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品读关键词语
形容认识不断加深的成语

形容认识不断加深的成语
深入领会:深入领会是一种将事物有机地融入到自己思想体系中
的能力,它使人能够从形式和内容上深入理解,从而达到认识不断加
深的目的。
凭借丰富多彩的语言符号,能够用较少的努力获得较大的
成果。
深入领会有助于联系不同的思想体系,突破界限,把握复杂事
物的本质。
凝聚意志:凝聚意志是一种将各种要素在思想和行动上联系起来,特别是在意识形态方面,形成具有集体识别力的能力。
它也是一种努
力去把不同思想体系连接起来,从而获得更深刻的理解,使认识不断
加深。
凝聚意志可以帮助我们找到其中的联系点,从而形成一个更强
大的整体。
精心学习:精心学习是通过积极的发现、探索、实践和评估,不
断积累知识和技能,获得更深入的认识,开发自己的潜力,从而达到
认识不断加深的目的。
精心学习需要有足够的时间、不断的努力和良
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够获得有效的学习效果。
坚定信念:坚定信念是一种保持自己理念不变的能力,即不断洞
悉真理,不断追求真理,达到认识不断加深的目的。
只有坚持不懈地
追求真理,才能够改变自己的观念,深入到知识的核心,从而达到进
步的目的。
始终如一:始终如一是一种认识深远的能力,也是一种不断思考
和实践的态度,与生活有关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放眼于整体氛围,
认识不断加深。
始终如一意味着不断提升技能、更深刻地思考,并及
时反思和反省,以此来提升自身。
比喻见解议论十分深刻的四字成语

比喻见解议论十分深刻的四字成语入木三分[rù mù sān fēn]【解释】: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深。
形容书法极有笔力。
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
【出自】:唐·张怀瓘《书断·王羲之》:“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示例】:我们读这首诗,尤其有一种~、痛快淋漓的感受。
◎秦牧《手莫伸》【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补语;含褒义鞭辟入里[biān pì rù lǐ]【解释】:鞭辟:鞭策,激励;里:最里层。
形容作学问切实。
也形容分析透彻,切中要害。
【出自】:盛宣怀《上张香帅书》:“侄忝承付托,责无旁贷,必当鞭辟入里,成一完全商办大厂,为天下创。
”【示例】:他们的思力不足,不足剖析入微,~。
◎朱自清《山野掇拾》【语法】:连动式;作谓语、补语、状语;形容分析透彻拔新领异】:拔:抽出;新:新意;领:具有;异:指独特之处。
指创立新意,提出独特的见解。
【百家争鸣】:指各种学术流派的自由争论互相批评。
也指不同意见的争论。
百家,这种观点的人或各种学术派别。
鸣,发表见解。
【标奇立异】:标:检举;立:树立。
提出新的见解,表示与众不同。
【标新取异】:标:检举;异:特别的。
提出新的见解,表示与众不同,有创见。
【别具慧眼】:慧:聪明,有才智。
具有独到眼光,高明的见解。
【别具只眼】:具有独到的眼光和见解。
比喻有独到的见解。
【持之有故】:持:持论,主张;有故:有根据。
指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有一定的根据。
【独得之见】:与众不同的创造性的见解。
【独见之明】:高明的眼光,独到的见解。
【独具慧眼】: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形容眼光敏锐,见解高超,能作出精细判断。
【大有见地】:很有见解。
【灼见真知】:指正确透彻的见解。
【卓识远见】:卓:高超;识:见识。
有远大的眼光和卓越的见解。
1. 入木三分:rù mù sān fēn 本指书法笔力苍劲有力.后比喻见解透彻;议论深刻。
形容把书读透的成语

形容把书读透的成语
1. 滚瓜烂熟:形容读书或背书流利纯熟,对知识掌握得非常透彻。
就像西瓜熟透了一样滚圆流畅。
造句:他把那篇课文背得滚瓜烂熟,真是厉害!
2. 了如指掌:对书籍的内容了解得非常清楚,就好像东西在自己手掌里一样清楚。
造句:她对这本书的情节简直了如指掌,谁问都能答上来。
3. 融会贯通:把各方面的知识或道理融合贯穿起来,从而得到系统透彻的理解。
造句:经过长时间的学习,他终于能融会贯通各个学科的知识了。
4. 博古通今:对古代的事知道得很多,并且通晓现代的事情,形容知识渊博。
造句:他可是个博古通今的大学问家,什么问题都难不倒他。
5. 韦编三绝:因为勤奋读书,把编连竹简的牛皮绳子都弄断了多次。
造句:古人那种韦编三绝的读书精神真值得我们学习呀!
6. 举一反三: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
造句:他特别聪明,老师讲一个知识点,他就能举一反三。
7. 心领神会:不用对方明说,心里领悟其中的意思,就像和书之间有默契一样。
造句:她看了那本书后,很多道理都心领神会了。
8. 如数家珍:好像数自己家藏的珍宝那样清楚,形容对所讲的事情十分熟悉。
造句:他谈起那些历史故事如数家珍,真让人佩服。
9. 烂熟于心:形容对某件事情或者知识记得非常牢固,深深地印在心里。
造句:那些公式他早已烂熟于心,随时都能写出来。
10. 吃透精神:真正理解了书里的核心要义。
造句:只有吃透精神,才能真正读懂这本书啊!
总之,把书读透真的很重要,能让我们收获满满呀!。
找准落脚点 品读词语

