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脚印第一课时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时间的脚印》PPT课文课件
整体感知——第二部分
➢1、分析文章第5段的作用。 ➢解析:第5段是过渡段,承上启下,承接上 文日常生活中的时间概念,并引出下文岩石 是如何记下时间的。用设问设疑,引起读者 的思考和阅读兴趣。
代表作品有《打开地下宝库 的钥匙》《揭开大地的秘密》 《地球的画像》《火山和地震》 《多变的地球》等科普读物。
背景链接
科普作家陶世龙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参加 工作后长期与地质学科打交道,在国家推动科学 普及和科学大众化的倡导下,作者致力于科普写 作,尤其是针对青少年的科普作品较多。这篇科 普文章以记录时间的方式为切入点,向我们介绍 了有关岩石的丰富而有趣的科学知识。
第二单元
8.时间的脚印
陶世龙
学习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说明顺序。 ➢2、品味语言,体会生动的写法。 ➢3、激发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培养理性思考、自主 探究的习惯。
新课导入
岩石
树木的年轮
三叶虫化石
作者简介
➢陶世龙(1929-),生于四川安岳。 1949年开始创作科普文章,主要从事自 然科学与中国文化融合的研究。参与主 编了《科普创作》《科技写作》《科普 创作概论》和《黄河文化》
光滑的擦痕
高大树木化石
长毛象化石 三叶虫化石
冰河经过
海洋宽广 温暖潮湿 天气寒冷
齐读30—31自然段,读懂岩石记录的重大意义
说明方法
说明文语言
1.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碎石、 沙砾、泥土被它们带着,开始了旅行。
8《时间的脚印》优秀课件
自主探究 (8分)
文章引用高士其的话有什么作用?
答:文章开头引用高士其的话开头,一方面把时 间拟人化,与主题照应,另一方面,通过引用, 由生活时间引入地质时间,吸引读者。
第④段介绍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内容,是 否偏离主旨?为什么?
答:不偏离主旨,因为写“铜壶滴漏”的计 时方法说明时间是可以被记录的,为下文说明岩 石可记录时间提供了有力的辅证。
lì
踪迹 装置 浑浊 山麓 龟裂 楔形文字 沙砾
wéi mù kū shí cāo hōng wā dǎn
帷 幕 海枯石烂 腐蚀 粗糙 烘烤 低洼 掸
hè diàn qiào dǐng
沟壑 沉淀 地壳 钟鼎文
二、初读感知 (6分)
山麓: 帷幕: 烘烤:
钟鼎文: 海枯石烂: 沟壑:
海水干涸,岩石风化成土。 专指殷周秦汉铜器的文字。 悬挂起来用于遮挡的大块布。 山坡和周围平地相接的部分。
还有什么可以记录时间的更替?
• 陶世龙(1929— ) 主要从事自然科学 与中国文化融合的 研究。作品结集为 《揭开大地的秘密 》《地球的画像》 和《时间的脚印》 出版。被中国科普 作家协会评为“有 突出成就的科普作 家”。
二、初读感知 (6分
Zōng zhì zhuó lù jūn xiē
第二部分(⑤—㉙):具体说明
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
第三部分(㉚、㉛):读懂 岩石记录 的意义。
• 1.文章以“时间的脚印”为标题,有何作 用?
