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连渤海高级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辽宁省大连渤海高级中学2018届高三文综(历史部分)1月模拟试题1
辽宁省大连渤海高级中学2018届高三文综(历史部分)1月模拟试题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本卷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马克垚认为,周天子当时并没有真正的统治权,周初万邦并立,周不过只是其中之一邦。
周代存在着主权分割现象,却没有形成个人之间的主从关系。
据此判断,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诸侯国与周王室的关系近乎平等B.诸侯国是由周王室管辖的地方政权C.周王室的权威尚未被诸侯国认可D.周王室与诸侯国之间并无盟约关系25.汉文帝下诏“弛山泽之禁”,即开放山林川泽供百姓樵采,并一度废除过关用“传”(官方所发过关通行证)的制度。
汉文帝的这一举措( )A.促进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 B.推动了商业经济的发展C.突出了统一市场的重要性 D.体现了抑商政策的转变26.黄宗羲说:“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
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
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
”据此可知,黄宗羲( )A.反对皇位世袭 B.主张宰相职位世袭C.主张限制君权 D.反对废除丞相27.1895年5月13日,光绪帝通过总理衙门电谕驻俄使臣许景澄:“辽东地方借三国之力,倭允归还,大有利益。
现在和约已换,三国视事已了结。
惟台湾众情不服,势将变乱,难以交接,此中国最为棘手之事。
闻台民不愿从倭,意在他国保护。
著许景澄将此情形密商俄外部,能否仍联三国,设一共同保护之策……”这反映了清王朝( ) A.希望三国干涉范围扩大到台湾 B.与俄国在对日问题上达成一致C.积极采取措施消除战争影响 D.与世界各国获得同等的地位28.民国初年,军队不属于国家,军权就是政权。
民众只知忠于给他们衣食的官长,忠于他们同乡或同族的领袖,不知忠于国家。
工商界不知民权为何物,顺民思想在其身上还有着很深的烙印。
传统知识分子沉迷于古文字,思想腐旧,留学生引进各种思潮,思想分裂。
辽宁省大连渤海高级中学高三历史3月模拟试题
辽宁省大连渤海高级中学2018届高三历史3月模拟试题24.先秦时期,号称显学的两家学派创始人对生活的态度截然不同,一个“量腹而食,度身而衣”,一个“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下列所述思想主张与其对应的是A.前者主张有为,后者主张无为 B.前者主张王道,后者主张霸道C.前者主张兼爱,后者主张仁爱 D.前者主张非攻,后者主张战功25.唐以前的政治家和都城建筑的设计者,为了确保都城内部的安全,都主张采用封闭式的结构。
在唐宋之际,都城制度发生重大的变化,就是从封闭式变成了开放式。
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中央集权和君权至上思想的弱化 B.领土疆域和城市人口的缩减C.城市经济发展和市民阶层的活跃 D.理学思想和土地兼并的盛行26.明朝都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为正七品官,分区掌管监察,称“巡按御史”。
巡按御史“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主断。
州县官员在巡按御史到来前,“迎跪道旁,倘遇风雨,即知府亦陷膝泥中。
”这表明A.监察官员位卑权重 B.监察官员掌握了地方行政权C.监察机构庞大臃肿 D.监察制度利于提高行政效率27.1907年荷兰议会通过《归化法》,规定自1908年起,所有出生于爪哇的华侨,不问其现居该地或已返回中国,均为荷兰国民。
针对荷兰的《归化法》清政府于1909年颁布了《大清国籍条例》,规定:凡父、母为中国人者均属中国国籍。
这一举措表明A.传统宗法观念成为立法的重要依据 B.清政府的近代法制观念逐步增强C.中国近代民族国家观念的逐渐形成 D.清政府注重维护天朝上国的尊严28.托克维尔认为革命的发生并非总是因为人们的处境越来越坏,最经常的情况是,一向毫无怨言仿佛若无其事地忍受着最难以忍受的法律的人民,一旦法律的压力减轻,他们就将它猛力抛弃。
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
符合这一说法的革命是A.美国独立战争 B.俄国十月革命C.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D.中国辛亥革命29.1215年6月颁布的《大宪章》规定:国王不得随意征税叫要确立相关法定程序;国王不得任意逮捕或监禁任何自由人或没收其财产。
大连渤海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理)试题 含解析
渤海高中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十月月考高二历史学科试题(理)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查范围:必修1第一单元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号、姓名填写在试题、答题纸和答题卡上,考生要认真核对涂准答题卡上的相关信息。
2.第I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第Ⅱ卷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
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3.考试结束,监考员将答题纸和答题卡按对应次序排好收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80分)一、选择题(共25题,每题4分,共计80分)1。
全世界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于1988年在巴黎聚会,讨论新世纪世界的前途,他们竟然得出——致的结论,认为在21世纪,人类如果要过上和平幸福的生活,就应该回到2500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
他们从孔子那里去寻找的“智慧”是A。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C.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D. “制天命而用之”【答案】A【解析】材料强调的是和平幸福的和谐社会,结合所学孔子的核心思想为仁,主张以爱人之心来协调人际关系,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故A项正确;BD项是荀子的思想;C项是李贽的思想。
