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
2015年浙江卷作文满分作文似曾相识燕归来
2015年浙江卷作文满分作文似曾相识燕
归来
2015年浙江卷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作文。
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性情偏急则为文急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人品应该是一致的。金代元问好<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艺术家笔下的文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题目:似曾相识燕归来
现代刑侦理论中总有凭笔迹辨人一说,因为一个人再怎么隐藏、伪装,流在骨中的血脉是不变的,而笔迹如是,文章亦如此,于书山稗海中沉潜含玩,钩沉觉隐,一旦发而为文,纵有千万般隐匿修饰,字里行间总是风流个性,不可抑勒。
普鲁斯特早年时发表过一些小说与评论,纵然与举世闻名《追忆》一文相差颇多,不论从语气还是行文方式都有不同,但若仔细品味,他那对于细微事物的把握自始至终都融在了文章的骨子里。“气味与滋味却会在形销之后长期存在”,它们“以几乎无从辨别的蛛丝马迹坚强不屈地撑起回忆的巨厦”。他的风格就如同他的气味,别人模仿不来,他也去除不了,无论是什么内容,挥之不去的总是“似曾相识
燕归来”之感。
所以,不论是作家还是平凡人,一旦拿着笔写下字,就相当于把自己的思维、人格的一部分展现出来,而历史洪流可以湮没人的生理性存在,却永远无法改变人的思想存在,那么文字便是传递思考与精神的最好载体,即使手稿丢失,复本重印,一个人留在文章中深层次的精华却会在时间的积淀下长盛不衰。哪怕他故意戏弄人世,隐藏自我,句式可以转换,语气可能颠覆,但文字中埋藏的个性和独有的特点总会在不经意间表露出来,值得我们玩味深思。或许我们可以这样想,大师大多在时间上离我们遥远,如果没有这些可以彰显其风骨的经典之作,他们又怎能令我们无端钦慕?“似曾相识”的绝不只是表达方式,而包括一个人的血的烙印、思想的高度、思考的方式及其独特的“掌纹”。
言为心声,文如其人
文显其品,方动人心
喜欢一卷诗书在手,或品读“照花 前后镜,花面交相映”的慵懒与情思, 一抹浅淡的远山黛,画出女子的婉丽; 或感受太史公笔下暗潮涌动的政权争 夺,尔虞我诈,险象环生;或带着一 颗心和三毛共赴撒哈拉沙漠,体味异 域风情。正如古人所言,“言为心声, 文如其人。”不错的,在文章中确实 能感受到作者的性情,或潇洒坦荡, 或自由不拘。
其实,这话不但说出了中郎 的文学主张,也说出了他的人 生态度。在那些赞美自然风光 的游记中,每一篇都是他对这 种生活本色的探寻,一种行胸 臆的格调。他的文章就是他的 内心,我们能从文章中感受到 作者人格的真,才会让我们的 心产生一种共鸣。
文学贵在思想的碰撞,金代 元好问提出了自己不同的观点: “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 见为人。”我们总认为的在人 格与文章之间的等号却在这里 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文章会成 为人心的面具,阳春白雪与下 里巴人,也许我们需要用一双 聪慧的眼,一颗睿智的心去感
但不管有什么不同的观点, 有一样是不能否认的:文显 其品动人心。因为他们能将 自己的真当作汤底,用生活 的阅历作为菜料,以真情实 感为辅料,烹饪出一锅令人 回味的佳肴。
作者有自己明确的观点,以“文显 其品动人心”为题,鲜明地表达了文 品应该与人品相一致,这样文章才能 感动人心。文章以袁中郎和郭沫若为 例,分析、思考和探究“作品格调趣 味与人品”的彼此关系,从正反两方 面来论证文如其人的重要性,作者具 有相当的文化积累和足够的阅读积累。 文章首尾语言生动形象,比喻运用恰 当。作者具有较为扎实的语言功底, 具有辩证性、周密性、灵活性和深刻 性的思维品质,在思维品质上胜人一
作文范文之细节见人品作文
细节见人品作文
【篇一:2015年浙江卷高考作文:文章和人品】
2015年浙江卷高考作文:文章和人品
2015年浙江卷高考作文:文章和人品
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性情偏急则为文急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人品应该是一致的。金代元问好<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艺术家笔下的文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
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考生自拟题目作文。
审题:
该材料有不同的观点,考生要选择自己的观点,并言之有据,言之
成理。
文章和人品
“文如其人”,这已是被人们普遍认可的道理和现象,因为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优秀文人,留下了不朽的的诗篇;透过他们的诗篇,人
们也领悟到他们的优秀的品质。他们的文品和人品是一致的。
读杜甫的诗,我们看到了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的形象。“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诗句是诗人的政治理想。诗人也一直在为此追求着,但他当体味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残酷现实后,他只
能“独善其身”。更难能可贵的是他的“推己及人”的情怀,在自己的
茅屋都难以遮风避雨的情况下,还能直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蔽天
下寒之俱欢颜”。由此看出诗人的文品和人品的一致。
读陆游的诗篇,我们看到了一位“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诗人形象。这
位爱国主义诗人,直到生命的最好一刻,还在惦记着被沦陷的半壁
河山,并作诗嘱托儿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其
人品和文品是高度一致的。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优秀的文人始终以其优秀的作品挺起民
