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读书
古人谈读书方法的诗句
谈读书方法是古代文学中经常涉及的题材之一,有许多关于读书方法的古人诗句。
这里给出几个典型的例子: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思考千遍,其理自现"——唐代诗人李白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唐代诗人王维
"读书犹如通宵饮,欲索长生不能休"——唐代诗人杜甫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唐代诗人李商隐
"涉猎丛书半生岁,读尽人间无限灵"——唐代诗人王之涣
这些诗句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读书方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展示了古代诗人对读书的热爱和坚持。
古人谈读书的诗句10句
古人谈读书的诗句10句1.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苏轼《和董传留别》2.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王贞白《白鹿洞二首·其一》3.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于谦《观书》4.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
——杜甫《柏学士茅屋》5.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颜真卿《劝学诗》6.鱼离水则身枯,心离书则神索。
——《格言联璧·学问类》7.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于谦《观书》8.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
——萧抡谓《读书有所见作》9.为学无间断,如流水行云,日进而不已也。
——《围炉夜话·第十四则》10.读书不下苦功,妄想显荣,岂有此理?——《围炉夜话·第一一四则》11.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王禹偁《清明》12.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
——萧抡谓《读书有所见作》13.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陆游《文章》14.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
——陈师道《绝句·书当快意读易尽》15.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赵恒《劝学诗》16.此生不学一可惜,此日闲过二可惜,此身一败三可惜。
——《格言联璧·持躬类》17.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
——孟郊《劝学》18.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陆游《病起书怀》19.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
——《增广贤文·上集》20.案上不可多书,心中不可少书。
——《格言联璧·学问类》21.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赵恒《劝学诗》2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篇》23.一时劝人以口,百世劝人以书。
——《了凡四训·积善之方》24.读书好处心先觉,立雪深时道已传。
——《随园诗话·卷三》25.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
——《论衡·卷二十六·实知篇》26.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五年级上册《古人谈读书》原文及翻译
五年级上册《古人谈读书》原文及翻译古人谈读书读书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古人们十分注重读书,他们认为读书可以帮助人们提高自己的素质,更好地去理解这个世界。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
”这就是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从身边的人或事情中吸取教训,得到启发。
这样做可以不断地提高我们的知识和能力。
司马迁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历史学家。
他在《史记》中写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这句话告诉我们,只要我们不断地去读书,就能够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并且能够写出优美的文章。
古代的文化名人还有李白。
他在《将进酒》中写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这句话告诉我们,读书就像是涌动的河水,不断地流动、不断地进步。
再看看唐朝的文学家白居易。
他在诗中写到:“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这句话是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有了天赋,有了刻苦的精神,无论经历多少挫折,都能够最终成功。
所以,读书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通过不断地读书,我们可以汲取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并且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
