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百强校】辽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师附中高一历史
第Ⅰ卷(选择题共7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计7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写到:“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
”这一观点A.揭示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源
B.抹杀了鸦片战争的侵略实质
C.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
D.从全球化角度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2.《南京条约》的条款中最能体现英国侵略中国的本质意图的是:
A.割香港岛B.开放五处通商口岸
C.赔款2100万元D.协定关税
3.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
”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A.已经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B.“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
C.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D.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
4.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
”上述言论针对的是
A.领事裁判权B.片面最惠国待遇
C.居住及租地权D.“门户开放”政策
5.从推动中国现代化的角度讲,第二次鸦片战争带给中国的重要影响是
A.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主权B.中国增开了多处通商口岸
C.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了变化D.清政府内部有识之士发起了洋务运动
6.李大钊说“太平天国禁止了鸦片,却采用宗教,不建设民国,而建设天国,这是他们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段话的意思是指太平天国
A.没有实行宗教改革B.没有彻底的革命精神
C.不能充分依靠人民群众D.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
7.为实现社会的转型,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作出了不懈探索。
下列太平天国运动中提出的主张,最符合社会转型趋势的是
A.“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 B.“所有婿娶弥月喜事,俱用国库”
C.“贵贱宜分上下,制度必判尊卑” D.“每年纳银若干,有失则保人赔其所值”
8.朱维铮在《重读近代史》一书中有这样的叙述:“(缔造者们)言辞的崇高与行为的凶暴,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恰成对比,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
”这一观点最有可能用来描述近代中国
A.鸦片战争B.太平天国运动C.义和团运动D.辛亥革命
9.下列条款中体现出19世纪末列强对华经济扩张新特征的是
A.……将进口商货运往内地之时欲暂行存栈,除勿庸输纳税钞……
B.……货物自在某港按例纳税后,即准由中国商人遍运天下……
C.大合众国船只进通商各港口时,必将船牌等件呈交领事官,转报海关……
D.……于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
10.1887年,黄遵宪花了12年的时间终于写成了《日本国志》,但国内知道的人并不多。
若干年后,总理衙门章京袁昶痛心地对黄遵宪说:“你的书如果早一点让大家看到,价值可以抵得二万万两银子。
”他说这番话应该在什么历史事件之后
A.鸦片战争B.中日甲午战争
C.第二次鸦片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1.美国公使田贝说:“事实上,外国公使成为中国政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可以“任意斥责一切对待外国人不称职的中国官吏”。
这一内容出现在下列哪个条约签订后()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12.世纪中叶以后,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它对中国最主要的影响是
A.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B.自然经济迅速崩溃
C.近代化进程开始启动D.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13.近代一外国驻华公使说“事实上,外国公使成为中国政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此可以“任意斥责一切对待外国人不称职的中国官吏”。
这种情形最有可能出现在A.鸦片战争中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C.甲午中日战争后D.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14.重庆海关税务司报告中记载的大足县余栋臣起义布告称:“我大清臣民皆忠孝之人,谁敢信奉夷狄之教。
今洋人诈称通商传教……自道光以来……焚我皇宫,灭我属国,既占上海,又割台湾,强迫开埠胶州,竟欲瓜分中国。
”这次起义应该发生在() A.1851年B.1895年C.1898年D.1906年
15.“道光后期以来,满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
……这是一个转折点,在西太后身上,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
”与“转折点”直接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6.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
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
”日文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
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
”这说明()
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
17.1895年4月,俄国财政大臣表示,“假使日本占领南满(今东北南部),对我们将是威胁”,为保护西伯利亚铁路的修筑,应“采取适当措施”。
此措施是() A.阻止签订《马关条约》B.联合德、法干涉还辽
C.租占旅顺、大连D.修建满洲铁路
18.《微历史:1840~1949历史现场》中叙述了这样的场景:“有六位学士路遇义和团,因身边带有铅笔一支,洋纸一张,便被乱刀拿下。
还有一家因有一根火柴,结果一家八口全部被杀。
”这反映了义和团
A.滥杀无辜百姓
B.盲目排斥洋货
C.极端排外情结
D.维护传统社会
