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
言为心声,文如其人
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
性情偏急则为文急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人品应该是一致的。
金代元问好《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言自心,文成人古人云:言为心声,文如其人。
作者的性格特质乃至人品在很大程度上都溶解在个人作品之中,性格褊急则为文局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
固然“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文品与文章有背离的可能,然也有边角可见其为人。
内在人品、精神形象与外化表现息息相关,即便达不到完全一致,也终有相应透射。
美国史学界在研究二战时流行过一句话:一个性格温驯善良的男人,他做梦也不会把刀插进一个孕妇的肚中。
同样,人的人品特质也是如此,倘若纯情温良,怎会行文浮躁局促;倘若个性褊急,又怎能完全定性行文呢?因而文章或多或少都会透露出作者的性格特质与人品,即“文如其人”。
人清,文明,此之谓“言为心声”。
内在人品特质是外化表现的最大操纵者,常有人说我心思细腻,因而行文结构缜密,文字灵动,大抵也出于此。
生命的经历塑造了性格与人品格局,而人品格局又框架了文章格局。
“文革”之时参军的毕淑敏稚嫩而湿润,在悬崖峭壁上俯瞰时积蓄了对生命的珍重;在恶劣高原上庆生时体悟了青春的沉甸。
“动辄行者无疆”,生命的沉重塑造了她清澈如水的医心,给予了她有条不紊的规章,历练了她苦口婆心的耐性。
她下笔常常令人震颤,这般凝结于文章中的精神正是她性格特质与人品的外化啊!“我不相信手上的掌纹,但我相信手掌加上手指的力量”,这是她对生命的坚定与执着;“气质是女人最好的化妆品”,这是她对个人修养的提炼升华。
诸如此类的的撼人心灵之言比比皆是,正所谓“文如其人”,每一句哲言都以其情蕴哲思的细密针脚缝缀成其人品与性格特质。
文清,人明,此乃文字的反作用,即为“以文辅仁”。
文字以一种无形力量使人与之发生共鸣,即便个人品行与行文有轻微错位,人也会受文字陶冶,走向文中所向往追求的特质,从而完满自身,更使人与文相接近,共同走向美好一端。
古代关于读书的名言名句
古代关于读书的名言名句1、“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李白2、“言为心声,文如其人;学则把身改,智慧乃上进。
”——《洛神赋》3、“未曾学无以广才,穷则独善其身。
”——《诗经·国风·陌上谣》4、“有恒从读,不辍苦也;戒之唯学,务本夯焉。
”——荀子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6、“慎言使听者心清,勤学使身致富贵。
”——《周易•坤卦》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朱熹8、“书到精读,钝意自灵。
”——佚名9、“学有所专,游有所乐,人生自古谁无死。
”——《史记》10、“读书知多情,论文见万态。
”——陶渊明11、“能言者,明其知之者也;能行者,识其业之者也;多思者,审其理之者也。
”——《大学·论语》12、“读书必先立志,然后重器曹,庶几可成学问。
”——《史记》13、“古之学者,必先习其文,方能应其史;必先虑其伦,方能观其法。
”——韩愈14、“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唐·李峤15、“道在学而不在读,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苏轼16、“读书莫疑难,读尽愁更多。
”——纳兰性德17、“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陆游18、“聊以慰藉古人遗言,愿以此读诗以足力。
”——曹雪芹19、“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乃知之。
”——荀子20、“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提笔写诗,读书修身。
”——佚名。
2015年浙江卷高考作文
2015年浙江卷高考作文【篇一:2015年浙江高考作文解析及优秀作文】解析2015年浙江省高考作文题及优秀作文点评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
性情褊急则为文局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
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人品应该是一致的。
金代元好问《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艺术家笔下的高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
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注意】①题目自拟,观点自定。
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③不得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套作。
写作提示中国传统强调“颜文合一”,文如其人,人如其文,文章是修身养性的手段;外国则认为写作仅是一种技艺,与人品无关。
如果从这方面切入,会写出不一样的文章。
除此,如果联系现实,“颜文不一”的例子,时常可见。
新闻上经常看到“语言腐败”的例子,官员在位置上,对反腐败等问题夸夸其谈,然而实际上自己就是一个腐败的人。
学生也可以联系自己,平日里的命题作文,有多少是假话,空话,套话。
这也都是语言的腐败。
当然,你也可以想想歌德,想想莎士比亚,文章是这么的棒,人是这么的小气;也可以想想创出瘦金体的宋徽宗赵佶。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例文展示文显其品动人心一考生喜欢一卷诗书在手,或品读“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的慵懒与情思,一抹浅淡的远山黛,画出女子的婉丽;或感受太史公笔下暗潮涌动的政权争夺,尔虞我诈,险象环生;或带着一颗心和三毛共赴撒哈拉沙漠,体味异域风情。
正如古人所言,“言为心声,文如其人。
”不错的,在文章中确实能感受到作者的性情,或潇洒坦荡,或自由不拘。
大凡在文学界受人敬仰的,读者都能找到与文章匹配的词语去概括作者的性格,想来这就是我们所能感知的“人品”了吧。
他并不是仅从一篇文章中体现,而是渗透在作家一生的写作历程中。
初识袁中郎是在《满井游记》: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
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
性情褊急则为文局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
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应该是一致的。