让我们一起来读书吧!Ancient People Talk about ReadingReading is a very important thing. Ancient people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reading. They believed that reading could help people improve their quality and better understand the world.Confucius said, "When three people walk together, there must be one of them who can be my teacher." This means that in daily life, we can draw lessons and inspirations from people or things around us. This can continuously improve our knowledge and abilities.Sima Qian was a famous ancient Chinese historian. In "Historical Records," he wrote, "Reading ten thousand volumes breaks down the pen tip and inspires one’s spirit." This tells us that as long as we keep reading, we can improve our writing skills and write beautiful articles.There were also cultural celebrities in ancient times such as Li Bai. He wrote in his work, "Haven't you seen the water of the Yellow River coming down from the sky, rushing to the sea without return?" This sentence tells us that reading is like a surging river, constantly flowing and constantly progressing.Let's look at Bai Juyi, a literary writer from the Tang Dynasty. He wrote in his poem, "I was born with the talent that must be useful, even if I had spent all my wealth, it would still come back to me." This sentence tells us that as long as we have talent and perseverance, no matter how many setbacks we encounter, we can eventually succeed.Therefore, reading is a very important thing. By constantly reading, we can absorb knowledge, improve our abilities, and better understand the world. Let's read together!古人通常把“读书”看作是一种修养和提升自身境界的方式,它既是一种文化传承,也是一种精神追求。
《古人谈读书》原文、译文及赏析—小学必读
《古人谈读书》原文、译文及赏析—小学必读原文:古人谈读书朱熹〔宋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来自朱熹)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此三者缺一不可。
(来自曾国藩)译文: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
我曾经说:读书讲究“三到”,即读书时要专心,要认真看,要诵读。
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没有专注统一,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么一定不会记住,就算记住了,也记不长久。
这三到中,心到最重要。
若心神集中了,眼和口还会不集中吗?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
有志气则绝对不会甘心居于下等;有见识则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我满足,像河伯观海,井底之蛙观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有恒心则必然没有干不成的事情。
有志、有识、有恒,三者缺一不可。
注释:敏:聪明。
好:喜好。
耻:以……为耻。
知:通“智”,聪明,智慧。
厌:满足。
诲:教导。
谓:说。
漫浪:随随便便。
急:要紧,重要。
盖:在句首,发语词。
士人:泛指知识阶层。
恒:恒心。
下流:下等,劣等。
断:副词,表示绝对、一定。
问题归纳:1、朱熹的读书方法“三到”具体指的是什么?三到:指的是心要悟到,眼要看到,口要读到。
心悟指思考,只有“悟”——反复品味,才能理解书中精义;眼要仔细看,才能全面准确地记住知识;嘴要读出声来,以便调动听觉、视觉的综合作用,增强记忆,帮助理解。
古人谈读书课文
古人谈读书课文1、王安石:贫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
2、黄鲁直:三日不读书,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
3、陈眉公:天下事利害恒相半,唯读书则有全利而无少害。
观书一卷,则有一卷之益;观书一日,则有一日之益。
4、曾国藩: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5、匡衡,字稚圭,西汉东海(汉郡名,今江苏省邳县以东至海,连山东省滋阳县以东至海地区)人。
他出身农家,祖父、父亲世代都是农民。
传到匡衡,却喜欢读书。
他年轻时家里贫穷,白天给人做雇工来维持生计,晚上才有时间读书。
可是家里穷得连灯烛也点不起。
邻家灯烛明峦,却又照不过来。
匡衡就想出个法子,在贴着邻家的墙上凿穿一个孔洞,“偷”它一点光亮,让邻家的灯光照射过来。
他就捧着书本,在洞前映着光来读书。
6、汉朝有个叫孙敬的人,从小勤奋好学,他每天晚上学到深夜,为了避免发困,他用绳子的一头拴柱头发,一头拴在房梁上。
战国时,有个名叫苏秦的人,想干一番大事业,便刻苦读书。
每当深夜读书时,他总爱打盹。
于是,他就在自己打盹的时候,用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以提精神。
孙敬和苏秦的故事感动了后人,人们用“悬梁刺股”来表示刻苦学习的精神。
7、东晋人车胤,年幼时好学不倦,勤奋刻苦。
他白天帮大人干活,夜晚便捧书苦读。
可是由于家境贫寒,常常没钱买油灯,书也读不成了。
他为此十分苦恼。
一个夏夜的晚上,车胤坐在院子里默默回忆着读过的书上的内容,忽然发现院子里有许多萤火虫一闪一闪地在空中飞舞。
他忽然心中一动,要是把这些萤火虫聚集在一起,借它们的光不就可以读书吗?于是,他开始捉萤火虫,捉了十几只,把它们装在白纱布缝制的口袋里,挂在案头。
从此,他每天借着萤光苦苦地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班会教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班会教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班会教案活动目的:1、通过班会活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认识到立志、勤学、成才之间的关系,认识到个人发展与国家强盛、民族兴旺之间的关系,引导同学要志当存高远。
