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长春版(2016)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7.2 登飞来峰

合集下载

古诗《登飞来峰》教案(精选12篇)

古诗《登飞来峰》教案(精选12篇)

古诗《登飞来峰》教案(精选12篇)古诗《登飞来峰》教案(精选12篇)古诗《登飞来峰》教案篇1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登飞来峰》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教学活动学生学习活动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过黄山上的飞来山吗?(出示图画)……你们觉得奇怪不奇怪?山上为什么会有如此的一座山呢?今天我们来看王安石是怎么看的?朗读教师范读教师范读全体学生齐读并背诵。

品味全诗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点拨要点:首句点明了地点,第二句紧承首句而来。

通过具体的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

一二句都是铺垫,在此基础上,诗人自然地写出三四句: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层次。

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本诗是一首哲理诗,其中的哲理是如何揭示出来的?点拨:①哲理是从具体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来的。

②哲理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表达的。

即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

学生谈谈对这两句蕴含深刻的诗的理解。

质疑活动:1、《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2、“不畏浮云遮望眼”中的“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常被用来比喻谗佞之类的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

王安石此时还没有受到什么挫折或打击,应该说他的心境是积极的,但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3、诗人借登飞来峰观赏景色,阐明了一个怎么样的哲学道理?同时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讨论活动①②描写景物——充满生机③④抒发情怀——踌躇满志小结: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作于王安石29岁时。

这是他出世以来,初显才能,胸怀包负的时期,表达了诗人踌躇满志的情怀。

全诗将写景与抒怀紧密结合起来,从而突出了诗的主题。

《登飞来峰》教案

《登飞来峰》教案

《登飞来峰》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诗人李白及其代表作品《登飞来峰》。

2.熟悉唐诗的语言特点和诗歌形式。

3.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4.培养学生欣赏自然景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登飞来峰》漫步登上飞来峰,青霭常盈十里梁。

峰高自有千重雪,翠峦何事到人间。

三、教学步骤1. 导入环节通过观看图片或录像介绍飞来峰的地理位置和景观,让学生感受一下自然美景,激发他们对自然的热爱。

同时介绍李白这位唐代伟大诗人及其代表性作品《登飞来峰》。

2. 理解课文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朗读全文几遍,并逐句解释,以确保学生对整首诗的意思和语言有透彻的理解。

回答以下问题:1.飞来峰有什么特别之处?2.飞来峰的景色如何?3.作者为什么要写这首诗?3. 朗诵课文要求学生朗读全文,熟悉唐诗的韵律和语言特点,通过多次朗读来提高学生的朗读和理解能力。

4. 分析诗歌形式介绍唐诗的诗歌形式和特点,包括五言诗、七言诗的字数和韵律等,以及如何通过诗句来表现出景物的美感。

5. 创作诗歌根据飞来峰的景色和感受,要求学生创作一首自己的诗歌,体验李白的灵感和创作过程。

6. 拓展阅读让学生阅读李白的其他代表作品,如《将进酒》、《夜泊牛渚怀古》等,增进学生对唐诗和文学的了解和欣赏。

四、教学评价通过朗读、解释、创作和拓展阅读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包括诗歌朗读的音准、语音韵律、诗歌理解的准确性和诗歌创作的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

同时,可以结合学生反馈和展示进行评价。

五、教学反思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要求旨在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等能力。

这节课用李白的《登飞来峰》作为素材,重点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欣赏自然才情,让学生在欣赏中激发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达到培养学生语感、音感和文学修养的目的。

《登飞来峰》教案

《登飞来峰》教案

《登飞来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飞来峰》。

(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文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3)掌握一些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

(2)学会欣赏古诗,提高朗读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理解。

2. 重点词语的掌握。

3. 朗读和背诵的技巧。

三、教学难点:1. 诗文背景的了解。

2. 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解课件。

2. 诗文朗读音频。

3. 相关资料图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飞来峰的景象。

(2)简介诗文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感受诗文的节奏和韵律。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解答诗文中遇到的疑问。

(2)分享讨论成果,总结诗文内容。

4. 讲解分析:(1)讲解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分析诗文中的修辞手法,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古诗。

5. 朗读练习:(1)让学生跟读诗文朗读音频,体会朗读的技巧。

(2)分角色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6. 背诵练习:(1)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尝试背诵诗文。

