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九年级物理全册14.1电是什么教案(新版)沪科版
九年级物理全册 14.1 电是什么教案1 (新版)沪科版-(新版)沪科版初中九年级全册物理教案
第1节电是什么一、教学目标1.通过大量事例认识电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
2.知道电荷有两种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通过实验探究,领会物体带电的概念。
4.通过交流和讨论,认识验电器工作原理及如何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5.了解电现象的应用与防护二、教学重难点1.摩擦起电及摩擦起电的实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验电器的原理2.摩擦起电的实质,认识验电器的工作原理及如何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三、教学过程采用提问的形式:电是什么?看过闪电吗?知道闪电是怎样形成的吗?小学课本里学过电荷有几种?它们之间的规律是怎样的呢?学生踊跃回答,老师做些补充:电是物质中存在的一种能,人们利用它来使电灯发光机械转动等,闪电是阴雨天气中云层间的放电现象。
电荷是构成物质的许多基本粒子所带的电,习惯上把物体所带的电叫电荷。
一、摩擦起电1、使不带电的物体获得电的过程叫起电,起电的方法有三种:摩擦起电、接触起电、感应起电2、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的过程叫摩擦起电。
这时物体带静电。
相互摩擦的两种不同的物体带的是异种电荷,其中一种是正电荷,另一种是负电荷,自然界中只存在这两种电荷。
正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叫正电荷,凡是与玻璃棒所带电性相同的物体所带的电都是正电荷。
负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叫负电荷,凡是与橡胶棒所带电性相同的物体所带的电都是负电荷。
那么丝绸带什么电?毛皮带什么电?同学回答。
3、带电体的性质:能够吸引轻小的物体。
如用圆珠笔笔杆或用塑料梳与头发摩擦后靠近小纸屑,小纸屑被吸引。
4、摩擦起电的实质:并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依靠摩擦使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
物体失去电子带上了正电,物体得到电子带上了等量的负电。
问学生:为什么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玻璃棒带正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橡胶带负电荷?学生回答后,老师补充:玻璃棒与丝绸摩擦,由于构成玻璃棒的原子对其电子的束缚比较弱,摩擦时玻璃棒上的一些电子就易转移到丝绸上,这样玻璃棒因失去电子而带正点,丝绸因得到电子而带上负电。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14.1电是什么教案
教案:沪科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 14.1 电是什么一、教学内容1. 电荷的性质:正电荷和负电荷的定义,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 电荷守恒定律:电荷不会创生也不会消灭,只会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3. 电荷的量子化:电荷的基本单位是库仑。
4. 静电现象:摩擦起电、接触起电、感应起电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荷的性质,掌握电荷守恒定律。
2. 让学生理解电荷的量子化概念,知道库仑是电荷的基本单位。
3. 通过观察和分析静电现象,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荷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静电现象的原理。
2. 教学重点:电荷的性质,电荷的量子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丝绸和毛皮、玻璃棒和橡胶棒、验电器等)。
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丝绸和毛皮摩擦产生的静电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电是什么。
2. 电荷的性质:讲解正电荷和负电荷的定义,解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3. 电荷守恒定律:讲解电荷不会创生也不会消灭,只会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4. 电荷的量子化:介绍库仑是电荷的基本单位,让学生理解电荷的量子化概念。
5. 静电现象:讲解摩擦起电、接触起电、感应起电等静电现象的原理。
6. 课堂练习: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7. 验电器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验电器,观察和分析电荷的转移过程。
六、板书设计1. 电荷的性质2. 电荷守恒定律3. 电荷的量子化4. 静电现象七、作业设计1. 请用所学知识解释摩擦起电的原理。
答案:摩擦起电是因为两种不同材料摩擦时,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得一个物体带正电,另一个物体带负电。
2. 请用所学知识解释为什么冬天脱衣服时会看到闪光。
答案:冬天空气干燥,脱衣服时摩擦产生的静电积累到一定程度,当达到放电条件时,会发生放电现象,产生闪光。
沪科版九年级全一册物理第十四章第一节--电是什么教案
教案:沪科版九年级全一册物理第十四章第一节电是什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沪科版九年级全一册的物理课本,第十四章第一节。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电荷的性质:正电荷和负电荷;2.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排斥,异种电荷相吸引;3. 电荷的定量:库仑。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荷的性质,能正确区分正电荷和负电荷;2. 让学生掌握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3. 让学生理解库仑的概念,能进行简单的库仑计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库仑的计算;2. 教学重点:电荷的性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静电现象,如塑料棒吸引纸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是什么现象。
2. 知识点讲解:(1) 电荷的性质:正电荷和负电荷;(2)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排斥,异种电荷相吸引;(3) 电荷的定量:库仑。
