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源性肾损害

合集下载

药源性危害

药源性危害

药源性危害(简称药害)是指药品不良反应以及因不合理用药所致的药物毒副反应。

轻则引起不适,重则可以致命。

早在20世纪7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就指出,全球有1/3的病人不是死于自然疾病本身,而是死于不合理用药。

药害的严重性与普遍性逐渐公开于全世界人们的面前。

本世纪国外报道的重大药害事件有17起,累计至少死亡2万余人,伤残万余人。

特别是“反应停”事件,更是令世人震惊。

在此,仅将几起常用药引发的重大药害事件予以简述。

(1)氨基比林致粒细胞缺乏:早在1922年以后陆续发现用此药的病人出现口腔炎,发热咽喉痛等症状。

检验结果为白细胞,特别是粒细胞减少。

经调查证实,氨基比林可导致粒细胞缺乏。

至1934年,美国有1981人死于此病,欧洲死亡200余人。

(2)磺胺二甘露醇事件:1937年,美国一公司用二甘露醇制备磺胺制剂,磺胺二甘露醇制剂刚上市2个月,就有了358人中毒,其中107人死亡,所以该药很快就被淘汰了。

(3)二硝基酚致眼及骨髓损害:减肥药二硝基酚致白内障失明占总用药人数的1%;致骨髓抑制177人,死亡9人。

(4)孕激素致女婴外生殖器男性化:孕激素如黄体酮有时用于治疗先兆性流产等。

1939~1950年在美国发生600余名女婴出现外生殖器男性化,经调查,其母亲在妊娠期间均曾服用过黄体酮。

(5)醋酸铊中毒:此药用于脱发,治疗头癣。

1930~1960年在各国一些患者用药后近半数慢性中毒,死亡万余人。

(6)非那西丁致严重肾损害:非那西丁系解热镇痛药。

1953年以来,美国及欧洲许多国家发现用本品致肾损害2000余人,死亡500余人。

有关国家政府采取紧急措施,限制含非那西丁的药物出售。

(7)“反应停”致“海豹肢”畸形:1956年德国上市了一种新药沙利度胺(反应停),可消除孕妇常有的呕吐、恶心、乏力和食欲不振等妊娠反应,十分畅销。

但是到了1962年,仅在德国就出生了8816例畸形儿——海豹肩胎儿,许多新生婴儿的上、下肢特别短,甚至没有上臂没有大腿,手和脚直接连在身体上;有的儿童还有心脏和消化道畸形、多发性神经炎等,在日本也出现了1002例。

药物性急性肾损伤临床病例分析

药物性急性肾损伤临床病例分析

药物性急性肾损伤临床病例分析药物性急性肾损伤(AKI)是指在接受药物治疗的过程中由于药物的毒性作用引起的肾功能急剧下降的情况。

这种疾病在临床上比较常见,严重时甚至会危及患者的生命。

在本文中,我们将通过一例临床病例来分析药物性急性肾损伤的病情发展过程以及相应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病例:患者X,男性,55岁,因高血压伴有糖尿病入院就诊。

患者在入院时肾功能正常,但由于高血压和糖尿病情况较为严重,医生为其开具了一系列药物治疗方案,包括降压药和降糖药。

其中包括利尿剂和ACEI类降压药物。

患者服用这些药物后,出现了突发的腹痛、浮肿和血尿等症状,随后查血清肌酐和尿素氮均明显升高,并伴有少尿。

经过临床检查和肾脏超声等检查后,患者确诊为药物性急性肾损伤。

在上述病例中,患者X在接受治疗后出现了明显的肾功能损害症状,主要表现为血尿、少尿以及肌酐和尿素氮升高。

这些都是急性肾损伤的典型临床表现。

在诊断过程中,医生还需要排除其他引起急性肾损伤的可能因素,比如感染、肾结石等。

根据上述病例,我们可以得出一些药物性急性肾损伤的临床特点和诊断要点。

患者在接受治疗后,出现了明显的肾功能损害症状,这需要引起医生的高度重视。

患者的病史对于诊断也有很大的帮助,因为许多药物都有不同程度的肾毒性,如果患者曾经使用过这些药物,就有可能引起急性肾损伤。

对于诊断而言,临床检查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尿常规、尿蛋白定量、肾功能检查以及肾脏影像学检查等都可以帮助医生明确诊断。

针对药物性急性肾损伤的治疗,首先需要立即停用可能引起肾损伤的药物,对患者进行对症治疗,并采取积极的措施来保护和修复肾功能。

有些情况下,甚至需要进行透析治疗。

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还需要密切观察病情的发展,并加强肾功能的监测,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药物性急性肾损伤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急性肾脏疾病,对于患者的健康和生命都会造成各种程度的危害。

医生在治疗患者过程中应该重视药物的选择和用药量的控制,严格遵守药物的使用说明,并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药源性肾损害的危险因素及其临床干预