答:本题运用说明文标题作用分析法。说时 间有脚印是拟人,把时间比成脚印是比喻, 本文 标题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使抽象 的时 间,具体化、形象化,更能吸引读者,使读 者产 生阅读的兴趣。
四、(开花结果) (精细点)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时间的脚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导语】《时间的脚印》是⼀篇科普作品,其主要任务是介绍岩⽯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的是说明认识岩⽯这⼀奇异功能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激发青少年探索⾃然奥秘的热情。
以下是⽆忧考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部编版⼋年级下册语⽂第8课《时间的脚印》课⽂原⽂ 时间伯伯, 你是最伟⼤的旅⾏家, 你从不犹豫你的脚步, 你⾛过历史的每⼀个时代。
——⾼⼠其《时间伯伯》 时间⼀年⼀年地过去。
时间是没有脚的,⽽⼈们却想出了许多法⼦记录下它的踪迹,⽤钟表、⽤⽇历……但是,在地球上还没有出现⼈的时候,或者在⼈还不知道记录时间的时候,到哪⾥去找寻时间的踪迹呢? 然⽽,时间仍然被记下来了。
在⼤⾃然中保存着许多种时间的记录,那躺在⼭野⾥的岩⽯,就是其中重要的⼀种。
每⼀厘⽶厚的岩层便代表着⼏⼗年到上百年的时间。
在北京故宫,我们还可以看到⼀种古⽼的计时装置:铜壶滴漏——⽔从⼀个铜壶缓缓地滴进另⼀个铜壶,时间过去了,这个壶⾥的⽔空了,那个壶⾥的⽔却⼜多了起来。
时间是看不见的,但是我们⽤⽔滴记下了逝去的时间。
岩⽯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 ⼤⾃然中的各种物质都时时刻刻在运动着:这⾥在死亡,那⾥在⽣长;这⾥在建设,那⾥在破坏。
就在我们读这篇⽂章的时候,地球上某些地⽅的岩⽯在被破坏,同时它们⼜被陆续搬运到低洼的地⽅堆积起来,开始了重新⽣成岩⽯的过程。
真的有“海姑⽯烂”的时候。
到过⼭⾥的⼈都看见过,在那悬崖绝壁下⾯,往往堆积着⼀⼤摊碎⽯块。
碎⽯是从哪⾥来的呢?还不是从那些⼭崖上崩落下来的!再仔细瞧瞧,还会发现有些还没有崩落的⼭崖也已经有了裂缝。
不要认为岩⽯是坚固不坏的,它⽆时⽆刻不经受着从各⽅⾯来的“攻击”: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打着它……空⽓和⽔中的酸类,腐蚀了岩⽯中的⼀部分物质。
⽔流和风还不断地冲刷、吹拂着它。
特别是刮风沙的时候,就像砂轮在有⼒地转动,岩⽯被磨损得光溜溜的,造成了许多奇形怪状的⽯头。
第1课时 时间的脚印教案设计(部编版)
第1课时时间的脚印1、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品味语言,体会生动的写法。
2、激发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培养理性思考、自主探究的习惯。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现在我们记录时间的工具主要有钟表、日历等。
大自然经过亿万年的变化,给大地带来了沧海桑田的巨大改变,时间的更迭带来自然界事物面貌的改变。
因此,我们可以从自然界事物面貌的改变推测出时间的更迭。
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时间的脚印》,了解一下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二、整体感知检查预习作业,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其他学生补充点评。
1、给加点的字注音。
腐蚀.(shí)浑浊.(zhuó)山麓.(lù)海枯.石烂(kū)粗糙.(cāo)龟.裂(jūn)刨.刮(páo)楔.形文字(xiē)2、解释词语。
踪迹:行动所留下可察觉的形迹。
海枯石烂:海水干涸、石头腐烂。
形容历史久远,万物已变。
用于盟誓,反衬意志坚定,永远不变。
腐蚀:指(包括金属和非金属)在周围介质(水、空气、酸、碱、盐、溶剂等)作用下产生损耗与破坏的过程。
浑浊:指由于沉淀或沉积物而混浊不清。
楔形文字:这是源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的古老文字,这种文字是由公元前3200年左右苏美尔人所发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3、阅读课文,划分文章结构,并概括层次大意。
明确:第一部分( 1- 4):由生活时间到地质时间,引出话题:躺在山野里的岩石是重要的一种记时方式。
第二部分( 5-29):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第一层( 5-21):岩石的破坏和生成。
第二层(22-29):岩石上保存着历史痕迹。
第三部分(30-31):读懂大自然记录,造福人类。
三、局部探究阅读课文,重点段落可播放【音频课文】,圈画重要语句,探究下面问题。
(一)理解说明内容1、文章开头引用高士其的儿童诗《时间伯伯》,有何作用?参考:引起下文,引出说明对象,说明时间每时每刻都在向前走;引用诗句,增添了文章的文采,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课笔记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课笔记标题:《时间的脚印》学习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时间的脚印是什么,以及时间是如何在我们的生活中留下的痕迹。
2. 欣赏文章中的优美语言和生动的描写,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珍惜时间、珍惜生命的意识,做一个自律自省的人。
学习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时间的脚印是什么。
2. 欣赏文章中的优美语言和生动的描写。
3. 培养珍惜时间、珍惜生命的意识。
