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考语文(全国)大一轮复习训练定则规范: 古代诗文阅读 古代诗歌鉴赏 3-2-2
2018版高考语文(全国)大一轮复习训练定则规范: 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3-1-7
文言翻译(时间:45分钟分值:60分)题组一语段练1、阅读下面文段,翻译文中画线句子.(5分)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行其德而万物得遂长焉.(取材于《吕氏春秋·去私》) 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行其德而万物得遂长焉.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解析“无私”就是“没有私心,不偏私”之意.“烛”,名词用作动词,在这里可译为“照耀”.“行”,运行,可联系“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来理解.“得”,能够.“遂”,顺利.最后一个句子在翻译时要注意补出省略前面主语.答案日月照耀万物而不偏私,四季运行而不偏私.天地、日月、四季都是依据德而行,所以万物能够顺利生长.【参考译文】上天覆盖万物而不偏私,大地承载万物而不偏私,日月照耀万物而不偏私、四季运行而不偏私.天地、日月、四季都是依据德而行,所以万物能够顺利生长.2、阅读下面文段,翻译文中画线句子.(6分)韦凑字彦宗,京兆万年人.睿宗立,徙太府,兼通事舍人.景云初,作金仙等观,凑谏,以为:“方农月兴功,虽赀出公主,然高直售庸,则农人舍耕取顾,趋末弃本,恐天下有受其饥者.”不听.凑执争,以“万物生育,草木昆蚑伤伐甚多,非仁圣本意”.帝诏外详议.中书令崔湜、侍中岑羲曰:“公敢是耶?”凑曰:“食厚禄,死不敢顾,况圣世必无死乎?”朝廷为减费万计.迁右卫大将军,玄宗谓曰:“故事,诸卫大将军与尚书更为之,近时职轻,故用卿以重此官,其毋辞!”寻徙河南尹,封彭城郡公.(节选自《新唐书·韦凑传》) (1)食厚禄,死不敢顾,况圣世必无死乎?(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2)近时职轻,故用卿以重此官,其毋辞!(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解析本题涉及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知识.(1)厚禄:丰厚俸禄.顾:顾惜.必:肯定.(2)重:加重.毋:不要.答案(1)吃着丰厚俸禄,连死都不敢顾惜,更何况圣明时代肯定不会死人呢?(2)近期职权较轻,所以任用你来加重这一官位,还是不要推辞吧!【参考译文】韦凑字彦宗,京兆万年人.睿宗即位,调职到太府,兼任通事舍人.景云初年,皇上建造金仙等道观,韦凑劝谏,认为:“正当农事繁忙季节兴建工程,虽然钱财出自公主,然而用高价雇用平常劳力,那么农人就舍弃耕作而去受雇,这样本末倒置,恐怕天下将会有受到饥饿人.”劝谏没有被采纳.韦凑坚持己见,认为“自然万物生长发育,草木昆虫损害太多,不是仁德皇上本意”.皇上下诏另外详细审议.中书令崔湜、侍中岑羲说:“你怎么敢这样呢?”韦凑说:“吃着丰厚俸禄,连死都不敢顾惜,更何况圣明时代肯定不会死人呢?”朝廷为此而减免费用数以万计.又升迁担任右卫大将军,唐玄宗对他说:“按照旧例,那些卫大将军与尚书应交替担任,近期职权较轻,所以任用你来加重这一官位,还是不要推辞吧!”不久转任河南尹,封为彭城郡公.3、阅读下面文段,翻译文中画线句子.(10分)韩文,字贯道,成化二年举进士,除工科给事中.弘治十六年拜南京兵部尚书.明年召拜户部尚书.文凝厚雍粹,居常抑抑.至临大事,刚断无所挠.淳安公主赐田三百顷,复欲夺任丘民业,文力争乃止.文司国计二年,力遏权幸,权幸深疾之.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郎中李梦阳进曰:“公诚及此时率大臣固争,去‘八虎’易易耳.”文捋须昂肩,毅然改容曰:“善.纵事勿济,吾年足死矣,不死不足报国.”即偕诸大臣伏阙上疏,疏入,帝惊泣不食.瑾等大惧.瑾恨文甚,日令人伺文过.逾月,有以伪银输内库者,遂以为文罪.诏降一级致仕.瑾恨未已,坐以遗失部籍,逮文下诏狱.数月始释.(节选自《明史·韩文传》) (1)淳安公主赐田三百顷,复欲夺任丘民业,文力争乃止.(5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2)即偕诸大臣伏阙上疏,疏入,帝惊泣不食.瑾等大惧.(5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解析翻译句子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子关键字,辨识句中特殊句式,能直译直译,不能直译意译.(1)关键词:赐、复、民业、力争.(2)关键词:偕、伏阙、入、不食.答案(1)淳安公主受赐田地有三百顷,又想夺取任丘老百姓产业,韩文竭力抗争才让这事停止下来.(2)韩文立即与各位大臣一道拜伏宫阙上奏,奏疏呈进,皇帝吃惊得哭泣着吃不下饭.刘瑾等人十分恐惧.【参考译文】韩文,字贯道,成化二年考中进士,被授予工科给事中官职.弘治十六年被授予南京兵部尚书.第二年皇上召见并升迁他为户部尚书.韩文为人凝重敦厚,和蔼纯朴,平时谨慎谦虚.而到面临大事,坚决果断不妥协.淳安公主受赐田地有三百顷,又想夺取任丘老百姓产业,韩文竭力抗争才让这事停止下来.韩文主持国家经济两年,竭力遏制权贵幸臣,权贵幸臣对他深恶痛绝.而这时青宫原有宦官刘瑾等八人号称“八虎”,天天引诱皇帝逐狗跑马、放鹰猎兔、莺歌燕舞、沉迷角抵,不理朝政.韩文每次退朝,对同僚谈及此事,便伤心落泪.郎中李梦阳进言说:“您如果在此时率领大臣坚决抗争,除去‘八虎’也很容易.”韩文捋须挺胸,毅然改变容色说:“好.即使事不成功,我这个年纪死也无憾了,不死不足以报效国家.”韩文立即与各位大臣一道拜伏宫阙上奏,奏疏呈进,皇帝吃惊得哭泣着吃不下饭.刘瑾等人十分恐惧.刘瑾特别恨韩文,天天派人探察韩文过失.一个月后,有人把假银输入内库,于是把这作为韩文罪状.皇帝下诏降韩文一级官职退休.刘瑾并未解恨,以遗失户籍档案定罪,逮捕韩文入钦犯监狱.几个月后才释放. 4、阅读下面文段,翻译文中画线句子.(10分)邓训,字平叔,是南阳新野人.显宗即位,初以为郎中.训乐施下士,士大夫多归之.章和二年,护羌校尉张纡诱诛烧当种羌迷吾①等,由是诸羌大怒,谋欲报怨,朝廷忧之.公卿举训代纡为校尉.先是小月氏胡分居塞内,胜兵者二三千骑,皆勇健富强,每与羌战,常以少制多.时迷吾子迷唐,来至塞下,未敢攻训,先欲胁月氏胡.训拥卫稽故,令不得战.议者咸以羌胡相攻,县官②之利,以夷伐夷,不宜禁护.训曰:“不然.今张纡失信,众羌大动.原诸胡所以难得意者,皆恩信不厚耳.今因其迫急,以德怀之,庶能有用.”遂令开城及所居园门,悉驱群胡妻子内之,严兵守卫.羌掠无所得,又不敢逼诸胡,因即解去.由是湟中诸胡皆言:汉家常欲斗我曹,今邓使君待我以恩信,开门内我妻子,乃得父母.咸欢喜叩头曰:“唯使君所命.”训遂抚养其中少年勇者数百人,以为义从.永元二年,大将军窦宪将兵镇武威,宪以训晓羌胡方略,上求俱行.训初厚于马氏,不为诸窦所亲,及宪诛,故不离其祸.(选自《后汉书·邓训传》) 【注】①烧当种羌迷吾:烧当种羌,当时羌族部落名称;迷吾,部族首领.②县官:此处指汉家朝廷.(1)今因其迫急,以德怀之,庶能有用.(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2)汉家常欲斗我曹,今邓使君待我以恩信,开门内我妻子.(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3)训初厚于马氏,不为诸窦所亲,及宪诛,故不离其祸.(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答案(1)现在趁他们处境危急,用恩德来安抚他们,可能(或“希望”)会有用处.(要点:“因”“怀”“庶”,句意通顺)(2)汉朝常想让我们相互争斗,现在邓使君用恩德信誉来对待我们,开门收容我们妻子儿女.(要点:“斗”,使动用法;“内”,通“纳”;“妻子”,古今异义词)(3)邓训当初和马氏交情很深,不被窦氏族人亲近,到窦宪被杀时,他因此没有遭受祸患.(要点:“厚”“为……所”“离”)【参考译文】邓训,字平叔,是南阳新野人.汉显宗即位,最初任命他为郎中.邓训喜欢施恩于人,礼贤下士,士大夫大多归依他门下.章和二年,护羌校尉张纡诱杀烧当种羌迷吾等人,因此羌人各部落都非常愤怒,谋划想报仇,朝廷很担心这件事.大臣们推荐邓训替代张纡为护羌校尉.此前小月氏胡人散居在塞内,能作战两三千骑兵,都骁勇健壮,每次和羌人交战,常常能够以少胜多.当时迷吾儿子迷唐,来到塞下,不敢攻打邓训,先想胁迫月氏胡人.邓训加以保护阻碍,使双方不能交战.谋士们都认为羌人、胡人互相攻击,对汉朝有利,用夷人攻打夷人,不应该阻止他们交战.邓训说:“不对.现在张纡不讲信誉,羌人各部落大举行动.推究胡人各部落不能满意原因,都是我们对他们爱护和信誉不够.现在趁他们处境危急,用恩德来安抚他们,可能(或“希望”)会有用处.”于是下令打开城门以及他自己住处园门,驱使所有胡人妻子儿女进来,派重兵守卫.羌人抢劫没有收获,又不敢逼近胡人各部落,于是就退兵离去.从此湟中胡人都说:汉朝常想让我们相互争斗,现在邓使君用恩德信誉来对待我们,开门收容我们妻子儿女,我们这才得以与父母团聚.大家都高兴地叩着头说:“我们只听邓使君命令.”于是邓训从他们中收养了几百个勇敢年轻人,把他们作为随从.永元二年,大将军窦宪率兵镇守武威,窦宪认为邓训通晓对付羌胡人方针策略,上朝请求派邓训与他同行.邓训当初和马氏交情很深,不被窦氏族人亲近,到窦宪被杀时,他因此没有遭受祸患.5、阅读下面文段,翻译文中画线句子.(10分)贾黯,字直孺,是邓州穰人.黯自以年少遭遇,备位谏官,果于言事.时言者或论事亡状【注】,辄戒励穷诘.黯奏:“谏官、御史,迹既疏远,未尝预闻时政,不免采于传闻,一有失言,而诘难沮辱随之,非所以开广言路.请如唐太宗用王珪、魏徵故事,每执政奏事,听谏官一人随入.”时帝初即位,王广渊、周孟阳以藩邸之旧,数召对.黯言:“俊义满朝,未有一被召者,独亲近一二旧人,示天下以不广.请如太宗故事,召侍从馆阁之臣,以备顾问.”帝尝从容谓黯曰:“朕欲用人,少可任者.”黯对:“天下未尝乏人,顾所用如何尔.”退而上五事:一、知人之明,二、养育以渐,三、材不求备,四、以类荐举,五、择取自代.(选自《宋史·列传第六十一》) 【注】状:状文.(1)请如唐太宗用王珪、魏徵故事,每执政奏事,听谏官一人随入.(5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帝尝从容谓黯曰:“朕欲用人,少可任者.”黯对:“天下未尝乏人,顾所用如何尔.”(5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答案(1)请求像唐太宗任用王珪、魏徵进谏旧例,每当执政上奏言事,任凭谏官一人随时进入.(要点:“如”“用”“故事”“每”“听”)(2)皇帝曾经私下对贾黯说:“我想任用人才,但很少有可以任用人.”贾黯回答说:“天下从来就不缺少人才,只不过是如何使用罢了.”(要点:“尝”“者”“乏”“顾”“尔”)【参考译文】贾黯,字直孺,是邓州穰县人.贾黯以他少年时遭遇,担任谏官,敢于上书言事.这时进谏者有论事没有状文,就严厉警告不断地责问.贾黯上奏说:“谏官、御史,既然已被朝廷疏远,不曾参预朝廷政事,不免利用一些传闻,一旦有不符之处,朝廷就对他们加以责难阻挠辱骂,这不是广开言路办法.请求像唐太宗任用王珪、魏徵进谏旧例,每当执政上奏言事,任凭谏官一人随时进入.”英宗即位之初,王广渊、周孟阳由于是先朝旧臣,多次被英宗召见问对.贾黯说:“满朝贤才之臣,没有一个被召见,单独对一两位先朝旧臣表示亲近,这是向天下表示本朝不宏大.请求像太宗过去一样,召见侍从馆阁大臣,来作为顾问.”皇帝曾经私下对贾黯说:“我想任用人才,但很少有可以任用人.”贾黯回答说:“天下从来就不缺少人才,只不过是如何使用罢了.”退朝后贾黯就五件事给英宗上书:一、了解人才才智,二、逐步培养人才,三、不要对人才求全责备,四、按条例推举人才,五、有所选择地加以任用.题组二综合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9题.(19分)杜景俭,冀州武邑人也.少举明经,累除殿中侍御史.出.为益州录事参军.时隆州司马房嗣业除益州司马,除书未到,即欲视事,又鞭笞僚吏,将以示威.景俭谓曰:公虽受命为此州司马而州司未受命也何藉数日之禄而不待九重之旨即欲视事不亦急耶嗣业益怒.景俭又曰:“公今持咫尺之制,真伪未知,即欲揽一州之权,谁敢相保?扬州之祸,非此类耶.”乃叱左右各令罢散,嗣业惭赧而止.俄有制除嗣业荆州司马,竟不如志,人吏为之语曰:“录事意,与天通,益州司马折威风.”景俭由是稍知名.入.为司宾主簿,转司刑丞.天授中,与徐有功、来俊臣、侯思止专理制狱,时人称云:“遇徐、杜者必生,遇来、侯者必死.”累迁洛州司马,寻转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则天尝以季秋..内出梨花一枝示宰臣曰:“是何祥也?”诸宰臣曰:“陛下德及草木,故能秋木再花,虽周文德及行苇,无以过也.”景俭独曰:“谨按《洪范五行传》:‘阴阳不相夺伦,渎之即为灾.’又《春秋..》云:‘冬无愆阳,夏无伏阴,春无凄风,秋无苦雨.’今已秋矣,草木黄落,而忽生此花,渎阴阳也.臣虑陛下布教施令,有亏礼典.又臣等忝为宰臣,助天理物,理而不和,臣之罪也.”于是再拜..谢罪,则天曰:“卿真宰相也!”延载初,为凤阁侍郎周允元奏景俭党于李昭德,左迁秦州刺史.后累除司刑卿.圣历二年,复拜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时契丹入寇,河北诸州多陷贼中.及事定,河内王武懿宗将尽论其罪.景俭以为皆是驱逼,非其本心,请悉原之.则天竟从景俭议.岁余,转秋官尚书.坐漏泄禁中语,左授司刑少卿,出为并州长史.道病卒,赠相州刺史.(节选自《旧唐书·杜景俭传》)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一项是( )(3分)A、公虽受命为此州司马/而州司未受命也何藉/数日之禄而不待九重之旨/即欲视事/不亦急耶/B、公虽受命/为此州司马/而州司未受命也/何藉数日之禄/而不待九重之旨/即欲视事/不亦急耶/C、公虽受/命为此州司马/而州司未受命也/何藉/数日之禄而不待九重之旨/即欲视事/不亦急耶/D、公虽受命为此州司马/而州司未受命也/何藉数日之禄/而不待九重之旨/即欲视事/不亦急耶/解析正确标点为:公虽受命为此州司马,而州司未受命也.何藉数日之禄,而不待九重之旨,即欲视事,不亦急耶?答案 D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3分)A、“出”是由京城到地方做官,与后文“入为司宾主簿”中“入”相对.B、“季秋”是指秋天最后一个月,即农历九月,古代一个季度三个月分别用“孟、仲、季”来表示.C、“《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与《诗》《书》《礼》《易》合称为“五经”.D、“再拜”是指再次拜谢,这是一种隆重礼节,用于表达敬意.解析D项,“再次拜谢”错,应该是“拜两次”.答案 D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3分)A、房嗣业最终被任命为荆州司马,而不是益州司马,证明了杜景俭劝阻房嗣业行为正确,益州同僚官吏为这件事还编了个顺口溜,称赞杜景俭.B、“遇徐、杜者必生,遇来、侯者必死”,当时人们流传这句话可以看出,虽然都是处理案件,但杜景俭、徐有功与来俊臣、侯思止方式不同.C、在回答武则天有关秋天梨树开花询问时,与各宰臣吹捧不同,杜景俭大胆直言,认为这是武则天篡位阴阳混乱上天发出预警.D、调任秋官尚书期间,因为漏泄了皇帝在皇宫内和身边亲近人说不公开话,杜景俭被贬司刑少卿,外调担任并州长史,在赴任途中不幸病死.解析C项,“认为这是武则天篡位阴阳混乱上天发出预警”错,杜景俭认为上天发出预警,不是因“武则天篡位”,而是武则天布政施令可能“有亏礼典”.答案 C9、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陛下德及草木,故能秋木再花,虽周文德及行苇,无以过也.(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2)又臣等忝为宰臣,助天理物,理而不和,臣之罪也.(5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答案(1)陛下恩德遍及草木,所以能使梨树在秋天再度开花,即使周文王仁德遍及路边苇草,也无法超过您.(2)而且我们这些人愧居重臣之列,本应帮助皇上治理万物,却不能治理得和谐,这是臣子罪过啊.【参考译文】杜景俭,冀州武邑人.年轻时考中明经科,多次提拔升迁被任命为殿中侍御史.出京担任益州录事参军.当时隆州司马房嗣业被任命为益州司马,诏书还没有到达,他就想处理政事,还鞭打下属官吏来显示威严.杜景俭对他说:“您虽然受朝廷之命担任此州司马,但州署还未接到朝廷任命.何必贪求这几天俸禄,不等朝廷旨意,就想处理政事,不也太性急了吗?”房嗣业更加生气.杜景俭又说:“您现在拿着这小小朝廷诏书,真假还不知晓,就想总揽一州大权,谁敢保证事情无变?扬州灾祸,不就是这样招致吗?”于是就呵斥左右令他们各自散去,房嗣业羞容满面只好作罢.不久朝廷任命房嗣业为荆州司马,最终没有遂了房嗣业心愿,百姓属吏因此说道:“录事意,与天通,益州司马折威风.”杜景俭因此渐渐出名.入朝担任司宾主簿,又转任司刑丞.天授年间,和徐有功、来俊臣、侯思止专门审断钦犯案件,当时人们声称道:“遇到徐有功、杜景俭犯人就能活下来,遇到来俊臣、侯思止犯人一定会死去.”(杜景俭)多次升迁担任洛州司马,不久转为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武则天曾经因九月宫内梨花开放,拿出一枝向宰臣展示,问道:“这预示着什么吉祥?”众宰臣都回答说:“陛下恩德遍及草木,所以能使梨树在秋天再度开花,即使周文王仁德遍及路边苇草,也无法超过您.”唯独杜景俭说:“谨按《洪范五行传》观点:‘阴阳不互相侵夺秩序,错乱就会有灾祸.’另外《春秋》说:‘冬天没有过分温暖阳光,夏天没有反常寒冷,春天没有凄冷寒风,秋天没有久下成灾雨.’现在已是秋天了,草木枯黄凋落,可是梨树忽然开花,这是阴阳错乱.臣担心陛下布教施令,有亏礼制.而且我们这些人愧居重臣之列,本应帮助皇上治理万物,却不能治理得和谐,这是臣子罪过啊.”于是拜两次谢罪,武则天说:“你是真正宰相啊.”延载初年,因为凤阁侍郎周允元上奏弹劾杜景俭与李昭德结党,(杜景俭)被贬为秦州刺史.以后多次升迁做了司刑卿.圣历二年,再次被任命为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当时契丹入侵,河北很多州县都沦陷于贼寇之手.等到事态平定,河内王武懿宗要把陷落贼寇之手百姓全都治罪.杜景俭认为他们都是被逼屈从,并非出于本心,请求全都赦免他们.武则天最后听从了杜景俭建议.一年多后,(杜景俭)转任秋官尚书.后因泄露了皇帝在皇宫内和亲近者所说不公开话获罪,降为司刑少卿,出京担任并州长史.病死在途中,朝廷追赠相州刺史.。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3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第五节 归纳内容要点训练定时规范(2
(江苏专用)2018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第五节归纳内容要点训练定时规范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江苏专用)2018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第五节归纳内容要点训练定时规范)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江苏专用)2018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第五节归纳内容要点训练定时规范的全部内容。
归纳内容要点(时间:45分钟分值:44分)一、基础题组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4分)吴门枫江之市,有君子焉,人皆称曰瓶庵。
或曰守口如瓶,取谨言之义。
或曰瓶窄口而广腹,善容物者也。
瓶庵幼失怙废学,长自力于学,好文墨士,于贤人隐君子尤尊敬之。
朋友之穷老无所归者,曰:“于我乎养生送死。
”于是士君子皆贤瓶庵。
人有急难之日,好行其德.尝僦(jiù)①小舟,问舟子曰:“几何钱?”日数若干,瓶庵曰:“米贵甚,如是,汝安得自活?"乃增其值.故负贩人亦曰瓶庵盛德长者.吴门高士徐枋,难衣食,瓶庵尝馈遗之,枋不辞。
瓶庵年六十,家人将觞客,瓶庵曰:“吾将归故乡,以是费为祖宗祠墓费。
吾六十,善病,不于此时一拜先陇②,更何待耶?”于是去,倡建始祖祠,修五世以上墓,拜故旧之陇而酹之,不令其子孙知.事竣,力疾游黄山而后返.里有事,尝就瓶庵平曲直,白徒③悍卒皆服之。
