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句子的含义答题技巧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句子的含义答题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5039a5f09b89680203d825bd.png)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句子的含义如何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和重要句子的含义呢?一、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基本方法:1.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的隐含意义。
作为文章的语言材料,每一个词语都与作者所表达的思想,论证的道理,说明的事物密不可分。
所以阅读文章时,必须透过词语的表面意义,结合文章的感情脉络、语法逻辑以及具体的语言环境,深刻体味、理解作者的用意。
2.理解词语的临时意义,辨别不同义项。
每个词语都有其基本意义,但有时却可被赋予临时意义。
阅读文章时,要注意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将词语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去分析,要在明确词语所在语句的句意、所在段落的含义、所在语段前后关系的基础上理解词语。
还要注意词语本身具有的含义,要能准确理解词语的比喻义(从分析喻体与本体的相似性入手,寻找本体是正确解题的关键)、引申义、双关义(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象征义(象征的对象是什么)、反语义、色彩义(褒贬互换)。
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基本方法:1.从分析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入手。
2.从分析句子的结构入手。
有许多句子,只要分析其结构,如果是单句,先找准主、谓、宾;如果是复句,先找准其第一层,就可以把握句子的基本意思。
3.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
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对理解句子的含义至关重要。
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具体地说就是:如果要求理解的句子是总领句,就要结合其所领的范围作答;如果是总结句,就要结合其总结的范围作分析;如果是重要的过渡句,就要联系其承上启下的文字作分析。
4.从分析句子的表达意图入手。
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理解那些表达有特色的句子。
【考题透析一】乐书作者写书总是把他自己最有价值的一面放进书里。
经常读书,接触的都是别人的精华。
读书本身就是一件聪明的事,也是一件快乐的事。
陶渊明说:“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金圣叹读到《西厢记》中“不瞅人待怎生”一句,感动得三日卧床不食不语。
这都是读书的至高境界。
不只是书本身的力量,也需要读者的会心。
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0ea751e402768e9950e73844.png)
快乐老师的博客●导航仪同学们,当我们读完一篇文章时,有一些词语或句子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让我们能快速准确提取课文的有效信息,体会到作者情感、明白文章表达的主旨。
它在课文中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这就是文章中关键词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点津石一、什么是关键词句在理解阅读文段中关键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前,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关键词、句。
我们可以从以下5个方面来判断:1. 准确、生动、极富表现力的词句2. 标志文章层次转换的关联词或过渡句3.对于理解文意起关键作用的词句4.凸现人物形象和表现事物特征的词句5.标志文章线索或主旨的词句二、如何体会关键句表情达意的作用第一,潜心阅读文本,找准关键词句。
抓住关键词理清层次,正确理解文章思想内容,领会和分析语言特点及表现方法。
第二,抓住关键词句,并做上记号。
对于作者推敲、锤炼文字的匠心,一定要细心琢磨、体会。
第三,联系上下文准确理解词句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表达作用。
理解句子后再回到文本,整体体会语篇的思想感情。
(一)生动、极富表现力的词句记叙文常以多种修辞方法使语句更生动、更形象、更有情味。
阅读时,作一点修辞分析,理解可以更准确、更深刻,对语句中的情味感受更真切例1:当我们不得不收起遗像的时候,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
它们大声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漩涡中脱出神来。
这段话一连用了两个“扑”字,为什么不用“飞”呢?因为,当我们不得不收起遗像的时候,对海鸥来说,老人就是他们的亲人,海鸥不能让别人带走老人。
此时用“扑”更能体现海鸥悲伤、无奈、急切和焦虑的心情,他们在用自己特殊的方式表达对老人的留恋。
例2: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
——鲁教版五下《匆匆》这句话运用了比喻修辞法,把过去的日子比作轻烟、薄雾。
轻烟、薄雾的特点是缥缈易逝,瞬间能被“吹散”,被“蒸融”。
在这种比喻中,让我们体会到时光是极其容易流逝的。
通过阅读初步学习体会关键词句的含义和作用
![通过阅读初步学习体会关键词句的含义和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99a956e6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a9.png)
通过阅读初步学习体会关键词句的含义和作用阅读是我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途径。
通过阅读,我们能够扩大阅读面,丰富知识储备。
同时,在阅读的过程中,关键词句的含义和作用也逐渐显现出来。
本文将探讨通过阅读初步学习体会关键词句的含义和作用。
一、关键词句的含义在进行阅读时,我们常常会遇到许多关键词句。
这些关键词句往往具有特定的含义,通过理解其含义,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阅读内容,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关键词句的含义有时通过上下文可以推断出来,有时需要通过背景知识的补充进行理解。
例如,在一篇关于环境污染的文章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关键词句“大气污染”和“水质污染”。
通过了解环境保护的背景知识,我们可以推断出这些关键词句的含义是指大气中的污染物质和水体中的污染物质。
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对于我们准确理解文章的意思至关重要。
只有当我们对关键词句的含义有清晰的理解时,我们才能对文章内容进行准确的解读。
二、关键词句的作用关键词句在阅读理解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们起到了以下几个作用:1. 简化信息:关键词句可以起到简化和概括信息的作用。
在一篇较长的文章中,关键词句往往可以帮助我们快速抓住文章的主旨和要点。
例如,在一篇关于健康饮食的文章中,关键词句“均衡饮食”、“多样化食物”等可以帮助我们迅速了解健康饮食的要求。
2. 连接信息:关键词句能够帮助我们将文章中的不同信息联系起来。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生词或不熟悉的表达方式,但通过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我们可以将这些信息与已知的知识相联系,进而更好地理解整个文章。
3. 强调重点:作者通常会通过使用关键词句来强调文章中的重点。
关键词句可能会以加粗、斜体或其他特殊的标志方式呈现。
通过理解关键词句的作用,我们能够更好地聚焦于文章的重要信息,提高阅读的效率。
4. 解读主题:关键词句也有助于我们把握文章的主题。
通过抓住关键词句,我们能够推测出文章可能要探讨的问题或者主题。
这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文章的内容,更好地进行阅读分析。
如何理解阅读文段中关键词句的含义和作用
![如何理解阅读文段中关键词句的含义和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aeef80de84868762caaed5e8.png)
