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第四节 清凉止血药

合集下载

中药 止血药

中药 止血药

中药11-止血药凡以制止机体内外出血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止血药。

本类药虽性味各异,但均能止血,并分别兼能清热凉血、化瘀、收涩及散寒温经等。

本类药主要适用于咯血、咳血、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崩漏、紫癜及创伤出血等,兼治血热、血瘀、疮肿及胃寒等证。

1、凉血止血药:味或苦或甘而性均寒凉,能清血分之热而止血,主治血热妄行之出血证,过量滥用有留瘀之害。

2、化瘀止血药:性味虽各异,但却均能消散瘀血而止血,主治瘀血内阻、血不循经之出血证,有止血不留瘀之长,为治出血之佳品。

3、收敛止血药:味多涩,或质黏,或为炭类,性多平,或凉而不甚寒,虽善收涩止血,但有留瘀恋邪之弊,主治出血而无瘀滞者,若有瘀血或邪实者慎用。

4、温经止血药:性温热,能温脾阳、固冲脉而统摄血液,功善温经止血,主治脾不统血、冲脉失固之虚寒性出血。

大蓟菊科蓟的干燥地上部分。

甘、苦,凉。

归心、肝经。

本品甘苦性凉,入心、肝经。

既善清血分热邪而凉血止血,为治血热出血之要药,又能散瘀解毒而消痈肿,为治痈肿疮毒所常用。

凉血止血,散瘀消痈。

1、血热咯血、衄血、吐血、崩漏、尿血。

2、热毒痈肿。

大蓟配小蓟:两药均性凉,工轻盈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同用则药力更强,治血热出血诸证及热毒疮肿。

小蓟菊科刺儿菜的干燥地上部分。

甘、苦,凉。

归心、肝经。

本品功似大蓟而力稍弱,亦为治血热及热毒疮肿所常用;兼能利尿,最善治尿血、血淋。

凉血止血,散瘀消痈。

1、血热尿血、血淋、咯血、衄血、吐血及崩漏。

2、热毒痈肿。

地榆蔷薇科地榆或长叶地榆的干燥根。

苦、酸,微寒。

归肝、胃、大肠经。

本品苦寒泄降,味酸收敛,作用偏于下焦。

既善泄热凉血、收敛止血,治血热妄行,特别是下焦出血;又能泻火解毒、敛疮,治烫伤及疮疡。

凉血止血,解毒敛疮。

1、血热咯血、衄血、吐血、尿血、便血、痔血、崩漏及月经过多。

2、烫伤,湿疹,皮肤溃烂,疮疡肿毒。

地榆配槐角:地榆微寒,善清下焦血分之热而凉血止血;槐解微寒,善清大肠之火而凉血止血。

止血药2011ppt课件

止血药2011ppt课件
第十八章 止血药
概述 第一节 凉血止血药 第二节 化瘀止血药 第三节 收敛止血药 第四节 温经止血药
概述
含义 药性分析 功效主治 常用配伍 使用注意 现代药理
•含义
凡以制止体内外出血,治疗出血证为 主要功用的药物 ,称为止血药。
•药性
性味:味多为苦,性多寒。 归经:心、肝、脾经。
一、凉血止血药:治血热出血证。
地榆
1、善清下焦血 分之热,兼收敛 止血。 2、解毒敛疮: 用于烫伤、湿疹 等。
槐花
善清肝火:为治肝 火上炎之头痛、目赤 之良品。
侧柏叶
为柏科乔木植 物侧柏的嫩枝 叶。
功用
凉血止血
治: (1)各种血热 出血证。 (2)虚寒性出 血:需配温经止 血药。
化痰止咳
用于肺热咳嗽 痰多。
此外:外用治 烫伤、脱发。
艾叶
炮姜
共同点
性味:苦,温。 温经止血:用治虚寒性出血证。
不同点
艾叶
1.治疗崩漏、胎漏下血, 如胶艾汤。 2. 温经暖宫,散寒调经: 治下焦虚寒或寒客胞宫经 寒腹痛。 3. 安胎:治胎动不安。 4. 止咳化痰平喘:用于 肺寒咳喘 。 5. 外洗治湿疹瘙痒。
炮姜
1.温脾阳,主治脾不统 血之虚寒性吐血、便血。
散瘀解毒消痈:治热毒痈肿。
不同点
大蓟
凉血止血,散 瘀消痈力强于小 蓟;多用治吐血、 咯血及崩漏。
小蓟
力弱,但又兼利尿, 擅治尿血;兼治血淋、 热淋。
地榆
为蔷薇科草本 植物地榆等的 根。
槐花
为豆科落叶乔 木槐的花蕾。
地榆
槐花
共同点
性味:苦,寒。
凉血止血:用治各种血热出血证, 善清大肠之火。