3. 例题讲解:例题:一个电子所带的电荷量是一个库仑的多少?解答:一个电子所带的电荷量是一个库仑的负值,即1.6×10^19 C。
4. 随堂练习:练习题:两块相同的铅板,一块带正电,一块带负电,将它们靠近,会发生什么现象?答案:两块铅板会相互吸引。
5. 知识点巩固: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图,让学生加深理解。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电荷的性质:正电荷、负电荷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排斥,异种电荷相吸引库仑:1 C = 1.6×10^19 C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一个质子所带的电荷量是一个库仑的多少?2. 两个异种电荷,一个带正电,一个带负电,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什么?答案:1. 一个质子所带的电荷量是一个库仑的正值,即+1.6×10^19 C。
2. 两个异种电荷,一个带正电,一个带负电,它们之间会相互吸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展示静电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电荷的性质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14.1 电是什么-教案设计
沪科版§14.1电是什么教学设计荷种类一样吗?(学生思考并猜想、回答)教师引导:那么如何证明你的猜想?(学生思考后,请学生来回答,应该会想到拿这两个带电体相互靠近并观察现象)追问:什么样的现象才说明是同种电荷?(学生可能会说相互排斥,有的是预习了,有的是根据小学科学中关于磁体的作用类推的)教师顺着学生的回答,问:那么同种电荷之间真的是相互排斥吗?你如何证明引导学生找到两个带同种电荷的带电体(比如两根玻璃棒),注意:要使学生明白必须要采用一块丝绸来摩擦玻璃棒才能获得同种电荷再将带电体悬挂起来或者用旋转支架支撑起来(这里,我在准备实验器材时,事先准备了旋转支架,并在玻璃棒和橡胶棒的重心钻了孔),因为用细线悬挂的带电体不容易停下来,观察实验时不方便,所以本节课采用的是旋转支架,如图1。
(关于多次实验)提问:仅仅用这一组玻璃棒就能探究得到同种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吗?(学生思考并回答:不能)那么应该怎么操作?(采用不同的材料多次实验)比如我这还有橡胶棒,用丝绸摩擦后它们也能带上同种电荷,我给1、3排的同学准备了玻璃棒和丝绸,2、4排的同学准备了橡胶棒和毛皮,当然我还为部分小组准备了吸管及其它器材,如图2。
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同桌两人为一个小组进行实验。
2、教师请三个不同的小组来分享实验现象:玻璃棒——玻璃棒:排斥;橡胶棒——橡胶棒:排斥;吸管——吸管:排斥。
总结:每一组的两个带电体都是带上同种电荷,而实验现象是排斥,那么说明:同种电荷之间是相互排斥的。
但是我们最初是问玻璃棒和橡胶棒所带的电荷是不是相同的?那接下来应该怎么操作?(学生思考回答:拿它们两个相互靠近管擦实验现象,如果排斥,则是同种,如果吸引则是不同的)那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小组间合作进行实验,1、3排同学向后转。
3、教师请某一个小组分享实验现象:玻璃棒——橡胶棒:吸引。
这个现象和刚才的三次现象是不同的,说明玻璃棒和橡胶棒所带的是不同的电荷,也就是说,现在我们发现了两种电荷,那有没有第三种电荷呢?(学生猜想)那如何检验有没有第三种电荷?(学生思考并回答,然后小组间合作进行实验)提醒学生:可以用很多种不同的带电体拿来实验。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14.1《电是什么》教案
教案:沪科版物理九年级14.1《电是什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源于沪科版物理九年级第14章第1节《电是什么》。
本节主要介绍电的概念、电荷的性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以及静电现象。
具体内容包括:1. 电的概念:电是一种基本的自然现象,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2. 电荷的性质:电荷分为正电荷和负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遵循库仑定律。
4. 静电现象:由于电荷的积累和相互作用,产生的静电现象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的概念,理解电荷的性质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 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静电现象的能力。
3. 通过对静电现象的学习,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2. 教学重点:静电现象的成因和防止。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静电现象演示器。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些静电现象的图片,如塑料尺吸引纸片、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吸引铁屑等,让学生感受到静电现象的神奇。
2. 概念讲解:介绍电的概念,解释电荷的性质,阐述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如脱衣时产生的静电、打印机工作原理等,让学生了解静电现象的成因。
4. 互动环节: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防止静电现象,并展示各自的方案。
六、板书设计1. 电的概念2. 电荷的性质3.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4. 静电现象的成因和防止七、作业设计1. 描述几种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并解释其成因。
2. 探讨静电现象在工业和生活中的应用。
3. 思考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展示静电现象的图片和实例,让学生对电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互动环节,学生积极参与,提出了许多防止静电现象的方案,体现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教学案:14.1电是什么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教学案:14.1 电是什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沪科版九年级物理教材第十四章第一节《电是什么》。
