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第六单元jiaoxuesheji
三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第六单元《采摘节—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二)讲授新知
1.混合运算的概念:向学生介绍混合运算的含义,即在一个算式中同时包含加、减、乘、除四种运算。通过具体例题,让学生了解混合运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运算顺序:讲解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先进行乘除运算,后进行加减运算。同时,强调同一级别运算从左到右的顺序。通过示例和练习,让学生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8.情感关怀,激励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给予积极的评价和鼓励。对于学生在混合运算中取得的进步,要及时表扬,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故事引入:讲述小猴子在采摘节上遇到了一个难题,它需要计算摘了多少水果。故事中小猴子遇到了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混合运算,不知道从哪里开始计算。通过这个故事,引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混合运算。
1.抓住学生的兴趣点,通过生活化的情境引入混合运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创设合作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掌握混合运算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4.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不同难度的练习,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增强自信心。
3.含括号的混合运算:介绍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讲解括号可以改变运算顺序的规则。通过具体例题,让学生学会如何正确计算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一个组长,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a.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b.如何正确计算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c.在计算混合运算时,有什么好方法可以避免出错?
三年级语文文第六单元教案:小学语文教学重点分析
三年级语文文第六单元教案:小学语文教学重点分析。
一、阅读真题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阅读真题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这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还可以让学生了解应试考试的道理和题型。
在第六单元中,应注意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样题,了解题意,学会转化思维,掌握答题技巧。
可以针对样题的背景、人物、情节等方面,引导学生对论题的认识,想象其后续情节发展和结局。
二、课文朗读语文课堂的核心在于课文的朗读,而朗读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基础。
在第六单元的教学中,应注意让学生规范地朗读课文,注意抑扬顿挫、声音高低、节奏感等,将课文朗读得富有感情。
同样,也要注意字音字形的规范,特别是在生字词和词语的学习中,要让学生掌握其正确的拼读方式和正确的写法,逐渐提升语文学习的能力和水平。
三、作文教学在第六单元的教学中,作文的教学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环,而且是教学最基础也最重要的部分。
作文的主题选取要简单明确,让学生能够理解和思考,避免抽象化和复杂化;老师要引导学生先进行头脑风暴思。
在思考思路时,学生可以思考前因后果、具体事例、人物感悟等方面,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情节,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学生的作文要求既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还要遵循写作规范,确保作文的条理清晰、语言准确、文采优美。
四、语言练习语言练习是语文学习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可以锻炼学生对语言的感知、理解、记忆和运用能力。
在第六单元的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对语言基础知识和语法的练习,包括形容词、名词、动词、副词等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另外,还要针对教材中出现的各类语言现象,如借代、象征、人比等,进行相关的练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
五、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是帮助学生提升语文阅读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方式之一。
在第六单元的教学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参加阅读活动、利用图书馆等进行阅读,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读物,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和热爱,同时也能加深学生对语言和文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教案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教案(5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教案1教学目标:1、进一步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列竖式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并能进行验算。
2、结合具体的计算过程,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3、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感知除法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4、组合学生解答练习七中的习题。
先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再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5、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学重点:能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并灵活运用除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的计算过程,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设计:1、第2题“先估计商是几位数,再计算”可以使学生在计算时逐步养成“先估算,再计算”的良好习惯,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第4题解决问题以后,可以引导学有余力的`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如:(1)两个倍数为什么不一样?(2)再过一年(即小孩7岁时),老人的年龄是小孩的几倍?小孩8岁时呢?(3)有什么规律吗?3、第5题解决问题以后,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每周存的钱数越多,存的周数就越少”的规律。