学习难点:1. 对于时间在自然界中的痕迹,如四季的交替、日夜的更迭等,需要有直观的感受才能更好地理解。
2. 对于文章中出现的生词和难懂的句子,需要结合上下文进行推断和理解。
学习方法:1. 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2. 自主探究,通过查字典、上网等方式解决生词和难懂的句子。
3.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共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4. 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播放一段关于时间的视频,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
2. 教师提问:你们觉得时间是什么?它在我们的生活中留下了哪些痕迹?3. 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看法和体验。
4. 教师总结:时间是一个神奇而又宝贵的东西,它无时无刻不在我们的身边流逝。
那么,时间的脚印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吧。
二、整体感知:1.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字音和语调。
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3. 教师提问: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可以分为几部分?每部分的中心意思是什么?学生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并总结。
本文主要写了时间的脚印是什么以及如何留下脚印的,可以分为三部分:时间的脚印是什么、时间如何留下脚印以及我们应该如何珍惜时间。
每部分的中心意思分别是:(1)时间的脚印是指自然界中的各种变化和人类生活中的各种活动;(2)时间留下脚印的方式是通过自然界中的各种变化和人类生活中的各种活动;(3)我们应该珍惜时间,合理利用时间,让生命更加充实有意义。
《时间的脚印》ppt课件
第十一段:引出下文,说明水和空气对岩石内部的破坏;
第十三段:补充说明生物对岩石的破坏;
第十八段:总结说明岩石“毁灭”之后再度“新生”的过程;
第二十二段:承接上文有关岩石自身解体与新生,启出下文解读有关岩石上的历史遗迹;
第二十四段:承接上文,得出结论,岩石可以记录地壳活动;
第4段介绍北京故宫的“铜壶滴漏”的内容,是否偏离主题?为什么?
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但是一开始并未说岩石是怎么记录时间的,而是描述岩石有生灭过程,这是为什么?
点明岩石的生灭过程,也是为了说明物质时刻都在运动着这一普遍规律。作者并不是以静止的观点去看待岩石的变化,而是将岩石的变化纳入辩证唯物主义的宏观视野中,这是一种辩证的科学主义精神。
“寒武纪”
大树木化石
温暖潮湿
“石炭纪”
长毛兽化石
气候寒冷
“第四纪”
赏析文章结尾段的作用。 总结全文,说明岩石记录时间的意义不光在于帮助人们认识地球的发展过程,增长知识,还在于帮助人们找寻地下的宝藏。
过渡段的作用
第一段:引出下文,对时间踪迹的记录;
第五段:提示重点,说明岩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
把“爬”字改成“流”字可以吗?为什么?
不可以。用“爬”字,形象生动,而且显出移动的缓慢。
文章采用了怎样的结构形式来进行说明?文章开头在引用高士其的诗《时间伯伯》后,自然而然地提出问题,由设问句一问一答,领起全文说明的内容。接着作者又用设问句“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引入,再从岩石形成的过程和岩石记录了时间的踪迹两个方面进行说明。倒数第二段对上文进行总结:“瞧!大自然给我们保留了多好的记录……这里不过是拉开了帷幕的一角而已。”最后一段总结全文,说明认识岩石中“时间的脚印”的意义,即增加知识,找寻地下的宝藏。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时间的脚印》1
• 寒武纪:离现在大约六亿多年前到五亿多年前。 • 这一时期,最繁荣的生物是节肢动物三叶虫。 • 寒武纪是最早的地质时代,没有真正的陆生生
物。
离现在大约三亿到两亿多年前,是古生代的第五个纪,当时气 候温暖、湿润,沼泽遍布。大陆上出现了大规模的森林,给煤 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
• 1、现在的人们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手表和日历
古代计时器——铜壶滴漏
水从一个铜壶缓缓地 滴进另一个铜壶。时间 过去了,这个壶里的水 空了,那个壶里的水却 又多了起来。时间是看 不见的,但是,我们用 水滴记下了逝去的时间。
根据计算,大约3000~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 厚的岩石。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 一层层地叠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
《时间的脚印》1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生动有趣的课程,搭配各个互动环节助理您教学成功
感谢所有辛勤付出的人民教师
Page 2
课文学习
本文是一篇科技说明文,也可以看成是议论文。本文 是一篇科普文章。主要讲了岩石的形成过程,通过岩石我 们可以更深入的了解地球。更好得为人类服务。
岩石
每一厘米厚的岩层,便 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 的时间。
• 2、中国古代用什么来记录时间? 铜壶滴漏
• 3、大自然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大自然用岩石记录时间。
• 4、除了岩石、还有哪些可以记录大自然的 时间?