族的脊梁,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他们是李白、杜甫,是苏轼、
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
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性情褊急则为文局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应该是一致的。
金代元问好《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艺术家笔下的高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注意:①题目自拟,观点自定。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文题解析】
中国传统强调“颜文合一”,文如其人,人如其文,文章是修身养性的手段;外国则认为写作仅是一种技艺,与人品无关。如果从这方面切入,会写出不一样的文章。
除此,如果联系现实,“颜文不一”的例子,时常可见。新闻上经常看到“语言腐败”的例子,官员在位置上,对反腐败等问题夸夸其谈,然而实际上自己就是一个腐败的人。
学生也可以联系自己,平日里的命题作文,有多少是假话,空话,套话。这也都是语言的腐败。当然,你也可以想想歌德,想想莎士比亚,文章是这么的棒,人是这么的小气;也可以想想创出瘦金体的宋徽宗赵佶。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例文阅读】文显其品动人心
一考生
喜欢一卷诗书在手,或品读“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的慵懒与情思,一抹浅淡的远山黛,画出女子的婉丽;或感受太史公笔下暗潮涌动的政权争夺,尔虞我诈,险象环生;或带着一颗心和三毛共赴撒哈拉沙漠,体味异域风情。正如古人所言,“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不错的,在文章中确实能感受到作者的性情,或潇洒坦荡,或自由不拘。
大凡在文学界受人敬仰的,读者都能找到与文章匹配的词语去概括作者的性格,想来这就是我们所能感知的“人品”了吧。他并不是仅从一篇文章中体现,而是渗透在作家一生的写作历程中。初识袁中郎是在《满井游记》: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如此潇然山水的才子,想来也是一位人生的哲学家,他自言“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其实,这话不但说出了中郎的文学主张,也说出了他的人生态度。在那些赞美自然风光的游记中,每一篇都是他对这种生活本色的探寻,一种行胸臆的格调。他的文章就是他的内心,我们能从文章中感受到作者人格的真,才会让我们的心产生一种共鸣。
浙江省高考语文满分作文赏析:似曾相识燕归来
浙江省高考语文满分作文赏析:似曾相识燕
归来
无论面具怎么多样,你仍然可以看见那最本质的东西,毕竟似曾相识燕归来。下面是整理的似曾相识燕归来满分作文,欢迎大家观赏!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性情褊急则为文局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应该是一致的。
金代元问好《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艺术家笔下的高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注意:①题目自拟,观点自定。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优秀作文】
似曾相识燕归来
现代刑侦理论中总有凭笔迹辨人一说,因为一个人再怎么隐藏、伪装,流在骨中的血脉是不变的,而笔迹如是,文章亦如此,于书山稗海中沉潜含玩,钩沉觉隐,一旦发而为文,纵有千万般隐匿修饰,字里行间总是风流个性,不可
抑勒。
普鲁斯特早年时发表过一些小说与评论,纵然与举世闻名《追忆》一文相差颇多,不论从语气还是行文方式都有不同,但若仔细品味,他那对于细微事物的把握自始至终都融在了文章的骨子里。气味与滋味却会在形销之后长期存在,它们以几乎无从辨别的蛛丝马迹坚强不屈地撑起回忆的巨厦。他的风格就如同他的气味,别人模仿不来,他也去除不了,无论是什么内容,挥之不去的总是似曾相识燕归来之感。
所以,不论是作家还是平凡人,一旦拿着笔写下字,就相当于把自己的思维、人格的一部分展现出来,而历史洪流可以湮没人的生理性存在,却永远无法改变人的思想存在,那么文字便是传递思考与精神的最好载体,即使手稿丢失,复本重印,一个人留在文章中深层次的精华却会在时间的积淀下长盛不衰。哪怕他故意戏弄人世,隐藏自我,句式可以转换,语气可能颠覆,但文字中埋藏的个性和独有的特点总会在不经意间表露出来,值得我们玩味深思。或许我们可以这样想,大师大多在时间上离我们遥远,如果没有这些可以彰显其风骨的经典之作,他们又怎能令我们无端钦慕?似曾相识的绝不只是表达方式,而包括一个人的血的烙印、思想的高度、思考的方式及其独特的掌纹。
2015年高考满分作文赏析及真题:轻嗅文骨的芬芳
高考满分作文赏析及真题:轻嗅文骨的芬芳
2015年高考满分作文赏析及真题:轻嗅文骨的芬芳
有人笔底波澜万丈,心中槁木死灰;有人拊掌大乐,文饰不堪,争名逐利;有人天生洁癖,抱璞守真,留恋理想国;有人拍案而起,剖心烛照,敢放一把野火,泽被寰宇,笔谈间气吐霓虹!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轻嗅文骨的芬芳,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作文题目】
材料如下: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性情偏急则为文急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人品应该是一致的。金代元问好<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艺术家笔下的文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范文】
轻嗅文骨的芬芳
傅庚生先生在《中国文字欣赏举隅》中抛问:“后生学者,文与心道契否?”有人笔底波澜万丈,心中槁木死灰;有人拊掌大乐,文饰不堪,争名逐利;有人天生洁癖,抱璞守真,留恋理想国;有人拍案而起,剖心烛照,敢放一把野火,泽被寰宇,笔谈间气吐霓虹!