古人谈读书意思翻译
古人谈读书意思翻译《古人谈读书》的翻译: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
《古人谈读书》是三则关于古人读书的言论总编,从《论语》、《训学斋规》、《曾文正公全集》三部文献中总结古人读书的方法。
《古人谈读书》的原文: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出自:《古人谈读书》出自《论语》。
《论语》多为语录,但都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
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不仅篇幅较长,而且注重记述,算得上一篇结构完整的记叙文,人物形象鲜明,思想倾向通过人物表情、动作、对话自然地显露出来,具有较强的艺术性。
《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
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道理启示:从《论语》中,明白读书除了勤奋努力、专心致志外,还要“不耻下问”。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不断向别人学习,オ会真正地成长,从朱熹的话中,知道专心致志在读书中的重要性,只有一心一意,读书才会事半功倍,从曾国藩的话中,懂得了志向、见识、恒心的重要性。
注释:敏:聪明。
好:喜好。
耻:以……为耻。
知:通“智”,聪明,智慧。
厌:满足。
诲:教导。
谓:说。
漫浪:随随便便。
急:要紧。
盖:在句首,发语词。
士人:泛指知识阶层。
恒:恒心。
下流:下等,劣等。
断:副词,表示绝对、一定。
《古人谈读书》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古人谈读书》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古人谈读书读书在古代被视为一种重要的修养方式,被广泛推崇和讨论。
许多古人对于读书的重要性、读书的方法以及读书的效益都有自己的见解和体会。
本文将为大家带来一些古人关于读书的观点,以文言文原文为主,并附有注释和翻译。
一、鲁迅:读书必须静心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巨擘,他在《伤逝》一文中提到:“非力事之修习,几在读书养性。
”鲁迅先生认为,读书是一种培养心性的方法,读书需要静心。
只有在宁静的环境中,才能专心致志地阅读,从而获得更多的收获。
二、王羲之:笔墨纵横,读书体会自晋代王羲之以来,书法始终被认为是读书修养的一种方式。
他在《谢才知敬真请与之言类》中说:“古者无聊,采若有用之文读,调之若琴剑,必恶于今象。
”这句话意为:“古代人没有业余娱乐,以有用的文章为乐,发挥琴剑之类,不嗜好现代的世俗文艺。
”读书不仅仅是为了娱乐,更是为了获得更高的文化修养。
三、陶渊明:读书需要有所求陶渊明是东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在《归去来兮辞》中提到:“爱彼远求之士,怀抱苦思翁。
”陶渊明认为,读书者应该具备远大的心愿和追求,怀抱着苦思之人的心态来读书。
只有足够的渴望和毅力,才能在求知的道路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四、司马迁:读书坚持至死司马迁是汉代著名的史学家,《史记》的作者。
他在《报任安书》中说:“舍细病,志不能忘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舍弃一些小的健康问题,因为我的心志和追求不能忘记。
”司马迁认为,读书是一种持续的修养过程,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和障碍,都应该坚持不懈地读下去。
五、杜甫:读书为了修身养性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在《江畔独步寻花·其五》中写道:“花别庭院空纷漫,人间富贵多荣宠。
知君不肯故园别,留取吾初心。
”杜甫认为,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人的品格和修养,不受外界的干扰和诱惑,始终保持读书初心。
以上是一些古人关于读书的观点和见解。
通过这些观点,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共同的结论:读书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为了个人的修养和提升。
古人谈读书
板书设计
古 《论语》 学习态度要端正
人
谈
朱熹
读书方法
读
书
曾国藩 读书要有品质
写作手法
学习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
【对偶】“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 ”这两句话运用对偶的手法,表示意义相近的或 的句子。
【举例】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 。
2、满招损,谦受益。
请同学们想想这个句子的特点,仿写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言必信,行必果。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朗读古文,展示古文。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 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 ,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 乎?
[宋]
句意: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思想既然已经集 睛、嘴巴的应用怎么会不到位呢?”
朗读古文,展示古文。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 ,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 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 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 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清] 曾
解释古文
读书人。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 有识,第三要有恒。
词语积累
描写读书的词语:
敏而好学 专心致志 好学不倦 学富五车 废寝忘食 开卷有益
初读感知
1.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读书的?