点睛:首先要明确材料中反映的是和谐社会的问题,然后结合所学知识从选项中找出答案即可。
2。
老子和孔子思想主张的相似之处是A. 主张体谅百姓B。
主张恢复周礼C。
否认”天命论”D. 强调贵贱有”序”【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可知,爱惜百姓、体谅百姓是两者的共同思想,故A项正确;BD项是孔子的;C项是老子的.3。
孔子主张社会和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
这些主张产生的共同社会背景是A。
百家争鸣趋于合流B。
社会长期动荡不安C。
奴隶制度全面崩溃D。
封建制度逐步建立【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墨子、孟子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长期动荡不安是这一时期共同的社会背景,故B项正确;当时正处于百家争鸣时期,故A项错误;孔子是春秋末期人物,奴隶制还没有全面崩溃,故C项错误;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2018届辽宁省大连渤海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8届辽宁省大连渤海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第I卷(选择题48分)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东周以前,“言姓者本于五帝,见于春秋者得二十有二”;而在《孟子》一书中百姓一词共出现了十九次,而其中只有一次是指贵族,其他十八次均指平民布衣。
这一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A. 贵族逐渐平民化B. 姓氏逐渐普及化C. 宗法制逐渐瓦解D. 社会逐渐平等化【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中国古代的宗法制的认识和理解,旨在考查解读材料、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根据材料信息,材料反映了百姓一词含义在东周前后的变化;东周以前,百姓多指贵族、帝族;东周后,百姓多指平民布衣。
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宗法制的逐渐瓦解,C符合事实和题意,正确;A项只是材料反映的现象;BD两项说法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
故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2. 白居易《新乐府》中的《盐商妇》有如下描述:“婿作盐商十五年,不属州县属天子。
每年盐利入官时,少入官家多入私。
官家利薄私家厚,盐铁尚书远不知。
”材料中白居易所描述的经济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 唐中央政府财政十分困难B. 盐铁尚书执行政策不力C. 州县的盐利比中央政府少D. 州县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婿作盐商十五年,不属州县属天子。
每年盐利入官时,少入官家多入私。
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了唐中央政府财政十分困难。
故选A。
BCD都不符合材料,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的经济政策·内容3. 黄仁宇把中国古代晚期社会结构比作一个庞大的美国“潜水艇夹肉面包”,上面是强大的中央官僚机构,下面是庞大的社会底层农民,但中间层即地方政府却是松散而脆弱的。
这种社会构成特征,客观上有利于()A. 增强地方政府的自主权B. 儒学维系统治秩序C. 促进小农经济稳定发展D. 防止社会两极分化【答案】B权力的弱化有利于中央对社会底层农民的控制,形成专制统治,在中国古代,要维持整个国家之稳定,上下必须达到一种平衡,而这种平衡的引子,在古代正是道德,因此这种构成客观上有利于儒家思想的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小农经济的发展,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不是强调社会的两极分化,故D项错误。
辽宁大连市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辽宁省大连市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考查范围:必修1全册——必修二第一二单元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号、姓名填写在试题、答题纸和答题卡上,考生要认真核对涂准答题卡上的相关信息。
2.第I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第Ⅱ卷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
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监考员将答题纸和答题卡按对应次序排好收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4题,共48分)1.有学者认为,分封制是人口的再编组,每一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是土地,更重要的是分领了不同的人群。
它的实行从内部和外部对原族群的血缘关系进行了大规模的变革。
那些姬姓以外的氏族人群,在周人对其亲族子弟及同盟者的分封中被包围、分解、隔绝、控制了。
这种族群关系的重新组合()A.有利于文明和文化的共同创造B.不利于原族群的进一步发展C.彻底地瓦解了原有的血缘关系D.完成了华夏民族的形成过程2.有学者认为:“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亲属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
这说明西周政治:()A.实现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权力集中 B.周天子是受封诸侯的天下共主C.具有血缘政治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的特点 D.西周对地方实行垂直管理方式3.历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曾提出“历史三峡论”,将中国历史的社会政治形态发展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三大阶段。