龙源期刊网
找准落脚点品读词语
作者:赵万文
来源:《黑龙江教育·小学》2016年第01期
1.寻找文眼,咀嚼品读词语。
“文眼”是作者着力刻画和描摹的中心点、观察的出发点和侧重点、内容的核心、结构的衔接点、情感的升华点、思想的闪光点、主题的凝聚点。
在教学中,要紧扣文眼突破,努力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启迪学生感悟知识,举一反三,删繁就简。
2.抓住题眼,品读词语。
正如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所说:“课题是文章的眼睛和灵
魂,抓住了课题也就抓住了文章的核心。
利用课题来组织教学,可以突出重点,加深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3.沉入语境,品读词语。
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词语教学必须让学生进入词语情境(语意、文本、生活情境),词语才能焕发出强烈的吸引力、凝聚力、感染力,召唤着学生去捕捉词语的丰富内涵。
4.感官调动,品读词语。
新课程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
心理学认为:“课堂
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到多感官的体验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
”
5.词不离句,品读词语。
对那些在课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词,不但要引导学生体验词语本身所具有的质地和芳香,还要结合具体语境潜心涵泳,尽量把词语教“厚”,学“丰”。
值得探讨究的成语

值得探讨究的成语
以下是一些值得深入探讨的成语:
1. 白首穷经:形容人到了老年仍然致力于深入学习和研究,不断探索新的知识领域。
2. 出神入化:形容技艺达到了极高的境界,无法超越。
3. 砥志研思:形容人坚定意志,深入研究,不断思考。
4. 调查研究:形容人深入实际,了解情况,通过实践来探索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5. 独到之处:形容人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方法,不随波逐流。
6. 发愤忘食:形容人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刻苦努力,忘记了吃饭和休息。
7. 废寝忘食:形容人非常专注于某件事情,忘记了睡眠和饮食。
8. 极深研几:形容人深入研究事物的微妙之处,对细节有极高的洞察力。
9. 刮摩淬励:形容人不断磨练自己的技能和能力,以达到更高的水平。
10. 皓首穷经:形容人一生都在深入研究和探索,不断追求知识和智慧。
11. 苦心孤诣:形容人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和心血,不畏艰难险阻。
这些成语都表达了深入研究和探索的精神,对于个人成长和学术研究都有很大的启示和帮助。
形容品读文章的成语

形容品读文章的成语
品读文章是指细细品味、仔细阅读文章的意思。
有关品读文章
的成语有很多,比如“细细品味”、“细细咀嚼”、“细细琢磨”、“细细体会”等等。
这些成语都强调了对文章的深入思考和理解,
表达了对文章内容的用心体会和领悟。
品读文章的过程是一个思考、领悟和感悟的过程,需要读者投入时间和精力,从多个角度去理解
和体会文章的内涵和意义。
品读文章的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
解和描述这一过程,强调了对文章的深度阅读和思考。
四下第25克意味深长值得仔细体会琢磨的词语

四下第25克意味深长值得仔细体会琢磨的词语
耐人寻味
耐:经得住;寻味:认真体会。
经得住认真体味。
多用于文学艺术作品;也用于文章或讲话。
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深思熟虑
熟:细致。
反复细致地思索考虑。
用作褒义。
一般作宾语、定语。
微言大义
包含在精微语言里的深刻的道理。
微:精深;大义:本指经书的要义;后指深远或深刻的意义。
用作褒义。
一般作主语、宾语。
微言大义的意思
言近旨远
旨:题旨;所要表达的意思。
言语虽然浅近;含意却很深远。
含褒义。
常用来形容语言或文字深入浅出。
一般作谓语、宾语、补语。
苦口婆心
苦口:不厌其烦地反复劝说与开导;婆心:老婆婆的心肠;指好意、善意。
好心好意;不厌其烦地劝说或开导。
形容耐心恳切地再三规劝。
含褒义。
常用于善意地规劝。
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语重心长
重:郑重。
恳切话说得诚恳;有分量;心意深长。
用作褒义。
多用
来表示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的劝解、教育、指导和嘱咐。
一般作定语、状语、宾语。
意味深长
含意深刻;耐人寻味。
含褒义。
多用于说话和文学作品。
一般作定语、状语、补语。
形容略读的成语