药源性肾损害的危险因素及其临床干预

性呈剂量依赖性 , 易出现氮质血症。原有 肾功能不 全患者使用顺铂后 , 会加重 肾脏受损程度 , 主要损伤
肾小 管 。环磷 酰胺则 主要 引起 出血性 膀胱炎 和膀 胱
药源性肾损害类型分为 : ①肾前损害 : 某些药物
可通 过 收缩 肾脏血管 , 血流量 减少 , 使 降低 肾脏清 除
基金项 目: 山东省药学会 临床药 学奥赛康 中青 年科研 资助项 目( 鲁
物质 ; 而某 些药 物可 通 过 调节 。 流 量 而 引起 肾 脏 肾血
物都会加大肾损害发生的危险性 j 。④免疫抑制
剂 : 孢素 、 环 他克 莫 司 、 甲氨蝶 呤等 免 疫抑 制 剂 大 量 或长 期使 用会产 生 肾毒 性 。⑤ 免疫 增 强 剂 : 免疫 人 球蛋 白、 露 聚糖 肽 等免疫 增强剂 , 甘 主要 经 肾脏浓缩 代谢 排 出体外 , 导致 肾小管 内药 物浓 度增高 , 易发 生 药 物蓄积 中毒 , 引发 肾损 害 。免 疫 增 强剂 类 药 物
肾脏是体 内药物代谢和排泄的重要器官 , 易受 到 药物不 良反 应 的影 响 。药物 可通过 直接 或 间接 的
不 良作用 及 免疫性 损 伤 导致 多种 形 式 的 肾脏 损 害 。 鉴 于 肾脏 在人 体代 谢 中的重 要 性 , 求 临 床工 作 者 要
率 的 同时 , 可导致 肾脏 缺血 缺氧 , 还 发生进 一 步肾损 害 ] 。② 肾后 性损 害 : 物 引 起 的 肾后 性 损 害 主要 药 见 于 肾小管 内梗 阻及 下 尿 路 梗 阻 J 。③ 肾性 损 害 : 药 物本 身或代 谢产 物 经 肾脏排 出 时 , 对 肾 脏直 接 可 产生毒 性作 用 , 易发生 于肾 小管处 。

药源性急性肾损伤研究进展

药源性急性肾损伤研究进展

药源性急性肾损伤研究进展
范倩倩 孔旭东 z 邓昂 z 唐 岜。 ( ・ 北京协和医院药剂科 , 北京 1 0 0 7 3 0 ; 卫生部中 日 友好医院药学部 , 北京 1 0 0 0 2 9 )
摘要 : 药物作为疾病预防、 治疗和诊断的重要手段 , 也是造成急性肾损伤 ( A Ⅺ) 的因素之一 。肾毒性药物种类繁多 , 可以是单一药物亦可是多种药物联合应用而致病 。药源性 A K I 发病机制多样 , 以急性 肾小管坏死和间质性肾炎为
Me d i c a l Co U e g e Ho s p i t a l , B e i j i n g 1 0 0 7 3 0 , C h i n a ; 2 De p a = me n t o f P h a r ma c y , C h i n a - J a p a n F r i e n d s h i p Ho s p i t a l , B e i j i n g
关键词 : 急性肾损伤 ; 肾毒性药物 ; 发病机制 ; 高危因素 S t u d y P r o g r e s s o f D r u g - i n d u c e d A c u t e K i d n e y I n j u r y
F AN Qi a n— q i a n KONG Xu— d 0 n  ̄ me n t o f P h a r ma c y ,P e k i n g Un i o n
c o mb i n a t i o n o f s e v e r l a d ug r s .The ma i n me c h a ni s ms o f d ug r —i nd uc e d AK I i nc l u d e a c u t e t u bu l a r ne c r o s i s a n d a c u t e

浅谈药源性肾脏病的发病机制、治疗及预防

浅谈药源性肾脏病的发病机制、治疗及预防

浅谈药源性肾脏病的发病机制、治疗及预防(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论文关键词]药源性肾脏病;发病机制;预防;治疗[论文摘要]药物对疾病有治疗作用,但也可引起机体的不良反应,甚至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特别是对肾脏。

本文从药源性肾脏病的发病机制、危险因素、主要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原则及预防几个方面进行阐述,旨在提醒临床医生谨慎、合理用药,控制和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的发生。

肾脏作为药物的代谢和排泄器官,易受各种药物的损害。

药物引起的肾脏损害机制不一,但必须引起各级临床医生及临床药师的高度重视,从而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减轻药物对肾脏的损害。

新的化学合成药物的不断问世,为临床治疗带来了希望,但由于对药物不良反应重视不够,致使由药物引起的肾脏损害日益增多。

随着对肾脏疾病诊断技术的不断提高,发现由药物所致的肾脏病变有增加的趋势,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

笔者就药源性肾脏病的分类、发病机制、预防和治疗综述如下:1常见临床综合征主要有急性肾小管坏死或急性肾小管损伤、急性间质性肾炎、肾前性急性肾功能衰竭、梗阻性急性肾功能衰竭、慢性间质性肾炎、肾小球肾炎、肾小管功能障碍、肾血管损害等几类。

2发病机制由于药源性肾病是若干种临床综合征的总称,因此不同类型的药源性肾脏病的发病机制也有所不同,有8类药物比较容易导致肾损害。

需要指出的是,应用有肾毒性的药物并不一定会造成肾损害,是否发生肾损害还取决于机体的状态以及用药时机及用量等。

2.1肾血管收缩和肾血流量减少非固醇类抗感染药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故其对肾血管的扩张作用减弱,使肾血流和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在肾功能轻度受损、脱水、肝功能不全等情况下易发生肾功能不全,但一般多呈可逆性。