4、第7题数学中要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知道比较“谁打字打得快”,是要在相同的时间内,看谁打的字数多。
学生可能用以下的方法解答:看1分谁打字多。
126÷3=42(个),90÷2=45,45〉42(个),所以笑笑打得快:看6分谁打字多。
126×2=252,90×3=270,270〉252(个),所以笑笑打得快。
5、第8题数学中要结合这个具体的情境,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学时可以:(1)理解题意,说说从弄脏的购货发票中能获得哪些信息。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六单元 第1课时 蚂蚁做操∣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六单元第1课时蚂蚁做操∣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蚂蚁行军的方式;•学习使用数字和图形记录蚂蚁行军路线;•学习能够描述蚂蚁行军的语言。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记录的能力;•培养学生分类和比较的能力;•培养学生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在研究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学生通过观察描述问题并提炼问题;•培养学生精细观察和记录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使用图形记录蚂蚁的行动路线。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根据本节课题制作教学用品和教具;•学生自带的数学活动本。
五、教学过程1. 活动引入(5分钟)教师用教具模拟蚂蚁做操,让学生观察、想象和表述。
2. 自主合作探究(40分钟)1.活动一:模拟蚂蚁行军教师通过教具模拟蚂蚁行军,学生观察并描述蚂蚁行军的方式。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例如:蚂蚁遇到障碍物或其他蚂蚁时会怎么样?如何解决问题?2.活动二:使用数字记录学生利用数学活动本,记录蚂蚁走过的路线和经过的地点。
教师要引导学生想象和预测蚂蚁的行动轨迹,并记录数字。
最后进行对比和讨论。
3.活动三:使用图形记录学生选取一只蚂蚁,用不同颜色的线和箭头表示不同的方向和路线,通过画图形的方式记录蚂蚁的行动路线。
教师引导学生对比不同蚂蚁的行动路线,分析原因,引导学生交流和合作。
3. 活动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和要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六、教学评价评价内容:1.观察和描述能力;2.记录和分析能力;3.团队协作能力。
评价方法:1.观察学生活动记录;2.观察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表现;3.对学生合作、表达和批判性思维的评价。
七、板书设计•课题:“蚂蚁做操”;•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教学重点:学生通过观察描述问题并提炼问题,培养学生精细观察和记录的能力;•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使用图形记录蚂蚁的行动路线。
八、课后作业1.完成数学活动本上的内容;2.思考:蚂蚁行军中的规律和模式,写一篇小结。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蚂蚁做操》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蚂蚁做操》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蚂蚁做操》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感知和理解平移和旋转现象。
教材通过生动的蚂蚁做操的场景,引导学生发现平移和旋转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对几何图形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平移和旋转的概念和规律还需要通过具体的操作和观察来理解和掌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和操作,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平移和旋转的概念和规律。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几何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平移和旋转的概念和规律。
2.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平移和旋转的规律解决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动的场景,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观察和操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在交流和探讨中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思考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准备相关的教具和模型,如小蚂蚁的图片、几何图形等。
2.学具准备:准备相关的学具,如彩纸、剪刀、胶水等。
3.教学环境准备:创设一个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创设一个蚂蚁做操的场景,引导学生观察蚂蚁的运动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展示,向学生介绍平移和旋转的概念和特点,让学生初步理解平移和旋转的含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操作,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知和理解平移和旋转的规律。
三年级上语文第六单元语文园地教学设计
三年级上语文第六单元语文园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和实践,学生能够掌握本单元所学内容,包括字、词、句等知识点,同时培养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
2. 通过游戏等形式,学生能够体验语文学习的乐趣,培养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教学内容:
1. 字词学习:本单元学到了哪些生字和词语?你还记得它们的含义和用法吗?
2. 句子学习:你学到了哪些好的句子?你能试着写出来吗?
3. 阅读理解:你学到了哪些阅读技巧?在实践中如何运用?
4. 写作和口语交际:你有哪些写作和口语交际的小经验和小技巧?
三、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问题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同学们,我们学过了第六单元的内容,你们觉得有哪些有趣的地方?”