《论语》 朱熹(心、眼、口)曾国藩(志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课文描述了三个古人谈读书的方法, 中强调敏而好学、__不__耻__下__问___;_朱__熹___和 也有一套关于如何读书的说法。
恒心。
句意: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 要有恒心。
25古人谈读书
25古人谈读书阅读是知识的来源,学习则是运用。
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有意识地多进行阅读,这样能积累更多的知识,培养良好的语感,而且还可以多读一些经典的名著,这些都能为自己以后的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晋代的孙楚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只是学习,却不和同学交流,就会显得孤单而见识浅薄。
唐代韩愈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意思是说学业的精深在于勤奋,而学业的荒废在于嬉戏玩耍;事情的成功在于深思熟虑,而行为的败坏在于因循随便。
南朝的范晔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意思是说读书就像吃药一样,善于读书可以医治愚昧。
北宋欧阳修说:“三上条当读书,一上曰,‘马上’。
凡功业欲其成,在乎力与日;在家事亲,待人接物。
二上曰,‘枕上’。
思过半夜,血气始通;利于目力,书卷在左右。
三上曰,‘厕上’。
想功名不遂,才力须退,当此之时,进无因于欲利,退无伏于势竞。
如是则勤苦多,忧患少,如可寄斯须于书卷,可以博万古之奇观,见天地之大,成一家之言。
”北宋欧阳修说:“三上条当读书,一上曰,‘马上’。
凡功业欲其成,在乎力与日;在家事亲,待人接物。
二上曰,‘枕上’。
思过半夜,血气始通;利于目力,书卷在左右。
三上曰,‘厕上’。
想功名不遂,才力须退,当此之时,进无因于欲利,退无伏于势竞。
如是则勤苦多,忧患少,如可寄斯须于书卷,可以博万古之奇观,见天地之大,成一家之言。
”南宋朱熹说:“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出门则不知所往。
”意思是说不读书,就会让外界事物蒙蔽心灵,照镜子时看到的就是令人憎恶的脸孔,对人说话时,谈吐就会变得乏味,走出家门就不知道该去哪里了。
宋代陆九渊说:“发愤忘食,乐以忘优,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意思是说我们只有愤怒的情绪而没有享受饮食的心情,快乐得忘记了忧愁,使自己不知道衰老将至。
明代王守仁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意思是说只有愤怒的情绪而没有享受饮食的心情,快乐得忘记了忧愁,使自己不知道衰老将至。
古人谈读书二则全文
古人谈读书二则全文
《古人谈读书二则》是清代文学家袁枚所著的一篇散文,以下
是全文:
一则。
昔日某君,读书不精,而每至讲学之际,辄引《左传》以自彰。
或谓之曰,“子非《左传》不知也。
”某君曰,“然。
然则子非
《左传》不知也。
”。
此其所谓读书不精而自以为善者也。
二则。
昔日某生,读书甚勤,而每至讲学之际,辄引《左传》以自彰。
或谓之曰,“子非《左传》不知也。
”某生曰,“然。
然则子非
《左传》不知也。
”。
此其所谓读书甚勤而自以为善者也。
这篇散文通过两个小故事,讽刺了读书不精而自以为善以及读
书甚勤而自以为善的人。
第一个故事中,某君读书不精却自以为是,每次讲学都引用《左传》来自吹自擂;第二个故事中,某生虽然勤
奋读书,但同样自以为是,也总是拿《左传》来炫耀自己。
袁枚通
过这两个故事告诫人们,读书不在于数量而在于质量,读书要注重
领悟和实践,而不是为了炫耀和自以为是。
这篇散文通过简短的两则故事,寓意深刻,反映了袁枚对于读
书学习的独特见解,也启示人们在学习过程中要保持谦逊和勤奋,
而不是沉溺于自以为是或者浮躁的勤奋。
古人淡读书的笔记
古人淡读书的笔记
古人谈读书的笔记
1.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勤勉好学,不以向地位、学识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
同时,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2. 默而知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
3.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这句话告诉我们读书需要用心、用眼、用口,三者缺一不可。
4.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需要思考,只学习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只思考不学习就会疑惑不解。
5. 温故而知新: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温习旧的知识,才能获得新的认识和理解。
6.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话告诉我们既要努力学习书本知识,也要注重实践和体验。
7.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话告诉我们生命有限,但知识是无限的,我们应该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步。
8.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告诉我们应该实事求是,不要自欺欺人。
9.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要持之以恒,不能停滞不前。
10. 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告诉我们应该谦虚好学,向他人学习,不断充实自己。
古人谈读书
识也 为好
论
之
知学
语
学
之不
》
而
不耻
不
知下
厌
为问
诲
不
人
知
——
不默是知敏
倦而知之而
《
識也 為好
論
之
知學
語