(2)鼓励学生大胆展示,相互激励,共同进步。

7.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词语和朗读技巧。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8. 板书设计:《登飞来峰》山|飞来|不畏高风|自力|化繁为简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思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以及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外的古诗文阅读和背诵情况,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多背,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登飞来峰教学设计

登飞来峰教学设计

登飞来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登飞来峰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和历史传说等基本知识;(2)熟悉登山器材的使用和登山技巧;(3)了解山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掌握山地环境保护的基本方法;(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勇敢拼搏的精神。

1.2过程与方法目标(1)运用案例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2)开展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体验登山的艰辛与快乐;(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4)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索、自主学习和问题解决等方式提升学习质量。

二、教学内容2.1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1)介绍登飞来峰的地理位置,即位于省的市;(2)介绍登飞来峰的地貌特征,如山势陡峭、山顶平台宽广等。

2.2历史传说(1)讲解登飞来峰的历史传说,如传说中的神话人物、传说的起源等。

2.3登山器材和技巧(1)介绍登山器材,如登山鞋、攀岩绳、冲锋衣等;(2)培训学生使用登山器材的正确方法;(3)教授基本登山技巧,如攀爬、下降、登山姿势等。

2.4山地环境保护(1)讲解山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意义;(2)介绍山地环境保护的基本方法,如垃圾分类、节约能源、保护野生动植物等。

2.5团队合作与勇往直前(1)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学习,互相帮助和支持;(2)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一项困难任务;(3)讲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和优势;(4)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勇往直前,不怕失败。

三、教学过程3.1导入环节(1)播放登飞来峰的宣传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你们听说过登飞来峰吗?你们知道登飞来峰的地理位置吗?3.2知识讲解(1)老师介绍登飞来峰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2)老师讲解登飞来峰的历史传说;(3)老师介绍登山器材和技巧;(4)老师讲解山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方法;(5)老师讲解团队合作与勇往直前的精神。

3.3实地考察(1)组织学生进行登山实地考察;(2)学生亲自体验攀爬、下降、登山的过程;(3)学生通过实地考察增加对登飞来峰的了解。

《登飞来峰》教案

《登飞来峰》教案

《登飞来峰》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飞来峰》。

(2)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并欣赏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分析和创作,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壮丽和美好。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登飞来峰》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描绘了登上飞来峰的壮丽景色和诗人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2.2 教学重点(1)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诗中关键词语的解释和理解。

(3)诗的意境和情感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古诗,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提问:你们听说过飞来峰吗?为什么它会吸引人们的注意?3.2 朗读与背诵(1)让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和节奏的掌握。

(2)指导学生正确背诵课文,注意生字的写法和读音。

3.3 词语解释与理解(1)解释诗中的关键词语,如“飞来峰”、“的最高处”等。

(2)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典故和背景。

四、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朗读、讨论和创作。

4.2 知识掌握程度评估学生对诗中关键词语的解释和理解,以及对诗的意境和情感的分析。

4.3 创作能力评价学生在创作中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以及对诗意的再现。

五、教学延伸5.1 诗歌创作让学生尝试创作一首以自然景色为题材的诗歌,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审美情趣。

5.2 文化探究引导学生了解飞来峰的传说和背景,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

六、教学资源6.1 课文文本提供《登飞来峰》的全文,并标注生字词和重点句子。

6.2 相关资料收集飞来峰的相关图片、地图和文化背景资料,用于辅助教学。

6.3 朗读音频录制《登飞来峰》的朗读音频,供学生模仿和欣赏。

七、教学步骤7.1 初读课文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和词句的理解。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7.2登飞来峰∣长春版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7.2登飞来峰∣长春版

《登飞来峰》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登飞来峰》是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诗的第一句中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对前途充满信心。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

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在朗读诗歌中品味诗歌的艺术魅力。

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能够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过程与方法目标】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理解诗中蕴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诵读,体会诗歌的意境以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理解诗中蕴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作者的资料、写作背景3、熟读诗歌,了解诗歌内容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导课: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过黄山上的飞来峰吗?(出示图画)……你们觉得奇怪不奇怪?山上为什么会有如此的一座山呢?今天我们来看王安石是怎么看的?2、走进作者(见课件)3、了解写作背景(见课件)【设计意图】用黄山飞来峰导课,很快把学生带入学习的情境。