2. 知识点回顾:通过PPT等形式,呈现本单元所学的知识点,包括生字、词语、句子等,让学生复习巩固。
3. 阅读理解:选取本单元的一篇文章,进行阅读理解的练习。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 写作指导:通过选取本单元的一篇课文或范文,进行写作指导。
引导学生掌握写作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5. 口语交际训练:通过小组讨论或角色扮演等形式,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引导学生培养口语表达和沟通交流的能力。
6. 游戏环节:设计一些有趣的语文游戏,如猜字谜、成语接龙等,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语文,体验学习的乐趣。
7. 总结与评价: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和评价,让学生知道自己学到了什么,哪些地方还需要加强。
同时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积极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第二课时,主要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概念,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第一课时已经初步了解了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概念,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一些具体例子和实际应用的理解仍有一定困难,需要通过大量的操作和实践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概念,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培养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理解和掌握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概念。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性质。
2.操作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理解。
3.问题解决法:引导学生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实例和问题。
2.学习材料:准备相关的学习材料,如图片、卡片等。
3.教学场地:安排合适的学习空间,便于学生操作和实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出示一些生活中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实例,如滑滑梯、转盘等,引导学生回顾和复习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呈现一些新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实例,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发现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性质。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操作,亲自动手实践,加深对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理解。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欣赏月光下的凤尾竹教案
- 通过反思总结,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方法,提升学习能力。
六、拓展与延伸
1. 拓展阅读材料:
- 《中国民族音乐》:介绍我国各民族的音乐特点,包括傣族音乐的风格和乐器;
- 《音乐与民族》:探讨音乐与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分析音乐如何反映民族特色;
- 《月光下的凤尾竹》创作背景:详细讲述该歌曲的创作过程、灵感来源以及背后的故事;
七、反思改进措施
(一)教学特色创新
1. 在这节课中,我尝试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利用多媒体和在线平台,让学生在课前就能接触到课程内容,这样的预习方式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2. 我在课堂活动中设计了小组合作和角色扮演,这不仅增强了学生对音乐实践的理解,还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存在主要问题
补充说明:
1. 主要乐器:葫芦丝、笛子、琵琶、二胡等。葫芦丝音色清脆、悠扬,笛子音色明亮,琵琶音色丰富,二胡音色悲凉。
2. 节奏谱:歌曲中常见的节奏型包括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附点音符等。例如,歌曲开头部分节奏型为“× × × × × × × ×”,学生需绘制并解释这一节奏型。
3. 情境描述:歌曲描绘了月光下凤尾竹摇曳生姿的美丽画面,以及傣族青年男女在月光下翩翩起舞的欢乐场景。
学生活动:
- 完成作业:认真完成作业,巩固课堂所学。
- 拓展学习:利用拓展资源,进一步探索民族音乐。
- 反思总结: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 反思总结法:引导学生自我评价,促进自我提升。
作用与目的:
- 巩固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点的掌握。
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大单元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概述本单元主要教授学生关于动物的知识,包括动物的分类、特征、栖息地等内容。
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对动物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分类能力。
通过学习相关的语言知识和阅读资料,拓展学生的动物识字量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各类动物的特征、生活习性、栖息地等基本知识,能够简单分类动物。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概括、比较等认知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动物的兴趣,培养爱护动物的意识,增强保护动物的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1. 重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比较,初步了解并简单分类动物。
2. 难点:引导学生合理使用语言,对观察到的动物特征进行描述和总结。
四、教学策略1. 活动设计:通过观察图片、视频,实地参观动物园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语言输入:通过多媒体、课文、故事等形式,向学生输入相关的动物知识和语言表达。
3. 互动交流:组织课堂互动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表达意见。
五、教学过程安排1. 活动一:观察动物图片内容:教师出示多种动物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动物的外形特征、动作习性等。
目的:激发学生对动物的兴趣,培养观察力。
2. 活动二:动物分类游戏内容:根据动物的不同特征,进行分类游戏,让学生通过游戏认识动物的分类。
目的:培养学生的分类能力,初步了解动物的分类规律。
3. 活动三:参观动物园内容:组织学生到动物园进行实地观察,了解动物的生活环境和习性。
目的:增强学生对动物的感知,培养环境保护意识。
4. 活动四:语言表达训练内容:通过课文、儿歌、故事等形式,训练学生对动物特征的语言表达。
目的:拓展学生的词汇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观察记录、小组讨论、作品展示等形式。