如何理解阅读文段中关键词\句的含义和作用作者:秦冶来源:《新课程·教研版》2010年第17期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精神对现代文阅读考查的其中一个方面是: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揣摩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语文考试改革、中考题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虽然还有一些客观试题,但主观试题明显加大,而且还有一些开放型的很有创意的题型。
而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和作用经常出现在各地中考试题上。
优秀记叙文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却是十分精心的。
一些重点语句和段落,内容含蓄,既有字面表层意思,又有深层涵义,有时蕴含作者强烈的情,有时揭示文章的主题。
阅读时,要把握这些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
一、什么是关键字词在理解阅读文段中关键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前,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关键词、句。
那么,什么是关键词、句呢?我们可以从以下5个方面来判断:1.标志文章层次转换的关联词或过渡句2.准确、生动、极富表现力的词句3.对于理解文意起关键作用的词句4.凸现人物形象和表现事物特征的词句5.标志文章线索或主旨的词句二、怎样理解文章中关键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在现代文阅读中,若能正确理解和分析这些词句,有助于把握文意和全文的主旨,那么,怎样理解文章中关键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呢?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结合上下文,分析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上下文,就是语言因素的语境。
它对词语的意义有过滤作用,它能滤掉多义词中与语境不合的义项,只留下有关义项,它能滤掉有歧义的句子中与语境不合的意思,留下相合的意思。
语境可使词义、句义更具体明确、内涵更丰富。
下面我们来看以下两个句子。
(1)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朱自清《背影》)(2)卢进勇蹒跚地跨过两道水沟。
来到一棵小树底下,才看清楚那个打招呼的人。
(王愿坚《七根火柴》)以上两句“蹒跚”一词意思一样,但表达的作用不一样。
前一句“蹒跚”意在表明“父亲”虽然年老体胖,走路腿脚不灵便,却坚持爬上爬下,穿越铁道,为儿子买橘子,充分表达了父子情深。
理解关键句子的效果和含义
![理解关键句子的效果和含义](https://img.taocdn.com/s3/m/2b48201c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f9.png)
理解关键句子的效果和含义作者:杨爱珍来源:《课外语文》2024年第02期文学就是超越现实生活的另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面,有人、有物、有事、有理,让我们窥见另一个时空的美好和黑暗,感受到另一个时空的快乐和感伤,这就是文学的魅力,而这些美好和黑暗、快乐和感伤都隐藏在阅读文本的字里行间,有时候一个简单的句子也能让文章呈现出非同一般的艺术效果,所以,最新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还要在阅读过程中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从而获得阅读文本美的认识和体验。
这也是语文中考当中常见的文学类文本题型之一,它对强化个人对文本主旨的理解至关重要。
本文立足课标和中考语文考查要点,以鲁迅的《故乡》为例理解关键句子的表达效果和含义。
一、理解语句效果和含义的前提在实际的中考题型中,如果离开文本去贸然地谈句子的表达效果,这其实是毫无意义的,毕竟单个句子、词语并不能代表整体,反而陷入了“断章取义”的境地,为此,阅读文本中有一个前提不能去掉,那就是——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我们知道,作者写一篇文章肯定有自己的目的,它既是作者构思行文的重点,又是情感态度的凝聚点,也就是说作者是想通过故事中的人或者事,反映一个怎样的社会现实,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体验。
比方说在鲁迅的《故乡》当中,文中通过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三个部分反映了辛亥革命之后,以杨二嫂和闰土为代表的一大批农村下层人民生活悲惨现状,他们经济上破产,于是在生活上难以为继;更为可怕的是,他们还遭受到封建时代旧观念、旧思想的迫害,始终难以抽出身来,并由此造成了他们思想上的麻木,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加深,表达了鲁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为了达到这样的写作目的,鲁迅精心构思了很多的故事情节,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各类人物,描写了生动形象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五种方法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五种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3b7d0f3a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e8.png)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五种方法
1.关键词分析法:通过对句子中的关键词进行分析,找出关键信息来
理解句子的含义。
关键词通常是与主题相关的词语或具有强调意义的词语。
2.上下文分析法:通过分析句子所在的上下文内容来推测句子的含义。
上下文可以包括前后句子、段落甚至整篇文章,通过了解相关的信息来理
解句子的含义。
3.逻辑推理法:通过对句子中的逻辑关系进行推理来理解句子的含义。
逻辑关系可以是因果关系、比较关系、转折关系等,通过理解这些关系可
以推断出句子的含义。
4.词汇猜测法:通过对不熟悉词汇进行猜测来理解句子的含义。
可以
通过上下文提供的信息来猜测词汇的意义,或者通过词根、前缀、后缀等
进行推测。
5.句子结构分析法:通过分析句子的结构来理解句子的含义。
句子的
结构可以包括主谓宾结构、状语从句、定语从句等,通过理解句子的结构
可以推断出句子的含义。
(全)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全)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https://img.taocdn.com/s3/m/50b7148f2f60ddccdb38a096.png)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一、结合语境比较法比较法就是根据比较的内容,找出阅读材料中相同点与不同点。
只有准确地找出阅读材料的异同点才有可能进行具体的比较工作。
尤其要注意仔细研读材料。
研读有利于分析材料的异同,发现材料之间的细微差别。
例一:29.第⑦段和第⑨段中,画线的两处“暗暗嫉妒”,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有何不同?[相关文段]④忽然有个妇人行来,赭红的皮肤特别像那一带泥土的色调。
“你们来找人?”“我们——来看花。
”“花?”妇人匆匆往前赶路,一面丢下一句,“哪有花?”……⑥我想起少年时游狮头山,站在庵前看晚霞落日,只觉如万艳争流竞渡,一片西天华美到几乎受伤的地步,忍不住返身对行过的老尼说:“快看那落日!”她安静垂眉道:“天天都是这样的!”⑦事隔二十年,这山村女子的口气,同那老尼竟如此相似,我不禁暗暗嫉妒起来。
⑧不为花而目醉神迷、惊愕叹息的,才是花的主人吧!对那山村妇人而言,花是树的一部分,树是山林的一部分,山林是生活的一部分,而生活是浑然大化的一部分。
她与花就像山与云,相亲相融而不相知。
⑨年年桐花开的时候,我总想起那步过花潮花汐而不知有花的妇人,并且暗暗嫉妒。
【分析】两处“暗暗嫉妒”的不同之处是:1、从事件经过来看,前者出现在具体的事件之尾,属于事件本身的一部分;后者出现在事件结束以后。
2、从表达方式来看,前者是出现在叙述之后;后者出现在议论之后。
3、从文章结构来看,前者是出现在高潮;后者出现在结尾。
因此我们可以判断:第一处的作用是引起下文的议论,第二处的作用是收束全文,同时呼应第一处。
二、瞻前顾后释义法一个词语单独看,它可能有多种含义,一旦进入语言环境,它就只有一种含义。
这就要求我们对于该词语既要瞻前,又要顾后,对词义进行辨析,词语在文中使用的含义,可能是它的本义,也可能是引申义、比喻义或者其他修辞义,甚至可能是临时产生的某个具体义。
#p#分页标题#e#例二:找出下列词语中表现“飞”的意思的字。
关键词句的理解
![关键词句的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1cadbe32192e45361066f59e.png)
试题: 2015 道里区一模《让优秀成 为一种习惯》 22. ( 3 分)你如何理解“优秀是一 种酵母,把它用到生活中会产生一 种奇妙的效果”这句话的含义?