二、诗歌朗读1、听范读,要求学生正音正字;2、生齐读;3、抽生朗读,指导朗读技巧4、再范读。

5、理解诗意【设计意图】抽读课文,检查学生背诵能力。

三、理解诗意: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设计意图】了解古诗大意,了解飞来峰。

四、品读诗句:1、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2、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登飞来峰》教案

《登飞来峰》教案

《登飞来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飞来峰》。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分析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提高学生的文本分析能力。

(3)通过朗读和背诵,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壮丽和美好,培养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理解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诗人王安石的时代背景和他的生平经历,以及《登飞来峰》的创作背景。

2. 诗歌内容分析:(1)解读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2)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3)解释诗歌中的生僻词语和典故。

三、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飞来峰的图片,引导学生对诗歌的主题产生兴趣。

2. 朗读与背诵: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其韵律和节奏。

指导学生进行背诵,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3. 内容分析:(1)让学生反复阅读诗歌,理解其内容和意境。

(2)分析诗歌的结构,解释关键词语和句子。

(3)讨论诗歌中的主题和思想。

四、作业布置1.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登飞来峰》的读后感,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 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五、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看是否能够正确地表达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评价学生的内容分析能力,看是否能够理解和解释诗歌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评价学生的读后感,看是否能够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2. 创意表达:鼓励学生以绘画、写作或表演等形式,表达他们对诗歌中描绘的场景或情感的理解。

七、拓展阅读1. 推荐学生阅读王安石的其他诗作,如《泊船瓜洲》等,以加深对诗人风格和主题的理解。

2. 引导学生阅读关于飞来峰的相关文学作品或传说,以拓宽视野,增加对诗歌背景的了解。

《登飞来峰》简案 教案教学设计

《登飞来峰》简案 教案教学设计

《登飞来峰》简案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登飞来峰》的诗句,了解诗歌的背景和意义。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和创作,培养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教学重点:1. 诗句的理解和背诵。

2. 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1. 诗句中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2. 创作自己的诗歌。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登飞来峰》的全文和注释。

2. 准备相关的自然景观的图片或视频。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展示相关的自然景观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

2. 教师简要介绍《登飞来峰》的背景和意义。

二、朗读与理解(15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登飞来峰》。

2.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义,解释生词和注释。

三、鉴赏与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句的结构和韵律。

2.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诗句中的意境和情感。

四、创作与展示(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创作自己的诗歌,可以选择描述自然景观或其他主题。

2. 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并分享创作的过程和感受。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次课程的重点和收获。

2. 教师鼓励学生表达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教学评价:1. 学生对《登飞来峰》的理解和背诵的情况。

2. 学生在创作中的表现和创作的质量。

教学反思: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反思教学的设计和过程,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六、深入学习与探讨(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飞来峰”象征困难,“攀登”象征努力等。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并分享小组的发现。

七、对比分析(15分钟)1. 教师展示其他描写自然景观的诗歌,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供学生对比阅读。

2. 学生对比《登飞来峰》和其他诗歌的主题、意境、修辞手法等方面的异同,并进行小组讨论。

《登飞来峰》教案

《登飞来峰》教案

《登飞来峰》教案篇一:《登飞来峰》《登飞来峰》教学目标:1. 通过查字典或有关资料,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2. 想像诗句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蕴含的道理。

3.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和默写。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诗句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一、欣赏歌曲,导入新课:同学们,在讲课前,老师请你们欣赏一段音乐。

(播放音乐)??你们听过这首《龙文》吗?这是一首赞美中国文字的歌。

可以说,在这个世界上,一切的文明所孕育的语言文字中,最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的文化,就是中国的语言文字。

而中国语言文字的最典型体现,就是诗词的韵律。

一首好诗,往往会使人达到比身临其境更美的感受。

今天,老师就为大家带来了一首好诗。

(出示图画)在杭州西湖灵隐寺附近有一封,据传,此峰自天外飞来,名飞来峰。

千年前的一个夏天,尤为年青人,登上此峰,触发感想,作了一首诗,叫《登飞来峰》。

今天,就让我们开启时空之旅,跨越千年,与诗人对话,感受此诗的意境。

二、自学交流,解释诗句引言:学习古诗的目的就在于诵读,吟咏,而想读好诗,则要理解诗意。

你们以前已学过不少诗了,今天老师要求你们分小组自学。

1、出示自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句,用“ / ”划出诗句的节奏。

(2)交流资料,了解作者。

(3)通过查字典或有关资料,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

出示自学提示:(1)每人读诗中的一句。

(2)解释所读诗句的意思。

(3)交流重点字的意思。

2、小组汇报自学情况:(1)读课文,用“ / ”划出诗句的节奏。

登飞来峰宋-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2)走进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

