。
在德昌傈僳族中,只有男子才吹奏葫芦笙,吹奏技艺通过口耳相传,从老辈艺人处习得。
他们制作和吹奏技艺代代相承,历史久远,具体起源多依据民间流传的神话故事而来。
每年农历三月至八月,傈僳族人都忙于农活,无暇娱乐。
过完七月十五,他们就会吹响葫芦笙,跳起“刮且”。
四川省德昌县傈僳族音乐文献综述
28 Northern Music北方音乐 Northern Music四川省德昌县傈僳族音乐文献综述余雁君(西昌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四川 西昌 615013)【摘要】本文对近四十年傈僳族音乐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分析与总结,围绕“历时研究”和“分类研究”探讨德昌县傈僳族音乐在不同学术时期的研究重点和时代特征,呈现出德昌县傈僳族音乐自身复杂性、多样性的不同研究视角,同时,与学术时期出现的少数民族音乐整体研究在多学科、多理论方法的运用上形成相互交合的呼应。
【关键词】德昌县;傈僳族音乐;文献综述【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16-0028-02【本文著录格式】余雁君.四川省德昌县傈僳族音乐文献综述[J].北方音乐,2020,08(16):28-29,32.基金项目:2019年度西南音乐研究中心一般项目“音乐人类学视域下四川省德昌县傈僳族婚俗仪式音声研究”(项目编号:xnyy2019007)。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德昌县傈僳族全貌,笔者以德昌县傈僳族音乐为基础,搜集期刊、杂志、专著以及地方志相关资料共71篇。
从文献分类来看,主要涉及专著20本、学术论文5篇、期刊25篇、报刊21篇。
在资料的整理过程中,发现关于德昌县傈僳族音乐的研究自20世纪以来才有所记载,一方面散见于地方志与民族志中,并未形成单独的研究话题;另一方面存在于对傈僳族大背景下的总体研究概论之中。
从德昌县傈僳族学术研究的大背景看,德昌县傈僳族的研究发端于1985年德昌县民间文学普查小组的成立。
直至2004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的逐步明确,学术专家将研究视角转向少数民族文化研究之中,同时进一步加快了德昌县傈僳族搜集、整理工作。
为此,根据学术特征和发展趋势,笔者把1985年、2004年作为学术分期的时间节点,将近四十年傈僳族音乐研究划分为1985年前、1985—2003年、2004—2019年三个学术分期。
德昌傈僳族“噶且”的音乐形态分析研究
德昌傈僳族“噶且”的音乐形态分析研究作者:扈滨来源:《戏剧之家》2016年第22期【摘要】德昌县是四川省傈僳族人口最多的聚居县,德昌傈僳族舞蹈“噶且”如今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
原生态的舞蹈音乐近年有部分失传,对其音乐形态进行分析研究,有利于从学术上、专业上对其进行保护。
【关键词】噶且;德昌;傈僳族;音乐形态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066-03一、历史渊源在四川省西南的凉山州境内,德昌、会理、会东、木里等县都有傈僳族居住,其中以德昌县最为密集。
德昌县傈僳人口有7000多人,占全省傈僳族人口的三分之一。
傈僳族历史悠久,他们居住在德昌二半山上和中高山地带。
他们能歌善舞,习俗古朴、独特和神秘。
他们居所偏僻,交通不便,故与外界交流不多,相对封闭,其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留相对原始和完整。
长久以来,德昌傈僳族只有本民族语言而没有本民族文字,他们族中大小事均靠口头讲述和传授。
除了民族民间故事等口头文学外,德昌傈僳族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也记录和见证着本民族的发展。
其音乐文化包括民歌、舞蹈、器乐等形式,这其中尤以傈僳族舞蹈最为引人注目。
二、“噶且”概况德昌傈僳族的舞蹈“噶且”,在丰收、节庆、婚嫁丧葬之时都会跳起来,反映了他们从驻扎在德昌二半山以来的生产、生活情况,也将他们民族习俗的风采展示在众人眼前。
由于服饰精美,舞蹈动作粗狂,步伐整齐而又富有变化,使得噶且成为德昌傈僳族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中的一大亮点,并已被列为省级非遗重点项目。
“噶且”,又称“噶切”、“刮且”,傈僳语,专指四川省凉山州德昌县境内傈僳族的舞蹈,是每年农活忙完,过了农历七月十五至次年的二月底,德昌傈僳族们的一项娱乐活动。
每年这段时间,傈僳人就会吹响葫芦笙,人们会成群结对地在一起跳舞。
该舞蹈是集体舞形式,由几人、几十人甚至上百人组成舞蹈队伍,他们或拉起一个圆圈或分成两排相对着舞蹈。
队形排列有规定,“如:兄弟姐妹不能排在一起;辈分不相同的不能紧挨一起。
傈僳族舞蹈 嘎且且撒勒舞是什么样的舞蹈
傈僳族舞蹈嘎且且撒勒舞是什么样的舞蹈>嘎且且撒勒舞:“来跳美好的舞蹈”傈傈族,一个舞蹈的民族。
傈傈族不管老人还是小孩都爱好跳舞,也都会跳舞。
而嘎且且撒勒舞则是傈傈族舞蹈中最具有寓意的一个舞蹈,也是傈傈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嘎且且撒勒舞有什么寓意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傈傈族舞蹈的嘎且且撒勒舞。
“嘎且且撒勒舞”傈僳语意为来跳美好的舞蹈。
相传是由72种曲调组成的72种舞蹈。
傈僳人但凡祭庆典礼、红白喜事、逢年过节、庆贺丰收和战争、祈祷神灵,或男女青年相聚,都跳嘎且且撒勒舞,充分展示了傈僳人热爱生活,以及丰收的喜悦,节日的欢乐,男女间美好的爱情和战争胜利的狂欢等等。
嘎且且撒勒舞又是傈僳青年男女表达情爱,建立个人关系的重要媒介。
但原则上是点下包谷到收成之前是不跳欢庆舞的。
嘎且且撒勒舞包含很多种不同曲调、不同内容和形式多样的舞步,往往是一曲接着一曲,连续不断的跳完为止。
主要有《衣采拜华》、《七古尼查》、《匡娃娃》、《拉不拉呆呆》、《马噜塘嘛更夺呆》、两脚、三脚、四脚舞等等。