2. 评价内容:学生的观察记录、动物分类作品、语言表达情况等。
3. 评价标准:准确观察记录、合理分类作品、流畅语言表达等。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多地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单元教案
1.平移。
2.旋转。
3.轴对称。
4.数出一个平面图形平移的格数,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5.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并能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1.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实例,认识生活中的物体有平移、旋转和对称的现象,进而认识平面图形的平移、旋转和对称。
2.知道在方格纸上的图形发生平移是方向和位置的变化。
3.能够在方格纸上画出将图形向上、下、左、右(或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4.体会图形经过平移和旋转后,只是在位置或方向上发生了变化,图形的大小和形状没有变化,进而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5.知道什么是轴对称图形,能够判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的。
6.通过情景图的场景,体会生活中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生活中的数学无处不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注重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
1.本单元的知识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
教材是从生活中的物体或图形入手,然后教学平面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
2.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教材上的例题以外,教师还应该再增加一些实例和图形。
如汽车的车轮、旋转木马的运动等是旋转现象,斗兽棋等棋类棋子的移动是平移现象,学过的正方形,正六边形等是轴对称现象。
这样可以多给学生一些感性认识,为下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3.在教学中要注意变式的应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应用变式,要让学生多做一些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的实例,多找一些轴对称的图形,从而增加他们对新内容的感性认识,在全班进行讨论。
4.教学过程中要多给学生一些动手操作的机会。
在教学的过程中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环节,可以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分散知识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新知识。
1平移和旋转1课时2轴对称图形1课时认识平移和旋转教材第80~82页的内容。
1.通过观察实例,认识生活中的物体有进行平移和旋转运动的现象,进而认识平面图形的平移和旋转。
2.知道方格纸上的图形发生平移时方向和位置上的变化,并且能够在方格纸上画出将图形向上、下、左、右四个方向平移以后得到的图形。
三上第六单元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三上第六单元群文阅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并感受不同文本形式的魅力。
2.掌握群文阅读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培养学生积极阅读的习惯。
4.增强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1.培养学生对不同类型文本的鉴别能力。
2.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3.提升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教学方法:1.问答法: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2.合作学习法:倡导学生之间的互助与合作。
教学准备:教材:三年级语文教材(上册)辅助教材:图片、短视频等教具:黑板、白板、笔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通过图片展示不同的文本形式,如新闻、小说、诗歌等,引发学生对文本形式的思考和猜测。
2.利用白板上的习题,提出一些与不同文本形式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二、呈现(10分钟)1.教师呈现一篇新闻报道的标题,然后问学生,这篇文章属于哪种文本形式。
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对新闻报道的特点进行讨论。
2.展示一首诗歌并朗读,然后提问,这首诗歌属于哪种文本形式。
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对诗歌的特点进行讨论。
1.教师通过PPT展示,详细介绍群文阅读的概念和目的,并阐述群文阅读的重要性。
2.分析不同文本形式的特点和阅读方法,并讲解在群文阅读中如何利用不同的阅读策略,如预测、推理等,提高阅读的效果。
四、实践(25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给出一段短文,要求小组成员阅读,然后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和感受。
2.学生自由选择一篇自己喜欢的文本形式阅读,在阅读过程中运用群文阅读的方法和策略,讨论并记录自己的阅读感受。
五、总结(10分钟)1.学生代表小组分享自己的阅读体会和感受,并展示自己记录的阅读心得。
2.教师引导学生对群文阅读的方法和体验进行总结,强调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教师为学生准备一些群文阅读扩展材料,鼓励学生在课后自主阅读并写下阅读心得。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设计,帮助学生了解不同文本形式的特点,充分感受到群文阅读的魅力。
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2024年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及教学第六单元语文园地 优质版教案
关注文本:“交流平台”板块是交流中心句在文中的不同位置;“识字加油站”出示了6个表示动物的词,两种偏旁,进一步巩固形声字的知识;“词句段运用”出示了8个ABB式词语,训练用词造句能力和根据提示写片段的能力;“日积月累”部分学习唐代李白的七言绝句《早发白帝城》,正确、有节奏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理解和积累诗句。
指名学生读,教师相机正音:“颤”是翘舌音,“巍”和“哄”读一声。
(2)(出示课件15)齐读词语,尝试分类。
提问:你能给这些词语分类吗?
指名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分类:第一行是神态描写;第二行是环境描写。
(3)(出示课件16)布置任务:这种ABB形式的词语你也能说吗?
①学生练说,同桌互说。
②指名学生交流,引导学生从描写颜色和描写神态两方面对词语进行分类。
关注结构:本单元语文园地有4项内容,分别是交流平台、识字加油站、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
关注描写:“日积月累”安排了唐代诗人李白的七言绝句《早发白帝城》,供学生朗读、背诵。诗人用猿声山影来衬托舟行的轻快,把在流放途中遇赦后愉快的心情和江山的壮丽多姿、顺水行舟的畅快融为一体,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1)(出示课件11)请学生读“词句段运用”第2题中的两句话,围绕这两句话说一段话。
车站的人可真多……
我喜欢夏天的夜晚……
①指名学生围绕“真多”“喜欢”交流这两句话的意思。
②提问:你可以从哪些方面写呢?
