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山西省高三第一次月考文综历史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2019届山西高三下第一次适应性考试文综历史(b卷)【含答案及解析】
2019届山西高三下第一次适应性考试文综历史(b卷)【含答案及解析】姓名 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选择题1. 三省六部制的沿革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从魏晋南北朝以尚书省为宰相机构,到隋唐之际三省共同构成宰相权力系统,再到北宋时期以中书门下为宰相机构。
这一演变反映了 A •相权集团逐渐从内朝走向外朝B •分割相权加强皇权成为发展趋势C •通过调整相权结构以对抗皇权D •帝相共享决策权的机制逐渐完善2. 陆九渊说:“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
”他认为做学问假如想求得根本,就不要拘泥于对古代经书的追根究底。
这说明陆九渊A •强调自身的修习与领悟___________B •反对儒家思想对人的束缚C •主张自由阐释儒家经典___________ D.否定了“六经”的权威地位3. 1842年的《南京条约》第十条规定:“前第二条内言明开关俾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
"这一规定A .反映了中英两国不平等的外交地位B .加快了英国资本输出的步伐C •体现了中国开始接受近代贸易规则D .使中国完全卷入资本主义市场4. 有学者认为太平天国是传统民变的特殊标本,也是中西碰撞的旁生枝节。
这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A •是一场旧式的农民起义___________B •旨在化解西方入侵带来的危机C •阻碍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D •发生于近代中国文明转型初期5. 下表是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洋纱输入的情况。
据此推断洋纱的输入C •加速了家庭纺织业的纺织分离D •满足了民族工业发展的需要6. 1849年,思想家徐继畲针对美国政治制度曾说:“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
’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创立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 公,骏乎三代之遗意焉。
”这说明徐继畲A •主张中国实行美国的共和制B •推崇夏商周的社会制度C •力主汲取民众意愿推进改革D •反思中国的政治体制7. 有学者说:“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 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来提高农业生产率。
山西省应县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应县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2018.9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51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4小题,每小题1.5分,共51分)1. 有学者评述某项制度的实施:由姬姜二姓的亲戚各自率领武力常驻于若干要地,以这些“点”拉成几条“线”,来控制广袤的“面”,从而建立起“一个网络结构的模式”。
该制度 (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加强了周王对地方的统治C.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D.有效地控制了诸侯国2. 西周、春秋时期狱讼中有“代坐”制度,即贵族不亲自坐狱,坐狱之时命其僚属或子弟代之。
这说明西周、春秋时期贵族 ( )A.享有特权,免于诉讼B.享受保护,等级森严C.集权专制,无视法律 D.地位高级,免于处罚3. 公元前489年,田恒自立为齐相,掌握齐国国政。
八年后,田恒杀齐简公与诸多公族,另立齐平公,后来田恒的后代田和自立为国君,同年为周安王册命为齐侯。
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 )A.先秦诸侯斗争激烈 B.宗法制遭到破坏C.周王任命各国官吏 D.礼制的不断发展4. 西周,以姬姓与姜姓封国迁移的路线来看,均由河南移往更东方或南方的新领土,为周王室建立新的藩屏。
分封 ( )A.加强了君主专制的权力 B.强化了中央集权统治C.推动了地域经济的开发 D.推动了西周政权建立5. 秦朝《置吏律》中规定:官府的主管官员,由此官府调往彼官府,只许其只身前往,不准把原任官府的官吏任用为新任官府的官吏。
此规定是为 ( ) A.规范官府人员任用程序B.减少政府官员的数量C.强化君主对官员的控制D.防范官员的职务犯罪6. 历史上最早设县的是楚国和秦国。
春秋后期各国县数骤增,到战国时成为较普遍的地方行政区划。
秦汉时期推行全国,达千余县之多;春秋至秦汉时期郡县制的变迁( )A.加强了君主专制 B.拓展了中国疆域C.实现了国家统一 D.推动了官僚政治7. 西汉宣帝时曾颁布诏令:“父子之亲,夫妇之道,天性也。
山西省运城市临猗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及答案【精选】.doc
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三第一次月考文科历史试卷1.周朝揖让之礼分为三种,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面致于前;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