北宋大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

今有辑本《临川先生文集》。

(3)补充介绍,写作背景:1050年夏,王安石在浙江鄞县任知县,任职期满后回江西临川老家时,路过杭州,登上飞来峰塔顶,面对眼前广阔的视野,想到鸡鸣见日升的情景,心中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登飞来峰》教案

《登飞来峰》教案

《登飞来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飞来峰》。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解释“飞来峰”、“千寻塔”等词语的含义。

(3)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认识七言绝句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登飞来峰》。

(2)学会欣赏古诗中的意境美,培养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解读,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2. 七言绝句的韵律特点。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某些生僻词语的解释。

2. 体会诗人情感,感受诗歌的美。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

2. 与诗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 PPT课件。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展示飞来峰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自然景观。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节奏。

(2)结合注释,理解诗中的生僻词语。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的结构和意象。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描述诗中的画面。

(2)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美。

5. 课堂小结6. 课后作业(1)背诵《登飞来峰》。

(2)写一篇关于《登飞来峰》的观后感。

(3)查找其他描写自然景观的古诗,进行比较学习。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文内容。

2. 运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意境。

3. 运用比较法,分析《登飞来峰》与其他古诗的异同。

4.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七、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关注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创新能力。

3. 背诵评价:评估学生对诗文的熟练程度,检查背诵效果。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情感体验、课堂小结、课后作业。

《登飞来峰》简案 教案教学设计

《登飞来峰》简案 教案教学设计

《登飞来峰》简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登飞来峰》全诗。

2. 学生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学生能够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2. 学生能够领悟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 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提高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登飞来峰》的诗意理解和诗歌鉴赏方法。

三、教学难点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准备教材《登飞来峰》、相关背景资料、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登飞来峰》,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分享自己的感悟。

4. 诗歌解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句子,深入理解诗文。

5. 欣赏与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中的美景,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可为学生推荐其他相关诗歌,进行拓展阅读。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7. 作业布置:学生背诵《登飞来峰》,完成相关练习题。

8. 课后反思: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背诵《登飞来峰》的情况以及相关练习题的完成质量。

3. 小组合作: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交流、分享和分析能力。

七、教学拓展1. 诗人简介:介绍王之涣的其他作品,让学生了解其文学地位和影响。

2. 比较阅读:选取其他描写自然景观的诗歌,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分析不同诗人之间的风格和表现手法。

八、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分析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存在的问题。

《登飞来峰》教学设计

《登飞来峰》教学设计

登飞来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登飞来峰》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李白的生平;2.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并能够通过朗读和解读诗歌来表达个人的感受;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背景知识:了解《登飞来峰》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李白的生平;2.诗歌的意境和主题:理解诗歌的意境,通过朗读和解读诗歌来表达个人的感受;3.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1.《登飞来峰》诗歌的背景介绍;2.诗歌的解读和意境分析;3.诗歌的朗读和创作。

2. 教学方法1.讲解与讨论: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讨论的方式,了解《登飞来峰》诗歌的背景和意境;2.朗读与解读:学生朗读诗歌,并进行解读和意境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3.创作与表达:鼓励学生以《登飞来峰》为题材进行创作,通过作文、诗歌、绘画等方式表达个人对诗歌的感受。

四、教学步骤1. 导入与预习•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快速回忆《登飞来峰》诗歌的背景和作者李白的生平。

2. 学习与讨论•讲解《登飞来峰》的背景和意境,解读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引导学生朗读诗歌,并进行诗歌的分析和意境的感受;•学生讨论诗歌的含义,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 实践与创作•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创作自己的作品。

可以是诗歌、作文、绘画等形式。

•学生可以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和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过程和心得体会。

4. 总结与展示•教师对学生的创作进行总结评价,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心得和体会;•学生可以将自己的作品发布在班级的共享平台上,与其他同学交流和互动。