止血药课件-中药学本科十四五教材

止血药课件-中药学本科十四五教材
凝血作用更强。
附药:槐角
• 槐的成熟果实,原名槐实。性味、功效、主治与槐花相似,但止血作 用较槐花为弱,而清降泄热之力较强,兼能润肠,主要用于痔血、便 血,尤多用于痔疮肿痛出血之证,常与地榆、黄芩、当归等同用。煎 服,6~12g,或入丸、散。孕妇慎用。
侧柏叶
• 【来源】 柏科植物侧柏的嫩枝梢及叶。 • 【药性】 苦、涩,寒。归肺、肝、脾经。 • 【功效】 凉血止血,化痰止咳,生发乌发。
【应用】
• 1.吐血,衄血,咳血,便血,崩漏下血。本品苦涩性寒,善清血热, 兼能收敛止血,为治各种出血病证之要药,尤以血热者为宜。
• 2.肺热咳嗽,咯痰黄稠。本品苦能泄降,寒能清热,长于清肺热,化 痰止咳。适用于肺热咳喘,痰稠难咯者。
• 3.血热脱发、须发早白。本品寒凉入血而祛风,故有生发乌发之效, 适用于血热脱发、须发早白。
• 2.肝热目赤,头痛眩晕。本品味苦性寒,长于清泻肝火。凡肝火上炎 所导致的目赤、头胀头痛及眩晕等证均可应用。
• 【用法用量】 煎服,5~10g。外用适量。止血多炒炭用,清热泻火 宜生用。
• 【使用注意】 脾胃虚寒及阴虚发热而无实火者慎用。
【现代研究】
• 1.化学成分:本品富含芸香苷、槲皮素、鞣质等。 • 2.药理作用:槐花水浸剂能够明显缩短出血和凝血时间,制炭后促进
• 3.临床研究:生三七可治疗高脂血症。另据报道,本品还可用治重症 肝炎、冠心病、肺心病、上消化道出血、瘢痕疙瘩、术后粘连、痔疮 等。
茜草
• 【来源】 茜草科植物茜草的干燥根及根茎。 • 【药性】 苦,寒。归肝经。 • 【功效】 凉血,祛瘀,止血,通经。
【应用】
• 1.吐血,衄血,崩漏,外伤出血。本品味苦性寒,善走血分,既能凉 血止血,又能活血行血,故可用于血热妄行或血瘀脉络之出血证,对 于血热夹瘀的各种出血证,尤为适宜。

止血药有哪些 止血药分类标准与方法

止血药有哪些 止血药分类标准与方法

止血药有哪些止血药分类标准与方法凡以制止体内外出血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止血药。