本节课主要介绍电的基本概念,包括电荷、电荷守恒定律、电场以及电势等基本概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电的基本性质,为后续学习电的产生、电的传输和电的应用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电荷、电荷守恒定律、电场和电势等基本概念,掌握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2. 能够运用电的基本概念解释一些简单的电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电荷、电荷守恒定律、电场和电势等基本概念的掌握。
难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实验器材。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些与电相关的现象,如静电、闪电等,引导学生思考电的本质是什么。
2. 知识点讲解:(1)电荷:介绍电荷的定义、正负电荷的产生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2)电荷守恒定律:讲解电荷守恒定律的内容和意义。
(3)电场:介绍电场的概念、电场强度以及电场线的表示方法。
(4)电势:讲解电势的概念、电势差以及电势能。
3. 例题讲解:通过分析一些与电相关的实例,如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电场对电荷的作用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电的基本概念。
4.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与电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巩固所学内容。
5. 实验演示:进行一些简单的电实验,如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实验、电场线的演示实验等,增强学生对电的认识。
6.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4.1 电是什么一、电荷1. 定义:……2. 正负电荷:……3. 相互作用规律:……二、电荷守恒定律1. 内容:……2. 意义:……三、电场1. 概念:……2. 电场强度:……3. 电场线:……四、电势1. 概念:……2. 电势差:……3. 电势能:……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电荷、电荷守恒定律、电场和电势的概念。
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四章第一节电是什么教案新版沪科版
第十四章了解电路声、光、热、力、电、磁现象是自然界中的基本现象,本章是在“声现象”、“光现象”、“力现象”、“热现象”学习,学习电是什么、让电灯发光,学习连接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科学探究: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电流,学习测量电压.本章共分5节:1.第1节“电是什么”,主要讲述了摩擦起电的现象,两种电荷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摩擦起电的实质,静电感应及静电现象的应用,知道验电器的作用及原理.2.第2节“让电灯发光”,本节是本章的重点教学内容,本节的教学重点应放在让学生认识简单电路、认识电路的三种状态,能动手连接简单电路,会画简单的电路图,并注意从一开始就培养学生良好的电学实验习惯、良好的画电路图的习惯.3.第3节“连接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本节主要讲述了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要求学生能正确识别串、并联电路,能画简单的串联、并联电路图,能根据电路图连接实际电路.4.第4节“科学探究: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电流”,本节的内容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用类比的方法建立电流概念,电流的单位及换算;第二,怎样使用电流表;第三,实验探究:(一)电流表的使用方法(二)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有什么关系(三)并联电路的干路和支路电流间有什么关系;通过让学生在观察中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实验收集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论证、评估交流等自主活动,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领会科学研究的方法.5.第5节测量电压,本节讲述了电压的概念、单位及单位换算,怎样使用电压表,用电压表测电压(用电压表测电池的电压、测串联电路的电压和测并联电路的电压).【教学目标】1.在知识与技能方面:①认识摩擦起电现象,认识两种电荷及它们的相互作用,验电器的原理,知道摩擦起电的实质、静电感应及静电现象的应用;②知道电路的组成、电路的三种状态,会画简单的电路;③知道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能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④知道电流,会使用电流表测电流,知道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⑤知道电压,会使用电压表测电压,知道串、并联中电压的规律.2.在过程与方法方面:①在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在认识电流、电压的过程中,感受类比的科学探究方法;②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学习观察实验现象,学习从现象中分析归纳出③在认识和使用电流表、电压表的过程中,学会阅读说明书,对照实物,掌握正确使用测量工具的.3.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①关心生活、生产、自然现象中常见的电现象,如摩擦起电等;②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善于观察、勤于分析,具有创新的精神;③明确实验探究目的,在探究实验中培养实事.【课时建议】本章共有5节,建议7.5课时.第一节电是什么………………………………………………………1课时第二节让电灯发光……………………………………………………1课时第三节连接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1.5课时第四节科学探究: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电流…………………………2课时第1课时电流电流表第2课时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规律第五节测量电压………………………………………………………2课时第1课时电压电压表第2课时串、并联电路中的电压规律。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 14.1电是什么 教案设计