五、教学评估1. 个人评估•学生可以通过书面作业或口头表达的方式,回答与诗歌相关的问题,检验对《登飞来峰》诗歌的理解和把握程度。

2. 小组评估•学生可以在小组内互相交流和评价彼此的作品,给予建议和反馈,提升创作和表达的能力。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7.2 登飞来峰 长春版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7.2  登飞来峰 长春版
要练说||,得练听。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3.预习《游山西村》一诗。
二、作者及创作背景介绍
王安石||,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登飞来峰》是他30岁时||,浙江鄞(yín)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发抒胸臆||,寄托壮怀。
三、教师范读古诗||,学生齐读
四、教师翻译原文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3闻说:听说。
4.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望眼:视线。
5.缘:因为。
六、整体感知||,鉴赏文章
(一)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诗人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答:借景抒情||;作者表明自己站得高||,看得远||,不怕对改革的非议、阻挠||,具有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二)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板书)

《登飞来峰》教案

《登飞来峰》教案

《登飞来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飞来峰》全文;(2)理解诗文中的生词和句子,领会诗文的意境和主题;(3)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内容;(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体会诗文的韵律美;(3)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文中的景象,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2)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之情,提高审美情趣;(3)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培养勇于攀登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登飞来峰》;(2)理解诗文的意境和主题;(3)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诗中生词和难句的理解;(2)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鉴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王安石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对《登飞来峰》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词典,解决生词和难句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文的意境和主题;(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讲解与解析:(1)教师针对诗文内容进行讲解,解释生词和难句的含义;(2)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

5. 实践与拓展:(1)让学生进行朗读、默写等实践活动,体会诗文的韵律美;(2)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文中的景象;(3)结合个人经历,谈谈对诗文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登飞来峰》;2. 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写一段赏析性文字;3. 结合个人经历,写一篇关于诗文主题的思考性文章。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登飞来峰》简案 教案教学设计

《登飞来峰》简案 教案教学设计

《登飞来峰》简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飞来峰》。

(2)理解诗歌的背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增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

(2)树立远大志向,勇于追求梦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理解与背诵。

(2)诗歌背景与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

(3)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歌深层含义的解读。

(2)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图片:飞来峰风景区。

(2)简介飞来峰的传说及历史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诗歌,理解大意。

(2)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思想是什么?(2)全班交流:诗人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4. 诗歌鉴赏:(1)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2)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意象美和情感美。

5. 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2)分享自己喜欢的自然景观诗歌,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登飞来峰》,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深入解读了诗歌内容。

同学们要积极面对困难,勇敢追求梦想,树立远大志向。

我们要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五、课后作业:1. 背诵《登飞来峰》。

2. 写一篇关于自己喜欢的自然景观的诗歌鉴赏文章。

3. 调查了解我国其他著名的自然景观,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教师需要思考:1. 学生是否能够流利地朗读和背诵《登飞来峰》?2. 学生对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的情感态度是否有了深刻的理解?3. 学生是否能够识别并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4. 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是否有所提升?5. 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欣赏是否有所增强?七、评价与反馈: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包括:1. 学生的课堂表现,如参与度、讨论的积极性等。

《登飞来峰》教案

《登飞来峰》教案

《登飞来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飞来峰》。

(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意境,领会诗人的情感表达。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培养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壮美,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领略诗人的豪情壮志,激发学生追求梦想的勇气和信心。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

2. 诗歌意境的领会和情感表达。

3.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重点词语的解释和运用。

2. 诗歌意境的深入理解和感受。

3. 写作技巧的运用和提高。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歌内容、创作背景、图片等。

2. 准备相关写作素材和参考文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PPT,介绍诗歌《登飞来峰》的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激发学习兴趣。

2. 朗读诗歌(1)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学生跟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 解析诗歌(1)分析诗歌的结构,理解每一句的意境。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4. 品味诗歌(1)让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诗歌中的画面。

(2)分享自己的感受,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

5. 应用拓展(1)进行写作练习,让学生尝试仿写诗歌。

(2)分组讨论,分析彼此的写作成果。

6. 总结反馈(1)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7. 布置作业(1)要求学生背诵诗歌。

(2)选择一首类似的诗歌进行阅读和鉴赏。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分析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2. 针对学生的学习反馈,思考教学方法的改进和优化。

3. 探讨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七、课堂评价:1. 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进行自评和互评。

《登飞来峰》简案 教案教学设计

《登飞来峰》简案 教案教学设计

《登飞来峰》简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飞来峰》。

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的意境。

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深入理解诗的内容和意义。

学会欣赏古代诗歌,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培养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领会诗中的哲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登飞来峰》的诗意和意境。

