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主体性德育 提高德育的实效
管杰---实施主体性德育 提高德育的实效
教师与学生一同成长,“尊重、理解、沟通、民主、平等”的观 念越来越深入人心。
班主任队伍培养:“六给”激励措施
给政策 给待遇 给奖惩 给思路 给榜样 给担子
教育方法的“十多十少”:
一是多说服,少压服;二是多身教,少说教; 三是多形式,少单一;四是多规律,少突击; 五是多团结,少孤立;六是多细心,少应付; 七是多全面,少片面;八是多调查,少偏听; 九是多公正,少执偏;十是多鼓励,少批评。
坚持“两改革” “两建设”,初步形成两大特 色
两改革:办学体制改革和育人模式改革。 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办学条件建设。 两特色: 办学体制特色:“国有民办”制 育人模式特色: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 学校获得快速发展,示范、辐射作用日益增强。
在学校两大改革中,办学体制改 革是切入点、突破口,育人模式改革 是办学体制改革的动因和归宿,是教 育改革的核心内涵,是体制改革的深 化与发展,是学校朝更高目标迈进的 必然要求。
我们需要生动活泼、充满理解和沟通、能够激发我们创造 欲望的教育。
我们不喜欢像木偶或者道具一样被老师刻意点缀在活动的某一处, 不喜欢目光呆滞、神情木然的听大人们没完没了的讲话,不喜欢总 怕我们在活动中出差错而一遍又一遍地叮嘱。我们喜欢自己策划、 自己创造,挑战自我,出奇制胜的教育活动。
高中课程设置改革实验班
学生成长的足迹给与我们的启示
认识到:学生的潜能是巨大的,他们完全有能力 自己教育自己获得主动发展,学校也应该为学生 的自主发展创造条件,最终道德的完善应该通过 学生自己的教育来实现。 必须改变:改变忽略学生个性的“工业化”德育 模式,改变学校传统的管理方式和思维模式,突 出学生个体。因为学生是具有鲜活生命的个体, 天天都在主动成长。 处理好:德育处理集体和个体的关系,就如同森 林和树木的关系。
努力实施新课程 提高德育实效性
学生的益友 。所谓 良师是指 教师本 身也是学生学 习的一个范本 。在 思 想政 治课 教学 中 .教师 学识 渊博 、 语言文明 、衣着得体 、待人 处事得
足于学生现实 的生活经验 .着眼 于 学生的发展需求 。把理论观点 的阐
述寓于社会 生活的主题之 中,构建
学科知识与 生活 现象 、理论逻辑 与 生活逻辑有 机结 合的课 程模块 。在
经 达 到 。 由此 我 也 总 结 出 这 样 的经 验 .如 果 教 材 的 知 识 性 、 教 育 性 、 到 教 育 。 是 提 高 德 育 实 效 性 的 关
当 、与学 生 交流 和 谐 等 等都 能 感 染 、感动学生 ,使 学生对 教师的思
想觉悟 、精神境界 、人格魅 力产生 认 同感 。在 这个 言 传 身 教 的过 程 中 ,学生 学到 的不仅是 知识本 身 , 更重要 的是在潜移 默化中学到了做 人 的道理 、审美 的观点 、处事的方 式 、良好 的道德 。因此思想 政治教 师 惟 有 不 断地 提 高 自己的 人格 品 位 、道德素质 ,才 能以教师的 良好 言谈仪表 、崇高人格 、无私敬业精 神 去感染 和 陶冶学生 。与 此同时 , 教 师还要 充当好学 生的益友 .也就 是说 ,教 师要 放弃久 已习惯 的权威
个 主 体 。既 是 学 生 的 良师 。又 是
20 0 6年 第 7期
广东 教 育 ・ 研 教
维普资讯
德 育 与 心 理 健 康
热点相 结合 .整合 成德育 升华点 。 例如在学 习 “ 积极参与 国际竞争与 合作 ”这一课 时就 可以结合 中美在 纺织 服装 贸易发生摩擦这个 时政热
一
德育过程是一个 以心 育心 、以
德 育 德 的 过 程 。是 师 生 主 体 之 间 的
激发主体性提高有效性——论德育活动中培养学生主体性的实践策略
个 场 地 杂乱 、 屑纷 飞 的环境 里 , 虑 活动 的场所 地点 , 纸 并会 做适 当的布
重于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摄教育 、 权威教育 、 服从教育 , 教育学生要讲文 明、 懂礼貌 、 守纪律 置 , 以达 到 教 育 指 向 和 谐 统 一 的 目 轻视乃至无视教育主体 自身的理解 、 等 , 可 能 取 得 好 的 效 果 。 言 行 脱 的。有位 校长 经 常在 国旗下 讲话 , 不 发 体悟 、 省 、 自 自律等作用 , 使得不少学 节 , 理想 与现 实 两 张皮 , 样 的悖 谬 现广场旁 的草坪上有个标语牌 , 这 上面
德 育 氛 围要有 利于主 体性 的 不能 相 冲 突 ; 要 有适 当 的氛 围 , 三 要 育 者唯 有置 身于 受教育 者 的身份 、 思
、
生发
每 一项 德 育 活动 的开 展 不 只 是 片 、 花 、 像 等 , 染气 氛 , 烟 影 渲 服务 于 能体 悟 到受众 的实际心 理 , 从而 改进 活动 本身参 与 了教育 , 周 围的氛 围 主题 教 育 活 动 。深 谙 教 育 之道 的教 教 育 , 高德育 效果 。 其 提 活链 接 , 发他 们 再 生 问题 , 他们 车辆分流方案 提供参考 ; 引 让 学完 了毫 是 “ 让学 ” 。
强的精神品质 , 这已经成为广大有识 地信服 , 不知不觉 中认 同, 喜欢乃至 环 境 氛 围 的点 滴 细 节 上 看 到教 育 对
之 士 的共识 。那 么 , 在德 育活 动 中如 践 行 。 何 激 发学 生 的主体 意识 , 培养 他们 的
者 以为应从 以下几方 面人 手 :
带 着 问题 走 近 生 活 , 人 书海 , 向 米 、 走 走 厘米 、 米 、 以后 , 让 学生 自 分 米 我 总 之 , 主 张数 学 教 学 要 “ 我 让
发挥大学生主体性 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导致受教育者在社会生活现实价值冲突面前无所适从 。
中国 电力教育 CE E P
21 年第 3期 总第 13 00 2 8期
D I O 编码 : 03 6  ̄. s . 0 - 0 92 1 .20 1 1 .9 9 i n 1 7 0 7 .00 3 .6 s 0
发挥大学生主体性 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陆红梅 苏 莹
摘要 : 本文从 大学生主体 性发挥 与学校德育有效性的关系入手, 分析当前高校德育工作 中忽视 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多种现 象,强调德
思想道德冲突 ,创 造性地对思想道德认 知和体验进 行构建 ,不 发展 等因素的影响 ,呈现 出鲜 明的时代特点 : 一方面,当代 大
2学 . 生主体性在高 道德教育 中 校 的积极作用
知识所需付 出的努力 比掌握 自然科学 知识所需 付出的努力大得 多,来 自社会 的道德教 育要求是外 因,学生的主体 需要 校基层党组织党内和谐实现途 径【 . 高 J辽宁 】
囫
CE E中国 电力教育 P
21 年第3 期 总第 13 00 2 8 期
都是 “ 原则推 演”的结果 ,而不是植根于鲜 活的 日 常生活之中, 育。在人性化、主体化 的德 育中,学生才能真正领悟 道德的内
