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音乐结构形态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梅戏音乐结构形态研究

作者:刘燕

来源:《北方音乐》2015年第14期

【摘要】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黄梅戏是以板式变化体(或称板腔体)为音乐结构的原则,正是这一主要特点使它区别于其他民族音乐,因而笔者试图对黄梅戏的唱腔、调式特点、旋律线条、伴奏及推广进行梳理、归纳和总结。

【关键词】黄梅戏;音乐形态;研究

一、黄梅戏的唱腔和唱词结构

黄梅戏唱腔有三种形式:主腔、花腔、三腔(“彩腔”、“仙腔”、“阴司腔”三种腔体的统称)。黄梅戏的唱腔委婉清新,在小戏中以花腔为主,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皖南民歌风格,如《夫妻观灯》、《打猪草》等。花腔的艺术特点体现在调式色彩的明朗化、表情达意的质朴化、节奏律动的舞蹈化、旋律线条的口语化、唱词结构的衬字(词)化等方面。而“平词”成了抒情、叙事性的主要唱腔,大量地运用“平词”是一种改革,突破了传统戏曲中某些“花腔”专戏专用的模式,吸收民歌和其他音乐成分,创造了与传统唱腔相协调的新黄梅戏唱腔。

主腔是黄梅戏传统唱腔中最具戏剧性表现力的一个腔系,它以板式变化体(或称板腔体)为音乐结构的原则,正是这一主要特点使它区别于曲牌联缀体(或称曲牌体)的“花腔”以及兼有两种体制特征的“三腔”。从黄梅戏音乐发展史来看,主腔也晚于花腔和三腔,这一发展过程又与剧目从独角戏、两小戏、三小戏发展到串戏而最终能演整本大戏的历程相吻合。因此可以认为:主腔是黄梅戏发展到成熟阶段的产物,它的出现标志着黄梅戏音乐的基本风格的框定。

黄梅戏的唱词结构以上下句为基础,多为“七字句式”和“十字句式”,其中七字句式大多是“2+2+3 结构”,例如为黄梅戏《天仙配》创作的歌曲《树上的鸟儿成双对》已经进入千家万户,它的歌词“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从今再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窖虽破能避风避雨,夫妻恩爱苦也甜,你我好比鸳鸯鸟,比翼双飞在人间!” ;而十字句大多是“3+3+4 结构”,例如黄梅戏《苏东坡》当中的唱段《黄州美景花烂漫》的歌词“赏不够黄州美景花烂漫,听不够赤壁江水拨琴弦,我找你茫茫人海(七字句),人海茫茫不辞天涯远,我等你花开花落,花落花开好似几千年”。

二、黄梅戏的调式特点

黄梅戏是一个调式丰富的腔系,有典型的五声宫、商、角、徵、羽调式,众所周知五声调式中仅仅只有一个大三度音程,它的音响明朗大方。黄梅戏为七板男女分腔演唱,其中女腔为徵调式,男腔为宫调式。七板的起音常为“dol、 mi 、sol”三个音,四句结束音基本落在“sol”音上。但也有少量的曲目将作为动作表情的迈腔。男七板起音为“mi或sol”音,迈腔的落音在

“rel”上,上句腔的落音没有定型,但下旬腔的结束音落在“dol”上,因而在音乐上有了对比性,在调性上相对女七板显得不太稳定,但音乐表现力更丰富。

此外,还有运用偏音的七声或六声调式等,花腔不同的调式色彩并不导致表情上的巨大反差。无论是大调性质的宫、徵调式,还是属于小调性质的羽、角、商调式,既不用于表现昂扬豪迈之刚烈,也洋用于表现悲戚愁苦之柔弱,在节奏律动的驱使下,在旋律线条的跌宕起伏中,它们充满着欢愉之情,谐谑之趣,似乎一切都很透明,一切都很乐观,纷繁的调式只不过是增添色彩而已。花腔这种求轻盈不求沉重,尚乐天而不沦于稳如泰山唐的表情倾向,成为黄梅戏的音乐乃至整个黄梅戏艺术不得不留意的基本品质。

三、黄梅戏的旋律线条

黄梅戏旋律线条优美朴实的原因在于它的横向声部是以级进为主、跳进为辅,有时还会使用滑音、倚音、颤音等装饰音,因而使得黄梅戏旋律及和声的进行“从稳定到不稳定、再到稳定” ,不断地循环运动,推动着乐思和曲趣向前发展,使黄梅戏唱腔富于旋律、调式以及和声效果上的变化,从而加强了唱腔情绪的转折起伏,丰富了唱腔的表现力。

四、黄梅戏的伴奏及推广

黄梅戏伴奏锣鼓最初只有大锣、小锣、扁形圆鼓,被称作“三打七唱”,即3人演奏打击乐器并参加帮腔、7人演唱,以后执堂鼓者又兼奏竹根节和钹,3名伴奏者分别坐在上场门内外侧和草台正中(奏鼓者)。30年代后,因受徽班和京剧影响,逐渐移至下场的台侧。抗日战争时期,曾尝试用京胡托腔,后又试用二胡伴奏,但都未能推广,到建国初期才逐渐确定用高胡作主要伴奏乐器。

高胡俗称“高音二胡”,是高音拉弦乐器,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前后,"广东音乐"作曲家和演奏家吕文成先生对二胡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他把传统二胡的丝弦改为钢丝弦,提高了定弦,其形、构造、演奏弓法与技巧以及所用演奏符号等,均与二胡相同,只是琴筒较细(共鸣箱)比二胡略小,且多为圆形,演奏时常用两腿夹着琴筒的一部分用以控制音量及减少沙音。高胡的定弦一般比二胡高一个纯五度或纯四度,高音区音色清脆明亮,低音区圆润,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进步,黄梅戏伴奏音乐逐步建立起以民族乐器为主、西洋乐器为辅的混合乐队,大大增强了黄梅戏的艺术表现形式和鉴赏水平。

五、小结

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黄梅戏的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黄梅戏是本世纪发展最迅速、流传最广、影响力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从黄梅戏的唱腔、唱词结构、调式特点、旋律线条、伴奏等方面进行研究,可以开拓黄梅戏新的发展道路,让更多的人来了解黄梅戏、热爱黄梅戏,并永久流传。

参考文献

[1]刘正维著.20世纪戏曲音乐发展的多视角研究[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王兆乾著.黄梅戏音乐[M].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10(第2版).

[3]时白林著.黄梅戏音乐概论[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7(第1版).

作者简介:刘燕,女,黄冈师范学院音乐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作曲技术理论及黄梅戏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