练习: 2014 道外一模《水只流进 处低位的杯子》语段在(5+3)练习册第161页 23. ( 2 分)结合全文内容,谈一谈 你对选文结尾画线句子的理解。
例:2014市模《枪打落尾鸟》 20.本文中的“出头鸟”和“落尾鸟”各 比喻怎样的人? 22.(2分)第(7)段加点词语“成熟” 的含义是什么?
训练: 2014 道里三模《美哉,书卷 气》 21. ( 2 分)文中第二段“一孔之见” 的含义是什么?
二、关键句: 1、能揭示中心,提挈全文,具有较强概括 力多居于段首的中心句; 2、能归纳、提示上下文,在结构上起起、 承、转、合作用的过渡句; 3、能概括总结全段内容,处于段尾的总结 句; 4、巧用修辞、表意蕴藉的含蓄句等 。
一、关键词 关键词主要指: 1、准确、生动、极富表现力的词; 2、对理解文意起关键作用的词; 3、标志文章层次转换的关联词、过渡 词;
4、具有特殊意义和深层含义的词。
理解关键词的方法: 1 、还原词语到原文中,结合语境 来分析其特定义、隐含义; 2 、联系文章中心理解词语的转化 义、语境义。 3 、借助修辞的知识、词语所处的 位置及作用来解决; 4、最好利用文中词语来解释
理解关键句的方法: 1.抓住关键词. 2.结合语境理解词意. 3.把关键词的词意代入语句.
例文: 2015 香坊区一模《莫让谣言 成为网络“好声音”》 23. ( 3 分)如何理解“谣言也只会 是网络发展中的一支昙花,最终也 化为互联网的春泥,促进网络健康 发展。”这句话的含义?
例文:201道外区二模《成事在于勤 奋》 22. ( 3 分)为什么说“懒惰像生锈 一样,比操劳更能消耗身体”?
第9讲 如何准确理解关键词句的作用和深层含义
![第9讲 如何准确理解关键词句的作用和深层含义](https://img.taocdn.com/s3/m/95349b00e87101f69e31957d.png)
第九讲如何准确理解关键词句的作用和深层含义姓名:一、技法详讲解答记叙文阅读题,核心是要读懂文章,而读懂文章的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要准确地理解关键的词句。
一篇好的文章在用词、造句上都是极有讲究的,古人写诗“推敲”的故事流传至今,成为文学创作史上经典的美谈和佳话,始终给我们有益的启示。
语文考试中为了检测学生对阅读材料语言的表现力的理解,常常要求考生讲解词句不能替换或删除的理由。
这类题有一定难度,我们应认真对待。
解答这类题目,其思维的走向应紧扣以下几个方面。
1.从词义范围的大小上去分析如《怀疑与学问》:“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一切学术..也就不会..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进步了。
”加点的“学术”与“文化”能否互换?为什么?这两个词有关联,但词义范围大小有别。
“学术”指专门学问,“文化”则指人类所创造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学术”只是“文化”中的一部分。
该段文字前一部分讲的都是具体学术问题,段来用“一切学术”一句加以归纳,因而只能用“学术”;接着推而广之,谈及影响到“文化”,两句间存在着层递关系,故不能互换。
2.从词义和语气的轻重程度上去考虑如《猫》的最后一句“自此,我家永不养猫”,为什么不能换成“我家再也会不养猫了”?因为“永不”语气更加重,更加决绝,更加斩钉截铁,更加不可动摇,更能突出表现作者内心的愧疚。
在表意上,“永不”的程度比“再也不”要深得多。
3.从作者用语的感情色彩方面去考虑例如,《一面》中“瘦得教人担心”若改为“非常得瘦”有什么不好?这就要体会作者用语中倾注的感情。
“瘦得教人担心”更能表现作者对鲁迅先生健康状况的深切忧虑之情,而“非常得瘦”只是强调了“瘦”的程度,并不能表现作者对鲁迅先生崇敬与爱戴的感情。
4.从词的搭配上去辨析例如《纪念白求恩》:“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自求恩医生..的治疗……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加点的“医生”与“同志”能否互换?为什么?解答此题,要研究原句。
如何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如何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https://img.taocdn.com/s3/m/cf22a65cbe1e650e52ea9938.png)
如何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所谓“词语的含义”,不是指一般的词典义,而是这个词语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的临时的、具体的、附加的、动态的、不同于词典义又与词典义有着某种内在联系的新的含义。
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是阅读的基础,能在上下文语境中迅速地领悟词语的含义,是高水平阅读的一项重要标志,也是中考现代文阅读考查的一项重要内容。
这里的“文中”二字,一是指理解词语要有全局观念,从整体上把握全文;二是指要根据具体语境来把握词义。
授之以渔——方法技巧展示一、结合语境比较法比较法就是根据比较的内容,找出阅读材料中相同点与不同点。
只有准确地找出阅读材料的异同点才有可能进行具体的比较工作。
尤其要注意仔细研读材料。
研读有利于分析材料的异同,发现材料之间的细微差别。
例一:29.第⑦段和第⑨段中,画线的两处“暗暗嫉妒”,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有何不同?[相关文段]④忽然有个妇人行来,赭红的皮肤特别像那一带泥土的色调。
“你们来找人?”“我们——来看花。
”“花?”妇人匆匆往前赶路,一面丢下一句,“哪有花?”……⑥我想起少年时游狮头山,站在庵前看晚霞落日,只觉如万艳争流竞渡,一片西天华美到几乎受伤的地步,忍不住返身对行过的老尼说:“快看那落日!”她安静垂眉道:“天天都是这样的!”⑦事隔二十年,这山村女子的口气,同那老尼竟如此相似,我不禁暗暗嫉妒起来。
⑧不为花而目醉神迷、惊愕叹息的,才是花的主人吧!对那山村妇人而言,花是树的一部分,树是山林的一部分,山林是生活的一部分,而生活是浑然大化的一部分。
她与花就像山与云,相亲相融而不相知。
⑨年年桐花开的时候,我总想起那步过花潮花汐而不知有花的妇人,并且暗暗嫉妒。
【分析】两处“暗暗嫉妒”的不同之处是:1、从事件经过来看,前者出现在具体的事件之尾,属于事件本身的一部分;后者出现在事件结束以后。
2、从表达方式来看,前者是出现在叙述之后;后者出现在议论之后。
3、从文章结构来看,前者是出现在高潮;后者出现在结尾。
散文阅读-理解重要词句含义
![散文阅读-理解重要词句含义](https://img.taocdn.com/s3/m/8d0c7fc2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a4.png)
理解重要词句含义
理解重要词句含义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主要是指理解表现文章主旨、反映深层 含义、反映语言环境、具有临时指代意义的词语的含义。“理解文中 重要句子的含意”主要是指理解意义含蓄、内涵丰富、语意深长的句 子的含意,理解含有修辞的句子的含意,理解由一定的语境赋予临时 意义的句子的含意,理解在表达效果上有特殊作用、结构较复杂、有 一定难度的句子的含意,理解有哲理性、起警策作用的句子的含意。 对于“词义、句意”的理解,应善于挖掘其修辞义、主旨意等深层含 义,不能浮于表象,浅尝辄止。