想政 治教育 ;苏莹 (92 ) 18 - ,女,上海人,上海工程技 术大学电子电气工程学院,助教 ,主要研究方向 : 思想政 治教育。( 上海 2 12 ) 06 0
高校学生主体性是指学生在受教 育过程 中所表现 出的能动
( )丰富信息资 料,优化德 育方 法,增强德 育 的针对 性。 2
使高校党组织成为 一个和谐、有 机发展的整体 ,为高校的发展 苑,0 4() 20, . 6
让学生体验,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们抱着这样一个设想 : 只要他们有所“ ”就会有所“ 。另外 知 , 行”
我们重课堂教学、 轻亲历体验 , 德育与学 生生活脱节 , 学校德育
3开展丰富的课外体验活动, . 促进 学生的品德发展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反复强调指 出:只有促进 自我教育 “
教育方法缺乏体验教育的基本途径 ,没有形成将课 内所学与课 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而这样 的教育必须通过各种各样 的课 外实践有机结合 的教学新体制 ,从 而难 以提高和丰富学生的道 外活动来进行。” 那么 , 学生道德方 面的 自我教育能力是怎样形 德认知, 不利于学生知行统一 的实现 , 降低了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成 的呢?我认 为这种能力的形成是人类个性 “ 自由、 自觉” 的道 例如在“ 孝敬父母” 的教育 中 , 从小学的“ 品课 ” 思 到初中的 德活动。正是 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中,学生们一方面表 现着 思想政治课及班主任的班会课 , 教师没少花时间, 可问卷调查 的 自己的道德力量 , 另一方面又在不断地完 善 自己的道பைடு நூலகம்认识 , 丰
通过创设体验情 践的因素 , 可能地为学生创设实践 、 尽 体验 的机会 。也可 以通过 展学生道德认 知能力 、培养道德情 感的同时 , 结合教材和学 生身心发展 的特点 , 与实践 活动 , 参 使学生在 社会实践活动 , 如在地球 日组织学生走向社会参与环保活动 , 让 境 ,
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实践研究报告课题方案及对策
“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实践研究”课题设计方案(省昆山市陆家中心小学校执笔人:亮王建良)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条件1、背景德育是整个素质教育的核心。
加强德育就必须改进德育。
对于我们的德育成果,目前社会各界包括我们自己,还是不很满意。
许许多多的社会现象都使得我们反思,我们的德育工作的确存在着许多薄弱环节,目前社会整体的思想水平和道德水平并不尽如人意。
可以说明一点,就是我们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尽管在校期间可能很好,但进入社会后还很难抵御社会上的不良影响,或者说抵御能力还不是很强,这是学校教育值得反思的问题。
反思到最后,大概就归结到一个问题上,就是德育的实效性问题。
目前,德育工作中形式主义普遍存在,即德育片面注重和追求德育工作的表面形式,而不按德育的客观规律办事,不顾及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可能性,不注意德育实际效果。
如:德育目标脱离实际,面面俱到不考虑实现的可能性;德育方法空洞说教,不顾及教育对象实际;德育活动包办代替,无视学生的主体性。
这些都影响着德育的实际效果。
2、条件(1)具有科学的理论指导。
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形成了丰富的德育教育理论;当代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的发展以及多学科整合的视角寻求道德教育研究之合理的方法论为基础的德育理论,是当代德育教育理论取得又一个伟大成果,将会为将来的德育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2)具有丰富的经验作基础。
学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充分认识到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树立德育为首和德育就是质量的观念,探索德育合力工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学校被评为“市德育示学校”、“省先进家长学校”。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3)具有良好科研环境。
我校是一所百年老校,又是一所新的农村实验小学,有较好的文化积淀和科研环境。
“十五”期间,学校成功完成市级立项的心理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培养了一批科研骨干,为本课题研究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和条件。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1、课题的核心概念德育的概念表述: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在受教育者的自觉积极参与的互动中,通过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
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提高中学德育实效
浅谈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中学德育实效学生的主体作用一是指学生的自我意识及其作用,包括自我评价、自力学习、自强奋斗、自主发展、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等意识,以及在这些意识的支配下,学生个体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二是学生的群体合力。
包括学生个体意识的发挥对学生群体的影响,利用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进行相互管理、相互教育,发挥群体优势、群体效力而产生的积极作用。