“性灵彰道著,文骨载风仪。”这是梁漱溟先生《究元决疑论》中对我辈殷殷的企盼。文品人品,诚有二律背反之意,我们这一代的写手,又该如何认识此间命题,如何安放自身,达到两者圆融之境界?
不可否认,作者格调趣味与作家人品背离并非罕见。艾布拉姆斯于《镜与灯——文学批评原论》中将其斥为“解密过程”,作者、载器、读者、时代四者循环返流,四元素也难以逃脱“横态性欺瞒”。冷眼旁观,《被禁锢的苦恼》中朱沃什•切瓦夫执借鹰隼双目,锐意指出集权时代俄罗斯作家沦为“夜莺群像”,文骨分崩离析,人格成为悲剧附庸;纵观中国文脉史,沈括著《梦溪笔谈》,可谓等身煌煌,但却在政坛迷雾中堕落朽垮,为苏轼的坎坷仕途复添艰险。究其根源,
高考满分议论文鉴赏:言自心,文成人
高考满分议论文鉴赏:言自心,文成人
高考满分议论文鉴赏:言自心,文成人
古人云: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作者的性格特质乃至人品在很大程度上都溶解在个人作品之中,性格褊急则为文局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言自心,文成人满分作文,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高考满分作文】
言自心,文成人
古人云: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作者的性格特质乃至人品在很大程度上都溶解在个人作品之中,性格褊急则为文局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固然“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文品与文章有背离的可能,然也有边角可见其为人。
内在人品、精神形象与外化表现息息相关,即便达不到完全一致,也终有相应透射。美国史学界在研究二战时流行过一句话:一个性格温驯善良的男人,他做梦也不会把刀插进一个孕妇的肚中。同样,人的人品特质也是如此,倘若纯情温良,怎会行文浮躁局促;倘若个性褊急,又怎能完全定性行文呢?因而文章或多或少都会透露出作者的性格特质与人品,即“文如其人”。
人清,文明,此之谓“言为心声”。
内在人品特质是外化表现的最大操纵者,常有人说我心思细腻,因而行文结构缜密,文字灵动,大抵也出于此。
生命的经历塑造了性格与人品格局,而人品格局又框架了文章格局。“文革”之时参军的毕淑敏稚嫩而湿润,在悬崖峭壁上俯瞰时积蓄了对生命的珍重;在恶劣高原上庆生时体悟了青春的沉甸。“动辄行者无疆”,生命的沉重塑造了她清澈如水的医心,给予了她有条不紊的规章,历练了她苦口婆心的耐性。她下笔常常令人震颤,这般凝结于文章中的精神正是她性格特质与人品的外化啊!