形容略读的成语
略读是指快速阅读一段文本,只浏览关键信息来获取总体意义,而不是逐字逐句地阅读。
这种阅读方式可以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但也容易忽略一些重要信息。
以下是一些形容略读的成语:
1. 走马观花:比喻匆匆忙忙地浏览或欣赏事物,没有彻底了解。
2. 入眼如丝:形容文字浅显易懂,一目了然。
3. 只字不差:形容仔细认真地阅读,不漏过任何一个细节。
4. 粗枝大叶:形容粗心大意,不重视细节。
5. 一望而知:形容对某个问题或情况了解得非常清楚,只需要一瞥就能明白。
6. 略知一二:形容对某个问题或情况有一定的了解,但并不深入。
7. 全神贯注:形容专注地阅读或听取,全神贯注,不分心。
略读作为一种阅读方式,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具有重要意义。
但略读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容易忽略重要信息,造成误解或失误。
因此,在进行略读时,需要注意把握重点,在确保了解基本信息的同时,尽可能避免漏读或误读。
- 1 -。
形容认识到位的成语

形容认识到位的成语嘿,咱来说说形容认识到位的成语哈。
有一回啊,我参加了一个讨论会。
大家都在讨论一个问题,有的人说得乱七八糟的,根本就没说到点子上。
但是有一个人发言的时候,那可真是让人佩服。
他把问题分析得头头是道,大家一听就明白了。
我就想啊,这个人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可真是到位啊。
这时候,我就想起了一些形容认识到位的成语。
比如说“入木三分”。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说,形容书法笔力刚劲有力,也比喻对文章或事物见解深刻、透彻。
就像王羲之写字一样,能把笔力渗透到木板里面去。
我觉得这个人对问题的分析就像王羲之写字一样,入木三分。
还有“一针见血”。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说,比喻说话直截了当,切中要害。
就像医生扎针一样,一下子就扎到了穴位上。
这个人发言的时候,就是一针见血,直接指出了问题的关键所在。
“高瞻远瞩”也是一个形容认识到位的成语。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说,站得高,看得远。
比喻眼光远大。
就像站在山顶上看风景一样,能看到很远的地方。
这个人对问题的认识就很有前瞻性,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
我记得有一次,我在工作中遇到了一个难题。
我想了很久都没有想出来办法。
这时候,我的领导过来了,他听了我的问题后,马上就给出了一个解决方案。
我就觉得我的领导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可真是到位啊。
他就像一个智者一样,能看到问题的本质,然后给出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
总之啊,形容认识到位的成语有很多。
我们要多学习这些成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
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要像那些认识到位的人一样,善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这样我们才能不断进步,取得更好的成绩。
嘿嘿。
对事物全面了解的成语

对事物全面了解的成语标题:对事物全面了解的成语 (创建与标题相符的正文并拓展) 正文:成语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语言魅力。
其中,有一些成语可以帮助我们对事物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把握,下面是一些常见的成语:1. 全面了解:这个成语表示对某个事物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和把握。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阅读书籍来全面了解这个世界。
”2. 深入了解:这个成语表示对某个事物进行深入的了解和研究。
例如:“他通过深入研究,终于发现了这个领域的奥秘。
”3. 解剖麻雀:这个成语比喻对某个事物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解剖麻雀来深入了解这个问题。
”4. 全面分析:这个成语表示对某个事物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
例如:“他通过对这个产品的全面分析,发现了其中的优点和不足。
”5. 深入了解:这个成语表示对某个事物进行深入的了解和研究。
例如:“他通过深入研究,终于发现了这个领域的奥秘。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成语,可以帮助我们对事物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把握。
在使用这些成语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境和语境来灵活运用,以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
拓展:除了上述成语外,还有一些相关的成语可以帮助我们对事物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把握,例如:1. 深入了解:这个成语可以搭配许多动词,表示对某个事物进行深入的了解和研究,例如:“深入了解市场趋势”、“深入了解用户需求”。
2. 全面调查:这个成语表示对某个事物进行全面的调查和研究,例如:“他们进行了全面的调查,以便更好地了解客户的需求”。
3. 系统分析:这个成语表示对某个事物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例如:“他们通过对这个产品的系统分析,发现了其中的优点和不足”。
4. 深入了解:这个成语还可以表示对某个事物进行深入的探究和了解,例如:“他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深入了解,掌握了其中的奥秘”。
5. 统筹兼顾:这个成语表示对某个事物进行全面的规划和管理,以便达到最佳效果,例如:“政府通过统筹兼顾,有效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认真阅读的词语