一、提高德育实效离不开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在人的一生中始终伴随着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他是自我意识能动性的重要体现,是自我完善的重要手段,而作为一个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人,不仅能不断地完善自我,还在于在自我完善的过程中,通过其言、行、举、止影响他人,主动地帮助、教育他人。
中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学校使得他们有机会长时间比较大群体地聚集在一起,由于他们年龄相仿、认识水平相近,心理需求相似,以及经常性地接触,因此在完善自我的同时,对他人的影响力更强,感召力更大,他们之间的相互管理、相互教育更具有时效性和说服力。
二、中学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德育工作特征在中学德育中,学生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与自主教育能力。
学生自我管理和自主教育是指学生主动地对自己及他人的管理与教育以及学生间的相互管理与教育。
改革传统的德育模式,改进德育方法,创设积极的德育背景,借助各种力量,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是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和自主教育能力的关键。
我认为:中学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德育工作具有以下四个特征:(1)德育目标的主体性:注重发挥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参与学习,参与活动之中唤发主体意识,并启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最终落脚到学生主体的自我判断、自我选择、自我管理和自主教育等能力发展上来。
(2)德育内容的生动性。
寓德育于各种生动活泼的实践活动中,运用生动的、丰富的、新鲜的活动内容,诱发学生激情,让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氛围中走入教育境地。
提高中小学德育实效性的对策
长的 特 点 , 立科 学的 德 育 目标 , 立 道 德教 育在 中小 学课 程 中的 基 础 地位 , 确 确 关注 学 生 的 生 活世 界 , 革 德 育 教 学 的 方 式 , 高德 育 改 提
教 师 的 素 质 。 革德 育 工作 管理 方 式 等 几 个 方 面入 手 。 改
关键词: 中小 学 : 育 ; 德 实效 性
这 一 问 题 , 从 以下 几 个 方 面 着 手 。 需要
一
良好 品质的学习和养成是儿 童 、青少年健康成长 的必备素质 , 也是他们将 来成长与发展 ,形 成正确观念和 良好行为 的基础 。
、
围绕 中小 学生道德成 长 的特 点 ,
在 中学 教育阶段 , 确立 以“ 价值观” 育为中心 目 。通 过价 值 教 标
度上决定着所培养学生 的道德素质 。所 以, 提高 中小学德 育教 师素质 , 是提高 中小学德 育实效 的根本保证。首先 , 提高中小学
德育教师对德育工作的认识。因为“ 育的本质是教育者根据 德 社会的要求 ,把一定的社会意识转化为受教育者 的思想 品德 。 德育是教育的一个有 机组成部分 , 是首要 的教育活动 ……德育 的实质是塑造人格。” 中小学德育教师必须明确认识 到 自己肩 旧 负的历史重任 , 增强对德育工作 的理解和热爱 , 同时 , 还要做到 积极 学习 , 时调整 自己 的思想观念 、 及 价值取 向, 不断丰富 自己 的专业知识 , 改进教学 技能 , 满足 自己成长和 发展 的需要 。其 次, 德育教师要虚心 向他人学习。德育教师素质 的提 高不仅需
l 守纪律 、 爱 的效果难成 正 比, 即德育低效 问题 仍较 突出 , 如何 提高德育 的 学生 良好 的行为 习惯 。使他们在 E常生活 中懂 礼貌 、 爱人 民 、 孝敬父 母 、 尊敬 师长 、 热爱学 习 、 诚实守 信 , 这些 针对性 、 实效性 , 是一个亟待我们抓 紧解决 的问题 。要切实解决 祖 国 、
主体性德育模式与德育实效性探究
、
主体 性 德 育 模式 的含 义
主 体 性 德 育 模 式 的 基 本 含 义 是 承 认 和尊 重 人 的 主 体 地 位 ,培 养 人 成 为 具 有 自 主性 、独 立 性 、 能 动 性 、
创造性等 “ 主体 道 德 素 质 ” 的 社 会 主 体 的 模式 。 具 体
地 说 ,就 是 以人 的 需 要 为 出发 点 , 以人 的 发 展 和 完 善 为 目的 ,按 照人 的 需 要 和 个 体 自我 发 展 的 要求 ,有 目
格 教 育 ;传 统 的德 育 更 多 关 注 的 是 如 何 适 应 政 治形 势 变 化 ,忽 视 受 教 育 者 的 立 身 做 人 和 人 格 完 善 。 德 育 实 践 中 只重 视 单 一 的 政 治 目的 的 片 面 做 法 ,不 仅 仅 忽 略 了受 教 育者 的全 面发 展 ,又 往 往 容 易 脱 离 受 教 育 者 身 心发 展 实 际 ,其 空 洞 的教 学 内容 ,难 以 引 起 受 教 育 者 的共 鸣 ,从 而造 成 受 教育 者 本能 的 漠视 。 目前 。我 国德 育 成 效较 低 ,很 大 程 度 上 是 因 为 德 育 施 教 者 在 德 育工 作 中无 视 学 生 的 主 体 性 所 造 成 的 。 这种 无 视 主体 性 的德 育 方 法 培 养 出来 的 人 大 多 是 缺 乏 独 立性 、主 动性 和 创 造 性 ,缺 乏 个 性 ,缺 乏 自主 自立 能 力 ,不求 进 取 , 害怕 问题 , 回避 矛 盾 。是 否 具 有 主 体性 人 格 是 决 定一 个 民族 兴 旺 发 达 的 关 键 ,而 主 体 性 人 格 必 须靠 主 体性 德 育 来 培 养 , 因此 ,进 行 主 体 性 德
提升学校德育实效
提升学校德育实效提升学校德育实效是当前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学生的品德修养、道德观念、社会责任感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随着社会变革和教育理念的更新,学校德育的实效性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如何提升学校德育实效,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学校德育实效的提升需要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学校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场所,学校的文化氛围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具有重要影响。