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韵律。

2. 教学难点:诗中某些生僻词语的解释。

对诗的意境和哲理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悉《登飞来峰》的诗意和意境。

收集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

2. 学生准备:预习《登飞来峰》,了解诗的大意。

收集与诗相关的背景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飞来峰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观。

简介诗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与背诵:学生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教师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3. 字词解析:学生自主学习,解释诗中的生僻词语。

教师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的内容。

4. 内容分析: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的意境和哲理。

教师进行总结,引导学生领会诗的主旨。

5. 作业布置: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进行个别辅导,确保教学效果的达成。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讨论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合作能力。

2. 作业评价:通过学生提交的读后感,评估学生对诗的理解程度和表达能力。

3. 背诵评价:在课后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确保学生能够熟练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七、教学拓展:1. 组织一次户外自然景观的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大自然的美丽,激发对诗歌中景观的共鸣。

长春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7-2 登飞来峰(教案)

长春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7-2 登飞来峰(教案)

《登飞来峰》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诗句的意思,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2. 想像诗句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蕴含的道理。

3.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和默写古诗。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孩子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牛和鹅》后,你收获了什么?是啊,站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位置上看问题,看事物,就会有不同的感受,那么看景致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宋代王安石的著名诗篇——《登飞来峰》(板书)二、初读感悟1、请大家自由朗读这首诗,将诗句读准确,读流利,如果能读出诗的韵律美更好。

2、(一读:读准确,自由读,提问2个人读)大家读得很投入,哪位同学愿意代替王安石来把这首诗读一读?(你第一次读,就读得这么准确,真了不起!)谁还想尝试?(读两个人即可。

你读得真投入,真像一个小小的王安石!)三、通过朗读指导,理解诗意。

1、孩子们,如果能提出新的问题来研讨,更有助于深入理解诗意。

看看你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用笔轻轻在它旁边打上问号。

(学生提问,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词句板书。

要点:寻、闻(听说什么?)、畏、缘以及第三句等。

)2、通过多种方式解决问题。

利用孩子的已有经验解决部分词语,查字典弄清楚“寻”的意思,句子理解放在整首诗学习中解决。

3、理解字词的意思是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二读:思考读,默读或者小声读,读流畅,提问一人说诗意,一人读)默读或者小声读,边读边思考句意。

提问诗意,再读。

(读得更流利了。

)4、结合刚才学习的收获,想一想:假如黑板就是一张画板,结合你获得的信息,你想给上面填充哪些内容?(师随机板书:日、云、峰、塔)再结合书上的插图,看看作者现在处于什么位置?他可能会看到什么?(脚踩白云,头顶蓝天,看着旭日东升,霞光万丈)什么时候?(结合生活实际,鸡鸣五更时漆黑一片,为什么会看到?)出示图片,如果站在山腰、山脚下,又会看到什么?(站在山腰,看到白云缭绕在山腰,站在山底,会看见潺潺溪流,绿树红花)为什么会看到不同的画面呢?站在哪里眼界更开阔,看得更远一些?(原来站得高,才能望得远,高低不同,看到的景也各异呀!)你想起了哪些与之意味相似的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老师也不禁想起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样的佳句。

长春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7-2登飞来峰(课堂实录)【新版】

长春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7-2登飞来峰(课堂实录)【新版】

《登飞来峰》课堂实录1教学目标(1)进一步了解作者王安石;(2)背诵、默写全诗;(3)利用想象和联想阅读诗歌、理解诗意;(4)了解哲理诗的特点。

2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想象能力,但对诗歌的平仄和押韵以及断句仍有一定的困难。

3重点难点(1)重点:背诵、默写全诗;利用想象和联想阅读诗歌、诗意理解(2)难点:最后两句蕴含的哲理、哲理诗的特点4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登飞来峰猜一猜,他是谁?(教师逐次口述下列内容)①他官至宰相,且多次任相,多次罢相;②他是现在的江西临川人;③他坚持变法,虽然最后以失败告终,但却被列宁誉为“中国11世纪的政改家”。

④他还是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⑤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是我们学过的他的名句。