2.2直接细胞毒性损害肾脏在药物代谢中,皮质和髓质的酶系统可产生活性代谢产物,并以共价键的形式和细胞内大分子物质结合,这些物质大量消耗了细胞内的巯基,使其还原能力下降,引起细胞坏死。

药源性急性肾衰流行病学调查

药源性急性肾衰流行病学调查

药源性急性肾衰流行病学调查前瞻性研究急性肾功能衰竭(ARF)发病情况,总结ARF病因和发生率,为早期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1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概念急性肾功能衰竭(ARF)是指各种病因导致的肾功能急骤减退,使肾单位丧失调节功能,不能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不能排泄代谢产物,导致高血钾,代谢性酸中毒及急性尿毒症[1]。

急性肾功能衰竭(ARF)起病急骤,病因学和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可呈少尿、无尿伴多脏器功能受累,死亡率高达18.l%-69.60%,且1/3以上的ARF 患者,需行血透治疗[2]。

2药物引起的急性肾衰占比率药物导致的急性肾功能衰竭(ARF)在临床上很常见,致ARF的药物谱非常广泛,随着药物的广泛应用及新药的不断问世,药物引起的肾损害己成为成年人中常见的肾脏病之一,1994年已有 140多种药物可致肾损害,大约25%的肾功能衰竭为药源性[3] 。

随着大量新药的问世、肾毒性药物的广泛使用,药物性的ARF发生率逐渐增多,氨基糖甙类抗生素是引起ARF最常见的药物[4] 。

随着抗生素和各种化学药物的广泛应用,药物所致急性肾功能衰竭(ARF)也日渐增多,据文献[5]记载的占34.2%。

有报道[6],非甾体抗炎镇痛药引起ARF 占药物性肾衰 37%,约占全部 ARF的 7%。

据统计[7],在急性肾衰病人中,29%是由干药物引起的。

资料分析[8],与药物有关的ARF 总计28例.占全部 ARF的 22.4%。

3药物性ARF的治疗药源性引起急性肾衰以后,有些病人可经过治疗而存活,有些经过肾移植,但是还有部分未能治疗而死亡。

国内报道[9],ARF的死亡率为26%~69%。

陈惠灵,谭志明等研究[10] :20病例均为服非甾体抗炎镇痛药后3h-7d后出现肾损害症状.所有患者均停用药,其中 8例给予暂时血液透析和(或)口服泼尼松及利尿药治疗,12例予对症及原发病治疗。

7例经治疗后完全康复,3例死亡。

血液净化疗法在ARF中的地位与现状近10多年来我国血液净化技术有了迅速的普及与发展,这也是ARF疗效提高的重要原因.我国现已有很多单位能开展透析治疗.透析有其明显的优越性,尤其是老年人,血液透析在排除机体代谢产物,维持机体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方面有其他疗法无法替代的良好作用,应用及时,方法得当,可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使肾功能早日恢复正常。

警惕药源性疾病的危害

警惕药源性疾病的危害

万方数据SnitPhanIIaceu“calJ0哪alVo王19No.102007丰富,具有分秘和重吸收功能,因此,肾脏细胞内药物浓度较高。

使肾脏损害的发生率也增高。

各种药物所致的肾损害毒理作用不同.病变部位不同,肾组织的病理改变也不同。

目前常见的有:①急性肾小管坏死,由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引起的最常见,其次是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两性霉索B、大剂量青霉索等,这些药物对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具有直接肾毒性。

②急性问质性肾炎,棠由于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过敏反应。

③肾小球病变,NsAIDs抗炎药、利福平、青霉胺和生物制品(如马血清及疫苗)等导致的肾小球病变为主。

④慢性问质性肾炎,此类病变多见于长期服用NsAIDB抗炎药,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斯匹林,除了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作用外,由于它能通过抑制环氧化酶,使血小板台成血栓索A2(咖)减少而产生抗血小板作用,还可在一定程度上阻滞ADP/胶原及低浓度凝血酶所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此外,还具有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保护低密度脂蛋白被氧化的功能,而使阿司匹林成为冠心病治疗中的重要药物,因此,阿司匹林在临床上的使用日益广泛。

由于NsAID8能抑制环氧化酶,从而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使肾血流量减少,导致肾脏损害,虽然在冠心病的治疗中阿斯匹林的用量小,但使用人群多为老年人。