③(出示课件12)学生交流发现:第1句可以从车站人的数量、人在干什么、有什么样的人等方面来写。第2句从夏夜里最喜欢干的事、听到的声音、看到的景色等方面。
(设计意图:学习8个ABB式词语,积累了词语,学会仿写和运用。)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教范设计:小学语文三年级第六单元阅读教案
教学设计是教师为了达到预期目标、实现教学内容的有效展开而有意识地策划和安排整个教学过程的过程。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本文将从小学语文三年级第六单元阅读教案的角度,探讨教学设计中的关键要素及其影响。
一、教学设计中的要素1.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学设计的核心要素。
教师应该通过教学目标来明确要教什么、让学生掌握哪些内容、达到何种程度的目的,同时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
在小学语文三年级第六单元阅读教案中,教学目标应包括学生在阅读材料中的准确理解、归纳总结和运用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落实到课堂中的学科内容。
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的教材资料和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
在小学语文三年级第六单元阅读教案中,教学内容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让学生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并通过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自身语文素养。
3.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具体教学手段和方法,包括讲授、讨论、示范、实验、演练等。
在教学设计中,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基础决定采用哪种方法,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有效。
在小学语文三年级第六单元阅读教案中,教学方法应注意加强课堂互动和合作学习,利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游戏等方式,增强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指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评估和反馈的过程,主要目的是检查教学效果,作出合理调整,同时为学生提供具体、有效的学习指导。
在小学语文三年级第六单元阅读教案中,教学评价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选材,注重学生形成性评价,促进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提高。
二、教学设计的影响1.教学效果良好的教学设计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要求并引导学生自我发展、自我认识和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部编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六单元集体备课
部编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六
单元集体备课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两位数的数和数位的概念。
2. 能够读出两位数的数和数位。
3. 能够通过加减法计算两位数的数。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
1. 理解两位数的数和数位的概念。
2. 能够读出两位数的数和数位。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展示两位数的图片,让学生感受两位数的数量。
2. 呈现:介绍两位数的概念和数位的含义,并给出示例进行解释。
3. 练:进行两位数的识读练,让学生按要求读出给定的两位数。
4. 游戏:设计一个游戏,让学生通过加减法计算两位数的数。
5. 总结:归纳总结两位数和数位的概念和读法。
四、教学评价
1. 识读练评价:根据学生对给定两位数的识读情况进行评价。
2. 游戏评价:根据学生在游戏中的计算表现进行评价。
3. 参与度评价:观察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和表现进行评估。
五、教学延伸
1. 拓展知识:介绍三位数的概念和读法。
2. 进一步计算:引导学生进行更复杂的两位数的加减法计算。
六、教学资源
1. 图片:用于导入环节展示两位数的概念。
2. 游戏材料:用于进行游戏环节的计算操作。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图片、示例和练习等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理解并
读出两位数的数和数位。
游戏环节既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又能
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拓展相关知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位的概念和计算技巧。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第6课《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设计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第6课《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第6课《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本单元的第二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面积的概念、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常用面积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不同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即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够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实际操作,让学生理解和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之间的进率,能够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不同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2.难点: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理解和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面积单位间进率的理解。
3.交流讨论法:引导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具:面积单位卡片、实物模型等。
2.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文具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出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的实物模型,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面积。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面积单位之间有没有进率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一个面积为1平方米的正方形模型,让学生观察。
接着,教师将这个正方形模型分成100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面积。