《电是什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摩擦起电的现象及其原因,了解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2.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2.在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注意观察静电现象,对电荷种类的探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2.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初步认识科学及相关知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的教学。
难点:做好带电体间相互作用的实验。
【教学流程】组织教学--------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新课教学-------- 课堂小结--------- 学习效果反馈【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幻灯片:富兰克林“风筝实验”;(2)观看图片:“女孩头发竖起来”。
思考:当空气干燥时用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我们身上穿了化纤衣服,衣服会粘在皮肤上,在晚上脱衣服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会出现火花,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二).新课教学1.摩擦起电学生实验:先用玻璃棒、橡胶棒靠近碎纸屑,看有什么现象?然后用绸子摩擦玻璃棒或用毛皮摩擦橡胶棒,再靠近碎纸屑看有什么现象?(学生实验、观察,教师巡回指导)分析前后两次实验现象的不同,说明摩擦过的橡胶棒(玻璃棒)和不摩擦的橡胶棒(玻璃棒)有不同的性质,一些物体被摩擦后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就叫做摩擦起电。
同学们还可以用身边的物体来完成一些摩擦起电的小实验。
(学生实验,并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如:将直尺、铅笔、圆珠笔、钢笔在头发上摩擦后,再分别靠近小纸屑等。
)在平时的生活中你还见到哪些类似的摩擦起电现象?(学生讨论举例)教师演示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吸引水流的实验。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 第十四章 第一节 电是什么教案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第十四章第一节电是什么教案第十四章了解电路第一节电是什么一、教学目标1.物理观念(1)知道摩擦起电现象,物体带电的性质。
(2)知道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3)会使用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4)知道摩擦起电的本质及物体是否显电性的原因。
2.科学思维(1)在探究摩擦起电现象时,用观察法、归纳法,从很多的现象或实例中,找出带电体共有的特点——能够吸引轻小物体。
(2)在探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时,用推理法、归纳法得出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科学探究注意观察身边的静电现象,对电荷种类的研究产生兴趣,会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静电小实验,培养学生利用身边现有物品进行实验探究的能力。
4.科学态度和责任了解静电现象,关注静电现象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电荷种类及相互作用,验电器原理。
2.难点:摩擦起电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化纤衣服,衣服会粘在皮肤上;在晚上脱衣服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
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二)新课教学1.摩擦起电教学情境:学生实验:先用塑料尺(或塑料梳子、圆珠笔、玻璃棒、橡胶棒)靠近碎纸屑,看有什么现象?然后用塑料尺(或塑料梳子、圆珠笔)和头发(玻璃棒和丝绸、橡胶棒和毛皮)摩擦后再靠近碎纸屑,看有什么现象?知识归纳:(1)摩擦过的物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人们就说它带了电,或说带了电荷。
(2)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就叫做摩擦起电。
2.两种电荷的相互作用教学情境:(1)用丝绸分别摩擦两根完全相同的玻璃棒,将一根玻璃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玻璃棒靠近它。
你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2)用毛皮分别摩擦两根完全相同的橡胶棒,将一根橡胶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橡胶棒靠近它。
你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3)将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放在支架上,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它。
沪科版九年级全册14.1电是什么教案
教案:沪科版九年级全册14.1电是什么一、教学内容1. 电的定义:电是电荷的流动,是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的电流。
2. 电荷:电荷是物质的基本属性之一,分为正电荷和负电荷。
3. 电流的形成:电流是由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的,可以是正电荷,也可以是负电荷,还可以是正负电荷同时向相反方向移动形成。
4. 电压:电压是电流的动力,是推动电荷移动的力。
电压的大小用伏特(V)表示。
5. 电阻:电阻是阻碍电流流动的力,电阻的大小用欧姆(Ω)表示。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电的定义,知道电是由电荷的流动形成的。
2. 让学生了解电荷的分类,知道正电荷和负电荷的区别。
3. 让学生理解电流的形成,知道电流可以由正电荷、负电荷或者正负电荷同时向相反方向移动形成。
4. 让学生了解电压的概念,知道电压是推动电荷移动的力。
5. 让学生了解电阻的概念,知道电阻是阻碍电流流动的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流的形成过程,电压和电阻的概念。
2. 教学重点:电的定义,电荷的分类,电流的形成,电压和电阻的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学生课本,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引导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与电相关的情景,如照明电路、手机充电等。