止血药有凉血止血、收敛止血、化瘀止血、温经止血等不同作用。

下面我们了解一下止血药有哪些。

一、凉血止血1.大蓟:性凉,味甘、酸。

凉止止血,兼能散瘀消肿。

本品性凉,清热凉血以止血,味苦开泄以消肿散结,为血热出血及热毒疮疡之要药。

2.地榆:性微寒,味酸、苦。

清下焦血热。

解毒敛疮。

为治大小便出血、血痢及崩漏的要药。

亦为治疗烫伤之佳品。

因有酸涩之性,故兼有止泻作用。

3.侧柏叶:性微寒,味苦、涩。

益阴,凉血,止血,常用于治疗各种出血。

血证初起不可用此药过早,以免发生留瘀的弊害。

此外,入肺经,又能祛痰止咳。

用于血热妄行,咳血吐血,衄血溺血,便血血崩,肺热咳嗽,咳血、痰稠难出。

4.白茅根:性寒,味甘。

凉血止血,清热利尿。

本品味甘而不腻胃,性寒而不伤胃,利水而不伤阴津,是常用的清热止血药。

用于血热妄行所导致的出血证及热淋、小便不利、水肿及湿热黄疸等证。

二、化瘀止血药1.三七:性温,味甘、微苦。

化瘀止血,消肿定痛。

三七既善止血,义善化瘀血。

用于各种瘀血证及出血性疾病,为血瘀出血及瘀血诸痛2.茜草:性微寒,味苦、微酸。

生用能行血活血,消瘀通经;炒炭用可以止血。

本品苦以开泄,性寒清热,专行血分,功能凉血止血;炒用又善化瘀止血。

适用于多种出血,兼有瘀热者更良。

3.蒲黄:性平,味甘,微辛。

生用性滑有活血祛瘀、止血、利尿的作用;炒用性涩,有止血作用。

本品行血止血而无留瘀之弊,且甘平不峻,故可用于多种出血证。

4.五灵脂:性温,味甘。

活血止痛,化瘀止血之功。

因本品甘温气浊,专人肝经血分,尤善止痛,故凡瘀ⅱll内阻所导致的心腹胁肋诸痛,以及疝痛、痛经、经闭、产后腹痛等症,皆有良效。

取其化瘀止血之功,常用于瘀血所导致的崩漏下血、便血等证。

炒炭用也可以止血。

三、收敛止血药1.白及:性微寒,味苦、甘、涩。

收敛止血,消肿生肌,并有补肺、收敛的作用。

白及味涩质黏,功专收涩,善于收敛止血,以善止肺胃出血见长。

医学中医中药止血药培训ppt课件

医学中医中药止血药培训ppt课件

共性:
1.苦,涩,平(偏凉) 2.功用:收敛止血—用于多种出血证, 尤宜于妇女之崩漏,常相须为用。
个性:
棕榈炭:兼涩味,收敛性、止血力
强于血余炭
医学中医中药止血药
29
血余炭:
1.止血并散瘀,出血兼瘀者 尤宜,多用治尿血;
2.补阴利尿:用治水肿、小 便不利。
医学中医中药止血药
30
第四节 温经止血药
医学中医中药止血药
16
此外:
清肺、胃热—用于 温热烦渴 肺热咳喘 胃热呕吐
还治湿热黄疸
医学中医中药止血药
17
第二节 化瘀止血药
共性:
1.性味:多甘,温。 2.归经:入肝经
3.功用:
化瘀止血:治瘀阻出血或出血 兼瘀者(出血瘀黯,或有血块,局部剌痛,舌 质紫黯或有瘀斑为主要特点)。多见于跌打 外伤出血。
现代应用:血瘀之真心痛、心 绞痛 (三七粉2-3克,一日3次内服血瘀之胸 腹痛: +蒲黄、五灵脂); 以及缺血性脑 血管病、脑出血后遗症、血瘀型 慢性肝炎等。
医学中医中药止血药
20
蒲 黄(花粉)
功用:
1.本品甘平,善化瘀止血,治多 种出血证,且无论属寒属热,有 无瘀滞皆宜。
医学中医中药止血药
21
茜 草(茜草根)
1.凉血止血:味涩而收敛,为 血热出血之良药。 四生丸
2. 祛痰止咳 : 治肺热咳嗽, 痰黄稠,痰中带血者尤宜。
医学中医中药止血药
14
此外:
1. 生发 :治脱发;脂溢性皮炎。
2.清热解毒:治烧伤、痈疮。
医学中医中药止血药
15
一、甘寒 白茅根
二、功用
1.凉血止血:
多用于尿血、鼻血 2. 清热利尿 :用于热淋;小便 不利、水肿;黄疸小便不利。