或曰:“瓶庵之父,往侨维扬,会逆阉魏忠贤用事,有假其威虐人者,君以布衣叩阍④。
抗疏,既危而免。
"瓶庵殊多父风也,父尝刲股以疗亲痛,瓶庵父病亦刲股。
2018版高考语文(全国)大一轮复习训练定则规范: 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3-1-1
文言实词(时间:60分钟 分值:87分)题组一 基础练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有相同一组是()(3分) A.⎩⎪⎨⎪⎧①单于使卫律召武(苏武)受辞.②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③我从去年辞.帝京④明于治乱,娴于辞.令B.⎩⎪⎨⎪⎧①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②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③而吾与子之所共适.④彼且奚适.也C.⎩⎪⎨⎪⎧①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②低眉信.手续续弹③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④信.可乐也D.⎩⎪⎨⎪⎧①操军不利,引.次江北②控蛮荆而引.瓯越③引.赵使者蔺相如④以稍陵迟,至于鞭箠之间,乃欲引.节解析: C 项,①使者,指媒人.②随意,随便.③④确,实在.A 项,①口供,引申为“审讯”.②辞谢.③辞别,离开.④应酬言辞.B 项,①出嫁.②适合、依照.③享用,享受.④到.D 项,①后退.②连接.③延请.④自杀.答案: C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一组是( )(3分)A.⎩⎪⎨⎪⎧①戍卒叫,函谷举.(攻占)②杀人如不能举.(尽) B.⎩⎪⎨⎪⎧①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有时,偶然)②谗人间.之,可谓穷矣(离间) C.⎩⎪⎨⎪⎧①汝真女子之见.(见识,见解)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偏指“我”) D.⎩⎪⎨⎪⎧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欺负)②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失败) 解析: D 项,①负:辜负,对不起.答案: D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一项是( )(3分)A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B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C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D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解析: A 项,古义:儿女亲家.今义:因结婚而产生夫妻关系.B 项,古义:白茫茫水气.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在9月7、8或9日.C 项,古义:包括父母兄弟在内内外亲属,重在父母兄弟.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家庭或它成员,主要指旁系亲属.答案: D4、解释下列成语中加点实词.(14分)(1)伐罪吊.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细大不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洒扫庭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聚讼.纷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何患.无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严惩不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克.日成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无所适.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信.手拈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童.山秃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登峰造.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无稽.之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日薄.西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尸.位素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慰问(2)舍弃(3)台阶(4)争论(5)担忧 (6)宽恕,饶恕(7)约定或限定(8)到,去,归向(9)随意(10)秃,没有草木(11)到达(12)查考,考核(13)迫近(14)不做事情,空占职位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一项是( )(3分)A、其曲.中规B、素善.留侯张良C、是以区区不能废远.D、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解析:A项,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弯曲弧度.其他三项均为形容词活用为动词.B项,与……友善.C项,远离.D项,整饰.答案: A6、请解释下列加点词意思.(5分)(1)冀得一归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须.其力疲,乃可击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周穷振.乏,家无余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此两家常折券弃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拜见. (2)不周道,疏漏. (3)等到. (4)通“赈”,赈济. (5)通“债”,债务.题组二语段练7、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4分)尧有子十人,不与其子而授舜;舜有子九人,不与其子而授禹:至.公也. 墨者有巨子腹,居秦.其子杀人,秦惠王令吏弗诛.腹不许惠王,而遂杀之.子,人之所私也.忍.所私以行大义,巨子可谓公矣.(取材于《吕氏春秋·去私》)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选出正确一项.(1)至.公也( )A、到达B、极、最C、至于D、导致(2)忍.所私以行大义( )A、忍耐B、容忍C、对……狠心D、抑制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能力.(1)文中“至公也”是评论尧、舜禅让行为是天下最公正.此处“至”表程度,是“极、最”意思.(2)“忍所私以行大义”意思是墨学大师腹忍痛杀掉自己儿子来推行大义.这里“忍”是“忍痛”“对……狠心”意思.答案:(1)B (2)C【参考译文】尧有十个儿子,但是不把王位传给他儿子却传给了舜;舜有九个儿子,但不传位给他儿子却传给了禹:他们最公正了.墨家有个大师腹,住在秦国.他儿子杀了人,秦惠王命令官吏不杀他.腹没有答应秦惠王,就杀掉了自己儿子.儿子是人们所偏爱.用对自己儿子狠心方式来伸张大义,腹可称得上大公无私了.8、阅读下面文段,试找出其中通假字并解释其义.(3分)建元六年,安国(指传主韩安国)为御史大夫.匈奴来请和亲,天子下议.大行王恢议曰:“汉与匈奴和亲,率不过数岁即复倍约.”安国曰:“今匈奴负戎马之足,怀禽兽之心,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得其地不足以为广,有其众不足以为强,自上古不属为人.汉数千里争利,则人马罢,虏以全制其敝.且强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击之不便,不如和亲.”于是上许和亲.答: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答案:①倍,通“背”,违背.②罢,通“疲”,疲劳.③敝,通“弊”,害处.【参考译文】建元六年,韩安国担任御史大夫.匈奴派人前来请求和亲,皇上交由朝臣讨论.大行王恢议论说:“汉朝和匈奴和亲,大抵都过不了几年匈奴就又背弃盟约.”韩安国说:“现在匈奴依仗军马充足,怀着禽兽般心肠,迁移如同群鸟飞翔,很难控制他们.我们得到它土地也不能算开疆拓土,拥有了他百姓也不能算强大,从上古起他们就不属于我们百姓.汉军到几千里以外去争夺利益,那就会人马疲惫,敌人就会凭借全面优势对付我们弱点,况且强弩之末连鲁地所产最薄白绢也射不穿,发兵攻打匈奴实在是很不利,不如跟他们和亲.”于是皇上便同意与匈奴和亲.9、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6分)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节选自《荀子·天论》)(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错误一项是( )(3分)A、大.天而思之大:尊崇,形容词活用为动词.B、孰与物.畜而制之物:把……当作物一样,名词作状语.C、因物而多.之多:与“少”相对,指数量多.D、思物而物.之物:把……当作物,名词意动用法.解析:C项,这里“多”应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意为“增多”.答案: C(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错误一项是( )(3分)A、孰与骋.能而化之骋:施展.B、孰与有.物之所以成有:掌握.C、故错.人而思天错:错误.D、则失万物之情.情:本性.解析:C项,“错”与“思”相对,也应是一个动词,通“措”,放弃. 答案: C【参考译文】尊崇天而思慕它,哪里比得上把天当作物一样畜养起来而控制它呢?与其顺从天而赞美它,哪里比得上控制自然变化规律而利用它呢?与其盼望、等待天时,哪里比得上适应天时而役使它呢?与其依顺万物自然繁殖而求它增多,哪里比得上施展人才能而使它按着人需要有所变化呢?与其思慕万物而使它成为能供自己使用物,哪里比得上管理好万物而不失掉它呢?与其希望万物能自然生长出来,哪里比得上掌握万物生长规律呢?所以放弃人努力而只寄希望于天,那就不能理解万物本性,也就不能去利用它了.10、解释下列文言文中加点词语意思.(4分)鞠咏为进士,以文学受知于王公化基.及王公知杭州,咏擢第,释.褐.为大理评事,知.杭州仁和县.将之官,先以书及所作诗寄王公,以谢平昔..奖进,今复为吏,得以文字相乐之意.王公不答.及至任,略不加礼,课.其职事甚急.鞠大失所望.于是不复冀其相知,而专修吏干矣.其后,王公入为参知政事,首以咏荐.人或问其故,答曰:“鞠咏之才,不患不达.所忧者气峻而骄,我故抑之,以成其德耳.”鞠闻之,始以王公为真相知也.(1)释褐..为大理评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知.杭州仁和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以谢平昔..奖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课.其职事甚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脱下粗布衣服(2)掌管(3)往常(4)督促【参考译文】鞠咏考中进士,他凭文才得到王化基赏识.等到王化基做了杭州知府,鞠咏也被提拔,被朝廷封为大理评事,后任杭州仁和县知县.鞠咏赴任前,先写了一封信和一首诗寄给王化基,以感谢王公往常对他栽培奖进,(又说)这次在王公手下为官,能够以诗文往来同乐等内容.王化基却没有给鞠咏回信.鞠咏到任后,(王化基)并未给予他任何特别礼遇,而考察督促鞠咏政事却非常严格.鞠咏大失所望.从此不再奢望得到王公额外关照,而是专心治理县事.后来王化基入朝被任命为参知政事,他到职后首先推荐鞠咏.有人问他原因,王化基回答说:“鞠咏有才干,不用担心将来不显达.我所担心是他气盛和骄傲,所以我才有意压制一下他这种情绪,以使他品行更高尚.”鞠咏听到这些话,才认识到王化基是真正良师益友.1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10分)崔光,本名孝伯,字长仁,高祖赐名焉,东清河鄃人也.慕容白曜之平三齐,光年十七,随父徙代.家贫好学,昼耕夜诵,佣书以养父母.光少有大度,喜怒不见于色.有毁恶之者,必善言以报之,虽见诬谤,终不自申曲直.皇兴初,有同郡二人并被掠为奴婢,后诣光求哀,光乃以二口赎免.高祖闻而嘉之.虽处机近,曾不留心文案,唯从容论议,参赞大政而已.高祖每对群臣曰:“以崔光之高才大量,若无意外咎谴,二十年后当作司空.”其见重如是.又从驾破陈显达.世宗即位,除正侍中. 翻译文中画横线句子.(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翻译)(1)光少有大度,喜怒不见于色.有毁恶之.者,必善言以报..之,虽见.诬谤,终不自申.曲直.(5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2)高祖每对群臣曰:“以.崔光之高才大量,若.无意外咎谴..,二十年后当作司空.”(5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答案:(1)崔光年少即显度量之大,喜怒哀乐均不见于表情.有人诋毁侮辱他,崔光必定好言好语作为回报,即使被人诬骂毁谤,他也不自己申辩曲直.(2)高祖经常对大臣们说:“凭着崔光高才大量,如没有意外错误罪责,二十年后应该身任司空之职.”【参考译文】崔光,本名孝伯,字长仁,名为高祖所赐,东清河鄃人.慕容白曜平定三齐,崔光时年十七,随父迁往代州.家中虽然贫困,但崔光好学,昼耕夜读,靠替人抄书来奉养父母.崔光年少即显度量之大,喜怒哀乐均不见于表情.有人诋毁侮辱他,崔光必定好言好语作为回报,即使被人诬骂毁谤,他也不自己申辩曲直.皇兴初年,同郡有两人同时被掠去当奴婢,后来到崔光那里求救,崔光用另外二人把他们赎了出来.高祖听说此事,十分称赞.(崔光在朝)虽身处机近,却一向不大留心书面文案,只是行止从容,议论述说,替国家大政出谋划策而已.高祖经常对大臣们说:“凭着崔光高才大量,如没有意外错误罪责,二十年后应该身任司空之职.”其受高祖器重,可见一斑.后又跟随皇帝剿灭陈显达.世宗即位,升为正侍中.1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10分)圣人敬小慎微,动不失时,祸乃不滋.夫积爱成福,积怨成祸.若痈疽之必溃也,所浼者多矣.鲁季氏与郈氏斗鸡,郈氏介其鸡,而季氏为之金距.季氏之鸡不胜,季平子怒,因侵郈氏之宫而筑之,郈昭伯怒,伤之鲁昭公曰:“祷于襄公之庙,舞者二人而已,其余尽舞于季氏.季氏之无道无上,久矣.弗诛,必危社稷.”公以告子家驹.子家驹曰:“季氏之得众,三家为一.其德厚,其威强,君胡得之!”昭公弗听,使郈昭伯将卒以攻之.仲孙氏、叔孙氏相与谋曰:“无季氏,死亡无日矣.”遂兴兵以救之.郈昭伯不胜而死,鲁昭公出奔齐.故祸之所从生者,始于鸡足;及其大也至于亡社稷.翻译文中加横线句子.(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翻译)(1)夫积爱成福,积怨成祸.若.痈疽之必溃.也,所浼.者多矣.(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2)季氏之得.众,三家为.一.其德厚,其威强,君胡.得之!(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3)故.祸之所从.生者,始于.鸡足;及.其大也至于..亡社稷.(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答案:(1)积累仁爱则带来福祉,积聚怨恨则酿成祸患.这就如同痈疽必然要溃烂,并污染很多地方一样.(2)季氏家族深得民众支持,而且季氏三兄弟又联合成一体.他们德高望重,实力强大,你君王又怎么对付得了!(3)这场灾难起因开始于斗鸡之类小事,祸事闹大以后,竟然会导致国家灭亡.【参考译文】圣人谨小慎微,行为举动适合时宜,这样灾祸就不会产生.积累仁爱则带来福祉,积聚怨恨则酿成祸患.这就如同痈疽必然要溃烂,并污染很多地方一样.鲁国季氏和郈氏两家斗鸡,郈氏给鸡披上铠甲,而季氏则给鸡装上金属尖爪.季氏鸡斗输了,季平子非常恼火,便乘机侵占了郈家宅院,还修建了房屋、围墙,郈昭伯怒气冲天,在鲁昭公面前攻击季平子:“祭祀襄公庙堂时,季氏只用两人舞,其余都去为季氏祖庙起舞了.季氏大逆不道、目无君王时间已很长了.如不杀季平子,以后一定会危及国家利益.”鲁昭公将郈昭伯话告诉了子家驹.子家驹说:“季氏家族深得民众支持,而且季氏三兄弟又联合成一体,他们德高望重,实力强大,你君王又怎么对付得了!”鲁昭公不听,硬派郈昭伯率军去攻打季氏.仲孙氏和叔孙氏一起商量:“如果没有季平子,我们两家不用多久就会灭亡.”于是兴兵去救助季平子.战争结果是,郈昭伯战败被杀死,鲁昭公也为之出逃到齐国去避难.这场灾难起因开始于斗鸡之类小事,祸事闹大以后,竟然会导致国家灭亡.题组三综合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16题.(19分)乐恢字伯奇,京兆长陵人也.其父,为县吏,得罪于令,收将杀之.恢年十一,常俯伏寺门,昼夜号泣.令闻而矜之,即解出亲.恢长好经学,事博士焦永.永为河东太守,恢随之官,闭庐精诵,不交人物.后永以事被考,诸弟子皆以通关被系,恢皦不污于法,遂笃志为名儒.性廉直介立行不合己者虽贵不与交信阳侯阴就数致礼请恢恢绝不答后仕本郡吏,太守坐法诛,故人莫敢往,恢独奔丧行服.归,复为功曹,选举不阿,请托无所容.同郡杨政数众毁恢,后举政子为孝廉,由是乡里归之.辟司空牟融府,会蜀郡太守第五伦代融为司空,恢以与伦同郡,不肯留,荐颍川杜安而退.诸公多其行,连辟之,遂皆不应.后征拜.议郎.会车骑将军窦宪出征匈奴,恢数上书谏争,朝廷称其忠.入为尚书仆射.是时河南尹王调、洛阳令李阜与窦宪厚善,纵舍自由.恢劾.奏调、阜,并及司隶校尉.诸所刺举,无所回避,贵戚恶之.宪弟夏阳侯瑰欲往候恢,恢谢不与通.宪兄弟放纵,而忿其不附己.妻每谏恢曰:“昔人有容身避害,何必以言取怨?”恢叹曰:“吾何忍素餐立人之朝乎?”遂上疏.谏曰:“臣闻百王之失,皆由权移于下.诸舅不宜干政王室,以示天下之私.政失不救,其极不测.方今之宜,上以义自割,下以谦自引.”书奏不省.时窦太后临朝,和帝未亲万机..,恢以意不得行,乃称疾乞骸骨....窦宪因是风厉州郡迫胁,恢遂饮药死.弟子缞绖挽者数百人,庶众痛伤之.后窦氏诛,帝始亲事,恢门生何融等上书陈恢忠节,除.子己为郎中.(节选自《后汉书·乐恢传》)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一项是( )(3分)A、性廉直介立/行不合己者/虽贵不与交/信阳侯阴就/数致礼请恢/恢绝不答/B、性廉直介立行不合己者/虽贵不与交/信阳侯阴就/数致礼请恢/恢绝不答/C、性廉直介立/行不合己者/虽贵不与交信阳侯阴就/数致礼请恢/恢绝不答/D、性廉直介立/行不合己者/虽贵不与交/信阳侯阴就/数致礼/请恢恢绝不答/解析:断句时应先初步了解语句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结构特点和语言标志,先断开容易理解语句.答案: A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3分)A、疏是一种文体,是臣子向帝王分条陈述说明意见书.B、古汉语中拜、授、除表示授予、担任官职,擢、进、迁、乞骸骨都表示古代官员职务升迁.C、“劾”意为揭发罪状,劾奏,向皇帝检举官吏过失或罪行.D、“万机”,指当政者处理各种重要事务,现在仍在使用这个意思,如“日理万机”.解析:B项,“迁”意为官职调动,非专指“升职”;“乞骸骨”表示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答案: B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3分)A、乐恢为人至孝.