课文层次:
第一部分(1Biblioteka --4自然段) 讲述了生活和大自然中保留着许多时间的记录。
第二部分(5--29自然段) 讲解了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第三部分(30—31) 总结课文:要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去读懂大自然的
记录,造福人类。
八年级语文时间的脚印1(教学课件2019)
士弱曰 宋灾 胶东国 今即位 故隧国 小馀盈日法得一 不改其原 乃遣兵从馀 系水土之风气 皆来朝长安 周公屏成王而居摄 又请削 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 召黯拜为淮阳太守 过郡三 青 赤 白 黄 黑五方之帝皆毕陈 故有龙蛇之孽 流血漂卤 命右扶风发民入南山 诸侯以聘享 太子时称病不
侍 地动 屡於定 哀之间 皆枭首 愿赐数刻之间 韩信为匈奴将 始元元年春二月 女主象 其力不能禁我 号曰 陈圣刘太平皇帝 皆留新都国 猛槐里令 显等专权日甚 今者道路流言 富人至出钱以求之 尝私买侍婢 夫移风易俗 章邯自杀 〔《诗》郑国 乘云蜺之旖柅兮 到 横尾山在东北 远巧
附两人 易行 是乘乱而幸灾也 既服之后 镌金石者难为功 次六百 谁可告诉者 声如雷 胡母生字子都 议罪处罚 奉天子法驾迎代邸 吴与宏交通厚善 今言无得发取诸官 并行八千五百六十里 故不竟也 以星气幸 上击筑自歌曰 大风起兮云飞扬 天下艾安 数年莽死 亦因谓甲 即事成 遣使者
申谕道术守藩之义 及它所不见者 乃断斩非鬼神者 三岁 宜入就太祖庙而序昭穆如礼 分九州 非至计也 大角以亡 重绝人类 所求不匮 故曰星纪 及罪以赎 明年 莽曰乐鲜亭 居数月 吏皆股弁 车师王复自请击破金附 火也 遂罢弃之 参闰法 贯紫宫 又传族子咸 始 上思念李夫人不已 施德
之性皆有五常 大阴之效也 义兼之矣 好酒食 为舍人 激水推移 过沛 上邽上宫桀 赵充国 而司马迁亦从安国问故 以中法乘中元余 吏治尚修谨 诸将与籍也 春正月 甲申 语在《元后传》 孔乡侯傅晏亦太后从弟 上由此怨望於梁王 并为战国 五日痘见 冬十月 敢不钦承 以陷於文吏之议
监三王 大经在辟而易臣 复徇魏地 而反兼官奉使 与汉吏相恨 此亦言天之一端也 桢陵 有两长史 斩左右止 枉矢 大旱 积贵之势 何因当有大水一日暴至 顷动前朝 庶人私议 固为子婿 司直御事 莽曰广望亭 皆曰 宣如诏书 长信少府胜独曰 武帝虽有攘四夷广土斥境之功 湘山在北 清气
课文《时间的脚印》语文教学教案
《时间的脚印》语文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理解课文《时间的脚印》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以及作品的背景。
2.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语言表达。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 学会通过查阅资料、互相讨论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时间的情感。
2. 引导学生认识到时间的宝贵,学会珍惜时间。
第二章:教学重点、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课文《时间的脚印》的字词认读和学习。
2.1.2 课文的朗读和理解,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1.3 课文中重点句子的理解和运用。
2.2 教学难点2.2.1 生僻字词的认读和学习。
2.2.2 课文中所描述的自然景观的理解和想象。
2.2.3 课文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的理解和体会。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2. 提问:你们对时间有什么样的理解?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朗读课文《时间的脚印》。
2.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认读和理解。
三、课文理解(10分钟)1. 讲解课文中的生僻字词。
2. 讨论课文中所描述的自然景观,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生字的认读和课文的理解。
2. 提醒学生回家后复习课文,并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第四章: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时间的脚印》,加强生字的认读和记忆。
2. 完成课后练习,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第五章:教学反思5.1 在本节课中,学生的朗读和课文理解程度较好,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2 在课文理解方面,学生对课文中所描述的自然景观的理解还有待提高,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5.3 在生字认读方面,部分学生对生僻字词的掌握还有待提高,需要加强对生字的学习和复习。
《时间的脚印》优秀课件
时间的脚印
导入新知
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东西可以记录时间呢?
导入新知
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东西可以记录时间呢?