学校要注重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和育人理念,倡导勤奋、诚信、团结、守法的校风,营造和谐、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学校还应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感受到尊重和关爱,从而获得健康的成长。
提升学校德育实效需要强化德育教育内容和方法。
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学校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成长需求,设计符合学生特点的德育教育内容和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在教育方法上,学校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主题教育、情感教育、体验教育等多种形式的德育教育活动,使学生在参与中获得全面的德育教育。
提升学校德育实效需要强化德育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主体,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教育能力直接关系到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学校应加强对德育教师的专业培训和业务指导,提高他们的德育教育水平和教育能力。
学校要激励和支持优秀的德育教师,营造尊师重教的文化氛围,使德育教师对自己的工作充满热情和责任感,从而更好地开展德育教育工作。
提升学校德育实效需要积极建设家校合作机制。
家庭是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社会环境,学校要注重与家庭的联系和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德育成长。
学校可以通过家长会、家访、家长培训等多种形式,加强家校沟通和合作,促进学校和家庭共同育人,共同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提升学校德育实效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
发挥学生主体性增强德育实效性
发挥学生主体性增强德育实效性摘要:在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与碰撞中,我们还从主观愿望上要求学生向上、向善的效果甚微。
本文从学生的情感培养、道德品质、健康人格方面探讨增强德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德育实效道德修养道德信念主体性当今社会学生受到的影响纷繁复杂,“问题”学生增多,青少年犯罪率上升。
屡见不鲜的负面案例让我们意识到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学校德育必须让学生自主地实现价值认同、道德内化,才能提高实效。
一、德育实效的含义及理论基础德育实效是指德育工作的成功率,或者说是德育预期目标任务的达到与成功率。
要面向21世纪培养全面发展的建设者,除了要有健康的身体、出色的才智外,还应具有优良的思想品质和道德品质。
如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有忠心、孝心、爱心;能自尊、自信、自强,有较强的自我控制力;不断进取、勇于担当等。
学校德育持久进行,但距预期目标距离甚远。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告诉我们,人的任何行为都是刺激——内化的结果,德育过程是学生自我建构的内化过程。
它的本质特征就是主体性,一方面表现为人对客观规律自觉能动的掌握,另一方面表现为人的自觉能动的创造,集中体现为人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是指既要使其具有主体意识,又要具有主体能力,才能真正实现价值认同、道德内化。
二、目前学校德育存在的问题1.学生自身缺乏判断力、辨别力和抵制能力。
以知识经济为标志的信息时代,太多的新鲜信息一起来到学生面前。
由于青少年的身心均处于发育阶段,求知欲强、好奇心重,对所有信息来者不拒,因而造成部分青少年学生的人生迷茫,追求享乐,盲目崇拜,步入人生误区,道德标准错位,道德认识偏激、错误等。
2.学校德育缺乏行之有效的考核激励机制。
德育工作的考评在条件、措施、制度等方面都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有说服力的指标,只注重受教育者的协调性品质,如服从、忍让、遵循常规等,而不注重受教育者的自主性品质,如开拓、竞争、创造、参与、选择等品质的培养。
治校方略——提升学校德育实效性的策略探究
治校方略——提升学校德育实效性的策略探究当今学生生活世界中存在诸多矛盾:人们价值观多元化与正确价值观之间的矛盾;现在的学生“远离历史”与他们肩负的历史使命之间的矛盾;现实的安逸生活和学生应该有远大理想之间的矛盾等等。
这就使得在学校教育中,出现了校内与校外不一,家里家外两个样的“双重性”状况,使得学校德育显得苍白无力,效果低下甚至无效。
一、中学学校德育低效的根源探究1.德育的主、客体错位。
学校德育的落实较多的是通过学校和教师强制、行政命令式等方式压迫式灌输,强调社会规范的要求,用道德规范来约束学生的行为,诸如《学生须知》中充斥着“不要”、“不准”等词语,但是一旦没有了教师的约束,学生通常会出现所谓的“双重人格”行为。
这些把学生当做承接德育要求的容器,视学生为德育客体的教育,灌输越多,就会越适得其反。
2.德育知性与理性倒置。
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班主任较多地重视对知性道德的传承,教给学生的是一些教条式德育规范,忽视了对学生道德理性思维的培养。
即便学生较好地识记了这些规范,但在当前社会多元价值并存的冲突下,往往会出现混乱而产生有悖于道德要求的行为,学校德育因此也就无法体现持续作用而显得无效。
3.师生的民主与集中失衡。
当代中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民主意识逐步加强,他们渴望独立,不愿轻易地接受别人的意见。
经常有班主任感叹:为什么我制定的班规在执行中总是半途夭折?其实,这正是没有处理好教师的个人意愿与学生内心渴望民主的需求两者关系的结果。
如果我们对这一现实视而不见,而仅仅以教师的权威去压制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就会陷入一种对教师产生逆反的心理状态,德育教育效果根本无从谈起。
那么,如何将学校教育者的意愿变成学生自觉接受的行为,真正提高学校德育教育的时效性呢?二、提高德育实效性的策略探究1.找准德育教育的起点,激发学生内在需求——德育高效的前提当代中国青少年思想品德的主要特征是思想品德认识的主体性和认识结果的多样性。
首先,当代青少年有强烈的主体意识,他们不唯书、不唯上,重视自身的感受和体验,更倾向于通过自己的分析判断得出结论,而不是一味地接受外界的“结论式”灌输、说教和要求。