父亲因得罪了县令而被关押,年幼乐恢昼夜痛哭不已,他行为让县令动了恻隐之心,最后父亲得以释放.B、蜀郡太守第五伦与乐恢是同郡,所以当第五伦取代牟融为司空时,乐恢在推荐了杜安之后,坚决请退,表现了他为人正直一面.C、老师焦永“以事被考”后,乐恢“不污于法”,拒绝为他托关系找门路;窦宪兄弟放纵,乐恢恨他们不依附自己,故不与他们交往.D、河南尹、洛阳令与权贵窦宪相互勾结,为非作歹,乐恢不畏权贵,上书弹劾.乐恢还上书弹劾窦宪兄弟,因窦太后庇护,劝谏不但没有成效,自己反而被迫害而死.解析:第三段,由“宪兄弟放纵,而忿其不附己”可知,选项C,“乐恢恨他们不依附自己”理解有误,意思说反了.答案: C16、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永为河东太守,恢随之官,闭庐精诵,不交人物.(5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2)后仕本郡吏,太守坐法诛,故人莫敢往,恢独奔丧行服.(5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答案:(1)焦永做了河东太守,乐恢跟随他到了官府,(他)闭门精心诵读,不与(外界)人物交往.(2)后来在本郡做官,太守因犯法被杀,朋友中没有谁敢前往奔丧,只有乐恢为他服丧.【参考译文】乐恢字伯奇,是京城长陵人.他父亲是县里小吏,得罪了县令,(县令)拘禁了他并要把他杀死.乐恢当时十一岁,常常伏在官署门前昼夜不停地放声大哭.县令听到之后,非常同情他,就放出了他父亲.长大后,乐恢喜好经学,跟随博士焦永学习.焦永做了河东太守,乐恢跟随他到了官府,(他)闭门精心诵读,不与(外界)人物交往.后来,焦永因事被劾查,其他弟子因为替焦永疏通关系被拘禁,乐恢保持自己清白而不玷污法律,立志成为有名儒生.性情廉洁正直,孤高独立,那些品行不与自己相投合人,即使尊贵也不肯与他们交往.信阳侯暗中接近乐恢,多次送礼请乐恢,乐恢拒绝他,不予应答.后来在本郡做官,太守因犯法被杀,朋友中没有谁敢前往奔丧,只有乐恢为他服丧.回来后,又做了功曹,推选、举荐从不偏袒,别人请求、托付也从来没有接受.同郡杨政多次当众诋毁乐恢,后来(乐恢)举荐了杨政儿子做了孝廉,从此乡里人都归附他.被征辟到司空牟融府中,正赶上蜀郡太守第五伦代替牟融做司空,乐恢因为与第五伦是同乡,(乐恢)不肯留下来,在举荐了颍川杜安之后辞去官职.许多人都称赞他行为,接连几次征辟他,他都没有答应.后来征召他做了议郎.正赶上车骑将军窦宪要出征匈奴,乐恢多次上书谏争,朝廷称道他忠心.入朝为尚书仆射.这时,河南尹王调、洛阳令李阜和窦宪关系密切,放纵家人胡作非为.乐恢弹劾王调、李阜以及司隶校尉.众多指责、荐举(事实),令(他们)无法回答,无从逃避,显贵外戚们非常厌恶他.窦宪弟弟夏阳侯窦瑰想要问候乐恢,乐恢谢绝了他,不与他交往.窦宪兄弟两个行为放纵,又愤恨乐恢不依附自己.妻子常常劝谏乐恢说:“古人有用保全自身来躲避灾祸(说法),你何必用自己言论来招致别人怨恨呢?”乐恢慨叹地说:“我怎么能够容忍朝廷中那些尸位素餐之人呢?”于是上书劝谏说:“我听说众多帝王过失,都是由权力下移造成.国舅们不应该干预王室事情,以此显示天下是个人天下.政治有了过失,如果不加补救,其结果不可预测.当下应该做是,帝王应以大义为重断绝这种联系,国舅应以谦逊为主自我反思.”上书没有取得效果.此时,窦太后临朝,和帝没有亲政,乐恢因为主张没有能够施行,于是称病回乡.窦宪因为这一缘故,迅速而又严厉地告知各州郡对乐恢进行逼迫、威胁,乐恢最后饮药而死.(死后)穿丧服哀丧弟子有几百人,广大百姓非常悲痛.后来,窦氏被诛杀,和帝即位,乐恢门生何融等上书陈述乐恢忠心、气节,(和帝)赐予乐恢儿子乐己为郎中.。
2018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训练定则规范: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3-2-2含答案
鉴赏诗歌的形象(时间:90分钟分值:87分)题组一对点练1.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5分)野步周密麦垅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野步赵翼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从人物形象的角度,谈谈两首诗分别呈现了怎样的一个野步者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的能力。
周诗中描写的是诗人漫步郊野所见到的春日景色。
以清新的语言风格,描绘了春日野步所得之景,塑造了一位悠然沉醉在生机盎然的春景的隐逸者形象。
赵诗把自身的感情外施于物,通过自己与秋风萧瑟中“峭寒”的交锋表现内心复杂的情感,呈现了一个年老体弱、倚杖漫步、在秋风中感叹韶华已逝的老者形象。
答案第一首诗呈现的是一个陶醉于春天美景,悠然漫步于郊野的隐逸者形象;第二首诗呈现的是一个在阵阵秋寒中带着哀愁,只能倚杖在近郊漫步的老者形象。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5分)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注】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漏,指漏壶,古人计时的器具。
“漏断”指夜深。
词中所描写的孤鸿的形象是怎样的?请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全词刻画了一个飘飞不定、惊恐不安、心怀幽恨、孤独寂寞的孤鸿形象。
2018版高考语文(全国)大一轮复习复习古诗文阅读古诗鉴赏考点精练四含解析
考点精练四理解、领悟古诗的思想感情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八声甘州·灵岩①陪庾幕诸公游吴文英②渺空烟、四远是何年,青天坠长星?幻苍崖云树,名娃金屋,残霸宫城。
箭径酸风射眼,腻水染花腥.时靸双鸳响,廊叶秋声。
宫里吴王沉醉,倩五湖倦客,独钓醒醒。
问苍波无语,华发奈山青.水涵空、阑干高处,送乱鸦斜日落渔汀。
连呼酒,上琴台去,秋与云平。
注①灵岩:此有吴王夫差为西施所建的馆娃宫遗址。
②吴文英:四明(今宁波)人,处南宋偏安时代,身为幕僚门客.词的下片表达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情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答案①对吴王沉醉失国的感慨之情.②对古今兴亡的感叹之情。
③联想北宋失国的历史,对南宋朝廷不能振作,恐重蹈覆辙的忧虑之情。
④对自己华发无成的无奈之情。
⑤以酒化解,登高望秋的豁达之情。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九日置酒宋祁秋晚佳晨重物华,高台复帐驻鸣笳.邀欢任落风前帽,促饮争吹酒上花.溪态澄明初雨毕,日痕清淡不成霞。
白头太守真愚甚,满插茱萸望辟邪。
中间两联描写了哪些内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答案①颔联,写登高和饮酒两个场面。
“邀欢"“促饮”写出了高朋满座、觥筹交错的盛况,表现了诗人和朋友饮酒尽欢的情感。
②颈联,写登山所见.诗人把酒临风,游目骋怀,只见经过秋雨刷洗之后,溪水澄澈、日光清淡,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情怀。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潞府客亭寄崔凤童①王昌龄萧条郡城闭,旅馆空寒烟.秋月对愁客,山钟摇暮天.新知偶相访,斗酒情依然②。
一宿阻长会,清风徒满川。
注①潞府:潞州府,治所在今山西长治。
2018版高考语文(全国版)大一轮复习(应试基础必备高考考法突破)专题5.古代诗歌阅读(共73张)
颜色词 •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 面感,渲染气氛,烘托感 情。 •如杜甫《绝句》:“两 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 鹭上青天。”诗中黄与 翠、白与青,互相映衬, 物象的色相、明度、彩 度之间是那么协调,整 个画面展现出清晰的空 间感与和谐的色彩感。
拟声词 •使诗文更加生动形象, 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如白居易《琵琶行(并 序)》:“大弦嘈嘈如 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 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 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 难。”诗中用了“嘈嘈” 切”“间关”等拟声词, 把抽象无形的乐声写得 生动传神、具体实在, 使人顿生如闻其声、如 临其境的逼真感受。
古 代 诗 歌 中 的 炼 字
动词
形容词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虚词
• 一个好的动词,能够点燃整 • 形容词的重叠运用。如王 • 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 个诗句。在鉴赏诗歌时,要 驾《晴景》:“雨前初见 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 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 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应、悠扬婉曲、活跃情韵、 此类扩展即提供主题、话题或对象,规定某种情境,进行扩展。 “多重含义”的动词。 蝴蝶飞来过墙去,应疑春色 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 在邻家。”王安石改后两 • 如张先《天仙子》:“沙 • 如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句为“蜂蝶纷纷过墙去 , 却 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 疑春色在邻家”,除了易 弄影。”月本是相对静止 夜征人尽望乡。”着一 “蝴”为“蜂” , 易“应” 的,用一“破”字,写出明 “尽”字,写出了戍边将士 为“却”之外,炼字的关键 月冲破云层的动感;“花” 们无一例外的、不尽的思 就在于改“飞来”为“纷 本也是相对静止的,但着一 乡之情。 纷”,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 “弄”字,便将花写得摇曳 情景,才能动情地表现出晚 多姿起来,似乎花在月的映 春雨后特有的美景。 照下摆弄出娇羞柔美的倩 影。 • 形容词的活用。如蒋捷《 一剪梅·舟过吴江》: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 桃,绿了芭蕉。” 。
2018版高考语文(全国)大一轮复习训练定则规范: 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3-1-5
文言断句(时间:45分钟分值:46分)题组一语段练1、(2015·湖南卷,改编)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三事忠告》二则(节选)张养浩治官如治家治官如治家,古人常有是训矣.盖一家之事,无缓急巨细,皆所当知.有所不知,则有所不治也.况牧民之长,百责所丛,若庠序,若传置,若仓廥,若囹圄,若沟洫,若桥障,凡所司者甚众也.相时度力,敝者葺之,污者洁之,堙者疏之,缺者补之,旧所无有者经营之.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前辈谓公家之务,一毫不尽其心,即为苟禄,获罪于天.(选自《三事忠告》,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一项是( )(3分)A、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B、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C、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D、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联系前后文,在整体把握句意前提下,抓住其中标志词,如“若、何、矣”等.答案: A【参考译文】治理百官如同治理一个家庭,古人曾经有过这样教导.作为一个家庭主事人,不论事情是缓还是急,是大还是小,都应当知道.有不知道情况,就不能治理好(这个)家庭.何况治理百姓行政长官,有很多责任集于一身,像学校,像驿站,像粮仓,像监狱,像农田水利,像桥梁堤坝等各种工程,总共主管工作太多了.观察时机,估量能力,破损要修理它,肮脏清扫它,堵塞疏通它,缺失补上它,以前所没有要谋划它.如果说:“他们自己不去整治,与我有什么关系,任期很快过去,自找苦吃干什么?”这样念头一旦萌生,那么各种政务都会懈怠.前辈说公家事务,有一丝一毫不尽心尽力,就是苟且享受俸禄,要遭到上天惩罚.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退让贾谊翟王使使至楚.楚王欲夸之,故飨客于章华之台上.上者三休,而乃至其上.楚王曰:“翟国亦有此台乎?”使者曰否翟窭①国也恶见此台也翟王之自为室也堂高三尺壤陛三累茅茨弗翦②采椽弗刮且翟王犹以作之者大苦,居之者大佚.翟国恶见此台也!”楚王愧.(选自《贾谊新书》) 【注】①窭(jù):贫而简陋.②翦:同“剪”,修剪.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一项是( )(3分)A、使者曰/否翟窭国也/恶见此台也/翟王之/自为室也/堂高三尺/壤陛三累茅茨/弗翦采/椽弗刮/B、使者曰/否/翟/窭国也/恶见此台也/翟王之自为室也/堂高三尺/壤陛三累/茅茨弗翦采/椽弗刮/C、使者曰/否翟/窭国也/恶见此台也/翟王之自为室也/堂高三尺壤/陛三累茅茨/弗翦采/椽弗刮/D、使者曰/否翟窭国也/恶见/此台也/翟王之自为室也/堂高三尺/壤陛三累/茅茨弗翦/采椽弗刮/解析: 关注常处于句首或句末词语,如“也”;注意对话语境中问与答内容起讫点;关注上下文语意对句读影响.答案: B【参考译文】翟王派遣使臣到楚国.楚王打算向使者夸耀楚国豪富,所以在章华台上宴请宾客.登台人一路休息多次,才到了顶上.楚王说:“翟国也有这样高台吗?”使者说:“没有.翟国是个贫穷国家,怎么能看到这样高台呢?翟王自己盖宫室,堂高三尺,土台阶三层,茅草屋顶不剪齐,柞木椽子不削皮.翟王尚且还认为盖房者太劳苦,居住者太安乐.翟国怎么能看到这样高台呢?”楚王感到惭愧.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初,夔州有锁江为浮梁,上设敌棚三重,夹江列炮具.及师至距锁江三十里舍舟步进先夺其桥复牵舟而上破州城守将高彦俦自焚遂进克万、施、开、忠四州,峡中郡县悉下.(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十八》)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一项是( )(3分)A、及师至/距锁江三十里/舍舟步进/先夺其桥/复牵舟而上/破州城/守将高彦俦自焚/B、及师/至距锁江三十里/舍舟步/进先夺其桥/复牵舟而上破/州城守将高彦俦/自焚/C、及师至距/锁江三十/里舍舟步/进先夺/其桥复牵/舟而上破/州城守将高彦俦自焚/D、及师至/距锁江三十/里舍/舟步进先夺/其桥复牵舟/而上破州/城守将高彦俦自焚/解析: 要注意分析句中专有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以及句末语气助词等.比如“至”,从前文分析,“至”是指军队到了夔州,由此判断“至”主语是“师”,“至”后要停顿,故排除B、C;再如“夺”,其宾语是“桥”,往前分析,“夺”没有主语,但有状语“先”,由此判断“先”前面和“桥”后面要停顿,故排除D.答案: A【参考译文】当初,夔州有浮桥封锁长江,岸上设有三道栅栏,江两岸排列着炮具.等到(刘廷让)军队到达那里,距长江封锁三十里,下船从陆路前进,首先夺下这座桥,然后又牵船而上,攻占了夔州城,守将高彦俦自焚.于是攻克了万、施、开、忠四州,峡中郡县全部被攻下.4、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已而问娄敬,娄敬说曰:“陛下都洛阳,岂欲与周室比隆哉?”上曰:“然.”娄敬曰:“陛下取天下与周室异.周之先自后稷,尧封之邰,积德累善十有余世.公刘避桀居豳.太王以狄伐故,去豳,杖马箠居岐,国人争随之.及文王为西伯断虞芮之讼始受命吕望伯夷自海滨来归之武王伐纣不期而会孟津之上八百诸侯皆曰纣可伐矣遂灭殷成王即位,周公之属傅相焉,乃营成周洛邑,以此为天下之中也,诸侯四方纳贡职,道里均矣,有德则易以王,无德则易以亡.”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一项是( )(3分)A、及文王为西伯/断虞芮之讼/始受命吕望/伯夷自海滨来归之/武王伐纣不期/而会孟津之上八百诸侯/皆曰/纣可伐矣/遂灭殷/B、及文王为西伯/断虞芮之讼/始受命/吕望/伯夷自海滨来归之/武王伐纣/不期而会孟津之上八百诸侯/皆曰/纣可伐矣/遂灭殷/C、及文王为西伯/断虞芮之讼始受命/吕望/伯夷自海滨来归之武王/伐纣不期而会/孟津之上八百诸侯皆曰/纣可伐矣/遂灭殷/D、及文王为西伯/断虞芮之讼/始受命/吕望/伯夷自海滨来归之武王/伐纣不期而会孟津之上/八百诸侯皆曰/纣可伐矣/遂灭殷/解析: 根据大意及提示性词语“西伯”“伯夷”“武王”“之”断句.答案: B【参考译文】等了一会儿,皇帝就问娄敬要谈什么事,娄敬便劝说皇帝道:“陛下建都洛阳,难道是要跟周朝比试一下兴隆吗?”皇帝说:“是.”娄敬说:“陛下取得天下跟周朝是不同.周朝先祖从后稷开始,尧封他于邰,积累德政善事十几代.公刘为避开夏桀暴政而到豳居住.太王因为狄族侵扰缘故,离开豳,驱赶着牲口移居到岐山,国内人都争相跟着他去岐山.到了周文王做了西方诸侯之长时,他曾妥善地解决了虞国和芮国争端,从此才成了禀受天命统治天下人,贤能之士吕望、伯夷自海边回来归附于他.周武王讨伐殷纣时,不相约而自动到孟津会盟八百诸侯,大家都说,殷纣可以讨伐了,于是就灭掉了殷.周成王即位,周公等人辅佐他,就在洛邑营造成周城,把它作为天下中心,四方各地诸侯来交纳贡物赋税,道路都是均等,这样君主有德行就容易靠它称王统治天下,没德行就容易因此灭亡.”5、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成基命性宽厚,每事持大体.御史李长春、给事中杜齐芳坐私书事,将置重典.基命力救,不听,长跪会极门,言:“祖宗立法,真死罪犹三覆奏,岂有诏狱一讯遽置极刑?”自辰至酉未起.帝意解,得遣戍.逢申初劾基命后以炮炸下狱拟戍帝犹以为轻亦以基命言得如拟为首辅者数月帝欲委政延儒遂为其党所逐八年卒于家.赠少保,谥文穆.(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三十九》,有删改)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一项是( )(3分)A、逢申初劾/基命后以炮炸/下狱拟戍/帝犹以为轻亦以基命言/得如拟为首辅者/数月帝欲委政延儒/遂为其党所逐/B、逢申初劾基命/后以炮炸下狱/拟戍帝犹/以为轻亦/以基命言得如拟为首辅者/数月帝欲委政/延儒遂为其党所逐/C、逢申初劾基命/后以炮炸下狱拟戍/帝犹以为轻/亦以基命言得如拟/为首辅者数月/帝欲委政延儒/遂为其党所逐/D、逢申初劾基命/后以炮炸下狱/拟戍帝犹以为轻/亦以基命/言得如拟/为首辅者数月/帝欲委政延儒遂为其党所逐/解析: 解答本题,要注意把握专有名词和动词谓语等.这句话中专有名词有“逢申”“基命”“帝”“首辅”“延儒”等,判断这些专有名词前后动词,以此判断词语在句中成分.比如“帝”,前有动词短语“下狱拟戍”,后有动词“以为”,分析语句意思可以看出,“帝”不能做“下狱拟戍”宾语,而是作为“以为”主语,由此可以判断“帝”前一定要停顿,故排除B、D.这句话中动词有“劾”“委”“逐”等,比如“劾”,主语应该是“逢申”,宾语是“基命”,故“基命”后面应停顿,排除A.答案: C【参考译文】成基命性情宽厚仁慈,每件事情都能顾全大体.御史李长春、给事中杜齐芳因为密信一事,将要被处以重刑.