长期使用,除了常见的胃肠道反应外,对肾脏的损害也是不容忽视的。

此外,抗肿瘤药物如甲氨蝶呤可因尿液pH的下降,引起结晶尿、血尿、甚至尿闭而产生尿毒症。

药物出血性膀胱炎大都与环磷酰胺及它的同类药物异环磷酰胺有关.发生率可达46%口J。

利尿药如噻嚷类利屎药可减少肾小球滤过率,尤其是原肾功能不全患者,可致元尿。

呋噻米可因自身免疫反应而引起急性间质性肾炎。

对肾有损害的药物与利尿药合用肾霉性增强。

因此,在用药时,应考虑药潭性肾损害的危险因素,如老年患者、过敏体质、脱水状态、肾毒性药物并用、药物剂量过大或疗程过长、原有慢性肾性疾病者等。

药源性肝肾损害的鉴别与处理

药源性肝肾损害的鉴别与处理

第一部分 药源性肝功能损害鉴别与处理
药源性肝功能损害发病率
总体情况:药源性肝功能损害约占急性肝 功能损害10% 年龄>50岁人群中此比例接近于50%
药源性肝损害实验室三大指标
当临床上怀疑存有药源性肝损害时,首先应进行 包括下列三大指标肝功能测试: 转氨酶
– 谷丙转氨酶『SGPT(ALT)』 – 谷草转氨酶『SGOT(AST)』
其它原因(一)
肝细胞性损害时,应进行各种病毒性标记物检查, 包括抗HAVIgM、抗HBcIgM、抗CMVIgM。由 于标记物在急性期可能阴性,故应4个月后复检 过去5个月内有无输血献血史或应用过血制品 有无药物滥用史 近期旅游史 自身免疫性慢性活动性肝炎,应进行肝组织活检
其它原因(二)
胆汁性肝损害时由于结石等引起胆道阻塞 性疾病,故应进行肝胆超声检查 应进行病毒性标记物检查 应进行抗线粒体、抗核、抗DNA和抗平滑 肌抗体检查,高抗线粒体抗体滴度提示原 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血清肌酐值与肾功能相关性
血清肌酐系内源性物质,故与患者生理、病理状 态包括年龄、性别、体重以及基础疾病等相关 因血清肌酐是内源性物质其也是一个动态过程, 该过程可受合并用药影响及生理因素影响 血清肌酐测定可受到外来物质及内源性其它物质 干扰 血清肌酐与肾功能具有双指数曲线关系
血清肌酐值与年龄、性别、体重相关性
慢性损害:指肝功能异常期 >3个月 爆发性损害:几天或几周内发展至肝性脑 病和严重凝血机制障碍
药物性肝损害严重性分析
出现下列情况提示损害严重性
伴有黄疸的肝细胞性损害 伴有凝血功能改变
– 凝血酶原时间(PT)<50% – 凝血因子Ⅴ(前加速因子)<50%
出现肝性脑病早期症状时,例如扑翼样震颤症出现 如发现三种情况中任一种,应立即住院治疗或至专科就诊

药源性疾病名词解释

药源性疾病名词解释

药源性疾病名词解释药源性疾病是指由于服用药物引起的疾病或症状。

以下是常见的药源性疾病及其解释:1. 肝毒性:指某些药物对肝脏产生损害导致的疾病。

肝毒性药物包括一些非甾体抗炎药、乙醇、抗生素等。

肝毒性药物在体内代谢时会释放出有害的代谢产物,损害肝细胞功能,从而导致肝炎、肝坏死等疾病。

2. 肾毒性:指某些药物对肾脏产生损害导致的疾病。

肾毒性药物主要包括某些抗生素、抗癌药物、非甾体抗炎药等。

这些药物可以导致肾小管损伤,降低肾脏功能,引发肾炎、肾衰竭等疾病。

3. 心血管不良反应:指某些药物引起的对心血管系统的不良反应。

常见的心血管不良反应有心律失常、心绞痛、低血压等。

这些药物可能会影响心脏的收缩力或节律,导致心脏功能异常,引起不良反应。

4. 中毒性肺病:指某些药物引起的对肺部的中毒反应。

这些药物可能引起肺部炎症、纤维化等病变,导致呼吸困难、咳嗽、呼吸性疾病等。

常见的中毒性肺病药物包括抗生素、化疗药物等。

5. 过敏反应:指某些药物引起的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可以表现为皮肤瘙痒、红疹、荨麻疹等皮肤症状,也可以引起呼吸系统过敏反应,如喉头水肿、呼吸困难等。

常见的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有青霉素类药物、磺胺类药物等。

6. 血液系统不良反应:指某些药物对血液系统产生不良影响的反应。

这些药物可能导致骨髓功能异常,造血功能受损,引起贫血、白细胞减少等疾病。

常见的血液系统不良反应药物包括化疗药物、抗生素等。

7. 神经系统不良反应:指某些药物对神经系统产生不良影响的反应。

这些药物可能引起头晕、头痛、眩晕等症状,也可能导致神经系统功能异常,引起抽搐、意识障碍等。

常见的神经系统不良反应药物包括抗精神病药物、抗癫痫药物等。

总结起来,药源性疾病就是由于服用药物引起的疾病或症状。

药物可能对肝脏、肾脏、心血管系统、肺部、血液系统、神经系统等产生不良影响,导致肝毒性、肾毒性、心血管不良反应、中毒性肺病、过敏反应、血液系统不良反应、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等疾病或症状的发生。

药源性疾病(续一)——药源性肾损害

药源性疾病(续一)——药源性肾损害
维普资讯
7 4
新医学 20 0 2年 3月第 3 3卷第 3期
药源性疾病 ( 一 续 )
药源 性 肾损害
中山大学 中山医学 院药理学教研 室 《10 9 陈克敏 508 )
1 目 育 I
衰2