认真阅读的词语
1. 研读:深入阅读,仔细研究。
2. 精读:全神贯注、专心致志地阅读。
3. 仔细阅读:对所读内容进行仔细深入的阅读。
4. 细读:对文字或文章进行详细、深入的阅读。
5. 注意力集中:全神贯注、专注注意。
6. 详读:对所需资料进行深入细致的阅读、研究。
7. 深阅读:对所读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
8. 熟读:熟练地、多次阅读,达到理解掌握的程度。
9. 阅读理解:根据所读内容进行理解和领悟。
10. 逐字阅读:按照原文逐字进行阅读,提高阅读准确率。
11. 进阶阅读:从表象进入深层次、细节的阅读。
12. 主旨阅读:抓住文章的重点和主旨,对全文进行整体理解。
13. 批判性阅读:对所读文章进行分析、评价和判断。
14. 阅读技巧:提高阅读效率和阅读质量的技能和方法。
15. 阅读速度:对所读内容的快慢、熟悉程度进行掌握和提升。
描写读书深入的词语

描写读书深入的词语1.表示学习深入的成语韦编三绝(1)囊萤映雪:用萤火虫照明读书,借着雪光照明读书。
形容勤学苦读。
(2)悬梁刺股:把头发挂在梁上,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
形容发奋刻苦学习。
(3)韦编三绝:韦:熟牛皮。
韦编:古代用竹简写书,用熟牛皮条把竹简编联起来,做“韦编”。
三:多次。
绝:断。
反复研读,以致编联竹简的的皮绳断了多次。
指读书勤奋刻苦。
(4)程门立雪:冒着大雪在程颐的门前站着,形容尊师重道,虔诚求教。
(5)凿壁偷光:凿穿墙壁引过光线。
形容家境贫困仍刻苦勤学。
(6)牛角挂书:把书挂在牛角上,边放牛边看书。
比喻勤奋好学。
(7)昼耕夜诵:白天种地,夜晚读书,形容抓紧时间学习,读书勤奋。
(8)圆木警枕:用圆木做枕头,睡着时容易醒,不会懒惰。
形容鞭策自己,勤奋不懈。
冬寒抱冰,夏热握火:形容发奋图强,刻苦磨练自己。
(9)卧薪尝胆:在柴草上睡觉,饭前先尝尝苦胆。
比喻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10)破釜沉舟:砸碎锅,凿沉船。
比喻下定决心,不顾一切,干到底。
表示专心学习的成语全神贯注、聚精会神、目不转睛、一心一意、目不斜视、一丝不苟、孜孜不倦、废寝忘食、专心致志手不释卷2.描写读书专心,认真的词语形容读书多的成语:学富五车博古通今才高八斗博览群书满腹经纶博学多才博学多闻形容精读书的成语:精益求精字斟句酌形容泛读书的成语:一目十行浅尝辄止浮光掠影形容广泛读书的成语:博览群书学富五车形容读书刻苦勤奋的成语:韦编三绝孜孜不倦悬梁刺股刺股悬梁映雪读书囊萤映雪凿壁偷光形容爱读书的成语:手不释卷学而不厌形容读书快:一目十行形容书籍多:浩如烟海汗牛充栋形容读书有益:开卷有益3.描写读书的成语闭门读书关起门来在家里读书。
形容专心埋头苦读春诵夏弦指应按季节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
后泛指读书学习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见:显现。
读书上百遍,书意自然领会。
指书要熟读才能真正领会朝经暮史经:指旧时奉为经典的书籍;史:指历史书籍。
一天到晚诵读经史。
表示精读的词语锦集

表示精读的词语表示精读的词语锦集精读是区别与泛读而言的概念,指深入细致地研读。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表示精读的词语锦集,希望可以帮助大家!【表示精读的词语锦集】字斟句酌逐字逐句细嚼慢咽含英咀华咬文嚼字追本穷源吹花嚼蕊句比字栉寻根究底咬文嚼字【解释】: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
多指死扣字眼而不注意精神实质。
【出自】:元·无名氏《杀狗劝夫》第四折:“哎,使不的你咬文嚼字。
”【示例】:学习文件不能只~,关键是领会文件的精神实质。
【近义词】:字斟句酌【反义词】:走马观花、一挥而就、文不加点【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追本穷源【解释】:穷:寻求到尽头。
追究事情发生的`根源。
【出自】:《洪秀全演义》第二回:“果然追本穷源,查鸦片进口,都有华商发售。
”字斟句酌【解释】:斟、酌:反复考虑。
指写文章或说话时慎重细致,一字一句地推敲琢磨。
【出自】: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一:“宋儒积一生精力,字斟句酌,亦断非汉儒所及。
”【示例】:他说话从不随随便便,而是~。
【近义词】:咬文嚼字、精雕细刻、精益求精【反义词】:离题万里【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褒义逐字逐句细嚼慢咽含英咀华【解释】:咀:细嚼,引伸为体味;英、华:这里指精华。
比喻读书吸取其精华。
【出自】:唐·韩愈《进学解》:“沈浸浓郁,含英咀华。
”【示例】:~,早预蓬莱道山之选。
◎宋·陆游《答建宁陈通判启》【反义词】:生吞活剥、不求甚解、囫囵吞枣【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精读的解析】词目:精读拼音:jīng dú词性:动词基本解释1. [read carefully and thoroughly]∶仔细地阅读2. [intensive reading]∶需仔细阅读的材料详细解释深入细致地研读。
叶圣陶《<精读指导举隅>前言》:“像这样把精读文章作为出发点,向四面八方发展开来,那么,精读了一篇文章,就可以带读许多书。
研究深入的成语