成基命极力营救,皇上不听,他就长时间跪在会极门,说:“祖宗立法,真正死罪还三次审问上奏,哪有在诏狱被审讯一次就立刻处以极刑?”从辰时到酉时没有起来.皇帝内心缓解,他们得以被遣送戍边.李逢申起初弹劾成基命,后来因为大炮爆炸下狱被拟罪戍边,皇帝还以为处罚轻,也因为成基命进言得以按照原来拟定罪处理.成基命刚做首辅几个月,皇帝打算把朝廷委任给周延儒,于是他就被周延儒党羽排斥.八年,在家中去世.追赠少保,谥号文穆.6、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明年,复封为扶乐乡侯,以中郎将副伏波将军马援击交蛮夷征侧等隆别于禁谿口破之获其帅征贰斩首千余级降者二万余人还更封大国为长平侯及大司马吴汉薨,隆为骠骑将军,行大司马事.(选自《后汉书·列传第十二》,有删改)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一项是( )(3分)A、以中郎将副伏波将军马援击交蛮夷征侧等/隆别于禁谿口破之/获其帅征贰/斩首千余级/降者二万余人/还/更封大国/为长平侯/ B、以中郎将副伏波将军马援/击交蛮夷/征侧等隆别于禁谿口/破之获其帅征贰/斩首千余级/降者二万余人还/更封大/国为长平侯/C、以中郎将副伏波将军/马援击交蛮夷征侧等/隆别于禁谿口/破之获其帅/征贰斩首千余级/降者二万余人/还更封/大国为长平侯/D、以中郎将副伏波将军马援击/交蛮夷征侧等隆/别于禁谿口破之/获其帅/征贰斩首千余级/降者二万余人还/更封大国/为长平侯/解析: “击”“获”等为动词,“击”宾语是“交蛮夷征侧等”,“获”宾语是“征贰”,由此判断“征侧等”“征贰”后均要停顿.由此,用排除法可知应选A.答案: A【参考译文】第二年,又封为扶乐乡侯,凭中郎将身份做伏波将军马援副将攻打交蛮夷征侧等,刘隆分兵在禁谿口打败敌人,俘获他们将领征贰,杀敌一千多人,投降二万多人.班师回朝,他被改封为大国,为长平侯.等到大司马吴汉去世,刘隆做了骠骑将军,代理大司马职务.7、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其后,宁计或不行,真卿迫蹙,弃郡,夜渡河而南,见肃宗于凤翔.帝问拒贼之状真卿曰臣不用穆宁之言功业不成帝奇之发驿召宁将以右职待之会真卿以抗直失旨事遂止.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一项是( )(3分)A、帝问拒贼之状/真卿曰/臣不用穆宁之言功业/不成/帝奇之/发驿召宁/将以右职待之会/真卿以抗直失旨/B、帝问拒贼之状/真卿曰/臣不用穆宁之言/功业不成/帝奇之发驿召宁/将以右职待之/会真卿以抗直失旨/C、帝问拒贼之状/真卿曰/臣不用穆宁之言/功业不成/帝奇之/发驿召宁/将以右职待之/会真卿以抗直失旨/D、帝问拒贼之状/真卿曰/臣不用穆宁之言功业/不成/帝奇之发驿召宁/将以右职待之会/真卿以抗直失旨/解析: 抓住对话标志词“曰”以及做宾语代词“之”即可断句.答案: C【参考译文】在这以后,因穆宁有谋划未能付诸实施,颜真卿迫于形势严峻,放弃平原郡城,夜里渡过黄河向南溃逃,到达凤翔去拜见唐肃宗.肃宗皇帝询问抵抗叛贼情况,颜真卿说:“因为没有采纳穆宁建议,导致功业未能完成.”肃宗对这句话感到惊奇,就派人乘驿马快召穆宁入朝,打算委任他重要职务.恰巧颜真卿因为直言上奏违背皇帝旨意,委任穆宁事就停了下来.8、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武帝即位,祖思启陈政事以为自古开物成务必以教学为先宜太庙之南弘修文序司农以北广开武校上诏报答.后为青、冀二州刺史,在政清勤,而谦卑下士,言议未尝及时事,上更以敬重之.未几卒,上深加叹惜.(选自《南史·列传第三十七》,有删改)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一项是( )(3分)A、祖思启陈/政事以为/自古开物成/务必以教学为先/宜太庙之/南弘修文/序司农以北广/开武校/B、祖思启/陈政事以为/自古开物成/务必以教学为先宜/太庙之/南弘修文序/司农以北/广开武校/C、祖思启陈政事/以为/自古开物成务/必以教学为先/宜太庙之南/弘修文序/司农以北/广开武校/D、祖思启/陈政事/以为自古开物成/务必以教学为先宜/太庙之南弘/修文序司农/以北广/开武校/解析: 句中,“启陈政事”是语意完整句子,后需断开.“太庙之南”与“司农以北”句子结构相似,“弘修文序”与“广开武校”相对,后面均需断开.答案: C【参考译文】武帝即位,崔祖思上奏书陈述政事,认为:“自古办事必须通晓事理以成就事业,一定要以教学为先导.应该在太庙南面,大建学校,在司农以北,广开武校.”皇上下诏答复酬谢.后来,崔祖思任青州、冀州二州刺史,为政清廉勤勉,而且礼贤下士,言谈议论从未涉及时事,皇上因此更加敬重他.不久后去世,皇上深深叹息.9、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臣闻秦有十失,其一尚存,治狱之吏是也.秦之时,羞文学,好武勇,贱仁义之士,贵治狱之吏,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故盛服先王不用于世忠良切言皆郁于胸誉谀之声日满于耳虚美熏心实祸蔽塞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方今天下赖陛下恩厚,亡金革之危、饥寒之患,父子夫妻戮力安家.然太平未洽者,狱乱之也.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一项是( )(3分)A、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故盛服先王/不用于世/忠良切言皆郁于胸/誉谀之声日满于耳/虚美熏心/实祸蔽塞/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B、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故盛服先王不用于世/忠良切言皆郁于胸/誉谀之声日满于耳/虚美熏心/实祸蔽塞/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C、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故/盛服先王不用于世/忠良切言皆郁于胸/誉谀之声日满/于耳虚美熏心/实祸蔽塞/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D、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故盛服先王/不用于世忠良/切言皆郁于胸/誉谀之声日满/于耳虚美/熏心实祸蔽塞/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解析: “……者谓之……”两句句式整齐,应在“诽谤”后断开;“……于世”“……于胸”“……于耳”三句句式整齐,应在“世”“胸”“耳”后断开.“此乃……也”为固定句式,应在“此乃”前断开.剩下“虚美熏心实祸蔽塞”8个字,仔细研读,可以发现这是分别由“虚”“实”领起两小句,应在“实”前断开.答案: B【参考译文】我听说秦朝有很多失误地方,其中一条现在还存在,就是负责审案官吏违法判案问题.秦朝时,看不起文学,崇尚武勇精神,轻视奉行仁义人,重视负责判案官吏,正直言论被认为是诽谤,阻拦犯错误话被说成是妖言,所以那些尽忠于国事大臣在那时不被重用,忠良恳切言辞都郁积在胸中,称赞阿谀声音天天响在君主耳边,虚伪赞美迷住了君主心窍,而实际存在祸患被遮蔽、掩盖住了,这就是秦朝失去天下原因.如今天下靠着陛下仁爱笃实,没有战争危险和饥饿寒冷忧患,父子、夫妻合力安家.但是天下太平还未完全实现,原因就是刑狱乱加于人.题组二综合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3题.(19分)张觷(xué),字柔直,福州人.举进士..,为小官,不与世诡随.时蔡京当国,求善训子弟者,觷适到部,京族子应之以觷荐.觷再三辞,不获,遂即馆,京亦未暇与之接.觷严毅耸拔,意度凝然,异于他师,诸生已不能堪,忽谓之曰:“汝曹曾学走乎?”诸生骇而问曰:“尝闻先生教令读书徐行,未闻教以走也.”觷曰:“天下被而翁破坏至此,旦夕贼来,先至而家,汝曹惟有善走,庶可逃死尔.”诸子大惊,亟以所闻告京,曰:“先生心恙.”京矍然曰:“此非汝所知也.”即见觷深语,觷慷慨言曰:“宗庙社稷,危在旦夕.”京敛容问计,觷曰:“宜亟引耆德老成置诸左右,以开道上心.罗天下忠义之士,分布内外,为第一义尔.”京因扣其所知,遂以杨时荐,于是召时.觷后守南剑州,迁福建路转运判官.未行会范汝为陷建州遣叶彻拥众寇南剑时统制官任士安驻军城西不肯力战觷独率州兵与之战分为数队令城中杀羊牛豕作肉串仍多具饭将战,则食第一队人,既饱,遣之入阵,便食第二队人,度所遣兵力将困,即遣第三队人往代,第四至五、六队亦如之.更迭交战,士卒饱而力不乏.彻中流矢死,众败走.觷知士安惧无功,即函彻首与之,州兵皆愤,觷曰:“贼必再至,非与大军合力不能破也.”士安得之大喜,遂驰报诸司,谓已斩彻.未几,彻二子果引众声言复父仇,缟素..来攻.于是士安与州兵夹攻,大败之,城赖以全.再知处州,尝欲造大舟,幕僚不能计其直,觷教以造一小舟,量其尺寸,而十倍算之.又有欲筑绍兴园神庙垣,召匠计之,云费八万缗,觷教之自筑一丈长,约算之可直二万,即以二万与匠者.董役内官无所得,乃奏绍兴空乏难济,太后遂自出钱,费三十二万缗..以直龙图阁知虔州,荡平余寇,进秘阁修撰,卒.后庙食..邵武.(节选自《宋史·张觷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一项是( )(3分)A、未行/会范汝为陷建州/遣叶彻拥众寇南剑/时统制官任士安驻军城西/不肯力战/觷独率州兵与之战/分为数队/令城中杀羊牛豕作肉串/仍多具饭/B、未行会/范汝为陷建州/遣叶彻拥众寇南剑/时统制官任士安/驻军城西/不肯力战/觷独率州兵与之战/分为数队/令城中杀羊牛豕作肉串/仍多具饭/C、未行会范/汝为陷建州/遣叶彻拥众寇南剑/时统制官任士安驻军城西/不肯力战觷/独率州兵与之战/分为数队/令城中杀羊牛豕作肉串/仍多具饭/D、未行/会范汝为陷建州/遣叶彻拥众寇南剑/时统制官任士安驻军城西/不肯力战觷/独率州兵与之战/分为数队/令城中杀羊牛豕/作肉串/仍多具饭/解析: 未行,会范汝为陷建州,遣叶彻拥众寇南剑.时统制官任士安驻军城西,不肯力战,觷独率州兵与之战,分为数队,令城中杀羊牛豕作肉串,仍多具饭.答案: A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3分)A、“进士”指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殿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B、“缟素”指为哀悼死者而穿白色丧服,用白色粗布或麻布做成.C、“缗”指是古代穿钱用绳子,文中指代银两,八万缗,即八万两银子.D、“庙食”指是古代有功之人死后,官府为他立庙,让他接受奉祀,享受祭飨.解析: C项,缗:古代计量单位,文中指铜钱.答案: C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3分)A、张觷严厉孤傲,虽有才,却不为世人所容,被聘为老师,蔡京不接待他,学生也不能忍受他.B、张觷敢说真话,即便在权贵子弟面前,他也敢说他们家长不是,让这些学生非常惊讶.C、张觷关心社稷安危,向朝廷推荐人才,认为网罗天下忠义之士、把他们安排到朝廷内外是第一要义.D、张觷指挥打仗有勇有谋,既能独自率兵与敌寇周旋,又能团结其他将领合力打败敌人.解析: A项“不为世人所容”于文无据.答案: A13、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时蔡京当国,求善训子弟者,觷适到部,京族子应之以觷荐.(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2)既饱,遣之入阵,便食第二队人,度所遣兵力将困,即遣第三队人往代,第四至五、六队亦如之.(5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答案: (1)当时蔡京主持国家政事,寻求善于教育孩子老师,张觷刚到京城官署任职,蔡京侄子就推荐了张觷(来回应他).(2)吃饱后,就派他们投入战斗,接着让第二队人吃饭,估计所派战士将疲劳,便派第三队人前往替代,第四到第五、六队也按照前面部署行动.【参考译文】张觷,字柔直,是福州人.考中进士,担任小官,不随世俗诡诈变化.当时蔡京主持国家政事,寻求善于教育孩子老师,张觷刚到京城官署任职,蔡京侄子就推荐了张觷(来回应他).张觷再三推辞,没获批准,就到馆里任教,蔡京也没有空闲接待他.张觷严肃孤傲,态度庄重,和别老师不一样,众学生已经不能忍受,(张觷)忽然对他们说:“你们曾学过逃跑吗?”众学生诧异地问:“曾听先生教令读书要循序渐进,没听过教逃跑.”张觷说:“天下被你们父辈破坏到这种程度,早晚贼来,先到你们家中,你们唯有善于逃跑,或许能免于一死.”众学生大惊失色,赶紧把所听到告诉蔡京,说:“先生精神有问题.”蔡京惊惧地说:“这不是你们所知道.”立即召见张觷(与他)深谈,张觷情绪激昂地说:“国家社稷,危在旦夕.”蔡京神色严肃地问(他有何)计策,张觷说:“应当立即引用德高望重人安排在身边,来开导皇上心.网罗天下忠义士人,(把他们)分布在朝廷内外,是第一要义.”蔡京因此求教他所了解人,于是(张觷)推荐了杨时,(蔡京)随即召入杨时.张觷后来掌管南剑州,升任福建路转运判官.还未动身,恰逢范汝为攻陷建州,派遣叶彻率军进犯南剑.当时统制官任士安在城西驻扎军队,不肯尽力战斗,张觷独自率领州兵与贼军交战,分成多个队,命令城中人杀羊、牛、猪做成肉串,并多准备饭.将要作战,就给第一队人开饭,吃饱后,就派他们投入战斗,接着让第二队人吃饭,估计所派战士将疲劳,便派第三队人前往替代,第四到第五、六队也按照前面部署行动.轮流更替交战,士兵吃得饱而不感到乏力.叶彻中流箭死去,众贼兵战败逃走.张觷知道任士安害怕没有功绩,立即把装盛叶彻首级匣子交给他,军队士兵都很气愤,张觷说:“贼兵肯定会再来,不与大军合力不能打败他们.”任士安得到叶彻首级非常高兴,于是派人快马报告各个官署,说已经杀了叶彻.不久,叶彻两个儿子果然领兵声称要为父亲报仇,穿戴丧服来进攻.于是任士安与州兵成夹势攻击,大败贼兵,南剑城得以保全.张觷再次任处州知州,曾想建造大船,幕僚不能计算它费用,张觷令他们造一艘小船,量它尺寸,然后按十倍来计算.又想修筑绍兴园神庙围墙,召工匠来计算,说需花费八万铜钱,张觷令他们先修筑一丈长庙墙,大约计算它花费两万铜钱,就把两万铜钱给工匠.负责督察差役内官没有什么收入,于是上奏绍兴空乏难以救助,太后就自己出钱,花费三。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3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 第三节 鉴赏诗歌的语言训练定时规范
(全国版)2018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第三节鉴赏诗歌的语言训练定时规范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全国版)2018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第三节鉴赏诗歌的语言训练定时规范)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全国版)2018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第三节鉴赏诗歌的语言训练定时规范的全部内容。
鉴赏诗歌的语言(时间:90分钟分值:84分)题组一对点练1. (2015·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4分)卜算子张元幹【注】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
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
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
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注】张元幹,宋代爱国词人。
请对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分别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语言炼字的能力。
可先解释词语“湿"“迷”的本义,再根据词句意思,结合诗歌主旨解释它们在句中的意思及表达的感情.“湿”是风露使得行云充满湿气,表明了环境的潮湿,反映的是词人内心的凄凉.“迷"是说迷失航向,突出的是环境的朦胧,反映的是词人内心的迷惘.答案①“湿”字,描写地面浓重的风露水汽使行云也充满湿气而显得厚重凝滞,突出了外在环境的潮湿、阴冷,表现了作者凄凉和沉重的心情.②“迷”字,描写水面迷蒙的雾气使归舟迷失了航向,烘托出朦胧、迷茫的氛围,表现了作者内心的迷惘。
2018届高考语文(浙江专版)一轮复习专题规范练:12古代诗歌阅读
专题规范练十二古代诗歌阅读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2)题。
答张十一①韩愈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②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④觉霜毛一半加。
,张十一与韩愈同为监察御史,一起被贬。
张到郴州临武令任上曾有诗赠韩愈,韩愈写此诗作答。
②踯躅:杜鹃花的一种。
③恩波:皇帝的恩泽。
④斗:通“陡”。
(1)赏析颔联的“竞”和“闲”二字的妙处。
(2)分析颈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2)题。
寻西山隐者不遇丘为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
扣关无僮仆,窥室唯案几。
若非巾柴车①,应是钓秋水。
差池②不相见,黾勉③空仰止。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
及兹④契⑤幽绝,自足荡心耳。
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
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指乘小车出游。
②差池:指此来彼往而错过。
③黾勉:殷勤。
④及兹:来此。
⑤契:惬意。
(1)从上山到下山,诗人的情感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2)从全诗来看,“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两句有什么作用?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1)~(2)题。
北山①王安石北山输绿涨横陂②,直堑③回塘滟滟时。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筑室于钟山(今紫金山,又叫北山)的山腰中。
②陂:池塘。
③堑:护城河。
(1)第一句的“输绿”一词别致典雅,试结合诗歌前两句分析该词的妙处。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诗人是如何表达的?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2)题。
夕次盱眙县韦应物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
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
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
(1)颈联运用了怎样的写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2)从全诗来看,作者“未眠”的原因有哪些呢?5.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第(1)~(2)题。
咏笼莺①纳兰性德何处金衣客,栖栖翠幕中。
有心惊晓梦,无计啭春风。
漫逐梁间燕,谁巢井上桐。
2018版高考语文(全国)大一轮复习复习古诗文阅读古诗鉴赏考点精练三含解析
考点精练三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1.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水仙子·渡瓜洲[注]赵善庆渚莲花脱锦衣收,风蓼青雕红穗秋,堤柳绿减长条瘦。
系行人来去愁,别离情今古悠悠。