损伤肾脏或 影响其功瞎的药物
害 药 物
32 辑 热镇 痛 葑
用 药后发 生 自身免疫反应 ,分子大小适 合的抗原抗体
复合物 可沉积 于肾小球基底膜 、动脉 、小 动脉 壁 及 毛细 血管 ,引起 肾小球 肾炎 、间质性 肾炎 、膜性 肾病和红斑性 狼疮综合征 ,详见表 3 。
2 4 出血性 膀胱 救 .
长期 服用 会出现慢性 肾中毒 。阿 司匹林和对乙酰氨基 酚过量 时可致肾小管坏死 ,滥用非那西丁 等解热 镇痛药 的
状 ,重症 者可 出现无尿 、尿毒症甚至 肾衰竭 。 四环素类药
可加重 肾病患 者的氟质 血症 。多粘菌素 主要 对 肾小管造成
损害 ,可 出现 蛋 白尿 、血尿 ,大量可引起 肾衰竭 。两性霉 素 B有较 强的肾毒性作用 ,可致近 曲 、远曲肾小管损害 , 从而发生肾小管性酸 中毒 、低血钾及永久性肾损害 。
活性物 质产生部 位 ,如前列腺 素 ,其调节 肾血流的作用受 某 些药 物如非 甾体娄抗 炎药 的影 响 ;⑤抗原抗 体复合物沉 积 于肾脏基 底膜 ,主要表现 为药物 的变态反应 。下面我们
一 一
远 曲 小昔 坏 死 集 合 昔功 能 庳 碍 戚 人 肾近 曲小 管 多 功 能障 碍 问 质 性 肾炎
2 3 免 疫 性 肾损 害
球肾炎 、急性 肾功能不垒 和急性 间质性 肾炎。第 一代头孢 菌素类药 如头孢 噻啶 、头孢 噻吩与头孢氨 苄在太剂量时可 能对 肾有 直接损 害 。磺胺类 药可导 致血管 炎 、尿 路阻塞 、 肾小管 坏死 、间质性 肾炎等 。轻者可有 血尿 、蛋 白尿等症

药源性肾损害的诊断及防治

药源性肾损害的诊断及防治

饮食调整
患者应遵循低盐、低脂、 低蛋白的饮食原则,控 制摄入的蛋白质质量和 数量,以减轻肾脏负担。
生活方式改变
患者应保持良好的生活 习惯,包括规律作息、 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 以促进康复。
注意事项
定期复查
01
患者应定期进行肾功能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任何异常情
况。
避免再次使用肾毒性药物
02
患者应避免再次使用可能导致肾损害的药物,特别是那些已经
引起过肾损害的药物。
注意观察症状
03
患者应密切观察自己是否有任何与肾脏相关的症状,如水肿、
高血压、尿量异常等,一旦出现应及时就医。
谢谢观看
发病机制
01
02
03
直接毒性作用
某些药物对肾脏产生直接 毒性作用,导致肾小管上 皮细胞坏死、凋亡或肾功 能障碍。
免疫介导损伤
某些药物可作为半抗原与 肾组织结合,诱发机体产 生免疫反应,导致肾脏损 伤。
血流动力学改变
一些药物可引起血压波动、 血容量不足等血流动力学 改变,进而影响肾脏灌注, 导致肾损伤。
详细描述
患者因长期服用某种药物,导致肾脏 受损。医生建议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 药物,同时进行肾功能监测。来自案例二:中药引起的肾损害
总结词
某些中药成分可能导致肾脏损伤,需谨慎使用。
详细描述
患者因服用含有马兜铃酸的中药,导致肾功能受损。医生建议停止使用该中药, 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案例三:抗生素引起的肾损害
02
药源性肾损害的诊断
诊断标准
病史
患者有长期用药史,特别 是肾毒性药物。
症状
出现肾功能不全的症状, 如尿量减少、水肿、高血 压等。

药源性肾脏疾病ppt课件

药源性肾脏疾病ppt课件

有的药物使肾小管上皮细胞耗能增加, 预防原则是降低小管上皮细胞耗能, 例如用速尿可降低两性霉素的肾毒性。
已有慢性肾病的患者,剩余肾单位接 触药量增加,其代谢负荷加重,使用 肾毒性大的药物时,要予以重视,并 根据情况及时调整用药的剂量。
尽量选用 肾毒性小 或无肾毒 性药物
避免两种或两种以上肾毒性药物同时或短 时间内相继应用,如氨基糖甙类抗生素所 致肾毒性在停药后3周以上才能明显恢复, 如在短时间内重复使用或应用其它肾毒性 药物,则肾毒性会显著增加。
近端小管的重吸收和分泌功能 可对多种 药物分泌和重吸收。 肾髓质的逆流倍增作用 使髓质和乳头部 药物浓度显著增高,在一些药物性肾损害 中可出现肾乳头坏死。 肾小管在酸化过程中的pH改变 可影响某 些药物的溶解度,导致其在肾内沉积,损 害肾小管。
肾脏浓缩尿液 使小管内溶液浓度增高,药物与小管上皮 细胞表面接触造成损伤。 当药物排泄时,肾脏多种酶的活性被抑制或灭活。
磺胺的乙酰化代谢产物可能堵塞肾小管,造成急性肾衰竭, 同样机制致病的还有抗病毒药物无环鸟苷、茚地那韦等。
抗感染药物还可引起肾小球疾病,如青霉素可 以引起肾小球轻微病变、局灶增生或新月体肾 炎,利福平也可能引起新月体肾炎。
两性霉素还可以通过收缩肾小球入球及出球小 动脉,引起肾血流量及肾小球滤过率(GFR)下 降,导致急或慢性肾功能衰竭。
谢谢!
——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尽量选用对肾脏损害可能性较小的药物, 如选用非离子性、低渗性造影剂或不含碘 的造影剂可以减少造影剂肾病的发生,选 用低分子量的羟乙基淀粉、麦芽糖作稳定 剂可以减少渗透性肾病的发生。
一○.密切观察尿量和肾损伤指标
○ 密切监测各种肾损害指标,密切观察尿量的变化,以期早期发现肾损害,尽早减量或停药, 减少或减轻肾损害的不良后果。