“我不相信手上的掌纹,但我相信手掌加上手指的力量”,这是她对生命的坚定与执着;“气质是女人最好的化妆品”,这是她对个
浙江高考满分作文:一杯春醪寄余心
2020浙江高考满分作文:一杯春醪寄余心【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性情褊急则为文局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应该是一致的。
金代元问好《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艺术家笔下的高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注意:①题目自拟,观点自定。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满分作文】一杯春醪寄余心
唐有刘白堕脱俗隐于市,善酿酒,饮之香美,经月不醒。游侠语曰:不畏张弓拔刀,但惧白堕春醪。一杯春醪,寄着他一生的志趣,一生之作,亦携着你品性高低。
冯骥才曾道:植物死了,将生命留在种子里;作家死了,将生命留在作品里。言为心声,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人品常有着高度的一致性,或无意的性格流露,或刻意的志节寄托,作品以其穿越时空的永恒与广远,承载着作者的追求与修养。
百家争鸣,各有其芳华。若你的歌声不现出你最独
特的嗓音,盖只能湮没于喧嚣的人世。庄子汪洋恣肆,老子凝练沉稳,墨子严密周全,韩非子肃穆苛刻,则《庄子》抑或《道德经》,《墨子》抑或法家大集,无不承载着其独特见解、个性思考。台湾云门舞集享誉全球,其舞姿脱俗超凡摄人心魄,而其门下弟子亦无一不是高雅养性之性情中人。作者与作品如人与影,映照着彼此最真实的内心,而它只有你将最真实的生命投射,作品才能温润如玉,毫无杂质地现其熠熠光华。
人在成长,作品亦在成长,如影随形中,两者的生命都登上更高山巅。龙应台年轻时生活在唐朝,热情奔放,文字或横眉冷对千夫指,抑或俯首甘为孺子牛,都是其性情之真,与作品携手胁肩,向更深阔的远方迈进。俄国诗人安娜阿赫玛托娃的人生起伏,其诗作亦从少女的幼稚转为熟女的沉稳。作者与作品如一对孪生胞弟,在时光的磨蚀下恣意成长,从一个方面,我们得以窥见另一方的性格。
2015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8篇
【浙江2015年高考作文题目】
浙江高考作文题目材料如下: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性情偏急则为文急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人品应该是一致的。金代元问好<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艺术家笔下的文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2015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赏之以文,考之以史古人云:“文如其人。”不错,阅读时总有此种体验:朗读唐诗宋词,体会到李白的狂放、杜甫的忧国忧民;品读近现代文学作品,仿佛看见海子的不羁,林徽因的柔中带刚……文章与作者本人总是相似的,好像父母与孩子,血脉思维息息相通。
但,总有例外。
金人元好问就认为“文章宁复见为人”,作品有时甚至会背离人品,呈现出虚伪的作者,这又作何解呢?
实际上,这两种理论并不矛盾。性情确实影响文章,但影响的是“心文”。这种文章本就是作者抒发内心世界所作,字字皆关情。书写之时,作者力求将内心的所感所思用有限的文字极力展现,恨不得泣血成句。如此写成的文章,常常带着某种历史也抹不去的光辉。就好像《报任安书》,哪怕让一个早将司马迁的故事烂熟于心的人来阅读,心痛也是免不了的。
与之相对的是“用文”。这种文章总有某种实际用途。高尚但贫困的作家可能写下流作品换稿费糊口,小人则以修饰之文博取功名。这种文章,如何不背离作者人品?
两种文章鱼龙混杂,被蒙骗是免不了的,因此,我们才要赏之以文,考之以史。
“赏”,文章是“赏”的。我们阅读,便是在欣赏,欣赏文辞佳句,并试图从字里行间拼凑出作者的形象。但这形象也只作欣赏用,若拿来作严谨的论述,未免太过轻率。在未分清心文与用文之前,这个形象只是我们的美好期望,并非作者本身。此时,考之以史就是必要的了。史料中记载的作者生平、他人评价是比文章更直接的存在。就像一句打猎俗语所说:“熊大窝里怎样,才是怎样。”作者在生活中怎样,人品才怎样。
高中材料作文:)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性情偏急则为文局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这意
高中材料作文 2019.11
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性情偏急则为文局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应该是一致的。
金代元问好《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艺术家笔下的高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注意:(1)题目自拟,观点自定。(2)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3)不得少于800字。(4)不得抄袭、套作。
1, 【答案】
文品与人品
人们常说:要写好文,先做好人。通常情况下,做人与作文是一致的,文品与人品也是一致的。
文如其人。做人与作文一致者,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特别是卓越的作家、文学家都是如此。从屈原到司马迁,到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不胜枚举。他们做人正直,性格坚韧,文章也充满阳刚之气,不折不挠,令人感奋,激赏。
《离骚》《天问》是那么地鼓舞人心,催人奋进。也不仅仅是皇皇巨著
《史记》,就是短篇如《报任安书》,都反映出太史公倔强而坚韧的思想性格。李白生性豪迈洒脱,他的作品也就热情奔放。杜甫为人深沉细致,他的作品也就沉郁顿挫。
韩愈一片赤诚,他在担当宣慰使时,孤身前往割据的军阀王庭凑的势力范围,在刀山剑林中,面对强悍而又狡狯的对手,慷慨陈词,终使对方折服,化解了一场危机。更可贵的是,韩愈出使前,皇帝跟他说,你到敌境前,先估计一下形势,勿遽入;韩愈说:“止,君之仁;死,臣之义。”他义无反顾,直入作乱的军阀王庭凑营地,陈述厉害,劝说他们归顺朝廷。事情的发展竟也奇迹般地如韩愈所愿。经过一番义正词严的说理,终于化危机为和平,使原本凶神恶煞般的将士心平气和。韩愈那一番严厉而又晓之以厉害的说辞,堂堂正正,俨然一篇好文章。这样的好文章,自然出于韩愈这样的优秀人物之手!