止血药

止血药

止血药1.大蓟性味甘、苦,凉。

归经归心、肝经。

功效凉血止血,祛瘀消肿。

主治用于衄血,吐血,尿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痈肿疮毒。

用法用量煎服,9~15g,鲜品可用30~60g。

禁忌孕妇及无淤滞者慎服,脾胃虚寒者忌服2.小蓟性味甘、苦,凉。

归经归心、肝经。

功效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

主治用于衄血,吐血,尿血,血淋,便血,崩漏,外伤出血,痈肿疮毒。

用法用量5~12g。

禁忌脾虚便溏或泄泻者慎服3.地榆性味苦、酸、涩,微寒。

归经归肝、大肠经。

功效凉血止血,解毒敛疮。

主治用于便血,痔血,血痢,崩漏,水火烫伤,痈肿疮毒。

用法用量煎服,9~15g。

外用适量,研末涂敷患处禁忌本品性寒酸涩,凡虚寒性出血或有淤者慎用。

对用大面积烧烫伤病人,不宜使用地榆制剂外涂,以防其所含鞣质被大量吸收而引起中毒性肝炎。

4.白茅根白茅根,中药名。

为禾本科植物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 Beauv.var.major( Nees)C.E.Hubb.的干燥根茎。

春、秋二季采挖,洗净,晒干,除去须根和膜质叶鞘,捆成小把。

性味甘,寒。

归经归肺、胃、膀胱经。

功效凉血止血,清热利尿。

主治用于血热吐血,衄血,尿血,热病烦渴,肺热咳嗽,胃热呕吐,湿热黄疸,水肿尿少,热淋涩痛。

用法用量煎服,9~30g。

鲜品加倍。

止血多炒炭用,清热利尿宜生用。

禁忌脾胃虚寒,及血分无热者,溲多不渴者忌服。

5.白及白及,中药名。

为兰科植物白及Bletilla striata( Thunb.)Reichb.f.的干燥块茎。

每年9~10月当茎叶枯萎时采挖,除去须根,洗净,置沸水中煮或蒸至无白心,晒至半干,除去外皮,晒千。

性味苦、甘、涩,微寒。

归经归肺、肝、胃经。

功效收敛止血,消肿生肌。

主治用于咯血,吐血,外伤出血,疮疡肿毒,皮肤皲裂。

用法用量煎服,6~15g;研末吞服3~6g。

外用适量。

禁忌不宜与川乌、制川乌、草乌、制草乌、附子同用。

外感咳血及肺痈初起者慎服。

中药分类歌诀

中药分类歌诀

第一节辛温解表药辛温解表生姜葱,麻黄桂枝紫防风,荆芥香薷辛夷芷,羌活藁本细辛柽。

第二节辛凉解表药辛凉解表薄荷萍,葛根牛蒡柴胡升,桑菊豆豉蔓荆子,木贼蝉蜕水蜈蚣。

2,清热药第一节清热泻火药清热泻火生石膏,知母栀子谷精草,花粉竹叶密青葙,水石决明芦枯草。

第二节清热燥湿药清热燥湿三黄鲜,秦皮椿皮苦龙胆。

第三节清热解毒药清热解毒土茯苓,银花连翘与大青,蓝根青黛鸦胆子,豆根马勃蒲公英,紫花地丁马齿苋,败酱熊胆白头翁,射干漏芦鱼腥草,慈姑白蔹蚤红藤。

第四节清热凉血药清热凉血犀角昂,水牛角粉代犀当,玄参紫草赤芍药,牡丹皮与生地黄。

第五节清虚热药清虚热药银柴胡,白薇胡连蒿地骨。

3 泻下药第一节攻下药攻下芦荟生川军,番泻叶与玄明粉。

第二节润下药润下蜂蜜黑芝麻,火麻郁李两仁佳。

第三节峻下逐水药峻下逐水芫遂戟,牵商巴豆续随子。

4 祛风湿药第一节祛风胜湿散寒药祛风胜湿散寒药,独活木瓜虎威灵,二乌蚕沙透伸草,白乌二蛇海风藤。

第二节祛风胜湿清热药祛风胜湿清热药,秦艽防己络石藤,桑枝瓜络豨莶草,梧桐海桐穿山龙。

第三节祛风胜湿强筋骨药祛风胜湿强筋骨,年健寄生五加狗。

5 化湿药化湿藿苍佩兰朴,草白豆蔻砂草果。

6 利水渗湿药第一节利水消肿药利水消肿薏苡仁,猪苓泽泻冬瓜皮,茯苓葫芦冬瓜子,泽漆蝼蛄玉米须。

第二节利尿通淋药利尿通淋车前子,木通地肤石韦滑,萆薢萹蓄冬葵子,灯草通瞿海金沙。

第三节利湿退黄药利湿退黄茵陈蒿,金钱虎杖垂盆草。

7 温里药温里肉桂干良姜,澄茄吴萸小茴香,川椒胡椒炮附子,丁香荜拨大茴香。

8 理气药理气大腹青陈皮,木香香附沉香荔,二枳川楝檀佛手,甘松乌药薤柿蒂。

消食内金谷麦芽,阿魏莱菔曲山楂。

10 驱虫药驱虫槟榔白芜夷,贯众榧子北鹤虱,白雷丸与使君子,南瓜子和苦楝皮。

11 止血药第一节凉血止血药凉血止血大小蓟,侧柏茅根槐地榆。

第二节化瘀止血药化瘀止血紫降香,三七花蕊茜蒲黄。

第三节收敛止血药收敛止血藕白及,棕榈仙鹤猥血余。

中药执业药师 止血药重点详解精讲

中药执业药师 止血药重点详解精讲

止血药一、定义:以制止体内外出血为主要作用,适用于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崩漏、紫癜及外伤出血等各种出血证的药物。