第三“联”,联系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社会背景理解词语的含义。 “一依”: 依托手法挖掘。为了突出表达效果,使语言生动形象,散文写作往往 使用一些修辞、描写手法。因此可以依托修辞、描写手法挖掘词语背 后作者要表达什么意思,要达到什么效果。
理解词语含义=手法+内容(词语意思,词语所写内容)+效果(情感、形 象、主旨)。即词语采用……手法,写出了……内容,表达了……情感(主旨), 或写出人物(景物)……特点。
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第⑤段中“孱弱”的含义。
剖析 第一步:联语境。 题目指定是第⑤段,这里的“孱弱”是相对第一家实打实、认真的生活 而言的。
第二步:联情感。 相对于第一家火爆而轰轰烈烈的气味,一缕若有若无的咖啡味道显得较 弱。“不大有定规”的饮食不如第一家的生活规律而有节制。而“一股子虚 无的气息,有一种浮华的意思在里面”,又不如第一家“实打实的,没有半 点子虚头”的实惠风格。作者意在比较,并无褒贬。 第三步:联主旨。 这篇散文主要写比邻而居的各家的气味及由此引发的思考,表达的是作 者对各种生活状态的理解和包容。
理解词语的含义,是指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最重要的是“文中” 这两个字。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要以词语的基本义为基础,参照其 他义项,再结合语境揣摩,这是理解的基本要求。
如何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和作用
![如何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和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17481620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e3.png)
如何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和作用“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不仅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更重要的是, 筛选文中的信息, 概括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 甚至分析文章的结构, 把握文章的思路, 全都离不开对文中重要句子的把握。
因此每年各地的中考题都以此为考查重点。
这类考点常见的题型为: 1、在具体的语境中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2、体味句子的言外之意;3、理解句子的表达作用;4、分析句子的修辞手法;5、特殊句式的表达意图;6、对抽象的句子进行阐发或使之具体化等。
授之以渔——方法技巧展示一、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这句话有什么含义”、这类题目考卷中屡见不鲜。
所谓理解含义, 是指既说出句子的表层意思, 又说出句子的深层含义。
句子的表层意思也就是本义, 中考中一般不会直接考查。
往往是考查与本义紧密相联的深层。
怎样解答, 有许多好的方法, 这里, 笔者从句子深层含义的种类, 进行分类例说, 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一)主旨牵引法文章的主旨是作者的写作意图, 也就是作者的观点、态度和看法。
它是用来回答“为什么要写”。
用文章的主旨进行牵引, 站在作者的角度去理解句子的含义。
例一、联系选文主旨, 理解第⑨段中“纵使给了他阳光, 日后也不会放射出自身的温暖”的含义。
[相关文段]: 老人说: “土地失去水分滋润会变成沙漠, 人心没有感激滋养会变的荒芜。
不知感恩的人, 注定是个冷漠自私的人;不知关爱别人, 纵使给他阳光, 日后也不会放射出自身的温暖, 也不配得到别人的爱。
”想来也是, 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 没有什么是必须和应该的;所以, 没有一种领受是可以无动于衷、心安理得的, 都应心存感激。
一朵花会为一滴雨露鲜艳妩媚, 一株草会因一缕春风摇曳多姿, 一湖水也会因一片落叶荡漾清波, 一颗心更应对另一颗关爱的心充满感激之情。
六年级秋季班第11课分析关键词句的意思和作用(含答案)
![六年级秋季班第11课分析关键词句的意思和作用(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7a4727caf45b307e971972c.png)
第11课分析关键词句的意思和作用所谓关键词句,就是指文章中能反映文章主题,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能暗示文章的写作思路,能揭示文章的结构关系,能对文章表情达意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的句子。
阅读考试中,往往会针对这些关键词句设置题目,我们要学会分析这些词句的意思和作用。
一、技巧小结。
1.结合上下文,分析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
联系上下文,就能更加全面地理解词语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使文章的情感表达更加明确,内涵更加丰富。
如: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着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背影》)这句话中的“蹒跚”二字可以表现出父亲年老体胖,走路腿脚不灵便,却坚持爬上爬下,穿越铁道,为儿子买橘子,充分体现了父子之情。
2.结合时代背景和主旨来理解语句的深层含义。
结合文章的社会背景和思想内容,可以体会到某些语句的深层含义。
我提着这灵巧的小橘灯,慢慢地在黑暗潮湿的山路上走着。
这朦胧的橘红色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但是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了我,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的光明。
(《小橘灯》)结合时代背景,这句话表达的是:小橘灯就是黑暗时代的一线光明。
3.理解修辞手法的作用。
很多文章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使文章语句更生动、更形象、更有趣味。
在阅读时,对修辞手法进行分析,理解词句时就会更准确、更深刻,对语句表达的情感也会感受得更真切。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春》)本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钻”字表现了小草的生命力顽强,“偷偷地”表现了小草生长的活力和长势旺盛,充分地表现了作者对小草和春天的喜爱之情。
二、阅读提升。