德昌傈僳族嘎且且撒勒舞的跳法是:数人或数十人拉圈或两排相对,以吹葫芦笙作跳舞曲,同时也起着指挥的作用。
起跳时,均以慢动作《鄂且》作起势,然后由慢到快转入各种曲牌的舞蹈,一般是女的先跳,然后男的在外围观察,看好同辈的女伴再插进队列中拉手共跳,若是同性别就不论辈数高低均可拉手共跳。
结伴领队有一定规矩,如兄弟姐妹不能排在一起,辈份不合者不能紧挨,凡关系不合规定者中间一定要插入两男和两女隔开。
表兄妹姐弟可以随意结队。
婚丧有专门曲调,女的先跳。
选择专人参加。
如婚礼中领舞由领亲调伴奏,仅限领亲有娃拿扒和送亲的几位女伴跳。
领亲舞节奏缓慢,舞步轻盈、充满依恋之情,再跳合拢舞,节奏明快,脚有力,以示团结、强盛。
整个领亲舞共跳三次。
婚礼时顺时针三圈,意是送走不好的东西,然后才重三圈,将不好的踩死踩扁。
请拜仪式完后,打跳开始前还须重复一次,之后才是集体舞蹈。
浅谈傈僳族民歌“摆时”的音乐特征
浅谈傈僳族民歌“摆时”的音乐特征作者:朱鼎裕来源:《黄河之声》2020年第07期摘要:“摆时”、“木刮”、“优叶”是分布于怒江流域傈僳族特有的民歌类型,不仅是我国民间音乐中的瑰宝,还是怒江最具地方特色的文化标识之一。
本文简要对三大民歌类型中也称“摆时”的这首民间歌曲进行了音乐特征的分析,包括旋律、调式、曲式、演唱形式等基本的音乐要素,也横向的与我国其他地域民歌做了比较,力求为读者从音乐专业的角度呈现一个不一样的“摆时”。
关键词:傈僳族民歌;“摆时”;音乐特征一、傈僳族民歌“摆时”简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中华文化复兴的重要措施之一。
流传于云南怒江地区的傈僳族民歌——“摆时”、“木刮”、“优叶”,于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统称为“傈僳族民歌”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摆时”、“木刮”是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最具代表性的傈僳族歌种,主要分布于泸水县(现已成为泸水市)、兰坪县,“优叶”在全州各县均有分布。
“摆时”在传统歌场里是傈僳族的男女对唱的歌曲,内容多以情歌为主,只能在室外(山上对唱,要避开长辈),由于文化大革命后被禁止,萧条了一段时间,之后恢复的“摆时”唱的内容不再局限于情歌,也有歌颂党以及生活琐事等,内容丰富,主要靠的是男女双方的唱搭应变和自己的想象及生活经历,因为唱的内容不固定,随着唱的人而定,属于音不变词变。
常见形式为对歌双方以圆形向领唱歌手围拢,站直身体并抬起一只手掩在耳边,眼神直视前方,身体随对歌节奏左右摆动。
曲调热情奔放,声腔通透嘹亮,宜于表露内心情感。
二、长短音交替的旋律“摆时”是一首比较简单的民歌,共有两句构成,它的旋律最大的特点就是长短音的交替了。
开头一个九拍长音的叹声词“哎”,悠远深长,仿佛歌者屹立山头,朝着山对面的村寨一声长啸,意思是说“我要唱了”,第一句“没有阳光来照耀”则随即变为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短音,并且后三个音都加上了倚音,使得旋律婉转悠扬,长音的叹声词起头,既引起了听者的注意,又使得蓝天白云,大山大河的音乐意境油然而生。
初探傈僳“三大调”之一“摆时”的演唱风格
Vol.40/No.20/Westleather 初探傑傣“三大调”之一“摆时”的演唱风格段林叶(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昆明650000)摘要:云南是一个少数民族众多的省份,各民族共同生活在一片蓝天白云之下,虽然商品贸易和文化交流日益和谐,但他们的音乐却始终保留有自己独特的一面,我们称它为民族音乐。
傑傑“摆时”的演唱不分年龄大小,老人小孩都可以唱,是一种随意性很强的民谣,在日常生活中很受欢迎,基本去哪都有人唱。
本文主要通过介绍“摆时”的演唱环境、演唱内容和演唱风格等方面,来进一步探究係保族“摆时”的演唱特点。
关键词:演唱环境;演唱内容;演唱风格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1602(2019)20-0001-01云南以山清水秀和一年如春的舒适气候特征,深深吸引着外来的游客。
这是一个离天很近的地方,神秘而奇特。
除绚丽多彩的少数民族服饰令你潺潺心动以外,强烈的紫外线和高陡的大山,也会令你目瞪口呆。
这样的真实写照,傑傑地区则是很有代表和象征性,大山连着大山,中间不留间隙。
傑傑族是一个依山而住的民族,由于多次的历史大迁徙,导致居住得较为分散,如今的傑傑族散居于云南、泰国等不同省份,分布不均衡,经数据统计得知,云南是傑傑族人口居住最多的省份,主要居住在怒江傑傑族自治州,这里的傑傑族常年生活在怒江大峡谷之中,山高、陡、险,交通不变,生产劳动力低下,常年仅靠大山上种包谷等高寒作物维持生活,生活条件实为艰苦。
虽傑傑人民条件艰苦,但他们迎难而上,不畏艰险,用他们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傑傑族绚丽多彩的傑傑文化。
傑傑族是一个“以歌代言”的民族,不论喜事白事,他们都会通过唱歌对调来表达心中所思所想,可见,音乐是傑傑族人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傑傑族的民歌品种浩如烟海,按大类可以分为:木刮、摆时(山歌)、尤叶(情歌)、结婚调、丧葬调、儿歌等类别。
各个调子,各具特色,在傑像人民的生活中都代表了不同的含义。
傈僳族传统音乐观念之变迁
傈僳族是中、缅、印和泰国的一个跨越4国的国际性少数民族之一,发源于我国古代青藏高原北部地区,傈僳族在我国主要聚居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云南丽江、保山、迪庆、德宏、大理、楚雄等州、县和四川的西昌、盐源、木里、德昌等县。
其中德宏地区的傈僳族主要分布在盈江山区的苏典、卡场、支那、盏西以及陇川户撒乡等,具有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多与汉族、景颇族、德昂族交错杂居。
傈僳族按服饰颜色的差异又称“黑傈僳”“白傈僳”“花傈僳”。