药源性急性肾衰(ARF)

药源性急性肾衰(ARF)




因此广大医务工者必须充分认识到药物不仅可以 治病,而且也可能引发药物性肾功能损害,在实 际工作中应认真学习药物的药理知识;在应用上 述容易引发药物性肾脏损害的药物时树立起一种 概念,警惕药物性肾损害的发生。 对老年人、存在有某些高危因素的病人用这些药 物时要适当减少用量、延长间隔,并定期监测肾 功能指标。 对可疑药物性肾损害的病人要注意和其他原因引 起的肾功能损害进行鉴别,必要时进行肾活检。 对诊断为药物性肾脏损害的病人要及时停药,促 进药物排泄,保护肾功能,必要时及时进行血液 或腹膜透析治疗。


药源性急性间质性肾炎的诊断:有可疑的 过敏药物应用史,有全身过敏表现,尿检 可见无菌性白细胞尿,其中嗜酸性白细胞 占1/3和(或)蛋白尿(甚至肾病综合征),肾功 能检查示肾小球滤过功能在短期内出现进 行性下降,伴近端和(或)远端肾小管功能的 部分损伤。 血中IgE升高有助于诊断。可疑病例应行肾 穿刺病理检查明确诊断。


药源性急性肾功能衰竭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药源性急性肾功能衰竭应与由急性肾小球 肾炎、急进性肾小球肾炎、原发性肾病综 合征及非药物性急性肾小管坏死、狼疮性 肾炎及小血管炎相关性肾炎所致的急性肾 衰鉴别。 以上肾脏疾病均具有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的 共同表现,但各自还有原发病的特征性表 现,病理变化也具有不同特点。必要时进 行肾活检以明确诊断。