研究深入的成语形容深入钻研的成语持之以恒持:保持;坚持;之:代词;指所要坚持的东西;恒:长久;指恒心。
有恒心地坚持下去。
也作“持之以久”。
多用来表示人长久不变的意志;跟“锲而不舍”;可以通用或连用。
一般作谓语、状语。
夜以继日以:用;拿;继:继续连接。
用晚上的时间接上白天。
形容日夜不停地工作。
多用于工作、学习、形容干劲十足;坚持不懈。
有时也用于其他方面。
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发愤忘食努力学习或工作,连吃饭都忘了。
形容十分勤奋。
偏正式;作补语、定语;形容十分勤奋小心谨慎说话办事细心慎重;不敢马虎大意。
用于人说话和做事。
一般作谓语、定语。
不辞劳苦辞:推辞。
虽然劳累和辛苦也不推辞。
形容工作勤奋努力。
也作“不辞辛苦”。
表示不怕劳累和辛苦。
一般作谓语、定语。
从头顶到脚跟都擦伤了。
形容不辞劳苦,不顾身体。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不辞劳苦,舍己为人浅尝辄止浅:初步;辄:就。
略微尝试一下就停止了。
形容学习不深入钻研。
用作贬义。
多用于书面语。
一般作谓语、定语。
极深研几研:研究,审查;几:细微。
指探讨研究事物的深奥隐微之处偏正式;作谓语;形容钻研深刻、细致坚持不懈懈:放松。
坚持到底;没有丝毫的松懈。
多形容做事能持之以恒。
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
顺藤摸瓜摸:寻找。
顺着瓜藤去摸瓜。
比喻按照某个线索查究事情。
比喻沿着发现的点滴线索进一步追查下去。
兢兢业业兢兢:小心谨慎的样子;业业:担心害怕的样子。
形容做事小心谨慎;认真踏实。
用作褒义。
一般作宾语、状语。
追本溯源追究根本;探索源头(本:根本;溯:追穷;探求)。
比喻追寻根源。
含褒义。
一般作谓语、宾语、状语。
追本溯源的意思晚上连着白天。
形容加紧工作或学习。
紧缩式;作状语;指日夜不停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孜孜:勤勉的样子)。
含褒义。
一般作谓语、状语。
极深研几研:研究,审查;几:细微。
形容钻研深刻、细致。
废寝忘食废:停止。
顾不上睡觉;忘掉了吃饭。
形容学习或工作积极努力;用心专一。
形容理解透彻的成语,意指深入剖析观察事物非常清楚

形容理解透彻的成语,意指深入剖析观察事物非常清楚【言约理辨】:约:简约。
言辞简练,但含意深远。
形容说话写文章简明透彻。
【洞见底蕴】:洞见:清楚地看到;底蕴:内情,事情的具体内容。
透彻地观察到事物的详细内情。
【深知灼见】:灼:明白,透彻。
正确而透彻的见解。
【融液贯通】:犹融会贯通。
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
【析毫剖厘】:分解剖析极为细小的事物。
形容分析仔细而透彻。
【淹会贯通】:犹融会贯通。
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
【贯穿融会】: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
同“贯通融会”。
【生公说法】:生公:晋末高僧竺道生,世称生公。
竺道生解说佛法,能使顽石点头。
比喻精通者亲自来讲解,必能透彻说理而使人感化。
【言简意足】:言辞简练,但含意很明确。
形容说话写文章简明透彻。
【洞彻事理】:洞彻:透彻,深远;理:道理,规律。
深入透彻了解事物规律。
【一知半解】:知道得不全面,理解得也不透彻。
【鞭辟着里】:意指深入剖析,使靠近最里层。
形容探求透彻,深入精微。
【世事洞明】:洞:洞悉,了解;明:明白。
对于人世间的各种事情,都看得透彻明白。
【固不可彻】:固:固执;彻:透彻,明白。
非常固执,无法说服。
【顽石点头】:顽石:无知觉的石头。
连无知觉的石头都点头认可。
形容道理说得透彻,使人心服。
【洞若观火】:洞:透彻。
形容观察事物非常清楚,好象看火一样。
【鞭擗向里】:意指深入剖析,使靠近最里层。
形容探求透彻,深入精微。
同“鞭辟近里”。
【贯微动密】:贯、洞:贯通,通达;微、密:事物最微小、最细密之处。
能看到事物的最小最隐密之处。
形容对事物观察认识得非常透彻深入。
【鞭辟入里】:鞭辟:鞭策,激励;里:最里层。
形容作学问切实。
也形容分析透彻,切中要害。
【融汇贯通】: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
【淋漓痛快】:淋漓:形容湿淋淋往下滴,比喻尽情,酣畅。
形容文章或说话表达得非常充分、透彻。
描写深层研究的词语