从封建到帝制的第一次转型是指:()A.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B.郡县制取代分封制C.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D.君主立宪制取代封建君主专制4.有学者认为雅典民主政治“可以调动一切能够调动的力量,在需要的时候,它以绝对真理的面目向少数派和少数意见呼啸着压过去,轰然一声,连呻吟都一并理在尘土之中。
渤海高级中学2018届高三文综(历史部分)1月模拟试题2
辽宁省大连渤海高级中学2018届高三文综(历史部分)1月模拟试题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张,在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
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25、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们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
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C.母族亲属关系收到重视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26、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27、表1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表1呈现的变化反映了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28、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裹的。
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裹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
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A.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B.英国的棉布价格更具优势C.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D. 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29、《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
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滨蜀不靖,犹如诸侯相侵伐也。
”这一时局出现在()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B.义和团运动时期C.辛亥革命时期D.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30、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军属委员会先后统筹完成了江宁、镇江、虎门、马尾、连云港等重要塞区的建设,又大规模构筑了京沪、沪杭、豫北、晋北、绥东等侧重于城市和交通线防御的工事。
2017-2018学年辽宁省大连渤海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解析版)
2017-2018学年辽宁省大连渤海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试题满分:100分2017.10.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考查范围:必修I第一单元至第三单元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号、姓名填写在试题、答题纸和答题卡上,考生要认真核对涂准答题卡上的相关信息。
2.第I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第Ⅱ卷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
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监考员将答题纸和答题卡按对应次序排好收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1. 有学者把文字的发明作为文明出现的标志之一。
作为史料,下列所选取的一组甲骨文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的A. 宗法制B. 分封制C. 郡县制D. 内外朝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图片中的甲骨文都是与分封制有关的字,如“戎”代表的是分封制下为保卫王室而进行战争所用的武器,“从”反映的是分封制下诸侯需要随从周天子作战,“王”、“国”、“侯”是指的分封制下的等级和诸侯国;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与血缘有关,故A不选;郡县制下没有王国,故C不选;内外朝制度是中央官职,故D不选。
故答案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名师点睛】关于分封制,可以考查分封的目的、对象、权利和义务以及作用: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治理诸侯国,保卫国家。
同时,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卿大夫再将土地和人民分赐给士。
卿大夫和士也要向上一级承担作战等义务。
这样层层分封下去,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分封制巩固了西周的疆域,扩大了统治基础。
2018-2019学年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渤海高中高一(上)月考历史试卷(10月份)
2018-2019学年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渤海高中高一(上)月考历史试卷(10月份)一、单选题1. 宗法制的实行使西周的政治制度具有浓重的()A.神权色彩B.血缘色彩C.平等色彩D.民主色彩【答案】B【考点】宗法制【解析】宗法制的相关知识。
对宗法制特点的正确解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解答】宗法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故这项政治制度带有浓重的血缘色彩,故正确。