學
之不
》
而
不恥
不
知下
厭
為問
誨
不
人
知
敏_______,不_______。
知__________,不_________,
是
。
默_______,学________, 诲________。
——《论语》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圉——孔文子
“文“,此谥号,一般用 于帝王,是相当高的一种评价。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 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是以谓之‘文’也。“
子贡:孔子 弟子,姓端木, 名,字子贡。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 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路:孔子弟子, 姓仲,名由,性格直率。
朱熹对教育的贡献是读书方法的深切总结和体 验。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
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 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 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 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列宁读书
列宁读书的速度和理解的深度异常惊人。有一次, 一位老布尔什维克见列宁捧着—本很厚的外文书在快 速翻阅,便问他要把一首诗背下来需要读多少遍,列 宁回答说:只要读两遍就可以了。
部编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 第八单元 古人谈读书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古人谈读书》文言文
《古人谈读书》文言文
《古人谈读书》文言文如下: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
此三者缺一不可。
古人谈读书_文言文翻译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读书之法,在心不在口。
口耳之学,不足以尽道;读书之道,在乎自得。
自得者,心之所得也。
心之所得,乃为真知。
夫读书者,非徒求知识而已。
知识固重要,然读书之益,远在知识之外。
读书可以养性,可以陶情,可以明理,可以广识。
养性者,所以养心也;陶情者,所以养性也;明理者,所以养德也;广识者,所以养智也。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斯言信矣。
读书如登山,登山如读书。
登山者,非为登高也,为求其境;读书者,非为知其书也,为求其道。
求道者,必先读书;求境者,必先登山。
读书而不求道,犹登山而不求境也。
读书之道,有三:一曰博学,二曰审问,三曰慎思。
博学者,广博知识;审问者,明辨是非;慎思者,深究理义。
三者兼备,而后为学之成。
博学而不穷,审问而不滥,慎思而不惑。
此三者,学者之宝也。
读书如耕田,耕田如读书。
耕田者,非为食也,为种其德;读书者,非为利也,为修其身。
修身者,所以立命;立命者,所以成器。
读书之法,贵在自得。
自得者,心领神会,而不泥于文。
读书如饮泉,饮泉者,非为解渴也,为求其味。
读书之味,在于自得。
自得者,心灵之泉也。
古人有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此之谓也。
读书非一日之功,须臾不息。
读书如炼金,炼金如读书。
炼金者,非为饰其物也,为炼其质;读书者,非为增其学也,为炼其心。
炼心者,所以养性;养性者,所以成德。
读书之乐,无穷也。
乐在自得,乐在养性,乐在成德。
古人读书,不以功名为念,不以利禄为怀。
其乐也,在于自得,在于养性,在于成德。
是以,古人读书,皆能自得,皆能养性,皆能成德。
翻译:古代的学者,必定有导师。
导师,是用来传授道德、教授学业、解答疑惑的人。
读书的方法,在于内心而不在于口。
口耳之学,不足以完全理解道理;读书的真正方法,在于自我领悟。
自我领悟,是心灵所得到的。
心灵所得到的,才是真正的知识。
那些读书的人,不仅仅是为了寻求知识。
知识固然重要,但读书的好处,远在知识之外。
古人读书二则 课文
古人读书二则课文古人谈读书二则全文翻译:只要是读书,就要每个字都读得很大声,不可以读错一个字,不可以少读一个字,不可以多读一个字,不可以读颠倒一个字,不可以勉强硬记,只要多读几遍,自然而然就顺口而出,即使时间久了也不会忘记。
古人说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就是说书读得熟了,那么不依靠别人解释说明,自然就会明白它的道理了。
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致志,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就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
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
心既然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吗?古人谈读书二则原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出自宋代朱熹的《读书要三到》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注释:误:错。
倒:颠倒。
牵强暗记:勉强默背大意。
见:同“现”,表露出来。
晓:知道。
漫浪:随随便便,漫不经心。
急:重要,要紧。
矣:相当于“了”岂:难道。
乎:吗,语气词。
余尝谓:我曾经说过。
谓,说。
赏析:《古人谈读书》是三则关于古人读书的言论总编,从《论语》、《训学斋规》、《曾文正公全集》三部文献中总结古人读书的方法。
朱熹的读书方法“三到”具体指的是心要悟到,眼要看到,口要读到。
心悟指思考,只有“悟”——反复品味,才能理解书中精义;眼要仔细看,才能全面准确地记住知识;嘴要读出声来,以便调动听觉、视觉的综合作用,增强记忆,帮助理解。