描写深层研究的词语形容研究的成语有:不求甚解、观往知来、厚古薄今、极深研几、论道经邦等。
一:不求甚解[ bù qiú shèn jiě ]1. 【解释】:甚:很,极。
只求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
常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
2. 【出自】:晋·陶潜《五柳先生传》:“不慕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
”译文:不羡慕名利。
喜欢读书,不钻牛角尖;每有会心得意之处,便高兴得忘了吃饭。
3. 【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指人学习不深入。
二:观往知来[ guān wǎng zhī lái ]1. 【解释】:认真研究过去,就能推测未来。
2. 【出自】:《列子·说符》:“是故圣人见出以知入,观往而知来,此其所以先知之理也。
”译文:说圣人见出其实非出,但是他知道是入了另外一个境界,这叫觉性,来龙去脉都清楚,善于观察自心,就知道出入,往来,善恶之类的道理了。
3. 【语法】:作谓语、宾语;指看过去就能预知未来三:厚古薄今[ hòu gǔ bó jīn ]1. 【解释】:厚:推崇,重视;薄:轻视,怠慢。
推崇古代的,轻视现代的。
多用于学术研究方面。
2. 【出自】:《庄子·外物》:“夫尊古而卑今,学者之流也。
”译文:尊崇古代的,鄙薄现在的,是读书人的坏毛病。
3. 【语法】:联合式;作主语、谓语、定语;指推崇古代的,轻视现代的。
四:极深研几[ jí shēn yán jī ]1. 【解释】:研:研究,审查;几:细微。
指探讨研究事物的深奥隐微之处。
2. 【出自】:《周易·系辞上》:“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
”译文:《易经》是帝王用来极其深入地研究行政事务的东西,因为研究得深入,所以能够聚合全天下人的思想。
3.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形容钻研深刻、细致。
五:论道经邦[ lùn dào jīng bāng ]1. 【解释】:研究治国之道,以经营治理国家。
表示认真思考的四字词语

表示认真思考的四字词语表示认真思考的四字词语表示认真思考的四字词语11、多谋善虑:谋:谋划,策划;虑:思考。
富于智谋,又善于思考。
2、苦心积虑:积虑:长期地或一再地思考。
费尽心思长时间的思考问题。
3、专精覃思:覃:深入地。
精心专研,深入思考。
4、研精毕智:犹研精竭虑。
专心研究,尽力思考。
5、冲昏头脑:因胜利而头脑发热,不能总冷静思考和谨慎行事。
6、发人深省:发:启发;省:醒悟。
启发人深刻思考,有所醒悟。
7、研精覃思:研:研究;精:细密;覃:深入;思:思考。
精心研究,深入思考。
8、困心衡虑:心意困苦,思虑阻塞。
表示费尽心力,经过艰苦的思考。
9、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意思是摆好阵势以后出战,这是打仗的常规,但运用的巧妙灵活,全在于善于思考。
指高超的指挥作战的艺术。
10、发人深思:深:无限,没有穷尽。
启发人深入地思考。
形容语言或文章有深刻的含意,耐人寻味。
11、集思广益:思:思考,意见;广:扩大。
指集中群众的智慧,广泛吸收有益的`意见。
12、殚心竭虑:殚:竭尽;虑:思虑。
竭尽心力思考谋划13、殚心积虑:殚:竭尽;积:聚;虑:思虑。
竭尽心力思考谋划14、好谋而成:好:喜爱;谋:谋划,思考。
指遇事勤于思考,能把事情做好15、好学深思:好:喜爱;深:深入。
好学而心细,勤于思考。
比喻心力并用16、昧旦丕显:昧旦:天色未亮时;丕显:显扬,光大。
天不亮就起床,思考如何光大自己的德业。
形容为证勤劳辛苦17、孟浪从事:孟浪:言语轻率不当,处事鲁莽。
处事草率,不加思考18、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智者:聪明人;虑:思考,谋划;失:差错。
指聪明人对问题深思熟虑,也难免出现差错。
19、运用之妙,在于一心:指兵法运用得巧妙,全在于善于思考。
20、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意思是摆好阵势以后出战,这是打仗的常规,但运用的巧妙灵活,全在于善于思考。
指高超的指挥作战的艺术。
21、专精覃思:覃:深入地。
精心专研,深入思考。
22、研精覃思:研:研究;精:细密;覃:深入;思:思考。
形容完全领悟完全明白了的词语