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排除。
明显错误,排除。
2. 分封制的主体是()A.殷商旧族B.殷商降族C.古老方国D.同姓亲族【答案】D【考点】分封制【解析】本题考查分封制的相关知识。
关键词是“主体”。
【解答】西周分封的目的巩固政权,因此分封的主体是亲族,也还有部分异姓,故正确。
均部分题干主旨,排除。
3.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县令)……此其所以为得也。
”柳宗元这段话实际上()A.肯定了秦朝的郡县制B.肯定了三公九卿制度C.肯定了秦朝的赋税制度D.肯定了秦朝的民族政策【答案】A【考点】郡县制【解析】本题考查郡县制,解答本题只需把握题干所给材料中“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县令)”及“此其所以为得也”的主旨即可。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题干所给材料中“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县令)”指的是秦朝实行郡县制,“此其所以为得也”表明,柳宗元肯定了郡县制的积极作用。
.三公九卿制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涉及。
.秦朝的赋税制度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涉及。
.秦朝的民族政策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涉及。
4. 秦朝郡县制度之所以能够适应集权政治的需要,最主要在于()A.郡县是地方行政管理机构B.郡县官吏必须对上一级负责C.郡县官吏与皇帝是臣与君的关系D.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命,官吏不能世袭【答案】D【考点】郡县制【解析】本题考查郡县制。
【解答】秦朝统一后,为了巩固统一,防止分裂,吸取分封制的教训,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尤其特别注意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因而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解析】辽宁省大连渤海高级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2017-2018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学科(高三)试题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1. “亲亲相隐”是中国封建社会一项重要的司法原则,也就是指亲属之间可以藏匿、包庇犯罪而不负刑事责任。
此司法原则()A. 确保了明代司法的公正B. 认可了家庭在司法中的地位C. 损害了明代法律的权威D. 体现了宗法观对法制的影响【答案】D【解析】“亲亲相隐”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一项司法原则,反映出血缘和亲情在司法制度中的作用,体现了宗法观念对法制的影响。
故答案为D项。
“亲亲相隐”对特定人群特殊对待,不能做到司法公正,排除A项;这一原则只是认可某种特殊关系在司法中的地位,排除B项;这一原则照顾到中国人的朴素感情,不会损坏法律的权威,排除C项。
2. “五代十国后建立的北宋王朝能够稳定下来的法宝就是对所有事情都要预先防范,委曲周全地进行制约。
”下列属于这一“法宝”核心精神的是()A. 在边疆设立节度使B. 分化事权使各部门相互牵制C. 置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D. 设通判监督地方长官【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从“防范”“制约”等关键词可以看出,“法宝”的核心是通过各个部门、官员之间的相互牵制来防患于未然,能够体现这一点的是B项。
A项是唐朝实行的,排除;CD两项是“法宝”的具体体现,可以体现核心精神,但本身不是核心精神,排除CD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北宋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3. 钱穆认为:“汉代的选举,是由封建贵族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唐代的公开竞选,是由门第特殊阶级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
”这表明汉唐选官制度()A. 冲破了旧有的官吏来源B. 标志着贵族权力的丧失C. 完善了官员选拔的程序D. 存在着明显的制度局限【答案】A【解析】汉代的选官制度为察举制,打破了贵族专权的局面;唐代的科举制打破了门第、血缘,以考试为选拔标准。
察举制适应了士族地主的兴起的社会状况,科举制适应了庶族地主兴起的社会状况,均冲破了旧的官吏来源,故答案为A项。
辽宁省大连市渤海高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上)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理科)(Word版 含答案解析)
2017-2018学年辽宁省大连市渤海高中高二(上)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理科)一、选择题(共20题,每题4分,共计80分)1.全世界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于1988年在巴黎聚会,讨论新世纪世界的前途,他们竟然得出﹣﹣致的结论,认为在21世纪,人类如果要过上和平幸福的生活,就应该回到2500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
他们从孔子那里去寻找的“智慧”是()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C.“是非之心”,人皆有之D.“制天命而用之”2.老子和孔子思想主张的相似之处是()A.主张体谅百姓B.主张恢复周礼C.否认”天命论”D.强调贵贱有”序”3.孔子主张社会和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
这些主张产生的共同社会背景是()A.社会长期动荡不安B.百家争鸣趋于合流C.奴隶制度全面崩溃D.封建制度逐步建立4.古人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强调的是祭祀祖先、悼念死者的教化作用。
这一主张属于()A.儒家思想B.道家思想C.墨家思想D.法家思想5.《唐律疏议》记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