19.“中国人民是富于反抗精神的,然而又是缺乏建设性的。
……他们无法逾越时代的界限和站在更高的历史高度作回顾和前瞻,因而无法真正完成民族的独立。
”以下运动最符合题意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B.维新变法运动C.义和团运动D.辛亥革命
20.1912年2月12日,清帝颁布逊位诏书,宣布退位,有人因此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版
的“光荣革命”。
这一观点认为两国“光荣革命”()
A.都减少了社会动荡,避免了更大流血牺牲
B.都以温和的方式改变了两国的社会性质
C.都保留了君主制,没有完成民主革命任务
D.都以非暴力方式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政体
21.在下列《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诸条内容中,最能体现约法本质的是()
A.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B.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结社等自由C.国民有选举与被选举权力D.实行责任内阁制
22.梁启超撰文写道:“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呢?……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
”这反映出他认为辛亥革命
A.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
B.增强了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C.清除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D.使人民获得民主自由权利
23.1919年的五四运动,犹如沉沉黑夜中的一声春雷,以前所未有的不妥协精神,给人以振奋和鼓舞,使中国的历史迈进一个新时代。
新时代“新”在()A.广泛传播民主科学B.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目标
C.中国共产党的领导D.领导力量发生根本变化
24.历史的很多时候,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
对此,鲁迅先生曾深有感触的说,辛亥革命后,“我到街上走了一通,满眼都是白旗。
然而貌虽如此,内骨子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
”材料反映的实质是辛亥革命
A.没有明确的反帝目标B.脱离下层人民群众
C.反封建不彻底D.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25.吴玉章说:“辛亥革命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做疯子。
”其主要依据是
A.滋生皇帝的土壤被铲除B.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C.民主制度已经巩固D.民主与科学得到普及
26.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
A.民族觉醒程度与群众基础不同B.外交失利导致的损害程度度不同
C.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D.列强攫取中国利权的手段不同
27.素有“民间思想家”之称的王康先生在接受采访时指出,“五四”的演员在中国,剧本和导演却是在国外。
这说明五四运动
A.由外国领袖组织发动 B.是十月革命在中国的翻版
C.受到世界各国的援助 D.深受当时国际形势的影响
28.“在布拉克本,停止运转的织机超过7000台,几乎有14000人要靠慈善机关救济,而当地人口总共才21000人……全城景况凄惨万分。
穷人濒于饿死,各阶层居民都苦于时运不济。
”(《泰晤士报》1826年4月4口)材料描述现象产生的原因是
A.英法之间战争带来的破坏 B.早期三大工人运动的影响
C.资本主义制度弊端的影响 D.自然灾害造成的巨大破坏
29.“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他们所设计的模范社会的原则和明确的活动方式上。
但是,这些模范社会将如何取代现存社会的问题,他们从未认真地考虑过。
他们对于从富裕的或有权势的资助人那里得到帮助这一点抱有模糊的期望。
”材料中的“他们”是指 A.启蒙思想家 B.自由主义者C.空想社会主义者 D.马克思主义者
30.某历史著作中主要有“火车的发明”“大清帝国的衰落”“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逐渐缩小的世界”等章节。
此著作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工业文明下的世界 B.晚清政府的徘徊与挣扎
C.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 D.东西方的隔绝与冲突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25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1小题,第31题25分。
31.(25分)外交与内政息息相关。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清朝前期与周边国家大多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即“宗藩”关系。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一直没有设置专管外事的机构,凡有对外交涉事宜,均交由礼部和理藩院兼管,如有重大交涉事件发生,则派钦差大臣负责办理。
1844年,清廷在广州设立五口通商大臣,由两广总督兼任,管理一切对外交涉事件。
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为办洋务及外交事务而特设的中央机构。
构造了近代外交机构的雏形。
1877年,应英国要求和两国交往的需要,清政府在英国设立使馆,迈出了创建使领制度的第一步。
郭嵩焘在屈辱中就任驻英国大使,揭开了近代中国向外遣使的序幕。
1901年,依据《辛丑条约》,清政府设立外务部。
成为完全意义上名副其实的外交机构,中国外交走向正规。
民国初年,政府按照西方模式对外交机构进行了组织现代化和人事专门化改革。
外交机构近代化的使命完成。
(1)据材料概括近代前期中国外交的变化。
(8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前期中国外交变化的原因。
(12分)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前期中国外交变化的认识。
(5分)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计70分。
请将一卷选择题答案填入下表
31
(1)从宗藩制度向近代外交制度转型;外事机构从无到有;从被动到主动;从闭关锁国到开放;从临时性兼管机构到正式的专门机构,并开始设置驻外机构。
(8分)(2)原因:内忧外患,民族危机加深;列强的要求和推动;中外联系的加强;统治者政策的调整;社会发展的要求;西学东渐;外交官的努力(12分)
(3)近代外交的变化体现了近代中国由封闭走向开放,有利于中外联系的加强;顺应了世界潮流,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另一方面近代外交的发展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具有半殖民地色彩。
(5分)。