(一)不识字的老师那个年代的留美学生,暑假打工是唯一能yán( )续求学的方法。
仗着身强体壮,这年我找了份高薪的伐木工作。
在科罗拉多,工头替我安排了一个伙伴——一个硕壮的老黑人,大概有60多岁,大伙儿叫他“路瑟”。
准确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准确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https://img.taocdn.com/s3/m/af776a58b7360b4c2e3f64cf.png)
准确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作者:周俊根来源:《初中生世界(初三年级)》2007年第04期【总体点拨】要准确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首先要多浏览全文,整体把握文章大意;其次,要进一步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章的中心;再次,答题时要注意联系上下文,尽量使答案忠实于原文,而不要随意泛泛而谈。
【例题展示】①乡居年代,我曾在蚕房里住过两年。
我洞悉蚕在其生命轮回过程中每一个隐秘的细节。
由黑珍珠一般的子儿,到肉嘟嘟的蚕儿,到沉睡茧中的蛹,最后羽化①成蛾,这个神秘的精灵就完成了一次生命的变异。
②观察这样的过程是需要耐心的。
不过,我愿意等,我始终认为,这样的等本身就是诗意的。
当可爱的蚕儿吸取了充足的甘露润泽之后,便用生命的丝线织茧而栖,沉沉而睡。
生命被无尽期的黑暗覆盖,沉埋于寂静之中。
其实,它是在做一个坚实的梦,蕴蓄着一次生命的复活。
③终于,它咬破自己织制的茧子,出来了,由蛹化蛾,完成了生命本质的飞跃,给我惊喜的震颤。
请原谅我的固执,让我称它为蝶。
因为它让我想到化蝶的传说②。
我想,这个细小的生命,它短暂的沉睡,类似于一次死亡。
而当它痛苦地咬破自己织制的茧,羽化成蝶,就完成了生命的复活。
这个小精灵,在其短暂的一生中,是那么专注于自己的生命,用重生来拒绝死亡,穿越了生死的界限,让生命得以绚烂。
透过它的生命过程,从某种性质上说,它接近于神话中涅槃的凤凰③。
④我感动于破茧成蝶带来的美学意蕴。
很多时候,我看着它振动透明的薄翼,时而以舞者的姿态翩飞于屋檐下,时而款款行走于墙壁之上。
这只蝶使我的思绪得以穿越虚与实的空间。
我在想,当初它的沉睡,就是在做着一个蝶梦,一个死与生相连的梦。
这个梦既洋溢着古典的气息,又充满着生命的哲思。
⑤其实在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就如那小小的蚕儿,经常会陷于一种生存的窒息状态,或是处于绝望的境地。
对于我们个体生命而言,有时心灵也会结上一种“茧”。
如果我们能用心去咬破自己构筑的外壳,尽管这一过程会很痛苦,但于生命的重生,它又实在是一种必须。
小学语文阅读黄金答题公式专题04: 理解词句含义
![小学语文阅读黄金答题公式专题04: 理解词句含义](https://img.taocdn.com/s3/m/81f4668e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9c.png)
专题04:理解词句含义文章中有的词语句子含义比较深刻,只有理解了它们,才能准确地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需要结合语境,或者结合文章主旨可以得知作者赋予关键词句的深层含义。
体会和推敲重要词句,在具体语境下分析含义,理解作者的深层含义,对于分析文章主旨也有很大的帮助,同时理解词语和句子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基础,也是现代文阅读题中的必考题型。
【常考题型】1.请分析某个词的内涵;2.理解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3.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4.结合文章内容,理解某句话的含义。
5.标题含义是什么?【万能公式】本义:解释词语本来的含义;(字典解释)语境义:(可从修辞和词性角度分析)联系文章主旨——揭露中心联系上下文——句段作用(过渡、承上启下、铺垫)联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表达效果(作用):表达情感、突出主题、句段、修辞和描写的作用。
(考虑生动性、准确性和结构性)修辞义:比喻义、双关义、象征义、反语义、色彩义等。
(运用了特殊手法将结合修辞义进行分析)Step1:理解词的本义,也叫基本意义;Step2:找到词的语境义,回到该词的文中位置,联系上下文。
【真题演练】生命化妆林清玄①我认识一位化妆师,她是真正懂得化妆、而又以化妆..闻名的。
②对于这生活在与我完全不同领域的人,我增添了几分好奇,因为在我的印象里,化妆再有学问,也只是在表象上用功,实在不是有智慧的人所应追求的。
③因此,我忍不住问她,“你研究化妆这么多年,到底什么样的人才算会化妆?化妆的最高境界到底是什么?”④对于这样的问题,这位年华已逐渐老去的化妆师露出一个浅浅的微笑。
她说:“化妆的最高境界可以用两个字形容,就是自然。
最高明的化妆术,是经过非常考究的化妆,让人家看起来好像没有化过妆一样,并且这化出来的妆与主人的身份匹配,能自然表现那个人的个性与气质。
次级的化妆是把人凸现出来,让她醒目,引起众人的注意。
拙劣的化妆是一站出来别人就发现她化了很浓的妆,而这层妆是为了掩盖自己的缺点和年龄的。
如何指导学生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和作用
![如何指导学生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和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58d838cb6137ee06eff918e1.png)
课 程 教育 研 究
C o u — r s e E d u c 璺 垡
±兰
.鱼上 型
如何指 导学生理解关键 词 句的含 义和作 用
陈美珍
( 福建省龙岩 市永定县培丰中心小学 福建 龙岩 3 6 4 0 0 0 )
【 摘要 】 用各种方 法指导 学生理解 关键词 句的含 义和作 用, 从 而更好地理 解全 文, 体会作 者的思想感情 。 【 关键词】 含义 作 用 【 中图分类号1 0 6 2 3 . 2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1 2 0 9 5 — 3 0 8 9 ( 2 0 1 3 ) 0 4 — 0 0 2 4 — 0 1