这三个“到”,概括准确,要言不烦,发人深省,因而成为后世读书人的准则。
作者简介: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逆翁。
古人谈读书的注释和译文
古人谈读书的注释和译文在中国古代,读书被视为一种高尚的行为,许多智者留下了关于读书的宝贵见解。
本文将选取其中经典语录,对其进行详细的注释和译文。
一、原文: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注释:敏:敏捷,聪明。
好学:喜欢学习。
不耻下问:不以向地位、学问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
译文:一个人要聪明而且好学,不应当将向地位、学问比自己低的人请教视为羞耻之事。
这一句话告诉我们,学习应当是一种积极的态度,既要有聪明的头脑,又要有好学的精神。
同时,不要害怕向比自己学问低的人请教,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互相学习才能不断进步。
二、原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注释:知之:知道的事物或知识。
不知:不知道的事物或知识。
是知也: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译文:对于知道的事物,我们应当明确地知道;对于不知道的事物,我们应当承认自己的无知。
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这一句话教导我们要有自知之明,不要装懂或自欺欺人。
在面对未知的领域时,我们应当保持谦虚和敬畏的态度,不断学习和探索。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边界,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三、原文: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注释:默而识之: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
学而不厌:学习不会感到满足。
诲人不倦:耐心教导他人,不感到疲倦。
译文:我们应该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不断学习,不感到满足,并且有耐心地教导他人。
这一句话强调了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首先,我们要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不断积累自己的智慧和经验。
其次,我们要有持续学习的精神,不断追求进步和提高。
最后,我们要有耐心地教导他人,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分享给他人。
通过这样的学习态度和方法,我们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四、原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注释:读书破万卷:形容读书数量极多,已经读破了万卷书籍。
下笔如有神:形容写作时文思泉涌,如有神助。
译文:只有当一个人读过极多的书籍,他的写作才能如有神助,文思泉涌。
这一句话强调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25古人谈读书(完整版)
词语解释
猜一猜。
勤勉。
敏
喜好。
好
智慧。
知
记住。
识
满足。
厌
教诲。 随意。 读书人。 恒心。 下等。
诲 漫浪 士人
恒 下流
近义词 反义词
敏--- 聪 谓--- 说
好--- 恶 漫浪--- 正规
好--- 喜 厌--- 足
耻--- 荣 下流--- 上等
近义词辨析
相同点
不同点
谓
谓——(古文)说。
都是说,阐述
段落划分
第一部分(1-2):写月亮匆匆来去。 第二部分(3-23):写寻月过程。 第三部分(24):写沙滩议月。
课文解读
默读课文,本文是怎样开头寻月的?
盼月亮
意思是:新奇 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又常常
什么都觉得不满足。中秋的夜里,我们在院子
里盼着月亮,好久却不见出来,便坐回中堂里,
放了竹窗帘儿闷着,缠着奶奶说故事。奶奶是
课文解读
朗读古文,展示古文。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
解释古文
喜好。
向比自己地位低或 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勤勉
以......为耻。
句意:天资聪明而又好学,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 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后面做铺垫。
我们越发觉得奇了,便在院里找起来。妙极了, 它真没有走掉,我们很快就在葡萄叶儿上、瓷花盆 儿上、爷爷的锨刃儿上找到了。我们来了兴趣,竟 寻出院门。
寻月图:突出月亮无处不 在,只要你细心寻找。
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古人谈读书注释译文
古人谈读书注释译文
《古人谈读书》注释和译文如下:
- 一:
-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
- 二:
- 余尝谓:我曾经说过。
- 三到:指心到、眼到、口到。
-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没有专注统一,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么一定不会记住,就算记住了,也记不长久。
- 急:要紧,重要。
- 三:
-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
-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志向则自己不甘心为下流。