2. 概念讲解:讲解电的定义,电荷的分类,电流的形成,电压和电阻的概念。
3. 例题讲解:通过示例题目,讲解电流的形成过程,电压和电阻的应用。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课后练习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5. 板书设计:电流的形成过程,电压和电阻的概念。
6. 作业设计:题目:1. 请简述电的定义。
答案:电是电荷的流动,是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的电流。
2. 请说明电流的形成过程。
答案:电流是由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的,可以是正电荷,也可以是负电荷,还可以是正负电荷同时向相反方向移动形成。
3. 请解释电压和电阻的概念。
答案:电压是电流的动力,是推动电荷移动的力;电阻是阻碍电流流动的力。
九年级物理全册 14.1 电是什么教案2 沪科版(2021年整理)
九年级物理全册14.1 电是什么教案2 (新版)沪科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九年级物理全册14.1 电是什么教案2 (新版)沪科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九年级物理全册14.1 电是什么教案2 (新版)沪科版的全部内容。
《电是什么》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摩擦起电及带电物体的性质知道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作用规律认识验电器及其作用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身边现有物品进行实验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以实验事实为依据,归纳、概括和应用知识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了解静电的应用和危害,培养大家一分为二认识事物的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教学重点】摩擦起电的探究;电荷间的作用规律【教学难点】电荷的分类、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教学方法】演示法启发探究交流【教学用具】玻璃棒、丝绸、毛皮、橡胶棒、验电器、碎纸屑、多媒体课件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电的作用视频引入电是什么,怎么获得,进行新课。
动手做一做与毛皮摩擦过的塑料梳子吸引小纸片;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吸引细小水流。
为什么?以此引入新课二、探究新知(一)摩擦起电用文具,如塑料刻度尺、圆珠笔、钢笔等在头发上摩擦,分别靠近小纸屑,观察现象并记录。
现象:摩擦过的塑料刻度尺、圆珠笔都能吸引小纸屑根据上述实验得出结论:一些物体被摩擦后,能够吸引轻小物体。
人们就说这些摩擦后的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带有电荷的物体叫做带电体。
九年级物理 第十四章 第一节 电是什么教案1 (新版)沪科版
电是什么知识与能力:1、了解摩擦起电现象。
2、能用静电知识解释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会使用验电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能力和表述信息的能力。
2、让学生明白实验的过程和推理的逻辑性,在实验探索中能与他人合作。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会使用验电器。
教学难点:能用静电知识解释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教法和学法:自学、实验探究、启发式。
课时安排:1课前准备1.准备物品塑料梳子、碎纸片、塑料直尺、铅笔、报纸、保鲜膜(或方便袋)。
2.家庭实验拿一张薄纸,放在电视机荧光屏前。
分别做开关电视机动作,注意观察薄纸。
写出你的发现,课上与同学们交流。
3. 预习记录通过预习课文,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疑问,请简要记录下来:合作探究一、摩擦起电现象活动1:利用准备的物品进行下列操作,并观察现象。
1.用塑料梳子梳理自己的头发;用毛皮摩擦橡胶棒(塑料直尺)然后靠近碎纸片。
你的发现是。
2.把报纸平靠在墙上,用铅笔的侧面迅速地在报纸上摩擦几下后,然后松开手;把保鲜膜在书本上摩擦后,用手背去靠近。
报纸和保鲜膜都(会、不会)掉下来。
3.阅读课本43页上半部分。
二、探究电荷的种类和相互作用规律活动2: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荷)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
(带负电荷)之间的作用。
参照教材43页图13-4(若橡胶棒较大,可用塑料圆珠笔壳代替)说明由于教材中本节的内容较全面而充实,建议教学时尽可能依据教材。
1.将两根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会发生什么现象?(摩擦时可将两根玻璃棒放在一起同时用丝绸摩擦)2.将两根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会发生什么现象?(与玻璃棒方法相似)3.将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会发生什么现象?4.阅读并记忆课本44页上部的结论思考:如果已知一个物体带了电,我们能否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或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检验出带电的性质?活动3.阅读教材44页【信息窗】和45页【加油站】说明对于[信息窗]和[加油站]等部分教师可通过制作动画利用课件演示来作形象说明,以便于学生理解。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教案:14.1电是什么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教案:14.1 电是什么作为一位经验丰富的幼儿园教师,我深知幼儿阶段是孩子们认知世界、探索未知的黄金时期。
因此,在设计本节课《电是什么》时,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互动式教学法,旨在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电的基本概念和特性,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创新能力。
一、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了解电的基本概念,知道电是由电荷组成的,能够流动。
2. 让孩子们掌握电的正负极,了解电的传导原理。