南徐城下,西津渡口,北固山头.注瓜洲:长江岸边渡口。
该曲前三句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答案①对偶。
前三句鼎足而对,句式工切,势如贯珠,描绘了秋天的凄凉衰飒之景.②比喻。
“锦衣”比喻绿色的荷叶,“锦衣收”生动描绘了荷叶凋残蜷缩的形态。
③比拟.“瘦”字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柳叶凋落、柳枝干枯的特点.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梦寻梅方岳①野径深藏隐者家,岸沙分路带溪斜。
马蹄残雪六七里,山嘴有梅三四花。
黄叶拥篱埋药草,青灯煨芋话桑麻.一生烟雨蓬茅底,不梦金貂②侍玉华③。
注①方岳:宋代诗人,屡遭贬谪,一生坎坷。
②貂:汉代的宫饰。
③玉华:唐代的宫殿名。
请从描写手法的角度谈谈诗人是如何表现梅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衬托(间接描写)。
诗人以通幽的野径、宛转的山溪、洁净的沙岸、蜿蜒的残雪、幽远的“隐者家”,描绘出一个优雅僻静的环境,衬托出梅花幽静脱俗的特点。
(2)白描(直接描写)。
诗人风尘仆仆策马而来,只为追寻那山坳里的早梅,虽然梅花只有三四朵,诗人却在不事雕饰中勾勒出雪中梅花神清骨秀、高洁幽芳的格调,表现出诗人对高洁品质的坚守和追求.3.阅读下面两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①苏轼其二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
相挨踏破茜罗裙②。
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③村.道逢醉叟卧黄昏.其三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
隔篱娇语络丝娘.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④软⑤饥肠。
2018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检测)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
2018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检测)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word版可编辑修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检测)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检测)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专题集训(时间:120分钟 分数:129分)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11分)采桑子·杂忆史惟圆①当时已惯何曾惜,滚遍香弦,字字清妍。
能得当场几度怜?今知此曲人间少,绝艺谁传?往事如烟,满耳筝琶值几钱?【注】①史惟圆,明末清初人,经历甲申之变,明亡之痛。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A.“滚遍香弦”中“香弦"代表美好的音乐,意思是说过去天天听惯美好的音乐.B.“字字清妍”是描写音乐所达到的妙境,每个唱词都能让人感觉美好绝伦.C.“何曾”“几度怜”,则表现了作者对错过美妙音乐的后悔之情,过去没有好好品味。
D。
“绝艺谁传”表达出诗人对艺人们不思进取,不再钻研音乐的痛惜之情。
E.“往事如烟”中“往事"既包括过去尽情欣赏美妙的音乐的生活,也包括身经战乱的生活。
解析:CD C项,作者是认真品味了的,要不如何能知“字字清妍”呢?所以“没有好好品味”不对。
D项,身逢乱世,如何能专心学艺?诗歌并非责怪艺人,而是借音乐说时事说兴亡之感而已.(2)“满耳筝琶值几钱"的意思作者认为现在的音乐不值得一听,造成“筝琶不值钱”的原因有哪两个?试简述.(6分)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审读题干,可知有今昔对比之意,然后针对相关诗句分析即可。
【推荐精选】2018届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专题二 古代诗歌阅读习题
专题二古代诗歌阅读题型一形象鉴赏题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月圆①[唐]杜甫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②。
未缺③空山静,高悬列宿④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注] ①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流寓夔州时所作。
②绮逾依:这里指(席子上的)光彩更加柔美。
③未缺:指月圆。
④列宿:众星。
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哪几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答:解析:本题考查通过概括诗歌的画面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意境。
对场景画面的描述要透过意象联想意境,本诗通过描绘“孤月”“寒江”“空山”等意象,营造出清冷孤寂的氛围,抒发了作者面对明月时的孤独和对远方亲人真切的思念之情。
答案:孤月当空,清辉满楼;月映寒江,影动柴扉;月洒江波,浮光跃金;月照绮席,光彩交融;月挂空山,万籁俱静;月明中天,疏星寥落。
2.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
寻诗两绝句陈与义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①,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②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 ①居士:指文人雅士。
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
答: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
分析诗歌形象特点,要结合诗中描写的人物行为。
第一首诗中描写陈居士行为的有两句,“楚酒困人三日醉”和“亭角寻诗满袖风”;第二首诗中也有两句,“爱把山瓢莫笑侬”与“醒来推户寻诗去”。
综合分析四句诗,可以发现陈居士有两个特点:一是爱喝酒,二是爱写诗。
由此我们可以概括出陈居士的形象特点:行为洒脱,情趣高雅。
答案:①行为洒脱:“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侬”,从陈居士喜欢喝酒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
②情趣高雅:“亭角寻诗满袖风”“醒来推户寻诗去”,白天寻诗,夜晚寻诗,表现了陈居士沉迷于诗歌创作的高雅情趣。
题型二语言鉴赏题3.(2016·天津高考)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2018版高考语文(全国)大一轮复习训练定则规范:第三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 3-2-4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时间:45分钟 分值:69分)题组一 对点练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5分)使至塞上王 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蓬草”随风飞转,在诗歌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
王维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觉,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
2.阅读下面两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5分)虞美人李 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踏莎行欧阳修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化用了《虞美人》中的哪两句?试比较两者在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上的异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化用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修辞手法相同: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都以水喻愁,将满腔愁绪比作江水,表现愁绪之多,绵延不断。
抒情效果不同:欧阳修词借迢迢春水表达了渐生渐深的离愁别绪,画面真切,意境优美;李煜词则借一江春水表达了国恨家仇的忧伤情感,境界开阔,意境深远。
2018版高考语文(全国)大一轮复习训练定则规范: 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3-1-4
古代文化常识(时间:45分钟分值:60分)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分别赐“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一部分文人是进士出身,如王维,但仍有很多不是,比如李白,杜甫.B、大理寺,官署名.掌刑狱案件审理.北齐为大理寺,历代因之,明清时期与刑部、都察院并称为“三法司”.狄仁杰就曾在此任职.C、服除,指守丧期满.古制规定父母、祖父母甚至兄弟姊妹去世,均要守丧,是为丁忧,时间视亲疏而定;丁忧期间不能为官,已为官者则需停职守制.D、擢,提升官职,其他如“除”“拔”“拜”也指官职的提升,“改”“徙”“知”等都可以表示官职的变动,而“出”特指离京外调,“入”则指入京为官.解析D项,“拜”“除”不用来表示官职升迁,只是指任命官职.答案 D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嗣位、即位:特指皇帝登上皇位,表示此意思的词还有登基、禅位、践阼等等.B、古代常用纪年法有干支纪年法(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两字相配,60年周而复始),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生肖纪年法等.如“正统二年”中的“正统”是年号,这里采用的是年号纪年法.C、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古代科举考试按照等级次序先后分为院试、乡试、会试、殿试.D、“谥号”“庙号”,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解析A项,禅位:君王将帝位禅让给贤人或让位.不是皇帝登临皇位.答案 A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是公认的儒学经典,也是中华文化的宝典.B、“令”是美好的意思,可用于尊称对方亲属.如令堂,是对对方的父亲的尊称;令尊,是对对方的母亲的尊称.C、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D、《鸿门宴》中“竖子不足与谋”一句中的“竖子”是骂人的话,相当于今天的“小子”. 解析B项,“令堂”是对对方母亲的尊称,“令尊”是对对方父亲的尊称.答案 B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布衣”是对百姓的称呼,与之类似的还有:黎民、庶民、苍生等.B、“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如《师说》中有“士大夫之族”.C、《昌黎先生文集》是韩愈的作品集,这是以籍贯命名其文集.D、“江表”指长江以南的地区.如《赤壁之战》中“江表英豪,咸归附之”中的“江表”就是此意.解析C项,“以籍贯命名”错,昌黎韩氏于唐是一时望族,韩愈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昌黎先生”.答案 C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百越”,又作“百粤”“诸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统称为“百越”.古文中常用其泛指南方地区.B、“察举”,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制度.由官吏举荐,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C、“乡试”,指明清两代每三年由朝廷选派考官在各乡举行一次的选拔人才的考试.D、“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解析C项,“在各乡举行”错,应该是“在各省省城举行”.答案 C6、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优”的本义指表演乐舞、杂戏的艺人.如《柳敬亭传》中提到的“优孟”,是指名叫“孟”的艺人.B、“乞巧”,旧时风俗,农历七月七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C、“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也常用于书信、表奏的首尾,表示恭敬.D、“太牢”指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全备;“少牢”指祭祀用的羊,没有豕、牛.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解析D项,“少牢”指古代祭祀用的羊和豖,没有牛.答案 D7、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五谷”是古代所指的五种谷物,泛指粮食.古代对其有多种不同说法.B、“黄金台”,相传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千金用来招揽人才.C、“刎颈之交”指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廉颇与蔺相如终成刎颈之交.D、“国子监”指国家的最高学府,入监读书的人称监生,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等;教学人员为博士、直讲、助教等.解析D项,“指国家的最高学府”说法不严密,“国子监”指的是中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构,有的朝代兼为最高学府.答案 D8、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国风”是《诗经》的一部分,主要是民歌,自《周南》至《豳风》,共十五国风,一百六十篇.B、“齐宣王”,春秋时齐国国君,与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合称“春秋五霸”.C、“斋戒”,指古人在祭祀或进行重大活动前,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荤,洁净身心,以示虔诚.D、“社稷”,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为“社”,谷神叫“稷”.后来就以“社稷”代称国家.解析B项,“齐宣王”应改为“齐桓公”.答案 B9、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免胄”,按古代礼法,诸侯的军队过天子门,战车上的左右卫士必须脱胄卷甲,收好兵器,下车步行而过,以示对天子的尊敬.B、“崩”,本指山倒塌,古时用来比喻帝王的死.如《出师表》中有:“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C、古代纪年法有多种,有干支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等.“赵惠文王十六年”属于帝王年号纪年法.D、“伯乐”,相传春秋时秦国人,名孙阳,以善相马著称.现在引申为善于发现、推荐、培养和使用人才的人.解析C项,“赵惠文王十六年”属于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答案 C10、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望”,指农历每月的十五,而农历的每月十六则称为“既望”.如《赤壁赋》中有:“壬戌之秋,七月既望.”B、“车裂”,指古代的一种酷刑,以车马撕裂人的肢体.C、“三秦”,指关中地区.项羽灭秦后曾将此地封给秦军三位降将,故得名.D、古代以水南、山北为“阳”,以水北、山南为“阴”.解析D项,古代以水北、山南为“阳”,以水南、山北为“阴”.答案 D1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月兔”,借指月亮.古神话中称月中有兔,故称月亮为“月兔”.B、“郎中”,战国时为宫廷医生.隋唐以后,六部都设置郎中,分掌部内各司政务.C、“惠存”是敬辞,指请保存.多用于赠人照片、书籍等时所题的上款.D、“庠”和“序”,指的是地方开设的学校,如《齐桓晋文之事》中有:“谨庠序之教.”解析B项,“战国时为宫廷医生”错,应该是“战国时为宫廷侍卫”.答案 B1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微服”,指改变常服以避人耳目,如“桓公微服而行于民间”.B、“道”,唐代时是监察区,相当于汉代的“州”.唐代先分天下为十道,后又分为十五道.C、“流涕”指流泪.古代的“涕”一般指眼泪,而“泗”指鼻涕.D、“五常”,也叫“五伦”,是封建礼教所规定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妇、师生之间的伦理关系.解析D项,“师生”错,在“五常”中没有师生关系,应改为“朋友”.答案 D1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朔漠”,指北方的沙漠地区.如杜甫《咏怀古迹》之三:“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B、“公车”,汉代官署名.因汉代曾用公家车马接送应举的人,后便以“公车”泛指入京应试的举人.C、“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起于明代.D、“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如岳麓书院、东林书院等.解析C项,“起于明代”错,应该是“起于隋朝”.答案 C1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重阳”,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旧时这一天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B、“拱”,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恭敬.如《论语·微子》:“子路拱而立.”C、“晦”,指的是阴历每月的三十日,这是古代特定称谓纪日法中的一类,此类纪日法还有朔、望、既望等.D、“黥”,古代的一种刑罚,即墨刑,是古代五刑之一.即用刀刻犯人额颊等处,再涂上墨,作为惩罚的标记.