这最能反映A. 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B. 血缘关系有亲疏远近之分C. 礼乐制度极其复杂和繁琐D. 礼乐制与宗法制相辅相成【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宗法制度对礼制的影响,反映了礼乐制与宗法制是相辅相成的,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未涉及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是反映了血缘关系的亲疏远,也涉及到礼乐制度的复杂和繁琐,但均不是材料的主旨,因为材料主旨是强调礼乐制与宗法制二者之间的关系,所以选项B、C均是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2.下表为东汉时期重要羌战节选,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摘选自柏杨《中国人史纲》A. 羌战直接导致东汉政权的灭亡B. 任尚攻羌,建立了东汉对西域地区的有效管理C. 羌战反映了东汉内部矛盾激烈D. 因为羌战,东汉失去了对西域地区的管理控制【答案】C【解析】材料“适逢发兵赴西域迎西城总督段禧”“任尚攻羌,陷北地”“马贤败死,羌东攻,侵入长安近郊”反映出在对羌族的作战中,东汉内部矛盾激烈,故C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错在“直接”;材料“陷北地,杀700人”说明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东汉失去了对西域地区的管理控制”,故D项错误。
3.唐朝时,御史台下辖台院、殿院、察院,三院御史共司监察而又有所分工,各有侧重。
御史纠弹又必须经过尚书省的审查,这样就构成了一个严密的监察体系,这最能体现唐朝A. 中央权力机构实行分权制衡的机制B. 御史台和尚书省均是国家权力中心C. 互相制约的监察体系有利于加强皇权D. 严密的监察体系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答案】C【解析】“共司监察而又有所分工”体现的是分工、合作,最终皇帝说了算,中国古代的监察体系不过是加强皇权的一个措施而已,所以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唐朝不是分权制衡的机制,选项不符合史实,A不符合题意,排除;御史台和尚书省均不是国家权力中心,皇帝才是国家权力中心,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严密的监察体系有利于加强皇权而非中央集权,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2019届山西省应县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9届山西省应县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命题人:霍明录第Ⅰ卷(选择题共51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4小题,每小题1.5分,共51分)1.有学者评述某项制度的实施:由姬姜二姓的亲戚各自率领武力常驻于若干要地,以这些“点”拉成几条“线”,来控制广袤的“面”,从而建立起“一个网络结构的模式”。
该制度A.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 加强了周王对地方的统治C. 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D. 有效地控制了诸侯国【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姬姜二姓的亲戚各自率领武力常驻于若干要地”,可判断出是西周时期周武王和姜尚的亲戚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题干所体现的是分封制。
分封制形成了西周时期众星捧月的政治格局,有利周王对地方的统治,B正确。
分封制在后期致使地方势力膨胀,削弱了中央的权力,AD错误。
宗法制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C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关键在于理解材料中的“姬姜二姓”,周天子为姬姓,功臣姜尚为姜姓,再联系材料中的“率领武力常驻于若干要地”,即可得出分封制。
2.西周春秋时期狱讼中有“代坐”制度,即贵族不亲自坐狱,坐狱之时命其僚属或子弟代之。
这说明西周春伙时期贵族A. 享有特权,免于诉讼B. 享受保护,等级森严C. 集权专制,无视法律D. 地位高级,免于处罚【答案】B【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对贵族的保护,体现的是贵族的特权,即等级森严的,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贵族是不能免于诉讼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贵族也是得视法律的,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贵族是不能免于处罚的,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贵族只是享受保护而不能免于诉讼、免于处罚,也必须正视法律。
3.公元前489年,田恒自立为齐相,掌握齐国国政。
八年后,田恒杀齐简公与诸多公族,另立齐平公,后田恒的后代田和自立为国君,同年为周安王册命为齐侯。
这从本质上反映了A. 先秦诸侯斗争激烈B. 宗法制遭到破坏C. 周王任命各国官吏D. 礼制的不断发展【答案】B【解析】材料中主要讲述了春秋战国之际田氏代齐的史实。
山西省太原市2019届高三4月模拟考试(一)文综历史试题(原卷版)
太原市2019届高三4月模拟考试(一)文综试题一、选择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韶乐与武乐是流行于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宫廷雅乐。
韶乐是虞舜太平之乐,侧重于安泰祥和、礼仪教化;武乐是武工伐纣一统天下之乐,侧重于大乱大治、述功正名。