最后,教师再将这100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模型分成1000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面积。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单元分析及全部教学设计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单元分析及全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平移、旋转和轴对称》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它让学生初步理解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概念,并能在实际情境中识别和应用这些概念。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平移:让学生理解平移的概念,学会用平移的方法来画图,并能在实际情境中找出平移的现象。
2.旋转:让学生理解旋转的概念,学会用旋转的方法来画图,并能在实际情境中找出旋转的现象。
3.轴对称:让学生理解轴对称的概念,学会找出轴对称图形,并能在实际情境中应用。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和几何图形的基础知识,对于平移、旋转和轴对称这些概念,他们可能在生活中有所接触,但需要通过课堂学习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同时,学生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能力也需要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概念,并能在实际情境中识别和应用。
2.培养学生用平移、旋转的方法来画图的能力。
3.培养学生找出轴对称图形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图形的基础知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概念,并能在实际情境中应用。
2.难点:让学生学会用平移、旋转的方法来画图,以及找出轴对称图形。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概念。
2.采用动手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学会用平移、旋转的方法来画图。
3.采用合作学习法,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来找出轴对称图形。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
2.准备一些实际的例子,用于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概念。
3.准备一些几何图形,用于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合作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些实际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概念。
例如,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些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图形,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三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六单元第一课时《平移和旋转》教学设计
三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六单元第一课时《平移和旋转》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平移和旋转》是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课时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理解平移和旋转的概念,并能正确识别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探索平移和旋转的性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他们对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数学层面上,学生对平移和旋转的定义和特点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探究。
此外,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平移和旋转的概念,能正确识别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交流、探究的能力。
3.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4.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平移和旋转的概念及其性质。
2.难点:平移和旋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平移和旋转。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感受平移和旋转的特点。
3.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究平移和旋转的性质。
4.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平移和旋转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平移和旋转的现象。
2.教具:准备一些图片和实物,用于展示和操作。
3.学具:为学生准备一些卡片和操作工具,以便于学生动手操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如滑滑梯、旋转门等,引导学生关注这些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平移和旋转的定义,让学生初步了解这两个概念。
然后通过展示一些图片和实物,让学生辨别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操作,每组选择一个平移或旋转现象,用卡片或教具进行展示。
其他组的学生观察并判断正确与否。
三年级语文园地六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园地六《捏泥人的心情》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的基本特点,感受诗歌的美和力量。
2.学习诗歌的朗读技巧,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演能力。
3.通过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1.认读和理解课文的内容。
2.朗读诗歌,表达诗歌的情感。
教学准备:教师:课本、课件、黑板、笔、纸、捏泥人的素材。
学生:课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引入课题:大家知道什么是诗吗?我们来看看这首诗“捏泥人的心情”。
2.出示诗歌《捏泥人的心情》,帮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和力量。
二、学习(30分钟)1.给学生讲解课文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表达。
2.逐句齐读诗歌,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解读诗歌中的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思。
4.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诗歌中表达的心情,自由发挥想象,根据诗歌内容进行合作创作。
三、展示(15分钟)1.邀请学生上台朗读自己创作的诗歌。
2.学生欣赏他人的作品,给予肯定和鼓励。
四、练习与巩固(20分钟)1.分发练习册,让学生阅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