金代元问好《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
艺术家笔下的高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
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注意:①题目自拟,观点自定。
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③不得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套作。
【文题解析】中国传统强调“颜文合一”,文如其人,人如其文,文章是修身养性的手段;外国则认为写作仅是一种技艺,与人品无关。
如果从这方面切入,会写出不一样的文章。
除此,如果联系现实,“颜文不一”的例子,时常可见。
新闻上经常看到“语言腐败”的例子,官员在位置上,对反腐败等问题夸夸其谈,然而实际上自己就是一个腐败的人。
学生也可以联系自己,平日里的命题作文,有多少是假话,空话,套话。
这也都是语言的腐败。
当然,你也可以想想歌德,想想莎士比亚,文章是这么的棒,人是这么的小气;也可以想想创出瘦金体的宋徽宗赵佶。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例文阅读】文显其品动人心一考生喜欢一卷诗书在手,或品读“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的慵懒与情思,一抹浅淡的远山黛,画出女子的婉丽;或感受太史公笔下暗潮涌动的政权争夺,尔虞我诈,险象环生;或带着一颗心和三毛共赴撒哈拉沙漠,体味异域风情。
正如古人所言,“言为心声,文如其人。
”不错的,在文章中确实能感受到作者的性情,或潇洒坦荡,或自由不拘。
大凡在文学界受人敬仰的,读者都能找到与文章匹配的词语去概括作者的性格,想来这就是我们所能感知的“人品”了吧。
他并不是仅从一篇文章中体现,而是渗透在作家一生的写作历程中。
初识袁中郎是在《满井游记》: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如此潇然山水的才子,想来也是一位人生的哲学家,他自言“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
浙江高考作文:文章和人品
三一文库()
〔浙江高考作文:文章和人品〕
我们大多认定“文如其人”,这是有道理的,但并不全面。
如是我言,逢文先勿论人品,且以作品论英雄。
小编收集了且以作品论英雄作文,欢迎阅读。
▲【作文题目】
材料如下: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
性情偏急则为文急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人品应该是一致的。
金代元问好<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艺术家笔下的文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
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范文
▲且以作品论英雄
自孔孟以来,我们的阅读方式、欣赏模式大致便是“知人论世”。
我们大多认定“文如其人”,这是有道理的,但并不全面。
如是我言,逢文先勿论人品,且以作品论英雄。
我们很容易理解“言为心声”,也即作品反映其人品。
所谓“郁结乎心而发乎声”,作品本身定然有着作者个人人品的渗透。
引美学家蒋勋之言:“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句,我认为不是诗歌上的技巧,而是诗人心灵上动人的东西。
同样是一堆白骨,很多人走过去了,却没有看见”。
试想,若是杜甫没有忧国忧民之心,又何来发自肺腑之言?伟大的心灵,投影在文学上,依然是伟大的作品,是高尚的品性。
浙江省高考语文满分作文赏析:似曾相识燕归来
浙江省高考语文满分作文赏析:似曾相识燕归来无论面具怎么多样,你仍然可以看见那最本质的东西,毕竟似曾相识燕归来。
下面是整理的似曾相识燕归来满分作文,欢迎大家观赏!【作文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
性情褊急则为文局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
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应该是一致的。
金代元问好《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
艺术家笔下的高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
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注意:①题目自拟,观点自定。
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③不得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套作。
【优秀作文】似曾相识燕归来现代刑侦理论中总有凭笔迹辨人一说,因为一个人再怎么隐藏、伪装,流在骨中的血脉是不变的,而笔迹如是,文章亦如此,于书山稗海中沉潜含玩,钩沉觉隐,一旦发而为文,纵有千万般隐匿修饰,字里行间总是风流个性,不可抑勒。
普鲁斯特早年时发表过一些小说与评论,纵然与举世闻名《追忆》一文相差颇多,不论从语气还是行文方式都有不同,但若仔细品味,他那对于细微事物的把握自始至终都融在了文章的骨子里。
气味与滋味却会在形销之后长期存在,它们以几乎无从辨别的蛛丝马迹坚强不屈地撑起回忆的巨厦。
他的风格就如同他的气味,别人模仿不来,他也去除不了,无论是什么内容,挥之不去的总是似曾相识燕归来之感。
所以,不论是作家还是平凡人,一旦拿着笔写下字,就相当于把自己的思维、人格的一部分展现出来,而历史洪流可以湮没人的生理性存在,却永远无法改变人的思想存在,那么文字便是传递思考与精神的最好载体,即使手稿丢失,复本重印,一个人留在文章中深层次的精华却会在时间的积淀下长盛不衰。
哪怕他故意戏弄人世,隐藏自我,句式可以转换,语气可能颠覆,但文字中埋藏的个性和独有的特点总会在不经意间表露出来,值得我们玩味深思。
或许我们可以这样想,大师大多在时间上离我们遥远,如果没有这些可以彰显其风骨的经典之作,他们又怎能令我们无端钦慕?似曾相识的绝不只是表达方式,而包括一个人的血的烙印、思想的高度、思考的方式及其独特的掌纹。
浙江卷高考作文真题:作品与人品
三一文库()
〔浙江卷高考作文真题:作品与人品〕
文至清,人至明。
“文如其人”既是必然,又为清正之
人的终生追求。
小编收集了作品与人品作文,欢迎阅读。
▲【作文题目】
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
性情偏急则为文急促,
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
人品应该是一致的。
金代元问好<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
第1页共4页
文章宁复见为人”艺术家笔下的文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
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范文:
▲作品与人品
自孔孟以来,我们的阅读方式、欣赏模式大致便是“知
人论世”。
我们大多认定“文如其人”,这是有道理的,但并
不全面。
如是我言,逢文先勿论人品,且以作品论英雄。
我们很容易理解“言为心声”,也即作品反映其人品。
所谓“郁结乎心而发乎声”,作品本身定然有着作者个人人
品的渗透。
引美学家蒋勋之言:“杜甫的‘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句,我认为不是诗
歌上的技巧,而是诗人心灵上动人的东西。
同样是一堆白骨,
24。
言为心声 文如其人
言为心声文如其人
言为心声,文如其人,这是一句古语,意思是说:说出的话,反映出了内心的真实想法;写下的文章,反映出了作者的个性和素质。
在现代社会中,这句话仍然具有深刻的意义,尤其是在交流和表达方面。
如果一个人言行不一,话中有假,往往会引起他人的不信任感,破坏人际关系,甚至会导致犯罪行为。
因此,这句话也提醒我们要言行一致,做一个真实、可信的人。
在写作方面,这句话也告诉我们文章不能空洞无物,不能假大空,必须充满个性和思想,有独特的立场和观点。
只有这样,读者才能从文章中感受到作者的内心,产生共鸣,甚至与作者产生良好的沟通和理解。
如果一个人的言谈举止与他的内心不符,那么他就会被人看做不真诚、不可信任。
因此,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我们一定要言行一致,像阳光一样坦诚,如身体一样健康,如同朋友一般真诚。
在写作方面,文章也必须与作者的内心思想相符。
一个人写出来的文章,直接反映了其素质和文化水准。
如果一个人写文章只是瞎编乱造,肤浅无味,那么很难吸引读者的眼球,更难表达出真实的内心感受。
所以,我们在写文章时,必须保持真实性,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总之,“言为心声,文如其人”这句话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皆要真诚、坦率、可信。
而在写作中,文章必须有独特性、思考性、充满了真实的内心思想,才能够产生更好的阅读体验和效果。
我们要始终铭记这句话的内涵,不断提高我们的内在修养,不断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让我们的人生更加精彩。
高中材料作文:)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性情偏急则为文局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这意
高中材料作文 2019.11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
性情偏急则为文局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
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应该是一致的。
金代元问好《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
艺术家笔下的高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
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注意:(1)题目自拟,观点自定。
(2)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3)不得少于800字。
(4)不得抄袭、套作。
1, 【答案】文品与人品人们常说:要写好文,先做好人。
通常情况下,做人与作文是一致的,文品与人品也是一致的。
文如其人。
做人与作文一致者,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特别是卓越的作家、文学家都是如此。
从屈原到司马迁,到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不胜枚举。
他们做人正直,性格坚韧,文章也充满阳刚之气,不折不挠,令人感奋,激赏。
《离骚》《天问》是那么地鼓舞人心,催人奋进。
也不仅仅是皇皇巨著《史记》,就是短篇如《报任安书》,都反映出太史公倔强而坚韧的思想性格。
李白生性豪迈洒脱,他的作品也就热情奔放。
杜甫为人深沉细致,他的作品也就沉郁顿挫。
韩愈一片赤诚,他在担当宣慰使时,孤身前往割据的军阀王庭凑的势力范围,在刀山剑林中,面对强悍而又狡狯的对手,慷慨陈词,终使对方折服,化解了一场危机。
更可贵的是,韩愈出使前,皇帝跟他说,你到敌境前,先估计一下形势,勿遽入;韩愈说:“止,君之仁;死,臣之义。
”他义无反顾,直入作乱的军阀王庭凑营地,陈述厉害,劝说他们归顺朝廷。
事情的发展竟也奇迹般地如韩愈所愿。
经过一番义正词严的说理,终于化危机为和平,使原本凶神恶煞般的将士心平气和。
韩愈那一番严厉而又晓之以厉害的说辞,堂堂正正,俨然一篇好文章。
这样的好文章,自然出于韩愈这样的优秀人物之手!当然,做人与作文不一致者,中外文化史上也屡见不鲜。
比如大魔头希特勒也曾写得一手好文章,他的《我的奋斗》,其文采也为很多读者熟知。
2015浙江卷《文章与人品》
2015浙江卷《文章与人品》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
性情褊急则为文局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
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人品应该是一致的。
金代元好问《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艺术家笔下的高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
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注意】①题目自拟,观点自定。
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③不得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套作。
文显其品,方动人心喜欢一卷诗书在手,或品读“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的慵懒与情思,一抹浅淡的远山黛,画出女子的婉丽;或感受太史公笔下暗潮涌动的政权争夺,尔虞我诈,险象环生;或带着一颗心和三毛共赴撒哈拉沙漠,体味异域风情。
正如古人所言,“言为心声,文如其人。
”不错的,在文章中确实能感受到作者的性情,或潇洒坦荡,或自由不拘。
大凡在文学界受人敬仰的,读者都能找到与文章匹配的词语去概括作者的性格,想来这就是我们所能感知的“人品”了吧。
他并不是仅从一篇文章中体现,而是渗透在作家一生的写作历程中。
初识袁中郎是在《满井游记》: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如此潇然山水的才子,想来也是一位人生的哲学家,他自言“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
其实,这话不但说出了中郎的文学主张,也说出了他的人生态度。
在那些赞美自然风光的游记中,每一篇都是他对这种生活本色的探寻,一种行胸臆的格调。
他的文章就是他的内心,我们能从文章中感受到作者人格的真,才会让我们的心产生一种共鸣。