孔子认为“武乐尽美而不尽善,韶乐则尽善尽美”。
此后各代,皆将韶乐定为国家大典音乐,无出其右。
这反映的古代政治理念是A. 注重等级B. 礼法并施C. 崇尚和谐D. 凸显皇权2.汉武帝设刺史,职权为“奉诏六条察州”。
西汉中期后,京房(人名)曾经向皇帝奏报新的对官吏考核的方法,皇帝“召见诸刺史,令房晓以课事(考核官吏政绩的事宜),刺史复以为不可”。
由此可见,在汉代中后期A. 刺史制度渐趋完善B.刺史地位显著提高C. 刺史监察范围扩大D. 刺史职权有所异化3.唐安史之乱至唐末,“天下户口,流亡过半”。
宋太祖下令,“察民有父母在而子孙别籍异财者,其罪死”。
“召集逃散,令着旧业”成为北宋初期地方政府主要政务。
宋初这一政策A. 旨压制工商业发展B. 有利于稳定小农经济C. 意在强化理学价值观D. 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4.下图为清代国子监(太学)大门外的下马石,石刻汉、满两种文字“官民人等至此下马”。
此处文物古迹A. 缺少史料印证无法判断内涵B. 体现了满清政府的民族传统C. 用以严明宫禁之地出入秩序D. 彰显了儒学文化的特殊地位5.删书衙是太平天国建都南京后下设的一个机构,其主要职责是删改《论语》、《孟子》、《中庸》、《诗经》、《礼记》、《春秋左传》等古籍中与太平天国教义不一致的内容,但依旧保留三纲五常等儒家伦理观念。
其主要目的是A. 反对清王朝统治的思想基础B. 构建与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C. 消除民众对儒学的盲目崇拜D. 扩大基督教义在中国的影响力6.古之四民,士农工商,士为首,商为末。
清末新政时期,大量士子从事其他行业,“弃儒就贾成为一个普遍性的社会运动”。
2019届山西省晋中市高三上学期1月高考适应性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解析版)
山西省晋中市2019年1月高考适应性调研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1.下表为不同史籍中关于历史人物伊尹的记录《史记·殷本纪》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 伊尹曾是夏继商汤时期的重臣B. 伊尹与商汤齐名C. 伊尹生于夏桀卒于商汤时期D. 伊尹一生身经夏商两朝【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相关文献记载可知,相关史书都记载了伊尹经历了夏商两朝,D选项符合题意。
《韩非子·难言》里未体现伊尹是夏朝的重臣,A选项排除。
《史记·殷本纪》未体现伊尹与商汤齐名,B选项排除。
史籍中未体现伊尹生于夏桀卒于商汤时期,C选项错误。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史料分析能力,关于四则史料的分析需要找准共同点,不同点进行找出反例进行排除,根据材料可知相关史书都记载了伊尹经历了夏商两朝。
2.《晏子春秋》指出:“廉者,政之本也”;孔子提出“欲而不贪”;孟子提出“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韩非子指出“所谓廉者,必生死命也,轻恬资财也。
所谓直者,义必公正,心不偏党也。
”由此可以说明A. 清官廉吏将清廉视为从政的最宝贵的品质B. 古代思想家重视道德上的清廉C. 这种思想是伦理和政治结合的产物D. 清廉是为官从政的基本要求【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孔子、孟子和韩非子都在论述廉政和人的欲望之间的关系,说明这种思想是伦理和政治结合的产物,C选项符合题意。
材料未体现清官廉吏将清廉视为从政的最宝贵的品质,只是说明廉和欲望的关系,A选项符合题意。
材料未体现古代思想重视道德上的清廉,而是强调为官者的清廉,B选项排除。
材料强调为官清廉的重要性,并非基本要求,D选项排除。
3.汉朝《二年律令》规定:“诸食脯肉,脯肉毒杀、伤、病人者,亟尽孰燔其余……当燔弗燔,及吏主者,皆坐脯肉赃,与盗同法。
”据此说明汉代A. 食品交易活动非常频繁B. 交易品种十分丰富C. 注重对动物的保护D. 加强食品安全的管理【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为杜绝有毒有害食品流入市场,汉代在法律上作出了相应的规定,所以体现汉代加强食品安全管理,D选项符合题意。
2019-2020年太原一模:山西省太原市2019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附答案精品
山西省太原市2019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文综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填写到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24.据《战国策》记载,齐相孟尝君曾被废归薛邑。
后来齐王又希望他“顾先王之宗庙”,暂且回国执掌政务,孟尝君则提出“请先王之祭器,立宗庙于薛”。
亲庙落成后,孟尝君安心了,这说明
A.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因果关系B.宗法观念得到进一步巩固
C.诸侯王和卿大夫权力相互制约D.宗法制度有利于安全保障
25.下图是陈列在中国某历史博物馆的三个瓷俑,分别是抱着葫芦的医生、抱着书本的读书人和一个商人,其中读书人个子最高。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惟有读书高”瓷俑
A.察举制成为重要的选官制度B.科举制扩大了选拔官吏范围
C.重文风气影响人们价值取向D.职业分工导致社会地位不同
26.据清代陕西《榆林府志》记裁,“易马城”和“款贡城”两个城是蒙汉商贸定期交易处和蒙汉官员商议重大事件、解决民族问题的议事处。
双方商人或官员,在交易和议事前都得敬拜神。
这反映了
A.文化同质性有利于民族交往B.拜神是商贸议事首要环节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繁荣D.商贸关系缓解了民族矛盾。
山西省长治市潞安矿务局中学2019年高三历史月考试卷含解析
山西省长治市潞安矿务局中学2019年高三历史月考试卷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以伊藤博文为首的日本“宪法考察团”在德国考察期间,柏林大学的一教授对他们说:“在欧洲各国中,德国情况与日本最为相似,德国虽设议院,但贤明皇帝在上。