科技 高速发展 的今 天 , 电脑 已进入千 家万户。只要 你的手 气好 转 . 又搬 出来 , 再次形象地理解 了词语 。 联 系上 下文理解 词义是一 项非常重要 的 阅读基 本 功 示“ 新 这种 能力决不是 靠老师讲 出来的 , 也 绝 闻” 、 “ 娱乐” 、 “ 社会” 等热搜词, 许 多博客文章前都会显示相关 非常重要 的 阅读能力 , 内容的关键 词。在教 学中一些重点词句和段落 , 内容含蓄 , 既 不是 靠吃现成的快餐得 来的, 只有靠读得遍数 多了, 意思 自然 学生的语感也就增强 了。 有 字 面表 层意 思 . 又有 深层 涵义 , 有时蕴合作 者 强烈感情 , 有 就明 了. 二、 联 系词语的色彩 时揭示文章 的主题 。阅读 时教 师要如何指导 学生把握 这些关 词语 的感情 色彩指 附加 在某些词语 上 的褒 扬 、喜 爱 、 肯 键 语 句的深层含义 . 才 能更好地把握文意和全文主 旨? 定、 尊敬或厌 恶、 否定 、 鄙视 的感情 , 表 达人们 的“ 喜怒 哀 乐” 。 结合上下 文分析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 上 下文就是语 言 因素的语境 。它对词语 的意义有过渡作 如“ 夺 取全 国胜利 . 这 只是 万里长征 走完 了第一步 。如 果这一 那是 比较渺 小的 , 更值得骄傲的还在后 头。 ” 这 用. 它能 滤掉 多义词 中与语 境不 同的义项 。 只 留下有 关义项 , 步也值得骄傲 , 继续保持艰 苦奋 斗 的作风》 里的 一句话 , 第一 滤掉有歧义 的句子 中与语境不合的意思 . 留下符合 的意 思。所 是毛 泽 东写的《 谓联 系上 下文 。 指 的是 学生 自己去寻找联 系, 弄清它们之 间的 个“ 骄 傲” 的含 义是 “ 自 满、 自 大” 的意思: 第二 个“ 骄傲” 的含 义 关 系, 达 到 自觉地理解词 义 。 而不是 由教 师包 办代替 , 这就要 是“ 自豪” 的意思。显然前一个“ 骄傲 ” 是作为贬义词来用的 . 而 求学生认真读课 文, 积极思考 后 一个“ 骄傲 ” 是作 为褒 义词 了, 这 些关键词 的感情 色彩是 用
中考语文复习如何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及习题.docx
![中考语文复习如何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及习题.docx](https://img.taocdn.com/s3/m/28cd84615ef7ba0d4a733be9.png)
中考语文复习如何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及习题如何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湖北宜都陆城一中汪昌友所谓“词语的含义”,不是指一般的词典义,而是这个词语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的临时的、具体的、附加的、动态的、不同于词典义又与词典义有着某种内在联系的新的含义。
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是阅读的基础,能在上下文语境中迅速地领悟词语的含义,是高水平阅读的一项重要标志,也是中考现代文阅读考查的一项重要内容。
这里的“文中”二字,一是指理解词语要有全局观念,从整体上把握全文;二是指要根据具体语境来把握词义。
授之以渔——方法技巧展示一、结合语境比较法比较法就是根据比较的内容,找出阅读材料中相同点与不同点。
只有准确地找出阅读材料的异同点才有可能进行具体的比较工作。
尤其要注意仔细研读材料。
研读有利于分析材料的异同,发现材料之间的细微差别。
例一:29.第⑦段和第⑨段中,画线的两处“暗暗嫉妒”,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有何不同?[相关文段]④忽然有个妇人行来,赭红的皮肤特别像那一带泥土的色调。
“你们来找人?” “我们一一来看花。
” “花?”妇人匆匆往前赶路,一面丢下一句,“哪有花?”……⑥我想起少年时游狮头山,站在庵前看晚霞落日,只觉如万艳争流竞渡,一片西天华美到几乎受伤的地步,忍不住返身对行过的老尼说:“快看那落日!”她安静垂眉道:“天天都是这样的!”⑦事隔二十年,这山村女子的口气,同那老尼竟如此相似,我不禁暗暗嫉妒起来。
⑧不为花而目醉神迷、惊愕叹息的,才是花的主人吧! 对那山村妇人而言,花是树的一部分,树是山林的一部分, 山林是生活的一部分,而生活是浑然大化的一部分。
她与花就像山与云,相亲相融而不相知。
⑨年年桐花开的时候,我总想起那步过花潮花汐而不知有花的妇人,并且暗暗嫉妒。
【分析】两处“暗暗嫉妒”的不同之处是:1、从事件经过来看,前者出现在具体的事件之尾,属于事件本身的一部分;后者出现在事件结束以后。
2、从表达方式来看,前者是出现在叙述之后;后者出现在议论之后。
理解、体会句子的含义的方法
![理解、体会句子的含义的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58ee1a96a58da0116d174908.png)
理解、体会句子的含义的方法本文是关于理解、体会句子的含义的方法,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向你介绍理解、体会句子的含义的方法和步骤,以及教师如何向学生传授这些方法。
基本步骤:理解重点词→弄清句子本意→体会句子的含义和作用基本方法:⑴抓关键词语、关键部分理解含义[弄清词义,句义也就理解了]例“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人在画中游”是关键部分,意思是说人好像在图画中游玩一样,[我们还得想想:为什么作者会这样说呢?→原来是作者觉得这山水太美了],句子的意思是--人们画着小船在漓江上游玩,就好像是进入了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一样,表达了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
⑵联系上下文、注意时代背景体会言外之意。
这类句子的表面意思好懂,但更深刻的意思就必须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联系上下文才能体会以出来。
例“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荔枝》。
这句子表面看是说:到现在荔枝和以前一样年年都红、都成熟。
[作者为什么用这个句子全文的结束呢?联系上下文和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此时作者的母亲已经去世,在母亲生前作者时常买荔枝孝敬老人家,可是现在母亲已不在人世了,作者看到年年红润如前的荔枝自然忆起母亲],可见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是:作者面对年年依旧红的荔枝,常常怀念自己的母亲,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敬重与怀念之情。
⑶注意修辞手法,先弄清句子意思,再理解句子内在含义。
例“为了整个班,为了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
”这个句子中运用了两种修辞手法--排比、比喻。
排比部分说明了邱少云不动的原因,比喻部分说明了邱少云意志坚强。
整个句子“表现了邱少云为了整个班、整个潜伏部队和这次战斗的胜利他严于律已、勇于献身的精神。
”☆体会句子的含意各种方法相互结合灵活运用是关键。
体会句子含义的几种方法多年从事小学高年级语文的教学,我知道许多学生都感到体会句子的含义很难,虽然想动脑筋,但还是不知道怎样去体会。
大部分只好靠死记硬背来应付。
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https://img.taocdn.com/s3/m/804125405727a5e9856a6189.png)
初中语文试卷鼎尚图文整理制作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一)词语理解词语的含义,需联系词语所处的具体语言环境。
透过词语的表面义,深刻体味其内涵:理解词的比喻义则寻找本体释义,理解代词义则寻找上句释义,理解词的引申义、临时义、隐含义、概括义,则从整体阅读出发,结合作者感情、观点、文章主题,从所在的句、段、上下文中去找对应的阐释句释义。