结合实际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仡舍雾
一
口 海 口 市 第十 中 学 严 居 进
学校 德 育 的实效 性可 以从 以下几个 方 面努力 :
、
提 高德 畜 的 浅 谈 学 生 不 囊 裁 慷 良
校 办 学 的 思 想 和 德 育 工 作 的 导 向 与 追 求 。名 言 富 有 哲 理 性 , 学 生 起 鞭 策 和 鼓 励 的 作 用 。 师 、 生 也 可 以展 示 对 教 学
行 为
口 海南 新
提 高教 师德 育方 法 的科学性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宋 代 史学 家 司马 光提 出了他 的 “ 才观 ” “ 者 , 德 ,德 才 “ 的画 ” “ 的话 ” “ 的座 右铭 ” , 而表现 自己的 我 、我 、我 等 从 之 帅也 ; 者 . 才 德之 资也 。 ” 左 传》上记载 “ , 《 德 国之基 追求 、 爱 和价 值 , 而感 染他 人 , 立高雅 的生 活导 向 喜 从 树
矫 着 手 治 疗 , 不 能 够 医 好 孩 子 的 ! 那 么 , 什 么 偷 的是 钱 、学 习用 品 ,还是 其他 东 西 ,他不 自觉 是 ” 是
¨ 多 的小学 教育 中 , 过观察 与 了解 , 为学童产 爱 , 能 够改掉 这种 不 良的行 为。 三 通 认 才
原 因 造 成 学 生 的 不 良行 为 呢 ? 笔 者 在 进 行 五 年 的 目的 是 “ 爱 ” 因 此 ,惟 有 给 了 孩 子 充 分 的 偷 。 生 这 种 不 良行 为 主 要 原 因 是 孩 子 得 不 到 家 长 和 许 多 父 母 、老 师 往 往 将 孩 子 的 不 良行 为 归 老 师足 够的爱 。 于 交 友 不 慎 ,或 是认 为 受 了 电 视 、小 说 的 影 响 , 记 得 有 一 位 孩 子 的 妈 妈 对 我 说 起 , 一 次 , 捷 至认 为是学 校或 家庭 管教不 好 的结果 。其实 , 有 她 家 经 营 小 杂 店 的 钱柜 里 有 10多 元 钱 不 见 我认 为 , 0 这种 观念是 错误 的 。 如孩 子能够 自由 假 了。 她找来 l O岁的孩子 问 。 孩子说 他 没拿 , 子 发展 ,并 充 分的享 有父 母与 老 师 足够 的爱 。电 孩 爸 爸 不 相 信 , 把 孩 子 一 顿 毒 打 , 是 她 把 孩 子 视 、 说 或 是 交 友 不 慎 , 不 会 影 响 孩 子 。 且 , 就 于 小 都 况
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措施
伴 随着 基 础 教 育 课 程 改 革 向 纵 深 发 展 .我 国 的 学 校 德 育 紧 跟 时代 的步 伐 , 行 了一 系 列 的改 革 。 进 如改 革 思 想 政 治 课 的 教学 , 强 爱 国 主义 和行 为规 范 的养 成 教 育 等 等 , 些 改 革 措 加 这 施 都产 生 了一 定 的 成 效 , 因而 德 育 工 作 总体 上 是 好 的 。但 是 , 与 此 同 时 , 在 的 问题 仍 然 不 少 , 人 们 对 德 育 的 关 注 程 度 相 存 与 比 , 对 德 育工 作 的各 种 资 源 投 入 和 产 生 的实 际 效 果 相 比 , 与 与 社会 、 时代 对 学 生 应 具 备 的 道 德 素 质 要 求 相 比 , 育 的 低 效 . 德 实 效 性 差 等 问 题 尚未 根本 改 观 德 育 实 效 性 差 ,不 仅 意 味 着 投 入 的 德 育 资 源 无 法 产 生 应 有 的效 益 , 导致 教 育 资 源 的浪 费 . 而且 影 响 了 学 校 培 养 的 人 才 质 量 , 讲 求 实 效 , 德 育 形 式 主 义 的 表 现 , 样 的 德 育 不 会 不 是 这 有 生 命 力 , 且 会 使 人 对 德 育 的 地 位 和 作 用 产 生 怀 疑 。因 此 , 而 提 高 德 育 的 实 效性 是学 校德 育工 作 管 理 中一 项 十分 紧要 的任 务 。 者 认 为 当前 存 在 以 下 四点 因素 影 响 学 校德 育 的实 效 性 。 笔 德 育 目标 存 在 偏 差 德 育 目标 与德 育实 效 性 之 间有 直 接 关 系 , 前 , 校 德育 当 学 目标 设 定 的 不合 理 之 处 表 现 在 两 个 方 面 : 是标 准 过 高 , 有 一 没 考 虑 学 校 学 生 的年 龄 特 征 和接 受 水 平 , 及 公 民 思 想 觉 悟 、 以 道 德水平 、 化素质等 现实情况 , 定的政治 和道德标准过 高 , 文 制 致 使 学 生 丧 失 了实 践 的信 心 、 趣 和 动 机 , 至养 成 言不 由衷 兴 甚 地 说 假 话 和 说空 话 的 习惯 。二 是 顺 从 取 向 , 把 是 否 “ 话 ” 即 听 、 “ 从 ” 为衡 量 学 生 品 行 的价 值 尺 度 , 种 价 值 取 向 忽 视 了 顺 作 这 学 生 的 主 体性 , 学 生 成 为 德 育 的 被 动 受 体 , 致 他 们 选 择 能 使 导
浅析大学“互为主体”德育模式
第 l 期 1
S IN E&T C N L G F R A I N CE C E H O O YI O M T O N
O高校讲坛0
科技信息
浅析大学“ 互为主体” 德育模式
钱 玉霞 f 东莞理 工学 院城 市 学院 广东
【 摘
东莞
53 0 ) 2 1 6
要】 德育过程就其本质而言既是意识运动过程 , 也是人 的主体性养成过程。通过“ 主体一客体一主体” 的转化实现 的“ 为主体” 互 德育
【 关键词 】 互为主体 ; 德育模式 ; 实效性
德 育 过 程 就 其 本质 而言 既 是 意 识 运 动过 程 , 是人 的 主体 性 养 成 也
互 为 主 体 的德 育 模 式 可 以通 过 多层 次 的德 育 教学 和道 德 实 践 , 将
过 程 , 学 德 育 过程 需要 教 师 、 生 和其 他教 育 主 体 共 同 参 与 。 为大 道 德 教 育 反 复 进行 .使 道 德 规则 深 深地 扎 根 于受 教 育者 的意 识 中 , 大 学 因 并 学 生成 长 具 有 特 殊 性 , 此 一 方 面 , 育 过 程 是 教 师 对 学 生 施 加 教 育 通 过 有 效 的 教育 环 境 影 响 , 教 育 者 既有 社 会 外 在 影 响 。 有 充 分 判 因 德 受 也 影 响 的道 德 内生 过 程 ; 一 方 面 , 是 学 生 主 动 接 受 教 师 所 施 加 的影 断 分 析 和 消 化 吸收 的过 程 ,社会 道 德 规 则 能 有 效 的 内化 为 道 德 意 识 。 另 也 响 , 通 过 自我 教 育 、 并 自我修 养 , 富 自身 品德 结 构 、 升 自我 品 德 水 这 是 一 个潜 移 默化 的 过 程 , 丰 提 是一 个 形 成 大 学 生 道 德 养 成 并 能 够 自主 进 准 的 养 成 过 程 。 何 针 对 大 学 德 育 过程 建 立 科 学 的 德 育模 式 对 于 提 高 行 道 德 评判 和 道 德 自律 的 过程 。 如 大 学 德 育 实效 性 具 有 很 强 的 实 践 意义 。 3 “ 为 主体 ” 育模 式 理 论 建构 互 德
发挥主体性作用实施德育教育