议院之权薄弱……”。
下列有关说法不符合德意志帝国政治特点的是A.皇帝主宰议会,权力巨大B.宰相由皇帝任命但不是政府首脑C.帝国议会权力较小被讥讽为“绵羊脑袋”D.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延续参考答案:B2. 西汉宣帝亲政以后,“令群臣得奏封事,以知下情。
五日一听事,(自丞相)以下各奉职奏事,以傅奏其言,考试功能。
”该做法A.标志着朝议制由此开始B.旨在限制丞相权力的扩张C.提高了察举制度的地位D.有利于了解下情减少失误参考答案:D【详解】材料大意为:汉宣帝下令群臣汇报工作,便于了解下情。
五天听取一次工作汇报,丞相以下,按照各自的职责汇报工作,凭借汇报工作的情况考核官员。
汉宣帝的做法有利于了解下情,减少工作的失误,故D正确;朝议制在汉宣帝以前就已产生,排除A;材料中未体现限制丞相权力,排除B;材料也没有涉及选官制度的问题,与察举制度无关,排除C。
3.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推行自由贸易政策的国家。
19世纪上半期,英国积极倡导自由贸易,反对贸易保护,要求降低关税,其最主要的原因是A.英国是最早确立民主制度的国家B.英国有世界上最广阔的海外市场C.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初步形成参考答案:C4. 下列关于古代商业经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巨商和繁荣的商业中心B.汉代商人已成为古代社会最活跃的人群之一C.唐代服务于商运的辅助性经营场所已十分兴盛D.明代商业空前繁荣,海外商运也开始发展迅速参考答案:H2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及古代的经济政策·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状况D解析:本题为否定选择。
2019届山西省高三3月高考考前适应性测试(一模)文综-历史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2019届山西省高三3月高考考前适应性测试(一模)文综-历史试卷【含答案及解析】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一、选择题1. 汉代郡守有权任命属吏,属吏往往与郡守结为一种私恩关系。
他们心目中只有郡守而无朝廷。
这一状况A. 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________B. 稳定了地方的统治秩序C. 使豪强地主势力崛起________D. 影响了人才的公正选拔2. 宋代大臣文彦博概括当朝政治的特点是“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王夫之也谈到“终宋之世,文臣无欧刀之辟(无死刑)”。
这说明宋代A.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基本解决________B. 实现了儒家君民共治的理想C. 君权弱化促使官僚政治成熟________D. 治国方略的调整影响政治生态3. 明朝苏州一位叫谭晓的人,低价购买大量洼地,雇佣百名乡民劳动。
低洼为池养鱼,池上筑舍养猪、鸡,鱼食其粪;四周垒高地,按地质种果树、蔬菜等。
产品卖出后,收入是田地生产的三倍。
这一现象A. 反映了庄园经济的盛行________B. 表明租佃关系的日益普遍C. 受益于商品经济的发展________D. 说明农业技长趋于成熟4. 下图为I812-1888年中国国家财税收结构变化图。
该图说明当时中国A. 税收项目较为单一________B. 逐渐卷入世界市场C. 土地兼并日益严重________D. 关税税率不断提高5. 北洋政府于1914年、1923年、l925年先后制订了三部宪法。
但是,各省军政长官动辄以通电的形式干预立宪活动,甚至以武力威胁国会的存在。
这说明当时A. 民主共和力量日渐消亡________B. 宪政的实行缺乏有利环境C. 北洋政府缺乏法治观念________D. 君主立宪仍得到广泛支持6. 1936年3月,南京国民政府资游委员会拟发展汽油、钢铁、发电机,铝、电器等行业。
之后按计划逐步在湖南、江西、四川、云南等地筹办相关企业。
山西大学附属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试题 历史 Word版含答案
山大附中2018~2019学年高三年级11月模块诊断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要求。
)1.春秋中叶后,宋国六卿已无太宰、太史等职。
其他各国的太宰、太师、太史也都成为次要职位;而主管行政、财政、军事、司法的司徒、司空、司马、司寇等政务官,则上升为六卿。
这反映出A.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基本形成B. 西周分封制无约束力C. 政府权力的官僚化趋势增强D. 诸侯国战争频率提高2.战国时期秦国司法机关受理案件后,要把当事人的姓名、身份、籍贯、是否有前科等问题写成书面报告;然后前往现场勘验、调查,每一过程都要做笔录;庭审时要听取当事人双方的口供,可进行刑讯;最后,司法机关做出判决。
整个审判过程都记录下来,制作成“爰书”。
秦国的这种做法A. 成为统一六国的司法保障B. 具有形式主义的特征C. 反映了对司法程序的重视D. 保证了审判公正合理3.据传尧去世后,舜为了让尧的儿子丹朱继承天下而主动避居,可诸侯不朝见丹朱却去朝见舜,民众也不歌颂丹朱而歌颂舜,于是舜即位天子。
对此,孟子认为这是天意。
这说明A. 孟子天命思想与民本思想相通B. 孟子倾向于恢复王位继承制C. 中国自古就有选贤举能的传统D. 周天子已失去统治的合法性4.战国中期,诸侯国君对各级官吏的报酬,一般不采取分封土地的办法,而给以一定数量的粮食或钱币;战国后期,诸侯国君已普遍用玺、符作为凭证,用以任免官吏、传达政令、调遣军队等。
这说明战国中后期A. 频繁的变革阻碍社会发展B. 经济发展推动官僚制度改革C. 专制集权制度已有所体现D. 国家统一开始取代封建割据5.在平定七国之乱以后,汉景帝在原来吴国、楚国、赵国、齐国四国旧地,陆续分封皇子13人为诸侯王。