”这表明()A.德礼是刑罚的本体B.刑罚是德礼的体现C.德礼相较于刑罚无足轻重D.德礼和刑罚对政教皆不可缺6.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皇太子李建成,逼父皇李渊退位,李世民违反了()①孔子的“礼” ②董仲舒的三纲五常③宗法制④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
A.②③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7.西汉初年,大臣陆贾评论秦的统治说:“事愈烦天下愈乱,法愈滋而奸淫愈炽,兵马益而敌愈多。
”这段话最根本的含义是()A.严刑酷法不能保证统治的安定B.减少政事清静无为才是长治久安之道C.秦朝养兵太多反而招致灭亡D.秦朝法网严密却不能阻止民间的反抗8.江都(今扬州)王刘非是汉武帝的同父异母兄,骄横好胜。
汉武帝为教育、引导刘非,任命董仲舒为江都相。
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董仲舒用以引导刘非的学说主要是()A.“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B.“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C.“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D.“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9.“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大一统”思想之间的关系应该是()A.用政治上的统一来保证思想上的统一B.用阴阳五行的思想来巩固统一C.用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D.使儒家思想逐步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10.18世纪欧洲的启蒙学者认为:中国朝廷的目标是人民的幸福。
辽宁省大连渤海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理)试题 1
渤海高中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十月月考高二历史学科试题(理)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考查范围:必修1第一单元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号、姓名填写在试题、答题纸和答题卡上,考生要认真核对涂准答题卡上的相关信息。
2.第I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第Ⅱ卷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
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监考员将答题纸和答题卡按对应次序排好收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80分)一、选择题(共25题,每题4分,共计80分)1. 全世界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于1988年在巴黎聚会,讨论新世纪世界的前途,他们竟然得出——致的结论,认为在21世纪,人类如果要过上和平幸福的生活,就应该回到2500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
他们从孔子那里去寻找的“智慧”是A.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C.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D. “制天命而用之”【答案】A【解析】材料强调的是和平幸福的和谐社会,结合所学孔子的核心思想为仁,主张以爱人之心来协调人际关系,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故A项正确;BD项是荀子的思想;C项是李贽的思想。
点睛:首先要明确材料中反映的是和谐社会的问题,然后结合所学知识从选项中找出答案即可。
2. 老子和孔子思想主张的相似之处是A. 主张体谅百姓B. 主张恢复周礼C. 否认”天命论”D. 强调贵贱有”序”【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可知,爱惜百姓、体谅百姓是两者的共同思想,故A项正确;BD项是孔子的;C项是老子的。
3. 孔子主张社会和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
这些主张产生的共同社会背景是A. 百家争鸣趋于合流B. 社会长期动荡不安C. 奴隶制度全面崩溃D. 封建制度逐步建立【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墨子、孟子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长期动荡不安是这一时期共同的社会背景,故B项正确;当时正处于百家争鸣时期,故A项错误;孔子是春秋末期人物,奴隶制还没有全面崩溃,故C项错误;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辽宁省大连渤海高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渤海高中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高一历史学科试题考试时间:50 分钟试题满分:100 分考查范围:必修Ⅰ第一、二、三单元第Ⅰ卷选择题(共80分)一、单项选择题(共20道小题,每题2分,共40分,每题有且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良夜骊宫奏管簧,无端烽火烛穹苍。
可怜列国奔驰苦,止博褒姒笑一场。
”诗中体现当时实行的政治制度是A、宗法制B、分封制C、嫡长子继承制D、世袭制2、王国维说:“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
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下臣诸侯之制。
”材料认为周代宗法政治的典型特征是A、嫡长子继承制B、礼乐丧葬制C、婚娶联姻制D、功臣分封制3、《史记·秦始皇本纪》说:“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这段话表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点是A、朝议裁决B、皇权至上C、世袭传承D、政务繁忙4、秦朝通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A、彻底打破了贵族分封制B、进一步完善了三公九卿制C、废除了乡、里等基层机构D、根本消除了地方家族势力5、一位历史学家评价某制度是“皇权下的民主”、“现代分权制度的雏形”、“具有集体领导的性质”。