发挥主体性作用实施德育教育主体性具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人的主体性,即培养出人在与客体相互作用中应具有的主体性;二是德育的主体性,即德育应当以培养主体性人为根木宗旨。
这两层含义又是统一的,即德育的主体性总是以学生的主体性为基础,为内涵的。
主体性要充分发挥人的无限精神潜能,以培养出能改造世界,推动现代化社会进步的个体,促进个体的社会化首先要从德育出发。
目前的学校德育工作在一定程度上陷人了困境中,无论理论研究者还是实际工作者都在困惑、在迷茫,德育的实效性很值得探索。
学校德育怎样进行,问题的原因在哪里,怎样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发现走出困境的突破口?发挥学校学生的德育主体性,首先分析学校德育有效性的因素:一是德育本身的问题,二是德育外部大环境的问题。
就德育本身的问题来说,我们目前学校的德育跟智育在本质上没有什么大的差别,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德育异化为智育,我们学校教育对学生进行正常的德育,只是局限于向学生传授特定社会所要求的固定的道德规范、规则。
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从认知的层面上理解、掌握道德概念、定义、规则,如“法律”、“公民”、“国家”、“国旗”、“四有新人”、“中小学生守则”,等表现为知识形态的常识或理论。
简单地认为只要传授了道德规范、澄清了认识,就能起到良好道德品质的塑造或转化的目的。
德育在知识型德育的低水平上徘徊不前,德育内容不够全面,德育方法势必强迫灌输,评价标准必定以考分取人,所以会出现忽视德育实践体验性的弊端。
众所周知,品德结构由知、情、意、行四个方面的要素构成,道德教育必须注意到知、情、意、行四方面的统一,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既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又要在实际中得到锻炼,增强道德认识,转化为行为,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提高自觉性。
只有如此,才能培养出品德高尚的新一代我们以往的知识型德育着眼于知识因素一个方面,忽略了情感、意志、行为三个方面。
而在这四种因素中,道德知识一方面稳定性相对较差,另一方面在优良品质的获得和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中,并不能起到最终的决定性作用。
“双减”政策背景下增强德育实效性的思考
新教育 上旬刊19德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宗旨是“立德树人”,其在培养学生高尚情操、树立正确价值观、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在实践中,因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在中小学德育实施的过程中德育的内容和实施途径有被弱化的现象,导致德育在整个中小学教育工作中的基础性、关键性的作用不够凸显。
在落实“双减”政策的过程中,怎样强化德育效果,有效落实德育实施,是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关键。
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要深刻理解“双减”政策的精神实质,在德育工作中不断开辟德育新途径,重构德育评价体系,以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一、“双减”背景下加强德育的意义众所周知,改革开放40余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除了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之外,精神生活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满足。
我们生活在一个日益开放的时代,无论是成年人还是中小学生,获得信息的途径更加便捷,最显著的是网络和手机的普及,学生的视野变得越来越开阔,他们对新生事物更加充满兴趣,对于创新更加热情。
一方面,他们接收到更多正能量的信息,有利于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凝聚热爱国家、热爱民族的精神力量;但是另一方面,无论是网络世界还是现实世界,必然输出不同的价值观,映射出不同的思想意识形态,这对于价值观尚未完全建立的中小学生都是极大的挑战。
尤其是现在网络上碎片化的信息很容易让人产生“误读”,从而使得人们对健康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产生怀疑和动摇,很容易走上追逐虚荣、追求功利的道路。
学生时期作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关键节点,“双减”政策的提出,要求社会各界不再一味追求文化课成绩,着力于构建以培育学生高尚情操、激发真正创造力、追求全面健康等为内容的教育体系成为了教育教学的要求,“双减”政策下德育很显然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
一是为学校教育指明了方向。
取消校外培训机构,要求学校发挥主体性作用,进一步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之外,还要提高学校在德育方面的教育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这就从政策层面明确了学校德育的育人责任。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学校德育的改革与发展拓宽了新
!" 世纪 %" 年代,建构主义取得了新的 发 展 , 并
逐渐形成了当代建构主义的几种类型,它们分别是: 、社会性建构 激 进 建 构 主 义 ( &’()*’+ *,-./&0*/)1).2) 、社会文化认知的观点 主 义 ( .,*)’+ *,-./&0*/)1).2) 、 信 息 加 工 的 建 构 主 义 ( )-4 ( .,*)’+*0+/&0’+ *,3-)/),- )
*+ , - . /
01234567289:";<
李明汉
. /0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学校德育的改革与发展拓宽了新 的 思 路 , 为 提 高 德 育 实 效 性
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为现代学校德育模式的构建与实施赋予了新的思想、理论和方法。建构 主义理念下的德育模式是一种主体性德育模式,这种模式反映着建构性、能动性、经验性、主 体间性以及探究性的道德学习。
!"#$!""#%$$&’()&
!