二、药性特点:多性凉(血遇寒则凝),多炭药(血见黑则止),多归肝、心经。

三、分类:1.凉血止血药:适用于血热妄行的出血证,症见血色鲜红,量多质粘稠等。

2.化瘀止血药:适用于瘀血内阻而血不循经的出血证。

症见反复出血不止,血色紫暗,夹有血块,还可用于跌打损伤、瘀滞经闭及心腹疼痛等证。

3.收敛止血药:广泛用于体内外多种出血证。

尤为虚损不足,出血不止,神疲乏力,舌淡脉细及外伤出血等。

4.温经止血药:适用于虚寒性出血证。

症见出血日久,血色暗淡,质地稀薄等。

第一节凉血止血药小蓟凉血止血——应用:血热妄行的多种出血证。

特点:又兼利尿通淋,故尤善治尿血、血淋。

散瘀消痈——热毒疮痈。

大蓟凉血止血——特点:凉血止血又兼散瘀,尤宜于血热兼有瘀滞的出血证。

应用:血热妄行的多种出血证。

散瘀消痈——热毒痈肿。

地榆苦、酸,微寒。

凉血止血——下焦热盛所致的便血、痔血及崩漏等。

血热咯血、衄血、吐血、尿血解毒敛疮——特点:“家有地榆皮,不怕烫破皮”。

应用:烫伤,湿疹及疮疡痈肿,皮肤溃烂。

【配伍】地榆配槐角:地榆微寒,善清下焦血分之热而凉血止血;槐角微寒,善清大肠之火而凉血止血。

两药相合,可治血热出血诸证,尤宜痔疮出血及便血。

槐花【功效】凉血止血,清肝泻火。

【主治病证】血热出血证;尤宜便血、痔疮出血。

肝火上炎目赤,头痛。

地榆与槐花功效主治异同相同点:二药均能凉血止血,常相须为用,治疗血热妄行的多种出血证,尤长于治下焦血热所致的便血、痔血所常用。

不同点:地榆兼有酸味,能收敛止血,又能解毒敛疮,可治水火烫伤、湿疹及疮疡痈肿等,为治烫伤之要药;槐花又能清泻肝火,治疗肝火上炎的头痛目赤及高血压病等。

白茅根凉血止血——应用:血热妄行的尿血及吐血、衄血等。

清热生津——热病烦渴,胃热呕哕,肺热咳嗽。

利尿通淋——热淋涩痛,水肿及湿热黄疸等。

执业药师中药学功效表格:止血药

执业药师中药学功效表格:止血药
景天三七
甘、微酸,平,肝心
化瘀止血,消肿止痛,宁心安神
1、用于各种出血证2、用于跌打损伤
3、用于惊悸,失眠
第二节化瘀止血药
药名
性味
功效
临床应用
三七
甘微苦温,肝胃
化瘀止血,消肿定痛
1、用于体内外各种出血证2、用于跌仆瘀肿疼痛
茜草
苦,寒,肝
凉血止血,活血通经
1、用于血热夹瘀之出血证2、用于血瘀经闭,跌打损伤,风湿痹痛
甘,寒,肺胃大肠
凉血止血,清热利尿
1、用于血热出血证
2、用于热淋,水肿,小便不利及湿热黄疸