2015年浙江高考作文题目:文章和人品,范文3篇
2015年浙江高考作文题目:文章和人品
材料为两个诗词作品,据考生描述,材料内容为: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性情偏急则为文急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人品应该是一致的。金代元问好《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艺术家笔下的文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要求考生选自列观点自拟题目。
2015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文之常识
古语云:“易有三训,一训简易,二训变易,三训不易”,“易与天地准”,之于常识,不也是如此吗?我们生活在常识中,“春暖花开”、“秋高气爽”,我们不假思索地运用它们,是为简易;同一事物不同时刻有不同的表现,变化无穷,是为变易;常识由生活而来,经久适用,是为不易。故庄子云:“道在便溺”。因常识,于生活,我们泰然。
老子云:“大象若希”。正是由于常识之于我们太过习惯了,时常,我们会无所察觉,如同时空之于我们过于静止与绝对,在爱氏之前,我们被蒙骗了千万年。于是我们在恍然后明白,常识虽常,但亦要知之、行之、思之。
所谓的对常识的知之,并非仅仅为热则却衣寒则添衣的自然反射,而是对自然存在的用心观察。没有这用心,何来常识?没有常识,何以行之?不得而行之,必遭祸患。譬如之于人,了解交通拥挤之时间,于约会便不会误时;又譬如拿破仑不知俄国之地广与冬天之寒冷,便因俄国坚壁清野而为滑铁卢之役埋下伏笔。
所以对于常识,要知之。
所谓的对常识的行之,不仅是于知之之后的体证,还是生活的必需,之所以要知且行,系因为知易而行难。行难,故特以行之。常识的知之,是困则眠、疲则休息,是诸葛顺势三
2023届高考模拟作文“言为心声、文如其人”导写及范文
2023届高考模拟作文“言为心声、文如其
人”导写及范文
【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性情褊急则为文局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应该是一致的。
金代元问好《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艺术家笔下的高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要求:①题目自拟,观点自定。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材料解读】
材料中有两处用典,“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最早见于西汉扬雄的《法言·问神》:“故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
扬雄是司马相如之后最著名的辞赋家,散文也有很大成就,他的思想对后世创作影响深远,无数文人墨客都将“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作为艺术创作和为人处世的准则。这也充实了现实主义流派的内涵,锻造着历代文人的高洁品格,杜甫、陆游、龚自珍等一大批诗人都以自身行为作了诠释。
晚清诗人、政治家黄遵宪(1848~1905)主张“我手写我口”,可以看作是对“言为心声、文如其人”的演绎,当然,“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是一种为人为文的要求和目标,在现实中因为个体的差异,并非人人都能做到,正如元好问所说:“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
元好问(1190~1257)是金末元初北方文坛盟主,也是杰出的文艺理论界,他的《论诗绝句》三十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颇有地位,提倡自然、真性情。
中小学优选作文之浙江高考满分作文赏析文章宁复见为人
浙江高考满分作文赏析文章宁复见为人【作文真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性情褊急则为文局促,品
性澄淡则下笔悠远。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我的人品应该是一致的。
金代元好问《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
为人”,艺术家笔下的高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这意味着作品的
格调趣味与我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注意】①题目自拟,观点自定。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写作提示
中国传统强调“颜文合一”,文如其人,人如其文,文章是修身
养性的手段;外国则认为写作仅是一种技艺,与人品无关。如果从这方
面切入,会写出不一样的文章。
除此,如果联系现实,“颜文不一”的例子,时常可见。新闻上
经常看到“语言腐败”的例子,官员在位置上,对反腐败等问题夸夸
其谈,然而实际上自己就是一个腐败的人。
学生也可以联系自己,平日里的命题作文,有多少是假话,空话,套话。这也都是语言的腐败。当然,你也可以想想歌德,想想莎士比亚,文章是这么的棒,人是这么的小气;也可以想想创出瘦金体的宋徽
宗赵佶。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优秀吧作文】
文章宁复见为人
言为心声,文如其人,社会总是这样评价世人的为人处世,但人的本质与外相真的表里如一吗?