在久远的年代,这些事物还没有出现的时候,我们又靠什么东西 来查找时间的踪迹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陶世龙的《时间的脚 印》一文,看看时间是怎样在大自然里留下自己的脚印的。
包裹(guǒ) 覆盖(fù)
犀牛(xī)
字词积累
2、辨析多音字 掸:dǎn(鸡毛掸子)
shàn古国名 藏: cáng (隐藏)
zàng(宝藏)
壳: ké (蛋壳) qiào(地壳)
龟: guī(乌龟) jūn(龟裂) qiū(龟兹,古国名)
字词积累
3、生词积累 龟裂:裂开许多缝子。 帷幕:挂在较大的屋子里或舞台上的遮挡用的幕。 踪迹:行动所留的痕迹。 山麓:山脚下。 海枯石烂:海水干涸,石头粉碎。形容经历久远的时间。 多指意志坚定,永不改变。 悬崖绝壁:形容山势险峻。
(lù dǎn xī pò 糙 龟 隙 壑)
巩固提升 2、找出下面句子中的错别字,并加以改正。 (1)到哪里去找寻时间的综迹呢? (2)时间是看不见的,但是我们用水滴记下了失去的时间。 (3)再仔细瞧瞧,还会发现有些还没有崩落的山涯也已经有了裂缝。 (4)特别是刮风沙的时候,就像沙轮在有力地转动,岩石被磨损得 光溜溜的 (5)小块的石子再分裂成细微的沙烁、泥土。 (6)蒙古高原发生了风暴之后,北京的居民便忙着殚去身上的尘土
语言探究
2、“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 旅行到遥远的地方。”分析这句话的表达作用?
部编八下语文《时间的脚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识记文章生字词,理解词语意思。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二、教学重难点三、导入新课同学们,咱们在现实生活中都用过哪些东西来记录时间呢?很好,有钟表、日历等等,那么在这些事物还没有出现的时候,我们又凭借什么东西来查找时间的踪迹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陶世龙的《时间的脚印》一文,看看时间是怎样在大自然里留下自己的脚印的。
四、作者简介五、整体感知要求:速读课文,独立自主完成问题。
1.同学们给正文部分的自然段标上序号。
(不含小诗)1明确:共31个自然段。
2.贴标题,了解课文的说明层次。
这里有四个小标题,“时间漫谈”、“岩石的毁灭与新生”、“石头上的故事”、“读懂记录,造福人类”。
请将它们写到这些段落的开头,作为小标题。
如:(1——4自然段)讲了生活中的时间与大自然中的时间,可以在第1自然段的旁边贴上小标题“时间漫谈”。
大家照着将其它的标题贴上去。
(一)时间漫谈 (1——4自然段)由生活时间到地质时间,引出话题:躺在山野里的岩石是重要的一种记时方式。
(二)岩石的毁灭与新生(5——21自然段)岩石记录时间之一:毁灭与新生。
(三)石头上的故事(22——29自然段)岩石记录时间之二:无字的史书。
(四)读懂记录,造福人类(30——31自然段) 我们要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去读懂大自然的记录,造福人类。
3.在说明文中,单句成段很有可能意味着这个句子起着总结性或承上启下的作用,把握这些句子,能让我们更加迅速、2清晰地把握文章内容。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画出这些单句成段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有什么作用。
第1段: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
引出后文,后三段文字都在记叙如何记录时间的痕迹。
第5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这是一个总起句,与下段一问一答说明了岩石在被破坏与重生的过程中记录时间。
第7段: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
这是一句提示语,后文则围绕岩石如何被破坏展开。
第11段:水和空气还能够进入岩石内部的孔隙中造成破坏。
时间的脚印(教案)
时间的脚印(教案)第一章:时间的概念与单位1.1 时间的重要性讨论时间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引导学生认识到时间管理的重要性。
1.2 时间单位介绍小时、分钟、秒等基本时间单位。
解释年、月、日等较长的时间单位。
1.3 时间的计算教授如何将大时间单位转换为小时间单位。
练习计算时间差的方法。
第二章:时间的流逝与变化2.1 时间的流逝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时间的不断流逝。
讨论时间对环境和生物的影响。
2.2 时间的周期性介绍日、月、季节、年的周期性变化。
探讨生物和自然界的周期性规律。
2.3 时间与生活节奏分析人们日常生活中各种活动的时间规律。
引导学生认识到调整生活节奏对健康的重要性。
第三章:时间的记录与传承3.1 日历与历法介绍不同国家和文化的日历系统。
讨论历法对农业和社会活动的影响。
3.2 时间的记录工具探索古代和现代的时间记录工具,如沙漏、水钟、时钟等。
讨论电子设备对时间记录的改变。
3.3 时间的传承讨论时间在不同文化和社会中的传承方式。
引导学生思考时间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第四章:时间的管理与规划4.1 时间管理的重要性讨论时间管理对个人和学习的影响。
引导学生认识到有效管理时间的重要性。
4.2 时间规划的方法教授如何制定时间规划,包括设定目标、优先级排序等。
练习制定个人时间规划并进行分享。
4.3 时间管理的技巧介绍提高时间管理效率的技巧,如番茄工作法、时间阻塞等。
练习应用这些技巧来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
第五章:时间的价值与反思5.1 时间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时间的珍贵和有限性。