苎麻根
甘,寒,心肝
凉血止血,安胎,清热解毒
1、用于血热出血证2、用于胎漏下血,胎动不安
3、用于热毒疮痈,蛇虫咬伤4、利尿
荠菜
甘、淡,凉,肝胃
凉血止血,清肝明目,清热理湿
1、用于血热出血证2、用于肝经热甚之头痛目胀,翳障3、用于湿热之泻痢,水肿,淋浊
执业药师中药学功效表格:止血药
第十一章止血药
凡以制止体内外出血为主要作用,常用以治疗出血证的药物,称为止血药。
第一节凉血止血药
药名
性味
功效
临床应用
大蓟
苦、甘,凉,心肝
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
1、用于学热出血证2、用于热毒疮痈
3、降血压,利胆退黄
小蓟
苦甘凉,心肝
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肿
1、用于血热妄行出血证2、用于热毒疮痈
*花生衣
肝微苦涩平,肝脾
收敛止血
各种出血证
*檵木
甘苦涩凉,肝胃大肠
收敛止血,清热解毒,止泻
1.多种出血证,2.泄泻,痢疾,3.清热解毒。
第四节温经止血药

中药二单味药

中药二单味药

只要想学,永远都不迟!别犹豫了,别只想不做,有梦就去圆,有目标就去奋斗!坚持的终点就是成功的实现目标的彼岸!!赶紧开始学习吧,坚持下去,胜利就是我们的!!!明天的你一定会感谢今天拼命的自己!本文以药圈讲义为基础整理的个人学习版。

以记忆功效为主。

希望各位圈友批评指正,我们共同进步谢谢第一部分常用中药单味药第1章解表药(26种)功能:发散表邪、解除表证。

性味归经:辛味,主入肺与膀胱经。

主治:外感风寒或风热所致的表证。

分类:辛温解表——外感风寒辛凉解表——外感风热第一节辛温解表药(14种)一、发汗:麻黄、桂枝、香薷、紫苏、生姜二、祛风:荆芥、防风、羌活、藁本三、通鼻窍:辛夷、细辛、苍耳子、白芷了解:西河柳麻黄【功效】发汗解表,利水消肿,宣肺平喘。

【主治病证】风寒表实无汗证水肿兼有表证者。

香薷治阴寒闭暑及风水水肿最宜,素称“夏月麻黄”。

【功效】发汗解表,利水消肿,和中化湿。

【主治病证】夏季乘凉饮冷、阳气被阴邪所遏之阴暑证。

浮萍(辛凉解表药)(与麻黄、香薷对比记忆)发汗解表,利水消肿,透疹止痒。

桂枝【功效】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阳虚水肿紫苏【功效】发表散寒,行气宽中,安胎,解鱼蟹毒。