3.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的概念和特性。
2. 教学重点:电的正负极和传导原理。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池、小灯泡、电线、气球、塑料尺等。
2. 学具:每个孩子准备一张白纸、一支笔。
四、活动过程1. 情境引入:讲述一个关于电的故事,如“电灯是如何亮起来的”。
让孩子们初步了解电的概念。
2. 实验演示:用电池、小灯泡和电线演示电的传导过程,让孩子们直观地看到电是如何流动的。
3. 小组讨论:让孩子们分成小组,讨论电的正负极和传导原理,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4. 实践操作:每个孩子用气球和塑料尺制作一个简单的电路,观察气球是否能够带电并吸引轻小物体。
五、活动重难点1. 电的概念和特性。
2. 电的正负极和传导原理。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观察孩子们对电的理解程度,针对不足之处进行改进。
2. 拓展延伸:让孩子们回家后,与家长一起寻找生活中的电现象,如电视、电脑、手机等,了解电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和创新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电的基本概念和特性1. 电是由电荷组成的,能够流动。
这个概念对于孩子们来说是相对抽象的,因此我通过讲述一个关于电的故事,如“电灯是如何亮起来的”,让孩子们初步了解电的概念。
在故事中,我强调了电的流动性和电荷的相互作用,使孩子们对电有了直观的认识。
2. 电有正负极,正负极之间存在电势差。
九年级物理全册 14.1 电是什么教案 (新版)沪科版
《电是什么》学生在小学科学课中就已经接触过摩擦起电现象并且对这类现象很感兴趣,教师应该住学生这一特点,通过学生实验探究摩擦起电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然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什么是物体带了电、知道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等简单的电现象,为后面的学习作好铺垫。
【知识与能力目标】(1)知道摩擦起电及带电物体的性质;(2)知道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作用规律 ;(3)知道验电器的构造和原理,会用验电器判断物体是否带电。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大量事例认识电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2)通过实验探究和分析推理得出自然界有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3)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能力和表述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探究过程中,注意教育学生学会与别人合作,拉近物理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感知物理就在我们身边。
摩擦起电的探究,电荷间的作用规律的探究。
【教学难点】学生的逻辑思维的培养。
摩擦起电的实质。
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导入】了解电的发展史播放剪辑视频,了解电学发展历史【活动】认识摩擦起电师:(举起气球)有谁能不用任何粘合剂帮老师把气球粘在黑板上。
生:上台展示 (若没学生,师:不行吧!看,老师就行,并展示)师:刚才的现象对大家也许有所启发,(举起矿泉水瓶)老师这还有一节儿矿泉水瓶,你能在不接触它的情况下用气球把它从桌子的这边移动到另一边吗?用你们手中的气球试试。
生:小组探究师:摩擦后的气球能吸在黑板上,摩擦后的气球能吸应轻小的矿泉水瓶;摩擦后的物体还有许多奇特的现象,看(播放视频:毛皮摩擦后的梳子吸引细小水流;毛巾摩擦后的小狗毛竖了起来)师:这些都是电作用的结果,人们发现凡是带电体都能吸引轻小的不带电的物体。
(相机板书:带电体的基本性质:吸引轻小物体)这种使物体带电的方式叫做摩擦起电。
【讲授】认识摩擦起电的实质及两种电荷师:摩擦后的物体为什么能带上电荷呢?这还得从物质的结构说起,下面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以前学过的原子结构的知识。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14.1电是什么学案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14.1 电是什么学案一、教学内容1. 电的定义:介绍电的定义,电的性质以及电的基本单位。
2. 静电现象:介绍静电的产生,静电的利用和防止。
3. 电流的形成:解释电流的形成,电流的方向以及电流的单位。
4. 导体和绝缘体:介绍导体的特点,绝缘体的特点以及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别。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电的定义和性质,知道电的基本单位。
2. 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了解静电现象,知道静电的利用和防止方法。
3. 让学生理解电流的形成,掌握电流的方向和单位。
4. 让学生了解导体和绝缘体的特点,能够区分导体和绝缘体。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静电的利用和防止,电流的形成,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分。
2. 教学重点:电的定义,静电现象,电流的形成,导体和绝缘体的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脑,投影仪,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册,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静电现象的实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电是什么。
2. 讲解:讲解电的定义,电的性质以及电的基本单位。
然后讲解静电的产生,静电的利用和防止。
接着讲解电流的形成,电流的方向以及电流的单位。
讲解导体和绝缘体的特点,区分导体和绝缘体。
3. 练习:让学生回答一些关于电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实验:让学生进行一些静电实验,加深对静电现象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1. 电的定义,电的性质,电的基本单位。
2. 静电的产生,静电的利用,静电的防止。
3. 电流的形成,电流的方向,电流的单位。
4. 导体和绝缘体的特点,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别。
七、作业设计1. 请解释电的定义和性质,电的基本单位是什么?答案:电是物质的一种属性,是电荷的流动。
电的基本单位是库仑。
2. 请解释静电的产生,静电的利用和防止方法。
答案:静电是电荷的积累,产生于两个不同材料之间的摩擦。
静电可以用来静电除尘,静电复印等。