傈僳族形成了本民族的语言,其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其早期没有文字,基督教传入之后才创造文字。
傈僳族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玉米、水稻和荞麦等。
傈僳族宗教主要信奉原始宗教,对自然的崇拜。
傈僳族是一个淳朴热情、能歌善舞的民族,每当收获、出猎、结婚和盖房的时候,他们都要尽情地歌舞。
傈僳族传统节日有阔什节(过年)、刀杆节、收获节、火把节等。
傈僳族非常喜爱音乐,在群众中流传着“能走路就会跳舞,能说话就会唱歌”。
人们常说:“盐,不吃不行;歌,不唱不得。
”傈僳族民族音乐朴素感人,曲调丰富,有着丰富的传统民歌和民族乐器,有内容丰富的歌舞调子。
傈僳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先秦时期属于氐羌群,汉晋时期属“叟”的一部分。
“傈僳”一词最早见于唐代樊绰《蛮书》,宋称“施蛮”“顺蛮”,元、明、清称“力些”“傈僳”等。
公元8世纪以前,傈僳族先民曾在四川雅砻江与金沙江两岸的广阔地区居住过。
8世纪以后,逐渐向云南西北迁徙。
公元11世纪时,其先民为“乌蛮”组成,与彝族、纳西族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12世纪以后,被元丽江路军民总管府与丽江土知府木氏所统治。
从16世纪中叶开始,由于丽江土知府木氏和西藏两个统治集团之间进行了长期的战争,从而使大批的傈僳族无法忍受木氏土司的剥削和压迫以及所带来的战乱,便在部落首领“土必扒”的率领下,迁入怒江地区。
17世纪末至19世纪以来,由于傈僳族长期处于大清王朝的统治压迫和剥削之下,从而导致了傈僳族多次的民族大迁徙,一部分傈僳族人民“沿着太阳落的地方迁移”,由云南的片马、古永一带逐渐迁徙进入云南德宏地区,后在境内又向西方迁居,形成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
初探傈僳“三大调”之一“摆时”的演唱风格
初探傈僳“三大调”之一“摆时”的演唱风格作者:胡银波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20年第12期【摘要】民族歌曲不仅是一种简单的艺术形式,其更是民族历史的演绎和民族文化的表现传承。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一些少数民族特有的歌曲和舞蹈已经逐渐没落。
民族歌曲通常蕴含着民族情感,记录着著名的民族历史事件,在民族文化的传承中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主要探究了傈僳族三大调之一“摆时”的演唱内容和演唱风格等,对傈僳族“摆时”的演唱特点和演唱环境展开进一步探究。
【关键词】傈僳“三大调”;“摆时”;演唱风格【中图分类号】J613 【文献标识码】A在历史的更迭中,伴随时代跌宕起伏的发展,出现了很多少数民族,傈僳族就是其中之一,这个古老的民族在时代变迁中凭着自己的勤劳和智慧生存到了今天。
傈僳族的先民们为了安全生存,不受外族侵犯,全族人民依靠聪明才智和不惧艰苦的精神,凭借着惊人的意志力,在怒江大峡谷中开垦农田,安家立业,繁衍生息。
怒江大峡谷地理环境复杂,山高谷深,生存环境极其严峻,傈僳族先民就是在这样艰险的环境中繁衍了一代又一代傈僳族子民,直到今天,傈僳族人丰富的民族文化艺术引起了外界的广泛关注,一些民俗专业学者也对傈僳族的文化艺术进行了相关探究。
本文就傈僳族民歌进行相关探究,傈僳族民歌不仅是其民族文化艺术遗产的重要构成部分,同时其歌曲之中传达的也是傈僳族在长期发展进程中积累的民族情感以及对于民族相关历史事件的记录,其不仅是简单的艺术形式,更是民族文化的沉淀和一代又一代傈僳族人民的命运缩写和智慧结晶。
怒江地区傈僳族的民歌大致可分为三种,我们将其统称为“三大调”,其中包括莫广、优叶和摆时。
[1]本文主要探究了傈僳“三大调”之一“摆时”的演唱风格。
“摆时”在怒江傈僳族民歌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力,所以在一代又一代傈僳族子民中广为流传,对于傈僳族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影响极大。
当然,除了“摆时”以外,傈僳族广为流传的民歌还有很多,“摆时”只是其中之一。
傈僳族传统舞蹈“哇其”“迁哦”的文化内涵
傈僳族传统舞蹈“哇其”“迁哦”的文化内涵民族艺术研究.傈僳族传统舞蹈”哇其”,“迁哦”的文化内涵口彭小希摘要:随着人类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舞蹈的社会功能也发生着变化, 但舞蹈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仍具有保存,传承,发展人类文化的特殊功能.生活在云南怒江大峡谷的傈僳族,因特殊的自然环境,形成独具民族风格特征的民间传统舞蹈”哇其”和”迂哦”探.析这两个传统舞蹈的民族文化内涵及历史演变,有利于在当代更好地把握民族传统舞蹈文化元素,并在全球化进程中,能更好地保护与传承傈傈族舞蹈文化的根基. 关键词:傈僳族;传统舞蹈;哇其;迁哦;文化内涵;演变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 840X(2010)02—0070—05作者简介: 彭小希,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2007 级在读研究生.昆明650101在原始社会,人类用舞蹈传情达意,交流沟通;用舞蹈传授生产生活技能;用舞蹈祭神娱神,舞蹈承载着人类社会的多重功能并成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舞蹈史学家库尔特?萨克斯认为,在原始社会的人类生活与古代文明社会生活中,几乎没有任何比舞蹈更具重要性的事物.在原始社会人类生活里,没有任何场合离得开舞蹈.生育,割包皮,少女献身祭神,婚丧,播种, 收割,庆祝酋长就职,狩猎,战争,宴会, 月亮盈与蚀,病患——在这些场合,都需要舞蹈.