建构过程,也即一种由内部动机启动的对未知知识的 探索与发现过程。简言之,学习是一种主动的积极的 过程,学习者在此过程中,依靠自己过去和当前探索 与发现的知识建构新的思想和概念。
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世界 的理解和意义赋予却是每个人自己决定的;知识并不 是对客观现实的准确表征,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 法则,它只是对变化着的世界的一种意义解释,没有 最终答案,同时,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 体个体之外,而只能由个体学习者基于自己的经验背 景建构起来。由于个体的经验背景不同,因而人们对 知识乃至精神世界的建构就会不同,对于世界的理解 和意义赋予便也迥异。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 识,而是由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学习者不是被动的 信息吸收者,而是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学习过程 并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新旧经验 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这种学习体现出如下一 些 特 征 : ( $) 积 极 的 学 习 。 即 学 习 者 不 是 被 动 地 接 受外来的刺激,而是主动地选择外来的信息并予以加 工 。 (!) 建 构 性 的 学 习 。 学 习 者 在 交 往 、 合 作 以 及 意义共享、协商和新旧知识的联系中,达到意义建 构 。 (#) 积 累 性 的 学 习 。 一 切 新 的 学 习 都 建 立 在 以 往学习的基础上,新的经验的获得需以旧的经验为前 提 。 ( <) 目 标 指 引 的 学 习 。 学 习 是 有 目 标 定 向 的 , 学习者只有确立清晰的学习目标,才有可能取得成 功。当然,这种目标不是从外部由他人设定,而是由 学 习 者 自 主 设 定 。 ( =) 诊 断 性 学 习 。 学 习 者 在 学 习 过 程 中 能 自 我 监 控 、 自 我 检 查 、 自 我 评 价 等 。 ( >) 反思性学习。学习者在通过对他人的学习以及对自我 的分析比较中,调控和改进自己的学习,并提高反思 能力。此外,还体现出探究定向的学习、情境化学 习、问题定向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社会性学 习、内在驱动的学习等。〔#〕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不是一张白纸,不是空着 脑袋走进校园的,当他走进校园以前,已在日常生活 中习得了不少经验,建构了一定的价值和意义,形成 了一定的自主性。因此,当他学习新的知识时,总会 凭着原有的经验去理解和吸收;当遇到新的问题时, 他们即使从未接触过,缺乏现成的经验,但他们也会 以已有的相关经验,凭着自己的智慧,对问题作出某 种解释和假设,并形成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所 以,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学习自主性,简 单地从外面灌装知识,而要善于唤发学生的自主性, 唤起学生的已有经验,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 知识的生长点。教学不是知识的简单传递,而是帮助 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理解和加工知识, “生长”出新 的知识经验。教师不单是知识的呈现者,而更应该是 学生人格的保护者、学生意见的倾听者、学生行为的 洞察者、学生经验的分享者、学习环境的营造者、学 习资源的提供者、学习过程的支持者。教师的作用主
主体性德育的实施策略
2013.05学教育149主体性德育的实施策略张雪琼(甘肃省临洮县文峰中学,甘肃定西730500)[摘要]目前,在学校德育工作现实中,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轻实践的倾向还十分严重。
笔者认为,构建主体性德育模式是适应时代发展和教育改革的积极举措,是素质教育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召唤。
所谓主体性德育模式是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作为主体,通过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德育的过程和实践,引导受教育者对德育的原则和内容自觉地进行理性思考,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自觉、自愿地作出合乎正义的行为选择的一种教育模式。
[关键词]德育教学;策略一、坚持德育目标的导向性和层次性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灵魂。
德育目标的制定,一是要有伦理学的依据,根据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状况而定;二是要有心理学的依据,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而定。
学校德育工作总是服务于社会,我们在确立学校德育目标时,首先要注重导向性,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共同理想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其次,学校德育目标的确立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而学生身心发展有着个体的差异性,因而,德育目标的确立要具有层次性。
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我国的德育目标与我国的社会发展的实际和学校受教育者的实际都有较大的“坡度”,普遍显得过高,注重导向性而缺乏层次性。
过高的道德目标使很多学生难以做到,而缺乏层次性的德育目标使学生无法区分道德要求和道德追求,导致基本的道德要求被忽视而无法落实,也使得道德追求也失去本身的导向作用,以至于学校德育出现“小学进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而大学不得不进行行为养成教育”的怪现象。
为此,当前我们一个刻不容缓的任务是,加强学校德育目标的层次性的研究,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对象的差异性和层次性,制定一套适合社会发展实际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本道德规范,使不同年级、不同年龄、不同道德水平的学生有不同层次的道德要求和道德追求。