防止静电的方法有接地,使用抗静电材料等。
14.1电是什么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物理沪科版九年级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14.1电是什么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物理沪科版九年级
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物理沪科版九年级第14.1章节“电是什么”。该章节主要介绍电的基本概念、电荷的性质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具体内容包括:
-电学知识应用:鼓励学生寻找生活中的电学现象,如电视遥控器的工作原理、电动机的原理等,并尝试解释这些现象背后的电学原理,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电学主题研究:鼓励学生选择一个电学主题进行深入研究,如电磁感应、电路原理等,并撰写研究报告或进行课堂分享,培养学生的独立研究能力和表达能力。
重点题型整理
1.题目:请解释电的基本概念。
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电学基础知识》:提供一份电学基础知识的手册或电子文档,包含电的基本概念、电荷的性质、电流的形成原因等,让学生在课后进一步巩固电学基础知识。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一篇关于电荷间相互作用的科普文章,让学生了解电荷相斥和相吸的规律,并探索电荷间相互作用的原理。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对基础较差的学生,重点讲解基本概念和原理,加强对他们的辅导和关心;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则可以适当提高教学难度,引导他们进行深入探究。同时,教师还需注重课堂纪律的管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专注、积极的状态下学习。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本节课所需的教材或学习资料。教材包括物理沪科版九年级第14.1章节“电是什么”,以便学生能够跟随教学进度进行学习和复习。
14.1 电是什么(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物理教材(沪科版)
14.1 电是什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电的基本概念和性质;2.掌握电的产生原理和电的流动方式;3.能够分析电路中的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4.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二、教学重点1.电的基本概念和性质;2.电的产生原理;3.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实验仪器、小黑板、实验材料等;2.学生准备:教材、笔、纸、实验报告表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利用小黑板,写下“电是什么”的问题,并让学生自由讨论,了解学生对电的基本认识和理解;•引导学生思考,提出一个简单的问题:“电是什么?我们日常生活中能看到电吗?”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
2. 新知呈现(20分钟)•利用教学课件,介绍电的基本概念和性质;•结合生活实例,向学生展示电的存在和作用,如电灯、电视、手机等;•通过图片、文字和动画等形式,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电的流动方式和电路的构成。
3. 实验探究(3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每组2-3名学生;•实验1:使用电池、导线和灯泡等材料,搭建简单的电路,观察灯泡是否亮起,验证电路的闭合条件;•实验2:使用电池、导线和电流表等材料,测量电路中的电流强度,探究电流的大小和电源电压的关系;•实验3:使用电池、导线和电压表等材料,测量电路中的电压,观察电压的变化规律,探究电压与电阻的关系;•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并在小组中进行讨论和总结。
4. 知识总结(10分钟)•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得出结论: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提醒学生完成实验报告表,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实验数据和实验结果等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电流、电压和电阻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和作用。
5. 课堂练习(15分钟)•利用教材中的相关题目,向学生提供一定数量的练习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独立解答问题,并与同桌进行讨论;•适时给予指导和解答,帮助学生克服困难。
6. 课堂反思(5分钟)•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课堂反思,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和不足;•让学生谈谈对电的认识的变化,以及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变化。
九年级物理全册《14.1 电是什么》教案 (新版)沪科版-(新版)沪科版初中九年级全册物理教案
导学过程
学习过程
备注
创
设
情
境
引入新课:提出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电?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课本上图13-1至图13-5,加深学生对电和我们生活的认识。
延伸提问:假设一座城市完全断电,同学们想像一下可能会出现哪些现象?
引出课题:既然电对我们来说是不可缺少的,那么什么是电呢?
学生观察课本彩图,思考电的用途。积极思考回答。
教学重点
1、电荷间作用规律
2、验电器
3、摩擦起电实质
教学难点
摩擦起电实质
教材分析与
教法设想
在实验过程中,学习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并能从实验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
教学准备
玻璃棒两根、橡胶棒两根、丝绸一块、毛皮一块、支架两个、验电器一个、验电羽一个、碎屑若干、气球两个、塑料棒一根。
学生实验:塑料梳子一反、直尺、铅笔、圆珠笔、毛皮、玻璃棒两根|橡胶棒两根、丝绸一块、支架两上、验电器。
(5)教师提问:在日常生活中,你体会到磨擦起电现象吗?请举例说。
学生思考回答。
二、电荷的种类和相互作用规律
1、提出问题:自然界中有几咱电荷?毛皮磨擦过的橡胶棒与绸子磨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是否相同?