对此措施的评论,正确的是A. 形成了郡国并行的行政体制B. 使王国领地缩小,亲缘更近C. 以宗室子弟取代异姓诸侯王D. 扩大王国的辖区,巩固皇权6.“今,生不能致其爱敬,死以奢侈相高,虽无哀戚之心,而厚葬重币者则称以为孝,显名立于世,光荣著于俗,故黎民相慕效,至于发屋卖业。
2019届山西省一模文综历史试题
2019年湛江市高三年级普通高考测试(一)文综历史试题24.在商朝,征伐、祭祀、施政等政治要务都要进行占卜;西周时期,君主管理国家往往关注百姓的议论。
这反映了A.商朝政治制度被西周抛弃B.国家管理不再借助神权C.西周治国理念发生了变化D.君主利用民意加强集权25.下表是两晋南朝时期代表皇权的宗室外戚与世家大族在官僚体系中的占比变化情况。
据此可知,这一时期A.官僚体系日益遭到破坏B.皇权与门阀势力斗争激烈C.皇权势力逐渐走向衰微D.社会发展出现了严重倒退26.在埃及开罗附近的遗址中,发现唐至宋初的瓷片数以万计;叙利亚沙玛拉遗址发现大批唐代陶瓷器;印度勃拉名纳巴特遗址也发现唐瓷片。
以上信息表明唐代A.瓷器是海外贸易的最主要商品B.海上丝绸之路的辐射范围较广C.私人海外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D.中国已经成为东亚文化圈中心27.宋朝的地主与佃农有上下尊卑之分,“主犯佃照凡人减一等,佃犯主照凡人加一等”;到了清朝,租佃制进一步发展,佃农与地主“系平等相称,并无主仆名分”。
这一变化反映了A.佃农的政治权力大大提高B.社会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C.新社会经济关系正在孕育D.程朱理学的影响在逐渐减弱28.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准备派团出使西方,由于中外外交礼仪不同,“用中国人为使臣,诚不免于为难”,于是委任美国人蒲安臣担任中国全权使节出使美、英、法、普、俄诸国,并取得一系列外交成果。
这反映了当时A.美国政府侵犯中国外交主权B.清政府熟悉近代外交的规则C.传统华夷观念影响外交行为D.中国逐渐摆脱外交被动局面29.近代西方自由思想传人中国,出现了不同的内涵。
1903年,严复说:“祛异族之侵横,求有立于天地之间……乃国群自由,非小己自由也。
”1918年,胡适说:“我所最期望于你的是一种真正纯粹的为我主义。
”这些言论A.有利于中国民族民主运动发展B.指明了中国人民的救国道路C.主导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方向D.摧毁了传统礼教的文化基础30.1932年,苏区政府建立“中华钨矿公司”,负责赣南地区的钨砂生产并将钨砂运到广东交易。
山西省高三上学期文综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
山西省高三上学期文综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
(共12题;共24分)1. (2分) (2019高一上·北京期中)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主观因素是()A . 生产力的显著提高B . 道家学派提倡变法C . 国君谋求争霸战争中的优势D . 周王室衰微,失去政治优势2. (2分) (2020高三上·上杭月考) 西汉桑弘羊谈及盐铁专卖时说:“非独为利人也,以建本抑末,离朋党,禁淫侈,绝并兼之路也”这一观点认为盐铁专卖()A . 事关国家经济命脉B . 利于巩固农业根本C . 限制土地兼并D . 利于国家有效管理3. (2分)朱熹看到山石中有贝壳,认为“此石即旧日之土,螺蚌即水中之物,下者却变而为高,柔者却变而为刚。
”这体现了A . 三纲五常B . 发明本心C . 格物致知D . 经世致用4. (2分)(2020·合肥模拟) 唐代的宫廷体育、美术与马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从狩猎、马球、舞马之术、武艺,到养生、下棋的体育运动,在皇帝的热衷下,全国上下掀起了热潮。
结合上述材料,据《马球图》可以推知()A . 生产方式决定生活方式B . 当时文人画已初步流行C . 唐王朝好勇斗狠的民风D . 北方文化性格引领潮流5. (2分)(2019·浙江模拟) 824年,元稹为白居易诗集作序,说道:“二十年间,禁省、观寺、邮堠、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
至于缮写,模勒(模刻),炫卖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
”据此可知()A . 白居易的诗歌艰涩难懂B . 活字印刷术普及C . 雕版印刷术推动文学发展D . 市井开始出现6. (2分)(2019·朝阳模拟) 顾炎武说:“秦用商君之法,富民有子则分居,贫民有子则出赘,由是其流及上,虽王公大人亦莫知敬宗之道。
”与此对应的变法措施是()A . 废除井田制度,允许土地自由买卖B . 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C . 实行强制分户,改变旧有社会习俗D . 改革户籍,加强对乡里人口的管理7. (2分) (2015高二上·宣化期中) “一阵风吹过,有人觉得冷,有人觉得凉爽。
2019年山西省长治市太行中学高三历史月考试题含解析
2019年山西省长治市太行中学高三历史月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马克思说:“(罗马帝国)到处都由罗马法官根据罗马法进行判决,从而使地方上的社会秩序都被宣布无效。
”对这段话的准确理解是A.法官是罗马帝国的最高统治者B.法官滥用权力,造成社会秩序混乱C.罗马法官建立了罗马帝国D.罗马法稳固了帝国的政治经济基础参考答案:A3古代东西方的政治制度·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D解析:材料中“到处都由罗马法官根据罗马法进行判决,从而使地方上的社会秩序都被宣布无效“的信息强调罗马法在罗马帝国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当然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和稳定帝国统治,答案选D,A B C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罗马法实质的正确理解2. 1938年初,日本声称:若中华民国放弃抗日,日本可以“考虑废除以往所有的对华特殊利益(如治外法权等)。