文学贵在思想的碰撞,金代元好问提出了自己不同的观点:“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
”我们总认为的在人格与文章之间的等号却在这里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文章会成为人心的面具,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也许我们需要用一双聪慧的眼,一颗睿智的心去感知。
文章是抒发人性的途径,而有时这条道路会被外界因素阻隔,让我们看不真实,文章本身也沦为了工具。
2015年浙江高考零分作文及点评
2015年浙江高考零分作文及点评阅读下面的材料: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
性情偏急则为文急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人品应该是一致的。
金代元问好<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艺术家笔下的文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
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2015年浙江高考零分作文:常言道:“天下无不散之筵席。
”转眼间,我的高中生活已过去了。
有欣喜亦有伤感,寒窗苦读终于结束,与同学们相处的生活也结束了。
你们的真诚、欢笑让我难以忘记。
一直以为自己是个铁石心肠的人,分别习以为常,自己也能够坦然面对。
可今天在最后还是不争气的落泪了。
舍不得,是真心的舍不得。
舍不得这些同学们,舍不得教我们的恩师们,舍不得这个高三四班。
高三四班,尽管相处的时间只是短短的几个月,但留给我的是最为深刻。
父亲说,高中的同学到现在他也记忆犹新,一开始我还难以理解,以为高中的同学同以前的一样,一离开便谁都忘了谁。
到今天才明白真的有那么原来分别真的有那么沉重。
一百天的时间固然短暂,但它也能包含着我们的付出。
四班,有着我们的酸甜苦辣,有着我们的欢笑,有着我们的困苦,有着我们的悲伤,有着我们的汗水和泪水。
六月的季节,阳光明媚,风和日丽,这是个美妙的季节,是个毕业的季节也是分离的季节。
我也最终将和我的朋友们分别,尽管是心痛,也是不得已。
也许以后的日子再也难以想见,也许以后可能再也见不到,有着很多的也许,可这也是我们必须经历的,有经历才会有成长。
“书山有路勤为径”“书到用时方恨少”古人诚不欺我也。
浑浑噩噩的度过十几载,现梦中惊醒,唉……明天就要高考了,是真正决定的时刻到了!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明日进考场,金榜定有名。
在最后,祝愿高三四班的同学们高考顺利,金榜题名,未来前程似锦。
2015年浙江高考零分作文点评:这是我07年考研时浙大古代文学专业的写作题,竟然拿来考高三学生拜拜元好问原诗是“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
2015年浙江高考作文真题及范文解析
2015年浙江⾼考作⽂真题及范⽂解析【⾼考真题】阅读下⾯的⽂字,根据要求作⽂。
(60分)古⼈说:“⾔为⼼声,⽂如其⼈。
”性情褊急则为⽂急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
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品应该是⼀致的。
⾦代元好问《论诗绝句》却认为“⼼画⼼声总失真,⽂章宁复见为⼈”。
艺术家笔下的⾼雅不能证明其为⼈的脱俗。
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篇⽂章阐明你的观点。
注意:①题⽬⾃拟,观点⾃定;②明确⽂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评分细则】【名师解读·命题解码】“⾔为⼼声”“⽂如其⼈”,怎样的格调趣味,就会有怎样的⽂章作品;⽽依据元好问“⼼画⼼声总失真,⽂章宁复见为⼈”的观点,艺术家作品的⾼雅与其为⼈的脱俗之间不能简单画上等号,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性情为⼈有可能是背离的。
应该说,今年浙江卷的作⽂⽴意是明确的。
或者⽂如其⼈,或者⽂未必如其⼈;⼆者选其⼀,简单之⾄。
但我们如果细细品味命题者的初衷,也许就不是那么简单了。
命题者不是要考⽣在作品与⼈品之间玩平衡,⽽是在明辨两者关系的过程中,指向⼈品⼈格。
漫长的⽂学史长廊上,不乏作品璀璨⽽⼈品龌龊者。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各种⽂字、声⾳、图像作品发布异常便捷,这就更需有⼀颗道德之⼼的⾃律,否则,谎⾔与欺骗便会穿上迷⼈的外⾐,蹂躏善良的⼼灵。
⽽且,⽆论是⽂如其⼈,还是⽂未必如其⼈,客观上还考查学⽣的阅读积累。
如果说,过去⼏年的浙江省⾼考作⽂,都在竭⼒引领学⽣“写真”,⿎励说真话,抒真情,那么,今年的作⽂,则是⿎励真阅读,阅读传统⽂学,弘扬⾼尚⼈性。
如果学⽣平⽇没有较丰富的阅读积累,就会陷⼊“有⼝难⾔”的困顿。
这样的命题,对于引领学⽣撇弃烦躁,回归到经典,回归传统,绝对是⼀个风向标。
【名师解读·审题误区】什么是“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正常的理解,当然是⾯对“⾔为⼼声”与“⼼画⼼声总失真”,亮出观点,明确是⾮。
2015浙江高考作文
2015浙江高考作文【篇一:2015年浙江高考作文满分14篇】2015年浙江高考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
性情褊急则为文局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
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应该是一致的。
金代元好问《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艺术家笔下的高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
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注意】①题目自拟,观点自定。
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③不得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套作。
60分人品之于格调,犹如花之于瓶。
花美,自玉瓶相衬。
而空得一只精致优雅之瓶,未必得一奇绝独美之花。
故有贞行高节之品,其文之格调必卓然清洁。
而虚附格调之风雅,未可知其人品之高下。
抱朴子有言曰:“朱绿之藻,不秀于枯河。
倾山之流,不发于涸源。
资不厚,则其惠也不博。
才不丰,则其辞也不赡。
”没有高洁的人品,犹如干涸的河道,无源的山泉,怎么可有会有华丽的水藻,不尽的长河?古今中外,凡性情贞洁高尚之士,其文无不充满了生命的深邃。
那是颜真卿的“政可守,不可不守”的宽原磅礴,是亚里士多德的“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坚定追求,是谭嗣同的激昂鲜血,是鲁迅的辛辣笔墨,这样卓然不群的格调,是铮铮风骨的再现,是人品操行的反映。