可见,原始社会舞蹈需求的广泛和普及,这一方面促进了舞蹈的快速发展;另方面,这时期创造的舞蹈成为今天不同民族传统舞蹈文化的根源.长期以来,世界上众多的专家学者都十分重视对原始社会人类舞蹈文化状况的研究.我国着名学者闻一多先生曾提出,只有在原始舞蹈里才看得出舞蹈的真面目,因为它是真正全体生命机能的收稿日期:2010—03 一O1总动员,它是一切艺术中最具综合性的艺术.随着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许多国家和地区已难寻觅到仍具有浓厚原始社会风格与原始社会文化因素的民族传统舞蹈.而在云南部分少数民族中,南于民族历史的发展以及居住环境的特殊,新中国建立时,许多民族仍处于原始社会末期,还没有形成民族统的文字,在民族传统舞蹈中仍然保持着大量原始社会的舞蹈特征.这些舞蹈无疑是研究我国原始社会形态下舞蹈文化内涵极为珍贵的资料,是难得的原始舞蹈遗存.今天, 在世界进入全球化时期,全球化对各民族传统舞蹈文化的影响,以及如何更好地传承与保护本土民族舞蹈文化,已成为当代重要的关注点. 现生活于云南怒江大峡谷的傈僳族,因其特殊的地理生态环境,上世纪中期还处于原始父系氏族社会解体期,生产方式为刀耕舞蹈.火种,没有形成民族统一的文字,民间传统舞蹈”哇其”,迁”哦”在形式和内容上具有明显的原始社会舞蹈特征,民族古老的原始宗教信仰和传统观念依然在舞蹈中表现出来“哇其”,迁”哦”是傈僳族长期处于原始生产生活状态下的真实形象反映.两个舞蹈形成历史悠久,独具本民族艺术特征,蕴含着怒江傈僳族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特殊生态环境孕育傈僳族舞蹈文化特征怒江峡谷山高谷深,被誉为”世界第大峡谷”雄.伟的高黎贡山与险峻的碧罗雪山, 如天然屏障使峡谷内形成相对封闭的自然生态环境.怒江峡谷居住着20多万傈僳族,是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人口最多的民族,占全州总人口的51%以上.傈僳族历史悠久,在氏族社会时期属于古氐羌系族群,秦汉时史书上统称为“西南夷”唐,代时属”乌蛮”部落,在樊绰所着《蛮书》中首次出现”栗栗”族称,明代杨慎编纂《南诏野史》中, ”傈僳”一词成为正式族称,意为在山谷中狩猎和种植的民族.公元8世纪唐代时,傈僳族聚居于云南境内金沙江两岸,今丽江地区东部,先后属南诏国,大理国统辖,元明时期为纳西族土司统治.公元16 世纪明代中期时,为躲避战争和外族欺压,傈僳族大规模向西迁徙,最终形成云南傈僳族以怒江为聚居中心的地理分布状况. 怒江傈僳族民间流传的代表性舞蹈”哇其”,迁”哦”是,傈僳族民间传统节日和村寨里婚嫁,盖房等喜庆活动中民族群众必跳的自娱性集体舞蹈.“哇其”傈,僳语意”欢快地跳舞”“该. 舞广泛流传于怒江傈僳族群众中,是节日或喜庆活动中男女老少参与的集体舞.舞蹈形式为众人围圈顺时针方向环舞,人数不限. 舞者在有力地踏步,跺脚中踢腿或快速转身并配合手部动作和间断的呼喊声.舞蹈动态幅度大,气氛激烈欢快.舞蹈结构为分段式, 不同段落表现不同内容,舞蹈内容表现狩猎拟兽,生产,战争等. ”哇其”分为”期奔哇其”与”无伴奏哇其”.期”奔”为傈僳族民间自制传统乐器,因形似琵琶又称”傈僳族琵琶”.期”奔哇其”舞者随音乐节奏而舞, ”无伴奏哇其”舞者以踏地跺脚为节而舞.两种形式只跳不唱,舞蹈中伴有间歇喊叫声. ”哇其”以怒江州泸水县的”无伴奏哇其”最显古朴,粗犷,激越.福贡县的”期奔哇其”在,”期奔”短,笛等民族乐器的伴奏下,舞蹈更为热烈欢快,别具民族特色. 图 1 傈僳族民间舞蹈”迁哦” “迁哦”傈,傈族语意为”用脚掌轻轻擦地”…图1)此舞仅在怒江傈僳族部分村寨流传,是深受傈僳族青年男女喜爱的集体舞蹈.舞蹈形式为男女舞者分站两排,男弹”期奔”或吹横笛,女吹”笛哩吐”或口弦,男女相对相视而跳,男进女退,女进男退,边弹边吹边舞.舞蹈内容有自娱自乐的步舞”至”五步舞”有;模仿生产劳动的“舂米舞” ,簸”米舞”还;有充满生活情趣的做客舞”追妹舞”舞蹈结构为分段式,不同内容为不同舞段,排头的男领舞选择所跳舞段,众人随之.舞蹈形态以脚部和身体动作为主,舞步轻盈快捷,跺脚提腿移胯, 脚尖左右擦地,身体两侧扭转,动作具有很强的对称性和重复性. ”迁哦”的基本舞步有“进退步” ,蹉”踢步” ,擦”地吸腿”,划”圈吸腿”,对”脚”等.舞蹈以伴奏音乐为节奏,主要节奏为2/4—3/4拍,一舞一曲. “迁哦”舞多在室内进行,动作幅度不大,舞姿轻快流畅.福贡县流传的”迁哦”以,舞步变化丰富,舞曲配套, ”期奔”演技高而闻名. 怒江傈僳族代表性舞蹈”哇其”,迁”哦” 形成年代久远,舞蹈形式古老,为原始社会? 71? 民族艺术研究. 的集体环舞,行列舞,对舞;舞蹈动作古朴, 属于原始社会的”走步式舞蹈”踏;步, 跺脚是舞蹈动态特征与基本舞步;舞蹈只跳不唱,伴随间歇性的呼喊声;舞蹈形态多为模仿再现原始社会的生产生活和多种动物形态;舞蹈内容为展现过去的劳动生活状况及表达民族群体原始宗教信仰.两个舞蹈反映出傈僳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怒江傈僳族长期山林狩猎与山地农耕的生产方式,对民族传统舞蹈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山地劳动使他们在舞蹈形态上重视脚步动作,舞步丰富多样;舞蹈中身体灵活, 常出现左右快速侧翻或快速旋转的动态特征; 在模仿山地劳动的舞姿中同手同脚的顺边动律特征明显,具有独特的一顺边协调美;舞蹈动作具有重复性与对称性.两个舞蹈均为怒江傈僳族群众世世代代口传身授传承下来, 其民间传承主要有祖传,族传,师传三种方式.长期以来,怒江峡谷的封闭状况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傈僳族古老的民族传统舞蹈在本地域内,本民族中得到自然传承,较少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二, ”哇其”,迁”哦”的形成历史与文化功能民族舞蹈的形成与发展必然与其民族的形成与发展相生相伴.傈僳族源自古氐羌系族群,唐代中期聚居金沙江两岸八百多年,明代中期大规模西迁至怒江峡谷及周边地区,距今四百多年.