⑦他字介甫,晚号半山,被封荊国公,世称王荊公,卒谥文,亦称王文公;⑧前不久我们才学过他的《伤仲永》。

活动2【讲授】登飞来峰一:题解(教师简介如下内容)浙江绍兴城外有一座塔山,此山又称宝林山。

山上有一座应天塔。

传说宝林山是从琅琊东武海中飞来的,因此又得飞来山之名。

越王勾践曾在山上筑游台以观天象。

塔山始建于晋末,高30余米,分七层,塔山因此而得名。

公元1050年,王安石登上此山,触景有感,写下《登飞来峰》一诗。

二:朗读(一)教师板书全诗。

请同学们琢磨琢磨每句诗,想一想该怎么朗读,试着划分一下朗读的节奏。

(二)温故1、格律诗常见的是哪两大类?一般多为几言?(古典格律诗分律诗和绝句两大类;一般多为五言和七言)2、诗歌(格律诗)节奏的划分七言:(1)基本:“二五”式和“四三”式(2)细分:①二二三②二三二③二二二一④二二一二五言:①二三②二一二③二二一【一般情况是综合“音节”和“意义”两个方面,常以“二”起头,且上、下句节拍匀称】活动3【活动】登飞来峰(一)学生读写齐读——自由朗读——试背——在笔记本上默写(确实默写不下来的同学,可以抄写)(二)学生想象始终的画面。

登飞来峰优秀教学设计(通用5篇)

登飞来峰优秀教学设计(通用5篇)

登飞来峰优秀教学设计(通用5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登飞来峰优秀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登飞来峰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能够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2、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理解诗中蕴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中蕴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过程】:导语:孩子们,老师今天带你们去一个被人们称为“无石不奇,无树不古,无洞不幽”的杭州飞来峰走走看看。

一、欣赏图片,激情导入。

1、教师播放飞来峰的图片,学生欣赏。

师导:孩子,刚才你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能用一句话来谈谈自己看后的感受吗?2、学生谈观后的感受。

3、谈话,揭题。

师导:在你们的眼中,飞来峰是那样的美丽、雄伟壮观,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教师板书:角度),结果认识不同,感受不同。

我们北宋时期最伟大的诗人、政治家也登上了飞来峰,并留给了我们一首千古传颂的《登飞来峰》。

(教师板书:登飞来峰)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品味诗人独特的感情、豪迈的气魄。

4、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诗歌。

1、投影古诗。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做到读准字音,最好还能读出古诗的节奏。

(2)谁能代替诗人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2人读,并正音)。

(3)我们一起做王安石,把这首诗齐读一遍。

师导:孩子们,学习古诗,就是透过字面去想像当时的画面,和古人对话,体会他的感情。

(4)你再认真读一读,想一想,从这首诗里你捕捉到了哪些信息,想像出什么样的画面?(交流要点:人、峰、塔、云、日等,其他人可以补充,老师随机板书。

)(5)再现古诗画面。

他们又有着一种怎样的联系呢?能不能把这几个字连起来说一说?(6)质疑,问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五、讲解注释
1.飞来峰: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在浙江绍兴城外的林山。唐宋时其中有座应天塔。传说此峰是从琅即郡东武县飞来的,故名飞来峰。另一种是在今浙江杭州西湖灵隐寺前。
2.千寻塔:很高很高的塔。寻,古时长度单位,八尺为寻。
3闻说:听说。
教学设计
课题
7—2登飞来峰
总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熟读并背诵全诗,了解诗句意思。
情感目标:了解古诗的创作背景,感受作者创作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学习作者在诗中的哲学道理,熟读并背诵全பைடு நூலகம்,理解诗中字词意思。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前面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唐代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和杜甫的《望岳》这两首诗,下面我们来学习《登飞来峰》这首诗,一起来领略宋代诗人的别样风采。(板书:登飞来峰)
4.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望眼:视线。
5.缘:因为。
六、整体感知,鉴赏文章
(一)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诗人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答:借景抒情;作者表明自己站得高,看得远,不怕对改革的非议、阻挠,具有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二)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板书)
答: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教师引导学生)
3.预习《游山西村》一诗。
二次备课:
板书设计:
登飞来峰
北宋王安石
浮云——→(困难、障碍、挫折)文章
课后反思
七、分小组讨论
1.这首诗与一般的登高诗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答:这首诗没有写眼前其他的美丽景象,只写了塔高,重点是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写出了“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表现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
八、作业
1.熟练的背诵默写《登飞来峰》一诗。
2.抄写《登飞来峰》一诗十遍。
二、作者及创作背景介绍
王安石,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登飞来峰》是他30岁时,浙江鄞(yín)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发抒胸臆,寄托壮怀。
三、教师范读古诗,学生齐读
四、教师翻译原文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