某些药物的使用可以增加或降低氨基糖甙类药物 肾毒性发生的危险性。如鱼精蛋白、硫氮卓酮、 速尿、氢化可的松、卡托普利、两性霉素B、克林 霉素、头孢噻啶、低钾及血容量降低可加重氨基 糖甙类药物的肾毒性。 高蛋白饮食、氧自由基清除剂、碳酸氢盐、乙酰 唑胺、镁、钙、甲状腺素可减轻其毒性。 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肾损害临床最早表现为尿浓缩 功能减退及轻度蛋白尿,以β2-微球蛋白为主,可 伴血尿,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表现为非少尿性 ARF,氮质血症出现较晚,一般停药后多数可逆, 但恢复较慢,有时不易完全恢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药物肾毒性作用机理
细胞毒作用 免疫性损伤 肾前性或梗阻性因素的肾脏损害 细胞因子的作用
细胞毒作用
药物通过直接作用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 其毒力程度与药物浓度有关。 药物浓度低时,毒性作用主要累及肾 小管细胞的功能:近端小管损害引起范 可尼综合征等症状;远端小管病变则为 尿浓缩功能和酸化功能障碍,表现为肾 性尿崩症或肾小管酸中毒。
肾脏易受药物损伤的原因
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面积大,抗原一抗体复合 物沉积机会多,肾小管上皮细胞表面积大,与 药物接触的机会多。 因为肾小管耗能大,缺血、缺氧时易受到损伤, 对药物肾毒性的易感性较高。 因为肾小管具有浓缩功能,肾小管液中药物浓 度随小管液的浓缩大大升高。 因为肾小管的重吸收功能,药物可能在肾组织 蓄积。 肾有酸化功能,尿pH较低,一些药物(如氨甲 碟呤、磺胺类药物等)易沉淀析出。
三、药源性肾损害的病理类型及 其相关药物
各种药物(尤其是抗生素)所致肾损害的毒 理作用不同,病变部位不同,因此,肾 组织的病理改变也不同。肾小管及肾间 质受累最为常见,肾小球和肾血管损伤 相对较少。
药源性肾损害的病理类型及其相 关药物
急性肾小管坏死 急性间质性肾炎 肾小球病变 慢性间质性肾炎
急性肾小管坏死
急性肾功能衰竭综合征
体外实验证实,冬虫夏草可显著促进肾 小管上皮细胞生长,明显减轻庆大霉素 所致大鼠的急性肾衰,因而服用冬虫夏 草对药物性肾损害有一定治疗作用。肾 小管上皮细胞的功能及结构恢复正常则 需半年至一年之久。重症或老年患者常 不可恢复而逐渐演变遗留慢性肾功能不 全。
急性间质性肾炎综合征
根据肾小管细胞培养观察到的结果,多 肽生长因子对肾小管上皮的作用似乎可 分为两大类:表皮生长因子(EGF)、血小 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和转移生长因子 (TGF)-α 主要表现为刺激肾小管上皮细 胞分裂增殖;而另一类多肽生长因子则 使上皮细胞出现肥大的改变,如胰岛素 样生长因子(IGF)-1和TGF-β。
药源性肾损害
概述
药源性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已成为导致死亡的重 要原因。因为肾脏生理代谢功能的特殊性,大 部分药物要经过肾代谢或排泄,药物毒副作用 易对肾脏产生不良影响。不同种类的药物可通 过直接的或间接的毒性,及免疫性损害导致多 种形式的肾脏疾病发生。年老、体液不足、已 存在慢性肾功能或脏器功能不全及其它肾毒性 因素的共同存在,都是导致药源性肾损害发生 的危险因素。
免疫性损伤
许多药源性肾小管-间质病变或肾小球损 害是由于药物及其降解产物,作为外援 性抗原与宿主蛋白相互作用,改变了宿 主蛋白的结构,触发了免疫反应介导的 肾组织病理损害过程所致。其中大部分 病理类型为急性间质性肾炎(AIN),少数 为肾小球病变(如膜性肾病等)。
免疫性损伤
药物可作为半抗原与血清蛋白或细胞蛋白结合 形成靶抗原,被抗原提呈细胞摄取表达,在某 些刺激因子的协同下激活T辅助细胞。 T辅助细胞一旦被激活,产生多种作用:
(1)产生细胞因子,直接作用于靶细胞; (2)激活自然杀伤细胞、巨噬细胞等非特异性的效应细胞; (3)使B细胞分化成浆细胞,产生特异性抗体; (4)使其他效应B细胞分化,介导迟发型过敏反应和细胞 毒等作用。
免疫性损伤
如某些药物(青霉素等)的代谢产物与肾小管基 底膜(TBM)结合成全抗原可刺激机体产生抗TBM 抗体,介导部分AIN。肾间质线状免疫球蛋白 沉积见于抗TBM抗体相关性AIN。
药物的免疫性损伤强度与药物剂量无关。
药物的直接肾毒性和药物过敏阶段的肾脏免疫 性反应病变可单独存在,亦可并存。
肾前性或梗阻性因素的肾脏损害
药物引起的过敏性休克、脱水、或弥漫 性血管内凝血等因素可使肾血流量减少, 肾小球滤过率降低。梗阻因素所致的肾 损害发生率极低,主要见于磺胺药或尿 酸结晶引起的肾小管阻塞,或由于应用 二甲麦角新碱导致腹膜后纤维化,造成 输尿管阻塞。
概述
据临床统计,20%的成人急性肾衰是由药 物引起,近l0多年来,药物性肾损害的 发生率呈上升趋势。老年人口的增加、 糖尿病和高血压等疾病的高发,以及高 难度手术的增多,多药合用增多,都成 为药源性肾损害发生的基础。由于肾脏 在人体代谢中的重要性及损害后的严重 性,因此必须重视药源性肾损害并对其 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治疗。
细胞因子的作用
细胞因子和多肽生长因子在药物性肾小 管-间质疾病病理生理过程中的作用已受 到广泛重视。当发生药物性急性间质性 肾炎和药物引起的中毒性肾小管坏死时, 肾组织病理检查显示,肾间质有大量淋 巴细胞、单核细胞及嗜酸性白细胞浸润, 提示炎症介质、细胞因子和多肽生长因 子参与了病变过程。
细胞因子的作用
细胞毒作用