2.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练习册中的填空题和选择题。
3.请学生互相改正并订正错题。
五、拓展活动(10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可以用什么材料来捏泥人呢?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2.教师出示不同的材料,让学生进行搭配,选择自己心目中最适合捏泥人的材料。
3.老师指导学生使用相应材料,进行捏泥人的活动。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帮助学生总结并归纳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和困惑,给予解答和帮助。
教学延伸:1.鼓励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诗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表演能力。
2.鼓励学生进行手工创作,制作自己喜欢的泥人。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学习,了解到诗歌的美和力量,掌握基本的诗歌朗读技巧,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演能力。
并且通过合作创作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造力。
但需要注意的是,本节课的时间安排可能有些紧凑,对于学生个别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可能需要适当给予更多的指导和时间。
人音版(简谱)三年级下册音乐教学设计:第六单元《牧童之歌》
2.教学难点
-八分音符和休止符的准确演唱:学生往往在演唱时对八分音符的时值掌握不准确,休止符容易被忽略。
-切分音和连音的演唱技巧:这些节奏型对于小学生来说较为复杂,需要通过反复练习才能熟练掌握。
-歌曲情感的表达:学生需要理解歌曲背景,将情感融入歌声中,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挑战。
-分组创作中的团队协作:如何平衡每个成员的意见,创作出和谐的作品,对学生来说是一大难点。
举例:在《牧童之歌》的第三小节中,连续的八分音符和休止符组合“× × × 0 | × × × 0 |”是学生的难点,教师需要设计专门的练习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在情感表达上,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歌词背后的故事,引导学生体验牧童的情感,从而在演唱时更好地表达出来。
在教学难点和重点的把握上,我尽量通过生动的例子和详细的解释来帮助学生理解。但从教学效果来看,我认为还可以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例如采用游戏化的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音乐知识。
此外,我还注意到在课堂总结时,仍有部分学生表示对新知识的掌握不够扎实。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计划在下一节课开始时,对本次课程的内容进行简要回顾,巩固学生的记忆。
3.培养音乐创造力:鼓励学生创作以“牧童”为主题的简谱小曲,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升音乐创作能力。
4.理解音乐文化背景:通过学习《牧童之歌》,使学生了解歌曲背后的故事及民俗风情,增强对民族音乐文化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5.培养音乐表现力:学生在学唱歌曲过程中,锻炼自己的歌声、表情和肢体语言,提高音乐表现力。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解古诗的作者
(2)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大体了解诗意
(3)体会作者的感情;
(4)感情诵读。
二、自主探究
小组合作学习
第一步:
1、根据搜集到的资料,谈谈你对作者李白的了解。
2、说说你对题目的理解。
第二步:
1、小组合作,利用字典、课后注释和文中的插图自学古诗,互相交流。
三、合作交流
1、通过自学,你明白了什么?全班交流。
一、以旧带新,导入新课。
1、出示“五光十色”一词,问:“五光十色”课文里指什么?还可以用来形容什么?
2、你还想了解西沙群岛的什么?
二、整体入手,重点突破。
学习第3段。
1、默读,思考:这段介绍了什么?
2、小组学习,出示自学提示。自学提示:海底有哪些动物?有什么特点?用你喜欢的方式学习。
3、交流汇报。
学生汇报时可能会找出海底有各式各样的鱼,有飞虎鱼、气鼓鱼,多得数不清,找到“西沙群岛的海水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这个重点句,这时教师要给学生及时的评价“你找的真准!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追问:“你是怎么理解的?能再读一下吗?
(3)说说每段的内容,方法:逐段朗读、讨论,同时板书;
(4)结合板书小结。
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人:
年级
三
学
科
语文
课
题
22、富饶的西沙群岛
课
时
第二课时
参与人员
教学
内容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课《富饶的西沙群岛》
教
材
分
析
这篇精读课文通过介绍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和它的美丽富饶,表达了作者对西沙群岛的热爱之情。
学
情
分
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韵文的学习有一定难度,但他们有了一定的学诗经验,会对本诗的学习、理解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三
维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亦”、“妆”两个字
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利用学习方法自主探究诗句意思,体验诗句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
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
作
业
设
计
课
后
反
思
xxxx小学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人:
年级
三
学
科
语文
课
题
22、富饶的西沙群岛
课
时
第一课时
参与人员
教学
内容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课《富饶的西沙群岛》
教
材
分
析
这篇精读课文通过介绍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和它的美丽富饶,表达了作者对西沙群岛的热爱之情。
学
情
分
析
三
维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会认10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李白是我国唐朝著名的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现存诗歌将近1000首,其中有很多是写山水的,你还知道李白哪些写山水的诗?
老师也找了几首,给同学们欣赏。出示:《独坐敬亭山》、《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广陵》。(也可出示几首)
3、古诗是我国文化宝库里的一多奇葩,而李白只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星,还有很多诗人和他们的诗歌也很有名,千古流传,等着你们去欣赏,去诵读。
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来赞美这晴雨天的西湖,你会怎么说?让我们也吟咏出对西湖的赞美吧,读!
过渡:不管晴天还是雨天,西湖都是那么美!这不禁让诗人联想到了古代的大美人西施。
(2)第三、四句
①第三句,重点:出示西施图片,师:西施美不美?诗人把什么比作西施?
②第四句,重点:诗人怎样评价西施的美?西施化浓妆美不美?化淡妆呢?不化妆还美吗?为什么?
出古诗的韵味,我们还必须理解诗句的意思,去体会作者的情感。接下来我们一齐学习理解诗句,看看苏轼如何用这短短28个字展示出西湖的美。
2、学习第一句“水光潋滟晴方好”,
①先齐读。
②提出疑问。(你有什么读不懂的地方?)