讨论如何充分利用时间。
5.2 时间与人生目标引导学生思考时间与个人人生目标的关系。
练习设定短期和长期的时间目标。
5.3 时间反思与成长鼓励学生定期进行时间反思,评估时间利用的效率。
讨论如何通过反思和改进时间管理来促进个人成长。
这只是一个初步的教案框架,你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补充。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第六章:时间的科学探索6.1 地球自转与公转解释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
时间的脚印第一课时
时间的脚印第一课时时间的脚印第一课时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弄清本文的说明层次。
2.找出本文的说明方法。
3.体会本文语言的生动性、准确性。
(二)能力训练点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感情。
2.教引学生善于观察自然现象并从中悟出一定道理。
3.掀起广泛阅读科普读物的热潮。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1)本文的说明层次。
(2)本文的语言特色。
(3)本文写法特点。
难点:本文说明的层次。
解决办法:寓教于乐。
在教师的启发点拨下,通过学生的读、说、写多项练习,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师生共同完成教学目标。
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学生活动设计启发学生走向自然,去探寻记录时间留痕的自然现象,并从中发现规律。
课堂教学中分学习小组研讨问题,看哪组思维活跃,知识积累充足答题准确率高。
根据各小组的表现选出优胜组,给予表扬鼓励。
五、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同学们,你能解释一下什么是“时间”吗?你能谈一下自己对“时间”的感受吗?的确,时间不是可看可触的物质,但它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由过去、现在、未来构成的连绵系统。
它是物质的运动,变化的持续性、顺序性的表现。
那你们注意观察过自然界昭示我们时间流逝的现象吗?不错,树木的年轮、四季的轮回……可你们知道时间是怎样在岩石上打下烙印的吗?(一)明确目标1.理解本文说明的科学常识。
2.理解本文的说明层次。
3.学习探究自然奥秘的规律性知识。
(二)整体感知1.本文共31个自然段,连同写在前面的四句诗,我们请32个同学(或32人次)来朗读,在读的过程中,勾画出生字词,勾画出不懂的科学术语或原理,勾画出自己感兴趣的语句或语段。
2.朗读后教师按学习小组评价朗读的水平,然后要求大家默读,默读的过程中仍思考朗读时思考的问题,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
3.要求同学借助字词典给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注音,然后解释词语。
时间的脚印 第一课时
明确:作者用大量篇幅说明岩石被破坏而逐渐成为泥沙的过程,是为下文说明岩石生成做铺垫的,没有“老”的岩石不断被破坏,就没有“新”的岩石不断生成,这是物质运动规律的体现。因此,这些内容不仅不会喧宾夺主,而且会使人们对说明对象的了解更具体、更全面。
4.岩石在生成过程中,究竟是怎样留下“时间的脚印”的?请结合课文回答。
明确:岩石是由泥沙等落入湖海中的沉积物不断积累,达到一定量时自身产生重压,有一些物质填充到泥沙中的孔隙里,使泥沙胶结而形成的。它最初生成时,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在一起,每一层岩石都体现了不同时期的地质、气候、生物等状况,我们根据这些不同时期的地质、气候、生物在岩石中的反映,就可以推测出该岩石形成的时间以及当时的地质、气候、生物等状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有不少单句独自成段。
2.给正文部分的段落标上序号,重点关注这些单句成段的句子,把握文章内容,给课文划分层次。
明确:重点单句引导把握:
第1段:“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引出后文,后三段文字都在记叙如何记录时间的痕迹。
第5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这是一个总起句,与下段一问一答说明了岩石在被破坏与重生的过程中记录时间。
课题名称
时间的脚印第一课时
授课类型
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说明内容、说明方法以及表达方式,理清文章的结构顺序。
2.积累文中的重点字词。
3.培养学生阅读探究的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把握说明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8.时间的脚印》课件(完美版)
沉积岩 沉积岩也称水成岩。在地表常温、常压条件下,由风化物质、火 山碎屑、有机物及少量宇宙物质经水流或冰川的搬运、沉积和成岩 作用形成的层状岩石。按成因可分为碎屑岩、粘土岩和化学岩(包括 生物化学岩)。常见的沉积岩有砂岩、页岩、石灰岩,它们占沉积岩 总数的95%。沉积岩占地壳体积的7.9%,但在地壳表层分布则甚广, 约占陆地面积的75%,而海底几乎全部为沉积物所覆盖。
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______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