下列选项中最适合这一制度评说的是A、秦朝三公九卿制B、唐朝三省六部制C、宋朝二府三司制D、明朝殿阁大学士6、下列机构的职能与秦朝丞相的职能相近的是A、唐朝中书省B、宋朝的“计相”C、元朝中书省D、清朝议政王大臣会议7、公元前127年,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可继承封地的一部分,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
对这项措施认识正确的是(A、王国取得较大的地方自主权B、分封制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以加强D、解除了王国割据的物质基础8、“胡惟庸绝不是朱元璋的真正目标,朱元璋要毁灭的是胡惟庸背后的那个庞然大物。
”“那个庞然大物”是指A、内阁制度B、宰相制度C、宦官集团D、胡惟庸集团9、有人说:“希腊文明的产生,恰恰借助了中国传统文化关注的天时、地利和人和。
辽宁省大连渤海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理)试题含答案
2017—2018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学科(高一理科)试题考试时间:50分钟试题满分:100 分2017.10.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考查范围:必修I第一单元至第三单元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号、姓名填写在试题、答题纸和答题卡上,考生要认真核对涂准答题卡上的相关信息。
2.第I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第Ⅱ卷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
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监考员将答题纸和答题卡按对应次序排好收回.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1.中国古代皇帝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地方称为太庙,民间供奉和祭祀祖宗的场所称为祠堂。
这种现象源于我国古代的()A.宗法制B.分封制C.世袭制D.皇帝制2.“(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据材料可以推断出()A.周王赏赐诸侯土地和人民B.分封制确保了周王对全国的有效统治C.西周分封的主体是同姓亲族D.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的疆域3.“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句话指的是()A。
分封制B.世袭制C.禅让制D.宗法制4。
“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求其宁息”的措施是( )A.灭六国B.统一文字C. 推行郡县制D。
修筑长城5. 孔子认为:“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据此,下列时期属于“无道"的是()A.西周B.战国C.秦汉D.唐朝6。
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
我国的监察制度确立于秦汉时期,最早发端于秦朝设置的()A.丞相B.御史大夫C.太尉D.九卿7. 汉代颁布某法令后,出现了“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十数里”。
该法令是A.分封同姓王B.“诛晁错、清君侧”C.“推恩令”D.在地方设节度使8. 隋唐科举制革除的当时最大的弊病是()A.选官重武轻文的现象B.豪门士族垄断国家政权C.官员夸夸其谈,没有真才实学D.中小地主的反抗9.公元前6世纪末,促使雅典民主制确立的执政官是()A.梭伦B.克利斯提尼C.伯利克里D.亚历山大10.公元前5世纪,雅典军队统帅尼西阿斯曾言:“男人就是城邦。
2018-2019学年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渤海高中高三(上)月考历史试卷(10月份)
2018-2019学年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渤海高中高三(上)月考历史试卷(10月份)一、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1. 根据张履祥《补农书》中所载资料,明朝末期江南地区农村家庭的投资结构如图所示,这反映出此时江南的农业()A.经营更趋市场化B.减少犁耕依赖C.耕作日趋精细化D.家庭生产日趋专业化2. 安徽黟县《环山余氏宗谱》中记载,明代商人余荷浦经商“二十余年,囊橐(tuó)日实,良田美宅如愿以偿”。
这一记载说明明朝()A.产生了工商皆本的思想B.传统社会结构解体C.解除了封建礼教的束缚D.传统观念受到冲击3. “春初砍山,众木尽噘。
至当种时,伺有雨候,则前一夕灭之,借其灰以粪。
明日雨作,乘热下种,即苗盛倍收。
”这种耕作方式开始被取代是在()A.商代B.西周C.春秋战国D.西汉4. 《梦梁录》中记载了南宋都城临安的240多道菜,《武林旧事》记录了当时临安的40种酒,仅临安一城,咸鱼专卖店就有200多家。
这反映出当时()A.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地区B.商品经济丰富了市民生活C.发达的外贸促进了大众消费D.宋代重农抑商政策已松动5. 宋朝时,“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
这反映出当时()A.国家失去对农民的控制B.政府田赋收入减少C.自耕农的比例增加D.农村土地兼并严重6.现存17~19世纪东南亚部分国家华人宗教碑铭数量表A.迁往海外的人口不断增加B.自然经济加速解体C.社会经济呈持续繁荣局面D.海外贸易长期发达7. 清朝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曾在西安、三原、凤翔设蚕管、织局,招南方机匠为师,又教民种桑。
桑叶、茧丝,官家都许收买,这使民节节得利,可以踊跃从事。
这表明()A.清政府仍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B.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C.清朝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D.陕西巡抚已经放弃重农抑商政策8. 据记载,南宋初年,杭州的餐饮名店遍布全城,西湖苏堤上一家鱼羹店味道独特,店主因此得到宋高宗的召见,获赏钱、绢若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渤海高中高三历史学科月考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考查范围:必修1全册——必修二第一二单元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号、姓名填写在试题、答题纸和答题卡上,考生要认真核对涂准答题卡上的相关信息。