金沙江的聚居时期为傈僳族先民们共同创造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时期,也是傈僳族早期舞蹈文化的形成发展期.傈僳族早期舞蹈为氐羌族群舞蹈元素与傈僳族文化相融合的结果,并成为傈僳族传统舞蹈文化的根源.怒江峡谷的聚居时期,则是傈僳族迁徙至新的生态环境后,民族文化在不同自然环境与不同民族文化相互融合后的多元化,多样性发展时期, 形成了今天傈僳族民间传统舞蹈种类多样,形式各异的现状.怒江傈僳族传统民间舞蹈”哇其”,迁”哦”既,是本民族传统舞蹈文化的传承,也与怒江峡谷的生态环境紧密相关.(一)”哇其”,迁”哦”的形成历史萨克斯提出, ”环舞是群舞最古老的形?72?式,……与之相应的成对,成行或成线跳的舞蹈形式起源于较晚的阶段”同,时他还认为“最初击打节拍的工具是跺地的脚”…”怒. 江傈僳族”无伴奏哇其”为群体环舞,无乐器和歌声伴奏,以跺脚踏地为节,手舞足蹈伴间歇呼喊,其形式与3000 多年前云南沧源岩画的五人环舞相符;基本舞步与氐羌族系彝族流传1000 多年的”打歌”舞步如出一辙,与其他地区傈僳族传统舞蹈的基本舞步同源,许多内容和动作有共同之处.由此可见, ”无伴奏哇其”的形式及其基本舞步源于古氐羌族群的舞蹈元素,舞蹈中与其他地区傈僳族传统舞蹈相同相近的内容与动作,则是傈僳族先民共同聚居时期创造的舞蹈文化因此”无伴奏哇其”形成于傈僳族共居金沙江时期,距今已有上千年历史,是怒江傈僳族民间传统舞蹈中最古老的舞蹈形式,其形成早于”期奔哇其”和”迁哦”. “期奔哇其”是在”无伴奏哇其”基础上,运用”期奔”伴奏而产生的,其形成于“期奔”出现后.据怒江傈僳族民间传说, “期奔”是早期先民外出学习回来的,此后“期奔”的制作与演奏就传承了下来.(图2)“期奔”形似琵琶,原为古代西域的民族乐器.南北朝传人中国,隋唐时在中原地区广泛流传.隋唐以前云南未发现有关琵琶的记载,唐代《新唐书?南蛮传》中始有出现. 公元749 年,唐玄宗赐赠南诏王阁罗凤西域乐队一支,乐器中有琵琶H,琵琶在云南得以流传.现存一千多年前的纳西族东巴舞谱中,也描绘有东巴手持曲颈琵琶边弹边舞的形象.今天丽江纳西族仍流行琵琶演奏. 傈僳族在唐代时属南诏国管辖, ”期奔”的原型极可能源自丽江地区流行的琵琶, ”期奔” 在怒江傈僳族中出现时期当为明代傈傈族迁徙怒江流域之后.为此, ”期奔哇其”只流行于怒江流域,其形成晚于”无伴奏哇其”. “迁哦”形式具有典型的竖列排舞,男女对舞特征.据大多数学者研究认为,排舞, 对舞的出现晚于环形网圈舞.萨克斯的观点已在前文引述,北京舞蹈学院刘建教授也认为, ”随着原始人类意念的丰富,环舞的形式设计开始出现了松动”并,且”随着人类由群婚制向配偶制的观念转化, '配对'已然成为舞蹈.种形式存在”‘怒.江傈僳族的”迁哦” 从形式上看,出现晚于”哇其”环舞,其形成与傈僳族的婚姻习俗观紧密相关.傈僳族经历战乱与长途迁徙进入怒江峡谷,封闭的自然环境带来相对平静的生活,但战争伤亡与迁徙流失造成傈僳族人口大量减少,傈僳族将氏族繁衍作为重点,对舞蹈的功能和形式有了新的需求. ”迁哦”应运而生,成为促进青年男女相识相恋,订婚,结婚仪式中的重要活动.为此”迁哦”又有”婚礼舞”之称.从”迁哦”的舞蹈形式及流传地域(仅流传于怒江峡谷傈僳族村寨),主要是在室内进行等情况分析, ”迁哦”的形成时间应在傈僳族迁徙聚居怒江峡谷建造了”千脚房”之后,此外,还应在”期奔”出现后.从”迁哦”的基本舞步与部分内容看明显是在”畦其”基础上的发展变化,这也进一步佐证了“迁哦”形成晚于”哇其”的观点. 图 2 笔者采访”期奔的制作” “哇其”,迁”哦”形成于傈僳族历史的不同时期, ”无伴奏哇其”粗犷,厚重,展现傈僳族刚毅,坚强的性格; ”迁哦”轻盈, 灵活,表现了傈僳族细腻,含蓄的情感.两个舞蹈形式,风格上的迥然不同,充分展示了怒江傈僳族人民的创新能力与艺术才华(二)”哇其”,迁”哦”承载的社会文化功能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怒江傈僳族文字形成较晚,民族传统舞蹈长期在群众文化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承载着多重社会功能.两个舞蹈从古至今在人们日常的生产生活与民族精神情感活动中都十.-F)-重要.笔者在当地看到傈僳族人民几乎男女老少都能歌善舞,正如他们所说,傈僳人生下来,能吃奶时就会唱歌,能走路时就会跳舞.歌舞是傈僳族生命的一部分. ”哇其”的生产舞,狩猎舞曾具有传授和训练生产,狩猎的功能;怒江傈僳族多为原始宗教信仰,相信歌舞祭祀神灵能避免灾祸,在节庆或生活的重要事件中,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和歌舞活动.此外,怒江傈僳族人民在艰难的生存条件下,舞蹈的自娱功能满足了他们释放内心情感的精神与心理需求.在封闭的环境中怒江傈僳族渴望与外界交流,他们定期举行各类民俗活动,舞蹈往往是活动的高潮, 男女老少都会积极参与.人们在交流中缩小和化解了相互之间的距离与矛盾,在舞蹈中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增强了团结意识. ”哇其”, “迁哦”是怒江傈僳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还具有记载民族历史,传承民族文化的作用与功能.两个舞蹈记载了傈僳族先民古老的狩猎,采集等生产劳动方式,以及刀耕火种的原始山地农耕生产过程.舞蹈中内含的民俗风情,道德意识,以及原始宗教观念等民族文化精髓也随舞蹈而传承下来.至今”哇其”, “迁哦”仍是研究怒江傈僳族传统文化的珍贵活态资料.三, ”哇其”,迁”哦”的发展与演变舞蹈文化从来就是活态的文化,是人类各历史时期物质生活与精神构成的同期反映新中国成立后,傈僳族跨越社会形态进人社会主义社会,怒江傈僳族人民的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改革开放,让怒江傈傈族人民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人们的心态与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时代与社会的发展使怒江傈傈族民间传统舞蹈在传承中逐渐融入新的时代气息,两个舞蹈在民族传统文化的根基上呈现出时代的演变. (一)”哇其”,迁”哦”延续的生命力千百年来”哇其”,迁”哦”经久不衰, 百跳不厌,关键是不断地随时代发展.