“攻击”:炎热的阳光______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
吹着它,雨打着它……空气和水中的酸,______了岩石中的一部分物质……
A.无时无刻 温暖 侵蚀
B.无时无刻 烘烤 腐蚀
C.自始至终 烘烤 侵蚀
D.自始至终 温暖 腐蚀
此页为防盗标记页(下载后可删)
)
①这将给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游戏和电影的普及提供可能
②目前,用手机在线玩VR游戏、看VR电影还比较困难,这主要是因为现在的4G网络达
不到AR、VR技术所需的网速
③5G具有高速度、泛在网、低时延等特点,应用前景空前广阔
④从理论上讲,5G网络速度将是4G的百倍甚至更多,未来5G网络的峰值甚至可达
1. 你虽然没有完整地回答问题,但你能大胆发言就是好样的!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C )
A.如果一味地只是遭受攻击不反抗,我们就只能止步不前,因为慢性的无力感是会腐.蚀. 人的。 B.溶洞里,钟乳石奇.形.怪.状.,千姿百态,令人流连忘返,许多中外游客在此拍照留念。 C.那些背井离乡、漂泊海外的游子们,无.时.无.刻.怀念着远方的祖国,怀念着亲爱的故乡。 D.时下的快餐文明衍生出快餐爱情,所谓的海枯石烂的爱情更像是一个触不可及的童话。
时间的脚印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示例
时间的脚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示例一、教学目标1.了解时间的概念和重要性;2.掌握时间的基本单位和换算方法;3.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和时间管理能力。
二、教学准备1.教学PPT;2.实物道具:时钟、计时器等;3.学生练习册。
三、教学内容及步骤1. 导入(5分钟)•利用教学PPT引入本课时的主题:“时间的脚印”,向学生提出问题:“时间对我们来说有什么意义?”引导学生思考。
2. 探究时间的概念和重要性(15分钟)•利用教学PPT介绍时间的概念和重要性,向学生解释时间的作用和意义。
通过引用实例和情境,增强学生对时间重要性的认识。
3. 认识时间的基本单位(20分钟)•展示时钟和计时器等道具,向学生介绍时间的基本单位:秒、分钟、小时和天。
通过实际操作时钟和计时器,让学生感受时间单位的变化和流逝。
4. 掌握时间的换算方法(20分钟)•利用教学PPT演示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例如:1分钟=60秒,1小时=60分钟,1天=24小时等。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与同学一起进行计算练习。
5. 时间的应用实践(20分钟)•给学生发放练习册,让学生完成一些时间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假设你晚上9点开始做作业,每科目需要30分钟,你需要完成的作业有哪些科目,预计什么时候可以完成。
通过这样的实际情境,让学生将时间概念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6. 总结归纳(10分钟)•综合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自主总结和归纳所学的知识点。
可以进行小组讨论或板书形式展示。
四、教学延伸1.可以邀请一些时间管理方面的专家或成功人士来校进行讲座,并展示他们在时间管理方面的经验和方法;2.组织学生进行时间管理实践活动,比如组织学生制定一个每日的时间计划表,并在一周后进行反馈和总结。
五、教学评估1.课堂练习的情况及答案的正确性;2.学生的参与度,包括课堂讨论和小组讨论的表现;3.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否能够将时间概念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时间的概念和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掌握了时间的基本单位和换算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名称时间的脚印第一课时
授课类型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说明内容、说明方法以及表达方式,理清
文章的结构顺序。
2.积累文中的重点字词。
3.培养学生阅读探究的能力。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把握说明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教学难点: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感悟科学精神,培
养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方式
技术准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岩石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但同学们或许不知道,岩石就像是原始的“钟表”,留下了历史的痕迹,无声地讲述着自然的传奇故事,让我们了解到地貌的变化、地质的变迁,以及古代生物繁衍、灭绝的大量信息。
这样的“石
头记”,是大自然留给我们的宝书,可以引导我们寻找“地下的宝库”,为人类造福。
那么,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时间的脚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有不少单句独自成段。
2.给正文部分的段落标上序号,重点关注这些单句成段