一、重要词语的含义包括这些词语的基本义、比喻义、语境义。
把握词语的基本义要从分析词语来源、词类、结构入手,对概念的理解要准确判断概念的本质属性。
理解与确认词语的比喻义要从分析喻体与本体的相似性入手,寻找比喻的本体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分析词语的语境义,要注意从整体阅读理解的角度出发,将词语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去分析,在明确词语所在的语句的句意、所在段落的含义、所在语段前后关系的基础上理解词语。
二、理解词语的含义的方法:1、从词语构成的词素,分析推断词义例句:鲁迅洞察一切,与反动派进行着不懈的斗争。
句中“洞察”一词,不能望文生义地理解成“洞中察看”,首先要分析理解构成该词语的词素:洞,透彻、深入;察,观察、察看。
字面意思就是观察十分深透。
然后再结合文句理解,“洞察”一词表现了鲁迅先生远大的政治眼光及其敏锐的观察力。
2、从词语的相互联系中理解词义每个词语在文章中都不是孤立的,词语之间有着千丝万缕、复杂多样的联系。
因此,理解词语,要注意从词语间的相互联系中细细体味在文中的含义。
例句:18.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
”便排出九文大钱。
19.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例句中“排出”与“摸出”两个词,在一般意义上都有“拿出”的意思,都是描写付酒钱时的一个动作。
但通过前后的对比可以看出,“排出”一词形象地表达了经常欠酒债的孔乙己在有了酒资时的得意神气,勾画出了他爱慕虚荣、想做上等人的心理;而“摸出”一词,则刻画了他勉强能付酒钱时的一副寒酸相。
3、从词语所处的语境来理解词义所谓语境,就是词语所处的上下文。
如何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如何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https://img.taocdn.com/s3/m/5ef9e51ac281e53a5802ffb5.png)
如何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湖北宜都陆城一中汪昌友所谓“词语的含义”,不是指一般的词典义,而是这个词语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的临时的、具体的、附加的、动态的、不同于词典义又与词典义有着某种内在联系的新的含义。
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是阅读的基础,能在上下文语境中迅速地领悟词语的含义,是高水平阅读的一项重要标志,也是中考现代文阅读考查的一项重要内容。
这里的“文中”二字,一是指理解词语要有全局观念,从整体上把握全文;二是指要根据具体语境来把握词义。
授之以渔——方法技巧展示一、结合语境比较法比较法就是根据比较的内容,找出阅读材料中相同点与不同点。
只有准确地找出阅读材料的异同点才有可能进行具体的比较工作。
尤其要注意仔细研读材料。
研读有利于分析材料的异同,发现材料之间的细微差别。
例一:29.第⑦段和第⑨段中,画线的两处“暗暗嫉妒”,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有何不同?[相关文段]④忽然有个妇人行来,赭红的皮肤特别像那一带泥土的色调。
“你们来找人?”“我们——来看花。
”“花?”妇人匆匆往前赶路,一面丢下一句,“哪有花?”……⑥我想起少年时游狮头山,站在庵前看晚霞落日,只觉如万艳争流竞渡,一片西天华美到几乎受伤的地步,忍不住返身对行过的老尼说:“快看那落日!”她安静垂眉道:“天天都是这样的!”⑦事隔二十年,这山村女子的口气,同那老尼竟如此相似,我不禁暗暗嫉妒起来。
⑧不为花而目醉神迷、惊愕叹息的,才是花的主人吧!对那山村妇人而言,花是树的一部分,树是山林的一部分,山林是生活的一部分,而生活是浑然大化的一部分。
她与花就像山与云,相亲相融而不相知。
⑨年年桐花开的时候,我总想起那步过花潮花汐而不知有花的妇人,并且暗暗嫉妒。
【分析】两处“暗暗嫉妒”的不同之处是:1、从事件经过来看,前者出现在具体的事件之尾,属于事件本身的一部分;后者出现在事件结束以后。
2、从表达方式来看,前者是出现在叙述之后;后者出现在议论之后。
3、从文章结构来看,前者是出现在高潮;后者出现在结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所谓“词语的含义”,不是指一般的词典义,而是这个词语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的临时的、具体的、附加的、动态的、不同于词典义又与词典义有着某种内在联系的新的含义。
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是阅读的基础,能在上下文语境中迅速地领悟词语的含义,是高水平阅读的一项重要标志,也是中考现代文阅读考查的一项重要内容。
这里的“文中”二字,一是指理解词语要有全局观念,从整体上把握全文;二是指要根据具体语境来把握词义。
授之以渔——方法技巧展示一、结合语境比较法比较法就是根据比较的内容,找出阅读材料中相同点与不同点。
只有准确地找出阅读材料的异同点才有可能进行具体的比较工作。
尤其要注意仔细研读材料。
研读有利于分析材料的异同,发现材料之间的细微差别。
例一:29.第⑦段和第⑨段中,画线的两处“暗暗嫉妒”,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有何不同?[相关文段]④忽然有个妇人行来,赭红的皮肤特别像那一带泥土的色调。
“你们来找人?”“我们——来看花。
”“花?”妇人匆匆往前赶路,一面丢下一句,“哪有花?”……⑥我想起少年时游狮头山,站在庵前看晚霞落日,只觉如万艳争流竞渡,一片西天华美到几乎受伤的地步,忍不住返身对行过的老尼说:“快看那落日!”她安静垂眉道:“天天都是这样的!”⑦事隔二十年,这山村女子的口气,同那老尼竟如此相似,我不禁暗暗嫉妒起来。
⑧不为花而目醉神迷、惊愕叹息的,才是花的主人吧!对那山村妇人而言,花是树的一部分,树是山林的一部分,山林是生活的一部分,而生活是浑然大化的一部分。
她与花就像山与云,相亲相融而不相知。
⑨年年桐花开的时候,我总想起那步过花潮花汐而不知有花的妇人,并且暗暗嫉妒。
【分析】两处“暗暗嫉妒”的不同之处是:1、从事件经过来看,前者出现在具体的事件之尾,属于事件本身的一部分;后者出现在事件结束以后。
2、从表达方式来看,前者是出现在叙述之后;后者出现在议论之后。
3、从文章结构来看,前者是出现在高潮;后者出现在结尾。
因此我们可以判断:第一处的作用是引起下文的议论,第二处的作用是收束全文,同时呼应第一处。
二、瞻前顾后释义法一个词语单独看,它可能有多种含义,一旦进入语言环境,它就只有一种含义。
这就要求我们对于该词语既要瞻前,又要顾后,对词义进行辨析,词语在文中使用的含义,可能是它的本义,也可能是引申义、比喻义或者其他修辞义,甚至可能是临时产生的某个具体义。
例二:找出下列词语中表现“飞”的意思的字。
(1)、燕剪春风:(2)、鹰击长空:(3)、雁横烟渚:(4)、莺穿柳浪:【分析】本题着重考查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
飞燕似剪,在春风中斜掠;雄鹰展翅,在长空中搏击;雁群排成阵式,在烟雾迷濛的小洲上空横列;黄莺掠过层层柳浪,在翠柳绿荫中穿行。
把这几个画面想象出来,表示“飞”的意思的字也就一目了然。