让学生从基本的道德要求做起,从日常行为规范做起,从家庭美德、社会公德做起,从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做起,逐步向更高道德追求迈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展定位及教育内涵
在育人模式与课程改革方面进行了系列探究: 主体性德育,主体性优质课堂,综合活动课, 分层教学,高中“四环节”教学、中学六年一 贯制、二四学段等。 开发性教育——开发学生的潜能; 发展性教育——着眼于学生的未来; 层次性教育——尊重差异、培养特长; 主体性教育——以生为本、学生主体。
实现国有资产增值和办学条件现代化
8年共筹集办学经费2.32亿元,国有资产从1995 年的1450.3万元增加到2002年的1.62亿元。 新建校舍10.4万平方米。为国家节省财政拨款 4130万元。
确立学校国有民办的理论基础
已发表的《论学校国有民办制》等论 文,论证了国有民办制产生、存在和发 展的客观必然性,公办学校转制条件、 发展前景等,并提出了可操作的措施和 方法。
思想道德现状调查研究
每年都要通过对调查问卷、访谈 等形式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进行 调查,然后对数据进行科学统计与 分析,力求对新时期教育的对象有 比较科学、全面的认识,使学校德 育工作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 贴近学生。
总体的趋势
自主和民主意识增强 对健康、安全、自己的合法权益关注 知识面广、信息量大、崇尚科技 参与、竞争意识和挑战精神 重视亲情和友情 社会责任感增强
开创“国有民办”的办学体制
针对公办学校经费不足、缺乏办学自主权和育人 模式封闭落后等问题。1992年我们率先提出了公 办学校“五自主” 1992年5月,即:自主筹集日 常办学经费、自主招生、自主用人、自主工资分 配、自主教育教学改革。改革思路。1993年概括 为“学校国有、校长承办、经费自筹、办学自主” 为特征的“国有民办制”改革构想。 1995年、1996年,先后被区、市教委批准为办 学体制改革试点校。历经十几年,在理论和实践 的探索上,取得丰硕成果。
主要内容
学校情况简介 科研引领 确立主体性德育理念 建设一支德才双馨的教师队伍 创新德育途径,践行主体性德育 学校德育工作的再思考
学校情况介绍
我校是在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 亲切关怀下,由中央军委创办于1952 年,1964年移交地方。现为一所完全 中学。1993年11月成为北京市高中示 范校。 学校占地15.6万平方米,各类建 筑近15万平方米;现有教学班114个, 学生5630名。
主体性德育实践
十一学校以“主体性德育研究与思考”为课题, 开展了“学生自主管理模式的探究”、“网络·德 育”的实践尝试、“学生心理健康自助的探索”、 “学生主体性心理的培育与生成”等子课题的学 习和研讨及实践,同时开展了“班级文化”、 “学生文化”、“教师文化”、“校园环境文 化”、“学生公寓文化”、“学生餐厅文化”、 “家庭教育指导”等有关学生成长因素方面的实 践和研讨,加速了一支优秀德育队伍的成长,促 进了学生参与学校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了 学校德育实效。
坚持“两改革” “两建设”,初步形成两大特 色
两改革:办学体制改革和育人模式改革。 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办学条件建设。 两特色: 办学体制特色:“国有民办”制 育人模式特色: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 学校获得快速发展,示范、辐射作用日益增强。
在学校两大改革中,办学体制改 革是切入点、突破口,育人模式改革 是办学体制改革的动因和归宿,是教 育改革的核心内涵,是体制改革的深 化与发展,是学校朝更高目标迈进的 必然要求。
“智仁双修”的喜人成绩
我校一直是北京市德育先进校 2006年本科率98%;600分以上201人;升入清华 北大43人;还有11人升入香港等高校. 2005 本科率居海淀第一,总平均分文、理都 为第二;43人进入清华、北大,重点本科率达 到88.7%, 2004年高考600分以上达60人。 中考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2001-2005年中考 获海淀区三项第一:总平均分第一。
《人民教育》以“敢为天下先” 为题进行报道,评论员文章称 赞我校是“教育界的改革先锋、 创新典型”。
办学理念和教育思想
基本办学理念:改革、选择、发展、和谐; 基本办学价值观: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 , 办人民满意的学校; 学生发展定位:全面发展,多向成才; 基本德育理念:理解与沟通 基本教学理念:对话与交流 基本管理理念:效率与和谐 基本文化理念:民主与包容。
北京市德育现场研讨会
高中学校德育与学生成长研讨会北京 市中小学网络德育研究暨“主体性德育 实践与思考”现场研讨会在北京市十一 学校召开。
百花艺术 素质体育
学校连续16年获“北京市体育达标先进 校”,并荣获“北京市体育模范校”荣誉称 号; 童声合唱团荣获全国首届合唱节一等奖;校 金帆交响乐团和校童声合唱团五次荣获全国 和北京市一等奖。2006年,成为北京市金帆 示范校。
扩大办学规模,有效利用优质资源
十一学校从改革前的46个班、2160名学生增加到 改革八年后的114个教学班、5612名学生,成为 京城最大办学规模的中学,为社会提供了很大的 优质教育资源。成为名副其实的大校。
师资队伍建设
一支师德高品位、专业高学识、能力多方位,结 构合理、学科配套师资队伍。 特级教师20位,博士21位,硕士93位。 全国骨干教师或校长培训班学员11人,市级中青 年骨干教师和市区学科带头人103人,有11人被 评为省部级劳动模范或全国优秀教师。
学生的综合素养获得全面提升
97.14%的学生关注自己的品德修养。 87.7%的学生关注自己的身体锻炼。 92.28%的学生认为需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85.0%的学生认为应该考虑校纪校规。 92.2%的家长肯定良好的校风、严谨的学风是 我校长期德育工作实践成果的积淀。
一、科研引领 确立主 体性德育理念
需要关注的问题
价值选择呈现多样性趋势 部分学生行为落后于认知 存在紧张、苦闷的情绪 学生对学校管理矛盾显现
学生自主意识的增强
学校管理困境日益突出学生自主意识逐渐增强,评判能力 也不断提高,他们越来越不能接受大包大揽式的、强制的、 生硬的管理方式。 从调查结果看,学生对学校管理的满意度不高,64.9%的 学生认为学校管理压抑,70.5%的学生希望进行自主管理。 学生不满意学校管理的同时,学校也困惑于对学生的管理。 “当个人选择与校规校纪发生冲突时”,不遵守校规校纪 的超过了一半。大部分学生对早恋持认可的态度,并对于 学校、家长以及社会对中学生早恋的态度比较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