有不俗的人品,方可有不俗的格调。
但竟有不凡自命风雅的斗方名士,以为有了不俗的格调便可逆推出自己“不俗”的人品。
他们的可笑之处在于,格调的高雅与人品的清高之间,并非是一个简单的等号。
当年乾隆皇帝盛赞赵孟頫赵体之矫健流畅,认为其字“柔中自有镔铁骨”。
郑板桥则不以为然,直言其字谄媚,“宋之降臣,何骨之有?”字且如此,人亦如是。
那些投降失节的汉奸中,不乏有不同于俗的文章格调。
他们纵有如此之格调,却依旧难觅半点不俗之人品。
这份不称其人的反差,犹如明镜不幸遇嫫母,良砚不幸遇俗人,宝剑不幸遇庸将。
实为格调之不幸也。
言为心声 文如其人
言为心声文如其人言为心声,文如其人,这句话是说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应该是真实的反映出自己的内心世界和个性特征,而不应该是虚伪的表面现象。
在当今社会,人们总是面对着各种各样的社会压力和人际关系,有时候不得不通过一些方式来掩饰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情感。
在某些时刻,我们需要表达真实的心声,用真实的言语和行为来传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言为心声,让我们来看看这四个字所包含的意义。
言,是指人们用来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言语,它可以是口头语言,也可以是书面文字。
心声,是指一个人内心深处真实的想法和情感。
言为心声,就是说一个人所说的话应该是真实的反映出自己的内心世界。
当一个人的言语和心声一致的时候,他就表现出了真实和坦诚的态度。
文如其人,这句话与言为心声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文,是指一个人的言行举止。
如其人,是指一个人的文、言、行应该真实地反映出他自己的性格特征。
文如其人,就是说一个人的言行应该与他的真实内心一致。
一个人如果表现出真实的性格特征,他就是一个性情真实的人。
言为心声,文如其人,它们告诉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应该保持真诚和坦率。
只有坦诚相待,才能建立真正的友谊和亲情。
如果一个人总是掩饰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情感,他就会给人一种虚伪的感觉。
反之,如果一个人表现出真实的内心世界,他就会给人留下真诚和坦率的印象。
一个人的言为心声和文如其人是构成他个性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
言为心声,文如其人,这两句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深厚的内涵。
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强调了人的性情真实和言行一致,提出了“言必信,行必果”的观点。
这种观点告诉我们一个人的言行应该是真实可信的,而不应该是虚伪的伪装。
在当代社会,这种坚守真实和坦率的态度也同样适用。
只有坚持真诚和坦率,人与人之间才能建立真正的信任和尊重。
言为心声,文如其人,这两句话也渗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无论是在家庭中、工作中还是社会中,一个人都应该保持真实的内心世界,真诚地对待他人。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与他人建立真正的情感联系,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和认可。
中小学优选作文之2022浙江高考满分作文赏析艺术家的“艺”和“品”
2022浙江高考满分作文赏析艺术家的“艺”和“品”【作文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
性情褊急则为文局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
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我的人品应该是一致的。
金代元好问《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艺术家笔下的高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
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我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注意】①题目自拟,观点自定。
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③不得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套作。
写作提示中国传统强调“颜文合一”,文如其人,人如其文,文章是修身养性的手段;外国则认为写作仅是一种技艺,与人品无关。
如果从这方面切入,会写出不一样的文章。
除此,如果联系现实,“颜文不一”的例子,时常可见。
新闻上经常看到“语言腐败”的例子,官员在位置上,对反腐败等问题夸夸其谈,然而实际上自己就是一个腐败的人。
学生也可以联系自己,平日里的命题作文,有多少是假话,空话,套话。
这也都是语言的腐败。
当然,你也可以想想歌德,想想莎士比亚,文章是这么的棒,人是这么的小气;也可以想想创出瘦金体的宋徽宗赵佶。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优秀作文】艺术家的“艺”和“品”元好问所说的的现象,在文学艺术史上并非个例。
“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艺术家笔下的脱俗,当然不能证明其为人的高雅。
例如江西省前副省长胡长清,广东省政协前主席陈绍基,他们两人都贵为省部级官员,其书法艺术自成风格而堪称一流,其结局想必大家也有所耳闻:前者几年前就伏法了,后者则被判了死刑缓期,估计要在囹圄中度过晚年了---一样的贪污受贿,一样的遗臭万年。
我们不妨再将目光放得远一点。
大奸臣秦桧、蔡京、严嵩的书法艺术,或雄健豪放,或清雅高洁,曽经名噪一时;一代魔王希特勒,大汉奸汪精卫的演讲艺术,感染力十足,可以说是出类拔萃;周作人的散文艺术,淡雅隽永,耐人寻味……但是由此就能证明其为人的高雅脱俗?当然不能。
言为心声 文如其人
言为心声文如其人言为心声,文如其人。
这句古语道出了言语与人品的紧密关系。
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往往能够反映出他的品格和内心世界。
言为心声,即所说之话能够表达出一个人的内心真实想法和情感;而文如其人则是指所写之文能够展现一个人的性情和风采。
言为心声,文如其人,这四个字,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和道理,也提醒着我们在言行之间要始终保持真诚和品德,不能言行不一,言不由衷。
言为心声,所言之语能够反映出一个人的性格和情感状态。
一位真诚的人,他的言行举止都会让人感受到他内心的真实想法和情感。
他说话坦率直接,不会刻意掩饰或伪装,所以他所说的话往往能够让人产生共鸣和认同。
而反之,一个心机深重的人,他所说的话往往会让人感到虚伪和不真诚。