解析C项,“指的是阴历每月的三十日”错,应改为“指的是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答案 C1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华盖”,星座名,共十六星,在五帝座上,今属仙后座.旧时迷信,以为人的命运中有了华盖星,运气就好.B、“襁褓”,本义指背负婴儿用的宽带和包裹婴儿的被子.现在以此借指婴儿.C、“六部”,隋唐至清,中央行政机构分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这些部门各司其职,如户部主管土地、户籍、赋税、财政等事务.D、“中岳”,指嵩山,在今河南登封市北,我国五岳之一.解析A项,“运气就好”错,应该是“运气不好”.答案 A16、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封禅”,古代帝王祭天地的最隆重的典礼,一般都是由帝王亲自到泰山上举行的.B、“士”,商、周时最低级的贵族阶层,是介于卿大夫和庶民之间的一个阶层.C、“衅钟”,古代的一种礼制,“钟”这种重要器物制成时,人们一般会杀牲取血涂在上面行祭,叫作“衅钟”.D、“黔首”,是战国时秦国及后来秦王朝对平民的一种尊称.解析D项,“黔首”并不是“尊称”.答案 D17、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庶人”,春秋时对农业生产者的称呼,也可泛指平民、百姓.B、春秋战国时期,士死了叫“薨”,而诸侯的死则称为“不禄”.C、“庐冢”,也叫庐墓,指古人在服丧期间,为守护父母或师长坟墓所盖的房舍.D、“跽”,指长跪,两膝着地,上身挺直.如《鸿门宴》中有“项王按剑而跽”一句.解析B项,“薨”指的是诸侯死,而“不禄”指的是士死.答案 B18、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迁客”,指被贬谪在外的官吏,如范仲淹《岳阳楼记》:“迁客骚人,多会于此.”B、“樽”,指酒杯.如李白《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C、“举案齐眉”,汉代梁鸿的妻子为丈夫捧膳食时,总是把端饭的托盘举得和眉毛一样高,以示尊敬,故后世常用本词表示夫妻相敬.其中“案”指书案.D、“五音”,即我国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级.解析C项,“案”并不指书案,而是指端饭的托盘.答案 C19、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社日”,古代祭祀土神的日子.分春秋两次,一般在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B、“笞刑”,古代的一种刑罚,是一种用小荆条或小竹板抽打臀、腿、背的刑罚,隋代定为五刑之一.C、古代的纪时法比较特殊,如平旦、晡时、黄昏、人定等.按时间先后来说,“人定”在“黄昏”之前.D、“中国”,古代指我国中原地区或在中原地区华夏族建立的政权.解析C项,“‘人定’在‘黄昏’之前”错,应该是“‘人定’在‘黄昏’之后”.答案 C20、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史皇”,指仓颉,古代传说中最早发明文字的人.B、“号”,又叫别号、表号,一般自己取定,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C、“太傅”,古代“三公”之一,又指“东宫三师”之一,如贾谊曾先后任皇子长沙王、梁怀王的老师,故被封为“太傅”.D、“箕踞”,两股着地伸直两腿,形似畚箕,这种姿势是表示尊敬对方的意思.解析D项,这种姿势表示轻慢傲视对方.答案 D,。
2018版高考语文(全国)大一轮复习训练定则规范: 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3-1-3
文言句式(时间:60分钟 分值:88分)题组一 基础练一、判断句式练1、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一组是( )(3分)A.⎩⎪⎨⎪⎧①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B.⎩⎪⎨⎪⎧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②非我也,兵也C.⎩⎪⎨⎪⎧①《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②妪,先大母婢也D.⎩⎪⎨⎪⎧①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②是寡人之过也解析: D 项,①为一般句式,②为判断句.答案: D2、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一项是( )(3分)A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B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C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D 、莲,花之君子者也解析: C 项,为被动句,其他三句为判断句.答案: C二、被动句式练3、下列各组句子中,不属于被动句一组是( )(3分)A.⎩⎪⎨⎪⎧①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②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B.⎩⎪⎨⎪⎧①王之蔽,甚矣②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C.⎩⎪⎨⎪⎧①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D.⎩⎪⎨⎪⎧①且立石于其墓之门②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解析: D 项,①②均为状语后置句.答案: D三、倒装句式练4、谓语前置句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一项是( )(3分)A 、渺渺兮予怀B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C 、谁可使者D 、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解析: D 项,为介宾短语后置句,其余三项为谓语前置句.A 项,应为“予怀渺渺”.B 项,应为“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安在”,C 项,应为“可使者谁”.答案: D5、宾语前置句下列各组句子中,不是宾语前置句一组是( )(3分)A、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②古之人不余欺也B、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②彼且奚适也?C、①夫晋,何厌之有?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①佚之狐言于郑伯曰②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解析:D项,①②均为状语后置句.答案: D6、定语后置句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一项是( )(3分)A、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B、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C、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D、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解析:D项,为判断句,其余三项均为定语后置句.答案: D7、介宾短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下列各句中,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介宾短语不能提前一项是( )(3分)A、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B、能谤讥于市朝C、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D、故燕王欲结于君解析:C项,“于”应译为“到”.答案: C四、省略句式练8、补充下列句子中省略成分.(8分)(1)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 )而竭.(2)将军战( )河北,臣战( )河南.(3)以相如功大,拜( )为上卿.(4)杀人如( )不能举,刑人如恐不( )胜.(5)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 )狱门外.答案:(1)鼓鼓 (2) 于于(3)之,指蔺相如(4)恐能(5)俟、等五、固定句式练9、对下列固定句式解释,正确一组是( )(3分)①如……何,译为“对……怎么办”②无乃……乎,译为“恐怕……吧”③孰与,译为“与……一起”④奚以……为,译为“凭什么……呢”⑤何……为,译为“还要……干什么”⑥不亦……乎,译为“不也……吗”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②⑤⑥D、②③⑤⑥解析:③表比较,应译为“与……比,谁……”.④表反问,应译为“哪里用得着……呢”.答案: C题组二语段练10、阅读下面文段,翻译文中画线句子.(5分)刘敞字原父.举庆历进士,廷试第一.知扬州.天长县鞫王甲杀人,既具狱,敞见而察其冤,甲畏吏,不敢自直.敞以委户曹杜诱,诱不能有所平反,而傅致【注】益牢.将论囚,敞曰:“冤也.”亲按问之.甲知能为己直,乃敢告,盖杀人者,富人陈氏也.相传以为神明.(选自《宋史·刘敞传》)【注】傅致:罗织.甲知能为己直,乃敢告,盖杀人者,富人陈氏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解析:“为己直”,结合语境翻译为“为自己伸冤”;“乃”,才;“……者,……也”是判断句.答案:王甲知道刘敞能为自己伸冤,才敢告知真相,原来杀人,是姓陈富人.【参考译文】刘敞,字原父.考中庆历年间进士,殿试获得第一名.做扬州知州.天长县审问王甲杀人一案,案件已经审结,刘敞见到王甲并体察到了他冤情,王甲害怕官吏,不敢自白冤情.刘敞把这一案件交给户曹杜诱(重新审理),杜诱不但不能为王甲平反,反而罗织罪证使案件更不可破.将判决关押,刘敞说:“王甲是冤枉.”亲自查究讯问这一案件.王甲知道刘敞能为自己伸冤,才敢告知真相,原来杀人,是姓陈富人.这件事被相互传告,人们认为刘敞明智如神.11、阅读下面文段,翻译文中画横线句子.(6分)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选自《史记·管晏列传》,有删节)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解析:“……者……也”是判断句;“事”,侍奉;“重于齐”是被动句.答案:晏婴字平仲,是春秋时期刘国莱地夷维邑人.侍奉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朝,因为节俭,身体力行,在齐国被人尊重.【参考译文】晏婴字平仲,是春秋时期刘国莱地夷维邑人.侍奉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朝,因为节俭,身体力行,在齐国被人尊重.他担任齐国宰相之后,吃饭每顿不吃两种肉,姬妾不穿丝织物.他在朝廷上,国君有跟他说话,他就直言回答;国君没有跟他说话,他就直道而行.国家有道,就服从命令去做事;国家无道,就衡量命令,酌情而行.因此连续三朝在诸侯中闻名.12、阅读下面文段,翻译文中画线句子.(5分)谢氏生于盛族,年二十以归吾,凡十七年而卒.卒之夕,殓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节选自《欧阳修全集》) 殓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解析:两处倒装为重点:“殓以嫁时之衣”,介宾短语后置;“甚矣吾贫可知也”,主谓倒装.答案:我用出嫁时衣服(给她)穿上入棺,我贫穷超乎寻常,就可以知道了.【参考译文】谢氏生于一个富盛家族,她二十岁嫁给了我,过了十七年就去世了.死后,我用出嫁时衣服(给她)穿上入棺,我贫穷超乎寻常,就可以知道了.13、(2015·新课标全国卷Ⅰ)阅读下面文段,翻译文中画线句子.(6分)越五日,无肯承其事者.傅曰:“吾为太子傅,当同生死.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遂从太子出.(节选自《宋史·孙傅传》) 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解析:“不吾索”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不吾索”即“不索吾”;“俱”,一起,一同;“庶或”,差不多,或许;“济”,成功. 答案:金人虽然没有点名要我,我却应该与太子同去,求见两名首领当面指责他们,或许有成功可能.【参考译文】过了五天,没有愿意承担藏匿太子这件事人.孙傅说:“我是太子傅,应当和太子同生共死.金人虽然没有点名要我,我却应该与太子同去,求见两名首领当面指责他们,或许有成功可能.”于是跟随太子出城.14、(2015·安徽卷)阅读下面文段,翻译文中画线句子.(5分)(梁熙)举顺治三年乡试,又十年成进士.出知西安之咸宁,誓于神,不以一钱自污.视民如子,治行冠三辅.官咸宁半载,入为云南道监察御史.(选自钱仲联主编《广清碑传集》,有删节)出知西安之咸宁,誓于神,不以一钱自污.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解析:“于”,向;“誓于神”即“于神誓”;“污”,玷污;“自污”即“污自”,宾语前置.答案:(梁熙)出任西安府咸宁知县,向神灵发誓,不会因一文钱而玷污自己.【参考译文】先生通过了顺治三年举行乡试,又过了十年考中进士.(梁熙)出任西安府咸宁知县,向神灵发誓,不会因一文钱而玷污自己.他爱民如子,政绩位居西安第一.先生在咸宁做官半年,回朝后又做了云南道监察御史.15、阅读下面文段,翻译文中画线句子.(5分)诏以立(指传主赵立)守楚州.……承、楚间有樊梁、新开、白马三湖,贼张敌万(指盗贼首领)窟穴其间,立绝不与通,故楚粮道愈梗.(节选自《宋史·赵立传》) 贼张敌万窟穴其间,立绝不与通,故楚粮道愈梗.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解析:“窟穴”是名词用作动词,建造巢穴;“绝”是副词,坚决;“与”后省略了“之”字;“梗”是阻塞意思.答案:盗贼张敌万在这中间建造巢穴,赵立坚决不跟他往来,所以楚州运粮道路更加阻塞.【参考译文】皇帝下令让赵立守卫楚州.……承州、楚州之间有樊梁、新开、白马三个湖泊,盗贼张敌万在这中间建造巢穴.赵立坚决不跟他往来,所以楚州运粮道路更加阻塞.16、阅读下面文段,翻译文中画线句子.(5分)沈甸华之卒也,潜斋不食二日,敬恒问曰:“朋友之丧而若此,无乃过欤?”潜斋喟然叹曰:“为其无以为丧也.”敬恒曰:“请为先生任之.”殡葬皆出其手.潜斋不肯轻受人物,惟于敬恒之馈不辞,曰:“吾知其非不义中来也.”然敬恒不敢多有所将,每时其乏而致之,终其身无倦.潜斋之殁,敬恒执丧如古师弟子之礼.朋友之丧而若此,无乃过欤?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解析:“丧”,动词,去世;“无乃……欤”,固定句式,恐怕……吧. 答案:朋友去世(您)竟然(悲伤)成这样,恐怕有些过分吧?【参考译文】沈甸华去世,潜斋两天没吃饭,敬恒问他说:“朋友去世(您)竟然(悲伤)成这样,恐怕有些过分吧?”潜斋感慨叹息说:“因为我没有办法为他办理丧事.”敬恒说:“请允许我为先生主持这件事.”殡葬事务都由敬恒操办.潜斋不肯轻易接受别人东西,只有对敬恒馈赠不推辞,说:“我知道他钱财不是靠做不仁义事得来.”然而敬恒不敢多拿出东西来,每每等到潜斋匮乏时候送给他,终其一生,从不倦怠.潜斋死后,敬恒执行丧礼如同古代老师和弟子礼节一样.题组三综合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7~20题.(19分)叶衡字梦锡,婺州金华人.绍兴十八年进士第,调福州宁德簿,摄.尉..以获盐寇改秩,知临安府于潜县.户版积弊,富民多隐漏,贫弱困于倍输,衡定为九等,自五等以下除其籍,而均其额于上之四等,贫者顿苏.征科为期限榜县门,俾里正谕民,不遣一吏而赋自足.治为诸邑最,郡以政绩闻.擢知常州.时水潦为灾,衡发仓为糜以食饥者,或言常平【注】不可轻发,衡曰:“储蓄正备缓急,可视民饥而不救耶?”疫大作,衡单骑命医药自随,遍问疾苦,活者甚众.檄.晋陵丞李孟坚摄无锡县,有政声,衡荐于上,即除知秀州.除太府少卿.合肥濒湖有圩田四十里,衡奏:“募民以耕,岁可得谷数十万,蠲租税,二三年后阡陌成,仿营田,官私各收其半.”从之.除户部侍郎.时盐课大亏,衡奏:“年来课入不增私贩害之也宜自煮盐之地为之制司火之起伏稽灶之多寡亭户本钱以时给之盐之委积以时收之择廉能吏察之私贩自绝矣”仍命措置官三人.丁.母忧..起复,除枢密都承旨.奏马政之弊,宜命统制一员各领马若干匹,岁终计其数为殿最.李垕应贤良方正对策,近讦直,入第四等,衡奏:“陛下赦其狂而取其忠,足以显容谏之盛.”乃赐垕制科出身.有言江、淮兵籍伪滥,诏衡按视,赐以袍带、鞍马、弓矢,且命衡措置民兵,咸称得治兵之要.讫事赴阙,上御便殿阅武士,召衡预观,赐酒,洒宸翰..赐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上锐意恢复,凡将帅、器械、山川、防守悉经思虑,奏对毕,从容赐坐.讲论机密,或不时召对.上选使求河南,衡奏:“司谏汤邦彦有口辨,宜使金.”邦彦请对,问所以遣,既知荐出于衡,恨衡挤己,闻衡对客有讪上语,奏之,上大怒.即日罢相.年六十有二薨.(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四十三》) 【注】常平:常平仓.1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一项是( )(3分)A、年来课入不增私贩/害之也/宜自煮盐之地为之制/司火之起伏/稽灶之多寡亭户/本钱以时给之/盐之委积/以时收之/择廉能吏察之/私贩自绝矣/B、年来课入不增/私贩害之也/宜自煮盐之地为之制/司火之起伏/稽灶之多寡/亭户本钱以时给之/盐之委积以时收之/择廉能吏察之/私贩自绝矣/C、年来课入不增私贩/害之也/宜自煮盐之地为之制/司火之起伏/稽灶之多寡亭户/本钱以时给之/盐之委积以时收之/择廉能吏察之/私贩自绝矣/D、年来课入不增/私贩害之也/宜自煮盐之地为之制/司火之起伏/稽灶之多寡/亭户本钱/以时给之/盐之委积/以时收之/择廉能吏察之/私贩自绝矣/解析:根据名词“司火”“亭户”“私贩”、虚词“也”“之”以及对称句式断句.(正确标点:年来课入不增,私贩害之也,宜自煮盐之地为之制,司火之起伏,稽灶之多寡,亭户本钱以时给之,盐之委积以时收之,择廉能吏察之,私贩自绝矣.)答案: B1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3分)A、“摄尉”之“摄”,指暂代官职.古汉语中,表示暂代或代理官职词还有“行”“署”“权”“假”“守”等.B、“檄”与“牒”“移”都是古代官府往来文书文种名称.其中“檄文”多用于声讨和征伐;“牒书”与“移文”都是用于不相统属各官府之间行文,“牒书”上行、下行、平行文都用,而“移文”只是一种平行文书,多用于晓谕或责备.C、“丁忧”,指遭逢父母丧事,为父母守丧,也称“丁艰”“居丧”“苫块”“服阕”.依照古礼,父母死,子女得在家守丧三年,不出行,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母丧称“丁内艰”,父丧称“丁外艰”.D、“宸翰”,指帝王墨迹(文章或手书).《林黛玉进贾府》中,“荣禧堂”三字之后又一行小字“万几宸翰之宝”中“宸翰”也是此意.解析:C项,苫,草席;块,土块.古礼,居父母之丧,孝子以草荐为席,土块为枕,所以,“苫块”是为父母守丧时礼节.服阕:指服丧期满. 答案: C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3分)A、叶衡关心百姓疾苦.在任于潜县令时,曾把五等以下应交赋税份额均摊给前四等,使贫民得到解脱;在常州任上,他积极应灾救民.B、叶衡能够唯才是举.