- 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见识则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满自足,像河伯观海,井蛙观
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人。
- 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有恒心则没有成不了的事情。
读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希望你也能爱上读书,成为一个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人。
_古人谈读书的诗句10句
_古人谈读书的诗句10句白话文释义:每天三更半夜到鸡啼叫的时候,是男孩子们读书的最好时间。
少年时只知道玩,不知道要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才后悔自己年少时为什么不知道要勤奋学习。
白话文释义:我对书籍的感情就像是多年的朋友,无论清晨还是傍晚忧愁还是快乐总有它的陪伴。
眼前浏览过无数的文字后,胸中再无半点尘世间世俗的杂念。
新鲜的想法源源不断的涌来用之不竭,像东风里花柳争换得形色簇新。
漫跨着金鞍,权贵们犹叹芳踪难寻,谅也不信这书斋里别有春景。
白话文释义:归乡隐居的志向就算没有那五亩田园也依然如故,读书的本意原在于黎民百姓。
灯下读书,眼神已大不如从前了。
却还是阅读完了两万的蝇头小字。
白话文释义:专心读书,不知不觉春天过完了,每一寸时间就像一寸黄金珍贵。
并不是道人过来嘲笑,周公的精义孔子的思想教导投入钻研中。
白话文释义: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往往要到老年才取得成就。
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不够完善的。
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
白话文释义:学问是需要勤奋才能得来的,就像前人囊萤取光,勤奋夜读,读很多书。
苦学几年,三冬文史足用,学问也就有了,那时候谁还会笑话你胸无点墨,没有学问呢?白话文释义:青春的日子十分容易逝去,学问却很难获得成功,所以每一寸光阴都要珍惜,不能轻易放过。
没等池塘生春草的美梦醒来,台阶前的梧桐树叶就已经在秋风里沙沙作响了。
白话文释义:只有击打石头,才会有火花;如果不击打,连一点儿烟也不冒出。
人也是这样,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掌握知识;如果不学习,知识不会从天上掉下来。
任何事情必须自己去实践,别人得到的知识不能代替自己的才能。
青春年少时期就应趁早努力,一个人难道能够永远都是少年吗?白话文释义:家中的财产是些什么,就是那满满一屋的书籍。
在环境优美安静的书斋缓缓打开书卷,徜徉书海与圣贤心灵对话。
德才兼备的人们虽然没有在同一时代,但自古以来他们却是互相赞许欣赏的。
在书桌上看见书的欣喜,胜过与阔别已久的好友相见。
《古人谈读书》课文原文与课文朗读
一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
注释
_______
①[敏]勤勉。
②[好]喜好。
③[耻] .......为耻。
④[下问]向比自己地位低,或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⑤[知]同“智”,智慧。
⑥[识]记住。
⑦[厌]满足。
⑧[诲]教诲。
二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
眼口岂不到乎?
——[宋]朱熹
注释
_______
①[谓]说。
②[漫浪]随意。
三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
此三者缺一不可。
——[清]曾国藩
注释
_______
①[士人]读书人。
②[恒]恒心。
③[下流]下等,劣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人说读书
1、多读两句书,少说一句话;读得两行书,说得几句话。
2、好读书非求身后之名,但异见异闻,心之所愿,是以孜孜搜讨,欲罢不能,岂为声名劳七尺也?
3、人生有书可读,有暇得读、有资能读,又涵养之如不识字人,是为善读书者。
享世间清福,未有过于此也。
4、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
5、读书不独变气质,且能养精神,盖理义收摄故也。
6、看书只要理路通透,不可拘泥旧说,更不可附会新说。
7、有书癖而无剪裁,徒号书厨。
8、读诸葛武侯《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
9、心无机事,案有好书,饱食晏眠,时清体健,此是上界真人。
读《春秋》在人事上见天理;读《周易》在天理上见人事。
10、辞娴美,《西厢》以后,无如《玉合》、《紫钗》、《牡丹亭》三传,置之案头,可以挽文思之枯涩,收神情之懒散。
11、要治世,半部《论语》;要出世,一卷《南华》。
12、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礼义不交,便觉面目可憎,语言无味。
13、惟书不问贵贱贫富多少,观书一卷,则有一卷之益;观书一日,则有一日之益。
以上《小窗幽记》
14、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
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也。
15、藏书不难,能看为难;看书不难,能读为难;读书不难,能用为难;能用不难,能记为难。
16、《水浒传》是一部怒书,《西游记》是一部悟书,《金瓶梅》是一部哀书。
17、读书最乐。
若读史书,则喜少怒多,究之怒处亦乐处也。
18、凡事不宜刻,若读书则不可不刻;凡事不宜贪,若买书则不可不贪。
19、阅《水浒》至鲁达打镇关西,武松打虎,因思人生必有一桩极快意事,方不枉在生一场,即不能有其事,亦须著得一种得意之书,庶几无憾耳。
20、善读书者,无之而非书,山水亦书也,棋酒亦书也,花月亦书也。
21、多情者不以生死易心,好饮者不以寒暑改量,喜读书者不以忙闲作辍。
22、先读经,后读史,则论事不谬于前贤,既读史复读经,则观书不徒为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