1、张本继末:把事情的本末说明白。
2、达地知根:指根底清楚、明白。
3、惇信明义:惇:重视;信:诚实。
重视信实,明白理义。
4、耳聪目明:聪:听觉灵敏;明:眼力敏锐。
听得清楚,看得明白。
形容头脑清楚,眼光敏锐。
5、明白易晓:晓:知晓,明白。
形容明白清楚,容易弄懂。
6、明白晓畅:晓:知晓,知道;畅:畅达。
形容非常明白清楚。
7、罕譬而喻:说话用不着多比方,都能听懂。
形容话说得非常明白。
8、漆桶底脱:漆桶脱了底才能透光亮。
比喻彻底明白清楚。
9、朗若列眉:朗:明亮;列眉:明白。
形容非常明白。
10、顿开茅塞:顿:立刻;茅塞:喻人思路闭塞或不懂事。
比喻思想忽然开窍,立刻明白了某个道理。
11、不愤不启:愤:心里想弄明白而还不明白。
启:启发。
指不到学生们想弄明白而还没有弄明白时,不去启发他。
这是孔子的教学方法。
12、拨云见日:拨开乌云见到太阳。
比喻冲破黑暗见到光明。
也比喻疑团消除,心里顿时明白。
13、人心如镜:人的心就像镜子似的透亮明白。
14、博物通达:通达:明白人情事理。
形容常识渊博,通晓事理。
15、牙清口白:牙齿洁白,口齿清楚。
比喻说话清楚明白。
16、不明事理:明:明白,懂得。
不懂得事物的道理。
17、真相大白:大白:彻底弄清楚。
真实情况完全弄明白了。
18、昭昭在目:形容大家看得明明白白。
19、豁然确斯:指明白透彻。
20、洋洋洒洒:洋洋:盛大、众多的样子;洒洒:明白、流畅的样子。
形容文章或谈话丰富明快,连续不断。
21、洗眉刷目:比喻清晰明白。
22、独具会心:会心:领会别人未明白表示的意思。
指对事物内含的意义有独到的领悟。
23、一览了然:了然:清楚,明白。
一眼就看得很清楚。
24、有道之士:明白事理的人。
25、晓以大义:晓:使人明白。
把道理对人讲清楚。
26、久梦初醒:形容长期从不明事理中开始明白过来。
27、通达古今:通达:明白。
对古代的事知道得很多,并且通晓现代的事情。
形容知识丰富。
28、一望而知:一看就明白。
29、分星擘两:详细分说;清楚,明白。
形容 参详 成语