”1940年7月,英国首相丘吉尔表示,“英国准备……与中国政府谈判废除‘治外法权’。
”不久美国也表示“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取消在华一切……特权。
”这些情况说明( )A.中国外交取得了预期效果 B.日本对华政策有引领作用C.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D.抗战影响国际局势的变化参考答案:D从1938年开始,日本以所谓放弃领事裁判权(即治外法权)和交还租界(这两项为当时废约的主要内容)来诱降重庆国民政府,主要对象是领导人蒋介石和汪精卫。
在诱降汪精卫集团时,日本妄言要“援助中国从东亚的半殖民地地位中逐步解放出来,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它还嘲笑中国没有平等地位,被西方国家“不是当做一个盟国,而是当做一个工具使用。
”,故A项错误;英美的外交不收日本的引领,受国际形势变化的影响,故B 项错误;从题干材料的时间可以看出中国正在遭受外来侵略,国际地位并不高,故C项错误;依据题干材料中的时间1938年和1940年可以看出,受抗日战争形势影响,日本为了更好的侵华,改变了对蒋介石国民政府的态度,而1940年随着抗战形势的推进,英美为了保障在华利益,改变对中国的态度,故D项正确。
2019年4月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19届高三阶段性检测(一模)文综答案(历史)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19届高三阶段性检测(一模)
文科综合历史答案
2019年4月
答案
41.(1)特点:中国古代环境保护历史悠久;(2分)政府立法保护环境;(1分)内容多、范围广泛;(1分)借助宗法力量。
(1分)
原因:维护国家统一及加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2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发展的要求;(2分)政府贯彻重农抑商政策;(2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不断巩固。
(2分)
(2)确立了以政府为主导的治理模式;(2分)成立专门机构保护生态环境;(2分)立法保护范围进一步扩大。
(2分)
(3)保护生态环境,是一个民族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2分)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2分)体现了社会文明进步。
(2分)
42.示例
情节:库克到达澳洲的航行使这些地区相继成为英国的殖民地,成为英国重要的原料产地和收入来源。
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出工业革命中的英国对外殖民侵略扩张。
概述和评价:工业革命开始后,英国需要开辟更加广阔的原料产地和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届山西省高三第一次月考文综历史试卷【含答案及解析】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一、选择题1. 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
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
这表明西周时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2. 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A.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B.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3. 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 ,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
这一现象反映出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B.“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C.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D.官民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4. 《清史稿》记述,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 ,但“内阁实权,远不逮明” ,“内阁宰辅,名存而已”。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A.清朝前期以武立国B.六部分掌行政权力C.贵族特权不断削弱D.新的权力机构出现5. 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远至今中亚阿姆河流域,受到渴望与汉通使往来的大宛等国的欢迎。
其间,汉设置河西四郡,打通了与西域的直接交通。
张骞在出使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对打开丝绸之路和建立中国与西方的联系起到了关键作用。
据此可知,张骞出使西域的功绩是A.开辟了沟通中西的丝绸之路B.建立了汉朝与西方的联系C.确立了汉朝对西域的管辖权D.开启了中国与中亚的交往6. 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