李孟坚在代理无锡县令时,有很好为政声誉,叶衡就向皇上举荐;李垕在应贤良方正对策时亢直敢言,叶衡上奏劝说皇上赐他制科出身.C、叶衡富有治军之才.他在任枢密都承旨时,有人反映江、淮一带士兵名籍造假现象泛滥,皇上下诏让叶衡考察巡视,并且命令叶衡安置民兵,人们都称赞他抓住了治军要领.D、叶衡深得皇上赏识.皇上驾临偏殿检阅武士时,特意让叶衡参与观礼,赐给他酒,皇上考虑军机大事时,也常常召见他参与研讨,而且叶衡很多谏言,皇帝都欣然采纳.解析:B项,“叶衡上奏劝说皇上赐他制科出身”无中生有,叶衡上奏只是希望皇上能“赦其狂而取其忠”,是出于对李垕爱护.答案: B20、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户版积弊,富民多隐漏,贫弱困于倍输,衡定为九等,自五等以下除其籍.(5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2)衡发仓为糜以食饥者,或言常平不可轻发,衡曰:“储蓄正备缓急,可视民饥而不救耶?”(5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答案:(1)户口簿上累积弊端,富户大多隐瞒漏报,贫弱户为重复缴纳(赋税)所困,叶衡把民户定为九等,从五等以下除去他们名籍. (2)叶衡开仓煮粥给饥民吃,有人说常平仓不可以轻易打开,叶衡说:“储蓄粮食正是预备紧急事情,怎可看着百姓挨饿而不救助呢?”【参考译文】叶衡字梦锡,是婺州金华人.绍兴十八年进士及第,调任福州宁德县主簿,代理县尉.因捕获盐寇改官,任临安府于潜县县令.户口簿上累积弊端,富户大多隐瞒漏报,贫弱户为重复缴纳(赋税)所困,叶衡把民户定为九等,从五等以下除去他们名籍,而把他们应缴纳份额均摊给上四等民户,贫穷人顿时得救.征收科税定下期限在县衙门口张榜(公布),让里正告诉百姓,不派一个官吏而赋税自然收足.治绩成为各县中最好,郡长官把他政绩向皇上报告.提升为常州知州.当时发大水造成灾荒,叶衡开仓煮粥给饥民吃,有人说常平仓不可以轻易打开,叶衡说:“储蓄粮食正是预备紧急事情,怎可看着百姓挨饿而不救助呢?”瘟疫大起,叶衡单人独骑命令医生跟随自己,到处访问疾苦,救活人很多.官府发文让晋陵县丞李孟坚代理无锡县县令,治理有声誉,叶衡向皇上推荐,就授为秀州知州.叶衡授任太府少卿.合肥临湖边有圩田四十里,叶衡上奏说:“招募百姓耕种,每年可收谷数十万,免除租税,二三年后田地定下规模,仿照营田方式,公家私人各收一半.”皇上听从了他.叶衡授任户部侍郎.当时盐税亏欠很多,叶衡上奏说:“近年来赋税收入没有增加,是私商贩盐妨害了它,应从煮盐地方就对它管制,管理盐锅生火灭火,核查盐灶多少,盐户本钱按时发给他们,盐聚集多了就按时收购它,选廉洁能干官吏访察他们,私贩自然会绝迹.”于是任命了措置官三人.叶衡遭逢母丧.复职后授任枢密都承旨.上奏马政弊端,应当命令每一个统制分头管领马匹若干,到年底计算马匹数目排定优劣.李垕应贤良方正科对策时,近于亢直敢言,列入第四等,叶衡上奏说:“陛下赦免他狂妄而选取他忠诚,足以显示陛下包容谏言隆盛.”于是赐李垕制科出身.有人进言江、淮兵士名籍作伪泛滥,下诏让叶衡考察检视,赐给他袍带、鞍马、弓箭,并且命叶衡处理安置民兵,人们都称赞他抓住了治军要点.叶衡办完事入朝觐见皇上,皇上当时驾临偏殿检阅武士,召叶衡参与观礼,赐他酒,皇帝亲自写字赐给他.叶衡拜任右丞相兼枢密使.皇上意志坚决、专心一意恢复国土,凡是将帅、武器、山川、防守都经过思考,奏对结束,从容不迫地赐他座位.研讨谈论机密大事,或者随时召他进见.皇上选派使节出使(金国)要求归还黄河以南土地,叶衡上奏说:“司谏汤邦彦有口才,适宜出使金国.”汤邦彦请求面见皇上,问起派遣出使原因,知道是由于叶衡推荐,恼恨叶衡排挤自己,听说叶衡对客人说过诽谤皇上话,报告了皇上,皇上大怒.当天罢免了叶衡相位.六十二岁时叶衡去世.。
2018版高考语文(全国)大一轮复习训练定则规范: 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3-1-6
筛选信息与分析概括(时间:45分钟分值:41分)题组一专项练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题.(6分)杨信民,名诚,浙江新昌人.乡举入国学.宣德时,除工科给事中.母忧归.营葬土石必躬舁数百步,曰:“吾葬吾母,而专役他人,吾不安也.”服阕,改刑科.寻以王直荐,擢广东左参议.清操绝俗,尝行田野,访利弊为更置.性刚负气,按察使郭智不法,信民劾之下狱.黄翰代智,信民复发其奸.已,又劾佥事韦广,广遂讦信民,因与翰俱被逮.军民哗然,诣阙下乞留信民.诏复信民官,而翰、广鞫实,除名.景帝监国,于谦荐之,命守备白羊口.会广东贼黄萧养围广州急,岭南人乞信民,乃以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其地.士民闻而相庆曰:“杨公来矣.”时广州被围久,将士战辄败,禁民出入,樵采绝,而乡民避贼来者拒不纳,多为贼所害,民益愁苦归贼.信民至,开城门,发仓廪,刻木锲给民,得出入.贼见木锲曰:“此杨公所给也.”不敢伤.避贼者悉收保,民若更生.信民益厉甲兵,多方招抚,降者日至.乃使使持檄入贼营,谕以恩信.萧养曰:“得杨公一言,死不恨.”克日请见.信民单车诣之,隔濠与语.贼党望见,欢曰:“果杨公也.”争罗拜,有泣下者.贼以大鱼献,信民受之不疑.萧养且降,而都督董兴大军至,贼忽中变.夜有大星陨城外,七日而信民暴疾卒.时景泰元年三月乙卯也.军民聚哭,城中皆缟素.贼闻之,亦泣曰:“杨公死,吾属无归路矣.”未几,兴平贼,所过村聚多杀掠.民仰天号曰:“杨公在,岂使吾曹至是!”讣闻,赐葬祭,录其子玖为国子生.广东民赴京请建祠,许之.成化中,赐谥恭惠.久之,从选人卢从愿请,命有司岁以其忌日祭焉.(节选自《明史·杨信民传》,有删改) 1、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杨信民深受军民拥戴一组是( )(3分)①诣阙下乞留信民②避贼者悉收保,民若更生③得杨公一言,死不恨④城中皆缟素⑤杨公在,岂使吾曹至是⑥命有司岁以其忌日祭焉A、①③⑥B、②③⑤C、①④⑤D、②④⑥解析:②写百姓好像得到新生.③是贼寇头目黄萧养话,不属于“军民”.⑥是朝廷命令.答案: C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3分)A、杨信民性格刚直不阿.在担任广东左参议时,他弹劾了郭智,揭发了其继任者黄翰,又弹劾了佥事韦广,使他们都受到应有处理.B、杨信民军事才能出色.他守备过白羊口,在贼寇围困广州紧急时刻,临危受命,担任右佥都御史,他单车赴约,平息了贼寇之乱.C、杨信民体恤百姓.他进入广州城,分发仓粮,让百姓能出入;他富有仁心,贼寇见他,也欢呼并争相下拜,有甚至哭泣流泪.D、杨信民受到朝廷褒扬.他去世后,皇上赐予送葬祭品,答应百姓建其祠堂并赐谥号恭惠;皇上还命主管部门每年在其忌日祭祀.解析:B项,“军事才能出色”誉之过重,“平息了贼寇之乱”属无中生有.答案: B【参考译文】杨信民,名诚,是浙江新昌人.乡试中举进入国学.宣德年间,被授予工科给事中.(因)母亲去世回家.安葬土石一定亲自抬几百步,说:“我安葬我母亲,却专门役使别人(来干),我心中不安.”守丧期满,改任刑科.不久因王直推荐,提拔他为广东左参议.他高尚情操非同一般,曾经在田野上行走,寻访利弊进行变更.他生性刚强不屈,按察使郭智不守法,杨信民弹劾他,使他进监狱.黄翰代替郭智,杨信民又揭发他奸邪.不久,又弹劾佥事韦广,韦广于是揭发杨信民,因此杨信民与黄翰一起被逮捕.军民哗然,到京城请求皇上留下杨信民.皇上下诏恢复杨信民官职,而黄翰、韦广罪行审问属实,除去他们官名.景帝监管国事,于谦推荐杨信民,命他守备白羊口.恰巧广东贼寇黄萧养围困广州紧急,岭南人向杨信民求救,于是授予他右佥都御史巡抚其地.军民听说后相互庆祝说:“杨公来了.”当时广州被围困很久,将士作战总是失败,禁止人民出入,砍柴被阻绝,并且躲避贼人而来乡民被拒绝不让进入,大多被贼人杀害,百姓更加愁苦而归附贼人.杨信民来后,打开城门,分发仓库里粮食,刻木锲给百姓,百姓得以出入.贼人看见木锲说:“这是杨公给.”不敢伤害.避贼人都收留保藏它,百姓好像得到新生.杨信民加紧操练士兵,多方招抚,投降人一天天到来.于是派使者拿着檄文来到贼营,用恩信告知.黄萧养说:“得到杨公一句话,死而无憾.”约定日期请求相见.杨信民单车到那儿赴约,隔着护城河和他说话.贼党望见,欢呼说:“果然是杨公!”争相下拜,有哭泣流泪.贼人用大鱼进献,杨信民毫不犹豫地接受了.黄萧养将要投降,而都督董兴大军到来,贼人忽然变卦.晚上有颗大星在城外坠落,七天后杨信民突然发病去世.当时是景泰元年三月乙卯日.军民聚在一起痛哭,城中人都穿着白色丧服.贼人听说了这件事,也哭道:“杨公死了,我们这些人没有退路了.”不久,董兴扫平贼寇,所过村落多遭受杀掠.百姓仰天号哭说:“如果杨公在世,怎么能使我们到这地步!”讣告传到朝廷,皇上赐予送葬祭品,录用其子杨玖为国子生.广东百姓赴京城请求给杨信民建祠堂,皇上答应了.成化年间,赐谥号恭惠.很久以后,皇上听从选人卢从愿请求,命主管部门每年在杨信民忌日那天祭祀.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3~5题.(16分)吴德基传宋濂吴德基者,名履,婺之兰溪人也.有司举于朝,为南康丞.南康俗悍,其民以为丞儒者也,易之,德基自如.数月皆周知其情伪,有所发擿,一县惊伏.德基乃更以宽化之.民有诉,召使前与语,弗加咄叱.民或援丞裾相尔汝,弗责也.县令周以中初至,召民转输至郡不得,躬至乡召之.一民逸去,命卒笞之.不肯伏,走入山,骂令曰:“官当在县,何以至此为?”令怒,吏卒因以语动令,欲诬一乡民图贿利,获六七人下狱,扃钥甚严.德基计民无罪,自出巡狱,叱卒释之,卒以他辞解.德基槌碎狱门遣之,曰:“若无罪,还告父兄无恐.”乃往告令,令怒,曰:“民无道,众辱我,君乃释之,何轻我至是耶?”德基曰:“犯使君者一匹夫尔,其乡人何罪?且法乃天子法,岂使君解怒具乎?”令意惭,乃已.入朝,擢知莱之潍州事.民畜官驴四十匹,莱守核其孳息状,与籍不合,曰:“驴当岁产驹,今几岁宜得几驹,乃何少也?”欲责欺罔罪而征其偿.诸县皆已勒民买驴,德基独戒民勿偿.守怒,问德基:“潍不偿驴,何辞也?”德基曰:“民实不欺妄,乌可责其偿?国家富极海内,为吏者宜宣布德泽,为民除疾苦,宁少数匹驴耶?”守语塞.德基因画不便者数事,守不敢复言,并诸县已偿者皆罢之.山东民愿以羊牛代秋税者,官从其言.德基与民计,羊牛后有死瘠患,不如纳粟便,独收民粟.他县牛羊送陕西,民驱走二千里,皆破家,郡以潍独完,令役千人部送邻县牛,德基列其不可,曰:“有牛家送牛,虽劳不敢怨.使人代之,脱道中牛死,谁当代偿耶?”力争不奉命.德基为吏,不求威名,以爱民为先,民感之.居潍二年,召还.潍民遮门抱其足泣拜,曰:“自得吾父,潍民肤无笞瘢.今舍我去,愿得只履事之,以慰我思!”德基至京师,遂谢事归.濂为德基交甚狎,时亦致仕将归,呼德基谓曰:“若愿受长者教乎?”德基曰:“唯,何以命之?”濂曰:“慎毋出户,绝世吏勿与交.”德基至家,如濂戒,君子多其能受善言云.(选自《宋学士全集》,有删改) 3、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现吴德基“爱民”一组是( )(3分)①德基自如②民有诉,召使前与语③德基独戒民勿偿④不如纳粟便,独收民粟⑤潍民肤无笞瘢⑥德基至家,如濂戒A、①②⑤B、①③⑥C、②④⑤D、③④⑥解析:筛选依据是吴德基爱民,而①说是吴德基不在意南康人对自己轻视,⑥说是吴德基辞官回家后接受了宋濂劝告.其余四项分别从吴德基言行举动和潍州百姓境遇好转角度表现其“爱民”.答案: C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一项是( )(3分)A、县令周以中征调乡民不成,反遭乡民斥骂,便施以刑罚,并罪及无辜,吴德基劝他不要滥用国法泄愤.B、在吴德基看来,百姓未隐瞒官驴繁殖数量,而莱守强令百姓偿驴,不合情理,违背了为吏之道.C、县令役使千人代送邻县牛,吴德基认为其命不可从,因为牛在运送途中折损,会没有人代为赔偿.D、作者与吴德基关系亲密,辞去官职时间相近.作者所言“慎毋出户”等,体现了对朋友关爱.解析:C项,开头“县令”一词于原文无据.从上下文来看,对话发生在郡守与吴德基之间,“令”指郡守命令吴德基代送邻县牛,并非“县令”之意.“脱道中牛死,谁当代偿耶”是一个假设语气,假如牛半途死掉,赔偿责任不好分配,并不是说“没有人代为赔偿”.答案: C5、请把文中画横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民或援丞裾相尔汝,弗责也.(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2)民无道,众辱我,君乃释之,何轻我至是耶?(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3)为吏者宜宣布德泽,为民除疾苦,宁少数匹驴耶?(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解析:本题涉及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省略句.(1)“或”,代词,有;“裾”,衣襟;“尔汝”活用为动词,称呼你我;“弗责也”省略了主语和宾语.(2)“道”,道理;“众”,名词作状语,当众;“轻”,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何……耶”表疑问语气.(3)“宣布”是古今异义词,句中意思是“宣扬传布”;“宁……耶”是反诘语气,且前面省略了主语(国家或公家).答案:(1)老百姓有人拉着吴德基衣襟以你我相称,(吴德基)也不责怪(他们).(2)老百姓不讲道理,当众侮辱我,你竟然释放了他们,为什么轻视我到这般地步呢?(3)做官人应当宣扬传布恩德,为老百姓解除困苦,(国家)难道还缺少几头驴吗?【参考译文】吴德基,名履,是婺州兰溪人.官吏把他举荐给朝廷,吴德基做了南康县丞.南康民俗剽悍,当地百姓认为县丞是个读书人,心中轻视他,吴德基一如平常.几个月后,吴德基全都了解了不法之徒伪诈情况,进行揭发惩治,全县百姓都惊讶顺服.吴德基就改以宽容感化他们.百姓有打官司,吴德基把他们叫到面前跟他们谈话,并不加以呵斥责骂.老百姓有人拉着吴德基衣襟以你我相称,(吴德基)也不责怪(他们).县令周以中刚到任,征召百姓往郡里转运东西未如愿,亲自到乡间征调.一名乡民逃跑,县令命令差役用条杖打他.乡民不肯屈服,逃入山中,骂县令说:“做官应该在县衙,为什么到这里来呢?”县令恼怒,差役们趁机用言语触动县令,想要诬陷这个乡民以此贪财谋利,捕获六七个人投进牢狱,锁紧狱门看押甚严.吴德基考虑百姓没有罪过,亲自出巡牢狱,叱令狱卒释放他们,狱卒用其他理由辩解.吴德基用木槌捣碎狱门遣散了乡民,说:“你们没有罪,回去告诉你们父老兄长不要害怕.”然后就去告诉县令,县令很气愤,说:“老百姓不讲道理,当众侮辱我,你竟然释放了他们,为什么轻视我到这般地步呢?”吴德基说:“冒犯您人只是一个匹夫而已,他同乡人有什么罪?况且法律是天子制定,难道是您排解愤怒工具吗?”县令心中惭愧,才作罢.吴德基入朝,被提拔主管莱州府潍州政事.潍州百姓畜养了四十头官驴,莱州郡守核验官驴繁殖状况,与官府记录不相符,说:“官驴应当每年生驴驹,现今养了几年就应该获得几头驴驹,为什么却这么少呢?”想要以欺骗蒙蔽之罪责罚养驴人,并且要索求补偿.各县都已经勒令百姓买驴,唯独吴德基告诫百姓不要赔偿.郡守发怒,问吴德基说:“潍州不偿还驴子,有什么理由吗?”吴德基说:“老百姓确实没有欺骗官府,怎能责令他们偿还?国家四海之内极为富足,做官人应当宣扬传布恩德,为老百姓解除困苦,(国家)难道还缺少几头驴吗?”郡守无话可说.吴德基于是指点陈说几件于民不便事情,郡守不敢再说话了,连已经偿还了驴子各县也就此作罢.山东百姓愿意用牛羊代替交纳秋季赋税,官府听从了他们.吴德基与百姓商议,交纳牛羊有瘦饿而死后患,不如交纳粟米好,唯独潍州收取百姓粟米.别县征收牛羊要转送到陕西,老百姓驱赶着牛羊行走二千里远,都耗尽了家产,莱州郡唯有潍州得以保全,上级命令吴德基率领一千人运送邻县牛,吴德基列举不可这样做,说:“有牛人家运送牛,虽然劳苦也不敢抱怨.让别人代送邻县牛,如果途中牛死了,应当由谁代他们赔偿呢?”竭力抗争不服从命令.吴德基做官,不求出名,把爱护百姓做为首要事情,老百姓感激他.在潍州任职二年,奉征召回朝.潍县百姓堵住他房门抱着他脚哭泣下拜,说:“自从遇到您这样父母官,潍州百姓身上不再有杖打瘢痕.如今舍弃我们离去,希望得您一只鞋子供奉起来,来慰藉我们思念!”吴德基回到京城,就托事辞官回家.宋濂是德基非常亲近朋友,当时也辞官将要回家,叫来德基告诉他说:“你愿意接受长者教诲吗?”德基说:“是,拿什么吩咐我?”宋濂说:“在家要谨慎,不要出家门,阻断与世上做官人关系,不与他们交往.”吴德基回到家,遵从宋濂劝诫,有修养人赞美他能够接纳善言.题组二综合练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9题.(19分)杜佑,字君卿,京兆万年人.父希望,重然诺,所交游皆一时俊杰.为安陵令,都督宋庆礼表其异政,后坐小累去官.佑以荫补济南参军事、剡县丞.尝过润州刺史韦元甫,元甫以故人子待之,而不加礼.它日,元甫有疑狱不能决,试讯佑,佑为辨处,契要无不尽.元甫奇之,署司法参军,府徙浙西、淮南,表置幕府.入为工部郎中,充江淮青苗使,再迁容管经略使.建中..初,河朔兵挐战,民困,赋无所出.佑以为救敝莫若省用,省用则省官,乃上议曰:“汉光武建武中废县四百,吏率十署一;魏太和时分遣使者省吏员,正始时并郡县;晋太元省官七百;隋开皇废郡五百;贞观初省内官六百员.设官之本,以治众庶,故古者计人置吏,不肯虚设.自汉至唐,因征战艰难以省吏员,诚救弊之切也.”议入,帝纳之,众议以为善.卢杞当国,恶之,出为苏州刺史,俄迁岭南节度使.佑为开大衢,疏析廛闬,以息火灾.初,佑决雷陂以广灌溉,斥海濒弃地为田,积米至五十万斛,列营三十区,士马整饬,四邻畏之;然宽假僚佐,故南宫僔、李亚、郑元均至争权乱政,帝为佑斥去之.党项阴导吐蕃为乱,诸将邀功,请讨之.佑以为无良边臣,有为而叛,即上疏曰:昔周宣中兴,猃狁为害,追之太原,及境而止,不欲弊中.国.,.怒远夷也.....秦恃兵力,北拒匈奴,西逐诸羌,结怨阶乱,实生谪戍.党项小蕃与中国杂处间者边将侵刻今戎丑方强边备未实诚宜慎择良将使之完辑禁绝诛求,示以信诚,何必亟兴师役,坐取劳费哉?帝嘉纳之.佑每进见,天子尊礼之,官而不名.后数年,固乞骸骨...,帝不得已,许之.元和七年卒,年七十八,册赠太傅,谥.曰安简.佑天性精于吏职,为治不皦察,数斡计赋,相民利病而上下之,议者称佑治行无缺.惟晚年以妾为夫人,有所蔽云.(选自《新唐书·杜佑传》,有删节)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一项是( )(3分)A、党项小蕃/与中国杂处间者/边将侵刻/今戎丑方强边备/未实/诚宜慎择良将/使之完辑/B、党项小蕃/与中国杂处/间者边将侵刻/今戎丑方强/边备未实/诚宜慎择良将/使之完辑/C、党项小蕃/与中国杂处间者/边将侵刻/今戎丑方/强边备未实/诚宜慎择良将/使之完辑/D、党项小蕃与中国/杂处间者/边将侵刻/今戎丑方强/边备未实/诚宜慎择良将/使之完辑/答案: B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3分)A、建中,是年号,建中初,采用是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B、中国,在古代文献中它是一个多义性词组.有时指国家,本文就是指国家,而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C、乞骸骨,是委婉说法,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告老还乡之意.D、谥,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称号叫谥号. 解析:B项,中国,在本文中指中原地区.答案: B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一项是( )(3分)A、杜佑父亲是一个讲信用人,所交朋友都是当时英才豪杰.他政绩优异,可因犯了一些小错而丢了官.B、河朔军队长期作战,百姓穷困,赋税无法征收.杜佑认为解决办法就是节约财政支出,并裁减官员,他上奏折中还列举了历朝做法来说服皇帝,皇帝觉得有道理,采纳了他意见.C、杜佑姑息放纵他属下官吏,从而导致他们争夺权力扰乱政局,皇帝批评了他并要求杜佑罢免他们.D、杜佑认为面对边境小国入侵,应当用友好态度笼络,除掉他们奸谋,不需屡次发动军队作战,浪费粮钱.解析:C项,原文中“帝为佑斥去之”是皇帝替杜佑罢免了他们官职,而不是要求杜佑罢免他们.答案: C9、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元甫有疑狱不能决,试讯佑,佑为辨处,契要无不尽.(5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2)追之太原,及境而止,不欲弊中国,怒远夷也.(5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答案:(1)元甫有一疑难案件不能决断,就考一考杜佑,杜佑替他辨别真伪抓住关键,判断得没有不全面.(2)(周宣王)追击到太原,到边境就停止了,不想因为战争使国家疲敝,触怒疏远夷族(使夷人发怒并疏远).【参考译文】杜佑字君卿,是京兆万年县人.父亲杜希望,讲信用,一诺千金,他交往人都是当世英才豪杰.任安陵县令,都督宋庆礼上表章向皇帝报告他优异政绩,后来犯了小错丢了官.杜佑因是功臣之子被任命为济南参军事、剡县县丞.曾经拜访润州刺史韦元甫,元甫把他看作是老朋友儿子来接待他,没有用常礼厚待他.有一天,元甫有一疑难案件不能决断,就考一考杜佑,杜佑替他辨别真伪抓住关键,判断得没有不全面.元甫认为他是奇才,安排他任司法参军,元甫后调任浙西、淮南节度使.都上表章举荐杜佑,安排在他幕府任职.杜佑入朝任工部郎中,充任江淮青苗使,两次升为容管经略使.建中初年,河朔军队长期作战,百姓穷困,赋税无法征收.杜佑认为挽救疲敝穷困方法没有比得上节约财政支出,节约财政支出就要裁减官员,于是上奏章给皇帝说:“汉光武帝建武年间,撤除了四百个县,官吏一概十人中选一人;三国时魏国太和年间分别派出使者减少官员,正始年间合并郡县;东晋孝武帝太元年间裁减了七百名官员;隋朝文帝开皇年间废除了五百个郡;本朝贞观初年裁减宫女、妃嫔、太监六百人.设立官员根本目,是治理百姓,所以古代都按人口设置官吏,不肯虚设.自汉朝到唐朝,因为战争国家财政困难原因而裁减官员,确是挽救疲敝穷困最合适办法.”奏章送入,皇帝采纳了他意见,其他官员也认为这是对.卢杞执掌国政,讨厌他,调出京都到苏州任刺史,不久升任岭南节度使.杜佑为他们修四通八达大路,疏散街市住宅区房屋,用来平息火灾.当初,杜佑开挖雷陂用来扩大灌溉面积,开垦海边荒弃土地为良田,积藏米达到五十万斛,排列三十座兵营,兵马整齐,四邻都怕他;但姑息放纵部下官吏,所以南宫僔、李亚、郑元均到了争夺权力扰乱政局地步,皇帝替杜佑罢免了他们官职.党项暗中联络吐蕃发动战乱,诸将领求取战功,请求征讨他们.杜佑认为没有优秀守边防臣子,他们有借口叛乱,就上奏疏说:古代周宣王中兴,猃狁发动战争,(周宣王)追击到太原,到边境就停止了,不想因为战争使国家疲敝,触怒疏远夷族.秦朝仗恃兵力强大,向北抗击匈奴,向西赶走羌族各部落,结下仇怨根本原因,实在是用流放罪人守边.党项是小藩国,与大唐居民混杂居住,有时边塞将领侵犯他们.现在戎族正强大,边防不充实,确应该谨慎地选择优秀将领,使边塞坚固安定.禁绝诛杀求功,向对方显示诚心和信用,何必屡次发动军队作战,坐取劳累和浪费钱粮呢?皇帝赞赏并采纳了他意见.杜佑每次进见皇帝,皇帝都很尊敬他,以礼相待,称他官职而不叫他名字.后来几年,坚决请求退休回乡,皇帝不得已,同意了.元和七年(812),病故,享年七十八岁,赠册追封为太傅,谥号“安简”.杜佑天性在吏职方面精通,治理政事不明察,多次主管赋税,视对百姓有利还是有害增加或减少赋税数目,议事官员称赞杜佑治理政务成绩无缺陷.只是晚年用妾做夫人,对他名望有所影响.。