【主治病证】气滞胎动证。

生姜【功效】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主治病证】“呕家圣药”解鱼蟹、半夏及天南星毒。

荆芥解表散风通用药【功效】散风解表,透疹止痒,止血。

防风为治风通用药。

无论外风、内风、风湿所致病证,也无论兼寒兼热,皆可投用。

【功效】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

【主治病证】风寒表证,风热表证,表证夹湿。

羌活善治表证夹湿、太阳头痛及上半身风湿痹痛。

【功效】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藁本善治表证夹湿、风寒湿痹与颠顶头痛/厥阴头痛。

【功效】发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细辛治寒饮伏肺之要药。

最宜少阴头痛。

【功效】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

【用量】 1~3g。

温肺化饮只有两个药(细辛、干姜)白芷阳明头痛最宜,牙痛鼻塞效良。

止血药

止血药
止血药止血是个复杂问题,可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如血管的粗细、血压的高低、血液粘稠度及血液凝固的各 种因素等,但最重要的是血液凝固过程的各种因素,现将血凝过程及血块溶解过程与药物作用的关系以图概括。 引起出血的原因很多,出血也是某些疾病的一个症状,故在应用止血药时应根据各种出血症的原因,辨证用药, 适当配伍。如血热妄行,应与清热凉血药同用;阳虚不能温经,应与温阳益气药合用;阴虚阳亢,宜与养阴潜阳 药合用;气虚不能摄血,当与补气药合用;瘀滞出血,宜祛瘀止血,以祛瘀止血药配伍活血药与行气药。常用止 血药有白及、血余、仙鹤草、三七、侧柏叶、艾叶、地榆、槐花、大、小蓟、白茅根、紫珠草、茜草等;复方有 胶艾汤、十灰散、四生丸、止血生肌散、云南白药、三七伤药片等。上述止血方药,已有部分经过现代科学研究。
分类
1、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和脆性的药物可治疗血管因素所致的出血,如安络血、维生素C和路丁等;垂体后叶 素可作用于血管平滑肌,使小动脉、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收缩,有止血效果,特别是对咯血和门脉高压引起的食道 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更有效。
止血药2、由于血小板数量减少和功能异常引起的出血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和止血敏等。
主要药:仙鹤草、艾叶、灶心土、白芨、紫珠。
中药药理
止血药血液在功能上存在凝血和抗凝血两个对立而统一的矛盾过程,二者相辅相成以保持动态平衡,使血液 在生理情况下既能在血管内不断流通,也能在损伤的局部发生凝固止血。当病理情况下,上述平衡被破坏,或发 生血流不止,或形成血栓、栓塞(体内凝血)。止血过程是重要的生理功能,包括血管收缩、血小板聚集和血液 凝固三个重要因素。如外伤出血,则见局部血管收缩,血小板在血管破裂处凝集,破裂并释放出血管收缩物质及 “凝血因子”,而组织液及血浆中的一些凝血固子(因子V、Ⅶ、Ⅷ、Ⅸ、Ⅺ、XII等)也受到激活而参与血凝过 程,于是血块形成,出血停止。另外,当纤维蛋白形成后,血浆中的纤维蛋白溶酶原经激活因子(组织激酶、尿 激酶)作用而变为纤维蛋白溶酶(蛋白分解酶),可使纤维蛋白分解,将血管内的血块溶解,以恢复局部血流畅 通。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 清热凉血药—牡丹皮