他表面上可能会假惺惺地说出一些花言巧语,但实际上是在用言辞来掩饰自己内心的丑恶。
言为心声,说话要真诚,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文如其人,所写之文也能够反映出一个人的性情和风采。
文学作品是一个作家心灵的写照,能够从中看到作家的情感世界、人生态度以及对世界的认知。
一位真正有思想、有情感、有深度的作家所写的作品必然会让人感受到他内心的丰富和真挚。
张爱玲的作品中透露着对爱情的执着和对生活的热爱,鲁迅的作品中则充满了对社会的痛苦和对人民的关怀。
而那些浮躁、肤浅的作品,则往往反映出了作者的肤浅和庸俗。
文如其人,所写之文要真实,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和共情。
在现实社会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人,他们口若悬河,能够说出一些动人的言辞,但在实际行动中却常常显得虚伪和不负责任。
这样的人往往给人一种虚假的感觉,他们的言行不一,缺乏真诚和诚信,让人很难相信他们的话。
而真诚的人则不同,他们言行一致,说话坦率直接,所以他们的话往往能够让人感到真诚和可信赖。
在人际交往中,真诚是最重要的品质,一个真诚的人可以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而虚伪的人则往往会失去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言为心声,文如其人,这句古语所蕴含的哲理是深刻而真实的。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应该努力做到言行一致,保持真诚和诚信,在言语和行动中展现出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
言为心声 文如其人
言为心声文如其人言为心声,文如其人。
这句古语自古以来就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流传着。
它表达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即一个人的言辞和行为能够反映出他的内心世界和个性特征。
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不仅是一种语言文化的体现,更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哲学思考。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每个人的言行举止都有着不同的风格和特点,这些都源自于他们内心深处的世界。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这句古语的内涵和意义。
言为心声,文如其人告诉我们,一个人的言辞举止可以反映出他对人生和世界的态度和看法。
一个乐观开朗的人,他在谈话和交往中总是满怀笑容,言谈中充满着阳光和正能量。
相反,一个消极悲观的人,他说话常常带着怨气和怨言,总是抱怨生活的不如意。
言为心声,这不仅仅是一种表面上的交流,更是一种内心深处的表达。
文如其人表明了一个人的文字作品可以反映出他的性格特点和思想情感。
一个文笔流畅、意境深远的人,往往内心世界丰富、情感丰富。
他的文字会给人以深刻的启发和感动。
而一个文笔平淡,内容空洞的人,则可能是内心缺乏深度和热情的体现。
文如其人,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文字作品可以展现出他内心的真实世界,是他思想情感的真实反映。
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也告诉我们,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和文字作品都是由他的性格和气质决定的。
一个性格温和、心地善良的人,他的言行举止和文字作品都会给人一种和谐舒适的感觉。
而一个性格粗暴、脾气火爆的人,他的口无遮拦,态度粗鲁,文字作品也会显得冲动和偏激。
言为心声,文如其人,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性格特点和气质会直接影响到他的言行和文字表达。
言为心声,文如其人还告诉我们,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和文字作品都是他所受教育、所经历和所塑造的结果。
一个有素质教育,懂得礼貌和谦逊的人,他在与人交往和文字表达中都会显得大方得体。
而一个没有受过良好教育,行为轻浮、言辞粗俗的人,则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言为心声,文如其人,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所受教育、所经历的一切都会在他的言行和文字表达中得到体现。
言为心声 文如其人
言为心声文如其人言为心声,文如其人,这是一句源自古代的名言,旨在表达一个人的言行举止能够反映出其内心所思所想。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个人说话的方式,用词的选取,都能够透露出他内心深处的真正想法。
有人说,聆听一个人的言语,读取一篇文章的文字,就能洞悉一个人的内心世界。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这句名言的内涵,并思考如何通过言为心声,文如其人这一理念来提升自己的言行举止及文笔写作水平。
言为心声,文如其人这句名言所要表达的意思是,一个人的言辞和表达方式会直接反映出他内心的真实想法和情感。
假如一个人表达的方式欠妥,语言粗鲁或者遣词造句不当,那么往往就能看出他内心的狭隘和粗俗。
如果一个人的言辞优雅,措辞得体,那必然也意味着他内心的宽广和高尚。
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人的言行来了解他的性格特点,这也是劝我们每个人在言行上都要慎之又慎,以免给他人留下不良的印象。
文如其人,表明一个人的文章写作风格也能够体现出其内心的品格和修养。
正如所谓文以载道,文章写作是表达一个人思想情感的重要渠道,也是展现自我形象的一种方式。
一个人的文章如若能够表达出深邃的思想,优美的文字和精妙的笔法,必然能够突显出其内心的高尚和睿智。
反之,一篇文章如若杂乱无章,语言粗鄙或者逻辑混乱,也会使人觉得作者内心情感混乱,思想浮躁。
我们在写作文章的时候,也要注重提升自己的修养和素养,以便准确、真实地表达自己内心的世界。
要让言辞与文章如其人,并非易事。
因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是相当复杂的,而用言语和文字去准确表达内心的想法,更需要充分的思考和修炼。
其实,在古代,许多文人墨客都对于言为心声,文如其人这一理念有着深刻的领悟。
他们常常在诗词或文章的表达中,力求精炼言辞,遣词造句,以求表达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
比如李白的《将进酒》,苏轼的《水调歌头》,都是他们内心情感的真实写照。
在当下,我们也能够从古人的文学作品中学到很多东西,譬如精炼用词,妙趣横生的写作技巧等等。
2023届高考模拟作文“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导写及范文