这几个字实际上表现“燕、鹰、雁、莺”在飞行中不同的姿态。
三、遵循规律筛选法语言内部都是有一的规律可循,比如词语本身使用的规律,词语间搭配的规律,事件发生的规律等等,遵循这些规律,筛选最佳词语,是作者创作的必然,我们遵循这些规律,对于词语的理解就如游刃有余。
例三:请仔细揣摩文章,然后将“儒教”、“儒术”、“儒学”分别填在第⑧段的括号里。
[相关文段]⑧可以得之于心的《论语》,不是被汉武帝罢黜了百家之后刻意独尊的“()”,不是与“道”“释”并称于庄严仪式的“()”,不是被穷究义理囿于考据的“()”。
【分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历史事件,也是一个常识,同学如果不知道这个常识也没有关系,我们从规律出发,汉武帝是当时的最高统治,他“罢黜、独尊”的都应该是“原则、思想”,而不是细枝末节的东西,“儒术”的重心就是先秦儒家的原则、思想,因此我们可以把“儒术”筛选出来,放在第一个空里;儒教又称“孔教”。
从南北朝开始叫做儒教,跟佛教、道教并称为三教。
它的重心是“流派”,是某种形式,某种集合,因此常常与“仪式”相伴;“儒学”即儒家经学,它的重心是具体的内容,常常被“穷究义理囿于考据”。
因此正确的顺序是“儒术、儒教、儒学”。
四、整体把握还原法一般代词指代的内容,应把握以下几点:(1)了解代词的用法。
如“这”“这个”“这些”是近指;“那”“那个”“那些”是远指;“某”“某类”“某些”是不定指等。
(2)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代词指代的具体内容,然后进行分析、概括。
(3)将所找出的指代内容代入原文,看是否合适。
例四:第(4)段画线句子中的“这”具体指什么?[相关文段]品味春色,沐浴春光。
可以感受生活,感悟人生。
这可以说是中外一致,概莫能外。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上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如果这位生在封建时代的女子奈何不了这种生活,那么现代的那位美国哲人桑塔耶那则更有想得破,甘愿为春天俘虏的意味了。
这先生长期在哈佛教书,50岁那年,春日的有一天在讲台上,偶有知更鸟飞来,立在窗格子上,他注意到了,感受又一个春天的到来,他回过头来,向学生们说,我与阳春有约!冲出教室,开始了他云游欧洲大陆之行。
【分析】代词的出现往往是在所指代事物、人物之后,因此代词内容一般在本句中是找不到的,应在上句或上文中寻找。
因而我们解题时必须从上句中找,而且应由近及远地去找。
如果只着眼本句,不对词语所在语段从整体上把握就难以弄清它所指代的具体内容了。
本题中的“这”就是近指,一般在代词的前面找,前面有两句,选一还是全选?首先就要对句子分析,“品味春色,沐浴春光。
可以感受生活,感悟人生。
”是一个渐进式句子,即由物质生活到精神生活,或者是从表面印象到内心感受。
然后,把这个意思还原到句子中间,我们发现作者强调的“中外一致,概莫能外”的现象是“从表面印象到内心感受”,缺一不可,因此标准答案是“品味春色,沐浴春光。
可以感受生活,感悟人生。
”五、细嚼慢咽品味法品味词语,离不开文章的语境,不能只理解这些语句的字面意思,应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联系语境,运用恰当的方法,品味语言的深层意思、感情色彩以及表达作用。
例五:第①自然段中,作者说:“我浸在晶莹的碎得满地的月光中,……”请品味这句话中“浸”字的妙处。
[相关文段]①初读王维的《山居秋暝》时,我浸在晶莹的碎得满地的月光中,寻找“清泉石上流”的意境,凝神倾听清澈的声音潺潺地淌过石头,然后又隐隐约约地流向远方。
从此,这一涧清泉,便在我生命的最深处。
【分析】本题是考查品味词语的表达作用。
答题时从词语在语境中的作用和表达的感情两方面作答。
“浸”字既再现了月光的晶莹透明、无处不在,也写出了作者的深深陶醉之感。
学以致用——边练边思边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死一样的寂静笼罩着无人区。
在走过两英里的大道上,阒无一人。
这时才深深感到,人是不可少的,人像房屋、篱笆和田野一样,是风景的组成部分。
②这里距黎巴嫩南部边界只有8英里,介于法塔赫突击队最后一个哨所和以色列的前沿阵地之间,在路上迎接你的只是蹦蹦跳跳的鸡群。
就在48小时前,人们还在院里向它们撒过谷粒。
③这里,就像被火山埋掉的庞培一样,只不过没有岩桨而已。
一切都静止不动了。
就在空空的房屋旁,堆着一筐筐橘子,没有任何人去碰它们。
打断的电话线乱糟糟地盘在电线杆上,已毫无用处。
一个自来水龙头正在往外淌水,流出来的水在地上形成了小溪,然后一直流到一块曾经是花园的低洼地里。
④这里,微风擦过树叶发出的沙沙声也会使你吓一大跳,赶快隐蔽起来,等到你钻到橘林里,仰望天空,察看是否有飞机之后,你立即会觉得自己太蠢,神经过分紧张。
⑤确切说来,这里也有声音,而且十分嘈杂。
附近就有真正的飞机和高射炮。
当炮弹砰砰地落到山坡上时,羊群四处逃窜,一个劲儿地叫唤,沟里的青蛙也呱呱呱呱,叫声不绝。
⑥但是,只有人的声音,如小孩的哭声、机器的喧嚣声,或是人们的笑声,才能打破这死一样的寂静。
没有人,在两个世界之间的这块天地里,死一样的寂静永远也不会消失。
⑦就在法塔赫最靠近前线的一个哨所后面,一群挎着克拉什尼科夫冲锋枪、戴着流行的贝蕾帽的不到20岁的小伙子正在安闲地聊着天,他们已在这里紧张地度过了好长时间。
⑧人们对以色列人的恐惧是显而易见的。
他们不时地监视着空中的动向。
就在这48小时内,他们不时地在街上和田野里轮班站岗放哨。
⑨他们随时都在移动,有时也参加战斗,但多数时候是移动,而且越来越往后撤。
⑩按以色列人的说法,这里是法塔赫的天下,在这里,每个人都是突击队员,十岁的小孩也会使用半自动步枪。
这样,法塔赫的天下由北向边界推进,现在已靠近古代地中海的港口泰尔。
尽管行动和谈话有些混乱,但仍然是有组织的。
两天来,面对以色列的强大进攻,巴勒斯坦武装力量不得不边打边撤。
……选自《漫步在无人区》1.“一个自来水龙头正在往外淌水,流出来的水在地上形成了小溪,然后一直流到一块曾经是花园的低洼地里。
”请品味这句话中“淌”字的妙处。
2.第一段中的“寂静”与第五段中的“嘈杂”是否矛盾?请你用原文说明理由。
3.“他们随时都在移动,有时也参加战斗,但多数时候是移动,而且越来越往后撤。
”中能否把“随时”替换成“有时”?为什么?4.请你对下面的语句进行简要赏析这里,微风擦过树叶发出的沙沙声也会使你吓一大跳,赶快隐蔽起来,等到你钻到橘林里,仰望天空,察看是否有飞机之后,你立即会觉得自己太蠢,神经过分紧张。
5.阅读本文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曹操《蒿里行》勾勒出一幅惨绝人寰的图景。
他的诗句是。
参考答案:1.“淌”一般用于大自然中水流的状态,顺其自然,没有人去开关,这个动词用“一个自来水龙头”,鲜明地印证了主题——“无人区”。
2.不矛盾。
理由是“没有人,在两个世界之间的这块天地里,死一样的寂静永远也不会消失。
”3.不能替换。
“随时”强调“不论何时”,突出人的不由自主。
“有时”是可以自由调节的。
4.“微风擦过树叶发出的沙沙声”与“仰望天空,察看是否有飞机之后”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但是由于战火的频繁、不间断性和巨大的灾难性让人的神经错乱,把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的情形描绘的淋漓尽致。
与“草木皆兵”、“杯弓蛇影”有异曲同工之妙。
5.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