2.第I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第Ⅱ卷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
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监考员将答题纸和答题卡按对应次序排好收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4题,共48分)1.有学者认为,分封制是人口的再编组,每一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是土地,更重要的是分领了不同的人群。
它的实行从内部和外部对原族群的血缘关系进行了大规模的变革。
那些姬姓以外的氏族人群,在周人对其亲族子弟及同盟者的分封中被包围、分解、隔绝、控制了。
这种族群关系的重新组合()A.有利于文明和文化的共同创造B.不利于原族群的进一步发展C.彻底地瓦解了原有的血缘关系D.完成了华夏民族的形成过程2.有学者认为:“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亲属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
这说明西周政治:()A.实现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权力集中 B.周天子是受封诸侯的天下共主C.具有血缘政治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的特点 D.西周对地方实行垂直管理方式3.历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曾提出“历史三峡论”,将中国历史的社会政治形态发展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三大阶段。
从封建到帝制的第一次转型是指:()A.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B.郡县制取代分封制C.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D.君主立宪制取代封建君主专制4.有学者认为雅典民主政治“可以调动一切能够调动的力量,在需要的时候,它以绝对真理的面目向少数派和少数意见呼啸着压过去,轰然一声,连呻吟都一并理在尘土之中。
”下列表述不符合该学者观点的是()A.雅典民主易造成多数人暴政B.雅典民主易导致权力的误用C.雅典民主是奴隶主内部民主D.雅典民主易使政客裹挟民意5.古罗马政治家西塞罗指出,人民是指“聚合在一起并且基于他们对法的合意和对公共利益的一致性而转化为社会的大众”。
其意在强调()A.民主是法律的保障B.法律就是社会契约C.法要体现公共意志D.平等是自然法核心6.历史学家马克·汤普森指出,除了决定王位继承人,《权利法案》“只是陈述了已经存在的法律条款,仅仅维护了英国人民已经合法取得的权利”。
材料表明该法案()A.是英国首部成文宪法B.未解决王权的限制问题C.具有浓厚的保守色彩D.阻碍英国的民主化进程7、美国联邦党人汉密尔顿和麦迪逊认为:在共和政体中,立法权必然出于支配地位。
补救这个不便的方法是把立法机关分为不同单位,并且用不同的选举方式和不同的行动原则使它们原则使它们尽可能少发生联系。
1787年宪法中体现这一理念的内容是()A、立法权控制司法和行政权力B、立法、司法和行政三者权力制衡C、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D、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合理分配权力8.19 世纪末20 世纪初的中国,外国传教士、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无政府主义者都在积极宣传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包括马克思主义。
这种现象的出现表明()A.马克思主义适合中国国情B.先进知识分子的作用巨大C.他们信仰马克思主义理论D.中国亟需改造社会的药方9.1895年4月以后,《申报》有关中日战争的报道中对日本国内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的正面报道开始增加,这反映了()A.政府放宽对舆论的管控B.国人对洋务运动的反思C.民众开始关注日本文化D.报刊等传媒业迅猛发展10.“一般来说,当帝国的权力来自一个人时,它便软弱;而当它来自千百万人民时则强大……如果学者、商人和老百姓都能关心民族的危难,那么,这样的人民将是聪明的,否则是愚昧的。
”这种观点的最早倡导者应该是()A.甲午战争后的资产阶级维新派B.鸦片战争中新思想的代表者C.辛亥革命时期的资产阶级革命派D.新文化运动中激进的知识分子11.“中国政治现代化的第一个巨大跃迁是从铲除专制政治到奠基现代民主政治;第二个巨大跃迁是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框架的基本确立,到进入社会主义法治政治的基本轨道。
”在两个跃迁的过程中,“第一次跃迁起点”、“为现代民主奠基”、和“进入社会主义法治政治的基本轨道”分别指什么事件( )A.辛亥革命、五四宪法、改革开放B.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依法治国”被载入宪法C.辛亥革命、《共同纲领》、“依法治国”被中共十五大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五四宪法》的制定、改革开放12.李敖在《纠正人们对“五四”的错误认识》一文中写道:“五四运动把胡适所希望的一个单纯的文化运动转变为政治运动,扰乱了他那为中国建立非政治的文化和思想基础的梦想,对这个梦想的达成而言,五四显然是一条岔路。
”以下对此观点中“岔路”一词最恰当的解释应该是( )A.五四运动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B.五四运动继承了胡适解放思想的初衷C.认识到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特征 D.五四运动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轨迹13.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在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扩张过程中,非正义的侵略者同时义往往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而正义的反侵略者则常常同时是落后者。