2023届高考模拟作文“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导写及范文【原题呈现】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
性情褊急则为文局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
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应该是一致的。
金代元问好《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
艺术家笔下的高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
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要求:①题目自拟,观点自定。
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③不得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套作。
【材料解读】材料中有两处用典,“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最早见于西汉扬雄的《法言·问神》:“故言,心声也;书,心画也。
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
”扬雄是司马相如之后最著名的辞赋家,散文也有很大成就,他的思想对后世创作影响深远,无数文人墨客都将“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作为艺术创作和为人处世的准则。
这也充实了现实主义流派的内涵,锻造着历代文人的高洁品格,杜甫、陆游、龚自珍等一大批诗人都以自身行为作了诠释。
晚清诗人、政治家黄遵宪(1848~1905)主张“我手写我口”,可以看作是对“言为心声、文如其人”的演绎,当然,“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是一种为人为文的要求和目标,在现实中因为个体的差异,并非人人都能做到,正如元好问所说:“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
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
”元好问(1190~1257)是金末元初北方文坛盟主,也是杰出的文艺理论界,他的《论诗绝句》三十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颇有地位,提倡自然、真性情。
在上诗中,前两句引用的是扬雄语,但是提出光看文章并不能论断一个人的人格,后两句是举例论证,晋人潘岳(字安仁)写出具有高逸情操的《闲居赋》,哪知道他为了求官做,见到朝中重臣贾谧出门,竟然遥望路尘屈膝下跪。
由此可见,有时候文并不如见人,一个人的人格怎样必定影响其作品的好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题设计】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
性情褊急则为文局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
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应该是一致的。
金代元问好《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
艺术家笔下的高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
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注意:①题目自拟,观点自定。
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③不得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套作。
【文题解析】中国传统强调“颜文合一”,文如其人,人如其文,文章是修身养性的手段;外国则认为写作仅是一种技艺,与人品无关。
如果从这方面切入,会写出不一样的文章。
除此,如果联系现实,“颜文不一”的例子,时常可见。
新闻上经常看到“语言腐败”的例子,官员在位置上,对反腐败等问题夸夸其谈,然而实际上自己就是一个腐败的人。
学生也可以联系自己,平日里的命题作文,有多少是假话,空话,套话。
这也都是语言的腐败。
当然,你也可以想想歌德,想想莎士比亚,文章是这么的棒,人是这么的小气;也可以想想创出瘦金体的宋徽宗赵佶。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例文阅读】文显其品动人心一考生喜欢一卷诗书在手,或品读“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的慵懒与情思,一抹浅淡的远山黛,画出女子的婉丽;或感受太史公笔下暗潮涌动的政权争夺,尔虞我诈,险象环生;或带着一颗心和三毛共赴撒哈拉沙漠,体味异域风情。
正如古人所言,“言为心声,文如其人。
”不错的,在文章中确实能感受到作者的性情,或潇洒坦荡,或自由不拘。
大凡在文学界受人敬仰的,读者都能找到与文章匹配的词语去概括作者的性格,想来这就是我们所能感知的“人品”了吧。
他并不是仅从一篇文章中体现,而是渗透在作家一生的写作历程中。
初识袁中郎是在《满井游记》: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如此潇然山水的才子,想来也是一位人生的哲学家,他自言“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
其实,这话不但说出了中郎的文学主张,也说出了他的人生态度。
在那些赞美自然风光的游记中,每一篇都是他对这种生活本色的探寻,一种行胸臆的格调。
他的文章就是他的内心,我们能从文章中感受到作者人格的真,才会让我们的心产生一种共鸣。
文学贵在思想的碰撞,金代元好问提出了自己不同的观点:“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
”我们总认为的在人格与文章之间的等号却在这里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文章会成为人心的面具,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也许我们需要用一双聪慧的眼,一颗睿智的心去感知。
文章是抒发人性的途径,而有时这条道路会被外界因素阻隔,让我们看不真实,文章本身也沦为了工具。
郭沫若以一首《天上的街市》成为中国现代诗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诗人,当革命的烈火蔓延整个中国大地时,他的诗便成为了配合革命形势的产物,毫无立场的歌颂与批判,是成为“御用文人”的悲哀。
也许在郭老的骨子里是崇尚自由的浪漫主义,但他的心被拷上政治的枷锁时,所有艺术的美感就消失殆尽了。
曾经歌颂出《女神》这样唯美诗篇的人,湮没在革命的浪潮中,我们只能扼腕叹息了。
但不管有什么不同的观点,有一样是不能否认的:文显其品动人心。
因为他们能将自己的真当作汤底,用生活的阅历作为菜料,以真情实感为辅料,烹饪出一锅令人回味的佳肴。