【来源】 为毛茛科植物牡丹的根皮。 【药性】 苦、辛,微寒。归心、肝、肾经。 【功效与临床应用】 1.清热凉血—— 热入营血,血热吐衄 温病伤阴,无汗骨蒸 2.活血化瘀—— 血滞经闭、痛经 跌打伤痛 痈肿疮毒 【用法用量】清热凉血宜生用,活血祛瘀宜酒炙用,止血宜 炒炭用。 【使用注意】血虚有寒、月经过多者不宜使用。孕妇慎用。
第四节 清热凉血药—赤芍
【来源】为毛茛科植物赤芍或川赤芍的根。 【药性】苦、微寒。归肝经。 【功效与临床应用】 1.清热凉血—— 热入营血,温毒发斑
吐血衄血
2.散瘀止痛—— 血热瘀滞,经闭痛经 血瘀癥瘕腹痛
跌打损伤,瘀肿疼痛
热毒壅盛,痈肿疮疡 【使用注意】血虚经闭者不宜用。不宜与藜芦同用。
第四节 清热凉血药—紫草
《中药学》
各论 第二章 清热药
清热泻火药、清热燥湿药 天津中医药大学 于 虹 清热解毒药 广西中医药大学 秦华珍 清热凉血药、清虚热药 湖南中医药大学 肖锦仁
清热药概述
定义
凡以清解里热为主要功效,常用于治疗里热证的药物,称为 清热药。
药性
药性寒凉,沉降入里,寒能清热,使里热得以清解。
功效
具有清热泻火、清泄湿热、凉血、解毒及清虚热等功效。
【来源】紫草科植物新疆紫草、内蒙紫草的根。 【药性】甘、咸,寒。归心,肝经。 【功效与临床应用】 清热凉血,活血解毒,透疹消斑
—— 血热毒盛,斑疹紫黑
麻疹不透,疹色紫暗 痈肿疮疡
湿疹
水火烫伤 【使用注意】本品性寒而滑利,脾虚便溏者忌服。
第四节 清热凉血药—水牛角
【来源】牛科动物水牛的角。 【药性】苦,寒。归心、肝经。 【功效与临床应用】 清热凉血,解毒,定惊—— 温病高热,神昏谵语
第四节 清热凉血药--玄参
【来源】 为玄参科植物玄参的根。 【药性】 甘、苦、咸,微寒。归肺、胃、肾经。 【功效与临床应用】 1.清热凉血—— 热入营分降火—— 热病伤阴,津伤便秘 肺肾阴虚,骨蒸劳嗽 3.解毒散结—— 肝经热盛,目赤肿痛 咽喉肿痛,白喉 痰火郁结之瘰疬 痈肿疮毒 【使用注意】不宜与藜芦同用。脾胃虚寒,食少便溏者不宜 服用。
高热惊风抽搐
血热颠狂 热入营血,发斑发疹
血热吐血衄血
咽喉肿痛,痈肿疮疡 【用法用量】镑片或粗粉煎服,15~30g,宜先煎3小时以上。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忌用。
《中药学》
第四节 清凉止血药
天津中医药大学 于虹
第四节 清热凉血药—概述
味多苦或咸,清解营分、血分热邪。
主治热入营分、血分等实热证。
第四节 清热凉血药—生地黄
【来源】 为玄参科植物地黄块根。 【药性】 甘、苦,寒。归心、肝、肾经。 【功效与临床应用】 1.清热凉血—— 热入营血,壮热烦渴 血热毒盛,斑疹紫黑 血热吐血衄血 2.养阴生津—— 阴虚津亏之证 阴虚内热,潮热骨蒸 温病后期,夜热早凉 热病伤阴,烦渴多饮 阴虚内热之消渴证 热伤津液,肠燥便秘 【用法用量】鲜品用量加倍,或以鲜品捣汁入药。 【使用注意】脾虚湿滞,腹满便溏者不宜使用。
清热药概述
主治 主要用于里热证 气分实热证 脏腑实热证 湿热诸证 血分热证 热毒证 虚热证等
清热药分类
分类 清热泻火药 清热燥湿药 清热解毒药 清热凉血药 清虚热药
清热药概述
配伍原则: 兼有表证,与解表药同用; 兼积滞,与泻下药同用; 热极生风者,与息风止痉同用; 热伤津液者,与养阴生津药同用。 使用注意: 寒凉伤脾,苦燥伤阴,注意中病即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