2、指导学生依据教材图13-7进行实验探究
3、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按照实验顺序进行实验,并归纳实验结论。
4、教师归纳各小组实验情况,并引导学生总结结论
电是什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叫物体带电和磨擦起电。
2、知道自然界有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3、知道验电器的构造和原理,会用验电器判断物体是否带电。
过程与方法:
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能力和表述信息的能力。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14.1 电是什么 学案设计
电是什么【学习目标】1.通过大量事例认识电在我们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性,让学生感知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
2.从实验探究中,领会物体带“电”的概念,知道自然界有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3.知道验电器的构造和原理,会用验电器判断物体是否带电。
4.知道摩擦起电的原因。
【学习重难点】在实验过程中,学习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并能从实验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
【学习过程】一、摩擦起电。
1.提出问题:电是什么?通常我们可以采取什么办法使物体带电?2.用准备好的塑料尺在自己或同学头发上摩擦后靠近碎纸屑,把你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
请你探究:(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器材探究摩擦起电现象;学生以组为单位,动手做实验)(1)与毛皮摩擦过的塑料梳子能_________轻小物体。
(2)将与毛皮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自来水细水流附近,水流将_____________。
(3)一些物体被摩擦后,能够___________轻小物体。
人们说这些__________后的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__________。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
(4)带电体的性质:。
二、两种电荷。
1.实验:(1)将两根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靠近时,它们之间发生相互_______的现象。
(2)将两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时,发现它们之间相互_________的现象。
(3)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时,它们之间发生相互___________的现象。
2.上述实验现象对你有什么启示?与小组同学交流讨论。
你们的共同认识是什么?3.研究发现自然界存在着两种电荷,人们把_______摩擦过的_________棒上所带的电规定为正电荷,把用_________摩擦过的_________棒上所带的电规定为负电荷。
4.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同种电荷相互,异种电荷相互。
5.温馨提示:若两个物体:(1)相互相互排斥:则物体带。
(2)相互吸引:则物体。
三、摩擦起电的实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说出丝绸与玻璃棒摩擦时电子是如何转移的?
学做思五 :认识静电感应现象
阅读教材第60页,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静电感应?
2.静电现象在现代技术中有哪些应用?
达标检测
1.电视机的荧光屏表面经常有很多灰尘,这主要是因为( )
A.荧光屏具有吸附灰尘的能力B.房间内灰尘的自然堆积
延伸提问:假设一座城市完全断电,同学们想像一下可能会出现哪些现象?
引出课题:既然电对我们来说是不可缺少的,那么什么是电呢?
目标三导
学做思一:认识摩擦起电现象
阅读教材第57-58页,并完成相应实验后回答下列问题:
1.一些物体被摩擦后,能够___________轻小物体。人们说这些__________后的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__________。
2.请 举出生活中发生摩擦起电的事例。
学做思二:探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阅读教材第58-59页,并完成相应实验后回答下列问题:
1.自 然界存在种电荷。
规定:把摩擦过的上所带的电荷规定为正电荷,
把摩擦过的上所带的电荷规定为负电荷。
2.电荷间的互相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 ,异种电荷相互 。
3.能不能根据两物体出现的吸引现象就说两个物体一定带有异种电荷?
6.下面所述的情况和装置中,属于利用静电现象有利方面的是()(多选)
A.印染厂的车间内空气保持适当的湿度
B.以煤为燃料的电站使用的静电除尘设备
C.油罐车下面有拖有一根铁链连到地上。
D.静电复印设备
反思总结
1.知识建构
2.能力提高
3.课堂体验
课后练习
C.电视机工作时,荧光屏表面温度较高D.电视机工作时,荧光屏表面有静电
2.在编织某种地毯时,会在编织过程中夹杂一些不锈钢丝,这是因为( )
A.使地毯更好看B.使地毯更耐用
C.使地毯更善于传热D.释放静电,便地毯不易沾上灰尘
3.我们经常在加油站看到一条醒目的标语"严 禁用塑料桶 装运汽油",这是因为桶内汽油会不断与桶壁摩擦,使塑料桶带了__ ____________,造成火灾隐患。
4.用毛皮摩擦橡胶棒,橡胶棒带了负电,这是由于()
A.毛皮束缚电子的能力比较强B.橡胶棒的正电荷转移到毛皮上
C.摩擦过程中创造了负电荷D.橡胶棒 Nhomakorabea有了多余的电子
5.三只轻小球分别用丝线悬挂着,其中任意两只球靠近时都互相吸引,则下面结论正确的是( )
A.三球都带电B.有两球带同种电荷,第三球不带电
C.只有一球带电D.有两球带异种电荷,第三球不带电
电是什么
课题名称
14.1电是什么
三维 目标
1.认识摩擦起电现象,知道电荷的分类及电荷间相互作用。了解摩擦起电的原因。
2.了解验电器及工作原理。
3.了解静电感应现象。
重点目标
1、电荷间作用规律
2、验电器
3、摩擦起电实质
难点目标
摩 擦起电实质
导入示标
提出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 地方用到电?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课本上图13-1至图13-5,加深学生对电和我们生活的认识。
学做思三:认识验电器
阅读教材第60页,并完成相应实验后回答下列问题:
1.验电器是人们用来检验物体是否的仪器。
它主要由 、、 、构成。
2.验电器的工作原理是利用同种电荷相互的作用来工作的。
学做思四:了解摩擦起电的实质
阅读教材第60页,回答下 列问题:
1.两个不同物体相互摩擦,得到电子的物体带电,失去电子的物体带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