“心画心声总失真”,心地险恶的人,往往可以装出一副悲天悯人的样子。生怕别人洞察了他的内心龌龊,便言不由衷,口是心非。古代李林甫、严嵩之流如此,心口不一,甚至口蜜腹剑;现代不少的贪官也是如此,台上反腐败,台下搞腐败。贪婪、险恶是他们的真实本性,生怕别人识破了真相,便掩饰内心,表里不一,混淆视听。原来信誓旦旦、赌咒发誓的并不是心声,而是虚情假意。这些人,其言似乎很正气,其文似乎很正确,只是言行不一,其言其文只是他们欺世盗名的一种手段。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似曾相识燕归来(附文体详解及范文细评)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似曾相识燕归来(附文体详解及范文细评)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性情褊急则为文局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应该是一致的。
金代元好问《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艺术家笔下的高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注意:①题目自拟,观点自定。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探讨人品与文品关系的材料作文题,立意难度不大。材料比较契合考生的认知水平,考生对此有话可说。你可以同意第一则材料的观点。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古人言,言为心声,文如其人。题目可以包含两个意思:一是文载道,诗言志。诗文应当直抒胸臆,发自肺腑,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二是文如其人,从作家的作品中可见其人品、志向、情趣。你也可以同意第二则材料的观点。
参考立意:艺术家笔下的文雅并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
可选择的素材很多,如沈从文、史铁生、三毛、张爱玲、摩西奶奶、柴田丰、村上春树、顾城、伊丽莎白·毕肖普、木心、余秀华、辛弃疾、纳兰容若等。正面的文如其人的例子:柴田丰作品乐观积极,正像她孩童一般的心境;三毛的作品灵性自由,无牵无挂,不受拘束,正像她浪迹天涯,四海为家;史铁生的作品《命若琴弦》《务虚笔记》向人们昭示了他坦然面对生死,追问人生意义的生命历程。反面的例子,比如顾城、周作人、毛姆、巴尔扎克。
2015年浙江高考作文真题及范文解析
2015年浙江⾼考作⽂真题及范⽂解析【⾼考真题】
阅读下⾯的⽂字,根据要求作⽂。(60分)
古⼈说:“⾔为⼼声,⽂如其⼈。”性情褊急则为⽂急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品应该是⼀致的。
⾦代元好问《论诗绝句》却认为“⼼画⼼声总失真,⽂章宁复见为⼈”。艺术家笔下的⾼雅不能证明其为⼈的脱俗。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篇⽂章阐明你的观点。
注意:①题⽬⾃拟,观点⾃定;②明确⽂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评分细则】
【名师解读·命题解码】
“⾔为⼼声”“⽂如其⼈”,怎样的格调趣味,就会有怎样的⽂章作品;⽽依据元好问“⼼画⼼声总失真,⽂章宁复见为⼈”的观点,艺术家作品的⾼雅与其为⼈的脱俗之间不能简单画上等号,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性情为⼈有可能是背离的。应该说,今年浙江卷的作⽂⽴意是明确的。或者⽂如其⼈,或者⽂未必如其⼈;⼆者选其⼀,简单之⾄。
但我们如果细细品味命题者的初衷,也许就不是那么简单了。命题者不是要考⽣在作品与⼈品之间玩平衡,⽽是在明辨两者关系的过程中,指向⼈品⼈格。漫长的⽂学史长廊上,不乏作品璀璨⽽⼈品龌龊者。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各种⽂字、声⾳、图像作品发布异常便捷,这就更需有⼀颗道德之⼼的⾃律,否则,谎⾔与欺骗便会穿上迷⼈的外⾐,蹂躏善良的⼼灵。
⽽且,⽆论是⽂如其⼈,还是⽂未必如其⼈,客观上还考查学⽣的阅读积累。如果说,过去⼏年的浙江省⾼考作⽂,都在竭⼒引领学⽣“写真”,⿎励说真话,抒真情,那么,今年的作⽂,则是⿎励真阅读,阅读传统⽂学,弘扬⾼尚⼈性。如果学⽣平⽇没有较丰富的阅读积累,就会陷⼊“有⼝难⾔”的困顿。这样的命题,对于引领学⽣撇弃烦躁,回归到经典,回归传统,绝对是⼀个风向标。
言为心声语为人镜作文
言为心声语为人镜作文
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元好问说“心画心声总失真”。我认为,言未必为心声,文未必如其人。
作品是一平面镜,反映作者的人品。
“文学是行动的镜子”的确如此,文字作品是我们了解作者内心世界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好接济他人的金庸,其笔下的令狐冲就多行侠仗义;豪爽大方的古龙,其笔下的陆小凤就豪气冲天;喜欢批判现实的托尔斯泰,其笔下的人物就尽显世俗的丑态。人物不同,人品不同,作品亦不同。
这正如,“仰天大笑出门去”的李白,写不了李清照的“人比黄花瘦”的凄清惆怅;“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苏轼,写不了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哀婉缠绵;“把栏杆拍遍”的稼轩,写不了陶渊明“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恬淡闲适。所以,作品是一面平面镜,言为心声,文如其人,直接反映作者的人品。
可是,有时作品又是一面哈哈镜,并不能完全反映作者的人品。
唐伯虎一生风流潇洒,被称为“风流才子”,但观其作品,你根本无法从中体会到丝毫的快乐,你看到的只有满腹的愁怨与牢骚。号召清正廉洁的培根,书中写尽了对贪腐的预防机制,可是,他却因贪污腐败而被捕入狱。这又怎能说明言为心声,文如其人?