这表明A.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B.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C.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抑制农业的进步D.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7. 江南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唐后期五代及南宋三个时期得到很大发展,其共同的原因是A.推广普及铁制农具提高生产效率B.官府组织民众屯田扩大耕地面积C.政府改革税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D.黄河流域人口因动乱大规模南迁8. 福建各地族谱中有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
这说明乾隆年间A.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B.大陆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D.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9. 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 ,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对后世影响极大。
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10. 太史公曰:“相如虽多虚辞滥说,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此与《诗》之风谏何异?”据此可知,司马迁认为司马相如作赋A.重视吸取西汉败亡的教训B.旨在批判当时的奢靡世风C.创作形式与《诗经》一致D.注意克服文辞铺张的弊病11. 清代有女诗人作诗曰:“人生德与才,兼备方为善。
独至评闺材,持论恒相反。
有德才可赅(兼有),有才德反损……我意颇不然,此论殊褊浅。
”这反映了在清代女性中A.男女平等思想被普遍接受B.德才兼备成为主要的评价标准C.出现了对传统伦理思想的反思D.产生了维护自身权益的诉求12. 关羽因其忠义勇武,被世人称颂,至宋徽宗时被封为“忠惠公” ,其后不断加封,到清代被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
这种现象反映了A.关羽的个人品德决定了民众崇拜的形成B.历代皇帝的好恶决定着崇拜关羽的取向C.对关羽的信仰符合官方意识形态的要求D.民众的信仰不断推高关羽“神”的地位二、综合题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朝建都北京后,原居住于白山黑水间的各民族人口大量内迁,东北地区出现“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状况。
清廷把东北地区视为“龙兴之地” ,在此设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实施军事化管辖,设置关口,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居。
往来须持有官方颁发的路票。
“移民之居住有禁,田地之垦辟有禁,森林矿产之采伐有禁,人参东珠之掘捕有禁”。
从乾隆年间开始,山东、河北等地“闯关东”者日盛,“每查办一次,辄增出新来流民”。
他们“不但不肯回籍,抑且呼朋引类,日积日多”。
清廷对东北地区时开时禁。
——摘编自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等材料二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清朝与俄国的东段边界,但直至19世纪初,黑龙江以北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民不足1万人。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政府被迫与俄国签订《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清政府随即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北平原。
新来移民与当地满、蒙古等族通婚、建庙、演戏、立会、设学堂、建市镇。
仅十余年,呼兰地区已是“三城相望,粮产富饶,商贾因之糜(群)集,流民居户不下十有余万”。
1904年,清政府全面开放东北各边荒地; 1907年,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
1908年,仅奉天一省人口已达1100万人。
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东三省移民安边章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材抖三清朝前期,政治相对安定,耐旱、耐寒的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口迅速增长。
据研究,康熙十八年( 1679年)全国人口已达1.6亿,经过一个世纪,至乾隆末,已突破3亿。
“生齿殷繁,地土所出,仅可赡给,偶遇荒歉,民食维艰”。
雍正元年( 1723年)下令说,“开垦一事,于百姓最有裨益” ,要求“凡有可垦之处,听民相度地宜,自垦自报”。
规定新开水田六年后纳税、旱田十年后纳税,禁止地方官吏阻挠或趁机勒索,对垦种成效显著地区的官吏予以奖励。
至乾隆五年( 1740年)下令告诫:“民间多辟尺寸之地,即多收升斗之储。
”要求:“凡边省内地零星地土,可以开垦者,嗣后悉听该地民夷(汉族与少数民族)垦种,免其升科(税赋),并严禁豪强首告争夺。
”——摘编自《清实录》等(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东北地区移民过程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清朝前期垦荒政策的特点。
(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前期推行垦荒政策的背景及影响。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玄奘( 602~664 ),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 ,历经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