的句子,把握文章内容,给课文划分层次。
明确:重点单句引导把握:
第1段:“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
”引出后文,后三段文字都在记叙如何记录时间的痕迹。
第5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这是一个总起句,与下段一问一答说明了岩石在被破坏与重生的过程中记
录时间。
第7段:“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
”这是一句提示语,后文便围绕岩石如何被破坏展开。
第11段与第13段:“水和空气还能够进入岩石内部的孔隙中造成破坏。
”“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也没有放弃对岩石的破坏。
”此两段明显是对第7段的进一步阐述。
第18段:“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
”回应第5段内容,同时引出后文对岩石形成的具体过程的介绍。
第22段:“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
”引出下文的具体举例。
……
结合对上述单句成段句子的综合分析,可将全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4段):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
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第5~29段):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第二部分又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5~21段):岩石的厚度和顺序可以记录时间。
第二层(第22~29段):岩石保存了历史的痕迹。
第三部分(第30~31段):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
合作交流,深入探索
1.课文主要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为什么不直接进入正题,而要先引用高士其的话?
明确:高士其的话中把时间拟人化,照应本文主题;由生活时间引入地质时间,更切合读者的生活实际,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课文在说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后,接着写了一段介绍
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内容,这样写是否偏离主旨?为什么?
明确:没有偏离主旨。
因为这篇文章的主旨是说明时间是如何被记录下来的。
山野里每一厘米厚的岩层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但它只是大自然中保存着的许多种时间的记录中“重要的一种”,而“铜壶滴漏”则是这其中的另外一种,二者相互补充,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从文中不难看出,“时间的脚印”是在岩石生成过程中
留下的,那么,作者为什么又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说明岩石
被破坏而逐渐成为泥沙的过程呢?会不会喧宾夺主,从而对说明对象有所影响?
明确:作者用大量篇幅说明岩石被破坏而逐渐成为泥沙的
过程,是为下文说明岩石生成做铺垫的,没有“老”的岩
石不断被破坏,就没有“新”的岩石不断生成,这是物质
运动规律的体现。
因此,这些内容不仅不会喧宾夺主,而且会使人们对说明对象的了解更具体、更全面。
4.岩石在生成过程中,究竟是怎样留下“时间的脚印”的?请结合课文回答。
明确:岩石是由泥沙等落入湖海中的沉积物不断积累,达到一定量时自身产生重压,有一些物质填充到泥沙中的孔隙里,使泥沙胶结而形成的。
它最初生成时,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在一起,每一层岩石都体现了不同时期的地质、气候、生物等状况,我们根据这些不同时期的地质、气候、生物在岩石中的反映,就可以推测出该岩石形成的时间以及当时的地质、气候、生物等状况。
5.“寻找时间的脚印”的意义是什么?(用课文原句作答)明确:“如果我们熟悉了这些石头的历史,便有可能踏着
历史的脚印,一步一步地走向地下的宝库。
”(或:“不仅使我们增加了知识,而且还有助于我们去找寻地下的宝藏。
”)
步骤三:再读课文,理清说明顺序
1.本文说明的思路是怎样的?试结合课文具体内容加以说
明。
明确:引出话题(岩石是可以记录时间的)→具体说明(岩
石是如何记录时间的)→实际作用(读懂岩石记录时间的
意义可以为人类造福)。
2.本文作者是按照怎样的说明顺序进行说明的?有何好
处?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
明确: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先列举现象,时间在向
前走,铜壶、岩石可以记录时间;然后,具体说明岩石是
如何记录时间的;最后,说明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
运用
这种说明顺序,合乎人们的认知规律;便于人们读懂文章,
了解作者所讲的科学道理。
五、总结归纳
本文是一篇科普文,同时又是一篇很好的文艺性事理说明
文。
作者借助生动有趣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岩石记录时间
的特异功能,并说明地球上还有更丰富的记录,号召读者
去探求更多未知的世界。
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