书法刚劲的蔡京,难道人品就一定耿直?要求开明社会的卢梭,难道为人就一定开明?面朝大海的海子,难道人品就一定开朗?
作品与人品并不一定挂钩,言未必为心声,文未必如其人。生活总是掺杂光明和黑暗,光明不一定就绝对是好的,黑暗也未必就不好。外表邪恶的狼可能是生态系统的保护者,,只吃草的小羊也可能是生态系统的破坏者。作品和人品的关系亦是如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题设计】
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性情褊急则为文局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应该是一致的。
金代元问好《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艺术家笔下的高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注意:①题目自拟,观点自定。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文题解析】
中国传统强调“颜文合一”,文如其人,人如其文,文章是修身养性的手段;外国则认为写作仅是一种技艺,与人品无关。如果从这方面切入,会写出不一样的文章。
除此,如果联系现实,“颜文不一”的例子,时常可见。新闻上经常看到“语言腐败”的例子,官员在位置上,对反腐败等问题夸夸其谈,然而实际上自己就是一个腐败的人。
学生也可以联系自己,平日里的命题作文,有多少是假话,空话,套话。这也都是语言的腐败。当然,你也可以想想歌德,想想莎士比亚,文章是这么的棒,人是这么的小气;也可以想想创出瘦金体的宋徽宗赵佶。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例文阅读】文显其品动人心
一考生
喜欢一卷诗书在手,或品读“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的慵懒与情思,一抹浅淡的远山黛,画出女子的婉丽;或感受太史公笔下暗潮涌动的政权争夺,尔虞我诈,险象环生;或带着一颗心和三毛共赴撒哈拉沙漠,体味异域风情。正如古人所言,“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不错的,在文章中确实能感受到作者的性情,或潇洒坦荡,或自由不拘。
大凡在文学界受人敬仰的,读者都能找到与文章匹配的词语去概括作者的性格,想来这就是我们所能感知的“人品”了吧。他并不是仅从一篇文章中体现,而是渗透在作家一生的写作历程中。初识袁中郎是在《满井游记》: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如此潇然山水的才子,想来也是一位人生的哲学家,他自言“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其实,这话不但说出了中郎的文学主张,也说出了他的人生态度。在那些赞美自然风光的游记中,每一篇都是他对这种生活本色的探寻,一种行胸臆的格调。他的文章就是他的内心,我们能从文章中感受到作者人格的真,才会让我们的心产生一种共鸣。
文学贵在思想的碰撞,金代元好问提出了自己不同的观点:“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我们总认为的在人格与文章之间的等号却在这里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文章会成为人心的面具,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也许我们需要用一双聪慧的眼,一颗睿智的心去感知。
文章是抒发人性的途径,而有时这条道路会被外界因素阻隔,让我们看不真实,文章本身也沦为了工具。郭沫若以一首《天上的街市》成为中国现代诗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诗人,当革命的烈火蔓延
整个中国大地时,他的诗便成为了配合革命形势的产物,毫无立场的歌颂与批判,是成为“御用文人”的悲哀。也许在郭老的骨子里是崇尚自由的浪漫主义,但他的心被拷上政治的枷锁时,所有艺术的美感就消失殆尽了。曾经歌颂出《女神》这样唯美诗篇的人,湮没在革命的浪潮中,我们只能扼腕叹息了。
但不管有什么不同的观点,有一样是不能否认的:文显其品动人心。因为他们能将自己的真当作汤底,用生活的阅历作为菜料,以真情实感为辅料,烹饪出一锅令人回味的佳肴。
【点评】
作者有自己明确的观点,以“文显其品动人心”为题,鲜明地表达了文品应该与人品相一致,这样文章才能感动人心。文章以袁中郎和郭沫若为例,分析、思考和探究“作品格调趣味与人品”的彼此关系,从正反两方面来论证文如其人的重要性,作者具有相当的文化积累和足够的阅读积累。文章首尾语言生动形象,比喻运用恰当。作者具有较为扎实的语言功底,具有辩证性、周密性、灵活性和深刻性的思维品质,在思维品质上胜人一筹。
且以作品论英雄
一考生
自孔孟以来,我们的阅读方式、欣赏模式大致便是“知人论世”。我们大多认定“文如其人”,这是有道理的,但并不全面。如是我言,逢文先勿论人品,且以作品论英雄。
我们很容易理解“言为心声”,也即作品反映其人品。所谓“郁结乎心而发乎声”,作品本身定然有着作者个人人品的渗透。引美学家蒋勋之言:“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句,我认为不是诗歌上的技巧,而是诗人心灵上动人的东西。同样是一堆白骨,很多人走过去了,却没有看见”。试想,若是杜甫没有忧国忧民之心,又何来发自肺腑之言?伟大的心灵,投影在文学上,依然是伟大的作品,是高尚的品性。
然而这并不是说高尚作品背后一定是脱俗之人。我们从小读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读犹太人斤斤计较、视财如命的险恶心肠,末了明白人不能为金钱奴役,要追求人性上、人品上的美与良善——但事实上呢?莎士比亚成名后的岁月一直为钱财奔波。他敛钱如命,甚至发放高利贷敛资,更因一家人无法如期还清财物而气急败坏、对簿公堂。这时候我们再看元好问的“文章宁复见为人”,便显得格外讽刺而引人深思了:高雅的作品并不能看出写就它的笔杆人品如何。如此,你又怎能像孔夫子一样操琴无数、推演其人为文王;又怎能像孟夫子一样“知其人、论其世”呢?