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炼而准确。
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鉴真( 688~763 ),深明佛学, 50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
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年,经6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
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
(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1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1398 年, 16岁的建文帝继位,开始“维新之政”。
他倚重黄子澄、方孝孺等文臣,发布宽刑省狱的政策,对洪武年间的一些冤案、错案予以平反纠正。
建文年间,囚犯人数大幅减少,建文二年( 1400 )颁布诏令“江、浙赋独重……宜悉与减免,亩不得过一斗”。
他又省并州县, 4年间撤并了许多州、县和巡检司。
同时,针对“诸王多不逊服”的问题,建文帝与亲信大臣密议削藩。
建文元年( 1399 ) 2月,颁布“诸王毋得节制文武吏士”令,对诸藩王的权力进行节制。
建文帝的削藩政策引起藩王的极力反对。
建文元年 7月,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举兵“靖难” ,攻入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
——摘编自吴德义《政局变迁与历史叙事:明代建文史编撰研究》(1)根据材料,概括建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建文帝改革的意义。
16.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庙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公元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仿中原传统制度设立太庙,早先草原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以“太祖”“高祖”等庙号受到祭祀,他们的子孙被封为王公,享有政治军事特权,成为北魏政权的统治支柱。
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宣称按“宗有功、祖有德”的原则,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
因太祖拓跋珪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
庙号改定后,孝文帝下令,“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
——据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1)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内容。
(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推行庙号改革的意义。
17.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郑板桥,清代杰出的艺术家、文学家,为“扬州八怪”的代表人物。
他从小生长在农村,历经康、雍、乾三代。
郑板桥提倡“文必切于日用”“笔墨之外有主张” ,反对“皆拾古人之唾余”。
他说:“千古好文章,只是即景即情,得事得理,固不必引经断律。
”郑板桥一生最爱画兰、竹、石,其画构图简单、主题鲜明,诗、书、画、印完美结合。
他尤喜画竹,曾在一幅画作上题诗说:“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郑板桥的诗画极富生活气息,深受时人喜爱。
他晚年靠卖画为生,曾题诗云:“画竹多于买作钱,纸高六尺价三千。
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郑板桥画作的艺术特点。
(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郑板桥艺术风格形成的历史背景。
18.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随着唐朝的发展,由少数民族将士组成的“蕃兵”“蕃将” ,成为唐朝开边拓土的重要力量。
高丽人高仙芝出身于将门之家,唐玄宗开元后期出任安西副都护,镇守西域。
天宝六年( 747 ),高仙芝率一万骑兵,历经艰难险阻,长途奔袭阻断西域商路的小勃律(今克什米尔境内),俘其国王。
经此一役,“诸胡七十二国皆震慑降附”。
天宝八年( 749 ),高仙芝以石国(依附于唐朝的西域小国)不守藩属之礼为由,率军征讨,大肆杀掠,掠得大量金银珠宝,“皆入其家”。
石国王子召引大食(阿拉伯帝国)军队进攻唐安西四镇,与高仙芝率领的唐军战于怛逻斯城(在今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境内),唐军大败。
自此,唐朝在西北疆域的扩展受阻。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高仙芝成为唐朝名将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高仙芝的功过。
参考答案及解析第1题【答案】第2题【答案】第3题【答案】第4题【答案】第5题【答案】第6题【答案】第7题【答案】第8题【答案】第9题【答案】第10题【答案】第11题【答案】第12题【答案】第13题【答案】第14题【答案】第15题【答案】第16题【答案】第17题【答案】第18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