③帮助解疑。(重点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如“潋滟”可结合注释、图画,发挥想象理解:你还在什么地方看到过水光潋滟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读出晴天阳光明媚、波光闪动的感觉。课件出示;可利用已有经验理解“晴”。并板书“晴”;诗人如何评价晴天的景色?板书“方好”。
还有一字更能表达出这种磅礴澎湃的气势。(断)为什么?体会天门山“断”而江开。
4、“断”让人联想到上流之水高处汹涌奔突,一旦奔出就如翻江倒海的巨龙,气势雄伟壮观。此句明写“山”,而实际上写的是水。只是诗中结尾句老师有些不明白“孤帆”为何不写“孤舟”,“一片”能不能用“一只”?(提示:看看船的位置)
感悟远远看不到船,只见到帆。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难点
情感朗读,感悟诗境。
教具
准备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师生活动
任课教师
自主意见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诗,介绍作者
1、首先让我们走进西湖,一饱眼福吧!(课件出示)
2、西湖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是的,西湖的确很美,在诗人苏轼的笔下更是美得独特。板书“苏轼”)谁能简单地介绍一下作者苏轼?(板书:宋)
3、师:苏轼曾在杭州做官,他写了一首描写西湖景色的诗,这首诗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生齐说,师板题)——《饮湖上初晴后雨》。
学
情
分
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韵文的学习有一定难度,但他们有了一定的学诗经验,会对本诗的学习、理解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三
维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对照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会认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
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
难点
情感朗读,感悟诗境。
教具
准备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师生活动
任课教师
自主意见
一、激情导入
1、古诗作为我国悠久文化的宝贵遗产,深受同学们的喜欢。最近的课外时间你又背诵了哪些古诗?背给大家听。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古诗《望天门山》,大家说可能怎样来学习?
教师根据学生的建议,归纳出台下顺序(如果学生在过去的学习中没有这样的练习,有可能总结不出来,教师可以进行引导):
2、诗的大意同学们都已经明确了,请同学们一齐来把《望天门山》朗读一遍。
3、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首诗,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诗就是一幅画,那画里都画了些什么呢?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想象一下诗中是怎样的一幅画面?
4、老师也带来了一幅画[与诗意反差较大],你看看跟你脑海中的画面相同吗?如果不一样,请说说看,有哪些不同?怎样画更合适?
6、整体感知
你们想亲自去领略西湖的美吗?虽然今天我们不能去到那美丽
的西子湖畔,但是诗的美还在于奇妙的想象,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超越时空,随着苏轼再次畅游西湖吧!
7、小结
利用板书小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诗人苏轼带我们领略了西湖的晴姿雨态,同时又用一个奇妙的比喻,让我们感受到了西湖那天然美的神韵。
xxxx小学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人:
年级
三
学
科
语文
课
题
21、古诗两首
课
时
第一课时
参与人员
教学
内容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望天门山》
教
材
分
析
《望天门山》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首古诗,本诗共两句,描绘了祖国山川景色,抒发了赞美之情;诗歌通过对天门山景象和内心体验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乐观豪迈的情感。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指名认读生字纠正读音
2、读生词
3、全文共7个自然段,主要讲的是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
四、学习课文
1、齐读第1自然段:
画出重点句子,认识总述句(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此段在全文起总述的作用。
2、怎样风景优美,物产丰富?
(1)自渎2~6自然段,弄清每段讲的什么。
(2)小组讨论每段内容;
④再读。
⑤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3、引导学生总结刚才理解诗句的方法,教师出示。(先读——提出疑问——借助方法解疑——再读——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知识迁移,利用方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5、提问:你读懂了哪一句?
生汇报,师随机问题点拨,加深感悟。
(1)第二句——“山色空蒙雨亦奇。”
①重点指导:这一句写什么气候下的景色?诗人如何评价?(板书:雨亦奇)奇在何处?(山色空蒙)空蒙是什么意思?想象:下雨天云雾迷茫的样子你见过吗?这个时候去看山是什么样的?读出烟雨迷茫的朦胧美感。
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
重点
了解西沙群岛是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地方。
教学
难点
围绕重点句理解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懂得作者是如何围绕重点句把文章写具体的。
教具
准备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师生活动
任课教师
自主意见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一定还记得《日月潭》吧,她在祖国的宝岛台湾。(出示地图)在祖国的南海上,有一群岛屿,叫西沙群岛。(板书课题,解释"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