以贪欲为动机的侵略过程常被历史借助,从而在客观上多少成为一个进步改造落后的过程。
”作者强调的是()A.要正确认识西方侵略动机B.要客观评价鸦片战争的影响C.要理性地看待西方的侵略D.要辩证地分析中西方社会差距14、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提出:“农村斗争的发展,小区域红色政权的建立,红军的创造和扩大,尤其是帮助城市斗争、促进革命潮流高涨的主要条件。
所以,抛弃城市斗争,是错误的;但是畏惧农民势力的发展,以为将超过工人的势力而不利于革命,如果党员中有这种意见我们以为也是错误的。
”由此可以推断当时中共党内()A、对革命道路的选择存在着分歧B、达成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共识C、普遍赞同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D、全力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错误15.抗日战争时期,贵州贵阳人口从12万猛增至35万,商号8年间增加2.82倍,资本扩大115.9倍。
1941年7月,经国民政府行政院核准,贵阳由县升格为市。
这一记载最能说明()A.贵阳是抗战时期经济发展最快的城市B.近代中国经济不平衡的状况有所缓解C.抗战时期民营企业是受益最大的产业D.国民政府积极抗战和发展经济的态度16、周恩来在某次国际会议上说:“为了维护世界和平,我们处境大致相同的亚非国家首先应该友好合作,实现和平共处。
……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
但是不应该使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同的协议。
”这一讲话()A、体现了“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B、推动了印度支那和平的恢复C、标志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出台D、反映出“一边倒”的外交政策17.某课题的中心词是“杜鲁门主义” “欧洲一体化”“日本崛起”“中国振兴”“苏联解体”。
由此推断,该课题的中心内容最有可能是( )A.从美苏争霸到美国霸主地位的动摇 B.从经济区域集团化到全球经济一体化C.从两极格局到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D.从两极格局的形成到两极格局的瓦解18.西汉御史指出国家盐铁官营的目的是“大夫各运筹策,建国用,笼天下盐铁诸利,以排富商大贾,……损有余,补不足。
以齐黎民,是以兵革东西征代,赋敛不征而用足。
”据此分析,下列关于盐铁官营的表述,正确的是( )A.政府可获取经济与政治的双重利益B.基本解除了百姓赋税负担C.以垄断经营排斥了商品经济的发展D.目的就是要解决军费问题19.有学者研究材料发现:宋代的商税率大致为3%和2%,国家权力对商业的征税力度,比农业要低得多;清代商人出现亏损时,统治者常常要“优商”、“恤商”。
与之相比,统治者很少在农家收成下降时优恤农民。
据此得出结论:封建统治者实际上实施的是“重商抑农”而不是“重农抑商”政策。
下列分析最合理的是( )A.材料不充分,仅用该材料得出的结论难以成立B.结论与课本知识不相符,材料缺乏考古学支持C.该学者所用材料确凿完备,结论正确并有创新D.该学者的著作属于第二手材料,无史料学价值20.明朝曾有官员指出:“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始之禁禁商,后之禁禁寇。
禁之愈严而寇愈盛……”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寇与商都是日本人B.海禁的积极作用明显C.海禁加剧了寇患 D.应当加强海禁政策21.针对蒸汽引擎机动车带来的“公共安全”问题,1865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机动车法案》,对机动车发展进行规范,其中两条主要规章如下:限制行车速度,市内不超过3公里/时,乡间不超过6公里/小时;还必须有一人打着红旗在前面带路。
因此又被称为“红旗法案”,该法案在1896年被废除。
“红旗法案”的实施( )。
A.不利于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B.阻碍了英国工业化的实现C.表明保守势力控制了议会D.阻碍了英国新兴工业的发展22.某学者认为:“如果说西方的兴起或崛起靠的是从美洲掠夺过来的白银,……那显然忽视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在商业、金融、文化、科技及相关制度的发展,也没有领会到古罗马留在西方的民主法治思想,那些发展给了西欧以超前的制度资本和实力。
”这一观点认为西方的崛起 ( )。
A.主要靠对外掠夺B.主要靠其内在的发展C.主要靠文艺复兴D.主要靠古罗马的法制23.19世纪世界强国之间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分析下表,美国超过英国的原因是( )。
世界工业生产相对份额表(1750~1900年)A.第一次工业革命B.第二次工业革命C.第一次世界大战D.第二次世界大战24.“17世纪和18世纪初,西方人了解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和政治后,(对这些人文资源)完全入迷了。
”但到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人则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更感兴趣”。
导致西方人这种变化的背景是 ( )。
A.中国的人文和自然资源都很丰富B.东方和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需要C.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的需要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在全球建立的需要第Ⅱ卷(非选择题满分52分)2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战国时期富商大贾……成为社会上最活跃的一种人。
孟子主张对工商业什一而税,去关市之征。
他的主张没有一个国君采用……大商贾所使用的人,一种是伙计,如洛阳贫民到富商家学商业,替富商贸易走遍天下,各都市更多的一种是大商贾凭借财势压迫穷人做奴隶,从事商业、农业、手工业劳动……吕不韦为秦国相国,封河南洛阳十万户……并不满足于十万户的封建性地租,他占有奴隶一万人,驱使他们从事各种劳动,垄断洛阳的工商业。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材料二清代沿袭明制设置的钞关,大有增加,计共设户关26个,工关5个……各关税吏巧立名目,动辄以商人违反规定为由,没收财货……在这样的苛税下“商贾望见关津,如赴汤蹈火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