溶酶体损伤导致细胞坏死的原因可能有两点 ① 溶酶体破裂释放出酸性水解酶和大量药物 分子,造成其他细胞器严重损伤,如线粒体呼 吸障碍、微粒体蛋白质合成受阻等;同时氧自 由基增多,钙离子细胞内流增多,导致细胞损 伤直至坏死。 ② 由于溶酶体膜融合能力受抑制,药物分子 进入细胞浆中重新分布,造成细胞器损伤和细 胞坏死。
尿检异常:35%~95%的患者有血尿,有 时呈肉眼血尿(多见于应用于甲氧西林、 别嘌醇或利福平者);约90%的病例尿中 出现嗜酸性白细胞;可有蛋白尿,但通 常24小时不超过1克。
急性间质性肾炎综合征
肾小球损伤:既往认为药物性急性间质 性肾炎很少累及肾小球,但近年研究表 明,急性间质性肾炎可伴有膜性肾病、 新月体肾炎,临床表现为典型的肾病综 合征。
急性间质性肾炎综合征
肾功能损害:约半数患者出现氮质血症, 1/3表现为少尿型急性肾功能衰竭,10% ~30%的病例需进行透析治疗。除肾小球 滤过功能损害外,还可有肾性糖尿、氨 基酸尿和小分子蛋白尿等近端小管损伤 的表现;也可有低渗尿、失钠及肾小管 酸中毒等远端小管病变的特征。
急性间质性肾炎综合征
急性间质性肾炎综合征
全身过敏反应:发热、皮疹、外周血嗜酸细胞 增多。50%的病例血清IgE浓度可升高。部分 患者还可表现为关节肿痛,淋巴结肿大等肾外 脏器的过敏症状。典型的高敏三联征(发热、皮 疹和血嗜酸细胞增高)见于10%~40%的患者。 青霉素、利福平及别嘌醇引起者可伴发溶血尿 毒症综合征。
细胞毒作用
当药物浓度过高时,可导致肾小管上皮 细胞坏死,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药物 的细胞毒作用可能是通过干扰细胞的氧 传递系统导致缺氧,改变细胞膜的通透 性或抑制某些酶的功能,对肾小管上皮 细胞造成直接损害。
细胞毒作用
其中,溶酶体损害在细胞坏死中起重要作用。 溶酶体含有多种水解酶,能降解或“消化”多 种物质。药物或一些有机物质(蛋白质、糖蛋 白、脂类及多肽等)可在肾小管上皮细胞内贮 存和代谢。当溶酶体内的药物超负荷蓄积时, 则能引起溶酶体损伤和小管上皮细胞坏死。这 是某些药物引起肾小管坏死的重要机制之一。
急性间质性肾炎
药物过敏性AIN的基本病理改变包括炎症细胞 浸润、间质水肿和不同程度的肾小管上皮细胞 损伤。 肾间质中炎症细胞浸润是主要病变,呈片状或 弥漫性分布。浸润细胞以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为主,也可见噬酸性白细胞及浆细胞。用单克 隆抗体定量分析方法发现,浸润的淋巴细胞因 致敏药物不同而有所区别。例如青霉素、西咪 替丁引起者的淋巴细胞以CD+4 细胞为主; NSAIDs等药则以CD+8细胞为主。
细胞因子的作用
生理情况下,肾小管内即存在EGF和EGF受体, 当肾小管细胞遭到损伤时,EGF受体表达明显 增加,此时,外源性EGF能显著促进肾小管上 皮细胞的再生与修复,加速肾功能恢复。
在肾毒性或缺血性急性肾衰模型的初期, 肾 组织中EGF明显减少,但当肾小管上皮细胞再 生时,肾组织中EGF开始回升,尿中排出量增 多。
细胞因子的作用
由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引起的急性肾小管坏死患 者的恢复期,当肾小管出现再生和肾功能开始 恢复时,肾小管内EGF和EGF受体量明显增加。 同时,随着患者尿中EGF排出量的增加,血清 肌酐水平、肾衰指数和肾小球滤过分数逐渐下 降。 EGF的上述作用表明,今后EGF极有可能作为一 种治疗药物,促进急性肾功能衰竭时肾小管细 胞的再生修复,加速急性肾衰的恢复。
由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引起者最多,其次 为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两性霉素B和大剂 量青霉素等。这些药物对近端肾小管上 皮细胞具有直接毒性。主要病理变化表 现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基 底膜断裂及肾间质水肿。重者病变可延 及远端肾小管,甚至累及肾小球。
急性肾小管坏死
有关药物肾毒性作用的研究表明,当接 触某些中等剂量的药物时,这些药物可 各自特异性地作用于近端肾小管的不同 部位。如铬酸钾和硝酸双氧钠主要损害 近端小管的起始部(S1段),氯化钾侵犯中 段(S2段),而氯化汞及四氯化碳则累及近 端肾小管末端(S3段)。如增加毒物剂量, 肾小管病变范围将随之扩大。
急性肾小管坏死
此外,有些药物损伤肾小管时往往呈现 特定的形态学特征。如庆大霉素的肾毒 性作用可导致电镜下所见的上皮细胞内 髓样小体(含磷脂的溶酶体);金制剂治疗 期间金可聚集于肾小管细胞溶酶体内, 形成致密的丝状结构;铅中毒时细胞内 可见有铅和铅-蛋白结合物组成的包涵物。
急性间质性肾炎
常由于青霉素类[甲氧西林(新青霉素1)、 青霉素、氨苄西林、苯唑西林(新青霉素 II)]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头孢噻吩、头 孢氨苄、头孢唑林、头孢拉定)的过敏反 应所致。其它抗感染药(如磺胺类、利福 平、乙胺丁醇、万古霉素、卡那霉素、 庆大霉素)及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等也 可引起AIN。
急性间质性肾炎
间质水肿可为局灶性、片状或弥漫性, 是急性或近期活动的一种征象。病程较 长,病变进入后期者,可出现灶状小管 萎缩和间质纤维化。 部分病例可同时伴有肾小球病变,主要 表现为系膜组织增生,个别甚至可伴有 膜性肾病或新月体肾炎。
肾小球病变
NSAIDs、利福平、青霉胺和生物制品 (如马血清及疫苗)等导致的肾损害以肾小 球病变为主。不同的药物引起的病理类 型不同。利福平可引起肾小球囊壁上皮 细胞增生,形成新月体结构(新月体性肾 炎);吲朵美辛、青霉胺和金制剂引起肾 小球系膜组织局灶节段增生(系膜增殖性 肾炎)、肾小球基底膜增厚钉突形成(膜性 肾病)或新月体性肾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