舞蹈中表现不同内容,不同动作形态的舞段,就是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创作的结果.舞蹈基本为踏跺舞步,来自古代先民的原始舞步;模仿动物的”猴子舞”,乌”鸦喝水舞”是,先民狩猎的写照; ”盔甲舞”,打”弩弓舞”反?73? 民族艺术研究. 映了部族征战状况;而”砍火山地舞”,撒” 荞舞”是对原始山地农耕生产的再现;男子群舞”破板子舞”展现了傈僳男人砍树建房的全过程; ”逃婚舞”,逗”妹舞”这些具有情感诉求和情趣表达的情节舞蹈,则是在历史进程中的创新.每一代傈僳人在继承前辈舞蹈的同时,也将本时期的生活创作为舞蹈流传下来,这不仅满足了各时期人们对舞蹈表现新内容,具有新功能的需求,又不断为传统舞蹈增添了新的内容与动作语汇,注入了新的生命力.这也是传统舞蹈”千年跳一舞,一舞跳千年”的根本原因. ”哇其” 产生在前, ”迁哦”出现在后,两个舞蹈完全不同的形式与风格,形成了怒江傈僳族独具特色的舞蹈形式.(二)”哇其”,迁”哦”的当代演变进入21 世纪,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促使傈僳族群众的内心情感,精神面貌发生了变化.两个舞蹈在传统形式和内容的主体构架上,舞蹈功能,舞蹈动态以及其他因素也发生了当代演变. ”哇其”原传授劳动生活技能的社会功能,因当代生产方式的改变而不再重要,再现劳动的舞姿逐渐向抽象转变; 模仿动物不仅追求形似还力求神形兼备;原始宗教信仰的弱化使传统舞蹈原有的祭祀功能逐渐弱化, ”迁哦”原有的驱邪避害功能已不再被提及;过去,许多参与舞蹈的群众并不重视传统舞蹈形态的艺术性,只关注其中的祭祀意义与仪式作用,随着当代民族青年文化知识的提高,以及受旅游文化价值观的影响,人们对舞蹈艺术的审美意识逐步增强舞蹈动作向艺术与审美演变;古老的舞蹈伴奏乐器”期奔”早,巳由羊筋弦改为金属弦; 短笛, ”笛哩吐”的簧片由竹片改为铜片,传统乐器的音色更清脆响亮.这些演变使”畦其”,迁”哦”在自娱的同时,观赏性和艺术性也逐渐提高.当代的傈僳族人民,在传承本民族传统精神文化的同时,也接受着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并带有对本民族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融合后的理解,认知和感悟.今天传统的”哇其”,迁”哦”表,达的是他们对现代生活的内心感受,抒发的是他们的当代情感,而当代人文情感的注入带给民间传统舞蹈更鲜活的生命力.?74?从怒江傈僳族传统舞蹈”哇其”,迁” 哦”的演变中,还可以看到一代代民间舞蹈艺人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促进作用.他们出于对本民族传统舞蹈文化的热爱与执着,努力提高自身的舞蹈技能,并将其运用于舞蹈中笔者接触的多位傈僳族民间艺人,从他们的舞蹈中感受到他们对本民族舞蹈文化的深刻理解,他们努力把自己感悟到的美融进自己的舞姿中,如今往往只有他们还能完整跳出本民族的舞蹈套路(舞段),完成传统舞蹈中那些具有一定技巧难度的舞蹈动作.正是一代代民间舞蹈艺人的不懈努力,民间传统舞蹈才有今天如此众多的舞蹈套路和舞曲.虽然他们不是专业的舞蹈表演者,但他们对传承,发展民族传统舞蹈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们对本民族传统舞蹈的审美取向,反映和代表了当地民间传统舞蹈的发展演变趋势图 3 傈僳族万人齐跳”畦其” 四,结语怒江傈僳族民间传统舞蹈文化,在特殊生态环境中形成独特的文化特征,在千百年历史岁月中发展演变,积淀下深厚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底蕴. ”迁哦”,哇”其”传递出傈僳族人与自然相适而生,相谐而欢的平和心态.2008年年底,笔者在怒江州傈僳族“阔时节”见,到了万人共舞的盛大场面. (图3)古老的峡谷,古老的舞蹈形式,古朴的民族曲调,仿佛具有魔力,让人们沉浸其中,不知疲倦.这魔力来自两个传统舞蹈千(下转第112 页)民族艺术研究. 直接是某种自然崇拜或宗教信仰的”遗留” 可以说,在每一个少数民族的服饰表象中, 都蕴藏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只有了解了与其表象相关联的文化背景,我们才能够真正了参考文献: [1]孙九霞.民族服饰文化与宗教文化关系初论[J].贵州民族学院,2000,(4).[2]郑剑.试析民族服饰色彩与宗教文化[J].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2005,(1).[3]王纪,王纯信•萨满绘画研究[M].时代文艺出版社.2003.[4]王宏刚,富育光•满族风俗志[M].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1.[5]李浴等.东北艺术史[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2.⑹张晓凌•中国原始艺术精神[M].重庆:重(上接第74页) 百年来蕴藏的深厚民族历史文化内涵,来自人们内心深处那共同的民族精神,民族情感. 男女老少齐参与的万人集体舞蹈充分表达出傈僳族人民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对本民族历史的认知,以及对本民族未来的自信心.在高山峡谷的怀抱里,傈僳族人与舞蹈融合在一起,与自然融汇在一起,形成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舞蹈相协相融,和谐统的大美.这正是民间传统舞蹈独特的魅力所在,民间传统舞蹈一旦离开了生存的自然环境,无论是在都市喧嚣的环境中,还是在华丽的舞台上,都会缺失一份大自然生命的参考文献:[1]库尔特-萨克斯世界舞蹈史[M].郭明达译.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2.[2]石裕祖.云南民族舞蹈史[M]. 