【点评】作者有自己明确的观点,以“文显其品动人心”为题,鲜明地表达了文品应该与人品相一致,这样文章才能感动人心。
文章以袁中郎和郭沫若为例,分析、思考和探究“作品格调趣味与人品”的彼此关系,从正反两方面来论证文如其人的重要性,作者具有相当的文化积累和足够的阅读积累。
文章首尾语言生动形象,比喻运用恰当。
作者具有较为扎实的语言功底,具有辩证性、周密性、灵活性和深刻性的思维品质,在思维品质上胜人一筹。
且以作品论英雄一考生自孔孟以来,我们的阅读方式、欣赏模式大致便是“知人论世”。
我们大多认定“文如其人”,这是有道理的,但并不全面。
如是我言,逢文先勿论人品,且以作品论英雄。
我们很容易理解“言为心声”,也即作品反映其人品。
所谓“郁结乎心而发乎声”,作品本身定然有着作者个人人品的渗透。
引美学家蒋勋之言:“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句,我认为不是诗歌上的技巧,而是诗人心灵上动人的东西。
同样是一堆白骨,很多人走过去了,却没有看见”。
试想,若是杜甫没有忧国忧民之心,又何来发自肺腑之言?伟大的心灵,投影在文学上,依然是伟大的作品,是高尚的品性。
然而这并不是说高尚作品背后一定是脱俗之人。
我们从小读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读犹太人斤斤计较、视财如命的险恶心肠,末了明白人不能为金钱奴役,要追求人性上、人品上的美与良善——但事实上呢?莎士比亚成名后的岁月一直为钱财奔波。
他敛钱如命,甚至发放高利贷敛资,更因一家人无法如期还清财物而气急败坏、对簿公堂。
这时候我们再看元好问的“文章宁复见为人”,便显得格外讽刺而引人深思了:高雅的作品并不能看出写就它的笔杆人品如何。
如此,你又怎能像孔夫子一样操琴无数、推演其人为文王;又怎能像孟夫子一样“知其人、论其世”呢?既然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未必挂钩,那又何必纠结其人品如何?人类的文明本身就是宽容的,它看重作品本身。
所谓“文以载道”,作品之“道”,为其根本。
我们不妨说,如果一部作品传递了人品的真、善、美,读之令人动容、发人深省,那它就已经达到了“作品”所应达到的目的,至于作者本人如何——你无法从作品中推知的情况是可能发生的——并不在对作品的考虑范围之内。
作者或许依靠作品而不朽,但文学史最终告诉我们,它保存的,是“不朽的作品”,不是“不朽的文人”。
所以我认为,面对作品时,要且以作品论英雄。
我们固然尊敬杜工部的情怀并愿意将其内化为修养,但我们也能从《威尼斯商人》中汲取正义忠诚的不竭力量。
作者终将逝去,其人品也会销蚀不见;但一旦其作品高雅,便足以光照千古、惠泽古今。
作为重,道为重,人品须臾如苍狗,应以作品论英雄!【点评】“且以作品论英雄”,依靠作品,作者或许不朽;但流传下来的,终究是“不朽的作品”而非“不朽的文人”,表现出对论题的到位把握,又体现出对内涵的深入思考,视角极其巧妙。
杜工部的忧国忧民之心与发自肺腑之言的千古绝句,令我们肃然起敬;但莎士比亚的敛财如命与《威尼斯商人》追求人性的至善至美,同样能让我们汲取正能量。
行文充满理性思辩,环环相扣,层层推进。
【美文赏析】还生命以过程●余秋雨不能设想,古罗马的角斗场需要重建,庞贝古城需要重建,柬埔寨的吴哥窟需要重建,玛雅文化遗址需要重建。
这就像不能设想,远年的古铜器需要抛光,出土的断戟需要镀镍,宋版图书需要上塑、马王堆的汉代老太需要植皮丰胸、重施浓妆。
只要历史不阻断,时间不倒退,一切都会衰老。
老就老了吧,安详地交给世界一副慈祥美。
假饰天真是最残酷的自我糟践。
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没有废墟的人生太累了,没有废墟的大地太挤了,掩盖废墟的举动太伪诈了。
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
——这就是人类的大明智。
当然,并非所有的废墟都值得留存,否则地球将会伤痕斑斑。
废墟是古代派住现代的使节,经过历史的挑剔和筛选。
废墟是祖辈曾经发动过的壮举,会聚着当时的力量和精粹。
废墟是一个磁场,一极古代,一极现代,心灵的罗盘在这里感应强烈。
失去了磁力就失去了废墟的生命,它很快就会被人们淘汰。
(摘自春风文艺出版社《文明的碎片》)有所敬畏●周国平在这个世界上,有的人信神,有的人不信,由此而区分为有神论者和无神论者、宗教徒和俗人。
不过,这个区分并非很重要。
还有一个比这重要得多的区分,便是有的人相信神圣,有的人不相信,人由此而分出了高尚和卑鄙。
一个人可以不信神,但不可以不相信神圣。
是否相信上帝、佛、真主或别的什么主宰宇宙的神秘力量,往往取决于个人所隶属的民族传统、文化背景和个人的特殊经历,甚至取决于个人的某种神秘体验,这是勉强不得的。
一个没有这些宗教信仰的人,仍然可能是一个善良的人。
然而,倘若不相信人世间有任何神圣价值,百无禁忌,为所欲为,这样的人就与禽兽无异了。
相信神圣的人有所敬畏。
在他的心目中,总有一些东西属于做人的根本,是亵渎不得的。
他并不是害怕受到惩罚,而是不肯丧失基本的人格。
不论他对人生怎样充满着欲求,他始终明白,一旦人格扫地,他在自己面前竟也失去了做人的自信和尊严,那么,一切欲求的满足都不能挽救他的人生的彻底失败。
相反,那种不知敬畏的人是从不在人格上反省自己的。
如果说“知耻近乎勇”,那么,这种人因为不知耻便显出一种卑怯的放肆。
只要不受惩罚,他敢于践踏任何美好的东西,包括爱情、友谊、荣誉,而且内心没有丝毫不安。
这样的人尽管有再多的艳遇,也没有能力真正爱一回;结交再多的哥们,也体味不了友谊的纯正;获取再多的名声,也不知什么是光荣。
不相信神圣的人,必被世上一切神圣的事物所抛弃。
(摘自《追求》)上帝只掌握一半●罗秋菊自从你生下来的那一刹那起,你就注定要回去。
这中间的曲折磨难、顺畅欢乐便是你的命运。
命运总是与你一同存在,时时刻刻。
不要敬畏它的神秘,虽然有时它深不可测;不要惧怕它的无常,虽然有时它来去无踪。
不要因为命运的怪诞而俯首听命于它,任凭它的摆布。
等你年老的时候,回首往事,就会发觉,命运有一半在你手里,只有另一半才在上帝的手里。
你一生的全部就在于:运用你手里所拥有的去获取上帝所掌握的。
你的努力越超常,你手里掌握的那一半就越庞大,你获得的就越丰硕。
在你彻底绝望的时候,别忘了自己拥有一半的命运;在你得意忘形的时候,别忘了上帝手里还有一半的命运。
你一生的努力就是:用你自己的一半去获取上帝手中的一半。
这就是命运的一生;这就是一生的命运。
(摘自《涉世之初》创刊号)心灵的轻松●刘湛秋生命是一个人自己的不可转让的专利。
生命的过程,就是时间消费的过程。
在时间面前,最伟大的人也无逆转之力;我们无法买进,也无法售出;我们只有选择、利用。
因此,珍惜生命,就是珍惜时间,就是最佳地运用时间。
由于我这种意识的强烈萌生,我越来越吝啬地消费我自己。
我试图选择一种轻松的生活方式,因此我提倡并创作轻诗歌。
我所说的轻并非纯粹的游戏人生和享乐,而是追求心灵的轻松和自由,过自我宽松的日子。
而这种感觉会导致行为的选择更富有人性和潇洒。
一个人自己活得很累,会使你周围的人和社会也感到很累。
如果说,我能有益于他人和群体,就是因为我能释放出这种轻松的气息,使别人和我有缘相聚(无论多么短暂)都能感到快乐。
只有轻松才能使人不虚此生,才能使整个世界变得和谐。
以恶是治不了恶的。
对于我们这群黄土地的子孙来说,古老的文明、漫长的历史已使我们背负够重的了,复杂的现实和人际关系使我们体验够累的了。
我愿意以轻对重,以轻对累。
对我自己,无论处于佳境还是不幸,我都能寻找到自我轻松,既不受名利之累,也不为劣境所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