既然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未必挂钩,那又何必纠结其人品如何?人类的文明本身就是宽容的,它看重作品本身。所谓“文以载道”,作品之“道”,为其根本。我们不妨说,如果一部作品传递了人品的真、善、美,读之令人动容、发人深省,那它就已经达到了“作品”所应达到的目的,至于作者本人如何——你无法从作品中推知的情况是可能发生的——并不在对作品的考虑范围之内。作者或许依靠作品而不朽,但文学史最终告诉我们,它保存的,是“不朽的作品”,不是“不朽的文人”。
所以我认为,面对作品时,要且以作品论英雄。我们固然尊敬杜工部的情怀并愿意将其内化为修养,但我们也能从《威尼斯商人》中汲取正义忠诚的不竭力量。作者终将逝去,其人品也会销蚀不见;
但一旦其作品高雅,便足以光照千古、惠泽古今。作为重,道为重,人品须臾如苍狗,应以作品论英雄!
【点评】
“且以作品论英雄”,依靠作品,作者或许不朽;但流传下来的,终究是“不朽的作品”而非“不朽的文人”,表现出对论题的到位把握,又体现出对内涵的深入思考,视角极其巧妙。杜工部的忧国忧民之心与发自肺腑之言的千古绝句,令我们肃然起敬;但莎士比亚的敛财如命与《威尼斯商人》追求人性的至善至美,同样能让我们汲取正能量。行文充满理性思辩,环环相扣,层层推进。
【美文赏析】还生命以过程●余秋雨
不能设想,古罗马的角斗场需要重建,庞贝古城需要重建,柬埔寨的吴哥窟需要重建,玛雅文化遗址需要重建。这就像不能设想,远年的古铜器需要抛光,出土的断戟需要镀镍,宋版图书需要上塑、马王堆的汉代老太需要植皮丰胸、重施浓妆。只要历史不阻断,时间不倒退,一切都会衰老。老就老了吧,安详地交给世界一副慈祥美。假饰天真是最残酷的自我糟践。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没有废墟的人生太累了,没有废墟的大
地太挤了,掩盖废墟的举动太伪诈了。
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
——这就是人类的大明智。当然,并非所有的废墟都值得留存,否则地球将会伤痕斑斑。废墟是古代派住现代的使节,经过历史的挑剔和筛选。废墟是祖辈曾经发动过的壮举,会聚着当时的力量和精粹。废墟是一个磁场,一极古代,一极现代,心灵的罗盘在这里感应强烈。失去了磁力就失去了废墟的生命,它很快就会被人们淘汰。(摘自春风文艺出版社《文明的碎片》)
有所敬畏●周国平
在这个世界上,有的人信神,有的人不信,由此而区分为有神论者和无神论者、宗教徒和俗人。不过,这个区分并非很重要。还有一个比这重要得多的区分,便是有的人相信神圣,有的人不相信,人由此而分出了高尚和卑鄙。
一个人可以不信神,但不可以不相信神圣。是否相信上帝、佛、真主或别的什么主宰宇宙的神秘力量,往往取决于个人所隶属的民族传统、文化背景和个人的特殊经历,甚至取决于个人的某种神秘体验,这是勉强不得的。一个没有这些宗教信仰的人,仍然可能是一个善良的人。然而,倘若不相信人世间有任何神圣价值,百无禁忌,为所欲为,这样的人就与禽兽无异了。
相信神圣的人有所敬畏。在他的心目中,总有一些东西属于做人的根本,是亵渎不得的。他并不是害怕受到惩罚,而是不肯丧失基本的人格。不论他对人生怎样充满着欲求,他始终明白,一旦人格扫地,他在自己面前竟也失去了做人的自信和尊严,那么,一切欲求的满足都不能挽救他的人生的彻底失败。
相反,那种不知敬畏的人是从不在人格上反省自己的。如果说“知耻近乎勇”,那么,这种人因为不知耻便显出一种卑怯的放肆。只要不受惩罚,他敢于践踏任何美好的东西,包括爱情、友谊、荣誉,而且内心没有丝毫不安。这样的人尽管有再多的艳遇,也没有能力真正爱一回;结交再多的哥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