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3]中华舞蹈志编委会.中华舞蹈志?云南卷?112?解民族服饰的文化内涵,把握它生成和发展的规律.(责任编辑苏青)庆出版社. 1992.[7]孟慧英.尘封的偶像——萨满教观念研究[M]. 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8]孙运来.黑龙江流域民族的造型艺术[M]. 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9]孟慧英•萨满服[J].中国民族报,2004,(2).[10]康健春.萨满服饰造型艺术研究[J].装饰,2008,(3).[11]孙晔•服饰与宗教文化[J].天津纺织工学院,2000,(5) 活力.只有当民间传统舞蹈在孕育它的土地上,在创造它的劳动生活中,才更能显示出勃勃生机与旺盛的生命力,才会产生出强大的感染力.因此,当代发展,传承民族民间传统舞蹈文化,首先要做的重要之事,就是重视保护其赖以生存的人文生态环境.唯有这样,才能使各民族先民创造的,群众世代传承下来的,具有鲜明民族特征的传统舞蹈永远保持鲜活的生命力,并世世代代传承下去(责任编辑唐白晶)[M]. 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4]王玲.音乐图像学与云南民族音乐图像研究[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刘建.宗教与舞蹈[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德昌县傈僳族高腔音乐传承人口述
德昌县傈僳族高腔音乐传承人口述
余雁君;汪荃彬
【期刊名称】《中国民族博览》
【年(卷),期】2022()5
【摘要】德昌县傈僳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自古就有着“盐,不吃不行;歌,不唱不得”之说。
德昌县傈僳族高腔音乐产生于傈僳族生活劳作、婚丧嫁娶中,是一种独特的民族艺术形式。
高腔曲调高亢悠长、唱腔优美、节拍自由,韵味浓厚,2004年被列入四川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通过采访熊国秀、谷绍珍、李文华三位傈僳族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旨在揭示德昌县傈僳族高腔音乐的音乐形态及传承发展的内在动力。
【总页数】3页(P53-55)
【作者】余雁君;汪荃彬
【作者单位】西昌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07
【相关文献】
1.音乐口述史的个案研究——以松阳高腔口述剧本的整理、挖掘、分析为例
2.民族音乐学视域下的岳西高腔音乐及高腔发展传承
3.民族音乐学视域下的岳西高腔音乐及高腔发展传承
4.“口述”与“文本”——辰河高腔传承人百年记忆的表述方式
5.四川省德昌县傈僳族音乐文献综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腾冲傈僳族酒歌的艺术特色探究
腾冲傈僳族酒歌的艺术特色探究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艺术表现形式。
傈僳族作为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其传统文化丰富多彩,其中腾冲傈僳族酒歌就是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艺术形式、表演特点等方面,对腾冲傈僳族酒歌的艺术特色进行探究。
腾冲傈僳族酒歌起源于云南省腾冲市,是傈僳族人民世代相传的歌舞形式。
作为傈僳族的一部分,腾冲地区自古以来就是酿酒技艺发达的地方,而酒歌就是傈僳族人民在酿酒的同时歌唱祈祷的一种方式。
腾冲傈僳族酒歌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宋代,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演变,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腾冲傈僳族酒歌的艺术形式主要包括歌曲、舞蹈和器乐三个方面。
歌曲是腾冲傈僳族酒歌最主要的艺术表现形式,旋律优美,表达深情。
歌曲的内容多以酒的制作和享用为主题,歌颂酒的神奇和美妙,以及人们在酒中找到快乐和幸福。
舞蹈是腾冲傈僳族酒歌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舞蹈动作热烈活泼,舞姿优雅自然,与歌曲相辅相成,增强了表演的艺术效果。
器乐则是在歌唱和舞蹈中起到伴奏作用,常常使用竹笛、铜锣等民族乐器。
腾冲傈僳族酒歌的表演特点突出,体现了艺术的独特性。
首先,酒歌的表演场合多为傈僳族的传统节日或重大活动,如婚礼、庙会等,这些场合都是民众欢聚一堂的时刻,酒歌可以增添气氛,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其次,腾冲傈僳族酒歌在表演形式上富有变化和想象力,不仅有个别演唱和舞蹈的独唱,还有合唱和集体舞蹈的形式,使表演更加丰富多彩。
再者,腾冲地区气候温暖湿润,这也为腾冲傈僳族酒歌的表演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酒歌表演过程中,演员们穿着鲜艳多彩的传统服装,表演者的歌声和舞蹈动作与风、云、水、花等自然元素相融合,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给人以宛如置身自然环境的感觉。
通过对腾冲傈僳族酒歌的艺术特色的探究,我们可以看到其与傈僳族人民的生活密切相关,既是对丰收祈祷的一种方式,也是社交、娱乐的一种形式。
腾冲傈僳族酒歌通过歌唱、舞蹈和器乐的有机结合,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与自然的和谐融合体现得淋漓尽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紧挨一 起 。 ”