2018版高考语文(全国)大一轮复习训练定则规范:第三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 3-2-5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时间:90分钟 满分:113分)题组一 对点练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5分)青玉案曹 组碧山锦树明秋霁。
路陡转,疑无地。
忽有人家临曲水,竹篱茅舍,酒旗沙岸,一簇成村市。
凄凉只恐乡心起。
凤楼远、回头谩【注】凝睇。
何处今宵孤馆里,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
【注】谩:徒然、空自。
上片后四句写景,包含了词人哪些丰富而微妙的情感变化?试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该题要求分析景中丰富而微妙的情感变化。
首先,抓住上片中的“忽”字把景象分成两个层次,分别根据景物特征不难得出“惊喜”“温暖”两层内涵来。
再结合“凄凉只恐乡心起”可以得出“思乡”这一层内涵。
答案 先是忽然看到临水人家的惊喜,接着写宁静安详的烟村给词人带来的一种有所依托的温暖和慰藉。
同时,眼前如画的烟村,也触发了词人一缕思乡之情。
2.(2014·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5分)奉陪郑附马韦曲①杜 甫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
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②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
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①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
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
②禁:消受。
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
”结合这一注解,说说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本题考查作者的思想感情。
2018版高考语文(全国)大一轮复习训练定则规范:第三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3-1-2
文言虚词(时间:45分钟 分值:43分)题组一 语段练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3分)文学徐君家传魏禧徐君讳谦尊,字玄初,吴县附学生【注】。
君天资英敏,读书观大略,慕古侠烈之士,好施与,矜然诺。
里有争,必造门征曲直,君一言折之。
君之伯性刚卞,君事之弥谨。
季读书,君不以贫故竭力佽助。
崇祯末,旱蝗相仍,民殣于道路,君岁减廪食以资乡里,又劝助有力之家,全活甚众。
而乙酉丙戌间,群盗大起。
君以身保障一方,每闻盗则挺身出,纠里中壮士为守御。
贼大恨,卒杀公。
乡里人皆欷歔流涕曰:“斯人死,我辈无所恃矣。
”或曰:君古游侠之流也。
魏禧曰:游侠士以好义乱国,君以好义庇民,此其不同也。
世之盛也,上洁己砺治以利其下,下尽职以供其上,上下相安,而盗贼不作。
故乡邑有好义士,足以补朝廷之治,救宰相有司之失,而有功于生民。
若徐君者,其庶几于是者与?嗟乎,是非独为徐氏言之也。
(选自《魏叔子文集》,有删节)【注】 附学生:明清科举生员名称之一。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君不以贫故竭力佽助犹不能不以之兴怀)B.{民殣于道路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C.{上下相安,而盗贼不作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D.{其庶几于是者与尔其无忘乃父之志)解析 本题考查“以、于、而、其”四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A项“以”,均为介词,因为。
B项“于”,第一个是介词,在;第二个是介词,到。
C项“而”,第一个是连词,表顺承关系;第二个是连词,表假设关系。
D项“其”,均为语气副词,第一个表示推测,大概;第二个表示祈使,一定。
答案 A【参考译文】徐君名谦尊,字玄初,是吴县的科举生。
徐君天资聪慧,读书明白大致就不再深究,仰慕古代侠义之士,乐善好施,持重守信。
乡里之间有纠纷,一定登门追问是非曲直,徐君一句话就能使他们折服。
徐君的哥哥性情刚烈,徐君侍奉他更加谨慎。
徐君的弟弟读书,徐君不因为贫穷(就不管弟弟),竭力帮助弟弟。
崇祯末年,旱灾蝗灾相继发生,百姓饿死在道路上,徐君拿出仓库的粮食来资助乡亲,又规劝有能力的人家(来帮助别人),靠他保全活下来的人很多。
2018年高考语文真题与模拟单元重组卷习题及答案:专题十二古代诗歌阅读(21页)
专题十二古代诗歌阅读时间:100 分钟满分:121 分一、阅读下边这首唐诗,达成1~ 2 题。
(11 分 )对雪①杜甫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黄昏,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②数州信息断,愁坐正书空。
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
②《世说新语·黜免》载:“殷中军 (殷浩 )被废,在信安,整天恒书空作字。
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 咄咄怪事 ?四字而已。
”1.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A .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凄惨情形;用) “独”写自己的处境,抒发了诗人的凄凉之情。
B.“瓢弃樽无绿”一句写出了诗人在严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况,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的艰辛。
C.“炉存火似红”中的“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焚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写出了诗人对暖和的盼望。
D.第四联,诗人以殷浩自比,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着字,以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愁、对失散的亲人深切惦念而又无从着力的烦恼心情。
E.诗歌塑造了因国家混乱而滞留京城的一位贫穷交困、惦念亲人、愁苦无奈、悲伤国事而又壮志难酬的诗人形象。
答案CE分析 C 项,“,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焚烧的情形,火光照亮室内”错误,这句诗是写炉火燃尽的情形; E 项,“壮志难酬”错误,诗歌中没有表现。
2.诗歌的第二联描绘了什么样的情形?这样写有什么意图? (6 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答案诗歌第二联描绘了傍晚云乱、风急雪紧的情形。
(2 分 )诗人借景抒怀,经过描绘飞雪的状态,表现诗人在战乱之中心里的凄凉; (2 分 )同时响应诗歌标题“对雪”,为下文描绘室内情形和抒发诗人感情作铺垫,有益于突出诗歌伤时感事的要旨。
(2 分 )分析从题干给出的信息看,本题共分二问。
第一问中抓住“乱云急雪”两个光景,将之串通概括即可。
第二问中,就“意图”的剖析,应从写作手法下手,剖析作者所要表现的感情,因为“雪”在此联中是第一次出现,又要考虑与标题的对应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鉴赏诗歌的形象(时间:90分钟分值:87分)题组一对点练1.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5分)野步周密麦垅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野步赵翼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从人物形象的角度,谈谈两首诗分别呈现了怎样的一个野步者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的能力。
周诗中描写的是诗人漫步郊野所见到的春日景色。
以清新的语言风格,描绘了春日野步所得之景,塑造了一位悠然沉醉在生机盎然的春景的隐逸者形象。
赵诗把自身的感情外施于物,通过自己与秋风萧瑟中“峭寒”的交锋表现内心复杂的情感,呈现了一个年老体弱、倚杖漫步、在秋风中感叹韶华已逝的老者形象。
答案第一首诗呈现的是一个陶醉于春天美景,悠然漫步于郊野的隐逸者形象;第二首诗呈现的是一个在阵阵秋寒中带着哀愁,只能倚杖在近郊漫步的老者形象。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5分)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注】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漏,指漏壶,古人计时的器具。
“漏断”指夜深。
词中所描写的孤鸿的形象是怎样的?请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全词刻画了一个飘飞不定、惊恐不安、心怀幽恨、孤独寂寞的孤鸿形象。
本词用“缺月”“疏桐”“断漏”“寒枝”“冷洲”等词语为孤鸿描绘了一个清冷萧瑟的环境;用“孤”“惊”“回”“恨”“寂寞”等词语极写孤鸿的神态和心理。
作者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自己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3.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野蚕于泋野蚕食青桑,吐丝亦成茧。
无功及生人,何异偷饱暖。
我愿均尔丝,化为寒者衣。
春蚕刘基可笑春蚕独苦辛,为谁成茧却焚身①。
不如无用蜘蛛网,网尽蜚②虫不畏人。
【注】①焚身:指缫丝时先把茧投入沸水中烧煮。
②蜚:通“飞”。
这两首诗中的蚕分别是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于诗中的蚕是甘于牺牲的形象:野蚕采食青桑吐丝成茧,甘愿牺牲自己,衣被生民。
刘诗中的蚕是盲目牺牲的形象:春蚕独自辛苦,却不知为谁吐丝成茧,还要遭受焚身之难。
4.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5分)游月陂程颢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诗人通过对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林和泉声这些意象的描写,营造了宁静幽雅(静谧、幽静)的意境。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5分)唐多令邓剡【注】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
叶声寒,飞透窗纱。
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
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
说兴亡,燕入谁家?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注】邓剡:文天祥的同乡和朋友。
本词为南宋灭亡之后,邓剡被俘过建康(今南京)时所写。
下阕中的“雁”这一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雁”这一意象的特点:①因季节变化从自己的家园北方南迁;②寒夜里无处可栖,只能伴着清冷的明月,栖于瑟瑟的芦花之上。
“雁”的形象寄寓了词人对乱离中有着不幸处境的人民(也包括自己)的无限同情和慨叹。
6.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5分)春中田园作王维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临觞忽不御,惆怅远行客。
这首诗前四句描写了怎样的春景图?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首诗描写了一幅欣欣向荣的春日田园图。
春天到了,斑鸠在屋上不时鸣叫,村中的杏花争先开放,开得雪白一片;农民有的拿着斧子去修整桑枝,有的扛着锄头去察看泉水的通路。
这一切都透出一种明媚、生机、充满希望的春天的气息。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晚秋夜白居易碧空溶溶月华静,月里愁人吊孤影。
花开残菊傍疏篱,叶下衰桐落寒井。
塞鸿飞急觉秋尽,邻鸡鸣迟知夜永。
凝情不语空所思,风吹白露衣裳冷!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意象:溶溶的月光、凋残的菊花、疏篱、飘零的桐叶、寒井、急飞的塞鸿、迟鸣的鸡。
(写出四个即可)营造了一种清冷、寂寥的意境。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自兴国往筠宿石田驿南二十五里野人舍苏轼溪上青山三百叠,快马轻衫来一抹。
倚山修竹有人家,横道清泉知我渴。
芒鞋竹杖自轻软,蒲荐松床亦香滑。
夜深风露满中庭,惟见孤萤自开阖。
结合尾联,赏析“孤萤”这一形象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此题考查诗歌形象。
首先思考物象“孤萤”在环境描写中的作用,然后由物及人,由“孤萤”联想到诗人。
答案以孤萤夜深自开阖,衬托山居环境的幽静;以孤萤自况,表达诗人内心的孤寂。
题组二综合练9.阅读下面龚自珍的两首诗,然后回答(1)~(2)题。
(11分)漫感①绝域从军计惘然,东南幽恨满词笺。
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
己亥杂诗少年击剑更吹箫,剑气箫心一例消。
谁分②苍凉归棹后,万千哀乐聚今朝。
【注】①此诗写于西北边疆动乱及东南沿海一带遭殖民主义者入侵之时。
②分:料想。
(1)下面对诗句的理解,其中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前诗从诗人心系边疆局势写起,“惘然”二字奠定了全诗低沉悲凉的基调。
B.前诗中的“负尽”和后诗中的“一例消”,都传达出了诗人忧愤悔恨之情。
C.后诗结尾二句写出了诗人归乡之后,百感交集、心潮难平的复杂况味。
D.两首诗中都提到了剑和箫,它们的寓意是一样的,表明诗人希望用这一武一文来实现改革社会的愿望。
E.这两首诗既豪宕激越,又沉郁悲慨,都表达出了诗人深沉炽热的情感。
解析B项,前诗中的“负尽”和后诗中的“一例消”,并不能传达出忧愤悔恨之情。
D项,“它们的寓意是一样的”有误,后诗更侧重于诗人壮志难酬的忧愤与怅惘。
答案BD(2)“剑气箫心”是龚自珍人生的真实写照,从这两首诗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既拥有报国立业的雄心壮志,又饱含忧国伤时之幽情的诗人形象。
或:既有情致又有胆识、刚柔相济的诗人形象。
诗人形象包含两方面特征。
(能结合具体诗句,紧扣诗人形象特征分析即可。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1)~(2)题。
(11分)对雪①杜甫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
②《世说新语·黜免》载:“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
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自己的处境,抒发了诗人的悲凉之情。
B.“瓢弃樽无绿”一句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C.“炉存火似红”中的“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写出了诗人对温暖的渴望。
D.第四联,诗人以殷浩自比,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着字,以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离散的亲人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E.诗歌塑造了因国家动乱而滞留京城的一位贫寒交困、牵挂亲人、愁苦无奈、忧伤国事而又壮志难酬的诗人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C项,“‘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错误,这句诗是写炉火燃尽的情景;E项,“壮志难酬”错误,诗歌中没有体现。
答案CE(2)诗歌的第二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诗歌第二联描写了黄昏云乱、风急雪紧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