形容参详成语1.不切实际2.玩世不恭3.一板一眼4.眼高手低5.张牙舞爪6.见异思迁7.守株待兔8.对牛弹琴9.画蛇添足10.画龙点睛11.抛砖引玉12.投桃报李13.饮鸩止渴14.拔苗助长15.揠苗助长16.草木皆兵17.居安思危18.过河拆桥19.执迷不悟20.知识渊博21.崭露头角22.大名鼎鼎23.一蹴而就24.名声在外25.漂亮26.言者无罪27.前仰后合28.大相径庭29.言之有理30.无稽之谈31.因小失大32.大错特错33.平起平坐34.了如指掌35.不辞而别36.无所不至37.心存目录38.忘恩负义39.出口成章40.孜孜不倦41.望洋兴叹42.若隐若现43.前仆后继44.独具匠心45.水落石出46.一言九鼎47.投桃报李48.咄咄逼人49.痛定思痛50.结党营私51.画蛇添足52.吴下阿蒙53.三令五申54.如虎添翼55.满腹经纶56.潜移默化57.手舞足蹈58.日新月异59.孤陋寡闻60.面面俱到61.描绘栩栩如生62.详尽周详63.参透其中奥妙64.参详细节65.细细参详66.观察入微67.详见细节68.详加参悟69.细心观察70.参详内容71.详细研究72.深入参悟73.仔细逐一参照74.详细描绘75.逐一参详76.仔细端详77.认真参照78.逐一细尝79.细心品味80.逐一参校81.刻骨铭心82.历历在目83.留恋往事84.言之有理85.脚踏实地86.胸有成竹87.临渊羡鱼88.背水一战89.一鸣惊人90.百尺竿头91.思前想后92.开门见山93.一言九鼎94.言犹在耳95.挂在嘴边96.喜出望外97.见缝插针98.坐井观天99.平步青云100.来龙去脉101.博大精深102.千姿百态103.画龙点睛104.字字珠玑105.独具匠心106.曲高和寡107.弹指之间108.马到成功109.神机妙算110.胸有成竹111.纸上谈兵112.面面俱到113.左右逢源114.名列前茅115.鸿图大展116.栩栩如生117.喜怒哀乐118.意味深长119.心灰意冷120.出类拔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入品读关键词语,切实感受古人情怀
——评刘茜玉老师讲授《岳阳楼记》
范仲淹,北宋一代名臣,以敢于直言进谏而名垂青史。
有一年,江淮大旱,又闹蝗灾,百姓苦不堪言,范仲淹进谏宋仁宗,要求救灾。
宋仁宗置之不理,范仲淹便质问宋仁宗:“如果宫廷之中半日停食,陛下该当如何?”说得宋仁宗无言以对,只好派人救灾。
就是本着这种“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性格和情怀,范仲淹成为了一个正直、高尚、心忧天下的政治家,也赢得了后人极高的评价和肯定。
著名改革家王安石称他为“一世之师”,南宋学者吕中说他,“先儒论宋朝人物,以范仲淹为第一”,范仲淹或许完全当得起这些赞誉。
他写的名篇《岳阳楼记》脍炙人口,其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千百年来,更是广为传诵,甚至成为了为官为政者的座右铭。
所以,《岳阳楼记》作为一篇经典课文,值得认真教学。
不过,在我有限的听课范围里,却鲜少见到有把这篇经典之作的精髓解读到位的好课,一些老师常常是浅尝辄止,停留在词句上,或者停留在赏景上,有少数老师即便能要求学生赏读名句,却也是机械地死磕背诵,没有从根本上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这是一篇经典之作!这的的确确是很遗憾的事情,有点明珠暗投的意思。
本着这种想法,我们对《岳阳楼记》实行了认真研读,在研读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两个字提领着全篇,而这两个字就是“忧”和“乐”。
不过,要让学生理解为什么是“忧”和“乐”,而不是“悲”和“喜”,或许正是这篇课文要下功夫的地方。
理解了“忧”和“乐”,也就理解了古仁人的情怀,理解了范仲淹的儒家情怀,也就能比较深入地“理解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新课标语),这个点,正是新修订的语文课标非常提倡的教学理念。
不过学生却极易混淆“悲”和“喜”,因为文章的基本篇幅都在说“悲”和“喜”,这既是学生的困惑,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发现了这个问题之后,我们就确定了本课的教学内容,这就是赏读“忧”和“乐”,明确古仁人情怀。
刘茜玉老师的课,正是从这个点上切入的,这就一下子抓住了这篇经典之作的牛鼻子。
这里稍微宕开一下,说点题外话。
有些老师上课之前,总是喜欢煞费苦心地琢磨课如何上,才能有新意,希望在教学环节上有所突破,结果上课的过程中,或者强行灌水,或者天马行云,文本自然就不可能认真落实了。
我认为,这是舍本求末,本末倒置。
在备课这个环节,还是应该在钻研文本上下功夫,文本读透了,怎么上,都会有较好的效果。
本节课在教学过程设计方面,表现出两个特点,既简洁,又环环相扣。
刘老师先讲故事,铺垫作文的来历,看上去好像与赏读“忧”“乐”无关,其实暗设伏线,为后面解读古仁人的情怀张本。
再赏景,引导学生说透“悲”和“喜”的感情,是为后面赏析“忧”和“乐”做铺垫。
原来敏感的迁客骚人总是因物而喜,因物而悲,也因自己的升迁而悲而喜。
那么有没有一种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呢?教学很自然地推动到下一个环节。
学生很容易回答出“或异二者之为”,这就是古仁人,他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为了铺垫得更充分,
刘老师还即时地提出了一个小问题,古仁人的“忧乐”的具体内容的是什么?学生回答说,“处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样就把古仁人忧乐的内容都搞清楚了。
此时此刻,一个更带有深度的问题就自不过然地被引出了。
这就是“悲喜”和“忧乐”的比较问题。
在这个时候,刘老师还不忘记肯定学生,她以学生发现这个问题的方式,提出了这个中心问题。
这既是对学生自我学习的肯定和引导,也是盘活学生资源的一个生动体现。
学生的回答很精彩。
有学生说,“悲喜”是个人的,而“忧乐”是天下人的;有学生说,“忧乐”是一个更深层次的思考,是忘我的;更有一个学生说,“忧乐”是范仲淹对朋友滕子京的劝告,希望老朋友不要像迁客骚人一样,以物喜,以己悲,而应心忧天下,为国为民分忧。
学生说得多好啊!他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完全深入地走进了文本,走进了范仲淹的心怀。
他们还把老师一上课所讲的关于滕子京的故事联系上了,完全是一种深入学习,有效的学习。
而老师在黑板上的即时板书,“迁客骚人:悲(物己)喜(物己)——情感;古仁人:忧(天下)乐(天下)——情怀”,更进一步协助学生更明确了“悲喜”和“忧乐”的区别,特别是“情感”和“情怀”两个词语的对照,让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迁客骚人和古仁人的境界的高下。
新修订的语文课标强调说,“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这节课在这方面基本上做到了。
我相信,学生对范仲淹的“忧乐”情怀,一定会有所触动。
本节课老师站位高,视野开阔,对文本钻研深入,尤其是能抓住课文的关键词句,引导学生感受古仁人的儒家情怀,能够说为学生清纯的心田,播撒了一粒健康的精神种子,这必将对学生的精神底色,注入新鲜的血液。
当然,这节课上,老师上得有点紧,放松不够,对学生的评价和肯定也不太即时,拓展部分可能还需要再仔细斟酌,等等,但总的来说,这还是一节特别成功的语文课,是一节符合新修订的语文课标精神的好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