发 现 ,不 同演 奏 者 在演 奏 第 二乐 句 中 的降 B时 音 高是 有
噶 且 ,以 脚上 动 作 的节 奏 及 步伐 变化 为 特 色 ,手 上 差 异 的。而 这 种差 异 直 接带 来 的 就是 调 式 的变 化 ,有 些 动 作较 少 ,在 舞 蹈 过程 中还 伴有 队形 的 变换 。引领 舞 蹈 演 奏 者将 降 B音 演 奏 为 A音 ,这样 ,该乐 段 为徵 调 式 。 队伍 的是 一 个 或两 个 葫 芦 笙手 。葫 芦 笙 手一 般 在 队伍 前 但 如按 照 上述 记 谱来 看 实 际 已经 发 生转 调 的效果 ,调式 面 或 是 在 圆 圈 中间 ,先选 择 中慢 速 的 曲调 吹 奏 ,引领 舞 为 羽调 式 。也 许 这种 以十 二平 均 律 的律 制 来衡 量 其 音 高 蹈 队按 照 曲调 的速度 和节 奏起 跳 。一 首 乐 曲 可 以反 复 多 是 否 准确 的做法 本 身 就有 待 商榷 , 因为不 同律 制带 来 的 次 吹奏 , 舞蹈 动作跟 随音 乐进 行 , 音乐 不停 , 动作 也不停 。 音 高差 异 恰 恰是 众 多 民族 民间 音乐 的韵 味所 在 ,这 便 是
一
。
傈僳 族 历 史 悠久 ,他 们 居 住在 德 昌二半 山上 和 中 高
三 、噶且 的音乐形态研究
传 统噶 且音 乐有 7 2首 , 现存 5 0 多首, 大多 热烈 明快 , 其 中也 包含 了部 分速度 较 为缓慢 的乐 曲。 ( 一 )五 声调 式与 六声调 式 的运 用 在 “ 噶且 ”音 乐 中 ,除角调 式较 少见 以外 ,宫 、商 、
一
、
历史渊源
在 噶且 中 ,伴 奏 乐 器仅 限葫 芦 笙 。舞 者 不 能 没有 音 乐 而
在 四川 省西 南 的凉 山 州境 内 ,德 昌 、会理 、会东 、
跳舞 ,必须 要 和 乐 而舞 ,葫芦 笙 手 也 离不 开 舞者 ,吹 奏
木 里 等县 都 有 傈僳 族 居 住 ,其 中 以德 昌县 最 为密 集 。德 过 程 中 ,他 们 需 要 看着 舞 蹈 队伍 的动 作进 行 吹 奏 ,两 者 昌县傈 僳人 口有 7 0 0 0多人 ,占全省傈 僳 族 人 口的三 分之 缺一 不可 。不 同 的 曲调 配不 同 的舞蹈 动作 ,一 曲一舞 。
原生态 的舞蹈音乐近年有部分失传 ,对其音乐形 态进 行分 析研 究,有利 于从 学术 上、专业上对其进行保护。
【 关键 词 】 噶且 ;德 昌;傈僳 族 ;音乐形态
中图分类号 : J 7 2 2 . 2 文献标 志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7 — 0 1 2 5 ( 2 0 1 6 ) 1 1 — 0 0 6 6 — 0 3
人 注 目。
傈 僳 服 装 在 引入 机 器 织布 前 都是 用 火 麻 编织 而 成 。 僳 女儿 不 勤 快 ,傈 僳 男儿 无 衣 穿 ” 。农忙 过 后 ,傈 僳 妇 女 便忙 着 用 火麻 织 布 纺衣 ,纺织 过 程 中她 们 会 跳起 和 纺
歌 、舞蹈 、器乐 等 形式 ,这其 中尤 以 傈僳 族 舞 蹈 最 为引 因此从 祖 辈传 下来 每家 都会 用火麻 织 布 ,当地有 谚语 “ 傈
山地 带 。他 们 能 歌 善舞 ,习俗 古 朴 、独 特 和 神秘 。他们
居所 偏 僻 ,交 通 不 便 ,故 与外 界 交 流 不 多 ,相对 封 闭 ,
其 民族 民间传 统文 化保 留相 对原 始和 完整 。
长久 以来 ,德 昌傈僳 族 只 有本 民族 语 言 而没 有 本 民
族 文字 ,他 们 族 中大小 事 均靠 口头 讲 述 和传 授 。 除 了民 徵 、羽 均较 为 常见 。有时 在 五 声 正音 的基础 上 适 当 加入 族 民 间故 事 等 口头 文 学外 ,德 昌傈 僳族 的 民族 民 间音 乐 各种偏 音 以寻求 色彩 的变 化 。 文 化 也记 录 和 见证 着 本 民族 的发展 。其音 乐 文 化包 括 民
二、 “ 噶且 ”概 况
德 昌傈 僳 族 的舞 蹈 “ 噶且 ” ,在 丰 收 、节 庆 、婚 嫁 织 有关 的舞 蹈 忙里 偷 闲。 《 纶 麻 》即是 反 映 这过 程 中一 丧 葬 之 时都 会 跳起 来 ,反 映 了他们 从 驻 扎 在德 昌二半 山 个 环节 的舞蹈 。 以来 的生产 、生 活情 况 ,也 将 他们 民族 习 俗 的风 采 展示
t d 魏
在众 人 眼 前 。 由于 服饰 精 美 ,舞 蹈 动作 粗 狂 ,步 伐 整齐
而 又富 有 变 化 ,使 得 噶且 成 为德 昌傈 僳 族 民族 民 间音 乐 文化 中 的一大 亮点 ,并 已被 列为 省级非 遗重 点项 目。 “ 噶 且 ” ,又 称 “ 噶切” 、 “ 刮 且 ” ,傈僳 语 ,专 指 四川 省 凉 山州 德 昌县境 内傈僳 族 的舞蹈 ,是 每年 农 活 忙 完 ,过 了农 历 七 月 十五 至 次 年 的二 月底 ,德 昌傈 僳 族 这 首 乐 曲为 8小 节 的方 整 型 乐 段 ,4小 节 的乐 句结 们 的一 项 娱 乐 活动 。每年 这 段 时 间 ,傈傈 人 就 会 吹 响葫 构 内均 以 2小 节 的均 分 原 则形 成 周期 性 的结 构组 合 。旋 芦 笙 ,人 们 会成 群 结 对地 在 一 起跳 舞 。该 舞 蹈 是 集体 舞 律 素材 主 要 以原 样 或变 化 的 重 复为 其基 本 发 展 原则 ,两
பைடு நூலகம்
形 式 ,由几 人 、几 十 人甚 至上 百 人组 成 舞 蹈 队伍 ,他 们 乐 句 的材 料 虽然 有 所 不 同 ,但 同质 性 的对 比使其 具 有 引 或拉 起 一个 圆 圈或 分成 两 排相 对 着 舞 蹈 。队形 排 列 有规 申发 展 的特 点 。整 体 旋 幅控 制 在 8 度 音程 以 内 ,也 更 加
《 戏剧之家 》2 0 1 6年第 1 1( 下 )期
总第 2 3 8期
德 昌傈僳族 “ 噶且’ ’的音乐形态分析研 究
扈 滨
( 四川 音 乐学 院 四 川 成都 6 1 0 0 2 1 )
【 摘 要】 德 昌县是 四川省傈僳族人 口最多的聚居县 , 德 昌傈僳族舞蹈 “ 噶且”如今 受到越来越 多的人 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